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_张雁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_张雁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_张雁

*本文为贵州大学自然科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贵大自青基合字(200)号0部分研究成果。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

张 雁 谭 伟

[摘 要]科学地进行土地资源评价,有利于了解土地资源分布的特点,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的

依据和策略;有利于提出科学合理可持续利用土地的方法和措施,为持续增长的人口提供生产和生活上的可靠保障。本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土地评价的研究进展,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土

地评价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土地评价;国土管理;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9)09-0115-04 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是查清/家底0、掌握土地动态变化信息和发展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国土管理

的重要内容。

[1]

一、国外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国外土地评价体系的产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比我国要晚得多。在希腊、埃及、罗马古国的文献史料中,曾有关于土地划分成各种等级的记载。1834年,英国成立了土地测量师协会,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和测量。其后,土地研究发展大致可分为土地分类定级阶段、土地潜力评价阶段、土地适宜性评价阶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阶段。进入20世纪后,土地评价工作才形成正式的工作条例和方法,如1934年德国财政部编著了5土地鉴定材料6;1937年美国提出了斯托利指数分级。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土地对于某种单项技术目的的适宜性,如1903年美国垦殖局拟定的以发展灌溉为目的的土地评价方法,1934年美国土壤保持局以水土保持为目的的土地能力分类等等。

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合理利用土地、发展农业为目的的土地评价。英国学者R.波纳(Bourne)是研究现代土地分级系统的先驱,他在5区域调查和大英帝国农业资源估计的关系6(1931)中提出自然界存在三种不同等级的土地单位;美国在30年代早期,针对水土流失,尤其是中西部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大量的水土流失,基于土地利用不导致环境退化的原则,为合理利用、保护、开发土地初步提出土地利用潜力分类系统。从1945年开始,又编制了一系列土壤图,为完善土地评价系统奠定了基础。

二战后,世界工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城市扩张、人

口增长等也进入高峰期,引起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有学者提出的适宜土地利用模式,并逐渐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途径是基于对资源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分析,按照/适地适用0的原则将不同土

地分配到不同的适宜土地利用类型上。

[2]

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成为国际上第一个较为全面和科学的土地评价工作系统。许多国家参照美国的土地评价系统与方法,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作修改并在理论上给予补充,如英国的比贝(B i bby ,J .S )和麦克内(M achney ,Y .D)于1969年发表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加拿大1969年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澳大利亚的哈恩田斯(H aantjens ,H.A .)于1963年制定的土地评价系统、日本农林省农林水产技术会议事务局1963年制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等。但由于该系统偏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评价结果未能具体到土地对特

定作物的适宜性和最佳的利用方式,其应用受到限制。[3]

针对美国土地利用潜力分类系统的不足,荷兰的比克

(Beek ,K .J)等于1972年提出了为农业土地利用规划服

务的土地适宜性及分类系统,它是基于土地质量是否满足

土地用途的程度而对土地所进行的评价。

[4]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土地利用理论开始吸收生态学中的不可逆性和匹配性等理论,强调土地生态利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进行土地评价和调查过程中,借鉴生态学思想提出了/土地生态单元0、/土地生态分类0等概念。70年代对土地资源的研究更广泛、更深入,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广泛开展标志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入真正的

实质性阶段。[5]

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了5土地评

价纲要6,这是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土地评价方案,它使各国的土地评价在形式上得以标准化,为进行土地资源分析及优化配置奠定了基础。这一纲要的颁布,大大促进了国际上土地资源的研究,其方案已被多个国家采用。以后,联合国粮农组织又陆续制定了5旱地农业土地评价纲要6(1984)、5林业土地评价纲要6 (1984)、5灌溉农业土地评价纲要6(1985)、5牧业土地评价纲要6(1986)等评价方案。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土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向着综合化、精确化、定量化、生态化、动态化方向发展。198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在土地潜力分类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评价和立地评价0(Land Eva l uati on and Site Assess m en t,LES A)系统。[6]

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突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研究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所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研制出了/农业生态区0(Agro Eco2 l ogica l Zone,AEZ)法,其技术思路是从气候和土壤生产潜力分析入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90年代以来,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主题下,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逐渐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土地管理评价成为土地评价研究的新热点。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3年颁布了5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纲要6,世界银行1995年发布了5土地质量指标6。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 GBP)和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人文领域计划(H DP)于1995年联合提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0(LUCC)研究计划,此后,各国际组织和各国纷纷启动了各自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项目。

随着景观生态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土地生态评价成为土地研究的新方向之一。德国地理学家C.Troll在5航空照片和生态的土地研究6中最早把生态学观点引入土地学研究,强调生物因子在土地中的作用。近年来,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大面积保留基本未受扰动的原始状态植被的地区,像巴西的亚马逊地区,开发了以/农业生态区0方法为基础的另一个评价方法,叫做/生态经济区0(EEZ)方法,并在1993年研制成功了符合不同作物和土壤气候条件匹配要求的计算机查询系统,称为/生态作物0系统。

进入21世纪,土地评价结果作为土地利用和规划的主要决策依据,伴随着理论体系的完善和研究方法的革新,应用领域日趋广泛,也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国内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土地分类的国家,对土地资源有计划地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始于建国后。1951年,为确定农业税率,开展了土地自然条件和经营条件等评价工作。这一时期的土地评价处于起步和尝试阶段。较系统的土地评价工作始于50年代的荒地资源考察研究,到60年代前期形成了两套比较成熟的荒地评价分类系统:一是当时的农垦部荒地勘测设计院1962年拟定的全国荒地分类系统;另一个系统是中国科学院综考会于1963年提出的土地类-土地亚类-土地等-土地组的四级分类系统。

20世纪70年代,土地评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引入国外土地评价方法和系统进行研究性的评价工作,另一方面积极筹备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评价系统,评价范围也由荒地发展到整个农用地。70年代到80年代形成了两个全国性的土地评价系统:一个是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所采用的土地评价系统,主要仿照美国的土地潜力分类而拟定,但分级标准略有修改,只有粗略的定性描述,在这一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完成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任务;另一个系统是中科院综考会为编制5中国1: 100万土地资源图6而拟定的土地资源分类系统,这是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5土地评价纲要6,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拟定的。80年代初,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编委会参照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土地评价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拟订了1:100万土地资源分类系统,分土地潜力区、适宜类、质量等、限制型和资源单元,原农牧渔业部有计划地开展了大比例尺土地评价工作,重点在于评定农业用地的质量等级,为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5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图集6、5中国土地利用6和土地资源研究文集相继出版。这一时期,我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进行了中国土地承载力研究,区域性的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广泛开展。[7][8]

80年代中后期,随着土地利用规划和耕地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的开展,土地评价在理论、方法和研究手段上都有很大突破:在定性土地评价框架体系基础上发展了半定量土地评价方法,主要标志是利用数学和决策模型对土地评价因子、各因子权重和土地等级划分等环节的定量或半定量处理。[9]另一方面,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以及景观生态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土地持续利用理论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使我国土地评价理论全面深化,评价手段和对象多样化。同时,我国开始运用系统论、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和方法来开展土地评价,特别是有关县级土地质量和经济评价的试点研究获得了较大进展,并于1986年制定了5县级土地评价技术规程6(试行草案),这标志着我国土地评价工作己经进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阶段。

最初的土地利用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分类、分区以及开发、管理等方面。景贵和先生1986年发表了5土地生态评价与土地生态设计6一文[10],拉开了我国土地生态利用研究序幕。国家社科基金2002年项目指南中,经济理论部分把/中国西部地区水土资源开发和生态安全的历史与现状研究0列为重点研究项目;郑度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0、/土地利用与农林牧业的结构与布局0列为地理学的前沿领域。[11]史培军建议国家今后的资助研究的重点方向包括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机制研究。[12]近来的趋势是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引入到具体的土地研究中,并出现了关于土地生态景观重建的研究,如北京大学的蔡运龙教授通过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对土地利用所引起的社会经济领域问题和如何实现土地利

用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及对退化土地生态重建的

研究;[13]中国科学院系统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

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模式研究0;中

国科学院的重大项目/东亚季风变迁和全球变化研究0;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研究项目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其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机理的

研究0与/NTEC样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0等。

对国外土地利用的介绍、引进方面也有许多成果,如

丁荣晃翻译印度学者R.曼德尔的5土地利用理论与实

践6;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规划司翻译A.S.M ather的

5土地利用6;王万茂教授翻译了俄罗斯的5土地规划设

计6等。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制定了5中

国21世纪议程6,许多学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自然、

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提出了各种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指

标体系,人们已不再局限于认识土地目前的质量状况,而

是更加重视土地质量状况在未来的利用改良过程中将如何

变化,这使得土地评价由静态转向动态。

三、存在问题及发展展望

(一)存在问题

纵观国内外土地评价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前人在分

析方法、理论和研究手段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土

地评价对象日益扩大,评价方法从传统的侧重定性评价向

定量评价过渡,土地评价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实践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

在:以往的土地评价一般都是由长期从事土地科学和农业

科学的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调查然后结合经验分析进行的。

这种常规信息获取的方法,调查工作量大,标准较难统

一,空间定位精度稍差,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不易进行

定量研究。虽然也将G IS技术引入到土地评价中,但总体

来说,只是孤立地利用了GIS技术的部分分析和处理功

能,没有充分发挥GIS技术在土地评价中的作用。尤其

是,在以前的土地评价中,遥感技术没有得到很好地应

用,忽略或没有充分发挥遥感在土地信息获取方面的快

速、方便、灵活的优势,没有将遥感技术和GIS技术有机

结合起来为更好地进行土地评价服务。更重要的是,评价

模型较单一,以致结果有失偏颇。

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环境问题的日益恶

化,尤其是土地退化与土地面积的人为减少,以土地资源

现状特性分析为主的传统土地评价(土地资源潜力评价和

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以土地资源可持

续利用为主的现代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的要求。土地

资源利用评价不仅是判断目前所处的水平和阶段,而且要

从发展的角度,研究其发展能力和发展阶段。而国内现行

的土地资源评价大多从衡量发展水平及角度出发选取指

标,对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潜力的指标考虑较少。另

外,在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时,我们必须记住: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开展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应以发展(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为评价目

标与要求。

近年来,国内土地资源评价已从初期单纯的自然生态

土地评价逐步走向综合性土地评价。在土地评价过程中,

不应该只是单纯地针对某一地块适应什么、该种什么,而

应该同时考虑土地周围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要进行土

地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特征分析。即要进行土地资

源的区域生态经济适应性评价,以便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

综合全面的资料,从而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然而,目前关于土地资源的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研究相对

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中国土地资源评价应该把

土地资源学、经济学、地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结合起来

研究,以此来探讨土地资源的生态属性、经济属性以及社

会属性,以便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需要特别强调

的是:土地资源评价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尺度下的评价,

因此要在一定时间期限内、一定空间尺度下讨论并进行土

地资源评价。

(二)发展展望

近些年来,新的方法不断应用到土地资源评价中,新

的计量方法、3S技术、数学模型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在国内

土地评价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增强了土地评价的定量化、

先进性和动态预测性,从而使土地资源评价的结果既能反

映土地资源质量的时间变异,又能表现土地资源质量的空

间变化。同时,这些方法、技术的不断引进与利用必将推

动土地资源评价新的发展,其必将把土地资源评价、土地

资源规划、土地资源利用三者很好结合起来,从而为土地

管理者或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

土地资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数据库、模型库、知识

库)的建立需要长期、连续观测资料的积累和科研工作者

的不断努力。评价土地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乃至传输

分析必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为建立区域土地动态监测

及数字化做准备。

对于土地评价算法和模型,常用的加权求和法目前仍

在使用,并有进一步的探讨或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目前

应用也较广泛。此外,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也在继续使用。

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特别是多层反向传输算法(BP

算法)在土地评价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如用于基准地

价评估、土地复垦评价。此外,遗传算法、退火算法及组

合预测等一些新算法也开始在土地评价中得到应用。基于

可拓展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物元模型也

已有尝试。为了使得土地评价更加简单、准确、动态,土

地评价算法模型也将得到进一步的综合与优化。

另外,随着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研究的深入,应加强

不同评价方法的引入与融合,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景观生态

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其将传统土地评价(土地资源潜力评

价和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与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结构

和过程、景观异质性)结合起来,这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评

价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将土地的垂直生态

过程与水平生态过程结合将是中国土地资源评价发展与完

善的一个重要方向。

同时,探索适合现阶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资源评

价方法与种类是当今我国土地资源评价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确保国内粮食安全,从而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土地资源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的研究是当前新兴的综合土地评价方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尝试。t行

[参考文献]

[R e f e rences]

[1]陈百明著.土地资源学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1999.75-76.

[1]Chen Ba i m i ng.Intro ducti on o f Land R eso urces.Be iji ng:

Ch i na Environ m ental Science Press,1999.pp75-76. [2]F.R.Ste i ner,G.Young and E.Zube.Ecologi ca l P lann i ng:

R etrospect and P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2411817.html,nd s cape,1987,7(2):31~39.

[3]S.G.麦克雷,C.P.伯恩翰.土地评价[M].厉为民译.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3]S.G.M c R ae,C.P.John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2411817.html,nd Eva l ua tion.T rans

by LiW e i m i n.Be iji ng:Ch i na P rospect P ress,1986.

[4]K.J.Beek,J.Benne m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2411817.html,nd Eva lua ti on for A gr ic u ltura l

Land Us e P l a nning:a n E colo gica lM et ho dology.W agen i n2 gen,the Nethe rlands:Depa rt m en t of Soil Sc i ence and Ge2 ol ogy.Agricu ltura lUn i versity,1961.

[5]J.R.Anderso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2411817.html,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a

F ra m e work f orM on it ori ng.United S ta tesGeol ogica l Survey

J o urna l of Research,1977,5(2):143-153.

[6]L.E.W r i ght et a.l LES A-Agricu ltura l Land Eva l uati on

and Site A ssess m ent.Journa l of Soil a nd Wa ter C o nserv a2 tion,M arch1983,Vo.l38,No.2:82-86.

[7]石玉林.中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研究[M].北

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7]Sh i Yu lin.Study on the P o pula ti on Ca rrying Capacit y o f

China's Land R es ources.Be iji ng:Ch i na Science and Tech2 nology Publi sh i ngH ouse,1992

[8]陈百明.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8]Chen Bai m i ng.Study on t he P roduction Capa cit y a nd P o pu2

la tion Ca rryi ng Capa cit y of China's Land Res ources.Be i2 jing:China R en m i n Un i versity P ress,1991.

[9]唐根年,吴次芳.城镇土地评价的VCFD复合模型[J].

中国土地科学,1992,16(1):26-31.

[9]Tang Gennian,W u C ifang.VCFD Co mposite M o de l of U r2

ban Land Eva l uatio n.Chi na La nd Science,1992,16(1): 26-31.

[10]景贵和.土地生态评价与土地生态设计[J].地理学报,

1986,41(1):1-7.

[10]Jing Gui he.Ecoeval uatio n and Ecodevice of Land.Acta

Geo graphica Sinica,1986,41(1):1-7.

[11]郑度,陈述彭.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J].地球科

学进展,2001(5).

[11]Zheng Du,Chen Shupeng.P ro gress and Disci p linary

F rontiers of Geograph ical R esearch.Advances i n Ea rth

S cience,2001(5).

[12]史培军,周武光.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问

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12]Shi Pe ijun,ZhouW uguang.So me I m portan t Issues on t he

Susta i nab le Deve l op m ent i n North west China.J o urna l o f

Beijing Norma l Univ ersity(Socia l Sciences),2000(5). [13]蔡运龙.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

策[J].地理学报,1996(3).

[13]Cai Yun l ong.Sensiti vity and Adaptati on of Chi nese Agri2

culture unde r G l oba l C li m ate Change.Acta Geograph ica

S i nica,1996(3).

[14]蔡运龙.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生态重建与农林牧业

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J].资源科学,1999(5). [14]Ca i Yunlong.E colo gica l R ehab ilitati on and Deve lo p m ent

of Agr iculture,F orestry and An i m al H usbandry i n Ka rst M o unta i n A reas of So uthwest China:Sta t us Quo and

Trend of S t udy.R eso urces S cience,1999(5).

(作者单位:张雁,贵州大学林学院讲师;谭伟,贵州大学林学院副教授,贵阳550025)

(责任编辑方晋)

R eview of L and E va lua ti on R e sea r ch in C h i na and Ab road

Zhang Yan Tan W ei

[A bstr ac t]It is i m portant t o have sc i entifi c assess m ent on land resources i 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 cs of the distr i butio n

of l and resources,and provi de a sc ientific basis and strategies for better protectio n and utilizatio n of land resources.Th is

a rti c l e w ill s umm arize t he do m esti c and i n ternati onal deve l op m en t of land eva l uati on research,poi nt out proble m s that ex2

ist i n the land evalua ti on,and present t he deve l op i ng perspecti ve of l and evalua ti on.

[K ey words]l and eva l uati on,land m anage m ent,land use

[Au thor s]Zhang Y an is Lecture r a t School of F orestry,Guizho u Un i versti y;Tan W e i is Assoc i a te P rofessor at School of Forestry, Gu i zho u Universtiy,Guiyang550025

关于土地资源的文献综述

关于土地资源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通过翻阅一些资料和文献,深入了解了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一串串数据明显的显示出中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存在冲突,不容乐观。不可否认,土地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相比起牺牲土地所产生的种种“利润”,安居乐业的百姓和欣欣向荣的企业更为重要,值得深思。 关键词:土地资源稀缺冲突 早在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在其《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警告说:“203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3.69亿吨,不仅中国无法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尽管中国的研究者对布朗的预测方法和依据提出过许多质疑,但无不承认“中国的粮食缺口将会越来越大,粮食问题将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此种情况下,我国政府不能不作出反应。2006年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5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2007年再次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但是这仍是一场艰难的博弈,既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又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这或许是冲突的根源。 根据查阅的资料、文献以及实际观察看,土地资源正处于警戒线边缘,有以下几方面重要原因: 一、土地沙漠化。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 二、土壤侵蚀。土壤的水蚀和风蚀现象严重。目前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65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为191万平方千米。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在50亿吨以上,居世界之首。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而且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从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9.1万平方公里,中部地区51.15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296.65万平方公里。 三、土地污染。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开发强度越来越大,向土壤排放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农村面源污染所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加深。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情况可以用“四个增加”来概括:土壤污染的面积在增加,土壤污染物种类在增加,土壤污染的类型在增加,土壤污染物的含量在增加。据调查,我国一些地区的土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已对生态环境、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土地评价综述

土地评价综述 摘要: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为区域经济,社会经济与自然经济提供必要条件的重要自然综合体,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更有必要掌握土地的总效益,对土地的各方面构成要素进行综合的评价。目前,对土地评价的分类主要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综合来看,其根本就是为了说明土地在进行生产时的生产力即产出效益的质量评测。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土地研究历史发展情况,及应用现状,讨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潜力。 关键词:土地评价评价指标发展研究可持续利用 1 土地评价概述 1.1 土地评价定义 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依据科学的标准,对土地的数量、质量、覆盖特征和经济特点进行的评估,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应性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1.2 土地评价的类别 土地评价有一种分类方式,分别是按评价目的分类,按评价方法分类和按评价途径分类(直接和间接评价),这里主要介绍按评价目的的分类。按土地评价目的,可以分为土地质量评价,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指根据表明各种指标对某项土地利用影响的数学模式,利用计算机中已经储备的有关地区的具体资料进行对比,预测利用的后果,从而具体评定土地质量。土地潜力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预测土地的未来利用,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相应条件来进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源于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适宜性评价在时间方向的延伸。土地的生态评价和经济评价分别是着重土地的生态环境价值特点和土地的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评价。 2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 2.1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它的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研究仅有半个多历史。 2.2 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 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 国外:1933年美国提出斯托利指数分级(storie index rating ,SRT)和康奈尔系统(cornell system);1934年法国财政部提出《农地评价条例》;等等。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应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土地潜力评价(land capacity evaluation),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摘要:土地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他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本文在对国内外的土地评价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农用土地评价形成的三大体系,即土地资源分类体系、农业部耕地地力等级体系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体系。 关键词:土地;评价体系;自然生产力 1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 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1]。土地评价通常被认为是鉴定土地质量的好坏。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定义为:“当土地作为特定的用途时对土地的特性进行估计的过程[2]。”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考委会定义为: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傅伯杰定义为: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是对土地生物生产能力及其他生产能力的鉴定,是对土地功能的综合评价。倪绍祥定义为:土地评价,有人称之为土地质量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他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国外土地评价体系的产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希腊、埃及、印度、罗马的文献中都有关于耕地等级划分的记载。其中土地评价的资料最早见于十五世纪莫斯科公国税册中,将耕地分为上、中、下三等。1834年,英国成立了土地测量师会,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和土地测量。1877年,俄罗斯著名的土壤地理学家道库恰耶夫在尼口格勒自治州和包勒特夫斯克省开展了土地评价工作。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土地评价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 1.1土地分类定级阶段 在此阶段的研究主要是为征收土地税而发展起来的。古罗马著名学者和农学家瓦罗的著作《论农业》中提出按农地的价值大小来排列进行土壤的分级。英、美、法、德、俄等国都开始了以税收为目的的土地评价活动,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上半叶。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德国财政部1934年提出的《农地评价条例》。美国1933年提出的斯托利指数分等(STR)和康乃尔评价系统(Cornell system)。科学的土地评价起源于美国的土地潜力评价,距今不到一个世纪。 1.2土地潜力评价阶段 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是随着资源调查与土地合理利用和规划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上世纪30年代。30年代早期,在美国,尤其是中西部,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大量的水土流失,很有必要根据自然环境环特征,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于是,基于土地利用不导致环境退化的原则,提出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最初是以土壤分类为基础,按土壤、坡度、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划分了八个土地利用潜力级,目的是为水土保持服务。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5]。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它以农业生产为目的,主要从土壤的特征出发来进行土地潜力评价,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位三级。继美国之后,1963年,参

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的经济史上,学者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将效率和公平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目标。但效率和公平似乎一直都很难保持同步,提高效率的政策同时也会降低公平,这样的效率和公平的失衡在所得税中尤其突出(Mirrlees 1971; Ramsey 1927)。人们普遍认为实现效率的最好方法是进行一次性征税(lump sum taxes),这样不会扭曲人们的选择,但要实现纵向公平则要求实行累进税。结果,有效率的税收就会降低公平,反之亦然。 国外的学者对个人所得税促进公平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Wagstaff收集了OECD中12个国家的20世纪80年代晚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家庭调查数据,采用AJL的分解法,利用实证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主要依靠税收抵免和大量使用非标准扣除的个人所得税体系的国家,更容易在实际和潜在的再分配效应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作者并未对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哪个的影响是占主导作用给出结论;同时,作者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所得税上,排除了其他一切税种的影响,包括社会保险,这使得其研究不是很全面。 。Wagstaff收集了这十二个国家, 然后利用(AJL是指J. Richard Aronson, Paul Johnson and Peter J. Lambert于1994年提出的一种方法,利用税前和税后基尼系数的不同来测量税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empirical analysis)(regression analysis),得出结论:结果还表明在20实际80年代末期和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些进行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在收入再分配上更容易产生相反的作用。税率结构的改革能够减少税率等级,降低平均税率,结构会导致纵向分配的下降。税基扩大改革,能缩短实际和潜在再分配效应的差距。作者在文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数据,从横向不公平和再排序方面对个人所得税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很多实证分析的结果。这对后来对个人所得税公平方面的研究将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Richard和Eric(2005)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作用,二人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依靠个人所得税来实现再分配的功能,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现在不够完善,累进税的实施也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存在着机会成本。二者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为了有效维护公平,在个人所得税税制完善方面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实施综合所得税,二实施推定征税法,三实行二元所得税。 最后作者还提出在发展中国家里普遍存在这市场失灵的特征,所以最好的政策是引入税基广泛的增值税来提供政府的支出。Richard和Eric的这篇文章对长期以来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给依赖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发展中国家一个警醒,不能完全只依靠个人所得税来调节贫富差距,这对以后的个人所得税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给了一定的借鉴,但文中的实证分析较少,问题可能反映的不全面,理论结果也存在不全面问题。 Denvil Duncan.和Klara Sabiranova Peter(2008)则探究了国家个人所得税体系是否会影响收入的不公平。二人利用多国详细的个人所得税信息,建立1981年至2005年全面随时间变化的国家所得税体系的结构性累进税体系,并采用理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学号 1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3班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单位农业大学 课题性质设计? 论文? 课题来源科研? 教学 ? 生产? 其它? 毕业设计(论文)省市丰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题目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容、研究方案、进度安 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 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以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可以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起点,是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2.研究意义: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丰宁县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土地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从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进而促进丰宁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研究现状:

1.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国土地利用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结合丰宁县土地利用的数据,丰宁县一级土地类8个,二级地类38个,三级地类3个。土地总面积8738.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08242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8%;非农用地2282811.7亩,占总面积的17.42%。 三、研究容 1.引言 1.1丰宁县总体概况 1.2丰宁县土地资源要素概况 1.21地质要素 1.22地貌要素 1.23土壤要素

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毕业论文指导: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为什么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呢?不是为了让学生抄袭,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二、怎样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综述

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综述 摘要:简要介绍了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通过阅读国内外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相关文献,讨论了国内外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中应用的理论、方法、技术等情况。根据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研究现状,分析了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景,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评价,土地结构调整,规划 0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环境、经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否得以合理的利用,社会经济与土地资源保护能否协调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为下一步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打基础,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协调人地矛盾、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学者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进行分析对比,了解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内容,总结目前的研究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与意义 1.1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 土地利用评价又称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 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级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3]。 土地利用规划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组织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系统与持续土地利用,进行科学组织、布局的一项重要措施[4]。 1.2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意义 土地评价是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利用结构与布局、开发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和效益、适宜程度、限制因素等条件的分析,为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依据[5]。 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协调人地关系,协调各部分用地矛盾,保证国家“一要吃饭、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贯彻;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 2.1国外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 土地利用评价研究是随着土地合理利用规划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土地规划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与规划研究仅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6]。 (1)20世纪20年代,结合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的评价和规划的[7]。美国中西部土壤 侵蚀和水土流失严重,基于土地利用导致环境退化的原则,提出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1961年美国农业部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 (2)20世纪70年代,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广泛开展标志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入真正的实质性阶段[8]。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颁布了《土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一、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意义通 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考察学生对自己课题目前研究范围和深度的理解与把握, 间接考察学生是否阅读了一定的参考文献。这不仅是毕业论文撰写不可缺少的组 成部分,而而且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 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避免研究重复。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在撰写之前,要先把从网络上和图书馆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找出课题的研究 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 1. 在写 毕业论文时,简写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最重要的是对 一些现行的研究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 的年份。 2. 再者简单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可分技术不足和研究不足。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或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等等。 3. 最后简 略介绍发展趋势。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写的是把研究现状,而不是写课题物本身现状,重要体现研究。例如,写算法的可视化研究现状,应 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等;而不是大量算法的可视化研 究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此只需一笔带过,也是对研究的一种 把握。 2.要写最新研究成果和历史意义重大的研究成功,主要写最新成果。 3.不要写得太少或写的太多。如果写的少,说明你查阅的材料少;如果太多则说明你没有归纳,只是机械的罗列。一般2-3 页A4 纸即可。 4.如果没有与毕业论 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 较靠近的内容来写。多从网络上找资料,学习和练习。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范文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三维可视化是一个重 要的研究方向,许多研究人员己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有许多成熟的 技术己经应用到实际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的可视化软件产品,如3DMAX、MAYA、EVS、 AVS 等。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游戏、电影动画、工业设计以及其它专业领 域的研究,而与GIS 联系较少。可视化理论与技术用于地图学与GIS 始于90 年 代初。1993 年,国际地图学协会在德国科隆召开的第16 届学术讨论会上宣告成 立可视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定期交流可视化技术在地图学领域中的发展状况 和研究热点,并加强与计算机领域的协作。 1996 年该委员会与美国计算机协会图形学专业组进行了跨学科的协作,制订了一项称为“CartoProiect"的行动计划,旨在探索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如何有效地应用于空间数据可视化中, 同时也探讨怎样从地图学的观点和方法来促进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1998 年 2 月由B.H.Mccormick 等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的“科学计算可视化研讨

集体土地价值评估综述

集体土地价值评估综述 发表时间:2016-10-10T14:14:24.223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第3期作者:曹新强 [导读] 集体土地的价值评估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土地研究者研究的热门课题。 江苏象仁土地房地产咨询评估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02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迈进,高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农业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以分析集体土体价值理论研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土地质量评估、社会保障价值评估、社会稳定价值评估、生态价值评估等四个方面对绥化集体土地价值评估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为集体土地的增值及收益分配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集体土地;价值;评估 集体土地的价值评估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土地研究者研究的热门课题,尽管各种集体土体价值评估的研究理论及文献著作层出不穷。但是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停留在集体土地评估价值的理论层面,对集体土地价值评估的测算研究少之又少,尤其是以个别案例形式研究具体某地区的集体土低价值评估的测算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是在前人对集体土地价值评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某市某区集体土地价值评估为研究对象、并且以2014年国家推出城乡一体化政策为依据,对集体土地价值评估进行详尽的分析,进一步了解集体土地的用途现状及集体土地再次征用的增值收益分配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集体土地价值研究概述 1.关于集体土地价值构成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集体土地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众说纷纭,在这些理论研究中尤其是以马克思的土地租用理论、产权经济学理论、土地资源价值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为典型理论,马克思的土地租用理论主要利用数据模型对土地转让价格进行合理的估量;产权经济学理论主要从土地产权变更、土地产权变更价格,使产权价格达到较低、较合理的价格;土地资源价值理论主要从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角度进行分析土地在各个阶段应该具有的价值;福利经 济学理论主要从土地要实行人均国民均等化,土地的分配与使用要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进行划分。综合上述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完整的集体土地评估价值主要包含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以及土地未来价值等四个方面。 2.集体土地价值评估研究 集体土地价值评估主要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三方面。诸多研究者对集体土地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分析,恰当制定被征土地的价格,通过对政府征用农民土地形成政府与农民权益关系的衡量分析,同时解决城市土地估价办法,可以采用土地收益还原方法、社会价值分析法、假设土地开发法等三种评估来计算集体土地被征用价格。 二、农村集体土地价值评估 1.土地质量价值评估 对于我国土地的质量进行分析,在这一点我国拥有低价对照法是一种比较成型的土地质量价值评估方法,低价对照法符合我国的国情,受到政府和百姓对土地价值衡量的青睐,地价对比法又称标准田法,主要是针对耕地与园林用地,运用土地评价因子来核算土地的综合质量,将不同的地块进行土地价值衡量估分,划分处若干等级,然后针对每个等级的土地选取一块标准试验田地,根据这块田地的平均土地贡献值衡量该标准田土地的价值,本地块的其他土地价值以标准田为分析评价标准,从而推断出相关土地的价值。低价比较法主要是站在农业土地基础上进行价值评估的,从农业土地每年经济收益状况来衡量土地质量优劣,摒弃人为因素给土地价格造成不合理的估值影响,所以这种方法能够准确的反应出土地价值。 2.社会保障价值评估 社会保障价值评估可以从养老保障价值、失业保障价值、医疗保障价值三个层面来分析;养老保障价值评估主要是根据个人上缴保险费的多少进行估价养老保障价值的多寡;失业保障价值这里我们重点分析农民失去土地的保障价值,农民失业土地保障价值通过失业保险进行价值评估;医疗保障价值主要通过个人缴纳保险的额度来估量医疗保障价值。 社会保障价值与农民的单位耕地面积以及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农民人均耕地面积较多,单位耕地面积的社会保障价值就越低。在人均肯定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力水平越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就越好,社会保障价值就越大。所以,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大力推进,农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社会保障价值也会随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3.社会稳定价值评估 中国实行耕地补偿原则,当农民的耕用土地被国家占用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使用法》规定:农民的耕地被占用多少,就可以新耕多少,这样可以充分保证农民耕地的总数量,或者通过耕新地缴纳相应的开垦费,这种开垦费只能做为开垦新的耕地的费用,做到专款专用,开垦费的方式也是占用农用耕地的价值补偿,这种方式符合社会稳定价值评估的货币体现形式。所以对于农用耕地被征用可以采用开垦费法作为社会稳定价值评估的方法。上述方法我们重点考虑单位面积的土地资金投入量,这种资金投入量主要通过有形的技术设备、水利设施和无形的土地肥力体现出来,有形的耕地设施及水利设施很容易计算,但是土地无形肥力计算较为繁琐,因为土地的肥力形成具有一定周期,要想使土地肥沃就要在一定的周期内对土体的肥力进行保养,会产生相应的保养费,将单位土地的收益与总支出费用进行对比分析出土地贡献率,进而确定土地价值。总的来时,随着耕地需求量越来越大及可耕地面积越来越小的状况出现,土地开垦难度系数逐渐增大,社会稳定价值将会与日增高。 4.生态价值评估 生态环境价值主要反映当地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之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外部影响。为了能给被征地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我们将从农民土地被征用后生态环境的破坏给农民生活带来影响进行分析,这种影响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农民土地被征用后,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生活及健康水平,从而给被征地附近的农民带来一定经济损失;第二,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产生了破坏,使农作物大量减产,给农民带来一定经济损失,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要从上述两个方面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自主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继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卢梭、第斯多惠、杜威等都是自主学习思想的倡导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也很多,如自我调节的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自我管理的学习(self—managed learning)、主动学习(active—learning)、自律学习(autonous learning)、自我计划学习 (self—planned learning)、自我监控学习 (self—monitored learning)、自我定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等。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

以斯金那纳为代表的操作主义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是基于外部强化或自我强化而做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本质上是个体的学习调控反应与邻近的强化物建立联系。它包含四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以及由此开发出了自我记录技术、自我指导技术、自我强化技术。该理论最强调外部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制约作用。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从个人、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主要由个人内部的本能、需要、驱力、特质等决定,不主要由外在的环境因素来决定,而是受到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主体社会认知的影响制约,这种影响并决定行为的社会认知有两种:即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结果期望是指人关于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他所期望的某种主观推测或判断。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或推测,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作用。从理论分析,任何学生的学习行为实际上受学生的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的双重制 约和调节。这一理论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认知在其自主学习发展中的作用。它认为,学生与教师、父母、其他学生的积极交往和反馈会极大地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此理论把自主学习分成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三个子过程,强调自我效能和榜样示范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自由意志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意志控制过程,意志成分控制着人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学习。高度的自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doc资料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1国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和现状 在西方,研究性学习的根源可以追随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它步步紧逼的探问方式。但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只是形式上带有研究性学习的色彩,并没有严格的探究意义。真正直接促进研究性学习的诞生的是20世纪以来,美国几名教育专家对学习理论的探讨。如: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施瓦布的“探究性教学思想”等,他们关于教学实践的思想是研究性学习丰富的思想源泉。 目前,各国对研究性学习的提法不同,践行的途径也有差异,但其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美国教育界就学生个体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展开研究,在大、中、小学创设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法国的“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 (TPE);日本的“综合学习”课程;澳大利亚的“在解决问题辅导课中的合作学习”课程等。 西方教育家在儿童的发展、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策略等方面所做的论述,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可谓是独领风骚,开辟了探究教学的新纪元,为当今世界倡导研究性学习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2国内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理念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学习是一个反复实践并获得真知的过程,即“学”、“思”、“行”三个环节;在教学中,孔子还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即“思”、“辨”、“行”三个方面。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思想源泉。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是在广大中小学进行的,它是伴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有的学者认为回顾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我国中小学大体经历了课外活动、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活动和专门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三个阶段。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首先在上海起步,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中小学设置了活动课板块,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这是研究性学习在国最早的萌芽;从1995年起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1998年,上海市启动了第二期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构建包括基础性、发展性、研究性三个学习力的新学习观,研究型课程成为上海二期课改中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2000年1月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版)》中,首次把“研究性学习”列入高中的必修课;2001年4月,《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颁布,标志着研究性学习全面推进展开。 1998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实验课程开始普及,全国各地都在实践上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积极的探索。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一些学校增加了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大同中学的“STS”和“知识论”课程;海市西中学的“告中自研式活动课程”;东师大二附中的“高中小课题研究”;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等等侧。 目前,从我国各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总体现状来看,基本上是在高中阶段进行,初中阶段实施的很少;实施渠道上,大多是把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专设课程形式,即“研究性学习课程”来实施,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彻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体现于学生的全部学习之中即学科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方面的实施较少,并且大多的研究成果是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课程的形式而取得的。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中,也出现许多误区,如:山功利主义倾向:主要表现为学校片面追求名声,热衷于产生轰动效应,急于推出成果,有意无意把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扩大化等等。自精英主义倾向:不面向全体学生,只重视个别优生的培养,随意拔高“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和目标,课题选择上往往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缺乏现实情趣和生活气息,过于偏重于科学前沿的所谓“高精尖”的“科学话题”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