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959工程经济概论

工程经济概论 06959
1.微观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1)单个消费者如何运用自己有限的收入通过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运用自己有限的资本通过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的利润。2)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如何通过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共同作用而决定。3)所有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如何通过各个市场的相互作用而同时决定。
2资源的种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
3理解机会成本应注意的问题?1)机会成本与实际的会计成本有本质的区别2)机会成本的重要性在于,它能使经济社会对资源的使用趋势最优化。
4资源的配置方式:市场经济、中央计划经济以及两者兼而有之的所谓混合经济。
5价格具有的三种功能:传递生产和消费的信息;提供激励,使经济主体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决定收入的分配。
6微观经济想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产品市场价格决定的均衡价格理论,研究消费行为的效用理论,研究生产者行为的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研究不同类型市场结构理论,研究要素价格决定的生产要素理论,研究经济效率的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研究针对市场缺陷的微观经济政策。
第二章:
1.说明决定需求的主要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3)相关商品的价格4)消费者的偏好5)消费者的预期6)人口的规模和结构。
2.说明供给的决定因素。1)产品本身的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技术水平4)相关商品的价格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3.市场需求曲线的重要特征。1)一般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光滑、连续的曲线,他是建立在商品的价格和相应的需求量的变化具有无限分割性这一假设上的2)需求曲线一般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3)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线性关系,也可以是非线性关系。
4.在理解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需求量与价格这两个经济变量中,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第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是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的比率比值,而不是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与价格变动的绝对量的比值。第三弹性系数的数值可以是正值、也可以为负值。
5.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第一,商品的可替代程度。第二,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第三,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第四,商品用途的广泛性。第五,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6.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第一,时间的长短。第二,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第三,生产所采用的技术类型。第四,产品的生产周期。
7区分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需求量

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这里的其他因素变动是指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和消费者预期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8在理解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时应注意一下几点?1)在需求与价格这两个经济变量中,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时因变量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是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的比率的比值,而不是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与价格的绝对量的比值3)弹性系数的数值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
第三章:
1.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四个基本假设。1)偏好的完全性假设2)偏好的稳定性假设3)偏好的传递性假设4)非饱和假设或越多越好假设
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1)密集性特点2)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3)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4)一般而言,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3效用具有的特点:1)同一商品对同一消费者,效用具有可比性,但对不同的消费者则缺乏可比性2)同一商品的效用,即使对同一消费者,也会因时间、空间等具体条件的不同而异3)效用是中性的,不具有伦理学意义。
4为什么在消费过程中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一种商品有多种用途时,消费者会将不同的用途按重要性划分为若干等级。当商品只有一单位时,他必定将该商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当增加一单位的消费品时,他会把它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依次类推。这样,新增加的商品给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时顺次递减的。由于商品的效用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当在同一时间内连续消费某种商品时,消费者生理上或心理上对重复刺激的反映就递减了,从而导致了边际效用的递减趋势。
5基数效用下的消费者均衡条件是什么?消费者最后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这就是在消费者收入一定、而且商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必须满足的条件,即消费者的均衡条件。
6人们对于风险的态度可分为:1)风险回避者或厌恶风险者2)风险爱好者或喜欢风险者3)风险中行者或风险中立者。
7三种常用的风险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风险多样化(分散化);购买保险;获得更多信息。
第四章:
1.规模报酬的三种情况。1)规模报酬不变2)

规模报酬递增3)规模报酬递减
2等产量线的特点:1)等产量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等产量线的斜率是小于0的2)等产量线是凸向原点的3)离原点位置越远的等产量线代表的产量水平就越高,且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相交。
3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及相互关系?1)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递减,TP和MP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2)MP与AP相交与AP的最高点:在相交前,AP是递增的,MP AP;在相交后,AP是递减的,MP AP;在相交时,AP达到最大,MP AP3)当MP为零时,TP达到最大,当MP为负数时,TP就会绝度减少。
4劳动的总产量曲线特点:1)它有极大值点,也是最大值点2)在曲线递增的阶段,在B点的下面,TP线向右下方凸出,过了B点后向右上方凸出。
第五章:
1.企业的短期产量曲线和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两方面:答:一是企业的边际产量曲线与其边际成本曲线是想联系的。如果边际产量增加,那么边际成本就减少。如果边际产量最大,那么边际成本就最小。如果边际产量递减,那么边际成本就增加。二是企业的平均产量曲线与其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平均产量增加,那么平均可变成本就减少。如果平均产量最大,那么平均可变成本就最小。如果平均产量递减,平均可变成本就增加。
2平均成本有三种: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总成本。
第六章:
1.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两类。答:非安全竞争市场分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划分的依据:(1)市场中厂商的数量(2)产品的差异程度(3)进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4)信息的完备程度
2.完全竞争市场要具备的四个假设条件。答: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2产品是同质的,没有任何差别。3资源能够自由流动。4信息是完备的。
3完全竞争市场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是:直线d是水平的,意味着厂商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而且既然在该价格下,它可以卖出任何它所能够出售的数量,它也就没有必要低于Pe的价格出售产品。
4收益的分类: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5边际收益函数是总收益函数对销售量的一阶段导数,每一销售量上的边际收益是相应销售下总收益曲线的斜率。
6厂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当厂商将生产量增加到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带来的收益正好等于为生产这一单位的产品付出的成本时,利润达到最大化。
7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即 MR—SMC。
第七章:
1.垄断市场的特点:1)

某些因素组阻止了其他企业进入该行业,是垄断企业成为行业内的唯一的生产者2)市场上只有一家企业提供产品3)垄断厂商的产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原因在于其他企业不能进入该行业,使在位厂商能够进行排他性的生产。
2.形成垄断的原因:1)造成垄断的根本原因是某些因素阻碍了其他企业的进入2)一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资源和关键资源3)厂商拥有制造某种商品的工艺技术、知识产权或专利权而进行排他性生产,独享专有技术、知识产权或专利权的利益4)厂商通过持有政府颁发的许可证或得到行政审批而进行垄断性经营5)自然垄断
3.在不同的弹性下,总收益随产量变化的三种情况:1)当Ed>1时,MR>0,表明厂商的总收益TR随Q增加而增加。(2)当Ed<1时,MR<0,表明厂商的总收益TR随Q增加而减少。(3)当Ed=1时,MR=0,表明厂商的总收益TR达到最大值。
4.厂商如何对不同组别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呢?答:第一,总产量在各组消费者之间分配,厂商从各组得到的边际收益应该相等,否则,厂商不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二,产量必须满足使各组消费者的边际收益等于生产的边际成本,否则,厂商可以通过调整总量及降低或提高对各组的价格来增加利润。
5.高峰负荷定价必须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答:(1)产品不能储存(2)在不同时期提供服务所用的是同一设施(3)不同时期的需求特点不同。
6.在寡头自然市场里,进入的障碍分三类:1)自然的进入障碍2)策略性行为3)政府特许。
7自然进入障碍的类型:1)规模经济2)专利和特定的技术使其他企业很难进入3)几家企业控制了关键资源4)需要花费大量成本让消费者认同产品以及获得商誉。
8寡头的分类:1)按照产品是否有差别分为差别寡头和无差别寡头2)按照是否有勾结行为分为勾结寡头和无勾结寡头。
9长期内垄断厂商可能面临的三种情况:1)短期内亏损,长期内不能达到使它摆脱亏损的生产规模,厂商将推出行业2)短期亏损,长期内通过对生产规模的调整使成本下降,厂商可能摆脱亏损,甚至得到超额利润3)短期内有超额利润,长期内通过规模的调整得到更大的超额利润。
10垄断竞争市场的关键特征,这个特征将它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区分开来?1)厂商之间是通过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展开竞争的2)自由进出入。
第八章:
1.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与前面研究过的完全竞争产品市场的假设基本一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供给者和需求者数量都很多,没有谁的产量或需求量大到可以影响市场均衡价格的程度2)市场的要素是同质的,没有任何

差别3)信息是完全的4)要素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2.如果没有达到边际要素收益等于边际要素成本时,厂商应该采取什么行为?1)如果VMP>MFC,就意味着厂商投入的最后一单位要素生产出的产品的收益大小为购买这一要素而付出的成本,净所得大于零,继续增加要素投入还可以增加利润,直到VMP=MFC为止。2)如果VMP第十章:
1.私人物品具备的两个特征:(1)一种是纯粹的私人物品具有完全竞争性消费的特征。(2)一种是纯粹的私人物品具有完全排他性的特征。
2.现实中不存在政府失灵的表现:首先,选民是理性无知的其次,政府与选民之间的信息室不对称的最后,还应该指出,现代社会的民主并不是选民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直接民主,而是由议员代表他们表达自己愿意的间接民主。
3.信息一般在两个方面与市场失灵有关:第一,信息自身具有公共物品特征。第二,可能存在某些物品特性的信息量在人们交流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情况。
补充:
简述“我国先富带动后富”的意义:(1)基尼系数衡量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2)我国的基尼系数提高,说明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3)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打破了平均主义,有利于经济发展。(4)要适当注意公平,尤其是壮大中等收入阶层,并实现社会保障。
2.说明平均常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1)平均产量是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多增加的产量。(2)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关系:边际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前,MP>AP,平均产量递增;相交后,MP3.降价是市场上常见的促销方式。但为什么餐饮业可以降价促销,而中小学教科书不采用降价促销的方式。用需求弹性理论解释这种现象。(1)餐饮属于需求富有弹性,中小学教科书属于需求缺乏弹性。(2)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而言,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降价可以使总收益增加。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而言,价格与总收益成同向变动,即降价可以使总收益减少。(3)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可以降价促销,而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不可以降

价促销。
4.国防、钢铁厂的污染、特大企业的存在都会引起市场失灵,他们各自引起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1)国防之所以会引起市场失灵,是因为他是一种公共物品。(2)钢铁厂的污染之所以会引起市场失灵,是由于外部性的存在。(3)特大企业会引起市场失灵,是由于垄断的存在。(4)用政府干预来解决这些问题:国防——由政府提供污染——可以使用立法或行政手段,或者采用经济或市场手段。垄断——政府可以用价格管制、反垄断法或国有化来消除垄断。
如何理解边际产量递减规律?(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基本内容: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他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2)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技术水平不变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革。(3)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研究的是把不断增加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不变的生产要素上时对产量所发生的影响(4)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可以分为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和产量绝对减少三个阶段.
短期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与总成本的变动规律和相互关系?在短期总固定成本是一条水平线表示它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即使产量为零也依然存在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是一条先减速上升后加速上升的曲线,即一条先凹后凸的上升曲线。总成本曲线是总固定成本和总可变成本两条曲线的垂直相加,即总可变成本曲线向上平移总固定成本的距离即为总成本曲线。
.短期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总成本的变动规律和相互关系?平均固定成本.AFC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它的变动规律是起初减少的幅度很大以后减少的度愈来愈小,平均固定成本为平均总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垂直距离也是总固定成本曲线上各点与原点连续的斜率,所以是一条单调下降的曲线,从形状上看是一两个坐轴为渐近线的双曲线。三者变动规律和关系如图。。。。AFC平均固定成本曲线在产量较少时比较陡峭,说明在产量开始增加时,它下降的幅度很大,以后愈来愈平坦,说明随常量的增加它下降的幅度愈来愈小。AVC表示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它先下降后上升,成U形,显示了随着产量线下降后上升的变动规律,ATC表示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它是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曲线,但它开始时比平均可变成本曲线陡峭,说明下降的幅度比平均可变

成本大,以后的形状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基本相同,说明变动规律类似平均可变成本。
短期产量曲线和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一是企业的边际产量曲线与其边际成本曲线是相联系的,如果边际产量增加,那么边际成本就减少,如果边际产量最大,那么边际成本就最小,如果边际产量减少,那么边际成本就增加,二是企业的平均产量曲线与其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平均产量增加,那么平均可变成本就减少,如果平均产量最大,那么平均可变成本就最小,如果平均产量递减,平均可变成本就增加。

名词解释
1.经济活动:是人类如何分配和利用稀缺性的资源,以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
2.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如何分配和利用稀缺的资源以满足需要的一门学科。
3.机会成本:是当资源被占用在一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所得。
4.生产的可能性边界:表示在技术不变和可用自然数量给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生产的最大数量的产品的组合。
5.组织经济的三个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
6.经济主体:个人、居民户、企业和政府,这些经济中的决策者称为经济主体。
7.经济机制:就是指资源的分配方式。
8.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分散决策的经济制度。
9.中央计划经济:中央计划经济几乎是与市场经济完全对立的经济制度、主要被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所采用。
10.指令经济:计划经济中的绝大部分资源归公有共所有,这些资源由政府及计划部门通过行政命令和编制计划的方式来配置,所以称指令经济。
11.混合经济: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大部分经济都介于两种极端的经济制度之间,我们将这种既有市场作用又有指令调节的经济称为混合经济。
12.经济转型:由经济计划配置资源逐渐转向价格机制配置资源。
13.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的建立并没有经过人类自觉的、有目的的设计,而是自然眼睛的结果。在这一点上不同于计划经济机制。用计划和指令的方式来分配资源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规模的制度设计。由于价格的作用是自发进行的,不需要任何外力施加影响。所以,现代经济学的最重要的奠基人、英国经济学家斯密将其称为“看不见的手”。
14.价格机制:价格所具有的这种自发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的作用就是价格机制。
15.“经济人”假设:他们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
16:市场:是相互作用的、使交换成为可能的交易双方的集合,以及交易双方有关产品买卖的一系列安排和机制。
17.微观经济学:研究所谓“小的”问题,即研究个别经

济单位的行为。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所谓“大的”问题,即研究总体经济行为。
19.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是有关资源配置的经济学。
20.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是有关资源利用的经济学。
21.实证经济学:用实证方法表述的经济学。
22.规范经济学:用规范的分析方法表述的经济学。
23.斯密《国富论》: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斯密反对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和国家干预主义思想,将经济学的领域由流通转移到生产,是经济思想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24.边际主义革命的两个表现:第一,提出了主观效应价值论,反对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第二,放弃古典经济学的抽象的演绎的分析方法,采用边际分析方法,使微积分数学工具进入了经济学,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5.新古典经济学:之所以说它“古典”是因为它坚持了由密斯开创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传统,而在“古典”前面冠以“新”的原因是它的主要内容来自边际主义理论,因而与“老”古典经济学是不同的,它是马歇尔对两种学说进行综合的结果。
26.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用于满足人们需求或欲望的各种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总是超过资源的可供给量。
27.资源:可用于生产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的那些物品或服务。
28.正常品:随着收入提高而需求增加的商品。
29劣等品:随着收入提高而需求减少商品。
30替代品:在消费中相当程度上可互相替代的商品。
31.互补品:放在一起消费的商品。
32经济机制:就是资源的配置方式。
33实证分析:是一种描述性分析,只解释经济是如何运行的。
1.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2.需求函数: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3.供给:是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4.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5.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成为均衡价格。
6.弹性:指在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
7.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8.需求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9.需求交叉弹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10.供给弹性(供给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11.支持价格(最低限价):是指政府为了扶植某一产业的生产对该产业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12.限制价格(最高价格):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产品的价格而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
13.需求表:是某种商品的各种水平和相对应得该商品的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14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15.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16供给的变动: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17.均衡点: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点被称为均衡点。
18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19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20供给表:是某种商品的各种不同价格及与其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21供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中的商品的价格—共给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1.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者享受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2.基数效用:是指用基数来度量效用。
3.序数效应:是指用序数来度量效用。
4.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或是效用量的总和。
5.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或者效用量的增量。
6.消费者均衡:是在商品价格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到各种商品的购买与消费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7.无差异曲线(等效用图):是指消费者偏好相同或者无差异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构成的曲线。
8.边际替代率:在经济学上,把无差异曲线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叫做边际替代率。
9.预算线(又称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价格线和支出线):是指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的最大量的商品组合。
10.恩格尔曲线:根据收入消费曲线,可以推导出

反映收入变化与某种商品消费量变化之间关系的曲线。
11.恩格尔系数:是指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
12.替代效应:是在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后,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对这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量。
13.收入效用:是指在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后,,货币收入虽然没有变化,但实际购买力变化所引起的对这种商品需求的变动量。
14.戈森第一定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得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15.消费者的均衡条件:消费者最后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这就是在消费者收入一定、而且商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必须满足的条件。
16.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市场价格之差。
17.收入消费曲线:它是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变化所引起的反映消费者均衡点变化的轨迹。
18.吉芬商品: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19.风险:指决策者虽然不能肯定某一结果或事件一定发生,但却知道其发生的概率。
20不确定:是指决策者不能肯定某一结果或事件是否肯定会发生,也不知道其发生的概率。
21低档商品:是指消费者收入增加后对其需求或消费量反而减少,或者收入减少后对其需求或消费量增加的物品。
22风险多样化:是指在所从事的活动面临风险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行动或方案,以便降低风险。
1.厂商:是生产商品的技术单位,是经济学家对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从事营利性业务的一类经济组织的泛称。
2.企业家:是指企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3.生产:是将投入转变为产出的过程。
4.生产函数:是每一时期各种投入品的数量以所生产的产品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5.等产量线:是表示生产某一数量的产品的所有可能并且有效的投入品组合的点的集合。
6.短期:指的是某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不能变化的时期。
7.长期:是指所有投入品都可以调整的时期。
8.短期生产函数:是指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9.长期生产函数:是指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
10.总产量:是指一定量的劳动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11.平均产量:是指分摊到每一个劳动上的产量。
12.边际产量:是与最后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所对应的产量,也就是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量所增加的产量。
1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其他收入品的数量保持不变,一种投入品持续以相同的数量增加,当这种可变投入品的

数量超过某一值后,由此而带来的产量的增量将会递减,这一著名的经验规律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14.技术凸性:是指如果有两种方法可用来生产某个单位的产量,那么上述方法的加权平均也至少能生产出这一产量。
15.拓展线:如果成本的变化是连续的,则这些点的集合就是厂商的拓展线。
16.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生产函数,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常用工具,在经济学中被广泛使用。
17.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是指技术上要求的、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要素之间的比例是定值的生产函数。
18.劳动的总产量:是指与一定量的劳动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值。
19劳动的平均产量:是分摊到每个劳动上的产量,等于总产量与所使用的劳动的投入量之比。
20.边际技术替代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增加1个单位的劳动,技术上允许的资本可以减少的数量。
21.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随L的等量增加,被替代掉的K德量越来越少。
22.预算集:预算线和两条轴组成的区域。
23.厂商的理性:实现成本约束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或者给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
24.生产的均衡条件:等产量线在该点的斜率必然等于等成本线的斜率
25.会计成本:是指企业生产的实际支出,表现在企业的财务账目上的陈本,包括工资、材料成本、折旧费和租金等。
26.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途径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27.经济成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
28会计利润:如果按照会计成本计算,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
1.总成本(TC):是它所使用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成本。
2.总固定成本(TFC):是企业所有固定投入的成本。
3.总可变成本(TVC):是企业所有可变投入的成本。
注意: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
即:TC=TFC+TVC
4.边际成本(MC):是指增加1单位产量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
5.平均成本有三种: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
6.平均固定成本(AFC):是每单位产量的总固定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AVC):是每单位产量的总可变成本。
平均总成本(ATC或AC):是每单位产量的总成本。
注意: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
ATC=AFC+AVC
7.长期总成本(LTC):是长期中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所需要的成本的总和,它是厂商在长期中在各种产量水平上通过改变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
8.长期平均成本(LAC):是长期中平均每单位产品的成本,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平均产量计算的最低总成本。
9.长期边际成本(LM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增加一单位产

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
10.规模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被称为规模经济。
11.范围经济:当企业以任意组合方式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能够低于两家单独企业各自生产同样数量的一种产品的成本时,就产生了范围经济。
12.短期边际成本:指增加1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13.规模不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
14成本:又称生产费用,是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
1.完全竞争市场:就是竞争充分到不受任何干扰和阻碍的市场。
2.总收益(TR):是厂商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的全部收入,等于价格乘以销售量。
TR=P*Q
平均收益(AR):是平均到每一个销售量上的收入,等于总收益除以销售量。
AR=TR/Q
边际收益(MR):是增加每一个单位的产品销售所得到的总收益的增加量。即最后一个单位的销售所带来的产量。
MR=TR/Q
3.盈亏平衡点:又称收支相抵点或零利润点。即是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4.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就是大于等于AVC最小值以上的SMC曲线。
5.生产者剩余:是所有边际成本与商品市场价格之间差额的总和。(实际得到的总支付与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6.市场的生产者剩余:将所有厂商的生产者剩余加总起来得到市场的生产者剩余。
7.总剩余:市场的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的剩余只和。
8.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
MR=LMC=SMC=LAC=SAC
9.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
即:MR=SMC
1.垄断:完全垄断市场是市场结构里与完全竞争相对应的另外一个极端。
2.垄断市场:我们将行业中只有一家厂商提供产品的市场简称垄断市场。
3.沉没成本:一种情况是,行业内某个企业凭借自己的优势最先进入该行业,逐渐形成了巨额沉没成本。
4.垄断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短期边际成本(MR=SMC)
垄断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边际收益=长期边际成本+短期边际成本
(MR=LMC+SMC)
5.厂商的定价法则: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垄断者必须给自己的产品确定一个合适的价格和产量,它除了要知道市场的需求特征以外,还必须清楚自己的成本。
6.垄断势力:能将价格定的高于边际成本的幅度有多大,看来既与厂商的数量有关,还与需求者对厂商的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有关系。
7.价格歧视(歧视定价):为了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有时垄断厂商可以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对同样的产品收取不同价格,被称为价格歧视。
8.一级价格歧视:对于厂商来说,

最理想的作法是对每一个单位的产品都按照需求者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即保留价格出售。
9. 二级价格歧视:厂商为了增加收益或利润,对同一产品或服务的不同消费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的做法。
10.三级价格歧视: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体索要不同价格的做法。
11.高峰负荷定价:厂商对高峰负荷需求定高价,而对低峰负荷需求定低价格就是高峰负荷定价。
12.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是:边际收益=短期边际成本(MR=SMC)
13.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边际收益=长期边际成本=短期边际成本
平均收益=长期平均成本=短期平均成本(MR=LMC=SMC;AR=LAC=SAC)
14.寡头市场:它是指只有少数几家厂商生产有差别或无差别的同类产品,控制了整个市场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结构。
15.进入的障碍(进入壁垒):导致了行业内只有几家厂商,形成了寡头垄断。
进入的障碍分为三类:(1)自然的进入障碍(2)策略性行动(3)政府特许
16.古诺模型:两个相互竞争的厂商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都知道市场的需求。
17.价格刚性:是寡头垄断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
18.博弈:就是对策,是相互影响的行为人在一定的规则下,根据对手的行动所做出的旨在使自己得益最大化的反应。
19.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都采取什么策略,它所采取的策略是他能选择的策略中最好的策略。
20.博弈均衡:是指在任何一个博弈的参与人都不想改变自己策略的一种状态。
21.占优策略均衡:我们把这种由参与人的占优策略构成的均衡叫占优策略均衡。
22.纳什均衡:当给定其他人的选择,博弈者所选择的策略是能使他得益最大化的策略时有这些策略构成的均衡结果是纳什均衡。
23.重复博弈:分为有限次重复博弈和无限次重复博弈。而有限次重复博弈又可分为两种情况,知道哪一次是最后一次的重复博弈和不知道哪一次是最后一次的重复博弈。
24.自然垄断:某一厂商之所以会成为垄断者,可能因为在其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处的产量足以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或者,厂商的平均成本曲线是右下方倾斜的,没有最低点。
25.生产集团:经济学家将生产有差别的同类产品的生产者集合。
1.最终产品:直接进入消费市场的产品,如面包、衣服、茶叶以及旅游和小时工的清洁工作等产品或服务,对这些产品的消费能够使消费者直接得到效用。
2.中间产品:是那些还要用来作为投入品去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
3.使用要素的边际效益:是厂商增加一个单位的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收益,我们通常叫边际产品价值。
4.边际要素成本:就是厂商增加一

单位要素的使用所增加的成本。
5.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MFC=VMP
6.要素需求函数: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与要素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7.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要素价格与整个行业对要素的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8.劳动:劳动者的体能和智力的支出,劳动的能力市劳动者自身拥有的资源,出售或出租这一资源能给劳动者带来收入。
9.替代效应:是当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后,消费者会用便宜的商品来替代更贵的商品。
10.地租:市土地服务的价格,不是土地本身的价格。
11.土地的市场需求曲线:水平加总所以单个土地所有者的土地需求曲线。
12.租:凡而是供给固定不变的资源带来的收益,或是这类资源的服务价格都可以称为租。
13.准租金:我们可以把生产要素短期内由于供给不变而产生的收益。
14.经济租金:就是消费者的剩余可以看为租,即便从全部收入中减去它,也不会导致要素攻击的减少。
15.资本:由生产活动生产出来,并要进一步作为投入品使用的那些产品。
16.资本价值:就是资本本身交易时的交易价格,就是资本额,如果是自有资本,没有经过交易过程,也应该考虑机会成本。
17.资本的溢价:资本除了有利息收入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收益。
18.初次分配:通过市场得到的收入是收入的初次分配。
19.洛伦茨曲线:是用来衡量收入分配状况的曲线。
20收入效应:当收入增加后,按照商品的相对价格增加所有商品的购买量。
21寻租:谁得到了这一数量的有限资源,谁就可以获得高于正常收入的超额收入,为了得到这一资源而展开的非生产性活动。
22原始要素:是指劳动、土地等并非由人的生产活动创造出的那一类要素。
1.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是把所有相互联系的市场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2.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的资源状态的改进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这就是帕累托改进。
3. 帕累托最优状态: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不使任何人得状态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4. 帕累托效率:当一个社会中的资源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时,表示这时的资源配置是有效地,或称为帕累托效率。
5.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交换的一般均衡):是指当社会生产与人们偏好既定的条件下,通过产品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换,使得交换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状态。
6.交换的契约曲线(交换的效率曲线):把所有这些切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曲线。
7.效用可能性曲线(效用可能性边界):是

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可能达到的最大满足程度。
8.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生产的一般均衡):是指在技术和社会生产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下,通过要素在生产者之间的分配,使得生产者生产量最大化的状态。
9.生产的可能曲线(生产的可能性边界)(产品转换曲线):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源约束下,所生产的两种商品或服务的最大组合。
10.交换与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生产和交换同时达到帕累托最优条件,即同时达到了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最优配置和商品在消费者之间的最优配置。
11.交换和生产的均衡条件:产品的价格(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边际成本。 P=MC
12.社会无差异曲线:是指(社会福利函数)(社会福利曲线)。
13.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要从已知的各种个人偏好顺序中推导出统一的社会偏好顺序是不可能的。
14.私人物品:竞争性消费以及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排他性。
15.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或在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或者两者皆有。
1.市场失灵:在经济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是不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用的,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2.搭便车:某人不进行购买而消费某种物品。
3.外部性:又称外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应出来。
4.负外部性:如果是一方的行为使另一方付出代价,就称为负外部性。
5. 正外部性:如果一方的行为使另一方受益,就称为正外部性。
6.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交易中,一方只有公开信息,另一方既有公开信息又有私人信息,后者比前者拥有的信息多,这就是信息不对称。
7.道德风险:就是拥有信息多的一方以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侵犯拥有信息少的一方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选择。
8.逆向选择:是指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拥有信息少的一方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选择。
9.经济机制:就是资源的配置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