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钢铁研究总院杜晓力李晗崔立淳

内容提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多级化向两极化方向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我们从理论上研究一下,以便从根本上对竞争力有一个感官上的认识。

有关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些著名学者、研究机构、政府组织和企业分别从国际竞争力产生的基础、评价方法和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们既为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又为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提升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法。

一、国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国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结构学派、能力学派、资源学派及新竞争战略管理理论,下面我们分别进行描述。

结构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他把产业组织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引入企业战略管理中,形成了经典的结构———行为———效果(SCP)模式,认为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和行为以及企业的绩效和盈利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间,波特教授发表了其著名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优势》(1990)。他在。著作中提出了不同产业环境下竞争对手分析的框架以及企业成功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产(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及决定因素,国家的竞争优势决定及其对产(企)业竞争力的支持作用,并构建了著名的菱形模型(又称“钻石模型”)为企业竞争力分析提供了实践方法。波特教授认为,有五种力量驱动企业竞争,即供方侃价能力、需方侃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围绕三种基本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来组织资源和进行生产。他把产(企)业竞争分为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等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产(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驱动力是不同的。在进行产(企)业竞争力分析时,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中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产业链)分析法和菱形模型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创造价值,通过对各个环节价值增值的纵向与横向比较来确定各个环节本身的价值和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异,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来源于企业与竞争对手在价值链上的差异。产业链分析法是产业竞争力的一种分析工具,每个产业都可以与其上游产业、下游产业和相关支持产业形成一种产业链,如某一产业可以与其原材料产业、设备投入产业、产品(服务)需求产业、技术支撑产业、金融服务产业、劳力供应行业组成这种关系,如果产业链每一节点上的产业在某方面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那么我们所研究的产业也就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波特教授的菱形模型在分析企业竞争力方面被广泛运用,它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出发来分析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各相关因素并解释国际竞争力的来源以及国际竞争力形成的条件和不足。菱形模型的六要素包括市场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产业链)、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战略、政府、机会,除了“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战略”这一要素属于企业内部条件(竞争力研究的微观基础)外,其他五个要素都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也可以看作是企业竞争力的宏观决定条件。各个要素从不同方面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并相互促进。可以说菱形模型为企业竞争力分析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框架,它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进行决定因素的分析,不足之处是没有提供具体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与波特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研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汉默尔(Gary Hamel)、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斯多克(George Stalk)、伊万斯(Philip Evans)等人从企业内部出发,认为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组织内部的特有能力,我们称这种特有能力为“核心竞争力”或“核心能力”。汉默尔和普拉哈拉德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能力》一文把核心能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并集中阐述了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持续发

展的源泉。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把这种核心能力描述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个别的产品、知识、技能和技术优势。与此同时,斯多克和伊万斯提出了“整体能力观”理论,他们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是来源于企业经营中某方面个别的单个的优势,而是来源于企业内部所有成员的集体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在企业运行中的相互合作和对各种个别优势的有效整合。也就是说,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为代表的“核心能力观”强调企业内部个别的关键优势,而以斯多克和伊万斯代表的“整体能力观”则强调企业的整体优势,但他们都认为企业的短期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和性能的差异性,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靠企业的成本优势和时间优势,而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以及成本优势和时间优势都是通过企业内部的这种特有能力来实现的。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资源学派的出现克服了结构学派和能力学派单方面从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片面性分析的缺陷,它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资源差异,这些资源既包括外部资源又包括内部资源,即资源差异——战略差异——竞争力差异——不同绩效。不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方法研究了竞争力的资源基础理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在美国《战略管理杂志》上撰文(《公司资源学说》)指出公司内部资源同外部环境相比对公司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知识、技术、能力以及其他各种优势资源的积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他的观点对20世纪90年代后的战略理论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理论分析框架为:首先明确哪些资源对企业最有价值,然后确定促进这些资源获得最高收益所适宜的市场环境和条件,最后通过投资、积累和提升资源质量等方式对企业资源进行最有效的整合以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彼得瑞夫(Peteraf)从竞争战略的角度对资源理论进行了动态分析,他认为竞争战略是随着资源差异的变化而改变的,他在《竞争优势的里程碑:一个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中列出了四种类型的竞争战略,这四种战略能够导致竞争优势的产生。首先是资源异质性竞争战略,即组织通过长期保持其内部所特有的差异性优势来获得长期的超额利润;其次是事前控制战略,其核心是提前在市场上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优势资源从而在组织运营中保持竞争优势;第三是不完全流动战略,由于组织内部的资源优势是其所特有的,具有排他性,这种资源的不完全流动性也是企业获得并维持其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最后是事后控制战略,它通过发展组织资源和战略的不完全模仿能力和不完全替代能力来保持其长期竞争优势。巴尼也(Barney)从企业内部资源的确认和划分出发,指出企业内部资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而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是那些“战略性资源”,即稀缺的、有价值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完全替代的资源。

上述三大流派对竞争力的研究是从静态的角度出发,即假设产(企)业处在一个相对稳定而非剧烈变化的环境中,对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段内产(企)业内部拥有的资源与条件进行分析来寻找竞争优势的源泉而很少去考虑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和科技变革的突飞猛进,许多学者认为产(企)业所处的环境由过去的相对稳定演化为充满不确定性,产(企)业的内部资源、条件和发展战略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因此,应该从动态的角度展开对竞争力的研究,而这种动态研究既要包括外部环境的动态研究又要包括内部条件的动态研究。艾特金森(Altkinsin)80年代后期提出的柔性组织概念,提斯(D.J. Teece)1997年提出的动态能力观点以及布朗(Brown S.L)与艾森哈特(Eisenhardt K.M)1998年提出的边缘竞争战略,都从动态角度对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在进行竞争力研究时,把影响产(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条件因素看成动态的、不断发生变化的,研究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找出这种变化规律并进行预测,从而判断出在不同时点或时段内产(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二、国外关于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国外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研究首先是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展开的,其中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率先进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其背景是由于其国内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钢铁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业等三大行业受到了日本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强烈冲击从而导致其竞争优势的丧失、经济衰退以及失业人员的急剧增加。1978年美国技术评价局(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受白宫和参议院委托开始进行美国竞争力的研究。1980年美国劳动部国外经济研究室提交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国家竞争力报告“关于美国竞争力的总统报告”。1985年美国总统产业竞争力委员会就美国产业和国家的竞争力进行了较

全面的分析研究,其研究成果包含在同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全球竞争:新现实”中。1988年和1990年,美国政府专门制定了《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并成立正式的竞争力政策咨询机构“竞争力政策理事会”,前者从法律上为保护美国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提供了保护措施,后者从组织上为美国竞争力的研究与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作为对美国的回应,英、法、德、日等国家也纷纷展开了国际竞争力研究。英国在1983年提供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委托其国内的“经济社会研究理事会”对其国内的20多个项目进行国际竞争力研究,并于1992年起由英国贸易与产业部每年提交不同主题的竞争力研究报告。法国计划部、德国经济部、葡萄牙“竞争力论坛”也都分别就本国的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政府支持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交了相应的研究报告。日本通产省还就日本各产业、政府作用以及环境因素等方面与美国进行了国际竞争力比较,欧盟也于1993年发布了题为《增长、竞争力和就业:21世纪的挑战与出路》的欧盟竞争力总结性报告,并于1995年成立了“竞争力咨询小组”专门负责向欧盟会议提供提高其成员国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有两个著名的国际组织开始就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并且每年都要提交包括世界工业化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竞争力报告,这就是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国际研究机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和总部设在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WEF和IMD都有各自成熟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做出调整,其研究成果、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WEF在2000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0)中设计了四个反映国际竞争力的指数即增长竞争力指数(the 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 Jeffrey Sachs, 1999)、当前竞争力指数(the Curr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 Andrew Warner, 1999)、经济创造力指数(the Economic Creativity Index)、环境管制体制指数(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Regime Index)并就此4项指标分别对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竞争力排名,排名的依据是对影响和决定国际竞争力的8类主要因素开放程度、政府、金融、技术、管理、基础设施、劳动、法规制度进行定量分析,数据来源于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在进行竞争力指数排名时8类要素及其内部子要素均采取不同的权重,下表为WEF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表1和表2)

表1 WEF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内容

资料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31795344.html,,2001

表2 WEF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评价方法

资料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31795344.html,,2001。①为各要素内部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问卷调查数据,

②为各要素在竞争力指数排名过程中所占的比重。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简称IMD)每年出版《世界竞争力年鉴》(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简称WCY)来公布各个国家的竞争力排名。IMD认为,国家间的竞争是处在特定环境下的产(企)业的竞争,因此WCY通过评价提升产(企)业的环境因素来评价国家的竞争力,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产业结构、政策、法律、制度等因素。与WEF的评价方法相似,IMD也确定了8类要素进行评价,它们是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政策及运行、基础设施、金融环境、科学技术、企业管理、国民素质,每个要素又包括若干个子要素,如2000年这8类要素共包括47个子要素,通过对290个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其中180个指标来自机构的统计数据,110个指标来自问卷调查)来确定各要素的排名。下面是IMD2000年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构成要素及指标分布情况(表3)。

表3 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构成要素及指标分布(2000)

资料来源:www.imd.ch/wcy, 2001年3月

同WEF一样,IMD每年也根据世界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其评价要素和指标及数据进行更新,目前最新的WCY是IMD2003年对外发布的共包括4个评价要素、20个子要素、321个评价指标。其具体内容如下(表4)。

资料来源:www.imd.ch/wcy, 2003年3月

综上所述,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通过政府或与企业合作建立了自己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机构,并为增强国家或产(企)业的竞争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时学术界也从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出发通过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为国家或企业界提供了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依据。

(二)国内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国内进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从1989年开始的,当时的国家体改委与WEF和IMD合作对中国的若干产业进行国际竞争力研究,并于1995年参加《全球竞争力报告》所有项目的比较和全球竞争力排序。从1996年开始,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和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组成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组,运用WCY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并连续3年出版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该报告分别对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产业结构的国际竞争力、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展开专题研究,具体内容涵盖中国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国内经济、科学技术、国际化、企业管理、金融体系、政府管理、基础设施、国民素质等方面,并选取若干代表性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带)进行综合竞争力研究。

从90年代起,我国政府与科研院所广泛合作对我国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991年,狄照昂、吴明录等人承担了国家科委重大软科学课题“国际竞争力研究”,该研究从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出发,对一国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经济能力、工业效能、财政活力、自然资源、创新能力、对外活动能力、人力资源和国家干预进行分析,提供了具体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并选取亚太15国进行竞争力的国际比较。1993年,任若恩教授与荷兰格林根大学的专家合作,利用生产法对中国制造业各产业部门的单位劳动成本、相对价格、劳动生产率的可比历史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来寻求中国制造业各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金碚研究员1995年开始对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并于1997年发表了其研究成果《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该成果指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分析范式和分析方法,并在对中国工业品的总体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工业内部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中国社科院的裴长洪研究员1998年出版了其专著《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专门就“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展开专项研究,该专著就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和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利用外资与中国出口产业和内销产业的关系,并就实际利用外资状况与日本及部分拉美和亚洲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国际比较。武汉大学的邹薇1999年发表了题为“关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与理论研究”(载于《经济评论》1999,5)的文章,她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RCA)对中国9大类产业和产品的30年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指出传统的认为利用人民币贬值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方式是不对的。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研究与评价中心的彭丽红博士和留学归来的韩中和博士在2000年分别就企业竞争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他们从企业环境、企业战略、政府管理、信息化、创新、组织变革、核心能力等方面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2002年张金昌博士出版了《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一书,就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来源、

理论进行了总结,在阐述国际竞争力的一般评价方法后,从国家、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与模型,最后就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与评价。

可以看出,虽然我国进行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先进成果和我国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很显著的,不仅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竞争力理论、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而且整项研究从国家、产业、企业、产品四个层次展开,为我们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全面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

2、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

3、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4、4、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5、5、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6、6、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0、彭丽红: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1、韩中和:企业竞争力——理论与案例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2、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我国产业国际竞争

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0(7)

13、金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经济研究,1996(11)

14、白树强:全球竞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5、路丝??斯坦纳特,克里斯??韦斯特:走向全球化——中小企业腾飞之路,华夏出版社,

2000

16、张碧琼: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17、徐康宁:现代企业竞争战略,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8、方伟翰,哈拉德??维泽:市场竞争中的企业策略——博弈分析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1998

19、乔娟:中国主要新鲜水果国际竞争力变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1(12)

20、乔娟:中国柑橘鲜果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2(7)

21、乔娟:中国主要家畜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动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1(7)

22、钟甫宁:中国对欧盟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0(2)

23、www.imd.ch/wcy, 2001——2003

24、陆金声:中国企业竞争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杜晓力:男 32岁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博士。

李晗:女 32岁 1995年于东北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经济学学士。会计师一直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现任钢铁研究总院资金管理中心主任。

崔立淳:男 41岁 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计划统计系统计专业。高级统计师现在钢铁研究总院从事财务管理工作。

江苏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江苏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主导产业。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实质上是指一国或地区制造业在国际间开展产业国际竞争时所表现出的现实能力和发展潜力。本文从制造业发展规模、制造业区域发展、制造业行业投资、制造业技术研发等方面分析了江苏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简要分析了反映江苏省制造业绝对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和相对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提升江苏省制造业国际就这里的对策。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产业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指标 一、江苏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根据在生产中使用的物质形态,制造业可划分为离散制造业和流程制造业。制造业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制造业发展规模扩大,但占生产总值比重降低 近年来江苏省制造业发展迅速,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至2010年末,江苏制造业生产单位数发展到3244136个,从业人员达1608.19万人,资产总额达18101.33亿元,占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的43.7%;江苏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9277.65亿元,比2006年增长74.0% (现价),年均增长14.4%;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由2006年的3168.41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9316.01亿元,年均增长31.3% 。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都在43%以上;但是,从表1也发现江苏省制造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呈下降趋势,面临较大的产业竞争压力。 注释①数据来源:根据表1所得

福柯权力理论之概述

福柯权力理论之概述 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一文中,福柯说了这样一段话,“毕竟,直到19世纪,人们才认清剥削。但人们大概永远不会知道权力是什么。可能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还不足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神秘的、被称作权力的、被到处授与人的东西。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显现的,又是隐蔽的。”这段关于权力的论述多少带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这也是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所在。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权力(pouvoir)一语在福柯的著作中占据了中心地位,福柯在权力领域所作的探究,被认为堪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领域的建树相匹,甚至福柯本人,也因而被称为“权力思想家”。但即便是这样,这段话却更像是福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声音,或许在他看来,其实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大概永远不会弄清楚“权力”是什么。 但是,福柯仍然尽量对权力作了最大程度上的体认,这里的“权力”我觉得更倾向于现代意义上的。他指出,权力的隐蔽性的一处重要表现就是:权力有意向却没有主体性。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方面权力的行使无不具有一系列目标和目的,另一方面这又不意味权力产生于某一个人的选择和决定。任何个人或国家机器,都不可能指挥在一个社会中产生作用的整个权力网。这也是福柯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中所谈到的,他说,“实际上人们很不了解:谁在行使权力?在哪儿行使权力?人们几乎已了解到:谁在剥削?利益去哪儿了?然而,权力……很清楚,并不是统治者拥有权力。”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并不仅仅是统治者拥有权力。因为福柯多次批评过传统的权力观念,即视权力为确保奴役一个国家国民的一组机构和机制,或者说,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实施统治的总体系统。他一再强调权力不是一样“东西”,而是一种关系,是各种势力关系的复合体,是这些势力关系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抗争,改变、增强或颠覆它们的过程。在《性史》第一卷中,福柯写道,“权力不是一种机制,不是一种机构,它不是赋予某人的一种力量;它是外借得来的一个名称,用于一个特定社会中某种策略情景。”我觉得,这段话和《知识分子与权力》中的一段话对照来看似乎更明白些,“毫无疑问,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国家机器的传统分析无法穷尽权力运行和实施的领域。……凡是有权力的地方,人们都行使权力。确切地说,没有人是权力的拥有者,然而,总是一方面的一些人和另一方面的另一些人在一定的方向下共同行使权力。人们不知道谁是掌权者,但是知道谁没有权力。”权力不是一样“东西”,所以没有人是权力的拥有者。权力不是固定的存在,也不是流动的存在,而是无形的存在,是一种关系,是一

文学理论简答题与论述题

文学理论简答题与论述题五、简答题 1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文学理论的任务是什么? 3文学理论有哪些基本形态?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哪些? 5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依据是什么? 6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7有关文学发生的学说有哪些? 8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它学说有更大合理性? 9什么是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原理? 10文学概念有哪三种涵义? 11怎么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 12怎么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13什么是话语? 14什么是文学的双重性质? 15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什么含义? 16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什么性质?

17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发展有哪些带规律性的经验? 18“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的? 19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20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1文学历史上关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有哪些解释? 22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什么特点? 23怎么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24文学创造材料的特征和来源是什么? 25文学创造的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26文学创造的构思方式有哪些? 27什么是灵感和直觉? 28什么是突出与简化? 29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有什么区别? 30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有什么区别? 31怎样解释艺术概括的规律? 32什么是形式创造?文学创造中,形式创造要遵循哪些原则?33文学作品有哪些类型各有哪些特征? 34有关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有哪些?

35历史上关于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的划分有哪些?36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有哪些? 37典型任务与典型环境关系是怎样? 38怎么理解文学意境的特征? 39王国维是怎样对文学意境进行分类的? 40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1审美意象是怎样分类的? 42现代叙事学对传统叙事理论有哪些发展? 43如何理解文学叙事的特征? 44怎样理解虚实的意识形态本质? 45情节与故事有什么区别? 46什么是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47时长关系的变化有哪四种运动形式? 48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有什么区别? 49叙事与抒情有什么区别 50抒情性作品由什么构成的? 51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有什么区别? 52风格的本质有哪些看法?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对福柯权力理论的分析

对福柯权力理论的分析 【内容提要】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对于权力的定义域理解,古来便是见仁见智。福柯提出了权力-知识的概念,明确表示否定传统的阶级分析和阶级理论。权力不仅来自上面的结构对个人的排它性活动,而且也和知识与话语密切相关。权力和知识是共生体,权力可以产生知识:权力不仅在话语内创造知识对象,而且创造作为现实客体的知识对象。人文科学的主体,并不是由意识形态引起的幻想,而是某种权力关系现实存在的结果。新的人文科学的产生和新的权力结构的建立总是同时出现的。 【关键词】知识、权力、国家 福柯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历史学家,后现代理论主要代表之一。其思想以反中心、反权威、反常规而著称,分析方法独特,研究主题多变,涉及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社会、文化等众多领域。福柯的权力理论强调文本与历史的关系,把权力当成具有心理意志力的普遍欲望。认为权力是档案负面的社会、政治现实,是一种永远存在、无法摆脱的社会罪恶。知识和权力是密不可分的“共生体”。知识是表象,权力是实质。每一种话语实践都有一套规则,以潜在的权力形式支配着特定领域的知识、思考和写作。历史写作的话语是在权力斗争中产生的,权力是人们对于事物所实施的暴力。不存在纯粹客观的话语,只有体现或大或小权力的话语。在艺术领域,一如政治、历史中,通过掌握话语而获得权力。福柯认为,权力不是获得的,也不是分享的,而是通过各种关系的一种转换无定的游戏,这些关系涉及经济、政治、知识、情感、性等各个领域。权力有意向却没有主体性,即便是权力促生了反抗力量,但它也只能存在于权力关系错综复杂的游戏网之中。 自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人们就对权力进行着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权力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从古希腊的先哲们到现当代的思想家们都在孜孜求索。然而,权力却是一个在本质上具有争议的概念,又具有多张面孔,学者们见仁见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权力问题既是一个政治学的问题,又是一个法学的基本问题,虽然权力问题由来已久,但是关于权力的问题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而且在这些权力问题的论述中最为关注的是统治权问题,即统治权的合法性问题,谁掌握统治权的问题,统治权问题一直是西方权力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研究就是关于权力分配方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政治学也就是关于权力的学问。 福柯对于权力的定义独树一帜,福柯认为权力是档案社会的政治侧面,是一种无所不在、无法摆脱的社会事物。1972年他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一文中说:那东西如此神秘,可见有不可见,在场又不在场,无所不在无孔不入,这东西就叫做权力。对福柯而言,权力不只是物质上的或军事上的威力,权力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的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即能够表现出来有知识是权力的一种来源,并引进了“话语”的概念。这里的“知识”有更广泛的含义,即人们对整个世界认知。福柯认为人们只有精通某一领域的知识才具备了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同时,这一领域的知识只有被普遍承认,才能转变成“权力。 福柯悬置了权力的本体论以及权力的合法与非法这一问题,可以得出自由主义所主张的法治的着点被悬置了。在传统自由主义看来法律是用来确定权力获得的合法性问题,以及限制权力的滥用的,这些法律的合法性同样也来自更深刻的合法性,在福柯这里传统自由主义的主张变地没有说服力了,甚至是变地不现实了。福柯批判了理性的霸权地位,同样否认法律的全能性与完备性,那种在权力面前无可置疑的法律在福柯看来是不存在的。与启蒙时期的法学家不同,福柯不认同那种对法律进行的客观分析,试图探讨法律的真实处境,运用历史-政治话语来分析法律的起源问题,法律之所以为法律的标准问题,以及法律的中立性问题。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1.现实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实的文学形态。 2.理想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管理想的文学形态。 3.象征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二.文学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 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1.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 统。特征:内指性、心里蕴含性、阻据性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 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 深层次。 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四.文学典型 1.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 魅力的性格。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 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作用。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 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如《红岩》。 五.意境、意象、审美 1.意境定义: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3.意象定义: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 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审美定义: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 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六.叙事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3.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七.结构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 事件之间关系关联性多种行动之间关联 八.行动:行动序列→只指一种行动 行动序列的形成:首尾相接、中间包含、左右并连 九.文本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十.抒情性作品 1.定义: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科技经济市场 1引言 500年至1500年,经济的年增长只有0.1%,在1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产出只增长了3倍,而18世纪的英国却取得了10倍于过去的增长率。这一现象第一次让人兴奋不已,古典经济学家们首先探讨了经济增长问题,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是由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主要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核心工作,他们是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杰出前驱,斯密强调劳动专业化分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李嘉图则强调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马尔萨斯则强调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他们的研究视野都被局限在识别影响增长的因素和说明决定经济增长过程的机制上。 哈罗德1939年发表的《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和1948年出版的《走向动态经济学》,提出了经济学界的第一个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使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从定性走向了定量,1946-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发表了二篇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哈罗德和多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既是对凯恩斯宏观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又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起点,从而标志着主流经济学开始将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作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2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开始 1870年以后,经济学主流关注的重点从供给转向了需求,经济增长的研究已远离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哈罗德-多马则开创了主流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研究,标志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复兴。 现代经济学的增长模型是建立在Harrod(1939)和Domar (1946)的基础上,按照Harrod-Domar模型,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的最主要因素有两个:决定全社会投资水平的储蓄率和反映生产效率的资本-产出比率。由于假设前提的局限,在他们的模型中,资本和劳动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很难实现,即经济长期均衡增长呈现出“刀刃”特征。但Harrod-Domar模型标志了经济学界运用数理经济方法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始,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革命:他对资本积累和劳动就业的研究,对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将资本和劳动作为经济增长所必须依赖的两大要素,显然具有直接的影响。这一模型既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也是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的起点,同时,它也是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内生化进程的出发点。 Harrod-Domar模型强调物质资本的增长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意义。这是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增长率的起点,模型中四个外生的参数:资本-产出比、储蓄率、技术进步的速度和人口增长率,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将这四个外生变量内生化而进行的。 3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准 索罗在Harrod-Domar模型的基础上新引进了三个假设:(1)总 量生产函数象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样具有新古典性质;(2)劳动和资本这二种生产要素在任何时刻都处于供求均衡状态;(3)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在此基础上索罗于1956年发表的论文《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成了近半个世纪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研究的基准点:(1)自索罗模型开始,新古典生产函数就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标准的总量生产函数;(2)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整个经济时刻都处于动态一般均衡状态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的通则;(3)索罗模型将给定人们掌握的技术下的劳动生产率内生化,于是在其模型中引入了那个著名的代表技术水平的变量A;(4)索罗模型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确立了一个思想传统:它使经济增长理论变成了完全从供给方面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源;(5)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主流经济增长模型都以自己的长期增长稳态来解释形成“卡尔多稳态”的原因。 罗索模型通过假设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替代解决了Harrod-Domar模型中的“刀刃”问题,但它却不能解决没有外生给定技术进步时产生人均产出的长期增长,此外模型中的储蓄率也不是通过个人动态最优化行为内生决定的,更为紧要是的它能解决经济增长中的许多问题却不能解决经济增长本身!索罗模型的缺陷激发了经济学家们构造经济增长数学模型的冲动。其中,拉姆齐模型通过变分法解决了消费都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有效折中,解决了最优化的储蓄、生产和消费的时间路径,沿着这条思路的研究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卡斯和库普曼斯在1965年作出的贡献:他们将拉姆齐的消费都最优化理论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而使新古典模型达到了最完美的程度。 4将储蓄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理论没有考虑消费者的最优化决策行为,而是假设储蓄是产出的固定比例,并且是外生给定的,从而使这个模型缺乏微观经济基础。于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将资本内生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将储蓄率内生化。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第二步内生化不仅导致了拉齐姆-卡斯库普曼斯模型(无限斯界模型)的产生,而且也导致了戴蒙德的世代交替模型的诞生。 按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将储蓄内生化,首要条件是建立附有对时间的主观帖现率的新古典的效用函数,在个人效用函数最大化分析中,重要问题之一是决策的时间范围,即决策的个人是将未来无限长时间中的效用最大化,还是仅仅将自己有限的一生的时间内进行效用的最大化,以前一种时间假定为条件建立的经济模型被称为“无限期界模型”(Infinite Horizon M odel)以后一种时间假设为条件建立的模型被称为“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 odel)。 拉姆齐以数学模型论证了最优消费行为下,一国储蓄所必须满足的条件(Ramsey,1928),但由于当时经济数学工具的限制,拉姆齐推导出的其实是每个时点上的最优储蓄,而没有依据基本的效用函数指出整个未来时期中最优消费和最优储蓄的动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佘时飞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2) 摘要:在哈罗德-多马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基础上,索罗将资本进行了内生化,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和戴蒙德则将储蓄进行了内生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此后沿着内生化方向,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内生化将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成为当前经济理论研究的主导方向,本文将对这一方向的发展作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内生增长 经济研究 趦趻 2009年第8期

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钻石模型又称钻石理论、菱形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简介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 资源、基础设施。 ?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 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如下图)。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关于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而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的市场网络来取得(当然初级生产因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还是非常重要的)。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而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才。高等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 从另一个角度,生产要素被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被归入专业生产要素。越是精致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企业也会产生更加精致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它通常是不稳定的。 波特同时指出: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没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升级。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 根据推测,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但是这类产业对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不会有大的突破,同时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 国内需求市场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本地客户的本质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假如本地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在国际间数一数二,就会激发出该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能满足最难缠的顾客,其它的客户要求就不在话下。如日本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上的挑剔是全球出名的,欧洲严格的环保要求也使许多欧洲公司的汽车环保性能、节能性能全球一流。美国人大大咧咧的消费作风惯坏了汽车工业,致使美国汽车工业在石油危机的打击面前久久缓不过神来。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预期性需求。如果本地的顾客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也可以成为本地企业的一种优势,因为先进的产品需要前卫的需求来支持。德国高速公路没有限速,当地汽车工业就非常卖力地满足驾驶人对高速的狂热追求,而超过200公里乃至300公里的时速在其他国家

2019年电力装备制造业具备国际竞争力word精品文档8页

?在市场前景和政策红利的支持下,国内智能电表的相关企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家:上海安科瑞(300286)和江苏斯菲尔。安科瑞已于今年年初上市,而斯菲尔也已过会,即将登陆创业板。同为智能电表行业的标志性企业,这两家公司的投资价值和市场表现将会如何呢? 智能电表行业的背景或许是投资者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首先需要把握的:随着中国提出建设国家智能电网概念之后,与之直接配套的智能电表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智能电能表是一种新型电能表,相对以往的普通电能表,除具备基本的计量功能外,智能电能表是全电子式电能表,带有硬件时钟和完备的通信接口,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等级以及大存储容量等特点,完全符合中国未来发展“节能环保”的要求。根据规划,中国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将安装2.3亿块智能电表。换句话说,在2012年到2015年,中国每年新安装的智能电表将高达到8000万块。而长期来看,全国需要的智能电表达到了5亿块。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电表市场。 斯菲尔:智能电表行业的黄埔军校 斯菲尔电气成立于1998年,在行业中拥有“智能电表业的黄埔军校”的称号。这不仅仅是因为斯菲尔在行业内的时间较长,更是因为很多电表企业也都是从斯菲尔走出去的。事实上,2003年成立的安科瑞的主要高管,原来就就职于斯菲尔。由此可以看出,斯菲尔在这个行业内的资质和经验方面,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也正是因为在行业内的话语权,斯菲尔一直都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从2011年开始,斯菲尔电气开始参与电动机保护装置和无功补偿装置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同时,斯菲尔的产品也顺利通过美国UL认证的工厂审查。美国UL机构是一家旨在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性能的国际安全检测机构,在行业内极具权威,是世界着名的安全认证机构之一。通过美国UL认证,标志着江苏斯菲尔产品在电气安全方面得到了国际权威性认可,为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这是是国内电力仪表行业第一家,到现在为止也是唯一一家通过UL认证的安装式电力仪表产业。 安科瑞:后劲十足的后起之秀 安科瑞的成立时间虽晚于斯菲尔,但是发展速度很快,甚至先于斯菲尔登陆创业板,这给公司未来的发展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从财报数据来看,安科瑞的一些数据甚至要优于斯菲尔。比如在利润率上来看,2009年-2011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为62.05%、63.97%和65.51%,略高于斯菲尔的同期毛利率:58.81%、59.99%和60.53.净利率安科瑞的优势就更明显,2010年和2011年,公司净利率达到了31.35%和26.84%,而斯菲尔为15.35%和15.65%,安科瑞明显占优。 安科瑞明显高于斯菲尔的净利率说明,公司在管理成本的控制上做得非常到位。斯菲尔虽然毛利和安科瑞相差不大,但是较低的净利率说明,在非生产成本的压缩和控制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市场表现:难分伯仲

文学理论

一、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二、文学理论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研究文学活动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规律。2,文学活动本质论,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特殊本质。3,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四、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三章 一、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文学活动既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二、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1,世界(模仿论: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柏拉图“影子”说亚里士多德,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 再现论:魔幻现实主义 2,作品 3,读者(姚斯:“接受美学”,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空白”“召唤结构”)4,作家 三、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四、为什么把劳动作为文学活动的起点: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五、文学活动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时代变化、非人力(黑格尔:世界本原的理念)、自然界的运行(弗莱:“循环”)他把文学史上的作品按照类型按照时代划分为四类:喜剧、传奇、悲剧、讽刺文学。文学发生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 六、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有两种体现:1,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较低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七、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但并不是直接作用。 第四章 一、文学的含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学过程。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二、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第一,文学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例如“圣洁的妻”与“热烈的情妇”别含深意;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构建了一个男子与两个女子的关系状况,同时表达了男子对这两个女子(妻子和情人)的感情;第三,文学传达一个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例如用“床前明月光”形容白玫瑰和用“心口上

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发展BJ

刘国权、吴作斌,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发展〔J〕,行政论坛,2002年第4期:63-65 摘要:针对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发展,一方面分析了国际竞争力是由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等构成的,另一方面分别分析其构成理论时联系我国竞争力问题明确提出,迎接WTO挑战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要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即提升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而对此首要的是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进一步进行体制创新,尤其是全方位的制度创新,这既包括经济体制也包括政治体制。 关键词: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 摘录的内容: 一、竞争力理论研究的思想追溯 有关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可以说源远流长,早在十八世纪时的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成本理论概念就是一种有关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在他之后,大卫·李嘉图发展为比较成本论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者们逐步认识到国家竞争力的范围和内涵不是简单地可以用生产指标来表现的。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著名的学者纷纷提出了许多理论,如熊比持的创新理论,索洛的经济发展成长要素理论以及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等。国际竞争力有如吸引力一样是我们无法规避的。因为社会就业的变化,公司的成长与壮大,人民生活水平能否得到持续的提高等方面的问题,都必须以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为前提。 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的竞争力是其在竞争市场里扩大销售、增加收入和边际利润的能力。 二、企业竞争力理论 企业竞争力是一种在可持续基础上比其竞争者更加有效地提供商品或服务以价格或非价格要素满足顾客需要的能力。这些基本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开发和利用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的能力,以最低成本生产最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有效适应环境变化的组织自调整的能力。 在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上,目前理论学者认为,企业竞争优势能否持续取得,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特定竞争优势的来源;二是不同优势的来源数量;三是不同优势的长期改进和提高。达沃尼进一步分析了超竞争条件下的四个企业竞技场:成本和质量;调整和技术竞争;坚强阵地的构筑和摧毁竞争;深口袋的聚集和中性化竞争。 要增强国家竞争力,政府应当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关注特殊要素( 如教育、科研、文化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 的创造;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引导资源流动的作用;三是严格实施产品安全和环境标准,迫使企业改善质量、升级技术;四是除间接合作研究外,禁止直接的企业间勾结;五是鼓励持续投资于人力技能、创新和物质资本的目标;六是放松管制,限制垄断,鼓励竞争,实施反垄断法;七是拒绝管理贸易政策和手段,开放市场,鼓励内外竞争,促进企业创新。 评论: 在竞争力理论研究初期,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成本理论概念从绝对成本入手,既而大卫·李嘉图发展为比较成本论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比较成本,

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社会发展理论 一、埃里克森理论简介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3—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他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埃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埃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危机是划分每个发展的特征。埃里克森使用危机一词就象医生使用它一样,也就是说,是为了表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而,作为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就同时兼有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和消极的解决办法。积极的解决办法有助于自我的加强,因而有助于形成较好的顺应能力。消极的解决办法削弱了自我,阻碍了顺应能力的形成。更进一步说,在某个阶段中积极的危机解决办法增加了使作为下个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的可能性。而在某个阶段中消极的危机解决办法降低了使作为下一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有效解决的可能性。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这种由遗传决定的发展顺序被认为是遵循渐成原理的,这是埃里克森从生物学中借用来的术语。他对这一原理描述如下:无论何时我们要试图了解生长的含义,最好记住有机体的生长从子宫内就获得了的渐成原理。笼统说来,这个原理说明任何生物都有一个大体的生长方案。由于有了这个方案,机体的各部分才得到生长,每一部分都具有它特殊的优势,只有各个部分都能获得生长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学理论 论述题 第二编

文学理论论述题 第二编文学活动 1、对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的各自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答:1、作品与世界;2、作品与作者;3、作品与形式; 4、作品与读者。 2、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答:1、经济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2、政治、道德、宗教、民族文化风俗和审美传统在发展民族文学中也起作用;3、“合力”中进行。 3、如何理解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答:1、从实质意义上来理解,对现实的反映的产物;2、从反映的内在机制上来理解,文学作为反映是受动反映与能动反映的统一。 4、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5、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答: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和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两层含义: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2、在更深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6、如果说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那么,怎样理解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答:1、文学的审美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是不同的;2、又是统一的。一般层次上,作为意识形态,文学既是一般意识形态,也是审美意识形态;在特殊层次上,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活动,也是具有审美性的意识形态活动。 7、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 答: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广义的文化含义,狭义的审美含义。 文学属性两种代表性的观点:1、审美意识形态属性;2、话语蕴藉属性。 8、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雅与俗的问题?答: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俗——雅——俗——雅,这是一个双向循环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文学艺术活动发展中的一条重要规律。9、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有什么意义? 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毫无疑问,它的根必须扎在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是提高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10、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答:即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1、民族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征和民族传统,并以民族语言为表现形式的文学。世界文学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由世界各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共同构成的一种世界性文学的总称。具有时代性和全人类性;2、民族文学需要走向世界,这是文学发展的总趋势;3、世界文学的形成不是要取消民族文学。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Michael Hoel 和Tor Iversen(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William R Johnson(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Adam Whitmore(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hael G. Faure LL.M(Netherlan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hae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Habi(University of Esse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N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Tony Sheldon(2003)认为,现行的强制责任保险保障范围太小,强制责任保险应该扩大保障范围,只有在某些关键领域和高风险领域实施相应的强制责任保险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国外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来看,发达国家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都有多个成功实施的强制责任保险险种,并且在强制责任保险的立法,实施和监管方面都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形成了适合自己国情的运作模式,这

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摘要】汽车产业已经越来越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点,类似于房地产业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拉动作用。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制造工艺水平,但入世以来随着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中国汽车产业及国际贸易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本论文在前人的探索研究基础上,主要对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建立论述分析框架,并对现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及与国外先进国家进行比较总结。文章目的在于阐述我国目前该产业现状,参考国际上对汽车产业的评价体系研究,对提高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自己的分析举措与建议。文章主要是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方面产品、企业以及行业三个角度进行实际的分析,进而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水平做出判断,并就提高中国汽车业国际竞争力及贸易水平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国际贸易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Automobile industr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 at this stage the economy and major economic growth point, similar to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led to launch a systemic stimulus. On the one hand we have a high technology content and leve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 but since the WTO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uto industr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lso faces enormous pressure of market competi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previou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the main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to build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framework and target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pared with the advanced countries. This paper aims to set for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industry in China, the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studies o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make their own analysis of initiatives and proposals. Mainly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products, companies and industries such as the angle of the actual analysis, and thus the level of Chinese auto industry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status quo to make judgments, and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ese auto industry and raised the level of trade own suggestions. Key words:Automobile indu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ternational tra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