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意识流小说文本抽样分析

第三讲  意识流小说文本抽样分析
第三讲  意识流小说文本抽样分析

第三讲意识流小说文本抽样分析

?a?a以《达洛维夫人》为例

《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是由弗吉尼亚·伍尔芙在192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可能来源于作者的一位朋友奥托琳·莫瑞尔(Ottoline Morrell)女士。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 达洛维在一战后英国一天的生活细节。该小说作为伍尔芙的代表作之一,被时代杂志TIME评为1923-2005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一创作背景

该小说基于两部短篇《邦德街的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in Bond Street)和《首相》(The Prime Minister) 而创作的, 故事围绕达洛维夫人筹备一个上流社会派对而展开。读者视角穿梭时间跨度,并穿插于主人公的思维与现实之间,通过对达洛维夫人一天中生活细节的描述,来塑造她一生的经历以及一战前后整个英国社会。

在1997年,取材于本书的同名电影由荷兰女导演玛琳·戈瑞斯(Maleen Gorris)搬上银幕。其中达洛维夫人由爱琳·阿特金斯(Eileen Atkins)扮演。

二主要情节

在1923年的伦敦,那是一个美丽的夏天,也是一战结束后的第五个年头,所有人都平静且安逸地生活着。议员瑞查德的夫人克罗利萨正·达洛威在为晚上即将在家中举行的盛大舞会做着准备:光彩照人的晚礼服、丰盛的餐点、闪闪发光的银质餐具、整洁明亮的客厅……克罗利萨将一切都布置得井井有条,她想让所有的人都能通过舞会获得一分好心情,当然也以此来填补自己生活的空虚。

午后,一位客人的意外到访,将克罗利萨平静的心情击起了涟漪,也将她的思绪带回到了上个世纪末--1890年的一个夏天。当时的克罗利萨是那样的年轻、漂亮,拥有众多的追求者,而彼得·沃尔士就是其中狂热追随者之一,他们愉快的度过了整个夏天,彼得本以为克罗利萨将成为他的妻子,但瑞查德的出现很快便使他的期望化为乌有。渴望安定生活的克罗利萨嫁给了沉稳的瑞查德,而捉摸不定的彼得则选择了远走他乡,去了印度。

30年后,再次出现在克罗利萨的面前,彼得仍在被感情所困绕,而面对昔日的恋人,克罗利萨也被一种无法抗拒的东西深深的打动,她开始厌倦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乏味,她似乎看到了隐藏在一个个身着光鲜的客人背后,那一张张丑陋的面孔。悠扬的乐曲中,克罗利萨与彼得翩翩起舞,同时也共同渴望着真实而美好的生活……

同时,在伦敦的另一角是一战退伍军人塞普蒂默斯·史密斯和他的妻子露西娅。史密斯患有无名的狂想症,经常幻见在一战中牺牲的好友伊凡。当权威医师决定对他实行强制隔离治疗时,他跳楼自尽。

达洛维夫人当晚的派对很成功,名流济济。一些难得一见的旧友,那些和她一起经历了成长及年轻的旧友,也到场了,可她却抽不出身来和他们细聊。隔了那么些年,大半辈子,也想不出该说什么好。她在派对上闻知史密斯的自杀事件,心里暗自佩服这种解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住自己内心纯粹的快乐吧。

三艺术特色

第一,《达洛维夫人》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手法,使用了新颖的叙事框架和大量诗化的语言,弱化了传统小说中情节这一要素,突出了作家所关心的人的生存主题——死亡。

这篇小说不以传统章节划分,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更似直抒胸臆的长诗。在接近末尾部分,主线人物之一国会议员夫人克拉丽莎在自己的奢华晚宴上对从未谋面的另一主线人物塞普蒂莫斯自杀身死产生了奇异的心理认同感,“死亡是种挑战。死亡是种传递思想的努力;人们感到无法达到那神秘地捉摸不到的中心;亲近的变得疏远;狂喜消失,只有自己形影相吊。死亡中有着拥抱。……那个年轻人;但是她并不可怜他。……她不知怎地感到非常像他——那个自杀的年轻人。她很高兴他这样做了;抛弃了一切。”至此,小说中看似毫不相关,但又相互交叉网叠的两条线索以这种顿悟式的或者说先验式的体会达到了完全的交融。

第二,意识流作家有自己的文学观,伍尔夫的主张有一定的代表性。她提出作家创作要立足于自己主观的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要表现的内容是人物个体的精神活动,客观现实在文学作品中只能作为一种幻影,一种意象来表现。她反对小说内容的倾向性和教谕作用。创作方法上,强调抛弃传统。她的小说《达洛维夫人》集中体现了她的这些观点。在内容上,这部小说写达洛维夫人1923年六月中旬的一天早晨上街买花到晚上举行宴会之间15个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主要通过她沿途所见所闻在她心头的印象和种种联想、回忆,追述了她18岁到52岁间几十年的生活经历。结构上,用一天的时间描写了达洛维夫人的一生,外在线索是达洛维夫人一天之内所做的事,内在线索是她的心理活动及意识流动。因此,《达洛维夫人》具有意识流小说的共性特征。

首先,是以人物内在的、主要是非理性、非自觉的精神生活作为小说的基本内容。意识流小说家热衷于内心世界的表达,同时这种表达又是混乱曲折、迷离恍惚的,完全随着作者不自觉的意识而流动。《达洛维夫人》中,女主人公达洛维夫人清晨上街买花,由在街上看到的事物不自觉地想起过去,由自己又不自觉地想到别人。随着她非自觉的意识流动,我们看完了她的一生,包括她的性格与命运、她的亲人和朋友、她与上流社会的丈夫达路维及平民情人皮特的三角关系等等。然而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信息又是不完整的、一块一块的、混乱模糊的。

其次,以内心独白的叙述方式来表达人物的思想和心理活动。这种内心的独白常常是混乱纷杂、无逻辑的,总是一个思绪混入另一个思绪,有时又像是梦呓般的自言自语。《达洛维夫人》就大篇幅运用了这种方式。下面是里面的几段独白:

多么有趣!多么痛快!因为当她嘎吱一声——现在她还能听见那链子的响声——猛然腿开布尔顿别墅里那扇法国式落地长窗……她默然伫立、凝神观赏,直到听到彼得沃尔说道:”在蔬菜畦里沉思暝想么”?——他是这么说的吧?——“我可不喜欢花椰菜,宁可和人耽在一块”……

这段描写的是达洛维夫人在清晨推开大门,户外的新鲜空气触发了她一连串的回忆和联想,是她间接的内心独白。

再次,是时序颠倒、时空交叉与跳跃。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以正常时间为顺序的结构,在心理变化和意识的流动中,常常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不同时间彼此颠倒、交叉,甚至出现突然间的跳跃,使人物的视觉、回忆、向往三种现象交织、重叠在一起,从而展示了人的意识的交叉和跳跃。意识流作家们往往借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来表现这种时空转换。《达洛维夫人》中,镜头就在三个不同时空的女人之间交叉、跳跃:

第一个女人,弗吉尼亚?伍尔夫,住在1920年代的伦敦郊区布鲁姆斯伯利,开始写她生前最后一部小说《达洛维夫人》,在写作的激情燃烧之时,伍尔夫游走在疯狂的边缘。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几乎被沮丧给击溃了。

劳拉·布朗,是二战末期生活在洛杉矶的一个家庭主妇,她的肚子里了了第二个孩子,她正在阅读《达洛维夫人》。就在她为丈夫的生日派对做准备之时,她和达洛维夫人一样,萌生了自杀的念头。镜头转移到了1990年的纽约格林威治村。克拉丽萨正在给理查德——一个才华横溢,却因爱滋病而濒死的诗人筹办一个晚会,理查德给克拉丽萨起的外号正是达洛维夫人。然而她却

目睹了他的自杀。三个不同的时空,三个女人,她们的一生看似没有任何关系,却因为一本《达洛维夫人》的书而联系在一起。在全书的最后,作者笔锋一转,揭示了布朗夫人正是自杀的理查德的母亲,两条主线逐渐并成了一条,这时候一部现代女性生存状态的文字交响曲才逐渐映入读者眼帘。

除了以上三点特征,意识流小说还常常运用到象征、联想等方法。意识流小说以它独特新奇的特征及创作手法得名,作为创作手法,意识流手法打破主观与客观、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使作家的思绪任意驰骋,自由发挥,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与电影拍摄,如电影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但是从小说本身的内容来讲,它过分注重表现与外界分离的个人的内心世界,轻视外在的社会生活,强调真实、直接地呈现混乱纷繁,这就使得小说的情节淡化到近乎无情节,人物面目模糊,场景支离破碎,主题不够鲜明有时甚至不明,这些都不利于小说的发展。因此它在文学发展史上只是昙花一现。如今,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区分意识流小说与意识流手法这两个术语,用辨证的思维看待意识流小说及其它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思考题

1. 为什么说伍尔芙的《达洛威夫人》是意识流小说?

2. 意识流与内心独白是一码事吗?理据何在?

学术界一般认为意识流是象征主义文学在小说领域的体现。但是由于其技巧独特、成就很高,因此通常把意识流文学当成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来处理。首先,在表现对象方面,意识流文学脱离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规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其次,意识流文学不按照客观现实时空顺序或事件发展过程结构作品,而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按照意识的流程安排小说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从而使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识渗透于作品的各个画面中;起到了内在关联作品结构的作用。

附件:《广岛之恋》简析

世界影坛的意识流《广岛之恋》文学版本,出自法国有名的新小说派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之手。杜拉斯曾发表70余部小说,当过14部影片的编剧和导演。她70岁高龄时发表的《情人》被搬上银幕后成为全球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广岛之恋》是一部具有反战倾向的影片,叙述了一位法国女演员,去日本拍摄一部关于和平题材的影片,她认识了一位日本建筑工程师,他们相爱了。在相爱的过程中,女演员向他讲述了自己的第一次恋爱,那是在二次大战期间,她在家乡内韦尔爱上了一位23岁的德国士兵,但是,他在内韦尔解放的那一天,却被打死了。

这位18岁的少女则因为与德国人恋爱而被打成“法奸”,关在地窖内,并被剃光了头,遭尽羞辱,一度精神失常。后来她去了巴黎,那一天,正是日本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的日子。“她”与“他”分手后回到旅馆,因忍受不住孤独的寂寞又来到街上,与徘徊至那里的工程师相会。“他”恳求“她”留在日本,但“她”却难忘巴黎的家。最后,两人互相告别,并深情地呼唤着对方象征的名字:“广岛!”“内韦尔!”这部影片不少地方运用了“闪回”镜头,由现在转换到过去,由日本转换到法国。日本建筑工程师的任何动作,都引起这位女演员回忆二战时的那位德国士兵和她在一起的情景。

其中有一组镜头特别引人注目:早晨的旅馆里,女演员从阳台回到房间后,看见日本工程师还在床上睡,他的一只手在睡梦中蠕动。接着下面一个镜头,马上就是那个德国兵躺在地上,在临死前一只手痉挛的景象。这两个镜头的突然转换和连接,表明现在和过去的情景同时出现在女演员的脑海里了。整部影片没有一个中心事件,没有故事情节,展现的过去和现在、回忆和联系,全是女演员的意识活动。法国导演雷乃拍摄的这部意识流电影曾荣获了第1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14届英中学院奖、联合国奖以和法国梅里爱奖和1961年纽约评论家协会最佳外普通话片奖。

意识流小说the stream

意识流小说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 Stream-of-consciousness narration The narrator conveys a subject’s thoughts, impressions, and perceptions exactly as they occur, often in disjointed (不连贯的) way and without the logic and grammar of typical speech and writing. Stream-of-consciousness narration usually is written in the first person, as in Marcel Proust’s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 but it can also, by means of free indirect discourse, be written i n the third person, as in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 During the modern period of English literature, the first three decades of this century were golden years of the modernist novel. In stimulating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s of novel creation, the theory of the Freudian and Jungian psycho-analysis levels of consciousness existed simultaneously in the human mind, that one's present was the sum of hi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nd that the whole truth about human beings existed in the unique, isolated, and private world of each individual, writers like Dorothy Richardson, James Joyce and Virginia Woolf concentrated all their efforts on digging into the human consciousness. They had created unprecedented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such as Pilgrimage(1915-1938)by Richardson, Ulysses(1922)by Joyce, and Mrs.Dalloway(1925) by Woolf. Among them, James Joyce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ist; in Ulysses, his encyclopedia-like masterpiece, Joyce presents a fantastic picture of the disjointed, illogical, illusory, and mentalmotional life of Leopold Bloom, who becomes the symbol of everyman in the post-World-War-I Europe. Within the realistic period of American literature, one writer named Henry James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forerunner of the 20th-century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and the founder of psychological realism. James's realism is characterized by his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his subject matte. His fictional world is concerned more with the inner life of human beings than with overt human actions. His best and most mature works will rende the drama of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nd convey the moment-to-moment sense of human experience as bewilderment and discovery. And we as readers observe people and events filtering through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nd participate in this experience. This emphasis on psychology and on the human consciousness proves to be a big breakthrough in novel writing and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ming generations. 发展 20世纪20年代起,意识流技巧在小说领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这是因为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国家的作者,如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芙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他们的作品着力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受到某些责难,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和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

意识流作文

意识流作文 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 “意识流”一词是心理学词汇,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意识流的几种表现形式: 内心独白 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的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这种内心独白被成为“直接内心独白”。外,还有一种“间接内心独白”,虽然也是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但是作者不时出来指点和解释。这种内心独白所展现的意识活动通常属于较浅的层次,比较连贯和合乎逻辑,语言形式也比“直接内心独白”正常。 内心分析 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作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的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 自由联想 人物的意识流表现不出任何规律和次序。其意识一般只能在一个问题/一种事物上作短暂逗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一连串的印象和感触。 时间和空间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 诗化和音乐化 意识流小说家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他们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 意识流作文训练范文系列 玻璃上的黑点

外国文学文本细读分析 精品

坚守精品文档主页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2433497.html,/afeidoc81 外国文学文本细读分析 一外国文学教学现状 四川大学刘亚丁教授表示:?我国的外国文学教学走入了极大的误区,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讲思潮、讲流派……就是不涉及具体文本阅读体验。?[1]刘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弊端——忽视文本阅读的重要性。目前,教师多注重对文学史、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讲解。解读作品时,教师多因循一种模式:介绍作家生平,简介情节,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很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本身,通过细读文本来归纳总结知识点。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强调了文学史教学必须重视对文本的解读:?离开了文学名着,没有了审美活动,就没有文学史。?[2]因此,外国文学教学需要重视对文本的细读,形成以细读文本为主,文学史教学为辅的科学教学结构。文本细读是美国新批评派的文学主张之一,指?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评家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隐呈程度不等的意象的组织等。?[3]作为一种阅读方法,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立足点就是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面对文学文本的专业审美阅读能力。新批评的先驱瑞恰兹提出细读法的目的即:?为若干角色比我们目前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地提

高分辨能力和提高对于所读所闻的理解能力的教育手段铺路搭桥。?[4]21世纪,文本细读进一步发展,摆脱了传统形式主义文本阅读与社会历史语境相脱节的局限性,进化为新形式主义的一种文本阅读方式,开始将作者因素、语境因素和读者接受因素等纳入其中,形成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文本解读方式。本文出现的?细读?即接近于新形式主义的?细读?,因此更接近该词的中文本意——?仔细的阅读?。 二文本细读的阅读范式 本文以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的分析为例,力图探索文本细读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课堂实践问题,并提出几种文本细读的具体阅读范式。 (一)专题研究与文本细读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专题研究为依托,以文本细读为提供论据的途径来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本人在解读《包法利夫人》时,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确立了?解读爱玛的幻想图示与欲望错位?的专题,并结合文本细读,为自己的论点提供了充分的论据。首先,进行第一层次的文本分析:从爱情、生活、伴侣三个角度分析爱玛的幻想图示。爱玛因阅读浪漫传奇小说而形成的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被称为?包法利主义?。她耽于幻想,心中已形成一个既定的幻想图示,这个图示为她的欲望提供了明确的坐标。?幻想不仅以虚幻的方式实现了欲望,它的功能更像康德所说的‘先验图示’,幻想构成

王蒙与西方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兴起于西方,发端于英国,上世纪20~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盛行于西方各国。在不同作家的共同努力下,意识流小说在创作上逐渐形成为广大评论家所认同的三大艺术特征,即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语言形式;时空跳跃的叙事结构;音乐化、蒙太奇的表现技巧。 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维吉尼亚·伍尔夫。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内在世界的丰富和易于变化。伍尔夫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的文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乐上的“曲式学”结构作品,给读者以美感。 我国大陆较早受到西方意识流小说影响的重要作家王蒙认为,西方意识流文学在表现人的心理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意识流能够逼真地“写人的感觉”;他还认为,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能增大跨度和容量,可以使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的事情能让人感到更广阔、更长远、更纷繁的生活。于是王蒙开始使用意识流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思想,使用放射性结构和跳跃的节奏来缩短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描写人物复杂细微的意识流动。 《风筝飘带》在文革动荡的那个年代,女人公素素本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经历又很曲折的姑娘,但在成长过程中丢失了许多各

种颜色的梦,失去理想的素素犹如被抽去了精神支柱,加之周围庸俗的环境也使她看不出多少人生意义。佳原也同样经历过心灵的苦旅,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追求,放弃做人的真诚,他把被他人撞伤的老太太送回家,虽然遭人误解,但无怨无悔。他用他独特的善良和"憨"感化、影响着素素,唤回了素素的多彩的梦想。小说通过佳原和素素这段热恋情人谈恋爱时所遇到的麻烦反映出了尖锐的社会问 题。小说以人物的心理流动来结构全文,以内在的心理时间取代了客观的现实,素材如浮出"意识"水面的冰块,随着主人公心绪的流动而呈现跳跃性分布。作者特别注重的是人物感觉的描摹,深入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人物感觉的天地。作品的前半部分描述的是素素在等待与佳原约会时思绪和意识的流动,包括素素的梦也是在流动的回忆中闪现出来的,作者在描述她的思绪时使用了内部分析手法,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素素的内心世界: “白色的梦,是水兵服和浪花;是医学博士和装配工;是白雪公主。为什么每一颗雪花都是六角形而又变化无穷呢?大自然不也是具有艺术家的性格吗?蓝色的梦,关于天空,关于海底,关于星光,关于钢,关于击剑冠军和定点跳伞,关于化学实验室、烧瓶和酒精灯。…. 《风筝飘带》具有一种立体的美感。这不仅体现在人物的塑造方面,还体现在主题的多侧面性。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对文革和知青命运的反思,也可以从社会和青年的关系角度加以阐释,甚至可以提升至“人性”的探究层面。总之,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框架。文中运用的技巧也

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异同

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异同 意识流小说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其创作原则强调感性,反映直觉,充分揭示西方的现代意识。 王蒙,因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几篇“集束手榴弹”式小说的问世,一时引起中国文坛的轰动,当时,其新作曾被称为“中国的意识流小说”。伍尔夫被认为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理论的阐述者,其创作背景、理念和手法等与该派作家大同小异,其著作能大体反映该派小说的创作特色。所以,我认为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可以从王蒙意识流小说和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异同中得出结论。 一、王蒙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手法之同 王蒙的小说之所以在80年代被称为意识流小说,多因为他与伍尔夫等西方意识流小说家们在艺术手法上的选择上存在一致性。 1、有意淡化情节。 在伍尔夫看来,英国小说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历代小说家都试图用它来讲故事,而故事是文学有机体中最低级的一种,她取消情节或把之降至最低限度。她的《墙上的斑点》就毫无情节可言。《达罗卫夫人》表面上讲的是达罗卫夫人和精神病患者赛普蒂默斯在街上的经历,但它终不成“情节”,顶多为事件。《海浪》更无故事情节而言,只有像汹涌的海浪一样此起彼伏的意识的波涛。我们不难看出,在她的小说里,故事情节和外部世界的描述一降再降,取而代之的是飘忽不定、连绵不绝的意识流。王蒙小说多为主人公的一段经历:素素与男朋友会面、(《风筝飘带》)、科级干部探亲在车上(《春之声》)等只做事件叙述从而串联全篇, 意不在编织曲折离奇情节。相对而言,《布礼》《蝴蝶》中的故事多了一些,但未产生错综复杂的吸引力, 重在人生的体验。 2、以有限物理时间表现无限心理时间。 两人的创作目的反映到时间的处理上,一个旨在呈现人物心理意识,一个意在跨越历史的维度,获取沧桑之 生命体验,他们找到了心理有穿梭时空之自由的切合点。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里的时间跨度仅从上午九点到午夜时分约15个小时;《到灯塔去》象征性地建立在一种类似于从傍晚到上午的时间顺序上;《海浪》仅涉及从黎明到黄昏一个白昼的物理时间。但在有限的网络世界里却反映了人物从青年到中年或从童年到老年等几十年的人生历程。而王蒙的《夜的眼》从华灯初上写起到下夜班为止,仅三个小时左右的钟表时间,却涉及到20年前的人生改造;在《风筝飘带》中,“一个多么愉快的夜晚”里重现了两人从初识至今的整个过程;《蝴蝶》里的张思远回城路上追忆了几十年的沉浮变化。往事以回忆的形式便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演”一遍。 3、内心独白、象征暗示与“蒙太奇”手法的组合运用。 伍尔夫小说中的内心独白是不言而喻的,在《墙上的斑点》和《海浪》中达到了不可复加的地步。王蒙作品也多用内心独白,《布礼》第五章中间标明“1951年到1958年”很长一节中以“我们”自称,写出心中想的没说出来的话。他们还同时使用象征来揭示主题。在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中,不仅“灯塔”“浪”“窗”等许多事物有象征性,而且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具象征意义。《到灯塔去》第一二三章长短不一,且对应黄昏、黑夜和黎明,暗示人生悲欢交替,象征人的生与死变化。王蒙小说中的“风筝飘带”“海的梦”“春之声”等都被赋予了象征之意。蒙太奇手法具有时空转换的自由度。在《布礼》《蝴蝶》等反映历史跨度的小说中,镜头时而停在1957年8月,时而飞至1966年6月,随即又回到1949年1月;画面此刻在回城的路上, 顷刻置换为10年前的山村。而在《达罗卫夫人》中,则表现为空间的转换,随着汽车巨响,闪出达罗卫夫人惊跳的镜头,忽而转为赛普蒂默斯恐慌的场面。显然,他们用蒙太奇技法,或为顺利展现历史变迁,或为成功实现人物在同一时刻内意识活动的交替并置,不过都强化了小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然而,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与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在创作背景、思想价值取向、叙述策略等方面存有迥异之处。正如郭宝亮先生在《王蒙小说文体研究》中所说:王蒙(小说)与西方“意识流”的区别是根本的。 二、王蒙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手法之同 1、创作背景之别。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读《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的感悟现在有许多人觉得语文老师谁都可以当,把分析文本分析看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分析得学生听不懂,或是毫无用处的。现在无效分析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培养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刻不容缓。读了孙绍振老师的《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之后,我觉得其中的语文思维很重要,老师们不能被文本的统一性禁锢,不能只局限在作者本人、现实环境等这些因素当中,老师们要尝试使思维变得发散、跳跃、开阔。 第一,艺术感觉的还原。其实就是在看似统一的文本布局中找到找到语句或者是用词里的差异和矛盾。文学作品是作家以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体验为蓝本,对其进行抽象的概括和艺术加工,它看似带有生活的影子,让读者在其中找到熟悉感,但又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产生差异。而我们在分析文本时,可以借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在文本中产生共鸣。但不能脱离文本,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文本进行还原,发现文本和现实状况之间的不同,分析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分析要在文本中进行,切记妄加揣测,把与作者或时代相关的知识过多的强加给文本,这样容易偏离中心。学生和老师要把自己置于文本的情景中去,感受其中的画面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文本不是生活本身,否则作品就失去了思考和研究的价值了。它是对生活的升华,和原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矛盾和差异就是我们分析的对象。 例如,《湖心亭看雪》中“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这句话中用“芥”和“粒”来形容舟和人,一般人都会把观看的视角定在远处的岸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诗人是在湖中的舟上,这就形成了矛盾。真实的视角和描写的角度经过对比后,

发现作者人虽在舟中,但心却在高处,感觉自己处在高处,这里的“高”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高度,更是心灵和审美情趣上的高。这时他看到西湖的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的。他借在湖中之感,表达人的微不足道和命运的飘摇。 第二,多种形式的比较。对比同题材而不同形式的艺术形象的差异,正是分析的线索。同一主题或者题材,我们关注的不是运用了什么题材,反映的究竟是什么主题,而是在不同形式下所体现的不同侧面,这样对文本的理解比在统一性中理解的更深,更容易理解表达的本质。一旦明白不应该那么写,就说明作者心中对表达的事物已经有了一个框架和标准,通过过程中的反复比较,文本才能更接近所要表达的目的,更加明白应该如何写。无论是文本还是其他事物,只有经过反复比较,才能分出高低优劣,最重要的是把双方的突出特点显现出来,以便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课堂中老师经常会分析课文中那句话或者那个字用的好,但究竟好在哪里往往老师们解释不清,这就是缺乏理解的方法。老师可以查找文本成形之前的的修改情况,也可以用相近的表达方式替代,仔细品位与比较,自会有所收获。 例如,《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两个作品都是描写自然景观,写景表达快乐之情。柳宗元用工笔描绘,是一个特写镜头,写水写鱼细致入微,形神兼备,使用微观视角,而欧阳修的则是简练概括,运用长镜头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呈现出来,视角稍大。为什么两人一个是工笔描绘一个是笼统概括呢?柳宗元的精微细致让我们到他一瞬超越现实的愉悦,但这种感觉很快又回到现实。欧阳修则用简练概括传达较长时间的快乐,他对现实的超越不是景德触发而是酒的作用。 第三,情感逻辑的“还原”。艺术作品是经过个人主观的情感和理智歪曲的,作者以此来达到自己所要的效果,为文本的内容服务,超越了科学性和理性。理

【课外阅读】“意识流”小说

【课外阅读】“意识流”小说 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结构",小说作者着力于塑造人物鲜明的性格,按照情节的逻辑来安排事件的发展,以线性的时间流程来结构主题。 而意识流小说全然不同。在人物处理上,人物不再是一个"典型"。由于人物的悲与喜,光明与黑暗,高尚与卑劣,对新生活的向往与对旧日的怀恋等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读者又要将自己代入人物内心才能领会文章内容,所以读者无法立即对人物做出具体的善恶评价。如《欢乐》(莫言)里的齐文栋,是个农村知识青年,在他第五次高考不中之后,"离开了苍老疲惫的家门,象逃跑出一个恐怖的梦境",经过一大湾子水,一块辣椒地,坐在自杀的年青姑娘鱼翠翠的坟头浮想连翩,最后终于在这个宁静的晚上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进入了死亡的"欢乐"。齐文栋不是个脸谱式的人物,他的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独成一个世界:有屡试不第的压抑,有对母亲的怜悯、内疚,有对哥嫂的不满、无奈,有对年青女子的生理欲望,有对鲁家三小子的羡慕、妒忌,有对建仓夫妇的厌恶,有对高大同的好奇、惶然……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作者对人物的隐性评价,只有人物失却控制的意识流动起作用。从这个方面来说,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很大不同,如传统小说里与科举发生密切联系的两个人物——范进、贾宝玉,在性格内核里都蕴含了作者的人生理念,或讽刺什么,或褒扬什么,读者很容易领会,而在意识流小说里,作者隐身幕后,读者不再意识到作者的存在,只意识到人物的存在。 作者的隐身,有赖于作者叙述角度的选择。传统小说中的人物多采用第三人称,作者站在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高度上俯视人物;而意识流小说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多采用第一或第二人称。如《蓝天绿海》(刘索拉)以第一人称"我"描述自己的生活,通过回忆与强调突出与蛮子生死不渝的友情和"我" 感伤、郁闷、偏执、无所适从;又如《花豆》(高行健)通过年老的"我" 一个湿淋淋的下午,独对雨点向回忆中的青梅竹马的"你"的喃喃倾诉与思念,表现了几十年的风云,对往事的留恋和对错失的悔意;而前文提到的《欢乐》则采用第二人称"你"来表现齐文栋的内心。意识流小说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如李陀的《七奶奶》。小说深入七奶奶的心灵,写她的对可能爆炸的煤气罐的焦虑,对儿媳妇的不满,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这些心理活动,读者可以大致了解七奶奶一生的轨迹,也能体会她守旧的渊源。但小说虽然用了第三人称"她",也体现了一定社会内容,七奶奶却不象《红楼梦》里的贾母或刘姥姥,她没有具体的外貌,没有鲜明的性格,没有通过第三者观察 的眼睛,更没有作者试图体现的褒贬倾向,因为作者并不是通过生活流程,而是通过心理流程来展开文本的。 传统小说一般会按照情节的逻辑来安排事件的发展,"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的细巧处最令人称赏;而意识流小说则打破了逻辑的框框,有意淡化情节,突出人物的意识流程,用联想、想象、回忆、幻觉、梦境,打破时间之链,立体地、多层次地表现人生。如中国当代意识流小说的发韧之作《春之声》(王蒙),就是将主人公一生的经历压缩在不足三小时之内加以集中体现的。《春之声》的情节很简单: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决定回一趟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结果坐上了一辆闷罐子车,在车里,他与一位用"小三洋"录音机播放德文音乐的妇女聊了几句天,下车后看见了闷罐子车的外表及崭新的火车头。情节虽简单,但由于作者采用了意识流创作手法,因而知觉时间无所不及:由车身轻轻的颤抖联想到童年的摇篮;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想起黄土高原的乡下;由闷罐子车联想起三个小时前他坐着的三叉戟飞机,又联想到自己的地主成份及二十二年的检讨;由南瓜香又联想到童年,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由德文音乐想到法兰克福的孩子,西北高原的故乡,解放前北平的联欢,解放后的首都北京;由崭新的车头联想到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作者通过从心理角度处理时间次序和空间位置,使读者在短短的篇幅内就领受到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区域内的人生内容。 在结构方面,与传统小说多以线性的时间流程来结构主题的方式相对,意识流小说多以多线交叉或放射性思维方式来表现复杂的外部世界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风筝飘带》(王蒙)写一

分析文学文本的构成机制

分析文学文本的构成机制 文本(即文学文本)是文学的一种物态化存在形式,文本的语言构成了文学世界的存在现实。一个文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有机的语言构造系统。作为阅读的对象,它与读者相互依存、相互生成。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赛尔指出:文本与读者两极,以及发生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文学交流理论的根基。“文学文本作为一种交流形式,它冲击着世界,冲击着流行的社会结构和现存的文学。这种冲击是一种由文本的各种功能发动的、对思想体系与社会体系的重新组合。而这种重新组合揭示了交流的意旨,其过程一直受到文本宽泛的特定指令的导引。”[1]同时,伊赛尔还强调之所以将文本阅读活动中文本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称之为“审美反应”,是因为这种反应是“由文本造成”,“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与感知能力,促使读者调节甚至改变自己的倾向”[2]。很显然,伊赛尔的这种阅读反应理论将文本视为一种“接受前提”,认为它具有发挥效应的潜能,其结构不仅调动了读者,促使读者对文本进行加工和建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驾驭着这一过程。因此,探讨文学文本的指令机制,揭示文本在读者头脑中引发的基本运演程序,是文本阅读的出发点。如果说文本阅读是发自我们对文学文本的关注,那么,就不可忽视阅读活动中文本的重要意义。文学的天空,星辰

闪烁,璀璨绚烂,应该说这是文本构出的美丽天空。如果没有奇颖的文本营构和文本形式的存在,文学的天国将黯然失色,读者阅读便失去依据;而对文本不能作切入的透视和开放性的动态建构,也难以深入领略文本世界的瑰丽风光,更不可能探知文学星空的真正奥秘。所以,文本阅读就是以文本的探索为基点,根据艺术创造规律,对文本的生成与构成的特征、文本的营造系统和内制机制作创造性诠释。 1文本概念及反拨意义 文本阅读是以“文本世界的探索”作为基本目标的。那么,什么是文本?应该如何解释文本这一概念?从运用文本概念来进行艺术理论建构和文本阅读与批评研究的情况来看,对它持有多种不同的认识:有的把文本作为独立自主的存在物,而阅读就是自足地对文本内涵的诠释。如新批评理论认为单从文本中即能达到对世界本体的把握,阅读只要专注于作品本身就能找到其存在的意义。所以,这种理论主张对具体单个文本的“细读”,强调如果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阅读文本,不仅无助于理解,反而会陷入作者的“意图谬误”和读者的“感受迷误”。也有的认为文本并不是语言的意义本身,而是作品的语言特征和结构系统。如结构主义理论不关心对具体单个文本的细读,只注重对一个结构系统中文本的共同语言特征的共时研究。结构主义者以索绪尔语言学为基础,从对作品的语言系统分析出发,对文本进行结构系统研究,认为社会历

2020年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分析与试题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分析与试题解析一、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本分析: 一、选文来源 选文来源:1995年10月1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第一部首辑四十九篇。 入选理由:陈良廷(1929年-2020年4月23日),广东潮阳人,著名翻译家。陈良廷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是中国建国后第一代翻译家中为翻译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老前辈。他20世纪50年代始,坚守于翻译的寂寞天地,专事于翻译美国当代戏剧名著和通俗小说,译著达一百几十本,其中不少作品被编入大学中学教材。其2003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2020年4月23日,陈良廷逝世,享年91岁。 删改内容:环境描写,人物对话,人物动作,人物神态,主要删除关于酒吧女郎的交谈,以及酒后关于家人的交流。 删改原因:字数超出要求,删改适应试卷的长短;减少人物和情节的干扰;突出主题和人物。 二、选文欣赏 文章体裁:小说(短篇) 主要人物:尼克、乔治 主要情节:峡谷滑雪、客栈小憩 【1】尼克滑雪的感受。 【2】彼此欣赏,互相帮助完成峡谷滑雪。 【3】客栈小憩,关于姑娘,关于家人的交谈,相约明年。 【4】离开客栈。 主要环境:广阔陡峭的滑雪场,低矮暗淡的客栈。 主要技巧: 人物对话,冰山原理。 文章主旨:在自然中的享受,与他人的协作,真挚友谊的快乐。 经典评论:美国作家索尔·贝娄曾评论说:“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 在《越野滑雪》这篇故事里,海明威再次塑造了两个爱冒险,爱滑雪的“硬汉”形象。小说全文结构紧凑,行文流畅自然,展现了人在自然中享受,在自然中拼搏,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同时也体现了通过协作,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牢固长久的友谊。 三、试题解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一、读懂散文 概述: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题。 (一)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三)局部把握,抓住关键。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一、行文思路类 【一】行文思路(或结构) 1、常见题型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孙绍振 许多文本分析之所以无效,原因在于,空谈分析,实际上根本没有进入分析这一层次。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矛盾,而许多无效分析,恰恰停留在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统一性上。如认为《荷塘月色》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惟妙惟肖地反映了美好的“景色”。这从哲学上说,是机械反映论。就是那些注意到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矛盾的分析文章,也往往把文本当做一个绝对的统一体。如认为《再别康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等等。其实这首经典诗作表现的矛盾很明显:一方面是激动——“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一方面又是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方面是和康桥再别,一方面又是和云彩告别。文本分析的无效之所以成为一种顽症,就是因为文本内在的矛盾成为盲点。许多致力于文本分析的学者,满足于为复杂的文本寻找一个原因,单层次的思维模式就这样流毒天下。这不能笼统地怪罪中学和大学教师,而应该怪罪我们这些研究理论的。要进行具体分析,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论的自觉,则无从下手。在面对文学经典时,这种困难就更为突出。因为文学形象天衣无缝、水乳交融,一些在方法论上不坚定的老师,在无从下手之时,就妥协了,就不是进行分析,而是沉溺于赞叹了。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文把可操作性和操作性的系统化作为最高目标,但愿能对把具体分析落实到文本分析的系统工程上,有所助益。 第一,艺术感觉的“还原”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不得不举一些颇有代表性的例子。 唐人贺知章的绝句《咏柳》,从写出来到如今一千多年了,仍然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原因何在?表面上看这是个小儿科的问题,但是,要真正把它讲清楚,不但对中学教师,而且对大学权威教授,也一点都不轻松。有一位权威教授写了一篇《咏柳赏析》,说“碧玉妆成一树高”是“总体的印象”,“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具体”写柳丝,柳丝的“茂密”最能表现“柳树的特征”。这就是他的第一个观点: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来自表现对象的特征;用理论的语言来说,就是反映柳树的真实。这个论断,表面上看,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实质上,是很离谱的。这是一首抒情诗,抒情诗以什么来动人呢?普通中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以情动人”,但教授却说以反映事物的特征动人。接下去,这位教授又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很好,好在哪里呢?好在比喻“十分巧妙”。这话当然没有错。但是,这并不需要你讲,读者凭直觉就能感到这个比喻不同凡响。之所以要读你的文章,就是因为感觉到了,说不清原由,想从你的文章中获得答案。而你不以理性分析比喻巧妙的原因,只是用强调的语气宣称感受的结果,这不是有“忽悠”读者之嫌吗?教授说,这首诗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歌颂了创造性劳动”。这就更不堪了。前面还只是重复了人家的已知,而这里却是在制造混乱。“创造性劳动”这种意识形态性很强的话语,显然具有20世纪红色革命文学的价值观,怎么可能出现在一千多年前的贵族诗人头脑中? 为什么成天喊着具体分析的教授,到了这里却被形而上学的教条所蒙蔽呢? 这是因为他无法从天衣无缝的形象中找到分析的切入点,他的思想方法不是分析内在的差异,而是外部的统一:贺知章的柳树形象为什么动人呢?因为它反映了柳树的“特征”。客观的特征和形象是一致的,所以是动人的。从美学思想来说,美就是真,美的价值就是对真的认识。从方法论上来说,就是寻求美与真的统一。美是对真的认识,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就是教化。不是政治教化,就是道德教化。既然从《咏柳》无法找到政治教化,就肯定有道德教化。于是“创造性劳动”就脱口而出了。这种贴标签的做法,可以说是对具

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

The Jilting of Grahhny Weatherall 近几天又仔细读了读美国女作家Katherine Anne Porter的作品《The Jilting of Grahhny Weatherall》,中文译名很多,我比较喜欢《被遗弃的维瑟罗尔奶奶》这种译法。留意一下weatherall这个词的意思,就能知道小说主人翁经历了人世间的沧桑变迁。 小说采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描述了韦瑟罗尔奶奶临终前一天的心理活动,展现了奶奶一生80年的坎坷经历,塑造了一位善良、宽容、吃苦耐劳、倔强的老妇人.波特通过意识流手法,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奶奶纷乱繁杂的意识活动,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奶奶的性格,充分体现 了她作为"一流艺术家"的卓越才能。 这里有必要说提一些关于意识流(stream of consicence)的概念: 意识流是作家和批评家惯用的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之一。它之所以会引起误解是因为它听起来很具体而用起来却象"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一样变化无穷--甚至含糊不清。确切地说,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上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意识流这一术语用于描述心理过程时显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作为一个修辞用语它具有双重的比喻意义,就是说,"意识"这个词和"流"这个词都具有比喻的意义。这一思想为小说家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叙事提高了理论依据。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如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福克纳等,都以成功地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 意识流小说的文体特征 就文体特征而言,由于意识流小说以人物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来展示人物持续流动的感觉和思想,而且通常借助自由联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因此,它们往往打破传统小说正常的时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大跨度的跳跃。人物心理、思绪的飘忽变幻,情节段落的交叉拼接,现实情景、感觉印象以及回忆、向往等的交织叠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独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叙事显得扑朔迷离。因此,面对这一类文本时,解读者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将人物多层次的感觉印象、心理图像等贯穿起来的意识中心,从中寻绎人物意识流动的线索,是对它们做出细致、准确的解读的关键。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 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教案 【考纲亮相】 2012年江苏《考试说明》规定: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 级。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复习方向】2012年江苏《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以散文与小说为主。 第一课时分析作品结构 【考点阐释】 根据考点要求,可以提取三个关键词:一是整体构思,即谋篇布局;二是行文线索;三是段落间的关联与安排。分析结构,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够分析段、篇的层次;二是能够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三是能够鉴赏谋篇布局的妙处,尤其是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好处。 一般说来,用来检测考生阅读能力的文章,不论是哪类作品,都有明确的思路。所谓思路,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路径。能否把握作者的思路,是阅读能力高下的标尺。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就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文章的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包括文中句与句

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等,准确的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 既然作者写文章是“思必有路”,那么,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必须走进作者的思路,跟作者的思路走,如果读者不能如此,则表明读者的阅读理解是有一定障碍的。 事实上,命题的考查往往是将文本的结构与文本的主题结合在一起考查的。 【解题指津】 分析作品结构 ⑴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是解答阅读题必经的第一步。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而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在做题时,应该在整体把握住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段弄清文章的段意、层意,这样才有可能理清文章的思路。 ⑵根据散文这一文体的结构特点。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感情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文章内容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等。注意找出中心句。一篇文章,找到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把握了文章的思路。一个段

文本分析

第三讲事件、故事、情节 一、俄国形式主义者对“事件”(本事)和“情节”的认识 俄国形式主义者们认为:作家对事件所进行的组织安排(情节)要比事件本身重要得多。 什克洛夫斯基把进入小说的材料即生活中的事件(包括虚构的)称为“本事”,而把对事件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包括提炼和组织)称为“情节”。 再换一个更简单明白的说法: 事件只是材料,而情节则是程序。 什克洛夫斯基说:“人们常常把情节与故事混为一谈。实际上,故事只是组成情节的材料。因此,《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情节不是男主人公和达吉雅娜的恋爱故事,而是由引入插叙而产生的对这一系列事件的加工。” 埃亨巴乌姆也认为:俄国形式主义者们的研究使“情节概念与事件概念之间的区别得以明确。情节的概念指的是一种结构,而事件的概念指的是材料。我们发现了情节的典型程序,由此为小说的历史和理论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他还说,“果戈理作品的布局并不是由事件决定的,因为他的作品中总是事件贫乏,甚至没有事件。” 托马舍夫斯基在其《文学理论》一书中专门论述了故事与情节。他认为,故事是指实际生活发生的事,情节是读者了解这些事的方式。 在整个作品中,我们获知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全部事件叫作故事,它的特征是时间性和因果性,显示事件的客观发展进程和自然发展顺序。 托马舍夫斯基:“作品中事件的艺术建构分布叫做作品的情节。”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不可能颠倒时间顺序,但在文学作品中,事件发生的顺序却可以随心所欲地颠倒重组。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件都不可能重复发生第二次,但在文学作品中,同一事件却可以在情节分布中反复出现多次。这就是情节不同于故事的地方。 维戈茨基在《艺术心理学》依据以上原理提出:故事尽管相同,但由于情节不同,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福斯特关于“故事”和“情节”的理论 福斯特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文论家。他的“小说面面观”的演讲,深受好评,被誉为“二十世纪分析小说艺术的经典之作”。 福斯特说:“我们不妨给故事下一个定义:故事就是对一些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 就故事而言,它只有一个优点,就是使读者想知道以后将发生什么。反过来说,它也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弄到读者不想知道以后将发生什么。” 福斯特:“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系所掩盖。” “又例如:…王后死了,原因不详,后来才发现她是因国王去世而悲伤过度致死的。?这也是情节,只不过带点神秘色彩而已。” “对于王后已死这件事,如果我们再问:…以后呢??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原因??就是情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