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后习题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后习题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后习题 (新版)北师大版

三、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能演练提升

ZHINENG YANLIAN TISHENG

能力提升

1.

右图为一倾斜的平面镜,当你走向平面镜时,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A.镜中的像变大

B.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视野变大

C.镜中的像将远离你

D.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不垂直

2.

右图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钟面虚像,则实际时间是()

A.9时40分

B.2时20分

C.4时10分

D.7时50分

3.下图能正确表示小丑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是()

4.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小鸟距水面4 m时,该“倒影”距小鸟m,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选填“实”或“虚”)像,它是由于光的形成的。

5.

上海世博会上,意大利展馆展放着一辆新型小轿车,为了让参观者能清楚地看到轿车底盘的复杂结构,展览人员巧妙地把轿车倾斜着支撑在大平面镜上,如图所示,这里应用了初中物理

知识。若汽车离镜面的距离为1.5 m,则汽车的像离汽车的距离是。

6.

如图所示,桥通过平静的水面成像,半圆形桥孔与其像合在一起构成圆。桥长45 m,则桥的像长m。正中大圆直径为10 m,则大圆顶部到水面的距离为 m。

7.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况如图所示,放在“烛焰”上的手指(选填“会”或“不会”)被烧痛,烛焰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选填“实”或“虚”)像。

8.小丽站在距离穿衣镜前0.5 m的地方照镜子,则镜中的像与小丽之间的距离是 m,小丽后退时,她在镜中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9.(xx·吉林中考)右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2)选取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进行实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3)实验中移动蜡烛B,直至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是12 cm,则蜡烛B 到玻璃板的距离是 cm。

10.一圆形蓄水池装满水,水面与地面相平,在池的中心正上方B处悬挂着一盏灯,一人站在岸边,设A处为人眼,作出灯发出的光经水面反射后进入人眼的反射光线。(保留辅助线)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若用光屏替换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的像。

(2)实验数据如下表: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

离/cm

像与物大小比

第一

12.012.0等大

第二

15.015.0等大

本实验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的大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探究创新

12.如图所示,小明站在地铁站台,他透过玻璃板制成的屏蔽门可以看到车道另一侧竖直墙壁上的广告牌及自己在玻璃屏蔽门后面的虚像。小明根据该现象设计了在站台上粗测玻璃屏蔽门到车道另一侧广告牌之间距离d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相关内容。

(1)小明相对于玻璃屏蔽门前后移动直到观察到。

(2)记录。

(3)量出的距离。

除记录工具外,小明要完成上述实验必需使用的仪器是。步骤(3)中量得的距离就是玻璃屏蔽门到广告牌之间的距离d,物理依据是

13.小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5 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蜡烛高8 cm,小成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1)B蜡烛的高为 cm。

(2)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小成最好在(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3)小成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点燃。

(4)小成以5 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2 s时,B蜡烛应与A相距 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参考答案

知能演练·提升

1.B解析: 人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与人等大,当你走近镜子时,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你走向平面镜时,眼睛与平面镜边缘的夹角变大,所以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视野变大,故B正确;当你走向平面镜时,与镜子的距离减小,镜中的像将靠近你,故C错误;当你走向平面镜时,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仍然垂直,故D错误。

2.A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因此,可以通过钟面的中心作一条竖直线,把它当作平面镜成像的对称轴,找出针的实际位置,由此得出实际时间是9时40分,A正确。

3.D解析: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以物体与像看起来是左右相反的。只有D选项中物像对称,故选项D正确。

4.解析: 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所以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虚像。已知小鸟距水面4m,像到水面的距离也是4m,所以“倒影”距小鸟为8m。

答案: 8虚反射

5.解析: 展览人员巧妙地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汽车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也是1.5m,所以汽车的像离汽车3m。

答案: 平面镜成像 3 m

6.解析: 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熟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并能根据成像特点进行理论思考。桥通过平静的水面成像,属于平面镜成像,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故桥的像长与桥长相等,也是45m。正中大圆直径为10m,则半径为5m,即大圆顶部到水面的距离为5m。

答案: 455

7.解析: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也就是说并没有实际的发光点在那里,所以放在“烛焰”上的手指不会被烧痛。

答案: 不会虚

8.解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像离镜面的距离也是0.5m,因此像与小丽之间的距离s=0.5m+0.5m=1m;又由于“平面镜中的像与物大小相等”,所以不论小丽是后退还是前进,她在镜中像的大小都将不变。此题是对新课标“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目标的落实。

答案: 1不变

9.解析: (1)因为玻璃板不仅反光而且透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选取相同的两支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B到镜面的距离是12cm。

答案: (1)确定像的位置(2)大小(3)12

10.解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首先作出B点的像点B',然后连接B'点与眼睛,连线与水面的交点就是入射点,入射点跟眼睛的连线就是反射光线。

答案: 如图所示

11.解析: (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拿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来回移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此时蜡烛的位置即为像的位置。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光屏上没有像。

(2)由题中图表数据可知,像和物是等大的,且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答案: (1)完全重合不能(2)相等等于

12.解析: 小明依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粗测玻璃屏蔽门到对面广告牌之间的距离。通过自己在玻璃屏蔽门前后移动,直到看到自己在屏蔽门上成的像落在广告牌上,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时自己到屏蔽门的距离和广告牌到屏蔽门的距离相等。

答案: (1)自己的像落在广告牌上

(2)自己的站位

(3)自己的站位到玻璃屏蔽门刻度尺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

13.解析: (1)蜡烛A高8cm,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可知,B蜡烛的高也是8cm。(2)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反射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该实验应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3)因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小成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不可能被点燃。(4)小成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2s时,A蜡烛移动距离s=vt=5cm/s×2s=10cm,则A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为5cm+10cm=15cm;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对镜面等距,所以B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5cm,则B蜡烛应与A相距30cm才可能与A 的像完全重合。

答案: (1)8(2)较暗(3)不可能(4)30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

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器材】 托盘天平(连砝码),硬币若干枚。 【操作】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讲解它的构造。 (2)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处,调节横梁右端(有的天平是左、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刻度线的中央。 (3)将几枚等面值的硬币放入左盘中后,在右盘中轻轻放入砝码,加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至指针再次对准中央刻度线。 (4)计算砝码盘中所加砝码的总质量,并加上游码所示的质量,就可得出所测几枚硬币的总质量。将此质量除以硬币枚数,便得到每枚硬币的质量。 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不等 【器材】 托盘天平一架,相同形状、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各1块,烧杯2只,量杯,酒精、水适量。 【操作】 (1)调节托盘天平,使天平平衡。 (2)把形状、体积都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分别放到天平的左、右两托盘中,观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并判断二者质量大小关系(从装有铁块的盘子下沉,说明二者质量不等,也说明相同体积的铁和铝质量不等)。 (3)从托盘中将铁块和铝块取出,观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应该仍然平衡)。 (4)把两只烧杯(最好是规格、质量都相同)分别放在两个天平的托盘中,并将天平调节到平衡。 (5)用量杯量取相等体积(可为100厘米3)的水和酒精,分别倒入两烧杯中。 (6)观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如不平衡,试判断水和酒精哪个质量大些(盛水的烧杯一侧下沉,说明水的质量大于酒精的质量,也说明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质量不等)。 物质的密度 【目的和要求】 认识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等,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的质量相等,从而引入物质的密度的概念。

【仪器和器材】 托盘天平(附砝码),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各一块、铝块两块,长方木块(3×5×8厘米3),量筒,200毫升烧怀两个,酒精,水足量。 【实验方法】 1.向学生展示各种待测物质;把托盘天平调节平衡备用。 2.把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铁块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盘上,天平失去平衡。这表明同体积的铝块和铁块(固体)质量不等。 3.取下铁块,换以铝块,天平平衡。 4.取下金属块,在天平左右盘上各放上一只烧杯。在盘中加适量砝码使天平平衡。用量筒量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酒精分别注入两烧杯中,观察天平失去平衡的情况(实验后让学生闻一闻酒精和水的气味)。这表明同体积的水和酒精(液体)的质量不等。 总结实验结果,引入密度概念。 5.在引入密度概念后,将同体积的铜块和铝块分别放在天平左右盘上,由学生根据天平失去平衡的情况回答:铜和铝的密度哪个大? 6.把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上,左右盘中加砝码使天平平衡。把长方木块的体积测出,然后把它放在天平右盘上。把与木块体积相同的水注入烧杯中。要学生根据天平失去平衡的情况回答水和木块谁的密度大?(这一步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固体密度总比液体密度大”的错误观念) 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目的和要求】 了解压力对物体产生的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在实验的基础上引进压强的概念。 【仪器和器材】 厚纸,铅笔,长方体木块,砝码(或重物),软泡沫塑料,压强小桌两只,透明水槽(内装细沙)。 【实验方法】 1.左手握一张厚纸(或叠几层),右手握铅笔,让笔尖戳在纸上,逐渐增加压力,(图1.27-1),力足够大肘,纸张被戳破。 2.将长方体木块放在软泡沫塑料上,逐渐在其上面加砝码(图1.27-2),可以看到,随着压力增大,泡沫塑料形变加大。 3.将压强小桌甲放在沙面上,桌腿朝下(图1.27-3)在桌面上放砝码,随砝码的增加,压力增大,桌腿下陷的深度增加。

中考物理专项练习平面镜成像(含解析)

中考物理专项练习平面镜成像(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平面镜成像,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平面镜成的都是虚 像 B.有的像是正立的,有的像是倒立的 C.物体靠近平面镜,像变 大 D.岸边树木在河水中的〝倒影〞,不属于平面镜成像 2.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光年是一种时间单位 B.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会变大 C.人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就越小 D.可见光和紫外线都能在真空中传播 3.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当人向平面镜走进时,人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大 B.鸡蛋碰石头,鸡蛋很容易破,因为石头给鸡蛋的力大于鸡蛋给石头的力 C.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在空中静止时,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 D.用橡皮泥可以捏出漂亮的小动物,是力改变物体的形状 4.小王站在竖直放置的镜子前2m处,然后走近镜子1m,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B.像到镜面的距离变 小 C.他在镜中的像变大 D.他在镜中的像变小 5.以下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路灯下行走的人,出现人影相随 B.清澈的游泳池底,看起来变浅了

C.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可以看到湖上游船的〝倒影〞 D.饭店墙壁上装一面大镜子,使人有增大空间的感觉 6.照镜子时,总是要走进平面镜去看像,当人走近平面镜时〔〕 A.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变大,人看到像也会变大 B.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大小不变,人看到的像大小也不变 C.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大小不变,人看到的像大小变大 D.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变大,人看到的像大小不变 7.小玗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选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完全重合。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平面镜成像过程中,遵循光的反射定 律 B.为了使像更清晰,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在B处换一光屏,能承接到蜡烛A的 像 D.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所成的像大小不变 8.以下各种光现象中,解释错误的选项是〔〕 A.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B.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人眼 C.当人远离平面镜时,镜中的像会越来越小 D.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所形成的 9.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 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C.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

九年级物理实验计划

九年级物理实验计划 篇一:九年级物理实验打算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更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方法。实验教学能够关心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和巩固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观看现象、分析咨询题、解决咨询题的能力。为了加强我校物理实验教学工作,特制定打算如下: 一、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看和实验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实验重点: 本学期实验教学的重点是部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三、实验难点 1.将探究方法和创新精神用于教学中。 2.将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 四、实验措施 1、按照本学期新课标的要求有打算地备齐备好所有的实验课程,使演示实验、分组探究实验达到开出率。对所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要填写实验通知单和实验记录;认真组织,精心辅导,严格要求,按程序进行操作。 2、优化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科学要领和规律是如何样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又能培养学生的一定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尽可能适当地增加课堂演示实验的次数。教师除了在新授课演示实验,在复习课可适当为个不学生再次演示。这有利于较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倡自制教具与改进教具,改装不合理的装置。适当汲取学生参加自制教具的活动,如此不仅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还能够节约经费。把教师演示改为边讲边实验,请部分学生参加演示,其他同学观看并给予评论,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改革分组实验。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为学生制造动手机会,提高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平面镜成像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组长审核: 学员编号:Jxt001 年级:初二课时数:3课时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物理学科教师: 授课主题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的1、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熟练作图。 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生活中的光现象与物理知识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实验 教学难点:作图题 授课日期及时段2019年月日上课进度第次课 教学内容 一、入门测(包含作业处理) 1、在探究反射规律时,老师把一块平面镜CD竖立在讲台上,坐在B点的甲同学 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坐在A点的乙同学。在这一现象中,光线的反射角是() A.∠1 B.∠2 C.∠3 D.∠4 2、教室的墙壁对光产生的现象是() A.镜面反射 B.漫反射 C.不发生反射 D.两种反射同时产生 3、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 如图所示,则从侧面看去()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4、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ENF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 (1)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某一角度入射到O点,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原因可能 是。 (2)正确操作实验,并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如图乙所示。取下纸板,接下来进行的操作 是,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比较。 (3)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而成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二、新课讲解 (一)课程导入

1.为什么三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2.你为什么在有光时看到物体,没光时,就看不到。 (二)大数据分析( 14 - 18 年,共 5 年) (三)本节考点讲解 考点一: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 一)例题解析 例1:(17,四中第二次月考,8分★★★★)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 和B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应该选择厚度较薄的玻璃板,这是因为 。 (2)所有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填“虚”或“实”),判断的依据是 。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观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 造成的。 (7)点燃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 ,晓兰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 都无法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 。 二)相关知识点讲解、方法总结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3)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4)玻璃板的作用: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要求:足够薄 (5)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光沿直线 传播例子 红外线 光的反射 和漫反射 平面镜 成像 凸透镜成像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防治 光的折射 分值 2014 8 16 7 6 2015 6 18 6 2016 14 18 14 16 8 2017 8 3 14 8 7 2018 13 15 1 8 5 次数 3 1 4 1 4 2 2 32

九年级物理实验上册

九年级物理实验(一) 1、在连接电路时,如发现有连接错误,很多同学习惯于将电路全部拆散,重新连接.其实,有时只要思考一下,拆除或改接某些导线就能解决问题。现在考考你,如图14是某同学连接的电路: (1)如果合上开关,将出现_______现象(选填“断路”或“短路”).除了两只灯都不亮以外,还会造成_______的不良后果 (2)对于这个电路,只须拆除一根导线,就能成为两灯串联的准确电路。请在要拆除的那根线上打上“×”号 2、物理课上,小明探究了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他还想知道并联电路中的电压有什么规律,于是在课后请你和他合作实行了以下探究: (1)提出问题:并联电路中,各电灯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2)你的猜想是:;理由是: . (3)设计实验:图为两个灯泡并联的电路图,用电压表分别测量两个灯泡L1、L2以及电源两端的电压.请在图上添加测电压的电压表.所需的实验器材有: . (4)实行实验: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实行实验测量,记录实验数据. (5)分析论证:(只要求粗略地写出分析和论证的思路,即怎样得出结论的) .

(6)实验结论:两个灯泡L1、L2的电压和电源电压相等. (7)实验评估:上述实验中,小明只实行了一次测量,得出的结论偶然性的机会很大.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你将建议小明怎样做? . (8)实验问答:如果电源电压为3V,那么根据探究的结论,灯L1的电压为 V,灯L2的电压为 V.结合实验结论分析:测量电压时,电压表为什么要与被测电路并联。 3、我们已实行过“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7 (1)请在图7甲中把余下部分的电路用笔划线代替导线连接好. (2)在某次测量中,电流表的示数如图7乙,值为__________A. (3)丙、丁两图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其中表示电阻不变,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象是__________(填“丙”或“丁”).(4)在探究电阻一定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的过程中,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有同学想利用图甲的实验原理测“220V 40W”的白炽灯的额定功率,如果要使实验可行,请对原理图中实验器材的规格提出一条合理的要求. [答题示例]:电压表的量程至少要220V. 答:. (6)如果在家里做测白炽灯功率的实验,因家里一般没有电压表和电流表,所以能够利用家庭中都有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测量更方便.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文档

2020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文 档 Contract Template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 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体会指的是接触 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 法和自己的理解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

能力。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其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能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二、具体工作计划: 1、制订规章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2、按照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3、制订学期实验计划表、周历表。 4、开足开齐各类实验,并积极创造条件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积极服务于教学。 5、充分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实验器材的作用,结合实验室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6、做好仪器、器材的常规维修和保养工作。 7、做好仪器的借出、归还验收工作。 8、有必要时,可以自制一些教具。 9、做好仪器、器材的补充计划。 10、做好各类台帐的记录工作。结合采用电子档案。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组成并联电路 一、实验目的 会连接简单的并联电路。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两只小灯泡、三个开关、两节干电池(或学生电源)、导线若干条。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 2.连接用电器,组成并联电路,画出电路图。 3.检查线路连接无误,闭合开关S 和S 1S 2,再观察开关S 和S 1、S 2控制电路的情况。 4.整理器材,填写实验结果。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所控制的用电器是 (2、②L 1 、③全部用电器)。 在连通的并联电路里,支路开关S 1所控制的用电器是 (①L 1和L 2、、②L 1、、③L 2)。 在连通的并联电路里,支路开关S 2所控制的用电器是 (①L 1和L 2、、②L 1、、③L 2)。

实验名称: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电流表,探究串联电路中不同位置电流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电池组(2节干电池串联),电流表(量程:0.6A、3A)),2个小灯泡(额定电压不同),1个开关,若干条导线。预接电路(按图1连接好电路,待用)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 路图或光路图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 2.闭合开关查看两灯是否正常发光 3.将电流表接入A点测出A点的电流。 4.将电流表接入B点测出B点灯的电流。 5.将电流表接入C点测出C点的电流。 6.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结论:串联电路中。

2019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平面镜成像专题(word版包含答案)

2019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平面镜成像专题 1. (2019随州,5)宠物狗狗正前方竖立着一面镜子,它正在欣赏镜中的自己(如图所示)假设狗狗不动,把平面镜沿MN 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两块镜面仍然在原镜面平面内),则狗狗的头部通过左、右两面镜子()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2. (2019绍兴,7)科学研究中,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个因素,而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以下实验中没有用到此方法的是() 3. (2019 攀枝花,4)攀枝花市二滩水库是著名的风景区,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船在水面上的黑影是光的反射 B.青山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色散 C.水看起来比实际要浅是光的折射 D .小鸟掠过水面,它在水中的虚像越来越大 A. 甲: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 素 C. 丙: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B. 乙: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 素 D. 丁: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4. (2019山西,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些成语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列成语所描述的现象,能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 A.一叶障目B.立竿见影C.镜花水月 D .形影不离 5. (2019鸡西,20)小丽站在舞蹈室内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则她在平面镜中的像距她m ,当她向平面镜靠近的过程中,她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填“变 大” 、 “变小”或“不变“)。 6. (2019扬州,18)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找来两枚完全相同的棋子,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_________ 关系;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应该选择______ 来代替平面镜; 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还应准备的器材是__________ 。 (2019淮安,12)一些大厦的外部安装了平板玻璃幕墙,人们可以通过它看到自己清晰的(选填“虚” 或“实”)像。人靠近幕墙时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我国已经对玻璃幕墙的安装制定了限制性法规,因为玻璃幕墙会发生(选填“镜面”或“漫” )反射,造成光污染。 7. (2019年郴州,19)小明身高 1.65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 处,他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m,镜中像的高度为m。 8. (2019襄阳,2)在下列四种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 阳光照射下高楼大厦产生影子 B. 襄阳护城河河面上倒映着古城墙的影像 C. 池里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过程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 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2)难点:虚像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课件猜谜语,有关镜子谜语: 1、平又平,亮又亮,平平亮亮桌上放。它会告诉你,脸上脏不脏。(打一用具) 2、明明亮亮,又平又光,谁来看它,跟谁一样。(打一用 具) 3、脸儿亮光光,站在桌子上,妹妹跑过去,它给照个像。(打一用具) 我们可以发现,镜子的反射面呈光滑的水平面,我们称为平面镜,面对着平面镜,我们都能够看到自己的像(image)如:平静的水面、大大小小的镜子、光滑的金属器具表面等实验. 二:新课教学 (一)实验一、观察自己 回答问题: 1、平面镜里成的像跟你的脸一样大吗?

2、当你的脸远离平面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变化?远离还是

九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组成串联和并联电路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共同学习,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2 .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4.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串、并联电路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解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实验探究法。 2.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用物理指导生活的良好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路的亲切感。 重点:认识串、并联电路,会画串、并联电路。 难点:据要求或根据电路图,画出实物图或连接实际电路。 教学准备: 演示用器材:三只带灯座的小灯泡、电路板、装有两节干电池的电池盒、几个开关、若干段导线 学生用器材:三只带灯座的小灯泡、装有两节干电池的电池盒、几个开关、若干段导线 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 1. 电路和 电路是最基本的电路,它们的实际应用非常普遍 (1)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串联电路电路图 (2)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并联联电路电路图 (3)画一画:请在右边方框里画出图1的实物图对应的电路图。根据图2给出的电路图,连接图3的实物图。 合作探究: 想想做做: 给你两盏灯、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你能同时使两灯都发光吗?思考并讨论,有几种接法?

【探究】: 1、组成串、并联电路: 同学们动手动脑,相互讨论,然后尽可能画出电路图,再连接实物。不同小组间讨论比较。 当电路中有两个灯泡时,连接方式有两种,其中一种如图4所示:把两个灯泡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这种电路我们叫做 。 在图5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方法:模仿课本106页图5.3-1 另一种像图6那样,将两灯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两只灯是 的.我们不妨将L1从电路中取下,闭合开关后L2照常发光,用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识别并联电路. 在图6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方法:对照电路图,并连接电路,观察比较在不同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方式、电流路径、开关在不同位置的控制作用有何不同。

九年级上学期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九年级上学期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 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 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 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 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 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 能力。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 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其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 形成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做到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 其变化条件,能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 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 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 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二、实验目的 1.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使学生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同时能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通过物理实验能引导学生的物理教学认识;为学生提供物理事实性知识;也能为学生检验、巩固物理知识和理论,验证物理假说提供事实性知识。 4.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5.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和分析物理事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培 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与人合作的情感,在实验过程中经历成功与失败 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实验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等等。 三、实验重点: 本学期实验教学的重点是部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及探究实验。

中考物理(真题版)专题练习题:平面镜成像实验

平面镜成像实验 1.(2019重庆B卷,16)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小斌同学将薄玻璃板______放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另-侧蜡烛A的像;再拿另一支外形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直放在玻璃板后面,调整蜡烛B的位置若与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_____ ;移去蜡烛B. 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发现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正立的__(选填"虚“或“实”)像。 2.(2019 青岛,1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如图所示,把一只点燃的蜡烛 a 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只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 ,以确定像的位置。 ②将蜡烛向镜面靠近,所成像的大小。 3.(2019长春,20)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关系. (2)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直至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记录蜡烛A、蜡烛B的位置.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实验记录如图乙所示.蜡烛A位于2位置时的像在点;蜡烛A由2位置移到3位置,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人看到蜡烛像是由于反射光进入人眼,请在图丙中画出与反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 4.(2019呼和浩特,11)小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多次实验。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将现象、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进一步实验与分断,可以得到结论: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______________; (2)小明照镜子时,他从与镜相距1m处移动至3m处时,他和像之间的距离改变了______________m当他远离镜子移动时,他的像的大小______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5.(2019江西,27)公共场所中经常看到有人饶有兴趣地低头玩手机游戏,殊不知手机中还有很多其它功能。爱好物理的“620“创新小组的同学们,发现手机有一种“镜子“功能。于是,激起了他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兴趣。【设计实验】 由于用手机中的“镜子”作平面镜进行实验,无法找到像的位置.于是他们选用了玻璃板、规格相同的两个棋子、白纸等,组装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小华同学将棋子A移到玻璃板前某位置不动,小普同学在板一领帮忙移动棋子B,无能小普在水平桌面上怎样移动棋子B,小华都看不到棋子B与棋子A的像重合。善于观察的小林同学发现这是因为玻璃板与桌面_________,调整后,小华便能看到棋子B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 (2)把棋子A在玻璃板前移动多次,同时调整玻璃板后棋子B的位置,每次都使得棋子B与棋子A的像的位置重合,这不仅可以找到像的位置,还可以比较出像与物的________关系。 (3)实验中还需要________,用来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________。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以上可以缩句为:“物像等大、连线垂直、等距虚像”。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如图所示。点光源s在镜后的像s’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所以s’叫做s的虚像。如果把光屏放在s’处,是接收不到这个像的,所以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而不能成在屏上 解释: 照镜子就是这样的原理。可以说,只要利用到平面镜,就一定是反射。平面镜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光线的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所以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虚像与物体等大,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所以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的大小,总是相等的。无论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如何变化,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始终不变,与物体的大小总一样。但由于人在观察物体时都有“近大远小” 的感觉,当人走向平面镜时,视觉确实觉得像在“变大”,这是由于人眼观察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仅仅与物体的真实大小关于,而且还与“视角”密切相关。从人眼向被观察物体的两端各引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夹角即为“视角”,如果视角大,人就会认为物体大,视角小,人就会认为物体小。当人向平面镜走近时,像与人的距离小了,人观察物体的视角也就增大了,因此所看到的像也就感觉变大了,但实际上像与人的大小始终是相等的,这就是人眼看物体“近大远小”的原因。这正如您看到前方远处向您走来一个人一样,一开始看到是一个小黑影,慢慢变得越来越大,走到您面前时更大,其实那一个小黑影和走到您面前的人是一样大的,只是因为视觉的关系,平面镜成像的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因此人逐渐靠近镜面。像也一定逐渐靠近镜面,人的感觉是“近大远小”,这是一种视觉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验 教学计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九年级物理实验计划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从物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物理实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实验对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他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现做计划如下: 一、实验目的 1.使学生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同时能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通过物理实验能引导学生的物理教学认识;为学生提供物理事实性知识;也能为学生检验、巩固物理知识和理论,验证物理假说提供事实性知识。 3.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和分析物理事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与人合作的情感,在实验过程中经历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实验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等等。 二、实验计划 1、制订规章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2、按照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3、制订学期实验计划表、周历表。 4、充分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实验器材的作用,结合实验室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5、做好仪器、器材的常规维修和保养工作。 6、做好仪器的借出、归还验收工作。 7、有必要时,可以自制一些教具。 8、结合学校常规管理,保持实验室的常清洁。 三、实验措施: 1.严格要求,按程序进行操作。 2.认真组织,精心辅导。 3.积极组织并指导物理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实验活动。 附:实验教学进度安排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文案

九年级物理实验

九年级物理实验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如图a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旋(选填“左“或“右”). (2)如图b所示,在A位置上挂两个相同钩码,应该在B位置挂上个同样的钩码,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如图c所示,弹簧测力计由竖直方向逐渐向左转动,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使用杠杆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如图d所示,下列杠杆能够省距离的 是. 2.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 (1)将杠杆的中点O挂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 是. (2)杠杆平衡后,小英同学在图甲所示的A位置挂上两个钩码,可在B位置挂上 个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取下B位置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的C点,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当弹簧测力计由位置1转至位置2的过程中,杠杆在水平位置始终保持平衡(如图乙),测力计示数将. (4)完成实验后,小英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测量杠杆的质量 ①将杠杆的B位置挂在支架上,在B的右侧挂质量为m的钩码,前后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丙). ②用刻度尺测出此时钩码悬挂位置E到B的距离L1和的距离L2. ③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计算出杠杆的质量m杆= (用题目中所给物理量表示)

3.某班同学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他们猜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能与动滑轮的个数、物重和物体上升的高度等因素有关,各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验证,杨阳那组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物重 (N)物体上升的高 度 (m) 拉力(N)绳子自由端移 动的距离(m) 机械效率(%) 1 1 0.1 0.6 0. 2 83.3 2 1 0.1 0.4 0.4 62.5 3 2 0.1 0.65 0. 4 76.9 4 1 0.2 0.6 0.4 83.3 (1)比较第1、2次实验数据得出: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物体,动滑轮个数越多,;比较第2、3次实验数据得出:同一个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 重,;比较第1、4实验数据得出:同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 (2)在测拉力时,某同学觉得很难使测力计做匀速直线运动,不便于读数, 就让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时才读数,该同学的读数与实际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测得机械效率(选填 “偏高”、“偏低”或“不变”),说明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还与 有关. (3)有两个组所用的动滑轮重量相同,提升的物体也相同,测的机械效率却 不同,原因可能是绳子滑轮或滑轮轴之间的不同,影响了测量结 果.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给各种机械加润滑油,是为了它的机械效 率. 4.下表是小明测一滑轮组机械效率时收集的有关数据. 动滑轮重G动/N 物重 G/N 钩码上升 高度h/m 动力 F/N 动力作用点移动距 离s/m 滑轮组的 机械效率η 1 0.5 1 0.1 0.7 0.3 47.6% 2 0.5 2 0.1 1.1 0. 3 60.6% 3 0.5 4 0.1 2 0.3 (1)请在图中画出实验中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2)将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3)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提升的物重增加时,除克服动滑轮重 所做的额外功外,其它额外功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进一步分析可知,在动滑轮和绳重一定的情况下,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和有关. (4)第一次实验中,钩码上升0.1m所用的时间为1.5s,则动力的功率为 W. 5.如图是测定斜面机械效率的装置图.每次实验时,被拉的小车沿同一斜面匀速向上运动.如表是小亮设计的记录数据的表格. 斜面倾斜程度小车的 重G/N 斜面高 度h/m 沿斜面拉 力F/N 斜面长 s/m 有用功 W有/J 总功 W总/J 机械效率 η 较缓10 0.1 3 1 1 3 33% 较陡10 0.2 4 1

2019中考物理《平面镜成像》知识点

2019中考物理《平面镜成像》知识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 .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被镜面垂直且平分 例1:舞蹈演员站在平面镜前训练.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演员靠近平面镜时,像远离平面镜 B.演员远离平面镜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变小 C.演员在平面镜中成实像 D.演员以0.5m/s的速度运动时,像也以0.5m/s的速度运动 选D. 【解答】 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则演员靠近平面镜时,像也靠近平面镜,故A错误; B、因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演员远离平面镜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不变,故B错误; C、演员在平面镜中成虚像,故C错误; D、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故演员以0.5m/s的速度运动时,像也以0.5m/s的速度运动,故D准确. 例2:人站在竖直放置的穿衣镜前3m处,若人向镜移动1m,则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化及移动后人离像的距离为()

A.变大 4m B.变大 5m C.不变 4m D.变大 6m 答案:C 例3:画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个对称 性作出AB的像. 【解答】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例4: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的像,若S发出的一 条光线SO经平面镜反射后过P点,请在图中找出发光点S的位置,并 完成光路.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首先作 出像点S′的物点S,连接P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画出入射光线SO. 【解答】解:作出像点S′的物点S,连接P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 射点O,再连接SO,画上箭头,如下图所示: 例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 (1)实验室提供较厚和较薄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的玻璃板做实验; (2)同时选用两支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关系. (3)如果将蜡烛靠近平板玻璃,像的大小将(变大/变小/不变)

平面镜成像实验专题

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实验练习 1、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的实验中 (1).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准确确定 像的位置;实验中应选较薄的玻璃板(选填“较厚”或“较薄”) (2).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竖直放置;若玻璃板没 有竖直放置,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 不能重合。 (3).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完全相同;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 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6).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8).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若直接将蜡烛放在直尺上进行实验,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9).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B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10).观察者看到玻璃板前的蜡烛A,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B实际是由于光的折射而成的虚像,看到玻璃板前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成的虚像。 (11).观察A蜡烛的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玻璃板的两个面反射各成一个像。这两个像的间距为两倍玻璃板的距离。 (12).实验应该选用较薄(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这是为了使玻璃板两个面反射成的像尽量重叠,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13).当把B蜡烛移到A蜡烛的像所在的位置时,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B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眼睛透过玻璃板看见的“蜡烛B”实际上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14).在寻找A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如果将点燃的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像将远离玻璃板. (15).如何证明像的大小与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将蜡烛靠近(或远离)镜面,移动后面的蜡烛,总能与像重合,说明像的大小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16).怎样证明成的是虚像?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成的是虚像。 (17).实验中为什么要改变点燃蜡烛A的位置多次实验? 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以便得到普遍规律。 (18).实验结论是什么:平面镜所成的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若用棋子做实验,不足是什么?棋子不是光源,看不到棋子的像如何改进?用手电筒照亮棋子。

初二物理平面镜成像中考习题

初二物理平面镜成像中考 习题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八年级物理同步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____("虚"或"实")像,像的大小跟物的大小___,像和物的直线跟镜面____,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 2.一人在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他____m,若他沿着与平面镜平行的方向以1m/s的速度运动了3s,则运动中,像相对于人的速度是____,运动结束时像与人相距____m. 3.铅笔尖垂直接触玻璃镜面,笔尖的像到笔尖间的距离为4毫米,由此可估算出镜子玻璃的厚度约为__毫米. 4.在平面镜前放一支铅笔,如果要使铅笔与它的像垂直,铅笔应该和镜面成___度,当铅笔跟平面镜成α角,笔和像之间的夹角应为____度. 5.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是60°,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___.若入射角增大1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改变了_______. 6.太阳光线与水平面成45°角,现用一平面镜把太阳光线反射到竖直向下的水井中,则平面镜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_______. 7.光的反射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_____反射的缘故;在教室里,因“反光”从某个角度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这是光的__________现象 8.以相等的入射角射到镜面上某点的光线可以有______条,以某一角度入射到镜面上某点的一条光线,有______条反射光线. 9.一束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反射角是______. 10.入射光线与镜面成15°角,则反射角是______,如果将光线绕入射点向法线方向转过1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是______. 二、选择题 1.一平面镜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如图所示,一小球以1 m/s的速度沿桌面向平面镜匀速滚去,则小球在平面镜里的像 A.以1 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上的运动 B.以1 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下的运动 C.以2 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上的运动 D.以2 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下的运动2.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