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经济解释期末考试

中国道路的经济解释期末考试
中国道路的经济解释期末考试

《中国道路的经济解释》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 分)

1资源环境经济学的逻辑基础是(1.0分)1.0 分

A、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B、联系是普遍的

C、资源禀赋是一次性的

D、可持续发展理论

2鼓励一部分人先富的原因,不包括(1.0分)1.0 分

A、人的禀赋不同

B、市场经济必然造成贫富差距

C、先富的人群可以帮助国家获得更多税收

D、一部分人先富是符合市场经济逻辑的

3PPP模式中的第一个“P”是指(1.0分)1.0 分

A、私人

B、社会

C、企业

D、政府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5关于我国重工业道路的选择,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原因是民国后期国有资产名存实亡

B、为了发展重工业,不得不损害农业利益

C、典型案例是三线建设

D、“大跃进”标志着重工业道路的失败

6下列会增加社会成本的是(1.0分)1.0 分

A、维护社会信用体系

B、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C、私人成本不是本人全部承担

D、私人成本全部由本人承担

7下列不属于农地“三权分置”中“三权”的是(1.0分)1.0 分

A、所有权

B、承包权

C、经营权

D、处置权

8关于经济学,错误的是()。

(1.0分)1.0 分

A、是一种知识体系

B、研究对象不具有不确定性

C、可以做为方法论来解释社会现象

D、是一门一级学科

8对人民公社制度下的监督者,描述最恰当的是(1.0分)1.0 分

A、通常是没有道德风险的人

B、为了发现偷懒,监督投入比较高

C、监督效率很高

D、无法保证监督者的公正

9在我国历史上,政权得到农民拥护的经济基础是(1.0分)1.0 分

A、给予足够资金补贴

B、给予农业技术指导

C、解决土地和温饱问题

D、保护劳动,减免赋税

10对“全面依法治国”理解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这里的“法律”包括人大通过的法律和政府出台的条例

B、全面依法治国可以增加社会成本

C、全面依法治国可以明确各主体的责、权、利

D、可以改进社会福利

11新中国第一次结构调整的背景是(1.0分)1.0 分

A、新中国刚成立,正确尚未巩固

B、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C、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

D、文化大革命

12关于货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货币不是商品,二者本质不同

C、货币用来剥削劳动就变成了货币资本

D、货币不仅包括纸币,还有金属货币等等

13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改革和全球化,其中不属于改革和全球化的包括(1.0分)1.0 分

A、国企制度改进与结构调整

B、私经济迅速成长

C、农田经营权有限自主

D、宏观政策的成熟

14“百人逐兔”的故事来自(1.0分)1.0 分

A、论语

B、诗经

C、吕氏春秋

D、菜根谭

15下列能减少内生交易费用的是(1.0分)1.0 分

A、促进消费者和厂商信息匹配

B、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C、降低物流费用

D、完善法律法规以规范交易市场

16“百人逐兔”的故事告诉我们(1.0分)1.0 分

A、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B、治理国家要界定产权

C、完善市场交易规则

D、降低社会成本

17公共政策的重点要向()领域倾斜(1.0分)1.0 分

A、扶贫

B、健康

C、经济增长

D、环境卫生

18下列对降低社会成本作用不大的是(1.0分)1.0 分

A、强调信用

B、完善规则以避免推诿扯皮

C、界定产权

D、一次性交易,不可重复

19“中国奇迹”最主要的是指(1.0分)1.0 分

A、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

B、民主政治的快速推进

C、经济结构的快速优化

D、社会文化的繁

荣发展

20对承包制的描述,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相对于人民公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效率问题

B、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没有彻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C、可以作为长期的制度安排不动摇

D、释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因此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1对鱼的加工和生产属于第几产业(1.0分)1.0 分

A、一

B、二

C、三

D、四

22关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从此开启了各地的增长锦标赛

B、比较好的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

C、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可以平衡各地财政收支

D、彻底完善了我国的税收制度

23人民公社的致命缺陷,表达最贴切的是(1.0分)1.0 分

A、超越了时代的需要

B、监督不力,腐败横行

C、生产队经营单一,缺乏创造力

D、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来解决群体偷懒

24下列关于有效机制设计,说法正确的是(1.0分)0.0 分

A、有效的机制设计是不会产生资源错配的

B、这里的“效”是成效

C、有效的机制设计是决不允许多次错配资源的

D、机制设计更多是政治学关注的

25根据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以下政策设计错误的是(1.0分)0.0 分

A、鼓励要素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流动

B、尽早破除户籍等阻碍要素流动的制度

C、鼓励东部地区的低端产能向中西部转移

D、加强土地监管,防止土地流转

26我国大城市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1.0分)1.0 分

A、高中低产业会继续同步发展

B、由中低端的制造业像高端的制造业转变

C、由于要素充足,制造业的生产和销售会继续火热

D、即使发展了高端制造业,也要继续保持中低端制造业的竞争力

27下列不属于制度的作用的是(1.0分)1.0 分

A、改善预期

B、稳定预期

C、明确行为主体的责、权、利

D、增加交易成本

28在宪法修正案中,关于对私人财产权的保护,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B、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C、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无条件对土地实行征

用D、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9根据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两要素在两个市场直接流动的根本原因是(1.0分)0.0 分

A、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各地政策和机制不同

C、要素价格或回报率在各地的差异

D、各地发展阶段和任务不同

30为减少社会成本,下列不属于政府应该做的是(1.0分)1.0 分

A、提供基本公共品

B、加强监管投入,防微杜渐,杜绝所有产生社会成本的行为

C、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成本约束

D、没必要事无巨细的监管

31前苏联“新经济”政策,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在1919年颁布

B、反映的是商品经济不充分发展

C、针对的是农村和农业

D、获得了持久的效果

32“两个积极性,总比一个积极性好的多”最早由谁提出(1.0分)1.0 分

A、列宁

B、斯大林

C、邓小平

D、毛泽东

3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越突出,越可能出现的现象为(1.0分)1.0 分

A、工业革命

B、工业过剩

C、关税壁垒

D、政治改革

34关于互补品,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如果商品X的价格上涨,带来商品Y的需求量增加,那么X和Y是互补品

B、如果商品X和Y的需求量反向变化,那么X和Y是互补品

C、互补品带来的效用具有木桶效应,取决于最少的那个商品消费量

D、在配额制制度下,货币和粮票是替代品

35新中国成立之初,选择重工业道路的原因,最恰当的是(1.0分)1.0 分

A、重工业是我国当时的比较优势

B、国防需要

C、大国需要装备制造业,而新中国的重工业名存实亡

D、重工业比轻工业发展容易

36我国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最恰当的解释是(1.0分)1.0 分

A、农民革命性强

B、“三农问题”比城市改革更重要

C、领导人倾向于自下而上的改革模式

D、温饱问题,是当时中国首先要解决的

37假如一个机制无法区别勤勉的人和偷懒的人,那么下列最有可能发生的是(1.0分)1.0 分

A、勤勉的人和偷懒的人获得的货币收入相同

B、勤勉的人和偷懒的人获得的效用相同

C、勤勉的人获得更多的货币收入

D、勤勉的人获得更高的效用

38民国后期,国有资产名存实亡的直接原因是(1.0分)1.0 分

A、国有资产比重低,地位低

B、蒋经国“打老虎”不力

C、国共内战消耗

D、贪腐严重,缺乏权力约束机制,国有资产被暗度陈仓

39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给“新经济”带来的启示不包括(1.0分)1.0 分

A、只要加强金融监管,就可以避免金融危机

B、没有高质量的金融发展就没有经济安全

C、金融创新不能脱离实体经济需要

D、工业化应当脱虚向实

40下列不属于资源配置机制的是(1.0分)1.0 分

A、自然配置

B、计划配置

C、市场配置

D、政府配置

二、多选题(题数:15,共30.0 分)

1振兴农村的难点包括(2.0分)2.0 分

A、人口一直向城市流动,缺乏振兴的主体

B、找到一个有效率的组织

C、如何释放公有制下的土地效率

D、缺乏振兴资金

2人民公社的制度教训是(2.0分)1.0 分

A、基层民主的重要性

B、权力需要约束和监督

C、要给予参与者退出权利

D、制度供给不能单一,要给民众选择的可能和权利

3关于我国具体经济体制和政策,描述正确的是(2.0分)2.0 分

A、和经济制度一样不能随意调整,具有稳定性

B、经济体制政策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

C、具有相当强的灵活性,可以朝令夕改

D、经济体制和政策的变化要符合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

4我国农业的发展,说法正确的包括(2.0分)2.0 分

A、应该发挥比较优势,减少粮食生产,鼓励轻工业发展

B、恪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

C、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D、在市场经济下,农业应该自由发展,不需要政策干预

5经济学的微观维度包括(2.0分)2.0 分

A、企业

B、个人

C、市场

D、政府

6新型装备制造的三大重点是(2.0分)1.0 分

A、现代交通运输设备

B、先进的机械加工制造业

C、重大基础工程设备

D、以医疗器械为主的检测设备

7按联合国标准分类标准,农业包括(2.0分)2.0 分

A、农业

B、林业

C、牧业

D、渔业

8产生”农民工“这一词语,说法正确的包括(2.0分)1.0 分

A、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工人中有很多是原本从事农业生产的

B、在经济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

C、进入城市的农民,由于户籍等人口制度的存在,并未被赋予城市核心居民同等待遇

D、随着经济市场化的进行,有理由相信“农民工”一词会逐渐淡化和消亡

9关于激励机制设计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包括(2.0分)2.0 分

A、恶行者不应过度惩罚

B、善行者应得到原有的收益

C、善行者应得到最大收益

D、恶行者应得到最大惩罚

10社会建构的任务包括()。(2.0分)2.0 分

A、创新

B、协调

C、确定发展目标

D、预测

11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体系的原因在于(2.0分)1.0 分

A、赋予民众更多选择权可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B、民主可以避免资源多次错配

C、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D、民主可以避免把个人成本转移给社会

12我国选择经济市场化的原因,包括(2.0分)2.0 分

A、经济发展形势所迫

B、我国传统文化鼓励市场经济发展

C、实践不断证明了市场化的成功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3不断深化改革的经济学解释,包括(2.0分)2.0 分

A、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B、减少社会运行成本

C、优化资源配置

D、减少结构性的矛盾和摩擦14在计划经济下,经常容易出现的现象包括(2.0分)2.0 分

A、商品短缺

B、配额制

C、集中力量兴建水利等公共工程

D、靠山吃山

15对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理解,说法正确的包括(2.0分)2.0 分

A、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可以把私人成本转移给社会

B、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会造成资源错配和增加交易成本

C、私人成本不能随意转嫁给社会

D、如果要把私人成本转移给社会,那么要征收一定的惩罚措施

三、判断题(题数:30,共30.0 分)

1计划配置是以经验观察、统计计算和讨价还价为基础的指令性资源配置。()(1.0分)1.0 分21978年承包制推广后,人民公社立刻消亡(1.0分)1.0 分

3在当下中国,结构可能比总量问题更严重。()(1.0分)0.0 分

4只要博弈是可重复的,不合作博弈比合作博弈更能改进集体福利(1.0分)1.0 分

5零和博弈是不合作博弈。()(1.0分)0.0 分

6如果资源不稀缺,那么就不需要最优配置。()(1.0分)1.0 分

7人民公社的失败说明集体劳作是完全错误的农业生产方式(1.0分)1.0 分

8只要信息是充分的,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我们应该不停的搜寻,以获得最大效用(1.0分)1.0 分

9改革只需要解决效率问题即可。()(1.0分)1.0 分

10为了促进要素流动,应鼓励劳动力向城市单向流动。()(1.0分)0.0 分

11承包制有利于生产的市场化和现代化(1.0分)0.0 分

12农业效率提高是封建王朝兴盛的经济基础(1.0分)1.0 分

13父爱主义和软预算约束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经常出现的制度现象。()(1.0分)1.0 分14我国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是不可分离的(1.0分)0.0 分

15农业只涉及第一产业。()(1.0分)1.0 分

16如果一国的失业救济十分丰厚,那么该国的社会福利体制值得赞扬。()(1.0分)1.0 分17公平的制度一定要能明确行为主体的责、权、利(1.0分)1.0 分

18成本要么有自己承担,要么由他人承担。()(1.0分)1.0 分

19土地私有制是释放农村土地效率的唯一出路(1.0分)1.0 分

20人民公社下的土地产权是私有化的(1.0分)1.0 分

21每个人,各个地区的禀赋条件是不同的。()(1.0分)1.0 分

22公权力和私权力都是可交易的。()(1.0分)1.0 分

23尊重劳动不仅仅是经济需要,更应上升成为一国的伦理和道德。()(1.0分)1.0 分

24特区的成功引起了对西方制度体系的反思与讨论,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0分)1.0 分

25对英雄的崇拜可以持久的促进经济增长(1.0分)1.0 分

26为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应该利用劳动力红利,重点发展轻工业,粮食产量可以依赖国际市场来解决。()(1.0分)1.0 分

27对于不了解法律的违法行为,可以给予理解并提供悔改机会(1.0分)1.0 分28发展中的种种烦恼,是可以通过货币解决的。()(1.0分)1.0 分

29经济学更关注绝对量而非相对量。()(1.0分)1.0 分

30增值税是对各个生产环节的增加值征收的税。()(1.0分)1.0 分

《中国道路的经济解释》期末考试

《中国道路的经济解释》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 分) 1资源环境经济学的逻辑基础是(1.0分)1.0 分 A、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B、联系是普遍的 C、资源禀赋是一次性的 D、可持续发展理论 2鼓励一部分人先富的原因,不包括(1.0分)1.0 分 A、人的禀赋不同 B、市场经济必然造成贫富差距 C、先富的人群可以帮助国家获得更多税收 D、一部分人先富是符合市场经济逻辑的 3PPP模式中的第一个“P”是指(1.0分)1.0 分 A、私人 B、社会 C、企业 D、政府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5关于我国重工业道路的选择,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原因是民国后期国有资产名存实亡 B、为了发展重工业,不得不损害农业利益 C、典型案例是三线建设 D、“大跃进”标志着重工业道路的失败 6下列会增加社会成本的是(1.0分)1.0 分 A、维护社会信用体系 B、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C、私人成本不是本人全部承担 D、私人成本全部由本人承担 7下列不属于农地“三权分置”中“三权”的是(1.0分)1.0 分 A、所有权 B、承包权 C、经营权 D、处置权 8关于经济学,错误的是()。 (1.0分)1.0 分 A、是一种知识体系 B、研究对象不具有不确定性 C、可以做为方法论来解释社会现象 D、是一门一级学科 8对人民公社制度下的监督者,描述最恰当的是(1.0分)1.0 分 A、通常是没有道德风险的人 B、为了发现偷懒,监督投入比较高 C、监督效率很高 D、无法保证监督者的公正 9在我国历史上,政权得到农民拥护的经济基础是(1.0分)1.0 分

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影响研究

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主要对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对公路交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公路交通;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一、经济发展与公路交通之间的关系 公路交通对于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和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对于区域经济来讲更是如此。在区域经济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就是区域路网,区域路网的功能与结构都会对区域经济本身的功能与结构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区域公路运输的子系统在空间上展开所形成的就是车站与公路构成的网状结构。而在一个区域之内不同地方因为位置上的不同以及在公路网上到车站的距离与到公路的距离的不同,那么所具备的交通条件就会不同。 二、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直接经济效应 1.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自身可拉动经济增长。

传递效益为公路建设投资拉动经济的主要体现。公路建设必须依托巨大人力、物力,加大人力、材料与机械需求,才能增加有关产业投资需求及实现就业额、收入增多。除此之外,因投资呈现出的乘数效益,将扩大消费品生产与服务规模,进一步增加投资额,提升工作人员收入水平,实现经济发展。 2.完成公路建设可改善运输条件,进而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完成公路建设项目,改善道路条件可实现经济效益。如行驶里程缩短可对运输效益出现的运输效益有效增强;通过运输速度提升,可减少运输时间带来的时间效益,达到产业运输成本节约效益的目的。利用通行能力提升,可对交通拥挤情况有效缓解,实现增流效益。运输安全性能的增强,可降低交通事故率,降低损失。 3.公路交通优化产业结构。 公路建设与大量公共投资相关,政府可通过公共投资实现区域内再分配,进而利用内需增大、激活经济发展区域,形成内需主??型产业经济结构。公路工程建设可提升城乡区域交流,达到传统劳动力结构改善的目的,并实现本地与相关地区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镇,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加大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目的。 (二)间接经济效应

为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为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是,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由于国际国内种种原因,在相当长时间内,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左”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使得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难能可贵的正确认识没能贯彻和坚持下去,直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悲剧。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我们国家面临的是十分困难的局面: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千帆竞发,中国落在了时代大潮的后面。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我们党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同时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新思考。1982年在为党的十二大所作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就是围绕这样一个鲜明的主题展开的。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无比生动的、辩证发展的进程,是一个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13亿中国人民稳步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曙光已经照临东方的地平线。 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08年我国GDP已经超过30万亿元,居世界第3位,比1978年的世界第10位上升了7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近6%。30年间GDP年均增长9.8%,较之世界经济平均增速3.0%快3倍多。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我们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 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陷入低潮。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满以为经过短暂“休克”之后就可复苏重生。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有的至今难出低谷。结果证明,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并非济世良方。“新自由主义”不但害了亚洲、拉美、苏联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最终连兜售者自己也自食苦果。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弊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风景这边独好”,展现出勃勃生机,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目光。近几年来,国外舆论界和学术界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中国发展道路”的议论十分热烈。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校:崂山八中姓名:解丽丽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本就是一体的,所以,没再按老的方式分开写,只是分条来叙述) 1、通过小组合作,了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及影响,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精神,培养归纳总结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和学生一起画时间轴和探索简图,形象直观地了解本专题的时间段限、阶段分期及知识结构等,并体会到探索之路的艰辛和曲折,从而对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总结整理的能力。 4、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总结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了解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5、结合探索的过程及取得的成就,总结认识及启示。培养掌握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探索篇是一个重点,其中,形成知识网络及认识曲折性、艰难性是一个难点。(主要通过一轴一图三版块来突破) 2、对邓小平理论的内容的理解及地位的认识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一定要明白,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来完成) 3、启示篇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史论结合的原则来突破) 教法 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法、“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十七大报告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做了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今后,中国人民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回顾历史,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过风,也有过雨,有成功,也有失误,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段充满艰辛和曲折的探索之路吧! 讲授新课: 从课堂内容和结构上分三大版块 探索篇 成就篇 启示篇 探索篇 第一步:先确定本专题的时间段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和老师一起画时间轴。 图一 第二步:请同学们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并解决以下问题: 1、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了哪些探索?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人民日报国纪平2014-09-30 【注:雄文!中国崛起,已势不可挡。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其理不可以一概。天下将兴,其积必有其源。】 (一)“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 1949年10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第四版刊登了驻香港记者关于新中国成立的报道。 今天,生机勃勃的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5岁华诞,国际舆论以更加轻松的笔调讲述着中国故事。 韩联社写道,因为有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秋天访韩中国游客有望大增,韩国化妆品和免税店股价大幅上涨,中国游客青睐的电饭锅和幼儿用品生产企业股价也在上涨。路透社文章称,随着中国国庆长假临近,9月份中国黄金进口量增加,整个国际黄金市场正在紧密关注。 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总有一天会改变面貌,想必这并未超出《泰晤士报》那位记者的想象力。不过,这位前辈可曾料到,有朝一日中国的国庆节将给世界各大媒体的经济报道供料? 21世纪的中国故事又何止于经济话题。 9月24日的北京秋高气爽。天安门广场,工人们挥汗如雨装点着国庆巨型花坛。人民大会堂,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因为习近平主席的到来而高潮迭起。秘鲁前总统加西亚的发言本来说好8分钟,可这位《儒学与全球化》一书的作者竟足足讲了15分钟——

“儒家文化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他们对自然、文化、家庭、政治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解。这个过程出现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更加繁荣,中国人民更加团结,社会共识更多。” (二) 向前走的人们,不应忘记曾经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 回首我国近代史,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丧权辱国,成了旧中国长期无法消除的病疠。 “在赤日炎炎下,久旱无雨的黄土高原一片死寂,没有绿色,树木光秃秃的,树叶被摘光了,树皮也被剥净了。路边横着骷髅的死尸,没有肌肉,骨头脆如蛋壳,稍有一点肉的立即被吞噬掉了……”美国记者斯诺曾长期在旧中国考察,他在书中真实记载了当时中国大饥荒的景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人口众多,历代政府包括国民党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它必然会因此而垮台。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充满英雄气概的政党。毛泽东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时庄严宣告:“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要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研究公有制或私有制,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实际上是效率问题。二是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际上是公平问题。关键要从理论上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公有制不如私有制效率高。 1、对所有制效率的不同分析思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一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二是从所有制与人们经济利益关系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得到的结论: 其一,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对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单个资本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要求,资本社会化才能适应发展。资本形式变化趋势是社会资本取代单个资本,股份资本成为企业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资本社会性质正在不断强化,其中包含的“公有”成分也不断增加。所以公有制比私有制具有更高效率的结论。 其二,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从根本上消除了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立。由此导致的其他经济矛盾也不存在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根本上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必然被公有制所取代。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一是从市场竞争关系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

率;二是从产权关系是否清晰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更好地承担决策风险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结论: 其一,竞争是动力的源泉,竞争的必要条件是使每一个经济主体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个人的经济利益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得到实现,私有制具有内在的竞争力,也具有充分的动力。 其二,在私有产权条件下,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在公有产权条件下,任何决策或选择的费用较少地由选择者全部承担,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不很密切。从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看,公有制意味着较低的效率。 2、公有制的时代变化 公有制变化:传统公有制——现代公有制。 变化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自身经济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公有制企业具有越来越多“个体独立性”,具有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地位。 资本的组织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公有制主要不再是单一公有的形式,更多的是采取混合经济的形式。实现形式是共同的,对不同的所有制没有差别。公司法是适合一切所有制形式的。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公有制企业与自身的利益、职工的利益都已经直接挂钩,并在市场竞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53年---195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

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

关于对中国道路的理解

关于对中国道路的理解,认同现状及问题与对策对中国道路的理解 “中国道路”,就是指我们坚持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开辟出这条道路,到江泽民同志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再到胡锦涛同志总结“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这条道路变得越来越清晰,内容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成熟,已经初步制度化、定型化了。“中国道路”在本质上讲,是要探索和走出一条后发国家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我们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传统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进入新世纪以后,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上升,而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东南亚各国仍然发展乏力,接受新自由主义的拉美国家出现严重危机。这种巨大的反差,使那种认为只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才是最完美的、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效仿的唯一模式的观点受到质疑,世界纷纷把目光转向了中国。 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解“中国道路”的本质和内涵,必须对它的历史有充分的了解。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对我们党90年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概括,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核心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几代人努力奋斗的结果。这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是一条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指引中国进步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可以为世界上那些探索现代化之路的国家提供有益经验和启示的独特道路。它的历史起点是中国近代的鸦片战争,它的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说,它的发展方向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它的核心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它的实践基础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它的基本内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要理解今天的中国道路,就要理解当初中国共产党人是怎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要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还要理解建国以后我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总而言之,要理解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把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搞清楚,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论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 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 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核心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哲学。它把“改变世界”、使“世界革命化”视为根本任务,它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 性相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哲学。马克思把生产力视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有着要摒弃一切脱离实际的主观和唯心的任 何成分的要求。任何脱离实际的成分都不会在这样的社会主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第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绝非贫穷、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第三,科学社会主义以人民为物质 实现的力量源泉,以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者。第四,科学社会主 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形成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第五,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完善的社会, 而绝非一成不变的。第六,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民主与法制。 对于“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层面来看,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等。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从制度层面来看,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已经形成并且不断完 善着的一系列制度、体制和机制。从发展经验上来说,至少包括以下这些方面:(一)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四)坚持以人为本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五)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六)坚持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八)

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90年风雨洗礼,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跌撞学步到如今大踏步的前行,经历了无数挫折与磨难,有那么多的前辈不惜牺牲生命,带领后人走上一条属于中国共产党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次高级班党校课上,老师带我们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形成、发展、以及如何在十七大上正式成为一面引领共产党前行进步的伟大旗帜。课后我真切的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不易,愈发的珍惜这次了解党、学习党的机会。自己总结了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毛泽东在50年代中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苏共20大的召开,掀起了国际上否定斯大林的潮流,国际共产主义内部开始出现分裂,世界范围内出现共产党第一次退党高潮,面临这样的局势,一直紧跟在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的中国有三条路可走:1,顶住国际上否定斯大林的逆流,继续走斯大林之路。2,向赫鲁晓夫学习,走斯大林之后的苏联之路。3,以苏东位鉴,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英明的共产党人毅然走上了这样一条无人开路,不知未来,充满艰辛的探索之路。 1956年毛泽东作了关于《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这一次讲话,标志着我党开始独立自主的探寻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就在中国顺沿着正确的方向准备走下去时,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阻断了我们的去路。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未弄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偏激的认为只要是资本主义的理论全部都是社会主义应该摒弃的;还未弄清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盲目的将社会主义过于理想化,而把共产主义过于具体化;还未弄清赫鲁晓夫的苏联模式,完全将其放在发展的对立面,全然不知,实际走上了赫鲁晓夫反对的斯大林模式。就是这样三个“还未弄清”,将党和国家卷入一场十年浩劫。“文革”结束后,中国再次面临三种选择:1,继续走“文革”之路2,像苏联否定斯大林一样完全否定毛泽东及其思想3,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的选择,开辟新路,舍弃老路,邪路。至此,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徘徊期正式结束。 二.邓小平在80年代初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党的成长历史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无疑成为一座让后人永远铭记的里程碑。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之后的党的十三大完整的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也被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十三大勾画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中国道路的经济解释》期末考试

中国道路的经济解释》期末考试 一、 单选题(题数: 40,共 40.0 分) 1 资源环境经济学的逻辑基础是( 1.0 分) 1.0 分 A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B 、联系是普遍的 C 资源禀赋是一次性的 D 可持续发展理论 2鼓励一部分人先富的原因 , 不包括( 1.0 分) 1.0 分 A 、人的禀赋不同 B 、市场经济必然造成贫富差距 C 先富的人群可以帮助国家获得更多税收 D —部分人先富是符合市场经济逻辑的 3PPP 模式中的第一个“ P ”是指(1.0分)1.0分 A 、私人 B 社会 C 、企业 D 政府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 ) (1.0 分) 1.0 分 A 20932+ B 、02559 C 、扣扣 D 、百度 5关于我国重工业道路的选择 ,说法错误的是( 1.0 分) 1.0 分 A 、原因是民国后期国有资产名存实亡 B 、为了发展重工业,不得不损害农业利益 C 典型案 例是三线建设 D 、“大跃进”标志着重工业道路的失败 A 、通常是没有道德风险的人 B 、为了发现偷懒,监督投入比较高 C 监督效率很高 D 无法 保证监督者的公正 9在我国历史上 , 政权得到农民拥护的经济基础是( 1.0 分) 1.0 分 A 、给予足够资金补贴 B 给予农业技术指导 C 解决土地和温饱问题 D 保护劳动,减免赋 6下列会增加社会成本的是( 1.0 分) 1.0 分 A 、维护社会信用体系 B 、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本全部由本人承担 7 下列不属于农地“三权分置”中“三权”的是( A 、所有权 B 、承包权 C 、经营权 D 处置权 8 关于经济学 , 错误的是 () 。 ( 1.0 分) 1.0 分 A 、是一种知识体系 B 、研究对象不具有不确定性 一门一级学科 8对人民公社制度下的监督者 ,描述最恰当的是( C 私人成本不是本人全部承担 D 私人成 1.0 分) 1.0 分 C 可以做为方法论来解释社会现象 D 是 1.0 分) 1.0 分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doc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这里我想就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特点和内在主要支撑,谈一些看法。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第一点,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它有若干质的规定性,这个制度是有潜力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这种新的体制模式,加强了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能力,能使经济与政策的发展轨道不至于偏离太远。应该说,在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是具有巨大制度潜力的,而且正在释放过程中,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第二点,努力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和作为后发国家三大优势。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队伍庞大且成本较低,这是很大的优势。二是拥有广阔的市场,相当多的国外企业到中国大陆投资,就是因为看中了中国大陆的市场。三是后发优势。随着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的到来,无论是老的工业化国家,还是新的工业化国家,都处于同一个起点上,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我们正在发挥并利用这种后发优势。 第三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有计划性的某些特征。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当前我们党和国家也制定了十二五规划,这就是一个计划性的经济发展的优势。,还有我国的三步走战略等都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第四点,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建设,即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五位一体”的建设,基本宗旨是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四轮推动” 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力量。 (一)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支点。它不仅表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结构中比重的上升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现代文明渗透到经济社会领域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主要依靠的动力是工业化。目前,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期,并且加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拒绝复制前工业化国家“危机转嫁”等传统模式,使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探索新路。这里所说的“新路”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有别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要有别于当今世界别国的工业化,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道路,即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概括为下列“五个结合”: 第一,提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把工业化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重在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二,发展城市工业与发展乡镇工业紧密结合。中国有600多个大中小城市,这是中国工业的重要增长地。近年来,中国乡镇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迅速升级,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发展来看,新式武装的乡镇工业已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第三,推进工业化进程(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与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传统工业化在增长方面的所谓“辉煌”,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 中国发展现况 中国发展现况光靠一份3000字左右的报告是说不完的,由此我简而言之从四个方面简单谈谈中国发展现况。 人口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而人口是影响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关于人口问题是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底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29988万人。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5年底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我们的人口预测将2004和2005年的总人口调整为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致,然后对未来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我国总人口在2010年将达到13.50亿人,2020年将达到14.25亿人。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峰值,约为14.42亿,此后开始缓慢下降。如果长期保持1.8的生育水平,则到2050年时,我国总人口会缓慢减少到13.83亿,但是中国将迎来持续、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无论是老年人口规模还是其比例都在迅速上升。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在2000年达到7%,2005年达到7.8%。200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会逐渐加快,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比例将会达到9.8%。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测显示从2015年到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0%;从此,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2015年国家实行了全面开放二胎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文化 一个没有自己的文明的国家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我们一直饱受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为什么不去发展下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呢?以下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第二,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方面,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民族文化资源方面,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极为丰富;现代文化资源方面,在20世纪,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帝制、总统制、共和制,在经济上发生了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文化上则是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流传久远的《花木兰》故事,让许多人熟视无睹,但在被好莱坞加工成动画片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票房丰收。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文化形态,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宝贵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第三,文化产业法规建设滞后。早在1993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

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热情;才能凝聚党心民心,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但它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它在本质上与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根本性区别。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之,民主社会主义却由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它时而把马克思主义同宗教原则等并列为自己的信仰基础,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原则,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精神。但无论怎样变来变去,其指导思想都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完全从自己的纲领中排除了出去。民主社会主义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指导思想对话,提倡指导思想的多样性,这是从理论层面的一种区别。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质与量都占优势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于强国富民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尽管由于目前中国生产力不发达,还不能实现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良性发展。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在不改变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的条件下加以实现,他们认为生产资料主体结构并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一种根本性标准,他们主张在维持私有制这种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行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并维护以按资分配为主体的财务分配制度。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搞多党制,不搞三权分立。而民主社会主义已经否定了党的相对性,他们宣称他们的党是具有不同信仰、具有不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们反对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主张构建一种资产阶级多党轮流执政的国体,他们反对民主集中制,主张在党内实行无条件的民主原则。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

交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

交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从羊肠小道到宽敞的柏油马路,从人背马驮到现代的交通工具,每一次交通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是经济腾飞的重要体现。交通的发展,使六盘水的煤钢铁等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国各地,而外地的客商、商品涌入我市,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解放前,我市境内交通闭塞,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交通工具极其落后。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大跃进”、“三线建设”掀起了公路建设高潮,发动民众修建了全市境内省道干线公路和部分县乡公路,建成了遍布全市,连接城镇、乡村、厂矿的县乡公路,到198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04公里,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给同时成立的六盘水市的交通建设带来飞跃发展。1980年至1995年,我市先后用粮棉布以工代赈、工业品以工代赈及各级财政配套资金7000余万元修建公路28条529公里,桥梁38座1154.2延米;利用城市建设投资1000万元改造贵烟线市中心区过境段二级公路10公里;盘县电厂投资1000万元改造两水线三线公路13公里水泥路面;利用交通发展基金和交通部补助资金1050万元分别在水城、盘县建成功能齐全的一级汽车站1个,二级汽车客运站1个,以适应当时全市汽车客货运输的需要。

1995年至2000年,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六盘水市公路建设共投入国家以工代赈及部省级补助资金、银行贷款、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配套资金共4.106亿元。新建和改造二级公路88.4公里,其中市中心城区南环路21.9公里按一路一公司首先尝试了“贷款收费还贷”的新模式,高等级公路实现零的突破,改造了三级公路和新建和改造四级公路,到2000年底,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872.3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29公里,全市有乡村简易机动车道里程6890公里,实现了全市98个乡镇办乡乡通公路的目标。 2001年以来,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时期,2001年至2007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71亿元,新建镇胜高速公路盘县境内段68公里,新改建水黄公路等二级公路14条517.8公里,建成10条264公里,在建4条253.8公里,新改建通乡油路21条505.8公里,建成改造通村公路5046公里,通村油路142公里,乡镇汽车站38个,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缩短了城乡距离,为贫困县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点燃了希望。 截至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037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11公里,其中有高速度公路6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新的实际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一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的起步。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走自己道路的思想,并对苏联的模式和苏联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见解。同时还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文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艰难曲折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确立了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第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善。十六大以来,准确分析我国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公平正义等重大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和新局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一理论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调节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的思想。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统筹兼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