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整体观对于我们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科学的思想观念,进而解决我们如今的发展方向问题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向问题【1】a)【1】。

关键字:系统整体观思想理论指导人们群众发展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不同时期面对的困境也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针对现实问题,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自身不断发展,由此产生多种整体观形态。马克思整体观的不同形态状况,为人们解决不同难题提供理论依据。因此马克思主义整体观自身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理论发展不会停滞不前,科学成果能够不断创新【1】a)【2】。人们在当今的社会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人与自然问题,科技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这些实际的社会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的科学指导【1】a)【3】。只有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的正确指导,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科学有效的处理当代社会的一些问题【1】a)【4】。

理论成果不是最终目的,人们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科学的指导思想。理论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将其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理论成果,实践价值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我们的社会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为理论依据而解决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的诸多难题。缺少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的思想指导,人们似乎只看见对自然的征服,疯狂的掠夺环境资源而忽略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将后果返还给人类,现在的城市沙尘暴,雾霾,辐射等都是人类缺乏系统整理观的一些活动而引起的报复性后果。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关乎人类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如今面对的环境的污染问题以及关乎人类发展甚至关乎种族存亡的资源稀缺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人们只看见部分不重视整体而引起的后果。人们常常说保护自然,关爱地球,污染和破坏问题归根究底是人类社会的资源分配不均以及资产阶级的贪婪。我们只有一部分人呼吁保保护地球,保护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实际上收效甚微。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特别是一些追求利润不顾后果肆意破坏环境、挥霍资源的生产方、厂商,他们的领导者、命令的下发者,最重要的是这些人的醒悟,他们小部分人的举动对于整体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旦人类全体行动起来,其中一部分人发挥重要作用,其他大部分人参与行动,每个人都奉献出自己的努力,每个人的实践都能充分利用。只要各方不是只顾追求自身利益,而是所有人都具有大局观念、整体思维,只要我们整个社会都行动起来,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对实践活动具有方向指引作用,我们在处理问题时离不开整体观的科学指导。尤其是涉及较多人的切身利益时,要求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要处于指导思想地位,以人为本,以科学的眼光,整体的思维看问题,做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决定。

以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指导的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实践。离开人类本身一起实践活动都失去意义。实践是针对人类的实践,实践也是由人类执行的一些活动。所有的实践行为都以人为载体,通过人来起作用。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面临的一些事关人类自身发展的问题,人类作为参与对象在这些事件中居于主导地位。几百年来,人类科技文明得到迅速发展,然而部分人为了自身利益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稀缺问题;小部分人为了追求个人享受和个人私欲致使野生珍惜动物

灭绝问题;国家之间由于科技发展而引起的辐射问题、基因问题等,人类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人类作为实践主体在这些问题中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所有的这些困境严重的影响了人类的自身生存和发展,地球本身既不会害怕环境污染也不用担心资源紧缺引起的后果,真正需要害怕和担心的只有人类自身,因为只有人类才会因此面临生存威胁。

马克思主义整体观是科学的整体观,自身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1】a)【5】。人类的生活环境每天都在变化,日新月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信息更新速度达到极致。当代社会已经真正地实现了信息数据的快速翻倍增长,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秒都有数据在更新、信息在不断变化,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难题已经不能用旧的理论思想来正确指导。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的优越性在于自身的不断发展和理论完善,使之始终能够正确应对人类遭遇的社会问题。人们理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迂腐的人最终会被时代淘汰,而一成不变的、落后的指导思想终究将被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成果替换。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也在不断地随着时代发展,去糟粕,取精华,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代社会的复杂环境,才能更加适用于解决今天人们所面临的一些困境、难题。一个科学理论理应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进自身,不断增强自身生命力和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现代的社会对人们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无法顺应时代发展的理论成果由于自身的落后和冗余而不能适应实时的社会环境变化,只会逐渐被人们所抛弃。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的自身优越性和先进性使得它能够不断发展,不会落后,先进的理论成果不断被用来解决人类社会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的科学指导,不仅仅是我们中国的社会发展需要,世界其他国家也应当积极借鉴和使用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的思想【1】a)【6】。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是科学的、进步的、有利于全人类发展的指导思想,当今世界的诸多困扰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难题都依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来解决【1】a)【7】。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即是能够帮助人类解决难题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是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全体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今后的生活同样离不开系统整体观的积极指导作用。

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观念,培养我们积极、进步的精神,对当代社会我们的一些经济、政治等相关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实际应用,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的说服性和真正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同时自身的优越性得到较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关于社会发展代价的哲学思考》:奚丹《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7

【2】《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理论品格》:范志轩,《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战试析》:王小梅,《档案天地》,2001

【4】《马克思的人生观研究—基于实践思维方式的诠释》:白晋午

【5】《浅析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汪瑞,《金田》,2015

【6】《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耿相魁,《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7】《马克思主义领域下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刘国凤张天华,《人民论坛:中旬刊》,20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摘要: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对待各种事物和处理各种关系时, 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 大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的看法, 用这样的看法去观察和对待人生问题, 因而对人生产生了一系列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这样就形成了人生观。人生观不同, 对人生许多根本问题的态度也不同。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作为整个中华名族的综合素质最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仅简单涉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问题,而且必然还要进一步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和人文精神发展的社会问题。新的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的指南,是大学生提高知识能力的锐利武器。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正文: (一)世界观的概述 一、世界观的释义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世界观的特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种观点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在一般人那里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思想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对世界观也有一定影响;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有鲜明的阶级性。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归根到底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的联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f31727951.html,/) 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编辑]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编辑]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其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自然科学条件和理论基础,也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品质分不开的。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2.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3.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4.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他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万能的体系却是却窒息了辩证法。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的伟大功绩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他看到了人的自然存在,但他所说的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不懂人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2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客观条件 2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5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狭义)的形成与发展 5 一.形成期:1844—1846 5 二.发展期:1846—19世纪0年代 6 三.深化期:19世纪70年代—1895 6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基础7 一、唯物反映论是认识和把握艺术的本质、特征、规律的理论基础; 7 二、唯物史观是揭示和把握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文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7 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延伸和确证,是探讨艺术生产性质及其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以及认识无产阶级审美理想,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特征和使命的理论基础; 8

四、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方法论基础。8 第四节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特征8 一、实践性9 二、阶级性9 三、科学性9 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表述上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同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表述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完成他们计划中的有关文艺和美学方面的专门著作。马克思在他思想成熟后,曾想写一篇论文来发挥他对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巴尔扎克的看法,然而这个计划始终没有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写的专门评述文艺现象的论文和书信,也不是很多,他们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多数具有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 2.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卢卡契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史的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已经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思想体系”。苏联当代文艺学家乔?米?弗里德连杰尔在《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问题》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不但有大量关于文学艺术的零散言论(多少带有局部的和片面的性质),而且他们对美学的基本问题都有一个统一的深思熟虑的看法,这是和辩证唯物主

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瞧来,人一方面都有自己的各种需要,并总就是希望从她人与社会中得到尊重与满足;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存在与创造的一切,能满足她人与社会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她人、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人正就是在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与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因而人的价值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 一、人的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通俗的说,价值观就是人的行为准则,就是标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生动的反应一个人的价值观。每做一件事,思考一个问题,出发点就是什么,就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还就是从社会利益出发;落脚点又就是什么,就是为了钱、权、名、利,还就是为了大家的利益,为了社会的发展,这些存在于每个人脑海中的处事标准决定每个人的举止行为。对一个自私的、肤浅的人来说,个人利益、少部分人的利益永远都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实在的东西,这就就是她们的行为标准,就是她们价值观的全部内容。她们所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无不侵透者这种极端自私自利的思想,正义、道德、为人民服务等等,对她们来说一钱不值。这些人瞧似很聪明,活得很风光、很精彩,其实她们就是不过就是连自己的基本属性都瞧不到的可怜虫。因为自私,目光短浅、自以为就是,她们被死死的钉在自我这样一个狭小的圈子内无谓的纠缠、可怜的挣扎,永远无法挣脱命运的摆布与时代的局限,直到消失在这个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就是表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个概念,

就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价值总就是对人而言的,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就有价值。因此,价值就是在同人的关系中产生的,并取决于满足人需要的程度。在一般的价值关系中,价值的主体就是人,可以就是个人,也可以就是集团、民族、国家以至整个人类;价值的客体就是物,可以就是自然物,也可以就是人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可以就是物质的东西,也可以就是精神的东西。“人的价值”就是从物品或商品的价值中引伸出来的,就是指作为客体的人对于作为主体的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也就是在同人的关系中产生的,就是在同她人、社会与自身的关系中产生的。人的价值,就在于人能满足人的需要,人能以自身的存在、劳动或其她行为,创造物质与精神产品,满足自身、她人与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因此,人的价值,既体现在同她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之中,也体现在同自身的关系之中。 如果以人为价值主体,以社会为价值客体,那么人的价值体现为人的个人价值。如果人既就是价值主体,又就是价值客体,那么人的价值就体现为人的自我价值。可见“人的价值”这一命题有着异常丰富的内涵: 其一,人的社会价值。一个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同她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之中,表明一个人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后者的特定需要。因而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就就是指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与精神需要所作出的贡献。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就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的社会价值也就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一个人在自己的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中,都有其某种特定的社会价值。但不管那方面的社会价值,总要在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 对中国现代历史意义的解释价值: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缘于救亡图强且向西方学习的需要。 向西方学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端性深刻的反思。 向西方学习是向欧洲学习:一个是英美道路模式和文化模式学习(经验实用主义);一个是向德俄法即大陆道路和文化模式学习(浪漫理想主义)。前者是国民党人试图走的路向,后者是共产党人坚持走的路向。历史最后证明,英美模式在中国很难走得通,国民党政权被共产党人的革命所推翻和取代。(中国为什么最终没能走向资本主义,黄仁宇先生的《资本主义与二^一世纪》一书有过文化社会学的深刻阐述:资本主义 是一种经济的组织与制度,中物品之生产与分配,以私人资本出面主持。大凡一个国家采取这种制度以扩充国民资本为当前主要任务之一,所以私人资本也在其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殊的比重。” 但在中国,这种情况一直都没有真正实 现过,最多只是赢得一个“资本主义萌芽”的名目,黄仁宇认为,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 资本主义?因为她志不在此。她不仅不能产生,而且一向无意于产生。”

2.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中国革命以及革命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现在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中 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不同时期凝结成的不同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放弃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历史的意义就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 二. 对当代大学人生健康成长发展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是具有强制性的政治思想理论,是当代中国人生活、工作、学习和成长的既有的政治环境,每个人的生活成长都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环境,只有顺应环境,适应环境,人生成长和发展才能相对顺利。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时代,凡是背离给定的政治环境的人,无论其是多么地聪明睿智,最终都将被埋没,除非离开这个环境,但又必须适应新的环境。 三. 对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即既用唯物的视角又用辩证的视角来分析看待各种事物和各种问题。“物”不仅是指看得见具体的东西,它更广泛的意义是指事物产生的各种制约因素,如环境、情势、知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她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性为基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和实践,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特点;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具有创造性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时间的基础上,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它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的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其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指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有条件性,有限性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特点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浅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1001 徐香 100204136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 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最终制成了剩余价值理论。本文从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和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三个方面做出理论分析。 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剩余价值 第一部分: 一、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完成,在此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并不断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二是无产阶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损,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勇敢的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斗争,以争得自身利益,因此社会革命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并加以合理的创新,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二、劳动价值论理论内容: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主要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一)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马克思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分析,提炼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它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的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多少反映了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即商品必须是凝结人类劳动切对人们有用的价值的产品,否则就不可以称之为商品。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马克思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这一理论强调和认可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它来源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源于马克思对劳动大众的关切和重视,与他一贯地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方法一脉相承,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精华部分。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多元价值论演绎而来的一元价值论,其理论目标是特定历史条件所赋予的为暴力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继承与发展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劳动价值论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必然要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必须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要结合新的现实,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当代意义 引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吸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又是其经济分析的核心。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若离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所以,应该从本质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应该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概括的意义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问题既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 马克思严格区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不同概念。《资本论》正是从分析商品两因素,即分析使用价值与价值入手的。 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存在的物质基础,如衣服挡寒、食品充饥、车船代步、房屋供居、电灯照明等。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化分工条件下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特有形式,即通过物与物或者说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而间接反映的一种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两个因素对商品来说是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谁也不会要它,谁也不会同它交换。同样,不经过劳动、如存在于自然界的空气,就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存,构成为商品的实体。 价值是劳动的产物,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从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内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不断减少,或者说单位劳动所能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就会不断增多,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价值及实现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的提出具有理论和时代背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备当代性,主要因为它的三个特性:时代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性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科学性凸显出当代价值。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背景 苏东剧变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主义实践和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向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的阶层划分、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极大地改变,各种思潮纷纷涌现出来,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一场挑战。马克思主义具不具有当代性,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然而,西方国家一些人,在东欧剧变之后,当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纷纷远离马克思主义之后,反而去重读马克思,为马克思主义作辩护,进而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存在主义学者萨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远不是已经枯竭了,它还年轻,甚至还在童年,似乎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 时代的变化和人类实践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性问题提出的深刻社会历史根源。有学者指出,“自马克思哲学创立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后工业文明和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使马克思哲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境域。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不仅仅是理论本身的诉求,而且更是时代本身的迫切需求,即要求我们从时代本质的高度去探讨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 著名学者杨耕在《重读马克思》中说,20 世纪的历史运动以及当代哲学的发展困境,使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理论的内在价值凸显出来,如世界历史理论、东方社会理论等等,同时又使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和当代意义透显出来了。“为了理解和把握现实,必须突破原有的理论模式;而为了突破原有的理论模式,又必须接触并深入现实。同时,在联系现实的过程中,哲学不应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反思性和批判性,不能把自己降低为现实的附庸或仅仅成为现实的解释者。”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却又超越了产生它的时代局限,它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具有强大的理论活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契合了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需求,具有强大的实践功效。马克思主义的精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规律。尤其是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概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概述 本课前三章是哲学相关知识,因此建议将前三章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复习。考研政治所规定的哲学内容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系统,可以把它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唯物论 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部分内容。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为什么?因为你是“唯物主义”,你当然得先把你“唯”的这个“物”究竟是什么界定清楚。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问题上并不都是老生常谈,除了正确理解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层次与客观实在性的关系以及运动和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之外,还要将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把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 第二部分辩证法 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另一部分内容。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当然要如实地认识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正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着的“一幅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卷”。正确反映世界本来面貌的世界观必然体现为科学的方法论,表现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指导我们认识和分析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形成了灵活多变但又“不离其宗”的考点。 第三部分认识论 即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与“唯物论”、“辩证法”相比较,后两者的对象是“世界”,而认识论的对象是“认识”,是以人的认识过程为对象的哲学理论。这就决定了认识论的原理具有非常突出的方法论功能,特别是“真理与价值”这一节,需要特别注意。 第四部分唯物史观 即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这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的重头戏。它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论上的科学再现。它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运动规律;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的作用,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在理论上的依据尽出于此,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又丰富和深化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唯物史观在考试中的重大命题意义值得注意。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的意识。它是一种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价值观对人的活动、人生选择、人生道路以及评价事物都有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自己通过学习、生活、总结出来的对价值的理解。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价值的首要前提,为实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即价值实践是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个人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内在统一为基础,要求主体在进行价值选择时,要尽可能地做到对个人负责与对社会负责的统一,增强个人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发扬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并且,社会对个人又要做出肯定。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因此,我们应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要反对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享受不讲创造的片面观点,要正确处理个人自我价值与为社会、他人作奉献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论还告诉我们:实现人的价值的,唯一途径是参与社会实践。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例如,有的当代大学生的“打肿脸充胖子”的这种消费行为,就是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价值观的表现。因为他们不懂如何发挥自己的潜力来展示自身的价值,只知道一味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不懂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回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因为他们不知道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只有实践于社会之中、回报社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个人价值才能得到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 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第九讲: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一、价值评价是人的活动的重要内容 1、哲学上讲的价值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 价值的大小,说到底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是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大小。 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因此,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的个体性、多样性和变化性。 价值往往是通过评价被揭示和把握的。评价是人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其大小所作的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2、如何科学地确立和正确地运用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成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课题。 第一,合理把握评价的个体标准和社会标准。我们既不能只承认社会需要的尺度而否认个人需要的尺度,更不能只承认个人需要的尺度,而否认社会需要的尺度。 第二,正确处理评价的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在主体的不同需要、不同评价标准中,历史需要和道德需要、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特别值得分析。 第三,科学对待评价的动机论和效果论。马克思主义者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主张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把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评价人的行为。在动机与效果统一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侧重于效果,强调以效果为根本。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看法和态度,回答诸如“信仰什么”、“追求什么”、“珍视什么”这样的问题,表现为人们的信仰、信念、理想,以及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的意义 此知识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 资本主义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本质、资本主义2013考研政治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久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资本积累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商品经济及商品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与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坐交换的原则进行。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一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1.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使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不断增长,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 3.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的阶段: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职能);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职能);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职能)。连续进行的条件一是空间上并存二是时间上继起。加快资本周转速度,一是缩短资本周转时间,二是加快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两个基本理论:一是两大部类,第一大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大部类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二是社会总产品上从价值上分为C+V+M三部分 4.资本主义工资与利润资本主义工资本质:工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特征是和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呈现周期性的特点: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对中国现代历史意义的解释价值: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缘于救亡图强且向西方学习的需要。 向西方学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端性深刻的反思。 向西方学习是向欧洲学习:一个是英美道路模式和文化模式学习(经验实用主义);一个是向德俄法即大陆道路和文化模式学习(浪漫理想主义)。前者是国民党人试图走的路向,后者是共产党人坚持走的路向。历史最后证明,英美模式在中国很难走得通,国民党政权被共产党人的革命所推翻和取代。但无论是共产党人还是国民党人当时寻求救亡图强的理论或道路都必须打着向西方学习的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是西方人文主义的现代革命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根本的指导性思想理论,且获得了彻底的决定性胜利。 2.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中国革命以及革命进行的社会

主义建设和现在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不同时期凝结成的不同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放弃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历史的意义就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因为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历着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并产生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形态,但总的来说,它们之间具有发展的逻辑联系。因此,都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所以,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这面大旗,中国现代历史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话语基础。 二.对当代大学人生健康成长发展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是具有强制性的政治思想理论,是当代中国人生活、工作、学习和成长的既有的政治环境,每个人的生活成长都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环境,只有顺应环境,适应环境,人生成长和发展才能相对顺利。在一个和平稳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有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有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何活动中都应当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3.科学社会主义 其前身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可能。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马克思主义与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概论中的核心价值观教学探索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价值观教育中的理论问题第一节价值观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危机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狄更斯百余年前狄更斯的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概括我们这个时代的割裂特征。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中国的崛起令整个世界瞩目甚至觊觎。中国终于走上了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并且在这条大路上愈行愈远。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道德危机、信任危机、生存危机、社会危机,都在各个角落、各个层面聚积起来,拷问着每一个生存其中的个体的灵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这一议题,不再指向上世纪肉体层面的解脱奴役与枷锁,而直面今天国人灵魂深处的忧虑和危机。“自由”和“解放”成为了形而上的迫切渴求。面对这样一种焦灼的局面,有人从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寻求突破的可能,有人从宗教的层面寻求现世的解脱,也有人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寻找自由的契机。一时间,意识形态泛滥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 自国门打开以来,西方的意识形态随着“师夷长技”的风潮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发芽。中国“师夷长技”的现代化道路不可避免地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互伴生。而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繁荣昌盛,资本逻辑就进一步乘风破浪,迈开步伐。它既给中国带来了GDP的惊人增速,也内在蕴藏着与生俱来的危机与秘密。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实比过去的生产方式更为进步,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和解放。但是,这一生产方式也有其内在矛盾,并且以更隐秘,却更顽固的机制实现其统治。这不仅仅有经济危机的痼疾,更有不为人知的意识形态统治的秘密。而这一意识形态统治并不再是理论形态的灌输和宣传,而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再生产出来的物质机制与心理机制,甚至是身体机制。 其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宣扬的“自由”和“平等”只是一种假象,它以物化的现象掩盖了背后的剥削奴役关系。资本主义的经济过程总是在现象层面呈现为平等交换的过程,而在这一平等交换的背后,则是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剥削关系。然而通过资本主义的特殊生产方式,这一剥削关系总是隐匿起来,以物与物之间的平等交换关系掩盖了这一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的拜物教秘密。这一隐秘的机制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也在意识形态的观念层面发挥其作用。当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迷惑于这一表面的物象时,它就误认了资产阶级社会表面的平等和自由,而无法理解其内在的、本质层面的剥削与奴役。因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宣扬的自由和平等,总是一种假象。 其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不能实现“自由”和“平等”,它甚至还是当今社会“自由”与“平等”的最大障碍。除了上文提到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质层面的阶级剥削以外,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实施上都渗透着资本对于主体的奴役。这使得主体从来都不是自由的,正当他自以为是在自由选择的时候,恰恰都是被资本逻辑所决定的。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消费社会”的运作机制。当主体作为消费者在自由选择商品的时候,事实上他的消费方式、消费范围都是被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他的消费欲望又是被资本的导向所建构的,资本通过对主体在消费过程中的控制和计算,完美地实现了资本的顺利周转,同时也加深了对主体的隐秘剥削。鲍德里亚还指出,消费者通过消费行为,可以满足自己提升阶级地位的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