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柑桔生产现状及其资源开发

中国柑桔生产现状及其资源开发
中国柑桔生产现状及其资源开发

中国柑桔生产现状及其资源开发设想

1.中国柑桔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是世界柑桔栽培古国,也是世界柑桔生产大国。2001年中国的柑桔产量已突破1100余万吨,约占中国水果总产量的%,约占世界柑桔产量的11%,位于巴西和美国之后,为世界第三柑桔生产大国。目前中国柑桔年平均增长率为14%。

柑桔生产地域分布

中国柑桔生产地域分布广泛,全国约有17个省市生产柑桔,目前栽培总面积约公顷,其中年产量在25万吨以上的有九个省市,其产量总和占中国柑桔总产量的95%以上,以产量高低排列,依次为四川(约占全国总产量的%)、福建(约占%)、湖南(约占%)、浙江(约占%)、湖北(约占%)、广西(约占%)、广东(约占%)、重庆(约占%)、江西(约占%)。品种结构

中国柑桔生产品种以宽皮柑桔为主,目前宽皮柑桔产量约占柑桔总产量的60%左右。早、中、晚熟品种比列约为30:55:15。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调控,中国柑桔生产品种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1998年全国脐橙栽培面积已达13万公顷,约占柑桔栽培总面积的20%,良种柚面积约占柑桔栽培总面积的12%。脐橙生产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等省,预期脐橙的产量将有较迅速的增长。

生产成本和收购价格

中国柑桔的生产成本相对于国际市场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有关研究报告指出:美国佛州加工用甜橙1997/1998年度生产成本是美元/吨,其中直接生产成本占39%,税费3%,资金利息和投资分摊17%,采运费41%(其中包括柑桔行业发展基金4%);巴西加工用甜橙的生产成本大约

为美国的75%。中国夏橙和甜橙(分别以重庆奉节和长寿为例)的生产成本大约是96美元/吨,即美国甜橙的82%,锦橙(以重庆开县为例)大约是72%,相当于巴西的生产成本。由于美国鲜销甜橙的生产成本高于加工用果三分之一,因此中国柑桔的生产成本相应比美国低30%(加工)至50%(鲜销),与巴西不相上下。由于中国柑桔征收15%左右的特产税和1%左右的开发基金,因此直接成本可能略低于巴西。

目前,中国脐橙收购价约240美元/吨,温州蜜柑收购价约72-120美元/吨,其他品种柑桔在生产季节的收购价基本在此范围以内。

加工和市场销售情况

中国柑桔主要用于国内销售,出口和加工数量占柑桔总产量的比例很低。据统计,近年来,中国柑桔年出口量约在20-30万吨左右,仅占总产量的2-3%。2000年用于加工的柑桔数量仅为50万吨,仅占总量总产量的5%左右,主要产品有糖水桔瓣25万吨,柑桔汁(以原汁计)1万吨,柑桔果冻和果酱3000吨,柑桔果酒1000吨,柑桔蜜饯800吨。全国柑桔总产的90%以上进入国内市场鲜销,市场竞争十分激烈。1997年上海市场温州蜜柑批发成交价最低曾达50美元/吨,目前稍有上升为200美元/吨左右。脐橙因上市时间不同,批发成交价在400-600美元/吨,其他柑桔的市场批发价基本在此范围内。

存在问题

中国柑桔生产发展迅速,产量增长速度很快,为中国柑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柑桔生产体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制约了柑桔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发展;2、采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和技术薄弱,制约了柑桔商品质量的提高;3、加工数量过低,导致大量柑

桔以鲜销形式涌入市场,往往造成供销比例失衡,果农损失惨重;5、商品质量不高、国际柑桔市场的信息较闭塞,外销渠道缺乏,使中国柑桔的生产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开发中国柑桔资源,发展柑桔产业的设想

基本思路

中国目前柑桔生产的特点是: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但因柑桔生产体制现状束缚,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设施基础落后,以及国际市场信息和外销渠道缺乏等因素制约,使中国柑桔的农产品优势不能有效地转化成柑桔的商品优势。因此,目前在中国建立柑桔产业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分阶段逐步实施。第一阶段,首先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和设施的投入,以充分开发中国柑桔生产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以较少资金投入,取得较大效益,创立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的柑桔品牌商品,建立和发展有国内外柑桔销售网络和渠道的经营机构。在此基础上转入第二阶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柑桔生产基地,并以生产基地为基础,建立相对稳定的优质柑桔原料供货系统。

实施步骤

落实专业人才,建立经营机构,设置柑桔的原料采购、分级包装流水线管理、贮藏保鲜技术和市场营销四个方面的职能部门,以实施第一阶段投资计划。

建立商品化处理基地,引进、安装柑桔分级包装流水线,建设常温库、高温冷库和相应的柑桔加工生产设施,以解决残次果等外果的综合利用问题。

柑桔商品化处理基地的选址,可考虑在湖南或江西省,依据是:A、

位于中国柑桔主产区的中部或偏东部,本省有较高的柑桔产量,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劳动力价格低廉,有利于货源采购和降低生产成本;

B、与中国的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大城市主要柑桔销售地距离适中,有利于商品运销;

C、涉及柑桔的早、中、晚品种较多,可延长分级包装流水线的运转时间,充分发挥分级包装流水线优势,提高效率,延长市场供货时间。

对商品化处理基地周边地区的柑桔生产和流通情况作必要的调研,落实当年度货源采购计划和营销经营计划。

要搞好第一阶段的投资计划,取得良好的投资效果,重点应该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抓好柑桔原料采购,保证原料的质量良好;

引进、安装柑桔分级包装流水线,制订柑桔的企业商品质量标准,搞好包装设计,保证柑桔的商品质量;

研究、建立柑桔贮藏保鲜技术和设施,确定必要的柑桔贮藏保鲜参数,保证原料和商品库存的质量,尽可能延长市场供货时间。

建立商品营销网络和渠道,建立素质良好的营销员工队伍,以占领市场,扩大销售,提高企业品牌商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第一阶段投资计划的实施时间约为3-4年。待企业业务经营运转正常,效益良好,企业商品的品牌得到市场基本认可后,可以实施第二阶段计划,建立一定规模的柑桔生产果园,建立规范化的栽培管理技术和优良品种的种质资源基地,建立和发展企业稳定的优质柑桔原料供货渠道和基地,以扩大和增强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实力。

中国银矿产资源的现状

中国银矿产资源的现状 中国是开采和利用银金属最早的国家之一。 十九世纪末叶,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找矿勘探和采矿技术的银矿山,同时能够生产白银。当时有河北承德三山银矿山(1882年)、广西贵县天平寨银矿山(1889年)、广东香山天华银矿山(1888年)以及吉林天宝山银矿山(1890年)等。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有了现代科学理论武装的地质勘探队伍,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找矿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发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的矿产资源,但却没有银矿找矿的报道,也没有这方面的统计资料。 1975-1980年,世界银矿的储量由18.66万吨提升到25.27万吨时,中国还没有一吨银矿储量的资料。当时已发现了并勘探世界级的超大型铅锌矿——云南金顶铅锌矿(伴生Ag品位10.4g/t)和号称密西西比型(MVT)铅锌矿甘肃厂坝铅锌矿以及广东凡口铅锌矿(共生Ag品位102g/t),银矿资源量达到了5000t,却没有找到对银矿找矿有贡献的记载,因为那时国家还没有提出独立银矿的工业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银矿产资源的认识产生了影响。 1982年,地质矿产部在广西博白召开了全国银矿的地质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独立银矿的概念。独立银矿是指矿石的银品位和储量均达到了工业独立开采利用的要求;共生银矿是指除银元素外,还共生有其他金属组分并达到工业生产要求;伴生银矿是指银元素含量较低,达不到独立开采利用的要求,只能在开采其他主要产品时顺便回收银。当时确立了银的工业指标为: 边界品位Ag=40g/t 可采品位Ag=100g/t 1987年,全国储委又把边界品位为:40-50g/t,工业品位100-120g/t。 1989年国务院成立了“白银地质勘查基金委员会”,确定了银矿勘查工作条例,对重视白银找矿并有成果的单位予以奖励。在条例上第一次明确了独立银矿、共生银矿、伴生银矿的概念。1990年国家制定了《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进一步强调了独立银矿、共生银矿和伴生银矿的地质勘探工作要求,并确定了独立银矿、共生银矿和伴生银矿的勘探指标。 独立银矿:Ag品位大于150g/t 共生银矿:Ag品位在100-150g/t 伴生银矿: Ag品位小于50g/t

钨矿地质特征

钨矿资源地质特征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一)中国钨矿时空分布 从成矿期来看,据《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的钨矿床成矿时代[以矿床(点)数量为基础],前寒武纪成矿期占2%,加里东期占4%,海西期占9%,印支期占2%,燕山期占83%。从空间分布来看,在中国三大成矿域,即古亚洲成矿域、滨太平洋成矿域、特提斯成矿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说明空间分布广泛。康永孚、苗树屏等(1994)将中国钨矿分布划分为5个成矿带,即华北成矿带、华南成矿带、天山-北山成矿带、西秦岭-祁连山成矿带、三江钨锡成矿带。其中,华南成矿带中的南岭成矿区(包括政和-大埔深断裂以西的闽西、赣湘南部、粤桂两省区的一部分和滇东南部分),是我国钨矿床高度发育区,也是世界钨矿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成矿条件优越,矿床类型丰富多彩,拥有世界上主要钨矿类型,如石英脉型(广东锯板坑钨矿、江西大吉山钨矿等)、花岗岩细脉浸染型(福建行洛坑钨矿)、以夕卡岩为主的层控多因叠加型(湖南柿竹园钨锡铋钼矿)、层控型(广西大明山钨矿)等。 如此可见,中国钨矿时空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高度集中。成矿期主要集中于燕山期,矿床分布特别是大型、超大型钨矿主要集中于南岭成矿区。其储量占全国钨储量的70%以上。 (二)中国钨矿成矿主要特点和若干规律

(1)具有多元成矿特点即成矿物质的多来源(岩源、层源、混合源、壳源、壳幔混合源等);含矿建造的多层位(元古宇、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上侏罗统);成矿作用的多期性;成矿环境的多样性;以及钨元素地球化学的多种适应性,如在岩浆阶段、岩浆热液、各种矿化流体、变质作用及表生作用中,均可活化、迁移,在有利的构造条件下富集成矿。 (2)具有地层、构造、岩浆岩多种因素及其复合控矿的特点地层沉积建造是供矿、容矿的基本因素之一,不同的容矿建造机制分别控制形成不同类型的钨矿。如碳酸盐岩建造总是形成夕卡岩或似夕卡岩型钨矿床(以白钨矿为主);而在硅铝建造则往往产生交代岩或角岩,形成岩体浸染型、细脉浸染型、脉型、角砾岩筒型钨矿床。不同的构造-岩浆机制,形成各具特征的矿床类型。例如,由深大断裂从深部带来的壳幔混源型岩脉,可以形成斑岩型、角砾岩筒型钨矿;而来自壳源型的岩脉则形成脉型或夕卡岩型钨矿。各种成矿条件联合控矿,必然产生多型矿床的共生与复合。 (3)矿床高度集中分布和成群成带出现如前所述,南岭是中国钨矿最密集的成矿区,尤其是赣南、湘南、粤北地区的钨矿床更是高度集中分布,而且是成群成组的出现。如在赣南大余—崇义—上犹地区,仅在7800km2范围内就有180多个矿床(点)密集分布,几乎平均10km2内即有两处钨矿床,并呈现等距、近等距的分布;又如,盘古山区在

浅析中国矿产资源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浅析中国矿产资源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矿产资源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和近期内,我国社会生产所需的80%左右的原材料、95%左右的能源、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和30%以上的饮用水来自矿产资源。矿产是人类社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概念,程裕淇院士提出“矿产是在目前科技和经济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矿物或其结集体——岩石”。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矿产资源将不断被发现;绝大部分矿产不可再生,数量有限。例外的是一些地区的地下水矿产可以得到地表水的补偿而得以再生。 二、我国矿产资源形势 科学的认识我国矿产资源基本状况和特点,对矿产资源潜力及其对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对于正确规划地质矿产工作,制定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矿产资源情况 地质勘查工作证明,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种比较齐全配套的国家之一。目前已发现的矿产有168种,有探明储量的矿产153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54种,如果把某些建筑材料矿产,如花岗岩、砂石等也包括在内,矿床数量将更多,平均每10000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有200多个矿床、矿点。已 1发现的汽油田400多处,固体矿产地约2万个。40多处主要矿产探明储量的潜在经济价值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前苏联和美国。 中国的矿产资源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根据45种主要矿产探明储量同世界比较,具有优势的矿产有钛、钒、钨、锡、钼、锑、汞、稀土、钽、煤、磷、萤石、石墨、菱镁矿、膨润土、芒硝、重晶石等20余种。具有潜在优势的矿产有锌、铝土矿、高岭土、耐火黏土、珍珠岩等五种;我国稀土矿产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90%,素有“稀土王国”之称;钨和钛铁矿探明储量均占世界总储量的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综述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综述 姓名:班级:学号: 摘要:矿业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古老的领域之一。矿业的发展与扩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工农业用水均来自矿产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矿产资源是人类的生命基石。人类使用矿产资源历史悠久,中国至少在50万年以前就开始利用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快速稳定的供给。我国虽然是个矿产资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而且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仍然很大。我们一定要做好国家矿产资源的宏观预测调控,健全制度,完善法规,转变观念,坚决关闭小矿业,加快技术进步,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全球资源战略,开发、利用、保护好我国现有的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矿业强国”,并最终保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矿业开发,矿业分布与存储,矿业现状,矿业可持续发展 1.中国矿产资源储存分布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矿产资源种类较齐全的、矿产自给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资源总量大,一部分矿种(矿组)的储量名列世界前茅或首位。中国现在已经发现171中矿产资源、其中已经查明储存量的有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水气矿产3种。面前已经拥有矿产地18000处,大中型的矿产有7000余处,是世界第三大矿产资源国。而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第53位,个别矿种甚至居世界百位之后。 1.1 富矿少,贫矿多。 我国矿产资源,贫富矿兼有,而以贫矿居多,品位低,不能直接供冶炼和化工利用,而矿石在采选过程中,浪费也很严重。开采时采富弃贫,使矿石品位下降,富矿越来越少,选别时技术落后,富集率低,并形成大量尾矿,无法合理利用。 1.2 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的煤炭贮量中,山西省占1/4,内蒙古自治区占1/5,而南方很少。石油也存在这种北多南少的状况,大庆、辽河、华北、胜利等几大油田都集中在北方,有色金属则是南多北少,如钨、锰、镍、铅、锌矿等。这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不相匹配,长期形成了北煤南调、西煤东运的局面,大大提高了矿产开发的成本。[1] 1.3 共生、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少。 中国80%左右的有色矿床中都有共伴生元素,其中尤以铝、铜、铅、锌矿产多。而且不少矿石嵌布粒度细,结构构造复杂。中国有色矿产资源中,虽然共伴生元素多,若能搞好综合回收,可以提高矿山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矿石组份复杂,势必造成选冶难度大、建设投资和生产经营成本高的现状。

中国钨矿资源地质特征及典型矿床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一)中国钨矿时空分布 康永孚、苗树屏等(1994)将中国钨矿分布划分为5个成矿带,即华北成矿带、华南成矿带、天山-北山成矿带、西秦岭-祁连山成矿带、三江钨锡成矿带。其中,华南成矿带中的南岭成矿区(包括政和-大埔深断裂以西的闽西、赣湘南部、粤桂两省区的一部分和滇东南部分),是我国钨矿床高度发育区,也是世界钨矿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成矿条件优越,矿床类型丰富多彩,拥有世界上主要钨矿类型,如石英脉型(广东锯板坑钨矿、江西大吉山钨矿等)、花岗岩细脉浸染型(福建行洛坑钨矿)、以夕卡岩为主的层控多因叠加型(湖南柿竹园钨锡铋钼矿)、层控型(广西大明山钨矿)等。 如此可见,中国钨矿时空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高度集中。成矿期主要集中于燕山期,矿床分布特别是大型、超大型钨矿主要集中于南岭成矿区。其储量占全国钨储量的70%以上。 (二)中国钨矿成矿主要特点和若干规律 (1)具有多元成矿特点即成矿物质的多来源(岩源、层源、混合源、壳源、壳幔混合源等);含矿建造的多层位(元古宇、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上侏罗统);成矿作用的多期性;成矿环境的多样性;以及钨元素地球化学的多种适应性,如在岩浆阶段、岩浆热液、各种矿化流体、变质作用及表生作用中,均可活化、迁移,在有利的构造条件下富集成矿。

(2)具有地层、构造、岩浆岩多种因素及其复合控矿的特点地层沉积建造是供矿、容矿的基本因素之一,不同的容矿建造机制分别控制形成不同类型的钨矿。如碳酸盐岩建造总是形成夕卡岩或似夕卡岩型钨矿床(以白钨矿为主);而在硅铝建造则往往产生交代岩或角岩,形成岩体浸染型、细脉浸染型、脉型、角砾岩筒型钨矿床。不同的构造-岩浆机制,形成各具特征的矿床类型。例如,由深大断裂从深部带来的壳幔混源型岩脉,可以形成斑岩型、角砾岩筒型钨矿;而来自壳源型的岩脉则形成脉型或夕卡岩型钨矿。各种成矿条件联合控矿,必然产生多型矿床的共生与复合。 (3)矿床高度集中分布和成群成带出现如前所述,南岭是中国钨矿最密集的成矿区,尤其是赣南、湘南、粤北地区的钨矿床更是高度集中分布,而且是成群成组的出现。如在赣南大余—崇义—上犹地区,仅在7800km2范围内就有180多个矿床(点)密集分布,几乎平均10km2内即有两处钨矿床,并呈现等距、近等距的分布;又如,盘古山区在11000km2范围内也有100多处钨矿床(点)分布,平均每100km2就有1处矿床。在南岭每一个密集区里往往产有1~2个大型钨矿并有“卫星”式一批中小型矿床围绕大型矿床产出而成群成组的分布。在每个矿床中几乎都有1~2条“王牌”矿脉(即规模大、品位富的矿脉),如西华山钨矿的299号“王牌”脉长920m,脉宽最大3.60m,而且品位富。每个矿区的含钨石英脉成群成带的产出(即许多脉钨矿体一起产出而形成矿体群;按矿体分布疏密程度而分为脉带型矿脉和单脉形矿脉)。如赣南的西华山、大吉山,湘南的瑶岗仙,粤北的锯板坑、梅子窝、石人嶂等特大型、大中型钨矿床中的矿脉,均是成群成带的分布。这种成群成带的分布规律,对找矿、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决策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分为可耗竭或不可再生(如矿产)和不可耗竭或可再生资源(如森林和草原)两大类。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如何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以单纯的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地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高于世界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并保持持续增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目前,中国在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1989年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而且人均资源数量和生态质量仍在继续下降或恶化;二是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与全国性的耕地资源不足和退化问题。据统计,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日缺水量1600万吨以上,农业每年因灌溉水不足减产粮食250多万吨,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相对来说,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所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中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a)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及把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机制,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 (b)经济发展在传统上过分依赖于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同时伴随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产出,忽视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关系; (c)采用不适当行政干预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源市场的培育; (d)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 (e)缺乏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以及决策的信息支持,尤其是跨部门的政策分析和信息共享,从而经常出现部门间政策目标相互摩擦的不利影响; (f)资源管理体制上分散,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二、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对策

钨矿资源状况

中国矿产资源 能源矿产 金属矿产 金属矿产资源概论 铁矿 锰矿 铬铁矿 钛矿 钒矿 铜矿 铅锌矿 铝土矿 镍矿 钴矿 钨矿 钨矿概述 钨矿资源 钨矿资源地质特征 钨矿资源开发阶段 钨矿资源供需形势 锡矿 钼矿 汞矿 锑矿 铂族金属 金矿 银矿 锂、铍、铌、钽矿 锶矿 稀土、稀散金属矿 主要参考文献 一、资源状况 钨矿是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现已发现并探明有储量的矿区252处,累计探明储量(WO 3,下同)637.5万t ,其中A+B+C 级储量232万t ,占36.4%。截至1996年底,钨矿保有储量为529.08万t ,其中A+B+C 级储量228.11万t ,占43.1%。 中国钨矿资源丰富,著称世界,其储量在世界排位,以中国表内A+B+C 级储量同世界储量基础相比居世界第1位。第2位加拿大(储量基础49.3万t)、第3位俄罗斯(储量基础35.5万t)。中国钨矿不仅储量居世界第一,而且产量和出口量长期以来也居世界第一,因而被称誉为“世界三个第一”。 二、储量分布 在全国已探明钨矿储量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保有储量在20万t 以上的有8个省区,依次为湖南179.89万t 、江西110.09万t 、河南62.85万t 、广西34.92万t 、福建30.67万t 、广东23.02万t 、甘肃22.29万t 、云南21.66万t ,合计485.39万t ,占全国钨保有储量的91.7%(以1996年底全国钨矿保有储量统计)。 从全国大行政区分布来看,依次:中南区占全国钨储量的58.2%,居首位,其次是华东区占28%、西北区占4.3%、西南占4.1%、东北区占3.2%、华北区占2.2%。 在三大经济地区钨矿储量分布的比例:东部沿海地区占17.1%、中部地区占75.1%、西部地区占7.8%。全国大中型、超大型钨矿分布及其储量和矿区开发利用情况见图3.12.1和表3.12.4(图中矿产地名编号与此表矿产地名编号相对应)。 图3.12.1 中国钨矿分布图 m3-12-1.jpg

中国自然资源的形势与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主要为农业服务,逐步向服务于国民经济和全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下的运转机制,逐步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以社会效益为主,逐步向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转变。 一、21世纪面临的水问题 当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却是贫国。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亩均的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性极大,这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基本特点。目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己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但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从目前现状来看,就全国而言,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只有2200立方米,从地区来看,水资源总量的81%集中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其中40%以上又集中于西南五省区,这是先天决定的水情。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南方最高和北方最低可以相差十倍,西部比东部可以高达五、六百倍。这是我国北方属于资源型缺水的根本原因,南方地区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也相当严重。目前全国性的干旱缺水越来越严重,尤其北方地区发生已不是危言耸听作用。(一) 主要灾情 进入90年代,中国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1)洪涝灾害:累计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1.1万亿元,约相当于同期财政收入的1/5。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的年份有1994年(1797亿元)、1995年(1653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的年份有1996年(2208亿元)、1998年(2684亿元)。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洪涝灾害损失100多亿美元。 (2)干旱灾害:由于供水不足每年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正常年份和较旱年份,粮食减产在100~250亿kg(正常年份,如1996年减产100亿kg,较旱年份,如1994年、1995年减产粮食250亿kg),但遇到严重干旱年份粮食减产曾高达近500亿kg(如1997年,北方一些地区干旱持续时间长达100多天,黄河下游发生了有史以来,断流天数、断流河长均创历史记录。这一年因旱粮食减产476亿kg,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是新个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年份)。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损失约为350亿美元着水利事业进入(3)水环境:一是水土流失,区域性、局部性的治理成效较大,但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缓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很严重,特别是开发建设项目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急剧增加。全国平均每年因开发建设活动等人为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每年堆积的废弃土石约30亿吨,其中20%流入江河,直接影响防洪保安。二是水体污染严重,由于工业废污水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并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导致了以淮河、太湖污染为代表的水环境恶化。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中国仅水和大气造成的污染,年损失为540亿美元,占中国年GDP的8%。这就表明,

中国钨矿资源分布及概况

中国钨矿资源分布及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钨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已探明矿产地有252处,分布于23个省(区)。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钨矿的储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储量总和的4倍。除原有湖南柿竹园等地的钨多金属超大型矿床外,张掖又初步探明有特大型的钨矿,预计开采能力可达到100万吨。钨矿探明产地主要是江西省西华山、漂塘、大吉山、盘古山、画眉坳、浒坑、下桐岭、岿美山;福建省行洛坑;湖南省柿竹园、新田岭、瑶岗仙;广东省锯板坑、莲花山;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明山、珊瑚;甘肃省塔儿沟等钨矿。 一、资源状况 钨矿是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现已发现并探明有储量的矿区252处,累计探明储量(WO3,下同)637.5万吨,其中A+B+C级储量232万吨,占36.4%。截至1996年底,钨矿保有储量为529.08万吨,其中A+B+C级储量228.11万吨,占43.1%。 中国钨矿资源丰富,著称世界,其储量在世界排位,以中国表内A+B+C级储量同世界储量基础相比居世界第1位。第2位加拿大(储量基础49.3万吨)、第3位俄罗斯(储量基础35.5万吨)。中国钨矿不仅储量居世界第一,而且产量和出口量长期以来也居世界第一,因而被称誉为“世界三个第一”。 二、储量分布 在全国已探明钨矿储量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保有储量在20万吨以上的有8个省区,依次为湖南179.89万吨、江西110.09万吨、河南62.85万吨、广西34.92万吨、福建30.67万吨、广东23.02万吨、甘肃22.29万吨、云南21.66万吨,合计485.39万吨,占全国钨保有储量的91.7%(以1996年底全国钨矿保有储量统计)。 从全国大行政区分布来看,依次:中南区占全国钨储量的58.2%,居首位,其次是华东区占28%、西北区占4.3%、西南占4.1%、东北区占3.2%、华北区占2.2%。 在三大经济地区钨矿储量分布的比例:东部沿海地区占17.1%、中部地区占75.1%、西部地区占7.8%。全国大中型、超大型钨矿分布见下图。 中国钨矿分布图

云南省文山官房钨矿地质特征及勘探分析

云南省文山官房钨矿地质特征及勘探分析 摘要: 云南省文山官房钨矿床位于云南文山县境内,地处滇东南褶皱一系,属于中到大型钨矿床。本文从这个矿区的地质构造入手,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控制机理进行探究分析。结果显示:该矿区成矿的主要构造因素是花岗岩和围岩的接触带,挤压抬升是形成此矿的基础。这些成果对在该矿区继续找矿和研究成矿规律的构造因素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字:文山钨矿;矿区地质;勘探分析 云南东南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锌、钨、银、铅等矿产的产地。分布着像白牛厂、个旧以及都龙等很多个超大型和大型的多金属矿床。经过对云南省文山官房矿区进行勘察,已查明此钨矿床已达到中型矿床规模,矿石的种类为矽卡岩白钨矿,根据专业人员的规划,该矿山的未来年处理矿石能力可达7万吨,该矿区的生产前景还是比较好的。 1.矿区的地质背景 文山官房矿区的地质构造位于滇东南—富宁褶皱以及束薄竹山穹窿的南翼,在区内有震旦系屏边群地层出露,是复理石建造的,在屏边群之上为寒武系假整合,下部是由浅海相石英砂岩建造的,从下往上逐渐变为由浅海相和滨海相碳酸盐以及砂泥质建造。本区的地质构造是环绕越北古陆环状的弧形,而且其间自北向东方向的断裂穿插,这主要是在晚印支运动中形成的。在该区域的构造隆起位置和断裂的两侧有酸性侵入岩,这些侵入岩发育在华里西期和燕山期,主要有都龙岩体、南温河岩体等,有很多锌、钨、银、铅等矿床是在这些岩体边缘和外围地区发现的。 2.矿区地质情况 官房矿区的西南和西北部出露于寒武系,其他部分出露于第四系。冲庄组、大丫口组以及田蓬组自下而上排列,主要的含矿层位是后两者。地层自北向南慢慢变新,因为受到花岗岩体的侵入,引起了变质作用,所以有广泛的角岩和钙质矽卡岩在矿区内形成。矿区总体属于单斜构造,褶皱不发育。在矿区中部有一条正断层,东西走向。官房矿区地处薄竹山花岗岩体的西南边缘,此岩体沿着北西

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总结

第六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基本特征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 二、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总量丰富,分布不均) 1、水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已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 ①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若将“水资源”与人口、耕地面积结合起来看,我国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0%,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这里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河流径流量小,更重要的是人口稠密,耕地广大,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②从时间变化看,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①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已建或在建的引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②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如规模宏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完成后,都将在防洪、灌溉及水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③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今后我们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或杜绝水的浪费。 2、水能资源:水电与火电相比,具有清洁、廉价的特点;而且水力发电是可再生资源,可循环使用。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许多河流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蕴藏巨大。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长江水系、雅鲁藏布江、黄河中上游和珠江水系尤其丰富,目前我国已开发利用的仅占可开发利用的10%,集中在长江、黄河、珠江上游。目前,发电量居前的电站有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三峡电站、二滩、葛洲坝、龙羊峡等。 三、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比例不当) 1、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2、特点: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尤其是人均耕地、林地更少;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e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4、问题: 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因乱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等等。

我国主要矿产开采利用状况

我国主要矿产开采利用状况 对我国十八种大宗矿产开发利用状况作了调查。这十八种矿产是煤、铁、锰、铬、铜、铅、锌、钨、锡、钼、锑、铝土矿、镍、金、稀土、硫、磷钾,结合国土资源部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的成果作了分析。这十八种大宗矿产开采利用状况分析,完全可以反映我国矿产开采利用状况。 (一)煤炭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基础作用和支柱作用。我国正在成为煤炭出口大国。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煤炭品种齐全,可以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据华诚金属网()了解,我国煤炭资源总量10142亿吨,保有储量1292亿吨,基础储量5949亿吨,资源量2901亿吨(均为1999年资料,下同),位居世界第三位。晋、陕、蒙三省区占全国的65%,经济发达的东部十省市仅占7.8%。按煤种分,低变质烟煤34%,中变质烟煤33.2%,贫煤、无烟煤18.8%,褐煤14%。我国煤矿遍布全国,相对集中于山西,陕西、内蒙、河南、河北、山东、辽宁、黑龙江、贵州、安徽等省区。重要的矿山有大同,乌海、准葛尔、石咀山、太原、潞安、平顶山、铜川、开滦、兖州、阜新、抚顺、铁岭、鹤岗、七台河、双鸭山、鸡西、淮北、淮南、六盘水、阳泉、平朔等。现有矿山35751个(2000年统计数,下同),其中大型143个,中型373个,从业人员444.1万人,占全国矿业从业人数的46.0%,占了矿业的半壁江山,。产煤10.15亿吨。我国的煤矿呈典型的二元结构,一方面是大型的国有矿,一方面是众多的民营地方小矿山。受煤炭赋存条件的制约,我国仅有16处重点露天煤矿,生产能力5280万吨,年产3458万吨,仅占全国煤产量3%,大大低于主要产煤国家40%露天矿的比例。九五期间,由于科技进步和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原煤年产量超过千万吨的特大型企业17个,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22.7%,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近年来,我国煤炭出口量稳步增长,2000年出口5884万吨,占世界煤炭贸易份额的12%。 (二)铁矿 钢铁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材料,2001年我国钢产量1.49亿吨,为世界第一位。我国铁矿石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组份多,与澳大利亚、巴西、南非、印度的富矿相比,缺乏成本竞争优势,需要长期从国外进口铁矿石。 我国铁矿石保有储量119.48亿吨,基础储量211.76亿吨,资源总量456.38亿吨。居世界5-6位。其中品位大于55%的铁矿石仅占3.2%。

广东省连州市岭脚锡钨矿区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广东省连州市岭脚锡钨矿区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从岭脚锡钨矿区矿体地质特征入手,总结其矿体特征、矿脉生成顺序、矿化富集特点等,并进行了矿床成因分析,提出成矿模式。 【关键词】岭脚锡钨矿区矿体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分析成矿模式 1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上处于连山后加里东隆起北东缘,连县上古生代坳陷北部,东西向西山岩体东南部。 区域地层寒武系分布广,为一套浅变质碎屑岩,主要岩性为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变质细粒长石石英杂砂岩、板岩、变质粉砂岩等,是本区钨、锡主要赋存层位,也是南岭地区钨、锡重要赋存层位。泥盆—石炭系广泛分布,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建造,其中中泥盆统含炭质硅质灰岩是区内多金属矿主要含矿层位(如连县小带中型铅锌银矿产于该层位)。二叠系与三叠系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建造,是本区煤的主要赋存层位。白垩纪为一套复陆屑红色碎屑岩建造,分布在中生代盆地中。 区域上大面积分布的西山岩体(九凝山复式岩体东部),岩性为花岗斑岩,形成于燕山三期(γ52(3))。此外区内岩脉较发育,主要有花岗斑岩脉,花岗岩脉及闪长岩脉等。据重力异常推测,西山岩体与地层接触界面向南倾伏。 区域构造为北东向郴县—怀集断褶带、英德弧形构造前弧西翼(北西向)、东西向构造岩浆岩带在本区交汇,构造相当复杂,北东、东西、南北及北西向构造均发育。北西向构造有大雾山复背斜及该方向断裂;北西向断裂规模大,具多期次活动特点;北东向大断裂控制中生代盆地分布;南北向构造以连州断褶带规模最大;东西向构造以西山构造岩浆岩带规模大。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地层属寒武系高滩组(∈g),为一套浅变质碎屑岩,根据岩性组合由老至新可划分为六个岩性段,总体呈粗—细(碎屑岩)三个旋廻的韵律性变化。地层呈北西走向,总体倾向南西,倾角中等-陡,总体呈一单斜构造,但局部发育小规模的背斜和向斜。 矿区北西面4km为西山花岗斑岩体,区域物探资料推测矿区内有隐伏岩体存在。矿区发育有石英斑岩脉和细粒花岗岩脉。 矿区发育褶皱与断裂,节理裂隙也较发育。矿区处于大雾山复背斜北东翼的次级岭脚向斜北东翼。区内地层总体呈北西走向,倾向南西,总体呈一单斜构造。区内发育的次一级褶曲皆为小型褶曲,轴向北西西—北西,主要为同斜、倒转或

我国矿产资源行业现状分析

我国矿产资源行业现状分析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2000 年以来,我国找矿发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近10 年我国新发现矿产地数量基本保持在100 处以上,在2008 年前,增幅总体表现较为平稳。2009年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达到398 处,增幅较大,是2000 年的3 倍,主要矿种为煤炭、铁矿、铅锌矿和金矿。应该说,2009 年也是10 年来新发现矿产地最多的时期。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锰矿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1) 地质找矿尚有很大潜力。综合有关成果评价认为,我国能源探明程度为31%,固体矿产探明程度为35. 4%; 资源储量潜力较高,能源及大部分固体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年均增速保持在1% ~4%,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西部地区占全国的67%、中部地区占26%、东部和东北地区仅占7%; 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较大的省区市主要有内蒙古、山西、新疆、陕西、山东、四川、贵州等。矿山数量在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板块中分布比例为4∶3∶2∶1,以云南、贵州、四川和湖南4 省分布最多。 2) 勘查投资增速较快,标志找矿真实投入的钻探工作量快于货币投入增长。据统计分析,2009年我国非油气矿产勘查投入达303 亿元,相当于2000 年的21 倍多,是2001 年的11 倍多。从工作量来看,2009 年非油气钻探工作量达1 720 万m3,是2000 年的22 倍多,是2001 年的17 倍。正如有位国际知名的找矿专家所言,衡量地质找矿的关键指标,“除了钻探还是钻探”! 近几年钻探工作量的投入增长超过了货币投入增长,说明这几年勘查投入结构中,相对固定费用趋于稳定,而真实有效的找矿投入不断上升。 3) 探矿权登记空前活跃,近年趋于调整回稳。据统计,2009 年全国探矿权累计约为3. 2 万个,是2001 年的5. 6 倍( 2001 年为0. 57 万个) ,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25%以上。 2001—2009 年,年均新设探矿权为5 700 个,高峰为2004—2006 年,其中2005 年新设探矿权接近1 万个。之后受政策调控影响,新设探矿权逐年回落,2009 年新设探矿权回落到4 000 个以下。 说明随着矿业权管理政策的调整,盲目申请探矿权、市场进入无序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4) 新发现矿产地和新增资源量同步快速增长。 2000 年以来,我国找矿发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近10 年我国新发现矿产

赣南钨矿区域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赣南钨矿区域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摘要:赣南地处华南褶皱系之万洋山—诸广山拗褶断带与武夷山隆褶断带。古生代阶段属古亚洲构造域,中生代阶段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崇余饶地区则位于万洋山—诸广山拗褶断带内次级北北东向复式向斜的东翼。区域经历了多阶段的强烈构造运动,而几乎每一次重要的地壳构造运动,都有相应的岩浆岩形成,具有多旋回岩浆活动特征。区域广泛分布的岩浆岩,是从加里东期至喜马拉雅期以来不同强度的多期次岩浆活动的产物。在岩石类型上,各大岩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以花岗岩类占主导,中基性岩类次之。燕山期花岗岩浆侵入活动最盛,且与钨、锡、稀有等金属成矿关系极为密切。各旋回的岩浆运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成矿专属性。中生代频繁而强烈的断块构造运动和多期次岩浆活动,有利于钨、锡等稀有元素不断析出和演化,矿化的高峰和岩浆演化的高峰相一致,区内燕山期构造旋回的演讲活动最为强烈,具有多其次侵入的特点,常形成一些复式花岗岩体,岩浆分异演化较为完善的燕山期花岗岩是主要成矿母岩,也是寻找钨矿床的重要前提。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jiangxi WanYang mount drape the extensive mountain bend so as to breakstubborn plait -- and wuyi mountain long plait broken broken belt. GuYaZhou Paleozoic stage of Mesozoic tectonic domain, the coast of stage. Chung region WanYang located more than give -- the wide mountain mountain in fault depression plait subprime north to the entry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设计说明: 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必须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愉快、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设计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着,在教学中 教师因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 大力提倡自主探究与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 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 探究的形式解决问题。采用知识抢答、问题答辩等形 式巩固所学知识。 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依据《标准》,这是一节 向学生传授“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的一课。本节选用了“自然资源和 我们”、“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两个标题,表述了自然资源与 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 严重的国情,为后面具体学习各种资源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满足从 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探究新知识的要求。 2、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 环境有了了解,为本章节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的归类分析 3.知道怎样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

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中国的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2)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用读图归纳、分析等方法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 (2)阅读图文理解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3)利用数据对比我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的基本国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辩证地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下面的一组数字,既值得我们自豪,也提醒我们对“地大物博”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中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 ·中国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林木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 我国资源总量大,品种齐全,是当之无愧的“资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而且对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不善,使资源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因此资源紧张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对于我国的自然资源,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既要看到总量丰富的一面,又要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的一面,从而科学地、合理地去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探索新资源,使可再生资源不断再生,非可再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要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板书设计: 类型总量世界排位人均占有量 陆地面积第三1/3 矿产资源第三3/5 中国自然资源耕地第四1/3 河流年径流量第六1/5 森林面积第六1/9 特征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破坏严重

国内有色矿产资源概况

国内有色矿产资源还能用多久 随着我国近二十多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对有色金属矿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从1980年的124.79万吨,到2003年的1228万吨,产量增长了近十倍。但我国主要有色金属的金属产量近五年年均增长率为10%,主要有色金属消费量的近五年年均增长率为14%,产量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消费量的增长速度。而有色金属金属储量近十年来一只处于低水平增长,到2003年,我国有色金属储量呈负增长,我国的资源短缺更为明显。中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有色金属生产与消费大国,但同样引起人们十分关注的是有色金属工业的基础—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短缺日趋严峻。我国铜、铝、铅、锡、镍几种主要有色金属的消费量从1980年的136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十种有色金属消费总量为1249.8万吨。2003年我国有色金属总外贸逆差已达71.44亿美元,比2002年外贸逆差增加了20.6亿美元。其中铜、铝、铅、锌、镍五种原料性矿产品进口量1356.75万吨,净用汇量50.1亿美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8.9%和54.3%。2004年上半年外贸逆差继续增长态势,铜、铝、铅、锌、镍五种原料性矿产品净进口量691.7万吨,净用汇量37.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8%和78.4%。其中铜进口额56.93亿美元,同比增长58.9%,铝进口额31.35亿美元,同比增长61.8%。在国内现有资源供需情况下,有色金属资源的不足状况还将持续下去。目前我国是人均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未来一二十年我国的有色矿产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一、国内有色金属消费量增长趋势 我国新一届政府提出了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新奋斗目标,这意味着今后15年里,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平均值要保持在7.3%以上。而国内一些专业经济研究机构也认为,中国在2010年之前经济增长速度的潜在水平为9%~10%。目前国内建筑业、交通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电子工业特别是电信业、轻工业及材料等行业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以及国内人均有色金属消费量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值,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近十年来,我国有色金属的平均消费增长速度为10.6%,据此预计,我国在未来5~10年内,主要有色金属铜、铝、铅、锌、镍的平均消费增长速度将继续保持在7%以上水平,而在后10~15年平均消费增长速度将保持在4.5%左右。预计在2020年我国的有色金属总消费量将达到3000万吨左右。而国内主要有色金属产量的消费量的增长率前远远大于储量增长率。 我国在未来几年有色金属产品的消费需求还将持续增长,铜、铝、铅、锌、镍主要有色金属产品将会保持在5~7%的增长率继续增长,到2005年铜金属消费量将达到320万吨、原铝600万吨、铅122万吨、锌230万吨、镍14万吨的消费量水平。到2010年阴极铜将达460万吨、原铝880万吨、铅180万吨、锌340万吨、镍16万吨水平。 随着我国近年来我国建筑业、交通(主要是汽车工业)、电力工业、电器、轻工、信息通信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有色金属铜、铝、铅、锌、镍金属的消费量激增,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产量的增长,同时储量消耗速度又高于储量增长的速度,我国主要有色金属消费量的近五年年均增长率为14%,而十种有色金属储量下降0.7%,除铝外,铜、铅、锌、镍、锡、锑、汞、镁、钛、钨等的查明资源储量都有所下降;稀土金属的查明资源储量也下降0.6%。资源缺口势必进一步扩大。 二、国内有色金属矿山产量增长趋势 我国主要有色金属矿产短缺资源为铜、铝土矿、钴、镍矿种,铅锌为未来我国资源保证不足矿种,钨、锡、锑、稀土、镁等矿种为我国优势矿种。从2003年我国有色金属资源结构分析,矿山铜精矿、氧化铝、铅精矿、锌精矿、镍精矿四大产品金属含量产量分别为60.44万吨、614.6万吨、95.46万吨、202.91万吨、95.46万吨,而相对自给率分别为只有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