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 2互连技术TAB

2.3载带自动焊接技术(TAB)

2.3.1 TAB

2.3.2 TAB

2.3.6 TAB

2.3.7 TAB

*微组装工艺

*

一、TAB 技术

载带自动焊(Tape Automated Bonding ,TAB)技术是一种将芯片组装在金属化柔性高分子聚合物载带上的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将芯片焊区与电子封装体外壳的I/O 或基板上的布线焊区用有引线图形金属箔丝连接,是芯片引脚框架的一种互连工艺。

2.3.1TAB技术及应用

*微组装工艺*在类似于135胶片的柔性载带粘结金属薄片,像电影胶片一样卷在一带卷上,载带宽度8-70mm。在其特定的位置上开出一个窗口。窗口为蚀刻出一定的印刷线路图形的金属箔片(0.035mm厚)。

引线排从窗口伸出,并与载带相连,载带边上有供传输带用的齿轮孔。

当载带卷转动时,载带依靠齿孔往前运动,使带上的窗口精确对准带下的芯片。再利用热压模将导线排精确键合到芯片上。

*微组装工艺*

*微组装工艺*二、TAB技术发展

TAB技术有别于且优于WB技术,用于薄型LSI芯片封装的新型芯片互连技术。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TAB技术一直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

TAB技术初始投资大;

开始时TAB工艺设备不易买到,而传统的引线工

艺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且其生产设备也容易买

到;

有关TAB技术资料和信息少。

*微组装工艺*随着多功能、高性能LSI和VLSI的飞速发展,I/O 数迅速增加,电子整机的高密度组装及小型化、薄型化的要求日益提高,到1987年,TAB技术又重新受到电子封装界的高度重视。美、日、西欧各国竞相开发应用TAB技术、使其很快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获得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液晶显示、智能IC卡、计算机、电子手表、计算器、录像机和照相机中。

日本使用TAB技术在数量和工艺技术、设备诸方面都是领先的,直至今日仍是使用TAB的第一大户,美、欧次之,亚洲的韩国也有一定的用量.俄罗斯也有使用。

*微组装工艺*三、TAB技术的优点:

TAB的结构轻、薄、短、小,高度<1mm

TAB的电极尺寸、电极与焊区的间距比WB大为减少 相应可容纳的I/O引脚数更高

TAB的引线R、C、L均比WB的小的多

采用TAB互连可对IC芯片进行电老化、筛选和测试

TAB采用Cu箔引线,导热、导电好、机械强度高

TAB焊点键合拉力比WB高3-10倍

可实现标准化(载带的尺寸)和自动化

*微组装工艺*四、TAB的分类和标准

TAB按其结构和形状可分为Cu箔单层带、Cu-PI双

层带、Cu-粘接剂-PI三层带和Cu-PI-Cu双金属带等四种。以三层带和双层带使用居多。

*微组装工艺* TAB的分类的特点:

*微组装工艺* 20世纪80年代末,TAB载带曾由美国联合电器器件工程协会(JEDEC)制订出标准。目前,大量使用的有35mm宽和70mm宽的载带,其它还有48mm、

16mm、8mm、158mm等多种规格。16mm和8mm 宽的载带用于I/O数少的中、小规模IC,使用158mm 宽的载带是为了在同样长的载带中制作更多的TAB图形,以提高生产效率。如100mm长、158mm宽的载带,每卷可制作70,000只TAB图形。

*微组装工艺*

典型的TAB载带尺寸标准

TAB的Cu箔电极图形和尺寸不便于标准化,要根据芯片周围焊区的尺寸和节距、I/O的多少和布局以及Cu 箔指状引线的焊接强度等来设计Cu箔图形的形状和尺寸。

*微组装工艺

*

一、基带材料

2.3.2 TAB 的关键材料

基带即带状载体,是指带状绝缘薄膜上载有由覆铜箔经蚀刻而形成的引线框架,而且芯片也要载于其上。要求:

高温性能好;与Cu 箔的粘接性

好,热匹配性好;收缩率小且尺

寸稳定;抗化学腐蚀性强;机械

强度高;吸水率低。

*微组装工艺*

选用材料:

聚酰亚胺(PI)薄膜;

聚酯类材料(PET )薄膜;

苯丙环丁稀(BCB)薄膜。

其中,PI薄膜是早期最广泛使用的材料,但价格稍高。

*微组装工艺*二、TAB金属材料

指制作TAB引线图形的金属材料。

要求:

导电性能好;强度高;延展性;表面平滑性良好;与

各种基带粘贴牢固,不易剥离;易于用光刻法制作出精细复杂的图形;易电镀Au、Ni、Pb/Sn焊接材料。

材料:

Cu箔;Al箔。

一般都采用Cu箔,厚度有18、35、70微米。较少用Al箔。宽度以35mm最常用。另有70mm和158mm等规格。

*微组装工艺*三、芯片凸点金属材料

TAB技术要求在芯片的焊区上先制作凸点,然后才能与Cu箔引线进行焊接,芯片凸点的金属材料为:Au 、Cu/Au、Au/Sn、Pb/Sn。

芯片焊区金属通常为Al膜,为使AI膜和芯片钝化层粘附牢固,要先淀积一层粘附层金属;接着,还要淀积一层阻档层金属,以防止最外层的凸点金属与Al互扩散,形成不希望有的金属间化合物;最上层才是具有一定高度要求的凸点金属。

*微组装工艺*

*微组装工艺

*

一、工艺流程

TAB 技术首先在高聚物上做好元件引脚的引线框架,然后将芯片按其键合区对应放在上面,然后通过热电极一次将所有的引线进行键合。

TAB 使用标淮化的卷轴长带(长100 m),对芯片实行自动化多点一次焊接;同时,安装及外引线焊镀可以实现自动化,可进行工业化规模生产,从而提高电子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

2.3.3 TAB 工艺流程

TAB多点—次焊接

网络互联设备知识点总结

网络设备 1.传输介质时搭载数字或模拟信号的传输媒介,即通信网络传送数据时,发送方 和接收方之间的物理通路。 2.分类 a) b) c)硬介质(有线介质) i.双绞线、光纤、同轴电缆 d)软介质(无线介质) i.微波、无线电波、激光、红外线 双绞线 3.组成:由两根具有具有保护层的铜导线绞合而成。 4.分类:屏蔽双绞线(STP)、非屏蔽双绞线(UTP) 5.传输特性:在有限距离内达到10-100Mbps的速率。 6.地理范围:用于局域网,主要用于一个建筑物内部,最远传输距离为100m。 7.特点:价格低于其他传输介质,并且安装,维护方便。 8.双绞线种类: 国际电气工业协会(EIA)根据双绞线特性进行分类

a)STP分为3类、5类 b)UTP分为3类、4类、5类、超五类 9.双绞线线序标准,T568A 、T568B a)T568B 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 10.插头:RJ-45插头(俗称水晶头) 11.特点: a)对电磁干扰的敏感性强 b)绝缘性不好 c)信号衰减较快 同轴电缆 12.描述:同轴电缆是指将一对导体按“同轴”的方式构成同轴线对。 13.根据传输频带不同分类:基带同轴电缆和宽带同轴电缆 14.基带同轴电缆: a)阻抗为50Ω b)特点:易于连接,阻抗均匀,具有极好的电磁干扰屏蔽性能,传输数字信 号,适用于各种局域网络。 c)根据直径不同又可分为粗缆和细缆 d)粗缆:特点:传输距离长,性能好,但成本高,网络安装、维护困难,一 般用做大型局域网的干线。最远传输距离:500m。接头:AUI接口

e)细缆特点:弹性好,安装较容易,造价较低,网络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网 络维护也比较困难。最远传输距离:185m。接头:BNC接口 15.宽带同轴电缆 a)阻抗75Ω,用于传输不同频率的模拟信号,用于有线电视网。 b)特点:安装较困难,造价较高,适用于长途电话网、电缆电视系统和宽带 计算机网络。 光纤(光缆) 16.描述:光导纤维的简称,由直径大约0.1mm的细玻璃丝组成。 17.特点:带宽宽,衰减小,传输速率快,距离远,容量大,不受电磁干扰,安全性好,体积小,重量轻,韧性好,价格高 18.传输原理:通过内部的全反射 19.分类: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 a)单模光纤:光沿直线传播,传输的量更大,距离较远,价格贵。 b)多模光纤:从多条入射角度全反射,传输距离近,传输性能差。 20.传输过程:传输光信号,涉及到电信号与光信号的相互转换。 21.连接部件:SC连接器。 无线传输介质: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卫星、激光 22.无线电波:全方向的传输,能够穿过建筑物,最易受电子设备干扰。 23.微波:用于海上、空中。适合传输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沿直线传播。 a)可分为地面微波和卫星微波(一颗卫星可覆盖地球的三分之一)。卫星通 信距离远,费用与距离无关,频带宽、容量大、信道干扰小,通信稳定。缺点:保密性差,误码率高。 24.红外线:用于短距离通信,直线传播,不能绕过不透明物体。如电视遥控。 25.激光:有好的聚光性和方向性,难窃听,成本低。 a)缺点:不能穿透雨和浓雾,空气中扰乱的气流会引起偏差。 选择传输介质 26.传输速率:光缆100Mbps;同轴电缆10Mbps; 屏蔽双绞线16Mbps; 双绞线

最新数据库第一章习题及答案教案资料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题 1、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三个阶段。 2、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3、数据库语言包括数据描述语言和数据操作语言两大部分,前者负责描述 和定义数据库的各种特性,后者用于说明对数据进行的各种操作。 4、根据数据模型的应用目的的不同,数据模型分为概念模型和数据模型。 5、数据模型是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三部分组成的。 二、问答题 1、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答:数据:数据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 数据库: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2、试述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答:1).数据结构化 2).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 3).数据独立性高 4).数据由DBMS同一管理和控制 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1).数据定义功能 2).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3).数据操纵功能 4).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5).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6).DBMS与网络中其他软件系统的通信功能;一个DBMS与另一个DBMS 或文件系统的数据转换功能;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互访和互操作功能等。 4、试述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什么? 答: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是指数据库系统是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三级构成这种结构保证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三、设计题 某工厂生产若干产品,每种产品由不同的零件组成,有的零件可用在不同的产品上。这些零件由不同的原材料制成。不同零件所用的材料可以相同。这些零件按所属的不同产品分别放在仓库中,原材料按照类别放在若干仓库中。请用E-R图画出此工厂产品、零件、材料、仓库的概念模型。 答:图见下一页

《互联网数据库》实践考核复习资料

《互联网数据库》实践考核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数据库治理技术的进展过程中,经历了人工治理时期、文件系统时期和数据库系统时期。在这几个时期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是()时期。 A.数据库系统 B.文件系统 C.人工治理 D.数据项治理 2.层次模型不能直截了当表示() A.1:1关系 B.1:m关系 C.m:n关系 D.1:1和1:m关系 3.实体和属性的关系是(B) A.一个属性对应于若干实体 B. 一个实体能够由若干个属性来刻画 C.一个属性包含有若干实体 D.一个实体仅能够由一个属性来刻画 4.域的概念是() A.属性的储备空间 B.属性的取值范畴 C.属性的物理空间 D.属性的复杂程度 5.在一个关系中如果有如此一个属性存在,它的值能唯独地标识关系中的每一个元组,称那个属性为() A.关键字 B.数据项 C.主属性 D.主属性值 6.关系数据库治理系统应能实现的专门关系运算包括() A.排序、索引、统计 B.选择、投影、连接 C.关联、更新、排序 D.显示、打印、制表 7.在关系代数的专门关系运算中,从表中取出满足条件的属性的操作称为( )

A.选择 B.投影 C.连接 D.扫描 8.下面关于运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任何一种运算差不多上将一定的运算符作用于一定的运算对象上,得到预期的运算结果 B.任何一种运算差不多上将一定的运算对象作用于一定的运算符上,得到预期的运算结果 C.任何一种运算差不多上将一定的运算对象作用于一定的运算方法上,得到预期的运算结果 D.任何一种运算差不多上将一定的运算方法作用于一定的运算对象上,得到预期的运算结果 9.作为域关系演算的谓词变元的差不多对象的是( ) A.域变量的重量 B.即元组变量在域变量上的逻辑映射 C.元组变量 D.元组变量的重量,即域变量 10.SQL语言具有( )的功能 A.关系规范化、数据操纵、数据操纵 B.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操纵 C.数据定义、关系规范化、数据操纵 D.数据定义、关系规范化、数据操纵 11.检索学生姓名及其所选修的课程号和成绩.正确的SELECT语句是( ) A.SELECT SN,AGE,SEX FROM S WHERE AGE>(SELECT AGE F ROM SWHERE SN=”王华”) B. SELECT SN,AGE,SEX FROM S WHERE SN=”王华” C. SELECT SN,AGE,SEX FROM S WHERE AGE>(SELECT AGE WHERE SN=”王华”) D. SELECT SN,AGE,SEX FROM S WHERE AGE>王华. AGE 12.SQL语言中,外模式对应于( ) A.视图和部分差不多表 B.差不多表

第二章--系统需求分析

第二章系统需求分析 一.需求分析 (一)背景分析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以汹涌之势席卷全球,对人类的未来产生着难以估量的深刻影响。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其应用系统在全世界的迅速推广和使用使人们在管理、获取、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化发展也为教育行业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有待组建一个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信息平台。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校园网络的用户数量联网的计算机或服务器的数量是逐步增加的,网络技术也是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校园网建立在资金相对紧张的前提下,校园网的建设方面希望成本较底,因此尽量采用当前最新的网络技术,并且要分步实施,校园网络的建设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选择具有良好可扩充性能的网络互联设备,这样才能充分保护现在的投资。 在校园网络中,视频、音频、数据集于一身,如果保证不了高带宽、又多种视频、音频、数据流混杂在一起进行传输,就没法对流做出最高优先级和次高优先级及底优先级的分类,这样就不能保证重要业务的畅通,造成网络延迟、服务不可用。所以要想真正改变网络的效率,更有效的保证应用服务的运营,需要通过端到端的QOS,智能到边缘的方式来保证。通过智能到边缘,端到端的应用方式,可以减少对网络核心设备的消耗,这样保证了网络的有效畅通。可以对园区网应用中的,多媒体视频点播服务、数据备份服务、文献传递服务、E-mail服务、数据库服务器等服务。对不同服务流进行详细的分类,划分优先级,以及尽可能地避免发生拥塞。同时保证网络的高效运行,充分利用现有的带宽。 (二)网络需求分析 在园区网络中,存在多样的网络设备及系统应用环境,并且要考虑在用户迅速增长的今天,考虑到网络设备的可扩展性。保证在多样网络设备,用户不断增加的环境中,仍能保证网络畅通。所以万兆骨干网络平台就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能与当前校园网络无缝衔接,同时预留空间符合当前和以后的信息建设需要和足够的升级空间。 在校园网络建设中存在多用户,多服务的现状。带来了对网络系统要求具有高效率等,以保证大数据量访问下有效的处理能力。针对需求设备要能对数据做到分布式处理,这样的分布式

常见网络互联设备介绍

OSI层互联设备功能 物理层中继器集线器在电缆段间复制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网桥第二层交换器在LAN间存储转发帧 网络层路由器第三层交换器在不同网间存储转发包 传输层以上网关提供不同体系间互联接口 常见网络互联设备介绍 1 网络互联设备 网络互联是指LAN-LAN WAN-WAN LAN-WAN之间的连通和互操作能力这种互操作指的是互联网上一个网络的用户和另一个网络的用户可以透明的交换信息而不管这两个网络上的硬件软件差异。 两个网络互联时它们的差异可以表现在OSI 7层模型之中的任意一层上根据它们实施接续所在的层网络互联设备通常分为如下4种1 中继器在物理层上透明的复制二进制位以补偿信号的衰减它不与高层协议发生作用2 网桥在不同或相同类型的LAN之间存储或转发帧必要时进行链路层上的协议转换3 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在不同的网络间存储并转发包根据信息包的地址将信息包发送到目的地必要时进行网络层上的协议转换4 网关协议转换器对高层协议包括传输层以及更高层进行转换的网间连接器它允许使用不兼容的协议如IBM SNA SPX/IPX TCP/IP系统和网络互联。要搞清它们的区别最容易的方法是将它们与OSI 7层模型对照看它们是在OSI的哪一层实现的参见下表1 1 OSI层互联设备用途 物理层中继器集线器在电缆段间复制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网桥第二层交换器在LAN间存储转发帧 网络层路由器第三层交换器在不同网间存储转发包 传输层以上网关提供不同体系间互联接口2中继器2 1 中继器 网络连接最简单的设备就是中继器其作用是对弱信号再生并将再生信号发送到网络的其它分支上提供电流以实现长距离传输中继器工作在OSI模型的最低层物理层只能用来连接具有相同物理层协议的LAN 中继器主要用于扩充LAN电缆段的距离限制比如10BASE 5粗以太网由于收发器只能提供500米的驱动能力而MAC协议允许粗以太网电缆最长为2.5公里这样每500米之间就可以利用中继器来连接但是中继器不具备检错和纠错的功能因此错误的数据经中继器后仍被复制到另一电缆段另外中继器还会引入延时 2 2使用注意事项 1 用中继器连接的以太网不能形成环 2 必须遵守MAC协议定时特性不能用中继器将电缆断无限连起来比如一个以太网上最多有4个中继器连接5个缆线段其中只有3个缆线可以连接计算机 2 3集线器集线器(HUB)是一种特殊的中继器它可以转接多个网络电缆把多个网络段连接起来随着10BASE T标准的推出以及集线器的使用使得总线网络拓扑结构逐渐向星型网络拓扑使用非屏蔽双绞线的模式转化该模式的核心就是集线器它连接网络的各个节点其优点是当网络上的某个节点或某条线路出现故障时不会影响网络上的其它节点集线器可以分为有源无源智能三种有源集线器对信号有再生和放大作用无源集线器不对信号做处理只是简单的把多段介质相连智能集线器具有有源集线器的全部功能此外还有网络管理路径选择等功能

数据库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 B )属于信息世界的模型,实际上是从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 A.数据模型B.概念模型C.非关系模型D.关系模型 2.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即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是对( C )的3个抽象级别。 A.信息世界B.数据库系统C.数据D.数据库管理系统 3. 1970年代,美国IBM公司的研究员E.F.Codd提出了数据库的( C )。 A. 层次模型 B. 网状模型C.关系模型 D. 对象模型 4. 具有数据冗余度小、数据共享以及较高数据独立性等特征的系统是( B )。 A.文件系统 B. 数据库系统 C.管理系统 D. 高级程序 5. 在概念模型中,事物称为( A )。 A.实体 B. 对象 C.记录 D. 节点 6. 数据库中对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描述,作为数据库的( C )。 A. 概念模式 B. 内模式C.模式 D. 外模式 7. 数据库的并发控制、完整性检查、安全性检查等是对数据库的(B )。 A.设计 B. 保护C.操纵 D. 查询 8. ( A )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专门数据管理软件。 A. 数据库管理系统 B. 数据库系统C.数据库 D. 数据库应用系统 9. 下列实体类型的联系中,属于多对多联系的( A )。 A. 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联系 B. 学校与教师之间的联系 C. 商品条形码与商品之间的联系 D. 班级与班长之间的联系 10. 下列四项中,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特点的是(B)。 A. 数据共享 B. 数据完整性 C. 数据冗余度高 D. 数据独立性高 11. 数据库的概念模型独立于(A)。 A.具体的机器和DBMS B.E-R图C.信息世界D.现实世界12. 数据库中存储的是(C)。 A.数据B.数据模型C.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的联系D.实体 13. 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B )。 A.数据库B.数据库管理系统C.数据模型D.软件工具 14. 数据库的特点之一是数据的共享,这里的数据共享是指(D )。 A.同一个应用中的多个程序共享一个数据集合 B.多个用户、同一种语言共享数据 C.多个用户共享一个数据文件 D.多种应用、多种语言、多个用户相互覆盖地使用数据集合 15. 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查询、插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这种功能称为(C )。 A.数据定义功能B.数据管理功能C.数据操纵功能D.数据控制功能16. 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是指(B)。 A.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B.不会因为系统数据存储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自考互联网数据库重点考点

互联网数据库 第一章绪论 1.数据库技术在数据库系统阶段的特点: 1数据结构化 2 数据共享性高冗余量小,易扩充 3 数据独立性高 4 统一的数据管理和控制 5 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数据项。 2.数据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盒完整性约束三个要素构成a数据结构:用于描述系统的静态特征b数据操作用于描述系统的动态特征c约束条件是一组完整性规则的集合 第二章关系数据库简介 3.关系数据语言分为三类:a关系代数语言如ISBL b 关系演算语言分为元祖关系演算语言APLHA QUEL和域关系演算语言QBE c 具有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双重特点的:SQL 关系模型中三种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自定义的完整性 关系代数用到的运算符:集合运算符专门的关系运算符算术比较符逻辑运算符 关系的三种类型基本类型(基本表)查询表和视图表 基本表是实际存在的表,是实际储存数据的逻辑表示 查询表是查询结果对应的表 视图表则是基本表或其他视图表导出的表,是虚表,不对应实际存储的数据。 关系数据库和非关系数据库的区别:关系数据库只有表这一种数据结构,非关系数据库有其他数据库结构和其他操作 关系模式是对关系的描述,五部分组成R(U,D,DOM,F) R关系名U组成该关系的属性名集合 D 为属性组U 中属性所来自的域DOM 为属性向域的映像集合 F 属性间数据的依赖关系集合 第三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SQL的特点1综合统一2 高度非过程化 3 面向集合的操纵方式 4 以同一种语法结构提供两 种使用方式 5 语言简洁,易学易 用。 连接查询:查询同时涉及到两个 以上的表,包括等值连接自然 连接非等值连接自身连接外 连接复合条件连接查询 第四章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 关系分解的三个定义:1 分解具 有无损连接性 2 保持函数依赖 3 既要具有无损连接性又要保 持函数依赖 BCNF 关系模式具有的性质:1 所有非主属性都完全函数依赖 于每个候选码 2 所有主属性都 完全函数依赖于每个不包含它的 候选码 3 没有任何属性完全函 数依赖于非码的任何一组属性。 第五章数据库保护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功能:1 数据库恢复 2 并发控制 3 安全 性保护 4 完整性保护 审计是一种事后监视的措施, 跟踪数据库的访问活动,以发现 数据库的非法访问以达到安全防 范的目的。 数据库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 确性一致性相容性。 DBMS的完整性控制机制的功 能:1定义功能 2 检查功能 3 如果发现用户的数据请求使数据 违背了完整性约束,则采取一定 动作来保证数据完整性。 封锁就是事物T可以向系统发出 请求,对某个数据对象加锁,于 是事物T对这个数据对象就有一 定控制,分为排他锁和共享锁 第六章数据库设计 数据字典:是系统中各项数据描 述的集合,是进行详细的数据收 集和数据分析所获得的主要成 果。通常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 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五 个部分。数据项是数据的最小组 成单位。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为一个给定 的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 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的过程。 数据库设计的阶段:1 需求分析 阶段 2 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3 逻 辑结构设计阶段 4 物理设计阶 段 5 实施阶段 6 运行和维护阶 段 需求分析的任务:通过详细调查 现实世界要处理的对象,充分了 解原系统工作概况,明确用户的 各种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 新系统的功能,调查的重点是数 据和处理,通过调查,收集和分 析,获得用户对数据库的如下要 求 1 信息要求 2 处理要求 3 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 概念结构的特点:1能真实充分 的反映现实世界,包括事物之间 的联系 2 易于理解 3 易于修改 4 易于向关系网状层次等各种 数据模型转换 第七章基于web数据库技术概 述 ACTIVEX的优点:1 是一种分 布式对象技术,能保护开发者以 往的投资 2 是一种开放技术,包 容了现有标准又提供第三方开发 接口 缺点:1控件体积大,不利于下 载 2 兼容性差,只支持 windows 脚本是一种能够完成某些特殊功 能的小程序段,不被编译,逐行 被解释 第八章JDBC 基于java的数据 库连接 JDBC 基本功能:1 建立与数据 库的连接 2 发送sql语句3 处 理结果 第九章ASP与ADO数据库连接 ASP的特点1 使用简单脚本语 言开发简单 2 源程序无需编译 链接,可直接执行,运行于各种 操作环境 3 代码的执行与浏览 器无关,更好的兼容性 4 ASP源 程序不会传到浏览器,保护知识 产权 5 可使用服务器端的脚本 来产生客户端的脚本。 ASP有5个内置对象,可以被asp 脚本直接使用 1REQUEST 2 RESPONSE 3 SERVER 4 SESSION 5 APPLICA TION ADO重要的接口Connection Error Command Parameter RecordSet Field 第十章数据库管理系统简介 第十一章数据库新技术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是一种 支持模块化设计和软件重用的实 际可行的编程方法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是数据库技 术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相结 合的产物,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是 封装和可拓展性 面向对象数据库语言主要包括对 象定义语言和对象操纵语言,对 象操纵语言中一个重要子集是对 象查询语言。Oodb一般应具备 下列功能:1类的定义与操纵 2 操作/方法的定义 3 对象的操纵 一个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数据库系 统满足的条件:1支持一核心的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2 支持传统 数据库系统所有的数据库特征。 Oodb的特点:1扩充数据类型2 支持复杂对象 3 支持继承的概 念 4 提供通用的规则系统。 并行数据库系统是在并行机上 运行的具有并行处理能力的数据 库系统 并行数据库系统的目标 1 高性 能 2 高可用性3 可扩充性 多媒体数据库多媒体技术与数 据库技术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 数据库。 多媒体的建模方法:1 扩充关系 模型 2 语义模型 3 面向对象模 型 知识库系统数据库技术与人工 智能技术结合的产物。 第十二章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分布式数据库:是一组数据组成, 这组数据分布在计算机网络的不 同计算机上,网络中的每个结点 具有独立处理的能力,可以执行

计算机网络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练习 2章局域网 一、判断题 1. 在电源干扰较强的地方组网时,需采用STP。() √ × 正确 2. 以太网中,双绞线只采用了四条,其它四条线多余。() √ × 错误正确答案为× 3. 3类双绞线最高传输率可达20Mbps。() √ × 错误正确答案为× 4. 光缆的网络距离是1KM。() √ × 正确 5. 中继器可用于连接异种局域网。() √ × 正确 6. 中继器的作用是放大所传输的信号。() √×

正确 7. 交换机的传输效率比集线器高。() √ × 正确 8. 路由器可用于连接复杂的大型网络。() √ × 错误正确答案为× 9. 路由器可以执行复杂的路由选择算法,处理的信息量比网桥多。() √ × 错误正确答案为× 10. 一般来说,路由器处理数据的速度比网桥慢。() √ × 错误正确答案为× 11. 有一个主机的IP地址是192.168.20.0。 √ × 正确 12. 有一个主机的IP地址是192.168.20.255。 √ × 错误正确答案为× 13. 有一个主机的IP地址是192.168.300.203。 √ × 错误正确答案为×

14. LAN中,服务器的标识名为SERVER,在客户机上可以使用Ping server命令进行测试。 √ × 错误正确答案为× 15. 对等网中,由于可以相互共享资源,所以网络中的部分计算机可以不安装硬盘。 √ × 错误正确答案为× 16. 一个有9台计算机的对等网中,只有一台名为AW1的计算机安装有光驱,其它计算机不安装光驱,但它们都可以使AW1上的光驱。 √ × 正确 17. IP地址唯一标识出主机所在的网络和网络中位置的编号。 √ × 正确 18. A类地址最多可以表示127个网络号。 √ × 错误正确答案为× 19. 子网掩码可用于判断两个IP地址是否属于同一网络。 √ × 正确 20. C/S结构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与局域网技术发展相结合的结果。 √ × 正确

网络互联设备习题

网络互联设备习题 选择题 1 、下面那种网络互连设备和网络层关系最密切() A 、中继器 B 、交换机 C 、路由器 D 、网关 答案:C 2 、下面那种说法是错误的() A 、中继器可以连接一个以太网 UTP 线缆上的设备和一个在以太网同轴电缆上的设备 B 、中继器可以增加网络的带宽 C 、中继器可以扩展网络上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 D 、中继器能够再生网络上的电信号 答案:B 3 、可堆叠式集线器的一个优点是() A 、相互连接的集线器使用 SNMP B 、相互连接的集线器在逻辑上是一个集线器 C 、相互连接的集线器在逻辑上是一个网络 D 、相互连接的集线器在逻辑上是一个单独的广播域 答案:B 4 、当网桥收到一帧,但不知道目的节点在哪个网段时,它必须:() A 、再输入端口上复制该帧 B 、丢弃该帧 C 、将该帧复制到所有端口 D 、生成校验和 答案: C

5 、术语“带宽”是指:() A 、网络的规模 B 、连接到网络中的节点数目 C 、网络所能携带的信息数量 D 、网络的物理线缆连接的类型 答案:C 6 、当一个网桥处于学习状态时,它在:() A 、向它的转发数据库中添加数据链路层地址 B 、向它的转发数据库中添加网络层地址 C 、从它的数据库中删除未知的地址 D 、丢弃它不能识别的所有的帧 答案:B 7 、下列协议中,属于自治系统外部的路由协议是:() - IS 答案:D 8 、下面关于 5/4/3 规则的叙述那种是错误的() A 、在该配置中可以使用 4 个中继器 B 、整体上最多可以存在 5 个网段 C 、 2 个网段用作连接网段 D 、 4 个网段连接以太网节点 答案:D 9、下面哪种网络设备用来连异种网络() A. 集线器 B. 交换机 C. 路由器 D. 网桥

数据库第一章复习课程

一、 1 数据 2 数据库: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特点: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易扩展性、用户共享。 3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是一个系统软件,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功能:数据定义、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操作、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4 数据库系统(DBS) 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 二、 数据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其中数据库系统阶段具有高度的物理独立性和一定的逻辑独立性。 数据库系统实现整体数据的结构化是数据库系统和文件系统的本质区别。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数据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数据的独立性包括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库中数据是相互独立,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数据的逻辑结构变了,但是用户程序可以不变。 数据的独立性是由DBMS的二级映像功能实现。 三、数据模型 1 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组织数据和对数据进行操作的,是现实世界的模拟。现有的数据库系统均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2 两类数据模型: 第一类:概念模型: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建模,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 第二类: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逻辑模型:按照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主要用于DBMS的实现。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的模型。 物理模型:描述系统内部的表示方式和存取方法,是面向计算机系统的。物理模型的具体实现是DBMS的任务,用户不用考虑。 现实世界中对客观对象的抽象过程: (1)将现实世界抽象为信息世界(概念模型) (2)将信息世界转换为机器世界(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 3 数据模型的3个组成要素: 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完整性约束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目录未找到目录项。 一数据库基础知识(第1、2章) 一、有关概念 1.数据 2.数据库(DB)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Access 桌面DBMS VFP SQL Server Oracle 客户机/服务器型DBMS MySQL DB2 4.数据库系统(DBS) 数据库(DB)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开发工具 应用系统 二、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1.数据管理的三个阶段 概念模型 一、模型的三个世界 1.现实世界

2.信息世界:即根据需求分析画概念模型(即E-R图),E-R图与DBMS 无关。 3.机器世界:将E-R图转换为某一种数据模型,数据模型与DBMS相关。 注意:信息世界又称概念模型,机器世界又称数据模型 二、实体及属性 1.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 2.属性: 3.关键词(码、key):能唯一标识每个实体又不含多余属性的属性组合。 一个表的码可以有多个,但主码只能有一个。 例:借书表(学号,姓名,书号,书名,作者,定价,借期,还期) 规定:学生一次可以借多本书,同一种书只能借一本,但可以多次续借。 4.实体型:即二维表的结构 例 student(no,name,sex,age,dept) 5.实体集:即整个二维表 三、实体间的联系: 1.两实体集间实体之间的联系 1:1联系 1:n联系 m:n联系 2.同一实体集内实体之间的联系 1:1联系 1:n联系 m:n联系 四、概念模型(常用E-R图表示) 属性: 联系: 说明:① E-R图作为用户与开发人员的中间语言。 ② E-R图可以等价转换为层次、网状、关系模型。 举例: 学校有若干个系,每个系有若干班级和教研室,每个教研室有若干教员,其中有的教授 和副教授每人各带若干研究生。每个班有若干学生,每个学生选修若干课程,每门课程有若干学生选修。用E-R图画出概念模型。

互联网数据库网上作业客观题答案

一、单选题: 1.数据模型是()。 A.现实世界数据内容的抽象 B.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 C.现实世界数据库结构的抽象 D.现实世界数据库物理存储的抽象 2.实际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在体系结构上通常具有的相同的特征是()。 A.树型结构和网状结构的并用 B.有多种接口,提供树型结构到网状结构的映射功能 C.采用三级模式结构并提供两级印象功能 D.采用关系模型 3.范式是指()。 A.规范化的等式 B.规范化的关系 C.规范化的数学表达式 D.规范化的抽象表达式 4.SQL语言中,模式对应于()。 A.视图和部分基本表 B.基本表 C.存储文件 D.物理磁盘 5.SQL语言中,内模式对应于()。 A.视图和部分基本表 B.基本表

C.存储文件 D.物理磁盘 6.所谓2NF,就是()。 A.不允许关系模式的属性之间有函数依赖Y→X,X是码的真子集,Y是非主属性 B.不允许关系模式的属性之间有函数依赖X→Y,X是码的真子集,Y是非主属性 C.允许关系模式的属性之间有函数依赖Y→X,X是码的真子集,Y是非主属性 D.允许关系模式的属性之间有函数依赖X→Y,X是码的真子集,Y是非主属性 7.所谓静态元组约束,就是()。 A.规定组成一个行的各个元组之间的约束关系 B.规定组成一个元组的各个之间的约束关系 C.规定组成一个列的各个元组之间的约束关系 D.规定组成一个元组的各个行之间的约束关系 8.在数据字典中,反映了数据之间的组合关系的是()。 A.数据结构 B.数据逻辑 C.数据存储方式 D.数据记录 9.在传输表单数据时,跟在httpheader后有一专门的数据段,这个数据段包含在表单中输入的查询参数,它一起被发送给Web服务器,这种传递方法是()。 A.GET方法 B.POST方法 C.PUT方法 D.REP方法

计算机网络答案(第五版) 谢希仁 第二章物理层

第二章物理层 2-01 物理层要解决什么问题?物理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物理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物理层要尽可能屏蔽掉物理设备、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不同,使上面的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的存在,而专注于完成本曾的协议与服务。 ②.给其服务用户(数据链路层)在一条物理的传输媒体上传送和接收比特流(一般为串行按顺序传输的比特流)的能力。为此,物理层应解决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问题。 ③.在两个相邻系统之间唯一地标识数据电路。 (2)物理层的主要特点: ①.由于在OSI 之前,许多物理规程或协议已经制定出来了,而且在数据通信领域中,这些物理规程已被许多商品化的设备锁采用。加之,物理层协议涉及的范围广泛,所以至今没有按OSI 的抽象模型制定一套心的物理层协议,而是沿用已存在的物理规程,将物理层确定为描述与传输媒体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特性。②.由于物理连接的方式很多,传输媒体的种类也很多,因此,具体的物理协议相当复 杂。 2-02 规程与协议有什么区别? 答:在数据通信的早期,对通信所使用的各种规则都称为“规程”(procedure),后来具有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开始使用“协议”(protocol)这一名词,以前的“规程”其实就是“协议”,但由于习惯,对以前制定好的规程有时仍常用旧的名称“规程”。2-03 试给出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并说明其主要组成构件的作用。 答: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可划分为三大部分: 源系统(或发送端)、传输系统(或传输网络)、和目的系统(或接收端)。源系统一般包括以下两个部分:?源点:源点设备产生要传输的数据。例如正文输入到PC 机,产生输出的数字比特流。 ?发送器:通常源点生成的数据要通过发送器编码后才能在传输系统中进行传输。例如,调制解调器将PC 机输出的数字比特流转换成能够在用户的电话线上传输的模拟信号。 ?接收器:接收传输系统传送过来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能够被目的设备处理的信息。例如,调制解调器接收来自传输线路上的模拟信号,并将其转换成数字比特流。计算机调制解调器调制解调器计算机数字比特流模拟信号模拟信号数字比特流 正文正文源点发送器传输系统接收器终点输入信息输入数据发送的信号接收的信号输出数据输出信息源系统传输系统目的系统 数据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公用电话网?终点:终点设备从接收器获取传送过来的信息。 2-04 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信号、模拟数据、模拟信号、基带信号、带通信号、数字数据、数字信号、码元、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串行传输、并行传输。答:数据:是运送信息的实体。信号:则是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数据:运送信息的模拟信号。 模拟信号:连续变化的信号。 基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 带通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的信号。 数字信号:取值为有限的几个离散值的信号。 数字数据:取值为不连续数值的数据。 码元:在使用时间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 单工通信:即只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半双工通信:即通信和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不能同时接收)。这种通信方式是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过一段时间再反过来。 全双工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基带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像计算机输出的代表各种文字或图像文件的数据信号都属于基带信号。带通信号——把基带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把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以便在信道 中传输(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够通过信道)。 2-05 物理层的接口有哪几个特性?各包含什么内容?答:(1)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的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2)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3)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意。 (4)规程特性:说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2-06 数据在信道中的传输速率受哪些因素的限制?信噪比能否任意提高?香农公式在数据通信中的意义是什么?“比特/秒”和“码元/秒”有何区别? 答:限制码元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的因素有以下两个:(1)在任何信道中,码元传输速率是有上限的,传输速率超过此上限,就会出现严重的码元间串扰的问题,使接收端对码元的判决(即识别)成为不可能。 (2)由于噪声会使接收端对码元的判决产生错误(1 判决为0 或0 判决为1)。所以信噪比要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由香农公式可知,信息传输速率由上限。信噪比越大,量化性能越好;均匀量化的输出信噪比随量化电平数的增加而提高;非均匀量化的信号量噪比,例如PCM 随编码位数N 指数规律增长,DPCM 与频率有关等。但实际信噪比不能任意提高,都有一定限制。例如增加电平数会导致接收机的成本提高,制作工艺 复杂等。香农公式的意义在于: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 1

数据库知识点整理(全)

UNIT 1 四个基本概念 1.数据(Data):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 2.数据库的定义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 3.数据库管理系统(简称DBMS):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系统软件)。 用途: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 主要功能: 数据定义功能; 数据操纵功能; 数据库的运行管理;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实用程序) 4.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 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数据库 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 应用系统 数据库管理员(DBA)和用户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人工管理阶段 文件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的特点如下 (1) 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少;(2) 数据结构化;(3) 数据独立性高;(4) 由DBMS进行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数据模型 用来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的工具。通俗地讲数据模型就是现实世界数据的模拟。 数据模型三要素。

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它是刻画一个数据模型性质最重要的方面;数据结构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 数据操作:对数据库中数据允许执行的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操作主要有查询和更改(包括插入、修改、删除);数据操作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 数据的约束条件:数据及其联系应该满足的条件限制 E-R图 实体:矩形框表示 属性:椭圆形(或圆角矩形)表示 联系:菱形表示 组织层数据模型 层次模型 网状模型 关系模型(用“二维表”来表示数据之间的联系) 基本概念: 关系(Relation) :一个关系对应通常说的一张表 元组(记录): 表中的一行 属性(字段):表中的一列,给每一个属性名称即属性名 分量: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分量为最小单位,不可分 主码(Key):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 域(Domain):属性的取值范围。

数据库系统原理第一章习题

第1章绪论 一、选择题 1、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是()。 A. 物理模型 B. 概念模型 C. 数据模型 D. 逻辑模型 2、实现将现实世界抽象为信息世界的是()。 A. 物理模型 B. 概念模型 C. 关系模型 D. 逻辑模型 3、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若干阶段,其中人工管理阶段和文件管理阶段相比文件系统的一个显著优势是()。 A. 数据可以长期保存 B. 数据共享性很强 C. 数据独立性很好 D. 数据整体结构化 4、能够保证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具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的是()。 A. 外模式/模式映像 B. 模式 C. 模式/内模式映像 D. 外模式 5、DBMS是一类系统软件,它是建立在下列哪种系统之上的?() A. 应用系统 B. 编译系统 C. 操作系统 D. 硬件系统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数据库的概念模型与具体的DBMS有关 B. 三级模式中描述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是外模式 C. 数据库管理员负责设计和编写应用系统的程序模块 D. 从逻辑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转换一般是由DBMS完成的 7、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是()。 A. 数据 B. 数据库 C. 数据库管理系统 D. 数据库系统 8、在数据管理技术发展过程中,需要应用程序管理数据的是()。 A. 人工管理阶段 B. 人工管理阶段和文件系统阶段 C. 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D. 数据库系统阶段 二、判断题 1、通常情况下,外模式是模式的子集。() 2、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DB、DBS、应用系统和DBA组成。()

3、在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中,数据结构是刻画一个数据模型性质最重要的方面,人们通常按照数据结构的类型来命名数据模型。() 4、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是对数据进行抽象的3个级别,把数据的具体组织留给DBMS管理。() 三、填空题 1、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是指数据库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级构成。 2、两个实体型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为三种:一对一联系、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描述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是______________。 4、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中描述系统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5、最经常使用的概念模型是________________。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二1章单元测试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二章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信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道容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信道带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据通信中,允许数据在两方向上同时传输的数据传输控制方式为______, 另外两种数据通信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据传输方式依据在传输线上原样不变地传输还是调制变样后再传输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电路交换与虚电路交换的共同点是在数据传输之前,都要___________,数据传输结束后,要____________。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前者建立的是一条__________,后者建立的是一条____________。 4.采用电路交换技术的数据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个过程。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场合。 5.ATM是一种面向_________的交换技术,是对___________交换技术的发展。 6.提高线路利用率的方法是使用多路复用技术,最基本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类。 7.从通信资源的分配方法来看,___________是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通话的全部时间里,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______________。 8.在计算机通信中,数据和信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数据是____________,而信息是______________,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0.在数据服务方式中,网络结点要为每个____________选择路由,在______服务方式中,网络结点只有在连接建立时选择路由。 11.现有的传输检错技术中,最精确、的检错技术是___________。 12.数据通信系统一般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 13.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技术常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4种。 二、选择题 1.()是指单位时间内信道传输的信息量。 A.传输速率B.误码率C.频带利用率D.信道容量 2.表示数据传输有效性的指标是()。 A.传输率B.误码率C.频带利用率D.信道容量 3.传输速率的单位是bps,其含义是()。 Per Second Per Second Per Second Per Second 4.在ATM交换技术中,数据是以信元为单位进行传输,每个信元的大小为()。 字节字节千到数千比特比特 5.()适用于短报文和具有灵活性的报文。 A .信元交换 B. 数据报分组交换 C. 报文交换 D.电路交换 6.()适合大批量数据交换和减轻各站的处理负担。 A信元交换 B 数据报分组交换 C 报文交换 D 虚电路分组交换 7.()适宜于对带宽要求高和对服务质量要求高的应用。 A信元交换 B 数据报分组交换 C 报文交换 D 虚电路分组交换 8.在计算机通信中,数据交换形式包含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前者比后者()。 A 实时性好,线路利用率高 B 实时性差,线路利用率高 C 实时性好,线路利用率低 D 实用性差,线路利用率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