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理诗教案

古代哲理诗教案
古代哲理诗教案

古典诗歌鉴赏之哲理诗教案

一、初步感知: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末二句寓哲理于形象,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跃然纸上。

2、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宋卢梅坡《雪梅》)

梅花开放时,如果没有雪,则显示不出梅的神采韵致。雪虽有了,如没有诗,更会使人平庸世俗。梅花开在傍晚的积雪中,咏梅的诗恰正作成,梅和雪,共同构成了最完整的美。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3、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被誉为宋人哲理诗压卷之作)

这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

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宋杨万里《过松塬晨炊漆公店》)

此诗亦有宋哲理诗压卷之作之美誉,巧借景与事托寓哲思。诗人借翻山越岭的实际描写,道出一则深刻的哲理。一二两句,平白如话,先点题意:“下岭”有难,切莫“错喜欢”。三四两句,集中作答:困难是一个接着一个,正如进入丛山峻岭,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在那里等着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千万不可松懈。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是一首登高远眺之作。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寥寥十个字,却将天地山河的万千气象收拢于笔端,缩龙成寸,快人胸襟。结尾两句写当前实感,眼界更阔,立足更远,不仅表达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而且注入了诗人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热力和激情。

二、关于哲理诗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有的哲理诗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多是四句的绝句。

哲理诗的演变,经历了由断章散句到完章整篇的发展过程,如《诗经》中的哲理性篇章,大都是断章散句;直至汉魏六朝,古代哲理诗才真正出现完整成熟的作品。从创作实际看,魏晋以至明清,既有构思完整的哲理诗篇,也有大量散见于抒情、叙事、山水、咏古等诗体中的哲理散句。这些哲理散句,大多形散而意足,形象独立而意义完整,因此无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认识意义。如《诗经》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陶潜之“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杜甫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刘禹锡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元稹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苏麟之“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轼之“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陆游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龚自珍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不过,中国古代哲理诗的艺术水平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独立完整的哲理佳作中。

鉴赏这类诗歌不仅要感受诗中鲜活的艺术形象,还要把握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深刻认识,从而领悟诗歌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三、哲理诗的类型:

1、借景说理

此类诗与写景抒情类诗歌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寄寓某种道理或为说理作铺垫的。例如: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字面解读: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哲理解读:

(一)解读艺术形象:

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本体---------------借景说理--------------------喻体

清澈的方塘-------------------------------------优美的文章

源头活水----------------------------------------生活体验

(二)解读隐含理趣:

原意: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

新意: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

例如: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2、借物说理

这类诗通常是借助某个具体事物的特定形象和某种特点,来寄寓某种道理的。

例如: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被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

哲理解读三四句:

才知道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让它在山林里自由啼鸣的悦耳动听。

笼中鸟——林中鸟(对比)

朝中排挤——放情山水

悟出:万物贵自由之意,宇宙万物之美在能自由自在。

如: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鉴赏这首诗我们就可以先从形象入手。从一二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在高高的桐树上,饮着清露的蝉,它清脆悦耳的鸣叫声飞出疏桐,传向远方。接着作者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点明了蝉声远播并非凭借外物外力。

诗人咏物的目的何在呢?我们知道,以物喻人是咏物诗常用的手法,因而,理解形象的第二步

就要弄清蝉与人的内在联系。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在诗中,“垂緌”“居高”“饮清露”的外在形象美,很自然会让人联系到人的品行高洁的美,不借助秋风传声,也自然会让人联想到不借助外部事物外部力量传播名声。至此,我们不难这样理解,本诗表达的心情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无需某种外在的凭借,自然会美名远扬。

再看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画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从诗中两个形象——琴和指,以及两个问句上看,我们可以顺着作者的思路作这样的思考:琴声从何而来?“琴”本身不发声,“指”本身也无法发音,只有二者相互配合作用,才能产生优美的乐声。由此生发开去,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不难让人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常常需要互相配合(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

诗歌形象的把握要从诗中描写的外在特点入手,进而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联想,由物到人或到事,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互相联系,认真揣摩,才能较准确地理解把握诗歌所要阐述的道理。

3、即事说理

就是借助具体的事情,通过对这些事情的记叙、描述、议论,传达抽象而深刻的道理。

如:

诫子弟(清)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官,一天收到来自家乡湖南的书信,说他家人为三尺屋地跟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出面帮助打官司,诗人看信后只写了一首诗寄回,家人看了此诗后,就平息了一场风波。

哲理解读:全诗喻理警世,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点滴小利,转眼即逝,何必为“三尺地”而败坏自己的品德!

四、方法点拨

1、哲理诗特点归纳: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教益。内容上通俗易懂,但寓意较深刻。

2、表达哲理的形式:借景说理、即事说理、托物说理。

3、哲理诗常见手法及修辞: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兴、象征、借古喻今、比喻、对比等。

4、欣赏哲理古诗的步骤:

字面解读 ---------(由表及里)-----------哲理解读-------(由浅入深)-----隐含理趣:原意------(由此及彼)------新意

五、高考引路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辽宁)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夜深宋?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王诗表现的心境是“悲”,周诗表现的心境是“静”。与此照应,王诗写了“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了“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的情景,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两位诗人用不同的景衬托出了不同的心境。

2、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09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光。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3、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问题。(2009北京)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

(2)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2)作者是以达观、豪迈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诗人乘舟南行,陶醉秋色湖光。忽然风起浪涌,船不能行,被迫滞留在黄陵庙下,但诗人没有焦躁牢骚,反而吟唱道:“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险恶的风浪只不过是水神为挽留而召唤来的粼粼细浪,他仍然瞩目烂漫斜阳,把风波险阻当作感受世事人生的机遇。又如下阕“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险恶的风浪中充满着对来日“风回”的信念,有了这“更好”的信念,那么今夜在风浪中“露宿”又算得了什么?在诗人耳内心中,风浪咆哮的声音竟如同水晶宫殿里传来的轻曼的《霓裳羽衣曲》,这分明是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问君何能尔?”因为诗人有坚定的信念:明天准定登上岳阳楼。

六、实战演练

1、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思考回答:庐山的变化多端,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参考答案: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问:此诗的主题是。

它告诫我们:。

参考答案:辨伪。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3、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问:本诗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

参考答案: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 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2)(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本题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试分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一句在结构方面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1)此句是全诗的关键。一用疑问的方式,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二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形象刻画,又引发了下文的理性思考。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 .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呼应”)。

蕴含哲理:

之一: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之二: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7、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问:“春江水暖鸭先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

参考答案:

不仅写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强调了实践精神,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探索精神。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

参考答案:

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完)

古典诗歌鉴赏之哲理诗学案

一、初步感知: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2、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宋卢梅坡《雪梅》)

3、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被誉为宋人哲理诗压卷之作)

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宋杨万里《过松塬晨炊漆公店》)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二、关于哲理诗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有的哲理诗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多是四句的绝句。

哲理诗的演变,经历了由断章散句到完章整篇的发展过程,如《诗经》中的哲理性篇章,大都是断章散句;直至汉魏六朝,古代哲理诗才真正出现完整成熟的作品。从创作实际看,魏晋以至明清,既有构思完整的哲理诗篇,也有大量散见于抒情、叙事、山水、咏古等诗体中的哲理散句。这些哲理散句,大多形散而意足,形象独立而意义完整,因此无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认识意义。如《诗经》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陶潜之“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杜甫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刘禹锡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元稹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苏麟之“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轼之“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陆游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龚自珍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不过,中国古代哲理诗的艺术水平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独立完整的哲理佳作中。

鉴赏这类诗歌不仅要感受诗中鲜活的艺术形象,还要把握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深刻认识,从而领悟诗歌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三、哲理诗的类型:

1、借景说理

此类诗与写景抒情类诗歌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寄寓某种道理或为说理作铺垫的。例如: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一)解读艺术形象:。

(二)解读隐含理趣:。

原意:。

新意:。

例如: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2、借物说理

这类诗通常是借助某个具体事物的特定形象和某种特点,来寄寓某种道理的。

例如: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被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

哲理解读三四句:

悟出:。

如: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再如: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画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歌形象的把握要从诗中描写的外在特点入手,进而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联想,由物到人或到事,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互相联系,认真揣摩,才能较准确地理解把握诗歌所要阐述的道理。

3、即事说理

就是借助具体的事情,通过对这些事情的记叙、描述、议论,传达抽象而深刻的道理。

如:

诫子弟(清)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背景:

哲理解读:。

四、方法点拨

1、哲理诗特点归纳: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教益。内容上通俗易懂,但寓意较深刻。

2、表达哲理的形式:借景说理、即事说理、托物说理。

3、哲理诗常见手法及修辞: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兴、象征、借古喻今、比喻、对比等。

4、欣赏哲理古诗的步骤:

字面解读 ---------(由表及里)-----------哲理解读-------(由浅入深)-----隐含理趣:原意------(由此及彼)------新意

五、高考引路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辽宁)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夜深宋?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3)

答:。

2、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09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光。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3、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问题。(2009北京)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

(2)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答:

六、实战演练

1、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思考回答:庐山的变化多端,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2、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问:此诗的主题是。

它告诫我们:。

3、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问:本诗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 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答: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试分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一句在结构方面的作用。

答:。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 .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7、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问:“春江水暖鸭先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

(完整版)哲理诗鉴赏

九、谈禅说理诗(哲理诗) 一、导入 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的诗歌。二、分说: (一)禅诗 禅诗能在诗句中写出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 禅宗的“顿悟”是一种直觉悟性体验,需要借助形象而又超越形象,从形象中领悟某种情致意味,但又难以用语言概念表达。 我们现在通过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颇含禅理妙悟机趣的小诗来加以说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钟声有节奏地,清脆悠扬地响着,给人的实感,这是一种感性直感反应;钟声是寺庙发出的信号,寺庙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钟声响表明出家人正在修行,这是一种借助判断推理达到的抽象认识。如果诗句仅只有这样的内涵,那就太乏味了,绝不可能使它成为千古名作。除此之外,读者还可以从诗中获得很多认知体验:钟声使愁眠中的人进入禅悟境地,似乎有一种超脱感,像置身世外,愁绪杂念顿时消失,“鸟鸣山更幽”,夜静钟声才分外清晰,所以会产生一种从寂静中获得的静谧舒适感;心与佛门净土相通,又像卸下了一身重担,有种轻快感,钟声是佛的等语,名利心切的人听到钟声可能产生一种警戒警觉感;执迷不悟的人,出自逆反心理可能产生抵触厌弃的感受体验,如此种种都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也许人们会反问:不是已经作了如上表述吗?怎么还说是难以言传呢?须知以上表述只是一个概略提示,那因人因具体情境而异的主体感受体验状态,绝非这些语言所能如实表达的。 总之,常表达的感觉是:置身世外(不被名利束缚)的超脱感,从寂静中获得的静谧舒适感,卸下重担的轻快感,愁绪杂念消失的飘逸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释解】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泰戈尔诗选》《唐诗三百首》阅读练习及问题详解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介绍】 艾青(1910.3.27-1996.5.5),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代表作有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诗集有《大堰河》《火把》《向太阳》《欢呼集》《春天》等。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年)、《火把》(1941年)、《向太阳》(1947年)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诗歌风格】 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 建国后: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他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诗歌意象】 艾青的诗歌有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心意

象是土地与太阳。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太阳”的意象里,则表现了诗人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 【阅读练习】 一、填空题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中国现代诗人。成名作品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于1933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诗作《我爱这土地》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2、 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这些诗歌也是自由体诗的代表。 3、艾青于1910年阴历2月17日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地主家庭。由于家里不喜欢这个“克父母”的婴儿,就托付给乳母——大堰河收养,然而这个妇女却十分疼爱他。 4、“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而且/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出自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5、艾青的《毛泽东》歌颂了毛主席。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古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3篇)

古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3篇) 古诗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古诗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教学反思1 《山行》这首诗相比较于《枫桥夜泊》来说,意境上面比较容易把握,所以我遵循古诗的教学步奏,给学生进行教学。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我没有明确好这首诗具体讲了哪几个景物,所以很多同学在完成作业的时候,都没有完全写到寒山、石径、枫林。这是教学中的一个疏忽。 在讲《枫桥夜泊》的时候,我以为前面一首诗意,同学们在学的时候很轻松,那孩子对于诗意的把握一定还不错,所以我把重心放在了意境的营造上面,利用了歌曲、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寒山寺钟声的诗句。但最后发现,这种意境的营造真的非常男,孩子们对于诗意还是没有理解透,所以后来利用课余时间我又巩固了一下,这也是我的一个失误!同时对于备学生,我还是有很大的欠缺。 古诗教学反思2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

哲理诗

诗歌鉴赏学案08.哲理诗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哲理诗鉴赏 一、人生哲理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哲理诗概念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琴诗》;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等写作哲理诗,要语出自然,有警句创见,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浅薄无味。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三哲理诗分类 (一)按表达效果分类: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二是具有生动意象。但含蓄,寓理于形象中。 (二)按所写内容分类 1、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诸如: 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2、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诸如: 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 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 3、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诸如:曹操 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 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 4、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诸如: 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 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 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 5、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诸 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四鉴赏哲理诗 (一)从内容范畴分析,有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又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其诗意是说,元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为了吉祥如意,人们总是用新桃符(新春联)换下旧桃符(旧春联)。这两句诗,揭示了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给人以哲理的启示。但从全诗来看,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对革除旧制,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和愉快的心情。 (二)从表现手法(包含修辞)角度分析: 表达哲理的形式:借景说理即事说理托物说理 请分析下面的诗歌分别是哪一种说理形式,并指出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观书有感[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哲理诗

哲理诗 【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根据诗歌的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二、考查形式 多以选择或简答的形式考查。 三、知识讲解 (一)题材特征 内涵: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二)说理形式 1.借景说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即事说理:如何绍基的《诫子弟》; 诫子弟清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3.托物说理: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画眉鸟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规律总结】

一、欣赏哲理诗的步骤: (一)字面解读 (二)哲理解读:由“艺术形象”到“隐含理趣”。 “字面解读”到“哲理解读”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艺术形象”到“隐含理趣”是由此及彼。 二、命题方式: 1.诗歌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 3.诗句有什么寓意? 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 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三、解题范例: 过沙头宋?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 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 只有篙师识水痕。 本诗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 (一)解答步骤: 1.明确是什么哲理; 2.具体分析哲理在诗句中是怎样体现的。 (2)参考答案: 第一步:本诗揭示的哲理是“实践出真知”。 第二步:诗歌三四句“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说暗潮已经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细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

哲理诗。答案

学习目标:熟悉几首哲理诗,并体会哲理诗所蕴含的哲理。 导学内容:哲理诗所蕴含的哲理。 一、学生阅读诗歌,体会其中包含的哲理: 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包含的哲理是:只有正确认识自己价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人。做个平凡的人,默默奉献,才能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不朽和永恒的价值。 只有人民不朽,只有历史永恒,在不朽和永恒中,个人的作用只能是微乎其微的。“把自己当作泥土”的精神,正是使自己的生命价值获得不朽和永恒的一种追求。 二、教师明确哲理诗及特点: 1、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琴诗》;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等写作哲理诗,要语出自然,有警句创见,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浅薄无味。 2、示例分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 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三、概括古诗中包含的哲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包含的哲理是: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 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 事的成功所陶醉。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 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四、仿写练习:读下面几首诗,指出其包含的哲理,然后仿写。 土(林希)仿写: 头发雨滴梅花 附着在大地上长在人的头上洒在湖面上开在陆游词里 你是土壤你能美容你增加一份清爽你只是愁苦的象征 沉浮在空间里落在人的肩上落在污水沟开在毛泽东诗中 你是尘埃你是垃圾你只会散发臭气你成了希望的路标 包含的哲理是: 林希笔下的泥土不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价值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当它“沉浮在空间里”时的轻浮的一面。一旦变成“尘埃”,它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人生的价值也是如此。当把生命与理想同一种伟大的集体事业相联系时,人生的价值才会显示 出来;而一旦离群索居,孤芳自赏,陷入虚幻的空间,就会成为污染环境的“尘埃”。

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鉴赏 教学目标 1、重点:通过鉴赏哲理诗的艺术形象来体会蕴涵在诗中的丰富哲理。 2、难点:在熟悉哲理诗特点的基础上欣赏哲理诗用具体生动、自然和谐的美的形象去表现一定的道理的特点。 导入: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以诗言理,自古有之,不过优秀的哲理诗说理,绝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缘景缘物而起,由景引发理性思考,其生活哲理自然流出。换言之,哲理诗中的理是和景物紧密结合的,是寓理于对事物的描写之中,或称之为形象化的说理。如王之焕《登鹳雀楼》短短四句20个字,将景、情、人、理融为一体,形象化地阐发了“登高方能望远”这一哲理,鼓舞人奋发向上。 今天,我们透过几首诗歌来进一步了解哲理诗。 教学步骤: 一、例诗学习 (一)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1、朗读诗歌并翻译 2、字面解读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3、哲理解读 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本体:清澈的方塘(源头活水);喻体:优美的文章(生活体验) 4、解读隐含理趣: 原意: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 新意: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 5、小结:本诗表达哲理的形式:借景说理;运用的修辞:比喻 (二)《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哲理诗大全

哲理诗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哲理诗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 汪国真哲理诗 汪国真·假如你不够快乐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熨平前额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英文哲理诗 An angel wrote: 一位天使这样说: Many people will walk in and out of your life, 许多朋友进出你的生命, but only true friends will leave footprints in your heart.但是只有真正的朋友会在你的心中留下脚印。 现代哲理诗 1耳朵:嘴,人为什么长两只耳朵一张嘴?嘴:不知道。耳朵:我告诉你,要少说多听。嘴:耳朵,我为什么有呼吸、接吻、吃喝、说话多种功能,而你只能听呢?耳朵:不知道。嘴:你听好了,是因为你高高在上。 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 甘蔗林-青纱帐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阴,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 泰戈尔哲理诗《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泰戈尔(冰心译)90当死神来叩你门的时候,你将以什么

贡献他呢?呵,我要在我客人面前,摆上我的满斟的生命之杯——我决不让它空手回去。 席慕蓉哲理诗《无怨的青春》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余光中哲理诗《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等你,在时间之?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如果你的清 席慕蓉哲理诗《初相遇》 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我喜欢那样的梦,在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心里甚至还能感觉到,所有被浪费的时光竟然都能重回时的狂喜与感激。 毕东海《叮嘱女儿》 叮嘱女儿 (节选)(2004-04-30 09:12:22)毕东海(河北)《叮嘱女儿》是诗人毕东海用诗歌的形式写给女儿的一封“家书”。诗人说是送给女儿的“一把伞”,这把伞,不仅仅是为了女儿遮挡风雨,更多的是叮咛、嘱托、教诲和希望。 外国哲理诗 赫尔姆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人们有时会缺乏理智,逻辑混乱,唯我独尊;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去爱他的。如果你勤勉向上,有人会指

诗词鉴赏考点大全

诗词鉴赏考点大全 ?诗歌分类 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 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 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常用鉴赏术语 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 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 ?常考意境(主旨) 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 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 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 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 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 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 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 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 ?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 ●直接抒情 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间接抒情 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借景抒情 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融情于景 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因情造景 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虚实相生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借古讽今、怀古伤情 ●比喻

哲理诗大全_哲理诗

哲理诗大全 汪国真哲理诗汪国真·假如你不够快乐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熨平前额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英文哲理诗 An angel wrote: 一位天使这样说: Many people will walk in and out of your life, 许多朋友进出你的生命,but only true friends will leave footprints in your heart.但是只有真正的朋友会在你的心中留下脚印。 现代哲理诗 1耳朵:嘴,人为什么长两只耳朵一张嘴?嘴:不知道。耳朵:我告诉你,要少说多听。嘴:耳朵,我为什么有呼吸、接吻、吃喝、说话多种功能,而你只能听呢?耳朵:不知道。嘴:你听好了,是因为你高高在上。 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甘蔗林-青纱帐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阴,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 泰戈尔哲理诗《吉檀迦利》吉檀迦利泰戈尔(冰心译)90当死神来叩你门的时候,你将以什么贡献他呢?呵,我要在我客人面1/ 4

前,摆上我的满斟的生命之杯——我决不让它空手回去。 席慕蓉哲理诗《无怨的青春》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余光中哲理诗《等你,在雨中》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等你,在时间之?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如果你的清 席慕蓉哲理诗《初相遇》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我喜欢那样的梦,在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心里甚至还能感觉到,所有被浪费的时光竟然都能重回时的狂喜与感激。 毕东海《叮嘱女儿》叮嘱女儿 (节选)(2004-04-30 09:12:22)毕东海(河北)《叮嘱女儿》是诗人毕东海用诗歌的形式写给女儿的一封“家书”。诗人说是送给女儿的“一把伞”,这把伞,不仅仅是为了女儿遮挡风雨,更多的是叮咛、嘱托、教诲和希望。 外国哲理诗赫尔姆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人们有时会缺乏理智,逻辑混乱,唯我独尊;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去爱他的。如果你勤勉向上,有人会指责你别有用心,谋取私利;但是不管怎样,还 是应该勤勉向上。如果你。功成名就。 2/ 4

哲理诗是诗中含有深刻的道理

哲理诗是诗中含有深刻的道理。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歌。 难点: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导入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融入文本二:朗读 (一)教师板书全诗。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二)学生读写 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 (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 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 (一)①②句: 导问: 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作者的目的何在?【“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 2、第②句还在写“塔高”没有?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见日升”,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还是写塔高。】 (二)③④句 导问: 1、这两句和前两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前两句落笔于“景”,后两句着笔于“情”,亦可说“理”) 2、③、④句之间是何关系? 3、你从这两句诗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教师可以先举出生活中蕴含此理的例子,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融入文本四:闭目构画 一、学生闭目,听老师吟诵全诗,在头脑中构画。 二、学生继续紧闭双目,听老师提示,丰富头脑中的画面。 提示1、怎样的飞来山?“千寻塔”给你怎样的感觉?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提示2、鸡鸣时是怎样的景象?“日升”的画面又是怎样的?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提示3、想象一下:此时的“登山者”身居何处?是怎样的精神风貌?此时他在思考一个什么问题?是在心中默念,还是在吟唱? 融入文本五:言传构画 一、画外音(说一说) 下面我们请大家来说一说刚才头脑中的画面。

高中哲理诗:考查诗歌鉴赏的一种好题材

哲理诗:考查诗歌鉴赏的一种好题材 古典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分值也越来大。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语文学科分数的提高,古典诗词鉴赏的权重还将日益显现。 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择的诗歌题材,主要以赠别怀人类、羁旅思乡类为多,偶尔涉及边塞征战类、咏史抒怀类的诗歌。从表达技巧上看,主要是选择那些极具特色的写景状物类诗歌。从表达的主旨来看,主要选择那些忧国忧民、人生感悟、思乡怀人等特点突出的诗歌。但是,为了真正发挥高考的选拔性作用,未来的选材完全可能选择一些比较浅显的哲理诗。这不仅是因为哲理类诗歌睿智地洞照了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更主要的是这样的“道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未来社会科学发展所必备的大智慧,而且这类诗同样不乏精巧的表达技巧。 哲理诗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度关注与睿智地思索的智慧结晶,诗人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寓于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之中,借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或者是启人深思的意境表达出来,目的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所以,这类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一向为人们所传诵称引。高度关注这类

诗,尤其是对此类诗进行专题性复习,一定有助于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泛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2)请联系实际,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深刻道理。(6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偶成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题目(一) 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 2.汉语新词语研究 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 4.汉语字母词研究 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 6.汉语修辞研究 7.汉语多音字研究 8.汉语复活词研究 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 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 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 12.汉语惯用语研究 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 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 15.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 16.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 17.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 18.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 19.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 20.给病句一个理由

2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 2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 2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 2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 25.“同志”的尴尬 26.文学语言研究 27.汉语语气词研究 2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 2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 3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 3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 3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 3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 3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 3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 3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 37.说“秀”(英show) 38.汉语象声词研究 3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

哲理句子集锦

哲理句子集锦 导读:本文是关于哲理句子集锦,希望能帮助到您! 非常有哲理的伤感语句 1 思念就像河流般,滔滔不绝地流向大海,流向我的心房。 2 想你的心情实在没办法用一句话代替。 3 或许我没有太阳般狂热的爱,也没有流水般绵长的情,只知道不断的爱你爱你、无所□能的为你。 4 如果能用一辈子换你停留在我视线中。 经典有哲理的爱情语句集锦 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别人的,有些人是注定被人等的。有一种缘分总是在梦醒后才承认是永恒;有一种目光总是在分手时才看见是眷恋;有一种心情总是在离别后才明白是失落原来在爱人死后,活着的人是靠着回忆继续爱着的,所以不要以为为爱的人死就是 触动听心的50条哲理句子 1、假设你想要一件东西,就放它走。它若能回来找你,就永久属于你;它若不回来,那底子就不是你的。 2、一个人会落泪,是因为痛;一个人之所以痛,是因为在乎;一个人之所以在乎,是因为有感觉;一个人之所以有感觉,仅因为你是一个人! 关于生活的经典哲理语句 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不要总把自己与别人比,人各有自己的特点,做不成大树,可以做小草,做不成船长,可以做水手,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做个最好的自己!曾经在某一个瞬间,我们以为自己长大了,有一天,我

关于爱情的搞笑哲理语句 愚者坐以待毙,智者坐以待币。再快乐的单身汉迟早也会结婚,幸福不是永久的嘛!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同圈猪!著名文学家培根说:看短信使人明智,品短信使人灵秀,写短信使人周密,背短信使人深刻,回短信使人庄重,转短信使人善辩;凡 关于女人的一些哲理语句 不管女人承不承认,事实明明白白摆在面前,女人真的很容易掉眼泪。伤心难过时默默流泪,气愤难耐时还是会流泪,受到委屈时流泪,幸福得流泪,感动得流泪,太高兴了还会笑着流泪,更有聪明绝顶擅长合理应用自身“资源”的女人,赫然把眼泪 富含哲理的爱情语句 孤单是你心里面没有人!寂寞是你心里有的人却不在身边。毫无征兆地,我的心忽然狠狠地就被撞击了一下。我以为时光退后这么久,我已把那些前尘旧事统统抛却,可在这样一个阳光斑驳的秋日午后,心里再生涟漪。 网络搞笑哲理语句 我可以选择放弃,但不能放弃选择我们的爱情在这天夭折了,只为了让彼此有重生的机会.无理取闹,必有所图!相信命运的人跟着命运走,不相信命运的人被命运拖着走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就是你会到达的地方叶子的离开,是由于风的追求仍是树的 美丽的哲理句子 1、爱情从希望开始,也由绝望结束。死心了,便是不再存在着任何我曾经对你有过的希望。 2、爱情如水,并且还是白开水,天天用,热的时候可以喝,凉了也可以喝,隔夜的你还可以用它来洗脸洗手,纯洁而且朴实,

关于哲理诗

关于哲理诗 走出了盛世繁华的唐朝,褪去了春江花月夜的理想主义光环,历史把宋代文人推向了一个理性主义的王国。而苏轼便是这当中的一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许是如水般难受拘泥的性情,也许是如风般无所不至的才识,诗到了这一时代,呈现出的是一个逐渐拉开帷幕的深邃的理性精神空间。 1.苏轼的理趣诗情。苏轼喻理诗的名篇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同样是写俊秀空灵的庐山,李白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的确不凡,然而在他眼中,庐山还只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到了苏轼那里却摇身一变,隐去了自己的真实面目,原来诗人描绘庐山山岭连绵,峰峦起伏的形态,随着横侧、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的观察,庐山呈现出不同的状貌。而在对山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描写中寄寓了引人深省的哲理,告诉我们:只有跳出来,客观地看问题,才能有正确、明朗的判断,否则就永远挣扎在云里雾里。这是一首由景生意,意展理生的以景寓理诗。 较经典的还有《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明白如话,道理颇深——事物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这是一首以物喻理的哲理诗。 此外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台票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后以“千里共婵娟”的乐观旷达的祝愿结束。情景交融,说理通达,情意深厚。 2.王安石的哲理诗。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作不多,但风格雄健,造意新 颖。比如他诗作《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虽然是一首写景诗,但触景生情,借景发端,由登高远眺的奇观,写自己的顿悟。第一二句,写飞来峰塔的高峻,第三四句,阐明登高远望的理趣,抒发了自己的高瞻远瞩的豪情壮志。 3.叶绍翁的哲理诗。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是南宋中后期兴起的江湖派诗人之一,擅长七言绝句。 游小园不值(逢,遇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信,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在春花烂漫的季节,作者兴冲冲地来到友人的注园赏花。会友不着,赏花不成,这本是一件败兴的事。然而,伸出墙来的一枝娇艳的杏花,却触动了诗人的灵感,诗兴勃发。前两句说,久扣园门不开,可能是园主人爱惜园里满地苍翠的苔藓,怕被人踩坏了吧。把友人不在,说成是有意拒绝入园,这推测不合情理。但惟其如此,方显得诙谐有情味,将遗憾的心情,表现为对友人的嗔怪。后二句顺此思路写去大意是说春色满园,你不让观赏。但春色是关不住的,那一枝红艳艳的杏花,不是已探出头来,向人透露了园内的消息么?这首诗以构思的巧妙、新颖取胜,寥寥数语,却有层次,有曲折,引起人对园中春色的悬想,含蓄有味。而结尾两句还给人一种富有哲理意味的暗示:美好的有生命力的事物,是任何力量也禁锢不住的。 4.陆游的诗《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中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这首诗描写山西村的景物和风俗人情,生动而真切,具有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无比热爱。第二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不仅写出了山阴一带山水的特点,也把“游”的行动表现得深入。全诗在写景和叙事中时时杂以议论,例如首联的“莫笑”是议论;二联虽写景,也含有哲理的议论意味;三联的“衣冠”句,叙事中兼有评论;尾联以议论带抒情。

高考优秀作文案例赏析:命题作文:根据哲理诗作文

命题作文:根据哲理诗作文高考优秀作文赏 析 优秀案例:2010安徽卷高考优秀作文:水生态城宜 居 水是生命之源。然而,现代社会,以奔腾数字刷新的大潮下,在许多被“文明扩张”污染的水域,水却成了鸟儿鱼儿甚至人类等众生灵的炼狱,比如原油吞噬的墨西哥湾,比如蓝藻肆虐的太湖巢湖,又比如每天新闻里海量报道的水污染,水资源缺失,甚至满大街张贴的“节约每一滴水”的公益广告。 喜欢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暖的地方,花开自在,而这得益于与春与花共长天的“大海”须是纯净的生态的。每每沉浸其中,又自然会联想起古人的一首小诗“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如果海子的大海使我们想到了远方,那么这首小诗则把我们拉到了近处。该是怎样的一种和谐小景呢: 千户万户炊烟袅袅的小城,四面环绕的是潺潺清澈的溪水,菱角星罗,稻香滚滚,微风过处,荷塘丛丛婀娜娉婷,飘过莲子荷花的清芳款款徐徐,置身其中的是勤劳的采菱、插稻、低头弄莲子的人们,好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环保问题,水资源匮乏问题,生态问题,是当下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因为,随着技术的提速,科技的发达,人类欲望的蔓延,文明的异化,小诗中提及的原本随处可见的“水之城”“水之乡”变得遥不可及,陌生久远,近乎变成了难以企及的“奢望”。 没错,当下,我们越来越富有,富有的买车买房变成了寻常百姓趋之若鹜的时尚,而物质极度容易满足的背后,是生态的极度失衡,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打乱了季节的明朗,自然灾害的元凶正是人类对文明的亵渎。怎么办?坐以待毙吗?回答当然是:不! 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不仅仅是几行铅字,更是我们国家在发展中的觉醒,在前进中但当的使命。当哥本哈根环境保护公约将“低碳生活”理念植入“地球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每一座城市、

25首哲理诗

25首哲理诗 哲理诗,就是说理诗。 哲理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 千百年来,中华大地留传了许多哲理。这些哲理随着诗流传下来,至今读来,依然发人深省、让人受教。 今天,诗词君分享25首哲理诗,每一首诗都包含一个道理,读懂会让你一生受益。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哲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梅花没有雪花白,雪花没有梅花香。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才能保持不断的进步。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想要弹奏一首曲子,人和琴缺一不可。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结合的结果。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像迷路一般,出路难寻。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便又会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世间事物就是此消彼长。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