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简答题:

简述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的关系?

德育实践产生德育经验。但是,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是有区别的。德育实践经验属于感性认识,而德育原理属于理性认识德育原理应该回到德育实践中去,接受德育实践的检验,并把关于德育一般规律的主观认识“对象化”或“物化”为活的德育现实,达到它的最终目的。

简述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的关系?

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区别来说,德育方针政策是我们主观制定的,是主观见诸客观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其任务是解决德育实际问题;德育原理是对客观存在的德育一般规律的反映,是客观见诸主观的,其任务是揭示德育一般规律。从联系上说,德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应该以德育原理所揭示的德育一般规律为其理论依据;它的德育原理所揭示的德育一般规律应该是符合的。但是,人们主观制定的德育方针政策可能符合德育客观规律,也可能不符合甚至完全违反德育客观规律。而违背德育客观规律的德育方针政策,或迟或早总是要被德育客观规律所抛弃的。

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的德育原则;集体教育的思想;劳动教育的思想;纪律教育的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

关于德育的地位和任务;关于德育的信念的形成与培养;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关于自我道德教育。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道德价值论;学校道德的教育目的;学校道德的教育内容;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论道德教育思想?

关于模仿学习;关于抗拒诱惑;关于言行一致。

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

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教育;强调社

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巨大刺激作用;

倡导“道德两难法”,主要通过道德两难故

事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

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德育原理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全面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

实际原则

德育原理常用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

历史法;比较法

德育的定义?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

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社会的

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

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

的教育活动。用通俗形象比喻的说法,德

育是教人学做人的活动。

简述品德的“三维结构说”?

品德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

方面,每一方面又包括一些具体的内容;

品德形式包括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

为四个要素,即通常所称的知、情、意、

行四者;品德能力包括品德认识能力、品

德实践能力和品德修养能力等基本能力。

品德的完整结构是由上述三维组成的,这

三个方面是相对独立的,即它们各有其特

定的结构、地位和作用,并且各要素具有

不同的层次水品。

简述品德的“层次结构说”?

它是从人的品德动机与外显行为的关系及

其动态过程和品德动机的层次水品上来考

察动机层次结构的。它认为,人的品德的

外显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品德行为意向所引

起,决定这种意向的是一定的品德认识和

情感,而决定这种品德认识和情感的杠杆

一部分是外界的对象,另一部分是内部的

品德需要或观念的动机。这样,品德的内

部动机和外显行为就形成了品德的内外式

和层次性结构的特点。

把握德育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应注意的问

题?

第一,要把握古今中外以至未来各个社会、国

家、地区、阶级、民族等德育的共性和个性的

统一,特别是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的统一。

第二,要把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

和道德教育等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第三,要把

握年轻一代德育和成人德育,特别是幼儿、儿

童、少年、青年德育等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切实克服和防止“一刀切”的弊病。第四,要

把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不同类

型、级别学校德育乃至城乡学校德育等的共性

与个性的统一。

学校德育的定义?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

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教

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系统地传、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

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

品德的定义?

品德是个人按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

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表现出来的

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德育产生发展的历史形态?

德育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德育;学校德育的产

生和古代学校德育;现代德育

原始社会德育的特点?

原始的融合性;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极为

简单;没有阶级性

古代学校德育的特点?

学校化组织;阶级性和等级性;内容相对丰富,

基本目标是“明人论”。

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

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是以机器为标志的社会

化大生产,发达和成熟的商品经济,现代科学

技术机器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进

一步分化和集中的财产,社会进一步分化和集

中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段,政治民主

化和社会法制化,社会具有开放性和变革性。

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

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德育功能的全面性;

德育结构的多样综合性和开放性;德育内容和

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

独立性;德育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性质?

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基本性质);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质的德育。

德育的历史变革性与继承性的关系?

德育的变革中有继承,继承中有变革。它是历史继承性与历史变革性的对立统一。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的主要内容?

批判继承劳动人民的德育思想和传统;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以及贵和、讲社会责任的思想;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的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具有的全民性、利民性思想。

对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依据德育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及其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和价值;依据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德育体系以及追求共产主义德育的最高目标,特别是社会和人的品德发展的总趋势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品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主义方向性;科学性和民主性;变革性;开放性;统一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全面发展和整体性。

什么时品德发展?

品德发展是指品德整体结构的发展,包括品德动机作用下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品德认识水品的的提高和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而决不只是思想道德知识的增多和品德认识的提高,品德发展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简述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的关系?

德育影响人的品德发展,制约着人的品德发展过程和方向,影响到人的品德发展的趋势、速度和水平;德育又受人的品德发展的规律、已有品德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的影响和制约。

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是什么?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品德发展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整个身心发展

年龄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儿童品德发

展质变的具体表现。

简述德育与儿童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

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德育的出发点和

依据,是制约德育具体确定德育基本内容

安排和德育方法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德

育的目的又在于据此引导和促进他们的品

德发展。。总之,只有认识儿童品德发展的

年龄特征,并据此进行德育,才能引导和

促进其品德发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否则,违反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

也就违反了儿童品质发展的客观规律,必

然使德育工作遭受损失。

简述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

育的制约和影响?

对德育目标的制约和影响;对德育内容的

制约和影响;对德育社会形式、规模和结

构的制约和影响;对德育方法的制约和影

响。

简述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

济的影响?

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作用;对科学技术的影

响作用;对现代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

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对社会生产、靠科学

技术和商品经济管理的影响作用;对环境

和人类安全的影响作用;生产出新的符合

现代生产、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思想道

德。

简述德育的相对独立性?

德育是社会生活条件特别是生产方式决定

的。但它一旦形成后,又具有其自身的特

殊矛盾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积极能动性。

德育与其他社会因素即相对区别,又发生

一定的联系和影响,这就是德育独立性的

一种表现。当然,德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德育并不是社会生产条件之外的某种独立

实体,而是依存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一

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因素。

简述德育的继承性?

德育的相对独立性和德育的继承性是紧密

联系的。德育有其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过

程,因而它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从多方

面吸收和利用以往发展阶段的成果,包括思

想、内容、原则、方法等成果来丰富、发展自

己,即使社会主义德育也不例外。当然,继承

不是径直地原样拿来就用,而是经过批判地继

承、消化后的吸收和扬弃中的创造和发展。否

认德育具有历史继承性的观点是错误的,不加

批判地兼收并蓄也是错误的,因为他们都不符

合德育自身的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简述德育目标的概念和作用?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发

展上所要求达到的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

要求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作用:德育是一

种具有确定目的的活动,德育目标是德育的出

发点和归宿,为德育活动指明了发展方向和

前进目标,提供了蓝图和依据,指导、调节、

调制着德育过程,从而使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内

容的确定、德育方法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德

育效果的检测与评选等方面更具有自觉星河

目的性。因此,德育目标对自觉有效地进行德

育工作有重要的指导、选择、协调、激励作用。

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包括哪几个方

面?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法纪品质和

良好行为习惯;为学生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政治

觉悟打好基础;为学生逐步形成科学人生观、

世界观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品德认

识、品德实践和品德修养能力;培养学生具有

健康的品德心理品质。

简述德育内容的概念和意义?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人们品德的社会思想政

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德育内容是社

会阶级性、民族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社会历

史性和继承性的统一。

简述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

觉纪律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和

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

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内容安排的原则有哪

些?

保证我国学校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实现原则;

以道德教育内容为主,各项内容全面安排原

则;系统连贯性原则。

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模式有哪些?

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螺旋循环说

中小学不同教育阶段德育的重点的内容|?

小学教育阶段(6、7——11、12岁):小学德育应以社会公德、“五爱”国民公德启蒙教育、常规纪律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为基本内容,适当进行有关的社会常识包括浅显的政治和法律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初步的社会公德、国民公德的品质,养成遵守校纪和文明行为习惯;初中教育阶段(11、12——14、15岁):初中德育应以较系统的社会公德、“五爱”国民公德启蒙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纪律教育为重点内容,同时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和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启蒙教育,还要在进行升学与就业指导的同时,适当进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启蒙教育。高中教育阶段(14、15——17、18岁):高中德育应在继续教育进行基本的道德纪律教育的同时,重点进行科学人生观教育,适当进行社会主义法律常识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教育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以及共产主义理想的启蒙教育,帮助他们把生命意义,人生的价值、个人的事业与现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联系起来,初步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为其中少数先进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打好基础。

小学的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情感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主义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初中的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

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

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的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

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

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

法、法律;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

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自

尊、自爱、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

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

育能力。

第七章

德育过程的概念是什么?

一般说来,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实施传教

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

动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转化

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促使受教育者与

社会及其发展和谐一致的过程,换句话说,

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实施传道火受教育者

受教修德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

定社会或阶级的“道”转化为受教育者个

体“德”的过程。

简述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

系?

从区别来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

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

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品德内容

及其相应形式和能力的过程,而品德的形

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是指个体人的

品德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量

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影响这一过程

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实践的等多

种因素,德育仅是社会因素中的一种因素,

从联系来说,德育必须遵循品德形成发展

的规律,才能有效地把社会思想转化为受

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促进其发展,而品德

的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这一外在因素的

影响,同时,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德育

过程也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

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按照社会

思想道德要求,形成个体品德的过程罢了。

简述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等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在德育过程

中都有各自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相互之间存在

着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德育过程就是由这些因

素按一定的关系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

过程。

第八章

德育原则的概念如何表达?

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

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指

导者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及其整个进程,对制

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

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都具有指导作用。

阐述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德育科学规律之

间的关系?

三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德育原则对德

育规律的反映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德育科学

规律或德育原理的中介作用而实现的。由于人

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同,在反映德育客

观规律时,也可能提出不同的德育原理。随着

德育实践的发展和需要,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

的认识不断深化,可能提出新的德育原则。

一般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应遵循哪些

德育原则?

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

则;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发扬积

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尊重热爱与严格

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

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德育影响一致性和

连贯性原则;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

原则。

如何贯彻德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校内各方面的德育影响要一致;学校和家庭的

德育影响要一致;学校和社会的德育影响要一

致;加强德育的计划性和连贯性;把经常教育

和集中结合起来。

第九章

什么是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了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

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

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

教传道方式好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德的方式。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可分为四类:第一,语言说理法。包括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第二,形象感染法。包括参观法、示范法、陶冶法等。第三,实际训练法。包括常规训练法和活动训练法。第四,品德评价法。包括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和操行评定法。

第十章

为什么说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学为学生品德及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教学具有教育性,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是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

学校共青团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品德教育活动;学习目的和良好学风教育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共青团自身的组织活动。

学校共青团活动的德育作用是什么?

学校团组织围绕学校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针对青年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及时而有灵活性、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从而更好地接触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问题;通过团的特有组织形式发挥教育作用;团组织是通过开展适合自己特点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青年学生;团组织是青年学生自己的组织,在这种组织中,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形成自我教育的要求和能力。

少先队活动的内容是什么?

品德教育活动;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活动;开展文娱、体育、游戏活动;组织假期活动,丰富假期生活。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形式有那几种?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简述学生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要求?

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妥善地安排劳动的内容、实践和力量。其次,要把劳动和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再次,要注意安全和安全教育,预防劳动事故的发生。

第十一章

简述个体、群体、集体及学生集体的涵义

和特征?

个体这里是指单个的人,是具有人的普遍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并能以单独的形式从

事实际活动而有个性的实体;群体是指由

于某些相同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品德、

心理和社会历史原因,以特定方式结合在

一起进行活动且相互依赖、影响、制约的

人群,或人们的共同体。群体的特征:(群

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群体

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

系之中,从而保证经常的相互接触与共同

任务的完成;群体具有自己的价值、规范

和心理倾向,并对自己的成员发挥影响和

制约作用);集体是在为实现有公益价值的

社会目标而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凝

聚力的群体。集体的特征:(有具有社会意

义的共同奋斗目标和为达到共同奋斗目标

而组织的共同活动;有与上述奋斗目标结

合在一起的团结性和交往中的集体主义与

同志关系;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严密的组

织;有集体的规范和遵守规范的压力);学

生集体是为了实现现有教育目的而严密组

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凝聚力的一个学校的

学术群体。学生集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

合,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学生集体

是学生班集体。

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及内容,也是班级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保

证。1.提出共同的奋斗目标;2.选择和培养

班干部;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

风;4.建立严格的班集体纪律;5.组织开展

多样的教育活动。

简述班级德育的任务?

班级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好班集

体,教好全班学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

德。具体来说有以下几项主要任务:第一,

把班级学生组织和培养成为班集体。在此

基础上,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德育作用。第

二,达到和实现国家和学校规定的切合班

级学生实际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第三,

促进班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

动地发展。第四,建立和保持良好而稳定的班

级秩序,保证班级教育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管理

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十二章

修养和品德修养的涵义?

修养的基本涵义,一是在个人在某方面主动进

行的陶练活动,二是在个人在某方面所达到

的一定水平。品德修养是指个人在品德方面主

动进行的陶练活动及其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品

德修养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修

养。

说明品德修养要具备说明条件?

社会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2.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个人陶练的品德及其要达

到的目标,从根本上讲是社会决定的,具有社

会阶级性质 3.社会精神文化4.社会生活和社

会实践活动5.德育。主观条件:1.自我品德评

价能力2.品德修养自觉性。

品德修养具有什么作用?

品德修养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品德修养是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品德修养是实现教育

目的的需要;品德修养是个体人健康成长和精

神享用与完善的需要。

第十三章

什么是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

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实质是对作为德育结果

的德育对象的品德的检测与评定。

品德测评的数学量化方法有哪些?

评语定量法;加权定量法;测试评分法

设计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要求、方法

是什么?

科学性的要求:(1)品德测评各指标必须与德

育目标相一致。(2)品德测评各指标相容。(3)

品德测评各指标相对立。(4)品德测评各指标

体系具有完备性。方法:(1)逐级分解品德测

评要素(2)筛选品德测评指标(3)分配权数

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结果的表示方法是什

么?

品德测评结果的表示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既

可以是分项性的形式,也可以是概括性的形

式;既可以是口头的形式,也可以是书面的形

式,书面的形式既可以是评语的方式,也可以

是分数等级的方式。

第十四章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涵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是指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相互配合所构成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综合统一的教育网。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可使他们在短时间和空间上相互衔接,并在德育的方向上保持一致,增强家长和社会两个方面人士的责任感,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力量统一起来,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

说明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相互访问;通讯联系。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和方法:校外辅导站;校外教育机构;走出去,请进来;关心下一代协会。

举例说明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基本形式、主要模式?

基本形式:把青少年儿童德育工作纳入城乡社会发展规划;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组织。主要模式:一是以学校为龙头,主动指导家庭德育,联系社会各界,形成统一的德育网络;一种是以社区、街道或乡、镇为龙头,组织学校和社会各界形成社区德育网络;一是以厂矿或部队等大单位为龙头,请学校参加指导工作,形成厂区教育委员会的网络。

为什么学校德育在三结合德育网络中起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能根据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特点,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这是家庭和社会德育所做不到的。其次,学校德育有一套比较完整、稳定的德育计划和内容,各种设备和资料也比较齐全,为青少年、儿童接受基础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备件,这也是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难以做到的。再次,学校还具有与家庭、社会不同的独特观念、传统和习惯等文化模式。第十五章

简答德育工作者劳动的意义?

继承和传播社会思想道德;塑造人的灵魂,

对人的健康发展起主导作用;在德育过程

中起主导作用。

简答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意义?

新时期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和学生特点的

需要;学校德育实体建设的需要;提高教

师的德育意识、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需要;

学校德育专职队伍的数量质量和稳定不适

应时代的要求。

德育工作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素养?

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知

识素养;德育科学知识素养;广博的文化

科学知识素养。

德育工作者应具备哪些能力素养?

组织德育活动的能力;语言能力;组织管

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说明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形式和措施?

形式:职前培养;在职岗位培训;“脱产”

短期培训;“脱产”系统学习;在职系统进

修;在职自我进修。措施:组织落实;表

彰激励;政策制度保证。

第十六章

什么是学校德育管理,学校德育管理有哪

些模式及优劣?

学校德育管理是根据一个国家的教育方

针,遵循德育自身的规律,以学校德育活

动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

德育目标的过程。模式:(1)经验型学校

德育管理模式。优点:是根据自己的经验,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问题的

办法。工作经验愈丰富,工作的成效也就

愈高。局限和不足:经验是对事物外在联

系或现象的认识,并受时间、地点、条件

的局限,易导致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2)

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优点:有章可

循,不致因管理人员的升降异动、缺乏经

验而把工作搞糟;管理手段具有强制性;

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缺点:对工作的要

求过于统一,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已经

变化了的情况和偶发性的事件,工作时则

无章可循,无法办理,容易脱离实际,贻

误工作,因管理层次过程多还会产生信息

反馈缓慢,机构内部相互扯皮之类现象。(3)

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特点:从科学理论

出发,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对管理对象进行教

育调查、统计、测量、实验。

我国中小学德育管理有几种基本组织系统形

式?

中学:校、班二级制;校、年级组、班三级制;

教导合一制;教导分立制。小学:教导合一的

校、班二级制结构形式;教导合一的校、年级

组、班三级制结构形式。

论述题:

德育原理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代表人

物和代表作?

萌芽阶段(《大学》;朱熹著的《小学》、《童蒙

须知》);独立科学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

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英国洛克的《教

育漫话》;德国凯兴斯泰纳的《品格概念与品

德教育》;法国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论》;美

国杜威的《道德上的教育原理》);真正科学阶

段(加里宁的教育文集《论共产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的《马卡连柯全集》)

论述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是教育内容中

四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它们既

相区别,又相联系。从区别来说,它们各有自

己的特有的本质,特殊的矛盾和作用。德育的

本质是育德,而智、体、美的本质是育智、育

体、育美。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各不

相同的,但是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它

们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之中,存在于教育的整

体结构之中。其次,它们又是相互渗透的。第

三,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因为人的

身心,人的品德、智力、体质、审美能力之间

是对立统一的。

论述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

联系: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个人品德的社会

前提和基础,离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就谈不

上人的品德。品德是哲学世界观、政治思想、

法权思想和道德等形式的社会意识及其体现

的社会规范的个体化、个性化,是社会思想、

意识关系在个人身上的具体反映和表现。区

别: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

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社会产物,它的发生、

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是哲学、社会

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具体的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稳定特征和倾向;它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制约,它是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品德发展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品德结构的一致认识和趋向是什么?

大多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品德结构研究的最一般的方法论,并具体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品德结构因素分析和综合,这在指导思想上几乎是共同的、趋向性的;在结构系统因素分析上,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多维度、多水平、多序列的众多因素构成的整体,它包括品德的内容、形式、能力等方面或维度,每一方面或维度又包括若干层次水平上的若干要素;从动力上说,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由品德内部需要、内部动机及外显行为构成的内外式层次结构系统,而品德内部动机是品德内部需要的反映和表现;从联系、综合、整体上说,大多认为品德结构不是各维度、各要素、各层次的简单相加或机械凑合,而是又相互联系、影响、作用、渗透的各维、各层次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的整体哦,它具有各单个因素不曾具有的性质和作用;从动态结构发展上说,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动态开放性结构,是具有动态发展性和阶段性的;大多认为品德结构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大多认为,人的品德结构是人的身心结构的一部分,既受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制约,还受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制约,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影响、作用、渗透的复杂联系和关系。

儿童品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乳儿期(出生——1岁),主要特征是适应性;婴儿期(1——3岁),主要特征是两义性;幼儿期(3——7岁),主要特征是从他性和情境性;童年期(6、7——11、12岁),主要特征是协调性;少年期(11、12——14、15岁)主要特征是动荡性;青年初期(14、15——17、18岁),主要特征

是成熟性。

试述人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及如何

遵循这些规律?

人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人的品德

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这

一过程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人的品德发

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人的品德发展具

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德育遵循人品德发

展年龄特征的规律: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

发展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德育要遵循人

的品德发展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德育要

遵循人的品德发展不均衡性和差异性的规

律。

社会因素对人品德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哪些

方面?

(1)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品德发展的影

响。第一,社会生活条件使生物因素提供

的品德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第二,社

会生活条件影响人的品德发展的现实方

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性。(2)生产

方式对品德发展的影响。(3)社会精神文

明对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的直接作用。第一,

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的精神文化直接

影响着人的品德发展的根本水品和内容。

第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人的品德评

价原则。第三,不同的社会精神文化背景

影响到品德发展的速度。第四,大众传播

媒介所传递的社会信息,社会意识,大众

文化影响到人的品德形成发展的各个方

面。(4)家庭和邻里社区对品德发展具有

重要作用。(5)学校德育在品德发展中起

主导作用。

生物因素对人品德发展的作用?

生物因素是品德发展的生物前提;生理成

熟制约着品德发展的过程和阶段;生物因

素的差异性对品德发展的差异性具有一定

影响;生物因素不能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实践活动对人品德发展的作用?

只有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把人纳入客

观环境的现实之中,形成人与客观世界的

现实关系,包括社会人际关系、物质关系、

精神文化关系等等,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构成主客体的矛盾和相互作用,主体外部

的现实关系才会被纳入主观印象领域,才能改

变为主观性的东西,推动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

展。离开社会实践活动,就不会有人的认识的

源泉,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发展的源泉。

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是什么?

(1)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第一,

制约德育的社会阶级性质。第二,制约德育的

支配权。第三,制约德育的目标。第四,制约

德育的内容。第五,制约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

点。(2)德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作用:第一,

培养符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

的品德。第二,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领导人才。

第三,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观点和制造社会舆

论。

德育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影响作用:第一,

哲学观点制约影响德育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第

二,政治思想制约影响德育的目标和实施内

容。第三,社会意识制约影响德育内容。第四,

社会意识制约影响德育实施。的精神文化环

境。(2)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第

一,传递社会意识的作用。第二,优化、升化

社会意识的作用。第三,创造、发展社会意识

的作用。

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1)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2)学校德

育内容的直接制约因素:第一,一定社会的教

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第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

的规律和年龄特征。第三,当前形势任务和学

生品德实际。

论述学校德育内容序列化安排的必要性、可

能性?

必要性:学校德育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学生品

德形式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有年龄特征的。因

此,学校德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讲究科学

性,内容的安排必须切合学生品德发展的需要

与可能。但在德育理论和实践中,德育不按规

律办事,不考虑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年

龄特征,一味跟着“感觉走”跟着政治形式和

“风转”,搞“运动式”的成人化的德育,脱

离学生品德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因而工作陷入

盲目和被动,变成了随心所欲的理想当然,假

大空,造成严重的恶果。因此,要改变这种状

况,就必须端正德育思想,对德育基本内容进

行序列化安排。可能性:第一,这里所说的是关于学校德育基本内容的序列化安排问题,至于针对学生因形式任务变化或偶发因素引起的种种思想问题所实施的德育内容,那是属于灵活安排的可变性的内容。第二,对学生德育基本内容作序列化安排是很复杂和困难的,但并非是不可能的。

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依据社会需要;依据德育对象的需要与可能;依据学校德育目的及其理论。

八章

论述因材施教原则的涵义、提出的依据及贯彻时的要求?

涵义:这个原则要求德育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实际品德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提出的依据: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才能使社会主义品德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贯彻时的要求: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进行教育;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客观地全面地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只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学生品德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论述知行统一原则的涵义、提出的依据及贯彻时的要求?

涵义:这个原则要求德育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际锻炼,既要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又要使学生作出相应的品德行为,以便把理论和实际、知和行统一起来。提出的依据: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的品德行动。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学生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的德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水平,以指导学生的正确的品德行为,防止盲目行动的产生和错误行为的出现。同时加强实际品德行为的锻炼和训练,以便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使理论认识不断巩固、加深和发展,防止其变成空洞的教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德的知和行一致起来,促进

其品德的知、情、行全面和谐的发展。贯

彻的要求:联系实际,讲清理论;组织学

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主要实践活

动是学习活动;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

统一。

第九章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德育目标;依据德育内容;依据学生

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第十章

实施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进行德育应遵循

哪些要求?

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把思想性、知识性和

趣味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中要进行品德教育;

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

第十一章

试述班集体德育工作应遵循哪些要求?

(1)全面负责,全面安排。1.对全班学生

的全面发展负责。2.以学为主,全面安排学

生活动。(2)面向全班,照顾个别。1.面向

全班学生2.面向班集体3.根据本班学生特

点和班级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 4.根据各个

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5.照顾

班上学生的不同部分、类型和层次。(3)

善始善终,循序渐进。1.抓好起始班的工作

2.立足于“始”放眼于“终”,循序渐进的

开展工作 3.做好毕业班的工作。(4)协调

一致,互相配合。1.协调班集体内各种教育

力量 2.协调班集体和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

的力量。

试述班集体的德育作用?

班集体是一种重要的德育力量和手段;班

集体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一种基本环境

和条件;班集体是满足学生参加社会集体

生活和与人交往需要的场所;班集体是学

生个人进行品德比较的基础。

第十二章

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关系是什么?

品德修养与德育是有区别的,它们既有共

同性又有差异性,并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共同性:第一,品德修养与教育都是一种

社会、教育现象。第二,品德修养与德育

的目标和内容具有一致性。第三,品德修养与

德育的过程具有同步性。差异性:第一,活动

参与者和主导者不同。第二,活动过程和主要

矛盾不同。第三,活动形式和方式不同。第四,

活动的对象范围不同。第五,活动的实体和方

法不同。品德修养与德育又是密切联系、辩证

统一的。首先,德育是个人进行品德修养的前

提和基础,对品德修养起主导作用。其次,德

育过程也依赖于品德修养过程。

说明品德修养的过程和特点?

品德修养过程包括以下主要环节:1.产生品德

发展完善的需要和主动进行品德修养的动机。

2.正确进行自我品德认识和评价。

3.制定品德

修养计划。4.进行自我品德激励。5.自我品德

行为实践和控制。品德修养过程的特点:1.

自我品德自觉性 2.自我品德内省性 3.自我品

德涵育性4.自我品德实践性

联系实际说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品德修养和

提高品德修养能力?

把指导学生品德修养纳入学校德育计划;激发

学生品德修养的愿望和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

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启发学生制订品

德修养计划,帮助学生立志自勉;引导学生在

实践中进行自我品德锻炼;帮助学生克服品德

修养中的障碍;教育学生养成品德修养的习

惯。

第十三章

品德测评困难吗?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困难性:(1)品德内部观念动机难于测评(2)

通过品德行为推测品德内部动机难于做到准

确无误(3)品德观念动机与品德行为并不是

一对一的关系(4)难于确保品德测评的信度、

效度和区分度(5)青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不

稳定和不平衡性也给品德测评带来困难。原

则:方向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

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定性与定量方法

相结合原则。

品德测评可能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可能性:人的品德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客观

实在的内容;人的品德观念动机与品德外显行

为具有相关性;人的品德及其行为具有共同性

和个别差异性;测量和评定技术的发展。作用:

诊断作用;强化作用;调控作用;教育作用。

第十四章

联系实际说明家庭德育与社会德育的概念、特点?

(1)家庭德育是父母对子女进行的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起点、补充和助手,内容是全面的,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四个方面。其特点:寓教于养,养教结合;寓理于情,情理结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因地制宜,“寓物则诲”(2)社会德育广义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品德的影响。狭义指,学校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组织、团队对广大社会成员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其特点:广泛性和多样性;复杂性;自由选择性;隐形性;快速性和灵活性。

第十五章

试述德育工作者的涵义及其劳动的特点?

德育工作者是培养人的品德教育者。从广义讲,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从狭义上讲,德育工作者是履行德育职责的专业人员。德育工作者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主体性;示范性;连续性、广泛性。

说明德育工作者应具备什么思想道德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1.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首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次,要具有改革开放的意识。再次,要树立共同理想。第四,要具有民主政治的观念。2.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2)法纪道德素养:1.具有社会主义的法纪观念。首先,有具有社会主义的法制观念。其次,要具有社会主义的纪律观念。2.具有社会主义的高尚道德情操。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热爱社会主义道德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合作;励学敦品,为人师表。第十六章

什么是学习德育管理原则?什么是方向性原则?提出的依据、贯彻时的要求?

学校德育管理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管理理论和德育理论制订的指导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学校德育管理原则也

是学校德育管理经验的科学性总结和概

括。方向性原则是其主要原则。这一原则

要求学校德育管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德育具有社会阶

级性,我国德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

因此,我国学校德育管理应坚持社会主义

方向,正确处理学校德育及其管理与社会

主义的关系。要求:坚持党对学校德育管

理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党

的基本路线和德育方针政策。

结合实际说明什么是教育性原则,提出的

依据,贯彻时的要求?

教育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学校将德育管理

贯彻于德育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

学校德育管理的教育作用,实质成为动员

全校及社会有关方面人员培养学生品德的

过程。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管理的德

育作用;把管理和说服疏导结合起来;把

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管理的全过程;正确

运用奖惩手段,发挥奖惩的激励和抑制作

用。

结合实际说明什么是民主性原则,提出的

依据,贯彻时的要求?

民主性原则要求把被管理者当作主人,依

靠全校师生并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共同

做好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要求:发扬民主,

走群众路线,依靠全校师生进行德育管理;

创造条件让师生积极参与管理;动员学生

家长和社会有关力量参与学校德育管理;

发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

结合实际说明什么是整体性原则,提出的

依据,贯彻时的要求?

整体性原则要求把学校德育当作一个系

统,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一系统内外的各种

矛盾和关系,便其各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

组合、联系起来,形成具有德育特定结构

和功能的统一整体。要求:把学校置于整

个社会大环境中,正确处理和解决学校德

育与整个的社会的矛盾和关系;从学校教

育全局出发,正确处理和解决学校德育与

学校教育及各项各种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统一指挥,分工合作;合理组织安排学校

德育中的人、事、财、物,创造良好的校

风和环境,保证学校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结合实际说明什么是规范性原则,提出的依

据,贯彻时的要求?

规范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建立科学的规章制

度和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校风,使学校德育

及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并对学生进行常规

训练,以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建

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运用制度进行管理;建

立一套行为规范,使管理者和教职员工的行为

规范化;形成良好的校风。

德育原理

1、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等几个阶段。 2、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的特征:第一,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3、德育理论的形态是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4、德育原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课题:德育与德育原理的发展;现当代德育思想流派;德育的本质与功能;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等等。 5、苏霍姆林斯基主要德育观点 1.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承认和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公开主张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2.他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关于学校德育环境的营造、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辩证处理。他坚决主张政治信仰的确立和道德教育的进行都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实现校园与社会生活的沟通。 3.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十分重视显性德育,但更重视通过环境进行渗透性质的隐性的教育,或者说在他的德育艺术中显性德育更多的隐性化了。 4.他特别强调德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还特别重视“奉献”活动。 5.他还对人的全面发展、集体教育理论等许多社会主义德育思想家关注的问题有十分深入的思考。 6、科尔伯格主要观点 1.科尔伯格最重要的贡献主要是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研究。在道德发展的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道德教育方面,他提出了“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等。 2.他认为和一般认知发展一样,道德思维也具有结构的特质,是一种有组织的心理活动形式,个体道德发展处于不断的建构或结构的重建之中。

16秋福师《小学德育理论》在线作业一

奥鹏17春16秋福师《小学德育理论》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 决定了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是: A.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 德育目标 C.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水平 D. 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正确答案: 2. 德育管理者要实现预定的目标,光靠一般号召是不行的,他必须制定一个周密可行的实施计划,提出若干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德育管理目标的实现,这是肯定德育管理过程哪一环节的意义()。 A. 确定德育目标 B. 制定德育计划组织 C. 开展德育活动 D. 检查和总结 正确答案: 3.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通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别开来,这表明()。 A. 德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更加完整 B. 德育目标具有层次性 C. 德育目标顾及了年龄特征 D. 德育目标具有超前性 正确答案: 4. 最早提出集体教育的是哪一位教育家()。 A. 陶行知 B. 马卡连柯 C. 苏霍姆林斯基 D. 布鲁纳 正确答案: 5. 哪一种方法是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其道德认识的教育方法()。 A. 说理教育法 B. 品德修养法 C. 榜样示范法 D. 实际锻炼法 正确答案: 6. 现代德育在德育方法上()。

A. 更侧重于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法 B. 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C. 强调施教传道方法和受教修养方法的综合统一 D. 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可以不相联系的综合统一 正确答案: 7. 对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是()。 A. 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B. 德育原则 C.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D. 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正确答案: 8. 哪一种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 A. 社会实践活动 B. 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C.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D. 各科教学 正确答案: 9. 制定学校德育计划的前提是什么()。 A. 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B. 检查总结经验 C. 确定德育目标 D.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正确答案: 10. 在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教育的核心是() A.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B.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C. 爱国主义教育 D. 社会公德教育 正确答案: 11. 人生观、世界观已初步形成是在哪一年龄阶段()。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初期 正确答案: 12. 哪一种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 A. 说理教育法 B. 品德修养法 C. 榜样示范法 D. 实际锻炼法 正确答案: 13. 什么是一个人一生中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 A. 社会德育 B. 学校德育

《德育原理》考试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 (A 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2、德育的功能是()、()。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4 、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 和()。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4 、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述) 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 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 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 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 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 《德育原理》(A )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活动条件)。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影响)、(通过国家对德育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影响)、(通过控制社会文化环境来影响)。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东师2018年秋季《德育原理》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东师2018年秋季离线)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案]:正确。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案]:正确。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 [答案]:错误。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98372

1.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等几个阶段。 2.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理解)。德育思想基本上是前德育理论形态(准形态)。 3.价值澄清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也就是说,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将教师认可的价值观传授(或者灌输给学生)给学生。(精确) 4.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与道德的本质(判断)P65-68 5.德育的目的、任务只是人们对德育活动的一种主观期待和设定,属于“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德育的功能、实效客观效果和能量只是反映了“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的问题,而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 6.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规范往往表现为一种道德他律,社会理性则表现为一种自律。<真正的道德应该是自由的,而自由的道德发自“本心”而非“良心”。>(理解) 7.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掌握) 8.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理解)。意念性知识、符号性知识。 9.“新性善论”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儿童的道德学习是由内而外的。 10.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或人的道德发展经历的阶段有哪几个): 道德发展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 无律阶段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青少年)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 道德发展的“自由”阶段是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一阶段,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道德情感也具有“悲天悯人”的特点,具有一种彻底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在道德行为上则是完全“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价值的“自然流泻”(就是具有中国古人所言的“圣贤气象”)(重点理解一下) 11.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应由的三个基本维度构成: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教育素养包括教育信念、教育观念、教育技能。 12.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之间有三重关系:1、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2、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3、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13.德育目的作为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应当具有以下几个规定性:1德育目的应具有价值性 2德育目的应具有预见性3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4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 14.德育目的应该具有以下功能:首先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表现为三点: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 15.理想的德育目的最终是提升人格,是应然的状态,现实的德育目的是在于养成现实生活所需要的基本德性。 16.何谓“品德”,国内的两大理论:①班华教授关于品德的“三维结构说”。班华认为,品德是由品德的心理形式维(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品德心理内容维(道德立场、观点等)、品德心理能力维(道德能力、策略) 17.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形成由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所构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填、精确) 18.德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德育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德育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德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德育目的是通过德育目标实现,大的方面(目的);德育目标有助于德育目的的实现,细化、分层次(目标)。 19.在当代社会,尽管由于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世界各国德育内容的千差万别,但是德育内容在发展的趋势上仍然有一些趋同,表现如下:1对“全球伦理”的确认。2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3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从构成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四个层次。 20.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哪些属于基本的道德品质P170-171(选择) 21.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应当注意处理以下几种关系:1.爱“祖国”与爱“国家”(祖国是一个文化和历史的概念,而国家则是一个政治概念)2.“爱国”与“爱人类”3.爱国与改革开放4.爱国情感与爱国行动 22.活动课程实际上是道德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形式。(精确掌握) 23.德育的隐性课程改造的重点或方向是隐性课程的优化而不是它的“显性化”。(精确掌握)德育的隐性课程直接影响存在的领域主要是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

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5年下半年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大作业题目(内容): 一、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全球化的表现。 答:德育全球化缘于经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全球化。德育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影响的全球化;第二是主题的全球化。 所“影响的全球化”是指德育思想的经验的全球化影响。所谓“主题化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学校德育关心的主题有趋势,也指学校德日益关心诸如生态环境,人口与发展,个人权利,多元文化,世界和平等主题。 2、传统德育过程模式。 答: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构成学生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这四个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 3、“启发”在道德教育中的意味。 答:“启发”在道德教育上意味着:第一,它承认人性的善良或道德教育在人性上的可能。第二,道德教育只有在具备一定的主体接受条件下才能进行。 4、世界各国的德育、政府领导方式的类型。 答:世界各国的德育,政府领导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全面干预型(中过、日本、法国、发展中国家);一种是部分干预型(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一种是政策干预性型(美国、加拿大、瑞典等)。 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如何解决德育过程中的矛盾 答: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有三个方面。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这三个矛盾依次是:①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德育影响之间的矛盾;②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③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的矛盾。其中,第二对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德育影响之间的矛盾”是指学校道德教育(有计划、系统的、)系统之外的社会价值环境(无序的、多元的)与学校德育价值系统的矛盾,有同质矛盾和异质矛盾。同质矛盾(大家影响都是正面的,但是社会的道德影响与学校的道德影响并不一样)是指社

0073《德育原理》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73《德育原理》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1、《德育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主要研究道德教育现象和一般规律,并指导德育实践。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学问。就学科性质来讲,它主要是一门规范和应用的教育学。 2、考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型一:名词解释共20分,一般为5道题 题型二:简答题共40分,一般为4道题 题型三:论述题共40分,一般为两道大题 二、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章德育范畴 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德育内容。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一种广义的德育概念解释为: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专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另外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等等。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1、德育的本质 ·德育的本质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 德育的功能。 ·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教育性功能: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3、德育概念的泛化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在我国,许多人并不赞成这一定义,认为德育必须包含更多的内容。一种广义的德育概念解释为: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专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另外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等等。以至于有人打趣说:“‘德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往里头装”!这就是所谓的德育概念的“泛化”的问题。 第三章德育对象 德育中的因材施教。 ·从个性与德育的关系角度去看,德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第二,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第三,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doc

分值分布 不定项选 10*2 判断 15*1 简答 25 论述 12+13 案例分析 15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1、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要遵循“守一而望多”,所谓“守一”:意严 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 2、中国德育理论较长时间认为的一种“转化理论”是片面的。 3、定义: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 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古代德育的特征: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 5、现代德育的特征:学习德育的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6、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7、德育原理的特征体现在: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 第三章德育本质和德育功能 1、道德教育的本质或本质功能也就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 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2、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 么?” 3、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的实践意义:①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 德育目标的确定。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③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4、德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

5、对于正确认识社会性功能要注意:①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 性)功能。②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③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 6、德育的个体功能:生存、发展、享用。 7、对于的教育性功能:①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②德育作为 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1、德育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 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 2、道德教育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道德教育、间接道德教育及隐 性课程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则道德是可以教的。 3、道德教育有表象或形态上的“转化”问题,但本质上却是内发、 生长或建构的过程。 4、“新性善论”是德育主体发挥的前提之一。 5、道德发展理论:①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关注情感 方面。②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关注行为,即观察学习。③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关注认知。 6、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①道德发展应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 的理解。②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理解相结合。③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所谓“无律”,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或体验,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所谓“他律”,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所谓“自律”,就是指儿童或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

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一

作业名称:第一阶段-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出卷人:SA 作业总分:100 通过分数:60 起止时间:2016-6-8 21:51:56 至2016-6-8 23:47:36 学员姓名:915330066 学员成绩:75 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74.83 详细信息: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自由、平等、博爱等反对等级制度要求的道德观念进入学校德育内容是()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现代社会 D、当代社会 学员答案:C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有关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的原则 A、守多而望多 B、守一而望一 C、守多而望一 D、守一而望多 学员答案:D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在西方,在巨变之后的俄罗斯、东欧诸国,()都有同道德教育携手的取向存在 A、思想教育 B、法律教育 C、宗教教育 D、政治教育 学员答案:C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10、()中含有价值真理、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 A、品德能力 B、品德内容 C、品德形式 D、品德方法

学员答案:B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关于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及其实现的思考,还有相关的()功能问题 A、批判性 B、滞后性 C、适应性 D、反思性 学员答案:B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道德可教吗?是古希腊时期曼诺对()提出的问题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普罗塔哥拉 学员答案:A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功能有正有负,近年来中国理论界也探讨到了德育的() A、弱功能 B、负功能 C、正功能 D、强功能 学员答案:B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现当代学校德育是指() A、20世纪初以来 B、19-20世纪 C、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 D、文艺复兴运动以来 学员答案:A 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德育原理 2015秋 华师大期末考试答案

《德育原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作为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既不应该、也不可能单独完成人的品德发展任务。 答:这种说法正确。德育是全面促进其它各发展的动力和能源。德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人思想品德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功能,而且对整体教育中其它各育的实施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是它能以其鲜明的社会性质对其它各育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目的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它能为学校师生开展各育活动输入精神动力,提供思想认识上的先导,使其它各育的实施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有力条件;再次,德育能够培养学生从事其它各育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菲智力因素,增强其它各育的实际效果。 2、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主要不同在于三点:其一,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素质发展范畴。其二,影响因素不同。其三,结果不同。 3、学校德育不应只是以各种规范约束学生,还应注重引导学生领略人生和生活的意义。 答:这种说法正确。从学校的计划来看,德育内容分为计划性的内容和非计划性的内容。计划性的内容,即被明确纳入工作日程、作为明确工作任务的德育内容。这一类的内容,往

往表现为有布置有检查、有明确的实施要求等。一般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确立的。非计划内容,即指没有明确纳入工作日程,而因为偶然的需要二涉及的德育内容。 4、(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具有不同特点和进行方式,因此,在(外在)教育中不可能会有自我教育发生。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在整体教育中,“各育”具有互含性,“每一育”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含有其他各育的因素,那种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极少存在的。这意味着整体教育中藴含十分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德育资源),注重整体教育中的德育,有利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 “各育”的这种互含性,决定了“各育”的互含性。使得每一育的开展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为其他各育的进行奠定一定的基础,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整体教育中进行德育,会使德育得到整体教育的烘托;同时应看到学校中的“各育”,都统一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都是整体教育目的所要实现的任务。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现在许多学校在德育中都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请你分析这其中的道理。 答: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是指在德育中要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 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有其特殊性,这就是把它们思想意识的形成与转变作为主要任务。而对于思想意识形成与转变这样的问题,是不宜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因为,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

第一章 1、德育范围: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指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 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以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 2、德育概念: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即: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3、古代德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特点: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 等级性:在古代社会,道德教育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到整个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都是受制于上流社会或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的; 神秘性:指在学校德育或多或少的宗教或类宗教特性(包括德育在内的全部学校教育在世界的许多地区完全从属于宗教组织); 经验性:第一,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基本上是采取不成规模的师徒授受方式,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是宗教或圣贤经典思想的解释、理解与实践;第二,道德教育思想不分化、非专门化,缺乏“科学”的证明。 4、德育的现代化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所基本完成的任务。 特点: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民主化:与整个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体制的民主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教与学方面都已经民主化; 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科学化:一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二是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德育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三是德育的科学化还包括学校德育的组织化,主要是指班级授课制为近代教育体制的出现。 第二章 1、苏霍姆林斯基的三点教育探索表现: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并努力建设学校教育环境的工作,认为有一条重要的教育准则,那就是使每个人从童年起就在到的财富里生活;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时充分考虑到了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连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两个因素; 最后,他更重视通过环境进行渗透性质的隐性的德育,或者说在他的教育艺术中显示德育更多地隐性化了。 2、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以外在要求判断道德价值) 阶段一,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二,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阶段(以他人期望和维持传统秩序判断道德价值) 阶段一,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二,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阶段(以自觉守约、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判断道德价值) 阶段一,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二,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3、价值澄清理论的最大特点: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也就是说,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将教师认可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4、有效的价值形成过程必需的七个步骤: 自由地选择;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赞同与珍视;确认;根

小学德育理论

小学德育理论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小题,计20分) 1、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持续不断的,自觉或非自觉的既爱与和影响。在对家庭家庭教育侠义或广义的界定中,大部分是针对家庭对象而言的。 2、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德育目标要求,或者说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 3、德育课程在道德主体人格构建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采取的诸多方式的总称,是实现德育人物的条件之一。 4、德育方法在道德主体人格构建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采取的诸多方式的总称,是实现德育人物的条件之一。 二、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2小题,计16分) 1、评语鉴定测评法评语鉴定测评法,又称操行评语法、品德评语法、品德鉴定法。一般是指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对测评对象长期观察和了解,参照有关标准用陈述句的形式,对学生某一时期中的品德水平与状况概括的做出个人鉴定意见。其操作步骤是,了解情况、民主评议(包括个人、集体、干部、任课老师、家庭几方面),明确鉴定内容与要求,结合自己观察事实进行评语鉴定,最后反馈给学生、教师、家长与学校领导,大多属只让领导审定或征求有关人员的意见。 2、总体印象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是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及业已形成的总体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操作步骤是,先明确测评任务或要求,再回想与综合对学生业已形成的印象作为总体价值评定。 3、写实测评法,又称记实法。所谓写实测评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把品德行为的表现记录下来,客观的反映事情的本来面目,作为品德测评的依据。其操作步骤是,明确写实的内容与要求,捕捉搜寻记实的有关事实与行为,选择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资料进行详细记录,期末整理后,概要的计入到有关栏目中。类似写实测评法的另一种方法是档案资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2016年秋季东师大德育原理期末考核答案

2016年秋季东师大德育原理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正确。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正确。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答:错误。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有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 尼尔·诺丁斯 B. 科尔伯格 C. 苏霍姆林斯基 D. 马卡连柯 2.以下是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和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相统一”思想的教育思想家是(B) A. 班杜拉 B.苏霍姆林斯基 C. 科尔伯格 D. 杜威 3.以下不属于“品德教育”运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D) A. 托马斯·里可纳 B. 威廉·贝内特 C. 爱德华·怀因 D. 尼尔·诺丁斯 4.当代德育课程模式中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D) A. 威尔逊 B. 麦克费尔 C. 科尔伯格 D. 纽曼 5.以下那一著作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A)。 A.《道德教育论》 B.《德育鉴》 C.《训育论》 D.《德育原理》 6.德育的主要功能不包括(B)。 A.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B.德育的自然性功能 C.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D.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7.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A) A.涂尔干道德教育论 B.杜威的反对传统教育 C.科尔伯格的认知主义 D.诺丁斯的关怀理论 8.价值澄清理论诞生的标志是1966年(A)和他的学生哈名、西蒙合著的《价 值与教学》的出版。 A.拉思斯 B.萨沙 C.科尔伯格 D.诺丁斯 9.诺丁斯课程体系的第一步是(A) A.对自我的关怀 B.对思想的关怀 C.对亲密的人的关怀 D.对世界的关怀 10.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D) A.综合课程形式 B.活动课程形式 C.隐性课程形式 D.螺旋式结构 11.麦克费尔的德育课程模式是(B) A.“符号”课程模式 B.“体谅”课程模式 C.“社会行动”课程模式 D. 品德教育课程模式 12.夸美纽斯将德育理论的依据奠定在()的基础之上。 A. 自然论 B. 实践哲学 C. 神学 D. 儿童心理学 13.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哪一个阶段(B)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非习俗水平 14.教师作为德育主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是下列哪种态度(B) A、权威主义 B、中立主义 C、调合的立场 D、儿童中心主义 15.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 ) A.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 B.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C.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D.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16.学生品德内部的基本矛盾是( ) A.知与行的矛盾 B.知与情的矛盾

小学德育理论作业

第一次作业 1、什么是德育目标?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答: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照德育目标的要求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德育内容最直接地体现了德育目标,并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要遵循青少年儿童认知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志向,遵纪守法的观念,良好的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并逐步树立阶级分析的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以及从实际出发、一分为二等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德育目标的确立是德育的首要问题。它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对整个德育过程具有导向、选择、协调、激励的作用。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是内在一致的,他们具有共同的特征:第一,都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的。一定的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的要求,并随着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也必然有不同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他们都是由人规定的,体现了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培养人的要求。第二,都具有继承性和超越性。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反映人类生活的共同要求,表现出社会生活、社会规范、德育实践领域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教育目标是对培养人的结果的设想或期望,德育目标是对受教育者未来思想、道德面貌的设想或期望。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内容的选择要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又要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的德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方面,要求受教育者既能掌握当前现成的社会规范,适应当前的社会精神生活,又要为未来社会生活作准备,体现超越性。超越性意味着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要求方面略高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有的发展水平。总之,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确立在现实基础上,又高于现实,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因而是超越性、先进的,又是现实的、可行的。 2、什么是德育过程?现代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 答: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它的特点有:1.现代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2、现代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3、现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4、现代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5、现代德育过程是一个多方面影响的复杂过程,具有可控性和不可控性。 3、什么是德育课程?如何理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地位,特征和功能? 答:德育课程主要包括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三类。 认识性德育课程是学校于正式课程之中,规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道德的、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与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区别: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灌输,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顺从性和德育活动的纪律性、惩罚性,强调德育内容的传统灌输,以权威管理和灌输行为规范为主要特征。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探究,道德教育的过程是鼓励儿童

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认为儿童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和改变的教育家是 A.班杜拉B.柯尔伯格 C.赞科夫D.凯洛夫 2.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A.集体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D.劳动教育 3.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 A.全面发展性B.全面性 C.科学性D.主体独立性 4.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 A.社会实践活动B.人际交往活动 C.理论学习活动D.信仰敬拜活动 5.目前国内关于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意见或模式主要有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 A.社会适应说B.螺旋循环说 C.社会建构说D.自我建构说 6.一般说来,德育并不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立即”、“马上”发生相应变化的,它往往呈现为 A.独立性B.滞后性 C.超前性D.不平衡性 7.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指 A.德育方法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D.德育方针政策 8.制定德育原则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 A.德育科学规律B.德育原理 C.德育实践经验D.学生的品德心理特点 9.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是 A.教育者的教育水平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C.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D.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10.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