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北洋专题(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北洋专题(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北洋专题(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知识归纳

北洋专题(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时间:1912年——1928年

框架结构:

北洋政治史

北洋经济史:民初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北洋文化史: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北洋政治史

明线(中央:北洋政府):①民初政局——②《中华民国约法》——③洪宪帝制——④府院之争——⑤军阀混战

暗线(地方:革命党、地方势力):①二次革命——②改组国民党——③护国战争——④护法运动——⑤国民大革命

※注:概念辨析

①民初政党与议会: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确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和议会政治。因此,在民国初年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各种政党纷纷成立,政党政治与议会政治迅速发展起来。

②《中华民国约法》:颁布于1914年,袁世凯为了恢复美式共和

③洪宪帝制:(1915年12月12日——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进行的复辟帝制的活动,以失败而告终,之后不久袁世凯死去。

④府院之争:1917年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

①二次革命: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斗争,导火索为宋教仁案。

②改组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归拢革命力量,1914年召集在日本东京的部分国民党员组建中华革命党,以讨袁,重建共和为己任。1919年孙中山将其改建为中国国民党。

③护国运动:1915——1916年西南军阀蔡锷等发起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起因:洪宪帝制)

④护法运动:1917年孙中山发起的维护国会和《临时约法》,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的斗争。(1917府院之争黎元洪请来北洋老大哥张勋调停,张勋趁机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号召护法。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拒绝恢复国会和实行《临时约法》,失败告终)

⑤国民大革命(高潮北伐):1924——1927年,也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这期间国共第一次合作。

一.民初政局(政党政治)

1.国民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强调参政时期)

(注:同盟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强调革命时期)

国民党的渊源:有两派

①北洋政府——国民党

主体:由跟随宋教仁从同盟会拆分出来的,在北洋政府中任职的国民党人。

主要事迹:1913年2月第一次国会选举,国民党在参众两院获得多数席位,成为第一大党,宋教仁当选为总理。3月,宋教仁被刺杀,成为二次革命的导火索。

②孙中山——国民党(今天的国民党属于孙派)

主要事迹: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流亡日本——创立中华革命党(纲领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出台新三民主义,国共第一次合作。

2.进步党(当时北洋政府中的第二大党)

前身:统一党(支持袁世凯)+共和党+民主党=进步党

代表人物:梁启超

3.第一流人才内阁

1913年7月,总统袁世凯任命熊希龄为总理并组阁,把行政权细分开:司法、教育、农商、陆军、内务、外交等。

司法总长:梁启超

教育总长:汪大燮

农商总长:张謇

陆军总长:段祺瑞

副总统:黎元洪

总理:熊希龄

核心权力:陆军总长、内务总长、外交总长由北洋嫡系军阀担任

内政治理:进步党人

国民党人并未担任要职

4.二次革命

时间:1913年

领导者:孙中山、黄兴

目的:维护共和,反对袁世凯

结果:失败。

影响: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中国正式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二.《中华民国约法》

1.时间:1914年

2.内容:

①取消内阁制(第一流人才内阁)

②实行总统制(特征:大总统是国家元首,总揽一切行政、军事大权。)

③撤销国务院(总理),总统府设政事堂。(性质:办事机构)

3.评价:议会斗争和政党政治的方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的进步;袁世凯控制了议会、政党,为复辟帝制做了准备。

三.洪宪帝制

1.目的:想要建成日德式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披着宪法外衣的君主专制)

2.袁世凯的准备:

刺杀宋教仁——善后大借款——镇压二次革命——颁布新法《中华民国约法》——签订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内容: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建铁路,开矿山等给日本优先权

目的:日本:争夺日本独享中国利益权(日本VS门户开放)(垄断中国部分市场)

袁世凯:尽可能减少外债,废除不平等条约(列强内斗)

3.过程

①尊孔运动(祭天拜祖)

②筹安会:杨度、严复等人发起组织的,以讨论国体问题为名义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组织。

③1915年筹安会请愿——参议院民主投票——赞成君主立宪——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复辟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

注:当时情形复辟帝制要想成功,需要中央、列强、地方(地方军阀、革命党)都不反对

④护国战争

1.主要领导人: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西南地区爱国军阀

2.过程:蔡锷宣布云南独立,两广贵州四川支持。袁世凯派兵入川镇压护国运动,失败。

☆袁方暴露出矛盾

A.黎元洪拒绝受封为袁世凯统治下的亲王

B.冯国璋、段祺瑞按兵不动

C.众叛亲离:六弟袁世彤、女儿袁叔祯等均不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D.列强宣布不支持。(列强想要支持一个能让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开放但不强大的市场的人。袁世凯称帝受到社会各界反对,不利于国家统一)

⑤结果:复辟帝制失败。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废除洪宪年号,抑郁而终;

恢复国会,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担任国务总理;西南议和

失败原因:孙中山二次革命、蔡锷等爱国将领的作用以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

四.府院之争

1.府:总统府——黎元洪支持者:国民党、美国

院:国务院——段祺瑞支持者:进步党、皖系军阀、日本人

2.矛盾焦点:是否参加一战(黎元洪:不参加段祺瑞:参加)

黎元洪免除段祺瑞总理职务,请张勋调停

张勋复辟(复辟君主专制,拥立宣统皇帝溥仪)

段祺瑞赶走张勋,黎元洪辞职,直系军阀冯国璋担任总统。(中华民国第四任总统)

五.护法运动(1917年孙中山)

1.背景

孙中山《临时约法》法式共和维护资产阶级、革命党利益

①新旧约法之争(南北之争)

袁世凯《中华民国约法》美式共和维护北洋军阀(地主阶级)利

洪宪帝制失败,恢复宪法,恢复《临时约法》Or《中华民国约法》

②府院之争

1916年大总统黎元洪下令恢复《临时约法》

1917年总理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奉行《中华民国约法》

3.过程:1917年7月张勋复辟,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号召护法。

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后拒绝恢复国会和实行《临时约法》,孙中山发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号召。8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决定成立护法军政府。

孙中山当选为大元帅,领导西南军队抗击北洋军阀段祺瑞的进攻,曾击败进入川湘地区的北洋军。

4.结果:1918年,孙中山在桂系军阀陆荣廷等的排挤下辞职。护法军政府成为南方军阀的

政权,并向北洋军阀靠拢,酝酿南北议和,护法运动失败。

六.军阀混战(非重点)

(三次战争:直晥战争、两次直奉战争)

补充:北洋统治时期,中央政权被袁世凯、晥、直、奉四派军阀轮番控制,地方被若干个军阀分别占据。同学们了解控制中央的几派军阀及其代表人物即可

直系:直隶省(河北地区)冯国璋、吴佩孚、曹锟、孙传芳、冯玉祥

皖系:安徽等(江南地区)段祺瑞

奉系:奉天省(东北地区)张作霖、张学良

1917年总统:直系军阀冯国璋总理:皖系军阀段祺瑞

总统为直系军阀冯国璋,但1917—1920年这期间大部分权力都掌握在皖系军阀段祺瑞手中,这一时期皖系一家独大。

1.直晥战争

1918年段祺瑞控制国会——安福国会

时任总统冯国璋被废;推举徐世昌为总统(袁世凯手下第一谋士,文治总统,与冯国璋,段祺瑞均交好)

(皖系军阀控制北京,一家独大,直系和奉系联合)

直系 VS 皖系

冯、吴、曹;奉系支持直系段;袁死后,皖系军阀掌握了北京政府的主要权力

结果:直系胜,皖系输,段祺瑞辞职,直奉共掌北京(军政府);

地方>中央;

皖系军阀分崩离析

2.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

直系 VS 奉系

吴佩孚、曹锟张作霖

结果:直系胜,完全控制北京

1922年直系胜利后,曹锟贿选(给国会议长40万银元,每张选票五千至一万,收买了五百多个议员)成为总统

3.1922年第二次直系战争

直系 VS 奉系+皖系残余+冯玉祥

吴佩孚张作霖、段祺瑞、原直系冯玉祥北京政变

结果:奉系胜利,冯玉祥与张作霖等拥立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

补充

1.☆冯玉祥北京政变: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向榆关、热河进攻。吴佩孚率部迎战,双方在榆关与滦东一带展开激战。10月,直系将领冯玉祥趁两军对峙之际,回师北京发动政变,迫使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囚禁总统曹锟。

2.中华民国历任总统

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蒋介石→李宗仁

北洋经济史

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

民资发展简史:①产生(19世纪60—70年代)→②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后—辛亥革命)→③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民国初年、一战期间/辛亥革命—一战)→④较快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1927—1936年)→⑤受沉重打击时期(抗战期间:1937—1945年)(民资开始衰落)→⑥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期间:1945年—1949年)→⑦退出历史舞台(1953年—1956年)

一.原因

1.政治: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中华民国维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

2.经济:

①“短暂春天”以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民资萌芽(注意: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没有具体的时间,大致与洋务运动同时期,相伴而生。主要受到洋务运动中以“求富”为口号的民用企业的影响)甲午战后,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以及张謇等“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清末新政奖励工商,奖励实业

②民国政府振兴实业的政策支持(第一流人才内阁农商总长:张謇)

③群众:签订“二十一条”后群众发起“爱用国货运动”(抵制日货)

3.外部因素:

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国内市场外国商品倾销减少→国内市场需求(内需)

列强战争带动军需→国际市场需求(出口)

刺激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表现(了解)

1.荣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面粉大王(面粉公司)、当时最大的纺织公司:申新纺

织公司

2.南洋兄弟(简照南、简玉阶)——烟草公司

3.张謇:大生纱厂

4.中华书局印刷厂1912年

三.特征(重点,大题喜欢考)

①时间短暂: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

②发展不平衡:

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工业结构);纺织业、面粉为主(工业部门不齐全);工业体系不完善;

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沿海地区(空间结构)

③外国资本占据优势

④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⑤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⑥其他: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工业结构优化(与传统经济相比,新兴产业的发展);引进先进企业管理经验。

四.影响

通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在华的经济势力;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北伐

②促进无产阶级发展壮大→五四运动+共产党的建立

北洋文化史

一.★新文化运动(前期)1915年—1919年

(一)背景

1.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西学东渐)

2.历次思想解放运动(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中华民国民主制度的建立

4.民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文化运动领导者主要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5.导火索:袁世凯复辟:尊孔复古

(二)概况

2.兴起标志:《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①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撰写发刊词《敬告青年》宣扬人权与科学(号召青年反对封建思想);

②1917年迁至北京,宣传民主与科学;文学革命。

③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1921年中共成立后,成为共产党的理论刊物

3.主要阵地:迁至北京的《新青年》+北大(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

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注: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实质:表面上允许各种势力包括反动守旧的思想在北大传播,实质上是通过新旧思想的斗争更好的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资产阶级激进派)胡适、鲁迅等

5.内容:

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愚昧迷信

民主:支持《临时约法》,法式共和;反对君主制,反对军阀军事独裁

科学:提倡发展自然科学、科学态度(理性精神)、科学方法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理学为代表,不反原儒(孔孟之道)(反对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旧礼教)

封建制度伦理道德

“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核心:三纲五常

新道德核心:权利平等(人权的体现)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

辨析:旧道德与原儒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a.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文学改良”开端

新文学八项要求:否定文言文传统修辞方法,提倡新文学表现手法(俗词:言之有物)

b.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文言文代表封建;文学革命与政治革命相联系

废除文言文(打倒古典文学、封建文学)——全盘否定

c.鲁迅《狂人日记》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4.选修考人物

①陈独秀

留日学生任职清政府创立《新青年》任教北大新文化运动发起人五四运动领导人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工人运动中共创始人+第一任总书记(中共一大到五大最高领袖)

②李大钊③胡适④鲁迅

(三)影响

1.推动思想解放,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对封建文化的空前打击。(彻底推翻封建文化要等到建国以后)

2.后期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局限性:①过度怀疑和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历史、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②五四运动之前新思想传播范围局限于知识分子,没有深入工农群众。

二.五四运动

(一)背景

1.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经济:民资短暂春天,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简史:

①鸦片战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后,工人阶级产生(先于资产阶级产生)

②洋务运动,民资相伴而生工人阶级发展

③民初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工人阶级壮大

④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特征:集中性、受压迫最严重、团结性(先进性)

辨析:为什么五四运动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

3.思想:新文化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4.导火索: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①中国:作为战胜国要求废除列强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废除德国在山东权益

②列强:拒绝,把德国在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

(二)过程

1.1919年5月4日北京:知识分子领导,青年学生主力军,市民广泛参与

主要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方式:游行、请愿、罢课、罢工

2.1919年6月影响到上海:释放学生(声援北京学生),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3.结果:北京政府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拒绝签合约(近代第一次拒签不平等条约)(三)影响

1.标志:第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活动(彻底的。不是无产阶级的都不彻底)

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独立政治力量)

(整个五四运动:工人是主力军;学生是先锋队。)(与北京作对比)

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2推动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思想解放

3后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基础

4促进民族觉醒,救亡图存

5群众基础: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深入到工农群众中,为中共成立奠定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

6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一)背景:

国内:

①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五四运动的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指明了方向

一战后,思考如何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

①美国:威尔逊主义→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强大民族欺负弱小民族)→解决方案:民族平等、民族独立(怼英法,殖民地多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战胜利国之间的相互争斗)

②列宁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尖锐,引发外战→方案:无产阶级革命

1917 十月革命胜利苏俄退出一战→俄式方案

1914-1918资本主义世界爆发战争→英法美德式方案

(二)过程

1,李大钊

①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大旗(社会主义的大旗)

②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如:北京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李大钊)、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毛泽东、何叔衡)等

3.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等面向工人的刊物。

★★补充:5..胡适与李大钊的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

①内容:胡适:实用主义(重视经验+功利),反对革命,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主张改良。《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

李大钊:社会革命为手段,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

《再论问题与主义》

②影响: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客观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影响

1.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2.中国共产党成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本课重点(课后检测)

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史

二.民资短暂春天的原因

1.政治原因:________________

2.经济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

3.外部因素:________________(概括)

三.表现

大生纱厂的创建者是:()

当时最大的纺织公司是:()由谁创建(填姓氏)()四.特征

①:

②:

④:

⑤:

⑥:

2020高三历史工作总结

2020高三历史工作总结 教研工作究其主旨就是教学研讨工作,其目的在于用集体的智慧高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用集体的智慧打造团结和谐的教研团队,用集体的智慧共同成长起来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历史教研组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切合,积极推进以自主学习,合作育人,活动育人为主要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原来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把课堂变成学生幸福的乐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当然这与全组老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现就本学年的教研工作做一总结。 一、确立本学期工作重心 根据教育教学规律,以县局教育教学精神为依据,以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为依托。 二、本学期具体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积极贯彻县局、学校教育工作精神。 (二)继续推进课堂改革,积极实践。我校经过一年多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已初具规模,成效卓著,在此基础上,学校力主继续深化,历史教研组积极响应,本组成员在学校的高效课堂赛课活动中,积极准备,勇于实践。 (三)加强教研组的教学研究,“精”制导学案。有“本”可参,有“案”可寻。一份好的导学案不仅能够引领学生高效自主学习,对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学期,教研组的各备课组员都能以高度负责精神,积极参与集体备课,不限时,不限地,随时随地作研讨,做到自觉、合作、有效。共同制作导学案,做到精备、精练、精讲、精评。 (四)加强教研组的教学理论学习,积极参与省市县的教学技能比赛,教学理论比赛。

(五)加强高三备课组的备课研讨工作,以高三备课组为龙头带动教研组整体教学工作。高三历史教学容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在 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一直是个值得思考的主题。为此,高三历史备课组在改革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精心制作导学案, 经常性地讨论,研究阶段性课堂学习重点,做到教学要有针对性, 学生的学习才能有目的性。思想要永远走在工作的前面,老师的工 作要永远走在学生的前面,考试的准备要永远走在高考的前面,我 相信,只要有心,我们都是无愧于老师这一称号! 本学期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一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虽然卓有成效,但仍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课改还要继续进行,永远没有最好的一节课,只有更好的一节课。 (二)教研组的各位成员之间的默契性还要进一步磨合与加强。 (三)教学教学的各种工作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总之,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教研组建设势在必行。 本学期,在校领导和教导处的领导下,在全体历史老师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各项教学教研任务,并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常规为基础,以教学科研为先导。本学期,每位历史组老师 都积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抓住教学常规,全面推进新课程,探究 有效教学课题,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优秀群体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历史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1课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导学案

八年上学期历史教学案 第11课: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爆发原因、过程、结 果.知道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理解“二十一条” 内容及影响。认识北洋军阀派系形成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态度情感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使中国走向 光明,挽救中国。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爆发原因、过程、结果. 教学难点:认识北洋军阀派系形成及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背景、导火线(宋教仁被刺案原因、过程、影响)、过程、结果?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对内独裁专制表现? 2、对外出卖国家利益——签到“二十一条”的目的、内容? 3、袁世凯复辟帝制? 三、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的背景、爆发、概况、结束? 四、军阀割据 军阀派系形成及影响? (二)合作探究 北洋军阀派系混战有何影响? (三)知识拓展 (四)知识梳理:略 (五)巩固练习 1、民国初期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我们此时要致力选举活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

A.孙中山B.蔡锷 C.宋教仁D.黄兴 2、.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扔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一系列的斗争,其中包括()(1)发动“二次革命”(2)发动护法运动(3)组建国民党(4)成立同盟会(5)发动广州起义 A.(1)(2)(4)B.(2)(4)(5) C.(1)(2)(3)D.(3)(4)(5) 3.、1913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自己为正式大总统。1914年,他另颁新法,废除了()A.《大总统誓词》B.《天朝田亩制度》 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袁世凯下令在洪宪元年新春元旦正式登基,恢复帝制。“洪宪元年”是()A.1911年B.1912年 C.1915年D.1916年 5.袁世凯就琳忍临时大总统后,为加强专制统治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逼迫清帝退位B.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C.破坏《临时约法》D.改组内阁 6.1915年5月,阴谋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大部分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A.《马关条约》B.《南京条约》 C.“二十一条”D.“庚子赔款” 7、.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三大派系,它们是()A.直系、桂系、粤系B.直系、晥系、奉系 C.滇系、晥系、奉系D、直系、滇系、桂系

北洋政府历史

民国初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从1912年至1928年,17年间,北洋政府换了47届内阁,长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 1912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临时宪法,南京为临时首都。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宣统帝溥仪的母亲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为一大中华民国”;至此,中华民国正式取代与继承大清帝国。1912年4月孙中山辞职,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首都迁至北京;此后至1928年间称为“北洋时期”,该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也称为“北洋政府”。代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的即是北洋政府。北洋时期的中华民国国旗为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国歌为取自尚书大传虞舜篇的《卿云歌》,其中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北洋政府 1912~1928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政府的通称。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3月10日在北京就职,又逼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标志着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统治的开始。北洋政府对外依靠帝国主义支持,对内主要代表国内封建势力,以北洋军队为统治支柱,镇压人民,排斥异己,在全国建立起军事化的统治。北洋政府与北洋军阀各个派系的兴衰关系很密切,以时间划分,大致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皖系军阀统治时期、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四个阶段。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袁世凯上台后,临时政府进行改组,唐绍仪首任内阁总理,不少北洋官僚入阁。袁世凯为了清除革命势力,逼迫主张调和南北矛盾的唐绍仪辞职,换其亲信赵秉钧组成御用内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袁并无约束力。但此时政治形势仍具有明显的过渡色彩,其主要表现是资产阶级民主形式得以保留,国会中同盟会员居多数,南方多数省政权也掌握在同盟会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有与北洋派一争高下的实力。1912~1913年上半年,由于两大政治势力的对峙,形成了民国史上一个短暂的特殊时代。政党林立,舆论活跃,全国大小党派团体上百个,报刊几百家,表现出难得的资产阶级民主气氛。众多政党中,最重要的是以同盟会为主体改组的国民党,以前清立宪派旧官僚为支柱的进步党。国民党领导人希望通过和平方法建立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发展实业,具有进步意义。但他们在理论上的主张脱离了以土地问题为核心的广大农民的现实需要,行动上组织松散,缺乏强有力的行动手段,对袁的野心也认识不足。相反,袁世凯暗中集聚力量,文武并用,扩军备战,寻求列强财政支持,实力雄厚。1913年初,大选揭晓,国民党获胜,袁立即摘下和平假面具,指使暴徒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挑起战争。革命党人意见纷纭,仓促中在7月发动二次革命,终因不敌早有准备的北洋军而失败。这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一次重大挫折。

高三历史备课组工作总结(精简版)

高三历史备课组工作总结 高三历史备课组工作总结 20162016学年度,根据学校要求,特别是新高考的形势需要,按照高三年级组的各项具体工作安排,高三历史备课组积极围绕学校各项工作要求,认真开展教学工作,尤其是在进行深入的教学研讨中探寻教学质量的突破与提升。经过一个学期备课组全体同仁努力工作,比较顺利地完 高三历史备课组工作总结 2016 2016学年度,根据学校要求,特别是新高考的形势需要,按照高三年级组的各项具体工作安排,高三历史备课组积极围绕学校各项工作要求,认真开展教学工作,尤其是在进行深入的教学研讨中探寻教学质量的突破与提升。经过一个学期备课组全体同仁努力工作,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高三的教学任务,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其中的某些不足,特总结如下: 一、备课组基本情况 本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由四位教师组成:薛主任、曹伟、陆萌、孙孝利。在立足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强与其它学校高三历史备课组的联系,以便于相互交流、学习。本组内做到四个统一:统一教研、统一进度、统一考试、统一阅卷。 高三历史备课组每星期五下午进行集体备课,就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共识,基本上按质按量地完成了集体备课的任务,同时在教研组范围内,就高三教学开展专项研讨。虽然其它教学业务有时会影响和占用周五的集体备课活动,但是由于我们几位老师就在一个办公室,集体备课活动几乎每天都在进行中。彼此都受益匪浅。 二、备课组活动情况 1、明确了每个学期的备课组活动安排和任务,并就备课、上课、作业、测试等环节进行总体规划。根据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活动,讲究教学的实效性。只有备课组活动的实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以及正常开展。 2、每次活动任务主要是两项:一是总结上星期集体备课的成功与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第 11 课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维护共和的“护国运动”。 技能目标理解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混战局面以及给全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性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将被历史淘汰。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上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强品质,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学重难点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教学法指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概述、提问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察上述两幅图片并思考:少了“临时”二字的《中华民国约法》是不是更民主化、制度化些?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我们一起进入第 11 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二次革命 1、宋教仁遇刺——导火线出示宋教仁遇刺的图片,介绍宋教仁遇刺的原因。 出示课本“相关史事”。 2、二次革命的发动 (1)背景:“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袁世凯下令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罢免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2)时间:

1913 年(3)过程:孙中山号召兴师讨袁,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4)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出示二次革命示意图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探究: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了哪些准备?对内实行独裁统治(1)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2)解散国会。(3)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4)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对外卖国。为获得帝国主义国家支持,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展示相关图片,揭露袁世凯的卖国嘴脸。 2、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 年底,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中华帝国,定 1916 年为洪宪元年。展示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片 三、护国战争 1、孙中山高举反袁大旗出示孙中山《讨袁宣言》思考: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是怎样的?(孙中山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号召民众进行讨袁斗争,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2、护国战争爆发时间:1915 年底主要人物: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地点:云南经过: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不少省份积极响应,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结果:1916 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 月在绝望中死去。 意义:它挫败了袁世凯的复辟阴谋,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展示护国运动形势图出示蔡锷图片,并介绍其为护国运动作出的贡献。(蔡锷,湖南人,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他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探究: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什么失败了? (1)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护国运动的开展,各地讨袁势力的强大。(4)“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引起众怒。

高三历史组工作总结

2018届高三历史组高考备考总结反思历史学科在文综三科中地位微妙,学生好学却不得要领,与学科成绩息息相关的思维品质提升较慢,再加上试卷设置问题(历史学科放在最后,很多学生做历史题是很仓促的),导致历史学科的平均分在三科中是最低的。有鉴于此,针对高考复习,我们高三历史备课组提出了2018学年度备考总的指导思想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求实高效。操作原则是:落实基础方法,构建知识框架,准确把握考点,训练思维品质,不断总结反思,确保有效复习。 具体方法及要求主要有: 1、狠抓基础不放松。高考题给人以错觉,往往让人觉得基础知识无用,实际上是学生缺乏知识迁移能力所致,掌握了相关知识却不知道如何用,但不管怎样,基础是第一位的,我们在复习备考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所以我们的做法是以课标和考纲为指导,教材内容为依据,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侧重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如:一轮复习中,每节课前都要留5分钟左右让学生通读教材,然后采用授新课的方法进行系统复习,但又注意将三本必修和三本选修的相关知识有机联系,达到高考所要求的深度和宽度;认真学习课标,依据课标落实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依据课本细化课标要求,逐点过关;以教材为读本,要求学生熟读教材、读透教材。同时重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重视历史结论的掌握,并能够科学分析其原因。 2、在备考中既侧重于同步教学的内容,又重视历史学科整体内

容的覆盖。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在起初阶段,对还没有复习到的内容的题目可以力求常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随着复习的深入进行,再逐步过渡到接近高考难度的程度上来。如此长期训练下来,学生的能力要求才逐步到达或基本接近高考的能力要求。 3、注重教学研究 (1)以一课一研为契机,研究考纲及近三年的新课标高考试题和全国高考试题:一方面,认真学习考纲,认真分析研究近三年的新课标试题以及2016年2017年的有关省市试题,把握各考点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能力要求、出现几率、命题走向,然后针对各单元情况分类归纳,从中精选出一些题目用于课堂教学,以确保教学针对性。另一方面,重视对教材中重点知识的研究,深入理解知识的来路去脉,从教材中挖掘考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落实考点要求。 (2)加强对学生的学情研究:我们分阶段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学习历史的障碍所在,以及对本学科教学的合理化建议,以促使自己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分层教学和有效教学,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注意和学生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科学合理处理复习备考中的教学辅助资料。对资料的使用要做到,服务于教学,但不冲淡教学,对其中的题目,备课时要在认真研究,精心筛选其中能够训练学生阅读、分析史料能力,并高考有很强针对性的题目安排给学生。在选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题型、方法和覆盖面。总之,在拥有众多资料的情况下,必须要清醒头脑,有的放矢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25. ①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 ②提出“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孔子 ③提出“与人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 ④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董仲舒。 ⑤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颢、程颐)。 ⑥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阳明。 ⑦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是非”是李贽。 ⑧提出“人民为主”“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民生之本”是黄宗羲 ⑨提出“经世致用”的有顾炎武和王夫之 2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的,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石申,他著有《天文》; 27.《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28.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29.混合选择法最早见于西汉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30.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是指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知识点整理(二) 1.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成文法和习惯法。从按结构上分为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2.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会》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3.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主要活动;护国战争和袁世凯洪宪帝制的破产;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2.能力目标 了解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使学生知道二次革命实际上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审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和护国战争等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抓住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袁世凯与北洋军阀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想在中国建立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教学重难点】 1.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2.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原因以及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读 1.二次革命 (1)什么是“宋案”?是谁制造的?为什么?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 “宋案”是指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的凶案。是袁世凯制造的。目的是阻止国民党组阁,扑灭共和势力。 (2)二次革命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叫“二次革命”?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他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但国民党力量涣散,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因而叫“二次革命”。 2.袁世凯复辟帝制 (1)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步骤有哪些?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步骤: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 ③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④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⑤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⑥改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2)为了得到日本的支持,袁世凯又是如何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 师引导学生回答: 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主要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界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3.护国战争

工作总结 教师工作总结 高三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一】 回顾高三一年的教学情况,总的感觉是匆匆忙忙,班主任工作都比较繁琐。作为一名第一次带高三的老师,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是我一直以来在探索的一个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的进行了一些新尝试,当然也暴露出不少的新问题。以下分别就这两方面作简要阐述。 1、对教材的处理。个人觉得近几年的高考,大有回归课本之势。显然,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察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因而,高考要取得好成绩,平时吃透课本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我觉得,一是要将课本读薄,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充分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实效,落实考点,在强调知识的整体,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同时,注意打破章节顺序,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时代特征,理清知识构建体系,活化了历史知识发展脉络,提升了最终的解题能力。 2、对方法的指导。我的理解是除了回归课本外,近几年来常见的另一种现象是逐渐脱离了死记硬背型的知识考查,转而充分利用新颖材料来设置思考问题的情景,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用意显而易见。要想短期内实现突破读题解题能力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进行常规教学外,我比较注重练习部分的讲解和交流。针对学生在

审题时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表达时的语言粗糙、不到位、不严谨等问题,我们反复练习讲解,让学生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从其答案中体会怎么答,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 3、还存在的问题。首先,对研究高考方向努力还不是很够。没有注意好对各种信息来源的鉴别和甄选,尽信书不如无书.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眼光来判断和鉴别。其次,在时间分配上还不够不合理,授课有前松后紧的现象。有点知识容量过大的盲目和仓促之嫌。再次,引导学生落实基础方面,没有做好让学生将已学知识和技巧很好的转化为自身知识和能力工作。在最后的冲刺中也没有注意好教会学生在时间紧,作业多的环境中如何调整复习节奏合理安排学科的方法。 综上,这一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悦,也有遗憾。一年的高三教学,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次锻炼和一次提高。 高三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二】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高三已经走完一半了,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同时也为自己的业务进一步提高积累经验,所以要在这一学期结束之际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用以指导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主要做好了以下几件事: 一、确定目标。 为了搞好教学工作,我已经全面了解所带班级的班情,深入了解学生的能力结构和学习现状,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符合所带班级实际情况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力争班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听得

高考历史知识点精简版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抗日战争: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高三历史组工作总结

2018届高三历史组高考备考总结反思 历史学科在文综三科中地位微妙,学生好学却不得要领,与学科成绩息息相关得思维品质提升较慢,再加上试卷设置问题(历史学科放在最后,很多学生做历史题就是很仓促得),导致历史学科得平均分在三科中就是最低得。有鉴于此,针对高考复习,我们高三历史备课组提出了2018学年度备考总得指导思想就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求实高效。操作原则就是:落实基础方法,构建知识框架,准确把握考点,训练思维品质,不断总结反思,确保有效复习。 具体方法及要求主要有: 1、狠抓基础不放松。高考题给人以错觉,往往让人觉得基础知识无用,实际上就是学生缺乏知识迁移能力所致,掌握了相关知识却不知道如何用,但不管怎样,基础就是第一位得,我们在复习备考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得做法就是以课标与考纲为指导,教材内容为依据,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侧重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得基本能力。如:一轮复习中,每节课前都要留5分钟左右让学生通读教材,然后采用授新课得方法进行系统复习,但又注意将三本必修与三本选修得相关知识有机联系,达到高考所要求得深度与宽度;认真学习课标,依据课标落实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依据课本细化课标要求,逐点过关;以教材为读本,要求学生熟读教材、读透教材。同时重视对历史概念得理解,使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得内涵与外延;重视历史结论得掌握,并能够科学分析其原因。 2、在备考中既侧重于同步教学得内容,又重视历史学科整体内容得覆盖。强调知识间得联系。在起初阶段,对还没有复习到得内容得题目可以力求常识性、基础性与工具性,随着复习得深入进行,再逐步过渡到接近高考难度得程度上来。如此长期训练下来,学生得能力要求才逐步到达或基本接近高考得能力要求。 3、注重教学研究 (1)以一课一研为契机,研究考纲及近三年得新课标高考试题与全国高考试题: 一方面,认真学习考纲,认真分析研究近三年得新课标试题以及2016年2017年得有关省市试题,把握各考点在高考中得考查方式、能力要求、出现几率、命题走向,然后针对各单元情况分类归纳,从中精选出一些题目用于课堂教学,以确保教学针对性。另一方面,重视对教材中重点知识得研究,深入理解知识得来路去脉,从教材中挖掘考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落实考点要求。 (2)加强对学生得学情研究:我们分阶段调查了解学生得基础情况、学习历史得障碍所在,以及对本学科教学得合理化建议,以促使自己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得针对性,实现分层教学与有效教学,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注意与学生建立起教学相长得与谐师生关系;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教学设计

第11课《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教学设计【课程标准】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基本史实。通过评价袁世凯,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介绍宋教仁遇刺,分析袁世凯的皇帝梦为什么会这么快破灭,学会用书面、口头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践踏民主、破坏共和的独裁统治两条主线,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通过分析袁世凯的皇帝梦为什么会这么快破灭,掌握分析历史问题,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屡败屡战,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独立、民主、富强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孙中山等人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忘我的革命胸怀及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有四个子目: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四个子目突出两条主线:一是北洋政府对内逐步实现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二是民主革命者和广大人民逐步清醒,奋起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有关于袁世凯的部分史事,并且在平时日常的生活中也有所接触袁世凯相关生平,但是对于其人的了解理解还不够完整深入,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同时通过对袁世凯的讲解,帮助学生知道北洋政府的黑暗。 【重点难点】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

难点:北洋军阀。 【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辛亥革命的两个主要成果是什么?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手中握有重兵的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镇压革命,势单力薄的革命党人没看清袁的真实面目,把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拱手相让。 做上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接下来会怎样?临时约法又会有怎样的命运?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讲授新课】 课题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政府名字,叫北洋政府,它为什么叫北洋政府呢?清朝的行政区划中辽宁奉天省、河北直隶省、山东等沿海省份通称为北洋,负责管理北洋地区事务的官员就叫做北洋大臣。这些省份都在京师附近,可见北洋大臣是朝廷重臣,清末,谁担此重任呢?袁世凯,1901年的时候,袁世凯被任命为北洋大臣,人们就把以袁世凯为头子的军阀集团称为“北洋军阀”。而以“北洋军阀”统治的政府就叫做北洋政府。 本课有2条线索,一是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二是孙中山革命党人的努力抗争,请同学们看书预习,按这两条线索,把本课的事件理一下。 先请同学们说一下,本课讲述了孙中山革命党人的哪几次反抗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的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 一、二次革命 我们先看二次革命,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宋教仁被刺案。宋教仁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会被刺杀?大家是否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讲到,孙中山制定的《临时约法》为防止袁世凯独裁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而非总统制,也就是说国会选举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宋教仁组建的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获胜,这引起了袁世凯的恐慌。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身亡。 后经过调查发现,布置行刺任务的是当时国务院的总理赵秉钧,而这个人是袁世凯的亲信,由此可见袁世凯是宋教仁被刺案的幕后黑手。

第十五章 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

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 【学习建议】: 北洋政府的法律活动主要集中在制定宪法和援引清末法律方面。三部宪法和《暂行新刑律》是我们学习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在司法制度上,“县知事兼理法院”是其主要特点。 【本章知识点】 1.北洋政府各时期制订的宪法和宪法性法律。 2.北洋时期立宪的特点。 3.北洋时期主要的立法活动。 4.北洋时期司法制度的特点。 第一节北洋政府的立宪骗局 【基本内容】: 一、“天坛宪草”。在北洋袁世凯统治时期,以国民党为主的国会和袁世凯之间的斗争是当时的主要政治矛盾。其结果是,意在限制袁世凯权力的“天坛宪草”虽被制定出来,但国会被袁世凯解散,“宪草”成为一纸空文。 二、《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独揽大权后,开始炮制《约法》。他组建“约法会议”,提出七条约法大纲,使最后制定出来的《约法》彻底否定了《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民主共和制度,而代之以个人独裁。 三、《中华民国宪法》。北洋政府在直系军阀统治时期,曹锟以贿选的方式当上了大总统,炮制出了《中华民国宪法》,其内容较为民主,在国权和地方制度上,要求国家统一和地方自治,但其“贿选宪法”的名声,暴露出北洋军阀假民主、真独裁的本质。 【概念辨析】: 1.《天坛宪草》 1913年4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成立,开始宪法的起草工作。宪法起草完毕后提交国会审议,由于当时国会已经被袁世凯解散,此宪法草案未能通过法定程序成为正式宪法。因宪法的起草工作是在天坛祈年殿进行的,所以,这部宪法草案被称之为《天坛宪草》。 《天坛宪草》11章113条。它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将总统置于虚位,强化国会对内阁的控制。《宪草》还规定了独立于行政机构之外的审计制,明确了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由不同部门分别行使的权力分立体制。 《天坛宪草》是在以国民党占多数的国会与袁世凯争夺国家政治权利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制定的。国民党试图用宪法来约束袁世凯的权力,保护辛亥革命的成果,保卫共和制度。《天坛宪草》渗透着民主精神,对共和政体、民主政治作了详细规定,它成为以后历次制宪活动的基本依据。 2.《中华民国约法》 1914年5月,袁世凯颁布、实施《中华民国约法》,确立起独裁政治。作为近代宪法,《约法》虽然保留了“主权在民”等与共和政体相适应的有关条款,并规定了与《临时约法》相同的人民的权力和义务,也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但它仍然是对民主共和政治的背叛。这表现在它极大的扩大了总统的权力,使之凌驾于三权之上,“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内阁制被废除,改行总统制。《约法》虚化了对总统权力的制约。在选举方式上,使总统终身制成为可能。

高三历史组工作总结

2018届高三历史组高考备考总结反思历史学科在文综三科中地位微妙,学生好学却不得要领,与学科成绩息息相关的思维品质提升较慢,再加上试卷设置问题(历史学科放在最后,很多学生做历史题是很仓促的),导致历史学科的平均分在三科中是最低的。有鉴于此,针对高考复习,我们高三历史备课组提出了2018学年度备考总的指导思想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求实高效。操作原则是:落实基础方法,构建知识框架,准确把握考点,训练思维品质,不断总结反思,确保有效复习。 具体方法及要求主要有: 1、狠抓基础不放松。高考题给人以错觉,往往让人觉得基础知识无用,实际上是学生缺乏知识迁移能力所致,掌握了相关知识却不知道如何用,但不管怎样,基础是第一位的,我们在复习备考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所以我们的做法是以课标和考纲为指导,教材内容为依据,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侧重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如:一轮复习中,每节课前都要留5分钟左右让学生通读教材,然后采用授新课的方法进行系统复习,但又注意将三本必修和三本选修的相关知识有机联系,达到高考所要求的深度和宽度;认真学习课标,依据课标落实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依据课本细化课标要求,逐点过关;以教材为读本,要求学生熟读教材、读透教材。同时重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重视历史结论的掌握,并能够科学分析其原因。 2、在备考中既侧重于同步教学的内容,又重视历史学科整体内

容的覆盖。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在起初阶段,对还没有复习到的内容的题目可以力求常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随着复习的深入进行,再逐步过渡到接近高考难度的程度上来。如此长期训练下来,学生的能力要求才逐步到达或基本接近高考的能力要求。 3、注重教学研究 (1)以一课一研为契机,研究考纲及近三年的新课标高考试题和全国高考试题:一方面,认真学习考纲,认真分析研究近三年的新课标试题以及2016年2017年的有关省市试题,把握各考点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能力要求、出现几率、命题走向,然后针对各单元情况分类归纳,从中精选出一些题目用于课堂教学,以确保教学针对性。另一方面,重视对教材中重点知识的研究,深入理解知识的来路去脉,从教材中挖掘考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落实考点要求。 (2)加强对学生的学情研究:我们分阶段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学习历史的障碍所在,以及对本学科教学的合理化建议,以促使自己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分层教学和有效教学,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注意和学生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科学合理处理复习备考中的教学辅助资料。对资料的使用要做到,服务于教学,但不冲淡教学,对其中的题目,备课时要在认真研究,精心筛选其中能够训练学生阅读、分析史料能力,并高考有很强针对性的题目安排给学生。在选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题型、方法和覆盖面。总之,在拥有众多资料的情况下,必须要清醒头脑,有的放矢做好复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