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漫步中外园林艺术》导学案

第19课《漫步中外园林艺术》导学案
第19课《漫步中外园林艺术》导学案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苏州园林

【教材版本】: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

【课题】:第19课《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园林,既包括山丘、河流、花木等自然元素,又包括雕塑、碑刻、小桥、石级等建筑小品,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创作手法极为丰富、灵活,往往营造出独具特色、美轮美奂的艺术气氛和效果。因此,在这里极有必要将古今中外优秀的园林艺术介绍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园林的特殊地位。中国的苏州园林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本课择其重点,让学生们深切领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领略外国造园的艺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和互动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园林各自的特点,重点欣赏中国园林艺术中的江南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并使学生能逐渐独立赏析园林

艺术。

过程与方法:在启发式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提高发现、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的赏析,让学生深切领会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增

强艺术审美感知力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审美品味。

【教学重点】:本课是园林艺术赏析课,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园林艺术特征,重点赏析中国古典园林代表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在赏析过程中对中国古典园林人文美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分析和探索。

【教具】:课件、影音资料、多媒体

【学具】: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使用多媒体播放昆曲《牡丹亭》,引出曲目中的一段曲词“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说明昆曲与园林的关系,以此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授课:

1、出示题目《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欣赏图片集锦,提出问题,什么是园林互动引导。

小结: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通过图片欣赏两种园林形式:欧洲园林和中国园林,根据图片进行比较。2、认识中国园林(1)、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北方皇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现存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现存的私家园林:扬州的何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2)、在对现存的南北园林的欣赏的过程中,思考体会两者间的特点差异。小结: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私家园林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赋予诗情画意。

3、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2)、可游、可望、可行、可居的空间美(3)、诗情画意、寄情山水的人文美

4、认识日本园林:枯山水

欣赏图片,被称为园林史上的明珠,艺术特点:静、雅、奇5、认识欧洲园林(1)、意大利古典园林:人工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的典范欣赏法尔奈斯庄园:意大利台地式别墅园(文化因素)

a、台地造园。用到借景俯视的手法,将自然风光与园林融为一体。

b、常绿树木。绿树中穿插白色建筑物,冲击视觉效果。

c、内容丰富。(2)、法国古典园林:驯服自然

欣赏凡尔塞宫:几何造园术(历史因素)(3)、英国古典园林:风景如画“万能造园师”布朗(地理因素)

三、思考讨论:谈谈你喜欢什么样的园林并简单说说理由。

四、本课小结

园林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感受到了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多的亲近园林、感悟园林、热爱园林。五、布置课后思考题

你喜欢整齐庄严的法国古典园林还是优美自然的英国风景园林为什么板书设计: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1、什么是园林

2、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

3、认识日本园林:枯山水

4、认识欧洲园林

A、意大利古典园林:人工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的典范

B、法国古典园林:驯服自然

C、英国古典园林:风景如画

第19课《电影与电视》教案

第19课电影与电视 课标要求: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电影、电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并且认识二者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影视艺术的各种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励学生学习影视艺术发明者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影视审美取向与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影视艺术的产生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电视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利弊。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19课电影与电视 一、默片时代 1.电影: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2.阶段:无声与有声 3.格里菲斯,卓别林 二、坐拥天地 1.电视:1926,贝尔德 2.电视的优势 3.电视的功能:传播资讯、远程教育、娱乐和展示艺术品 4.电视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的发明与兴起为人们的生活开辟了一个新天地,电视的出现与普及则使人们可以坐在家中环视全球。艺术不再为少数人所独享,它们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各种新气息,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悄然改变。 本课两目内容,“默片时代”和“坐拥天地”。前者主要介绍电影的诞生与发展,而后者则着意阐释电视的发明及其功能与意义。 一、默片时代 (一)电影诞生的条件 1、物质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的发明与应用 2、动力:人们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 3、技术条件:摄影技术、缩短曝光、连续摄影等技术的发明 4、科学家个人的因素:锲而不舍、勇于创新 (二)电影的诞生 1895年12月28日夜晚,在巴黎卡普西尼斯大 道旁格兰德咖啡馆的大厅里,许多人挤在一起,伸 着颈脖,兴奋而激动地注视着白墙上的影像:一列 火车拖着一缕黑烟徐徐地进站;一个人划着一只小 木船驶离码头;一群工人走出吕米埃工厂。这是当 时人们看到的最先进的幻灯,准确地说,这已经不再是幻灯,卢米埃尔兄弟 俩把它命名为电影,电影就是在那天晚上诞生的。 (三)电影发展过程 ①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 成为公认的“电影之发明者”。 ②发展阶段: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两个阶段:1927年之前 的无声电影,及有声电影。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始丰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

第19课《范进中举》 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重点目标1,2 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学习过程: 教与学随笔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 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文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 事件(中举)。“中举”是封建社会的秀才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作品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 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 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 “儒林”的丑恶形象。 【知识链接】2——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 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仅四卷,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南京、 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 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 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 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 【知识链接】3——相关资料:科举制: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主要制度, 分初步考试和正式考试两种。初步考试在县里进行,考上后叫童生(秀才)。 正式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在省城考试,每三年考一次,考上叫举 人,是候补官员,可做县官。第二年二月会试,在京城,由举人参加,礼部主 持,考上叫进士。接下来是三次的殿试,在太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 中后,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后来成为封建统治的帮 凶,成为镇压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封建科举的弊端:(1)读书人迷醉功名, 没有其他的生活技能,不能维持生计;(2)科举并无客观标准,难以选拔真正 的人才;(3)科举制度下会形成炎凉世态; 4、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禹两县的童 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 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 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 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 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紧接着 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二、字词落实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避讳 ()绾()头发 星宿()攥()紧带挈() 桑梓() 作揖()行()事醺 1

第19课 电影与电视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影与电视》是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史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中第三课的内容。本章包含三节内容,分别从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电视几个方面描述了19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千姿百态的现代艺术形式凭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电影与电视的发明,使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而“缩短”,文学艺术已真正从知识精英的殿堂降落民间,使大众不仅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者,而且成为它们的创作者。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 ①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包括产生的条件、时间、地点、人物、作用; ②电影产生的过程;发展趋势 ③电视的特点与功能 能力: ①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品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认识和分析电影、电视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会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②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电影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②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 ②难点: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教学方法及理论依据: 1、教学方法:本节是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因此要对第四章《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的阶段特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初步形成学生的“大历史观”,正确地把握本章的基本脉络。 二是采取互动式教学法:由于学生对电影和电视两类艺术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所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理论依据: ①根据新课标的精神与理念,主动探究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宏观的了解到微观的挖掘这样一种教学思维,有助于学生掌握清晰的历史现象; ②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感知体验,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在循序渐进中自然地得出新的感知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办法。 二、学法指导: a 学习电影和电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指导学生用阅读分析史料法、归纳法分析问题。 b 分析影视产生的条件时,可联系当今社会的影视现象,通过迁移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一些隐性知识。如:科学技术的进步;商业利润的驱使等。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有关的原始历史影像和资料等。 三、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由于学生对电影、电视两类艺术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因此导入环节,我个人认为方式可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 美丽的西双版纳 精品导学案 苏教版

19.美丽的西双版纳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品味赏析语言,学习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和对照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赏析语言,学习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和对照手法的运用。 本文的作者李舵是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等,他所写的《愿你听到这支歌》曾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祈.求(qí) 傣.家(dǎi) 橘.园(jú) 蕨.菜(jué) 竹篾.(miè) 一缕.(lǚ ) 贿.赂(huì) 勐.(měng) 斑斓.(lán) 戏嬉.(xī) 妩媚.(mèi) 一簇.(cù) 拓展:与下列生字字形相近的字有哪些?请找出,并注音、组词。 缅湎(miǎn)沉湎腼(miǎn)腼腆 焚婪(lán)贪婪禁(jìn)禁止 3.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心驰神往:整个心神都奔到向往的地方,指一心向往。悠悠:长久,遥远。 妩媚:姿态美好可爱,多形容花木、女子等。斑斓:灿烂多彩。 一斑: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常比喻相类似的许多事物中很小的一部分。 善男信女:佛教用语,指信仰佛教的人们。 拓展:辨析词义。 [遍及-普及] 都有“普遍到达”之义。“遍及”指普遍到各处,后面常带地点宾语;“普及”多指普遍推广,或使大众化,与“提高”相对。 [摈弃-抛弃]

都有“丢掉不要”之义。“摈弃”指很坚决地排除、扔掉,语义较重;“抛弃”语义相对较轻。 4.通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问题一:细读文章,感知内容。 1.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西双版纳给作家李舵留下的总体印象,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美丽、神奇秀丽。“美丽的地方”这一短语言简意赅,开门见山,印象直接,点出了西双版纳的特点;“神奇秀丽”用在文章开头的一段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在全文中起到了照应题目、总领全文的作用。 2.本文标题为“美丽的西双版纳”,通读全文,请用“西双版纳美啊,美在”的句式说说西双版纳的美丽表现在哪里。 示例:(1)西双版纳美啊,美在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 (2)西双版纳美啊,美在热带雨林风光中; (3)西双版纳美啊,美在浓郁的民俗风情里。 问题二:品味语句,体会美点。 具体品味语句,参考下面的形式,说说你喜欢(关键字词句)的理由。 形式:我很喜欢文中(词语,句子皆可),因为。(可从语言、修辞、句式、感情等方面加以品析) 示例一:我很喜欢第一段其中的“神奇秀丽”, 因为我觉得作者用此词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文中的“心驰神往”写出了人们对西双版纳的神往。 示例二:我很喜欢文中“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一句。因为我觉得十分新颖有趣,谁说只有人才有思想和情感的?文中的大象分明聪明得紧! 问题三:理解写法,揣摩效果。 1.你觉得课文中的五个小标题用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又是为什么? 示例:“高高望天树”这个标题好在“高高”二字,不仅指出了望天树的特征,更隐含了作者的喜爱、仰慕等感情;不足之处是这部分内容似乎只有第一段写了望天树,第二、三、四段都与望天树无关,不足以概括这部分内容。 2.课文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的?有何表达效果? 示例:(1)“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2)“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3)“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

第19课电影与电视说课稿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9课电影与电视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电影与电视》是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史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中第三课的内容。本章包含三节内容,分别从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电视几个方面描述了19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影与电视的发明,使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而“缩短”,文学艺术已真正从知识精英的殿堂降落民间,使大众不仅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者,而且成为它们的创作者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自2007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全国共考过1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山东0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具体题目是1.(2007·广东单科24)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 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 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 【解析】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普及时间应比1954年稍早一些,且“车主集中洗车”的结论不具备科学依据;互联网问世的时间是在1969年;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发生了“经营者革命”,管理企业的是专门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的可能性不大;故只有D项最有可能发生。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 ①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包括产生的条件、时间、地点、人物、作用; ②电影产生的过程;发展趋势 ③电视的特点与功能 能力: ①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品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认识和分析电影、电视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会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②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电影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②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过程;电视的特点与功能; ②难点: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教学方法及理论依据: 1、教学方法:本节是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因此要对第四章《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的阶段特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初步形成学生的“大历史观”,正确地把握本章的基本脉络。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教学设计(5页)

《电影与电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影与电视》是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史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中第三课的内容。本章包含三节内容,分别从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电视几个方面描述了19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千姿百态的现代艺术形式凭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电影与电视的发明,使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而“缩短”,文学艺术已真正从知识精英的殿堂降落民间,使大众不仅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者,而且成为它们的创作者。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 ①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包括产生的条件、时间、地点、人物、作用; ②电影产生的过程;发展趋势 ③电视的特点与功能 能力: ①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品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认识和分析电影、电视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会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②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电影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②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过程;电视的特点与功能; ②难点: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由于学生对电影、电视两类艺术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因此导入环节,我个人认为方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 ⑴播放幻灯片《古代人是怎样看电影的》 ⑵引用高尔基的一段话“突然……有什么东西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画面在抖动,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面前沸腾着奇妙的生活……突然之间,它消失了。我们面前呈现……一块白色银幕,看来上面什么都没有了。但是不知什么人,仍诱使你去想象刚才视乎看到的地方……随后不知怎的,你隐的感觉到惊心动魄” ⑶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影片或电视剧 ⑷提问式,询问学生什么是“第七艺术”和“第八艺术”以及他们名字由来的原因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戏剧等,都是早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的初期便已经出现。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艺术的电影和电视才相继出现,成为人类科学史与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电影常常被人们称作“第七艺术”;与此同时,作为姊妹艺术的电视则被称作“第八艺术”。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只有电影和电视是最年轻的现代艺术,也只有电影和电视,是我们唯一知道其诞生日期的艺术种类。) 2、讲授知识: 教材共分成两个子目:“默片时代”和“坐拥天地”。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我把子目换成“电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和“电视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一)电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这一子目我主要讲四个问题:电影艺术产生的条件;电影艺术产生的概况;电影的发展过程;电影经历的发展阶段。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学案岳麓版必修3概要

第19课电影与电视 [课标要求] 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默片时代 1.背景:19世纪末,随着摄影技术、缩短曝光、连续摄影等一系列技术的发明,西方各国开始进行放映电影的试验。 2.电影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 3.电影的发展 (1)1927年之前的电影全是无声电影。因此,电影史上称这个时期为“默片时代”。卓别林是这一时期电影明星中最杰出的代表,其代表作有《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 (2)美国人格里菲斯因对电影制作和摄影技术进行过重大改革而被誉为“现代电影之父”。 (3)随着影像与声音结合的技术日趋成熟,有声电影崛起。世界电影进入全面繁荣阶段,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影片更精彩、更震撼人心。 [易错警示] 卓别林是世界电影史上名垂千古的艺术大师,但他既不是电影的发明者,也不是“现代电影之父”。电影的发明者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而美国的格里菲斯则是“现代电影之父”。 二、坐拥天地 1.产生:电影是电视的先导,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2.特点:电视利用屏幕图像和语言、音乐等作为信息载体,视听兼备、声画并茂,兼具报纸、广播、电影几种媒介的优势,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的特点,成为最为普遍的大众媒体。 3.功能 (1)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资讯。 (2)还成为开展远程教育的重要手段。 (3)电视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娱乐。 (4)电视还能把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展示给世人。 4.作用:电视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提高素养,使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悄然改变,并对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温馨提示] 电影常被称为“第七艺术”,电视被称为“第八艺术”。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导学案及答案--第三单元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清朝前期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的措施,理解其重视农业生产的原因 2.了解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 3.认识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消极影响 【学习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学习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____________。 2.(1)不断扩大,大片荒地得到开垦。 (2)对、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 (4)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的发展起 到了推动的作用。 4.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______________。 5.(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 (2)一些农村地区地区发展为。 (3)在北京、江宁、、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非常繁荣。 (4)形成了一些大的________,比如:晋商和徽商。 6.由于人口密度加大,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 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你知道其中的原因有哪些吗?

三、练习巩固 1.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 大力()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垦田 D.改进生产工具 2.清朝前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李东阳等,这些机户生活在() A.北京 B.江宁 C.长安 D.洛阳 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 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4.“走西口”所描绘的商帮在清朝与徽商齐名,它是() A.浙商 B.闽商 C.冀商 D.晋商 5.清朝时期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是在() A.康熙时 B.雍正时 C.乾隆时 D.咸丰时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1)材料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2)这种现象首先在什么行业出现? (3)清朝时期著名的商业城市有哪些? 四、课后反思

第19课《登勃朗峰》导学案 (含答案)

19 《登勃朗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写作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作用。 3.体会并感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法指导 《登勃朗峰》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学习前要了解游记的特点,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本文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富有传奇色彩。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写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米,它是西欧的最高峰。 文体知识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登勃朗峰》作者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日( yì)隧.道(suì)俯瞰.(kàn )穹.顶(qiónɡ)巍.峨(wēi )皑皑 ..(ái)巉.峻( chán)缭.绕(liáo)拾.阶(shè)颠簸.(bǒ)沟壑.( hè)旷.野( kuànɡ) (2)解释重点词语。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 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和颜悦色:形容和善可亲。 赏析文章

1、感知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登勃朗峰》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旅途之中写了勃朗峰奇异美丽的风景,还写了奇人奇事。 2、主旨探究 1.《登勃朗峰》描绘了登勃朗峰山中奇景,叙述了旅途中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语言。 赏析下面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勃朗峰周围山峰比作“美女的纤指”“塔糖”“教头上的帽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众多山峰的奇形怪状。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 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座峰巅在白云缭绕、满天彩霞映衬下,妖媚迷人的景象,“轻歌曼舞”“宛如游丝蛛网一般”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了白云柔细的样子,传神的再现了白云在峰巅飘飞的情态。 课后练习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颠簸.(bǒ) 穹.顶(qiónɡ) 沟壑.旷野(hè) B.翌.日(yì) 巉.峻(chán) 霓裳.羽衣(chánɡ) C.妩.媚(wǔ) 隧.道(suì) 绚.丽色彩(xuàn) D.打嗝.(ɡé) 拾.级(shí) 白云缭.绕(liáo)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A.陡峭蔓延浮躁一如即往 B.打嗝巍峨颠簸和颜悦色 C.俯瞰敏捷敞篷名幅其实 D.干脆棕色焦炙纷至踏来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 一. 课前预习作业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6.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7.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8.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9.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 11.江南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是的采用。 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 13.简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二. 小组活动任务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 2.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八年级历史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被张謇等施己所长、报效国家的爱国操行所感染,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难点: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学法指导:1、通过分析张謇纱厂的兴衰与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分析方法。 2、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荣氏家族的兴衰,使学生掌握分析方法。 3、在课堂上出示大量信息,由学生总结提炼、培养利用课程资源表达有效信息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状元实业家张謇 1、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2、清末状元提出了“”的口号,毅然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知识点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从到末年,我国虽然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受到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 2、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 3、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 4、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说来是。 5、从行业上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部门。 (二)合作探究: 1、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能得到发展?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三)知识梳理: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导学案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许多新变化。 2、以二战后美国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学生主动参与,激情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感悟知识的生成。 【导学案】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如何发展的? 2、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实质、内容、影响。 3、第三产业兴起的原因、影响。新经济出现的原因、含义、特点。 【诱思案】 1、二战结束以后至现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应如何认识 【重点知识透析】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含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能允许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变化;在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国家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得到缓解;通过社会福利、收入政策和直接干预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 历史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干预不可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人民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国家调节不可能根本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消除经济结构的失衡;国家对分配、工资的调节及福利政策等不可能解决

第19课 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辛亥革命 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辛亥革命的成 1.重点: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2.难点: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基础认知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______》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___”。“新政”的内容与________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______。清政府力图在____、____、商业、____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由于政权掌握在__________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____。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____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1)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孙中山首先举起了_____的旗帜。孙中山是广东省___县人,出身于___家庭,先后在_____、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___________教育。______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____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_____年11 月在____组织_____,走上了革命道路。 (2)同盟会的建立:____年8 月20 日,孙中山与___等人在日本___创建全国性的_________团体中国_____,孙中山被推举为___。孙中山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同盟会___。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___》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合称“______”。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_______革命开始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_______的发展。除继续宣传___________外,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_______起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_____年4 月27 日的广州______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3)预备立宪:在____运动推动下,_____年9 月,清政府宣布______。立宪派成立了_________,积极推进立宪运动。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_____年8 月,清政府颁布《_________》,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为此,立宪派先后掀起3 次________运动,但很快被证明_____。1911 年5 月,

第19课电影与电视

第19课 电影与电视 编写 刘顺同 陈红星 司海霞 审核 刘顺同 NO 26 ★.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自我测评第1、2、3题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首次实现电视实况转播,共有16.2万观众;1948年,第14届奥运会,伦敦周围80千米以内约有50万人观看了转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电视传播资讯的功能影响增 B 电视的娱乐功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C 电视逐渐普及,观众增长速度惊 D 电视随着奥运会的举行而产生发展 A2.二战期间,为了揭露法西斯的暴行,鼓舞士气,反法西斯联盟在当年可能会采取的手段有①制作电影 ②进行战场的电视实况全球转播 ③利用互联网散布假消息 ④利用广播电台进行各种宣传A.①② B.①④C.②③D.③④ A3.下列哪一内容属于电视传播资讯的功能A 天气预报 B 电视剧《汉武大帝》 C 《鉴宝》节目 D 超级女声选拔赛 A4、1927年以前的无声电影时代被称为“默片时代”,这个时代电影的特点有 ①声音与画面脱节 ②剧情具有即兴性 ③多为喜剧 ④只有黑白两种颜色 ⑤演员一般以简洁明快的故事情节和夸张生动的表演来取悦观众A ①②③④⑤B ①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 A5、下列关于电影、电视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快速传播资讯 B 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C 、促进了人类多元化文化的发展 D 、主要宣传了暴力、丑闻等社会黑暗面 B1.被誉为“现代电影之父”的是A 卓别林B 格里菲斯C.贝尔德 D 卢米埃尔兄弟 B2.美国许多青少年无休止地看电视,日益“发福”,成为“沙发土豆”,说明A .电视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B .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C .美国的电视事业发达 D .电视引领着文明的发展趋势 B3、电影艺术诞生的根本原因是:( )A 、商业利益的驱动 B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C 、人类新的精神需求 D 、电的发明和使用 B4、影视艺术能介入和参与的活动有:①国家的重大活动 ②社交礼仪③媒体宣传④商业营销 A 、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B5、下列那一项不是电视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共同点:( )A 、科技革命的产物B 、让人感受到视觉、听觉的冲击和心灵的启迪\C 、充分满足观众娱乐、资讯等各种日常生活需求D 、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求 C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卢米埃尔兄弟 图二贝尔德 图三卫星电视转播站 (1)简述图片一、二人物在影视艺术方面的重大贡献。 (2) 综合上述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视艺术产生发展的过程。 (3) 简析影视艺术的产生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课: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了解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的基本主张及其影响 ★(2)了解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基本主张及其影响 (3)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春酒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春酒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19 春酒 教师寄语:我们是母亲放出的风筝,飞得再高,永远脱离不出母亲的视线;飞得再远,永远有那份牵挂在母亲心田。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琦君(1918-2006),原名潘希真,现当代台湾女作家。浙江瓯海瞿溪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2、体会文章围绕“家乡的味道”精心组织素材,“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了解作者故乡杭州一带的新年习俗,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学习重点: 学习文章围绕“家乡的味道”精心组织素材的写法。 学习难点:品味诗一般的优美的语

第19课 电影与电视

【课标要求】了解艺术产生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电影、电视艺术的产生及其影响 难点:电视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利弊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部概要式的影视艺术起源发展史,教材分别从电影艺术的兴起与发展、电视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两个方面作了介绍。本课的讲授使我们认识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应结合切身体会阐述影视艺术的魅力和影响,研讨分析影视的利弊。 ?研习教材重难点 一、 默片时代 【知识?梳理】 1、电影的诞生 1895年12月28日由 国的 发明。这一天被公认为“世界电影日”。 2、电影的发展 (1)默片时代:1927年前,由于技术所限,当时的电影是无声电影,因此被称为默片时代。 现代电影之父—— 美国人格里菲斯对电影制作和摄影技术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完善,因此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 【误区警示】 卢米埃尔兄弟是电影的发明者,现代电影之父主要是肯定格里菲斯对电影制作技术进行了重大改革而给予的。 ——最杰出的喜剧大师 其代表作是 、 和 。被称为“ ”,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评价: 。 (2)进一步发展—— 崛起的前提: 影响: 【深化?探究】 想一想: 电影出现和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教考动向?体验】 1、被肖伯纳称为“电影艺术中绝无仅有的天才”的默片时代最著名的电影明星是 ( ) A 、卢米埃尔兄弟 B 、格里菲斯 C 、卓别林 D 、贝尔德 2、格里菲斯被称为“电影之父”主要是因为 ( ) A 、对现代电影和摄影技术进行改革 B 、发明了电影 D 、使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阶段 3、19世纪末影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由于 ( ) ①摄影技术的发展 ②连续摄影 ③缩短曝光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①② 4、电影是近代年轻的艺术形式,近代电影的发明人是 ( ) A 、卢米埃尔兄弟 B 、格里菲斯 C 、卓别林 D 、贝尔德 5、下列有关电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近代电影最早是由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 B 、格里菲斯被誉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C 、最早的电影是无声电影 D 、默片时代的电影多为悲剧电影 6、下列电影作品不属于卓别林的是 ( ) A 、《一个国家的诞生》 B 、《城市之光》 C 、《摩登时代》 D 、《大独裁者》 7、电影首先是一种产业,其次才是艺术。你同意还是反对这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二、 坐拥天地 【知识?梳理】 1、产生: 2、功能: (1)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 ,为人们 ; (2)电视还成为 的重要手段; (3)电视的另一重要功能是 。 (4)电视还能 。电视对艺术品的 ,使美术品 ,音乐会 。 3、地位: 。 【深化?拓展】 思考课本P81页解析与探究: 【教考动向?体验】 1、下列与影视发展有关的人物是英国人的是 ( ) A 、卢米埃尔兄弟 B 、格里菲斯 C 、卓别林 D 、贝尔德 2、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 ( ) A 传播资讯 B 新闻播报

(完整版)19草船借箭导学案.doc

兰陵县启蒙小学导学案 班级五、四学科语文主备人黄晨执教人高瑜 19.草船借箭 学习目标: 1.认识 10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 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学习重点:从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中,体会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的人。 学习难点: 1.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2.指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有条理地复述借箭的经过。 学前准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魏蜀吴三国的形式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导学过程 一.导入定向: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读点长篇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是以东汉末年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的,全书共一百二十回, 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

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草船借箭》就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内 容改写的。导入新课——- 草船借箭。 一、自主学习: 1、《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中有关情节改编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又派兵进攻(),于是,()和()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2、自读了课文后,这些知识你一定能掌握(我会读,又会写)。 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 疑惑弓弩手自有妙用神机妙算 支援丞相军令状委 托 3.熟练的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流畅,停顿恰当。 4.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语速和语调,体会人物的思想 感情。 5.文中的主人公是谁?文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把这个故事试着讲给大 家听。 二、合作交流 1、读通课文,我知道。 草船借箭的原因:() 借箭前的准备:() 草船借箭的过程:() 草船借箭的结果:() 这是按()的顺序来写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