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部知识点(考研马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部知识点(考研马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部知识点(考研马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分析题综合性比较强:不是考一个知识点,而是考几个知识点,所以要灵活运用,把握一个知识点的相关知识点(一组一组原理去记忆)

学习哲学的方法:

以讲义为主,学会把复杂的原理提炼出来(用两,三句话概括)

知识点相对稳定,出题灵活,要掌握方法。

依据考纲复习

出题近年来综合性加强,特此是分析题中往往考得是几个知识点。复习时要注意联系。要注意将原理用几句话概括。从整体上完整地把握原理。原理主要记住核心要点。这样无论辨析题,分析题都要将原理的精要体现出来。不要死记硬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有七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章;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2-4章即我们所说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辩证法近年来占最高的比例;第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掌握三个方面的原理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基本问题

二、了解唯物主义的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三、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概念,只需记住三个判断

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即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个判断

经常被看作哲学的定义。这是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出发的。世界观

是对世界本质总的看法。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但是不能反过来讲,因为必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经过思维加工,有理论形态(有概念,有判断,有推理)的世界观,自发产生的,零散的,未经过理论加工的不能成为哲学。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即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这种概括有对有错。上升到更抽象,更一般的结论。关系:既相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对象上看,哲学研究的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领域和过程的特殊规律;对象上体现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方法上,哲学的方法具有普遍的适应性,适用于各门学科,而具体科学的方法只适用于某一特殊门类的科学。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而具体科学又以哲学为指导。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换句话说,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任何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叫方法论。例如,矛盾分析方法,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等。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的一段文字:以往的哲学家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哲学不仅是对世界解释的观点,而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法。所以学习原理时,要注意体会原理作为方法论的体现。例如人们群众创造历史这个原理,那么我们应该联系到我们根据这个原理应该如何做呢--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等等。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体现为矛盾分析方法(重点论、两点论等)。

试题分析哲学是知识的总汇。(错误观点)哲学和具体科学并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错误观点)认为哲学包括了具体科学,甚至可以取代具体科学。混淆了两者的关系。

(二)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总结的)

这里的思维并不是单纯的理性思维,而是指广义的意识;存在并不是精神和物质的存在,而是特指物质的存在。所以以后要注意,如果不是在哲学基本问题里讲的存在,要注意辨析。哲学基本问题的表现形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中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也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表现形式。(注意: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并不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哪一个是世界的本原。如果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那么这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反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哲学上将哲学的基本派别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即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的基本派别就是指唯物和唯心两个派别。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并不是派别,是根本对立的方法观,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特指的是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第二个方面,同一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呢,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认识周围世界,即思维是否能够认识世界,如果能就是有同一性,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划分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和意义:(这里就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为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里经常出多项选择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哲学的性质决定的。简单理解:(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并为考察哲学史提供了基本线索;正确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正确解决哲学其它问题的前提和基础;(3)这一问题也是实践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即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哲学是有党性的。党性指党派性,在哲学上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性。没有超越唯物和唯心主义的第三条路线。所谓的第三条路线在过去有种形式为二元论—其观点是(相对于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世界有两个本原,心物二元,但这样的论点在历史上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后都导向唯心主义。笛卡尔认为心和物是平行的,但是当被问及心和物是如何产生的,回答是上帝,这就又沦为了客观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反对歪理邪说。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关于唯物主义主要掌握其三个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希腊,罗马“德谟克里克”之“原子”学说;中国的封建社会“气”一元论,“金、木、水、火、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主要的时间16和17世纪的英国,洛克,培根,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皮德罗,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注意掌握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我们讲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多数情况下指近代唯物主义。广义的还包括古代唯物主义。古代唯物主义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不科学。没有科学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近代唯物主义的缺陷:四个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和缺乏实践性(缺乏科学的实践观)。具体表现为:机械性—第一、把一切运动都当做机械运动,用机械运动的规律来解释一切(18世纪的一个判断:“人是机器”,混淆了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等,忽略和抹煞了不同物质的运动形式的区别)当前我们要注意不要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解释社会的事物,“人是环境的产物”只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没有看到环境恰恰是由人进行改造的;第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光讲

客观。形而上学性的表现:是相对于辩证法而言的。孤立、静止的看问题(辩证法是连续的、运动的看问题);不彻底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表现为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但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恩格斯说旧唯物主义下半身是唯物的,上半身是唯心的);缺乏科学的实践观:看不到人的能动性,离开实践来看世界。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唯心主义是不结果的花—列宁)唯心主义的根源,不结果是指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世界观,颠倒的世界观。

唯心主义的根源有三个:社会历史根源:社会生产力和科学认识水平低下;认识论根源:撇开阶级根源来讲,从认识发展的规律来看,主观与客观相背离,认识与实践相脱离(毛泽东),认识是曲折复杂的过程,如果夸大和绝对某一片断,则导致了唯心主义;把感觉夸大导致主观唯心主义,把概念夸大,导致客观唯心主义。阶级根源:反动的剥削阶级出于本阶级利益的需要或阶级偏见,往往夸大精神的作用,利用唯心主义作为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工具。

5、重点的重点: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划分:把世界本原的精神理解为人的精神(观念、意志,“心”,理性等)即为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本原为精神,但精神是在人以外存在的“客观精神”(如,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神等。中国古代“理在事先”)(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哲学立场。唯心主义仅仅从主体出发,夸大精神的能动作用,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否认了物质的决定性,看不到实践活动;旧唯物主义仅仅从客体出发来看世界,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结果抹煞了精神的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从主客体的统一中来认识世界,既强调了物质决定精神,又重视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既承认自然界物质的现在性,又强调物质实践活动对世界的改造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实践出发科学的阐明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重在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伟大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

?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

是马哲的内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这是马哲的对象),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正确概括和总结(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马哲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马哲和旧哲学的区别)马哲克服了旧哲学的两个分离,实现了两个统一。

两个分离“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分离。马克思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内核,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因素,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抛弃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阶级性。

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并为实践服务。

科学性: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焦点和目的,就是实际的“改变世界”,“使现有世界革命化。”这种革命性在理论上集中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

阶级性:它为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

(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四)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要了解马哲产生之前所有旧的社会历史理论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这种唯心主义有两种缺陷:一是仅仅看到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看不到其背后的物质原因(即恩格斯所说的“动力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这个动因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这就坚持了对社会历史现象认识的唯物论原则,具体到我们今天的实际,那就是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中国各种社会问题的最终出路。);二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夸大个人“英雄”的作用。

唯物史观发现的重要性:它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科学地解释了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动力,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它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克服了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哲学中的历史唯心主义局限性,并把唯心主义从其

最后的避难所驱逐出去;它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辨析:中国古代认为“君轻民重,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中国古代进步思想,有其局限性,直接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没有达到科学概括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

(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在回答有关与时俱进问题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

作为行动的向导,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所在;

◆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

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拓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理论品质,也是它的强大功能。

(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论思

想,同时又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辩证法思想。

今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思想,深刻地体现了

唯物辩证法的原则。我们要正确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不

能像过去一段时间那样空洞的夸大思想的作用,但又不能陷入

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的拜金主义。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提供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非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是相互促进的。

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现代科技革命中一系列重大成果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

本观点。

◆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

◆现代科学研究的新方法引入了哲学领域,使哲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发

生了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哲学论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正确分析和解决现代科技革命进程中出现的

新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是指19世纪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产生和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哲学思潮和流派。

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科学主义以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主张哲学应当像具体科学那样只关注或研究事物的现象或“经验事实”,拒绝研究事物的本质,世界的本原和最一般的规律。这种认识往往陷入主观经验主义和不可知论。例如,逻辑实证主义者把整个世界看成是“经验世界”,并倾向于把经验看成主观感觉经验,所以本质上仍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人本主义思潮主张以人为本体,把人的意志、情感、本能等非理性因素当作个人的本质,甚至理解为世界的本质。因此这种思潮也被称作为非理性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又反对科学主义和抽象的人本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向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此过程中有两次飞跃:其理论结晶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

2-4 章可相继被看作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本章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中,物质和意识及其二者的关系。

实践出现在本章的原因:实践也是物质活动形态,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沟通意识和客观世界的纽带和桥梁。因而本章重点: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对物质的理解,既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又有之前的旧唯物主义的理解。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先了解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世界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比如火,水,气,原子论(不是近代的原子概念,它指的是世界有原子和虚空组成,原子指的是组成物质的微小颗粒)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把物质世界归结为具体的物质结构—原子。原子是宇宙之砖,认为原子不可分。

古代和近代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用物质的特殊性代替普遍;用物质的个别代替一般。从而不能揭示出物质的本质特性。

辩证唯物主义如何概括物质的特性: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这种客观实在是在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从与精神的对立角度讲的)。生产关系是物质关系,凡是客观存在的关系(除了思维关系)都是物质关系。物质还具有运动,时空,无限可分性,可知性的性质。

(2)物质范畴的定义,它的提出,它的思想,它的意义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它指出物质“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

映”,具有可执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

两者的关揭示了物质的普遍性和一般性,而后者揭示了物质的具体属性,具体形态,具体结构,即特殊性。联系体现在前者以后者为基础,后者又以前者为指导。

(3)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及其哲学意义

进一步证实了世界的物质性,揭示了物质形态、结构、特性等方面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无限性,证明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丰富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等原理。

2、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恩格斯)。(某科学家提出“世界上只有概念的运动”。概念运动即思维运动,依赖于物质运动,概念运动既不是唯一的运动,更不是根本的运动。)总之,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或者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我们在运用的时候,任何一面都不能夸大)静止并不是不动,而是物质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事物处于平衡和相对稳定时的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承认相对静止是把握运动和认识事物的性质的前提条件(认识相对静止的意义)。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而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怀疑论,不可知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正确的论断);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相对主义,夸大了运动)。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相对主义,否认了生死的界限)。古希腊“由于事物变化太快,我们不可能获得真理”,用“现象是变化的,但规律是相对静止的”反驳。诡辩论否认了概念之间的界限(偷换概念)。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空是客观的。

物质运动的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可以用不同的物质运动来衡量,但内容是客观的。

空间体现的是物质运动的的广延性。

这主要反驳康德的观点“时空是主观的”。

时间空间是辩证的,是同物质运动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会随物质的运动而发生变化。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是错误的。他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脱离物质运动的,是绝对不变的。后来牛顿的观点被否定。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以接近光速运动的物质,物体空间会变小,时间会变慢。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是无限的,但是对于个别事物有具体的时空,有有限性。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另一个定义:实践是人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活动的分类: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或者可分为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理解就行)实践(劳动)

,物质性(客观性)(实践的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社会制约性(社会历史性)(受社会规律,关系的制约,是变化发展的)。

三个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影响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劳动就是最基本的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政治活动、军事、社会改革、阶级斗争),科学试验(通过一定的手段改变对象,考古、探险、实验室试验)。这并没有囊括所有的形式。

2、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不等于主观,客体不等于客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的主体为现实的人,唯心主义认为主体为精神,旧唯物主义认为是抽象的人。

现实的人是实践的主体,既含有主观的成分,又包括客观的东西(人的肉体等),因而主体包含了主观和客观两部分。所以主体不仅仅是主观,还包括了客观。

客体(对象)不等于客观,是进入实践活动范围的对象。客体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

关系:(1)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2)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马克思“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

主体的对象化和客体的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过程。主体的对象化(或客体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客体非对象化(或主体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即客体失去了对象化的形式而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包含着: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价值关系(需要和满足需要),审美关系(欣赏和被欣赏)。这里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3、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a)进行实践决策、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实施实践方案

c)完成、检查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

d)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对实践本身进行反馈调节。

4、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这两个世界实际上是在我们实践过程中分化出来的)

自在世界:指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或人类活动尚未触及到的自然界,即尚未人化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有机体。

两者关系把握两点:

※区别: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盲目自发的起作用的;而后者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和人的关系都是人的活动的结果。

※联系: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的自然基础,并通过实践,不断转化为人化自然,融入人类世界。实践是是二者分化与统一基础。

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马克思)

问题:把人类世界同自在世界既区分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实践。把社会同自然界既区分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劳动。

5、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它既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也包括意识活动的结束。客观世界是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并可以被人们感知的物质存在或物质运动的总合。它包括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的关系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三、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意识的起源证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怎样理解: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则是客观的。②无论什么样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虚幻的,荒诞的观念也是对客观的反映,也有“客观原型”(例如,鬼神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③人的意识有主观差异—对同一个对象有程度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认识。但根源是客观的。

(3)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

四个表现:

①计划性、目的性,表现了人的能动性。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强的多。

②创造性不仅能够反映现在,还能回复过去,还能展望未来,在脑海中形成理想的世界。

③能够指导实践,来改造世界。这都是精神变物质的表现。

④意识活动能够控制人的生理活动和感官活动。

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以实践为基础,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这里主观能动性就是指意识的能动作用。

割裂两者的关系会导致唯意志论(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规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机械论(光讲客观规律,抹煞主观能动性,也叫宿命论),机械论和宿命论要求人无所作为。往年的题: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前一句正确,后一句有机械论和宿命论的特点。抹煞了事情成功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错误的)这个观点通常称作庸俗唯物主义。这句话抹煞了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虽然依赖于物质,但是有它自己的特性-主观能动性。

(4)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人工智能是对人脑思维的模拟,它同人的意识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人工智能把意识或思维活动转化为机械的、物理的运动形式。但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有本质的区别。人类思维是有生命的物质运动形式,主要是生理和心理过程,它具有社会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人工智能是无生命的物质运动形式,它不仅是机械的和物理的过程,而且是被人所设计的、创造和操纵的。

世界统一于存在。存在包括精神存在和物质存在。世界统一性是物质。所以不正确。它既可能通向唯物主义,又可能通向唯心主义。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这是由科学和哲学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所证明或论证的。

(1)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都是客观的。

(2)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不仅表现在它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的物质关系体系,是贯穿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基本原理,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主观符合客观,认识符合实际,并主张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现实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原则即为理论,就是思想,精神,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所以它不能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本章复习重点:1、两个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和质变规律,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3、四对范畴:必然,偶然;本质,现象;原因,结果;可能和现实。

在这一章的学习中我们要始终记住反对的错误观点是形而上学,因为我们学习的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的特点(选择题)

(1)客观性: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要求人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普遍性:见普遍联系观点

(3)多样性: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4)条件性:任何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斯大林—一切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整体性或者系统性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正确的论断,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系统就是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有一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主要特征:1)系统的整体性;2)系统的结构性;结构性决定系统的功能、属性;3)系统的层次性;4)系统的开放性。

整体性观点的两层含义:1)系统的整体性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不是各个孤立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亚里士多德“整体不等于各个孤立部分的综合”。2)处于某个系统中的要素,其性质、功能要受到该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离开了整体,其性质就要发生变化。黑格尔“从人身体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

系统的基本特征具体的体现了普遍联系这一世界最本质的特征。世界的普遍联系与世界的系统性是内在统一的。所以唯物辩证法在坚持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同时,也坚持系统的观点。

2、普遍联系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普遍联系观点的三个要点:任何具体事物都是在一定的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没有绝对孤立的事物;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或者环节;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差别为前提的,但是这种差别或者界限不是永恒不变的。(第4条:世界的普遍联系都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和桥梁。)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起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全局的观点;反对孤立、片面的看问题。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基础。

例子: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恩格斯反对形而上学思维的例子:形而上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评价一个事物不能一刀切,不能简单化。这种思维把好与坏绝然对立起来。要看到非此即彼,又要看到亦此亦彼的方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市场和计划并不是哪个制度所特有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姓社姓资。

如果要求我们用此观点来分析问题时,我们可以联系到对外开放政策(为什么这么做呢,普遍联系的观点,找到切入点,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能孤立的发展);全球化问题这种现象也可以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3、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作为材料把握。

(二)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强调的是发展。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比运动、变化更为深刻的范畴。他们都是非静止的状态,但是运动、变化泛指一切过程既包括前进的,也包括后退的,既包括上升的,也包括下降的;而发展本身含义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

发展的方向和实质是前进,上升的。但是就发展的道路和形式而言,它有曲折性和暂时的倒退。

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过程的思想就是发展的思想。过程是指事物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在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过程充分体现了革命的批判的精神。它要求我们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解决问题,要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全过程,坚持用变革的发展观来指导实践。

(三)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不用死背,理解就行。以多项选择题出现。

1、规律及其特点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和必然性,本质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规律和必然性,本质有时候可以互换。

规律的特点: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深刻性,普遍性。

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废除规律,而只能发现、把握和利用规律。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四对范畴:概念,定义要记住;二者关系的要点要掌握;每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2、本质和现象:

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现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本质是抽象的,一般的;现象是易变的,易消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丰富的,本质是深刻的,单纯的;现象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本质必须通过思维来把握。

联系: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表现本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一定方面的表现。假象也表现本质,它是现象的一种,歪曲的,颠倒的现象。但假象不同于错觉。

马克思“如果现象和本质是合而为一的话,那么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多余的”。

方法论: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表明,科学研究是必要的;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又表明通过科学研究揭示本质是可能的。这实际上告诉我们两者的关

系对我们的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

康德:不可知论者。认为“世界有两重现象,或者两重世界,一重叫自在之物(本质世界),另一叫彼岸之物(唯我之物,表面现象)。人的认识只能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感性认识只能把握到现象,所以我们认识永远不能把握本质。

黑格尔对此进行了批判“康德的思想错误在于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联系,现象是对本质的反映,人们可以通过思维认识,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

3、必然性和偶然性:

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偶然的。(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看待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要看到两方面。

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必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它起决定作用;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它的作用能加速和减缓事物发展的趋势。

区别:(1)产生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部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部矛盾和外部条件;(2)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使同类事物发展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3)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者延缓的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但瓜大瓜小,豆大豆小体现了偶然性。

联系:没有纯粹的必然性和纯粹的偶然性,必然性依赖于偶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为必然性的实现开辟了道路。价值决定价格,但在市场上表现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价格与价值相等;社会发展的迂回,曲折就是偶然性。偶然性也离不开必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割裂两者的关系会导致三种错误观点:(1)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导致宿命论。(2)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只承认偶然性,根本否认必然性,也会导致宿命论;(3)既承认必然性,也承认偶然性,但认为有些事情是纯粹必然的,有些是纯粹偶然的。将两者看成孤立地没有联系的现象。这种观点在科学上的突出表现就是主张只有必然的东西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偶然性同科学无关。

方法论意义:①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必然性的作用,也要注意偶然性的作用。要注意必然性在科学研究实践中的作用,是科学研究实践的前提。科学研究就是承认必然性,规律性。另外,从实践来看,自由是对必然的

认识--(毛泽东,列宁,恩格斯,马克思,黑格尔都提到过)。

②要重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特别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的任务正是要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错误的论点,因为偶然性和必然性不是绝对对立的,是辩证统一的,这句话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忽视了偶然性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4、原因和结果

从关系来讲: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凡是前后相继的关系都是因果关系。(错误)关键要看是否有彼此制约的关系,也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

“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不确定的”。

关系:用矛盾的观点来考虑,(1)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也是不确定的。在一定范围内,因是因,果是果,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2)在较长的链条中,因和果可以相互转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改革后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又成了因。)(3)因和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方法论意义:其一、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内在依据。要识别和反对非决定论、宿命论、神学目的论等错误观点。其二,它为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正确认识因果联系,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善于总结经验,无论成功与失败,根据一定的现象做出预测,能够调整我们的行动方案。)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这对范畴:决定论:承认规律性,必然性,因果关系。如果否认这些观点就是非决定论。

下面两种观点:

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有相似的地方,都有客观规律)(马克思:决定论观点)

世界历史只不过是一大堆杂乱无章时间的堆积。(光讲偶然性,否认必然性,非决定论)

在决定论中又分两种:机械决定论(在规律性上,它否认能动性,光承认必然性,否定偶然性,在因果关系上,否认多因多果非线性的因果关系,简单化了因果关系),辩证决定论。

5、可能和现实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实性:已经产生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如何正确分析可能性: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分析,从质上分析要区分三

种情况

①要区分可能与不可能;②要区分现实的可能与抽象的可能;③要区分好的可能与坏的可能。

把不可能当可能,就会碰壁,就会劳而无功;如果把可能当不可能,就会放弃一些机会。现实的可能是在可以预见到未来,通过创造条件可以实现的。非现实的可能,虽然理论是可行的,但是现实是不具备条件的。我们不能把抽象的可能当作现实的可能,应该把现实的可能做好。

趋利避害;实现好的可能,避开坏的可能。

任何事情都是由现实向可能转化的,但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创造一定的条件。

二、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肯定与否定及其关系

三大规律: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个规律核心的内容。

都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揭示的角度不同

量变质变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不同状态。不同状态的内容构成了规律的内容。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识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分歧在于:

(1)是否承认联系;(2)是否承认发展;(3)是否承认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两者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

(一)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1、把握基本概念:质、量、度。度的概念最重要。因为它体现了量和质的统一、制约。

质: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它决定于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各部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规定性。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范围。度体现了量和质的内在关联。认识度的意义:认识度才能确切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过犹不及—坚持适度的原则。

2、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制约,作用,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把握三点:(1)相互制约,相互作用: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

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2)相互渗透:量变中有质变的特征,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总的量变中有部分的质变。白色恐怖下的红色根据地,是部分质变的例子。新民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由自由竞争向垄断发展。(3)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质变又是新的量变的开始。

只承认质变,导致“激变论”,只承认量变,导致“庸俗进化论”。

3、方法论意义

(1)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过程既有历史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一原理是我们党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2)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势的基本理论工具。像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社会的发展也有量变、部分质变和质变等基本形式。社会在量变这种稳定的,连续性的变化中稳定发展。这对于新生的社会来说,尤其需要稳定量变过程来建设和完善自身。社会发展中的部分质变主要是社会体制的改革和调整,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途径,调整与改革是新建立的社会逐步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就是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决定性环节。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就是在这三种形式的循环交替中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要获得发展,必须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3)指导一切实践活动。把远大革命目标与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要繁育急躁冒进,先于空想。

防微杜渐,有备无患,功亏一篑。体现量变到质变。

(二)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1、肯定与否定

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它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

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它破坏现存事物使之转化为其他事物。

关系:

对立:双方相互斗争,肯定居于主导时,事物处于量变;否定方面不断发展壮大,上升到主导地位时,促使事物自己否定自己,事物发生质变。

统一:双方互相依赖。没有离开否定的肯定,也没有离开肯定的否定;双方互相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2、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重点的重点)

辩证的否定观点的对立面就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理解的是绝对的否定,决定的肯定。

唯物辩证法对于否定的理解:

(1)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也叫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结果,而不是外力强加的。例如,麦粒变成麦苗:麦苗对麦粒的关系是对麦粒自身的否定。而形而上学认为麦粒磨成麦粉是一种否定,外力施加的否定。

(2)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否定就意味着质变,同时新事物对旧事物有继承。事物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及克服又保留,既继承又变革的关系。

(4)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3、方法论意义:是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坚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哲学义军。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所决定。在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它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的新生事物,它必将战胜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发展必然姓、上升性的体现。但是它的成长过程又是异常艰难曲折的,有时还会出现暂时的复辟、倒退,这是上升运动中曲折性的体现。不能一遇到曲折,就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

第二: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不能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用来解决当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都应该吸取精华,又要去其糟粕,要有继承,又要有批判,反对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复古主义,既要反对盲目排斥,又要反对全盘西化,要有选择的吸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大胆的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与坚决的批判。

另外还可以指导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主要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是周而复始的运动。(错误的论断)(循环论,否定了前进性。)

直线论:否认了道路的曲折。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梳理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梳理个人在社会历史 中的作用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上期习题回顾】 (多选)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社会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答案:ABD 解析: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C 错,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是剥削阶级,但也是是革命的动力,属于人民群众范畴。 ?【知识点精讲】 ①个人与社会历史 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②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

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对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着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杰出人物。 ③历史人物的作用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其次,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最后,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因此,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 ?【命题方式与注意事项】 此知识点属于高频核心考点,知识点相对简单,但是大家往往会掉入“历史人物作用”的圈套,一定要认真分析,重点掌握“历史人物可以对历史事件起决定作用,但是不能对历史的进程起决定作用,对历史进程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人民群众”。 ?【习题演练】 (多选)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作者: ————————————————————————————————日期: ?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主要是:第一,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刻而复杂的人民大革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这些因素与条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形成一种历史的合力,共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苏俄革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和实事求思想路线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中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事业。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思想进入曲折发展阶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和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十分落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毛泽东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形成了新鲜活泼和、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它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离不开党领导人民从事的丰富的实践及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和丰富经验。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 自从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后,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曾对这一概念作出概括与说明。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

考研政治马哲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原最难得最重点的部分,也是政治初期复习收要攻克的阵地,如何开展复习?送大家四个战术,速度搞定马哲! 一、概念清晰,逻辑框架鲜明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切忌在概念上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界限不明。例如,我们把哲学定义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不是定义为世界观。因为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建议广大的考生们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再如,我们把经济基础定义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因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既有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又有与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如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等。“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了所有这些生产关系,内容十分宽泛,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叫经济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掌握,切忌片面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相依赖、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基本原理,都地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一定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切忌简单化和片面性。 例如,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对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次要方面的支配作用,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主要方面的影响作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上,既要肯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既要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又要充分重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二者相互排斥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相统一的一面;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性质的认识上,既要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又要掌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在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客观过程的问题上,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等。简言之,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要片面地看问题。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理论脱离实际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或联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以弄清理论为前提,不要离开理论罗列一大堆实际问题。学习理论,把它束之高阁,

马哲理论知识点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

马哲中共产主义的经典论述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1)认识自由的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说明人的自由的本质。自由是一个主体性范畴,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充分的体现,人不能不受到外在必然性的限制,但是,人不是外在必然性的奴隶,而是驾驭和利用外在必然性的主人。他能够运用自己的实践力量去打破外在的限制,这就是人的自由之所在。正如毛泽东所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人在必然性规定的可能性范围中获得自由 客观世界有其固有的规律,客观世界的规律同时也是支配人自身的规律。人不能摆脱客观必然性的制约、不能超出客观必然性所限定的范围去寻找自由,这就是人的自由的限度。然而,必然性所规定的可能性范围仍是相当广阔的。必然性总要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因而必然性实现的具体形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是人可以选择的。有了选择的余地,也就有了自由的空间。这是人的自由的客观根据,可见,尽管人的存在和活动受到客观必然性的限定,但人在必然性所规定的可能性范围内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决定,并通过实践把选定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获得自由。 (3)自由以必然为根据 自由以必然为根据。正是由于事物有客观必然性可循,人的意识才能有预见性;也正是由于客观必然性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人的意识才能有选择的自由。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也是自由的根据。人只有在必然性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选择才有自由。人在进行选择时,主体的内在尺度必须同外在尺度即客体尺度相结合,而在把握外在尺度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运用内在尺度。这既要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认识事物的客观必然性,才能把握内在尺度。恩格斯说,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 (4)自由与必然是相互对立 对于人而言的必然和自由,指的是人在客观世界中的活动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A必然是与自由相对的,它是人在尚未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及人本身的规律时,其行动受盲目必然性支配和束缚的状态。这时,客观规律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统治和支配人,人的行动没有自由。 B自由是与必然相对的,它是人根据对必然性的认识支配对象,即在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运用客观规律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在这种状态中,人并没有摆脱客观规律的制约,但由于人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使人的行动从盲目受制于客体变为具有主体的自主性即自由。 (5)自由与必然是相互依存的。真正的自由并不排斥必然,而是立足于必然。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总是具体的、相对的,因而人在任何时候所获得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也就是说,自由与必然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很少有完全没有被认识的客观规律,也很少有已经完全认识了的客观规律。人们从必然中获得的总是相对的自由,只不过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人的自由程度会越来越高,而人的活动服从盲目必然性的领域会越来越小。从必然到自由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人在行动中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自由只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们每学会—次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就在行动中获得了一次自由。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必然也就不断向自由转化。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4:发展与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趋势、规律、进程、必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趋势、规律、进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D.二元论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马哲实践心得

实践心得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加强自身独立性也有十分大的意义。 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个课程,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我们本次实践题目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在进行这次的实践调查过程中,我有如下两方面的体会。 对于我们调查的题目而言。首先,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这一题目,我必须充分理解“价值观”这一词的深刻意义。因此我查阅了很多书籍,也在网上查找了很多资料。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

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我也是一名大学生,我的价值观又是怎么样的呢?我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在此过程中我也考虑了很多。这不只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更是对我人生的思考,这些思考将影响我今后的人生。 从本次实践活动的整个实施过程而言。首先,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无论你担任的是哪种角色,都应把自己所应该做的任务做好。什么事情不要总等着别人去催,能今天做好的事就不要留到明天。其次,一个团队的精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我必须学会怎么样去合作,在这次实践过程中我们团队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但经过大家的思考和解决,整个队伍终于有变得团结起来了。这也让我学会了怎样才能与别人合作的更好。最后,在发放问卷时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如何做才能让别人愿意帮助自己,在此过程中我的口才和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在实践中成长,从实践中总结经验,通过实践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就是我从实践中获得的收获。也许实践调查获得的数据不一定能说明问题。但至少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我的人生又向前跨了一步。在实践中获得的收获将会是我终生受益。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的。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 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考研政治_马哲知识点汇总

一、绪论 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准备阶段,在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主要容和特征进行了阐释,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把握这部分的主要容,虽然一般不涉及大题,但是却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奏与铺垫。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激化 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论成果:先后产生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这一部分容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畴中基本原理性知识,从世界观的引入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探讨,带领我们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周围的世界。 在这部分容中,对于世界物质第一性的确认是整个辩证唯物论的基石,由此扩展开的物质观容考察多见于选择题。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层面进行把握。对于实践和意识领域的容需要

马哲重要知识点

马哲重要知识点 一、问答题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回答: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这个人类社会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从它的理论体系构成要素来看,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 ⑤从概念上来说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①时代和实践基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现实需要) 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个也会是多项选择题)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三)为什么说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根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为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一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

马哲原理总结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1)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凡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例子:小孩空中走钢丝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具有相对性,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第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第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 第三,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例子:自习室占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 第一,运动着的物质不能离开时间和空间。任何事物,无论其过程怎样短暂,总要经历一定的时间;任何事物,无论其体积怎样微小,总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第二,时间和空间也不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离开了具体事物的抽象空间和抽象时间都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第三,时间和空间二者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既不存在着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的事物,也不存在着只有时间而没有空间的事物。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是客观的。时间、空间在客观性上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受到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的制约,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否认时空的相对性是形而上学观点。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第一,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总过程是无始无终的,它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时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有始有终的,事物的存 在具有暂时性。 第二,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范围无边无际;空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的存在范围是有边际的。 第三,无限的物质世界是由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的,这就是说,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我们要善于通过有限把握无限。 (2)意识观 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