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原理及测试方案设计

雷达原理及测试方案设计
雷达原理及测试方案设计

雷达原理及测试方案

1 雷达组成和测量原理

雷达(Radar)是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原意“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即用无线电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现代雷达的任务不仅是测量目标的距离、方位和仰角,而且还包括测量目标速度,以及从目标回波中获取更多有关目标的信息。

1.1 雷达组成

图1 雷达简单组成框图

图2 雷达主要组成框图

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和显示设备组成,基本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通常雷达工作频率范围为2MHz~35GHz,其中超视距雷达工作频率为2~30MHz,工作频率为100~1000MHz范围一般为远程警戒雷达,工作频率为1~4GHz范围一般为中程雷达,工作频率在4GHz以上一般为近程雷达。

的高频脉冲串。天线采老式雷达发射波形简单,通常为脉冲宽度为τ、重复频率为T

τ

用机械天线,接收信号处理非常简单。这种雷达存在的问题是抗干扰能力非常差,无法在复杂环境下使用。

由于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飞机、导弹、人造卫星及宇宙飞船等采用雷达作为探测和控制手段,对雷达提出了高精度、远距离、高分辨力及多目标测量要求,新一代雷达对雷达原有技术作了相当大的改进,其中频率捷变和线性相位信号、采用编码扩频的低截获概率雷达技术、动态目标显示和脉冲多普勒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新技术。

表1 雷达频率分段

1.2 雷达测量原理

1) 目标斜距的测量

图3 雷达接收时域波形

在雷达系统测试中需要测试雷达到目标的距离和目标速度,雷达到目标的距离是由电磁波从发射到接收所需的时间来确定,雷达接收波形参见图3,雷达到达目标的距离R为:

式(2) R=0.5×c×t

r

为来回传播时间

式中c=3×108m/s,t

r

2) 目标角位置的测量

目标角指方位角或仰角,这两个角位置基本上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来实现。雷达天线将电磁能汇集在窄波束内,当天线对准目标时,回波信号最强。

回波的角位置还可以用测量两个分离接收天线收到信号的相位差来决定。 3) 相对速度的测量

图4 多普勒雷达回波信号频谱

由于多普勒效应,从运动目标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频率与发射信号频率相比,增加了一个多普勒频率偏移成分,图4是多普勒雷达回波信号频谱。测量回波信号的多普勒频移,可得到目标速度信息V r :

V r =0.5×f d /λ 式(3) 式中为f d 为多普勒频移,λ为雷达信号波长。目标面对雷达飞行,多普勒频率为正,当目标背向雷达飞行,多普勒频率为负。

UHF 频段f d 为多普勒频移在10Hz ~100Hz 范围,HF 频段多普勒频移1Hz ~10Hz ,我们可以估算UHF 频段多普勒雷达频率准确度约在10-8~10-9,HF 频段多普勒雷达频率准确度约在10-7~10-8,此时AWG 需要外接标频。

4) 目标尺寸和形状

当雷达测量具有足够高的分辨率,可以提供目标尺寸的测量。当雷达和目标有相对运动时,可以利用多普勒效应切向距维的分辨率。此外,比较目标对不同极化波的散射场,可以提供目标形状不对称性的量度。复杂目标的回波振幅随时间会变化, 1.3 雷达探测能力――基本雷达方程

雷达能在多远距离上发现目标,由雷达方程来回答。雷达方程将雷达作用距离和雷达发射、接收、天线和环境等因素连续起来。雷达能探测最远距离R max 如下:

R max =(P t GA e σ/(16π2S min ))1/4

式中P t 为发射机功率,G 为天线增益,A e 为天线有效接收面积,σ为雷达回波功率截面积,S min 为雷达最小可探测信号。

雷达方程可以正确反映雷达各参数对其检测能力影响的程度,不能充分反映实际雷达的性能。因为许多影响作用距离的环境和实际因素在方程中没有包括。 1.4 雷达分类

2 雷达新技术

由于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飞机、导弹、人造卫星及宇宙飞船等采用雷达作为探测和控制手段,对雷达提出了高精度、远距离、高分辨力及多目标测量要求,新一代雷达对雷达原有技术作了相当大的改进,主要体现在:

a)锁相技术和高稳定振荡器;

b)频率捷变和线性相位;

c)采用编码扩频的低截获概率雷达技术;

d)动态目标显示和脉冲多普勒技术;

e)电扫描与相控阵;

f)数字信号处理与高速信号处理芯片;

g)超高速集成电路与专用集成电路。

一般雷达测试除进行频率、功率、相位噪声、噪声系数等常规测试外,但是这样测试都只是在较低层次上进行射频、微波部件测试,同时提供测试用雷达信号形式非常简单,不能满足复杂雷达信号测试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雷达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接收到的信号并不是纯净的发射回波,它包含各种杂波和多普勒效应,特别是在地形复杂或海面各种时,接收机接收到的杂波比需要探测的物体回波大的多,而这一切目前没有通用测量设备来生成雷达接收机所接收到的实际波形。因此各个雷达研制单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制各种雷达模拟器,但这些模拟器往往受各种设计因素影响,只是实际雷达波形的简化,并只考虑到典型的应用,对复杂的应用环境无法模拟。这样无法及时发现雷达研制和使用过程中问题和隐患。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手段模拟实际环境下的雷达信号,Tektronix的AWG、WCA、TDS8000、TLA是解

决这一问题的有利工具。

3 雷达主要指标

3.1 雷达主要战术技术指标

1)观察空域

2)观察时间与数据率

3)测量精度

4)分辨率

5)抗干扰能力

6)观察与跟踪的目标数

7)数据的录取与传输能力

8)工作可靠性与可维修性

9)工作环境条件

10)抗核爆炸和抗轰炸能力

11)机动性能

3.2 雷达的主要技术指标

1)天馈线性能

2)雷达信号形式

3)发射机性能

4)接收机性能

5)测角方程

6)雷达信号处理

7)雷达数据处理能力

3.3 雷达发射机主要指标

1)工作频率

2)输出功率

3)发射机效率

4)信号稳定度或频谱纯度

3.4 雷达接收机主要指标

1)灵敏度

2)工作频带宽度

3)动态范围

4)中频的选择和滤波特性

5)工作稳定性和频率稳定性

6)抗干扰能力

4 雷达的信号形式

按雷达信号脉冲形式可分为连续波雷达和脉冲雷达,绝大多数雷达为脉冲雷达。按不同信号调制形式分为脉冲压缩雷达、噪声雷达和频率捷变雷达等。按信号瞬时带宽,雷达可分为窄带雷达和宽带雷达。

雷达常用信号形式

雷达信号时域波形

雷达信号频谱

雷达信号频谱

不同参数频谱

典型C波段本振相位噪声

4 建议的Tektronix雷达测试解决方案4.1 TDS8000和TDS7000用于时域波形

脉冲信号时域波形

FFT分析

TDS8000与Agilent86100比较

4.2 AWG用于信号模拟

(略)

4.3 WCA用于矢量分析

WCA380与Agilent89610

线性调频矢量图

CW调制矢量图

4.4 DSP软硬件调试(逻辑分析仪)

Tektronix与Agilent逻辑分析仪支持DSP比较

4.5 高速数字电路调试(AWG、DG、示波器)

可测试性需求讲解

软件可测试性需求设计 一、引言 1、目的 提高软件的可测试性,加快测试进度,提高测试效率。 2、范围 描述的范围主要是可测性设计的特征,考虑方向及设计方法。 3、读者对象 系统分析员、设计人员、开发人员。 二、测试所需文档 1、需求规格说明书 2、概要设计说明书 3、详细设计说明书 4、系统功能清单 5、系统运行环境搭建指导书 6、系统操作指导书 三、可测试性设计需求 可测试性主要是指被测实体具有如下特征:可控制性、可分解性、稳定性、易理解性、可观察性,该特征的主要要表现是设立观察点、控制点、观察装置。需要注意的是可测性设计时必须要保证不能对软件系统的任何功能有影响,不能产生附加的活动或者附加的测试。 1、可控制性设计需求 1)全局变量的可控制性设计需求 在外界使用适当的手段能够直接或间接控制该变量,包括获取、修改变量值等。可以将全局类型的变量进行分类并封装到一个个接口中操作。 2)接口的可控制性设计需求 各接口在外界使用适当的手段能够直接调用对该接口进行操作,这里所谓的适当的手段

主要包括使用测试工具和增加额外代码。对于向外提供的接口的接洽处能够人为的对接,比如构造测试环境模拟接口对接,这里所指的开放接口主要是指相对于被测系统,即为被测系统外提供的接口。接口接洽处人为对接时各接口所要求的条件和所需的参数人为的能够轻易达到和提供。 3)模块的可控制性设计需求 对于每个相对独立的模块设计好所需要的驱动和桩都能单独设计用例进行测试对应的功能,在测试运行期间模块异常时能够将其隔离而不影响测试。 4)业务流程的可控制性设计需求 在测试环境满足的情况下能够控制任一单独业务流程,各业务流程具有流通性。 5)场景的可测性设计需求 将一场景所涉及到的业务和接口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接口使其能够单独操作该场景。 2、可分解性设计需求 1)业务流程的可分解性设计需求 对于复杂的业务流程需合理设定分解点,在测试时能够对其进行分解。 2)场景的可测性设计需求 对于复杂的场景需合理设定分解点,在测试时能够对其进行分解。 3、稳定性设计需求 测试模块发布合理,不能在后期追加的模块为前期所测模块引入新的不必要的测试活动。 4、易理解性设计需求 1)设计文档的易理解性 设计参考标准 内容描述主次要分清 依赖关系描述明确 2)接口的易理解性

地质雷达 原理

地质雷达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工程地球物理方法,在工程质量检测、场地勘察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也被用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地质雷达能发现掌子面前方地层的变化,对于断裂带特别是含水带、破碎带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在深埋隧道和富水地层以及溶洞发育地区,地质雷达是一个很好的预报手段。 1、基本原理 探地雷达是一种用于确定地下介质分布情况的高频电磁技术,基于地下介质的电性差异,探地雷达通过一个天线发射高频电磁波,另一个天线接收地下介质反射的电磁波,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分析、解译。其详细工作过程是:由置于地面的天线向地下发射一高频电磁脉冲,当其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电性(主要是相对介电常数)界面时,电磁波一部分发生折射透过界面继续传播,另一部分发生反射折向地面,被接收天线接收,并由主机记录,在更深处的界面,电磁波同样发生反射与折射,直到能量被完全吸收为止。反射波从被发射天线发射到被接收天线接收的时间称为双程走时t,当求得地下介质的波速时,可根据测到的精确t值折半乘以波速求得目标体的位置或埋深,同时结合各反射波组的波幅与频率特征可以得到探地雷达的波形图像,从而了解场地内目标体的分布情况。

一般,岩体、混凝土等的物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为4—8,空气相对介电常数为1,而水体的相对介电常数高达81,差异较大,如在探测范围内存在水体、溶洞、断层破碎带,则会在雷达波形图中形成强烈的反射波信号,再经后期处理,能够得到较为清晰的波形异常图。 在众多地质超前预报手段中,使用探地雷达预报属于短期预报手段,预报距离与围岩电性参数、测试环境干扰强弱有关。一般,探地雷达预报距离在15~35米。 2、探地雷达在勘查中的基本参数 ①数电磁脉冲波旅行时

产品设计五性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测试性和保障性

3 “五性”的定义、联系及区别 3.1 可靠性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为可靠度(GJB451-90)。 可靠性工程:为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 (GJB451-90) 显然,这个定义适用于各种装备、设备、系统直至零部件的各个产品层次。可靠性是产品的一种能力,持续地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因此,它强调“在规定时间内”;同时,产品能否可靠地完成规定功能与使用条件有关,所以,必须强调“在规定的条件下”。 为了使产品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需要在产品研制、使用开展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活动,这些工程活动就是可靠性工程。即:可靠性工程是为了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GJB451-90)。实际上,可靠性工程还应当包含产品使用、储存、维修过程中的各种保持和提高可靠性的活动。 3.1.1可靠性要求

3.1.1.1 定性要求 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可以用定性方式来表达,满足这些要求使用中故障少、即使发生故障影响小即可靠。例如,耐环境特别是耐热设计,防潮、防盐雾、防腐蚀设计,抗冲击、振动和噪声设计,抗辐射、电磁兼容性,冗余设计、降额设计等。其中冗余设计可以在部件(单元)可靠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使系统(设备)达到比较高的可靠性水平。比如,采用并联系统、冷储备系统等。除硬件外,还要考虑软件的可靠性。 3.1.1.2 定量要求 可靠性定量要求就是产品的可靠性指标。产品的可靠性水平用可靠性参数来表达,而可靠性参数的要求值就是可靠性指标。常用的产品可靠性参数有故障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以及可靠度。 故障率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的故障总数与时间(寿命单位总数)之比。即平均使用或储存一个小时(发射一次或行驶100km)发生的故障次数。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寿命单位(时间)总数与故障总次数之比。即平均多少时间发生一次故障。通常可以用故障率的倒数表示。 可靠度R(t)是可靠性的概率表示。即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产品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即:

现代雷达信号检测及处理

现代雷达信号检测报告

现代雷达信号匹配滤波器报告 一 报告的目的 1.学习匹配滤波器原理并加深理解 2.初步掌握匹配滤波器的实现方法 3.不同信噪比情况下实现匹配滤波器检测 二 报告的原理 匹配滤波器是白噪声下对已知信号的最优线性处理器,下面从实信号的角度 来说明匹配滤波器的形式。一个观测信号)(t r 是信号与干扰之和,或是单纯的干扰)(t n ,即 ? ??+=)()()()(0t n t n t u a t r (1) 匹配滤波器是白噪声下对已知信号的最优线性处理器,对线性处理采用最大信噪比准则。以)(t h 代表线性系统的脉冲响应,当输入为(1)所示时,根据线性系统理论,滤波器的输出为 ?∞ +=-=0)()()()()(t t x d h t r t y ?τττ (2) 其中 ?∞ -=0 0)()()(τττd h t u a t x , ?∞ -=0 )()()(τττ?d h t n t (3) 在任意时刻,输出噪声成分的平均功率正比于 [ ] ??∞∞=?? ? ???-=0 20202 |)(|2)()(|)(|τττττ?d h N d h t n E t E (4) 另一方面,假定滤波器输出的信号成分在0t t =时刻形成了一个峰值,输出信 号成分的峰值功率正比于 2 02 2 0)()()(? ∞ -=τττd h t u a t x (5) 滤波器的输出信噪比用ρ表示,则

[ ] ?? ∞ ∞ -= = 2 02 02 2 20|)(|2)()(| )(|) (τ ττ ττ?ρd h N d h t u a t E t x (6) 寻求)(τh 使得ρ达到最大,可以用Schwartz 不等式的方法来求解.根据Schwartz 不等式,有 ??? ∞ ∞ ∞ -≤-0 20 2 02 0|)(||)(|)()(τττττ ττd h d t u d h t u (7) 且等号只在 )()()(0*τττ-==t cu h h m (8) 时成立。由式(1)可知匹配滤波器的脉冲响应由待匹配的信号唯一确定,并且是该信号的共轭镜像。在0=t t 时刻,输出信噪比SNR 达到最大。 在频域方面,设信号的频谱为 ,根据傅里叶变换性质可知,匹配滤 波器的频率特性为 (9) 由式(9)可知除去复常数 c 和线性相位因子 之外,匹配滤波器的频率 特性恰好是输入信号频谱的复共轭。式 (2)可以写出如下形式: (10) (11) 匹配滤波器的幅频特性与输入信号的幅频特性一致,相频特性与信号的相位谱互补。匹配滤波器的作用之一是:对输入信号中较强的频率成分给予较大的加权,对较弱的频率成分给予较小的加权,这显然是从具有均匀功率谱的白噪声中过滤出信号的一种最有效的加权方式;式(11)说明不管输入信号有怎样复杂的非线性相位谱,经过匹配滤波器之后,这种非线性相位都被补偿掉了,输出信号仅保留保留线性相位谱。这意味着输出信号的各个频率分量在时刻达到同相位,同相相加形成输出信号的峰值,其他时刻做不到同相相加,输出低于峰值。 匹配滤波器的传输特性 ,当然还可用它的冲激响应 来表示,这时有:

地质雷达

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地质雷达基本原理及其探测深度、精度,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地质雷达的工程应用。 关键词:地质雷达;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掌子面 引言 目前,我国修建大量穿越山岭的特长隧道。由于这些隧道大都处于地下各种复杂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体中。为了摸清和预知周围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隧道开挖掘进过程中,提前发现隧道前方的地质变化,为施工提供较为准确的地质资料,及时调整施工工艺,减少和预防工程事故的发生非常重要。一、地质雷达基本原理及探测深度、精度 地质雷达(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简称GPR, 也称探地雷达) 是利用超高频(106Hz~109Hz)电磁脉冲波的反射探测地下目的体分布形态及特征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发射天线( T) 将信号送入地下,遇到地层界面或目的体反射后回到地面再由接收天线( R) 接收电磁波的反射信号,通过对电磁波反射信号的时域特征和振幅特征进行分析来了解地层或目的体特征(见图1)

图1 地质雷达反射探测原理图 根据波动理论,电磁波的波动方程为: P = │P│e-j(αx-αr)﹒e-βr(1)(1)式中第二个指数-βr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项,它表示电磁波在空间各点的场值随着离场源的距离增大而减小,β为吸收系数。式中第一个指数幂中αr表示电磁波传播时的相位项,α为相位系数,与电磁波传播速度V的关系为: V = ω/α(2)当电磁波的频率极高时,上式可简略为: V = c/ε1/2(3)式中c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ε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

测试性验证方案设计实验

实验三基于双方风险值的测试性验证方案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基于双方风险值的测试性验证原理; 2.掌握测试性验证方案设计流程; 3.掌握数测试性验证方案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任务 1.熟练使用测试性验证方案设计软件; 2.使用测试性验证方案设计软件分析故障模式、机理及影响分析(FMMEA)数据 库; 3.使用测试性验证方案设计软件确定验证方案; 4.使用测试性验证方案设计软件分配故障样本量,选择故障模式。 三、实验设备 1.测试性验证方案设计软件一套; 2.故障模式、机理及影响分析(FMMECA)数据库一个。 四、实验原理 测试性验证是为确定产品是否达到规定的测试性要求而进行的试验与评价工作。通过对装备实物样机注入一定数量的故障,用测试性设计规定的方法进行故障检测与隔离,依据试验结果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判断测试性指标(故障检测率/故障隔离率(FDR/FIR))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测试性验证包括(1)确定验证方案,即故障样本量与允许的故障检测/隔离失败次数;(2)故障样本分配;(3)故障模式选取。测试性评估包括定性或定量判断装备测试性指标是否达到要求。 4.1 基于双方风险值的测试性验证方案, 基于双方风险值的测试性验证方案是在考虑承制方风险和使用方风险条件下,基于二项分布计算模型的确定故障样本量的方案。 要定量估计和验证的测试性参数主要是FDR 和FIR。在试验过程中注入一次故障,实施检测和隔离程序并给出故障指示(报警),其结果可能是:检测到故障(成功)或没有检测到故障(失败);把故障隔离到规定的可更换单元(隔离成功),或没有完成

隔离任务(隔离失败)。一个系统的各次故障检测、隔离,或者同批多个系统各自的故障检测、隔离,可近似认为彼此是独立的。测试性是系统设计中的固有特性。因此,一个系统或同一批的系统,在各次试验中故障检测/隔离的成功率可认为是不变的,系统的测试性验证试验可以认为是成败型试验,以二项分布为基础进行检验。 典型的成败型定数抽样检验方案的思路如下:随机抽取n 个样本进行试验,其中有 F 个失败。规定一个正整数C ,如果F ≤C 则认为合格,判定接收;如果F >C 则认为不合格,判定拒收。确定抽样方案就是同时确定 n 和 C 的值。 在成败型定数抽样试验中,设成功的概率记为q ,则在n 次试验中出现F 次失败的概率为: (;,)(1)F F n F n P q n F C q q -=- (1) 式中,F n C 是二项式系数,!()!! F n n C n F F =-。 接收的概率即n 个样本中失败数不超C 的概率,亦即失败数为0,1,2,...,C 的概率总和。由于抽样试验的随机性,成功概率q 为任意值都可能被接收。不同q 值被接收的概率称为抽样特性(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OC ),记为 L (q )。 L ( q )与q 的函数关系称为抽样特性函数。 0()(;,)C F L q P q n F ==∑ (2) 使用方根据需要选定一个极限质量水平1q ,对应于一个确定的低的接收概率,质量 比极限质量水平还差的不予接收。但由于抽样方案不可避免的缺点,还会以较小的概率错判为接收的情况。质量水平为极限质量时的接收概率叫“使用方风险”,记为 β,β值一般可取 0.1、0.2 或其它值。选定极限质量1q ,对应1()L q β=,则当1q q <(即质量比极限质量水平还差)时,接收概率不会高于β。 承制方不能按极限质量开展测试性设计,否则被拒收的概率太大,要使设计的装备达到满意的设计质量水平0q (01q q >),以便达到0q 时以大概率接收装备。但达到0q 时还会以较小的概率判为拒收。达到满意质量水平时被拒收的概率,叫“承制方风险”,记为α。承制方选定0q 时,对应的0()1L q α=-,即以大概率接收。

雷达测速试验报告

雷达测距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和任务 1.1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目的是掌握雷达带宽同目标距离分辨率的关系,通过演示实验了解雷达测距基本原理,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相关仪器仪表使用方法,了解雷达系统信号测量目标距离的软硬件条件及具体实现方法。 1.2 实验任务 本次实验任务如下: (1)搭建实验环境; (2)获得发射信号作为匹配滤波的参考信号; (3)获得多个地面角反射器的回波数据,测量其各自位置,评估正确性; (4)获得无地面角发射器的回波数据,与(3)形成对比,并进行分析。 2. 实验场地和设备 2.1 实验场地和环境条件 本次实验计划在雁栖湖西校区操场进行,环境温度25℃,湿度40%。 实验场地如上图所示,除角反射器以外,地面上还有足球门、石块以及操场上运动的人等比较明显的目标。

2.2 实验设备 实验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如下: (1) 矢量信号源SMBV100A ; (2) 信号分析仪FSV4; (3) S 波段标准喇叭天线; (4) 角反射器 (5) 笔记本电脑 2.3 设备安装与连接 设备连接关系图如下: 雷达波形文件雷达回波数据 时钟同步 计算机终端 SMBV100A 矢量信号源 FSV4信号分析仪 角反射器 交换机 图1 实验设备连接示意图 其中:蓝色连接线表示射频电缆,灰色连接线表示网线。 3. 实验步骤 3.1 实验条件验证 检查仪器工作是否正常,实验环境是否合适。 3.2 获取参考信号 1. 调节信号源参数,生成线性调频信号,作为匹配滤波的参考信号,然后通过射频电缆将信号源与频谱仪相连,利用频谱仪的A/D 对线性调频信号采样,并通过网线将数据传输给计算机,并保存为“b1.dat ”。参考信号的主要参数如下所示:

倒车雷达测试及评价试验规范

Q/SQR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SQR . x x. x x x - 2008倒车雷达性能台架测试及评价试验规范

前言 本规范主要规定了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03进行。本规范是在满足奇瑞汽车产品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制定的。本标准作为公司开发新产品和抽检配套供应商供货质量的依据。 本规范由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试验技术中心提出。 本规范由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试验技术中心 本规范首次发布日期是2008年XX月XX日。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川、郑春平、周琴

倒车雷达性能台架测试及评价试验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车型所用倒车雷达系统台架性能测试及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 倒车辅助系统技术要求 ISO 17386-2003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Manoeuvring Aids for Low Speed Operation.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3 试验条件 试验环境条件 环境温度:23℃±5℃ 相对温度:25~75% 气压:86~106kPa 试验电压:13± 4 性能要求 探测区域分类 及ISO 17386-2003要求,把倒车雷达探测距离分为5段,见图1: OA(0~20cm]:由倒车雷达探头换能器工作原理决定,该区域为不定状态区域,因此在测试过 程中可以不进行测试; OS(0~35cm):为急停区域,当障碍物出现在在区域内时,必须停车,且声音报警声长鸣; SB[35~60cm]:为急停区域,当障碍物出现在在区域内时,必须停车,且声音报警声急促4Hz; BC(60~90cm]:为缓行区,在该区域内,车辆应该减慢车速,保证车速在5km/h内(在实际行驶 过程中),且声音报警声频率2Hz; CD(90~150cm]:为预警区,表示障碍物已经进入车辆倒车辅助系统进行提示作用,保证车速 在5km/h内(在实际行驶过程中),且声音报警声频率1Hz。 探测误差 及ISO 17386-2003要求,倒车雷达探测误差距离为±5cm。 测试条件 1)、倒车雷达安装台架(按实车状态调整好探头的测试台架) 2)、倒车雷达探测标准障碍物:Φ75mm、高1000mm的标准PVC管(水平范围探测);Φ50mm、 长500mm的标准PVC管(滚地试验) 3)、探测距离范围记录原始记录单(见附表一) 4)、倒车雷达探测范围测试网格(宽至少超出倒车雷达安装整车车宽两侧各20cm)(见附表二) 5)、倒车雷达评价的区域在AD段内,如设计探测距离超出1.5m,超出部分均算为CD部分距离。 图1:倒车雷达探测距离分区 检测过程注意事项

软件测试之可测试性分析

软件测试之可测试性分析 在理想的情况下,软件工程师在设计计算机程序、系统或产品时应该考虑可测试性,这就使得负责测试的人能够更容易地设计有效的测试用例,但是,什么是“可测试性”呢? JamesBach②这样描述可测试性: 软件可测试性就是一个计算机程序能够被测试的容易程度。因为测试是如此的困难,因此,需要知道做些什么才能理顺测试过程。有时,程序员愿意去做对测试过程有帮助的事,而一个包括可能的设计点、特性等等的检查表对他们是很有用的。 肯定存在可用于在很多方面测度可测试性的度量,有时,可测试性被用来表示一个特定测试集覆盖产品的充分程度。在军方还用它来表示工具被检验和修复的容易程度。这两种意义都略不同于“软件可测试性”。下面的检查表提供了一组可测试软件的特征: 可操作性。“运行得越好,被测试的效率越高。” ●系统的错误很少(错误加上测试过程中的分析和报告开销)。 ●没有阻碍测试执行的错误。 ●产品在功能阶段的演化(允许同时的开发和测试)。 可观察性。“你所看见的就是你所测试的。” ●每个输入有唯一的输出。 ●系统状态和变量可见,或在运行中可查询。 ●过去的系统状态和变量可见,或在运行中可查询(例如:事务日志)。 ●所有影响输出的因素都可见。 ●容易识别错误输出。 ●通过自测机制自动侦测内部错误。

●自动报告内部错误。 ●可获取源代码。 可控制性。“对软件的控制越好,测试越能够被自动执行与优化。” ●所有可能的输出都产生于某种输入组合。 ●通过某种输入组合,所有的代码都可能被执行。 ●测试工程师可直接控制软件和硬件的状态及变量。 ●输入和输出格式保持一致且有结构。 ●能够便利地对测试进行说明、自动化和再生。 可分解性。“通过控制测试范围,能够更快地分解问题,执行更灵巧的再测试。” ●软件系统由独立模块构成。 ●能够独立测试各软件模块。 简单性。“需要测试的内容越少,测试的速度越快。” ●功能简单性(例如:特性集是满足需求所需的最小集合) ●结构简单性(例如:将体系结构模块化以限制错误的繁殖)。 ●代码简单性(例如:采用代码标准为检查和维护提供方便)。 稳定性。“改变越少,对测试的破坏越小。 ●软件的变化是不经常的。 ●软件的变化是可控制的。 ●软件的变化不影响已有的测试。 ●软件失效后能得到良好恢复。 易理解性。“得到的信息越多,进行的测试越灵巧。” ●设计能够被很好地理解。

地质雷达报告

福州绕城公路东南段 南峰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地质雷达) 编号:BG-CQYB-A16-001 合同段:A16合同段 施工单位: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探测范围:右线出口LYK8+335~LYK8+310 编制: 校核: 检测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检测日期:2013年12月27日 报告日期:2013年12月27日

一、工作概况 2013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对福州绕城公路东南段A16合同段南峰隧道出口右洞进行了超前地质预报,采用GSSI 公司生产的SIR-20地质雷达进行数据采集,配属100MHZ 的屏蔽天线进行了探测。本次探测范围为右线出口LYK8+335~LYK8+310,共25m 。 二.预报的方法技术 (一) 地质雷达超前预报的基本原理 地质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简称GPR)是近年来应用于浅层地质构造、岩性检测的一项新技术,其特点是快速、无损、连续检测,并以实时成象方式显示地下结构剖面,使探测结果一目了然,分析、判读直观方便。因探测精度高、样点密、工作效率高而倍受关注。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隧道地质雷达超前预报方法是一种用于确定隧道掌子面前方介质分布变化的广谱电磁波技术。如图1所示,利用一个天线向掌子面前方发射无载波电磁脉冲,另一个天线接收由岩体中不同介质界面反射的回波,利用电磁波在岩体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与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 质(如介电常数Er) 及几何形态的变化差异,根据接收到的回波旅行时间、幅度和波形等信息,来探测掌子面前方介质的地层结构与异常地质体。 理论研究与实验室模拟试验证明,电磁波在物体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走时t 、与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Er 有如下关系: v x z t 2 24+= r c v ε=

某某城墙病害普查探地雷达测试报告-样本

某某城墙病害普查 探地雷达测试报告 编号:结检-某某-2009-05 项目名称:某某城墙病害普查地点:某某市 类别:古建筑结构病害 二00九年五月十八日

注意事项 1.复制的报告或有涂改的报告无效。 2.报告无审核人及批准人签字无效。 3.对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检测单位提 出。

项目名称: 某某城墙病害普查探地雷达测试委托单位: 某某勘察设计研究院 检测人员:白雪冰 报告编写:白雪冰

目录 1.工程概况 (1) 2.检测依据 (1) 3.检测精度要求 (1) 4.检测方法 (1) 5.采用的仪器和设备 (4) 6.测线布置 (5) 7.检测工作量和工作布置 (5) 8.现场测试照片 (6) 9.数据处理和解释 (7) 10.探地雷达测试结果 (8)

某某城墙病害普查 探地雷达测试报告 1.工程概况 略。 2.检测依据 1、《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L326-2005 2、《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 10013-2004 3.检测精度要求 因所测试城墙顶部存在数条横向布置的电缆管道,影响了测距轮的精度,因此缺陷病害的水平定位误差约1-1.5米;另外因为无探坑或钻孔验证城墙夯土的电磁波速度,此次数据分析的电磁波速均为0.1m/ns(经验值,比较接近于真实值),缺陷病害的垂直深度定位误差约为0.3米内。 4.检测方法 根据国内测试相关经验,检测采用探地雷达法,工作方式为连续探测。 探地雷达法(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Method)是利用探地雷达发射天线向目标体发射高频脉冲电磁波,由接收天线接收目标体的反射电磁波,探测目标体空间位置和分布的一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其实际是利用目标体及周围介质的电磁波的反射特性,对目标体内部的构造和缺陷(或其他不均匀体)进行探测。 探地雷达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地下探测与混凝土建筑物无损检测的新技术,它是利用宽频带高频电磁波信号探测介质结构位置和分布的非破坏性的探测仪器,是目前国内外用于测量混凝土内部缺陷最先进、最便捷的仪器之一,天线屏蔽抗干扰性强,探测范围广,分辨率高,具有实时数据处理和信号增强,可进行连续透视扫描,现场实时显示二维黑白或彩色图像。探地雷达工作示意图见图1。 探地雷达通过雷达天线对隐蔽目标体进行全断面扫描的方式获得断面的垂直二维剖面图像,具体工作原理是:当雷达系统利用天线向地下发射宽频带高频电磁

宜张高速隧道雷达检测报告

宜张高速公路隧道地质雷达 检测报告 宜张高速公路总监办中心试验室 二○一四年十一月

根据宜张高速公路总监办及合同要求,中心试验室于2014年11月5日~7日对土建2标的丁家坪隧道、灯盏窝隧道、长岭岗隧道砼衬砌质量采用地质雷达仪进行了质量抽检。 一、检测内容 根据隧道结构受力的特点,本次隧道砼衬砌质量检测采用对两侧拱腰及拱顶三条线检测,检测内容为:砼衬砌(二衬)质量、厚度及初衬后缺陷情况。 二、检测仪器设备 本次工作使用仪器设备如下: 雷达:瑞典产RAMAC/GPR地质雷达,选用500MHz屏蔽天线。 采集软件:RAMAC GroundVision V1.4.4版 1、仪器介绍 RAMAC/GPR地质雷达是一种宽带高频电磁波信号探测方法,它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在物体内部传播时电磁波的运动特点进行探测的。雷达组成及探测方法如下: 地质雷达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

雷达系统组成示意图 ①、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是整个雷达系统的管理器,计算机(32位处理器)对如何测量给出详细的指令。系统由控制单元控制着发射机和接收机,同时跟踪当前的位置和时间。 ②、发射机:发射机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产生相应频率的电信号并由发射天线将一定频率的电信号转换为电磁波信号向地下发射,其中电磁信号主要能量集中于被研究的介质方向传播。 ③、接收机:接收机把接收天线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以数字信息方式进行存贮。 ④、电源、光缆、通讯电缆、触发盒、测量轮等辅助元件。 2、雷达检测基本原理 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依据电磁波脉冲在地下传播的原理进行工作。发射天线将高频(106~109Hz或更高)

初支检测报告(地质雷达)

瓦窑隧道施工质量检测成果报告 里程范围:K5+980~K5+960 检测内容:喷层厚度、强度、钢支撑数量和间距 喷层与围岩结合部空洞和密实性 初期支护内轮廓断面 检测方法:地质雷达法、回弹法、激光断面检测法监理单位: 云南省XX监理公司 施工单位:云南省XX公司 昆明XX水电工程物探检测有限公司 金六公路检测项目部 二○○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项目经理: 校核: 编制: 检测人员: 检测单位:昆明XX水电工程物探检测有限公司地址:云南省昆明 邮政编码:XXXXX 电话:0871XXXXXX 传真:0871XXXXXX E-MAIL:

1 概述 受金六公路建设指挥部委托,昆明XX水电工程物探检测有限公司(金六公路检测项目部)于2009年3月7日~3月20日对金六公路瓦窑隧道K5+980~K5+960里程段的初期支护进行施工质量检测,检测剖面和测点布置见图1-1。 图1-1 初期支护混凝土质量检测剖面和测点布置图 工作中采用地质雷达法检测喷层厚度、喷层与围岩结合部空洞和密实性、钢支撑位置和间距,检测剖面从顶拱中线起每2m布置1条测线,沿隧道轴线总共布置11条剖面(图中A~K剖面); 采用回弹法检测喷层混凝土强度,每1延米布置1个测区,测区布置于右边墙或右边墙(图中F或K位置),且满足每个检测单元不少于10个测区; 用激光断面检测法检测初期支护内轮廓断面,每10m布置1个断面,从拱脚起每5°检测1个点(点间距0.4m~0.6m),每个断面共检测37个点; 对质量有疑问的洞段或剖面段,将检测剖面加密为0.5m,另外适当增加环向检测

剖面。 2 执行规范及评定标准。 检测工作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10.7条、附录E关于喷射混凝土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第10.12条关于钢支撑支护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检测项目的评定标准见表2-1。 表2-1 初期支护混凝土质量评定标准 3 检测成果 3.1 厚度检测 喷层厚度检测成果见附图1“喷层厚度平面等值线图”,断面数据见附表1,统计成果见表3-1。 表3-1 喷层厚度检测成果统计

地质雷达在工程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工程中的应用 李勃 (辽宁省有色地质局一0八队,沈阳 110121) 摘 要:探地雷达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物探新技术新方法。本文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及在岩溶地质勘探、地下管线探测、高速公路检测中应用的实例分析,重点阐述了雷达图像的推断解释,同时表明地质雷达具有快速经济、灵活方便、剖面直观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关 键 词:地质雷达 实例分析 实用性 1 前 言 地质雷达,全称地质勘探雷达系统(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简称GPR)。它是通过向所探测地面下方发射高频电磁波束、并接受来自地下的介质界面的反射波来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的地球物理勘探设备。其分辨率高、定位准确、快速经济、灵活方便、剖面直观、实时图像显示等优点,备受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青睐。现已成功地应用于岩土工程勘察、工程质量无损检测、矿产资源研究、生态环境检测、城市地下管网普查等众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探测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本文以三个实例,说明探地雷达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2 基本原理 地质雷达是一种使用高频电磁波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的非破坏性探测仪器。它 通过剖面扫描的方式获得地下剖面的扫描图像(图1)。雷达通过在地面上移动的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 电图1 地质雷达探测工作 图2 雷达波形记录示意图 天线天线 地面基岩面溶洞 点位(m) 12345670 双 程 时 间 (ns)

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电磁波强度与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质及几何形态而变化。因此,根据接收到波的旅行时间(亦称双程走时)、幅度与波形资料,可推断介质的结构。雷达图形常以脉冲反射波的波形形式记录,波形的正负峰分别以黑、白表示,或者以灰度或彩色表示。这样同相轴以等灰度、等色线即可形象地表征出地下反射面。图2为波形记录的示意图,图上对照一个简单的地质模型,画出了波形的记录,在波形记录图上各测点均以测线的铅垂方向记录波形,构成雷达时间剖面,通过对雷达图像的判读,可确定地下界面或地质体的空间位置及结构。 3 工程实例 3.1 岩溶地质勘探 本次工作任务是探测挖掘坑深部15米内有无岩溶洞穴、溶槽溶沟、溶蚀裂隙。挖掘坑为一溶洞,根据钻探资料可知,上面为洞穴堆积物,下面基岩层为灰岩。 地质雷达的观测方法采用剖面法。根据所揭示的地层分布特征,覆盖层的电 磁波平均速度一般为0.06~0.08 m/ns , 下伏灰岩电磁波平均速度一般为0.09~ 0.12m/ns;考虑雷达波的穿透能力,采用 100Mhz 天线,设定探测窗口为500ns , 采样点为1024,采取连续观测采集数据。 在隐伏基岩为灰岩的地区,溶蚀破碎带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质现象,一般情况下,致密的灰岩雷达波相特征是非常弱的反射或无反射,其周期较上覆黏土层应明显增加。而当致密的灰岩层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发生溶蚀后,首先是以细微裂隙形式存在,且伴随溶蚀程度的提高而逐渐扩大,当这些细小的裂隙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常常会上下,左右连通,致使周围岩石破碎,进而形成溶蚀破碎结构。由于这些破碎的裂隙空间常常被空气、水以及黏土等物质所充填,进而使得裂隙与围岩之间接触面两侧的波阻抗存在差异,因此,当雷达波运行到这些波阻抗存在差异的接触面时,将会发生反射、折射和绕射,形成杂乱的强波阻抗反射特征。 当溶蚀裂隙扩展到一定程度,便发育成溶洞。溶洞雷达图像的特点是被溶图3 溶蚀破碎带雷达变面积曲线图 破碎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现场验收测试大纲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现场验收测试大纲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二○一一年八月

1 总则 1.1 依据和目的 1.1.1大纲以《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功能规格需求书》(气办发〔2010〕43号)为依据,对2004年下发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现场验收测试大纲(试行)》(气测函〔2004〕7号)进行修订而成。 1.1.2大纲规定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现场验收时的测试项目和内容。现场验收测试工作完成后,由该雷达的测试组编制形成现场验收测试报告。 1.2验收测试条件和主要任务及要求 1.2.1现场验收测试应具备的条件 雷达系统出厂验收测试合格,承制方现场安装架设、调试、定标正常,且系统已在现场正常运行至少3个月(用户提供雷达运行报告),承制方可向中国气象局相关业务单位提出现场验收测试申请。申请报告应附有承制方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包含符合本大纲规定要求的系统性能参数测试记录、系统定标检验记录及系统48小时连续运行考机检验记录。申请获得同意后,可进行现场验收测试。 1.2.2 现场验收测试的主要任务 1.2.2.1 对雷达天线座水平度调整、雷达波束指向定标进行检查测试。 1.2.2.2 对回波强度定标及速度测量进行检查测试。 1.2.2.3 以随机仪表(或同等精度仪表)和机内测试装置为主对雷达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进行检查测试。 1.2.2.4 对雷达系统的相干性能进行检查,并对系统的实际地物对消能力进行检验。 1.2.2.5 利用本站实测回波资料对雷达的基本产品及应用产品的图形、图像表现方式的合理性,坐标与背景配置的准确性及产品生成功能等进行检验。 1.2.2.6 对雷达系统的外观结构、文档资料进行检查。 1.2.2.7 现场验收测试为现场验收提供主要依据。 1.2.3如果被测参数或定标不符合规定和要求,应暂停测试工作。承制方应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在12小时内恢复正常,承制方需向测试组提交故障分析报告,经测试组审核同意后,可继续进行验收测试工作。 1.2.4 参数测试、功能检查及定标检验合格后,对雷达系统进行48小时连续运行考机检验。

PCB设计的可测试性要求

PCB设计的可测试性要求 1.PCB上应该有两个以上的定位孔(定位孔不能为腰形); 2.定位的尺寸应该符合直径为(3~5cm)要求; 3.定位孔的位置在PCB上应该不对称; 4.应该有符合规范的工艺边; 5.对长或宽> 200MM的制成板应有符合规范的压低杆点; 6.需要测试器件管脚间距应该是2.54mm的整数倍; 7.不能将SMT元件的焊盘作为测试点; 8.测试点的位置都应该在焊接面上(二次电源该项不做要求); 9.测试点的形状,大小应该符合规范测试点建议选择方形焊盘(选圆形也可接受),焊盘尺寸不能小于1mm*mm; 10.测试点应该都有标注(以TP1,TP2。。。。进行标注); 11.所有测试点都应该已固化(PCB上改测试点时必须修改属性才能移动位置);12.测试点的间距应该大于2.54mm 13.测试点与焊接面上的元件的间距应该大于2.54mm; 14.低压侧试点与高压测试点的间距应该符合安规要求; 15.测试点到PCB板边缘的距离应该大于125mil/3.175mm; 16.测试点到定位孔的距离应该大于0.5mm,为定位柱提供一定的净空间; 17.测试点的密度不能大于每平方厘米4-5个;测试点需均匀分布。 18.电源和地的测试点要求。 每根测试针最大可承受2A电流,每增加2A,对电源和地都要求多提供一个测试点;

19.对于数字逻辑单板,一般每5个IC应提供一个地线测试点; 20.焊接面元器件高度不能超过150mil/3.81mm,若超过此值,应该把超高器件列表通知装备工程师,以便特殊处理; 21.是否采用接插件或者连接电缆形式测试; 22.接插件管脚的间距应该是2.54mm的倍数; 23.所有的测试点应该都已引至接插件上; 24.应该使用可调器件; 25.对于ICT测试,每个节点都要有测试;对于功能测试,调整点,接地点,交流输入,放电电容,需要测试的表贴器件等要有测试点; 26.测试点不能被条形码挡住,不能被胶覆盖; 如果单板需要喷涂“三防漆“测试焊盘必须进行特殊处理,以避免影响探针可靠接触。

雷达系统实验实验报告

船用导航雷达系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船用导航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各主要模块的功能; 2、掌握船用导航雷达系统的操作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结合实用船用导航雷达系统学习其工作原理和各主要模块的功能; 2、结合实用船用导航雷达系统学习掌握其操作使用方法; 3、应用实用船用导航雷达系统测试三个不同方位目标的距离和方位值。 三、船用导航雷达系统工作原理 1、基本知识 雷达(RADAR)是英文”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意思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这一发明被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发明雷达前,船只在大雾中航行时,只能通过发出短促汽笛、灯光和敲钟的方法,利用回声传回的时间来大致估算与目标之间的位置从而避免碰撞。 雷达发出的射频电磁波,通过计算电磁波反射回来所需的时间来确定到达目标的距离,这是在已知雷达波传播速度是接近恒定的也就是光速的前提下实现的。这样通过计算雷达波从发出到从目标反射回到天线的时间,就可以计算出船只到目标的距离。这个时间是往返的时间,将它除以2才是电磁波从船只到达目标的单程距离的时间。这些都是由雷达内部的算法来自动完成的。 雷达确定目标的方位是通过雷达天线发射波束在空间的扫描来实现的。雷达天线发射波束在空间是不均匀分布的,其主波束内的功率密度远大于副瓣内的功率密度,因而主波束内目标反射的信号强度远大于副瓣内目标反射的信号强度,所以此时雷达探测到的目标信号可以认为是来自主波束内目标反射的信号,且认定目标方位处于雷达天线主波束的最大方向上。 当天线波束最大方向瞄准某一个目标时,如果另一个目标恰好处在天线波束第一零点方向上,则回波信号完全来自天线波束最大方向的那个目标。因此,天线的分辨率为第一零点波束宽度的一半,即FNBW/2。例如,当天线的FNBW=20时,具有10的分

毫米波雷达实验测试报告

毫米波雷达实验测试报告 北京中航开元技术有限公司 2016年01月7日 编写:谢浩 校对:李旭东 审阅:秦国连 1. 试验概述 测试时间:2016 年01 月7 日至8 号; 测试地点:北京定陵机场; 参与测试人员:梁银生、谢浩、李旭东; 测试设备:便携式工控机; 测试时长:约120 分钟(单独毫米波60 分钟,联调60 分钟); 测试验收方:国家电网公司国网通用航空有限公司。

2.试验照片

3. 样机参数防撞雷达样机参数如下: 工作频段:毫米波段; 发射功率:4W; 测量通道:水平1 向;覆盖角度:雷达指向水平扇面(约45°); 工作方式:垂直实时测量,水平分层扫描测量;尺寸:① 400 X H250mm 重量:17kg; 系统供电:DC28V; 功耗:小于120W; 对外接口:RS422/485 接口2 路;输出方式:求取反射能量最强的三个距离信息, 1Hz输出; 4. 飞行科目 飞行测试方案说明如下: 1) 信号塔作业:飞行高度与信号塔高度4/5 处基本一致, 机头对准信号塔,分别测试信号距离1500m、1000m、 800m、600m、500m、400m、300m、200m、100m、50m 保持高度各平飞半分钟。 2) 铁塔作业区:飞行高度与信号塔高度4/5 处基本一致, 机头对准铁塔,分别测试信号距离1000m、800m、 600m、500m、400m、300m、200m、100m、50m 保持高度各平飞半分钟。 3) 成组高压线作业区:飞行高度与成组高压线高度基本一致,机头水平垂 直对准高压线,分别测试信号距离1500、1000m、800m、 600m、500m、400m、300m、200m、100m 50m保持高度

数字系统测试与可测性设计实验指导书ATPG应用

《数字系统测试与可测性设计》 实验指导书(二) 实验教师: 2012年4月9日 I.实验名称和目的 实验名称:ATPG应用 实验目的:了解Mentor公司的FastScan-(ATPG生成工具)业界最杰出的测试向量自动生成工具。了解测试各种基准电路的标准输入格式,运用FastScan工具生成测试向量。深入理解单固定故障模型相关概念。 II.实验前的预习及准备工作: 1、充分理解课堂上学习的故障模型相关概念。 2、Mentor公司的测试相关工具的介绍 缩略语清单: ATPG :Automatic Test Pattern Generation ATE :Automated Test Equipment BIST :Built In Self Test CUT :Chip/Circuit Under Test DFT :Design For Testability DRC :Design Rule Check ing PI :Primary Input PO :Primary Output 组合ATPG生成工具FastScan FastScan是业界最杰出的测试向量自动生成(ATPG)工具,为全扫描IC设计或规整的部分扫描设计生成高质量的测试向量。FastScan支持所有主要的故障类型,它不仅可以对常用的Stuck-at模型生成测试向量,还可针对transition模型生成at-speed测试向量、针对IDDQ模型生成IDDQ测试向量。此外FastScan还可以利用生成的测试向量进行故障仿真和测试覆盖率计算。 另外,FastScan MacroTest模块支持小规模的嵌入模块或存储器的测试向量生成。针对关键时序路径,Fastscan CPA模块可以进行全面的分析。 主要特点: ?支持对全扫描设计和规整的部分扫描设计自动生成高性能、高质量的测试向量; ?提供高效的静态及动态测试向量压缩性能,保证生成的测试向量数量少,质量高; ?支持多种故障模型:stuck-at、toggle、transition、critical path和IDDQ; ?支持多种扫描类型:多扫描时钟电路,门控时钟电路和部分规整的非扫描电路结构; ?支持对包含BIST电路,RAM/ROM和透明Latch的电路结构生成ATPG; ?支持多种测试向量类型:Basic,clock-sequential,RAM-Sequential,clock PO,Multi-load; ?利用简易的Procedure文件,可以很方便地与其他测试综合工具集成; ?通过进行超过140条基于仿真的测试设计规则检查,保证高质量的测试向量生成;?FastScan CPA选项支持at-speed测试用的路径延迟测试向量生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