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护措施

山西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护措施
山西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护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措施

一、水土流失现状

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104km2,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5.4×104km2,其中年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强度水蚀面积为14.65×104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38.8%;年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的剧烈水蚀面积为3.67×104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4]。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光山秃岭的景象。黄土高原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为16亿t,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上,平均每年淤高10cm,造成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10cm,最高处达15cm,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使1亿多人口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黄土高原地区范围广,面积大,而且水蚀、风蚀强度十分严重。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相当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和长江4条大河输沙量的总和。

黄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土层1cm,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多倍至400倍。黄土高原在240万年前形成时,每100年沉积1cm,黄土最厚处达400m。水土保持专家说,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据科学研究推算,在自然状态下要形成1m厚的土壤,需要1.2万年至4万年,即形成1cm厚的土层需要120年至400年。

黄土高原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有4亿吨的泥沙被冲刷淤积在河道上,致使河道以很高的速度淤高,从而造成下游河床高出河岸地面,易造成河道两岸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部分降水以地表径流白白流走,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干旱出现机会增多。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

1、自然因素

土壤特性:黄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为主,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约占总重量的50%以上。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胶结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黄土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

地形因素:地形制约着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程度,黄土高原长期的水土侵蚀切割,塑造了残塬、梁、峁和沟谷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各种雨强的情况下,一般侵蚀量与坡度成正相关。地面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径流的大小决定于径流的数量、深度和速度。而流速大小又取决于地面坡度,在一定范围内,地面坡度愈大,水土流失也更为严重。

降水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据测定,每次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一般在750t/km2,可占全年侵蚀量的40%,甚至高达90%。暴雨侵蚀次数占侵蚀性降水次数的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由于黄土的结构疏松,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现象普遍。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新构造运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

2、人为因素除自然因素外,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土地,比如毁林毁草、滥垦滥牧、开

荒扩种、陡坡耕作等会造成水土的流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开矿、修路、建厂以及其他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弃土、弃渣进入河道,增加新的产沙来源。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开采过程中滥倒弃渣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

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1、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根据黄土高原现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种;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既拦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举两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2、林草措施根据对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当覆盖率在20%~40%时,具有明显减少侵蚀作用;当覆盖率达到60%~70%时,可减少土壤侵蚀量90%以上。由此可见,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可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3、耕作措施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30。坡地实行了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2012-11-5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标准范本

解决方案编号:LX-FS-A2453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1.水土保持管理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水土保持领导小组,由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安全质量管理班组、施工班组和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施工现场的有关技术、方案的制定、执行、检查、落实、评估等。 2.水土保持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于水土流失的防治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凡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1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坡度集中、多暴雨、地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等,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毁林开荒、陡坡顺坡开垦、超载过牧、盲目扩大耕地、砍滥伐、破坏天然植被、开发建设不注意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等行为不当的经济活动,是造成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平衡失调,导致河、湖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2水土流失的类型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利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2.1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例如:黄河流域。在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作用下,土壤、土体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称为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是以水为载体的。土壤随水流失,不仅破坏土地资源淤积水库,抬高河床,也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根据水力作用于地表物质形成不同的侵蚀形态,进一步分为溅蚀、面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等。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2、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 3、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例如:河西走廊、黄土高原 5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泥沙淤积在湖泊、水库、河床,对整个国民 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更是十分深远,在全国各省(区)不同程度地部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2

水土保持措施 1.水土保持管理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水土保持领导小组,由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安全质量管理班组、施工班组和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施工现场的有关技术、方案的制定、执行、检查、落实、评估等。 2.水土保持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于水土流失的防治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凡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根据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程度和防治目标,水土保持采取分区、分期防治: ⑴分区:分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两部分,主要以项目建设区作为重点防治区,其又分为主体工程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及临时工程用地区4个大区。 ⑵分期:工程建设前期以工程措施为主,因地制宜,辅以生物措施相结合,快速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后期主要以植物措施为主,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3.主体工程区主体工程区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建立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在施工区,按照设计及时完成系统、全面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

流失防治体系。 工程施工严禁切割、阻挡地表径流的畅通,不得强行改变径流的方向或改沟、改河,保证地表径流的排泄。 基础施工的弃渣及时运输到指定弃渣场堆放,不得堆弃河滩; 开挖山体边坡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 工程附近有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时,临时堆碴场地和施工污水处理设施与水源的距离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临时堆碴场采取设置挡碴墙等措施、污水处理设施采取防渗漏措施,防止水质恶化。 施工结束,及时清除水中杂物,作到工完场净,并及时恢复原地貌。 4.取土场区保护措施 根据取土场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条件进行综合治理,主要通过坡面防护、防洪排水、覆土造地等措施。 取土场在取土的过程中破坏了原有地表的自然坡度,形成了裸露坡面,因此应对其进行治理改造,对裸露面进行削坡,在开挖坡面上覆土造田,土地整治后植物防护,在开挖坡面坡顶设截水沟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水土流失防治由被动控制到治理开发的根本转变,确保工程建设及运营期不发生大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 概述 公路工程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线长面广,土石方挖填量大,增加水土流失的危险性,对公路建设项目编制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根据同源高速公路路基桥隧工程建设特点,提出公路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从大同—浑源段工程第四合同段起点里程桩号为K21+000,终点桩号为K24+100,全线长3.1KM 目前正在进行施工。 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2.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根据水土保持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确定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总体目标为:结合项目建设特点,积极合理地配置各种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将因公路建设带来的人为水土流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表2-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2.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根据建设项目工程施工特点和各施工区水土流失类型和强度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1)主体工程区 主体工程主要由路基区、桥涵区和隧道区组成,因此主体工程水土流失又分为路基区、 桥涵区和隧道区进行重点防治。 (2)临建区 主要为生活区、仓库、预制场、拌和场等。临建工程需要清理地表,平整场地,扰动地表面积大,改变原来的土壤结构,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应加以防治。 (3)施工道路区 主要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做好临时拦挡防护措施和开挖要求,在施工结束后,进行复耕和造林,恢复植被。 (4)弃渣场区 全线拟设弃渣场,根据水土流失预测,弃渣场水土流失占5%。 由于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容易被有关单位忽视治理而造成水土流失,影响环境景观,应重点加以防治。 2.3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开挖和填筑边坡的工程护坡、截排水沟以及施工道路的排水沟,弃渣场的挡渣墙、截排水沟等;植物工程措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

学科组高二政史地(地理)主备人毕钰执教人毕钰 课时第 23 课时课型复习时间2012年课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教学目标1、通过图文资料,说出水土流失的危害; 2、结合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说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3、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设想重点: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难点:认识水土流失的治理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教法学法指导: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教学程序与策略 (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哪些?(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在水土流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中,人类社会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因素所致;进入人类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为因素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例如,陕西省的安塞县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据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本区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仅占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只要人类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治理的。 【设问引发思考】:水土流失对区域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又该如何治理水土流失?三、水土流失的危害(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主要的危害) 【思考】1、水土流失水带走了什么?对当地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带走了水分和养分(腐殖质、氮、磷、钾),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耕地支离破碎,最后只得废耕,还会造成滑坡等自然灾害;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土壤蓄水抗旱能力减弱,旱涝灾害加剧。 【思考】2.泥沙带到了哪里?对那里的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淤积江河湖库,(在下游形成地上河); 加剧洪涝灾情;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小结】: 1、水土流失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第49讲水土流失的治理、荒漠化的防治 和河流的综合治理 [考纲要求] 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 [知识精讲] 一、水土流失的治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1)脆弱的环境 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很大。人口增加解决吃饭问题开垦陡坡、林地、草地等,造成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2、水土流失的治理 (1)水土流失的形成 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暴雨的冲刷 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使原来的林草植物被破坏殆尽,地法恢复;开矿。露天煤矿的建设,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河道滩地开矿使大量泥党小组直接进入河道,增加河流泥砂 3、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挖掘水资源潜力,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建成高产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 扩大林、草地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改善天然草场和植被: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加强放牧管理,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保持水土 4、水流域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可以看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从泥沙的生产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可以利用小流域的经验,进行更大流域的治理。 重点: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秤体系。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工程见效快,工程养林草,林草治根本,林草固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技术是关键 模式:见第二册选修课本P63页 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二、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的为例 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干旱原因: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时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景观特征:水分条件自东向逐渐变干,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特征 荒漠改造: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水资源比较缺陷乏,改造难度大。人类活动形成的荒漠,其实质是类似于荒漠景观的严重的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因固定的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例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等。这些荒漠的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容易治理和利用

8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1031

8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 8.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不仅要将新增的水土流失进行防治,还需结合区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划分和治理规划的要求,对项目区原有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首先要将水土流失控制在本底土壤侵蚀模数范围之内,然后将其恢复到土壤容许流失量以下,促进项目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依据水土保持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结合项目区气候气象特点、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和地形地貌特征,提出水土流失防治定量目标。 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0433—2008)的规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应达到下列防治水土流失的基本目标: (1)项目建设区的原有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 (2)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3)生态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4)水土保持设施安全有效。 (5)扰动土地治理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六项指标达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 50434—2008)规定的建设类项目二级标准,目标值见本报告书第2.3节表 2.3.1。

8.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 (1)本方案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及有关配套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为主要依据,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有关规定拟定方案,并符合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2)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及减少控制扰动面积的原则,在广泛收集资料及现场踏勘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水土保持治理经验,结合水电站建设项目的特点,合理界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3)本方案要结合工程开发建设的特点,并根据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及水土保持现状,因地制宜的布置各项防治措施,建立选型正确、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果显著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水土保持措施既要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又要避免重复设计。 (4)注重防治措施的时效性。在水保方案制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各种防护措施在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这样才能使各种防护措施充分发挥其效能。 (5)生态效益优先原则。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弃土、弃渣优先考虑综合利用,对弃渣先拦后弃;水土保持措施要与主体工程相互协调,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 (6)坚持工程建设及生产与保护水土资源相结合的原则,水电站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规划布设应从电站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使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7)本方案作为主体工程设计的组成部分,与主体工程相互协调,并为整体项目服务。坚持水土保持工程与水电站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的原则。

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及措施

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措施、技术(详细) 本区包括川、黔、滇、渝、鄂、湘、赣、甘、陕、豫的大部分地区,总面积17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55万平方公里。该区域山多山高平坝少,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水资源充沛,但保水保土能力差,土地分布零星,人均耕地较少,且旱地坡耕地多。长期以来,上游地区由于受不合理的利用,耕作草地过度放牧和森林大量采伐等影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层日趋瘠薄;滇、黔等石质山区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不少地区因土地“石化”而贫困,甚至丧失基本生存条件。中游地区因毁林毁草开垦种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加上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 根据长江上中游的地形地貌、气候类型、森林植被和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特点,将长江上游地区分为长江上游源头区、高山峡谷区、干热干旱河谷区、岩溶山区、低中山区、丘陵农区、坡耕地治理区、江岸区,分区总结出了28个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供生产实践参考。 一、长江上游源头区 长江上游源头区包括青藏高原东北部、川西北高原和通天河及其支流地区,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境内海拔4000-5000米,以山原地貌为主。区内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全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多数地区年均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本区植被类型主要为灌丛草甸,乔木林呈“块状”分布于通天河流域东南部及川西高山森林与草原过渡地带。 本区人口稀少,人口密度为0.8-3人/平方公里。森林少且分散,仅占1.8%。植被以疏林、灌丛为主。由于超载放牧、过度采伐及采金矿业发展对森林植被和草场的破坏,导致沙化日趋严重,水土流失面积逐渐增加。(一)高原丘陵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及植被恢复治理模式根据本区的自然、气候、土壤等条件,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的基础上,采用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的办法,恢复林草植被。 1.主要技术措施 (1)封禁对这一地区的所有森林都要实行封禁,尤其是对高原丘陵区阳坡、半阳坡的森林,草地中的孤立林木,土层浅薄、岩石裸露、更新困难的森林,湖泊周围至山脊的森林,民俗中的神山、宝顶、寺院照山和部落的森林,科研教学实验林、母树林、种子园、环境保护林、名胜古迹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森林以及用于科研的草场等一些特殊地带的森林更要严加保护,实行全面封山。 (2)封育对这一地区具有天然下种能力且分布均匀的乔灌幼苗、幼树每亩在40-60株以上的荒山,具有萌蘖能力植株每亩在50-60个以上的荒山,尤其是分布有高原丘陵区珍贵、稀有树种,并且有培养前途的荒山,实行封山育林育草,加快植被恢复。封育期间,禁止采伐、砍柴、放牧、割

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体系研究

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体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8-08-31T14:24:20.81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7期作者:潘文[导读] 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势必对项目建设区造成扰动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广州宇正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势必对项目建设区造成扰动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本文通过分析输变电线路工程的项目建设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关键词:输变电项目;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电力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加,输变电线路的建设工程越来越多,但线路的建设会造成沿线地区的水土流失。因此,针对输变电工程的水土保持提出简便、经济的水土流防治方法,对减轻工程建设带来的水土流失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输变电工程特点 1.1项目组成 输变电工程一般由变电站工程和输电线路工程两部分组成,其中变电站工程主要由站区、进站道路、给排水管线等部分组成,输电线路工程主要由塔基及塔基施工区、牵张场、临时施工道路和人抬道路等部分组成。输变电工程按占地性质分为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永久占地主要包括变电站站区、进站道路和塔基占地,此类面积在主体设计中已有考虑,水土保持方案中主要根据塔基型式、绿化工程、排水措施、边坡防护工程等实际占地对主体设计中提供的相关面积进行复核,以确保永久占地的准确性。临时占地主要包括塔基施工区、牵张场、临时施工道路和人抬道路占地。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可恢复原地貌或撒播草籽绿化,符合水土保持相关规定。 1.2施工组织 变电站工程施工时间较长,土建施工时段与雨季有交叉,因此,施工进度应紧凑并尽量避开雨季施工,另外,还应做好施工场地的排水措施,有效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站区施工道路可采用永临结合方式,提前修建进站道路。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道路应尽量利用当地已有道路,在汽车运输无法到达的地段开辟人抬道路,尽量避免新建施工道路,减少土石方开挖和扰动地表面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量。变电站工程施工场地一般布置在站区永久占地范围内,不另行征地。输电线路沿线布置塔基施工区和牵张场。根据施工实际需要,在每个塔基周围设置临时施工场地,用于施工期间放置器材、材料及临时堆放开挖土石方、塔基剥离表土等。为满足施工放线需要,输电线路沿线需设置牵张场地,牵张场要在满足牵引导线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在地势比较平坦、距道路较近的开阔场地。 1.3施工工艺 1.3.1变电站 变电站土建工程包括:场地平整,以及挡土墙基础、室外变电构架及其支架基础的开挖、回填、碾压处理等。为确保场地平整工作顺利进行,除建(构)筑物基础以外,其他工程需同时进行。场地平整顺序:将表层耕植土剥离至指定的临时堆土场,并设置临时防护措施,将整个场地的挖方区和填方区分别按设计标高进行土方开挖和填方平整,其中开挖应从上到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填土应分层夯实填平,并在施工场地内设置一定的坡度以利泄水。 1.3.2供排水管线 供排水管道采用埋地式敷设,管道敷设包括管沟开挖、置管、回填等环节。综合考虑管道所经地段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农田耕作深度、地下水深度、地面车辆所施加的载荷及管道稳定性的要求等因素,管道设计埋设深度一般为管顶覆土1.0~1.2m。管沟采用倒梯形断面,管沟边坡根据土质、挖深等确定,一般为1∶0.5,沟底宽度根据土质、管径、施工方法等确定。管沟开挖及回填以机械施工为主,首先用挖掘机挖至距设计高程0.3~0.5m处,再以人工开挖的方式挖至设计高程,并清理槽底,开挖土方堆放于管沟一侧,同时对堆土做好临时防护措施,以免降雨冲刷侵蚀。 1.3.3输电线路工程 输电线路工程通常由施工运输工程、塔基工程、杆塔工程、架线工程及附件工程等几大部分组成。施工道路应就近利用现有道路,建筑材料的运输应采用小型机械运输,尽可能减少对地表的扰动。塔基基坑开挖应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开挖范围并保持坑壁成型完好,施工中保持边坡稳定,基坑开挖完成后应尽快浇筑混凝土,尽量缩短基坑暴露时间,避免对周围地表和植被过多的占压和破坏。施工中应做好临时堆土的防护措施和塔基四周的截排水工程,防止雨水对已开挖坡面和基面的冲刷。塔基基础施工及架线施工流程见图1与图2。 图1 塔基基础施工流程

董志塬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探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董志塬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探讨 作者:李林虎, 贾兴义 作者单位:庆阳市西峰区水保局,甘肃,西峰,745000 刊名: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英文刊名:GANSU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46(8)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5条) 1.水利部水保司渭河流域2003年暴雨洪水与水土保持调研报告 2004 2.陈海滨.孙长忠.安锋.党坤良黄土高原沟壑区林地土壤水分特征的研究 2003(4) 3.刘利年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 2004 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甘肃省庆阳市董志塬治理保护规划 2008 5.赵安成.李怀有.宋孝玉黄土高塬沟壑区水资源调控利用技术研究 200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罗浩新疆头屯河流域上游水土流失成因分析预测及其治理模式-节水灌溉2007(8) 以头屯河为研究对象,对造成水土流失的成因进行分析,选用水土流失预测模型,预测头屯河水库以上的水土流失量.在计算过程中,以新疆焦煤集团硫磺沟煤矿为例,计算其水土流失量,综合平均其它各工矿企业情况,计算出流域上游工矿企业生产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86.06×104 t,与实际相比较,其吻合率达到83%.说明运用的模型和计算公式得出水土流失量分析头屯河水土流失的成因也符合头屯河上游水土流失的情况,通过分析,提出对头屯河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应采取的治理模式. 2.期刊论文胡蕖.杨艳贵州西部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模式初探-贵州林业科技2006,34(2) 对贵州西部毕节、六盘水等县(市)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分析,同时对该地区实施的各种治理模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岩溶石山区治理模式主要有全面封山育林植被自然恢复模式、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植被恢复模式、生态移民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陡坡退耕地生物治理模式主要有林草结合模式、针阔混交模式、经济林模式、林竹模式. 3.期刊论文卢爱英.王世裕.Lu Aiying.Wang Shiyu晋西北地区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模式初探-山西林业科技2009,38(3) 分析了山西省西北部的河曲、保德、偏关、五寨、宁武5县的水土流失状况,对该地区实施的各种治理模式进行了调查,晋西北地区石质山区生态治理模式主要有全面封山育林植被自然恢复模式、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植被恢复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陡坡退耕地生物治理模式主要有林草结合模式、乔灌混交模式、灌草结合模式. 4.期刊论文柴春山.CHAI Chun-shan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筛选-防护林科技2006(5) 在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概况、水土流失成因以及定西市安家沟流域所实施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筛选出了适合本流域、具有推广价值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以期为本地区今后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5.学位论文王学强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效益评价及其治理范式的建立2008 红壤地区已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水土流失的特点是:坡耕地土壤侵蚀严重,果园林下侵蚀隐蔽性强、危害性大,荒地土壤侵蚀普遍发生。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包括面状侵蚀、沟状侵蚀与崩岗侵蚀。面状侵蚀是本区发生面积最大的水土流失类型,坡耕地与果园林下的水土流失主要以面状侵蚀为主。崩岗侵蚀是红壤地区特有的侵蚀最为严重、危害最大的水土流失类型,其发生于红壤地区主要是由于本区的高强度且集中的降雨与深厚的土壤层具有节理构造等因素引起的。 为了探讨不同治理模式的综合效益与经济的偶合机制,本文对其中主要的治理模式进行了评价,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封禁治理、生态林草、经济林果、低效林改造、坡改梯等五种治理模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五种治理模式均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并且由于治理模式的立足点不同,坡改地与经济林果以开发性治理为目的,因此其经济效益较高,而生态林草与封育治理以恢复性治理为目的,因此其生态效益较高。 在对治理模式效益评价的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各种水土流失影响因素,从而建立了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范式。 1.水土保持措施在不同坡度坡耕地的配置 由于不同的水保措施均有一定的最佳坡地适宜范围,耕作措施一般在0~5°能够发挥较高水土保持效益:梯田措施能够在0~15°发挥较高水土保持效益;而植物篱措施只要在<25°的坡耕地都能够发挥较高水土保持效益。从而建立了在0~5°、5~15°、15~25°三个坡度级别的坡耕地上分别采用以耕作措施、梯田措施、植物篱措施为主的治理措施进行治理,在>2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的红壤地区的坡耕地的治理优化配置方案。 2.在不同出露层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 花岗岩风化壳的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不同层次土壤的抗侵蚀性能有很大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层次土壤出露时土壤侵蚀类型也将发生变化。因此治理措施也应随之变化:表土层与红土层出露时,主要是通过种草,提高土壤入渗率,从而减少土壤侵蚀量;砂土层出露时,修建排水措施,以减少水流对土壤的直接冲刷作用为主;碎屑层出露时,以植被恢复为主。 3.不同侵蚀级别区域治理模式的配置 不同的土壤侵蚀级别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同的退化阶段。强度侵蚀级别以上的水土流失区的生态系统处于严重退化阶段,中度侵蚀区的生态系统处于中度退化阶段;轻度和微度侵蚀区域的生态系统处于轻度退化阶段。根据生态系统演替理论,当生态系统处于严重退化阶段时应进行重点治理,中度退化阶段应边治理边防治,轻度退化阶段可应自然修复和预防保护相结合。 6.期刊论文孟宪智太行山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调查研究-海河水利2004(3) 由于历史原因和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的影响,太行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总结水土流失治理经验,为今后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开展太行山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调查研究工作十分必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水土流失状况、不同分区治理对策及小流域治理典型分析评价等. 7.期刊论文何明.母成波.李敬超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6)

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流失预防措施

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流 失预防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产建设项目,同时,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水土流失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了解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成因以及造成的危害,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可靠地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合理使用水土资源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防措施新理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建设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大面积的原状地貌遭到了扰动、大量林地遭到破坏。同时,在建设项目中产生了大量的弃土弃渣,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速率,并留下了严重的隐患。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是人类在从事各种资源生产和生产建设过程中,扰动土壤表层或地下岩层、排放固体弃渣等造成水土资源的破坏和损失。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与一般的水土流失有明显的区别,其中,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与人为活动有很大的联系。 1、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成因 生产建设项目造成水土流失有两方面的原因:1.通过开挖、占压土地直接造成土壤的位移和功能的丧失。2.通过改变项目取得自然条件加速水土流失。

1.1直接造成土壤的位移和损失 生产建设项目通常将富含有机质的表土层甚至整个土壤层剥离,造成了原始地表土壤的位移和土地生产离得下降,属于水土流失的范畴。几乎所有的生产建设项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上述现象,尤以采矿中的露天采矿最为严重。露天采矿必须首先剥离矿体上覆盖的土壤及岩层,暴露出岩层,再实施采矿,因而矿体上覆盖的表土与岩层的分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剥离的表土及岩石的堆积也可能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策源地,造成弃渣的水土流失。 1.2 毁坏水土保持设施,削减区域水土保持能力 生产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永久性或临时性征占土地,损坏大量水土保持设施,并且损坏具有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湿地、水域等,削弱了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带的水土保持功能,产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1.3 破坏地表植被,降低地表抗蚀力 地表植被可以显著地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土壤免受雨滴的溅蚀作用。同时植被冠层可以截留一部分降雨,延长径流形成的时间,保护土壤,此外,植被可以减缓径流流速,减少沟间侵蚀。植物根系具有固持土壤的作用,增加土壤的抗冲性和抗蚀力。生产建设项目清除了地表被覆,降低植被覆盖度,造成土地裸露,为水土流失创造了条件。土壤失去植被的保护将直接遭受雨水的击打、剥蚀、搬离。同时植被盖度的下降,容易诱发严重的风力侵蚀。生产建设项目破坏了土壤的结构,改变了土壤成分,影响土壤的透水性、抗蚀力、抗冲性等,减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1 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坡度集中、多暴雨、地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等,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毁林开荒、陡坡顺坡开垦、超载过牧、盲目扩大耕地、砍滥伐、破坏天然植被、开发建设不注意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等行为不当的经济活动,是造成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平衡失调,导致河、湖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2 水土流失的类型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利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2.1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例如:黄河流域。在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作用下,土壤、土体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称为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是以水为载体的。土壤随水流失,不仅破坏土地资源淤积水库,抬高河床,也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根据水力作用于地表物质形成不同的侵蚀形态,进一步分为溅蚀、面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等。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2、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 3、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例如:河西走廊、黄土高原 5 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泥沙淤积在湖泊、水库、河床,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更是十分深远,在全国各省(区) 不同程度地部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 同时我国又是世界

水土保持管理体系与措施

水土保持管理体系与措施 1.1.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及目标 1.1.1.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从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有责任保护水土资源并负责治理因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的规定:凡从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并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前期勘测设计工作。 1.1. 2.水土保持目标 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工程所处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 1.2.水土保持保证体系与管理 1.2.1. 水土保持组织机构图建立由项目经理、各职能部门(工程部、安环部、物资部等)参与管理的水土保护保证体系。其中工程部负责制定项目环保措施和分项工程的水土方案,解决

施工中出现的水土环境的技术问题,合理安排生产组织各项水土技术措施的实施,减少对环境干扰;工程部、安环部督促施工全过程的环保工作和不符合纠正,监督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其它各部门按其管辖范围,分别负责组织对施工人员的环保和文明施工培训和考核,保证进场施工人员的文明和技术素质,加强对有毒有害气体危险物品严格管理和领用制度,负责各种施工材料的节约和回收等。 1.3.水土保持的标准 我项目部对本合同工程环保标准:我项目部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施工合同条约执行。在施工期间,做好施工区的水土保护工作,不因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域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和破坏,创环保先进单位。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一系列国家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条例和制度。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制度相关措施确保该体系持续有效运行,防止由于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和破坏。在施工期间将接受并配合有关单位对我施工范围内的环保、水保工作的监督检查。 1.4.水土保护的目标 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噪声、粉尘、震动、废水、废弃和固体废弃物进行全面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给周围水土造成的不利影响。生活污水、施工废水可采用处理后循环利用。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充分保障员工的劳动卫生条件。 1.5.水土保持措施 1.5.1.水土保护一般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水土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及本合同的有关规定,做好施工区域的水土保护工作,对施工区域外的植物、树木尽量维持原状,防止由于工程施工照成施工区域附近地区的水土污染、大面积冲刷和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尘、毒、噪音治理,合理排放废渣、污水。积极配合当地水土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施工区和生活营地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水土监督监测。 根据具体的施工计划制定出与工程同步的防止施工水土污染的措施,妥善解决由于施工或生活活动而产生的与周围居民或单位的环境纠纷,承担应负的责任。定期对本单位的水土事项及环境参数进行检测,报告本月的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监测结果,认真做好施工区和生活营地的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水土污染和破坏。

第一节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学习目标: 地理实践力:小组分工明确,又能与组员密切配合、协作;尝试组织、设计与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期间能进行细微地观察和调查,获取、处理和分析信息,并得出结论。 区域认知:联系中国水土流失概况,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水土流失的概念;学会运用材料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 综合思维:运用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等思维,结合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图,描述该区主要的自然特征,理解当地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重点) 人地协调观: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及综合治理的措施。(难点) 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环境对其的反馈,自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家国情怀:了解家乡的发展过程、特色地域文化,为家乡的发展献言献策。 二、教学过程: (一).必备知识感知(课前自主学习基础知识) 1.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1)区域可持续发展 ①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②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生态破坏主要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 (2)水土流失 ①概念: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②我国分布: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①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易侵蚀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稀少。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最新版)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最新版)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018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最新版) 1.水土保持管理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水土保持领导小组,由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安全质量管理班组、施工班组和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施工现场的有关技术、方案的制定、执行、检查、落实、评估等。 2.水土保持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于水土流失的防治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凡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根据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程度和防治目标,水土保持采取分区、分期防治:

⑴分区:分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两部分,主要以项目建设区作为重点防治区,其又分为主体工程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及临时工程用地区4个大区。 ⑵分期:工程建设前期以工程措施为主,因地制宜,辅以生物措施相结合,快速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后期主要以植物措施为主,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3.主体工程区主体工程区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建立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在施工区,按照设计及时完成系统、全面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工程施工严禁切割、阻挡地表径流的畅通,不得强行改变径流的方向或改沟、改河,保证地表径流的排泄。 基础施工的弃渣及时运输到指定弃渣场堆放,不得堆弃河滩; 开挖山体边坡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 工程附近有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时,临时堆碴场地和施工污水处理设施与水源的距离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临时堆碴场采取设置挡碴墙等措施、污水处理设施采取防渗漏措施,防止水质恶化。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研究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研究 [摘要]分析我国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演进,对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优化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水土流失治理政治建议 1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演进 最近几十年,我国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发生了数次变化。50年代采取的是国家引导、集体治理的模式,即依靠国家投入的资金培养典型,为集体组织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示范。此时强调的是大局意识,主要措施是种树种草和挖鱼鳞坑,以减少水土流失对大江大河的负面影响,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增加参与者的收入的问题。 60年代和70年代,水土流失治理以建设基本农田为切入点,旨在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由于未能妥善处理田、林、草三者之间的关系,影响了治理的效果和效益。 80年代初,伴随着“依靠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思路的提出,开始推广户包治理小流域模式。此时强调的是“四荒”资源的公平分配,主要措施是“四荒”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所需的效用。例如山西省偏关县,在1982—1983年期间,有9847个农户承包了6224条小流域,承包面积3.56万hm2,其中250个农户的承包面积超过100亩,两年内共治理了2800hm2,其中大多是条件相对较好的近沟、小沟和肥沟。由于远沟、大沟和瘦沟未能得到及时治理,80年代后期又推出了专业队治理模式。一般来说,专业队治理模式只有在有国家投资的重点治理区内方可采用。 与前30年相比,80年代的水土流失治理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在治理目标上改“以粮为纲”为以林牧生产为主;二是在治理资源的筹集上改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为个人、集体、国家一齐上,以家庭投入为主;三是在治理措施上改工程措施为主为生物措施为主。 90年代推出了“四荒”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治理模式,强调的是“四荒”资源的择优配置,主要措施是解决资源不匹配的问题,使“四荒“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产性资源,从而为治理者带来更多的收益或利润。伴随着“四荒”分配集中度的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速度和效益有较为显著的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水土流失治理又纳入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治理,集约化经营的轨道,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出了“三个结合、三个延伸”的经验,即改善生态环境与建设主导产业相结合,与开发资源、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与脱贫致富相结合和向大农业延伸、向非农产业延伸、向市场延伸。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编号:SM-ZD-35248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水土保持管理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水土保持领导小组,由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安全质量管理班组、施工班组和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施工现场的有关技术、方案的制定、执行、检查、落实、评估等。 2.水土保持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于水土流失的防治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凡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根据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程度和防治目标,水土保持采取分区、分期防治: ⑴分区:分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两部分,主要以项目建设区作为重点防治区,其又分为主体工程区、取土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