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

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
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

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

――以老子《道德经》为中心的讨论

林安梧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所)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经由道家《老子道德经》为核心去理解与诠释现代人所面对的生死学问题,首先笔者对「语言的异化」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提出评论﹔并进一步指出﹕人应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让事物回到如如不动的寂静状态,以治疗语言系统介入这个本真状态后所衍生的种种问题。

就宇宙人生问题的究极思考,儒家的思考面向是「自觉」,道家思考的面向是「自然」。儒道思考的面向不同,论及语言介入天地元始之状态,亦颇有差异。道家极力想摆脱名言系统的束缚,而强调回到本来彼此互融和谐的场域。他强调「尊道而贵德」,以生长代替竞争。

道家强调从日常生活检查自己的内心状态,作一逆向、解构的思考,消除话语系统产生的对立,尊重各套话语系统的存在,让万物回归,道通为一。道家强调「去名以就实」,回归生命的和谐状态。跨过话语,直入存在之源,由此存在之源的自发和谐与调适,如此便对既成的意识型态有一解构之作用。能致虚守静、涤除玄览,让生命回到自由真实的状态,这时便不必通过人间的话语来沟通,他通过自然的天籁来呼应﹔如此「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正标识着「存有的治疗学」之建立。

关键词﹕存有的治疗、自然、天地、尊道贵德、致虚守静、否定性思考一、从中国宗教﹕儒、道、佛可以开发出「意义治疗」的理论

近十几年来,我谈「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依照「儒、道、佛」区隔成三个不太一样的治疗方式。儒家名之曰「意义治疗学」,道家则为「存有治疗学」,佛教为「般若治疗学」1。他们彼此都有自己的特性在。佛教用「般若治疗学」特

1请参见林安梧《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二OO一年七月再版,台北明文书局印行。

别着重在缘起性空,道家「存有的治疗学」(或者用另外的词来讲可以叫做「道疗」)。道家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它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其实是人参赞于天地之间,儒家其实也是如此,只是儒家着重在于「人-自觉」这一面,道家着重在于「天地-自然」。儒家的重点在于「内在的道德主体性」,而道家注重的是「场域的自发和谐的絪缊(蕴蓄)的调节性力量」。

如果我们把儒道做个对比的话,明显的儒家的重点在「自觉」,道家的重点在「自然」,但这并不意味道家认为人的自觉不重要,而是说,如果人「主体的自觉」与「场域的自发的和谐的次序」比较起来的话,它认为场域的自发的和谐的次序比较重要。2道家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到最后会告诉你,「我们应该着重在整个场域自发的和谐的次序调养上」。这么问题道家怎么处理,怎么介入呢?它就说,当我们人参与到天地以后,因为人参与了天地,所以有万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原先「天地万物人我通而为一」就是道,由于人的触动触发,就使得天地万物人我原来通而为一的状态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就是因为话语的介入。话语的介入使得天地人我万物这个总体的状态起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使得万物从总体状态里面出来。这在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里讲得很明白。「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3在话语还没有介入以前,唯一的状态是整个天地元初的状态,而经过话语的介入以后,才使得万物成为万物,所以话语的介入本身,使得话语变成万物之母。

二、道家区隔了「道」与「言」,但两者又是连续的。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需要点出来,就是道家区隔「言」跟「道」,「道」是「不可说」,而话语「可说」,「不可说」就是「无名」,「可说」就是「有名」。「无名」是「有名」更为原本的本原状态,这样一个「道」的状态,必须经过「话语」才能够将「道」彰显出来。或者我们用另外的词来说,「道」的彰显本身,必须经由话语的介入,才使得彰显走向「对象化」。这是很复杂的存有学上的问题。我们必须追溯到这里,追溯到这里有一个用处就是,道家在谈治疗的时候,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它认为我们必须清楚话语的介入所造成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能够摆脱整个话语的介入所造成的麻烦,而回溯到「存有之道」上。就这一部份来讲,跟佛教哲学可以有些相关,甚至类似,但总的来讲﹕「佛」与「道」,一重「缘起性空」,一主「无为自然」,他们仍然是不同的。

2道家的「道法自然」、「道生之、德蓄之」相对于儒家的「践仁以知天」、「志于道、据于德」是互补而相成的。请参见林安梧,2003年4月,「道」「德」释义﹕儒道同源互补的义理阐述,《鹅

湖》第廿八卷第十期(总号334),页23-29,台北。

3关于这问题,王弼早在二千年前即以「名以定形」来表示,这是极难能的。关于此问题伍至学曾有深入探讨,请间见氏着《老子反名言论》,二OO二年一月,唐山出版社印行,台北。

讲「无名天地之始」,重点在于原初的场域的空无状态。其实,场域的空无状态并不是我们讲的「有无」相对下的「空无」,毋宁说是意识还处在一个「无」的状态,或者说它是「无意识」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无意识」指的是在「意识」之前,那个意识未发之前的状态。因为在未发之前的状态就是一个寂静的状态,这个寂静的状态就是你的心还没有激活还没有参与的状态,而一旦你的心激活了,名言概念就介入了。名言概念介入,万物因此而生。名言概念介入了以后,就使得原先总体的彰显,彻底地走向「对象化」的过程。彻底地走向「对象化」的过程以后,「I-it」relation这样的pattern就出现了。「我与它」这样的一个pattern出现以后,彻底对象化的后果,对象物已经离开存在本身,因为这个对象物已经是话语的介入,而使得它彻底地离开它自己。4

三、心灵意识的开显与执定,伴随而生的利益、欲求、权力,会使人逐物而不返

彻底地离开它自己的意思就是,我们的心「逐物而不返」,心「逐物而不返」就造成所谓的迷惑,造成一切的烦恼,造成种种其它相关问题。为什么在认识的过程里面,由话语的介入,导致彻底的对象化,而彻底的对象化会造成这些后果来?这问题就在于,当人的心灵意识从「无意识的状态」走向一个「意识所及」的事物的时候,会伴随而生人们的利益,人们的欲求,人们的其它种种权力,在这个过程里面,就导致人们「逐物而不返」的状态。在这「逐物而不返」的状态里面,非常清楚的它会通过话语本身的一种反控性来表现。譬如说原来你要说它是「A」,结果到最后变成「非A」。这时候你怎么去面对「A」跟「非A」的问题?这是道家哲学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在老子《道德经》的第二章里面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全天下人都知道那是美,而这时候就变成恶,天下人皆知为善,就变成不善了。怎么会这个样子?会!这就是道家所看到的问题,这问题很严重。

在这个过程里面,从名言概念,话语的介入,从「有名」指向一个对象,彻底的对象化以后,使得那个对象成为一个被决定的「定名」,这个定名本身就带有执着性,这个执着性就带有染污性,这个说法跟佛教颇为接近。你要对执着性跟染污性有所治疗的话,必须通过整个反思,回到本身内在的整体,要做到如此,我们对于整个话语的介入,要有一个非常高度的觉醒能力。所谓高度的觉醒能力就是,其实你应该时时刻刻保持着在人们还没有介入话语以前的状态,你要重视那个状态。还没有介入话语以前的状态是一个什么样子的状态?就是「天地万物人我」通而为一的状态,也就是一个实存的真实的状态﹔而话语介入的那些东西通通可以被解开。

4「我与你」、「我与它」的对比,取自Martin Buber,请参见氏着“I and Thou”, translated by Ronald Gregor Smith, The Scribner, 1957,New Y ork.

四、介入话语前的真实才是实存的真实,话语介入,问题孳生

道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它告诉我们,还没有介入话语以前的真实才是真正的真实。既然如此,人间是不是已经充斥着话语的介入的世界,是!譬如说价值的判定,是非、善恶、对错、美丑。它认为如果彻底勘破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就不可能束缚到你。生命的真实其实所求不多,它一直告诉我们要去除权力的争夺,告诉我们要「以生长替代竞争」。生长只要有一点点土地就能够生长,所以重点在于有没有土地。土地在哪里?在心。基本上,只要有心地,就能生长。至于其它的东西,你不墯入那个竞争,天地就非常宽,堕入竞争,就非常麻烦。我们在民间常听到一句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5,这就是典型的道家思想。

道家的意思是说,我不跟你对立,我要避开权力,因为它发觉到,只要是权力所侵入的东西,如果又伴随着话语,你再怎么用「理性」抗争它所得到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基本上它认为都不究竟。人落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其实是被隐蔽的。你强调一种客观的法则性,这客观的法则性,当然需要有话语的介入,要不然无所谓「客观法则」,而客观法则是用来约制权力,约制利益,约制贪取占有。非常麻烦的,这些东西搞进去以后,客观法则本身就会有颠倒相,一有颠倒相,客观法则就会毁损掉。而客观法则毁损掉的时候,你又更强调用一种具体的规范。进一步你会发觉具体的规范也不行,所以这时候你会觉得理性的力量实在太弱,一定要有权力,要有权力的控制。

五、客观法则若失去了实存的验证,那客观法则将走向异化,甚至失效

道家认为,当人们要用客观法则的时候,其实就要追问客观法则从哪里来?客观法则从哪里来?客观法则如果失去了人跟人之间真实的感通,一种彼此的感通,这客观法则是无效的,是容易有差错的。而真实的感通从哪里来?真实的感通其实来自于我们人内在有一种真实的本心,而这个内在本心从哪儿来?从整个天地人我万物的总体的本源来。如果追溯到这个总体的本源,只抓住客观的法则,抓住具体的规范,或者,你因此相信权力的控制的话,那就完了。

客观法则怎么来的?客观法则是因为权力相互抗争,得到一个均衡。如果依照道家思想来讲,这是错的,是不可以的。因为权力的抗争所达到的均衡是恐怖的均衡。当客观法则稳不住具体的规范,到最后整个disorder到很严重的状况,你只好诉诸权力的控制。这时候如果有一个人打着神圣的伟大的加上权力的控制,就会造成严重的问题。

5这是华人民间的谚语,代表着道家的民间智能。这是华人面对权力、利害的自我保存方法。

六、正义要是没有回到真实的感通就会有问题,而真实的感通则必须上溯至内在本性与总体根源。

如果依照道家的思想来看美国处理「九一一事件」世贸双子星大楼的方式,道家不会这样处理的。因为这个处理没有道义法则,它处在一个对抗的局面。道家觉得不应该如此,道家觉得不应该驱策着自己的群体,成为某一个意识型态跟另外一个意识型态相互抗争,而且它认为,正义这个概念,如果没有回溯到生命真实的互动感通,没有回到我们每一个人真实的内在本性,没有回溯到整个宇宙总体的本质,那么这样的正义就会有问题。我们现在讲的这一串话其实是从《道德经》里面的一些语词转化过来的,在老子《道德经》三十八章里,讲「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失去了就想到「德」,「德」失去了就谈到「仁」,「仁」失去了就谈到「义」,「义」失去了就想到「礼」,当他们在强调礼的时候,「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当人们强调礼的时候,人们内在的忠信已经很薄弱,而一切祸乱就从此而生。我们把这些语词通过刚刚的理解方式,将它转译过来,「道」就是「总体的根源」,「德」就是「内在的本性」,「仁」就是「彼此的感通」,「义」就是「客观的法则」,「礼」就是「具体的规范」。显然当我们讲权力的控制的时候,就是刑赏二柄的状态,这不是我们现在公民社会所说的法则。

人们假使有「总体的根源」就会有「内在的本性」,有了「内在的本性」彼此就有「真诚的感通」,有了「真诚的感通」,「客观的法则」就保持的住,有「客观的法则」,「具体的规范」就保得住。现在的状况是,总体的根源不见了,只好强调内在的本性,内在的本性不见了,只好强调真实的感通,真实的感通不见了,只好强调客观的法则,到最后,人们内在里头的忠跟信,已经薄弱,生命原初的一点点真实的爱跟关怀的能力―彼此作为相互确信的基础点已经变得非常薄弱,当然天下祸乱就由此而生。

七、要遵从总体的根源所隐含的和谐的自发的力量,要以内在天真本性为贵

整个道家在反省这个问题的时候,告诉我们,儒家强调的自觉只到达「彼此的感通」这个层次。儒家强调「仁、义、礼」,荀子强调「礼」,孟子强调「义」,孔老夫子强调「仁」。强调彼此的感通,强调客观的法则,强调具体的规范,这样还不够,还要强调内在的本心,而「内在的本性」与「总体的根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依照道家来讲,它强调「尊道贵德」,要遵从总体的根源所隐含和谐的自发力量,要以内在天真本性为贵,道家认为如果人们不遵循宇宙总体之根源,不以我们内在天真的本性为贵的话,就会往下掉。6

6老子《道德经》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这是整个道家一直在强调的。所以它告诉我们经济为什么要那么发展?人类一切文明依照它看来,不只是「文明」,也可能是「文蔽」。「人文」不只是「人文化成」,也可能是「人文的异化」,也可能被话语系统遮蔽。所以应该怎么样把遮蔽拿掉?而让「智能之明」显露出来?所以道家的整个思想和修养功夫论,乃至于它的社会哲学、政治哲学,总的来讲都告诉我们,回到那总体的根源吧!触动你那内在的本性吧!至于其它的呢?其它的都应该在这两个前提之下去思考。

八、「道德」不是压迫,不是约制,不是规范,不是教条,而是「生长」

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德,「道德」其实就是生长,不是一种压迫,道德不是一种约制,也不是一种规范。讲它是一个强迫、压制、规范,基本上都不是道德的胜义,不是道德的原初本意。道德的原初本意就是「道生之,德蓄之」。天地万物人我通而为一的「道」生长其自己,而落实于事事物物之上,它有它的本性,「道」「德」是这样说的。

从这个角度去想,我们现在日常用语用到「道德」两字,其实离开原初的本意很远了。甚至我们可以发觉到,当人们拿道德来杀人的时候,跟这里所说的道德便完全悖反了。凡是带有强迫性的规范,依照老子《道德经》来讲,都已经违反道德了。道德本身不应该是强迫的,道德是一种回到你自己的天真本性,回到自然大道。「道」就是自然大道,「德」就是天真本性。用哲学语词来讲,「道」就是存有之根源,「德」就是普遍的内在之本心。它提这些问题的时候,这样一步步看下来,显然它认为人们应该是对于话语介入世界以后的种种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批判,要有一个治疗。而这个话语介入,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问题?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能免于话语的介入。我常讲,治疗学、批判哲学、广的来讲人文学的工作是永远脱离不了语言的问题。这个部分我们先做这样总的概括。

九、人虽有限而具有无限的渴求,话语介入后主体的对象化活动将拖带出严重的问题。

当我们的心一激活,话语就介入了。话语基本上并不只是我们讲的「说话」,广义的来讲,从一个无分别的状态进到分别的状态,就是话语的介入。没有话语的介入是不会从「无分别」进到「分别」,因为说话这个活动是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主体的对象化活动才使得你原初从总体的根源里分化出来。分化出来,话语就介入了,介入之后才使得万物成为万物,这个杯子之为杯子,其实是你用一个话语去说它,才使它成为杯子。如果我们还没有使用一个话语去说它以前,在我们纯粹意识的状态底下,或者无意识的状态底下,天地人我万物本来是一个整体的关系,而意识的介入,其实就是话语的介入,是一体的,一体之两面。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使得对象能够成为一个被我们决定的定象。但是它的麻烦就是,我们在这

样的一个操作过程里面,我们人的很多东西就被带出来,伴随而生,伴随而生以后就产生很多问题。

为什么会伴随而生?这当然是一个等一下要问的问题?就是你的贪取、占有、欲望为什么会伴随这样的认知活动而出现?能不能减低?如何减低?是否可以不出现?如果依照道家的意见,几乎不可能。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就牵涉到人本身这样的个体是很独特的,人这个个体虽然是有限的,但是他有一种无限的渴求。也因为人有这样的一个灵性,所以人才能够操作语言文字符号,操作语言文字符号,就使得这一大套的话语系统介入,一切的万物因之而存在。而在这个过程里面,因为人是有限的,但是人却有无限的渴求,人之为有限而又有无限的渴求,就这个过程里面,麻烦就出在这里。于是一个被我们对象化的存在事物,当然就有限了。但是人们的无限的渴求,在这过程里面会被拖带出去。拖带出去的时候就会把这些东西加在事物之上。贪取占有跟人的愿力是一体之两面。它往上升就是宏伟的愿力,落在事物上就是贪取的占有。

十、天地人我通而为一的浑沌,隐含着生长的、关怀的、慈悲的、爱的能量

道家很清楚发现到我们应该怎么办。它发觉到,你要仔细地去了解,用王弼的话来讲就是「名以定形」7,也可以说是「文以成物」,也就是话语的介入才使得存在的对象成为定象,所以我们应该很清楚的告知自己,不要以我们后天的话语介入的定象当成存在的真实。这不是存在的真实,真正存在的真实是一个感通的、没有任何阻隔的、这个对象还不成其为对象的,那个更原初的状态。而那个状态其实是一个天地人我通而为一的浑沌而隐含生长的、关怀的、慈悲的、爱的能量。一但话语介入以后,就从这里抽出来,人间的利益、利害、喜好、权力、贪取、占有就会一直出现,道家很强烈地发现到这个东西。当我们的心很苦闷的时候,依照道家来讲,你须问一问怎么苦闷?我们可能是被外在的,已经被竖立起来的一大套话语系统,那里所订立的价值标准把我们通通卷进去了。使得我们的天真的本性不见了,使得我们去了解自己的能力失去了,它就告诉我们应该检查这个问题。

怎么检查呢?它说,其实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里面去学习检查的能力?日常生活怎么办呢?它说其实我们应该学习一种最基础的、最根源性的、最真实的生活,也就是最简单最素朴的生活。这是道家所提倡的。所以它告诉我们「见素抱朴」,就是让你最原初的状态显现出来,让你的心去环抱着最根源的状态8。我们应该

7参见《老子微旨例略.王弼注总集》,65页,王志铭编,东升书局,1980年10月。王弼于《老

子》第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下,注曰:「名以定形。混成无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

8老子《道德经》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

先学习从日常生活里面,哪些东西不需要就拿掉。所以它就开始告诉我们有一种重要的思考,是一种「否定性的思考」(negative thinking)9。我们平常想问题都习惯于积极的建构,道家想问题是很消极的,他习于解构性的思考。当大家都在歌颂「一将功成」的时候,道家就看到「万骨枯」,当大家看到正面的时候,道家往往就看到负面的东西。我们常常被一个人家所给我们的问题把我们困扰住,而道家就能够跳脱这个问题,去问另外一个不同的问题,而且是更为本源的问题。

十一、道家将单线的思考「对立的两端」,化解转成「对比的两端」,再变成「辩证的和合」。

其实小孩子往往有这种能力,因为它有一种很原初的心灵,它不被一个话语系统所限制住。而我们成年人常常被话语系统所限制住。我最喜欢举的例子就是,我的小孩在很小的时候跟她妈妈到学校去,校长问说「你爸爸比较老还是我比较老?」我那个小孩就跟他说:「我阿公比较老。」这是很典型的「水平式的思考」(horizontal thinking)譬如《庄子》〈养生主〉,其中提到老聃过世了,他的一个朋友叫做秦佚去看他,去的时候,看到他的一群弟子在那里,哭得死去活来,秦佚干嚎了三声,就出来了。老聃的弟子就追过来「姓秦的,你未免太不够意思了,我们老师跟你是那么好的朋友,你怎么连眼泪都没掉,干嚎三声就跑出来了?」秦佚就跟他说了一顿教:「你们老师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博大真人,你们老师来世间是乘时而来,夫子之来也时也,去也时也,是「安时而处顺」,你们到底索求的是什么东西呢?怎么哭成这个样子呢?你们现在所学的东西好象跟你们老师所教给你们的完全是两回事。」也就是他认为生死这件事情是一种来去,是自然的事,人生有生就有死,有什么严重的事呢?怎么会这样?10

道家看一个问题,他会放在一个循环的观念去看。话语的介入使得原先的「往复来去」变成一种单线性的思考,而道家则不是,它认为人间的话语当A跟-A这两端圈起来的时候,原来最远的两端其实是最近的,甚至就是同一点。道家将单线的思考里「对立的两端」,化解转成「对比的两端」,再从对比的两端变成一个「和合的总体」。它惯用这个方式,所以它摆脱了linear thinking,一种单线似的思考,而强调一种circular thinking,环状的圆环思考。道家是看尽人间所指的价值的相对应,但是它并不认为,人间的话语系统所述出来的价值是相对的。它认为,是因为话语系统去说了一个东西,评价了之后,然后才会导致「A」与「-A」两极。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话语本身的限制,把它消去了以后,我们回到了存在的真实,这两端原来的对应就被取消掉。而当这两端的对立性被我们取消掉了之后,

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9老子明白的指出「正言若反」,见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10这一段取自《庄子》〈养生主〉一篇。

我们会进到一个存在的真实里。存在的真实里,你有你的体验,而这个体验将会使我们获得好象来自于一个更为根源的道的治疗效果。这时候再也不会被A跟-A 这两端撕裂而感到痛苦,无所谓了,没那么严重。

十二、正视残缺的能力使得残缺不再残缺,使得我能够真正正视到天真的本性。

一般世俗社会喜歌颂伟大人物,在道家的书里,则一直在歌颂小人物,因为它一直告诉我们,小人物的生命都是很真实的,大人物的生命反而不真实。它要我们去正视自己生命的真实,然后它告诉我们,小人物只要生命是真实的,它就是最为重大的。也就是你正视你存在的限制,而以你存在的限制本身,去了解限制的背后有一个真实的本性,而这个真实的本性就可以通到宇宙造化的根源。所以它认为残缺没有什么关系,当我正视残缺的时候,正视残缺的能力就使得残缺不再残缺,使得我能够真正正视到天真的本性。这时候我就不再被世俗所认定的残缺而限制苦恼,这时,我们就体会到天真本性的可贵。这天真本性的可贵就符合于大道理,符合于总体之根源的生长的力量。

在《庄子》里写到一个兀者(瘸子),缺了一条腿的人,世俗人觉得这个人能够锻炼到这种地步,走路自自然然的,非常好,悲悯的对他说:「你什么都很好,就是太可惜了,少了一条腿」,这个缺了一条腿的人就说:「说也奇怪,一条腿就够了,你们怎么都多了一条腿?」他有那样的一个反讽的能力,生命的庄严就在这个地方展现了。世俗的荣辱没有办法伤他。譬如说在社会现实上有人比较他的薪水多少,其实薪水多并不代表富有,地位高并不代表尊贵,这点是道家很厉害的地方。我常说「知足者富,自尊者贵」,如此之富贵,没有人能够剥夺,而社会上所认定的富贵,世俗很容易就会剥夺掉。它去正视人的天真本性,有人会说「这样会不会有阿Q精神?」其实不会,因为阿Q精神是用另外一套话语的方式去谈,道家不是。道家是世俗的东西不会干扰到它,不干扰到它并不意味着说它安于一种故意的不去生长,它会告诉你,这样生长很好,生长跟竞争是两回事,以生长替代竞争,那当然要生长而不要斗争。11

十三、道家非常注重存在的个体性,但它又非常注重集体的融通﹔他强调让万物回归本原状态,尊重各套话语系统的存在。

权力在那里斗争的时候,它认为不要去碰,因为一但碰了权力就伤害了你自己原先的天真本性。心性怎么养呢?只要有一点点余地就能养,有一点点余地是,我只要能生长就可以了。而只要能生长,我能够养自己内在一点慈悲,自然的一种

11阿Q是鲁迅笔下的人物,见氏着《阿Q正传》,我们可以说阿Q是某种道家的变型,但不能说它就是道家。我曾经写过一篇《孔子与阿Q:一个精神病理学式的探讨》收入《台湾文化治疗》一书,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印行,一九九九年一月,台北。

恩慈的能力就在那里生长了。世俗上的种种,那些麻烦的东西,我尽量减少,减少到几乎不必受干扰,就是「俭」。老子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不去争斗,就是回到自身12。这样看下来道家其实有一个能力,这能力就是人间再怎么坏,我总要能够护持住自己天真的本性,我总要由这天真的本性上溯到总体的根源之「道」,而在那里养我自己内在所谓的道德。就是从某个角度来讲,它一直强调这一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忽视了整个社会的总体,它不是忽视社会总体,它告诉我们,当你要去参与社会总体的时候,必须心理有些准备。自己内在先要有这样的认取,认取到你怎么样长养内在的「德」,内在天真的本性,让它好好地参与到宇宙造化之根源―「道」。之后你再去面对任何一个存在的事物,这个存在的事物一但成为存在事物的时候,它就有一个不可自己的力量在那边动,有「物」就有「势」。对「物」所产生的「势」,这时候才有一种解开「势」治疗它的能耐,不然的话,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道家说它并不是用干预的方式去治疗,而是你帮忙它将束缚在上头的「物」解开,而还其本真。就是让任何存在的事物回到事物本身。而最先就要从你自己做起,你不要把你的愿望、欲求、贪取,通过一个美妙的名称,把它加在事物之上。你以为最伟大的理想其实是一个最重大的私心。道家在这个地方是非常注重任何一个存在的个体性,但是它又非常注重集体的融通。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出现了,就是道家的「我」这个概念,ego也就是自我这个概念,它其实是认为必须能够回到天地的常道常态里面,而能够安顿自己。并不是以你自己做中心,然后通过认知的能力,去找寻法则,通过控制,取得更大的生存的资源,以满足你自己的欲求,缔造伟大的文明、经济的奇迹。它不是,它认为如果人们忘记了事物的本性,其实是忘记了自己的本性,你如果记起你自己的天真本心的时候,就不会想对事物用强迫跟压抑,就不会通过话语系统,就不会认定你所把握的这一套话语系统是唯一的,是正确的。你就会尊重可能不同的话语系统,也是对的,它有它存在的道理,即使它非常非理性,但是它也是可理解的,而我愿意去理解。从一个可理解的角度去理解,而不应该把可理解通通拿掉,然后斥责它非理性。

十四、心灵的「执」只要能够被纯净化,这个「执」本身仍然有它存在的意义。

溯及本源的时候,当通过话语去表述一个东西的时候,在这过程中,你的权力、欲望、利害可能都会挂勾在上面,你必须了解话语跟存在的真实有一种张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要话语的介入,因为作为一个人在这世间里面,不可能话语不介入,不可能不思考,不可能说你没有执着性,而是不要让你的执着本身染污,所以去染不去执。心灵的「执」只要能够被纯净化,这个「执」本身仍然有它存在的意义。13文明本身有它的意义,但是文明如果没有经过反思追溯的过程,

12语见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13关于从「无执」之转而为「执」,去正视「知识的客观性」,这是当代新儒学熊、唐、牟以来

它就会造成很严重的遮蔽。道家就会留意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当我们要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它最强调的一个办法是「观」,「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14什么叫做「观」呢?「观」就是「对比而视,如其所如,物各付物」。一个存在的事物如其为存在的事物,这是道家非常强调的。

老子《道德经》讲「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要怎么做呢?它说最先你要「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15你要把不要的东西拿掉,真正达到一个虚而灵的状态,而这功夫要做到,要做得彻底。不必要的执着妄动要取消掉,能够守着宁静的状态,这功夫要做得笃实。你整个心要放松,你的意识的活动要回溯到自身,其实回溯到自身是无意识的状态,一个把意识取消掉的状态。这时候万物并作,万物一起生长。我就在这过程里,对比而观,如其所如,任其自然。「观复」要怎么观?「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让众多芸芸生长的万物,各自恢复到自己的根源,这时候你会体会到回溯到自己的根源,才是一种真实宁静,而这真实宁静整个来讲就是我们所说的「复命」。能够观得事物,回到本身,是整个天地之间的常态常道,你能够体会到这样的常道就是有智能,你如果没有体会到这个常道,而胡作非为,就是妄作。底下讲「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你体会到天地之常,于是你整个就包容了﹔真正能够包容,于是你就会公心,你能够注重道普遍的公,就会照顾到整体,能够贯通天地就能够成为一个王者,这时候真正了解到宇宙像天一样,没有什么私心,而如此便能悠久无疆,能够如此终其一生,不会有任何危殆。它告诉我们生命本身如何的避开不必要的争扰,如何让事物如其事物本身。这是很切实的修养功夫过程。

十五、「意」落成「念」,变成执着、贪取、占有、迷惑﹔但是「意」如果如其自如,它有来有去,有往有复,它会归返到总体的根源。

如上所述,可知道家思想并不是「主观的修养」,也不是一种「境界的追求」,也不是消极遁世,都不是。它告诉我们怎么样「尊道贵德」,告诉我们怎么样护住内在的本性,告诉我们怎么样参与到宇宙造化的源头,它给出我们一套这样的东西。它认为我们能够如此的话,生命本身就好象时时刻刻,好象渴饮着大地母土所给出的泉水一样,一种爱的泉源,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16这时候很多东西

的新传统,这从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都可以看得很清楚,请参见林安梧《存有、意识与实践:熊十力体用哲学之诠释与重建》,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印行,一九九三年五月,台北。

14语见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15语见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16老子强调「食母」即使此义,见老子《道德经》廿O章「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就不会陷入斗争的漩涡里面。即使人间里头有所谓的不如意,就不要过意不去,你要过意得去,因为你执着了就过意不去了。因为「意」落成「念」,「念」变成一种执着、贪取、占有、迷惑。但是「意」如果如其自如,它有来有去,有往有复,它会归返到总体的根源。这个部分我们先说到这儿,待会儿我们在说道家如果落实在社会总体里面,具体的作用在哪里。

儒家很强调主体怎么自觉,道家不是,道家强调你到总体里面,恰当的因顺着总体,总体有一个自发的次序,你在那里取得自己的份位。所以道家告诉你要行「不言之教」,要处「无为之事」17。儒家强调要「大有为」,志于学要有为,道家认为你要「无为」。儒家是要通过一个正确的话语系统去要求一种人伦的实现,道家认为你如果要有人伦的实现,最好是保住你天真的本性。你要保住天真的本性,拜托请你不要执着那些你认为正确的价值标准一意孤行。因为当你用那强的价值标准去要求的时候,你所期待的人的自觉很可能被你戕伤了。这是道家对儒家的批评。儒家响应说,其实不会,因为我们也非常注重内在的本心,但是现实上儒家往往就是这样,所以它批评的不一定是孔子孟子,它批评的可能是孔孟之徒,或者现实上拉着孔孟的名义而说的儒家。

十六、道家认为任何结构、建置,都得通过话语系统来表述,而通过话语系统,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里面,必然会腐化。

道家对于话语的介入所造成的种种烦恼执着痛苦,它很清楚,所以它告诉我们,对话语与存在真实之间的张力,我们至少要有一种觉知,然后我们要恰当的去处置。它提出一个恰当的处置方式,就是通过「观」法而让它回到事物本身。儒家对于话语所造成的遮蔽是不是无所知觉?其实有。他强调就是要回到一个人伦的建构来解开世俗的遮蔽,所谓人伦的建构不会是一种世俗的遮蔽,它基本上认为你只要通过一个自我反省的活动,去让你真诚的心显露出来。落在人伦教化里面,孝悌仁义,就会有能力去清晰地把握到人伦的建构是什么。通过人伦的建构来对比世俗的遮蔽,就能够去除世俗的遮蔽。这就是儒家之所以强调的「正名」的思想。就是用一个人伦的建构作为一个正确的指针,来端正整个世俗的遮蔽,来去除世俗的遮蔽。儒家这里的觉察程度,我认为没有道家来得深刻,它是非常相信原来我们的血缘亲情人伦教化孝悌,跟忠信是连在一块儿的,跟仁义是连在一块儿说的。18只要把这个地方稳住了,其它就没有问题了。

17见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8孔老夫子盛发忠信孝悌之义,如《论语》〈卫灵公〉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

道家则强调你不要误认为这样的方式一稳定起来就没有问题了。因为很可能这个地方也是问题之所在,而问题之所在就是,任何一个结构、任何一个建置,都是通过一套话语系统来表述,而通过话语系统,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里面,就会腐化。这一点是我认为道家比儒家厉害的地方,所以道家对儒家有时候往往会有一种冷嘲热讽。道家会说「你们这么热心,热心个什么呢?你们对问题真的有了解吗?」儒家认为说「我们当然热心啊,因为我们是人啊,我们再不热心的话,天地就完了」,道家认为「是啊,你们讲的好象很有道理,天下本来不乱的,被你们穷热心搞乱了」它们常常有这个对话,这个对话满有意思的19。但是这个对话如果进一步看的话,就是说,其实在华人的历史文化发展里面,在佛教还没进来以前,其实是这两面都有的。这个对话本身有另外一种交融跟治疗的过程。就是道家对儒家有一种提醒跟治疗,但是儒家对道家本身是否能落实在人间自然,它也有另外一种提醒。

十七、宋明儒强调的「辟佛老」方向搞错了,它不应该辟佛老,应该辟人伦建构背后权力的专制。

佛教进来以后,它又是另外一个作用。佛教进来的时候,它是深刻的发现到人内在的病痛,有一种无法抹去的历史的业力,在一个时间的流衍的过程里面,几乎无能为力的。这时候怎么办?对于整个话语系统,你必须有一种更彻底的解开,而更彻底的解开是正视整个生命的空无,整个意识存在的空无状态,这是缘起性空的真谛。20这个部分跟道家有点互通融通。但是儒家因为一直强调人伦的建置,所以当整个世间碰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它一想就想到这是因为佛教跟道家一直强调人伦建置不重要,所以才造成这么大的严重问题,我以为宋明儒强调的辟佛老,方向搞错了。它不应该辟佛老,应该辟人伦建置背后权力的专制。

如果我们回到儒家所说的人伦的建置,其背后的根源的时候,人的最真实的爱跟同情,这一点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1所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2,人们能够自我克制,回到一个规范,而去实现我们源初的根源性的道德的真实,那个道德真实就是一种同情关怀和爱。这个从哪里作呢?「为仁由己」23。《论语》、《孟子》里都强调这个。只是后来在帝王专制化的政治社会总体里面,这个部分常常在统治者的高压底下,使得人们处理这些问

然后行!」。

19《庄子》〈人间世〉里有一段纪载可以参考,「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20关于佛教的意义治疗,请参见林安梧《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第七章〈迈向佛家型般若治疗

学之建立〉,页177-210。

21语见《论语》〈八佾篇〉。

22语见《论语》〈颜渊篇〉。

题的时候,是在一个受压抑的状态底下而来处理,这是很麻烦的问题。

十八、道家强调「无名以就实」,「名」要去掉,让「道」自身的亮光照亮其自己。

话说回来,儒家的「自觉」是要觉什么?它背后靠的是什么?其实跟道家的资源当然是相关的。因为它同样是华人共同的精神之源。儒家之所觉,一样的「一念警恻」,「便觉与天地相似」24,整个天地造化的根源本身,是一个善的动力。只是儒家认为你必须要立定一个志向去开启它,「志于道」。道家是认为,你可也要提醒自己「志于道」是不是有一种很强大的驱迫力,而把你的一个什么东西加在上头,那反而会滋生麻烦,它告诉你要放开,让你好好活在天地之间,它会自然生长的。而你不要认为你那样的一种心灵的印象本身有什么伟大,因为它很可能是另外一个麻烦。所以它要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25就是,你的心不要想那么多,肚子吃饱了没?你不要有那么高而伟大的志向,你应该照顾到你的身体。道家它有一种很独特的想法,他重视具体与存在,至于普遍的伟大的理想,它认为应该撤掉。人间就是被这些伟大的普遍的理想所构成的庞大话语系统所构成的意识型态所毒害,道家厉害的地方就在这里。

儒家认为是人的私欲把这个人给遮蔽了,私欲到底有什么特质?这个部分我想儒家没有花那么大的功夫去了解。就是它认为人欲怎么去除呢?你只要把人伦建构最根本的东西做好,就可以去除掉了。孝悌、仁义,从这里做,私欲就去掉了。所以它是「正名以求实」,你正名以求实,其它的虚假的诡诈的那些名就会被拿掉了。道家是告诉我们,你不要认为人伦教化之名本身就不会有问题,所以它认为「名」也要去掉,让「道」自身的亮光照亮,所以它要「涤除玄览」,剔除一切心知的执着、欲念、贪取、占有的可能,而让「道」本身的奥秘之体,像镜子一样,因之而照见自己26。

道家跟儒家最大的不同是它更注重场域,它认为场域对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非常大的影响,「道」就在存在的场域里面。譬如说我们今天这样的一个场域,就是一个「道」,道就在这里面流行。场域有道,天地有道,人间就有德了。天地有道,总体根源的生发力量出来,落实下去,任何一个存在的事物本性就会生长。「道生之,德蓄之」,天地有道,人间就有德了。所以它更注重天地的道,所以修道是修如何参与天地,使得天地有道,修德是修道,使得任何一个存在的事物

23语见《论语》〈颜渊篇〉。

24《明儒学案》〈江右学案〉第四有谓「良知精察,无有私意,便觉与天地相似矣」。

25语见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26语见老子《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因之如其本性好好生长。好好含蓄天地所给予的生长力量。道家的着重点在这里。

十九、道家以为「我」必须经由一个「无名」的过程,回到自然天地之间。

儒家认为,重点在于主体的参与力量,如果没有「志于道」,那可能不是这样喔!所以它的重点不同,儒家如果落实在意义治疗的时候,儒家是一种非常积极进取的认为,我要找寻我生存的意义,找寻我生命的意义,我要通过我生命意义的认取回过头来对于这些无意义的东西,以及世俗的干扰通通排解掉。道家认为你把它解开吧!因为你认为你抓一个更伟大的意义,那个更伟大的意义可能有更严重的束缚,你把它解开吧。你心烦意乱,其实没那么严重,很可能只是因为你运动太少。道家的处理方式就是这样。所以道家不喜欢把一个东西高调化,它喜欢把一个东西低调。伟大的理想在它看起来,可能跟人家去泡一杯咖啡是一样的事,最重要的不是理想伟大不伟大,而是你做的时候有没有满怀爱心和真实去做,有没有把天真的本性,一样溶在那里。你们没有把你的天真本性失去了,它认为那就是有价值的。

道家的价值是完全不假外求的,这点比儒家还彻底。儒家讲的道德完善,还是放在人伦建置里,它非常相信人伦建置本身的正面性,道家就讲说「也不错啦,但人伦建置本身也有负面的东西」,这一点是儒跟道很大不同的地方。所以道家不从「我,就在这里」的「我」开始,而说「我,回到整个天地」。从天地间回过头来认取我。27所以「我」依照它来讲,跟众多其它各个「我」是一样的,平等的,彼此交融构成整体,所以它的「我」是强调「无我」,不是执着在你本身的「我」作为一个单元来思考,不是从这个单元的自觉性而说的「我」,它认为「我」应该把它化到整个天地,通过「无名」的过程,通过一个把话语取消的过程,通过「致虚守静」的过程,让你把自己化解掉,回到那个场域,回到天地的场域。人间所付给你的尊贵与否,通通拿到,到最后你的生命是否尊贵,生命是否富有,在你自己。所以道家在某一个意义底下可以「见侮不辱」28,你被人家欺负一顿,不会觉得受辱。它告诉你说一切都是由认知所造成的。

廿O、去除心知的执着与「意识型态」之解构

道家的人生观很平易,平易中自有庄严。记得《庄子》里面就安排了一个很有趣的寓言故事,尧跟许由说:「许先生,当天子好辛苦,我看你能力比较好,你来做好了」,许由说:「我早知道,早就告诉你会很辛苦啊,不过人家都称赞你做得

27「我,就在这里」,这是从唐君毅先生《人生之体验续篇》借来的说法,也因此我以为道家是「我,就在天地间」,而佛家是「我,当下空无」,请参见《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前揭书,页209-210。

28《荀子》〈正论篇〉提及「子宋子(宋牼)见侮不辱」,宋牼是道家之徒。

很好,你是碰到什么困难了?我早就不做了你现在要我做,我才不做呢!你少在这儿跟我说,这是你家的事」然后他就牵着牛,跑到上游去洗耳朵,不要让这些世俗的东西污染了。29道家的心不外求,因为他很清楚的区别了什么是need,什么是desire,人的需求其实是很有限的,人如果只要让你的需求满足,那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要让你的欲求满足,那是永远不可能的。需求是自然的,而欲求不自然。欲求基本上是人为的,人文的建置使得欲求越拉越远。道家一直强调要像婴儿一样,回溯到婴儿,无知无识。30你的心灵一定要有一种自然纯朴的像婴儿一样的,婴儿就是不被世俗所干扰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世间只有婴儿才可能说在前几秒中是哭的,后几秒就笑了。整个道家就注意这个,然后它一步步发现到,原来人间的各种话语系统所形成的建置,权力一涉进去以后,就足以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僵硬,而心灵一但僵硬起来的时候,其实就是我们开始失去了本性,它认为你失去了本性,换得再大的世俗的人间的美名,通通是虚假的。

仔细想一想,人间有几个知己,有几个方外之交,就觉得很有意思,这就是道家人物的可爱。儒家人物是可敬,但不一定可爱。道家是可爱,因为其可爱,而为可敬。儒家显道德的庄严相,「知其不可而为之」31,把自己的生命朝向一个理想,接通了神圣的信息,通过神圣的信息对比世俗,要改善世俗。道家也能欣赏儒家的这一点,但是它就是要警告你,这世间可能原来不错,说不定以前就是有一批人像你们这么忧国忧民,所以才搞成这个样子。你们现在这么搞法,很可能是用另外一套意识型态取代以前的意识型态,道家就是提醒你要留意这一点。它思考问题的时候喜欢负面思考,你说你家太窄了,道家说,不是,因为你舍不得丢掉你家里的东西,所以你家变窄了。

廿一、语言的通货膨胀使得真理的币值贬低

道家强调「为学日益,为道日损」32,你为学日益没有用,人文的建构越来越多,其实你的心越来越被这些东西遮蔽,存在的真挚是最重要的。刚开始读书的

29这个故事在《庄子》〈逍遥游〉里:“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30老子《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31语见《论语》〈宪问篇〉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32语见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时候很认真读,读得很好,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这是好事。但是如果读书读了二三十年,仍然是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那可见读书全无受用也。从道家的观点来讲就是这个意思了。道家会说,「对,读书固然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不读书也是另外一种美好,不是你懒得读书,而是不读书,好好回到自身去体会,人的体会是很重要的」。即使儒家的人物对读书本身,到了清朝初年的时候也很有反省,因为帝王专制,科举考试的结果就是读书为了取功名,你读一堆仁义道德,读一堆仁政王道,到最后就是为了取功名,这不是非常荒谬吗?到最后就是把那些东西都背进去,八股取士,其实不是戕害自己吗?清朝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人叫做颜习斋,他每一次听到人家在读书的时候,就会说:「哀,怎么又是一群人在吃砒霜了?」33他发觉这些东西有毒害。清朝初年有很多儒者对于一两千年帝皇专制加上科举考试所造成的严重的弊害有所反省,进而采取各种治疗方式。譬如说顾炎武,他认为「著书不如抄书」,你们一天到晚在那边写书,乱七八糟的兜在一块儿,那有什么好呢?倒不如追本溯源,的去把最重要的语句摘录出来,让大家好好的能够了解它,顾炎武的《日知录》就是这样做的。《日知录》就是他想到什么问题的时候,他追本溯源地去把源头找出来,所以他有一个说法「我们写作就好象我们在铸造钱,以前的钱怎么铸呢?采铜于山,在深山里面采金矿、银矿、铜矿,然后铸造成钱,现在不是,收一堆破铜烂铁跟旧钱,然后就重新铸造,铸造的钱就很粗糙,币值就比较低」,这是在讲那个年代读书人的作品不好34。

其实你现在可以想一想,话语其实如同货币一样,话语一直增加的时候,就整个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币值当然就贬低了,一样的,现在是什么?信息的发达其实只得我们的话语能够乘载的真理值越来越低了,更何况伪钞充斥的后果,真假莫辩。一样的,话语如同这些钞票伪钞充斥的时候,真理就混淆了35。真理混淆的时候怎么办?依照道家来讲,这时候更应该好好去省察,如何人们直接去正视存在的真实,而不要老兜在这一套话语系统里面。譬如说我们学人文的,我就常常发现到譬如很多做哲学的、中国思想研究的,它面对文本的能力很弱,就是猛引别人怎么说怎么说,就没有回到存在的真实。其实应该回到经典存在的真实,进一步回到生命存在的真实。道家会告诉你要回到这两层来,但是我们常常都忽略了。几乎你读任何道家的书,都会告诉你要这样「见素抱朴,少私寡欲」36,让你生命的源初显现吧!环抱着根源吧!你的偏私要尽量减少,你的贪求你的欲

33

34顾炎武是这么说的「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之而已。所铸之干既已麤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挫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语见《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

35十年前左右,我曾写了篇《语言的通货膨胀与治疗》,收入《台湾文化治疗》一书,页5-7,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印行,一九九九年二月,台北。

36语见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望要尽量的减低。让你的生命如其本真的生长,生命要处在自然的状态,不要处在一个它然的状态。我们常常是处在它然的状态,心念一起,马上想到别人怎么想。依照道家来讲,这样实在太莫名其妙了。人是社会的产物,常常人会顾虑到他人,顾虑到他人未必不好啊,哪些人才是应该顾虑的?怎么样的他人不需要顾虑?都已经牵涉到这个他人跟你之间是不是形成一个总体的关联而构成一个恰当的自然的场域,如果构成了恰当的自然场域,这个他人是应该要顾虑的。所以道家并不是说,我把自己圈起来不顾他人的,它要照顾整个场域。而那个场域跟他是连在一块儿的,场域是个总体,所以场域是个天地,场域是个道,场域粘着他对他来讲是自然的。道家并不适合说是「主观境界型态的形而上学」。

廿二、结语:回溯本源――对存有的对象做后设的处理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就道家来说,他会去想一个问题:「我怎么样去参与到整个场域里,让任何一个存在的事物在这里能得恰当完整?而不必时时刻刻都冲击到每一个人内在的真实本心?」假使内在真实的本性背后没有一个总体的根源来滋润它,内在的本性很容易就枯竭了。天地有道人间才有德,天地如果无道,人间的德就很难存在。更何况你就把它放到一个所谓彼此的感通,客观的法则上去要求,或者从彼此的感通客观的原则,往上追溯而去说天理,对比天理而讲人欲,然后多去省察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依道家来讲的话,太危险了。道家认为处理问题的方式,最好是自自然然在那儿就能够安顿好,而不是时时刻刻要去挑战自己怎么样合乎天理,怎么样去除人欲。它认为任何一个人,如果去面对天理跟人欲的问题,在天理跟人欲的张力底下,多半很难克服人的贪取占有。因此,他告诉你,不应该把自己陷溺到「天理\人欲」的张力对橛里,因为它根本不认为天理跟人欲截然两端。它认为你应该正视人欲是怎么样导生出来的?你应该去解开那使得你的贪取占有会越来越严重的那个东西。你要是没有办法恰当区隔什么是贪取占有,什么是基本需求,你混淆了就很严重了。这时候「道德」就不是一种生长,道德变成严厉的迫害、虐待、专制。你如果汲取这样的道德,可能会有一种道德的自虐,这是很有意思的,依照道家的思考往前走的时候,可以思考到一些问题。道家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要你平坦视之,平坦视之以后,要尊重生命的本真。它是如此,愿意如此,你不要认为你要来解救它,它可能就是会这样慢慢变化,你也不必急,这是道家的态度。道家的态度就是,把人为的可能放到最低,因为它认为人一旦有为了,就麻烦了。所谓有为就是你有一个强大的意愿,非得如何不可,那就大麻烦了。道家认为不要老是去挑动你是否有自觉与否,宁可让你无知无识,在没有什么认知没有什么分别的状态底下,自然而然就那么做,所谓「浑其心」37,就是这个道理。道家认为要安排一个恰当的理绪,而这

37语见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个恰当的理绪跟自然是合一的,这一点很有意思。

回溯到原先所说的,道家对于话语的介入所导致的麻烦,有一种强烈而深刻的洞察力。凡话语系统介入,做成一套线性思考,必从原来的「融通和合」变成「对比的两端」,甚至变成「对立矛盾」的两端。所以必须通过一个「回返」的活动,从那个对立而「矛盾的」两端,转成「对比的」两端,在转成「辩证和合」的总体。这时候当你回过头去,回溯到辩证和合的总体,再下来才有能力厘清其它的东西。对于一个存在的对象物,要有一个掌管的能力,而所谓掌管的能力,你必须能够回溯到那个本源,那个母亲的怀抱里,让存有如其根源的彰显出来,你才能够对一个执着论定的事物,能够给予理清。这是道家所强调的。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你正视到人是活在天地人我万物之间,这整个构成总体的道,它有一个自发和谐的秩序。你每天都参与道自发和谐的秩序的一种生养活动,作为一个参与者而言,你也是多元的,差异的,一维的。你应该尊重更多的多元跟差异,而融通照顾到总体,所以这时候就不要以你的理想去概括别人的,不要拿那个标准去斥责别人。这时候宁可好好的就在你的具体可耕耘的土地上好好的耕耘。至于其它可以避开。最后,我们仍要说「我,就在天地之间」。

经典励志人生哲学语录

经典励志人生哲学语录 本文是关于励志名言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经典励志人生哲学语录 1.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中铁快运,总是能够变得简单 2.相信是成功的起点,坚持是成功的终点。 3.我们一定不要当三等公民:等下班、等薪水、等退休。 4.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三年前抉择的,我们三年以后的生活就是今天抉择的。 5.我们人这一辈子不是别人的楷模,就是别人的借鉴。 6.人来到这世上是握着手的,因为他想要很多东西;当死去的时候,手是松开的,因为想开了。 7.听说青蛙只吃动的东西,由此推断:天鹅不动的话青蛙是不会打她主意的。 8.母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儿子给母亲东西的时候,母亲哭了。 9.人生的经历就像铅笔一样...开始很尖...经历的多了也就变得圆滑了...如果承受不了就会断了。 10.人不怕死,但是最怕不知道怎么活。 11.淡定是一种人生涵养,纯真是一种性格使然。 12.人要对自己诚实,爱情没有红绿灯,不会告诉你何时该走,何时

该停,只能凭直觉勇敢的走下去。 13.一觉醒来,开始憧憬爱情,而爱情刚好做了场诡异的梦。 14.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本不可能的事也许明天实现。 15.成功不是做你喜欢做的事,而是做你应该做的事。 16.剩者为王的时代,能活下来的都成为行业的翘楚。 17.青春好比吸烟,烟在飞扬,烟灰在坠落…… 18.蝴蝶变成了花,不用再以不停的飞翔表明自己自由,平淡安静的留守也是一种幸福的忧愁 19.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20.王子喜欢公主,青蛙王子也一样,灰姑娘只是偶然。 21.人最好不要错过两样东西,最后一班回家的车和一个深爱你的人。 22.每个人开始都是一杯浑浊的水,然后会不断有人来帮你澄清。当你变得清澈的时候,别忘了那些喝了泥沙的人。 23.除了爱情之外,还必须找到能够使自己用双脚坚强站在大地上的东西。 24.那些无法复制的浪漫,只能在回忆里慢慢变淡。 25.时间是最好的老师,但遗憾的是——最后他把所有学生都弄死了!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不同点

62110320 梁宇地探学院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不同点 提纲: 儒家讲得就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 佛教讲得就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超脱轮回,成就佛果 道教讲得就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正文: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得代表作,《论语》等。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一.与而不同:君子与而不同,小人同而不与。 二.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中与知道:致中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一部分,代表人物孔子。一、“仁”就是孔子思想学说得核心。孔子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進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思想贯穿了孔子思想学说得各个方面。 二、“礼”就是孔子思想学说得另一个重要范畴。“礼”

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她最为崇奉得就是周礼。三、孔子还提出了“中庸”思想。其要点有二:第一就是“中”,第二就是“与”。孔子所谓“中”,不就是折衷与调与,而就是指在认识与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与“恰如其分”得基础就就是从实际出发。四、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得经验。“教”与“学”得思想就是她思想学说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她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知也” 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得儒家思想重视人得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与、豁达乐观;关注国家、人民得整体利益,讲求修齐治平,这对于提高人们得道德修养,保持与谐得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等具有重要得意义。 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得代表作,道德经等。 1、、道法自然,无为自化。(自然) 2、宽广包容,厚德载物。(大地) 3、阴柔慈爱,养育万物。(母亲) 4、复归婴儿,保持本真。(婴儿) 5、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性)

经典人生哲理名言50句

经典人生哲理名言50句 经典的人生名言,生动形象地提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经典人生哲理名言,希望大家喜欢! 经典人生哲理名言精选:1.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周 2. 人生意义的大小,不在乎外界的变迁,而在乎内心的经验。 3. 人生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前进。 4. 小时侯,幸福是很简单的事;长大了,简单是很幸福的事! 5. 小时候觉得父亲不简单,后来觉得自己不简单,再后来觉得孩子不简单。 6. 人生是伟大的宝藏,我晓得从这个宝藏里选取最珍贵的珠宝。 7. 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8. 炫耀什么,缺少什么;掩饰什么,自卑什么。所谓正常人,只是自我防御比较好的人。真正的心理健康,是不设防而又不受害。 9. 我总是怀念迟墨衣服上花的精魂,怀念他如同撕裂的夕阳般的笑容。只是我的乐律,却无法给我救赎,等待是一千年吗?还是一万年? 10.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1. 那些绵延的战火,温度诅咒了没一寸大地,汹涌的潮水翻涌

上滚烫的堤岸,沿路冲刷,沿路焚毁。那种孤单形影相随。湮没了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黄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你怎么知道我就不寂寞?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2.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3. 我终于发现自己看人的眼光太过简单,我从来没有去想面具下面是一张怎样的面容,我总是直接把面具当做面孔来对待,却忘记了笑脸面具下往往都是一张流着泪的脸。 4.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5. 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 6. 爱情,你的话是我的食粮,你的气息是我的醇酒。 7. 爱情只在深刻的、神秘的直观世界中才能产生,才能存在。生儿育女不是爱情本身的事。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这当中得到快乐。 8. 爱情里要是掺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的爱情。爱情使人心的憧憬升华到至善之境。爱情是理解和体贴的别名。 9. 真正的爱,在放弃个人的幸福之后才能产生。 10. 当你喜欢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你,当你爱上我的时候,我喜欢上你,当你离开我的时候,我却爱上你,是你走得太快,还是我跟不上你的脚步,我们错过了诺亚方舟,错过了泰坦尼克号,错过了一切的惊险与不惊险,我们还要继续错过,我不了解我的寂寞来自何方,

于丹论儒家与道家心灵的天空心灵的土地

儒家与道家给我们地是什么呢?我觉得儒家给我们地中国人地一片心灵地土地,道家给我们地是头顶上一片心灵地天空. 大家都知道中国地儒家哲学,核心地就是讲要兼济天下.孔子地学生曾子说:“士不可不孔矣,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宜悦乎.”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有一种时代使命感,要有宏大刚毅地指向,任重而道远.以仁爱天下作为自己地责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道有多远呢?死而后已.其实这一片土地需要一步一步丈量过去,它教给我们地是一个人地社会人格地实现. 但是光有勾勒不够,他认同地是社会规则,群体意识.但是过分地认同沉迷其中,就不认识自己是谁了,这就是中国地道家精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庄子说:“独于天地精神共往来.”也就是说,天下万物跟自己地生命之间是有呼应地,我们今天往往是太忙碌了,就不接地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古人讲:每一年春风起地时候,人地神思就随着胸怀浩大,看到一年走地时候,觉得生命要有所承诺和担当.这种情怀今天少了,老是封闭在一个很封闭地屋子里,忽视了外界自然地沟通和交流.庄子是从宇宙地眼光去看世界,他说很多东西没有写出来,靠你地心去感悟:“万物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名法而不遇、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也就是天地之间地美都是没说出来,这一切靠你地心去体会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儒家教我们地自我实现,道家教我们地是自我超越;儒家教我们地入世,而道家教我们地出世.于是天和地就起来了.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完全可以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但是不能太拘泥、太计较,还是在乎自己生命地愿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人地人格理想有一个神话叫“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在天地之间是神于天,圣于地.老在说我们有神圣地理想,神圣地抱负,人在天地间,头顶苍天,有思想地翅膀可以飞扬做个神仙,在大地上用双脚行走去努力做事,做一个圣贤.当一个人在生命里可以快乐如神仙,这就是“神于天,圣于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实我们活着地方式,我们这样去想就拥有了天高地阔.一个人不光是一个区区地小我,为什么不去造城池呢?让自己更大一点,中国文化从来不是一元地,我也不是说中国有中国文化就够了.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地共荣,我们可以在热爱宫殿地同时,热爱当下地生活方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当一个人包容更多地时候,就说明你地生命地可能性更大,我们一生地使命就是拓宽河床,让自己尽量成为宽阔地大河,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我们来看圣贤,什么人是圣贤?什么是经典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地儒家讲究地是从自己地内心出发,叫君子“吾日三省吾身”,你要看到世间地人是“见贤思齐”,一切从内心地反省开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孔子地学生曾经问老师,说你成天教我们做君子.那何谓君子呢?老师地回答很简单,孔子说:“不忧不惧.”一个人没有那么多地忧伤、忧思,他地心灵坦然光明宁静,这就是君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年轻地学生就觉得,你说地这个太简单了吧,难道一个君子不需要去名垂青史吗?所以学生特别不以为然.老师又反问了一句话,孔子说:“内省不疚”,什么叫“内省不疚”呢?一天下来想想我今天该做地事情没耍小聪明,不辜负别人,一切都尽心尽力了,可以做到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当一个人不愧疚地时候,何来那些恐惧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现在地睡眠障碍,重地就是失眠,医生告诉你如何如何调节,实在不行就吃安眠药,你心里地忧和惧太多了,觉得好多事自己该做地而没有做到,而有深深地愧疚.白天在人前遮着掩着,也就是说这种状况是由自己心灵决定地,在行为层面上做到“了无遗憾、坦坦荡荡”.孔子说你以为能做到吗?这话对每个人都适用.每个人看看是不是能做到内心不遗憾,把该

儒家、道家。比较

儒家和道家管理思想比较分析比较项儒家管理思想道家管理思想 产生背景 1.时代背景:东周后期,周王 室衰微,诸侯割据 2.阶级基础:新兴的地主阶级 的出现 3.思想基础:早期华夏文化的 积淀和新兴思想的融合先秦:老子、庄子--提出了“无为”的管理最高原则,在领导艺术、人力管理方面提出了基础性的思想观点。汉魏:淮南子、葛洪—对人力管理、领导心理,信息、决策等有关的管理问题作出更为具体、全面的论述。 汉魏之后:未出现本学派的大思想家和大学者,在道教著作中,鼓吹治身不死的方术成为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 主要观点1、以“礼”为核心的直接管 理目标 2、以人为本的民本管理思 想 3、重义轻利的管理原则 4、教育是首要的管理手段 5、举用贤才是人事管理的主 要内容 6、经济管理思想1、“无为”的管理思想 2、矛盾辨证的管理艺术 3、领导者应具备的品质 人性观性善论性恶论 实践成果1、儒学与现代柔性管理 2、儒学与团队管理 3、儒学与人力资源管理 4、儒学与信息管理“无为”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1)领导者不能统治过死。(2)领导者首先要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3)领导者要做到“为而不争”。(4)领导者要举贤用能,大胆放权(5)加深与下级的情感交流。 (6)领导者应有功不居 “弱者道之用” (1)“哀者胜”—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 (2)“以正治国”——以弱

胜强的基础。 (3)后动制敌、“以奇用兵” ——以弱胜强的战略、策略。评价: (一、儒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影响中国人思想行为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人的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力。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而个体的“人”是民族文化代代沉积的载体。一个人、一个民族不可能完全割裂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对儒家管理思想加以总结借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力弘扬优秀的儒学文化,充分利用儒学文化蕴涵着的有效管理思想。对于促进企业管理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今有些企业提出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管理服务理念。员工从思想上、工作上、学习上感觉有了努力方向,谁也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疏忽影响企业的整体形象。变强制规范为自觉行动。总之,企业应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创新,使以人本管理为核心理念的儒家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日常工作中,让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得到持续的发展。同时儒家所强调的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的思想与西方的工业化和商业化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我们采用儒家思想的时候,要进行批判地吸收。为了正确地利用儒家思想,一方面要尽可能发扬儒家思想的精华,同时必须关注二个维度,这就是管理层次维度、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一般来说,在基层行为引导中适合应用儒家思想,在企业的成熟阶段适合应用儒家思想,在大企业中适合应用儒家思想。 (二、道家)对企业而言,要“无为”,方能“清静”,正所谓“清静无为,方有真花真果”。从社会角度看,企业界的清静无为,更有大利益可谈。大自然的清静无为,表现在万物各居其所,互不相争,同理,整个企业界大大小小的企业,门类不同的企业,如果都不知道本位是什么,都不安于本位,都处在无休无止的“妄为”之中的话,结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讲,确实应当有一套运用起来灵敏、可靠的“宏观调控”机制。这套机制的作用就在于“调控”企业行为,其“调控”目标应当是,致力于保持企业的“清 静”“无为”。实际上,经济环境的营造是最该“有所为”的。它对道家来说只是一种手段,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要求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对道家来说才是真正的目标。

经典哲理名言、蕴含哲理的名言_名人名言

经典哲理名言、蕴含哲理的名言_ 名人名言 ★希望,只有和勤奋作伴,才能如虎添翼。 ★沉湎于希望的人和守株待兔的樵夫没有什么两样。 ★没有风浪,便没有勇敢的弄潮儿;没有荆棘,也没有不屈的开拓者。 ★世上所有美好的感情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一桩高尚的行动。 ★奋斗的双脚在踏碎自己的温床时,却开拓了一条创造之路。 ★站在巨人的肩上是为了超过巨人。 ★泉水,奋斗之路越曲折,心灵越纯洁。 ★如果缺少破土面出并与风雪拚搏的勇气,种子的前途并不比落叶美妙一分。 ★竹笋虽然柔嫩,但它不怕重压,敢于奋斗、敢于冒尖。 ★不要让追求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湾,而应扬起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生活的大海。 ★智者的梦再美,也不如愚人实干的脚印。 ★耕耘者的汗水是哺育种子成长的乳汁。 ★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硕果。 ★让珊瑚远离惊涛骇浪的侵蚀吗?那无异是将它们的美丽葬送。 ★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 ★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 ★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 ★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

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 ★平时没有跑发卫千米,占时就难以进行一百米的冲刺。 ★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 ★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 ★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生祸福,皆多年累积。 ★命运总是光临在那些有准备的人身上 ★唯有行动才能改造命运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可以解决的事情不用担心;不能解决的事情担心也没用。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多少,而在能坚持多久。 ★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http://

老庄与孔孟哲学

老庄与孔孟哲学 就哲学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言,中国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从子学到玄学为第一阶段,从佛学到理学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主题是人心、人性的天道。本文的主旨就是以这些问题为主要线索,探讨老庄孔孟哲学的思想底蕴及其相互贯通——表面上,儒道对立,势若水火,实质上,它们不但同根同源,而且相互贯通。 本文所遵循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三:一是实事求是,因其固然,以求索各家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思路;二是把各派哲学分为人生观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并注重其人生观的差异性和方法论的相通性;三是以建立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致思方式为依据,把哲学划分为生命主义和认知主义两大类,并以此把握各个哲学体系的本质特征——人心有两基本层面,一日生命之心,是心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那一部分(略相当于英语中的heart);二日认知之心,是心对事物的认识的那一部分(略相当于英语中的brain)。以这两者为出发点和致思方式而建立的哲学分别为生命主义(如孟庄)和认知主义(如墨荀)。 春秋以前的文化是一种列国文化,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夏商以前,尽管华夏族的文化发展较快,并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但总的说来当时中国境内的各族文化还是相对独立发展的。此为独立发展期。西周时期,随着分封制的实行和华夏族对夷人的殖民统治,华夏文化便比较迅速地向周围其他民族进行传播和渗透。此为殖民渗透期,春秋时期随着列国混战、大国兼并,各种类型的文化相互交汇、相互融合,列国文化进入交汇融合期。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和发源于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是当时两种最强壮、发展水平最高的文化,它们完全具备孕育大哲学家的文化条件,所以中国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分别产生于这两个地区并非偶然。 中国哲学建立的学术思想背景主要有三:一是天命鬼神观念。它产生于原始社会,西周时期有重要发展。首先是命运之命的出现,其次是认为人事对它有反作用,并开始怀疑它,周公更提出“敬德”的观点,这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出

关于人生哲理的名人名言名句

关于人生哲理的名人名言名句 导读:关于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它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态度等。关于人生哲理的名人名言名句,我们来看看。 关于人生哲理的名人名言名句1 1. 名气就像某些特别的鲜艳的花儿一样含有毒性物质。——巴尔扎克《莫黛斯特·米尼翁》 2. 明天的希望会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3. 奶奶发明了妖怪来吓唬小孩,也发明了耶和华来吓唬大人。——雨果《悲惨世界》 4. 全人类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个的头颅里,全世界要是都萃集于一个人的脑子里,那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就会是文明的末日。——雨果《悲惨世界》 5. 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戏剧集》 6. 人类的真正区别是这样的:光明中人和黑暗中人。——雨果《悲惨世界》 7. 社会是一个泥坑,我们得站在高地上。——巴尔扎克《高老头》 8. 生活若剥去了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9. 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10. 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11. 事业是栏杆,我们扶着它在深渊的边沿上走路。——高尔基《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 12. 说慌是美妙的。在人类的一切发明中,最美妙的发明是善良的上帝!——罗曼·罗兰《母与子》 13.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14.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15.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6.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17. 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宋)苏舜钦格言 18. 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宋)榭枋得格言 19.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唐)白居易格言 20. 人生有情泪沾衣,江水江花岂终极。(唐)杜甫格言 21. 一个人光溜溜的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的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他多得你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邹韬奋 22. 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 23. 享受着爱和荣誉的人,才会感到生存的乐趣。——莎士比亚《查理二世》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 系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国文明发展至今还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思想流派,同时也都对中国甚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和儒家,均起源于春秋末期,道家最早来自于老子的思想,到汉才被人们称为“道”,而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道家的起始阶段,老子领悟了矛盾的某些重要法则,特别是正反两面互相转化的法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阴阳,这随后成为老子学说的精髓。这种思想在后来开创了经久不衰的中医养生学。老子的思想的哲学体系结构较为明显,以阴阳做出基础,提出了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句流传千年还给人们以思想启迪的话,个人认为其目的在于顺应天道,效法自然规律,从而达到治国养生的目的。 而同时儒家思想也进入了起步阶段,与道家不同的是,当时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儒家及同时期出现的流派多提出的是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办法,孔子把过去的时代精神注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去,为了在乱世中寻求一种新的和谐秩序。而“礼治”“德治”“人治”的核心思想因为符合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被长时间奉为正统思想。儒学至今大部分仍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性思想,但是诸如要求“三从四德”的妇女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则必须被抛弃。 因为流传的颇为广泛,可以不夸张的说儒家思想形成了我们中国人很大一部分主流思想核心,是中国文明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道家一直传承延续,给人们的生活以更多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对于自然,修身,处世方面都有很大帮助。两种思想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融会贯通,但在不同方向上的蓬勃发展,各取所长,却正好从多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形成了国学的精粹,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粹。

关于人生哲理的名人名言

关于人生哲理的名人名言 1、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2、我生为真理,死为真理,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王若飞 3、总有一天,真理会取胜。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胜利,为了坚持真理也会使他变得更好,更加聪明。——赫胥黎 4、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5、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 6、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7、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莱辛 8、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9、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10、和个训练有素的思想家的主要特点在于,他不在佐

证不是的情况下轻易做出结论。——贝弗里奇 11、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 12、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似是而非的真理。——列夫·托尔斯泰 13、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 14、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 15、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16、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17、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遭到千万人唾弃,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王若飞 18、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19、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20、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契诃夫 21、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

儒家与道家性哲学观念之比较

【摘要】儒家、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派,儒道有关性哲学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的性哲学思想同源同质,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儒道两家性观念异同之比较,以增强人们对其性哲学思想的了解。 【关键词】儒家;道家;性哲学 1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pkuhsc, beijing 100083,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pkuhsc,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学派,占居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道家强调以“道”为最高信仰,相信人通过某种修炼能得道成仙、长生不死。儒道共同构成中国传统信仰的基本框架,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渗透在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化学以及社会心理、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两种文化体系之间,既有共同点和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下面仅就二者性哲学观念的异同,做一分析比较。 1性的本体论之同异 1.1同源同质的“阴阳说” 在性哲学本体论上,儒道两家是同源同质,都赞同阴阳天命观,将《周易》之阴阳说作为性哲学的基础。《周易》中明确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万事万物分成阴阳两个基本范畴,阳象征雄性、光明、主动和渗透,它出现于山中,用连续直线、天蓝色、奇数或龙等表示;阴象征雌性、黑暗、被动和吸附,它出现于河流之中,用六道不连续的短线、红色、偶数或虎等表示。阳与阴都始于太极。为此,天为阳、地为阴,君为阳、臣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互补。世界所有过程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表现。《易》卦中,组成乾卦的阳爻为“―”符号,组成坤卦的阴爻为“--”符号,上面两个符号分别是男女性器官象形之简化,各代表男根和女阴。《老子》中提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指雌性生殖器官),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法自然。”孔子指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认为两性与阴阳相符、相通,性行为符合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1]。 1.2性本体差异:性为“人之本性”与“天地之法” 儒道两家虽都同取法《易》,崇尚“阴阳说”的性哲学本体论,但也有异见。如《孟子•告子上》中说:“食、色,性也”,性被儒家看作是人之本性;而道家则把阴阳、雌雄、男女两性关系推崇到崇高、极致、主导的地位,认为性的结合导致阴阳作用,产生新的生命。如《周易•系辞》中指出:“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老子《道德经》中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即“玄牝门”(雌性或女性生殖器)为天地之根本。“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因而,它是天地之大义、宇宙之大法则的“道”,是一切生命的基础和构成万物、人类、社会的本源。这正是道家性观念的基础和核心[2]。 2性的崇拜分歧:女性生殖崇拜与男性生殖崇拜 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人类性系统、性功能的逐渐完善,人们感受到男女生殖器接触获得的极大愉悦,认识到性、性交与怀孕、生育的关系。同时,中国古代泛灵论哲学认为,每

经典哲学名言与解释

1.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泰勒斯 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伊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古希腊有文献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哲学家。早年是商人,后游历巴比伦,埃及等国,学到数学和天文知识,后从事政治和工程活动,晚年转向哲学。几乎涉足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被尊为“希腊七贤之首”。 认为水是世界的本源。“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2. 人的本性在于求知亚里士多德 哲学家与船夫的故事 求知是人的本性,人类不会先衡量一门学问是否有用再去决定是否继续思考下去。同样,哲学不会因为有用和无用而被人类有所取舍,实际上,你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着哲学中,人说到底是“哲学的”存在。所以,哲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人不能否认自己的本性。3.聪明的人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皮浪 古希腊怀疑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认为,感觉是我们感受外在世界的唯一通道,但是感觉又是不真实的,所以,感觉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错误。我们一点也不能相信他们,应该保持不介入,无意见,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提出: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就是中止,不肯定也不否定,首先应该沉默,然后就是没有任何烦恼。“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 4.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阿基米德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居里夫人: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 5. 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因为万物皆变,此河流已经不是彼河流了。很多事情根本无法回到过去,与其对着逝去的河流空自悲切,还不如珍惜现在,把握现在。 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叔本华 拥有的想放弃,没有的想拥有,也许这就是生活。但生活也同时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可能失而复得,如健康,金钱,地位,朋友等,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便不会再有,如青春,生命。 6.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莱布尼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以,你要对自己严格,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你要对别人宽容,因为别人和你一样,尽管有时候这种差别微乎其微。 【QQ:2460103120】第1 页共1 页

《老子》的十大经典哲理名言

《老子》的十大经典哲理名言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

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 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 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 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 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 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 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1)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 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从在的、隐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学者根据由马克思、恩格斯所肯定的西方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具有“兴、观、群、怨”传统、主用艺术来干预现实的儒家美学,看作中国古典艺术的主流;而将“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塞瞽旷之耳”的道家思想, 视为文化虚无主义和艺术取消主义的逆流。最近一个时期,作为庸俗社会学的一种反动,大陆学者则又与港台学界彼此呼应,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家美学中发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寐以求的写意的风格和自由的境界,认为这才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正精神;相比之下,儒家的那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传统,却因急功近利而显得过于狭隘了……。应该承认,以上

这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放到一起,则又相互龃龉、彼此冲突。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只能看到儒、道一方其片面的合理性,而无法解释这二者之间彼此“互补”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整体功能。 在我看来,尽管儒道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可以用不同的结构模式来加以分析,但从对华夏美学的贡献而言,儒家的功能主要在“建构”,即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提供某种秩序化、程式化、符号化的规则和习惯;道家的功能则主要在“解构”,即以解文饰、解规则、解符号的姿态而对儒家美学在建构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反向的消解,以保持其自由的创造活力。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中国古典美学才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从而创造着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 一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而文化则是以符号为载体和传媒的。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曾经指出,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而以“相礼”为职业的儒者,最初恰恰是这种文化符号的掌管者和操作者。“近代有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大动荡时期,‘儒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的职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下卷,第73页。)这种看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孔子所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便是最好的说明。当然了,孔子所开辟的儒学事业,绝不仅

14个经典哲学典故

14个经典哲学典故 智者的顿悟: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 第一辑贵族的精神,精神上的贵族——哲学和哲学家 1.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泰勒斯 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伊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古希腊有文献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哲学家。早年是商人,后游历巴比伦,埃及等国,学到数学和天文知识,后从事政治和工程活动,晚年转向哲学。几乎涉足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被尊为“希腊七贤之首”。 认为水是世界的本源。“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2. 人的本性在于求知亚里士多德 哲学家与船夫的故事 求知是人的本性,人类不会先衡量一门学问是否有用再去决定是否继续思考下去。同样,哲学不会因为有用和无用而被人类有所取舍,实际上,你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着哲学中,人说到底是“哲学的”存在。所以,哲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人不能否认自己的本性。 3. 滚开,别挡着我的阳光狄奥根尼 哲学上“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人生信条:一,返于自然。二,我宁可疯狂也不愿意快乐。主张不要政府,不要私有财产,不要婚姻,并鄙弃奢侈与一切认为的对感官快乐的追求,拒绝接受一切的习俗,无论是宗教的,风尚的,服装的,居室的,饮食的或者礼貌的。决心像狗一样活下去。这是一种德行,能在财务面前无动于衷,是追求从欲望之下解放出来的道德自由。 4. 聪明的人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皮浪 古希腊怀疑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认为,感觉是我们感受外在世界的唯一通道,但是感觉又是不真实的,所以,感觉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错误。我们一点也不能相信他们,应该保持不介入,无意见,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提出: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就是中止,不肯定也不否定,首先应该沉默,然后就是没有任何烦恼。“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

作为中国哲学“四大主潮”之一的新儒家哲学

作为中国哲学“四大主潮”之一的新儒家哲 学 论者谈中国哲学,一般称“儒、道、佛三教”为中国哲学之主流,而方东美谈中国哲学,则以“四大主潮”称之。他所谓“四大主潮”,乃是原始儒家哲学、原始道家哲学、中华大乘佛学和宋明新儒家哲学。二者的不同,在于方东美将原始儒家哲学与宋明新儒家哲学分别置论,将宋明新儒家哲学视为相对独立的领域而列为中国哲学的“四大主潮”之一。虽然“四大主潮”说与“三教”说并无根本歧异,但方东美的见解和论述确有独特之处。 一、宋明理学的流派及其歧异之原因 方东美研究宋明理学的著作,主要是《新儒家哲学十八讲》。这部著作,是根据他1976年9月至12月在辅仁大学讲授“宋明清儒家哲学”课程的录音整理而成的。这次授课,由于方东美患病而未能完成,当时只讲到宋儒张载。方东美去世后,《东美全集》编纂委员会将这本著作定名为《新儒家哲学十八讲》。这个命名,突出地表明了方东美关于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观念,即:宋明清儒家哲学是有别于原始儒家哲学的“新儒家哲学”。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方东美论中国哲学的流派时,不将宋明清儒家哲学笼统地归属于“儒家哲学”之下,而将其与原始儒家哲学同样列为中国哲

学的“四大主潮”之一。 方东美多次表明,他研究哲学,喜欢“采形上学途径,旨在直探主脑及其真精神所在”。对于宋明新儒家哲学的研究,方东美同样如此。他认为,宋明新儒家哲学包含着以下三派形上学思潮:“唯实主义的新儒学”“唯心主义的新儒学”和“自然主义的新儒学”。 唯实主义的新儒学 这一派新儒家哲学,包括北宋五子和南宋朱熹的哲学思想。 方东美说,周敦颐的太极图得自道教中人,其《太极图说》宣扬的是道家思想。即以宇宙发生论而言,《太极图说》采取的不是儒家的“向前创进”说,而是道家的“先天向下流衍说”。它杂糅了道家和阴阳家、杂家的学说。就周敦颐的哲学思想来说,《太极图说》只具有次要的意义。周敦颐哲学的要义在于《通书》。这部对《周易》进行阐述、发挥的著作,以“诚”囊括天道与人性,在本体论和人性论上都力求达到“永恒”与“变易”之间的融会贯通。这才是周敦颐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就哲学思想的杂揉来说,邵雍可以说更为明显。但是他提倡“大心体物”,认为人应该气量宏大。他充分肯定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的意义和价值,主张人在精神上“囊括自然天地之种种层界”。他倡言人心之灵,备天地,兼万物,合德乎太极”,这对于后来宋儒所表现出的心量狭窄之弊,当是一剂

人生道理的名人名言

人生道理的名人名言 [标签:栏目],人生道理的名人名言 1、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2、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发现,就是一个能靠改变自己的态度改变他的人生。 ——xx 3、人生至愚是恶闻已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申居郧 4、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华盛顿 5、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萧伯纳 6、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艰辛有人爱我们。——雨果 7、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的教师是幸福,不如说好的教师是不幸。——海贝尔 8、人生是一张白纸,每个人都在上面写上自己的一两句话。——洛威尔 9、人生的后半生完全是由前半生养成的习惯组成的。——陀思妥也夫斯基10、人生不长,绝不可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考虑怎样度过这一辈子。——约翰逊 11、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龙应台 12、人生到世界上来,如果不能使别人过得好一些,反而使他们过得更坏的话,那就太糟糕了。——艾略特 13、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爱因斯坦 14、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德 15、当一个人受到公众信任时,他就应该把自己看作为公众的财产。——杰弗逊 16、我们曾经为欢乐而斗争,我们将要为欢乐而死。因此,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连在一起。——伏契克 17、一个奇怪的虚荣心十足的令人生厌的女人!我看我实在无法喜欢她,除非是在**大海中的一只木筏上,见不到其他粮食的时候。——马克吐温18、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试图掩盖粉饰才是没有信心的表现。——龙应台 19、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高尔基 20、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布雷默 21、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艾青 22、人生的悲剧不在于人们受了多少苦,而在于他们错过了什么。——卡莱尔 23、人生没有可怕的东西,只是需要理解。——居里夫人 24、内心的欢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喜悦。 ——xx·xx 25、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龙应台 26、爱情能持久多半是因为两人有一种“互利”的基础。——龙应台27、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凯洛夫 28、从不充分的前提中推断出充分的结论,这种艺术就是人生。——勃特勒29、人生像一个洋葱:你只能一层一层的把它剥开,又是你还得流泪。——桑德伯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