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填空
1.荷花淀派的创始人是 孙犁 ,其小说《荷花淀》中的主要人物是 水生 。
2.新中国成立后,老舍的经典话剧是《茶馆》 。
3.30年代丰收成灾的作品:茅盾的《春蚕》,叶紫的《丰收》,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
4.丁西林早期的喜剧成就表现在他的独幕剧《 一只马蜂 》里。
5.1917 年文学革命兴起。(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事”是标志,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6.《天山牧歌》的作者是 闻婕 (还有《苹果树下》)。
7.巴金的第一部作品是中篇小说 《灭亡》 ,主要人物是 杜大心,其作品《家》《春》《秋》合在一起被称为“激流三部曲” 。其中以《家》 成就最高。
8.未名四杰是 韦素园、 台静农、 李霁野、 韦从芜。
9.冰心是20年代 人生派 小说的代表人物,也是“小诗” 的代表诗人。( 《超人》、《烦闷》《悟》爱的三部曲)
10.艾芜的作品《山峡中》被称为“吉普赛姑娘"的是 野猫子 。
11.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五虎将”:张恨水、包天笑、徐枕亚、周瘦娟、李涵秋。
1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二.选择题。
1.中国文学三部曲:
(1)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2)巴金的《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李劼人的“ 大波 ”系列,包括《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4)华汉的“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
(5)洪灵菲的“流亡三部曲”:《流亡》《前线.》《转变》。
2.新月派的几位代表诗人
有胡适、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陈西滢等
前期: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
后期:孙大雨、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林徽因、叶公超、梁宗岱
3.沙汀“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4.曹禺的《日出》反应了老子《道德经》中的 “损不足以奉有余”。
5.田汉的作品《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
6.沈从文作品中的人物:《边城》翠翠、傩送、天宝;《萧萧》萧萧; 《长河》夭夭。
7.刘半农是20年代发表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人,作品《卖萝卜人》。.
8.郭沫若所坚持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史剧创作则要‘失事求似’。
9.柔石《二月》中的主要人物是:萧涧、陶岚、文嫂。
10.巴金作品中的人物《家》:觉新、觉民、觉慧、高老太爷、瑞珏、鸣凤;《憩园》中杨梦痴;

《寒夜》汪文宣、曾树生。
11.40S国统区的七月派诗人的代表人物是 鲁藜 绿原 阿垅 曾卓
12.汉元三诗人 卞之琳 何其芳 李广田
13、《大公报》文艺奖金的获得者:何其芳《画梦录》、曹禺《日出》、师陀《谷》
三、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20年代建立最早、实力最雄厚的一个文学社团,1912年1月正式成立于北平。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翟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圣陶、许地山、王统照12人。文学研究会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张文学“为人生”,比较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因此,文学研究会也就有了“人生派”之称。文学研究会着力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也是本着“为人生”的主张进行的,着重翻译东欧、北欧和法国的现实主义名著,还出过《俄国文学研究》特号和《被损害的民族的文学》专号。
2.九叶诗派
九叶诗人,又称“中国新诗”诗人群,出现于40年代的国统区,主要的成员有杜运 、杭约赫、郑敏、唐祈、陈敬容、袁可嘉、穆旦,主要是云集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他们的诗歌较多发表于诗刊《诗创造》《中国新诗》上,因此又被称为“中国诗歌”诗人群。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他们精通外文,较多吸收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艺术和手法。这一流派虽形成于40年代,但直到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九人合集《九叶集》才得到命名和重视。
3、乡土小说
1923年以后,取代问题小说的是乡土小说或称乡土文学。乡土小说是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的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许杰、许钦文、王鲁彦、蹇先艾、彭家煌、台静农、王任叔、冯文炳等。鲁迅第一个用“乡土小说”来指称这一小说流派。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的开风气者,他的《孔乙己》《风波》《故乡》《阿Q正传》、《社戏》等小说为乡土小说确立了典范,也是20世纪乡土小说的源头。在上述乡土小说作家中,成绩较为突出的是鲁彦、彭家煌、台静农和废名,他们分别著有小说集《柚子》、《怂恿》《地之子》、《竹林的故事》等。
4.零余者
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社会现实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苦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

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零余者,也称“多余的人”,或“多余人”。
5.新感觉派
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为代表,运用现代主义方法,描绘现代大都市的社会生活和形形色色都市人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一个“新感觉派”小说流派。代表作家以捕捉新奇的感觉,用感觉主义、印象主义和意识流等手法,表现上海大都会的风景线。
6.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在北京举行。在会上,茅盾、周扬分别代表国统区、解放区作了报告。大会确定了《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成立了全国文联。这次大会是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的大会师,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7.“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简称。
1956年5月由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随后陆定一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其核心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百花齐放”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家争鸣”借用了历史典故。“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符合文艺发展内在规律的方针。

三、简答题
1、无产阶级文学兴起的特殊历史背景及原因。
从1928年1月开始,创造社、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蓬勃兴起。这一文学运动的兴起有其历史背景和时代原因。
一是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他们把文学作为激发人们革命感情的“最有效工具”。早期革命文学的倡导,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前期理论基础。
二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中国革命转而由无产阶级单独领导,新的革命形式要求无产阶级在文学上必须提出自己的口号和主张。
三是大革命失败后,大批革命作家汇聚上海,为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队伍创造了条件。
四是受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1928年前后,苏联和西欧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活跃,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高涨,给了中国革命作家以推动和鼓舞。

2、为什么田间被成为“时代的鼓手”
(1)“时代的鼓手”简洁而又形象地概括了田间的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特点;(2)田间的诗歌具有饱满的战斗激情和强烈的政治鼓动性,表现了高昂的时代精神;(3)田间的诗歌质朴、干脆、真诚,句子简

短而坚实,节奏短促,有如一声声的鼓点,响亮而沉重。
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一.朱自清的散文温厚、朴实、自然,贮满一种真情美。
朱自清的每篇散文均是表露自己感情和心灵的艺术品。他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抒情、叙事、描写、议论熔于一炉。。《背影》叙写的是平常生活中一桩桩平凡无奇的事,但一旦将注入“真情”的一件件小事汇总起来,凝聚到“我”身心为之一震的年迈父亲的背影上,那种子对父的舔犊深情找到了“喷火口”,从而产生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
二、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春》中,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在朱自清散文里,这种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比比皆是:明丽的色彩,生动的形态,素淡的情致,融成一体,真可谓妙手丹青。
三、 朱自清的散文构思精巧, 结构严谨、和谐。
朱自清善于把散文的思想和艺术有机地统一在一个焦点上,精巧而不露雕琢之痕。。《绿》起首是“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末尾写到“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首尾呼应而又变化无穷。
四、“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语言。
写景类语言:细致绮丽,绚烂多姿
叙事类语言:委婉缠绵,朴素无华

4、《讲话》的中心内容和意义
《讲话》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知识分于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讲话》明确指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同时,根据文学艺术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的著名论断。 网易历史http://news.16《讲话》还提出了典型的创作原则,即“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都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该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讲话》进一步指出文艺“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指出必须通过典型形象体现出党性原则,更

有效地发挥文艺的特定的战斗功能。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了的文艺作品,才能通过艺术的感受,“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 网易历史
讲话的意义
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当时的形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文艺的服务对象问题,为当时根据地革命文艺指明了发展方向。。《讲话》是对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它联系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文艺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讲话》在思想史上的首要贡献就是它彻底颠覆了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学价值观,标志着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端。
5、郁达夫小说的特点
? 自我的写真,他的小说多带有自叙传色彩。
? 感伤的抒情,小说通常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注重抒发主人公的情绪。
? 结构的散文化,其小说既以抒情为中轴,也就必然造就散文化的倾向。
? 清新、优美的文笔,郁达夫有着很好的中国古典诗词的修养,因而他的小说文笔优美,富有诗意特征。
6、徐志摩诗歌特点
一、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再别康桥》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二、韵律和谐、富于音乐性。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以《再别康桥》为例,其押韵,韵脚为:来,彩(ái);娘,漾(iáng);摇,草(áo);虹,梦(óng);箫,桥(áo);来,彩(ái)。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音律和谐。
B、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三、形式灵活多样。
四、 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7、沈从文小说的题材领域
一是“湘西世界”一是都市世界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

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五、论述题
1、老舍小说对新文学的贡献。(三十年代、左联、独立、文化角度批判、结合作品京味风格、北京市民、幽默角度)
1、-
2、 鲁迅 《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结合作品具体说明。

3、 艾青对中国新诗的贡献,闻一多,郭沫若。
艾青:创作了中国新诗史上成熟的自由体诗;他用现代汉语摒弃了人工格律,写出了动听的乡村诗歌,把抗战时期中国农村的现实作了深刻的表现;在其诗中,现代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在相互吸收,融合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闻一多:主张新诗的格律化,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纠正了早期新诗的不足,开创了新格律诗派。不足在于,内容脱离现实、人民与时代,更多描写的是自我感伤;形式上过于整饬、严谨,具有雕琢之弊。
郭沫若:诗集《女神》标志中国新诗真正摆脱旧体诗创作的束缚,使自由体诗真正达到了诗的境界。在形式上实践了自己关于“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主张,它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瑰丽奇峰,在艺术上取得了新诗最辉煌的成就。不足:过分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造成形式的散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