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3

抗凝血酶3
抗凝血酶3

1 .抗凝血酶Ⅲ(AT-Ⅲ)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之一,负责灭活50~60%的凝血酶和Ⅶa、Ⅸa、Ⅹa、Ⅺ、Ⅻa,从而阻止血液凝固,AT-Ⅲ的抗凝作用占血浆总抗凝活性的50-70%。肝素与AT-Ⅲ结合,可使其抗凝活性增强1000倍。临床意义:女性妊娠后期AT-Ⅲ明显降低,这是此时易发血栓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老年血栓倾向与此有关。

获得性AT—Ⅲ缺乏,是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常见原因,见于肝脏疾病,外科手术后,DIC,应用肝素及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AT—Ⅲ增高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剂,应用黄体酮等。

生理差异

6个月前幼儿AT水平较低

孕期13周后及产后阶段AT水平会有显著下降。绝经期前女性AT平均水平低于男性

遗传性AT缺陷的诊断:

静脉血栓,且有阳性家族史。需排除获得性AT缺乏:肝,肾疾病,DIC,药物,新生儿。

治疗:

AT-III浓缩物替代治疗。

抗凝治疗:肝素往往不能奏效。口服抗凝药有效。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注意口服抗凝药物(法华林)时,应先用肝素3-7天(防止PC首

先降低促进血栓形成),3天后开始口服抗凝药,使INR(国际正

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服用抗凝剂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的调查研究(一)

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服用抗凝剂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的 调查研究(一) 作者:顾小红,蒋汉茂,邹晓清 【摘要】目的了解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口服抗凝剂治疗中,使用PT(prothrombintime)监测时,PTINR(intertionalnormalizedraio,INR)值的允许范围。方法对不同华法林用量、性别、年龄以及术后病程的230例患者的PT及PTINR值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所用仪器及试剂均符合国际标准。结果在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时,女性患者PTINR允许范围要比男性患者小;随患者术后病程的延长,抗凝剂使用剂量有所增加,PT 及PTINR允许范围也有所增大。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剂治疗中,PTINR允许范围为1.98±0.65,远比欧美国家推荐的数值要低。性别和使用时间及剂量不同时,PTINR允许范围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中要注意个体化〔1〕。 【关键词】瓣膜置换术;华法林;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valvereplacementpatients,PTINRallowablerange,when theywereinoralanticoagulanttherapy.MethodsAnalysistheresultsof230case sPTandPTINRinvariableage、sex、coumarinquantityandyearsofsurgery.ReslutsTheresultsshowedthatthePTIN Rrangeoffemalewasnarrowerthanthatofmale,andgowithyearsofsurgeryincr ease,theoralanticoagulantquantityandtherangewereincreased.ConclusionT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百科名片 凝血酶 凝血酶原时间,简称PT,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因子(兔脑渗出液)后,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有临床意义。应用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曲线,对比患者血浆的PT,可以求出活动度。活动度的正常值为80%-100%。目录[隐藏] 原理与临床意义 PT在肝病中的应用价值 PTA与INR在肝病中应用价值的比较 PTA组间差异的相关因素

[编辑本段] 原理与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其原理是在抗凝血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和适量的钙离子,满足外源性凝血条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PT。 实验室报告PT有4种方式:秒、活动度(prothrombintimeactivitypercentage,PTA)、率(prothrombintimeratio,PTR)、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4种形式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同。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 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编辑本段] PT在肝病中的应用价值 PT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I、Ⅱ、Ⅴ、Ⅶ、Ⅹ的水平决定,它在肝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急性肝炎PT异常率为10%~15%,慢性肝炎为15%~51%,肝硬化为71%,重型肝炎为90%。在2000年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PTA是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分期的指标之一。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轻度PTA>70%、中度70%~60%、重度60%~40%;肝硬化代偿期PTA>60%、失代偿期PTA<60%;重型肝炎PTA<40%[1]。Child-Pugh分级中PT延长1~4s计1分、4~

抗凝血酶III(AT III)活性测定

出凝血6.1抗凝血酶III(AT III)活性测定(第四版) 出凝血6.2 原理: 抗凝血酶III能和凝血酶形成复合物,使之丧失转化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的酶活性。在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后,凝血酶与血浆中的AT III形成1︰1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显色剂,裂解出显色基团,其显色程度与血浆中的AT III活性呈负相关。 出凝血6.3标本处理: 患者处于休息状态下,采空腹静脉血(急诊病人除外)。采血者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使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标本。最好不与其它实验一起采集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采完血后,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试管,避免产生气泡;然后迅速将血液和抗凝剂轻轻颠倒混匀,避免用力震荡。 全血要在1小时内分离血浆。分离乏血小板血浆时,要在室温下3000rpm离心10分钟,室温下可存放4小时。全部试验不能在4小时内完成,应将乏血小板血浆分装在0.5~1.0ml的小试管中快速冷冻,储存于-20℃冰箱中。冷冻过的标本不能再次冷冻,否则结果会不准确。冷冻血浆融化时,应将盛冷冻血浆的容器置于37℃水浴中,并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 出凝血6.4 试剂:试剂购于天津威士达公司 AT III试剂盒:试剂盒代号OWWR 15。试剂包括6×15ml凝血酶试剂;6×3ml底物试剂;1×100ml缓冲液。凝血酶试剂每瓶用15ml 缓冲液复溶,室温平衡30分钟。底物试剂每瓶用3ml蒸馏水复溶,

室温平衡30分钟。 出凝血6.5仪器:使用Sysmex公司的CA-70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出凝血6.6 操作:按仪器操作步骤执行标准操作。 出凝血6.6.1开机:按下机器侧面的POWER 按钮。开机后机器进行自检,当屏幕上边显示“Ready:”时可以进行试验。 出凝血6.6.2检查消耗品: 1、准备反应杯:打开仪器上盖装反应杯的盖子查看反应杯是否够量,不足时,需及时添加。(一次性最多可放1000 个杯子) 2、准备试剂:按照仪器对试剂的要求,把试剂准备好,放到仪器内相应位置,注意查看试剂的量和有效期。如还不熟悉试剂位置时,可在主屏幕上选Reagent Setting,按屏幕显示放置试剂。 3、查看仪器的洗液瓶和废液瓶 出凝血6.6.3准备标本:将样本放入样本架,再将样本架放到仪器进样器上。 出凝血6.6.4输入检测项目:主菜单上按下Work List 键,进入工作菜单,输入AT-III项目。 出凝血6.6.5输入样本号:按屏幕下菜单的ID No.键,按顺序输入样本的序号。 出凝血 6.6.6开始检测:录入完所有测试信息,按下屏幕右上角START 键,开始检测。 出凝血6.7质量控制:使用德灵公司的leve11质控品做质量控制。每批质控品的值不超过2SD。(详见出凝血1质量控制)

抗凝

抗凝血药物应用进展 摘要:抗凝治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凝血和止血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抗血栓药物的研发, 各类新型抗凝药物不断涌现。本文就凝血酶抑制剂、Xa抑制剂以及其他新型抗凝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学、药动学、安全性、药物相互作用等作一综述。 [关键词]:抗凝药物;凝血酶抑制剂; Xa因子抑制剂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ticoagulants [Abstract]:Anticoagu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romboembolism. With further understanding on the mechanism for blood coagulation, thrombosis. A number of new anticoagulant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key steps in the coagulation cascade,such as factor Xa inhibitors and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echanism, pharmacology, pharmacokinetics , safety and drug interactions of these new drugs. [ Key words]: anticoagulants; thrombin inhibitors; factor Xa inhibitors 抗凝血药是一类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不同环节,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高发,对抗凝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抗凝血药物是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这类药物存在起效较慢、易致血小板减少、出血等缺点。寻找更加安全、高效的抗凝血药物在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已涌现出许多以凝血过程中特定的凝血因子为靶目标的新型抗凝药,其主要特点是针对单个凝血因子(如针对Ⅹa因子和凝血酶Ⅱa因子)的抑制作用, 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 不存在与食物或药物的交叉反应, 药物起效快, 抗凝效果可预测, 不良反应少,下面对近年来临床应用的抗凝药物加以综述。 1 凝血途径和抗凝机制 凝血因子是一组参与凝血过程的血浆因子,迄今为止发现的凝血因子共有14种, 包括因子Ⅰ到因子ⅩⅢ、前激肽释放酶和高分子量激肽原。其中因子VI 被证明是活化的第五因子,已经取消因子VI的命名。这些因子中除Ca2+ 外,其余均为蛋白质. 因子Ⅱ, Ⅶ, Ⅸ, Ⅹ, Ⅺ, Ⅻ和前激肽释放酶都是内切蛋白酶,在血液中以酶原形式存在,当刺激血凝因素产生时,这些无活性的酶原被激活,从而引起凝血反应。 凝血反应在数个水平上受到调节,凝血酶在血栓过程中起着中心作用:(1)裂解纤维蛋白原成纤维蛋白;(2)激活因子V、VIII及XI,这些因子反过来诱导更多的凝血酶激活;(3)诱发血小板聚集活化。此外,通过激活因子XIII 使纤维蛋白交联稳定血栓。凝血X 因子是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交汇点,它的活化形式凝血因子Xa ,可以在凝血因子V、Ca2+、磷脂的辅助作用下把凝血酶原活化为凝血酶。对凝血因子Xa 活性的直接抑制就可以产生高效的抗凝血作用,而不带有一般凝血酶抑制剂如肝素类药物的副作用。新的抗凝药物主要作用环节是针对凝血酶Ⅱ因子和凝血X 因子。

凝血与抗凝血题题

第十二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一、单择 题 1.在启动凝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 A.血小板 B.FⅦ C.FⅫ D.FⅢ E.凝血酶 2.正常时表达TF的细胞是 ( ) A.血管外层的平滑肌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 C.血液单核细胞 D.嗜中性粒细胞 E.巨噬细胞 3.局部组织损伤后TF启动的凝血过程不能扩大的原因是由于血液中存在 ( ) A.PC B.AT-Ⅲ C.肝素 D.TFPI E.PS 4.TF-Ⅶa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因为激活了 ( ) A.FⅧ B.FⅨ C.FⅩ D.FⅪ E.FⅫ 5.血小板的激活剂不包括 ( ) A.ADP B.凝血酶 C.TXA2 D.PGI2 E.肾上腺素 6.血小板释放反应中,致密颗粒可释放 ( ) A.5-HT B.纤维蛋白原 C.TXA2 D.纤维连结蛋白 E.凝血酶敏感蛋白 7.在抗凝系统中不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的是 ( ) A.AT-Ⅲ B.α2-AP C.PC D.C1抑制物 E.HCⅡ 8.使AT-Ⅲ灭活凝血酶作用明显增强并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是 ( ) A.PGI2 B.NO C.ADP酶 D.APC E.HS 9.肝素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抗凝物质是 ( ) A.TXA2 B.NO C.TM D.TFPI E.PC 10.激活的蛋白C(APC)可水解 ( ) A.FⅡ B.FⅢ C.FⅤ D.FⅦ E.FⅩ 11. APC阻碍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由于其灭活了 ( ) A.FⅡa B.FⅤa C.FⅦa D.FⅨa E.FⅪa 12.APC的作用不包括 ( ) A.水解FⅤa B.水解FⅧa C.水解FⅡa D.限制FⅩa与血小板的结合 E.灭活PAI-1 13.可使PK分解为激肽释放酶的是 ( ) A.FⅧa B.FⅨa C.FⅩa D.FⅪa E.FⅫa 14.可通过外源性激活途径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的是 ( ) A.激肽释放酶 B.FⅪa C.uPA D.凝血酶 E.FⅫa 15.激活TAFI所必需的高浓度凝血酶的产生主要依赖于 ( ) A.FⅪa B.FⅩa C.FⅨa D.FⅧa E.FⅦa 16.不受Vi t K缺乏影响的凝血因子是 ( ) A.FⅡ B.FⅩ C.FⅦ D.FⅨ E.FⅢ 17.由于基因变异而产生APC抵抗的凝血因子是 ( ) A.FⅡ B.FⅢ C.FⅣ D.FⅤ E.FⅦ 18.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促进DIC发生的原因是 ( ) A.抗凝物质合成障碍 B.血液高凝状态 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D.微循环障碍 E.纤溶系统受抑制 19.使AT-Ⅲ消耗增多的情况是 ( )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一.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止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血管痉挛到血小板血栓形成,成为血小板凝块,最后促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另外还有纤溶系统 ,三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 活性。 生理止血过程 ?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 生理止血过程 ?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起到初级止血作用,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实验室BT和PLT 生理止血过程 ?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止血作用。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选实验室PT和APTT。 ?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

二凝血系统 ?凝血过程的三要素: 凝血因子+血小板+Ca2+.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凝血因子的特性:迄今为止,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2个。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个(从Ⅰ-XIII,其中因子Ⅵ并不存在)。血浆中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是因子是V(无),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是因子Ⅰ(老大),在肝脏中合成且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2,7,9,10,血友病甲(A)缺乏的是8因子,血友病乙(B)缺乏的是9因子。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共同激活的因子是10因子。 . 通常分为: ①内源性凝血途径; ②外源性凝血途径; ③共同凝血途径 ?如果只是损伤血管内膜或抽出血液置于玻璃管内,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Ⅹ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内源性激活途径(intrinsic route) ?如果是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的,称为外源性激活途径(extrinxic route) 学习生理学的时候,生理性凝血过程的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怎么也记不住,记了忘忘了记,其实很简单: 内源途径:有8、9、11、12因子参与,可记为:婴儿(12)拿着筷子(11)去酒吧(9、8)。 酒吧在室内,所以是内源。 外源途径有3、7因子参与,可记为山鸡。山鸡一般在外面才有。 共同途径有10、5、2因子参与,可记为:十五的月亮(10、5)下有条鳄鱼(2)因子Ⅹ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共同凝血途径的三个阶段 1.因子FX激活成FXa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使用EDTA抗凝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使用EDTA抗凝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作者:季明德,魏源华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检验科, 现阶段进行凝血项目检测都是用枸橼酸钠抗凝,抽取血液量与枸橼酸钠的比例是9:1,在真空采血管中包含固定量的0.3 ml抗凝剂,真空采血管内的负压保证了从血管中吸出2.7 ml血液。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偶尔会发生血液量不足的问题,比例发生改变会影响凝血结果[1]。使用EDTA抗凝管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因为EDTA粉末在抗凝过程中几乎不对血液造成稀释,也就不会发生稀释比例的改变。本文研究在于诠释用EDTA抗凝时所测得的PT、INR结果与枸橼酸钠抗凝时的相关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Stago 公司生产的STA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使用Stago 公司配套试剂,配套质控品。Dade-Behring公司生产的INR校准血浆; 1.2 标本来源收集本院健康体检者标本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20~53岁;收集本院心胸外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其它原因致PT延长病人标本60例,男35 例,女25例,年龄21~55岁。 1.3 实验方法 1.3.1 枸橼酸钠抗凝血MNPT的计算同一仪器使用不同生产厂家、不同批号的凝血活酶试剂所计算出的正常人平均PT(MNPT)值是不一样的,故我们应重测所用凝血活酶试剂匹配的仪器MNPT 值,而不应使用生产厂家给我们提供的MNPT值[2]。计算MNPT需要至少20份正常血浆。本实验我们挑选60名健康体检者,经过仪器测试PT值,剔除>2S的数据, 经统计学处理,计算得出枸橼酸钠抗凝血的MNPT值。 1.3.2 EDTA抗凝血MNPT的计算 60名健康体检者的EDTA抗凝血,测试PT结果后,剔除>2S的数据, 经统计学处理,计算得出EDTA抗凝血的MNPT值。 1.3.3 Local ISI(仪器区域国际敏感指数)的建立仪器不可使用试剂说明书上附带的ISI值,因为此ISI值是试剂制造商用手工方法所测出的,并非是实验室仪器对所用批号凝血活酶试剂的Local ISI[3],所以要重新建立Local ISI。用已标注INR值的校准血浆复溶后,在Stago仪器上测PT 2~3次,得出PT秒数均值,INR=(PT/MNPT)Local ISI,将枸橼酸钠及EDTA抗凝血各自的MNPT 结果及已知的INR结果代入上式,即可求出Local ISI=lgINR/(lgPT-lgMNPT),故能分别求出两种抗凝方式各自的Local ISI。 1.3.4 PT、INR的检测本院健康体检者标本60例,本院心胸外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其它原因致PT延长病人标本60例用枸橼酸钠和EDTA抗凝管各抽一管血,3 500 r/min离心5 min,以制备乏血小板血浆,在4 h内完成检测。根据公式INR=(PT/MNPT)Local ISI,得到INR值。

凝血酶原(PT)SOP文件

ZYYY/LJXM--B10--2015 SOP文件 附录 B B10: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第一页页首内容: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凝固法) 科左中旗中医医院检验科 操作规程文件号:ZYYY/LJXM--B10--2015 第 4 版 共 6 页 2015年9月13日起实施。 〔该SOP变动程序〕 本操作程序的改变可由使用SOP文件工作人员提出,并报告专业负责人,科主任批准签字。 本规程每2年复审一次 复审日期: 年月日 复审人: 规程编写者:李凤兰 审批者:李凤兰 批准日期:2015年9月13日 医务科保管者:包金泉 检验科保管者:李凤兰 临检实验室保管者:于庆芝

B10.1:测定原理:待测血浆加入过量的钙组织凝血活酶,重新钙化的血浆在组织因子存在时激活因子X成为Xa,后者是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测定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待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B10.2:标本采集与处理: B10.2.1:受检者准备:空腹静脉取血 B10.2.2:受检者体位:坐位、静脉取血、使用止血带时间不超过1分钟。 B10.2.3:标本种类:采用血浆检测,用枸橼酸钠抗凝。 B10.2.4:使用器材:取血器材包括注射器、针头与试管,必须干燥、清洁,要使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与塑料试管,使用真空采血管后应及时去除真空。 B10.2.5:离心条件与测定时间:必须以3000rpm的离心速度离心15分钟,血浆分离后应在2小时内完成测定。 B10.2.6:抗凝剂:必须用109mmol/L(32g/L)枸橼酸钠抗凝,抗凝液应防止霉变。 B10.2.7:抗凝比例:枸橼酸钠抗凝液1份+全血9份收集标本,及时轻轻颠倒摇匀,红细胞比积大于0.50或小于0.20时,请改变抗凝剂比例: 抗凝剂用量= 0.00185×血量(ml)×(100-病人红细胞压积) B10.2.8:拒收标本的标准:不明身份的标本;不按要求试管收集的标本;量不足的标本;运输不当标本. B10.3:试剂:本科所用试剂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全自动血凝仪仪器配套产品, 许可证号: 沪食药监械生产许20120575号; 产品注册号:沪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2400797号; 产品执行标准:YZB/沪0556-40-2013。 B10.3.1:试剂盒组成:。 B10.3.1.1:包装规格:干粉剂型1 R1 1.0ml ×10 R2 20ml×1 B10.3.1.2:主要组成成分: R1:检测试剂1 PT试剂:10瓶(含组织因子、缓冲液、0.5%BSA、防腐剂) R2:检测试剂2 PT缓冲液:1瓶(含缓冲液、稳定剂、防腐剂) 试剂ISI值: 见瓶签标示,不同批号试剂组分不能互换。 B10.3.2:试剂的有效期及稳定性: 原装试剂2-8℃密闭保存可稳定至有效期。

抗凝血酶检测及临床研究进展

抗凝血酶检测及临床研究进展 抗凝系统是维持机体出血与止血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抗凝系统中某些因子的数量或功能发生改变的时候,就有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是人体抗凝系统的主要因子之一,约占抗凝系统总活性的50%~70%,它与人体发生各类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从at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等方面对其作一综述。 1 抗凝血酶的分子结构及功能 抗凝血酶(at)是一单链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58.2ku,血浆浓度为2μmol/l。a t分子主要由9个a-螺旋结构(a-至i-螺旋)、3个β折叠(a-至c-β折叠)、1个反应中心环(reactive center loop,rcl)共同组成一个大小75~100a的球状分子。at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区,一个是位于n端的肝素结合区,一个是位于c端的反应位点。at通过arg393-ser394的丝氨酸蛋白酶反应点及lys残基(第125位、第107位和第136位)和arg残基(第129位和第145位)有关2个功能位点,与肝素、凝血酶结合发挥其抗凝作用,其抗凝作用占体内总抗凝作用70%左右。at与肝素的结合,是at抗凝功能中的重要一环,在肝素存在下,at的抗凝作用可以增加数千倍。在人体有生理意义的有3种亚型:at-i、at-ⅲ、at-ⅵ,肝素主要通过加强at-ⅲ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速度依赖于肝素,但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量取决于at 的活性。1993年,国际血栓和止血协会推荐将at-ⅲ简称为at。由

于at-i实际上是纤维蛋白,at-ⅵ为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故只有at-ⅲ才具有抗凝血酶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常常以测定血浆at 的水平作为判断机体抗凝水平和血栓形成性疾病的实验室指标,也据此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价疗效。 2 抗凝血酶检测方法及原理 严格按抗凝剂与血液1:9的比例采血。严格按照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操作规程进行。实验用发色底物法检测at,其原理为定量的凝血酶加入到待测血浆中,与血浆中at作用,形成无活性的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发色底物,释放出对硝基苯胺(pna),pna在波长405nm处有最大吸收峰,pna显色深浅与at成反比。 3 抗凝血酶与主要疾病的关系 3.1抗凝血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研究表明,copd患者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血浆at含量都明显低于正常组,治疗后明显上升,这可能是由于copd患者长期缺氧、感染等因素使体内凝血因子含量增加或活化,从而使抗凝血酶的消耗增多,导致其抗凝机制出现异常,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和肺小动脉血栓的形成,进而加重病情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治疗中加以适当的活血抗凝治疗对控制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copd常易并发肺小动脉血栓的形成,这与copd的高凝状态有关,持续的肺部微小血栓的形成是导致及加重肺动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原因。 3.2抗凝血酶与糖尿病

抗凝药原理

肝素间接 在体内和体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静脉注射后,抗凝作用立即发生。增强抗凝血酶3的活性 激活肝素辅助因子2,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促进纤溶系统激活 【不良反应】肝素应用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一旦发生,停用肝素,注射带有阳电荷的鱼精蛋白(protamine),每1mg鱼精蛋白可中和100U肝素。部分病人应用肝素2~14天期间可出现血小板缺乏,与肝素引起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关。 肝素不易通过胎盘屏障,但妊娠妇女应用可引起早产及胎儿死亡。 连续应用肝素3~6月,可引起骨质疏松,产生自发性骨折。肝素也可引起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肝、肾功能不全,有出血素质、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患者、孕妇都禁用。 重组水蛭素直接 口服不被吸收,静脉注射进入细胞间隙,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对凝血酶高度亲和力,是目前所知最强的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可以抑制凝血酶所有的蛋白水解作用。不仅阻断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凝块,而且对激活凝血酶的因子V,VIII,XII,以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强大而持久的抗血栓作用。 它与凝血酶按1 : 1的比例非共价结合形成一种稳定的复合物, 抑制了凝血酶的活性, 从而阻止了纤维蛋白原凝固及凝血酶对血小板的

作用, 达到抗凝的目的[ 7] 。水蛭素在常温干燥状态下比较稳定, 其作用不依赖于AT - Ⅲ等血浆辅助因子, 其抑制血栓形成的浓度远小于其引起出血的浓度, 无明显毒副作用。 间接与直接的区别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而使凝血酶灭活或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其依赖抗凝血酶来发挥作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能够直接抑制凝血酶而不需要抗凝血酶辅助,其作用不依赖抗凝血酶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可导致凝血酶不可逆性灭活,半衰期长,其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可产生药物间相互作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与凝血酶可逆性结合,且结合速度很快,半衰期短,作用不受患者年龄、性别和肾功能影响,无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且通过抗凝试验可以很容易地监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疗效。 枸橼酸钠 为体外抗凝剂。本品的枸橼酸钠根离子与血中钙离子生成难解离的可溶性络合物枸橼酸钙,此络合物易溶于水但不易解离,凝血过程受到抑制,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钙离子参与参与血液凝固。血小板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血细胞。黏附、聚集的血小板形成血栓有利于止血。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形成。但在必须在一定浓度的Ca2+和纤维原蛋白存在时才能实现。作为凝血因子IV的钙离子,参与了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实现途径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

抗凝四指标

INR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可以使得测试结果具有可比性。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PT)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1、正常参考值:0.8-1.5。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所以要计算INR必须知道你所在实验室的ISI。虽然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用这个来替代BT、CT,但凝血4项只是测定凝血功能测定,其出血时间还需另外测定。所报的结果中必须要有INR这项(只是针对PT这一项而言)。因为不同的试剂其敏感性不一,对试剂的敏感性是以国际敏感性指标来计(ISI值),ISI值不同的试剂来检测同一标本,其测得值也不一样,为了使结果具有可比性而引入INR值,其计算式为(病人标本测得值/应用此试剂所测本室正常参考值)ISI值的幂次方,比如一批试剂所测本室正常参考值为15秒,所测病人值为18秒,试剂的ISI值为1.30,INR即为18/15的1.30 次方,而另一批试剂的ISI值为1.10,病人测得值为13秒,此批试剂所测正常参考值为12秒,INR 即为13/12的1.10 次方,这样,虽然病人测得值不一样,但INR值相差无几,不同试剂所测的PT值才有可比性。至于INR值为多少才能进行手术,及溶栓时INR值控制在多少范围,有参考资料可查。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 治疗肺梗塞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P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正常参考值:12-16秒。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是衡量外源性系统的所有因子的方法。由于所有因子都由肝脏产生,故PT是评价肝合成蛋白的最好标准,也是调整和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的依据。 APTT 测定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因子活性,这些因子都为所有凝血系统的最后通路。若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PT等凝血及联试验及凝血酶时间正常,APTT延长提示血友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1、正常参考值:24-36秒。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 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FIB 临床上主要用于以下情况的检测 [1]止血状况的检测:明确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如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低纤维

凝血四项抗凝血酶Ⅲ的意义

抗凝血酶Ⅲ的意义 临床意义: 1、遗传性ATⅢ缺乏可分两型: (1)CRM-型既抗原与活性均下降。 (2)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遗传性ATⅢ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约1/5000,发病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后、创伤后、感染后、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CRM-患者血浆中ATⅢ生物活与抗原性约为正常人50%左右。CRM+其ATⅢ结构与功能异常的类型较多,共同表现是对肝素的亲和力降低,从而对丝氨酸蛋白酶的灭活能力明显减弱。 2、获得性ATⅢ缺乏: (1)ATⅢ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障碍、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常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 (2)ATⅢ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 (3)ATⅢ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管疾病、DIC、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梗塞、妊高征等。 (4)ATⅢ水平增高,见于血友病甲和血友病乙、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物等。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的有关知识 一、人体纤溶系统及D-二聚体生成 生理学背景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fibrinolysis system)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由4种主要部分组成:纤溶酶原(plasmingen)、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gen activator, 如t-PA, u-PA)、纤溶酶(plasmin)、纤溶酶抑制物(plasmi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1, antiplasmin)。当纤维蛋白凝结块(fibrin clot)形成时,在tPA的存在下, 纤溶酶原激活转化为纤溶酶, 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开始, 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结块形成各种可溶片段,形成纤维蛋白产物(FDP),FDP由下列物质:X-寡聚体(X-oligomer)、D-二聚体(D-Dimer)、中间片段(Intermediate fragments)、片段E(Fragment E)组成。其中, X-寡聚体和D-聚体均含D-二聚体单位。 人体纤溶系统,它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D-二聚体血浆中水平增高说明存在继发性纤溶过程,而先生凝血酶,后又有纤溶系活化;并且也反映在血栓形成的局部纤溶酶活性或浓度超过血浆2‰─抗纤溶酶活性或浓度。溶栓治疗是指用药物来活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一般为投入一种纤溶酶原活化物如尿液酶、链激酶或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使大量纤溶酶生成,从而加速已形成血栓的溶解。FDP或D-二聚体生成,则表明达到溶栓效果。 纤溶蛋白降解产物中,唯D-二聚体交联碎片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因此,理论上,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可定量反映药物的溶栓效果、及可用于诊断、筛选新形成的血栓。但是,到目前为止,商品的D-二聚体检测手段都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中D-二聚体的胶体金免疫过滤检测法,由于其快速测定、灵敏度高、阴性预报值高,重复性良好,临床医师较多采用。 二、D-二聚体测定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测定纤溶系统主要因子,对于诊断与治疗纤溶系统疾病(如DIC, 各种血栓)及与纤溶系统有关疾病(如肿瘤, 妊娠综合症), 以及溶栓治疗监测, 有着重要的意义。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临床应用: 深静脉血栓(DVT)诊断 比较研究表明, NycoCard D-Dimer和ELISA D-Dimer在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阴性判断上与静脉造影法相比, 结果一致性与灵敏度接近100%。而胶乳法灵敏度仅为73%,结果一致性为78%。 NycoCard D-Dimer,是DVT早期诊断与阳性排除的重要工具。简便、快速,节约费用。

常见抗凝血物质

抗凝剂 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如天然抗凝剂(肝素,水蛭素等) Ca2+鳌合剂(柠檬酸钠,氟化钾) 医疗用途:治疗静脉炎,阻止血块在静脉里形成。 体育用途:避免促红细胞生成素使血液变稠。 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如天然抗凝剂(肝素,水蛭素等) Ca2+鳌合剂(柠檬酸钠,氟化钾) 原理:使凝血酶原不能激活,Ca2+是凝血因子IV,其他的是蛋白类。 1.EDTA(乙二胺四乙酸) EDTA是临检工作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抗凝剂和试剂之一,其机制是通过与水相中的钙离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而阻止血液凝固。EDTA的盐类有钾、钠、锂盐、均溶于水,钾盐较钠盐的溶解度大,全血胞计数最好使用EDTA的钾盐。EDTA能影响某些酶的活性和抑制红斑狼疮因子,故不适于制作组化染色和检查红斑狼疮细胞的血涂片。EDTA还会影响血小板聚集和白细胞吞噬功能,也不适于做止血学检验和血小板功能检验。用EDTA抗凝血制备的涂片对粒细胞形态有影响,其影响程度与抗凝血放置时间和抗凝剂浓度有关。按照ICSH 建议EDTA的使用浓度为1.4~1.6g/L血液,迅速制备涂片,粒细胞形态特征有微小的改变,有时细胞核分叶不见,细胞肿胀。如果用放置时间较长的血液制备的涂片可出现细胞浆内颗粒消失,胞浆和细胞核有空泡,染色质模糊不清。用大于1.5g/L血液浓度制备的血涂片,粒细胞可完全变性,对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也有影响,尤其是血小板,可出现肿胀、破裂而产生碎片,影响其计数,造成结果偏高。获得血浆标本可通过不同的抗凝剂,肝素锂作为抗凝剂在国外应用广泛,而国内多使用肝素钠、EDTA-K2抗凝,与国外有所不同。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近年来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项目的开展,也使用了EDTA-K2作为抗凝剂,从而减少了对结果的影响。常用EDTA的钠盐或钾盐作为抗凝剂,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而使钙离子失去凝血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2.肝素 肝素是血液化学成分测定中最好的抗凝剂。肝素是一种含硫酸基团的黏多糖,其抗凝机制是与抗凝酶Ⅱ一起,在低浓度能抑制因子Ⅸa、Ⅷ和PF3之间的作用,并能加强抗凝血酶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从而阻止凝血酶形成;还有抑制凝血酶的自我催化及抑制因子X的作用。肝素的盐类有钠、锂、铵盐。通常用肝素抗凝的剂量是10.0~12.5IU/mL血液。临床常用肝素锂,虽其价格较贵,但抗凝效果较好。肝素过量可引起白细胞聚集和血小板减少,故不适于白细胞分类和血小板计数,更不能用于止血学检验。通过试验表明,采血时加入肝素钠抗凝剂后,对测定血液中总蛋白质含量结果有较明显的影响,会使其测得结果高于用

抗凝血药

抗凝血药与促凝血药的研究进展 莫合塔尔·夏甫开提米克热木·沙衣布扎提 摘要:血液中存在着促凝和抗凝血物质。正常时以抗凝血为主,而血管肾损伤时以促凝血为主。这两种系统功能紊乱平衡失调时就会出现血液循环的病理变化。为有效控制循环平衡疾病的发生,本文对促凝血药分类,抗凝血药的分类,药物和植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凝血药和抗凝血药的应用,凝血药和抗凝血药的展望进行综述。 关键词:出血;抗凝血药;促凝血药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在体内循环之所以能成为流体状态,是由于机体内存在着抗凝血系统。凝血是一些通过加速血液凝固过程或者阻止纤维蛋白溶解作用而受到止血效果的物质,它们在药物治疗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血液凝固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存在于血液中的一种对立统一机制。在生理状态下二者保持平衡,共同维持着血液的正常生理。血液的凝固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二者的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加凝血因子不完全相同,前者是指心血管内膜受损或血液流出体外,接触某些异物表面时触发的凝血过程;后者则是指由于受损组织中释放出组织凝血活素的参与而引起的凝血过程;但又非各自独立完全。这一过程可概括为以下3个步骤::①在血管或组织损伤后,经一系列凝血因子的递变而形成因子Xa;②在后者与Ca2+、因子V和血小板磷脂的作用下,是凝血酶原(因子II)变成凝血酶(IIa);③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自原(因子I)变成纤维蛋自(I a),产生凝血块而止血。促凝血药主要是通过该途径增加血小板生成,增强其聚集及黏液合力,促使凝血活性物质释放,缩短凝血时间,或竞争性对抗纤溶酶原激活因了的作用,使纤溶酶原不能转变成纤溶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达到止血效果[1]。 1 促凝血药的分类 目前促凝血药是临床应用范围广泛的药物之一,在(出血)创伤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主要通过增强体内凝血因素或抑制抗凝血因素,促使凝血,以达到止血日的。 促凝血药(coagulants)可通过激活凝血过程的某些凝血因子而加快血液凝固。它可分为4类::①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促凝血药,如维生素K等;②抑制纤溶系统的促凝血药,如氨甲苯酸等;③作用于血管的促凝血药,如安特诺新等;④局部止血药,如凝血酶等[2]。 1.1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促凝血药:维生素K,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类甲蔡醒基化合物,主要有k1、k2 、K3、K4,四种。其中k1 , k2 作用快,维持时间长。但是为脂溶性物质,肠道吸收需胆盐帮助,故须注射给药。K3、K4为人工合成品,是水溶性化合物,吸收不需胆盐。但作用不及天然维生素K,,不良反应也较多。维生素K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疽和胆瘘、新生儿出血及长期口服抗菌药物所继发的维生素K缺乏症。也可用于治疗双香豆素类抗凝药和水杨酸过量引起的出血。 1.2抑制纤溶系统的促凝血药抑制纤溶系统的促凝血药氨甲苯酸能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受阻,从而影响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止血作用。主要用于纤溶过程亢进而引起的出血。如妇产科出血、外科大手术出血、肺出血等。还可用于继发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后期的出血[3]。。

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应用

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机制;临床应用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rothrombin Time Key words:Prothrombin time; Cruor mechanism; Clinical Application 凝血酶原时间(PT)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水平的试验,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它的升高和减低可以反映体内凝血机制的变化,可为临床不同疾病提供较准确的治疗依据,现将其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1 用于药物的检测 血栓栓塞性静脉炎、肺栓塞、心肌梗死、人工瓣膜置换术、血管移植术后等均需服用华法林。华法林通过抑制肝脏环氧化还酶,使无活性的氧化型维生素K无法还原为有活性的还原型维生素K,阻止维生素K的循环使用,并与维生素K竞争羧化酶,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过程中的谷氨酸γ羧基化受抑制,使这些维生素K 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显著减少,从而发挥抗凝作用[1]为了避免因华法林用量不足而引发栓塞,或抗凝过度而导致出血,在使用时必须监测PT。因此医护人员必须给接受华法林治疗的老年患者提供详细具体的指导,患者必须知道药物的性质、哪些因素影响药物的作用和定期监测PT和INR的重要性;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华法林的剂量;PT及INR明显延长或有出血倾向者应减量或停药,并密切观察,给以相应处理。

2 应用于肝病 PT是一项反映外源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综合活性的敏感试验。这些凝血因子在肝细胞合成,因此各类肝病时,PT有不同频度和程度的延长,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活性不同程度的减低。测定PT 或凝血因子Ⅴ、Ⅹ等可敏感地反映肝细胞的损伤程度,临床上常用测定PT活动度判定肝病的病情。急性肝炎患者PT延长率为10%~15%,慢性肝炎为15%~51%,肝硬化为71%,重症肝硬化90%,随着肝脏病情加重, 血浆PT有逐渐延长趋势,提示随着肝实质损伤程度加重, 血浆PT延长越明显,预后较差。同时肝损伤时PT测定又是预测患者存活率的一个较好指标, PT延长越多发生出血风险越大。一些研究[2]显示术前PT延长超过3 s,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较高,有助于肝病合并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且对判断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及患者的疗效、出血倾向的监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肝炎凝血指标相关研究[3]认为PT 的相关性最好、敏感度最高。因此,血浆PT值对了解肝脏疾病患者病情变化、预后判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应用于妊娠 妊娠期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增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延长,表明妊娠期纤溶活性降低,机体内环境的凝血—抗凝血调节改变而处于高凝状态。在异常情况下,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则由于产妇血液的高凝状态,在内源性及外源性触发瀑布机制方面,有其特殊的因素。内源性途径触发因素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低血容量及宫腔内感染。外源性途径触发因素有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存留在宫腔内的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