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实验报告整理要点

有机实验报告整理要点
有机实验报告整理要点

一、薄层层析、柱层析、辣椒红色素的提取、分离

1.薄层层析,硅胶为吸附剂

2.离边1cm点样,毛细管口一定要整齐,不可以把薄层板戳破,否则斑点形状

会改变

3.样品太少,斑点不清楚,难以观察,样品太多,斑点太大或拖尾,相近Rf值

的斑点分不开

4.可以提前在数个薄层板两端划线,保证所有展开剂上升的位置一样,每块板

展开的距离都要相同,减小误差

5.湿法装柱,柱身垂直,使同一水平面上流速相同,硅胶面平整使同一水平面

上样品浓度一致,装填紧密无气泡,有气泡的地方流速会变大,加入石英砂,加料时不会把吸附剂冲起

6.显色法:荧光法,碘蒸气法,试剂显色法

7.实验步骤:

①装柱——常用湿法(色谱柱要垂直,把吸附剂用溶剂拌成的湖状物,一次

性均匀加入乘有溶剂且打开活塞滴放着溶剂的层析柱中,使紧密、均匀、无气泡,溶剂不能流干,装柱溶剂一般为开始的洗脱溶剂);吸附剂上常埔一层石英砂。

②加样——可用液体、溶液、固体拌料加入,待柱中溶剂流至刚好泡住吸附

剂时,关闭活塞,加入样品,开启活塞,溶剂流至石英砂层时,关闭活塞,然后用少量溶剂洗下粘在柱壁上的样品(2~3次)。

③洗脱——按要求接收各组分;如不确定,则按等分接收,用薄层层析鉴定

后,再分别合并各组分。

8.Β-胡萝卜素极性最小,跑的最快,辣椒玉红素极性最大,跑的最慢

9.分离效果取决于柱长,填料性质,色带宽度,流动相和流动速度

二、比旋光度的测定

公式要掌握,D代表钠光光源

三、醇、酚的性质

1.醇的性质

?活泼氢

?醇的同系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氧化(重铬酸钾氧化伯醇仲醇)

?卢卡斯反应,反应速率苄醇~叔醇>伯醇>仲醇,卢卡斯试剂:HCl+无水氯化锌?多元醇与氢氧化铜作用,羟基越多速率越快,形成绛蓝色络合物

2.酚的化学性质

?与三氯化铁的颜色反应(烯醇式结构)

?与溴水反应,间位取代振荡后沉淀消失,再加溴水沉淀又出现(含有羧基、硝基),邻位取代沉淀不消失

?酚的酸性弱于硫酸和碳酸,强于碳酸氢根,苯酚和β-萘酚酸性都有此规律四、醛、酮的性质

?与苯肼反应,不同颜色产生,丙酮是一种较好的溶剂,可以溶解生成的丙酮-2,4-二硝基苯腙

?与亚硫酸氢钠加成反应,产生沉淀。酸和碱都能使沉淀转化回醛或酮。与饱和NaHSO3溶液呈阳性反应的醛酮有醛类、脂肪族甲基酮和小于C8的环酮?碘仿反应:甲基酮/乙醇/甲基醛与碘-碘化钾试剂反应都可以生产黄色沉淀?醛的特殊性质:

?品红实验(西夫碱),变色,放出气体,加入浓硫酸后,甲醛颜色持久,乙醛褪色(鉴别甲醛)

?菲林试剂生成砖红色沉淀,新制硫酸铜,苯甲醛不能发生该反应

?Tollens试剂,银镜反应

五、二苄叉丙酮

?原理:claisen-schmidt反应,苯甲醛,丙酮反应,羟醛缩合

?回流装置

?重结晶装置的选择:回流冷凝装置圆底烧瓶和冷凝管,蒸馏烧瓶的大小根据产物的量来确定,一般占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体积,过小会有安全问题,如果装入液体量过多,当加热到沸腾时,液体可能冲出或飞沫被蒸气带走,混入馏出液中。过大液体在容器壁上停留的时间太长,难以全部蒸出

?提高重结晶产物的纯度:用适量的乙醇,多次重结晶,加热温度不可过高,以免破坏产物

?洗涤时用的试剂:冷水洗涤?

6.重结晶操作:15ml乙醇,不够再补加

?选择适当的溶剂。

?将粗产品溶于适宜的热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

?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若溶液带颜色,则应先脱色后过滤。

?冷却过滤液或蒸发溶剂,使结晶慢慢析出,而杂质留在母液中(或者杂质析出,被提纯物留在溶液中)。

?减压抽滤,分离母液,分出晶体或杂质。

?洗涤晶体,除去表面吸附的母液。

?干燥晶体(风干或烘干)。

?测定熔点,确定是否合乎要求。若不合格,应进行第二次重结晶

?重结晶时,如果溶液冷却后不析出晶体怎么办?

可采用下列方法诱发结晶:(1) 用玻璃棒摩擦容器内壁。(2) 用冰水冷却。(3) 投入“晶种”。

8.重结晶操作中,活性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不能在溶液沸腾时加入?

答:(1)重结晶操作中,活性炭起脱色和吸附作用。(2)千万不能在溶液沸腾时加入,否则会引起暴沸,使溶液溢出,造成产品损失。

9.重结晶时,理想的溶剂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1)与被提纯化合物不起化学反应;

(2)被提纯化合物在冷与热的溶剂中的溶解度应有显著的差别,一般高温时溶解度好而低温时溶解度差;

(3)杂质的溶解度非常大或非常小;

(4)溶剂的沸点不宜太高,以便容易从结晶中除去。

(5)待提纯物在溶剂中能形成较好的结晶。此外,还要考虑溶剂的价格、易燃程度、毒性大小、操作与回收的难易等。

10.丙酮不可过量:苯甲醛容易发生康尼查洛反应,歧化生成苯甲醇和苯甲酸,

苯甲醛应该过量。丙酮容易形成双负离子和单负离子,产物不纯

11.碱不可过量:过量容易促进苯甲醛的羟醛缩合反应的发生,产物产率和纯度

都降低,丙酮同时生产双负离子和单负离子,增加副反应

12.想知道二苄叉丙酮的异构体,用IR、核磁共振氢谱,物理常数的测定,NMR

13.测熔点

毛细管熔点测定法:

1、装置:热浴、温度计、熔点管装配而成。(胶塞的打孔和熔点测定装置的安

装)

2、测定操作:(示范)

①样品的干燥和研磨

②装样(把两头封闭长度约10~12cm的熔点管中间割裂,开口的一端插入

样品粉末中,装样约高3~4mm,倒转填紧后,样高2~3mm)

③把装样品的毛细管附于温度计上(样品部分在水银球中部)

④放入热浴(温度计水银球在热浴中部,水银球不能碰瓶底也不能离开热浴

液面)

⑤加热、控温(开始升温可快,接近熔点10℃时,控制升温速度1~2℃/min

⑥观察熔点(始熔:固体收缩,当样品开始塌落并出现液相时,即为始熔;

全熔:固体完全消失而成透明的液体时,即为全熔)

⑦记录结果(熔点范围,即始熔至全熔温度)。

⑧要有二次以上重复的数据(通常不取平均值),第二次要用新装样品的熔

点管,浴温要低于熔点20℃以上才放入。

1、仪器因素:a 温度计要校正; b 熔点管要干净,管壁要薄。

2、操作因素:a 样品必须干燥并研磨细、装填紧密;b 严格控制升温速度

观察准确。

六、1-溴丁烷尾气吸收

1.反应原理

2.先加酸,后加醇,不能调换顺序,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把KBr氧化成Br2,

溶液会变为棕红色,醇的密度小于浓硫酸,后加醇,浓硫酸稀释大量放热,容易引起液体飞溅。

3.减少副反应发生的办法:适当稀释硫酸至1:1,控制硫酸加入的速率,充分

搅拌,防止硫酸局部浓度过高,并且充分散热,严格控制加料顺序,控制反应时长和升温速度

4.硫酸浓度太高,容易引发很多副反应,降低产率和纯度,脱水性氧化性表现

明显;硫酸浓度太低,起不到催化的作用,酸性太弱Sn2反应的基团质子化速率太慢,离去基团活性降低,反应速率慢

5.本实验有毒气体SO2、Br2,HBr产生,需要用气体吸收装置,并且注意防倒

吸,用碱液吸收

6.回流产物中有机副产物较多,溶于有机产物中,不能通过分液除去

7.反应完成后,水洗除去水溶性杂志,浓硫酸洗除去丁醚和丁醇(容器必须干

燥,否则佯盐会分解),水洗除去大部分浓硫酸和水溶性杂质防止后一步碱洗时放出大量气体使得容器内压过大酸碱中和使得碱的浓度不够洗涤效果不充分,碱洗除去少量浓硫酸,HBr,Br2,水洗除去碱和部分水溶性杂质,CaCl2干燥,过滤

8.1-溴丁烷密度小于浓硫酸

9.用胶头滴管向分液漏斗中第一滴水,溶于哪一层那层就是水层

10.分液时摇动促进酸碱中和,放热导致内压增大,需要放气,应该倾斜漏斗,

保持漏斗柄向上45度,朝向无人无明火处打开活塞

11.CaCl2要在蒸馏之前除去,它的吸水反应可逆

12.分液时,如果上层悬浮油状液体,应该轻轻旋转分液漏斗使油状液体下沉再

将其放出,有机液体最好用锥形瓶接受。

13.HBr和硫酸反应生成溴单质的反应式

14.蒸馏用的仪器必须烘干,否则容易浑浊

15.在正溴丁烷的制备中,将粗产物移至分液漏斗中,依次用(1)10ml水(2)

8ml浓硫酸(3)10ml水(4)10ml饱和碳酸氢钠溶液(5)10ml水洗涤,请说说每步洗涤的作用并判断产物是上层还是下层?

(1)10ml水—洗去HBr、正丁醇—下层;(2)8ml浓硫酸—少量正丁醚、正丁醇、烯—上层;(3)10ml水—洗去硫酸—下层;(4)10ml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去硫酸—下层;(5)10ml水洗涤—洗去碳酸氢钠—下层

第一次水洗:稀释水层中的溶质(如HBr、Br2、SO2、正丁醇等),降低水层的相对密度,有利于正溴丁烷沉到下层。(正溴丁烷在下层)

浓硫酸洗:洗去未反应的正丁醇和副反应产物正丁醚。(正溴丁烷在上层)第二次水洗:洗去粗产物中的氢溴酸、硫酸、残留正丁醇(水中溶解度约8%)以及其它水溶性物质。(正溴丁烷在下层)

10%Na2CO3溶液洗:进一步洗去酸性物质,如硫酸、氢溴酸等。(正溴丁烷在下层)

第三次水洗:洗去残留的Na2CO3等其它水溶性物质。(正溴丁烷在下层)

16.在正溴丁烷的合成实验中,蒸馏出的馏出液中正溴丁烷通常应在下层,但有

时可能出现在上层,为什么?若遇此现象如何处理?

答:若未反应的正丁醇较多,或因蒸馏过久而蒸出一些氢溴酸恒沸液,则液层的相对密度发生变化,正溴丁烷就可能悬浮或变为上层。遇此现象可加清水稀释,使油层(正溴丁烷)下沉。

17.有机液体的干燥:

1、干燥剂种类——与水结合可逆和与水作用反应不可逆两大类。

2、与水结合可逆干燥剂的用量是否合适的判断方法:

①液体由浊变清;

②干燥剂不附着在瓶壁上并不互相粘结

18.实验应该注意:1、稀释硫酸要注意安全

2、混合原料时每加入一个都应摇均匀,在加入正丁醇时溶液应先经冷却。

3、最后加完KBr固体,粘在烧瓶磨口的固体应清除干净,以防漏气。

4、反应发生及终点的判断。

①蒸出液是否由混浊变为澄清;

②蒸馏瓶中的上层油状物是否消失;

③取一试管收集几滴馏出液;加水摇动观察无油珠出现。如无,表示馏出液

中已无有机物、蒸馏完成。

19.蒸馏:

1、原理:液体的气化、沸腾、沸点、蒸馏;沸点是一个常数,对吗?把液体

加热沸腾气化为蒸气,蒸气被冷凝再形成原来的液体,并收集起来,这一操作称为蒸馏。

2、应用:

①分离不同沸点的液体混合物(相差大于30℃);

②测沸点(常量法);

③提纯液体及低熔点固体,以除去不挥发的杂质;

④回收溶剂;浓缩溶液。

3、蒸馏装置

①组成:蒸馏瓶——装液量1/3~2/3,最好为1/2。冷凝管——bp<130℃

用直型冷凝管,bp>130℃用空气冷凝管。接收器——接收高沸点物可敞口,如遇易挥发、易燃物时,接收瓶要用冰水冷却,并要接上尾气管。

②热浴——比蒸出物沸点高20℃以上。

4、蒸馏操作

①安装装置(仪器的安装顺序由下而上,从左至右。最后装温度计(示范)。

仪器须干燥;装置不能是密闭系统)。

②加入被蒸液体(用有颈漏斗和棉花直接滤入蒸馏瓶)。

③加入沸石及装上温度计(温度计水银球上端应在蒸馏瓶支管管口下方的水

平延线上)。

④加热和控制蒸出速度(1~2d/s)。

⑤收集各馏分。(接收瓶要预先称重)

⑥注意,不能蒸干。

⑦从反应液中蒸出粗产品时,判断是否被完全蒸出的方法见p86注释②。

5、蒸馏记录:第一滴温度;前馏分、馏分的温度范围;各馏分及残留液的外

观和重量。

6、提醒:

①蒸完粗1-溴丁烷后烧瓶中的残留液要回收。

②蒸完粗1-溴丁烷后蒸产品前必须干燥仪器。

③由于温度计不标准,如何正确接收产品馏分。

20.分液漏斗的使用:

①检查(是否匹配)、存放(长放活塞垫纸片)、洗涤(用后即洗干净)、

烘干(把活塞和塞盖取下放入烘箱)。

②装液(总装液量≤2/3,萃取液一般是被萃取液的1/5~1/3)。

③振摇(常用旋摇方法,振摇时要注意放气,放气时不对人、不对火,为什

么?)。

④静置(放于铁环上,明显分层后再分开两层液体)。

⑤分液(下层液体由活塞放出,上层液体由上口倒出,为什么?)

21.注意事项:

①未拿到所要物质前,不要丢弃分出液。

②乳浊液的处理方法:a.长时间静置;b.若碱性,加少量酸破坏;c.加入少量

无机电解质或几滴乙醇。

③盐析可加速萃取。

④用浓硫酸洗涤要用干燥的分液漏斗。洗涤后的硫酸应倒到指定的回收瓶。

⑤使用低沸点有机溶剂进行萃取操作时,应熄灭附近的火源。

22.

七、乙醇分馏

1.原理

2.绝对乙醇:实验室共沸95.57%,CaO干燥得99.5%,金属镁处理得100%

3.巴斯德溶液为微生物提供繁殖养分

4.测定酒度之前要将残液冷却到室温,读数在水平面

5.乙醇浓度越高浮力越小,密度越小

6.分馏和蒸馏的区别:蒸馏所需沸点差异在30°C以上,分馏可以分离沸点相近

的化合物,分馏的过程是沸腾气化的混合物蒸汽通过分馏柱并进行一系列热交换从而分离各组分,蒸馏是将液体加热至沸点,液体变为蒸汽,蒸汽通过冷凝装置重新液化

7.分馏

?原理沸腾气化混合物蒸气通过分馏柱,在柱中进行一系列热交换,达到相当于多次蒸馏的分离效果。

?简单分馏装置与蒸馏装置比较,在圆底瓶与蒸馏头之间多一根分馏柱。?影响分馏效果因素柱的垂直、保温,蒸出速度1D/(2~3)s

八、三苯甲醇的制备

1.格氏试剂:绝对无水无氧,不可以有活泼氢,镁条用砂纸打磨光亮彻底去除

氧化膜,剪碎,乙醚用金属钠丝干燥一晚,反应装置彻底干燥,乙醚产生的蒸汽能够将装置内的空气赶走。乙醚需要微沸。

2.采用滴加卤代烷的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先加入少量的卤代烷和乙醚引发反应,

再将其余的卤代烷缓缓滴加,速度保持乙醚微沸。反应体系中如果存在过量的卤代烷会导致卤代烷自身偶联。

3.碘的催化方程式

4.卤代烷过量

5.漏斗和塞子间垫一个小纸片防止溶剂挥发造成容器内压过大,塞子容易弹出

6.水解大量放热,加入盐酸速度不能太快,水解酸的量根据镁量计算,将氢氧

化镁絮状物全部溶解,也可以使用氯化铵固体或者饱和氯化铵溶液

7.混合溶剂重结晶产品:现将粗产品加热溶解在少量良溶剂中,向这个热溶液

中逐滴滴加预热的不良溶剂,溶液恰好出现浑浊,再滴入一滴良溶剂使浑浊消失,冷却结晶。

8.什么叫混合溶剂?用混合溶剂重结晶时应怎样操作?

答:所谓混合溶剂就是把对此物质溶解度很大的和溶解度很小的而又能互溶的两种溶剂混合起来,这样可获得新的良好的溶解性能。

用混合溶剂进行重结晶时,一般先用适量溶解度大的溶剂,在加热的条件下使样品溶解。溶液若有颜色,则用活性炭脱色。趁热过滤除去不溶物。将滤液加热至接近沸腾时,慢慢滴加溶解度小的溶剂至刚好出现浑浊不消失时,再小心滴入溶解度大的溶剂,直至溶液刚好变澄清。放置,冷却结晶。

若已知两种溶剂的某一比例适用重结晶被提纯物,则可先配好混合溶剂,按单一溶剂重结晶的方法进行

9.反应不能立即开始:温热或轻摇反应容器

10.重结晶只能除去总含量5%的杂质,过多的杂志需要先蒸馏除去

11.水蒸气蒸馏除去溴苯和联苯,这两种化合物沸点较高,水蒸气蒸馏可在较低

温度下蒸出。

12.在水蒸气蒸馏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应如何处理?

?T形管经常充满冷凝水。

处理:这可能是水蒸气不足或水蒸气导气管部分距离太长。若水蒸气不足时,应加大热源温度;若导气管的距离太长,应撤下导气管截断,尽可能使水蒸气迅速进入蒸馏部分。

?蒸馏瓶中的混合物迟迟不翻腾。

处理:可以用小火在烧瓶底部助热(但不能加热至沸)。

?蒸馏瓶中因水蒸气冷凝速度太快致使液体混合物体积迅速增加。

处理:提高加热温度,加大水蒸气量;在水蒸气出口至导气管部分采取保温措施(如裹石棉绳等);在蒸馏部分用小火助热,以提高混合物的温度。

?安全管中的水柱持续上升。

处理:安全管中的水柱持续上升说明系统发生阻塞。此时应立即打开T形管的螺旋夹使体系与大气相通,移去热源,排除阻塞,然后装好仪器继续蒸馏。?加热水蒸气的热源中断。

处理:应立即打开T形管螺旋夹,使其与大气相通,从而可防止倒吸现象。?冷凝管里有被蒸馏物的结晶析出或被阻塞。

处理:可减少冷却水的流量,以提高冷凝管的温度使结晶熔化。

?接受器部分直冒蒸汽。

处理:应控制水蒸气发生器的加热温度,加大冷却水的流速,使被蒸物的蒸汽能在冷凝管中全部冷凝下来。

?水蒸气蒸馏:

1、原理:

两组分(其中一组分是水)的蒸气压之和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混合物便沸腾,这种把化合物与水一起蒸出的操作称水蒸气蒸馏。

2、条件:(被蒸出有机物)

①不溶或几乎不溶于水;

②与水一起在近100℃作长时间加热不发生化学变化;

③在近100℃时,有一定的蒸气压(至少1.33K Pa).

3、装置:(安装装置示范)

水蒸气发生器,蒸馏器,冷凝管和接收器。

①水蒸气发生器中安全管位置及作用(冒气、冲出水各说明什么问题?如何

处理)。

② T型管的作用——排管道水,停止蒸馏时先通大气。

4、操作:

①安装装置——不要漏气和堵塞。

②开始时,T管通大气,蒸气冲出后,关闭T管,即开始蒸馏。

③蒸馏时注意速度(2~3d/s),不要过于激烈而有物料冲出。

④蒸出物被蒸完的判断:蒸出液由浊变清,蒸出液不含油珠。

5、本实验水蒸气蒸馏是蒸出什么物质(产物还是杂质)?

14.什么情况下需要采用水蒸汽蒸馏?

答:下列情况需要采用水蒸气蒸馏:

(1)混合物中含有大量的固体,通常的蒸馏、过滤、萃取等方法都不适用。

(2)混合物中含有焦油状物质,采用通常的蒸馏、萃取等方法都不适用。

(3)在常压下蒸馏会发生分解的高沸点有机物质

15.

九、己二酸气体吸收装置

1.环己醇被硝酸氧化

2.气体吸收装置NO2

3.预热,目的是最后一个反应物加入时可以立即开始反应,控温85-90°C反应

物处于微沸状态,反应到一定程度后,反应物消耗快,可以适当加快滴加速度保证反应物的浓度,提高反应速率

4.冰水洗涤

5.1g产品4ml水重结晶

6.己二酸无色单斜晶体

7.此反应强烈放热,不可一次性将环己醇全部加入反应容器中,热量聚集容易

爆炸,若反应缓慢,应该停止滴加环己醇,使先加入的环己醇全部作用后再继续滴加,否则未作用的环己醇累积容易爆炸

8.己二醇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

9.控温:己二酸反应中、环己醇为何不能滴加过快?为什么反应在85-90℃还

能保持微沸?

此反应为强烈放热反应,必须严格控制环己醇滴加速度,以保持反应物处于微沸状态为宜。环己醇的滴加速度如果太快,反应将非常剧烈且可能会造成事故。反应需要一定能量才能进行,若反应过于缓慢,反应不能顺利进行。

且未反应的环己醇积累起来,一旦反应变得剧烈,此部分环己醇将迅速被氧化,容易引起爆炸。

十、扁桃酸α-羟基苯乙酸白色晶体?

1.相转移催化TEBA,三乙基苄基氯化铵

2.强碱夺取氯仿HCl,二氯卡宾与羰基加成,重排水解

3.剧烈搅拌混合物,使不同相的反应物充分接触,使相转移催化剂与水相反应

物充分接触,促进相转移

4.反应温度不能太高,氯仿沸点低,容易挥发,反应物减少会导致产率的下降,

温度过高氯仿会分解,温度过高苯甲醛容易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歧化反应

5.反应完成后,加水,加碱将扁桃酸转化为盐

6.酸化前提取乙醚,除去未反应的原料

7.酸化后提取乙醚,将产品从水溶液中提取出来,除去水溶性杂质

8.碱液滴入过快,苯甲醛容易歧化,放热过快。

9.安装有电动搅拌器的反应装置,除按一般玻璃仪器的安装要求外,还要求:

1.搅拌棒必须与桌面垂直。

2.搅拌棒与玻璃管或液封管的配合应松紧适当,密封严密。

3.搅拌棒距烧瓶底应保持5mm上的距离。

4.安装完成后应用手转动搅拌棒看是否有阻力;搅拌棒下端是否与烧

瓶底温度计等相碰。如相碰应调整好以后再接通电源,使搅拌正常转动。10.电动搅拌反应装置的安装(示范)

1、先检查电动机

2、固定反应瓶与搅拌后,再装其余部分

3、检查运转正常后,才能投料

?操作要点

1、搅拌充分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碱液滴加要慢,防止副反应的发生(Cannizzaro反应)。

3、要区分酸化前后两次乙醚提取的目的。

4、最后应用水泵减压尽可能抽净乙醚,产品才易析出固体。

?重结晶时,如果溶液冷却后不析出晶体怎么办?

可采用下列方法诱发结晶:(1) 用玻璃棒摩擦容器内壁。(2) 用冰水冷却。(3) 投入“晶种”。

12.干燥剂要足量,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13.扁桃酸,NaOH滴加过快,温度达到95℃,会发生什么情况?

若碱液滴加过快,两分子无α活泼氢的醛在浓强碱作用下发生分子间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份子羧酸和一分子醇,如下所示。

所以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速度一定要慢,要控制在8-10s一滴。

十一、乙酸正丁酯无水硫酸钠干燥

1.酯化反应的特点:

①反应慢——加酸(常用H2SO4)、加热提高反应速度。

②可逆平衡——增加某一反应原料、移去生成的水提高反应产率。

2.反应终点判断:(前提是分水器中的有机层应全部流回反应瓶)

①反应温度升至酯的沸点(123℃以上);

②冷凝回流液无水分出;

③分出水量≥理论生成水量。

3.共沸化合物应用:

①移去反应生成的水;

②除去溶剂中的水,制备无水试剂。

4.分水器——两种(分出比水轻和比水重)。

5.分水器的使用——可根据反应理论生成水量,从乘满水的分水器中放出此量

的水。从而让水留在分水器中,让有机层自动返回反应瓶中。

6.副反应,正丁醚,丁烯,硫酸酯,二硫酸酯,醇氧化为丁酸

7.提高产率:原料(乙酸)过量,及时转走产物,使用合适催化剂并加热

8.反应完成后,碱(碳酸钠)洗除硫酸,乙酸,酯层用pH试纸检验呈中性(先

一滴水润湿试纸,再一滴酯);水洗,除碱;氯化钙洗,除醇;无水硫酸钠干燥除水;蒸馏除丁烯和正丁醚

9.前馏分较多:杂质形成共沸化合物在较低温度的时候蒸出,此时乙酸正丁酯

若与杂质形成共沸化合物被蒸出,产率下降

10.改进:减少硫酸用量,粗产品可以用浓硫酸洗,醚和醇与浓硫酸形成佯盐,

不用、少用氯化钙,碱洗可以直接在反应容器中进行,减少转移损失

十二、呋喃甲醇和呋喃甲酸

1.原理:康尼查洛反应

2.控温:

呋喃甲醛与浓NaOH反应温度不能过高(高于12℃、低于8℃),为什么?

反应温度若高于12℃,则反应温度极易升高而难以控制,有大量副反应发生,致使反应物变成深红色,影响产率;若反应温度低于8℃,则反应过慢,可能

积累一些氢氧化钠,一旦反应又使反应过于猛烈,增加副反应,反而影响产量和产品纯度。

3.反应完全,乙醚萃取得醇,乙醚萃取过后水溶液冷却,加浓盐酸得白色沉淀,

冷水洗涤

4.重结晶,活性炭脱色,除去固体化合物中的有色杂质应注意:

(1)加入活性炭要适量,加多会吸附产物,加少,颜色脱不掉;

(2)不能在沸腾或接近沸腾的温度下加入活性炭,以免暴沸;

(3)加入活性炭后应煮沸几分钟后才能热过滤。

5.用活性炭脱色时,为什么要待固体物质完全溶解后方可加入?为什么不能往

正在沸腾的溶液中加活性炭?

答:用活性炭脱色,要待固体样品完全溶解后才能加入。这是因为:一方面只有固体样品完全溶解后才看得出溶液是否有颜色,以及颜色的深浅,从而决定是否需要加活性炭或应加多少活性炭;其次,固体样品未完全溶解,就加活性炭会使固体样品溶解不完全(活性炭会吸附部分溶剂),同时活性炭沾的被提纯物的量也增多;第三,由于黑色活性炭的加入,使溶液变黑,这样就无法观察固体样品是否完全溶解。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均会导致纯产品回收率的降低。

6.康尼查洛反应的醛没有α-H,羟醛缩合的反应物中有一个必须有α-H

7.甲醛氧化性最强,一定被氧化为甲酸

8.较低温度下进行,抑制副反应(容易聚合)

9.控温方法:冰浴,控制碱的滴加速度

江苏大学-计算机图形学第三次实验报告-二维图形变换

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计算机图形学 实验题目二维图形变换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日期

成绩评定表

二维图形变换 1. 实验内容 完成对北极星图案的缩放、平移、旋转、对称等二维变换。 首先要建好图示的北极星图案的数据模型(顶点表、边表)。另外,可重复调用“清屏”和“暂停”等函数,使整个变换过程具有动态效果。 2. 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XP 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08 3. 问题分析 为了建立北极星图形,首先在二维空间中根据坐标绘制出北极星图形。并且在此坐标系中确定好走笔顺序以便于进行连线操作。 同时需要好好的使用清屏函数以使得显示正常。 1. 放大缩小变换 放大缩小变换公式为:x’=x.a, y’=y.d; 其中a,d分别为x,y方向的放缩比例系数。 可通过不同的比例系数来显示程序运行结果。当a=d时为等比例放缩操作。可令变换矩阵为T。 2. 对称变换 包括以x轴对称、y轴对称和原点O对称三种。由于屏幕坐标只有第一象限,我们可以将原点平移到(500,240)处。在第一象限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分别求出三个对称图形。 3. 旋转变换 将图形上的点(x,y)旋转θ角度,得到新的坐标(x’,y’)为: x’=xcosθ-ysinθ, y’=xsinθ+ycosθ; 旋转矩阵T为

4.平移变换 4. 算法设计 5. 源代码 //北极星 void hzbjx(CDC* pDC,long x[18],long y[18]) { CPen newPen1,*oldPen; newPen1.CreatePen(PS_SOLID,2,RGB(255,0,0)); oldPen = pDC->SelectObject(&newPen1); POINT vertex1[11]={{x[1],y[1]},{x[2],y[2]},{x[3],y[3]},{x[4],y[4]},{x[5],y[5]},{x[3],y[3]},{x[1],y[1]},{x[6],y[6]},{ x[3],y[3]},{x[7],y[7]},{x[5],y[5]}}; pDC->Polyline(vertex1, 11); newPen1.DeleteObject(); newPen1.CreatePen(PS_SOLID, 2, RGB(0,255,0)); oldPen = pDC->SelectObject(&newPen1); POINT vertex2[5]={{x[6],y[6]},{x[8],y[8]},{x[9],y[9]},{x[3],y[3]},{x[8],y[8]}}; pDC->Polyline(vertex2, 5); POINT vertex3[5]={{x[4],y[4]},{x[10],y[10]},{x[11],y[11]},{x[3],y[3]},{x[10],y[10]}}; pDC->Polyline(vertex3, 5); newPen1.DeleteObject(); newPen1.CreatePen(PS_SOLID, 2, RGB(255,0,90)); oldPen = pDC->SelectObject(&newPen1); POINT vertex4[11]={{x[12],y[12]},{x[13],y[13]},{x[3],y[3]},{x[9],y[9]},{x[14],y[14]},{x[15],y[15]},{x[3],y[3]},{x[ 11],y[11]},{x[12],y[12]},{x[3],y[3]},{x[14],y[14]}}; pDC->Polyline(vertex4, 11); newPen1.DeleteObject(); newPen1.CreatePen(PS_SOLID, 2, RGB(0,100,255)); oldPen = pDC->SelectObject(&newPen1); POINT vertex5[5]={{x[15],y[15]},{x[16],y[16]},{x[3],y[3]},{x[16],y[16]},{x[7],y[7]}};

烘焙实验报告撰写具体内容及要求

实验一:面包制作 1.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面包生产工艺,掌握面包制作技术及相关原理。 2. 面团形成和发酵的基本原理 【补充】 3.面包的配方 4. 实验仪器 和面机、醒发箱、烤箱、冰箱、台称及其他食品制作小工具。 5.制作工艺及操作步骤 面包一次发酵法制作工艺流程:【补充】 操作步骤如下: (1)称料(按配方百分比计量称重) (2)调整加水水温。“水温=3×面团理想温度-室温-面粉温度-和面摩擦升温”(测定室温、面粉温度,确定面团理想温度,和面升温,计算出加水水温)(3)投料:粉→酵母→干搅匀→糖、面包改良剂→干搅匀→加水(边加水边搅拌)(4)搅拌:慢速搅拌,至无粉粒(约2min),加入融化的黄油慢速搅拌lmin,快速搅拌(约10~12min),面团受拉,形成薄膜。 (5)切割:切割成450g重面团。注意:称重时加减面团要切,不应拉面团,以免破坏已形成的面筋网络。 (6)搓团:将切好的面团搓成圆形。表面要形成光滑,无接口,接口放在底部。 (7)舒缓:将搓圆后的面团放在工作台上,用塑料布盖住,静止约15min。 (8)成型:将舒缓好的面团放入成型机内(压片→卷折→成型);或将面团用杆面

仗压成面片状,将面片卷折2.5圈以上,再顺搓,成长型面包坯。 (9)装模:将做好的面包坯装入模盒内。 (10)醒发:将模盒放在烤盘内,一起送入醒发箱。醒发时间约1h,箱内温度:约35℃。醒发后的面团两边与模盒相平。 (11)焙烤:将醒发后的面团送入烤箱。上火:180℃,下火:210℃,时间:25min 6.面包评分【附产品外观和切面组织图片】 按面包评分标准,逐一评述。如: 面包表皮色泽为棕黄,有斑点且无光泽,4分; …….. 7.结果分析分析影响面包品质的因素。 结合评分结果分析影响面包品质的因素【参考《食品工艺学》】 附:面包评分标准 1.表皮色泽(5分) (1) 棕黄、金黄、红棕、浅棕色; 5分 若有斑点、无光泽、不均匀扣0.5分。 (2) 棕黄、棕色、浅褐色; 4分 若有斑点、无光泽、不均匀扣0.5分。 (3) 棕灰、褐灰。 3分 (4) 灰白或焦黑色 2分 (5) 灰白或焦黑色并呈塌陷状 1分 2.表皮质地与面包形状(5分) (1) 冠大,预极明显,无裂纹,平滑无斑 5分 不平滑,厚而硬,有裂纹扣0.5分。 (2) 冠中等,颈短,表皮光洁平滑无斑点。 4分 (3) 冠小,颈短,表皮光洁平滑无斑点。 3分 表皮不光洁,不平滑扣0.5分。 (4) 冠不显示,无颈,塌陷。 2分 (5) 无冠,无颈,塌陷。 1分 3.面包心色泽(5分) (1) 洁白、乳白并有丝样光泽; 5分 无丝样光泽扣除0.5分。

PS实验报告要点

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班级 实验课程名称 PS实验 试验时间 2014 年 5 月 29 日指导教师及职称雷子昂助教 实验成绩 开课时间 2013-2014 学年第 2 学期

具箱、控制面板、状态栏进行操作,了解其功能窗口;观察工具箱中选择不同的工具时对应的属性栏的变化; 3、Photoshop CS2预设功能操作;(Ctrl+k进入预设界面) 4、练习新建、打开、保存、关闭图像文件的基本操作; 5、练习画布大小调整、图象显示、前景色和背景色切换、变换图像的操作; 6、制作立体效果,要求有最终效果的截图。 实验二:PHOTOSHOPCS2图像处理常用工具练习 1、使用选框工具组,对图像文件中的部分图像进行选取操作,观察不同选框工具的操作效果; 2、使用魔棒工具、套索工具、移动工具完成水果拼盘效果; 3、使用填充工具、路径工具、画笔工具、文字工具完成广告制作; 4、使用各种修图工具修复照片; 实验三 PHOTOSHOPCS2图层的应用 1.图层面板基本操作 2.图层操作: 新建:使用面板上的新建按钮;Ctrl+Shift+N;使用文字工具时自动生成新图层;在两个文件中选择一个文件的某个图层拖动到另一个文件中自动生成新层;选择一个文件中的某个图层\复制图层\在对话框中选择目标层\确定。 删除:拖至图层面板的垃圾箱;鼠标右键;选择要删除图层,在图层面板右上角点击黑色箭头\删除图层。 更改图层名称:双击图层名称处;选择某图层\点击鼠标\图层属性\名称\确定。 调整图层顺序:用鼠标左键上下拖动;“Ctrl+[”和“Ctrl+]”下移或上移;“Ctrl+Shift+[”和“Ctrl+Shift+]”置底或置顶; 链接与合并:点击链接按钮,被链接的图层一起实现编辑操作。 图层混合模式:用于创建特效,默认混合模式为正常,混合指的是当前层与下一层的混合效果。 图层样式:用于为图像增加特效,双击图层缩略图或单击图层面板下方图层样式按钮打开对话框设置 实验四 PHOTOSHOPCS2路径的应用

微波光学实验 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指导教师:得分: 实验时间:2009 年11 月23 日,第十三周,周一,第5-8 节 实验者:班级材料0705 学号200767025 姓名童凌炜 同组者:班级材料0705 学号200767007 姓名车宏龙 实验地点:综合楼503 实验条件: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室内气压 实验题目:微波光学实验 实验仪器:(注明规格和型号) 微波分光仪,反射用金属板,玻璃板,单缝衍射板 实验目的: 1.了解微波分光仪的结构,学会调整并进行试验. 2.验证反射规律 3.利用迈克尔孙干涉仪方法测量微波的波长 4.测量并验证单缝衍射的规律 5.利用模拟晶体考察微波的布拉格衍射并测量晶格数 实验原理简述: 1.反射实验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反射板,必定要发生反射.本实验室以一块金属板作为反射板,来研究当电磁波以某一入射角投射到此金属板上时所遵循的反射规律。 2.迈克尔孙干涉实验 在平面波前进的方向上放置一块45°的半透半反射版,在此板的作 用下,将入射波分成两束,一束向A传播,另一束向B传播.由于A,B 两板的全反射作用,两束波将再次回到半透半反板并达到接收装置 处,于是接收装置收到两束频率和振动方向相同而相位不同的相干 波,若两束波相位差为2π的整数倍,则干涉加强;若相位差为π的奇 数倍,则干涉减弱。 3.单缝衍射实验 如图,在狭缝后面出现的颜射波强度并不均匀,中央最强,同时也最 宽,在中央的两侧颜射波强度迅速减小,直至出现颜射波强度的最小 值,即一级极小值,此时衍射角为φ=arcsin(λ/a).然后随着衍射角的增

大衍射波强度也逐渐增大,直至出现一级衍射极大值,此时衍射角为 Φ=arcsin(3/2*λ/a ),随着衍射角度的不断增大会出现第二级衍射极小值,第二级衍射极大值,以此类推。 4. 微波布拉格衍射实验 当X 射线投射到晶体时,将发生晶体表面平面点阵散射和晶体内部平面点阵的散射,散射线相互干涉产生衍射条纹,对于同一层散射线,当满足散射线与晶面见尖叫等于掠射角θ时,在这个方向上的散射线,其光程差为0,于是相干结果产生极大,对于不同层散射线,当他们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则在这个方向上的散射线相互加强形成极大,设相邻晶面间距为d,则由他们散射出来的X 射线之间的光程差为CD+BD=2dsin θ,当满足 2dsin θ=K λ,K=1,2,3…时,就产生干涉极大.这就是布拉格公式,其中θ称为掠射角,λ为X 射线波长.利用此公式,可在d 已测时,测定晶面间距;也可在d 已知时,测量波长λ,由公式还可知,只有在 <2d 时,才会产生极大衍射 实验步骤简述: 1. 反射实验 1.1 将微波分光仪发射臂调在主分度盘180°位置,接收臂调为0°位置. 1.2 开启三厘米固态信号发射器电源,这时微安表上将有指示,调节衰减器使微安表指示满刻度. 1.3 将金属板放在分度小平台上,小分度盘调至0°位置,此时金属板法线应与发射臂在同一直线上, 1.4 转动分度小平台,每转动一个角度后,再转动接收臂,使接收臂和发射臂处于金属板的同义词,并使接收指示最大,记下此时接收臂的角度. 1.5 由此,确定反射角,验证反射定律,实验中入射角在允许范围内任取8个数值,测量微波的反射角并记录. 2. 迈克尔孙干涉实验 2.1 将发射臂和接收臂分别置于90°位置,玻璃反射板置于分度小平台上并调在45°位置,将两块金属板分别作为可动反射镜和固定反射镜. 2.2两金属板法线分别在与发射臂接收臂一致,实验时,将可动金属板B 移动到导轨左端,从这里开始使金属板缓慢向右移动,依次记录微安表出现的的极大值时金属板在标尺上的位置. 2.3 若金属板移动距离为L,极大值出现的次数为n+1则,L )2 ( λn ,λ=2L/n 这便是微波的波长,再令金属板反向移动,重复上面操作,最后求出两次所得微波波长的平均值. 3. 单缝衍射实验 3.1 预先调整好单缝衍射板的宽度(70mm),该板固定在支座上,并一起放到分度小平台上,单缝衍射板要和发射喇叭保持垂直, 3.2 然后从衍射角0°开始,在单缝的两侧使衍射角每改变1°,读一次表头读数,并记录.

实验报告书写的基本方法与要求

实验报告书写的基本方法与要求 摘要: 实验目的:本实验最主要的目的 实验方法:对实验对象的主要处理,用何种方法得到或反映的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归纳出变化后的实验数据或结果 实验结论:从本实验结果得出的归纳性的结论 引言:在探索性实验,它是实验的基本依据,也就是要阐明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拟在什么实验对象上,应用什么方法,观察什么指标。由于我们要求大家做的实验一般都是已知结果的,目的是给大家一个探索新知识的范例。因此,我们这里要求大家要归纳出与本实验有关的背景知识。如:“生理因素和药物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实验,大家都应该紧紧抓住“呼吸运动”来写。要把呼吸运动的概念、肺通气的原理、影响呼吸运动的因素及神经体液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等归纳成为一段话,最后加上本实验最主要的目的就可以了。 材料与方法:实验报告的材料与方法不同于科研论文的材料与方法,科研与论文是探索的新知识,锁使用的仪器试剂必须要罗列出来,目的时要说明自己的结果是大家公认的仪器试剂做出来的,因此,必须详细罗列。学生教学实验运用的一般都是普通的试剂和仪器,实验只是起到培养大家基本的科学思维和方法的作用,因此,没有必要罗列仪器和材料。我们一般只要求大家包括以下内容即可:1、对本实验对象的主要处理:2、使用的主要仪器:3、观测的主要指标:4、实验目的。以“生理因素和药物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实验为例,我们可以这样表述:对麻醉的家兔气管插管并分离双侧迷走神经,用压力换能器和BL-410生物信号记录系统记录家兔的呼吸曲线,用曲线的疏密代表呼吸的频率变化,用曲线的幅度代表呼吸深度的变化,来观察生理因素和药物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其他实验可以类推。 结果:结果一般是用三线来表示,当然也可以用图来表示(这里的图不是你们剪辑的图,它是由测量出的数据通过做图软件做出来的),具体的请严格按照或参考你们能够看到的书籍的表或来做。表一:增加CO2,N2,无效腔,乳酸和迷走神经对呼吸运动的影响项目呼吸频率(单位)呼吸幅度(单位)处理前处理后处理前处理后CO2 34 56 10 30 备注:讨论: 讨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一般的格式是:1、罗列变化(增加或减少;增高或降低;增强或减弱)的结果(国际上一般用%表示)。2、根据以上的变化结果推理出结论。3、分析解释这个结论。如“生理因素和药物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增加CO2为例:本实验发现,麻醉的家兔保持节律的稳定的呼吸运动其呼吸频率是34次/分、呼吸深度是10mmHg,当吸入适量的CO2后,呼吸频率增加X%,呼吸深度增加Y%,由此可知适量的CO2能够增加呼吸运动。由所学的知识可知,CO2是维持呼吸运动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生理刺激因子,血液中的CO2可通过血脑屏障。。。。。。。。。。。。。。。。。。。。。。。。。。。。。。。。。。。。。。。。。。。。。。。讨论完以后,要给一个总结式的结论。如:由本实验可知,适量增加CO2,N2、、、可增强呼吸运动。。。。。。。。可减弱呼吸运动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实验报告要点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实验报告要点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年级***** 学号********** 姓名**** 时间********** 成绩_________

一、实验题目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掌握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研究的方法; 3、学习对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并用以测定普朗克常数。 三、仪器用具 ZKY—GD—3光电效应测试仪、汞灯及电源、滤色片(五个)、光阑(两个)、光电管、测试仪 四、实验原理 1、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方程 用合适频率的光照射在某些金属表面上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电效应,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认为对于频率为的光波,每个光子的能 量为 式中,为普朗克常数,它的公认值是=6.626 。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光电效应的实质是当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子把全部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所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约束,其余的能量则成为该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后的动能。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方程: (1) 式中, 为入射光的频率,m为电子的质量,v为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初 速度,为被光线照射的金属材料的逸出功, 2 2 1 mv 为从金属逸出的光电子的

最大初动能。 由(1)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必然也越大,所以即使阴极不加电压也会有光电子落入阳极而形成光电流,甚至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光电子落到阳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某一数值时,所有光电子都不能到达阳极,光电流才为零。这个相对于阴极为负值的阳极电位0 U 被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 显然,有 (2) 代入(1)式,即有 (3) 由上式可知,若光电子能量W h <γ,则不能产生光电子。产生光电效应的最 低频率是h W = 0γ,通常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 因而 0γ也不同。由于光的强弱决定于光量子的数量,所以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 度成正比。又因为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所以光电子获得的能量与光强无关,只与光子γ的频率成正比,,将(3)式改写为 (4) 上式表明,截止电压 U 是入射光频率γ的线性函数,如图2,当入射光的频 率 0γγ=时,截止电压00=U ,没有光电子逸出。图中的直线的斜率 e h k = 是一 个正的常数: (5) 由此可见,只要用实验方法作出不同频率下的 γ -0U 曲线,并求出此曲线的 斜率,就可以通过式(5)求出普朗克常数h 。其中 是电子的电 量。

基础光学实验实验报告

基 础 光 学 实 验 姓名:许达学号:2120903018 应物21班

一.实验仪器 基础光学轨道系统,基础光学组合狭缝及偏振片,红光激光器及光圈支架,光传感器与转动传感器,科学工作室500或750接口,DataStudio软件系统 二.实验目的 1.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了解并会运用实验器材,同时学会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 2.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光学现象,并掌握其物理机制。三.实验原理 单缝衍射:当光通过单缝发生衍射,光强极小(暗点)的衍射图案由下式给出asinθ=mλ(m=1,2,3……),其中a是狭缝宽度,θ为衍射角度,λ是光波波长。 双缝干涉:当光通过两个狭缝发生干涉,从中央最大值(亮点)到单侧某极大值的角度由下式给出dsinθ=mλ(m=1,2,3……),其中d是狭缝间距,θ为从中心到第m级最大的夹角,λ是光波波长,m为级数。 光的偏振:通过第一偏振器后偏振电场为E0,以一定的角度β穿过第二偏振器,则场强变化为E0cosβ,由于光强正比于场强的平方,则,第二偏振器透过的光强为I=I0cos2β. 四.实验内容及过程

单缝衍射 单缝衍射光强分布图 如果设单缝与接收屏的距离为s,中央极强到光强极小点的距离为c,且sinθ≈tanθ=c/s,那么可以推得a=smλ/c.又在此次实验中,s=750mm,λ=6.5E(-4)mm,那么推得a=0.4875m/c,又由图可知:当m=1时,c=(88-82)/2=3mm,推得a=0.1625mm; 当m=2时,c=(91-79)/2=6mm,推得a=0.1625mm; 当m=3时,c=(94-76)/2=9mm,推得a=0.1625mm; 当m=4时,c=(96-74)/2=11mm,推得a=0.1773mm; 得到a的平均值0.1662mm,误差E=3.9%。 双缝干涉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正式版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1. 实验报告和实验预习报告使用同一份实验报告纸,是在预习报告的基础上继续补充相关内容就可以完成的,不作重复劳动,因此需要首先把预习报告做的规范、全面。 2. 根据实验要求,在实验时间内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时,一边测量,一边记录实验数据。但是为了使报告准确、美观,此时应该把实验测量数据先记录在草稿纸上。等到整理报告时再抄写到实验报告纸上,以避免错填了数据,造成修改,把报告写得很乱。

3. 在实验中,如果发生实验测量数据与事先的计算数值不符,甚至相差过大,此时应该找出原因,是原来的计算错误,还是测量中有问题,不能不了了之,这样只能算是未完成本次实验。 4. 实验报告不是简单的实验数据记录纸,应该有实验情况分析,要把通过实验所测量的数据与计算值加以比较,如果误差很小(一般5%以下)就可以认为是基本吻合的。如果误差较大就应该有误差分析,找出原因。 5. 在实验报告上应该有每一项的实验结论,要通过具体实验内容和具体实验数据分析作出结论(不能笼统的说验证了某某定理)。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要点

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学号: 222014321092015 姓名:刘娟 专业:教育技术学

实验三单级交流放大器(二) 一、实验目的 1. 深入理解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2. 学习测量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幅值的方法。 3. 观察电路参数对失真的影响. 4. 学习毫伏表、示波器及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二. 实验设备: 1、实验台 2、示波器 3、数字万用表 三、预习要求 1、熟悉单管放大电路。 2、了解饱和失真、截止失真和固有失真的形成及波形。 3、掌握消除失真方法。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前校准示波器,检查信号源。 ●按图3-1接线。 图3-1 1、测量电压参数,计算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调整RP2,使V C=Ec/2(取6~7伏),测试V B、V E、V b1的值,填入表3-1中。 表3-1 Array ●输入端接入f=1KHz、V i=20mV的正弦信号。 ●分别测出电阻R1两端对地信号电压V i及V i′按下式计算出输入电阻R i : ●测出负载电阻R L开路时的输出电压V∞,和接入R L(2K)时的输出电压V0 , 然后按下式计算出输 出电阻R0;

将测量数据及实验结果填入表3-2中。 2、观察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输出波形的影响,将观察结果分别填入表3-3,3-4中。 ●输入信号不变,用示波器观察正常工作时输出电压V o的波形并描画下来。 ●逐渐减小R P2的阻值,观察输出电压的变化,在输出电压波形出现明显失真时,把失真的波形描 画下来,并说明是哪种失真。( 如果R P2=0Ω后,仍不出现失真,可以加大输入信号V i,或将R b1由100KΩ改为10KΩ,直到出现明显失真波形。) ●逐渐增大R P2的阻值,观察输出电压的变化,在输出电压波形出现明显失真时,把失真波形描画 下来,并说明是哪种失真。如果R P2=1M后,仍不出现失真,可以加大输入信号V i,直到出现明显失真波形。 表 3-3 ●调节R P2使输出电压波形不失真且幅值为最大(这时的电压放大倍数最大),测量此时的静态工 作点V c、V B、V b1和V O 。 表 3-4 五、实验报告 1、分析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测试方法。 按照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后,调节RP2,使Vc的值在6-7V之间,此时使用万用表。接入输入信号1khz 20mv后,用示波器测试Vi与Vi’,记录数据。用公式计算出输入电阻的值。在接入负载RL和不接入负载时分别用示波器测试Vo的值,记录数据,用公式计算出输出电阻的值。 2、讨论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输出波形的影响。 静态工作点过低,波形会出现截止失真,即负半轴出现失真;静态工

软件工程实验报告第三次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实验名称:用PowerDesigner建模工具绘制数据流图班级: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评定:签名: 一、实验环境 Windows 2000、Rational Software公司的Rational Rose应用软件 二、实验目的 1)了解Rational Rose工具软件的组成及功能 2)掌握用Rational Rose画用例图的具体的使用方法 三、实验内容 1)设计用例图(Use Case框图) 2)用Rational Rose在Use Case视图中创建Use Case框图。 四、实验要求 建立一个Use Case框图,并给出“预订教室”的用例描述。 1) 背景 某大学需要一个教室预订系统,将空闲的教室提供给师生做学术报告或班级活动。师生可使用该系统预订所需的教室,以便让管理员在恰当的时间开放教室、准备好多媒体设备。 2) 功能要求 2.1) 管理员可使用该系统增加用户、删除用户。 2.2) 管理员可向系统中增加或删除供预订的教室,设置任一教室可使用的时间段。 2.2) 师生可登录系统、修改密码。 2.3) 师生在登录后,可浏览给定时间段的空闲(供预订的且未被预订的)教室;选择教室和使用时间段,预订教室。 2.4) 管理员可浏览任意时间段内的教室预订情况。 3) 性能要求 3.1) 教室占用的时间段精确到“课时”。 3.2) 支持最多10000人同时在线使用系统,确保系统稳定流畅。 五、实验步骤 Use Case框图表示整个机构提供的功能,可以用来回答下列一些问题:公司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建立这个系统?还有那些人使用这些系统。Use Case框图在业务建模活动期间大量用于设置系统情景和形成创建使用案例的基础。 1)如何使用Rational Rose画Use Case框图 S1:点击“开始”在“程序”中找到“Rational rose”点击“Rational Rose Enterprise Edition”进入该软件。

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实验报告的书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它不仅是对每次实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初步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科学论文写作的基础。因此,参加实验的每位学生,均应及时认真地书写实验报告。要求内容实事求是,分析全面具体,文字简练通顺,誊写清楚整洁。 实验报告内容与格式 (一) 实验名称 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如验证某现象、定律、原理等,可写成“验证×××”;分析×××。 (二) 所属课程名称 (三) 学生姓名、学号、及小组成员 (四) 实验日期和地点(年、月、日) (五) 实验目的 目的要明确,在理论上验证定理、公式、算法,并使实验者获得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在实践上,掌握使用实验设备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调试方法。一般需说明是验证型实验还是设计型实验,是创新型实验还是综合型实验。 (六) 实验内容 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算法、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详细理论计算过程. (七) 实验设备与材料 实验用的设备和材料。 (八) 实验步骤 只写主要操作步骤,不要照抄实习指导,要简明扼要。还应该画出实验流程图(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样既可以节省许多文字说明,又能使实验报告简明扼要,清楚明白。 (九) 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数据的处理等。原始资料应附在本次实验主要操作者的实验报告上,同组的合作者要复制原始资料。 对于实验结果的表述,一般有三种方法: 1. 文字叙述: 根据实验目的将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用准确的专业术语客观地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要有时间顺序以及各项指标在时间上的关系。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

实 验 报 告 撰 写 要 求 实验操作是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而实验报告的撰写又是知识系统化的吸收和升华过程,因此,实验报告应该体现完整性、规范性、正确性、有效性。现将实验报告撰写的有关内容说明如下: 首页包含实验一般信息。主要有下面选项:系班级、姓名、学号、同组实验者、实验日期、实验名称、指导老师,这些选项请大家如实填写;续页不再需要包含首页中的实验一般信息。 实验报告正文部分,从七个方面(目的、内容、步骤等)反映本次实验的要点、要求以及完成过程等情况。 1、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所涉及并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目的要明确,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在理论上,验证定理、公式、算法,并使实验者获得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在实践上,掌握使用实验设备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调试方法。一般需说明是验证型实验还是设计型实验,是创新型实验还是综合型实验。 2、实验仪器 实验所使用的主要器件、主要仪器设备名称及规格。请写上仪器编号。 3、实验内容与实验步骤 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算法、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要写明经过哪个步骤。还应该画出流程图(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样既可以节省许多文字说明,又能使实验报告简明扼要,清楚明白。 4、实验过程与分析(故障排除及数据记录分析)详细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的故障和问题,并进行故障分析,说明故障排除的过程及方法。根据具体实验,记录、整理相应数据表格、绘制曲线、波形图等。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计算的请写出具体计算过程。 5、实验结果总结 即根据实验过程中所见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完成思考题目,作出结论。 6、小结 对本次实验的体会、思考,并提出实验的改进意见。可写上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实验后的心得体会、建议等。 7、附录 实验研究过程中收集积累的重要的原始资料、实验研究中引起的重要文献资料目录等。 注意: ?实验报告用学校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书写,附录用A4纸书写,字迹工整;曲线、波形图要用铅笔画在座标纸上;线路图要整齐、清楚(不得徒手画);图、表请注明图、表序号及其简单说明,图请在图下面注明,表请在表头注明。 ?实验报告将记入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60%; ?每次实验开始时,交上一次的实验报告,否则将扣除此次实验成绩。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 实验报告要点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年级***** 学号********** 姓名**** 时间********** 成绩_________

实验题目一、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 实验目的二、1、通过实验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掌握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研究的方法; 3、学习对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并用以测定普朗克常数。 三、仪器用具 ZKY—GD—3光电效应测试仪、汞灯及电源、滤色片(五个)、光阑(两个)、光电管、测试仪 四、实验原理 1、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方程 用合适频率的光照射在某些金属表面上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电效应,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认为对于频率为的光波,每个光子的能量 为 =6.626 。式中,为普朗克常数,它的公认值是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光电效应的实质是当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子把全部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所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约束,其余的能量则成为该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后 的动能。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方程: (1) ?mv为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初式中,为电子的质量,为入射光的频率,12mv2速度,为从金属逸出的光电子的最为被光线照射的金属材料的逸出功, 大初动能。 由(1)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必然也越大,所以即使阴极不加电压也会有光电子落入阳极而形成光电流,甚至阳极电位比阴所有光电子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某一数值时,极电位低时也会有光电子落到阳极,

U被称为都不能到达阳极,光电流才为零。这个相对于阴极为负值的阳极电位0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 显然,有 (2) 代入(1)式,即有 (3) ??hW,则不能产生光电子。产生光电效应的最由上式可知,若光电子能量W?? 0h,通常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低频率是?也不同。由于光的强弱决定于光量子的数量,所以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因而0度成正比。又因为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所以光电子获得的能量与?的频 率成正比,,将(3光强无关,只与光子)式改写为 (4) U?的线性函数,如图2是入射光频率上式表明,截止电压,当入射光的频??0U??e是一,没有光电子逸出。图中的直线的斜率率时,截止电压00个0h?k 正的常数:( 5) ??U曲线,并求出此曲线的由此可见,只要用实验方法作出不同频率下的0 h是电子的电。其中)求出普朗克常数斜率,就可以通过式(5量。. v直线 U-0 2、光电效应的伏安特性曲线 的光线、强度为下图是利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实验的原理图。频率为 照射到光电管阴极上,即有光电子从阴极逸出。如在阴极K和阳极A之间加正向U,它使K、电压A之间建立起的电场对从光电管阴极逸出的光电子起加速作AK U 增加当正向电压的增加,到达阳极的光电子将逐渐增多。用,随着电压AK

光学仪器实验报告

常用光电仪器原理及使用 实验报告 班级:11级光信息1班 姓名:姜萌萌 学号:110104060016 指导老师:李炳新

数字存储示波器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数字存储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2、测量数字存储示波器产生方波的上升时间; 二、实验仪器 数字存储示波器 三、实验步骤 1、产生方波波形 ⑴、打开示波器电源阅读探头警告,然后按下OK。按下“DEFAULT SETUP”按钮,默认的电压探头衰减选项是10X。 ⑵、在P2200探头上将开关设定到10X并将探头连接到示波器的通道1上,然后向右转动将探头锁定到位,将探头端部和基线导线连接到“PROBE COMP”终端上。 ⑶、按下“AUTOSET”按钮,在数秒钟内,看到频率为1KHz 电压为5V峰峰值得方波。按两次CH1BNC按钮删除通道1,

按下CH2BNC按钮显示通道2,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 2、自动测量 ⑴、按下“MUASURE”按钮,查看测量菜单。 ⑵、按下顶部的选项按钮,显示“测量1菜单”。 ⑶、按下“类型”“频率”“值”读书将显示测量结果级更新信息。 ⑷、按下“后退”选项按钮。 ⑸、按下顶部第二个选项按钮;显示“测量2菜单”。 ⑹、按下“类型”“周期”“值”读数将显示测量结果与更新信息。 ⑺、按下“后退”选项按钮。 ⑻、按下中间选项按钮;显示“测量3菜单”。 ⑼、按下“类型”“峰-峰值”“值”读数将显示测量结果与更新信息。 ⑽、按下“后退”选项按钮。 ⑾、按下底部倒数第二个按钮;显示“测量4菜单”。⑿、按下“类型”“上升时间”“值”读数将显示测量结果与更新信息。

LCR测试仪 一、实验目的 1、熟悉LCR测试仪的使用方法; 2、了解LCR测试仪的工作原理; 3、精确测量一些电阻,电感,电容的值; 二、实验仪器 LCR测试仪,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 三、LCR测试原理 根据待测元器件实际使用的条件和组合上的差别,LCR 测量仪有两种检测模式,串联模式和并联模式。串联模式以检测元器件Z为基础,并联模式以检测元器件的导纳Y为基础,当用户将测出流过待测元件的电流I,数字电压表将测出待测元件两端的电压V,数字鉴相器将测出电压V和电流I 之间的相位角 。检测结果被储存在仪器内部微型计算机的

第三次实验报告

浙江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Linux应用技术基础实验类型:验证型 实验项目名称:Linux shell 基本命令 学生姓名:孙禹达专业:工信学号:3120000431 电子邮件地址:bless.sunyuda.death@https://www.360docs.net/doc/f34475858.html, 实验日期:2013年05 月22 日 1、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1.学习Linux的文件访问权限,用户的类型和文件访问权限的类型 2.学习如何确定一个文件的访问权限 3.学习如何设置和改变一个文件的访问权限 4.学习如何在文件或目录的创建时设置缺省访问权限 5.学习理解硬链接、符号链接 6.学习理解链接和文件访问权限之间的关系 7.学习了解Linux进程的属性 8.学习理解Linux的前台进程、后台进程及守护进程 9.学习理解Linux命令的顺序执行和并发执行 10.学习使用挂起进程操作和终止进程操作 11.了解系统中Linux进程的层次结构 12.学习使用Linux定时作业调度 13.学习使用Linux的I/O重定向操作和管道操作 14.学习使用id、chmod、chgrp、chown、umask、ln、ps、kill、fg、bg、job、top、pstree、 crontab、at、|、<、>等命令 2、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1.根据下列的要求,写出得到这些信息的会话过程: 1)你的用户名; 2)你的用户ID; 3)你的组ID和组名字; 4)在你同一组中的其它用户名。

2.系统管理员给你的主目录设置的权限是什么?使用什么命令来得到这个答案,给出你的 会话过程。 3.在你的系统中有文件或目录分别是:/ 、/etc/passwd 、/bin/df 、~ 。用长 列表格式显示这些文件或目录,并填写下列表格。 文件文件类 型存取权限 链接数所有者组文件大小 / /etc/passwd /bin/df ~ 4.在你的主目录中的temp、professional和personal三个子目录,设置使自己(owner)拥 有读、写、执行3种访问权限,设置其它用户只有读和执行权限。在~/temp目录下创建名为d1、d2和d3的目录。在d1目录下,用touch命令创建一个名为f1的空文件。给出d1、d2、d3和f1的访问权限。给出完成这些工作的会话。 5.在~/temp目录下创建名为d1、d2和d3的目录。把文件smallFile拷贝到d1目录下,长 列表格式显示文件smallFile,显示的内容包括inode号、访问权限、硬链接数、文件大小。给出完成这些工作的会话。 6.在~/temp目录下,把当前目录改变成d2。创建一个名字为newFile.hard硬链接到d1目 录下的smallFile文件。长列表格式显示newFile.hard文件,与smallFile文件的属性进行比较。你如何确定smallFile和smallFile.hard是同一文件的两个名字,是链接数吗?给出你的会话过程。 7.创建一个名字为~/temp/d2/smallFile.soft软链接到~/temp/d1/smallFile文件。长列表格式 显示smallFile.soft文件,比较这两个文件的属性。你如何确定smallFile 和smallFile.soft 是两个不同的文件?是这两个文件的大小吗?给出你的会话过程。 8.在你使用的Linux系统中,有多少进程在运行?进程init、bash、ps的PID是多少?init、 bash和ps进程的父进程是哪一个?这些父进程的ID是什么?给出你得到这些信息的会话过程。 9.有多少个sh、bash、csh和tcsh进程运行在你的系统中?给出会话过程。 10.linux系统中,进程可以在前台或后台运行。前台进程在运行结束前一直控制着终端。若 干个命令用分号(;)分隔形成一个命令行,用圆括号把多个命令挂起来,他们就在一个进程里执行。使用―&‖符作为命令分隔符,命令将并发执行。可以在命令行末尾加―&‖使之成为后台命令。 请用一行命令实现以下功能:它1小时(实验中可以用1分钟代替)分钟后在屏幕上显示文字―Time for Lunch!‖来提醒你去吃午餐。给出会话过程。 11.写一命令行,使得date 、uname –a 、who 和ps并发执行。给出会话过程。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实验报告撰写要求》,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把错别字改掉了,希望对网友有用。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 1.实验报告和实验预习报告使用同一份实验报告纸,是在预习报告的基础上继 续补充相关内容就可以完成的,不作重复劳动,因此需要首先把预习报告做的规范、全面。2.根据实验要求,在实验时间内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时,一边测量,一边记录实验数据。但是为了使报告准确、美观,此时应该把实验测量数据先记录在草稿纸上。等到整理报告时再抄写到实验报告纸上,以避免错填了数据,造成修改,把报告写得很乱。3.在实验中,如果发生实验测量数据与事先的计算数值不符,甚至相差过大,此时应该找出原因,是原来的计算错误,还是测量中有问题,不能不了了之,这样只能算是未完成本次实验。4.实验报告不是简单的实验数据记录纸,应该有实验情况分析,要把通过实验所测量的数据与计算值加以比较,如果误差很小(一般5%以下)就可以认为是基本吻合的。如果误差较大就应该有误差分析,找出原因。5.在实验报告上应该有每一项的实验结论,要通过具体实验内容和具体实验数据分析作出结论(不能笼统的说验证了某某定理)。 6.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要画出所设计的电路图,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标出所选出和确定的电路参数。要有验算过程和必要的设计说明。 7.必要时需要绘制曲线,曲线应该刻度、单位标注齐全,曲线比例合适、美观,并针对曲线作出相应的说明和分析。 8.在报告的最后要完成指导书上要求解答的思考题。 9.实验报告在上交时应该在上面有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中给出的预习成绩和操作成绩,并有指导老师的签名,否则报告无效。10.希望每个同学认真完成好实验报告,这是培养和锻炼综合和总结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打下一个基础,对以后参加工作和科学研究也是大有益处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电工电子教学与实验中心

光学实验报告

建筑物理 ——光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材料的光反射比、透射比测量实验二:采光系数测量 实验三:室内照明实测 实验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日星期二3月12年2013日期: 实验一、材料的光反射比和光透射比测量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室内表面的反射性能和采光口中窗玻璃的透光性能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室内光环境的好坏,因此,在试验现场采光实测时,有必要对室内各表面材料的光反射比,采光口中透光材料的过透射比进行实测。 通过实验,了解材料的光学性质,对光反射比、透射比有一巨象的数值概念,掌握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和试验方法 (一)、光反射比的实验原理、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 光反射比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量方法和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指用样板比较和光反射比仪直接得出光反射比;间接法是通过被测表面的照度和亮度得出漫反射面的光反射比。下面是间接测量法。 1.实验原理 (1)用照度计测量: P是投射到某一材料表面反射出来的光通量与被该光源的光通量的比值,根据光反射比的定义:光反射比即: φφP=P/因为测量时将使用同一照度计,其受光面积相等, 且,所以对于定向反射的表面,我们可以用上述代入式,整理后得: P=EE P/对于均匀扩散材料也可以近似的用上述式。 可知只要测出材料表面入射光照度E和材料反射光照度Ep,即可计算出其反射比。 (2)用照度计和亮度计测量 用照度计和亮度计分别测量被测表面的照度E和亮度L后按下式计算 πL/EP= 2;被测表面的亮度,cd/m式中:L---E—被测表面的照度,lx 。 2.测量内容 要求测量室内桌面、墙面、墙裙、黑板、地面的光反射比。每种材料面随机取3个点测量3次,然后取其平均值。 3.测量方法 ①将照度计电源(POWER)开关拨至“ON”,检查电池,如果仪器显示窗出现“BATT”字样,则需要换电池; ②将光接收器盖取下,将其光敏表面放在待测处,再将量程(RANGE)开关拨至适当位置,例如,拨在×1挡,测量的仪器显示值乘以量程因子即为测量结果。另有一种自动量程照度计,数字显示中的小数点随照度的大小不同而自动移位,只需将所显示的数字乘以量程因子即为测量结果(单位:lx)。有的照度计为自动量程,直接读取照度计数字即为测量结果。 ③在稳定光源下,将光接收器背面紧贴被测表面,测其入射照度E;然后将光接收器感光面对准被测表面的同一位置,逐渐平移光接收器平行离开测点,照度值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约300mm左右),读;ρ,即可计算出光反射比Ep取反射照度值 ④测量时尽量缩短入射照度和反光照度间的时间间隔,并尽可能的保持周围光环境的一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