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下水资源区划

武汉地下水资源区划
武汉地下水资源区划

武汉市地下水资源区划

二○○八年八月

武汉市地下水资源区划

(武汉市水务局二〇〇八年六月)

为加强地下水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防止水质污染和地质灾害,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武汉市地下水资源区划》。该区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收集、系统分析武汉市现有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划分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及开采区,为地下水资源动态管理提供依据。

一、法律、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0号)

3、《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34号)

4、《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令第15号)

5、《武汉市地下水管理办法》(武汉市人民政府令第174号)

二、技术标准及相关文件

1、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218-94 )

2、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50027-2001)

3、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T 0124-94)

4、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48-94)

5、地下水监测规程(SL183-2005)

6、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程(HJ/T164-2004)

7、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Z322-2005)

8、《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

9、《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

10、《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 50296-99)

11、《武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00-2030年)》

12、《武汉市水资源公报(2006年)》

13、《省人民政府关于湖北省地下水超采区和禁采区区划的批复》鄂政函[2007]54号

14、《武汉市区供水水文地质详查报告(1:5万)》(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90年)

15、《湖北省武汉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开发区划报告》(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1998年)

16、《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县地下水资源调查与开发区划报告》(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1998年)

17、《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地下水资源调查与开发区划报告》(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1998年)

三、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标准

1)地下水禁采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已经引发环境地质问题、生态环境恶化或水质污染等。

2) 地下水限采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已经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或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开采可能引发环境地质问题、生态环境恶化或水质污染等;地下水属液体矿产资源的地区;地下水开采潜力较小。

3)地下水开采区:其它具供水意义地下水分布区,地下水开采潜力中等、较大。

四、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与评价

(一)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全市共划分为2个地下水禁采区,面积25.85km2,8个地下水限采区,面积1244.24km2,15个地下水开采区,面积3103.27km2。

(二)地下水开发利用分区

1、地下水禁采区

1)武昌陆家街—毛坦港地下水禁采区(Ⅰ

1

本区位于长江右岸武昌陆家街—毛坦港一带,面积15.34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石炭—三叠系碳酸盐岩含水岩组以及其上覆全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岩组,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引发了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本区禁止开采地下水。本区涵盖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湖北省地下水超采区和禁采区区划的批复》鄂政函[2007]54号文中武汉市青菱乡烽火村至毛坦港地下水禁采区(编号18902)与武汉市汉阳中南轧钢厂至武昌陆家街地下水禁采区(编号18901)之武昌部分。

2)汉阳中南轧钢厂地下水禁采区(Ⅰ

2

本区位于汉阳中南轧钢厂一带,面积10.51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石炭—三叠系碳酸盐岩含水岩组以及其上覆全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岩组,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引发了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本区禁止开采地下水。本区涵盖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湖北省地下水超采区和禁采区区划的批复》鄂政函[2007]54号文中武汉市汉阳中南轧钢厂至武昌陆家街地下水禁采区(编号18901)之汉阳部分。

2、地下水限采区

1)东流港—三店农场地下水限采区(Ⅱ

1

本区位于东西湖区东流港—三店农场一带,面积122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上更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岩组,地下水可开采量367×104m3/a。本区地下水为含偏硅酸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属液体矿产资源;另外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华润啤酒有限责任公司水源地附近已形成了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目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还未完全恢复,本区应限制开采地下水,限制开采量应小于可开采量,初步确定为122×104m3/a。本区涵盖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湖北省地下水超采区和禁采区区划的批复》鄂政函[2007]54号文中武汉市东西湖啤酒厂地下水超采区(编号18103)。

2)东流港—水岗地下水限采区(Ⅱ

2

本区位于东西湖区东流港—水岗一带,面积45.48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上第三系裂隙孔隙含水岩组,地下水可开采量259×104m3/a。本区地下水为含偏硅酸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属液体矿产资源,应限制开采,限制开采量应小于可开采量,初步确定为86×104m3/a。

)3)白沙洲-武汉工程大学、中医学院-苏家墩地下水限采区(Ⅱ

3本区位于武昌白沙洲—武汉工程大学、中医学院—苏家墩一带,面积

37.66km2,主要开采石炭—三叠系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地下水可开采量

2-含量逐年增高,为避免进一步遭278×104m3/a,开采潜力较小,且地下水中SO

4

到污染,应限制开采地下水,限制开采量应小于可开采量,初步确定为

93×104m3/a。

4)鹦鹉洲、太子湖—南湖地下水限采区(Ⅱ

4

本区位于汉阳鹦鹉洲、太子湖—南湖地区,面积10.6km2,主要开采石炭—三叠系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地下水可开采量78×104m3/a,开采潜力较小,应限制开采地下水,限制开采量应小于可开采量,初步确定为26×104m3/a。

5)新农—军山地下水限采区(Ⅱ

5

本区位于蔡甸区新农—军山地区,面积279km2,主要开采石炭—三叠系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地下水可开采量2059×104m3/a,开采潜力较小,应限制开采地下水,限制开采量应小于可开采量,初步确定为686×104m3/a。

6)纸坊地下水限采区(Ⅱ

6

本区位于江夏区纸坊地区,面积607km2,主要开采石炭—三叠系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地下水可开采量4480×104m3/a,开采潜力较小,应限制开采地下水,限制开采量应小于可开采量,初步确定为1493×104m3/a。

7)滠口—武湖农场地下水限采区(Ⅱ

7

本区位于黄陂区滠口—武湖农场一带,面积104.5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上第三系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岩组,地下水可开采量326×104m3/a,开采潜力较小,且滠口水厂地区,由于地下水开采时间较长,已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因此本区应限制开采地下水,限制开采量应小于可开采量,初步确定为109×104m3/a。本区涵盖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湖北省地下水超采区和禁采区区划的批复》鄂政函[2007]54号文中武汉市黄陂区滠口镇地下水超采区(编号18104)。

8)滠口—刘店地下水限采区(Ⅱ

8

本区位于黄陂区滠口—刘店一带,面积38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含水岩组,地下水可开采量280×104m3/a,开采潜力较小,且刘店附近,由于地下水开采时间较长,已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因此本区应限制开采地下水,限制开采量应小于可开采量,初步确定为93×104m3/a。本区涵盖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湖北省地下水超采区和禁采区区划的批复》鄂政函[2007]54号文中武汉市黄陂区刘店地下水超采区(编号18905)。

3、地下水开采区

1)武钢—胡家墩地下水开采区(Ⅲ

1

本区位于杜家井—积玉桥—红钢城—胡家墩一带,面积87.48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全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岩组,开采潜力较大,地下水可开采量

2505×104m3/a。

2)徐家棚地下水开采区(Ⅲ

2

本区位于武昌徐家棚地区,面积47.02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全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岩组,开采潜力较大,地下水可开采量1146×104m3/a。

3)白沙洲地下水开采区(Ⅲ

3

本区位于武昌白沙洲地区,面积21.81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全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岩组,开采潜力中等,地下水可开采量378×104m3/a。

4)汉口城区地下水开采区(Ⅲ

4

本区位于汉口主城区,面积101.03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全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岩组,开采潜力较大,地下水可开采量2981×104m3/a。

5)鹦鹉洲地下水开采区(Ⅲ

5

本区位于汉阳区鹦鹉洲—晴川沿江地区,面积6.59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全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岩组,开采潜力较大,地下水可开采量237×104m3/a。

6)黄金口地下水开采区(Ⅲ

6

本区位于汉阳黄金口地区,面积9.58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全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岩组,开采潜力中等,地下水可开采量558×104m3/a。

7)慈惠墩—走马岭—辛安渡地下水开采区(Ⅲ

7

本区位于东西湖区慈惠墩—走马岭—辛安渡一带,面积301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全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岩组,开采潜力中等,地下水可开采量

3692×104m3/a。

8)蔡甸—柏林地下水开采区(Ⅲ

8

本区位于蔡甸区柏林地区,面积42.8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全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岩组,开采潜力较大,地下水可开采量1600×104m3/a。

9)成功—汉南地下水开采区(Ⅲ

9

本区位于蔡甸区成功—汉南地区,面积442.8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全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岩组,开采潜力较大,地下水可开采量9873×104m3/a。

10)大新口地下水开采区(Ⅲ

10

本区位于江夏区大新口地区,面积108.4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全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岩组,开采潜力中等,地下水可开采量2223×104m3/a。

11)城关—五通口地下水开采区(Ⅲ

11

本区位于黄陂区城关—五通口一带,面积139.3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全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岩组,开采潜力较小,地下水可开采量1642×104m3/a。

12)黄古石—牛头山地下水开采区(Ⅲ

12

本区位于黄陂区黄古石、矿山以西和牛头岩等地,面积9.13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红安群七角山组大理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开采潜力较大,地下水可开采量330×104m3/a。

13)蔡店—城关地下水开采区(Ⅲ

13

本区位于黄陂区北部蔡店乡—城关地区,面积1099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红安群变质岩风化裂隙含水岩组,开采潜力较小,地下水可开采量

1846×104m3/a。

14)滨江区地下水开采区(Ⅲ

14

本区位于新洲区阳逻、大埠、涨渡湖农场沿江地区,面积230.56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全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岩组,开采潜力较小,地下水可开采量

4237×104m3/a。

15)举水、倒水、沙河流域地下水开采区(Ⅲ

15

本区位于新洲区举水、倒水、沙河一级阶地,面积456.77km2,地下水开采层位为全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岩组,开采潜力较小,地下水可开采量

2804×104m3/a。

五、地下水资源分区开发利用原则

1、地下水禁采区

对该区内的勘探孔或废弃的开采井,应做好回填封孔工作,特别是混合井或揭穿孔隙水和岩溶水的勘探孔,应进行分层封堵。

2、地下水限采区

对于限制开采区,由于限制开采的原因不同,其开发利用原则也有所差别。

液体矿产分布区:应确保地下水水质不受污染或恶化,对地表污染物进行隔渗处理或进行异地处置等;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避免出现地下水位过低,使得污染地表水补给量增大,导致地下水水质变化。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应逐步使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恢复,减少开采量(低于该地区的限制开采量)或停止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逐步恢复,还可采用人工回补的方法补充地下水。

碳酸盐岩分布区:应避免地下水位出现急剧变化,不宜采取大集中、大强度地下水开采方式。

开采潜力小的地区:该区不宜设置用水户,特别是大、中型用水户。

3、地下水开采区

地下水开采区内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不能超过地下水可开采量,开采强度不能超过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即应避免局部地段的集中过量开采,防止出现局部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或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4、其它区域

除地下水禁采区、地下水限采区、地下水开采区以外的其它区域,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岩组、白垩—下第三系裂隙承压含水岩组、泥盆系上统—二叠系上统裂隙含水岩组分布区。

上述含水岩组分布区地下水位、水量变化频繁,一般水量贫乏,不具有集中供水意义。但可作为零散的居民生活、农业灌溉用水,对于用水量少的用水户,若没有其它供水水源,也可以考虑在上述含水层中取水。

在上述含水层中取水应遵循下列原则:位于地下水禁采区内的上述各含水层禁止开采地下水;禁止第四系孔隙潜水与第四系孔隙承压水混合开采;对地下水水质进行检测,以便确定其用途,特别是作为居民生活用水的地下水,应进行分析评价其是否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必要时需进行处理;做好水源防护工作;同时应充分考虑取水井周边环境卫生条件,远离地表污染源。

2002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2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综述 2002年,湖北省平均降水深1288.6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395.5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近1成。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123.7亿立米,地下水资源量312.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155.5亿立方米。2002 年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3.7亿立方米。2002年全省入境水量7145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028亿立方米。 2002年,全省总供水量240.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96.1%,地下水源占3.2%,其它水源占0.7%;全省总用水量240.8亿立米,其中农业用水占56.5%,工业用水占32.0%,生活用水占11.5%。 2002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39.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70.5%,生活污水占29.5%;对全省6843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Ⅰ类水质河长占5.2%,Ⅱ类水质河长占34.8%,Ⅲ类水质河长占43.2%,超标(超Ⅲ类)水质河长占16.8%。大中型水库水质良好,一般为Ⅱ类。 2002年湖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951立方米、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638立方米。 一、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2年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全省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一成,属偏丰年份。降水地区分布总趋势为由南向北,由东南、西南向腹地平原湖区递减。全省除十堰市及襄樊市北部降水量小于800毫米以外,其余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在800~1800毫米之间。

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深1288.6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2395.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7.2%,比常年增加9.6%。全省十七个市州年降水量与常年比较,神农架林区、十堰市、襄樊市、恩施州较常年偏少,其中以神农架林区为最,较常年偏少15.2%;其它市降水较常年偏多,其中以荆州市为最,偏多40 .5%。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123.7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604.5毫米。比上年增加100.7%,比常年增加12.9%。全省十七个市州地表水资源量与常年比较,襄樊、十堰、恩施、神农架偏少,其中以十堰市偏少46.6%为最多,其余市州均比常年偏多,其中以荆州偏多122.2%为最,其次是潜江市(偏多115.7%)和仙桃市(偏多99.5%)。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网络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学习中心: 层次:专科起点本科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年级: 2014年春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6 年 3 月

内容摘要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最活跃角色,同时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但是目前我国水资源需要面临严峻的挑战,现行水资源严重缺乏、污染加重、环境日趋恶劣,这些种种因素均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的绊脚石。如何使水资源顺应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我国区域水资源的现状以及水资源的现行调查分析并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和对策,从而来阐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这个课题。 关键词: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严峻;亟待解决

目录 内容摘要 ............................................................ I 引言 . (1) 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2) 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 1.2我国水资源现状 (3) 1.3水资源合理配置现状 (4) 1.4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5) 1.5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6) 2 水资源价值与价格 (7) 2.1水资源的价值内涵 (7) 2.2水资源价格组成与确定原则 (7) 2.3水资源价值与成本的关系 (8) 2.4水价制定方法 (8) 2.5本章小结 (9) 3 区域水资源利用及目标 (10) 3.1区域水资源 (10) 3.1.1 区域水资源的界定 (10) 3.1.2 区域水资源组成 (10) 3.2生态环境需水量 (11) 3.2.1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 (11) 3.2.2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类及特点 (11) 3.3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 (11) 3.4区域水资源利用目标 (12) 3.5本章小结 (12) 4 实证分析 (14) 4.1某区域水资源概况 (14) 4.2该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利用情况 (14) 4.3本章小结 (15)

常州市水资源公报-Changzhou

2 0 1 3 CHANGZHOU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常州市水资源公报 常州市水利局 常州市水文局2014.5

目录 一、综述 二、水资源量 三、蓄水动态 四、水资源利用 五、水资源质量

一、综述 2013年,常州市面平均降水量957.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41.37亿米3,属偏枯年份。全市水资源总量8.24亿米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23亿米3,浅层地下水资源量4.01亿米3。 2013年,常州市总供水量23.62亿米3,其中地表水工程供水量23.58亿米3,地下水开采量0.040亿米3。全市总用水量23.62亿米3,其中常州市区总用水量(含武进区)17.34亿米3。全市总耗水量9.90亿米3,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6.96亿米3。全市废污水排放总量4.1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54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2.60亿吨。 2013年,常州市水体总体水质比2012年略有好转,水体污染覆盖面仍较大,主要污染指标有化学需氧量、氨氮、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全市地表水功能区达到和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为13.4%。 - 1 -

二、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13年,常州市面平均降水量957.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41.37亿米3,为多年平均的88.1%,比2012年少20.9%,属偏枯年份。 3个行政分区中,常州市区、金坛市和溧阳市年降水量均较多年平均偏少,分别较多年平均值偏少12.0%、13.4%、10.6%。全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见图1,各行政分区年降水量见表1,各行政分区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比较见图2。 小河新闸蒸发量为1093.5毫米,为多年平均的1.21倍;沙河水库蒸发量为851.8毫米,为多年平均的99%。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武汉市可再生能源资源可利用潜力

武汉市可再生能源资源可利用潜力 童明德 1 地下水资源量 1.1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参数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主要采用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可开采量和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三个参数。 (1)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有长期补给保证的地下水补给量的总量。本区地下水资源量主要由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长江、汉江的渗入补给量、相邻含水岩组地下水的越流补给量和侧向径流补给量四种组成。 (2)地下水可开采量 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不发生因开采而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保证的可开采地下水量。 (3)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 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在不使开采条件恶化、不致引起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条件下,单位时间允许从单位面积含水层中抽出的最大水量,数值上等于地下水可开采量除以开采区面积。 1.2 地下水水资源量 武汉市地下水资源量46234×104m3/a,各区资源量详见表1-1。

表1-1 武汉市区地下水资源量分布表 注: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富水性差,不参与计算;以主城区地域为主计算。 1.3 地下水可开采量 武汉市地下水可开采量44179×104m3/a,各区分布见表1-2。

表1-2 武汉市地下水可开采量、可开采模数一览表

1.4 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 根据武汉市地下水资源计算成果,按本区地下水资源开采模数大小划分为五个区,即开采资源模数>40×104m3/km2.a (A),开采资源模数30-40×104m3/km2.a (B),开采资源模数20~30×104m3/km2.a(C),开采资源模数10-20×104m3/km2.a (D),开采资源模数<10×104m3/km2.a (E)。 亚区则根据同一区内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的大小,并结合不同地质类型来划分。将本区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10×104m3/km2.a (E)区内又划分为五个亚区,即E1,E2,E3,E4,E5。分区情况见表1-3。 表1-3 武汉市区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分区表

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字体:大中小【打印】来源:监测处时间:2003-06-0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史捍民 2003年6月1日 中央关怀 4至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率领调研组对我市大气质量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进一步改善首都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 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时强调,北京要管好水、用好水,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保证首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9月17-20日,以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皓若为组长的全国人大调研组,对我市落实“绿色奥运”、改善环境质量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意见。 12月27日,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提前实现年初确定的55%的工作目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来贺信,表示祝贺和慰问。 综述 2002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和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拓创新,努力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目标和对策》(1998-2002年),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全面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实现了全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130.0亿元,总人口达到1423.2万人,能源总消耗4510.7万吨标准煤。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同时,耗煤量过大、机动车快速增加、水资源紧缺、城市建设规模扩大等因素,依然严重制约着首都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的迅速改善。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 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已达到631亿吨,这相当于我们每人每年排放40多吨的废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长江流域为例,在废污水排放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别占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废污水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是废污水的主要产生地。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有机物、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镉、铬、铅、砷等。在21个干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废污水量约占21个城市排放总量的%,武汉市占%,南京市占%,重庆市占%;四大城市合计占%,是长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于污染严重,长江岸边形成许多污染带,在干流21个城市中,重庆、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6市累计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带,长度占长江干流污染带总长的73%。 世界水资源现状 世界上水的总储量约有14亿立方公里,平铺在地球表面上约有3000米高。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因此有人把地球说成是蓝色星球,又叫水球。地球上的水%的水都分布在大洋和浅海中,这些咸水是人类无法直接利用的(要利用就要海水淡化,成本高)。陆地上两极冰盖和高山冰川中的储水占总水量的%,目前也无法直接利用。余下的%才是人类可直接利用的。从数字上可看出,水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若把一桶水比为地球上的水,可用的淡水只有几滴。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以及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以及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1.再生水 再生水是指废水或雨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再生水也是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水,一般为二级处理,具有不受气候影响、不与临近地区争水、就地可取、稳定可靠、保证率高等优点。再生水虽不能饮用,但它可以用于一些水质要求不高的场合,如冲洗厕所、冲洗汽车、喷洒道路、绿化等。 再生水使用方式很多,按与用户的关系可分为直接使用与间接使用,直接使用又可以分为就地使用与集中使用。多数国家的再生水主要用于农田灌溉,以间接使用为主;日本等少数国家的再生水则主要用于城市非饮用水,以就地使用为主;新趋势是用于城市环境“水景观”的环境用水。 再生水水源保证率高,水质、水量相对稳定的优点,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第二水源”。一般而言,城市供水的80%将会转化为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其中70%可以再次循环利用,但实际利用率较低,截至2009年,我国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为8.5%。这其中存在这很大的提升潜力。我国污水深度处理工程建设规模远远不够,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主要原因有:再生水厂与管网建设不同步;出厂管网与管网建设不配套;管网建设滞后;价格不合理,销售形势不理想,再生水生产企业在经营上很难实现盈亏平衡,无法继续再生产。 2.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水质好、价格渐趋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海水冻结法、电渗析法、蒸馏法、反渗透法,目前应用反渗透膜的反渗透法以其设备简单、易于维护和设备模块化的优点迅速占领市场,逐步取代蒸馏法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而限制我国海水淡化的因素也有很多:设备的国产化率低,多级闪蒸、低温多效蒸馏和反渗透是当今海水淡化的三大主流技术。其中大部分设备都是进口,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海水淡化的成本;高能耗的制约。 3.雨洪水 雨洪水主要是因为在较短时间内较大强度的降雨或者持续强降雨而形成的洪水,简称雨洪水。雨洪水分为雷暴雨洪水、台风暴雨洪水、锋面暴雨洪水。利用实例:北京奥运会场馆。 国家体育场等雨洪利用系统的功能是将体育场用地范围内的降雨变为可用的水资源,即回收雨水和将雨水处理后回用。系统主要由雨水收集管道、贮水池、泵送系统、雨水处理系统、回用水供水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组成。主体设施大部分建设在体育场建筑室外地下,与景观体系融为一体。在鸟巢、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五棵松体育馆等15个奥运场馆及设施中应用了雨洪利用系统,年平均雨水利用105万吨。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对策建议 1..尽快实现水事务统一管理。 2.建立合理的水价结构和水价体系。 (1)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2)完善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形成机制。(3)合理制定海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供水价格,对不同企业不同水质标准制定不同的水价政策。 3.完善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工程措施。 (1)要扩大再生水回用范围。(2)加大海水的开发利用。(3)加大微咸水

296武汉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可利用的潜能

武汉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可利用的潜能 武汉科技大学文远高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肖尚德熊启华 摘要以水文资料为基础,结合武汉地理气候特点,确定了武汉地区夏季和冬季可资利用的潜能。根据武汉市的气候特点,按四个月需要空调,以10℃利用温差计算夏季提取的冷量为63.73×1011GJ。以3个月、10℃利用温差计算冬季提取的热量为47.80×1011GJ,相当于163077.5吨标准煤所提供的热能。关键词地下水,能量利用,资源,武汉 1 武汉地理气候特点 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缘,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和其最大支流汉水在城中汇合,将市区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市区及郊县的总面积为8467.11平方公里。武汉处于丘陵地带,经平原边缘向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部低平,南部丘陵、岗垄密集,北部低山林立,80%以上面积为岗垄平原和平坦平原地区。武汉淡水资源丰富,以长江为主干,构成庞大的水网,水域总面积2187平方公里。对这些水资源在暖通空调中加以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夏季湿度大、气温高,昼夜温差小,日高气温≥35℃的天数达21天,有的年份甚至达40天以上;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实际气温达40℃时常有之,是全国有名的“火炉”。在冬季潮湿寒冷,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里建筑热环境处于不舒适状态,是典型的冬冷夏热地区。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武汉地区空调迅速普及,至2006年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空调器144.6台[1]。而空调的使用,特别是风冷热泵的使用,会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2]。近年来武汉市已建成的地下水源热泵空调工程有20多项,因此有必要探讨整个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可利用的潜能。 2 武汉的水文地质概况 武汉地区处于长江中游,长江、汉江汇聚武汉并穿城而过,第四系沉积主要受长江、汉江控制,沿河两岸分布着一级阶地冲洪积地层,具有典型的河流相二元沉积结构,上部为粘性土,下部为砂性土,总的特征为上细下粗,在粘性土和砂性土之间大多有一定厚度的粉土、粉砂、淤泥质土交互土层,习惯称“过渡层”。一级阶地后缘的局部分布有湖积地层,淤泥及淤泥质土厚度最大可达20m以上。一级阶地范围内有以下几种类型的地下水[3][4]。 ①上层滞水:普遍分布于城区地表厚度不等的人工填土中,受大气降水、生活下水等的补给,未形成统一的地下水位及一致的地下水动态联动性。水位一般在地面下1~2m,因生活下水长期补给,水位季节变化不大。对浅开挖即有影响,开挖面积大时,可明排处理,但大量排水可能引起以填土为地基的建筑物沉降。 ②潜水或弱承压水:分布于沿江一带浅部的粉土层中,埋藏在地面下3~4m,厚度3~4m,受大气降水、生活下水和丰水期江水补给,联通性较好,水位一般在地面下2~3m,季节变化较大。对开挖影响大,易于形成侧壁流砂、流土。 ③孔隙承压水:是一级阶地的主要含水层,其分布面积二百多平方公里。埋藏深度自地面下8~10m至基岩,总厚度20~40m。此含水层以厚层粉细砂为主,砂质较纯,分选好。其顶部过渡层厚度3~7m,有的地方厚达10m多或更大,具有明显的层状构造,垂直渗透系数远远小于水平渗透系数。其底部为中粗砂或砾卵石层,厚度一般为2~5m。从长期整体角度而言,以垂向下渗补给为主,由于含水层被长江、汉江等大河流切穿,江河成为地下水的天然排泄区,并形成互补关系。水位一般在地面下1~3m,年变化幅度3~5m。对开挖影响大,可能引起坑底突涌。

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4600字

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460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武汉市水资源危机化解路径探究 武汉市水资源发展新思路探析绪论 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 武汉市水资源危机化解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国外水资源危机化解成功经验借鉴 化解武汉市水资源危机的途径探析 武汉市水资源治理问题研究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2 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 2.1 武汉市基本水情 2.1.1 河流、湖泊数量多,水域面积广 武汉市对水资源的开发以地表水为主,拥有众多的河流及湖泊,水域面积广。 全市5km 以上的河流共165 条,境内总长2166.4km,河道水面面积471.31 km2,河道水面率(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为 5.57%.以市区内部的长江为例,在武汉市的境内流程达到144.5km,水面宽度1000~2000m.而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在武汉市境内的流程也达到62km,水面宽度100~400m.全市共有湖泊166 个,湖泊水域面积达到779.56 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域面积的36.8%,中心城区有湖泊40个。在全市的湖泊中,面积在3.33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1 个。武汉市最大的湖泊是梁子湖(跨行政区湖泊,在武汉市内面积158.7 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最大湖泊是东湖,东湖也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面积33 平方公里。 2.1.2 少数河流及湖泊的污染程度加剧 尽管武汉市呈现出总体水质情况较好的特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河流和湖泊的污染加剧。2006 至2011 的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据统计,河流方面,在2009 年之前,作为武汉市主要引用水水源的长江武汉段以及汉江武汉段的水质均呈现了好转的态势

但蚂蚁河的水质较2009 年有所下降。在湖泊方面,全市主要检测湖泊按功能类别统计如下(表2.1),水质劣于Ⅴ类的湖泊的数量除2007 年,其它年份与上一年相比逐年减少,但是到2011 年劣V 类湖泊的数量又略有回升。其中,部分大型湖泊如南湖和东西湖的水质每年都被检测出为劣Ⅴ类。而部分河流如府河武汉段和湖泊墨水湖、龙阳湖、南太子湖、沙湖、月湖、严西湖等湖泊长期处于劣Ⅴ类。由于湖水中包含总磷、总氮以及化学需氧量等主要超标物,导致这些湖泊水质长年处于劣Ⅴ类。 2.2 武汉市水资源危机的具体表现 2.2.1 缺水 坐落在长江及汉江交汇处的武汉,拥有166 个星罗密布的大小型湖泊。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全国人均水平的90 倍,然而武汉市缺水却表现地较为明显。 (1)国家政策规划导致的缺水[49]武汉市在国家南水北调的工程中主要负责中线工程,而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其一期调水后,每年将"抽";出90 多亿立方米水至北方地区。因此,要保证丹江口水库的正常库容,流向下游的水量将降到100 多亿立方米。处于长江中下游的武汉市由于受到国家政策影响,加之各省市分摊用水,水资源已经无法继续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对于其追求,最终导致缺水局面的出现。 (2)季节性降雨分配不均和地形地势影响导致的缺水武汉市的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降水大多集中在4-9 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其中6-7 月降水最多,约占全年降水的三分之一。因此,武汉市容易受到降水的影响出现洪灾,而非降水季节则缺水表现地比较明显。如果再遇干旱之年,缺水问题将表现地更加突出。同时,武汉市地域面积大,地形复杂,全市在海拔50~80m 以上的地区多为丘陵,受地表径流的影响,水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这从另一方面导致缺水。 (3)主客体水相差悬殊导致的缺水在武汉市的水资源保护及综合利用资料中显示,武汉市在其正常年景,全市地表水总量达7913 亿m3,但是过境客水有7875 亿m3,本地的降雨径流只有38 亿m3[50].即便在地表水总量较少的年份,过境客水资源量占水资源总量的百分比也远远超过主水占水资源总量的百分比。有数据显示,在2000 年,全市过境客水资源量7450 亿m3,主水资源总量37.4 亿m3.主客体水资源量几乎达到1:200.[45]极其匮乏的主体水量不仅导致利用起来不大方便同时无法缓解区域性缺水的局面。 (4)水污染导致的水质性缺水武汉市江河湖泊污染严重,由表2.2 可以看出,武汉市基本上没有可以作为饮水水源的湖泊。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且超过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值得关注的是,许多污水处理厂以低效率运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水库、导致水质急剧恶化。正是由于这种比较普遍的超标排

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

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 (2011-2030年) (一)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选取原则 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是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复的辖区水功能区划的基础上,从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国家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出发,按照下列原则选定: (1)国家重要江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的水功能区。 (2)重要的涉水国家级及省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和重要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跨流域调水水源地及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水功能区。 (3)国家重点湖库水域的水功能区,主要包括对区域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的湖泊和水库水域的水功能区。 (4)主要省际边界水域、重要河口水域等协调省际间用水关系以及内陆与海洋水域功能关系的水功能区。 (二)一级水功能区 全国重要江河湖泊一级水功能区共2888个,区划河长177977公里,区划湖库面积43333平方公里,区划成果见表3-1和图3-1、图3-2。其中,保护区618个,占总数的21.4%;保留区679个,占总数的23.5%;缓冲区458个,占总数的15.9%;开发利用区1133个,占总数的39.2%。

在177977 公里区划河长中,保护区共36861 公里,占区划总河长的20.7%;保留区55651公里,占31.3%;缓冲区13600 公里,占7.6%;开发利用区71865 公里,占40.4%。 在43333平方公里区划湖库面积中,涉及一级水功能区174个,其中保护区总面积33358平方公里,占区划总面积的77.0%;保留区2685平方公里,占6.2%;缓冲区498平方公里,占1.1%;开发利用区6792平方公里,占15.7%。

京津冀区域水资源合作的主要思路

首都经济圈区域水资源合作的思路和重点 2013 京津冀区域水资源总体短缺,加强区域水资源合作,是推进首都经济圈发展的重要任务。根据区域水情,结合国家南水北调总体战略,从四个方面推进。 一、拓展调水通道。一是充分利用好南水北调中线来水,京津冀三省市共同争取多调水(一期调水规模57亿立方米),北京坚持17亿立方米二期调水目标;二是研究南水北调东线二期调水量和调度、利用方案,重点解决沧州等地区地下水超采和白洋淀等南部地区湿地生态水源问题;三是争取把首都经济圈纳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供水范围,利用永定河引水,回补沿线地下水,改善沿线生态用水,增强张家口、廊坊及本市水资源保障能力。 二、强化水源储备。一是建立优先利用域外调水,涵养本地水源的制度,通过来水调蓄、涵养,增加密云、官厅、潘家口、册田等水库蓄水,利用潮白河、永定河等地下空间储备战略水源;二是建立区域水库群联合调度合作制度,以密云、潘家口两大水库蓄水量和京津两大城市用水需求为基础,统一调度储备水源;三是加强战略水源前期工作储备,按照区域一体化模式,研究海水淡化调度措

施,制定减少调水距离、降低扬水高程的优化方案。 三、完善合作机制。一是结合区域生产力布局,完善京津冀合作机制,优化区域水资源调配,做好外调水、本地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及及海水淡化等多水源的合理调配;二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建立完善区域水权转让的制度和机制,按照《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确定水资源初次配置指标,明确调水指标转让的机制,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优化配置。 四、共建绿色通道。一是把恢复永定河生态功能上升为国家战略,京冀联动增加永定河生态用水,结合京张冬奥会申办建设官厅水库生态库滨带,合理开发利用水面资源,建设跨省市生态旅游度假区;二是推进北运河水质还清,沿线实施退耕还湖,建设大面积生态湿地,提升河道生态功能,恢复京杭运河京津段通航,打造京津黄金水道,既丰富通州副中心城市功能,又增强京津双城之间的经济活力;三是利用引温入潮调水能力,扩大潮白河调水量和水面面积,扩大生态补水范围,逐步向下游延伸。

2015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5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60.8mm,比常年值偏多2.8%。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西北诸河区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平均降水量为322.9mm,比常年值偏少1.6%;长江区(含太湖流域)、东南诸河区、珠江区、西南诸河区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平均降水量为1260.3mm,比常年值偏多5.0%。从行政分区看,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浙江、江西、江苏和广西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20%以上;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湖北、宁夏和青海3个省(自治区);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辽宁和山东3个省偏少15%以上。 地表水资源量2015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900.8亿m3,折合年径流深284.1mm,比常年值偏多0.7%。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为3836.2亿m3,折合年径流深63.3mm,比常年值偏少12.4%;南方4区为23064.6亿m3,折合年径流深675.8mm,比常年值偏多3.3%。从行政分区看,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和江苏分别偏多127.2%和74.8%;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黑龙江;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山东、辽宁和北京4个省(直辖市)偏少40%以上。 2015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213.6亿m3,从我国流

出国境的水量5139.7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061.2亿m3;全国入海水量17600.9亿m3。 地下水资源量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7797.0亿m3,比常年值偏少3.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711.4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6383.5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297.9亿m3。我国北方6区平原浅层地下水计算面积占全国平原区面积的91%,2015年地下水总补给量1446.2亿m3,是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在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0.2%、36.5%、7.7%和5.6%。 水资源总量2015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962.6亿m3,比常年值偏多0.9%。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61.8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6%(地下水资源量的86.4%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733.5亿m3,比常年值偏少10.1%,占全国的16.9%;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3229.1亿m3,比常年值偏多3.5%,占全国的83.1%。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4.7%,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29.5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5年对全国624座大型水库和3378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4037.3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56.0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587.2亿m3,比年初增加14.4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50.1亿m3,比年初增加41.6亿m3。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51.4亿m3,其中黄河区减少66.8亿m3;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107.4

国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前言 为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科学、合理地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控制饮用水源污染对策提供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的要求,制定本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基本方法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文件的编制 要求。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01月09日发布。 本标准自2007年02月0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的基本方法。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集中式(包括备用和规划的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技术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749-200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1.4.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水源洁净而划定的加以特殊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的一定区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地表水源保护区和地下水源保护区。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1.4.2 潮汐河段 潮汐是海水受月球吸引力作用,出现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并产生涨潮流和落潮流。涨潮时潮水溯流而上,使河水水位升高,并出现溯河流;落潮时则使河水水位回落,并出现顺河流,通常把河流中受潮汐影响明显的河段称为潮汐河段。 1.4.3 孔隙水 孔隙水是存在于土层或岩层孔隙中的地下水。它主要分布于松散的沉积层中,也存在于半胶结的碎屑沉积岩中。 1.4.4 裂隙水 裂隙水存在于岩层裂隙中的地下水。根据岩层含水裂隙的产状,裂隙水一般可分为风化带裂隙水、层状裂隙水及脉状裂隙水三种类型。 1.4.5 岩溶水 岩溶水原称“喀斯特水”,是存在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空隙(如溶洞、溶隙、溶孔等)中的地下水。 1.4.6 潜水 指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潜水的自由水面称潜水面,潜水面相对于基准的高程称潜水位,地面至潜水面间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划分区域

工业水处理技术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划分区域 我国河流、湖泊众多,水量丰沛,根据一些特征,基本上可分为四个区,潮湿区、湿润区、过渡区和干旱区。这是由气候、地形、土壤、地质等各种条件决定的,它们的降水和径流量、浑浊度、含盐量及化学组成等各有不同的特点。 一、潮湿区:潮湿区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除水量丰富而蒸发量小, 因而径流量大。土壤层薄,多坚硬花岗岩地层,故河水含沙量低,浑浊度也低,一般在10mg/L左右,土壤经多年淋浴,可溶性盐以消失,所以水的含盐量低,(矿化度低),硬度也低,属软水。水中主要化学组成为碳酸钙和碳酸氢钠等。 二、湿润区:湿润区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 之间的地区也属湿润区。该区降水充足,蒸发量不大,故径流量大。长江上游如金沙江、嘉陵江、汉水等江段含沙量较大,浑浊度可达1000mg/L以上。由于区内降水充足,径流量大,所以含盐量一般不高,在200mg/L左右。但在贵州,广西地区有石灰岩溶洞,水的硬度增大。在长江流域,水中主要化学组成为碳酸氢钙类,在东北地区也有含碳酸氢钠的。 三、过渡区:过渡区为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直到辽河流域。该 区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故径流量不大,水量贫乏。黄河虽为我国第二大河,但年径流量只有长江的约1/20。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冲刷大量泥沙,浑浊度极高。由于径流量小,水的含盐量较高,因而矿化度和硬度都较高。水中主要组成为碳酸氢钙类,但也有相当多的地方为碳酸氢钠类,甚至出现硫酸盐或氯化物等。 四、干旱区:干旱区为内蒙和西北大片地区。该区降水量少而蒸发 强烈,因此形成径流量很低的干旱地带。由于径流量小,土壤中可溶性盐含量高,所以水的含盐量和硬度都很高。水中主要组成是硫酸盐或氯化特类。 水处理工 2017年12月18日星期一

北京水资源公报(2009年)

(2009) 北京市水务局

目录 一、概述 二、水资源 三、水资源利用 四、水质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编委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水务局 编制单位:北京市水文总站 审定: 审核: 审查: 技术负责:赵学丽、窦艳兵、黄振芳 公报编制:范庆莲 地表水资源量部分:范庆莲、白国营 地下水资源量部分:刘文光、刘翠珠 供用水量:戴岚 水质部分:焦忠志、姜体胜

一、概述 2009年全市平均降水量448mm,比2008年降水量638mm少30%,比多年平均值585mm少23%。为枯水年。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6.7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5.08亿m3,水资源总量为21.84亿m3,比多年平均37.39亿m3少42%。 全市入境水量为3.03亿m3(未包括南水北调河北应急段调水2.6亿m3),出境水量为8.23亿m3(其中包含污水和再生水6.2亿m3)。 全市18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3.54亿m3,可利用来水量为3.49亿m3。 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1.58亿m3,可利用来水量为1.99亿m3(包括密云水库收白河堡水库补水0.68亿m3)。 全市平原区年末地下水平均埋深为24.07m,地下水位比2008年末下降 1.15m,地下水储量减少5.9亿m3,比1980年末减少86.2亿m3,比1960年减少106.9亿m3。 2009年全市总供水量35.5亿m3,比2008年的35.1亿m3增加0.4亿m3。 全市总用水量为35.5亿m3,其中生活用水14.7亿m3,环境用水3.6亿m3,工业用水5.2亿m3,农业用水12.0亿m3。 2009年监测水质总河长2545.6km,其中有水河长2323.7km。符合Ⅱ类水质标准河长943.8km;符合Ⅲ类水质标准河长134.8km;符合Ⅳ类水质标准河长159.4km;符合Ⅴ类水质标准河长21.0km;劣于Ⅴ类水质标准河长1064.7km。达标河长1072.1km。 大中型水库除官厅水库水质为Ⅳ类外,其它均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 监测湖泊面积719.6hm2。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559.6h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98.0hm2;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62.0hm2。达标面积642.6hm2。 浅层地下水水质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308k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030km2。 深层地下水水质明显好于浅层地下水,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2872k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563km2。 基岩水均符合Ⅲ类水质标准。

武汉水源污染情况分析报告

武汉水源污染情况分析 关键词:武汉,水源,污染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好水环境极为重要。武汉市滨江、滨湖等水体独特的地理优势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同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水体污染首当其冲。近几年,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武汉的发展,就水污染问题,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收效甚微。现在,我就针对武汉水源污染的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武汉水体基本情况 我市地处长江中游,境内江河纵横,湖泊众多。市域内有河道40多条,大小湖泊60多个,市郊有水库273座。全市总水域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5.8%;水资源总量7484.4亿立方米,其中可水资源量7450亿立方米;城镇自来水供水能力420.9立方米,居全国第三位,供水面积743平方公里,供水普及率100%。丰富的水资源既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给武汉市提出了保护水环境的重大课题。 二、武汉市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前期工作深入扎实,但武汉市的水污染的状况还没得到有效的遏制,生态环境还很脆弱,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主要表现: (一)生活污水问题日益突出

据环保部门统计:2000年,全市废水排放量74971.03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34310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5.76%。近年来,我市住宅小区成片开发,餐饮业迅猛发展,旅游业、宾馆业日渐兴旺,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污染。此外,大量的生活垃圾也是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长江、汉江武汉段水域船舶流动人员和常住人口日产生垃圾、粪便近300吨,而垃圾收集量仅为20吨,粪便几乎是直接向两江倾倒。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各方面对水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生活污水排放的矛盾还将日益突出。 (二)湖泊污染富营养化严重 由于周边地区排污口长期向湖内排污,多数湖泊水质恶化态势明显。东湖原为清澈见底的洁净湖泊,由于受污染严重,水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大量繁殖,致使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天气闷热时,死鱼现象频发。沙湖由于投资兴建的污水净化厂未能正常运行,仍有8个排污口常年向该户排放污水,致使湖水变黑发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发展较快,南太子湖成了开发区纳污水体。从1995年开始,又有部分污水由墨水湖改到排入南太子湖,致使南太子湖水质情况进一步恶化,面积6000亩的南太子湖水质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已超Ⅴ类标准,并对毗邻的三角湖的水质形成压力。近年来,官桥湖富营养化也很严重,“水葫芦”疯长,如不采取得力措施,此湖将不复存在。 (三)饮用水源的安全令人担忧 武汉市中心城区内有12个大型自来水厂,其中以长江为水源的有7个,以汉江为水源的有4个,以东湖为水源的有1个。长江武汉段岸边排污口多,污水直接入江,近岸形成的污染带长达116公里,宽度为50-100米。目前,饮用水源保护规定: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为保护区。但据调查,12个水厂保护区内有11个码头、3个修船厂、2个沙码头、3个油库、14个排污口,都对饮用水源造成直接威胁。江河沿岸污染带的形成,直接导致沿岸水厂取水口水质下降,并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矛盾。根据市水利局公报,我市主要供水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