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黑格尔哲学再认识

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黑格尔哲学再认识
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黑格尔哲学再认识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万丙策(&’()#),男,山东招远人,烟台师范学院马列部讲师。

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黑格尔哲学再认识

万丙策

(烟台师范学院马列部,山东烟台!()"!*)

摘要:黑格尔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中有

没有唯物主义?列宁说黑格尔《逻辑学》唯物主义最多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作为集辩证法之

大成的黑格尔哲学,其中有没有形而上学?本文通过历史的和逻辑的分析认为:黑格尔的唯

心主义哲学中存在着本来意义(而非辩证法意义)的唯物主义,同时包含有与辩证法根本对立

的形而上学。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黑格尔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是,列宁在评价黑格尔主要的哲学著作《逻辑学》时却说:

“在黑格尔这一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矛盾’,然而是事实。”[&](/!*$)这实际

上肯定了黑格尔哲学中唯物主义的存在。长期以来,对于列宁的这个评价,人们普遍认为,列宁所谓的唯物主义最多,实际上并不是指本来意义的唯物主义,而是指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革命的辩证

法。如黄楠森先生说:“‘唯物主义最多’,我们理解指的就是辩证法思想。”[!](/$&’)“唯物主义最多”这一

命题的真实含义究竟是什么?这里的“唯物主义”究竟何所指?是辩证法,还是本来意义的唯物主义?这个问题必须认真加以澄清,因为它关乎我们对黑格尔哲学的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全面的正确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黑格尔是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在黑格尔哲学中,根本不存在唯物主义因素。但是,当我们沿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足迹,深入黑格尔哲学迷宫作进一步探索的时候,我们才发现:黑格尔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在黑格尔哲学这个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中,包含着许多唯物主义的因素。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是勿庸置疑的,但这是就其哲学性质的主导方面而言的,而这并不能成为否认黑格尔哲学包含唯物主义的依据。在哲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个唯物主义者的哲学中包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如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自然神论、泛神论倾向和对历史的唯心主义等;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可能矛盾地包含着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如亚里士多德肯定具体事物是真实存在的“第一实体”和对柏拉图唯心主义的批判,又如康德前批判时期的自然唯物主义思想等。在解决具体的理论问题、实际问题的时候,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可能会变成一个主观主义者,犯唯心主义的错误;一个唯心主义者也可能因其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而表现出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黑格尔就属于后者。

要想真正认识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唯物主义这一问题就必须要认识什么是唯物主义。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有过权威的论述:“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

?

.?!""!年’月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23,!""!第&’卷第$期4567589:;<5=>68?1;@87A B:C;65=(/D8=:@:2DA E 0:F85=0F816F1@GH878:6)I:=3&’9:3$

万方数据

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

“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用语本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恩格斯强调指出:

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恩格斯一再强调,坚持先有

“这是对于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恩格斯正是在唯物主义的这个唯一自然界,后有精神,

意义上肯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也愈来愈加进了唯物主义的内容”。[!]("##()列宁对唯物主义和唯

“恩格斯在他的《费尔巴哈论》心主义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对恩格斯思想的一贯继承和发展。列宁指出:

中宣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它把存在放在第一位,把思维放在第二位。唯心主义却相反。恩格斯……并且直截了当地谴责在别种

意义上使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名词的那些人的‘混乱’。”[&](")))“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承认

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唯物主义就是主张

“物质第一性,思想、意识、感觉是高度发展的(物的)产物”,[&]("’#)没有也不应有任何别的附加,或在别的

意义上被使用。综观《哲学笔记》全书,列宁始终没有把唯物主义等同于辩证法,或是用唯物主义来表征

辩证法。列宁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各有其不同的范围和规定性。列宁是在自然界是

本原的,物质决定意识的意义上使用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而对于辩证法,恩格斯说:“辩证法不过是关

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列宁也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

定为对立面统一的学说。”[*]("#$+)列宁在评论黑格尔只有对立面的统一才是真实的这句话时写到:这是

“真正的辩证法”。[*]("**,)在另外的地方列宁还认为辩证法就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

的学说”。[(]("#)列宁总是把辩证法理解为对立统一,理解为联系、运动、发展。可见,列宁是在本体论和

方法论,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和世界的存在状态怎么样两种完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这两个术语的。因此,没有理由把列宁所说的唯物主义理解为辩证法,而应理解为自然界的本原性和精

神的派生性,理解为本来意义的唯物主义。这就说明,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真正的本体论意义的唯物主

义。

认真研究和分析列宁对黑格尔《逻辑学》的这个评价,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是

“极妙的是关于‘绝对观念’的整整一章,几乎没有一句话讲到神,此外———注意这点———几这样论述的:

乎没有专门把唯心主义包含在内,而是把辩证的方法作为自己的主要对象。黑格尔逻辑学的总结和概

要、最高成就和实质,就是辩证的方法,———这是绝妙的。还有一点:在黑格尔这一部最唯心的著作中,

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矛盾’,然而是事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全面评价黑格尔

《逻辑学》时,列宁强调了两点:第一点(“注意这点”):最高成就和实质就是辩证的方法;第二点(“还有一

点”):就是唯物主义最多。列宁肯定黑格尔哲学中不仅有辩证法,而且存在着唯物主义。把列宁这里所

说的唯物主义理解为辩证法,从而否认黑格尔哲学中存在唯物主义,从逻辑上看是难以服人的。研究列

宁的这个评价,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列宁在讲到“‘矛盾’,然而是事实!”时用了惊叹号。如果把列宁所

说的唯物主义理解为辩证法,进而把矛盾理解为辩证法与唯心主义的矛盾,我们就很难解释列宁的惊

叹。因为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矛盾组合并非黑格尔哲学独有的特征,而是近代辩证法的一般特点。这

种时代哲学共有的特点没有理由引起列宁的惊叹。已有的理解不符合列宁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不符

合列宁的原意,也不能够解释在如何理解唯物主义这一基本的哲学问题上列宁与恩格斯的一致性。相

反可能会为一些人制造列宁与恩格斯新的对立提供口实。所谓“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应当合

理地理解为,黑格尔在《逻辑学》这部讨论纯概念运动的著作中,很少讲到神,很少讲到唯心论,而是处处

强调客观世界的运动在概念运动中的反映,体现更多的是辩证法和真实的唯物论。

我们肯定黑格尔哲学也具有唯物主义的一面,并不是说黑格尔曾经在他的著作中明确地提出过物

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这样一些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表明他的唯物主义。相反,黑格

尔公开反对唯物主义,高举绝对唯心主义的旗帜,鼓吹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标榜自己是一个彻底的

唯心主义者。例如,他曾把法国唯物主义说成是穿旧了的小孩子的鞋子,是古已有之,是粗浅幼稚的。

?

?万方数据

)

他否定唯物主义的物质存在,说:“唯物论认为物质的本身是真实的客观的东西,但物质本身已经是一个

抽象的东西,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物质这个东西。”[!]("##$)但是,正如列

宁所说:“判断一个哲学家不应当只是根据他个人所挂的招牌,而应当根据他实际上如何解决基本的理

论问题。”[$]("%#&)黑格尔虽然把《逻辑学》称为纯概念、纯思维的领域,但实际上它的内容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不可能脱离当时经验的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是与它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因而在其哲学中必然要从许多方面反映出唯物主义的思想内容。事实上,在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其他哲学著作中都存在着不少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特别提到了黑格尔《逻辑学》中有关真实存在的自在之物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并且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

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黑格尔在这里比起现代的自然科学家来

是一个更加坚定得多的唯物主义者。”[’]("%%))在《逻辑学》中,黑格尔说:“假如当前有了一个事情的一切

条件,那么这个事情就进入存在了。”[(]("##*)列宁在这句话旁边批道:“好极了,这跟绝对观念和唯心主义

有什么关系呢?”[#]("#$&)对黑格尔提出的“那在科学上最初的东西,必定会表明在历史上也是最初的东

西”[#)]("!!)的观点,列宁说:“听起来很像唯物主义。”[#]("#)!)黑格尔认为:理论的观念是某种现成的东西,就是不以主观想象为转移而存在的现实。列宁高度评价说:“认为在自己面前真实存在的东西就是不以

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现实(这是纯粹唯物主义的)。”[#]("%*%)黑格尔说,规律的王国是现实世界或现

象世界的平静的王国,对此,列宁说:“这是极其唯物主义的、极其确定的(……)规定。”[#]("#$()黑格尔实

际上并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实际存在,他说:“那与己对立的感官可以觉察的,如这个动物,这个星宿,是本

身存在的独立不倚的。”[!]("##()“有两个对立的世界,一个是透明的思想的纯粹空间的主观王国,另一个

是外在杂多现实原素中的客观王国。”[(]("$%$)“当我们寻求某一事物的根据时,我们并不把根据认作一种

抽象的内在之物,而是仍把它认作一个实际存在的东西。”

[!]("%++)这些论述都包含着非常深刻的纯粹唯物主义的内容。列宁在摘记黑格尔关于手段与工具的论述时指出,这是黑格尔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尽管黑格尔的历史观总的说来是唯心主义的,但其许多论述却有着深刻的唯物主义的因素。在谈到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时,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一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跳出罗陀斯岛,是同样

愚蠢的。”[##]("#%)哲学作为观念的东西不过是客观的物质过程、物质的社会条件的反映,这里的唯物主义是显而易见的。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提出了人通过劳动而自我产生、自我创造的观点,认为人的世界是人的作品,是人的劳动的产物,“人的真正存在就是他的行为;在行为里,个体性是现实

的”。[#%]("%#*)“个体通过行为把自身变成现实以前,不可能知道它是什么”。[#]("%+$)黑格尔实际上提出了对人和人的社会、人的世界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是实践,而不是人的主观愿望的观点,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倾向,这就同他的唯心主义产生了矛盾。

从哲学发展的历史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对立、相互斗争中不断推动哲学向前发展的。全部哲学发展的历史是这样,个体哲学的发展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黑格尔哲学包含有唯物主义的内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把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其中真实存在的唯物主义,是错误的。从本质上看,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是同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必然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存在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公正的毫无片面性的反映,必然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而彻底的辩证法,不仅是概念运动的辩证法,更是概念运动赖以存在的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反映,必然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也就是说,辩证法贯彻到底的必然结论是唯物主义的。但是,辩证法本身毕竟不等于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虽然本质一致,但又有各自不同的规定性,各自不同的主题。唯物主义解决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辩证法回答的则是世界的存在状态是怎么样的问题。在黑格尔哲学中这两个方面都是真实存在的,不能混淆和相互代替。

黑格尔是哲学史上辩证法思想的杰出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

(?万方数据

对此,马克思评价说:黑格尔“第一次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恩格斯认

“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后果具有最终性为:

质的看法。”["](#$!%)“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

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的内在联系。”[&](#"%$)列宁指出:

“黑格尔辩证法这个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果。”[!&](#"’)那么,在

这样一个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哲学中有形而上学吗?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形而上学,并非是指形而上学的原本意义和以超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

象的传统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而是指与作为联系和发展学说的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从根本上否认联系、否认发展、否认矛盾的观点,而赋予形而上学这样一种全新的意义正是从黑格尔

“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黑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的方法,主要是把事情当成一开始的。恩格斯说:

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在形而上学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

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

的说法是: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之间的

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存和消逝;看到他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就是用孤

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在许多人看来,作为辩证法的杰出代表,黑格尔哲学中并不存

在这样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而实际的情况则是:黑格尔一方面制定和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另一方

面,又不断地违背辩证法;一方面有力地批判了否认联系和发展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另一方面,又不断制

造新的形而上学。按照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

级到高级无限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能通过发现所谓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来终结的。但是,黑格

尔却硬性地把自己的哲学设定为最终完成的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的终极认识。在辩证法看来,由于事

物自身内部包含着永远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从而促使事物永不停息、永无止境地向前发展。但是,黑

格尔却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把普鲁士君主制当作最理想的国家制度,作为历史的终点,从而人为地结束

了历史的发展。辩证法的本质在于承认对立面的同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但是,黑格尔为了结束认识和历史的发展,便把对立面的同一说成是绝对的,而对立面的斗争

则成了相对的,以便能最终调和矛盾,消除矛盾,使绝对观念最终实现其最真实的形态———思维与存在

的“绝对的同一”。黑格尔哲学“包含着一个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它以历史的观点作为基本前

提,即把人类的历史看作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按其本性来说在认识上是不能由于所谓绝对真理的

发现而结束的;但是另一方面,它又硬说自己就是这种绝对真理的全部内容。关于自然和历史的无所不

包的最终完成的认识体系,是同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相矛盾的”。[&](#"%")很多人习惯于用恩格斯的这段

论述来说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与辩证的方法之间的矛盾,而在实际上,这恰恰反映了黑格尔哲学形

而上学与辩证法的矛盾。应当说黑格尔哲学既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体系,也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形而

上学在黑格尔哲学中不是个别的观点和偶尔使用的方法,而是其唯心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系

赖以建立的基本方法。不可否认黑格尔是一个伟大的辩证法思想家,但是,他的辩证法仅仅是精神、理

念运动的辩证法。黑格尔把运动变化和发展只看成纯概念、绝对理念的本性。在他看来,自然界按其本

性来说是不变的,不动的,同近代的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样,黑格尔的自然观也是机

械的形而上学的,他沿袭了!)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把惰性看作物质的本性,否认物质的本性是

运动、变化和发展,否认物质本身具有辩证发展的能力。当黑格尔把自然界看作是理念的异在和理念超

出这种异在时,必然的逻辑结论就是:自然界本身是不变的、孤立的和无联系的,至于自然界所表现出来

的种种联系和发展,那并不属于自然界本身,而是属于理念或精神,是理念或精神的表现。黑格尔说:

“凡是在自然界发生的变化,无论它们怎样地种类庞杂,永远只是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在自然界

里真是‘太阳下面没有新的东西’,而它的种种现象的五光十色也不过徒然使人感到无聊。”[!%](#*&)在黑

格尔看来,自从产生了人以后,自然界就结束了并达到了平静,自然界根本没有任何时间上的发展,有的

?万方数据

?

(

!

只是简单的循环,只是在空间中展示自己的多样性。恩格斯曾不止一次地批判过这种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他说:“无论是在十八世纪的法国人那里,还是在黑格尔那里,占统治地位的自然观都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沿着狭小的圆圈运动的永远不变的整体,牛顿所说的永恒的天体和林耐所说的不变的有机体也包

含在其中。”[!]("#$!)显然,恩格斯这里所说的占统治地位的自然观就是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而不是唯心主

义的自然观,尽管黑格尔的自然观同时也是唯心的。恩格斯在批判形而上学时指出:“在%&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看来,人是机器。……这种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特有的局限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是同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式相适应的。……连黑格尔也有这种观点。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在时间上不能发展,只是在空间中展示自己的多样性,因此,他把自己所包含的一切发展阶段同时地和一个接着一个地展示出来,并且注定永远重复总是同一的过程,黑格尔把这种发展是在

空间以内、但在时间以外发生的这种谬论强加于自然界。”[#]("’’&(’’))而不承认自然界有任何时间的发

展,不承认先后,只承认并列。恩格斯认为:“在这方面,黑格尔远远落后于康德。”[!]("#*%)康德的星云假

说和潮汐假说,揭示了自然界的产生和灭亡,把自然界看作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推翻了自然界永远不变的观点,在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黑格尔的自然观在本质上与占统治地位的%+和%&世纪的自然观没有区别,是反辩证法的和形而上学的。

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同样表现出与辩证法相矛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黑格尔认为,所谓的世界历史,只不过是世界精神、客观精神发展的历史,世界历史的绝对起点是东方、是亚细亚、是中国,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一样;而世界历史的绝对终点是欧洲、是日耳曼世界、是普鲁士王国,就像太阳沉没于西方

一样。[%$]("%!!)他所说的“历史的最后阶段就是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时代”,[%$]("!&))实际上就是指普鲁士君主立宪制度。黑格尔不仅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机械地比作自然界的日出日落,而且还把这一进程形象地比喻为人的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东方世界是世界历史的“幼年、少年时代”,希腊世界是世界历史的“青年时代”,罗马世界是世界历史的“壮年时代”,日耳曼世界是世界历史的“老年时代”。黑格尔同时认为:“自然界的老年时代是衰弱不振的;但是精神的‘老年时代’却是完满的成熟和力量,这时期它和自

己又重新回到统一,但是以‘精神’的身份重新回到统一。”[%$]("%*!)因而作为世界历史的老年时代的日耳

曼世界是世界历史的最成熟、最完满的标志,是世界历史的顶峰和最好的归宿。在黑格尔看来,在日耳曼世界里,理念已得到了最高的表现:经过路德改革后的基督教———绝对宗教是一切宗教的最高的形式,绝对宗教的内容就是绝对真理;由象征的艺术、古典的艺术发展而来的德意志的浪漫主义艺术是无限的绝对的艺术,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艺术;取代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普鲁士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乃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顶点,是最好的最理想的国家,普鲁士君主政体是最完善的政体。这样一来,世界精神、世界历史在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之后,终于在日耳曼世界找到了自己的家、自己最好的归宿,世界精神回到了自身,历史终结了,不再向前发展了。由于黑格尔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世界精神、绝对精神的外化,因此,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和根本动力不是社会历史内在的矛盾运动,而是外在的更高的客观精神,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的外因决定论的观点。为此,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所代表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决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认为这些动机后面还有应当加以探究的别的动力;但是它不是在历史本身中寻找这种动力,反而从外面,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他不是从古希腊历史本身的内在联系去说明古希腊的历史,而只是简单地断言,古希腊

的历史无非是‘美好的个性形式’的制定,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实现。”[#]("’!&(’!))总之,黑格尔对世界历

史发展阶段的划分、黑格尔对历史发展动力的认识、黑格尔的历史终结论等思想都表现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所具有的另一面,即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反映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尖锐矛盾。

与在历史领域看到的情形一样,在认识论中黑格尔也人为地为人类认识的发展设置了一个终点,即黑格尔自吹自擂地建立起来的关于绝对观念的最终的认识体系。黑格尔认为,哲学史就是认识的发展史,就是真理的发展史,哲学高于艺术和宗教,是绝对精神的最高体现,也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最高形

?

%%?万方数据

式。绝对精神通过哲学最终实现了对自我的认识,因此,哲学史就是绝对精神自己认识自己的历史。黑格尔曾把哲学史上各种哲学的前进、发展运动比作一个人类认识的大循环、大圆圈。他说:哲学史“乃是一系列的发展,并非像一条直线抽象地向着无穷发展,必须认作像一个圆圈那样,乃是回复到自身的发展”。[!"](#$!%$&)这里,黑格尔把认识比作圆圈,无疑具有合理的意义,说明对真理的认识不是直线式的一次完成的,而是螺旋式的曲折发展的过程。但是由于黑格尔把认识的发展史、哲学的发展史歪曲为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历史,因此,他的所谓圆圈运动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大圆圈,这个圆圈式的发展必须或必

“他不得不去建立一个体系,而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体系是一定要以某种然要有一个终点。恩格斯说:

绝对真理来完成的。”[$](#&!"%&!’)黑格尔宣称他的绝对唯心主义哲学就是全部哲学、全部认识发展的顶点,是最后的最高的或终极的哲学,是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体系,绝对精神在他的哲学中达到了最后的最完满的自我认识,他的哲学就是绝对真理,就是全部真理,既然如此,哲学和认识都无须再发展了。这就形成了与其辩证法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可见,黑格尔的认识论同样具有形而上学的一面。

由于受到保守的封闭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限制,黑格尔的辩证法得不到彻底发展并最终被过分繁复的体系所闷死而走上了自己的反面。这就是恩格斯说的,黑格尔哲学的方法为了要迎合体系就不得不背叛自己,背叛了自己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方法。只有形而上学的方法,才能满足黑格尔建立包罗万象的终极真理体系的需要。

从另一方面看,黑格尔哲学中包含有形而上学,正像其中存在着唯物主义一样,也体现了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如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一样,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深深地存在于黑格尔哲学中,并推动着它的发展,形而上学作为辩证法的对立面,同时又是辩证法思想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明黑格尔哲学包含形而上学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参考文献

[!]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

[&]黄楠森(《哲学笔记》注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全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年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全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黑格尔(历史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北京:商务印书馆,!*’$(

(责任编辑郑军)?

?万方数据

&

!

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黑格尔哲学再认

作者:万丙策

作者单位:烟台师范学院马列部,山东,烟台,264025

刊名: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YANTAI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2,19(3)

参考文献(17条)

1.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 1983

2.黑格尔历史哲学 1956

3.毛泽东矛盾论 1991

4.列宁卡尔·马克思 1972

5.马克思资本论 1995

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1986

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1996

8.黑格尔逻辑学 1986

9.黑格尔逻辑学 1986

1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971

11.黑格尔小逻辑 1986

12.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972

1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1971

14.恩格斯反杜林论 1995

1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总结 1995

16.黄楠森哲学笔记 1981

17.列宁哲学笔记 1974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f38172629.html,/Periodical_ytsfxyxb-zxsh200203002.aspx

高中哲学唯物辩证法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部分应记的) 一、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高度概括): 二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三个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唯物辩证法对世界的认识,世界是联系的整体、世界是发展的、世界充满着矛盾。因此,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它们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内部矛盾);唯物辩证法是对前面的肯定,形而上学是对前面的否定。 三、基础知识 ㈠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定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表现(结论):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⑵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⑶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特征: ⑴客观性: ①定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②表现: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③[方法论:①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通过实践加以实现。] ④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⑵多样性: ①定义: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条件不同,形成的联系结果也不同,既联系的多样性。 ②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③[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的看问题,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客观联系。] ㈡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趋势:⑴发展的定义:事物的向前、向上、向好的方面、向进步的方向运动的趋势。[方法论:坚定前途是光明的。] ⑵表现:整个世界是发展的:自然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人的认识是发展。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3.发展的道路: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的特征: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 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方法论: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 (第一章)

一、辨析题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第一章)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中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 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和作用。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只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之一,它们对立的焦点是承认矛盾及 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 回答来区别的。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在哲学史上,大多 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3、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第一章)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 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5、有用就是真理。(第二章)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本质特征不是有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有用”的时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眼前的,空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狭窄的,“有用”的价值层次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有用”的最终客观判断标准应该是社会生产力 6、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第二章)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 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 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 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 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由于世界 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 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7、国家是阶级合作的产物。错误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能力。 8、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所以,“人人创造历史”。答:此说法是错误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针对个人而言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则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而“人人创造历史”没有意识到独立的个体人与人民群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理所当然的认为,每个人都创造整个社会的历史,将会形而上学和英雄史观。并且,有些反社会发展方向而前行的人的某些行为,不仅不能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他们更不可能“创造”历史。 二、简答题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第一章)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意识和物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唯物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论、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论黑格尔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论黑格尔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 摘要:黑格尔哲学囊括很多的体系,其中有历史哲学、辩证法、形而上学、法哲学、自然哲学、逻辑学等等。其中很多分支经过黑格尔学派的发展补充,都 日臻完善,不仅在过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今天也能够运用于生活之中,在 将来也有可供借鉴的地方。本文将主要从黑格尔哲学内容、体系、内涵,去分 析黑格尔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世界哲学,黑格尔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地位 随着时间的过去,尤其是一批又一批的黑格尔学派和各大哲学家对黑格尔哲学 的补充与发展以及批判与继承,黑格尔哲学在今天,再次为社会所正视,也有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再次展开对黑格尔哲学以及黑格尔其人的研究。如今,对于 黑格尔哲学的各种研究充塞在很多媒体之上,但是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概括却是 比较少,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定位也没有明确,因为很多的研究和探讨主要是对 于黑格尔哲学某方面的批判与继承。而且,黑格尔哲学的确是囊括社会很多方面,想要全面的研究会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本文从各个方面去为黑格尔哲学 在哲学史上给予一个定位。 1.黑格尔哲学 在这里,主要阐述关于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内容以及其内涵。今天,对于黑格 尔哲学,在学术界,争端不一,因此本文将从其源头——黑格尔哲学内容、体 系开始。这里将不再考究黑格尔本人的意愿,去舍本逐末,而是探究和考察黑 格尔极其之后的黑格尔学派及其他哲学的继承与补充。一个哲学体系的发展, 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功劳,历史是群众的历史,而有的学者就犯了个人英雄主义 的错误,去探寻黑格尔本人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意愿。 1.1黑格尔哲学的内容 在关于黑格尔哲学内容的范围上,哲学界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黑格尔的《哲学全书》,即仅仅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便是黑格尔哲学的全部内容。这在国内或国外都比较认同。其主要的理由 便是:黑格尔既然把它命名为《哲学全书》,当然就是其全部内容无疑。其二是:黑格尔哲学的内容除《哲学全书》外,还应包括早期的《精神现象学》、后期的《法哲学原理》和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一系列讲演录(《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等)。其主要理由有三个:(1)黑格尔曾经在 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封面上,题了“科学体系,第一部分,精神现象学”的字样,(2)黑格尔还在1812年出版的《大逻辑》的第一版序言中,表明有把 《逻辑学》作为《精神现象学》的“第一篇续”的意向, (3)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有一段论述表明《精神现象学》 是包括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 1.2黑格尔哲学的体系 因为各自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具体内容的范围的不一致,所以在黑格尔哲学的体 系划分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第一种的内容,把黑格尔哲学体系划分

笛卡尔与形而上学

浅谈笛卡尔与形而上学 勒奈·笛卡尔作为近代唯理论哲学的创始人不仅奠定了近代唯理论哲学的主要原则,更是为17世纪形而上学奠定了基础,在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时至今日,笛卡尔在西方哲学中仍有着广泛的影响。一些流派、观点都直接或间接与他产生关系,从他的思想和方法中汲取灵感。而他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就是他对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贡献之一。 一、笛卡尔之前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这个词源于希腊文ta meta ta physica ,字面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它最初只是安德罗尼柯(Androicus)在整理和分类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讨论终极本原问题的著作排在其物理学之后而得名。此书进入中国,由于其内容具有超感性、非经验对象的性质,与魏晋时期的玄学相似,曾被译为“玄学”。后来严复据《易传系辞上》中“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之说,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再后来,在黑格尔那里,“形而上学”被赋予与辩证法相对的,某种机械的,静止的和绝对僵化的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也是在这一含义上使用该概念的。 形而上学问题涉及到哲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尤有重要意义,它是哲学问题的核心和基点,甚至成为哲学的同义词。

1.形而上学意义的开端 从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关于“水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始,西方哲学就把探索“始基”,即宇宙自然永恒普遍之本质的形而上学问题提了出来。后来巴门尼德提出更为一般的“存在”作为万物的“始基”,从而奠定了他在形而上学史上的“开端”地位。巴门尼德认为有两条不同的研究途径:一条是主张“存在着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主张“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必然存在。” 保罗·爱德华兹(P.Edwards)在其主编的《哲学百科全书》的“形而上学”篇中这样认为:“最恰当地说,形而上学开始于巴门尼德,因为在他残留的作品中表现,至少是暗示了作为一门独特的哲学探索的形而上学的一些典型特征”。[1] 在巴门尼德之后,苏格拉底(Socratee, 公元前468—前399)对形而上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他把神和心灵作为哲学的对象,对事物的目的进行研究。其次,他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这个命题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它不仅可以推出善就是真,且具有“合理的利己主义”。再次,他对一般伦理定义进行寻求,为形而上学的基本对象的确定提供了前提。

唯物辩证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关系

§第25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可知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教学难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和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涵义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来源于古希腊文,其早期含义是进行谈话、进行论战的意思。古希腊哲学家把在论辩时揭露和克服议论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艺术叫做辩证法。柏拉图把辩证法引入哲学,把它作为研究概念思维艺术的专门科学。 2、形而上学是与唯物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源于古希腊文,形而上学的本意是“物理学后编"。从黑格尔开始,就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论。 3、两种对立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1、为什么说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它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好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与辩证唯物论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一理论体系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辩证唯物论是指人们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观点和看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派系繁多,相互斗争、相互推翻。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争论的焦点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凡是认为存在是思维的反映,思维是第一性的属于唯心论学派,凡是认为思维是派生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属于唯物论各种学派。另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但绝大多数哲学家作了肯定的回答。 辩证唯物论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上,辩证唯物论批判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抽象的、僵死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观点和方法,以辩证的理论思维方式发展了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科学的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人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的中国版 早在中国战国时期出现的墨家思想,创始人是墨翟。

⒈ 马克思吸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主要是

⒈马克思吸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主要是() A 辩证法 B 唯物主义 C 价值论 D 阶级斗争 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 B 实物性 C 结构性 D 可分性 ⒊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社会实践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科学发展观 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董仲舒:“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 形而上学观点 B 唯心论观点 C 辩证法观点 D唯物论观点 ⒌人的存在方式是() A 时间 B 空间 C 实践 D 运动 ⒍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 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⒏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 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A 肯定中包含否定 B 量变引起质变 C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 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⒐阶级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 阶级斗争 B 改革 C 科学技术 D 社会精英 ⒑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关系中,()是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 B 家庭关系 C 政治关系 D 分配关系 ⒒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 商品和商品的对立 B 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C 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 D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对立 ⒓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通过() A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B 改进劳动技术的结果 C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 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⒔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⒕某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为1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万元,可变资本2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是40万元,其利润率是() A 20% B 40% C 200% D 50% ⒖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决定的。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具体劳动时间 ⒗()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A 劳动二重性 B 剩余价值学说

浅谈儒家政治哲学比较研究中的形而上学和薄化理论.doc

浅谈儒家政治哲学比较研究中的形而上学 和薄化理论- 在当今儒家政治哲学的比较研究的成果中,白彤东的近作《旧邦新命》无疑是一份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它对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民主社会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颇具洞察力和启发性的对比与分析。我赞同其中绝大多数的分析细节和结论,也毫不怀疑其研究价值。但在原则性的态度和方法上,却有两点颇难苟同:一是白彤东对儒家形上学如果不是否定起码也是某种排斥的态度;二是他所使用的疑似过于泛化的薄化策略。由于这两个不同点对于理解儒家政治哲学以及儒家思想均至关重要,我愿在此对它们作一些反思。本文第一节到第三节试图论证排斥儒家形上学的态度是由于对儒家资源所涉及的各种维度之间的关系未能予以正确理解造成的。第一节简介排斥儒家形而上学的态度,第二节讨论儒家思想的四个维度及其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运用这四个维度及其之间关系来说明为什么排斥儒家形上学的态度不成立。最后,第四节讨论泛化的薄化策略所引起的问题。 白彤东对儒家形上学的排斥态度可从以下这一段话看出: 我们都知道,宋明儒家发展了儒家的形而上学,而新儒家在这点上基本是追随宋明儒家的。这是很多人偏好晚期儒家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意义有怀疑,那么晚期儒家很强的形而上学倾向就成了问题。与此对照,恰恰因为早期儒家是前形而上学(gre一metaphyical)或非形而上学的,他们的哲学就变得更可取。它更接近于政治问题之根;它对这些问题的处理的锋芒还没有被形而上学的套话(( jargons所掩盖;它们不是形而上

学的而是政治的这一事实也使它更有普适性,因为它更能被持有不同形而上学观点或罗尔斯所称的全能教义( comprehensive doctrines)的人所接受。 这一段涉及了许多问题,有些有争议性如政治的比形而上学的更有普适性吗?早期儒学比宋明儒学更接近政治问题之根吗?如果政治问题之根是个清楚的概念的话;有些不具争议性如早期儒学与宋明儒学相比,形而上学关怀相对要少。我在这里想讨论的是这一段中所透露的如下态度: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关怀,尤其是新儒学对宋明儒家的形上问题的讨论,妨碍或掩盖了对儒家政治哲学的理解与研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doc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识记: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理解: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2.能力方面①逻辑思维能力。本框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②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觉悟方面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学案流程】(一)课前准备1.搜集①关于克隆人、转基因食品等科技前沿方面的资料。②关于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③你感到困惑的人生或社会问题。2.思考①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评价克隆人、转基因食品等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的活动对环境有何影响?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哲学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尝试分析评价你所困惑的人生或社会问题。你能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评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问题导学1.简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及根本分歧是什么?答案: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毫不相干的,任何事物的性质和状况都不受周围环境的制约。第二,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形而上学则主张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动、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不会有质变,不会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第三,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所以,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坚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形而上学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矛盾,必然是强调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把事物的一个方面、一种属性绝对化。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综上所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一、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第一哲学=树根。有树根就有树干、树枝,有第一,就有第二、第三,既然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看成第一哲学,那么我们不妨就把辩证法看成第二哲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呢?屈原有名句“路漫漫去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就是坎坷、曲折、遥远的意思,全句翻译过来就是~人生道路的道路很曲折坎坷遥远啊,我要百折不挠地去追求最平最直最宽的金光大道啊。形而上学有和这个名句相近的意思,但意义会更广泛,是指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我们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形而上学是用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种认识全错,但是这种舆论至少诱导了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正确认识。孟子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画一份图纸,不能只用直尺、或只用圆规,当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是不能只依赖一种哲学思维的,而这里,形而上学好比是一把直尺,而辩证法就好比是一个圆规。他们(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只能各司其职,而不是让一个工种干两份不同的活。形而上学侧重理论研究,辩证法侧重司法实践。 与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的形而上学相比,中国古老的《易传系辞》中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亦或被称为象形文字的汉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包含一个几何图形的形字,这些人当初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会不谋而合呢?简单的说,几者都是围绕着有形体与无形体展开的说明,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把物理学这个有形体,来衬托‘后物理学’也就是形而上学这个无形体,什么是有形体?什么是无形体呢?有形体就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例如人,动物,建筑等等,无形体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理论,概念,定义、定理等等。如果用电脑来作比喻,主机、显示器、键盘等这些硬件就是有形体,而电脑软件就是无形体。用人作比喻,人的四肢百骸就是有形体,而思想就是无形体。《易传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二者(安德罗尼克与易经)极为相似,翻译过来就是;对思想理论(无形体)的归纳总结是真理,对物质(有形体)的研究开发应用是科学。现在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出来,他们为什么都包含一个几何图形的形字,其实讲无形体,讲思想性的东西不容易被人理解,他们是想通过用有形体作比喻,使人们理解无形体,通过最形象的比喻,来揭示最深奥的道理。 形而上学这四个字蕴含着什么样的含义呢?形就是几何图形,就是有形体,而,是指沿着,上,就是方向,这里指上下左右内外前后所有方向,学,是指研究,计算等。连贯起来翻译就是,研究哲学要像研究几何学一样,几何学是根据有形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其哲学的一大特色。黑格尔站在近代哲学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恢复了古代哲学的辩证法传统,用辩证法来克服近代哲学机械世界观的局限,以辩证法为结构,第一次使形而上学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辩证法乃是黑格尔解决哲学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辩证法既是黑格尔对哲学的伟大贡献,同时也是其哲学中受到人们批评最多而且遭到人们误解最多的地方。譬如我们现在专门讨论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本人肯定会不以为然。因为他的辩证法与他的哲学体系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毋宁说辩证法就是他的哲学体系。所以,我们实际上既不可能脱离辩证法来讨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不可能脱离他的哲学体系来讨论他的辩证法。换言之,理解黑格尔的哲学首先应当理解他的辩证法,而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又必须把握他的整个哲学。 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一部重要哲学着作,他代表了当时的唯物主义观点,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的分析批判。他认为人的精神、思想是人脑的属性,是附属于肉体的,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把精神和思维看作一种脱离人脑而独立的东西,“没有感觉,没有人的,在人之外的思维”是十分荒谬的。 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不过是以精神、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上帝,“唯心论直接地将理性神化”,“黑格尔哲学是将思维……当成了神圣的绝对的本质,…绝对?哲学的秘密,因此就是神学的秘密”。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将精神、思维“外在化”为自然的学说,不过就是改装了的上帝创世说,“从精神里推出自然,意思等于算帐不找掌柜”,“等于从水里做出酒”,“等于用语言呼风唤雨,用语言移山倒海,用语言使瞎子复明”,“等于处女借圣灵而生救世主”。 卡尔·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时,没有认识到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其合理成分,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马克思写了一本《费尔巴哈论纲》来分析评价他认为费尔巴哈的正确和错误的地方。 黑格尔哲学方法是辨证的,体系却是形而上学的、或者说本体论的,这种体系束缚了辩证法的贯彻——缺乏实践性和革命性,科学性也不彻底。 说实话,我很喜欢黑格尔哲学,世界上需要有这么一部书!严整庞大,深刻完备,令人崇敬不已…… 但可以了,本体论或形而上学到此终结,它本身具有基督教唯心主义的明显特征不说,剥离这些之后,这种沉重的体系也妨碍为革命实践而进行的科学反思;虽然哲学家、思想家少不了做这种细致而广泛的研究工作,但这种体系构建很容易形成僵化的教条,需要一种生机勃勃的思想形式和哲学形式。 “哲学家总是按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批判反思学术和现实,具体指导社会实践,这样的哲学是理想的哲学——而“思想大全”式的黑格尔哲学应属一代风尚之神品,在科学发展全面挺入旧哲学各个领域的今天,这种哲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洁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洁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洁 【作者】吴晓明 【作者简介】吴晓明,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200433 【内容提要】欲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必先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性质;而这一性质首先通过与理性形而上学的关系呈现出来。其要义在于从理论上批判地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这一革命是由存在论基础上发动的。先前对马克思哲学的领会往往忽略或者回避了这一点,从而导致某种退化的理解。本文力图通过与当代哲学的对话,特别是通过阐释尼采、基尔凯郭尔及海德格尔对超感性世界及柏拉图主义的抨击,指证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如何先期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并洞穿了它的秘密。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不是对形而上学之一种的批判,而是对形而上学之一切的批判。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哲学的进展使得马克思哲学的这一划时代功绩它曾被历史地遮蔽被历史地再度揭示出来。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全部形而上学/终结 对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的估价,实际上是对其哲学革命的估价。而这一估价,最关本质地牵扯到这一哲学革命与全部理性形而上学的关系。如果说,先前人们对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的意识还相当表面和薄弱(基本上还只是言辞方面的),那么,为了使这种当代性得到更充分的表现和理解,就必须使上述关系在哲学上得到深入的阐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核心内容,是在本体论(ontology,或存在论、存有论)基础方面发动和展开的,其否定性的结果,便是从根本上终结了全部理性形而上学。为了把握这一结果(仅仅是在否定性结果的意义上),一种较为简便的方式是使马克思的批判与当代哲学之同一趋向的努力形成对照;因此,在这里我们将要提到的是这样一些理性形而上学的反叛者,即基尔凯郭尔、尼采和海德格尔。 (一) 对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的理解构成真正危胁的,是把这一哲学完全局限在近代哲学的范围内,并在这一范围内构成马克思哲学与其他哲学的种种对立。这不仅是一种虚构的神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复习资料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复习资料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矛盾的观点)→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否认矛盾的观点)重要原理内容方法论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含义1.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2.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和诡辩论。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整体和部分关系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1.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2.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1.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2.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部分离开整体就不成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结果。2.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1+1>2)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发展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自然界是发展的。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看问题。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量变。事物是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反对急于求成、“激变论”。)2.当量变达到一定的度的时候,要果断的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庸俗进化论”。)发展

马克思 如何看待形而上学

在当代的哲学环境中为形而上学正名显得不但不合时宜,而且显得困难重重。这主要是由于从近代哲学开始的对形而上学的据斥和科学主义的滥觞所形成的对形而上学问题理 解的混乱。虽然形而上学在历史上多次受到批判,但是,从来也没有象当代这样对待形而上学---无论中外哲学都对形而上学形成了严厉的批判和据斥。可以说,形而上学被康德在他的古典阶段证明了是一种科学的形式而后被黑格尔完善为古典形式的形而上学大成以后,形而上学的哲学前途被人类的意志取消了,形而上学的前途被科学的前途所取代。但是,正象我们看到的科学在当代所经历的那样,当科学本身的形而上学本质逐渐暴露出来,对科学的本体论反思发现它的形而上学的特征以后,以至于它的发展及其需要形而上学的哲学的支持时,形而上学的哲学复兴将是一种历史的和理性的必然。 之所以形而上学在哲学中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在哲学中,“存在”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它是所有哲学都在回答却始终存在的问题。随着理性的进步,应该认为存在问题是哲学应回答的最大的哲学问题。“存在”究竟怎样存在,或者说应当怎样存在是我们的当代的哲学要回答的。人类的知性能否认识存在,以及认识的存在是否就是存在的自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的过程构成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所熟悉的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形而上学在证明着存在的形式化,以形式作为把握存在的方法---从存在到存在形式的思维形式构成的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不能引导我们继续深入的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时---当存 在的形式出现了形式化的困难之后,当代的哲学必须首先对存在何以为存在的问题给予回答。 但是,我们在回答存在问题之前,首先要考查主体自身的存在,这一作为人的主体性存在的形式问题,由于人类对自己的存在---形式的自在从来都没有被怀疑过,这就引起我的怀疑,这一问题就是:人怎样证明自身的存在。我的研究发现,西方哲学除了把人的存在作出 形式化的证明之外,即人具备的时空形式和人以自身的时空形式所进行的思维以外,没有对存在和存在的形式化给出更为可靠的证明,由此,我提出的进一步的问题就是,人类怎样证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感想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感想 我通过半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我对它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更真实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不但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这也使得它必定会随社会的变化和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因为它产生于实践,发展于实践,检验于实践。正是这种深深扎根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性质,它才得以成为最受人们认可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可以说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个相对的真理。 唯物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而实践于社会的概念是它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的哲学原理。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它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又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形成的结构组成的纽带。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则是辩证法。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推动着这个哲学本身永远与社会实践亦步亦趋地一同进步着。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以至无穷。它是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因此它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唯物辩证法认为:

黑格尔哲学核心内容

黑格尔“实体即主体”思想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的序言中说到:“照我看来,——我的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这就是著名的“实体即主体”的基本原则。 ?实体即主体的思想最早提出者是亚里士多德,他在《范畴篇》里曾经从逻辑判断的角度为实体作出规定,他认为实体就是只能充当命题判断中的主词而不能充当宾词的东西。而当黑格尔提出“实体即主体”时,无论实体还是主体在概念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笛卡尔开始,主体已经不仅仅是判断中的主词,而是更多地被用于人类理性尤其是认识能力。由于近代哲学是通过与客体之间的差别来确立主体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两者的同一性问题。黑格尔现在提出这个原则,就是想使主观性原则与古代哲学的客观性原则融为一体。与亚里士多德相比,黑格尔考虑更多的是实体本身的能动性。在他看来,实体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其自身是能动的,这样的实体就是“活的实体”。 ?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开始陷入了二元论的困境。斯宾诺莎强调了实体的一元论,但是缺少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原则;康德虽然发扬了主体的能动性,然而却始终无法扬弃外部世界的现实。黑格尔主张“实体即主体”,因为实体自身就蕴含着运动发展的能动性的内在动力。实体作为“活的实体”只当它是建立自身的运动时,或者说,只当它是自身转化与其自己之间的中介时,它才真正是个现实的存在,它这个存在才真正是主体。 ?在黑格尔看来,实体惟有在自身中就蕴含着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才可能展开自身而成为现实。也就是说,实体并非无差别的同一性,而是在其自身内部就蕴含着否定性和矛盾:由于实体自身就具有能动性,所以它自己否定自己而成为发展出来的现实。因此,只有当我们把实体同时也理解为主体,理解为自己展开自己的运动的时候,才能说明它的现实性,而实体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就表现在它自身之中就包含着纯粹的否定性,因而它是单一的东西自己否定自己从而分裂为二,将自己树立为对立面,然后扬弃自身中的矛盾和对立,重建自身统一性的过程。由于实体就是主体,其自身就具有能动性,因而实体的运动过程乃是它的自我运动,世界就是它的外化和展开。于是实体的运动就成了以终点为目的的自己展开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而且只有当实体真正成为主体,从潜在展开自身并且重建自身同一性的时候,它才是现实的。 ?所以在黑格尔看来,真实的存在或真理并不是现成存在的所予对象,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由于这个发展过程是其自己展开自己的自我运动,而且只有当它达到了终点时才能成其为现实,因而真理乃是将所有一切展开了的因素包容于自身之内的“全体”。 ?单纯的实体还只是潜在的因素,当它展开自身而外化为世界时,也仍然不是真正的现实,只有当实体展开为世界并且扬弃一切差别重建自身的同一性的时候,它才是真正的现实,而这个重建自身同一性的工作就是通过人类精神对于绝对的认识活动来实现的。

形而上学的两种定义

形而上学的概念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 两种意思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下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下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这就是你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因为,我们可以想,当我们用自

界的本质(理性主义),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直观经验去把握(经验主义)。这个就是“认识论”,广义上的形而上学,应该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 广义上说,研究超越感性经验存在的学问,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学。而开头给出的形而上学的定义,指的就是这个。“实在”指的是事物被现象掩盖了的本质(其实没有不被掩盖的本质,这种说法本来就欠妥,此处这么用乃是便于理解),人们通过一个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但是人类的认识是发展的,许多过去认识到的“实在”被新的科学发现证明也只是现象,因此人们必须思考,一个事物存不存在终极的实在。有认为存在终极实在的,即世界的原理事先已有定论的;也有认为认识是不断发展,不存在终极实在的。此外,如果存在终极实在,人类能不能掌握这个终极实在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掌握了,就等于掌握了宇宙根本规律,算命等就具有了科学性。 因此,简而言之,大概可以这样认为,形而上学就是研究本质的学问。它是高于物理学的,物理学研究现象及规律,而形而上学研究其存在及实质。 在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著作里,“形而上学”,还有另外一个意义。 先说个古老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传统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是即是,非即非,所以,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鸡,就是先有蛋。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在这里陷入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鸡,那么这只鸡是怎么孵出来的呢?如果先有蛋,那么这个蛋是怎么生出来的呢?从而陷入了无穷的循环之中。 科学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上,鸡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鸡,意为鸡不一定从来都是孵化出来的;蛋,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蛋,也不一定从来都是鸡生出来的。而是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这样的形态的。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完成了一个“对立统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因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鸡和蛋是进化而来的这只是依据,并非问题的答案,题目要求是分先后,也就是时间顺序。如果解决问题找不到答案,就可以弄一种模棱两可的说法,然后以之为真理的话,那么世界上所有的无赖都是先知了。 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鸡和蛋作为一种存在,鸡生蛋,蛋成鸡,交替出现这是一种存在形式。在时间轴上,鸡和蛋的形态一直在变化,如果把当今存在的鸡和蛋的形态作为标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