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doc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doc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doc

《州市城市地系划(2017-2035)》目价告

xx园林和化管理局

2019年4月

1《州市城市地系划(2017-2035)》目的制情

况?????????????????????????????2

1.1 目概

况 (2)

1.2 安

排 (2)

1.3 完成内

容 (3)

1.4 目投及金来源.............................................................................................. 32施程

价????????????????????????3

2.1 前期决策程

价 (3)

2.2 前期准工作与

价 (4)

2.3 划制段价.................................................................................................. 53施效果价????????????????????????5

3.1 境效益

价 (5)

3.2 社会效益评

价 (6)

3.3 综合评

价 ........................................................................................................................................................................................................................................................................ 64评价结论 6评价结

论 (6)

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

1.1 项目概况

为进一步加强苏州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推动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高

质量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局于 2017 年底启动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7-2035)》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局深入开展城市绿地现状绿化调研,并充分对接各区县分管部门落实基础数据,同时我局充

分对接规划局、中规院等部门,保持与总规等上位规划的信息互通,确保核心

管控内容纳入总规。

目前《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已获得市政府同意。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7-2035)》形成“两带一核,四环四楔”规划结构和“滨水绿网生态廊道体系”的江南特色,强调了对苏州整体生态环、生态廊道和苏州城市四角山水的保护。我们希望通过规划引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和建设,突出特色亮点,以更高的标准,更科学的理念,精心描绘出苏州绿化

建设的宏伟蓝图,把苏州打造成令人向往的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园林之城。

1.2 时间安排

根据市规划局《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征求意见的通

知》的要求,我局迅速开展《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市场公开招标前期准备工作, 2017 年 11 月确定该项目招标代理单位, 12 月 25 日产生规划设计单位,随即启动规划编制。

2018 年 7 月 5 日,《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7-2035)》顺利通过专家论证会。 2018 年 11 月 7 日,《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7-2035)》上

报市政府, 12 月 11 日,吴晓东副市长召集相关部门专题听取了《苏州市城市绿

地系统规划( 2017-2035)》汇报。 12 月 14 日,

我局将根据会议意见优化完善的《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 2035)》上报市政府,并于2018 年 12 月 19 日获批。至此,顺利完成苏州市城

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的编制工作。

1.3 实际完成内容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7-2035)》主要内容有总则,城市总体规

划有关内容概述,规划目标与指标,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市区绿地系统规划,城

市绿地分类规划(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区域绿

地),城市绿地系统特色景观规划,城市绿地放在避险规划,生物(植物)多

样性规划,分期建设规划,规划保障措施和负责共 12 部分,以文本、图则和说明

书形式表达。

1.4 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根据市规划局《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征求意见的通

知》的要求,《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7-2035)》资金由市财政拨款,

项目通过市场采购产生设计单位,合同金额为 229 万元。

2实施过程评价

2.1 前期决策过程评价

( 1)反复推敲,精准定位,形成最终方案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2017 年底我局围绕规划愿景:“天堂苏州,园林之城”,精心开展《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编制工作,重点保护江南水乡生态安全,实施“四角山水”生态修复,建设“沿江沿河”生态廊道,构建丰富多彩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形成以古城风光环、区块拉接环、城市公园

环、郊野生态环及生态廊道为纽带,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的绿色

空间体系,使苏州成为生态、绿色、古今

交融之城,实现“美丽幸福新天堂”。规划方案于 2018 年 7 月 5 日顺利通过专家论证会,获得包括国务院刘秀晨参事在内的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 2)凝心聚力,积极沟通,达成各部门共识

从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开始,我局对接财政、规划部门,迅速开展《苏州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7-2035)》市场公开招标前期准备工作, 2017 年 11 月确定该项目招标代理单位, 12 月 25 日产生规划设计单位,随即启动规划编制。

我局积极组织召开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根据规划编制

要求,协同姑苏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吴中区和吴江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积

极开展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古树名木、管理机构等规划编制基础

资料的收集工作。

同时,我局深入开展城市绿地现状绿化调研,并充分对接各区县分管部门

落实基础数据,同时我局充分对接规划局、中规院等部门,多次与设计院召开

工作碰头会,跟进规划方向和编制重点,保持与总规等上位规划的信息互通,

确保核心管控内容纳入总规。

( 3)落实规划,加强宣传,描绘宏伟蓝图

我局坚持做好《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7-2035)》的科普宣传工

作。通过微信、网站公示、电视宣传等媒体手段,宣传《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 2017-2035)》“两片一核,四楔四环”总构架和“滨水绿网生态廊道体系”的生态绿地结构,激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设和保护苏州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生态系统,确保规划达到科学引领生态绿地建设的目的

2.2 前期准备工作与评价

(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7-2035)》项目由具有绿地系统规

划编制经验的公司承担,规划方案满足城市总规专项规划的目标要求。

(2)实际投入建设施工资金约 290 万元,资金到位及时,满足规划需要。(3)该工程施工单位由市场招标产生,具备完成该项目的相关资质;手续

完备。

2.3 规划编制阶段评价

( 1)质量管理方面:我单位对《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 2035)》项目高度重视,全力推进规划内容编制,顺利通过专家论证会,局长

办公会,市政府讨论会等评审会议。根据会议意见不断完善规划内容,并形成

最终稿。

(2)工程进度管理方面:制定项目进度计划表,及时对接相关单位及

部门,相应调整规划内容,保证规划按时完成。

(3)合同履行方面:重点做好阶段性成果审核,严格按照合同支付进度款;专家论证意见、上报请示及市政府批复意见等资料齐全,做好档案管理。

(4)成果验收方面:获得市政府同意批复。综上所述,后评价认为,项

目决策程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决策内容基本符合实际,规划编制工作深入、

细致,实施效果良好。

3实施效果评价

3.1 环境效益评价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7-2035)》依托评估分析调研结果,根据现状“四楔”侵蚀程度,总结问题与阻力,提出保护措施,提出优化措施及规划重点。使苏州市形成市域一核两带,市区四环四楔的生态空间结构布局:一核是指太湖生态核;两带是指长江田园生态带和水乡湿地生态带;四环中内环为古城风光环,二环为区块拉接环,三环为城市公园环,外环为郊野生态环;四楔即苏州城市四角山水是指西南角“七子山——石湖——东太湖”绿楔,东南角“澄湖——吴淞江——独墅湖”绿楔,东北

角阳澄湖绿楔,西北角三角咀绿楔;多廊是指滨水绿网生态廊道体系。规

划将有效保护江南水乡生态安全,通过规划引导,重点实施“四角山水”生态修复,建设“沿江沿河”生态廊道,构建丰富多彩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总体结构上

将形成以古城风光环、区块拉接环、城市公园环、郊野生态环及生态廊道为纽

带,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的绿色空间体系,形成优美自然的山水

格局,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2 社会效益评价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7-2035)》的规划策略一是“绿色共享,公众参与”,构建特色城市公园系统,持续建设大型绿地,不断促进各类绿地免费

开放。二是提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出刚性的管控指标,到2020 年,建成人均公园绿地,由现状 14.5 ㎡提高到 15 ㎡,到 2035 年提高到 15.5 ㎡,即每个人都有15 ㎡的公园绿地面积,切实增强广大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3.3 综合评价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7-2035)》编制工作在我局的努力推进

下,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目标任务;专家论证会议认为《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 2017-2035)》调研深入,分析详细,目标明确,体系规范,达到专项规

划的编制要求。《苏州绿规 2035》形成“两片一核,四楔四环”总构架和“滨水绿网生态廊道体系”的贯通连接;通过对生态环、生态廊道和苏州城市四角山水的

保护,将形成园林遍及,绿树成荫,历史名城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的景观面

貌,实现苏州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生态系统。

4评价结论

( 1)项目决策正确。《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决策

符合苏州市发展需要,各项工作手续完整、程序合法,工作内容达到相关

设计方案要求和标准,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2)管理工作良好。项目编制过程中我局认真制定进度计划,管理和协

调工作到位,对规划内容、进度和资金支付的控制有效。

(3)任务圆满完成。顺利通过专家论证会,获得市政府同意批复。

(4)社会、环境正效应明显。一是重点突出“天堂苏州、四角山水”的规划愿景,二是严格对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要求。三是积极建设公众参与的共享绿

地。四是认真研究了规划布局的可实施性,积极布局构建天堂苏州的优美山水格局,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切实增强广大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重点知识

1、景观的定义 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2、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定义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它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找到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监理规划设计的实施,并对大地景观进行维护和管理。 3、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义 1宏观环境规划 2场地规划、各类环境详细规划 3施工图及文本制作 4施工协调及运营管理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已从传统园林以满足精神文化享受(意境、模仿自然而高于自然),继而转向大众群体的大众文化,更加注重利用有限的土地,来创造优美的景观。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的人文自然和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学科,体现了历史文化精神的延续和人文主义的关怀,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出了重大贡献。 4、《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园林的定义是什么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园林的定义(建筑,环境,城市规划册)称“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而形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休憩境域。” 5、美国风景园林学会对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定义是 它是一门对土地进行设计、规划和管理的艺术,它合理的安排自然和人工要素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原则,最终创造出对人有益,使人愉快的美好环境。 6、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 (1)多学科的融合与互补 (2)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

(3)生态设计的发展 (4)低碳概念的体现 7、城市绿地系统理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1)“城市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1843——1898)特征:由以单个城市公园绿地来缓解城市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发展到以带状绿地联系数个公园,形成公园体系来更有效地解决城市危机。 (2)“田园城市”运动(1898——1919)特征:从局部的城市调整转向对整个城市结构的重新规划 (3)一战至二战期间(1919-1945)(雅典宪章) (4)战后大发展战后与生态学相结合的绿地规划(1945——1970)特征:绿地与城市交织。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 (5)生物圈意识(1970年后)特征:保护生态环境运动。设计结合自然。生态园林理论。 8、“城市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 的特征是什么 特征:由以单个城市公园绿地来缓解城市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发展到以带状绿地联系数个公园,形成公园体系来更有效地解决城市危机。 9、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城市公园绿地的分类有哪几大类 (1)公园绿地: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 (2)生产绿地 (3)防护绿地 (4)附属绿地 10、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因素是什么 (1)国民经济水平 (2)城市性质 (3)城市规模 (4)城市自然条件 (5)城市现状 11、我国城市绿地指标的确定依据是什么 (1)我国城市绿地的现状水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 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 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 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4.网络分隔 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 ·古代城市绿地规划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评价报告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 项目评价报告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2019年4月

目录 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 (2) 1.1项目概况 (2) 1.2时间安排 (2) 1.3实际完成内容 (3) 1.4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3) 2实施过程评价 (3) 2.1前期决策过程评价 (3) 2.2前期准备工作与评价 (4) 2.3规划编制阶段评价 (5) 3实施效果评价 (5) 3.1环境效益评价 (5) 3.2社会效益评价 (6) 3.3 综合评价 (6) 4评价结论 (6) 评价结论 (6)

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 1.1项目概况 为进一步加强苏州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推动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局于2017年底启动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局深入开展城市绿地现状绿化调研,并充分对接各区县分管部门落实基础数据,同时我局充分对接规划局、中规院等部门,保持与总规等上位规划的信息互通,确保核心管控内容纳入总规。 目前《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已获得市政府同意。《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形成“两带一核,四环四楔”规划结构和“滨水绿网生态廊道体系”的江南特色,强调了对苏州整体生态环、生态廊道和苏州城市四角山水的保护。我们希望通过规划引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和建设,突出特色亮点,以更高的标准,更科学的理念,精心描绘出苏州绿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把苏州打造成令人向往的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园林之城。 1.2时间安排 根据市规划局《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征求意见的通知》的要求,我局迅速开展《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市场公开招标前期准备工作,2017年11月确定该项目招标代理单位,12月25日产生规划设计单位,随即启动规划编制。 2018年7月5日,《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顺利通过专家论证会。2018年11月7日,《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上报市政府,12月11日,吴晓东副市长召集相关部门专题听取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汇报。12月14日,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笔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笔记 Part1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种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定性、定位、定量。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规划方法上采用的是一种规则营造的规划方法,其特点是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引导和控制,规划依托于理性的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P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规划层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般有两种编制形式: 第一种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种是单独进行的专项规划

城市规划的五个阶段: 1.城市规划纲要——定向示意性图纸 2.城市总体规划——定性1:5000~1:25000 3.分区规划——定量1:5000 4.控制性详细规划——定位1:1000~1:2000 5.修建性详细规划——定形1:500~1:2000 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 分区(期)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现代城市的5个基本因素: 人口规模、人口密集、行政地位和行政区域、产业结构、城市设施Part2 著名的规划思想和理论: 以城市结构优化为导向的理想绿地模式 以环境与生物保护为导向的生态绿地模式 以人类利用和功能区分为导向的功能绿地模式 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建立 19世纪下半叶,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称之为“公园运动”。 公共卫生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城市美化运动这三者贯穿西方城市化的全过程,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随着当前我国城镇化速度的稳步提升,规模化的城镇建设一定程度上使城区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而随着“海绵城市”理念为主的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被提出和应用,已经成为当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促进生态城市发展的主要前提条件。 标签:海绵城市;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当前我国对城市建设的要求逐渐提高,建设高标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海绵城市对解决城市降水分流,满足城市水资源条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来对城市绿地做系统规划也是城市品质能够得以提升的关键。 1、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般,在面临环境变化和雨水产生自然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使城市能够做到一定的“吸水”、“渗水”、“蓄水”、“净水”等功效。对水资源能够科学合理的利用,做到对城市地下水的补充和整体水循环上的调节作用。海绵城市对在解决我国城市雨洪问题方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向,其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前提之下,能够最大限度将雨水在城市区域内存储、渗透、精华以达到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因此以海绵城市理念,来对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建设时,应把握好其理念的整体性原则,将绿地根据更能统一规划布局,做到功能上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2、城市景观绿地系统布局 2.1确定绿地结构布局主要考虑因素 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前提的城市景观绿地系统布局:(1)先要做好对河流水系的掌握,河流水系是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资源和空间依托,其是沟通城市内外的重要生态廊道。(2)对大型公园绿地的建设,使大型公园绿地成为城市内部较为重要的生态板块。(3)对绿地布局结构的科学合理性。(4)做好对应的绿地系统分类。 2.2公园绿地规划 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及居住区、公共设施用地分布状況,最好对均匀地布局各级公园绿地的规划,使公园绿地能达到五百米服务半径全覆盖,提高城市景观同时做到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并且使海绵城市的功能能够发挥至最大化。以不同规模、功能特征进行分级配置,在规划各级公园定位、功能、内容同时,重点确定综合公园与专类公园的相关配置,中小型公园绿地建设应通过不断的更新和完善,来加强其整体的观赏性,对数量较多的街旁公园、社区公园以及带状公园等公园绿地做好合理的配置。通过海绵

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制定生态型绿地系统规划奠定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 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贺凤春、匡振鶠 一、前言 城市绿化是现代都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城市绿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研究和制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苏州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促进苏州城市发展更上新台阶。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合点,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二、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①依据山水,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绿地结构 全市地势靠山濒湖,西高东低,城市位于山水之间。地貌属江南丘陵山地的一部分,由低山丘陵过渡到山麓平原,洪积平原,广积平原。城市西南临太湖,湖区有岛屿。多低山丘陵,近郊有虎丘、何山、狮子山、天平山、灵岩山、七子山;远郊有阳山、邓尉山、穹窿山、清明山、洞庭东、西山。群山海拔高度一般为100-300米,最高峰穹窿山高341米,西山缥缈峰336.6米,东山莫厘峰296.6米。山势浑圆,一般坡度不超过20°25°。城市东部地势低平,多

大小湖泊,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石湖、澹台湖,水系网络主要有太湖和三江(吴淞江、娄江、东江),京杭大运河等。古城区地形平坦,河流纵横,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标高为4.2-4.5米,郊区一般3.8米左右(吴淞高程)。古城内河道纵横密布,宋平江图上河道长82公里,桥325座,至清中期开始逐呈衰落趋势,至清末仅剩河道约55公里,桥241座。民国期间又陆续填没,现今保存着“三横三直”骨干水系,河道35.28公里,桥梁163座,其中古桥约70座,仍为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之一,形成街坊临河而建,居民依水而生“家家户户泊舟航”,“小桥流水人家”的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 根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充分利用自然河湖水系、自然山体及丰富的人文景观,开辟各类城市绿地,形成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结构体系,构成环形带状加楔形绿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人工山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的城市绿地系统,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五片:中心城区分区片、虎丘高新区分区片、相城区分区片、工业园区分区片、吴中区分区片; 八园:东部金鸡湖滨公园、东沙湖公园、西北狮山何山中心公园、横山公园、南部石湖风景名胜公园、澹台湖公园、西北部大白塘公园、北部虎丘风景名胜公园 四楔:东北角的阳澄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东南角的独墅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西南角的石湖上方山、七子山及其周边绿化用地、西北角的三角嘴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 三带:沪宁城北交通干线防护林带、城西、城南京杭大运河沿岸防护及景

(完整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大纲及答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大纲 1、开放空间(open space) 指“一部分或者全部作为庭园或者休憩活动场所、建筑物覆盖率不超过1/20的土地,和没有建筑物的未利用土地”。(1906《开放空间法》) 开放空间的特性: ?使用目的为娱乐休息的空地 ?使用者为公众,即具有公众性 ?由自治体或国家进行管理,对开放空间的设施维护也由自治体或者国家保证其财政来源。 2、美国城市公园运动的背景和代表作品 背景: ?环境和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 ?知识分子团体宣扬公园对于城市的意义 ?公园墓地运动提升了人们对公园的兴趣; ?政府领导人认识到必须通过城市公园的建设来推动纽约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明城市。 ?19世纪后半叶成为美国历史上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851第一部《公园法》通过(美国) 代表作品: 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in New York ) ?弗雷德里奇﹒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与沃克斯(Vaux) ?第33号方案——“绿色草原(Greensward Plan)” ?特点: 1、公园绿地的建设走上了法律的轨道。 2、通过政府发行“公园债券”筹集建设资金。 3、公园建设与城市化同步进行。 布鲁克林市的希望公园(1876) 波士顿富兰克林公园(1886) 3、公园系统及代表作品 美国的公园系统(Park System)指公园(包括公园以外的开放绿地)和公园路(Parkway)所组成的系统。 公园路的思想源于奥姆斯特德等先驱设计的林荫道或有公园状人行道的车道,作为公园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连接公园路(Parkway)的特征: ?有两个地方车道绕山分成了不同的高度,这一做法后来成了技术标准。 ?尽量加大公园路的宽度,以防止两侧出现广告牌。 ?公园路延伸到人口稀少的地区,则在道路两侧采用大量乡土植物材料间或夹杂着成片的野生花卉,整体效 果就是要尽量减少任何公园路与周围地形的可见边界,从视觉上让人感到公园路就是乡村景观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为公园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连接点。 ?拥有不同宽度的中央分隔带,采用纵向上的视觉阻挡来有效地防眩。 ?由多家工程公司通力合作。 代表作品: 芝加哥公园系统 意义: ?芝加哥公园系统由于被分割成三个独立的公园区分别进行建设,管理主体分散而且协调不够,没有能够建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一、生态建设 1、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把郑州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生态网络

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河湖水系等。结合郑州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四带七廊多核”的市域生态网络体系。 四带:北部沿黄生态带、中部山林生态带、南部生态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加强绿化,恢复自然植被,减轻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及风沙的影响,建设城市生态屏障。 七廊:建设七条南北向生态廊道。沿南北向组团隔离带、高速公路、主要城市道路布置绿色廊道,连接东西向生态带,保证绿色空间渗透到城市内部。 多核:由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水源保护地、森林公园等构成市域生态核心。 3、森林公园 完善以河南嵩山国家森林公园、郑州国家森林公园、新郑始祖山森林公园、河南嵩北森林公园、巩义青龙山森林公园、中牟森林公园为重点的生态森林公园建设。 4、风景名胜区 依托各地特色风景资源,设立风景名胜区,包括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河南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环翠峪风景名胜区、新密黄帝宫风景名胜区等。 5、湿地保护区 在黄河沿线划定黄河湿地保护区、雁鸣湖湿地保护区范围,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6、生态农业区 加强以市域中、东部平原地区为主的生态农业区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加强农村污染控制,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控制禽畜养殖污染。 7、河湖水系 按照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要求,结合防洪除涝,构建六横六纵河渠、七中五小水库、两湖泊两湿地的生态水系格局。保护常庄、尖岗、坞罗、纸坊水库等水源地,治理伊洛河、贾

海绵城市对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影响探析

海绵城市对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影响探析 发表时间:2019-05-14T16:30:22.9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作者:朱古月[导读] 摘要:在海绵城市的构建中,城市绿地作为其最主要组成的部分,既受到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又对海绵城市的建设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通过各种绿地建设方式和技术措施构成了海绵城市绿地体系。 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凤凰乡人民政府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在海绵城市的构建中,城市绿地作为其最主要组成的部分,既受到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又对海绵城市的建设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通过各种绿地建设方式和技术措施构成了海绵城市绿地体系。与城市传统的依靠市政排水管网系统及末端水处理设施的管理模式不同,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以下简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更重视和强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乡规划上,充分考虑城市用地 尤其是城市绿地、广场、街道对雨水截留、保渗、调蓄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海绵城市对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影响探析 1、前言 根据我国国情和城市水环境、雨水系统管理等问题,提出构建海绵城市体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绿地由于对雨水具有鲜明的截留、渗透、存储及净化等功能,使其成为实现海绵城市目标的载体之一。在中国掀起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的浪潮推动下,势必对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2、海绵城市对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影响 2.1?传统绿地规划观念的转变与提升 城市绿地对雨水的渗透、滞留、净化等作用,是城市绿地部分生态功能的体现。传统绿地系统规划虽然也强化对绿地生态功能及效益的重视,强调通过丰富绿地类型、完善绿地布局结构、强化绿地建设指标和推广相关树种的应用来凸显绿地生态功能;重视和强化绿地建设的系统观,重视绿地点、线、面的联系。而海绵城市则在此基础上,更深入研究对中微观层面的绿地空间建设在雨水循环方面的作用。海绵城市的这一特点,将影响城市在宏观规划布局绿地时,会更系统全面考虑城市及区域水环境组成特点、降水分布情况、雨水收集处理目标以及城市水系统循环保护的目标来综合协调绿地系统“量”的确定、“位”的布局和“质”的保障。需确定城市绿地的数量和具有“海绵效应”的绿地比重,并合理规划布局绿地,使得绿地与自然河道、林地空间及其他具有海绵效应的用地空间尽可能实现具有联系的循环系统。在此基础上,强化后期绿地建设技术对规划目标实现的保障。 2.2?丰富绿地类型和完善绿地功能 不同的绿地类型及构成形态,在雨水自然循环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具有差异性,而且根据各地水文气象条件及城市水问题的不同,对基于海绵城市发展目标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建设提出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城市绿地虽然具有一定的对降雨的渗透、存储、净化等功能,但是遇到强降雨或大暴雨时,绝大多数的降雨还是会形成径流排放出去。这对水源比较紧缺尤其是一些干旱地区的城市来讲是非常可惜的。这种情况,则强调城市绿地系统对雨水的蓄留、储存和利用。而对于水源比较充足的地区,则关注绿地系统对雨水的渗透和调节。显然,传统的绿地类型中只有如湿地、下沉式绿地等具有较为鲜明的存储、调节作用。鉴于此,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方面,对绿地的雨水储存功能进行相关研究,并产生一些新的绿地类型,如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指在种有园林树木的园林绿地低洼区域,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处理,将雨水滞留渗透下来补充地下水,集雨水收集与园林游憩观光为一体。代表案例有塔博尔山中学雨水花园(Mount…Tabor…Middle…School…Rain…Garden)、波特兰市西南第12大道绿街工程(SW…12th…Avenue…Green…Street…Project)等。 鉴于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及雨水花园的作用,我国在探索海绵城市的实践道路上,雨水花园的实践将不断被借鉴应用到海绵城市中;并且结合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雨水花园与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将由点到面、由面到域。对雨水花园及其他新型绿地类型的研究,将从小尺度的绿地空间提升到大尺度的绿地系统。而随着对海绵城市探索的深入,未来除了雨水花园等典型性绿地外,必然还会延伸出新型的绿地类型,而这也将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绿地在水循环方面的海绵效应。 2.3?强化绿地系统整体布局结构 城市绿地根据形态分为点状、线状及面状绿地,各种形态的绿地在海绵城市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点状绿地主要是分散、散点式分布的公园绿地,虽然单个绿地面积尺度大,但是分散,且覆盖比重没有面状的附属绿地范围广。因此,对于整个城市来讲,需要通过线状的可渗透式的城市街道绿地、植草沟、生态沟等将尺度大的点状公园和覆盖面广的附属绿地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绿地系统布局形态,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布局结构,共同控制雨水径流量、控制雨水峰值和雨水调蓄存储,促进雨水的自然、生态循环。 2.4?绿地规划海绵效应相关指标的具体化和明确化 目前衡量及评价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状况主要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为主。而一般的园林绿地与湿地、雨水花园和暴雨花园等比较起来,在海绵效应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并且对于同一个城市,园林绿地数量的多寡在海绵体系中的作用也有差异。显然,单靠目前的常用规划指标无法达到有针对性地来引导和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海绵效益。因此,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需要配置多少量的城市绿地及湿地、雨水花园和其它具有鲜明海绵效应的绿地类型,则需要根据城市水文和降雨情况来综合考虑。而随着绿地系统规划观的不断发展和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相关的规划指标将更具体化和明确化。 2.5?推动绿地建设技术的发展 根据胡楠等人的研究,城市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体系中对雨水径流的控制率约为30%~40%,而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不同植物群落、不同绿地类型及同一绿地类型如雨水花园,由于结构层的厚度的不同,削减径流及污染物能力具有差异。随着对绿地海绵效应的认识及相关实践的不断开展,对绿地系统尤其是海绵效应突出的绿色屋顶、生态沟、雨水花园、暴雨花园等建设技术势必更加成熟完善。 2.6?绿地规划规范和标准的完善和制定 雨水系统的管理涉及多部门、多单位,同时涉及多方利益。为更好地推进海绵城市的构建,首先要建立较为健全的规划及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规范性文件管理和引导规划及行政管理行为。同时,应根据中国目前城市化进程的状态,区分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地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指标及目标。针对已建成区,侧重对局部重点空间地段的城市绿地的海绵效应;针对新城区,则应尽量构建点线面联系的绿地…海绵体。这些都需要通过规范性文件来实现管理控制的目标。 3、结语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杭州新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经批准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是杭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区,总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余杭、萧山八区,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 7、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9月); 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方法》(2000年,192号文); 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城建240号文); 13、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2年城建249号文); 1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 15、《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等相关规范; 18、省政府:《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5年) 19、《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997年) 20、《杭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 21、《杭州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2000年); 22、《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及各专项规划(报批稿)等 第五条规划期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基本一致,即: 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左右。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2、大地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风景绿地与园林绿地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精心构筑具有杭州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的绿地系统。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报批稿) 一、总则 1、规划背景 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指导思想和原则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

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 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 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3、规划依据 (1)《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国务院100号令)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3)《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建设部784号) (4)《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0]106号) (5)《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7)《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2002年) (8)《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9)《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0)《武汉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综合规划(1998-2002年)》 (11)《武汉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998-2010年)》 (12)武汉市相关专业部门(园林、林业、水务等)规划或计划 4、规划范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主城区为重点,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主城区功能布局,按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主城区三个层次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安排。 市域即武汉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主城区和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等六个远城区。在市域范围内结合市郊风景区、森林公园、林业用地、农田林网以及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大环境绿化。市域总面积为849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主城区、外围城关镇、重点镇(新城)、风景区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主要规划范围是城镇地区,即在主城区外围、主城区和重点镇(新城)之间,控制绿化和生态空间,以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生态系统框架和城市

广州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指引

广州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指引Guangzhou sponge city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guideline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广州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指引 1 145 九、管理与维护

1 编制目的 2 指导思想 3 适用范围 4 编制依据 MAIN PURPOSE GUIDING IDEA APPLICABLE SCOPE COMPILE BASIS 编制目的 指导思想 21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提高广州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的科学性,为相关单位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提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 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和保护广州“花城”特色,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提供保障。 城市绿地的低影响开发系统建设首先应满足绿地生态、景观、休憩等基本功能,在不影响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合理的预留或创造空间,以场地主要问题为出发点,使用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多种功能类型的技术,达到低影响开发控制的目标。

适用范围 编制依据 34本指引针对广州市绿地特点,对广州市全市域城市绿地(包括生态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社区绿地)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绿地建设项目,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指导和控制。 本指引适用于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中以绿地为实施主体的相关项目的建设,其他与绿地相关项目可参照执行。 编制依据共23项,包括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文件、标准,可以分为政策依据、规划依据和规范依据三种类型。其中政策依据10项,规划依据8项,规范依据5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城市绿化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00号)《水利部关于印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 《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政策依据 《广东省城市基础设施“十三五”规划——海绵城市专题》《广东省城市基础设施“十三五”规划——生态绿地专题》 《广东省海绵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修编》《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十三五”发展规划》 《广州国家森林城市品质提升建设规划(2016-2020年)》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引及标准图集》《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规范》 规划依据 规范依据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doc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 一、基本概念 1、城市绿地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是市民生活的环境载体。绿地一词的定义和范围,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称为开敞空间。城市中的绿地对于城市的形态、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城市的有几座城部分。 我国现行标准城市绿地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2、绿地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和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色有机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整体性特征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多的综合功效。 (2)层次性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都具有一定完的内部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发生着变化,导致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整的层次结构体系,按照规模及精细程度可以从大到小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3)互动性特征包括绿地系统各层次、要素内部的互动和绿地系统与城市其他系统间的互动。 (4)时间性特征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根据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植物景观会随时间、季节、年龄逐渐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绿地系统的时间性演变特征。 (5)开放性特征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唯一有生命的面向每一个居民的市政基础服务设施,是向公众开放的开敞空间。 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提供生态产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重要的 生态产品生产者。 (1)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城市低空范围内调节和改善城区的碳氧平衡,缓解和消除局部缺氧,以改善局部地区的空气 质量。 (2)长沙市绿地具有提供清洁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3)城市绿地具有明显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作用。 (4)城市绿地可以结合观赏种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既可以售出又可以丰富人们生活。 2、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中不同群落类型配植的绿地可以为不同的野生动物提供相应的 生活空间,另外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对于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3、防灾减灾合理布置尘世绿地可以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 衡。 (1)植物群落通过降低风速二起到减尘作用,并可有效地减少地面尘土进入空气。(2)植物可以降低沙尘暴对城市的影响。

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前言 绿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进步的象征。 绿化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使城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日益成为未来城市绿化发展的主旋律。 一、总则 第一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以及《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5/11批准)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1、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2、体现大都市圈发展的思想,规划城乡一体、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绿化体系。 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市民居住、生活、休憩功能。 第三条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系统性原则:增强绿化系统功能,完善绿地类型和布局。 3、多样性原则: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种类。 4、地带性原则:强化地域特点,品种选择、栽植因地制宜。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远期到2020年,近期到2005年。 第五条规划范围

为市域6340平方公里 二、现状分析 第六条对城市绿化发展的总体认识和分析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的绿化建设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量变逐步到质变的发展阶段,形成今天的格局和特点。 1、1949~1978年,缓慢发展阶段。 解放前,上海的绿化建设缓慢、无序,分布不均。1949年前的百年间,全市平均每年仅开辟绿地公顷,各种公园绿地约为89ha.这些绿地绝大部分集中于租界和上层人士聚居的住宅区,市民群众居住集中的南市、普陀、杨浦等地区没有一块公共绿地。 解放以后,上海的绿地建设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展开。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相继建成第一条外滩滨江绿带、肇嘉浜林荫道、人民公园、杨浦公园、长风公园、西郊公园等。到1978年,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76lha,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由解放初的平方米增加到平方米。29年间绿地年均增长约23ha. 2、1986~1998年,稳定增长阶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城市绿化建设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土地有偿使用、引进外资参与城市建设等政策推行以来,结合城市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城市外环绿带的启动建设、陆家嘴中心绿地、滨江大道、上海大观园、植物园、共青森林公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到1998年底,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8278ha,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77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平方米/人,绿化覆盖率为%,郊区各区县基本实现每个郊县县城一个公园的目标。20年间绿地年均增长413公顷。 3、1998年以来——快速发展阶段。 98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的指示精神,特别是黄菊书记提出的“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较为和谐的生态环境”的要求,坚持“建管并举”、“重在有质”,上海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的绿化发展之路。紧紧围绕改善上海生态环境这个目标,遵循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改以住“见缝插绿”为“规划建绿”,结合大市政建设,旧城改造、污染工厂搬迁等,辟出成片土地建设绿地。按照生态学理论,城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A卷答案版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开卷考试(A) 课程名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6分) 1.为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理论上每人所需要面积为 平方米的树林或面积为平方米的草坪绿地。(10/25) 2.研究证实乔、灌、草结构的绿地空气湿度可以增加,一般森林的湿度比城市高,公园的湿度比城市其他地区 高。(10-20%/36%/27%) 3.武昌江滩公园属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的类绿地,代码是;黄鹤楼公园属于类绿地,代码是;东湖风景名胜区属于类绿地,代码是。 (带状公园、G14;历史名园,G134;其他绿地,G5) 4.一般而言,城市的园林绿地资料向政府的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及相关规划资料向政府的获取;林业普查资料向政府的获取。(园林局/国土局/林业局) 5.依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0年版)》,在人均建设用地小于80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要达到以上,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为以上。 (7.5/5平方米) 6.某市级综合性公园的面积为24公顷,其合理的游人容量为人。(4000) 7.110KV高压线走廊的绿带宽度为米;防风林每条林带宽度不应小于米,林带与林带间距离为米。 (15-25/10/300-600) 8.国家二级古树指树龄年的树木。 (300-499) 9.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方式有和。(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请分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四种主要模式的优缺点。 答:以块状绿地为主的布局、以带状绿地为主的布局、以楔形绿地为主的布局、混合式绿地布局。 答全以上4种绿地的优点给1分,缺点给1分,答对一部分则给0.5分。 2.请对比分析新、旧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在城市绿地方面的差异,并阐述 其改进理由。 答:生产绿地G2在新版中没有了(2分);增加广场绿地G3(2分) 以上2点分别阐述理由较好2分,一般1分,无理由0分。 3.道路绿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一板二带式——1条车行道,2条绿带(2分)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绿化形式,中间是车行道,在车行道两侧的人行道上种植行道树。其优点是简单整齐,用地比较经济,管理方便。但在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同时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不利于组织交通,易出车祸。 二板三带式——即分成单向行驶的2条车行道和两条行道树,中间以1条绿带分隔开。(2分) 此种形式对城市面貌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车辆分为上、下行,减少了行车事故发生。但由于不同车辆,不能分开行驶,还不能完全解决互相干扰的矛盾。这种形式多用于高速公路和入城道路。 三板四带式——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3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4条绿带,故称为三板四带式(2分) 用地面积较大,但组织交通方便、安全,解决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矛盾,尤其在非机动车辆多的情况下是较适合的。 四板五带式——利用3条分隔带将车道分成4条(2分) 这种道路分割可以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均分成上下行,互不干扰,保证了行车速度和行车安全。但用地面积较大,其中绿带可考虑用栏杆代替,以节约城市用地,此种还是可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