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比较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比较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比较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

经济危机理论比较

梁爱云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对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论述了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经济危机。两者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危机根源以及应对政策上存在根本区剐。重温这两种理论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应对和预防经济危机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危机;有效需求

中图分类号:F1D1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地6x(2011)02-0014-05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决策者乃至学术界接受凯恩斯的理论产生了明显影响I‘I,也极大地激起了人们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兴趣。本文拟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做一比较,以期对应对和预防经济危机有所裨益。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

论的主要内容

学界对于马克恩是否建立起系统的经济危机理论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没有系统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熊彼特PI t聊删、琼罗宾逊13l(附’等西方学者指出,马克思没有以集中篇幅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论述,只有一些论点散见于《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有关章节中,因而马克思没有创立一种完整连贯的经济危机理论。新近有学者i4l研究认为,马克思讨论经济危机主要是根据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思想,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利润率持续下降并不具有必然性,虽然马克思也有其他思想来发展一个更好的危机理论,但怎么也不像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国内学者林金忠阎持类似观点,认为马克思的论著只涉及到危机的片段性和间接性论述。而要从这些论述中去解读马克思的思想是相当困难的。

对这些论述的不同解读形成了“生产失调论”、“消田费不足论”和“利润率下降趋势论”三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但这三种理论均未能构筑一个能够解释危机发生内在机制的可论辩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已经建立了完整系统的经济危机理论。学者王志伟[61‘嘲锄’主张从整体、综合的角度解读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不能因为马克思没有用一定篇幅集中表述经济危机理论就得出他没有成熟系统经济危机理论的结论。他认为,如果将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有关信件中提出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各个重要论点及思想加以综合,就可得出一个完整而且自成系统的经济危机理论。胡钧等171则明确反对那种认为马克思没有系统全面经济危机理论的看法。他们指出,实际上,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理论贯穿三卷《资本论》整个论述。笔者下文将从第二种观点来阐述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阐述

1.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论述从分析商品流通形式开始。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后,买卖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断层,使危机的产

收稿日期:2010-09-28

作者简介:梁爱云(1969一),女,广西荔浦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研究。

果爱云:马克矗经潜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比较

生有了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I Sl(P临瞄’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种可能性才能转化为现实。

在支付信用发达、经济运动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货币支付手段的矛盾使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向现实转化。“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I Sl伊姗’。一方面,在各种支付互相抵销时,货币只是观念上的价值尺度,即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可以采用各种观念的价值符号形式;另一方面,在实际支付时,人们又需要实实在在的货币。一旦有一个或几个债务人不能如期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一系列支付不能实现,进而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引发经济危机。

以上是《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危机最一般可能性的阐述。在分析资本流通过程的第二卷,马克思指出,经济危机可以从两大部类生产的比例失调以及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消费和资本积累的比例失调得到说明。不过,对于再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的危机的萌芽形式,“在论述再生产的这一部分只能做不充分的叙述,需要在《资本和利润》(即《资本论》第三卷)一章中加以补充。”191(哺’

在阐述资本总流通过程的《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冲突,指出这种大规模生产进行的两个条件:一方面广大的生产者的消费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围;另一方面资本家的利润成为生产的界限。最终,利润率趋于下降会“扰乱资本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借以进行的现有关系,从而引起生产过程的突然停滞和危机。”I Z Ol‘啪’

2.经济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内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的矛盾: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产生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引起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关系失调。资本主义制度的这种无政府特点只能通过毁灭部分资本和暂时倒退的方式来重新建立平衡。因

此,在马克思的视野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人

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经济危机就是资本主

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和强制性解决,是资本主义

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和资本主义运动的必然形式。

3.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

危机。“一切现实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

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

主义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

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191(嘲’但实际上,“社会

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

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

基础的消费力。”I l O l‘哪’显然,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劳动与资本的根本对立决定

了经济中劳资之间的对抗性分配关系,其直接结果

是生产过剩,表现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4.信用对经济危机的助推作用

信用是形成经济危机的重要推动力。作为资本

集中的有效手段,信用具有加速放大资本的功能,

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甚至达到一种“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而达到极度

紧张”1101(脯’的状况。同时,信用在生产已经过剩时也

营造市场需求的虚假繁荣,使生产在更大程度上超

过有支付能力所允许的界限,从而使其陷入更严重

的生产过剩境地。“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

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对支付手段的激烈

追求必然会出现。”嗍‘麟’这时,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

产生,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可见,信用明显地对危机

进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经济危机也以颠倒的

形式首先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

从以上不难看出,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

了逻辑严谨的科学论证,是完整而且自成系统的,

它不仅包含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表现、结果、趋势,而且包括危机形成的可能性、必然性、周期性和

实质等。特别重要的是,马克思坚持经济危机内生

制度论,将经济危机视为资本主义固有特征而非暂

时偏离均衡[41,他将危机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基本

矛盾本身,而信用伸缩只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各

阶段更替的征兆,对危机起着加速和强化作用。

(二)凯恩斯关于经济危机的观点

凯恩斯以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为背景

创建其就业一般理论,目的在于探究经济发展的障

2011年3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第9卷第2期

碍以及如何解救这一中心问题。凯恩斯明确表示,他的就业一般理论是关于“经济繁荣内部何以会孕育着使其自身趋于毁灭的种子”的理论。这实际上是说,他的就业理论整个体系就是经济危机理论。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论述了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失业和危机。

1.经济危机的成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坚持古典、新古典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充分就业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存在的,萨伊定律更是完全否认了普遍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面对20世纪30年代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凯恩斯摒弃萨伊定律,确认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促使供求自动趋于均衡,明确承认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经常存在及其严重性。在他看来,普遍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源于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只要通过政府积极而主动的经济扩张政策,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就能转化为“可调节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可以医治。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要调控经济,并提出应对危机的国家干预政策,即危机发生时,政府调控的着力点不是刺激生产,而是通过制定公共开支计划、增加就业、减税等形式扩大需求。

2.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心理因素

凯恩斯将失业归因于有效需求不足,并进一步归结为心理因素,认为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三大基本心理法则,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I I I I鼢’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法则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量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法则是人类的天性,它将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致使消费增长小于生产增长。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它和灵活偏好对利息率下降的限制使得投资需求不足。

(三)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

论的差异

在经济危机成因问题上,马克思和凯恩斯都提到了有效需求不足因素,但他们分析的层次和深度是不同的,不能将凯恩斯误认为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张经济危机是制度内生的,有效需求皿不足不能成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其分析的逻辑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的无限扩张和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这一制度内生的对抗性矛盾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其理论的核心在于:把造成经济危机的一切直接原因,都看作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各种层次上的具体表现,而基本矛盾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相始终。因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凯恩斯绕过生产过程分析,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流通领域中没有足够的购买力使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销售出去,解决之道是由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扩大需求来化解有效需求不足,从而消除经济危机。遗憾的是,他将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归结为人类的“天性”,没有进一步追溯危机成因的深刻制度基础。当然,凯恩斯将研究经济危机原因的重点从其前辈和同辈们的外因论转向寻找不稳定内部结构的内因论值得肯定,但他在论证导致这种内在不稳定因素的具体内容上并未深人到问题的实质核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理论的解释力。

笔者认为,有效需求不足至多只是经济危机的前提或显在诱因而非根本原因,经济危机本质上是一种制度现象,应从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就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分析路径而言,马克思重视资本生产过程的分析,把危机看成是资本生产过程内部矛盾的必然结果,凯恩斯分析的重点则在流通领域,对资本的本性并不关注。比较而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作出的解释更为深刻,也更具实质性。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价值

关于2008年经济危机,主流经济学从房地产泡沫、信用条件、贷款、债务负担、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等方面寻找危机爆发的原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没有真正触及到本质。这种止于危机表象的分析掩盖了危机的真正原因。笔者认为,2008年经济危机可以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框架内得到较好解释。

马克思揭示经济危机发生的逻辑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一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落后的矛盾一生产过剩一经济危机爆发。从现象上看,导致当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但其实质则是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特别是房地产领域

粜爱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比较

的生产过剩。2000年,美国为挽救其经济颓势,将美元利率降到l%,允许将房屋增值部分进行再抵押。此后,美国房市大涨,新增G D P中半数以上来自房地产,并由此带来虚拟经济活动的成倍扩大和虚假繁荣。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工人的实际工资停止增长,生产能力和收入之间的内在不平衡加剧1121,这就极大地抑制了美国国内的消费。由于缺乏支付能力,200l至2007年,经济中约30%的生产能力闲置1131。正是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缓解生产过剩,“透支消费”、“次级贷款”异常繁荣,催生了大量虚拟经济的泡沫。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大量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泡沫破裂。危机发生。

由此可见,虽然透支消费“引爆”了次贷危机,可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的矛盾之中,正是资本无限扩张和劳动人民相对贫困这一制度内生矛盾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时鼓励透支消费,人不敷出时违约率上升,信贷危机引发实体经济危机。从深层原因看,这仍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决定的。2008年经济危机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当然,与过去的危机相比,2008年经济危机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其显著特征。首先,过去危机直接表现为生产过剩,2008年危机表现为信用体系发生危机。这就是说,原本属于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由于虚拟资本的恶性膨胀而被转化为好像是虚拟经济自身的危机。而且由于有价证券的高度换手,经济危机的“虚拟性”更加凸显。其次,过去危机中生产过剩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商品卖不出去,2008年危机中生产过剩则表现出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通过信用卡“透支消费”“寅吃卯粮”。2008年危机与过去危机的差异隐藏了二者的显著相似性1141,不过,这种内容和形式上的转变,只是危机的发端从供给方转移到了需求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爆发从当下推到了未来,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与过去危机并无本质不同。

三、对经济刺激方案的思考

(一)凯恩斯“国家干预论”的解读

认识经济危机的成因是为了应对危机、转危为机。在这个问题上,凯恩斯应对危机的“国家干预论”值得研究。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和欧洲主要国家政府不顾自由主义的传统,采取非常手段出手干预救市。事实上,从2007年初次贷危机

浮出水面,到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再到

危机逐步向实体经济蔓延以来,为了应对这场经济

危机,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在沿用凯恩斯应对危机的“国家干预论”,相继出台经济刺激计划。至此,20世

纪70年代以来倍受新古典经济学家攻击的凯恩斯

宏观经济理论再次走向台前。

凯恩斯的制度安排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

条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实际上是借助扩张性的宏

观经济政策,用扩张总需求的办法来解决短期宏观

供求失衡问题。由于凯恩斯的政策思路是缓解、抑

制而非彻底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矛盾,

符合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在体制(Inst i t ut i on)范

畴上“革命”的政治要求,因此每次发生危机,各主

要西方发达国家不约而同诉诸凯恩斯政策是不足

为奇的。而且,人们似乎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凡

经济衰退,必宏观扩张。不可否认,在经济严重衰退

甚至陷入萧条、市场自身力量难以调节时,适当的

总量扩张有助于经济的短期稳定。客观地看。在各

国政府联手大力救市,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的刺激下,当前世界经济开始了缓慢复苏。

然而,凯恩斯方案本质上属于救急方案。长期

来看,如果过度依赖扩张性韵宏观政策,巨大的债

务以及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有可能掩盖、拖延结构矛盾,给未来的经济运行造成更大的

不稳定。实际上,在美国也不乏对救市方案质疑的

声音I I s i。斯蒂格利茨曾批评布什政府的救市计划无

异于是向体内出血的病人输血,向投机者提供补偿,以便他们继续进行投机。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

家则担心政府的救助行为可能适得其反。这类批评

意见使政府意识到,在采取凯恩斯式应急性措施的

同时,也要考虑适时制定可行的退出方案,以避免

因经济刺激计划干预过度而阻碍经济的健康长远

发展。当前,如何从政府刺激经济增长转为民资推

动已成为经济复苏之路上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马克思逻辑结论的启示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产生经

济危机的“基因”。如果将马克思的追问进行到底,

结论必然是颠覆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这种制度(sys t em)范畴的革命性解决方案更具根本性和长远

意义。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如果拒绝从生产关系上

进行调整,那么所有解决这个危机的法,都是将

来加深危机的所在。马克思的批判性分析可以帮助

2011年3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第9卷第2期

我们思考,它向人们昭示,“透支消费”的结果仍然是死路一条。金融产品的创新与供给只是暂时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支付手段,它无法解决实际收人与真实购买能力不足的根本问题。就经济刺激方案而言,要想切实复苏经济,必须致力于确保用于商品和服务的支出,这意味着任何救市方案必须以中低收入阶层为导向。因此,根本解决之道在于从制度层面推进平等政策,即平衡收入分配、提高社会保障力度,使经济增长的果实能够惠及广大中低收人阶层嗍。

参考文献:

【l】Lavoi e,M ar c.A r e w e al l K eynesi ans?【J】.R evi st a de E-

c on om i a Pol f ti ca,V01.30,N o.2,2010,(6).

【2】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3】琼.罗宾逊.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4】John Q ui ggi n.M arxi an e conom i c s M I A?【E B/O L].ht t t p:,,crookedt i m bor.or g/2010/0I/06/m ar xi an...econom ics...m i a/.【51林金忠.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三种解读【J】.学习与探索,2010,(1):118-122.【6】王志伟.西方经济学者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研究【A】.胡代光等.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

【7】胡钧等.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危机理论的区别【J】.当代经济研究,2008,(11):1-6.

【8】马克思.资本论(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121R i c ha rd W ol f f.C api t a l i st C r i si s a nd t he Ret ur n t o M a rx 【EB,oL】.ht tp:l l w w w.r dw ol f f.com/content/capit al i st-cr isi s-

a nd—-r e turn.-m a rx/.

【13】瓦迪.哈拉比.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国外理论动态,2008,(4):36--39,.

【14】1C hr i s H ar m a n.The Sl um p of t he1930s a nd t he C r i si s T oday叨.Int ernat i ona l Soci a l i sm。2009。(1):121.

【I S]杨春学,等.国际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J】.经济研究,2009,(11):22--30..

【16】孙伊然.美国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世界经济研究。2009,(7):16-21.

(责任编辑:许桃芳)

C om par i ng t o Econom i cs C r i si s T he or y be t w ee n M ar x a nd K eyne s

H A N G A i-yun

(School of Eco nom i cs a nd M anagem ent-G uangxi N or m al U ni ver s i t y,.G u i l i n G uangxi541004,C hi na)

A bs t r act:M arx syst em at i ca l l y de scr i be d e conom i c s c ri s is t he or y of ex ces s pr oduc t i n D as K api t al e t c.K e ynes expl a i ne d e—

c o no m i cs c ri s is t he or y c aus e

d by ef f ect i v

e dem a nd i n T he G e ne ra l Theory o

f E m pl oym e nt,.I nt e r es t a nd M o ne y.M a rx's t heo r y of e c o nom i c s c ri s is fundam ent a l l y di f fer s f rom K e ynes's i n bot h s o ur c e a nd m e as ur e s,.Revi ew i n

g a nd c o m pa r i ng t he se t w o the

odes C an gi ve U S i m por t a nt i m p l i cat i on f or se t di ng t he cur r ent e c o nom i c s cr i si s,.

K e y w or ds:t he capi t al i s t m ode of pr oduc t i on;ec onom i c s cr i si s;ef f ect i ve dem a nd

金融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前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不仅次数大大增加,破坏力也明显增强。理论界对金融危机的研究的热情也同时被激发。迄今为止,金融危机理论大致可分为三代:以Krugman (1979)和Flood and Garber (1984)为代表的第一代理论;以Obstfeld(1994、1996)为代表的第二代理论;第三代理论因出现较晚,争论很大,流派很多。第一代模型认为政府实行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与固定汇率制的内在矛盾引起一国外汇储备的枯竭,当外汇储备降到临界水平就会引发投机性攻击,造成危机。第二代模型认为政府行为并不是线性膨胀的,而是理性的;所以政府会比较维持和放弃汇率制度的成本来选择措施,危机并不一定发生在储备耗完之后;另外这模型还强调“多重均衡”和“自我实现”性,当公众预期危机会发生时,“好”的均衡会转为“坏”的均衡从而引发危机。第三代模型的观点还不统一,研究者从而不同角度对危机形成原因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有的强调危机的传染性、有的强调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有的强调道德风险引起的过度借贷、有的强调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还有的强调企业的收支平衡恶化。三代金融危机模型都与现实事件相联系。第一代模型是对七八十年代拉美金融危机的解释,第二代模型以1992年EMS 金融危机为基础,第三代模型是对1997亚洲金融危机的解释。 1、第一代模型 1.1基本分析框架 0,>-=-αφαφt t t i y p m (1) 10)1(<<-+=r R r rD m t t t (2) 0>=μμt D (3) t t s p = (4) t t t s E i i +=* (5) 除了利率,其余的变量都为LOG 值。t m 表示名义货币,t D 国内信贷,t R 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汇储备的账面价值,t s 即期汇率,t p 价格水平,* i 国外利率(假定为常数),t i 国内利率。t E 表示t 时期可用信息的预期值。 方程(1)定义了实际货币需求与收入成正比,与国内利率成反比。方程(2)是将货币量与储备和国内信贷相联系的一个等式。(3)式表示国内信贷以速度μ增长。购买力平价和公开利率平价分别由(4)式(5)式表示。 在完美预期条件下,t t t s s E =。设0* ==i y 并结合方程(1)、(4)和(5)得到: t t t s s m α-= (6) 当汇率固定时,设为s ,则0=t s 。中央银行通过向公众购买或出售国际储备来调节国内货币需求。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

当代资本主义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 看 ■龙在天/编写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动荡不安。各个领域的学者纷纷发表评论,阐述自己对世界金融危机的看法。希腊学者萨瓦斯?迈克尔-马特萨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撰文认为,全球化只是资本主义世界性的新名词,这次金融危机是近20年来新自由主义的惨败,换句话说,是新一轮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而表明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历史性衰落。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全球化、俄罗斯和〈共产党宣言〉》,作者在1998年6月向莫斯科大学经济系组织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研讨会提交了这篇文章。文章主要观点如下。 一、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 在这次亚洲危机中,所谓的“虎”们的经济“奇迹”破灭了,随后日本经济急剧恶化,一个即将到来的经济灾难的幽灵正在世界徘徊。英国首相布莱尔承认,世界经济正面临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困境。 欧盟和美国都对金融危机忧心忡忡。美国担心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有他们的“战略利益”,换句话说,他们担心危机的革命性后续效应。在经济灾难的幽灵背后,另一个举世闻名的老幽灵———共产主义和革命的幽灵卷土重来了。 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推翻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是《共产党宣言》的中心议题。但是,在纪念《宣言》发表150周年的活动中,出现了一个悖论:一方面,所谓的“左派”、尤其是丧失斗志的后1991年左派赞扬《宣言》中有关资本主义“革命化”、“全球化”趋势的描述,而将其革命结论轻视为乌托邦和“有害的”

或“非所期望的”;而另一方面,有阶级意识的右派却发现这个所谓的“乌托邦”式革命的部分才是最令人害怕的! 但事实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预言和对革命的展望是不可分割的,前者导致后者,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当《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进步性或指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趋势时,并没有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意思。这里的要旨是要从“世界历史观点”出 发,把握资本主义的运动和暂时性特征。资本主义是以交换价值为取向的生产方式,因此它必须不断地对生产技术进行革命化,并使经济生活国际化,建立劳动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到达一定程度的历史成熟性之后,便与私人占有财产和利润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发生激烈冲突。资本主义带来的世界性趋势发现资本本身是自己的巨大障碍,于是要克服它,超越它。 马克思的预言可以概括如下:和资本与生俱来的世界性———或用流行的术语,作为一种过程的全球化———在一种资产阶级社会愈来愈不能控制或不能解决的螺旋式危机中与资本发生冲突,当所有的矛盾积聚到最高峰时,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发动作为世界性阶级的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解放被压迫的全人类,赢得一个新世界。 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 及在本世纪的四个阶段 《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的150年里,这一预言毫无疑问得到了证实。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候,现代生产力的世界性特征已经形成。作为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作为过去20年里帝国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卫道士所使用的神话的资本全球化,在我们所处的帝国主义腐朽的时代螺旋式地发展着。这一螺旋发展的每一次抑制都以资本的矛盾的总爆发、以世界经济危机而告终。然后,这个螺旋扩大了范围,寻求危机的出路。但是,每一次寻求危机出路的办法,“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 比较分析及其引起的思考 摘要:频发的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总共发生了四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本文通过对这四次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从成因背景、影响程度、各国治理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共性和特性分析,从而为我国经济在日后如何应付金融危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四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衍生的金融危机(2007年至今)。从历史进程来看,金融危机频发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面对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普遍呼声,我国应当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可以从方方面面来分析探讨以前各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危机的特点,以期发现其中的一些共通之处,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上面提到的四次危机都是近期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因此,本文分别从危机的背景和成因、危机的传递和影响以及解决危机采取的对策三个大的方面来分别对上述四次危机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风险的防范等有所启示。 一、四次金融危机简介 第一次是1992年9月的欧洲货币危机,又称“9 月危机”。是年9月,在欧洲外汇市场出现了大量抛售英镑和里拉、抢购马克的风潮,一时间,英镑和里拉对马克的汇价急剧下挫,在官方干预无效的情况下,英镑和里拉先后退出欧洲货币机制,实行自由浮动。西班牙的比塞塔、葡萄牙的埃斯库多以及爱尔兰也受到重创。在这场危机中,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以及瑞士等国的中央银行向外汇市场投人了近10 0亿美元的资金,损失约60亿美元。欧洲货币体系因此面临自建立13 年来最严重的一场危机,它迫使欧洲货币体系在短时间内两度调整汇率,这就给欧洲货币体系乃至经济与货币联盟蒙上了一层阴影。 第二次是1994岁末199 5年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 94年12月19日墨西哥财政部长突然宣布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次日,政府又宣布中央银行不再

马克思理论视角下的美国金融危机原因分析与启示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成因,当前有“触点论”、“政策论”和“桥梁论”三类。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本上是由生产过剩导致的剩余价值实现矛盾引发的。结合实际可以发现,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依靠信用过度扩张化解需求矛盾,从而加剧了金融风险、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和经济虚假繁荣。以此为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要注意坚持依靠创新刺激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以国家为主体有效控制金融风险以及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马克思金融危机 2006年春,美国“次货危机”开始显现,最后发展成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其原因分析,成为理论界研究热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规律,对预测美国金融危机、解释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我国宏观调控要以此为鉴,主动作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美国金融危机形成和扩散的一般原因 1、次货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触点论”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市场内因论,认为没有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导致美国次贷市场运转失灵引发金融危机。次贷是美国房产贷款中面向信用纪录不佳或收入证明缺失的持“次级信用”的客户而产生的贷款。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美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房价2004-2006年上涨了40%-70%。在房价上涨预期下,银行降低信用门槛,推出了“无本金贷款”、“循环贷”等贷款品种,助长了投机,推动房价继续走高。美联储2005年开始将利率从1%提升到5.25%,促使经济降温,房价下滑。房价下降预期增大和还贷压力增大的双重约束,使次级贷款违约率在2006年底上升到13.3%。违约率持续上升,带来债务状况恶化,导致美国大型次级房贷公司纷纷破产,前者的破产和倒闭带来越来越多的金融集团和公司破产,造成整个金融市场动荡。 2、金融政策导致金融危机的“政策论”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政府外因论,认为次级贷款仅占美国房贷市场的7%-8%,次贷危机之所以形成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政策是根本原因。一是金融工具创新过度。次级贷款被房贷公司购买后,资产证券化成为债券在市场发售。经济繁荣期,它们被投行和对冲基金看好并购买,投资银行利用金融创新再出售,一元贷款被放大为数十元的金融衍生品。信用链条拉长,导致金融产品的基础价值被忽视,助长了极度短期投机。美国还依靠政府信用成立国家保险公司对债券违约进行保险,总额从2001年的9000多亿发展到2007年底的62万亿美元。这种情形下,总额不大的次级贷款危机产生了规模巨大的债务危机,政府已难以挽救。二是金融监管不力。美国鼓励自由的跨国金融活动。对新金融产品,政府主要依靠市场评级机构的评级、研究报告和资本抵押标准要求来化解金融风险,缺乏审查和监管以及对金融泡沫的预警。这样,当投机盛行时,投机主体和评级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评级机构做出背离信用基础的评级行为,向市场释放错误信息,便会提升系统风险。 3、经济全球化形成全球经济危机的“桥梁论”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外部条件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活动使美国金融危机最终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一是金融活动全球自由化使美国金融危机向发达国家扩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商业银地普遍购买美国次级债券,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汇丰银行、德国工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花旗集团等相继暴出巨额坏帐,引发本国金融动荡。二是金融危机的财富效应和政策效应使危机延伸到实体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消费者个人财富缩水,银行紧缩银根,消费和投资下降,导致总需求减少。三是全球经济活动依赖性增强使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漫延。美国在全球几大经济体的出口市场中占据很高比例。美国国内经济衰退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出口大幅下滑,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二、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经济危机成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本上是生产过剩导致剩余价值无法实现引发的。生产过剩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消费者购买力不足;购买力不足在于私有制引发的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资本主义银行制度、信用制度、分配制度等制度结构的冲突把生产过剩矛盾推向不可调和地步时,潜在危机便转化为现实危机。 (2)克服经济危机的途径。一是根本性制度变革。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只有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变革,才能根本化解经济危机。二是政府宏观调节。通过调节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创造新的投资和消费机会、实行信用扩张、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等宏观政策,刺激需求,缓解生产过剩。 2、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马克思理论视角下的美国金融危机原因分析与启示 ○李江磊 (军事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35) 宏观经济 82 《当代经济》2009年9月(下)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09经济一班郭建梅 200901402149 摘要: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有效性和借鉴性。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理论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每当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就像受到一次瘟疫货战争一样被破坏,颓然陷入瘫痪和混乱的状态。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大机器工业时期以后,从19世纪初叶开始,每隔若干年就要经历一次经济危机。在危机期间,商品流通停滞,有大量商品由于找不到销路而堆满仓库,有些甚至被成批的毁掉; 很多工厂减产、停工甚至倒闭,生产猛烈下降; 信用

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 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劳动者的收入显著下降,生活困苦不堪。 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不同,但是一般来说,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关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说:“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来到了。”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 一方面有着堆积如山的找不到销路的过剩商品,另一方面却是广大人民的饥寒交迫。这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1.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引起的。经济危机的最一般的额表现,是商品买和卖的脱节,也就是商品卖不出去。当商品交换还处于物物直接交换的时候,买和卖同时发生,商品所有者既是卖主同时又是买主,不存在买和卖的分离,也就不可能引发任何形式的经济危机。但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即商品流通出现以后,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裂成了两个互相独立的行为,一些商品生产者出卖了自己的商品之后不继续实行购买,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引起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买卖日益有更多的部分会采用赊购赊销的方式,即货币在两个不同的、彼此分开的时刻执行两种不同的职能。首先,货币作为价

用马克思理论解释2008金融危机

回顾2008年,可以说是多事之年。其中最为严重的恐怕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了。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简单的说,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是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而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本学期,本人所学的课程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查阅其它的一些相关资料后。说说本人用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内容解释本次金融危机。 马克思关于危机理论的论述十分耐人寻味:“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通过这句话,可以得知虚拟资本无节制地背离实体经济是危机爆发的根源所在,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高科技带来的效益被少数人获取,是爆发的深层原因。 马克思也曾提出过经济周期理论。他曾说“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同现代工业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变动,其顶点就是普遍危机。”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恰好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反复出现。从周期性来看,经济危机的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我认为,也许在未来,历史学家会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提并论。因为这两次危机有很多的相像点,并且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的揭示中论述道:“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其中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衍生的资本金融化、虚拟化及金融市场中投机、赌博和欺诈的盛行的论述,可以说对此次金融危机有着根本的指导意义。 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中,资本家唯一的目标是把剩余价值不断地转化为新的追加资本,导致资本积累呈现出脱离社会需要而无限扩张的态势。这点深刻地分析了虚拟资本的产生机理、基本属性、运行规律以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可见,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相对过剩”,它是针对“绝对过剩”而言的。马克思又指出:“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

浅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现代西方经济危机的解释

浅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现代西方经济危机的解释 【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西方现代所发生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做出的分析,从历史和理论两个方面批判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观点,指出了现代西方经济危机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缺陷。从马克思的角度给出了经济危机的合理解释和解决方案,以及在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上与新自由主义的相似性。【关键词】现代西方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曾有深入的研究。他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出发去寻求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存在的根源。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定的历史现象,也是资本主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表现。经济危机的克服是以生产力的破坏为代价的,其真正消除只能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而如果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讨论的话,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特点是无法避免的。这是因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含4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而其中危机阶段是必经的阶段。 西方的经济危机理论一直试图寻求克服经济危机并使其不再发生的方法,这与马克思的观点显然是相悖的,历史上诸多经济危机的结果也显示了其理论缺陷。 一、凯恩斯主义与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缺陷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现行经济政策是基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定的,其主要手段是将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深入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起源于1929-1933年发生的大萧条,这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 M. Keynes)发表 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创造需求,以实现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运行,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罗斯福总统采纳了这种方法,推行“新政”化解了经济危机。然而,凯恩斯的理论并没有彻底解决西方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1,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这两个负 相关的指标同时大幅度升高。油价暴涨,迫使中央银行使用过度的刺激政策对抗经济衰退,形成物价/薪资螺旋2。尽管后来弗里德曼(M. Friedman)提出了货币主义来替代早期凯恩斯主义,将调控失败归因于货币因素。萨缪尔森(P. Samuelson)提出了“乘数-加速原理”,连同哈耶克(F. Hayek)基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3,为已经发生的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些较合理的解释。但这些理论本质上并未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稳定性的根本原因。 在20世纪初至今的几次经济危机中,政府基于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所使用的一系列对策都没有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每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有新的理论产生,试图解释之前发生的一系列现象,但这些看似完善的理论在之后一次经济危机中又失灵了。这本身说明了西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缺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西方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起源于生产过剩。而生产过剩很大程度上是由宏观调控过度所导致的,即“看得见的手”把“看不见的手”要 1即停滞性通货膨胀,英文stagflation,是stagnation和inflation的合成词 2price/wage spiral,指工资提高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促使工资提高的螺旋式的通货膨胀状态 3其主要理论见哈耶克《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Financial Crisis Theory) [编辑] 金融危机理论的概述 20世纪多次金融危机使社会经济蒙受了巨大损失,相应的研究催生了金融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理论呈现为经济金融视角→货币金融视角→技术金融视角的研究进程,折射出研究者从理论解释到防范危机的愿望。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因为资本账户的高度管制,亚洲金融危机没有传染到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其稳定性没有造成重大影响。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参加比赛(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人为割裂),所以没有输掉比赛(国内金融稳定性未受重大打击)。然而,时过境迁,这种侥幸或运气恐怕难以为继:第一,我国已经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的金融改革已经提速,长期积累的隐性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并释放其积累已久的破坏能量;第二,由中国加入WTO导入的金融开放,在建立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的同时,也为国际投机商的攻击和国际金融动荡的传染提供了可能的通道,并由此可能触发国内金融危机。 [编辑] 金融危机的种类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1)货币危机(Currency Crises)。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袭击时,该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或迫使当局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地提高利率。 (2)银行业危机(Banking Crises)。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 (3)外债危机(Foreign Debt Crises)。一国内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不能按期偿付所欠外债,不管是主权债还是私人债等。 (4)系统性金融危机(Systematic Financial Crises)。可以称 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

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研究

2010年第3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32010 (总第199期)J OURNAL OF X I AM EN UN I VER SI TY(A rts&Soc ial Sciences)G eneral Se rial N o.199 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研究 任 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马克思具有丰富的金融危机理论思想。金融危机产生的一般原因在于金融固有的不稳定性质。金融不稳定性表现为金融过敏、股市波动、金融传染与契约风险。金融危机产生的具 体原因有:生产危机、金融紊乱、国际贵金属流动等。在金融危机下,中央银行可以采取调控措施 以减缓金融危机的影响。内生货币决定了它的行为基础。与后凯恩斯主义理论相比,马克思的金 融危机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后凯恩斯主义;金融危机;金融不稳定性;中央银行 中图分类号:F0-0;F83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0)03-0028-07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本质上是货币经济。贵金属货币由纸币代替,意味着货币与商品价值的分离。由于货币既与商品联系,又可脱离商品展现自身的运动规律,意味着社会具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对此,马克思指出: 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1975b:585)关于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王德祥(2000)研究了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依据的背景、可能性、现成机制与现实条件,刘明远(2009)研究了马克思金融危机的结构、要素与机制。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自身体系展开的。本文的创新在于,借鉴现代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如金融不稳定性、内生货币等思想,来研究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一般原因 金融危机产生的一般原因在于金融所具有的不稳定性。所谓金融不稳定性,或者称为金融脆弱性,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明斯基(M inskey,1982,1992)明确提出的。它包含这样几层意思:金融危机不是由于外部冲击,而是源自内在波动;经济主体对投资项目进行债务融资,当不能偿还债务时,债务通缩的恶性传导,可能导致资产价值的崩溃;银行信用的自发扩张推动经济过热,银行 收稿日期:2009-08-14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研究(2008B029);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 马克思的内生增长理论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政策启示研究(20060390708) 作者简介:任力,男,四川西充人,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人员。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美国金融危机

【摘要】2007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导致的金融海啸逐渐地发展成为全球的经济危机,直到现在许多国家的经济仍然没有得到繁荣发展。我们要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信心。 【关键词】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 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自1825年资本主义第一次爆发经济危机以来,每隔若干年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扰乱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过程。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具有阶段性。 一、经济危机理论 面对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西方学者展开大量的经济研究,试图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关键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经济危机问题也做出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论述,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一)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进而会导致失业率上升,使得社会处于非充分的就业状态。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她积极的探讨如何有效的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有效的消除非自愿失业。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文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化大工业迅速发展,机器化的大生产促进了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资料有资本家们控制,工人和无产阶级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们所掠夺。随着社会化的程度越大,它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越发的激烈,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会重新激化,导致经济危机再一次爆发。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处于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样的几个阶段,危机和高涨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分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本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进入到21世纪,美国的经济未能及时的找到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动力。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迅速的发展起来,为了促进消费,美联储大胆的进行了各种创新,尤其是在住房按揭贷款上面。2004年开始,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加速了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各种骤然的政策加剧了房地产的泡沫,从而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 (二)马克思主义对当前金融危机的解释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马克思还指出,“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因而此次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房地产泡沫引起的,但实际上却是由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所导致,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中国的应对措施 中国应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基础,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并积极主动的参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建,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信心。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解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丁冰, Ding Bing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26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JOURNAL OF IDEOLOGICAL & THEORETICAL EDUCATION 2009,""(2 4次参考文献(5条 1.查看详情 2008 2.斯大林全集 1956 3.丁冰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问题研究 200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4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胡星.Hu Xing 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警示与反思 -社科纵横2009,24(1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正以猛烈之势席卷全球.根据金融危机的相关理论,从本质上说,美国金融危机是由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以及信用和监管缺失所导致的一场信用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并表现出其"传染"的整体性和快速性以及政府处理危机的主导性和一致性特征.危机使我们警醒 ,也让我们反思.应充分认清这场危机的本质和危害,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保持国内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2.期刊论文丁浩.DING Hao 次贷危机形成机理与美国金融危机根源探究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1 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的根源并不是次贷危机而是美元国际本位币和美国长期实行的"双赤字"政策.美国政府和居民的过度消费,美元的全球流通体制和美国经济的过度虚拟化才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只有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根源,才能看清楚危机的本质,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决和预防类似金融危机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位论文吴晓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 2009 2007年突然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使正在高速发展的世界经济放缓了脚步,也使得全球再次聚焦于金融危机这个话题上.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大灾难,为了能尽量减少灾难中的损失,并从经历的灾难中获得启示,对正在经历的灾难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是研究金融危机很好的切入点,以此我们能观察到金融危机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危机的潜伏阶段,爆发阶段,扩散阶段还是危机之后的恢复阶段都是通过传导来实现的. 本文的论述以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为核心.导论部分包括了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详细介绍了金融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各类传导机制.包括金融危机的定义分类,以及三代金融危机模型理论.在对金融危机理论有系统了解的基础上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危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启示(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启示 江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15级数学二班李舒婷 摘要: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当今社会有着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甚至对当今社会浮现的各式经济问题都有着预见性。本文将以2007年8月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为例,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其加以阐释,以此浅析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本质,并讨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 2007年8月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以惊人的速度蔓延至了世界各个金融机构并最终形成了全球经济危机,对各个领域的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其中有个不得不提的名词,那就是美国“次贷危机”。它发生在美国,最初显现于2006年的春天,指一场因为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引起的金融风暴。而这,也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危机过去后,经济学家们对这一场危机起因的解释众说纷纭,而目前国际学界更乐于赞同的说法是:美国政府在遭遇了互联网泡沫和9·11袭击等多次轰动世界的历史事件后不得不采取措施以刺激萧条萎靡的经济,连续13次降低利率,将名义利率调低到实际利率约为零的水平,房地产市场由此膨胀,炒房投资一度引燃美国的经济市场。银行在发现这一现象后为了牟取利益,大大降低了住房贷款的门槛并提高贷款利率,使得许多贷款人无需严格的抵押及收入证明也可轻易地从银行贷款,即使贷款人没有偿还贷款的能力,也可通过变卖其房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起初,这样的行为在房地产市场暴利的遮掩下并未显现端倪,但当无力偿还贷款的人数越来越多,违约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以后,次级房贷机构才真正意识到自己面临着何等巨大的风险。不出所料,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逐渐完整,无力偿还贷款者出售或抵押住房的解决方式再也无法弥补银行巨额本金缺失的漏洞,违约率的日益升高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坏账数量的增加,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冲击。由此,次贷危机爆发,并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经济危机。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会爆发全球经济危机这样大面积的事件,究其原因,还是得归总在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金融衍生品的滥用上。如若美国政府不把过分的关注投递在平民买房热情和需求的商机上,如若次贷机构在风险和利益面前选择保持冷静,那么这样一次全球性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或许就会被缩小。 二、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解释全球金融危机 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期就着手探究了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而他的这一整套理论对于曾经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依然有着极强的解释能力。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导致。 马克思曾这样论述过,资本主义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由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这一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计划性同这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同社会消费

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

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 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内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发展,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常态,这一矛盾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产生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引起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关系失调。而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成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在他看来,普遍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源于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只要通过政府积极而主动的经济扩张政策,自由放任的资本注意就能转化为可调节的资本逐一,经济危机就可以医治。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要调控经济,并提出应对危机的国家干预政策,即危机发生时,政府调控的着力点不是刺激生产,而是通过制定公共开支计划,增加就业,减税等形式扩大需求。而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心理因素,他认为其根源在于三大基本心理法则,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虽然两者在分析经济危机的成因问题上都提到了有效需求不足,但两人分析的层次和深度是不同的。马克思的分析逻辑是:在资本注意生产过程中,资本的无限扩张和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这一制度内生的对抗性矛盾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其理论的核心在于把造成经济危机的一切直接原因都看作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各种层次上的具体表现,而基本矛盾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相始终。而凯恩斯绕过生产过程分析,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流通领域中没有足够的购买力使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销售出去,解决之道是由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扩大需求来化解有效需求不足,从而消除经济危机,他将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归结为人类的天性,没有进一步追溯危机成因的深刻制度基础。就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分析路径而言,马克思重视资本生产过程的分析,把危机看成是资本生产过程内部矛盾的必然结果,凯恩斯分析的重点则在流通领域,对资本的本性并不关注,比较而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做出的解释更为深刻,也更具有实质性。。

论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

4 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10年30期 论马克思对 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 面对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西方学术界占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不仅无法解释危机的由来,甚至可以说这场危机正是肇起于这些理论的推波助澜。面对复杂的形势和人们的困惑,重温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经济危机的实质有重要指导意义。 对否认经济危机可能性理论 的批判 十九世纪初期,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大工业时期相比,相对比较薄弱,因此经济危机在生产领域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以詹姆斯?穆勒和萨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的供求均衡理论。 (一)对詹姆斯?穆勒理论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穆勒最早提出了供给与需求相一致的观点。“例如像穆勒那样的情形(那位无聊的萨伊就是摹仿他的),就更机灵了,他认为供给和需求本来是一回事,所以必然是一致的”。 为了否认经济危机存在的可能性,詹姆斯?穆勒把商品流通同直接的产品交换等同起来,认为卖者就是买者。在他看来,生产和消费是同一回事,因此市场上是绝 ■王海霞 教授 白洁 王轶(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 730050)◆ 中图分类号:F03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 继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面对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及其所派生的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的社会现实,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危机理论,企图掩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桎梏。马克思在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对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危机理论进行了批判,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关键词:经济危机 商品流通 萨伊法则 不会发生生产过剩或供给与需求之间比例 失衡的现象。马克思指出:“照穆勒的说法,买就是卖,……需求就是供给,供给就是需求。但是,供给与需求同样是彼此分离并且可以彼此独立的”。因为“作为两极对立的两个人即商品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的相互关系来看,卖和买是同一个行为。但作为同一个人的活动来看,卖和买是两极对立的两个行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进行的,并不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商品交换把商品流通分裂为买和卖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并且在时间、空间上相互分离,这样买和卖就不具有直接同一性。有人把商品卖出去但不一定马上就买,因此市场上就会有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所以买和卖的分离使供给和需求不会总是相一致,这就包含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穆勒错误地把资本主义商品流通等同于简单的物物交换,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简单归结为商品流通中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关系,忽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与商品流通中的矛盾,并以此为依据否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马克思批判道:“穆勒建立平衡的办法是把流通过程变成直接的物物交换,又把流通过程中搬来的人物买者和卖者偷偷地塞到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去”。“主张把资本主义生产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等同起来,从而否定危机,是再荒谬不过的了”。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满足生产者的消费需求,而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在这一动机的驱使下,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最终导致生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比例失衡。当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导致经济危机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二)对萨伊法则的批判 萨伊在充分继承了穆勒供求均衡观点 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此进行了阐述,被称为“萨伊法则”。他认为:“生产者在完成他的最后一道加工后,总是急于把产品卖出去。因为他害怕产品在自己手中会丧失价值。此外他同样急于把出卖产品所得的货币花出去,因为货币的价值也易于毁灭。但想要摆脱手中的货币,唯一可用的方法就是拿他买东西。所以单单一种产品的生产,就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即“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所以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某种商品的生产过剩是因为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不足造成的。因此,只有扩大生产才会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批判道:“用一方面的生产不足来说明另一方面的生产过剩的观点无非是说:如果生产按比例进行,那就不会发生生产过剩。如果需求和供给彼此相符,也就不会发生生产过剩。如果一切领域具有进行并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样的可能性……也就不会有生产过剩”。事实上,买和卖的分离使一部分商品价值无法马上实现。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使资本流回生产领域之前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此阶段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可能会与预计需求有很大偏差,因此供给与需求是不可能总相一致的。 萨伊承认商品流通中货币的媒介作用,他说:“你要钱干什么?不是要买原料吗?不是要买你所经营的货物吗?不是要买维持生活的食物吗?因此你所需要的是产品而不是钱”。“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马克思对此指出:“认为市场商品充斥等等不可能的学说,在抽象理论上是正确的,但是在实践上是错误的。危机有规律的反复出现把萨伊等人的胡说实际上变成了一种只在繁荣时期才使用,一到危机时期就被抛弃的空话”。因此萨伊的理论只适用于简单商品经济下的供需关系。但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关系简单的等同于物物交换的关系,撇开生产中实际存在的对立关系,从而否定了经济危机的存在,是完全错误的。 对只承认局部生产过剩理论 的批判 大卫?李嘉图作为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是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先驱论坛Herald Foru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