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

第8章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

F

自测题

1. 变增益控制系统结构图及其非线性元件

所示,该系统开始处于零初始状态,若输入信号

G N 的输入输出特性分别如 T 图8-1和8-2

r(t )=R 1(t),且 R>e o ,kK<1/4T

绘出系统相平面图,并分析变增益放大器对系统的影响。

2. 设非线性系统如 T 图8-3所示,输入为单位斜坡函数, 试在e - e 平面上作出相轨 迹。

3.

具有非线性阻尼的控制系统结构图如 T 图8-4所

示,假设系统开始处于静止状态,

系统常数为K = 4, K o = 1, e o = 0.2。试分析在速度输入函数 r(t)=0.5+0.1t 作用下的根轨迹。

T 图

8-1

T 图 8-4

4. 非线性系统结构图如 T 图8-5所示,a=0.5 , K=8, T=0.5s , K i =0.5,要求:

(1 )当开关打开时,e(o )=2, e (o )=0的相轨迹;

(2)当开关闭合时,绘制相同初始条件的相轨迹,并说明测速反馈的作用。

5. 将T 图8-6和8-7所示非线性系统简化成典型结构形式,并写出线性部分的传递 函数。

6.

根据已知的非线性描述函数,求 T 图8-8所示各种非线性的描述函数。

y

I

2M

------------- L

1

a 2a

x

T 图 8-6

T 图 8-7

(b)

7.已知系统的结构图如T图8-9所示, K = 4, M= 1, k=1, r(t)=1(t), c(0)=0.

c(0)=0。在e-e平面上画出相轨迹,并画出c(t)的曲线,且说明运动情况(若有稳态误差,则计算其值,若有振荡,则计算振荡周期)。

8. 系统结构图如T图8-10所示,试将其归化为一个非线性环节和一个线性部分串联的典型结构。

10

0.1s 1

G1

T 图8-10

9. 在T图8-11所示系统中,

(1)确定使系统稳定的开环放大倍数K ;

(2)分析滞环宽度h对极限环工作周期的影响;

(3)试提出一个可实现的设计方案,使K为确定数值(如K = 10)时系统能稳定工

作。

T 图8-11

4M

10. 一非线性系统如T图8-12所示,且知非线性元件的描述函数N(A)= ,初

nA 始条件c(0)二h,c(O) = 0,要求:

(1)用描述函数法求解系统的自激振荡周期;

(2)再用解析法求解系统的自激振荡周期;

(3 )求用描述函数法所得计算结果的误差(设用解析法所得结果为精确值)。

11. 已知非线性系统结构图如T图8-13所示,图中非线性环节的描述函数为

A +6

N(A) = (A 0),试用描述函数法确定:

A +2

(1)该非线性系统稳定、不稳定以及产生周期运动时,线性部分的K值范围:

(2 )判断周期运动的稳定性,并计算稳定周期运动的振幅与频率。

M a t lab在非线性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本节主要介绍四种最常见的非线性环节的仿真模型。

1饱和非线性特性

M 图8-2所示的饱和非线性环节的数学描述为

U _ —S

-S ::: u ::: S U _ S

MATLAB 编写的饱和非线性函数为

function x = saturation(u,s)

if (abs(u) > = s)

if( u > 0) x = s; elsex = -s; end else

x = u; end

2.死区非线性特性

M 图8-2所示死区非线性环节的数学描述为

u s u _ -s

x = <0 —s

■-

根据上述关系,由MATLAB 编写的死区非线 性函数为

function x = deadzone(u,s) if (abs(u) > = s) if(u > 0) x = u - s;

else x = u + s;

end else x = 0; end

3.滞环非线性特性

M 图8-3所示滞环非线性环节的数学描述为

s

X =

s J

根据上述关系,由

M 图8-1饱和非线性环节

M 图8-2 死区非线性环节

u(kT) 一s

u 0且x 0 x(kT)=」u(kT) + s

u c0且x c0 x[(k -1)T]

其他

根据上述关系,由 MATLAB 编写的滞环非线

性函数为

function] x,u1] = backlash(u1,u,x1,s) if (u > u1)

if(( u - s) > = x1)x = u -s;elsex = x1;end else if ( u < u1)

if(( u + s) < = x1)x = u + s;else x = x1;end else x = x1; end end

function x = sign (u,s) if(u > 0) x = s;end if(u < 0) x = -s;end

以上几种非线性环节的共同点是只需要一个参数 点,不过要注意到,各种非线性环节的放大倍数均假定为 其前后的线性环节中。

其中, 出量。 u1 = u; u1和u 分别为可k-1时刻和k 时刻的输入量, 继电器非线性特性

M 图8-4所示的继电器非线性环节的 数学描述为 -s u :: 0

根据上述关系,由 电器非线性函数为

MATLAB 编写的继

x1和x 分别为k-1和k 时刻的输

M 图8-4继电器非线性环节

s 就能反映出该环节的非线性特 1,若不为1,则将其设法合入

M 图8-3滞环非线性环节

自动控制原理-第9章 控制系统的非线性问题

9 控制系统的非线性问题 9.1概述 在物理世界中,理想的线性系统并不存在。严格来讲,所有的控制系统都是非线性系统。例如,由电子线路组成的放大元件,会在输出信号超过一定值后出现饱和现象。当由电动机作为执行元件时,由于摩擦力矩和负载力矩的存在,只有在电枢电压达到一定值的时候,电动机才会转动,存在死区。实际上,所有的物理元件都具有非线性特性。如果一个控制系统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具有非线性特性的元件,则称这种系统为非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的特性不能由微分方程来描述。 图9-1所示的伺服电机控制特性就是一种非线性特性,图中横坐标u 为电机的控制电压,纵坐标ω为电机的输出转速,如果伺服电动机工作在A 1OA 2区段,则伺服电机的控制电压与输出转速的关系近似为线性,因此可以把伺服电动机作为线性元件来处理。但如果电动机的工作区间在B 1OB 2区段.那么就不能把伺服电动机再作为线性元件来处理,因为其静特性具有明显的非线性。 图9-1 伺服电动机特性 9.1.1控制系统中的典型非线性特性的类型 常见典型非线性特性有饱和非线性、间隙非线性、死区非线性、继电非线性等。 9.1.1.1饱和非线性 控制系统中的放大环节及执行机构受到电源电压和功率的限制,都具有饱和特性。如图9-2所示,其中a x a <<-的区域是线性范围,线性范围以外的区域是饱和区。许多元件的运动范围由于受到能源、功率等条件的限制,也都有饱和非线性特性。有时,工程上还人为引入饱和非线性特性以限制过载。 图9-2 饱和非线性 9.1.1.2不灵敏区(死区)非线性 控制系统中的测量元件、执行元件等一般都具有死区特性。例如一些测量元件对微弱的输入量不敏感,电动机只有在输入信号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转动等等。如图9-3所示,其特性是输入信号在?<

实验八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实验八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实验目的】 1.掌握二阶系统的奇点在不同平衡点的性质。 2.运用Simulink构造非线性系统结构图。 3.利用Matlab绘制负倒描述函数曲线,运用非线性系统稳定判据进行稳定性分析,同 时分析交点处系统的运动状态,确定自振点。 【实验原理】 1.相平面分析法 相平面法是用图解法求解一般二阶非线性系统的精确方法。它不仅能给出系统稳定性信息和时间特性信息,还能给出系统运动轨迹的清晰图像。 设描述二阶系统自由运动的线性微分方程为 分别取和为相平面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并将上列方程改写成 上式代表描述二阶系统自由运动的相轨迹各点处的斜率。从式中看出在及,即 坐标原点(0,0)处的斜率。这说明,相轨迹的斜率不能由该点的坐标值单值的确定,相平面上的这类点成为奇点。 无阻尼运动形式()对应的奇点是中心点; 欠阻尼运动形式()对应的奇点是稳定焦点; 过阻尼运动形式()对应的奇点是稳定节点; 负阻尼运动形式()对应的奇点是不稳定焦点; 负阻尼运动形式()对应的奇点是不稳定节点; 描述的二阶系统的奇点(0,0)称为鞍点,代表不稳定的平衡状态。2.描述函数法 设非线性系统经过变换和归化,可表示为非线性部分与线性部分相串联的典型反馈结构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写出非线性系统经谐波线性化处理线性化系统的闭环频率响应为

由上式求得图中所示非线性系统特征方程为 ,还可写成 其中 称为非线性特性的负倒描述函数。若有 使上式成立,便有 或 ,对应着一个正弦周期运动。若系统扰动后,上述周期运 动经过一段时间,振幅仍能恢复为 ,则具有这种性质的周期运动,称为自激振荡。 可见自激振荡就是一种振幅能自动恢复的周期运动。周期运动解 可由特征方程式 求得,亦可通过图解法获得。 由等式在复数平面上分别绘制 曲线和 曲线。两曲线的 交点对应的参数 即为周期运动解。有几个交点就有几个周期运动解。至于该解是 否对应着自激振荡状态,取决于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 【实验内容】 1. 相平面分析法 (1)二阶线性系统相平面分析不同奇点的性质 例8-1 设一个二阶对象模型为 2 2 2 ()2n n n G s s s ωξωω= ++ 绘制2,n ωζ=分别为0.5、-0.5、1. 25、0时系统的相平面图及2 4()4 G s s = -的相平面图。 图8-1 当2,0.5n ωζ==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相平面图

城轨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第3次作业 -

一、不定项选择题(有不定个选项正确,共7道小题) 1. 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的组成包括()[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 (A) 控制系统; (B) 数字交换网络; (C) 用户接口卡; (D) 外围设备。 正确答案:A B D 解答参考: 2. 数字交换网络的数字接线器包括以下哪些类型?()[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 (A) 空分接线器; (B) 时分接线器; (C) 时空接线器; (D) 总线接线器 正确答案:A B C 解答参考: 3. 常规广播是在列车的正常运营过程中所使用的广播,包括()[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 (A) 离开广播; (B) 运营延误; (C) 到达广播; (D) 故障延误。 正确答案:A C 解答参考: 4. 紧急广播为在运营中出现紧急情况时列车使用的广播信息,包括()[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 (A) 区间清客; (B) 疏散乘客; (C) 紧急撒离; (D) 故障延误。 正确答案:A B C 解答参考: 5. 旅客信息系统按控制功能划分为:()[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 (A) 信息源; (B) 中心播出控制层; (C) 车站车载播出控制层;

(D) 车站车载播出显示终端设备。 正确答案:A B C D 解答参考: 6. 旅客信息系统按结构划分为四部分:()[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 (A) 中心子系统; (B) 车站子系统; (C) 网络子系统; (D) 车载子系统。 正确答案:A B C D 解答参考: 7. 实现多址连接的无线通信多址方式有()[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 (A) 频分多址(FDMA); (B) 时分多址(TDMA); (C) 空分多址(SDMA); (D) 码分多址(CDMA)。 正确答案:A B C D 解答参考: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共18道小题) 8. 在旅客信息系统中,紧急灾难信息的优先级最高,然后依次是列车服务信息、旅客导向信息、站务信息、公共信息和商业信息。() 正确答案:说法正确 解答参考: 9. 在旅客信息系统中,高优先级的信息可中断低优先级信息的播出,低优先级的信息也可中断高优先级信息的播出。() 正确答案:说法错误 解答参考: 10. 二级母钟自动接收标准时间信号,校准自身的时间精度,并分配精确时间给一级母钟。() 正确答案:说法错误 解答参考: 11. 当一级母钟不能正常接收GPS信号时,则通过自身高稳晶振运作提供时间信号给二级母钟等终端用户,以满足地铁运营的要求。() 正确答案:说法正确 解答参考:

线性系统时域分析

线性系统时域分析 理论基础 求解零状态响应 1 2 ?→0 =-∞ 连续时间信号 f (t ) 和 f (t ) 的卷积运算可用信号的分段求和来实现,即: ∞ ∞ f (t ) = f 1 (t )* f 2 (t ) = ?-∞ f 1 (τ ) f 2 (t -τ )d τ = lim ∑ f 1 (k ?) f 2 (t - k ?) ? ? k 如果只求当t = n ?(n 为整数)时 f (t ) 的值 f (n ?) ,则上式可得: ∞ ∞ f (n ?) = ∑ f 1 (k ?) f 2 (n ? - k ?) ? ? = ?∑ f 1 (k ?) f 2[(n - k )?] (2-1) k =-∞ ∞ k =-∞ 式(2-1)中的 ∑ f 1 (k ?) f 2[(n - k )?] 实际上就是连续时间信号 f 1 (t ) 和 f 2 (t ) 经等时间间隔? k =-∞ 均匀抽样的离散序列 f 1 (k ?) 和 f 2 (k ?) 的卷积和。当? 足够小时, f (n ?) 就是卷积积分的结果——连续时间信号 f (t ) 的较好数值近似。 因此,用 MA TL A B 实现连续信号 f 1 (t ) 和 f 2 (t ) 卷积的过程如下: 1、将连续信号 f 1 (t ) 和 f 2 (t ) 以时间间隔? 进行取样,得到离散序列 f 1 (k ?) 和 f 2 (k ?) ; 2、构造与 f 1 (k ?) 和 f 2 (k ?) 相应的时间向量k 1 和k 2(注意,k 1 和k 2 的元素不是整数,而是取样间隔? 的整数倍的时间间隔点); 3、调用 MATLAB 命令 conv()函数计算积分 f (t ) 的近似向量 f (n ?) ; 4、构造 f (n ?) 对应的时间向量k 。

CRA型动车组和CRA型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

CRH2A型动车组和CRH1A型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 一、CRH2A型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 1、网络控制概述: CRH2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采用贯穿全车的总线来传送信息,从而减轻了列车的重量,并且通过对列车运行以及车载设备动作的运行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司机和乘务员的辅助作用,加强对设备的保养和提高对乘客的服务质量。 2、网络控制系统的组成: CRH2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由监控器和控制传输部分两部分组成。硬件一体化装置,但各自独立构成网络,系统为自律分散型。 控制传输部分为双重系统,确保系统的冗余性。通信采用ARCNET网络标准。头车设置的中央装置为双重系统构成,确保其可靠性。前后中心的控制单元采用母线仲裁。 CRH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中引用额车载信息装置和类车信息终端装置构成,同时还有监控显示器以及显示控制器、车内信息显示器、IC读卡器等附属设施。 3、网络控制系统的功能: 1)牵引、制动指令传输; 2)设备启动、关闭指令的传输;3)显示灯/蜂鸣器控制指令传输;4)乘务员支持信息传输;5)服务设备控制信息传输;6)数据记录功能;7)车上试验;8)自我诊断传送线;9)远程装载功能;10)列车信息装置的自我诊断功能;11)信息显示功能。 4、网络控制系统的拓扑结构: CRH2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采用列车和车辆两级网络结构。列车网络为连接编组各车辆的通信网络,以列车运行控制为目的,以光纤和双绞线为传输介质,连接各中央装置和终端装置,采用双重环结构。车辆级网络结构为连接车厢内设备的通信网络,主要传输介质为光纤和电流环传输线。 1)列车总线 列车总线有两种类型:其一为列车信息传输线,以光纤为传输介质,连接所有中央装置和终端装置,采用ARCNET协议,传送速度为2.5Mb/s;其二为自我诊断传输网,以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连接中央装置和终端装置,采用HLC作为通信协议。 列车总线的设备由中央装置、终端装置、显示器、显示控制装置、IC卡架以及车内信息显示器构成。在光纤网中,中央装置和终端装置由双重环形构成的光纤连接,采用不易发生故障的双向环形网络方式。它具有向左和向右两条线路,是一种分散型的系统。如果在一个方向的环绕中检测到没有应答的情况,就向另一个方向的环绕传送,即使在2处以上的线路发生故障,环路网络断开时,也可以继续有其他连接着的正常线路进行传送,避开故障部位。 2)车辆总线: 车辆总线是指中央装置/终端装置与车辆内设备之间信息交换通道。各车的中央/终端装置与车辆设备之间的接口以光传送、电流环传送,DIO等形式传送,他们构成信息网络节点与车载设备的联系通道,车载设备与网络控制系统节点之间爱用点对点通信方式,有多种通信规格,总结如下: 终端装置——设备(牵引变流器/制动控制装置)之间的传送: ①通过点对点连接进行的光纤2线式半双工传送; ②轮询方式; ATC检查记录部和车内引导显示器、空调显示器、自动播放装置、辅助电源装置—监视器部之间的传送。

自动控制系统案例分析

北京联合大学 实验报告 课程(项目)名称:过程控制 学院:自动化学院专业:自动化 班级:0910030201 学号:2009100302119 姓名:张松成绩:

2012年11月14日 实验一交通灯控制 一、实验目的 熟练使用基本指令,根据控制要求,掌握PLC的编程方法和程序调试方法,掌握交通灯控制的多种编程方法,掌握顺序控制设计技巧。 二、实验说明 信号灯受一个启动开关控制,当启动开关接通时,信号灯系统开始工作,按以下规律显示:按先南北红灯亮,东西绿灯亮的顺序。南北红灯亮维持25秒,在南北红灯亮的同时东西绿灯也亮,并维持20秒;到20秒时,东西绿灯闪亮,闪亮3秒后熄灭。在东西绿灯熄灭时,东西黄灯亮,并维持2秒。到2秒时,东西黄灯熄灭,东西红灯亮,同时,南北红灯熄灭,绿灯亮。东西红灯亮维持25秒,南北绿灯亮维持20秒,然后闪亮3秒后熄灭。同时南北黄灯亮,维持2秒后熄灭,这时南北红灯亮,东西绿灯亮……如此循环,周而复始。如图1、图2所示。 图 1

图 2 三、实验步骤 1.输入输出接线 输入SD 输出R Y G 输出R Y G I0.4 东西Q0.1 Q0.3 Q0.2 南北Q0.0 Q0.5 Q0.4 2.编制程序,打开主机电源编辑程序并将程序下载到主机中。 3.启动并运行程序观察实验现象。 四、参考程序 方法1:顺序功能图法 设计思路:采用中间继电器的方法设计程序。这个设计是典型的起保停电路。

方法2:移位寄存器指令实现顺序控制 移位寄存器位(SHRB)指令将DATA数值移入移位寄存器。S_BIT指定移位寄存器的最低位。N指定移位寄存器的长度和移位方向(移位加=N,移位减=-N)。SHRB指令移出的每个位被放置在溢出内存位(SM1.1)中。该指令由最低位(S_BIT)和由长度(N)指定的位数定义。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

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控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定义,掌握线性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和劳斯判椐的应用,以及稳态误差计算方法,掌握一阶、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能熟练地应用劳斯判椐判断系统稳定性,二阶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教学难点:高阶系统的的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本章知识结构图: 系统结构图闭环传递函数 一阶标准式 二阶标准式 特征方程稳定性、稳定域 代数判据 误差传递函数误差象函数终值定理稳态误差开环传递函数系统型别、开环增益 公式 静态误差系数 第九讲

3.1 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 一、基本概念 1、时域分析方法:根据系统的数学模型求出系统的时间响应来直接分析和评价系统的方法。 (1)响应函数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输入信号→求出输出响应→ 根据输出响应→系统分析。 (2)系统测试分析方法:系统加入扰动信号→测试输出变化曲线→系统分析。 系统举例分析:举例:原料气加热炉闭环控制系统 2、分析系统的三大要点 (1)动态性能(快、稳) (2)稳态性能(准) (3)稳定性(稳) 二、动态性能及稳态性能 1、动态过程(过渡过程):在 典型信号作用下,系统输出从初始状态到最终状态的响应过程。(衰减、发散、等幅振荡) 2、稳态过程:在典型信号作 用下,当t → ∞ 系统输出量表现的方式。表征输出量最终复现输入量的程度。(稳态误差描述) 3、动态稳态性能指标 图3-1温度控制系统原理图 (1)上升时间tr :从稳态值的10%上升到稳态值的90%所需要的时间。 (2)峰值时间tp :从零时刻到达第一个峰值h(tp)所用的时间。 (3)超调量δ%:最大峰值与稳态值的差与稳态值之比的百分数。(稳) (3-1) %100)(()(%?∞∞-= h h t h p ) δ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3描述函数法一.本质非线性特性的谐波线性化 1.谐波线性化具有本质非线性的非线性元件在正弦输入作用下在其非正弦周期函数的输出响应中假设只有基波分量有意义从而将本质非线性特性在这种假设下视为线性特性的一种近似 3.应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前提 a 非线性特性具有奇对称心 b非线性系统具有图a所时的典型结构 c非线性部分输出xt中的基波分量最强 d非线性部分Gs的低通滤波效应较好 b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的求取方法二.典型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 1饱和特性的描述函数 2死区特性描述函数 3间隙特性的描述函数 1 引言第七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非线性指元件或环节的静特性不是按线性规律变化非线性系统如果一个控制系统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具有非线性静特性的元件或环节则称这类系统为非线性系统其特性不能用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一.控制系统中的典型非线性特性下面介绍的这些特性中一些是组成控制系统的元件所固有的如饱和特性死区特性和滞环特性等这些特性一般来说对控制系统的性能是不利的另一些特性则是为了改善系统的性能而人为加入的如继电器特性变增益特性在控制系统中加入这类特性一般来说能使系统具有比线性系统更为优良的动态特性非线性系统分析饱和特性 2死区特性危害使系统输出信号在相位上产生滞后从而降低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使系统产生自持振荡危害使系统输出信号在相位上产生滞后从而降低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使系统产生自持振荡 4继电器特性功能改善系统性能的切换元件 4继电器特性特点使系统在大误差信号时具有较大的增益从而使系统响应迅速而在小误差信号时具有较小的增益从而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同时抑制高频低振幅噪声提高系统响应控制信号的准确度本

一阶系统时域分析

1.已知一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图所示,求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解答: ①max ()100100()X X %%e %X δ-∞=?=?∞ 由 2.1820.090.6082e ξ-==?= ②0.8 4.946m n t ω==?= ③2222224.4648.9222 6.01424.46 6.01424.46 n B n n W K s s s s s s ωωω=?=?=++++++ 2.已知系统如下图所示,求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并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解答: ()() ()210 1101061010.511B s s W s s s s s +==+++++ 3.16n ω==, 260.95n ξωξ=?

( )()1sin n t c X t ξωωθ-= ,arctg θ= ()31 3.2sin 0.98718.19t e t -=-+? (5分) 系统根为 1,2632P j -= =-±,在左半平面,所以系统稳定。 3.一阶系统的结构如下图所示。试求该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调节时间t s ;如果要求t s (5%)≤ 0.1(秒),试问系统的反馈系数应取何值? (1)首先由系统结构图写出闭环传递函数 得 T =0.1(s ) 因此得调节时间 t s =3T =0.3(s),(取5%误差带) (2)求满足t s (5%) ≤0.1(s )的反馈系数值。 假设反馈系数K t (K t >0) ,那么同样可由结构图写出闭环传递函数 由闭环传递函数可得 T = 0.01/K t 100()10()100()0.1110.1c B r X s s W s X s s s ===++?1001/()1000.0111t B t t K s W s K s s K ==+?+

列车网络系统

目录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 (2) 一、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概述 (2) 1. 列车网络系统的发展 (2) 2.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功能 (4) 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应用 (5) 1. SIBAS系统 (5) 2. MITRAC.系统 (6) 3. AGATE系统 (9) 4. TIS信息系统 (13) 5. DETECS系统 (15)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 一、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概述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是列车的核心部件,它包括以实现各功能控制为目标的单元控制机、实现车辆控制的车辆控制机和实现信息交换的通信网络。列车网络系统的发展过程从系统功能来看经历了由单一的牵引控制到车辆(列车)控制,再到现在已经进入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发展阶段。 1. 列车网络系统的发展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车载微机的雏形分别在西门子公司和BBC公司出现。开始仅仅是用于传动装置的控制,随着控制、服务对象的增多,人们把铁道系统依次划分为 6 个层次:公司管理、铁路运营、列车控制、机车车辆控制、传动控制和过程驱动,于是列车通信网络在初期的串行通信总线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并从原来不同公司的企业标准推向国际标准,逐步形成了列车通信与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模块化的硬件系列和全方位的开发、调试、维护、管理软件工具。 1988年IEC第9 技术委员会TC9成立了第22工作组WG22,其任务是制订一个开放的通信系统,从而使得各种铁道机车车辆能够相互联挂,车上的可编程电子设备能够互换。 1992年6 月, TC9WG22以委员会草案CD(committee Draft)的形式向各国发出列车通信网TCN(Train Communication Network)的征求意见稿。该稿分成4个部分:第1 部分总体结构,第 2 部分实时协议,第 3 部分多功能车辆总线MVB,第4部分绞式列车总线WTB。 总体结构把列车通信网规定为由多功能车辆总线MVB和绞式列车总线WTB 组成。MVB的传输介质可以是双绞线,也可以是光纤。在后一种场合,其跨距为2000m,最多可连接256个职能总线站。数据划分为过程数据、消息数据和监管数据。对过程数据的传输作了优化。发送的基本周期是lms或2ms。 WTB的传输介质为双绞线,最多可连接32个节点,总线跨距860m。WTB 具有列车初运行和接触处防氧化功能。发送的基本周期是25ms。 1994年5 月至1995年9 月,欧洲铁路研究所(ERRI)耗资300万美元,在瑞士的Interlaken至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的区段,对由瑞士SBB、德国DB、意大利FS、荷兰NS的车辆编组成的运营试验列车进行了全面的TCN试验。 1999年6 月,TCN标准草案正式成为国际标准,即IEC61735。该标准对列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线性控制系统时域分析》

实验一线性控制系统时域分析 1、设控制系统如图1 所示,已知K=100,试绘制当H分别取H=0.1 ,0.2 0.5,1, 2,5,10 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讨论反馈强度对一阶 系统性能有何影响? 图1 答: A、绘制系统曲线程序如下: s=tf('s'); p1=(1/(0.1*s+1)); p2=(1/(0.05*s+1)); p3=(1/(0.02*s+1)); p4=(1/(0.01*s+1)); p5=(1/(0.005*s+1)); p6=(1/(0.002*s+1)); p7=(1/(0.001*s+1)); step(p1);hold on; step(p2);hold on; step(p3);hold on; step(p5);hold on; step(p6);hold on; step(p7);hold on;

B 、绘制改变H 系统阶跃响应图如下: 00.050.10.150.20.250.30.350.40.450.5 0.2 0.4 0.6 0.8 1 1.2 1.4 Step Response Time (seconds) A m p l i t u d e 结论: H 的值依次为0.1、0.2、0.5、1、2、5、10做响应曲线。matlab 曲线默认从第一条到第七条颜色依次为蓝、黄、紫、绿、红、青、黑,图中可知随着H 值得增大系统上升时间减小,调整时间减小,有更高的快速性。 2、 二阶系统闭环传函的标准形式为 22 2()2n n n s s s ωψξωω=++,设已知 n ω=4,试绘制当阻尼比ξ分别取0.2, 0.4, 0.6, 0.8, 1, 1.5, 2, 5 等值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求出ξ取值 0.2 ,0.5 ,0.8时的超调量,并求出ξ取值 0.2 ,0.5 ,0.8,1.5,5时的调节时间。讨论阻尼比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及方式

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控制系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特点; 3.分析典型案例,熟悉简单的开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简单的工作过程 4.学会用框图来归纳控制系统实例的基本特征,逐步形成理解和分析简单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控制与设计”第二节的内容,其内容包括“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过程”是学生在学习控制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方式以及两种重要的控制系统: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并熟悉它们工作原理和作用。 生活中不乏简单控制系统的应用,人们对此往往象看待日出日落一类自然景色般的习以为常。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从技术的角度、用控制的思维看周围的存在,分析其道理,理解其基本的组成和工作过程。 本课教学内容,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从实例分析入手,归纳出对控制系统的一般认识,以及根据控制系统方式分类的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两类,并侧重对开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方框图、重要参数进行分析。本课要解决的重点是:开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分析,用方框图描述开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和分析了控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获得了有关控制及其应用的初步感性认识和体验,但是对控制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工作机理还缺乏了解,他们对进一步了解控制系统的知识是有探究的欲望的。结合前面的应用案例分析,进一步分析案例中控制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有怎样的工作方式,是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四、教学策略: 1. 教法: 本章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我们采用“案例情景—机理分析—总结归纳-认识提升”的模式展开。在教学中把知识点的教与学置于具体的案例情景当中,通过丰富而贴近生活的案例使学生从生活体验到理性分析的思维升华过程。同时关注学生能否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想法。通过富有吸引力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回想和体会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本着“回想—分析—联想—猜想”的思维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步步展开,使学生亲历自主探索和思维升华的过程。 2. 学法: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总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发展。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和方式,特别是引导学生会学用系统框图来抽象概括控制系统、帮助分析和理解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过程的方法 五、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设备、相关图片资料、技术试验工具、材料等

第3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习题答案

第3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学习要点 1控制系统时域响应的基本概念,典型输入信号及意义; 2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代数稳定判据及应用; 3控制系统的时域指标,一阶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特性与时域指标计算; 4高阶系统时域分析中主导极点和主导极点法; 5 控制系统稳态误差概念、计算方法与误差系数,减小稳态误差的方法。 思考与习题祥解 题 思考与总结下述问题。 (1)画出二阶系统特征根在复平面上分布的几种情况,归纳ξ值对二阶系统特征根的影响规律。 【 (2)总结ξ和n ω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 (3)总结增加一个零点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 (4)分析增加一个极点可能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特性有何影响 (5)系统误差与哪些因素有关试归纳减小或消除系统稳态误差的措施与方法。 (6)为减小或消除系统扰动误差,可采取在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积分环节的措施。请问,该积分环节应在系统结构图中如何配置,抗扰效果是否与扰动点相关 答:(1)二阶系统特征根在复平面上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图 二阶系统特征根在复平面上的分布 当0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共轭纯虚根,如图中情况①。 当01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具有负实部的共轭复数根,变化轨迹是 以n ω为半径的圆弧,如图中情况②。 @ 当1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相同的负实根,如图中情况③。 当1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不等的负实根,如图中情况④。

(2)ξ和n ω是二阶系统的两个特征参量。 ξ是系统阻尼比,描述了系统的平稳性。 当0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共轭纯虚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为等幅振荡特性,系统临界稳定。 当01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具有负实部的共轭复数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为衰减振荡特性,系统稳定。ξ越小,二阶系统振荡性越强,平稳性越差; ξ越大,二阶系统振荡性越弱,平稳性越好。因此,二阶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超 调量由ξ值唯一确定,即001_ 100%2 ?=-π ξξ σe 。在工程设计中,对于恒值控制系 统,一般取 ξ=~;对于随动控制系统ξ=~。 n ω是系统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反映系统的快速性。当ξ一定,二阶系统的 时域性能指标调节时间与n ω值成反比,即34 s n t ξω≈。 (3)二阶系统增加一个零点后,增加了系统的振荡性,将使系统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增大,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减小。 所增加的零点越靠近虚轴,则上述影响就越大;反之,若零点距离虚轴越远,则其影响越小。 (4)二阶系统增加一个极点后,减弱了系统的振荡性,将使系统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减小,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减小; 所增加的极点越靠近虚轴,则上述影响就越大;反之,若极点距离虚轴越远,则其影响越小。 & (5)系统误差与系统的误差度(开环传递函数所含纯积分环节的个数或系统型别)、开环放大系数,以及作用于系统的外部输入信号有关。如果是扰动误差还与扰动作用点有关。 因此,减小或消除系统稳态误差的措施与方法有:增大开环放大系数,增加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的积分环节,引入按给定或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控制结构。 无论采用何种措施与方法减小或消除系统稳态误差,都要注意系统须满足稳定的条件。 (6)采取在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积分环节的措施来减小或消除系统扰动误差时,所增加的积分环节须加在扰动作用点之前。若所增加的积分环节加在扰动作用点之后,则该积分环节无改善抗扰效果作用。这一点可以通过误差表达式分析得到。 题系统特征方程如下,试判断其稳定性。 (a )0203.002.023=+++s s s ; (b )014844122345=+++++s s s s s ; (c )025266.225.11.0234=++++s s s s ! 解:(a )稳定; (b )稳定; (c )不稳定。

自动控制系统案例分析资料

学合大北京联 告报实验 制控:目)名称过程课程(项 化:专业院:学自动化学院自动 学:级班20091003021190910030201号: :张名:姓绩松成 日14 11 年2012 月 制灯控实验一交通 验目的一、实编程方法和程序调试方法,掌握交通灯控制的多PLC 的熟练使用基本指令,根据控制要求,掌握 种编程方法,掌握顺序控制设计技巧。二、实验说明南按以下规律显示:按先关控制,当启动开关接通时,信号灯系统信号灯受一个启动开开始工作, 20 秒,在南北红灯亮的同时东西绿灯也亮,并维持北红灯亮,东西绿灯亮的顺序。南北红灯亮维持 25 到秒。,东西黄灯亮,并维持 2 秒;到 20 秒时,东西绿灯闪亮,闪亮 3秒后熄灭。在东西绿灯熄灭时北绿秒,南,

绿灯亮。东西红灯亮维持 25 2 秒时,东西黄灯熄灭,东西红灯亮,同时,南北红灯熄灭东西绿秒后熄灭,这时南北红灯亮,23 秒后熄灭。同时南北黄灯亮,维持灯亮维持 20秒,然后闪亮 。所示……如此循环,周而复始。如图1、图2灯亮 1图 2图三、实验步骤 1. .输入输出接线1 G输出R Y G RSD输入输出YQ0.4I0.4东西Q0.1Q0.0Q0.3Q0.5Q0.2南北 2.编制程序,打开主机电源编辑程序并将程序下载到主机中。 3.启动并运行程序观察实验现象。 四、参考程序 方法 1:顺序功能图法 设计思路:采用中间继电器的方法设计程序。这个设计是典型的起保停电路。

2.

:移位寄存器指令实现顺序控制方法 2指指定移位寄存器的最低位。N 数值移入移位寄存器。)指令将移位寄存器位(SHRB DATA S_BIT 在溢出内存,移位减N=-N)。SHRB指令移出的每个位被放置=定移位寄存器的长度和移位方向(移位加)指定的位数定义。)和由长度()中。该指令由最低位(位(SM1.1S_BITN 3.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样本

第八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教学目的: 经过学习本章, 使学生掌握秒素函数法与相平面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理论基础与应用。 教学要求: (1) 认识非线性系统区别于线性系统的运动过程特点. (2) 掌握描述函数法和相平面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3) 明确函数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熟悉典型非线性的妙描述和负倒描述函数特 性, 掌握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分析自振, 计算自振参数的方法. 教学课时: 12 学时 教学重点: (1) 非线性的相关概念. (2) 典型系统的相平面表示. (3) 典型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形式. 教学难点: 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求法; 利用负倒数法分析系统稳定性. 本章学时: 12 学时 主要内容: 非线性系统的概述 8.1 描述函数法 8.2 相平面法分析线性控制系统 8.3 8.4利用非线性特性改进系统的控制性能 8.1 非线性系统的概述 8.1.1 非线性模型

㈠组成 -------- x ------ 非线性环节----------- 线性环节---------- 组成: 非线性环节+线性环节 ㈡. 分类 ①从输入输出关系上分: 单值非线性 非单值非线性 1,从形状特性上分: 饱和 死区 回环 继电器 ㈢特点 稳定性与结构, 初始条件有关; 响应 ㈣分析方法 注意: 不能用叠加原理 1. 非线性常微分方程没有同意的求解方法, 只有同意求近似解的方法: a. 稳定性(时域, 频域) : 由李亚普洛夫第二法和波波夫法判断 b. 时域响应: 相平面法(实际限于二阶非线性系统)较精确, 因高阶作用 太复杂 描述函数法:近似性,高阶系统也很方便 研究非线性系统并不需求得其时域响应的精确解,而重要关心其时域响应的性质,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样本

第八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教学目的 : 经过学习本章, 使学生掌握秒素函数法与相平面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理论基础与应用。 教学要求: (1)认识非线性系统区别于线性系统的运动过程特点. (2)掌握描述函数法和相平面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3)明确函数的定义及相关概念,熟悉典型非线性的妙描述和负倒描述函数 特性,掌握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分析自振,计算自振参数的方法. 教学课时: 12学时 教学重点: (1) 非线性的相关概念. (2) 典型系统的相平面表示. (3) 典型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形式. 教学难点: 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求法; 利用负倒数法分析系统稳定性. 本章学时: 12学时 主要内容: 8.1 非线性系统的概述 8.2 描述函数法 8.3 相平面法分析线性控制系统 8.4 利用非线性特性改进系统的控制性能

8.1非线性系统的概述 8.1.1 非线性模型 ㈠组成 ---------x-------非线性环节---------线性环节------------ 组成: 非线性环节+线性环节 ㈡. 分类 ①从输入输出关系上分: 单值非线性 非单值非线性 1,从形状特性上分: 饱和 死区 回环 继电器 ㈢特点 稳定性与结构, 初始条件有关 ; 响应 ㈣分析方法 注意: 不能用叠加原理 1. 非线性常微分方程没有同意的求解方法, 只有同意求近似解的方法: a. 稳定性( 时域, 频域) : 由李亚普洛夫第二法和波波夫法判断 b. 时域响应: 相平面法( 实际限于二阶非线性系统) 较精确, 因高阶作用

太复杂 描述函数法: 近似性, 高阶系统也很方便 研究非线性系统并不需求得其时域响应的精确解, 而重要关心其时域响应的性质, 如: 稳定性, 自激震荡等问题, 决定它的稳定性范围, 自激震荡的条件, 震荡幅度与频率等。 2,死区继电器: f(e) +m -△e 3 4.滞环特性( 间隙) -m

城轨列车网络控制系统 第2次作业 含答案

专业班学号: 姓名: 《城轨列车网络控制系统错误!未指定书签。》课程 (第2次作业) 评分 评分人 四、主观题(共20道小题) 28.列车自动防护系统(ATP)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 参考答案:答:城市轨道交通的信号系统中,列车自动防护〔ATP)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 为列车行驶提供安全保障,有效降低列车驾驶员的劳动强度,提高行车效率。如果没有ATP系统,列 车的行车安全需要由列车驾驶员人工来保障,这样会造成列车驾驶员过度疲劳,产生安全隐患,为行 车作业效率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尤其是在运营作业繁忙的线路上,信号系统中设 里列车自动防护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它是行车作业的安全保障和体现。 ATP系统是保证行车安全、防止列车进入前方列车占用区段和防止超速运行的设备。ATP负责 全部的列车运行保护。ATP系统执行以下安全功能:限制速度的接收和解码、超速防护、车门管理、 自动和手动模式的运行、司机控制台接口、车辆方向保证、永久车辆标识。 29.简述ATP系统具有的主要功能。 参考答案:答:ATP车载设备能连续检测列车的位置、监督速度限制、防护点和根据列车在站台区域 的精确停车控制列车车门和站台安全门。联锁是底层的基本防护系统。ATP轨旁设备连续监视和检查 联锁条件,比如道岔的监督、紧急停车按钮监督、侧面防护和其他进路的情况。这些信息是轨旁设备 计算移动授权的基础。 (1)速度监督与超速防护 轨旁设备从联锁和轨道空闲检测系统获得驾驶指令,整理为相应格式的数据后传输至ATP车 载设备。驾驶指令通常包括目标速度、目标距离、最大允许线路速度和线路坡度等。ATP车载设备通 过此数据计算当前位置的列车允许速度。最终将列车运行所需的数据由驾驶室显示器指示给司机。 实际的列车速度和驶过的距离由测速装置连续进行测量。ATP车载设备将列车实际速度与列车允许速 度进行比较。当列车速度超过列车允许速度时,ATP的车载设备就会发出制动命令,发出报警后控制 列车进行常用全制动或实施紧急制动,使列车自动地制动。 (2)测速与测距 列车运行速度的测量是速度控制的依据。速度值的准确和精度直接影响列车控制的效果。 在目标距离模式中,列车位置对于安全性至关重要。如果列车无法掌握它在线路中的准确位置, 那么它就无法保证在障碍物或限制区范围内减速或停下。ATP车载设备通过连续测量列车行驶的距 离,可以随时査找列车的精确位置。 (3)车门与站台安全门的控制 在通常的情况下,在车辆没有停稳在站台或是车辆段转换轨上时,ATP不允许车门开启。当列车 在车站的预定停车区域内停稳且停车点的误差在允许范围以内时,地面定位天线会收到车载定位天线 发送的停稳信号,列车从ATP轨旁设备收到车门开启命令,ATP才会允许车门操作,车载对位天线和 地面对位天线才能很好地感应耦合并进行车门开关操作。有了车门开启命令后,使ATP轨旁设备发送

自动控制原理-第8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

8 非线性控制系统 前面几章讨论的均为线性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然而,对于非线性程度比较严重的系统,不满足小偏差线性化的条件,则只有用非线性系统理论进行分析。本章主要讨论本质非线性系统,研究其基本特性和一般分析方法。 8.1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在物理世界中,理想的线性系统并不存在。严格来讲,所有的控制系统都是非线性系统。例如,由电子线路组成的放大元件,会在输出信号超过一定值后出现饱和现象。当由电动机作为执行元件时,由于摩擦力矩和负载力矩的存在,只有在电枢电压达到一定值的时候,电动机才会转动,存在死区。实际上,所有的物理元件都具有非线性特性。如果一个控制系统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具有非线性特性的元件,则称这种系统为非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的特性不能由微分方程来描述。 图8-1所示的伺服电机控制特性就是一种非线性特性,图中横坐标u 为电机的控制电压,纵坐标ω为电机的输出转速,如果伺服电动机工作在A 1OA 2区段,则伺服电机的控制电压与输出转速的关系近似为线性,因此可以把伺服电动机作为线性元件来处理。但如果电动机的工作区间在B 1OB 2区段.那么就不能把伺服电动机再作为线性元件来处理,因为其静特性具有明显的非线性。 图8-1 伺服电动机特性 8.1.1控制系统中的典型非线性特性 组成实际控制系统的环节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非线性。例如,作为放大元件的晶体管放大器,由于它们的组成元件(如晶体管、铁心等)都有一个线性工作范围,超出这个范围,放大器就会出现饱和现象;执行元件例如电动机,总是存在摩擦力矩和负载力矩,因此只有当输入电压达到一定数值时,电动机才会转动,即存在不灵敏区,同时,当输入电压超过一定数值时,由于磁性材料的非线性,电动机的输出转矩会出现饱和;各种传动机构由于机械加工和装配上的缺陷,在传动过程中总存在着间隙,等等。 实际控制系统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非线性因素,所谓线性系统只是在忽略了非线性因素或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了线性化处理后的理想模型。常见典型非线性特性有饱和非线性、死区非线性、继电非线性、间隙非线性等。 8.1.1.1饱和非线性 控制系统中的放大环节及执行机构受到电源电压和功率的限制,都具有饱和特性。如图8-2所示,其中a x a <<-的区域是线性范围,线性范围以外的区域是饱和区。许多元件的运动范围由于受到能源、功率等条件的限制,也都有饱和非线性特性。有时,工程上还人为引入饱和非线性特

毕业设计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设计—HXD2型电力机车网络

2012届毕业设计说明书 课题名称: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设计 —HXD2型电力机车网络控制系统 专业系牵引与动力学院 班级 学生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2014届毕业设计任务书 一、课题名称: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分析及故障排除 二、指导老师: 三、设计容与要求 1、课题概述 随着牵引动力的交流化和运行速度的提高,列车上采用微机实现智能化控制的部件或装置也越来越多,各微机系统间的协调和信息交换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为提高列车的舒适度,各种辅助装置的控制和服务装置的控制都必须纳入到这个微机控制系统中来。因此,列车控制也由单台机车的牵引传动控制逐渐向网络控制方向发展,网络控制技术已经成为核心技术之一。 本课题基于TCN、ARCNET等常见列车通信网络,分析其通信原理和通信特点,着重分析高速动车、大功率交传机车、城轨车辆等多类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拓扑结构、控制功能、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指出网络控制系统中常见的故障现象,阐述其故障应急处理方法。 2、设计容及要求 (1)设计容 本课题下设3个子课题: ①CRH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的分析及故障排除 ②HXD交传机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分析及故障排除 ③城轨车辆网络控制系统的分析及故障排除 每个子课题设计的主要容可包括: ①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②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功能、特点及其与传统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区别 ③常见的列车网络通信标准 ④以某个车型为例,从结构、原理、可靠性、实时性等方面详细分析该车型的网络控 制系统 ⑤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常见故障的判断分析与处理 ⑥结论 (2)要求 ①通过检索文献或其他方式,深入了解设计容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②能够灵活运用《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车总体》、《列车网络控制 技术》等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知识来分析城轨列车、大功率机车及高速动车组上的网 络控制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