青岛沿海主要大型海藻的分类鉴定

青岛沿海主要大型海藻的分类鉴定
青岛沿海主要大型海藻的分类鉴定

青岛沿海主要大型海藻的分类鉴定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青岛潮间带海藻的采集与分类鉴定,使学生熟悉主要海藻,掌握形态分类的基本方法。

2.了解常见海藻的形态构造及识别特征

二、实验材料及用品

实验材料:采集新鲜海藻。

实验器具: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片,滴管。

实验仪器:实体显微镜、光学显微镜。

鉴定参考资料:青岛沿岸主要大型海藻(PPT);《中国黄渤海海藻》等、三、实验方法

观察新鲜海藻的大小、叶状体、分枝、固着器等外部形态,叶状体上生殖器官(果孢子囊等)的有无等;切片观察海藻叶状体的横切面或纵切面细胞结构,了解其内部结构;有繁殖孢子的观察孢子形态。

四、实验结果(总16种)

1.绿藻门

1.1石莼纲

1.1.1刚毛藻目刚毛藻科刚毛藻属

①刚毛藻属Cladophora

主要特征:植物体为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附着生长在基质上;基部细胞有假根、或呈假根状、其他细胞柱状;有的老年个体因脱离附着物而漂浮;一年生或多年生。

生态分布特性:中、高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

1.1.2石莼目石莼科

1.1.

2.1石莼属

①石莼Ulav lactuca L.

主要特征:片状,近似卵形的叶片体由两层细胞构成,高10 —40 厘米,鲜绿色,基部以固着器固着于岩石上。

生态分布特性:生活于海岸潮间带,生长在海湾内中、低潮带的岩石上。

1.1.

2.2盘苔属

①盘苔Blidingia minima

主要特征:藻体绿色,管状,膜质,丛生如毛发,高5.10厘米。在盘状体上长出直立枝,单条或基部有.短小分枝,直径0.3~0.8毫米。单层藻体厚8~10微米。

生态分布特性:生长在中、高潮带岩石及竹木桩上。生长盛期2~6月。

1.1.3蕨藻目松藻科

1.1.3.1松藻属

①刺松藻Codiumfragile(sur.)Hariot.

主要特征:藻体黑绿色或深绿色,海绵质,单细胞多核体,幼体被白色绒毛。

生态分布特性:生长于中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

1.1.3.2羽藻属

①羽藻Bryopsis plumose

主要特征:藻体深绿色,有光泽,藻体基部有向下生长的分枝状假根固着在基质上。在主轴上有规则的两排羽状分枝或者不规则分枝,状似羽毛,分枝没有隔壁。

生态分布特性:一般在中潮带或低潮带的礁石上或者石沼中生长。

2.褐藻门

2.1褐藻纲

2.1.1网地藻目网地藻科网地藻属

①网地藻属Dictyota

主要特征:藻体褐色或绿褐色,扁平叶状,直立丛生,多次二叉状分枝,无中肋,基部以假根或固着器附生于基质上。孢子体和配子体形态相同,生活史为同形世代交替。

生态分布特性: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常见种有印度网地藻、网地藻等,为中国沿海习见种类。

②叉开网地藻Dictyota divaricata

主要特征:藻体黄褐色,膜性,高达3~5厘米,平扁,略呈二叉分枝,缠绕形成团块状。藻体下部分枝,宽2~3毫米,上部的分枝突然变窄,宽为0.1~0.2毫米,叉间的角度为80~120°,全缘,上皮细胞小,立方形,壁薄,含有色素细胞,包在大的髓细胞中间层,纵向伸长,长方形,壁稍厚。四分孢子球,卵圆形,孢囊群长在藻体的两侧。

生态分布特性:藻体生长在低潮线的岩礁上。

2.2圆子纲

2.2.1墨角藻目马尾藻科马尾藻属

①鼠尾藻Sargarssum thunbergii

主要特征:藻体黑褐色,形似鼠尾,高3-50厘米,可达120厘米。主干圆柱形,极短,其上生数条初生枝,初生枝圆柱形。初生枝及主干幼期密披鳞片状小叶,形似小松球。侧枝由鳞片叶叶腋间生出。叶小丝状,披针形或匙形,全缘或有锯齿。固着器为扁平的盘状。气囊小,无冠叶,顶端尖,具长短不等的囊柄。生殖托圆柱形,雌托长度大多在3-5mm,雄托长度在10-15mm。雌雄异株,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

生态分布特性:生长在中潮带或低潮带的岩石上或高潮带的石沼中,全年可见。

②海蒿子Sargassum confusum

主要特征:藻体褐色。固着器盘状。主干圆柱形。小枝互生。叶形变化甚大,初生叶大倒卵形、披针形;次生叶狭小,线形至披针形。气囊,圆球形。生殖托单生或成总状排列于生殖小枝上。

生态分布特性:生长在中潮带至潮下带的岩石上。

3.红藻门

3.1真红藻亚纲

3.1.1红皮藻目红皮藻科红皮藻属

①红皮藻Rhodymeniaceae

主要特征:藻体圆柱形或叶状体,大多数种类具分枝。髓部由具角细胞组成,或中空。腺细胞单生或群生。四分孢子囊十字形分裂,生于皮层细胞间或形成囊窠。

生态分布特征:生于低潮带岩石上。

3.1.2石花菜目石花菜科石花菜属

①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

主要特征:藻体紫红色,软骨质,主枝近圆柱形或扁平。羽状分枝4~5次,小枝对生或互生,各分枝末端急尖,有时分枝末端呈丝状。主枝或分枝上无复羽状短枝。固着器假根状。藻体由皮层和髓部构成。囊果生于小枝上,两面隆起,各有一个孔口。

生态分布特性:生长在低潮带或潮下带的岩石上。

3.1.3仙菜目红叶藻科顶群藻属

①顶群藻Acrosorium yendoi

主要特征:藻体紫红色,丛生,膜质,高2-4cm。不规则叉状分枝。横切面由4-5层正方形细胞组成,中央细胞大而无色,边缘细胞小,含色素体。四分孢子囊卵形,生于藻体边缘或枝端。

生态分布特性:生长于风浪平静的浅海低潮带岩石或附生于其他藻体上。

3.1.4珊瑚藻目珊瑚藻科珊瑚藻属

①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

主要特征:藻体略带粉红色,直立丛生,高3~6cm。钙质化,主枝及侧枝均具关节,其上对生出完全或部分羽状分枝或小枝,枝顶端的节间圆柱状,顶端略平;次生分枝狭窄,圆柱形,节间不钙化。

生态分布特性:生长在低、中潮间带岩石上。

3.1.5杉藻目

3.1.5.1内枝藻科海萝属

①海萝Gloiopeltidis Furcatae

主要特征:藻体紫红色,黄褐色至褐色,软革质,干后韧,丛生,主枝短,圆柱形或亚圆柱形,不规则二叉分枝,于分枝处常缢缩。四分孢子囊散在皮层中,十字形分裂,成熟的囊果圆球形或半球形,很小,突生体表,密布于藻体上。固着器盘状。

生态分布特性:生于中潮带和高潮带下部的岩石上或生于中、高潮带岩石上。

3.1.5.2海膜科蜈蚣藻属

①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

主要特征:藻体呈紫红色或淡红色, 主枝直立,粘滑,软骨质有弹性,扁平细线状,宽3~5mm,自两缘羽状分枝1~3次,形似蜈蚣。体长7~25cm。基部有明显圆柱状短茎,丛生,固着器盘状。

生态分布特性:生长在潮间带的石沼中或泥砂滩碎砂石上。

3.1.5.3叉枝藻科叉枝藻属

①叉枝藻Gymnogongrus flabelliformis Harv.

主要特征:藻体紫红色,直立,丛生,软骨质,扁圆。二叉分枝3-4次,呈扇形。囊果球形,生在顶端分枝上,3-4个排成一列,在枝的两面隆起;四分孢子生在小枝上,呈不规则的四面锥形分裂。固着器小盘状。

生态分布特征:生于中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生长盛期6-8月。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部知识点 第一部分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做分子,分母乘分母做分母,能约分先约分。分子和整数与分母约分,因倍关系的先约分。 (2)列乘法算式的原理:“1”是已知量,求“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3)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比较: (4)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两数互为倒数乘积是1。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把这个数的分子与分母交换位置。 第二单元:分数除法 (5)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法1:画图(基本方法)。 法2:分数除以整数:分子是整数的倍数,分母不变,分子除以整数。法3:a÷b=a×1/b(b≠0) (6)列除法算式的原理:“1”是未知量,已知“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1”是多少用除法。 (7)商与被除数大小的比较:

(8)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方法: 1、找“1”(“的”前面是“1”) 2、判断“1”是已知量,用乘法。“1”是未知量,用除法。 3、实量×对应的分率,实量÷对应的分率。(“的”后面是对应的分率) 第三单元:比 (9)比的定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10)求比值的方法:前项÷后项 (11)化简比的方法: 1、依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2、化简整数比:找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前项后项同时除以最大公因数,化成最简整数比。 化简分数比:找前项和后项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前项后项同时乘最小公倍数,再化简整数比。 化简小数比:把小数转化成整数,再化简整数比。 (12)按比例分配:找总量,找出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甲:乙=a:b,甲是乙的a/b,乙是甲的b/a,甲是全部的a/a+b,乙是全部的b/a+b 第五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小学数学青岛版(2014秋)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回顾整理——总复习数与代数-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 1.【答题】小强从一楼到四楼共走了72级台阶,那么相邻两层之间有18级台阶. () 【答案】×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解答】小强从一楼到四楼共走了72级台阶,只爬了3层楼的台阶,所以相邻两层之间有台阶:72÷3=24(级).故本题错误. 2.【答题】美工组一共折了165只纸鹤,每8只串一根绳子,全部穿完只需要20根绳子. () 【答案】×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解答】由题意可知,一共有165只纸鹤,每8只串一根绳,需要的绳子数为:165÷8=20(根)……5(只),剩下的5只纸鹤也要串一根绳子,所以需要的绳子根数为:20+1=21(根).故本题错误. 3.【答题】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一定也有几个0. () 【答案】×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解答】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例如:50×12=600,两个因数的末尾只有1个0,积的末尾却有2个0.故本题错误. 4.【答题】有一根1米长的竹竿,锯掉4分米,还剩0.6米. ()

【答案】?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数减法的应用. 【解答】已知有一根1米长的竹竿,锯掉4分米,即0.4米,还剩:1-0.4=0.6(米).故本题正确. 5.【答题】有43个梨,每盘放4个,余下的不够放一盘,余下的是(). A.7个 B.3个 C.2个 D.1个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解答】列式计算为:43÷4=10(盘)……3(个),则余下的是3个.选B. 6.【答题】花店进了95朵花,每6朵扎成一束,最多可以扎成(). A.15束 B.16束 C.17束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解答】95朵花,每6朵扎一束,则可以扎95÷6=15(束)……5(朵),剩余5朵不能扎成一束,则最多可以扎15束. 选A. 7.【答题】()的打字速度更快.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给身边的材 料分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 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 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 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 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 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 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 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与整理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计算器知识点 1、拿到计算器,认识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课本第3页)。 2、记住计算器计算的步骤。(课本第3页) 3、会用计算器计算一些有规律的算式并找出规律。 第二单元用字母表示数知识点 1、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2、a×a简写成(a2),a+a可写成(2a),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求路程s=vt 求时间t=s÷v 求速度v=s÷t 4、正方形面积:s=a.a或a2 周长:c=4a 长方形面积:s=ab 周长:c=2(a+b) 5、用c表示总价,a表示单价,x表示数量,计算总价可以写成:c=ax 第三单元运算律知识点 1、加法运算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种规律叫加法交换律。字母公式:a+b=b+a 3、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这种规律叫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a+b) +c=a+(b+c) 4、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这种规律叫减法的运算性质。字母公式:a-b-c=a-(b+c)或a-(b+c) = a-b-c 5、乘法运算定律有(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6、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种规律叫乘法交换律。字母公式:a·b=b·a 7、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种规律叫乘法结合律。字母公式:(a·b)×c=a·(b·c) 8、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乘积。这种规律叫除法的运算性质。字母公式:a÷b÷c=a÷(b×c)。 9、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字母公式:(a+b)·c=a·c+b·c 或a·(b+c) =a·b+a·c 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减。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的拓展。字母公式:(a-b)·c=a·c-b·c 或a·(b-c) =a·b-a·c 1)常见乘法计算: 25×4=100 125×8=1000 2)加法交换律简算例子: 3)加法结合律简算例子:50+98+50 488+40+60 =50+50+98 =488+(40+60) =100+98 =488+100 =198 =588 4)乘法交换律简算例子: 5)乘法结合律简算例子:25×56×4 99×125×8 =25×4×56 =99×(125×8) =100×56 =99×1000 =5600 =99000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

《3.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 科学概念: 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根据可观察到的特性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所学知识给材料分类,会辨别材料的性质。 教学难点:材料的分类,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物体的归类。 教学准备: 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实物和生活场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给物品分类 1.复习导入 师:这个单元即将结束,今天是最后一课了,你在这个单元的前几节课里都学会了什么呢?知道有哪些材料吗?它们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一一做答。 2.给材料分类 根据所学的知识能给这些物品分类吗?(教师课件出示图片:图片以具体的某一个物品比较好,书本上的图片有许多物品,让学生难以判断。课件里的图片最好有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 根据所用的材料不同,给这些物品分类,每类至少写出3个。 材料物品

师: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做不同的物品呢?(材料根据自己的特性来做物品)能否用不同的材料做同一件物品?(也有这种可能,会用不同的材料做同样的物品) 师:图片里还有几件物品没有归纳到表格里,怎么回事啊? 总结: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3.对所学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师:我们一起来完成书本62页的一张表格。提醒: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来表示,其它的特点用“√”或“×”表示。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从表格中你有新发现吗? 总结归纳从不同的特性描述6种材料的特性。并指导学生完成总结6种材料的不同之处。 二、材料和环境 1.材料的使用过程和材料的来源。 播放短片,内容是材料的来源和使用过程。 师:看了短片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吗? 生一一列举。教师做适当的评价。 2.环境的污染 师:举例说说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 生一一列举。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合理使用材料,才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呢?你有好点子吗? 三、复合材料的认识 教师讲解复合材料的用处。(因为学生对“复合”这个词不能理解,更谈不上让学生去研究了,所以,在这里只有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完成。)现在化的设备越来越多,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在发展,科技的进步为什么会如此之快呢。如果没有一定的材料,再好的想法也会变成泡影。所以人们就在制造新型的材料,就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复合材料有着强大的功能是单一材料无法比拟的,这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宇宙飞船或卫星返回地面若不控制,外表温度可达4000℃。合金钢2000℃也熔化了。目前没有任一种单一材料可抵挡这个温度。飞船宇宙飞行时,外壁温度为零下110℃,返回地面,高温冲击下外壁温度为1250℃。如此反差的温度,单一材料无法承受,只有用一种可以重复使用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隔热瓦片才能抵挡这么高的温度。所以,复合材料可以说是科技的一种进步。 总结: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和单元内容。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回顾与整理总复习教案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回顾与整理 ——总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84-118页 教材简析:本单元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小学生全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目标能否圆满地完成。为了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把整个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本复习不仅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还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梳理,使之与所学知识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后继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在内容编排及结构安排上打破了传统的教材总复习的框架结构,从整体上将总复习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知识与技能”部分又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三大领域,每个领域又细化为几个板块,如“空间与图形”领域分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变换”两个板块;在每个板块里又设置了“回顾与整理”、“讨论与交流”、“应用与反思”三个部分。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二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和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在对知识回顾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 4.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 5.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中所制订的各项教学指标。 第1课时 教学课题: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法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内容 (出示课本85页第1题)谈话:同学们,细心观察上面信息中都出现了哪几种数?除此之外,回想一下你还学过了哪些数?举例说明一下好吗?学生回顾、举例,教师按顺序板书数的名称。自然数如:0、1、2、3……; 负数如:-1、-2、-3……; 整数如:0、1、2、-1、-2……; 分数如:2/3、1/2、3/4、4/3……; 小数(包括: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等)如:0.1,1.2,…… 百分数如:30%、15%、25%…… 谈话: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呢?想一想,生活中如果缺少了数,将会怎样?(学生讨论,交流)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课先来复习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静与动的结

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如何流畅地衔接各个环节是一个问题;而本课性质又是以复习为主,如何上出新意又是一问题。 上课当天,整堂课流畅、顺利地上了下来。让我特别满意的事,我在驾驭科学课堂时表现出来的自信,与生交流时流露出来的亲切,这些自然的课堂生成,让我觉得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的姿态进步了很多、从容了很多。 1.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是忠于教材,没有放开、没有上出新意来。 (1)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以致用的环境来复习材料的用途。例如请学生设计一辆自行车,思考各个部分要用什么材料来做,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此种材料的用途是什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理论联系实际。 (2)给学生一些物品,让他们小组合作分类,分完类之后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么分,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由学生自己总结材料的名称“木材、金属、塑料、黏土、纸”,而不是教师给出标准,让学生对应着分类。这样学生的思维发展会更有深度、活动的难度也会提升,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3)材料的物理性质,书本中介绍的是硬度、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特性。其实还有许多方法可以检验材料物理性质的方法,例如燃烧、用磁铁吸引等等。因为是复习拓展课,教师大可不必局限于课本。 (4)让孩子去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还可以这么设计,给学生3个涂黑材料,让孩子们想办法去检验,如看、闻、摸、刻划、弯折、滴水、燃烧、磁铁吸引、放入水中等方法,一方面是复习原有的物理性质,第二方面又培养了学生思考其他探究方法的能力。 2. 教师要用合理的语言去引导,有些太笼统的问题,孩子们反而回答不出来了。“今天

学到了什么?”可以细化成三个小问题“收获到了什么知识、学习了什么方法、培养了什么情感态度”,即请学生总结出三位目标的实现情况。 3.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分类材料和材料的回收利用,两个环节。因为前面一块内容设计得过于浅显,孩子们很快就完成了教学活动,所以后一块回收利用的部分用时过多,其实10分钟的教学时间就够了。虽然我准备的“变废为宝”作品大欣赏很有意思,也很吸引眼球,但是也要把握好课的重心,不要有所偏向。

(完整版)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我们身边的的材料练习题答案A3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我们身边的材料练习题 30 班学号姓名成绩 一、让我来填一填。(16分) 1、我们身边常见的金属有铁、铝、铜、铅、金、银等。(写三个)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3、根据你的实验,把木材、塑料和金属三种材料按从硬到软的顺序 排列金属>木材>塑料或金属>塑料>木材。 4、我们知道的天然材料有木头、黏土、棉花、皮草。人工材料有金属、塑料、陶瓷、橡胶、纸、玻璃。(各写出两个) 5、纸片、木片、塑料、铁片这四种材料中吸水性最强的是纸片,韧性最好的是塑料,硬度最大的是铁片。 6、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金属、木材、纸、玻璃、塑料等。 我们的自行车用到了金属、塑料、橡胶等材料。 7、砖瓦和陶瓷是用特殊的黏土烧制而成的。 8、在水中会沉的材料有金属、砖瓦、陶瓷; 造房子用的材料有砖瓦、玻璃、金属。 9、人们常用金属做锅、水壶等炊具,主要是因为它的导热性好。 10、塑料制品会造成污染,所以应尽可能重复利用。是循环利用标志。 二、让我来辨一辨。(对的打“√”,错的打“×”)(25分) (×)1、塑料不易被分解,所以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2、废纸变造一张纸的过程:废纸浸泡、打浆、抄纸、压平晒干。 (×)3、有同学说纸相当便宜,我们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4、铝合金是由铝和其它金属制成的,它比纯铝更硬。 (√)5、不同用途的纸具有不同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吸水的性能、承受拉伸的性能和承受弯曲的性能等几个方面。 (×)6、铝可以做成饮料瓶,主要利用了金属的坚硬性质。 (√)7、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8、一次性竹筷既方便卫生又环保,我们应该提倡使用它。 (√)9、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是由两种以上的材料制成的。 (√)10、烧制瓷器的黏土与烧制砖的黏土是不同的,所以它们的吸水性也是不同的。(×)11、造纸术对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它百利而无一害。(×)12、大轮船是用金属制作的,它可以在水中航行而不会沉下去,所以金属在水中是会浮的。 (×)13、塑料袋结实、轻便,都可以用来包装食品。 (×)14、硬的材料掉到水里,都会沉。 (×)15、用塑料制成饮料瓶主要是利用它透明的特性。 (√)16、科学书的封面是用复合材料制成的。 (√)17、有颜色的塑料袋一般不能用来包装食品。 (√)18、材料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19、将金属棒放在热水中,过了一会它的上端热了,说明金属有传热性。(√)20、人们把木屑和木材的边角料制成人工板材,大大节约了木材资源。(√)21、我们自己造的纸出现厚薄不同的现象,是因为纤维的分布不均、压制不够造成的。 (√)22、塑料是一种从原油中提取出来的人工材料。 (√)23、复合材料具有单一材料不具备的特性,它的出现是科技的进步。(×)24、金属制品在水中一定是沉的。 (×)25、材料的发展历史是:石器—陶器—青铜器—塑料—铁器。 三、让我来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在括号内。)(30分) (B)1、用下列材料做成实心物体放入水中,( )一定沉入水底. A、塑料 B、铁条 C、木头 (B)2、在窗户上装玻璃,是因为玻璃的()好。 A、硬度 B、透光性 C、透气性好 (B)3、制造飞机,更多使用的是() A、天然材料 B、复合材料 C、单一材料 D、金属材料(B)4、处理废旧物品的最好办法是()。 A、烧掉 B、回收再用 C、当垃圾扔掉(A)5、绸缎都是由()加工而成的。 A、蚕丝 B、棉花 C、人造纤维 (C )6、金属容易拉成丝或打成薄片,这是利用了金属的()。 A、导电性 B、光泽 C、延展性 (C )7、卫生间一般都铺瓷砖而不用木地板,其原因是()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数与代数回顾与整理)

数与代数——回顾与整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10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的内容,梳理单元教学中所学过的零散知识,构成知识网络。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形成归纳、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 3.回顾整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运用这些策略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和策略与方法。 4.感受整理与复习知识的重要性,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提升数学素养,培养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系统巩固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注意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自行回顾 师:同学们,这学期学习的知识可真不少,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自由回顾,全班交流。 预设1:用字母表示数。 预设2:运算律。 预设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预设4:小数加减法的内容。 预设5:认识多边形。 预设6:观察物体。 预设7:平均数。 ……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提升并板书。

揭示课题:看来大家这学期的收获真不小啊,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回顾与整理一下关 于数与代数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初步回顾,学生自由发言,让他们通过交流,对本册知识点进行 梳理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整理复习,沟通联系 (一)整理小数部分知识 师:回顾一下,关于小数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试着整理一下吗?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回顾整理。 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整理单元知识,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整理的? 个数位上的数字。 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上《给身边的材料分类》练习题1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上《给身边的材料分类》练习题 1 一、你会填 1、汽车的轮胎是用()做的,插线板的外壳是用()做的,眼镜的镜片是用()做的。 2、我们生活中用的茶杯是用塑料做的是利用塑料的()。 3、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不同的()有不同的()。 4、我们用()做刀具,用()做书和作业本。 5、我们的衣服都是用()做的。 6、选择材料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和()。 7、眼镜戴在面部因此要求眼镜()()。 二、看谁选的正确(将正确的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不容易分解的是()。 A、泡沫塑料 B、木棒 C、废纸片 2、汽车的车辋都是用()做的。 A、木头 B、铁 C、塑料 3、用塑料做水杯主要是利用了塑料的()的特征。 A弹性B绝缘性C不渗水

4、用塑料做电线是利用它的() A、不透气 B、绝缘 C、轻巧 5、塑料可做成() A、刀具 B、布袋 C、牙刷 D、纸盒 6、电熨斗是用()的方法来熨衣服。 A、不透气 B、不渗水 C、轻巧 D、加热 7、制作电熨斗能选择()。 A、金属和橡胶 B、金属和塑料 C、塑料和木料 8、接线版内部使用的是() A、塑料 B、木料 C、金属 D、玻璃 9、做眼镜镜片的是()很透明,能让人看清周围的事物。 A、塑料 B、金属D、布料D、玻璃 三、请你判断(正确的括号内画“ν”,错误的括号内画“×”) 1、人们根据物品的性能、材料的特征和加工成本等综合因素选择制作物品的材料。() 2、用了不合适的材料,物品就不能够发挥正常的作用。() 3、同一种材料可以作成不同的物品。() 4、利用塑料做拖鞋是因为塑料轻巧而有弹性。() 5、选择材料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物品的性能,材料的特征和加工成本。() 6、一种材料只能做成一种物品()。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1)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根据可观察到的特性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所学知识给材料分类,会辨别材料的性质。 教学难点:材料的分类,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物体的归类。 教学准备: 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实物和生活场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给物品分类 1.复习导入 师:这个单元即将结束,今天是最后一课了,你在这个单元的前几节课里都学会了什么呢?知道有哪些材料吗?它们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一一做答。 2.给材料分类 根据所学的知识能给这些物品分类吗?(教师课件出示图片:图片以具体的某一个物品比较好,书本上的图片有许多物品,让学生难以判断。课件里的图片最好有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 根据所用的材料不同,给这些物品分类,每类至少写出3个。 材料 物品 师: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做不同的物品呢?(材料根据自己的特性来做物品)能否用不同的材料做同一件物品?(也有这种可能,会用不同的材料做同样的物品) 师:图片里还有几件物品没有归纳到表格里,怎么回事啊? 总结: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3.对所学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师:我们一起来完成书本62页的一张表格。提醒: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来表示,其它的特点用“√”或“×”表示。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从表格中你有新发现吗? 总结归纳从不同的特性描述6种材料的特性。并指导学生完成总结6种材料的不同之处。 二、材料和环境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结: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 1.阅读资料库:“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复合材料”。 2.展示自制复合纸,建议学生课后进行复合纸与普通纸的对比研究。 3.这一课结束了,我们对材料的研究却还没有结束,建议大家课后对自己感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