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解剖概述

踝关节解剖概述
踝关节解剖概述

踝关节解剖概述

即距骨小腿关节,又称距上关节或胫距关节。

(-)组成

1.关节窝:呈叉状(又称踝穴),

由胫骨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及

腓骨外踝关节面共同围成。

2.关节头:

由距骨体上关节面和距骨两侧的

关节面所组成。关节面的形状为

滑车状。

胫骨下端膨大,下面有与距骨相接的关节面,内侧有伸向下的骨突,叫做内踝。外侧有与腓骨相接的三角形凹隐,叫做腓骨切迹。

腓骨下端也稍膨大,叫外踝,可在体表扪到,外踝的内面有呈三角形的关节面,和胫骨下端的关节面共同构成关节窝,与距骨相关节。

?距骨分头颈体三部分,体呈不规则的立方体, 前宽后窄,上下内外4个面均有与邻骨接触的关节面。距骨体上面两侧微隆起,中间呈前后方面的浅沟,与胫骨下段的下关节面相关节。

2.外侧韧带:

距骨腓前韧带:在踝关节跖屈位可限制足内翻活动,在踝关节中立位时,对抗距骨向前移位。

距腓后韧带可:限制踝关节过度背伸活动。

跟腓韧带:在踝关节90°位限制足内翻活动。

概括起来,外侧韧带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足、踝的内翻幅度。

(三)肌

1.使踝关节运动的肌主要是:

跖屈:有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等。

背伸:有胫骨前肌、踇长伸肌、趾长伸肌和第三腓骨肌等。

内翻:有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胫骨前肌。

外翻:有趾长伸肌、第三腓骨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等。

1、胫骨前肌:起自胫骨外侧面,止于内侧楔骨和第一跖骨。

2、趾长伸肌:起自腓骨内侧面的上2/3 和小腿骨间膜,止于2-5趾中节和远节趾骨底

3、踇长伸肌:起自腓骨内侧面,止于拇趾远节趾骨底

小腿三头肌

小腿三头肌(triceps surae)位于小腿后群,主要由腓肠肌及比目鱼肌构成。

形态:它的二个头,位于浅层称腓肠肌,另一个头位置较深是比目鱼肌。

起、止点:腓肠肌的内、外侧头起自股骨内、外侧課,约在小腿中点处移行为腱性结构;比目鱼肌起自胫腓骨上端后部和胫骨的比目鱼肌线,肌束向下移形为肌腱。三个头会合,在小腿的上部形成膨隆的小腿肚,向下续为跟腱,止于跟骨结节。

(四)肌腱

后面:跟腱。最粗大,易于识别。

前面:有胫骨前肌肌腱,是前面所有肌腱中最粗大者。胫骨前肌由内向外依次排列着有:踇长伸肌肌腱、趾长伸肌肌腱、第三腓骨肌腱、腓骨肌腱(位于外踝后方)、胫骨后肌肌腱(位于内踝后方)。

?在足跟与小腿之间有一条很粗壮结实、绷得很紧的肌腱,这就是跟腱。跟腱长约15cm, 是人体最粗大的肌腱,由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腓肠肌内、外头),肌腱在足跟上方约15cm出融合形成。

跟腱断裂

MR表现:(信号+形态)

正常跟腱呈均匀低信号

脂肪抑制T2WI图像上,跟腱内部或跟腱周围软组织出血或水肿表现为信号增高,跟腱断裂/撕裂表现为跟腱连续性中断或不伴波浪状回缩,跟腱近端回缩,跟腱边缘磨损,呈螺旋状形态。

临床治疗:

跟腱变性、不完全撕裂:保守治疗主要是让踝关节处于极度跖屈位进行石膏固定4周,使跟腱断端接触,自行愈合。在此期间,需要严格扶拐行走,患肢绝对不能负重,也不能有小腿肌肉收缩的动作,以后再用支具固定4周,以确保充分愈合。

-完全撕裂:手术治疗一般指缝合跟腱两侧断端,以缝线将跟腱断端固定使其达到充分牢固的接触,以后以石膏固定

4-6周,使跟腱断端达到充分愈合。

踝关节功能解剖、损伤和恢复

在关节分类中,与膝关节等并列概念是足关节。足关节包括踝关节、驸骨间关节、驸趾关节、跖zhí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一:踝关节的功能解剖分析 1、踝关节解剖学分析 踝关节又称距小腿关节,或是距上关节。有胫骨下关节面和胫、腓骨的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的屈戌关节。 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距骨滑车的关节面在形状上前宽后窄。内、外踝在高度上不一致,内踝高于外踝。 导致了:内翻大于外展,同时踝关节屈时内外翻的幅度小于伸时。 2、踝关节的辅助结构 内侧韧带:位于踝关节内侧强韧的三角韧带,起自胫骨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骨、跟骨、足舟骨的内侧,限制足过度外翻。

外侧韧带:有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均较为薄弱,有防止小腿移位和限制足过度内翻的功能。 3、运动踝关节的主要肌肉 运动踝关节的主要作用肌,有小腿后面的屈肌和小腿前面的伸肌。它们均起自小腿骨或股骨内、外上髁,肌腱跨越踝关节止于足骨上。近固定收缩时,可使踝关节完成屈、伸运动。 A、使踝关节屈(跖屈)的主要肌群: 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近固定收缩,踝关节屈,如绷脚动作。远固定收缩,使小腿在踝关节处屈,完成提踵和蹬地动作。 这里主要讲一下,小腿三头肌。 小腿三头肌位于小腿后面皮下,特别发达,使小腿后部隆起。它包括浅层的腓肠肌、深层的比目鱼肌。有三个头,腓肠肌两个头为双关节肌;比目鱼肌为羽状肌单关节肌。 小腿三头肌是构成小腿形态的主要肌肉,也影响另小腿维度的重要因素;在行走、跳跃中,是足关节蹬伸的主要肌肉。

起点:腓肠肌的内外两个头分别起于股骨的内外侧髁后面;比目鱼肌起于胫骨后面的比目鱼肌线和腓骨上部的后面。 止点:3头会合,在小腿上部形成膨隆的肌腹,向下移行为跟腱,止于跟结节。 功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足在踝关节处屈,腓肠肌还能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屈; 远固定收缩时,使小腿在踝关机处屈,或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防止人体向前倾倒,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当膝关节屈至90°以上时,该肌仅有比目鱼肌能屈踝关节。 练习方法:负重提踵,跳绳发展力量,勾脚侧压腿发展伸展性。 B 踝关节伸(背屈)的主要肌群。 主要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第三腓骨肌。 近固定收缩时,足在踝关节处伸。远固定收缩时,拉小腿向前。 足外翻: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 足内翻: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第三腓骨肌。

踝关节韧带解剖

踝关节韧带解剖Anatomy of the ankle ligaments The ligaments around the ankle can be divided,depending on their anatomic position, into three groups: the lateral ligaments, the deltoid ligament on the medial side,and the ligaments of the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that join the distal epiphyses of the bones of the leg (tibia and fibula). 踝关节周围韧带根据其解剖位置可以分成3组,外侧韧带,内侧三角韧带,胫腓联合韧带。 1、外侧副韧带The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s The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complex (LCL) consists of the anterior talofibular, the calcaneofibular, and the 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s. 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 1.1 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距腓前韧带损伤常见,此韧带是限制距骨前脱位及踝关节跖屈的主要结构,此韧带与关节囊相邻,典型表现为上下两层结构(图1、图2)。中间有腓动脉穿支穿出,并和外踝动脉交通。 图1:踝前外侧面观(深层):1、外踝尖;2、胫骨;3、胫腓前韧带;4、胫腓前韧带的一支;5、距腓前韧带上支;6、距腓前韧带下支;7、距骨外侧面;8、距骨颈;9、距骨头;10、跟腓韧带;11、跟距骨间韧带;12、颈韧带;13、距舟韧带;14、舟骨。注:上图显示典型距腓韧带分两支。 距腓前韧带起于外踝前缘(其中央部分距腓骨尖10mm,总宽度为6-10mm),向前内走行,

踝关节骨折及解剖

1踝关节局部解剖 1.1骨性结构 踝关节的骨性结构由胫骨远端关节面穹窿部、内外踝与距骨组成。主要包括距骨体马鞍形顶与胫骨远端关节面所构成的关节和下胫腓间的关节,另外距骨体两侧的关节面还与相应的内、外踝构成关节。胫骨远端关节面外侧宽,内侧略窄,后侧比前侧略低。外侧面为凹面,与腓骨相关节,有前后结节,前结节为下胫腓前韧带止点,后结节为下胫腓后韧带止点。胫骨远端内侧面向内下方延伸至内踝,内踝由前后丘组成,前丘较大,后丘较小,且该处有向内下走行的斜沟,内有胫后肌腱。距骨体几乎均被软骨覆盖,前宽后窄,外侧前后径比内侧长,容纳于内外踝所形成的踝穴中。踝关节背伸活动时,距骨体外旋,其前部进入踝穴,同时, 腓骨外旋、后外侧移动以适应距骨的运动。而在踝关节跖屈活动时,距骨体内旋后部进入踝穴。 1.2韧带 踝关节的韧带结构主要包括下胫腓复合体及内外侧副韧带系统三个部分。下胫腓复合体将胫腓骨远端紧密相连,主要包括三个部分:①下胫腓前韧带,连接胫骨前结节与外踝;②下胫腓后韧带,连接胫骨后结节与外踝;③骨间韧带,连接腓骨和胫骨,向上与小腿骨间膜相延续。从坚强程度来说,骨间韧带最为强韧,下胫腓后韧带次之,而下胫腓前韧带最为薄弱。故下胫腓联合后方的损伤多表现为胫骨后结节的撕脱骨折,而前方的损伤通常为下胫腓前韧带的撕裂。 外侧副韧带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及距腓后韧带组成。距腓前韧带起于外踝前缘,止于距骨颈。当踝跖屈时,距腓前韧带是防止距骨向前移位的主要结构。该韧带最为薄弱,踝内翻时常易伤及。跟腓韧带呈椭圆形,扁平,较距腓前韧带强,起于外踝尖端,止于跟骨外侧面,是踝部唯一的关节囊外韧带,踝背伸时能稳定踝关节和距下关节,抵抗内翻。距腓后韧带更为强韧,起于外踝内侧,向后附着于距骨后部的外侧结节,近水平位走行,能防止距骨旋后半脱位(图1)。

足踝功能解剖

足踝功能解剖 踝关节结构:由胫骨,腓骨26块小骨头组成。7块跗骨、5块跖骨、14块趾骨。踝关节组成主要部分:距上关节(距小腿关节)·由胫骨,腓骨及距骨组成·主要进行足背屈,趾曲活动·由于髁与胫骨内髁位置相比腓骨外更往下及后---轴心偏离·足背屈26度,伴随外展及外翻·趾曲48度,伴随内收及内翻·距骨结构前侧比较宽,后侧比较窄·足背屈小腿相对往前移,增加关节稳定性·足背屈不足对走路,跑步及跳跃等运动有很大影响--走路最少需要10度跑步最少需要30度·足背屈不足的代偿表现为:提前足跟离地走路只有前脚掌着地站姿势膝关节超伸足外翻·趾曲推动身体往前移动很重要·距小腿关节需要配合稳定足弓传送更大的力量·选后使膝关节在最紧密状态,增加稳定·足底筋膜的被动张力·胫骨后肌的收缩力量距下关节·由距骨及跟骨组成·主要产生选后(内收及内翻)旋前(外展及外翻)·在开放链的情况下,主要由跟骨活动带动内翻和外翻跗横关节·由跟骰关节和距跟舟关节组成·有2个轴心纵向轴心:主要产生旋前(外翻)动作,旋前(内翻)动作倾斜轴心:主要产生旋前(外展及足背屈)选后(内收及趾曲)内侧韧带---三角韧带由四条组成·主要控制距骨或胫骨的前后移动·提供内侧稳定性·其中一条连接至跟骨,协助距下关节外翻及外展的稳定·由于胫骨内髁相

对较短,需要三角韧带保护内侧稳定外侧韧带:距腓前韧带·控制距骨相对腓骨的前移·控制腓骨相对距骨后移·趾曲状态控制内收及内翻跟腓韧带·控制距骨相对腓骨的后移·控制腓骨相对距骨的前移距腓后韧带·足背屈状态控制内收及内翻活动足底筋膜·覆盖脚板的坚韧薄膜·支撑内侧足弓·通过张力增加,提高足部稳定性小腿肌肉功能解剖·可以根据位置分为四组前侧肌肉:胫骨前肌·胫骨结节外侧及胫骨外侧上2/3部分连接至契骨和第一跖骨底面·提供80%的足背屈力量·支持内侧足弓,避免旋前出现·负责足背屈及内翻活动拇长伸肌趾长肌第三腓骨肌表层后侧:·腓肠肌:快肌纤维比较多,用于产生快速力量·比目鱼肌:慢肌纤维比较多,用于控制站姿时小腿与距骨位置深层后侧:胫骨后肌·避免旋前情况出现·保持内侧足弓·提供内侧动态稳定·负责趾屈,内翻活动拇长屈肌趾长屈肌外侧肌肉:腓骨长肌·负责趾屈活动·将身体重心往内移·预防踝内翻扭伤腓骨短肌踝关节外侧扭伤康复训练扭伤机制:身体失去中心,跳起落地踩在不规则的接触面上,或者被踩,绊倒。外侧容易受伤的原因:·在足离开地面的过程中,踝关节自然处于趾屈,旋后位·维持踝关节的稳定的外侧韧带较内侧韧带长且薄弱·小腿外侧的肌肉力量较内侧弱长期痛---炎症角度痛---力学结构排列踝关节扭伤 症状一度:距腓前韧带轻微拉伤,局部痛,功能轻微受限,韧带没有松弛,可正常负重。二度:通常为距腓前韧带和跟

精选-踝关节韧带解剖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 r commercial use 踝关节韧带解剖 Anatomy of the ankle ligaments The ligaments around the ankle can be divided,depending on their anatomic position, into three groups: the lateral ligaments, the deltoid ligament on the medial side,and the ligaments of the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that join the distal epiphyses of the bones of the leg (tibia and fibula). 踝关节周围韧带根据其解剖位置可以分成3组,外侧韧带,内侧三角韧带,胫腓联合韧带。1、外侧副韧带 The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s The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complex (LCL) consists of the anterior talofibular, the calcaneofibular, and the 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s. 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 1.1 距腓前韧带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距腓前韧带损伤常见,此韧带是限制距骨前脱位及踝关节跖屈的主要结构,此韧带与关节囊相邻,典型表现为上下两层结构(图1、图2)。中间有腓动脉穿支穿出,并和外踝动脉交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