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探析_463

公共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探析_463
公共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探析_463

公共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探析

一、引言

在公关活动以及资源中心之中,公共图书馆发挥着的作用以及价值,同时城市的有效建设也离不开图书馆,在信息化以及科技化时代之下,为了更正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们综合素养的提升,我国必须要积极的加强对图书馆硬件设施的有效建设,保障现有的公共图书馆能够符合人们的阅读需求,让公众能够对现有的图书馆有一个更高的满意度以及认同度。其中中庭空间是读者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和场所,该空间的设计质量以及设计水平会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二、公共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特点

(一)、宽敞性

从上文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中庭空间是一个公共空间,大部分的读者集中一个区域之中。因此在中庭空间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以宽敞性为核心,营造一个明亮且面积相对比较大的公共空间,让读者能够在内部任何一个空间中都能够享受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有一个更加开阔的感觉,更好的促进空间层次感的提升。其中设计者会倾向于选择一些平台、桥的形式来对空间进行有效的对接,严格按照具

体的阅读需求进行有效的分析,积极的营造出一种贯通以及重叠的效果,更好的促?M视觉穿透力的提升。

(二)、流动性

除了宽敞性之外,公共空间的中庭空间还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设计者会采取梯道的形式来不断的延伸现有的空间,将交叉与延伸相结合,引导人们在建筑之内进行不断的突破以及前进,实现有限空间的优化利用以及面积的提升,保障各个空间都能够实现相互的过度延伸以及渗透。在体验不同的中庭空间时,阅读者能够在空间变化的具体感知中更好的了解空间的丰富性以及不同的组合形式,真正的将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相结合,创造出多层次的空间艺术形态,更好的实现水平空间的有效拓展。其中垂直流动能够实现不同层次之间的贯通,全方位的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变化特色,形成良好的视觉感受。

(三)、复合性

设计师的设计中庭空间时可以结合不同的使用要求了解各类空间设计的类型以及功能,根据不同时期之中的具体建筑特色实现各种设计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整合,以体现过渡空间的复合性为基础和核心。其中图书馆功能的需求有所区别,在设计的过程之中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大空间的具体应用要求,充分的发挥交流,休息以及阅读的

功能以及作用,尽量避免边界的设计,为读者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提供一定的便利。其次,设计者还可以利用中庭空间实现不同建筑之间的有效组建,将新型专业技术与传统的设计技术相融合,更好的实现传统建筑功能的更新以及丰富和发展。

三、公共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要点

(一)、整体化设计

在公共图书馆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首先需要注重形式上的设计。一般来说,中庭空间的设计需要以几何图形的应用为主,设计师需要对基本的几何体进行增减以及切割,立足于基本简单图形的实际情况积极的增添有机的形态,通过这种形式来实现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其次,为了保障整个空间形态的多元化以及多样性,设计者可以将斜线曲线以及直线相结合,实现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灵活运用,更好的保证整个空间设计的趣味性以及多样性,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另外,不同中庭空间的具体位置以及功能有所差异,因此在选择设计方法是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了解形式设计的实质要求,严格按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更好的保障使用功能的有效提升。

其次则是交流组织。作为建筑内部的设计要点,水平交通是体现整个中庭空间特色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不同艺术设计形式之间的自

然过渡,设计师需要了解空间文化性以及具体水平和垂直的交通问题,有效的缩短直线的距离,结合相关的应用复杂程度了解不同空间分隔以及联系的实质标准,以提高整个空间的利用效率为切入点,更好的避免不同应用形式之间的冲突以及矛盾。

(二)、生态化设计

整体空间的生态化设计对设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者需要结合目前的自然环境,积极的利用新的能源来代替传统的能源,将节能减排与生态设计理念相融合,更好的体现整个空间设计的环保性以及现代性。其次,尽量的减少人工照明,营造一种自然且和谐的空间和氛围,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空间设计的基础以及原则,积极的体现建筑的内外交互性。在设计不同的室外空间以及室内休息区域时,设计工作者还需要将人工照明的控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相联系,有效的避免整个图书馆过于严肃,同时建筑师还需要将建筑结构以及建筑设备相联系,保障两者的灵活性以及多样性,积极的打造与众不同的中庭空间意境,更好的满足读者心理上的个性化需求。

(三)、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公共图书馆中庭空间的重要设计依据,设计师需要以体现一定的人文性以及工具性为立足点,结合空间模式设计的实质要

求保障空间秩序的多元化,创造出阅读交流以及休息的公共区域,体现整个公共区域的多元化以及多功能性,更好的发挥人性化特点的作用以及价值。

四、结语

在公共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的过程之中,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要素,将整体化设计,生态化设计以及人文化设计相联系,积极的体现该空间设计的具体要求以及核心内容,主动的为阅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保障其能够在该公共区域之中更好的满足个人的个性化以及多样化需求。

制度转型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概念定位

制度转型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概念定位 金胜勇/贾东琴/张志广 2013-2-26 15:42:44 来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银川)2009年9期【英文标题】Public Library Concept Position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作者简介】金胜勇,男,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图书馆学系主任;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贾东琴,女,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张志广,男,华北煤炭医学院图书馆,河北唐山063000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正处于多元化制度转型的社会环境之中。文章将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概念,即“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重新定位为“以收藏和组织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知识信息服务的社会机制”。这一概念内涵的变化,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概念外延,使得公共图书馆事业能够适应由较多关注“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制度向关注“服务”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制度转型发展趋势。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制度/图书馆制度转型

1 引言 图书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以传统印刷信息为收藏管理内容,以手工操作为服务手段的时期后,已进入了由传统、单一、封闭型图书馆向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图书馆转变的自动化阶段,并向着数字图书馆的方向发展。当前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社会许多领域的发展都呈现出一定的转型期的特征,此时我国的图书馆及其制度也面临着转型的挑战。 多年来,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结构依据管理体制可分为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和科研机构图书馆系统、专门图书馆系统等几大体系。由于受图书馆法缺失和资金匮乏等障碍因素影响,作为图书馆事业结构支柱之一的公共图书馆其所提供的服务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加之近几年,随着社会转型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民间资本对图书馆事业的支持和对相关信息服务领域的参与度逐步提高,民办图书馆作为新生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但由于受到图书馆制度等各方面的限制,发展缓慢。随着公共图书馆进入转型时期,对民办图书馆实施适当的制度安排以适应图书馆制度创新就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当务之急。这其中最首要的问题,是对公共图书馆的概念进行重新的定位。 2 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概念解析 公共图书馆的出现是近代人类社会文明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产物,是封建藏书楼同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的分水岭。100多年前,普勒对公共图书馆做过经典的概念描述:公共图书馆是依据国家法律建立的,是受地方税收支持的,是被当

地下建筑中庭设计探讨_陈志龙

文章编号:1001-831X(2002)04-0347-03 地下建筑中庭设计探讨 陈志龙,吴 涛 (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人防工程系,南京 210007) 摘 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障碍之一是来自于人们心理方面的问题,中庭的应用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地下建筑中庭的特点,围合方式,界面设计,以及几何特征等多方面分析,探讨了地下建筑中庭设计中的问题。 关键词:中庭;地下建筑;空间形态 中图分类号:TU9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庭通常是指建筑内部的庭院空间,其最大的特点是形成具有位于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是建筑设计中营造一种与外部空间既隔离又融合的特有形式,或者说是建筑内部环境分享外部自然环境的一种方式。在地下建筑中,中庭的应用可解决地下建筑固有的一些问题,诸如不良的心理反应、外部形象与特征不明显、观景与自然光线的限制、方向感差等。 1 地下建筑中庭的特点 地下建筑完全在地表面以下,自然会在设计及使用上带来许多难题,然而这些难题并不构成绝对的障碍,通过精心设计和技术革新是可以克服的,中庭的应用就是解决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常中庭所营造的空间在地下建筑中是最富有变化、引人入胜、宽松雅致和更接近自然化的空间,很容易形成地下建筑的中心标志物,并构成了地下建筑的主要形象。对于层数少、平面体量相对较大的地下建筑,更需要一个中心开放的“核心”空间,来改善地下建筑方向感差、缺乏刺激的问题及缓和地下建筑内部的局促感,使地下建筑的内部空间有拓延、有发展,容易让人感受到地下建筑的外形特征和体量的存在。中庭空间很好地解决了地下建筑封闭隔绝、视觉信息缺乏、空间形体单一、可读性差及缺乏自然环境和天然光线的渗透等问题。因此,地下建筑的中庭成为一个包含了人、活动及自然要素的,多样的、发展的、激励人心的景观空间源泉。 地下建筑中庭的特点(尽管它们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出现)主要有:①它们有来自上方或侧方的天然光线,空间内部包含着自然因素,诸如植物、水景、山石、小桥等,构成一幅静与动、凝固与变化的场景;②它们是一个人可以进入的社交活动与休闲的多功能场所;③它们通常是地下建筑的交通枢纽或是整个建筑的“核心标志”;④它们通常与地下建筑的出入口完美结合,一起成为建筑外形特征的主要构成要素;⑤它们的空间构成有时不止一层,常被窗、门或带形廊等所围绕;⑥它们与外界自然环境联系密切,景观互补。 图1是美国奥马赫共济会总部扩建工程的平面及剖面示意图,奥马赫共济会总部扩建工程建筑面积1.7万m2,是完全建在地下的三层建筑物,无论从建筑物的内部还是外部观看,最大特征是广场地面上的直径27m的镶玻璃圆屋顶,圆屋顶罩在最上层中央有喷泉和植物的中庭上。圆屋顶不仅标志着地下建筑的存在,而且成为整个广场景观设计的核心。 第22卷 第4期2002年12月 地 下 空 间 UNDERGROUND SPACE Vol.22 No.4 Dec.2002 收稿日期:2002-05-19 作者简介:陈志龙(1964-),男,江苏人,硕士,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与教学工作。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实例分析

51 51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实例分析 梁晓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快速,我国既有建筑及每年新建建筑量巨大,加上我国为人口大国,建筑能耗大于全国总能耗的25%,增长速度远高于能源生产。鉴于建筑用能的严重浪费,抓紧建筑节能工作成为国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家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建筑节能的标准、规范及条例。本文将结合广东地区建筑节能设计实例分析,说明如何使用既有建筑技术、材料和方法满足建筑节能规定指标。 [关键词]建筑节能 围护结构 常规性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业发展迅猛,建筑能耗问题也相应产生。国家先后出台了多份关于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文件及规范,如:于200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于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以及于2008年8月由国务院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这些条例与规范的颁布无不体现国家对建筑节能的重视力度,可见,建筑节能设计在建筑设计流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尽管“低碳”与“绿色”已成为当下的流行词汇了,在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工程设计中,大多仍为常规性建筑,这些项目通常造价有限,以致不能使用先进的生态设备及技术。此时,为了能满足国家强制的节能规范,需在建筑的功能空间及围护结构的选择上作一定的考量。 以下,通过两个工程实例分析如何使用既有建筑技术、材料和方法来满足建筑节能条例。 工程实例一: 珠江太阳城广场商业中心1、项目情况: 珠江太阳城广场商业中心坐落在广州市珠江新城东部中心北段,东临平川路,西临马场路,是一座集商业、娱乐、特色服务、绿色广场于一体的综合商业设施。规模:用地约34776 m2,总建筑面积144685 m2。该工程的设计理念是想要把“娱乐”渗透到“购物”中,“健康绿色”引入“商业”。于是,设计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希望营造的商业氛围和设计理念所带来的效果。 2、出现的问题:“理念”造成建筑能耗过高,不能满足国家规范要求。 由于广州地处夏热冬暖的气候带,且夏季在一年中时间相对较长,采用这样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会造成该建筑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耗能过高。尽管采用了6+0.76+6钢化夹胶Low-e玻璃(遮蔽系数:0.61,可见光投射比:0.52)的设计,但经过对建筑进行节能验算后发现,其建筑能耗不能满足国家规范要求。 3、解决方法: (1)利用平面布局中的有利空间 通过对图纸进行深入分析后,我发现,在玻璃幕墙与商铺之间,有不少宽度为500~700mm的幕墙检修通道,有些甚至贯穿两层楼(附图1)。这些其实可以成为非常优良的隔热层,于是经与空调暖通专业商量,在这些检修通道设置一定的排风口,使这些检修通道的空气流动加快,达到迅速散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自然的隔热通风带。在不增加工程造价,不破坏立面设计的情况下达到节能的目的。 (2)从材料的性能研究和改进入手,提高其节能效果 玻璃方面:附加能提高综合遮阳能力的新型做法 通过对玻璃厂家咨询,了解到一种合适的玻璃做法――双层印丝(或者彩釉)系统。这是一种将无机丝网(色釉)印制在玻璃表面,再进行烧结处理,使其永久印于玻璃表面的一种做法。这样做的优点在于,能加大玻璃的遮蔽系数,而对可见光投射影响又不会太大。经过附加的双层印丝系统的Low-e玻璃(钢化夹胶6+0.76+6),其遮蔽系数由原来的0.61降低到0.54,可见光投射比仍能到达0.5(高透)。也就是说,采用此系统的幕墙设计,能达到 较高的遮阳效果,亦即对能耗的节约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墙体方面:改用隔热更优良的复合墙材 该工程原设计外墙采用加气混凝土(厚度190,密度700,导热系数λ为0.25 W/(m2·K) ),后经甲方同意,将其修改为复合墙板(厚度120,密度750~800,导热系数λ为0.19 W/(m2·K) ),在密度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复合墙板的导热系数从原来的0.25降为0.19,即其隔热性能得到大大提高。 4、调整后的效果:能耗满足国家规范要求 经过以上的节能设计调整后,再对模型进行验算,其结果令人满意:整体能耗有所降低,不仅满足权衡验算的能耗要求,其节能率能达到56%的理论值。 工程实例二: 广州亚运运动员村住宅节能(一区)1、项目情况: 广州亚运运动员村位于番禺南沙区,是为广州2010年亚运兴建的重点项目。本人负责节能设计的“运动员村一区”总建筑面积:121306 m2 ,共有10栋住宅,分别为地上14层和12层,地下一层(附图2)。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对于建筑节能的政策,在项目之初,负责该项目总指挥的重点工程办公室就出台了《广州亚运城住宅节能设计标准》。 2、面对的问题:标准高于国家规范要求,设计上难度加大。 《广州亚运城住宅节能设计标准》中对各个指标甚至连一些构造的做法都有较细致和明确的规定,有些规定甚至还高于国家标准,同时也比平时习惯采用的广东标准细则更严格。因此,既要保证能满足亚运标准的同时,又要严格遵循构造的合理性与实操性,令设 附图1

new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新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2012)

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图书馆服务资源、服务效能、服务宣传、服务监督与反馈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县(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街道、乡镇级公共图书馆以及社区、乡村和社会力量办的各类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0001·1标识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一部分:通用符号 建标108-2008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 建标[2008]74号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由各级人民政府投资兴办、或由社会力量捐资兴办的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图书馆,是具有文献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存储、传播、研究和服务等功能的公益性公共文化与社会教育设施。 3·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 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架构,其建设原则是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体现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捷性的发展定位。 3·3 服务资源(service resources) 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服务过程中所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主要包含了硬件资源、人力资源、文献资源和经费资源。 3·4 服务效能(service efficiency) 公共图书馆投入的各项资源在满足读者和用户需求中体现的能力和效率。 3·5 区域服务人口数(regional service population) 各级公共图书馆所在行政区域的常住人口数。 3·6 呈缴本( legal deposit copy) 根据有关法律或法令规定,出版者每出版一本新书刊都要免费呈缴一定的样本给指定图书馆,这种制度称为呈缴本制度,所呈缴的样本为呈缴本。 3·7 文献提供(docum ent supply) 也可称文献传递,是指图书馆或其他文献收藏机构根据读者要求,利用互联网、电子邮件、邮递等方式为本地或异地的读者直接提供所需原本文献和复制文献的服务形式。 4总则 4·1为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改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条件,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和管理效益,制定本标准。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班级序号: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姓名: 班级: 学号:

目录 1.总体说明 (1) 1.1钱江新城核心区基本情况 (1) 1.2地下空间规划的指导思想 (2) 1.3地下空间规划的总体构思 (2) 1.4地下空间开发模式 (3) 2. 地下交通规划 (3) 2.1地下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3) 2.2地下铁路规划 (4) 2.3地下公路交通 (10) 2.4地下停车系统 (12) 2.5地下步行系统 (13) 3.主要节点规划 (14) 3.1市民广场地下空间规划 (14) 3.2地下商业街规划 (24) 4.地下市政设施规划 (29) 4.1地下市政设施规划原则 (29) 4.2共同沟规划 (29) 4.3共同沟的布置 (31) 4. 4雨水收集系统规划 (36) 4.5地下变电站和煤气站规划 (37) 5.地下防空防灾系统规划 (37) 5.1防空体系规划 (37) 5.2城市灾害预防 (39) 6.环境规划 (40) 6.1人文环境规划 (40)

6.2生态环境规划 (41) 7.参考文献 (43) 8.图 (44)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1.总体说明: 1.1钱江新城核心区基本情况: 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杭州CBD)位于市城区的东南部,钱塘江北岸,距离西湖风景区约4.5公里,距萧山国际机场约18公里。所辖范围为:东临钱塘江,南靠复兴地区,西依秋涛路,北至钱塘江二桥、艮山西路,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它将平行于钱塘江的富春江路作为核心区商务发展轴,将是钱江新城最长、最繁华的景观道路;新城核心区以市民中心为核心,向江形成中轴线,两侧将建设杭州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新城规划具有低密度、高容积率和高绿化率的特点,将集中杭州的现代化建筑群,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杭州钱江新城的大部分地区位于老海塘——钱江路和航海路以外,曾是杭州的城郊结合过渡地带,因此现状主要以居住用地、村镇用地和村办工业、仓储用地为主;沿江地区大部分为水塘和农田,且地势低洼,平均地面标高在7米左右。核心区块即中央商务区占地面积3.29平方公里, 可建建筑面积约为650万平方米,包括八个功能区,即行政办公区、金融办公区、商务办公区、商贸会展区、文化休闲区、商业娱乐综合区、办公园区和滨江休闲游游憩区。 规划区域四周围合道路除庆春东路延伸段未形成外,其余已基本按照规划红线要求建设,现状道路主要有快速路秋涛路,主干道庆春东路(西段)、清江路、钱江路、之江路和灵江路,新安江路和富春江路也在建设之中,钱江新城核心区的道路骨架已基本形成。过江通道:现状西兴大桥和规划庆春东路过江大桥(或隧道)。市政基础设施主要有220KV城南变电站及其高压走廊、杭州煤气储配站用地,它们对城市景观特别是城市新中心视觉景观产生了不利影响。

公共图书馆共享型阅读空间的构建及完善

公共图书馆共享型阅读空间的构建及完善作者:于雪飞 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20年第5期 文/吉林省长春图书馆? 于雪飞 【摘要】在公共图书馆开展各项服务工作时,阅读空间可以对服务工作进行有效延伸,通 过构建共享型阅读空间,不但可以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对文化发展起 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针对公共图书馆共享型空间的概念以及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阐 述了构建公共图书馆共享型阅读空间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构建策略, 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共享型;阅读空间;完善策略 如今,在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共享经济逐渐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随着 各种共享经济新业态的产生,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共享理念逐渐成为各个行业所探索的重点内容。对于数字型阅读资源而言,公共图书馆属于非常重要的聚集场所,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也体 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共享性。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部分公共图书馆已经将实体阅读空 间与数字化图书馆之间进行了有效结合,为共享型阅读空间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通过 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满足读者对于服务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能对公共图书馆创新工作起到 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公共图书馆运营过程中还存 在着非常多的问题,比如阅读资源整合程度不够,同时在服务工作上缺少吸引力,这些问题的 存在对于公共图书馆共享型阅读空间发展形成了非常严重的阻碍。 一、公共图书馆共享型阅读空间的概念分析 共享型阅读空间在特点上主要体现在了共享、开放以及现代化等几个方面,通过构建出良 好的阅读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资源的有效传输,同时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环境的优化工作,可 以实现公共图书馆资源之间的有效共享与传输,从而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革。 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公共图书馆已经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与目标,构建出了具有 一定独特性的共享型阅读空间,并且已经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虽然对于不同的公共图书馆 而言,在共享型阅读空间整合资源以及服务内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站在整体的角度 上进行分析,共享型阅读空间在构建以及完善等过程中都体现在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规划 施工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结合具体要求制定出完善的总体规划方案,从而实现对实体空 间功能的合理划分,同时完成对实体空间的装饰工作。第二,资源整合阶段。在资源整合阶段中,主要是将纸质版的阅读资源与数字阅读资料之间进行有效结合,同时对先进的阅读服务实 施进行合理应用,为读者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工作。 二、公共图书馆构建共享型阅读空间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加强读者的深度阅读。如今,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水 平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提升,所以很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产生碎片化的阅读 行为。这种阅读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阅读信息的快速传播,但是最终所产生的阅读 效果与深阅读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对于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形成了非常严重 的阻碍。因此,只有公共图书馆构建出一个单独的阅读空间,才有助于读者开展系统化的阅读 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帮助读者积累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读者的阅读素养。加强共享型阅读空间的建设工作,其主要目标就是为读者提供针对性的阅读服务与阅读活动, 帮助读者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知识素养。

公共建筑中中庭设计的分析与总结

公共建筑中中庭设计的分析与总结 姓名:王光辉 学号: 1001081027 班级:10建筑学

公共建筑中中庭设计的分析与总结 【摘要】从中庭的背景谈起,针对国内公共建筑(特别是商业建筑)中庭设计现状,指出了我国建筑师在学习国外成功案例时,应充分重视其中技术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并主要的总结了相关的公建中庭设计的方法和要点。 【关键词】公共建筑中庭商业建筑空间 对于公共建筑来说,中庭因具有良好的空气品质、环境品质更具有突出的公共性、平等性,所以备受人们的欢迎。近年来,中庭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公共建筑空间,在办公、科教、医疗等各类公共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中庭空间产生的背景和发展 据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中藻井的形式便是现在中庭空间的雏形,在皇家建筑、佛教建筑中为了体现封建制度的集权性、体现威严、敬畏的至高无上的权利,使庭内空间高大。在近代建筑中,山西、安徽等商人民宅设计中,围合的2层庭院中也有出现。最为典型的中庭出现在福建地区的“围屋”居住建筑中,当地居民为了防御外族的入侵,建筑成圆形布置,中庭为族民日常生活的活动空间。在国外古罗马建筑中不覆顶的开敞庭院,才真正地把自然引入到了建筑室内空间。 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存,越是发展到高级阶段越是需要自然的回归。因此,20世纪60-70年代,在城市高密度的居住条件下,人们开始对崇尚于机器美学而建造起来的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产生了厌倦,开始以一种返朴归真的心态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庭院空间。但是这无疑具有一定难度,为此,设计者们作了多种的尝试,尝试把庭院重新引入现代建筑中。 1967年,由约翰·波特曼设计的“中庭旅馆”(亚特兰大海亚特摄政旅馆)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美国甚至全球的建筑界立即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庭旋风”。现代中庭的使用和推广,一方面是由于这种方式满足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对亲近自然的渴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现代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建筑的发展趋势由水平伸展到垂直向上或是向下,垂直绿化系统随之产生。建筑庭院从原先的单一平面进入到了三维立体空间,即向垂直方向发展。通常意义上的庭院是二维的、平面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像空中庭园这样的在垂直系统 上发展的庭院形式已经屡见不鲜了。 传统庭院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有趣且赏心悦目的环境。而现代建筑庭院有时是作为一种新的功能元素应用于设计中,例如在生态建筑中,这类庭院突破了现代庭院以消遣、娱乐和增加建筑趣味为首要需求的局限,被赋予了生态和节能上的功能意义。庭院作为生态建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现,在改善建筑内部环境,提高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以及建筑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庭不仅是有趣的建筑空间,也是光和净化室内空气的载体;在附属于建筑的空中庭院中 ,一方面,绿色植物满足了人们希望能与自然界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绿色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生氧气,所以,它们的存在也 为使用者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与新鲜的空气。因此,功能 性也是现代庭院发展中所凸现的一种新的特征趋势。以 多向度的绿色使建筑充满自然的意趣,为在用地条件限 制下,尤其是在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自然生态的建 筑环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在很多实际的方案中,设 计者都采用了建造空中庭院的方法在建筑中加入自然的

影响建筑节能设计因素分析

影响建筑节能设计因素分析 摘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已经开始实施,为便于设计人员了解建筑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对能耗的影响,有利于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设计参数,在满足节能标准的前提下,尽量满足设计的个性化需求,本文针对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节能设计影响因素进行模拟分析,供设计低耗能建筑参考。 关键词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能耗办公建筑 1引言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于2005年7月1日实施,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分为两部分,建筑和建筑热工设计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在建筑和建筑热工设计中的强制性条文中,对建筑的体形系数、不同窗墙比下的门窗传热系数和窗子遮阳系数、外墙屋顶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与非采暖空调房间相邻的隔墙的传热系数等作了强制性规定,当设计建筑满足这些强制性条文时,设计建筑即满足节能标准的要求,如果其中某些指标不满足,则应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要求设计建筑的能耗小于参照建筑的能耗。在工程设计中,设计师可能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各种参数,使设计建筑既满足功能和创意的需求,又满足节能标准的最低要求。为便于设计人员了解建筑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对能耗的影响,以利于设计低耗能建筑,本文针对办公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模拟分析,以确定各影响因素对能耗影响的大小。 2分析方法 以实际建筑物作为分析的建筑模型,该建筑满足节能标准对当地设计建筑的要求,其各项热工性能均达到节能标准的规定值(上限值),即该建筑是一个刚刚满足节能标准的建筑,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附录B中规定的空调系统形式、房间设备功率、人员密度、照明功率密度、新风量、各种时间表等条件,计算能耗,以其能耗作为参考,在一定范围内分别改变对能耗有影响的建筑物的窗墙比、窗子传热系数、窗子的遮阳系数,以分析各种因素对能耗的影响大小。计算软件采用本公司开发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计算软件PBEC的修改版计算。 3影响因素分析 3.1 参照建筑 该建筑为一办公楼建筑,地下三层,地上三十九层,建筑面积63891m2,地上52321m2.地上高度136.80 m, 筒中筒结构,典型标准层东西长40.5m,宽29.9m,裙楼部分各层建筑面积大于典型标准层面积,厕所和电梯在内筒中央区。各朝向的窗墙比:北向 0.62,西向 0.55,南向 0.64,东向 0.59,体形系数 0.12,整个建筑物平均窗墙比0.6,假设新风系统按层划分。 3.2 窗墙比的影响 从采光、建筑艺术和室内人员感觉角度考虑,公共建筑的窗墙比往往偏高,从建筑节能角度,宜降低窗墙比,为分析窗墙比的影响,将窗墙比的取值范围加大,以分析影响大小。计算结果见以下各表。表中数据为计算条件下的耗能量与参照建筑耗能量之比。

公共图书馆建筑室内空间设计

公共图书馆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摘要:文章简单介绍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了信息化时代公共图书馆需求,针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提高公共图书馆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公共图书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文化职能,可以满足各类读者的综合性阅读需要,一方面提供各个学科的载体的图文资料,另一方面还发挥管理、收藏和流通等相关技术服务功能。从社会职能角度而言,公共图书馆有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等作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公共图书馆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方面,能够将图书馆原有的物理载体信息资料等整合为信息资源,图书馆智能化水平的明显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实际需要。为了将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充分全面地发挥出来,必须要对公共图书馆室内空间设计有足够重视度,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1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现状和发展趋势 1.1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现状 根据《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当前我国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66本,年均阅读超过10本纸质图书国民占10.2%,年均阅读超过10本电子书国民占5.4%。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等有明显上升,2017年有59.7%成年国民利

用网络在线阅读,71.0%国民利用手机阅读,与2016年相比明显增多。虽然传统物理载体的信息资源阅读率表现出一定的下降,但是数字化阅读更多的是为人们提供浅阅读,很难替代传统物理载体为人们提供的深阅读。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物理载体仍是国民阅读和学习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信息化改进方面准备工作,符合当前用户实际需要,相比于传统模式公共图书馆,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国公共图书馆进行了大规模信息化提升,但是受到经费、人员水平等因素限制和影响,多数公共图书馆仅达到信息化的最基本要求,还未能针对建筑室内空间展开相应的信息化提升。 1.2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 当前社会经济形式下,物理载体信息资源在信息化技术支撑下正在向着数字化方面发展,这方面转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用户在公共图书馆节约和藏书空间等方面需要,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将会从以书本为主向着知识以及交流等方面转移,呈现出更为活泼和个性化特性。为了更好地满足信息化时代需要,在开展公共图书馆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性化,比如推出“玩具图书馆”,用户可在信用玩具柜进行租赁服务,在扩大公共图书馆服务覆盖面的同时使服务有效性明显提升。第二,休闲化,图书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增加一些Hi-Fi、报告厅等空间,定期举办展览、知识讲座等文娱活动提高图书馆吸引力。还可以设置一些休闲阅览空间,通过轻松灵活的方式为用户带来愉快的阅

建筑的防火安全设计探讨(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7030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建筑的防火安全设计探 讨(正式版)

建筑的防火安全设计探讨(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一种以建筑内部空间为核心综合多种功能的空间结构形式——中庭,在我国的高层建筑中使用的越来越为频繁和成熟。如上海的金茂大厦、港汇商厦、连卡佛等许多高层建筑,都设有贯穿若干层或全楼的中庭。中庭的出现,在创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共享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特殊的火灾危险性。中庭的高度(通常在20米以上)会大大降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有效性,而贯穿全楼或多层的封闭大空间与楼层间的不完全隔离,无法有效延缓火、烟由着火层向其他楼层的蔓延,随着火场温度的升高,如无完善的送风、排烟系统设计,中庭还可能产

生明显的烟囱效应,造成火势迅速上窜蔓延,甚至将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以下我们了解中庭的一些情况及对中庭建筑的防火安全设计进行探讨。 一、概况 1.1 中庭的概念 短边长度不小于6m(或半径不小于6m),横截面积不小于100m2,且其共享层数不少于三层的带有顶盖的室内庭院。设有中庭的建筑称之为中庭建筑。 1.2 防火设计中中庭的分类 根据防火分隔设计所配备的消防设施,中庭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 1.2.1 天井式中庭 它是指用耐热的防火玻璃从建筑中分隔出来的高大空间,除了用于交通目的之外无其它使用功能。这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空间构建与发展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空间构建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8-04-13T13:25:30.810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作者:赖洁萍 [导读] 信息共享空间是在开放获取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图书馆协作共享式学习、研究环境,是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赖洁萍 宝安区燕罗街道党建服务中心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信息共享空间是在开放获取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图书馆协作共享式学习、研究环境,是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提供了新的机遇。信息共享空间迎合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将会对国内公共图书馆事业飞快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的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读者服务 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不断受到挑战,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然而,一些公共图书馆也已具备了进行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可能性,而广大读者的需求,也使这一模式的发展成为必然。信息资源共享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新的服务模式,信息资源共享空间的建设能够有效的应对新常态下图书馆事业遇到的冲击和挑战。 1.信息共享空间概述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起源于20 世纪90 年代的美国高校图书馆。随着当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相比于以往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知识,或是通过课后的阅读获取知识,协作式学习成为了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以及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互动获取更多的灵感和知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也逐渐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侧重向用户提供主动服务和一站式服务。信息共享空间的出现迎合了这一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可以一站式获取和共享信息资源的场所,以及通过团队活动和小组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所需的空间。 2.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根据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内涵,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应包含物理层、虚拟层和支持层三个层面。 2.1 信息共享空间的物理层构建 目前,公共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物理层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原有的电子阅览室为基础进行改造,二是建立开辟新的空间。公共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读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空间,应该有相对独立的区域,并划分出开放获取区、研究讨论区、参考服务区等,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还可增设多媒体室、休闲区等。开放获取区提供计算机设备,供读者检索和获取各种数据库和电子资源; 研究讨论区为读者提供以小组形式自由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的空间; 参考服务区是馆员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场所,设有参考资讯台,为读者提供专业的指导。在信息共享空间里,公共图书馆应为读者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等基础设备,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在研究讨论区添加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摄像机等,供读者使用。 2.2 信息共享空间的虚拟层构建 虚拟层的构建即对电子信息的整合,包括馆藏的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专业数据库中的资源,以及互联网上的资源。公共图书馆应加快馆藏纸质资源的电子化工作,同时积极采购、定期更新和维护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2]。对于各式各样的数据库,应根据本馆的具体情况及所服务读者的需求加以选择。公共图书馆还应加强与高校图书馆以及其他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增强信息服务能力。此外,对于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也应及时更新和维护,并提供快速稳定的有线和无线网络连接,方便读者获取互联网上的资源。 3.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发展策略 3.1 加强宣传培训 与高校图书馆相比,公共图书馆的人流量大,受众广,但是信息共享空间的利用率却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素质参差不齐,读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存在不甚了解,或是仅仅将信息共享空间当成是免费的网吧,长时间占用计算机等设备进行休闲和娱乐,甚至浏览一些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信息。对于这些读者应加强疏导,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推广信息共享空间服务。除了传统的以读者被动接受信息为主的阵地式宣传,还应与时俱进地引入社会化、移动化、本地化的宣传模式。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宣传信息共享空间,突破以往单向的宣传模式,积极与读者交流、沟通,并积极采用移动技术和移动终端,将宣传阵地扩展到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上。此外,可利用LBS( 基于位置的服务) 进行本地化宣传,利用签到功能,掌握读者位置信息,向进入图书馆的读者宣传共享空间服务。 对于有意使用信息共享空间的读者,还应加强引导和培训。可以采用线下讲座、在线课程等多种方式,让读者了解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和作用,掌握空间内各项设备的使用方法,让读者与信息共享空间的馆员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帮助读者提升信息素养,以提供信息共享空间的利用率。 3.2 引进培养人才 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项新兴的服务,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对于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公共图书馆应做到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首先,应扩充人才的引进渠道,人才的配备应该多样化,不仅要积极引进图书情报方面的人才,还应积极引进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及其他学科背景的馆员,并在学历、工作经验、工作技能等方面严格把关,提高准入门槛。其次,工作人员应互相协作,又各有专长。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人才协助读者处理计算机的使用和故障问题,学科馆员负责解答一些专业性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学科服务,参考咨询馆员则负责解答一般性的信息获取问题。 其次,应加强对信息共享空间馆员的培训。信息共享空间对于馆员的信息素养、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定期对馆员进行学科知识、服务意识、计算机和设备使用技能、参考咨询知识的培训。同时,要制定有效的考评机制和合理的激励制度,让培训不再流于形式,而是落实到工作中,切实提高馆员的服务热情和服务水平。 3.3 引入移动服务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开始推出移动服务。信息共享空间本身是一个实体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

·实践平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 王瑞英(德州学院图书馆山东德州253023) 摘 要:文章阐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进而论述了公共图书馆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服务定位: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弥合数字鸿沟、社会教育、保护文化多样性、政府信息公开、文化娱 乐。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服务文化权利数字鸿沟政府信息公开文化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09)05-0122-05 The Public Library Service Positioning in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Wang Ruiying (Library of 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Shandong ,253023) Abstract:The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an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public libraries in this system.The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ervice location of the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ights of citizens,bridging the digital gap,social education,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diversity,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Key words: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public library service ;cultural rights ;digital gap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cultural diversity CLC number :G258.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09)05-0122-05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国际国内早有研究,并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四方面已达成了共识。但是,现阶段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下,文化建设急需加快步伐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显得尤其重要。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的公共图书馆和保证信息公平获取的公共图书馆制度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其服务定位应该在传统定位的基础上,重点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属公共服务范畴。所谓公共服务 就是“为了满足与社会上每个人都有利益关系的公共需求,体现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偏好,保障社会每个人最基 本的福祉,国家运用权力从事的职责活动”。[1] 公共服务是 国家实现管理的手段,是国家、政府最基本、最正常的职 能之一,也是国家、政府存在的前提。“一切政治权利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政治统治只 有在他执行了他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维持下去”。[2] 在 我国,现阶段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途径。 2005年10月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战略规划。2006年9月13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其中“公共文化服务”设专章,在《纲要》中占据了令人瞩目的地位。 2007年6月16日,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显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进入中国政府的战略视野,成为本世纪初中国政府文化建设的大事。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向公 基金项目:本文系德州市社科规划项目“高校图书馆与地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编号:08YD007)研究成果之一。收稿日期:2009-04-25;责任编辑:宋 戈 122

公共建筑中中庭设计的分析与总结

公共建筑中中庭设计 的分析与总结

姓名:王光辉 学号:1001081027 班级:建筑学10. 公共建筑中中庭设计的分析与总结 【摘要】从中庭的背景谈起,针对国内公共建筑(特别是商业建筑)中庭设计现状,指出了我国建筑师在学习国外成功案例时,应充分重视其中技术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并主要的总结了相关的公建中庭设计的方法和要点。 【关键词】公共建筑中庭商业建筑空间 对于公共建筑来说,中庭因具有良好的空气品质、环境品质更具有突出的公共性、平 等性,所以备受人们的欢迎。近年来,中庭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公共建筑空间,在办公、 科教、医疗等各类公共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中庭空间产生的背景和发展 据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中藻井的形式便是现在中庭空间的雏形,在皇家建筑、佛教建 筑中为了体现封建制度的集权性、体现威严、敬畏的至高无上的权利,使庭内空间高大。 在近代建筑中,山西、安徽等商人民宅设计中,围合的2层庭院中也有出现。最为典型的中 庭出现在福建地区的“围屋”居住建筑中,当地居民为了防御外族的入侵,建筑成圆形布 置,中庭为族民日常生活的活动空间。在国外古罗马建筑中不覆顶的开敞庭院,才真正地 把自然引入到了建筑室内空间。 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存,越是发展到高级阶段越是需要自然的回归。因此,20世纪60- 70年代,在城市高密度的居住条件下,人们开始对崇尚于机器美学而建造起来的钢筋水泥 的建筑森林产生了厌倦,开始以一种返朴归真的心态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庭院空间。但是 这无疑具有一定难度,为此,设计者们作了多种的尝试,尝试把庭院重新引入现代建筑中。 1967年,由约翰·波特曼设计的“中庭旅馆”(亚特兰大海亚特摄政旅馆)展现在世人 面前,在美国甚至全球的建筑界立即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庭旋风”。现代中庭的使用和 推广,一方面是由于这种方式满足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对亲近自然的渴望,另一方面也 离不开现代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建筑的发展趋势由水平伸展到垂直向上或是向下,垂直绿化系统随之产生。建筑 庭院从原先的单一平面进入到了三维立体空间,即向垂直方向发展。通常意义上的庭院是 二维的、平面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像空中庭园这样的在垂直系统 上发展的庭院形式已经屡见不鲜了。 传统庭院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有趣且赏心悦目的环境。而现代建筑庭院有时是作为一种 新的功能元素应用于设计中,例如在生态建筑中,这类庭院突破了现代庭院以消遣、娱乐 和增加建筑趣味为首要需求的局限,被赋予了生态和节能上的功能意义。庭院作为生态建 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现,在改善建筑内部环境,提高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以及建 筑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庭不仅是有趣的建筑空间,也是光和净化室内空气 的载体;在附属于建筑的空中庭院中 ,一方面,绿色植物满足了人们希望能与自然界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绿色植物可以吸 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生氧气,所以,它们的存在也 为使用者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与新鲜的空气。因此,功能 性也是现代庭院发展中所凸现的一种新的特征趋势。以 多向度的绿色使建筑充满自然的意趣,为在用地条件限 制下,尤其是在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自然生态的建 筑环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在很多实际的方案中,设 计者都采用了建造空中庭院的方法在建筑中加入自然的. 元素。建筑中存在很多凹入的空间,大大小小,从里面伸出茂密的植物,形成垂直向的绿色改善自然通风,补充自然采庭院体系。在一些建筑中,花卉植物从底层深凹的大平台一直螺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