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2学时)

1、定义

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比较文学的定义有所不同。在具体介绍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比较文学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研究视角、对象、类型、方法和目的各方面,给出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文明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三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跨越性、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

3、可比性(名词解释)

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可比性是一种有待于研究者去发掘的内在价值,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体现在亲缘关系和无亲缘关系等方面,有待于人民去发掘。它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4、目的和功能

以世界文学的视野、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考察文学作品;更好地探讨文学规律;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学的发展。另外,注意了解“世界文学”、“总体文学”、“比较文学”三个术语之间的区别。

5、比较文学的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6、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的范:跨国研究;跨学科研究;跨文明研究。

思考题:1、谈谈你怎样认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

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4学时)

本章分为三节,主要了解中西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

本节主要了解两个阶段的知识。第一,史前史的知识,特别需要了解伏尔泰、莱辛、赫尔德、歌德、施莱格尔、斯达尔夫人等人对比较文学的形成所做出的贡献。第二,学科史的

知识。法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艾田伯等。美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等。

第二节中国比较文学

大致了解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需要知道王国维、鲁迅、茅盾、陈铨、钱钟书等人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第三节比较文学的现状

比较文学的“理论化”倾向;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的繁荣;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倾向。

思考题:1、简述中外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

2、你怎样看待比较文学的“理论化”和“文化研究”倾向?

第三章影响研究(8学时)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传统的研究方法之一,它探究文学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本章是学习比较文学课程的重点之一,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

第一节流传学

一、定义(名词解释):流传学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作品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和被接受情况。

二、流传学的特征与研究范围。

三、流传学研究的影响类型。

1、个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2、个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4、群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四、流传学研究的模式。

1、直线式影响;

2、辐射式影响;

3、焦点式影响;

4、交叉式影响。

第二节渊源学

一、定义和特征

1、定义(名词解释):渊源学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研究。

2、特征:强调对跨国影响渊源的追溯研究;以实证为根基。

二、从影响方式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1、印象渊源;

2、口头渊源;

3、笔述渊源。

三、从影响发送者角度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1、孤立的渊源;

2、集体的渊源。

第三节媒介学

一、定义和方法

1、定义(名词解释):媒介学研究的是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2、方法: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二、译者与翻译

思考题:影响研究主要包含了几方面?它的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是什么?

实例讲解:

1、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2、西方现代派文学与《圣经》

3、《一千零一夜》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4、当代阿拉伯裔美国文学中的“苏非”

第四章变异研究(8学时)

在文学传播和交流过程中,除可以确定的实证性影响的因素外,在文化过滤、接受等作用下,还有许多美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文化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些因素作用下,被传播和接受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异。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就是通过探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文学交流的变异状态,来探究文学变异的内在规律。

第一节形象学

一、定义和特点

1、定义:形象学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的研究。

2、特点:变异性;综合性。

二、研究内容

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

注视者: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受先见、身份、时间的影响,构成注视者创造他者形象的基础。

他者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中,包括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

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他者形象是注视者建构出来的,是注视者欲望投射的产物。两者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等特异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1、文本外部研究: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异国形象与真实的异国的关系。

2、文本内部研究: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

第二节接受学

一、定义: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作品被外国读者、社会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变异。

二、接受学与接受理论、影响研究。

1、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

2、影响研究关注事实联系,接受研究注意文学变异;接受研究重读者,影响研究重文本。

三、研究内容:

1、不同文化范围的接受者对同一部文学作品意义的差异性理解及其原因;

2、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异域文学的接受情况,以此折射不同民族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

四、研究方法:实证与审美兼用,常常是以审美方法为主,实证方法为辅。

第三节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一、定义: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研究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以及接受方对影响的反作用。

二、“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

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的过滤作用;

2、语言差异的过滤作用;

3、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接受的文化过滤。

三、文学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1、接受者的主体因素;

2、理解的历史性是理解的条件,必然导致理解的偏见,产生误读现象;

3、误读与创新。

思考题:1、什么是文化过滤与文化误读?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2、形象学和接受学有什么样的特点?

实例讲解:

1、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接受与变异

2、中国现代作家对耶稣形象的重塑

3、文化想象与作家形象——中美“纪伯伦形象”比较研究

第五章平行研究(8学时)

平行研究是美国学派所提出和强调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它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平行研究主要包括文类学、主题学、比较诗学等内容。

第一节文类学

一、定义:文类学是指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对于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

二、基本研究内容:1、内容题材的相似;2、人物形象的相似;3、表现手法的相似;4、思潮流派的相似。

第二节主题学

一、主题学的定义和发展

1、定义:主题学是研究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及其根源。

2、发展情况。

二、主要研究范畴:1、母题研究;2、情境研究、意象研究。

第三节比较诗学

一、定义:比较诗学是指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以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

二、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三、比较诗学主要研究方法:1、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的比较研究;2、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3、诗学话语比较研究。

思考题:1、平行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在研究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2、什么是比较诗学?它主要涵盖了几种研究范式?

实例讲解:

1、六朝志怪小说与英国哥特小说比较研究(双语)

2、约伯和俄狄浦斯的终极意识及思维特征

3、《庄子》与《传道书》的人生哲学比较

4、中韩“风流”诗学比较

第六章跨学科研究(6学时)

一、定义:跨学科研究是指对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二、研究范围:跨学科研究包括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其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三、重点讲授: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语言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哲学,文学与科学。

思考题:跨学科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

实例讲解:

1、论《圣经》的文学经典品质

2、阿诺德的文化批评(双语)

3、谈纪伯伦英语文学作品的汉译(双语)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 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 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 一、引言 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

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 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阶段是法国学派的形成初期,它以个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为特点,学派、学科意识和学术方向并不是十分明确的。巴登斯贝格曾在《比较文学杂志》中撰写了著名发刊词“比较文学的名与实”。他批判性地总结了学界的观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强调“人文主义”。 (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961),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荷)佛克马《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981),反驳雷马克,强调方法论。 ()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 (美)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一是放弃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其他话语形式。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中国之欧洲》。

简述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雏形发展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和其他学科一样,它也有自己的本体定义、性质、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方法与意义。自从将比较文学视为一种文学研究起,学术界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始终存在着见仁见智、难分轩轾的争议。但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严肃的学科,仍要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比较文学的定义必然要包括学科的目标、实质、方法、对象等,又要求简明扼要。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探究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以跨文化研究为实质的文学研究。它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总的研究。 第一,比较文学以探究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 作为比较文学的宗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所不能取代的。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可以在本文化体系内探索文学演变规律,看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但达不到寻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的目的。而且其民族文学特色没有其他民族文学的参照比较,也是自说自话,特色更无从谈起。而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研究的只是文学的普遍性规律,以忽略各自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为特点。只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通过跨文化的文学比较,对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两方面进行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两者不容分割。 第二,跨文化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实质 不少人定义比较文学时,用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跨学科等来界定,但跨文化才是实质。它是确定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根本依据,跨国界、跨民族、跨学科都不是根本依据。蒙藏民间文学没有跨国界,但这是比较文学;英美文学没有跨语言,但这是比较文学;印度祖先与伊朗祖先都是雅利安人,虽没有跨越民族,但他们的古代文学比较却是比较文学研究。这里的跨文化研究有两层含义,一是跨越文学所属的文化体系,一是跨学科。 第三,比较文学以对话作为基础。 这里强调比较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沟通平等的意识,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对话,这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前提。 第四,比较文学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这里概括的指明了比较文学研究的三种主要类型,即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特别强调这里指出的汇通研究,这里的汇通,强调的是对研究的两方或多方都要具有整体的贯通的理解和把握,不是就事论事作局部的、表面的对比比较。这里强调的既是一种研究观点,又是一种高素养要求。

2016年秋《比较文学原理》考前辅导(精品文档)_共19页

2016年秋《比较文学原理》考前辅导 出题范围:教材及课件上的知识点 重要考点: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文学性、可比性 定义之争,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学科相关的定义(民族文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 第二章 中西比较文学发展史、学科建立的标志,教堂山会议、比较文学的危机 第三章 定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接受研究、阐发研究),能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平行研究(具体判断哪些研究是平行研究) 阐发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案例) 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接受研究与渊源学的区别) 第四章 定义:主题学、文类学、形象学、媒介学(译介学)、比较诗学 主题与母题、题材、人物与主题 文类的划分及其标准(中西方文类划分情况) 缺类现象中国是否有史诗?中国是否有悲剧? 形象学研究的对象:异国异族的形象(他者) 辨析: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研究是否就是形象学研究的对象? 媒介学、译介学翻译史上重要的译者、翻译思想,翻译中的文化现象 比较诗学(名词)诗学概念的含义、中西诗学是否可比?

题型:单选、多选、判断、名词解释、问答 一、单选题(出25题,每题1分)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中说“比较文学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的学者是 A A、季羡林 B、钱钟书 C、朱光潜 D、胡适 比较文学的安身立命之本是 B A、可比性 B、文学性 C、宏观性 D、开放性 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是C A、伏尔泰 B、斯达尔夫人 C、歌德 D、雨果 日尔蒙斯基将比较文学称作 C A、比较文学 B、比较诗学 C、历史比较文艺学 D、文学的比较研究

浅谈什么是比较文学及其性质

浅谈什么是比较文学及其性质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一书中,但该书未涉及它的方法和理论。它的流行得益于法国文学批评家维尔曼教授,而比较文学真正作为专业术语被普遍接受是在1865年以后。故而,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肇始于19世纪30年代,正式产生于70、80年代,在20世纪达到繁荣。 学术界关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有很多,而对于什么是比较文学更是众说纷纭。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曾说“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季羡林教授也说“什么叫比较文学,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甚至自然学科在内。” 中国比较文学界泰斗乐黛云教授为比较文学定义是“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比较文学不同于各民族文学,也不同于总体文学。它不研究一种有自己在内的传承关系的民族文学,也不探讨全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最普遍的根本规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也不同于一般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后者是认识文学现象时所采用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前者则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目的、范围,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和独立的研究方法。” 总之,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

家之间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关系的社会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己特殊的本质。其基本性质表现为:跨越性、比较性、文学性、开放性。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首要的质的规定性。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由此可见,比较文学跨越了四个界限,即:民族、语言、文化、学科。因此,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区别性特征之一。 比较性是比较文学最基本的学理范畴,也是比较文学的基本性质之一。比较和类比思维是人类思维中最基本的形态和方法,并不为比较文学所独有。但对于比较文学而言,比较却是它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是它的基本立足点,更是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在比较文学中,比较文学作为思维方式,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方法论上的意义,不再是普通学科研究中的比较手段,而是世界文学和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思维方式用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产物。 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的又一性质。文学性是比较文学最本质的规定性。它决定学科的性质和类属,即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种。这样,就把比较文学同比较文化、比较哲学、比较教育学和比较宗教学等研究区别开来。因此,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的文学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开放性是比较文学的最根本的特征。任何文学作品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它必然与一定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教学思路 [摘要]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实例。将当代广东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既能形成较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又能彰显教学改革实践中比较文学课程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特色。本文就此展开教学实例研究,以期实现比较文学特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瑶族文学;实例研究 比较文学课程是当代高校中文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比较文学相对其他分门别类的文学课程而言,其最鲜明的课程特色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跨区域,这一课程特色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通识指向,区域特色资源整合利用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广东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中,将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课程实践,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和地缘优势。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大多来自广东省连南、乳源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学生,其对民族文学加入教学内容的接受也更为清晰。因此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结合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当代瑶族文学与文化的内容,是可行而且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比较文学教学与当代广东瑶族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实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

无论在以文学文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还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始终有着通识教育的帽子。因此教学目的并非功利,也并不明确具体。本人在教授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既经历过作为选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也经历过作为必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中文专业本科和中文师范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虽然都有比较文学的课程,但前者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而后者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因此教学目标也因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人曾经参考了部分高校比较文学教学的实例,力图克服学生因教学目标不甚明确而产生的学习难题。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反馈该如何看待这门学科的意见。不仅是教材五花八门,而且类似于古代文学教学纲要的材料也良莠不齐。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疑虑随比较文学课程设置之初就存在。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力求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比较意识,对于不同文化的宽容接受,以及在日后科研过程中较为敏感的思维方式。相对于集中讲解枯燥理论和单纯灌输西方文化的单调性,本人发现,从区域特色出发,加入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内容,显然更能提高学生对于比较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在参考其他民族类院校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本人发现,以罗庆春教授为主导的西南民族大学的比较文学课程研究较有特色。西南民族大学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置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与境外少数族裔文学如拉美文学、印第安文学、黑人文学、亚洲各国文学等的比较研究,致力于通过对民族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动中外文化的平等对

第四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教学内容

第三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之一: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 一、“渊源”、“影响”及实证 约瑟夫·T·肖《文学借鉴与比较研究》:“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一个作家所受的文学影响,最终将渗透到他的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从而决定他们的作品的基本灵感和艺术表现,如果没有这种影响,这种灵感和艺术表现就不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或者不会在作家的这个发展阶段上出现。” 在考察作品的外来影响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二: 1)一部作品所受的影响,往往难以单纯出自某一部外国作品。 约瑟夫·T·肖举二例说明:“普希金在自己的文学生涯的每个阶段中,就吸收发展了拜伦的浪漫诗体小说,莎士比亚的历史悲剧和司各脱的历史小说。”“在一部作品中可能同时存在一系列的影响。例如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塑造德米特里、伊凡和佐西玛神父的形象时,就分别受席勒、歌德和《帕芬尼修道士的游历》的影响,但整个作品又完全是他本人的,他所运用的这些影响只是大大丰富了这部作品。” 2)作品的类似,并不一定就能证明其间存在影响关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举了两个经典性的例子:一是易卜生。1895年,曾有人说易卜生并不是独创性的,他的社会的和道德的思想全都可在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作品中找到。可是,易卜生的密友勃兰兑斯却说,易卜生从来也没有读过乔治·桑的作品。二是都德。他的《小东西》许多地方与狄更斯的作品相似,因而被视为狄更斯的模仿者,但都德却多次否认他读过那位英国小说家的作品。对此,梵·第根解释道:“虽然看起来很奇怪,然而其间却并没有影响,而只有共同的潮流。”因为他们活动于同一时代(19世纪中下叶),从共同的潮流中汲取思想和创作资源,在艺术上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并不是“影响”。 确认“影响”关系的存在需要运用实证的方法。不光要关注作品本身的内部构成因素,也要运用各种文献记载、序跋、日记、自传、同时代人的见证和作者的阅读书目等,即所谓“外缘研究”的方法来寻找因果关系,才能确定“影响”的存在。但是,作品本身的情况要特别关注。 二、鹅笼故事的渊源学考察 日本江户时代著名作家井原西鹤小说《金锅存念》: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同点 摘要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吴承恩的《西游记》则完成于我国明代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中叶。虽然2部作品在空间上相隔数万里,时间上也相差1个世纪,但这2部作品的创作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相似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比较2部作品的意义这4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关键字比较文学《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 一、比较文学的概念 二、《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 2.1 浓厚的宗教色彩 2.2 艺术特色 2.3 主题思想 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产生的原因: 3.1 作者的出身经历人生观价值观 3.2 社会背景 3.3 宗教信仰

被西方认为最好的少年启蒙读物《天路历程》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同以宗教取材,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中西方的古代神话世界。 《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分别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具有浓厚宗教思想、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尽管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但是两者在主题、情节、宗教意义等方面有着无可置疑的相似性与互证互补性 作为反映与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两部小说思想内容方面无处不在的相似性,极大程度地折射出生活于不同时域中的人类文化之间的类同性。这种相似性统摄之下的相异性又恰恰表现出世界两大主要宗教教义的互证与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性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佐证与案例。 引言分析了国内外对两部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提出运用比较文学主题学理论对它们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两部小说所反映出来的基督教与佛教拯救理念的异同,研究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结论部分总结前文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不同文明应当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共创世界和谐。本文采取了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新视角,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两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宗教作品,在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并为两部小说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它们都是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 一位哲人曾说“: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 象中,神化和宗教是最难兼容于纯粹的逻辑 分析了”,即宗教信仰是自明而不可追问的。 但宗教虽难容于“逻辑分析”,纵观中外文学 史,宗教文学的深厚传统却与文学有着密切 的关系。 首先,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在“乐园— 犯罪—受难—赎罪—得救”的模式下构思主 人公的经历的。基督徒背着“原罪”的包袱踏 上了赎罪的征程。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终 得包袱脱落,进了天堂;而唐僧师徒有的前世 有错,有的今生犯罪,都从乐园中贬入凡间 受苦,在神仙、菩萨等的帮助下,一行人历经 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灵山,成了正果。 再次,作品都引用了各自宗教的典籍。 《天》第一、二部分别从《圣经》中引用了160 个和94 个比喻,《圣经》的思想观念在整部 作品中无处不在。《西》中儒、道、佛的典籍、 故事、教义也是比比皆是。唐僧取佛经是为 了济世、救天下万民;观世音菩萨见了玉帝, 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居然口称陛下,这些都 很明显是儒教的观点。道教之说也为数不 少,孙悟空本来就学道于菩提老祖,而太上 老君、玉皇大帝等人物都取之于道家。佛教 的影响最大,作品中引录了多篇佛教经文,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

《比较文学》小论文

西方诗人对中国诗人创作影响 ——以拜伦和梁启超为例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在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兼革命家,他的诗歌大胆、自由。他对中国近代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梁启超是近代诗人中受影响最早也是较深的一个。拜伦精神及其积极浪漫主义的诗风都对梁启超创作的新诗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梁启超的诗歌在思想内容及风格上都有别于传统诗,别树一帜,开拓出传统诗歌的新国土,成为真实反映近代社会现实,充满慷慨豪迈之气的时代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梁启超拜伦诗歌创作影响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功勋人物,在古老的中国风雨飘摇之际欲扶大厦之将倾。他锐意革新,救亡图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他立志将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制度。他是一名出色的革命家,同时在学术领域也卓有成效。他的散文、诗歌等均渗透着他的政治思想。他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中外交流碰撞的时期,在中国文学由传统的古典型向现代型过渡、转化的过程中,梁启超无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因为他既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了世界性的眼光,能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背境、大框架下,构筑诗界、小说界、文界革命的瑰丽殿堂。当然,他在文学上所做的努力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来说是功过参半:功,在于使中国文学以外国文学为类比模式而获得了新的活力;过,在于把刚刚萌芽的现代型文学引入了功利主义的非文学轨道。但由于他在政治上抱着理想主义态度,并且以诗、文、小说作为鼓吹这种理想的工具,加上他本人又有浓厚的浪漫气质,所以他的作品在宣传启蒙救国的同时,也带上一种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拜伦,19世界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学生时代即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拜伦扮演着诗人兼革命家的双重角色,对世界各国的近代政治与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为欧洲各民族民主自由而奋斗,为希腊的独立而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c

第三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类型学 本节常见问题 1.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色与局限。 查看答案: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维谢洛夫斯基的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过,以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 2.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

比较文学四套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世纪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7、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和戏剧类三大类。 8、《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10、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和 两方面。 12、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 的。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2、什么是“期待视野”?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 三、论述:(54分) 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一、填空:(16分) 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 世纪年代。 3、渊源学分为,,, 和集体的渊源。 4、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和三大类。 5、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跨越性和三个条件组成。 6、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大致包括、 和三个方面。 7、《管锥编》的作者是。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题材研究? 2、什么是“文学误读”? 3、什么是“套话”? 三、论述:(54分) 1、试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谈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 世纪年代。 3、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4、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 的。 5、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包 括、、、接受学 和。 6、梵·第根的代表作是。 7、中国大陆第一部以“比较诗学”为名的著作是。 8、《原始文化》的作者是。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比较文学? 2、跨文明阐发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3、在文学的他国化过程中,接受国如何以本民族的文化规则和思维方式为主? 4、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2、试论述诗学与比较诗学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 11级文教系汉本班张灿松 51103010017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传统研究方法之一。 影响研究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那些被接受的“异域”文学的影响,即侧重在对域外文学的借鉴、模仿,以及素材源泉等事实联系的梳理,研究视点集中在作品上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派为中心,以影响研究为主要内容,跨出了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第一步。此期以法国学者维耶曼、梵·第根、基亚等为代表。1931年梵·第根出版《比较文学论》,这是一部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著作,被誉为法国学派的集大成之作,多年来被当成是比较文学入门的必读书。他明确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目的及经过路线,强调“精细和准确考据”的研究方法,而忽视审美批评和赏鉴赏在比较文学中的作用。该书出色地总结了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成绩和经验,建构了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不失为一部重要的比较文学著作。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来研究,注重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法国学派以其丰硕的成果证明了比较文学的科学价值,并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从而也确立了它在学术界的地位。 一、何谓影响 (一)定义和特征 影响是一种渗透在艺术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作品再现出来的东西。 外来性:影响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作家个人的各种因素作出解释,因此,它是外来的。 隐含性:这是指影响的存在不是一种显在的形态,而应是融入到现有的作品之中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精神渗透,它消融于作家的创作中,因此不着痕迹。

二、何谓“影响研究”定义: 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有事实联系的、相互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涉及到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等内容。 影响研究的传播方式: 直接和间接影响。所谓直接影响,是指作家直接接触和吸收外国作家或作品中的影响;所谓间接影响,是指作家通过一个或数个中介吸收外国作家作品的营养。 影响研究传播过程: 还可以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这三个方面来研究。 放送端可以研究作家作品如何对外民族文学产生影响,某件作品在国外流传和演变的情况等。 接受端则可研究作家借鉴、模仿、改编外民族作家的情况及作品的外民族渊源等。影响研究的传播途径: 有翻译、评论、外国文学的译介者、评论者及传递影响的旅人、书刊、社团、沙龙等多种媒介的研究。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进行研究,都应该以事实为核心,但仅仅停留在事实的考证、筛选上的研究,只能是影响研究中的初级阶段。将重点放在对作家的创造性研究上,力图作出理论上的分析。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ht 名词解释 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有可能是填空) 2文类学:是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民族文学形式的种类,类型以及文学风格进行的比较研究,属于文学批评的一支. 3主题学:发轫于19世纪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既属于影响研究,也属于平行研究.其强调的是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不同,作家对于同一主题(包括主题,题材,情境,人物,意象,套话)的不同处理. 4母题: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 5题材研究:通常指构成一个完整故事或情节的素材,比较文学中指研究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作家对于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如大洪水神话,人蛇恋. 6情境研究:文学中常见的特定情境(三角恋,人鬼恋,不相识的父子之战)以及不同作家对于基本情境的不同处理研究(爱情与职责,道德,伦理等) 7意象研究:指某一民族,国家中某种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式或文化形象. 8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的翻译互动研究.(探寻翻译及其翻译以后) 9形象学:是指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以及”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 10社会集体想象物:全社会对于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11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文艺理论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着重于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12历史类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受到进化论的影响。研究的时空不一,但在美学上有价值,诗学上有共通性文学现象的一门学科。 13文学流派: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14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潮流。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 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 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 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 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 1.跨越性。 2.比较性 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 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