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寒衣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寒衣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寒衣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寒衣节的传说故事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蔡莫烧纸的故事

蔡伦刚发明造纸时,买卖很好。

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

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关于端午节传说的作文五篇

关于端午节传说的作文五篇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 夏节。下面是小编精选推荐关于端午节传说的作文,欢迎阅读。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 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 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 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 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列如赛龙舟,挂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 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 玲珑夺目。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啊! 大约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战国时代,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青年时代 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便受到赏识,当了[左徒]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 了现在liuxue86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忧民感情的诗篇。后来楚 国亡了,屈原心裹有说不出的痛苦,便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 屈原死后,人们为他建庙筑坟,长久地敬仰他、怀念他。他死在农历五月初五日,人们把这一天当作一个节日,即端午节。屈原的家乡和中国南方广大地区有个风俗,每到这一天就要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比赛,据说划龙船就是表示救屈原的意思。人们每到端午节就 要吃粽子,据说也同屈原有关。最初是泊罗江边的老百姓为了祭祀屈原,把米包成粽子投进水里去喂鱼,使鱼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体;后来这习俗传遍了全国,甚至还传到了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

端午节传说来历儿歌习俗

端午节传说来历儿歌习俗 本文是关于端午节传说来历儿歌习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端午节来历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端午节儿歌 棕子xx,xx厨房。 xxxx,xxxx。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xxxx。 这儿xx,那儿xx,处处都xx。 五月五,是xx。门插xx,xxxx。 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xx。

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端午习俗、童谣等20xx-05-15 16:25 | #2楼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 一、端午的由来: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全国民俗活动 龙舟竞渡、凤舟、悬艾叶、菖蒲、蒜头、写符念咒、射柳、打马球、采药、沐兰汤、采茶、制凉茶、“驱除”五毒、“倒灾葫芦”、斗草之戏、端午雨、跳钟馗、长命缕、拴五色丝线 三、xx端午节习俗 1、节日前一天挂好桃枝:

知识-泼水节介绍最新

知识:泼水节介绍最新 导读: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知识:泼水节介绍最新,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傣族是个爱水、恋水、惜水、敬水的民族,以水表示洁净,每年傣历六月中旬是傣历的新年(傣语称“桑勘比迈”,今年为1364年),也叫“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主要活动有浴佛、龙舟比赛、燃放孔明灯、放焰火、高升、丢包、跳孔雀舞等等。泼水节的水代表着吉祥、幸福和健康,因此被泼得越多越预示着新年的好运。 泼水节的具体日期每年都要按傣历计算,大致在公历4月14日、15日、16日这3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是新旧年交替中的过渡日子;第三天才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现在的“泼水节”已演化成群众性的狂欢活动,街市里、广场上到处见人们在相互追逐泼浇。主要的活动地点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市及其它各地,昆明的云南民族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傣族民间有一个动人的神话。

相传,创世初期,天地不分季节,世间不分冷暖,人类难以生存。创世神见此情景,委派天神捧麻点腊(又名混桑或帕雅桑)把一年划分为旱、雨、冷三季,为人间规定了农时,让他按时降雨、放热、降温,使冷热、雨水与人间的农时相符,为人间造福。捧麻点腊自恃法术高明,神通广大,既不关心人类,又不遵守天规,乱显神通,为所欲为,想降雨就降雨,想升温就升温,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各种灾难接踵而来。 有个智勇双全的傣族青年名叫帕雅晚,他亲身经历了人间的种种灾难,决定把人间从灾难中拯救出来。他用木板做成翅膀,飞到天庭,找到创世神诉说了人间的灾难。于是创世神免掉捧麻点腊的职务,另派英达提拉神掌管天地的风雨冷暖。可是捧麻点腊不肯交出权力,仍在乱兴风雨。英达提拉决心制裁捧麻点腊。他变成一位英俊的小伙子,去引逗捧麻点腊的七个女儿。七位美丽的姑娘都深深爱上了这位聪慧、勇敢的小伙子。小伙子眼看时机成熟,便把她们的父亲如何作恶之事说了出来。七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早就对父亲的所作所为深感不满,听了小伙子的话更是义愤填膺。为了清除人间的灾难,她们决定大义灭亲。 从此之后,七姐妹对父亲百依百顺,深得父亲的欢心。捧麻点腊见女儿们如此听话,感到非常高兴,在谈笑中不知不觉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诀。他告诉七个女儿,火烧、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头发做成“弓赛宰”(“弓”为弓、“赛”为弦,“宰”为心,意为“心弦弓”)。一天,姑娘们把父亲灌得酩酊大醉,趁父

重阳节的传说和谁有关

重阳节的传说和谁有关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和其他节日一样都有着传说故事,那么,重阳节的传说和谁有关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重阳节的传说和谁有关,欢迎阅读。 重阳节的传说和谁有关 东汉时期,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看到乡亲们不断死去,非常着急, 就决定求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回到家里告别父母和妻子,一个 人上路去了。 桓景访遍了天下名山,才寻访到在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 费长房。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 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 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叶、 一瓶菊花酒,又嘱咐了几名,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 除魔。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了家乡。 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带着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叶分给大家,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一口。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

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 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 打转。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 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 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 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 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重阳节的传说和谁有关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1、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 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 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 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 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 “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 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的这天 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 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但这3种说法究竟哪种正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们尚无定论。

端午节的传说简介

端午节的传说简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下面WTT小雅为你整理了端午节的传说简介,欢迎阅读。 端午节的传说简介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

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xx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

端午节的由来(中英文)

端午节的由来(中英文)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lso called Double Fifth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on of the lunar calendar.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festivals, the other two being the Autumn Moon Festival and Chinese New Year. 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重要的中国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The origin of this summer festival centers around a scholarly government official named Chu Yuan. He was a good and respected man, but because of the misdeeds of jealous rivals he eventually fell into disfavor in the emperor's court. 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从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无法获得皇帝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 Unable to regain the respect of the emperor, in his sorrow Chu Yuan threw himself into the Mi Low river. Because of their admiration for Chu Yuan, the local people living adjacent to the Mi Lo River rushed into their boats to search for him while throwing rice into the waters to appease the river dragons. Although they were unable to find Chu Yuan, their efforts are still commemorated today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由於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的蛟龙。即使他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著。 端午节风俗习惯 Dragon Boat race Traditions At the center of this festival are the dragon boat races. Competing teams drive their colorful dragon boats forward to the rhythm of beating drums. These exciting races were inspired by the villager's valiant attempts to rescue Chu Yuan from the Mi Lo river. This tradition has

描写傣族泼水节的精选作文

描写傣族泼水节的精选作文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一般傣历的六月中旬,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举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描写傣族泼水节的精选作文,一起看看吧! 篇【1】:傣族泼水节的精选作文傣族,是一个充满着欢乐的民族,哪里的泼水节挺有名的。 我爸爸是个爱旅游的人,也常常带我们一家人去旅游,记得,去年,爸爸带我们一家去了傣族人民生活的地区去旅游。我正想着为什么爸爸偏带我们去傣族呢,原来呀,这里将要举行深大的“泼水节”开幕仪式。我快乐的一蹦三尺高。 我们来到村长家,村长是个十分好客的老人,连忙把我们接进屋里。 我们坐下喝茶,村长递给我们每人一套傣族服装,我的心思立马转移到服装上,我走进里屋,关好门窗。换好衣服出来后,问爸爸:“爸,‘您老’早知道是泼水节吧?”爸爸说是,我又咳了两声,爸爸叹了一声,随即从包里拿出了一直还未装水的水枪。我已拿到水枪就往外跑,一跑出去就到处找,不一会儿,我就看到里村长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池。我跑到水池边,又看到瓷砖上刻着“泼水节专用”五个大字,我赶紧装好水,就跑回家去了。 第二天上午8点,我拿起水枪就到昨天装水的地方埋伏。我等呀

等,终于,一批“人马”来了,他们刚蹲下装水,我立马从草丛中“蹿”出来,用水枪射他们,他们尖叫起来,一下子变成了落汤鸡。他们一反应过来,马上用水盆装水泼我,我左蹿右蹿,他们一个也没泼着我。我对他们做鬼脸,谁知,另一队“人马”把我们都泼成了“落汤鸡”,我们一反应过来,马上朝他们射水,泼水。我与第一队“人马”从“敌人”转变为了“战友”。 我们笑着,闹着,可快乐了。不知不觉中,太阳当头。我们依依不舍的回到了家里。 我回到村长家,想:我一定还要来,而且,下次来的时候,我要认识一下今天一起玩的那些人。 篇【2】:傣族泼水节的精选作文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一般傣历的六月中旬,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举行。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步将其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味和民族色彩。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了,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把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

重阳节的传说50字

重阳节的传说50字 重阳节的传说50字 东汉时期,汝河村民受尽瘟魔的蹂躏,一一丧命。青年恒景的父母也因瘟疫而死,自己 也差点丧命。 恒景病愈后四处访师寻道,终于找到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 仙长赠与他降妖宝剑,恒景日夜修炼,终成大器。在仙长的指引下,恒景九月九回到 家乡,把乡亲领到山上,成功斩杀温魔。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点击查看:重阳节传说【完整版】 与重阳节有关的诗句 1、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九日登巴台(白居易) 2、净境重阳节,仙游万乘来。插萸登鹫岭,把菊坐蜂台。——奉和九月九日登慈 恩寺浮图应制(樊忱) 3、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九日题涂溪(白居易) 4、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尊前。几回为客逢佳节,曾见何人再少年。——九 日与友人登高(鲍溶) 5、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闰九月九日独饮(白居易) 6、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九日醉吟(白居易) 7、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岑参) 8、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月九日(崔国辅) 9、是菊花开日,当君乘兴秋。风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楼。——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 宴 (独孤及)

10、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 日齐山登高(杜牧) 更多阅读:重阳节民间故事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 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 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 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 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 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 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 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端午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端午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端午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粽子节、五黄节、躲午节、解粽节、五月节、端礼节等等,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大家有了解吗?以下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一、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

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二、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纪念屈原说

泼水节的资料傣族泼水节的资料

泼水节的资料-傣族泼水节的资料 傣族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它发源于印度,最初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被佛教吸收,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经缅甸进入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聚居地区,随后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泼水节也成拉开当地居民每年都要庆祝的节日,关于傣族泼水节的资料,你了解多少? 泼水节的英文名是Songkran Festival,是我国傣族和德昂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在阳历的4月13日到15日之间举行,有地方在6月下旬或7月份举行,其盛况甚于汉族的农历新年。

泼水节的资料泼水节开始的时候,人们先到佛寺拜佛,沐浴净身,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最真挚的祝福,一个人被破的水越多,表示他得到的祝福越多。 泼水节一般持续3到4天,每一天都有专属的名称。第一天是“麦日”,类似农历的除夕,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准备过年的物品,晚上吃年夜饭;第二天是“恼日”,也叫“空日”,这是个多余的日子,既不算在旧年内,也不算在新年内,传说这一天是魔王的头颅腐烂的日子,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到佛寺沐佛,然后就可以开始泼水了;第三天是“麦帕雅晚玛”,据说这一天是为民除害的天女回归人间的日子,所以人们也将这一天叫做日子之王来临,这一天有“赶摆”的习俗,大家放高升,划龙舟,庆祝新年的到来。 除了上面介绍的活动外,人们还会跳象鼓舞和孔雀舞,举行斗鸡比赛,节日的气氛在第三天达到高潮。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划龙舟比赛,一般在澜沧江、

瑞丽江边举行,一队队龙舟披红挂绿,在响亮的哨声中激涌前进,气氛热烈,处处都是欢声笑语,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在林间空地的丢包游戏了。心灵手巧的傣族姑娘用花布做成花包,里面塞一些棉布、棉籽,外面绣上五彩穗子,这是傣族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游戏开始的时候,姑娘有意识地输给意中人,小伙子就把提前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两人悄悄离开,到空旷无人的林间深处谈情说爱去了。 放高升和孔明灯是傣族泼水节特有的活动,人们提前搭好高射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飞上天空,是谓放高升,火箭飞得越高的村寨,人们认为越吉利,优胜者还能得奖呢。放孔明灯是在晚上进行了,主要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人们将类似于热气球的孔明灯点亮,利用热空气的浮

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_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_关于重阳节的 传说故事 【--重阳节祝福语】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染布缸神传说 传说民间有一对青年夫妻,因受哥嫂的欺压逃出家乡,在一个芦荡里搭起了草房遮风避雨,并就地种粮糊口,日子过得很艰苦。一天他俩在田里干活,忽然走来两个衣裳

破旧的人,一个眉粗眼大,持着个破烂袋,一个是面目清秀,腰里挂着个宝葫芦,开口就要讨饭吃。这对夫妻二话没说把准备自己吃的两只黄面笼糕给了他们,自己饿着肚子。这俩人高兴地边吃边唱:"我有一棵草,染衣蓝如宝,穿得化化烂,颜色依然好。边走边撒下许多小草。 冬去春来,这里长满了许多草,锄也锄不掉,夫妻俩觉得奇怪,丈夫忽然想起这草是去年那两个人撒下的,听他们唱着说,可以染色,然后夫妻俩割下草,沤在两只大缸里,第二天缸中水变蓝了,但染不上色,心想这下可上了当。没过几天,晚上刮起了大风,刚睡下,门外有人敲门,说要借一宿。这对夫妻便起床开门点上油灯一看,是去年讨饭的,看他们可怜就把客人留下来,安排他们睡在大缸上并铺了玉米秕子和稻草,用刷墙多余的一袋石灰粉垫在草下做枕头。小夫妻安排好,准备去睡觉。 客人说今天我讨了点菜,另一个说我葫芦里还有点酒,咱们一起喝,说着就拿起酒喝上了,说来也怪,葫芦里有倒不尽的酒,一会儿大家都喝醉了。半夜里他们酒性发作,把吃的酒菜都吐进缸里,并把当枕头的石灰袋也滑到缸中,

早晨两个人用木棍一搅,挟起破袋和葫芦就跑了。 第二天一早,夫妻俩发现缸水变黄了觉得奇怪,便把白布浸在缸里试染,拿出后很快布由黄变成蓝色。丈夫便追上那两人,问了个明白,他们说这种草名叫蓝草,加上适量的石灰和酒就能染色。从此夫妻俩就开起了染坊,生意越做越大。事后他们才知道原来那两个人是染仙--梅福和葛洪,他们专教穷人染色,使各地的老百姓穿上色牢、美丽的青蓝布衣。梅、葛两仙发明的用灰酒发酵使蓝靛还原的方法,在各地广为传授,后人便将梅、葛二位师傅尊为染布的祖师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染坊内都挂上梅、葛二仙纸祃。 在湖南、湖北地区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染坊内都要祭祀梅、葛仙翁,祭祀时除放上梅葛二仙纸祃外,还要放上观音、财神、家堂的板印纸码及酒菜等,供奉结束后祭品一起烧化,染坊内的师傅及帮手聚集一起开怀畅饮,祝福"染布缸神常伴,祈求"染仙保佑,来年染出的布品质好、色度牢,故旧时的民间染坊常见墙壁上贴有"缸水调和、"缸中出金等吉祥词幅。

端午节的屈原传说作文

端午节的屈原传说作文 本文是关于端午节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传说,端午节是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的日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端午节的作文,欢迎查阅,谢谢! 第1篇:端午节的屈原传说 端午节的来历有许多说法,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吧! 一种来历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就是我们吃到的粽子。 第二种说法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

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说法还有很多很多,正等着大家去找呢? 第2篇:端午节的屈原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端午节来历的故事演讲稿6篇

端午节来历的故事演讲稿6篇 端午节快要到了,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还是我来告诉你们 吧!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 当然,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叶、戴香包、赛龙舟。我们这儿除了上述的这些,还有送绿豆糕、吃绿豆糕 的习惯。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不仅仅因为它能吃粽子和绿豆糕,更因为它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的主题是《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 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 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 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 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 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泪罗江。当 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 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 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

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 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00多年前那 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这一传统佳节吧!提 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 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 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 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 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 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 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 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 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

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而妇女们则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这样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相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除有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有斗鸡、放气球、游园联欢、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云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装与游客一起欢度泼水节。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在一般傣历的六月中旬,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

傣族民间故事

傣族民间故事 傣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傣族流传的故事也有很多。那你知道傣族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傣族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傣族民间故事:布桑改雅桑乞讨的故事传说,天地刚刚形成的时候,地球上只有光秃秃的土地和茫茫的海水,没有人类、动物和植物。天上最大的神帕雅英派出布桑改、雅桑改夫妇二神带着仙葫芦来到地球上。他俩把仙葫芦破开,把葫芦籽撒向天空和大地,天空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大地就有了森林和其他各咱植物。但地球上仍然没有人,于布桑改、雅桑改仿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巴捏成人,布桑改捏的是男人,雅桑改捏的是女人,并让他们成为夫妻,赋予他们生命、灵魂与活力,让他们承受日光风雨的洗礼。经过长时间以后,泥人变成了活人,然而他们不会说话,夫妇二神就教他们说话和思维,并给他们取名为“人”。 从那时起,地球上就有了人,他们在布桑改、雅桑改的指点下,逐步学会了劳动、生活和休养生息。接着,夫妇二神又用泥巴捏造了象、马、牛、羊、狗、鸡、鸭、虎、豹、狼、麂、鹿、鸟等数万种飞禽走兽,分别给它们取了名字,教他们不同的叫声,把它们放进了海洋和森林。从此,海洋里就有了鱼虾蟹贝等水生动物,陆地上就了有各种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和昆虫。

傣族民间故事:傣族泼水节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凶恶的魔王,他身有魔法,落在水里漂不走,掉在水里烧不烂,刀砍不烂,枪刺不入,弓箭射不着。他自持法力过人,傲慢自大,整天横行霸道,为非作歹。那时,天有十六层,他就成了其中一层的霸主。他对人民欺压掳掠,无恶不作。他已经有了六个美丽的妻子,但哪一家若有美丽的女儿,他都要霸占为妻。有一次,他看到人间的一个公主名叫婻粽布的,长得比他的六个妻子都漂亮,于是,他又把她抢来,作了他的第七个妻子。有一年六月,正是人间过年的那一天,魔王为婻粽布贺年,招来了魔臣魔将,在宫中饮酒作乐。酒过三巡,宾主都已经醉醺醺的了。婻粽布乘机对魔王称颂道:“我尊贵的大王,您法力无边,德行高尚,凭着您的威望,您完全可以征服天堂、地狱、人间,您应该做三界的主人。”魔王听了洋洋得意,沉思了一会儿,转过脸对爱妻说:“我的确能征服三界,我的弱点是谁也不知道的。”婻粽布接着又问道:“大王有如此魔力,怎么会有弱点?”魔王小声回答:“我就怕别人拔我的头发勒我的脖子,这会使我身首分家,你可得经常看着点儿。”婻粽布假装惊讶的追问:“能够征服三界的大王,怎么会怕头发丝?”魔王又小声的说:“头发丝虽然小,但我的头发丝却会勒断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 婻粽布听了以后,暗暗打定主意。于是,她继续为 魔王斟酒,直到酒席散尽,她又扶魔王上床睡熟。这时,她小心地拔下魔王的一根头发,未等魔王惊醒就勒到了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头立刻就掉到地上,头上滴下的血,每一滴都变成了一团火,熊熊

关于端午的故事-端午节传说

端午节传说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粽子节、五黄节、躲午节、解粽节、五月节、端礼节等等,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大节,其由来传说甚多,分别有纪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女诗人秋瑾等,还有恶月恶日、蓄兰沐浴、走黄巢等说法。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民俗繁多复杂,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称呼,生动反映各地端午习俗有同也有异。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文化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纪念介子推 在我国的山西一带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产生的,《琴操》中说:“介子绥割腓骨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6] 山西著名民俗学家聂元龙说:“汉代末期,山西寒食节的风俗异军突起,影响广远。民间百姓为纪念晋国介子推而举行禁火寒食,以芦苇叶包裹黍米煮熟,于寒食期间食用。虽然介子推的端午节起源说更多让位于寒食节起源说,但与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相同的是,由于粽子是即可用来祭奠又可用作冷食的食物,在禁火期间把粽子作为主要寒食食品,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很多地方民众依然在寒食节吃粽子,这与端午节吃粽子习俗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形成的风俗。 山西表里山河,人文荟萃,文化厚重,奔涌向前的黄河为三晋大地孕育出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介子推,晋国贤臣,寒食节便因其而生,为后人所念,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流传千年的端午吃粽子习俗也因介子推而生,知道的人却不多。端午节的由来,作为端午文化的一部分,因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历代学者各有不同的认知,国内也有多个关于端午节起源的版本。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等等,关于历史人物与端午节的故事,众说纷纭,各不相同。在众多传说中,屈原说一直占据主流,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实际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的民间节俗,只是这一端午源起之说鲜为人知而已。

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

端午节的由来: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习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