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

终结性考试试题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二、填空题(每空2分)

1.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一般包括两大部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2.生物地化循环是由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两个部分紧密联系而构成的。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不属于生态系统生物组分的是()。C. 温度 2.以下资源中,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A.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1. 种间竞争:是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四、简答题(每题8分)

1. 1. 简述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主要研究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2分)(2)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2分)(3)农业生态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的关系研究(2分)(4)农业生态系统调节、控制、改造和管理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1分)(5)生态农业和农业生态工程的研究(1分)

五、论述题(每题14分)

1.结合生产实际,论述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基本途径。

1.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认识有机质在农田中的作用(2分)

有机质是各种营养物质的载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释放出供作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氮、磷、钾和其它营养元素,增加土壤速效和缓效养分的含量;有机质还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高土壤腐殖质的含量,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加强了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保墒能力,有助于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的增加等。改善了土壤的理化生物性状,提高了土壤的综合肥力。

因此,多施有机肥,尤其是生物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建立农田生态系统乃至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和养分循环和平衡是十分重要的基本途径。(3分)

(2)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尤其要在轮作中加入豆科作物的种植。轮作中加入豆科作物,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理化生物性状,而且大大减轻了病虫草害。(2分)

(3)农牧结合,促使作物秸秆过腹还田或直接还田,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无论是山地、丘陵地还是平原地区,都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果林、片林、行道树、农田防护林网(乔灌草搭配)等多种方式积极植树造林,既可以改善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又可以提供燃料,使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成为可能。

利用农林牧的废弃物发展沼气,既可解决农村能源,又可为农业生态系统提供沼渣、沼液等优质有机肥。

(1分)

(4)农产品就地加工,就地升值,既提高了物质养分的归还率,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解决农民的就业,是一举几得的事业。(2分)

(5)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利用肥料资源。(1分)

测土配方施肥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又不因肥料尤其是化肥的过渡使用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是对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合理有效的调控,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效率的重要措施。(1分)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绪论

生态学——海克尔H.Haeckel :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866)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受人类的控制

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

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

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

6、农业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表一农业生态系

第二章

§2.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人工环境:包括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谢尔福德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

对耐性定律的补充:

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他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5、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趋同适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之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

形态等方面出现很相似的现象,其结果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成、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很强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生态型: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态型的形式: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生活型:指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境:指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生态位:是生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2.2 种群

种群: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

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1、空间分布形式:随机型均匀型成丛型(聚集型)

阿利(Allee)氏群聚原则:指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密度,过疏和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种群总是避免过分的分散和过分拥挤,使种群内个体能获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2、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大小:指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粗密度——指单位总空间内的生物个体数。

生态密度——指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出生率:指单位时间内产生新个体的数量。

最大出生率——指当不受外界条件限制时,种群产生新个体的理论最大值。反映了该生物的特性。

生态出生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反映了环境对该种群的影响。

死亡率:指单位时间种群死亡的个数。

最低死亡率——指个体死亡由于生理寿命所决定的老年状况。

生态死亡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

年龄结构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衰退型种群

性比:指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雄性对雌性的比率。

3、种群的遗传特征

(一)种群生命表及分析

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 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生命表的主要优点:1)系统性2)阶段性3)综合性4)关键性

生命表的一般构成:

x: 按年龄或一定时间划分的单位期限.(如:日、周、月等)

nx: 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dx: x期限内(x→x+1)的死亡数

qx: x期限内的死亡率,常以100 qx 和1000 qx表示

qx= dx/ nx

lx: x期开始时存活个体的百分数.

lx = nx/n1

Lx: x→x+1期间的平均存活数目

(nx+nx+1)/2

Tx: x期限后平均存活数的累计数

Tx=∑Lx

ex: 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值

ex=Tx/nx

nx dx是直接观察值,其余参数为统计值

特定时间生命表: 又称静态生命表,它是根据某个种群在特定时间种群的年龄结构而建立的生命表。

优点: ①容易使我们看出种群的生存、生殖对策;

②可计算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

③编制较易.

缺点: ①无法分析死亡原因或关键因素

②也不适用于出生或死亡变动很大的种群.

生命参数的计算

?世代平均历期(周期): T=∑lxmxx/∑lxmx

?净增殖率:每过一个世代种群数量增长倍数

R0=∑lxmx

?周限增长率: λ=erm

?内禀增长率rm:在实验条件下,人为地排除不利的环境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的影响,并提供理想的和充足的食物,这种条件下所观察到的种群增长能力.

特定年龄生命表: 又称动态生命表。适用于世代不重叠生物,可进行关键因子分析。它是真实地根据一个同龄群的个体从出生到最后一个个体的消失而构成的,它提供了这一同龄群种群数量动态的真实信息。

(二)种群的增长型

1、几何级增长:在无环境限制下的世代分离的种群,其增长呈不连续状态。

增长模型: Nt+1=λN t(或N t =N0λt)

表现形式: 当λ>1时,表示种群增长;λ=1时,种群稳定;λ<1时,种群下降,当λ=0时,种群无繁殖期,且在下一代灭亡。

2、指数式增长:在无限环境条件下的世代重叠的种群,其增长呈连续状态。

增长模型:dN/dt=rN 其解为Nt=N0ert

式中,N为种群数量;r为瞬时增长率(在理论上被称为内禀增长率)

表现形式:当r>0时,种群数量指数上升;r=0时,种群数量不变;r<0时,种群数量指数下降

3、S型增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开始时因为种群数量少增长缓慢,随后逐渐加快,

不久之后,由于种群对有限空间资源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种内竞争加剧,环境阻力的逐渐增加,增长速度又开始逐渐下降,直到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并维持下去。

增长模型:dN/dt=rN(K-N)/K

种群的S型增长的特点:S曲线有一个上渐近线,即S型曲线渐近于K值,但不会超过这个最大值,即环境容量。

三、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正相互作用:

1、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2、偏利共生

3、原始协作

负相互作用:

1、竞争形式:直接干涉型和资源利用型

种间竞争:发生在两个或更多物种个体之间的竞争。

种内竞争:发生在同种个体之间的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又称高斯原理,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

种间竞争结果:第一是一个物种完全挤掉另一物种;第二是不同物种占有不同的空间,捕食不同食物,或其它生态习性上的分离,即生态分离,也可能使两种间形成平衡而生存。

2、捕食:指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另一个物种成员的现象。

捕食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现象

1、捕食是一个主要的选择压力

2、捕食是影响群落结构的重要过程

3、捕食可以限制种群的分布和数量

3、寄生

指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拟寄生:指昆虫寄生昆虫的现象,其拟寄生者总是杀死宿主。寄生昆虫常把卵产在其他昆虫寄主)体内,待卵孵化成幼虫后便以寄主的组织为食,直至寄主死亡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它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是植物界种间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影响作用:包括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广泛存在于自然植物群落和农业植物群落中。

四、种群的进化与生态对策

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策各不相同,从而促使生物种群向不同的方向进化。种群的进化与适应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稳定机制。

生态对策:指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也即生物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特征的适应而在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

形式: K-对策,r-对策

种群的调节: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密度制约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

调节形式:种内调节、种间调节和食物调节。

1、种内调节

行为调节:指种群内个体间通过行为相容关系调节其种群动态结构的一种种内调节方式。

生理调节:指种内个体间因生理功能的差异,致使生理功能强的个体在种内竞争中取胜,淘汰弱者,在动物方面表现为内分泌调节。

遗传调节:指种群数量可通过自然选择压力和遗传组成改变而得以调节的过程

2 、种间调节

主张种间调节的是生物学派,他们认为:调节因素的作用必然受被调节种群的密度所制约。调节种群的因素始终是竞争,包括竞争食物、空间以及捕食者和寄生者的竞争。

3、食物调节

Lack(拉克)的Lack学说和Pitelka(皮特卡)的营养恢复学说

§2.3 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

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1 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也称作群落的二维结构。

2 群落的垂直结构:指不同生活型的物种在地面以上不同高度和地面以下不同深度分层排列,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成层现象:指群落中生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群落的时间结构:由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化称为群落的时间结构。

群落的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迭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群落演替的概念:指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发展的变化过程

演替不仅是生物与物理环境反复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是群落内种群之间竞争和共争的结果。

内因演替:在生物群落里,群落成员改变着群落内部环境,而改变了的内部环境反过来又改变着群落成员,这种循环往复的进程所引起的生物群落演替称内因演替。

演替系列:指物种开始侵入到顶极群落的整个顺序演变过程.

据起始条件:原生演替系列、次生演替系列

据基质类型: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旱生演替:指在裸露的岩石表面开始的演替

旱生演替系列包括:地衣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木本群落阶段。

水生演替:指从湖底或河底开始的演替

水生演替系列包括: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水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水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据主导因素: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

据代谢特征: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系列: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的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系列:原生植被遭外力破坏以后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的特点:

(1) 次生演替的速度一般较快;

(2) 次生演替的趋向。当引起群落次生演替的外力作用停止后,群落仍趋向于恢复到受破坏前原生群落的类型;

(3) 次生演替所经历的阶段,决定于外界因素作用的方式和持续时间。

顶级群落: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

顶级群落理论上应具有的特征:

1、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平衡的稳定系统;

2、它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

3、有机物质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其现存量上下波动不大;

4、顶极群落如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

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变化:

(1)群落中生物种类随演替而变换。

(2)群落总生物量随演替而增多,而群落的净生产量,在演替的前期多,后期较少甚至等于零,但生物现存量以顶级期为最高。

(3)随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中产生的可溶性物质不断聚集,并产生各种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发展和生物种间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4)营养物质的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随演替而增大,使生态系统保持养分的能力增强。

(5)由于物种的增多、物质循环的封闭性和各种化学物质调节作用的加强,使群落稳定性随演替而提高

群落的稳定性:指群落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维持物种互相结合及各物种数量关系的能力,以及在受到扰动的情况下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第三章

3.1 概述

生态系统结构:指生态系统组分在空间、时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的能物流顺序关系。

生态系统结构类型:物种结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食物链结构)3.2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1. 景观: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域单元。

2. 农业景观:是由多种类型的在景观上有差异的农业生态系统的集合所组成的区域。

3. 景观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层次。

生态交错带:指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

类型:城乡交错带、干湿交错带、农牧交错带、水陆交错带、群落交错带。

边缘效应:指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交错带),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

§3.3 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大尺度的地形变化:由海拔高度的较大差异所引起(图)

小尺度的地形变化:主要是在丘陵和低海拔地区

农林业系统的概念:农林业系统——指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将农作物生产与林业和畜牧业生产同时或交替地

结合起来,使得土地总生产力得以提高的持续性土地经营系统。

农林业系统的特征:复合性、系统性、集约性。

3.4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指生物成员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营养级:指生物在食物链上所处的位置,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就称为一个营养级。

捕食食物链:草牧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再到草食动物,肉食动物,食物链成员有自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趋势,这与捕食能力有关。

腐食食物链:又叫碎屑食物链,主要以死的动植物有机体或生物排泄物为食物,通过腐烂、分解,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物质的食物链。

寄生食物链:以寄生的方式取食活的有机体而构成的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之间交错纵横,彼此相连,构成一种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食物链结构概念: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紧密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或食物链结构。

结构类型:食物链加环和解列

(1)加环类型: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加工环

食物链加环的作用

1.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

3. 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食物链解列:指在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富集达到一定程度时,使其与到达人类的食物链中断联系,从而减少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进人畜禽和人体,危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包括:处理污染土壤处理污水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指在生态系统内合理安排各种生物种群,使它们的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积累时间错落有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一种时序结构

时间结构涉及的因素:包括环境条件的季节性和生物的生育发育规律。

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方式:间作、轮作、套作、轮养、套养等

第四章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太阳能、辅助能(自然辅助能和人工辅助能)

§4.2能量流动的途径及传递效率

一、生态系统的能流路径

(1)太阳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成为生态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

(2)以植物有机物质形式贮存起来的化学潜能,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驱动生态系统完成物质流动、信息传递等功能。

(3)化学潜能贮存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内,或者随着产品等输出,离开生态系统。

(4)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有机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热能,并散失。

(5)辅助能对以太阳辐射能为始点、以食物链为主线的能量流动起辅助作用。

十分之一定律(林德曼效率):指食物链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平均为10%。

生态金字塔:个体数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

生态效率:指在食物链中,后一营养级生物对前一营养级生物能量利用的百分比(包括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和营养级内部的生态效率两种)。

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

(1)摄食效率指上一营养级摄食量(Ct+1)与该营养级摄食量(Ct)之比,用Ct+1/Ct表示。

(2)同化效率指上一营养级同化量(Pt+1)与该营养级同化量(At)之比,用Pt+1/At表示。

(3)生产效率指上一营养级生产量(Pt+1)与该营养级生产量(Pt)之比,用Pt+1/Pt表示。

(4)利用效率指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At+1)与该营养级的生产量(Pt)之比,用At+1/Pt表示。

营养级内部的生态效率

(1)组织增大率指生产量(Pt)与同化量(At)之比,用Pt/At表示。

(2)同化效率指消费者同化量(At)与摄食量(Ct)之比,用At/Ct表示。

(3)生态增长率指生产量(Pt)与摄食量(Ct)之比,用Pt/Ct表示。

§4.3 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投入与产出

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积累能量的过程。

初级生产者——指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

初级生产力——指初级生产积累能量或物质的速率。

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主要包括农田、草地和林地生产。

(1)初级生产力测定的方法

直接测定:是测定初级生产者的生物量

间接测定:是通过测定初级生产者的代谢活动的情况,再对初级生产力进行进行推算。

(2)作物生产力的估算

①光合生产力:Y1=f(Q)

②光温生产力:Y2=f(Q)f(T)

③气候生产力:Y3=f(Q)f(T)f(W)

④土地生产力:Y4=f(Q)f(T)f(W)f(S)

3 提高初级生产力的途径

⑴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能,增加系统的生物量或能通量,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⑵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

⑶改善植物品质特点,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⑷加强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减少养分和水份制约;

⑸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⑹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

(二)次级生产

次级生产—指初级生产以外的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的有机物质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自身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储存。

次级生产者——初级生产者以外的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次级生产者主要是指畜牧业和渔业生产。

2 次级生产的能量平衡P=NI+I=NI+A+(R1+R2)+(F+U+G) 式中:P为净初级生产总量;NI为未被次级生产者采食部分;I为被采食部分。R1为体增热消耗,是动物采食后数小时内体内产生的热损耗;R2为维持能,是用于基础代谢的能量损耗;F、U、G分别为固态、液态、气态排泄物;A为次级生产者贮存的能量。

次级生产的主要作用:

1. 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

2. 生产动物蛋白食品,改善人们食物组成。

4. 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机能。

5. 种养结合、农牧互促,有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 增加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并有助于建立种-养-加-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的关系:1. 次级生产依赖初级生产。2. 合理的次级生产促进初级生产。3. 过度放牧破坏初级生产,使草原退化。

提高次级生产力的主要途径:1、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 经- 饲三元结构。

2、培育、改良、推广优良畜禽渔品种。

3、将分散经营适度集约化养殖。

4、大力开发饲料,进行科学喂养。

5、改善次级生产构成:发展草食动物、水产业,发展腐生食物链,利用分解能等。

辅助能——除太阳能外,对生态系统输入的其他形式的能量,统称为生态系统的辅助能。

能值——某种类别能量转化形成过程所需要的另一种类别能量之量称为该能的能值。

§5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物质不灭定律

物质有两种存在形式:实物物质和场物质。

物质不灭定律认为:化学方法可以改变物质的成分,但不能改变物质的量,即在一般的化学变化过程中,觉察不到物质在量上的增加或减少。

1 库

(1)概念:指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暂时被固定、贮存的场所。

(2)类型:贮存库和交换库

贮存库——指容积较大、物质交换活动缓慢的库。

交换库——指容积较小,与外界交换活跃的库。

2 流:指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

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中,然后生物有机体又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开始新的循环。

特点:范围大,时间长,是闭合式的循环。

生物小循环:指环境中化学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特点: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式的循环

生物量与现存量

生物量――指在某一特定观察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积存的有机物质总量。

它可以是特指的某种生物的生物量,也可以指全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物量。多数人又将生物量称为现存量。

生物量又可叫现存量= 生产量+ 减少量

生产量是现存量与减少量之和。减少量是指由于被取食、寄生或死亡、脱毛、产茧等损失的量,不包括呼吸损失量。

净生产量= 总生产量- 呼吸量。

生态系统内能流与物流的关系

1 生态系统内,同时存在着能流与物流,它们相伴而行,相辅相成。能流是物流的动力,物流是能流的载体。

2 物质的循环过程,是物质由简单无机态到复杂有机态再回到简单无机态的再生过程,同时也是系统的能量由生物固定、转化和消散的过程。

3 物质、能量都遵循守恒的原则。但能量(太阳能)是无限的,物质却是有限的,分布也是很不均匀的。

4 能流单向流动并且在转化过程中逐渐衰变,有效能的数量逐级减少,最终趋向于全部转化为低效热量,离开生态系统。同时能量只能被利用一次,不能被再利用。

物流是往复循环,可以重复利用,在流动的过程中只是改变形态而不会消灭,可以在系统内永恒地循环,不会成为废物。

水循环是指水分子从地球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大气,然后通过雨雪或其它降水形式又回到地球表面的运动

过程:蒸发、水汽运输、降水和径流。

水循环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二、碳循环

1 自然界的碳循环

1. 碳循环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开始的。

2. 碳循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变成有机物,并通过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被植物和动物所消耗,最终通过呼吸作用、发酵作用和燃烧又使碳以CO2形式返回大气中,再加入上述循环的全部过程

碳的生物小循环的层次或途径

1. 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细胞水平上的循环;

3. 大气CO2和植物体之间的个体水平上的循环;

4. 大气CO2-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水平上的循环。

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碳素流动

(1)碳素通过作物的光合作用从大气流向作物;(2)碳素自作物流向土壤;

(3)碳素沿食物链向家禽家畜和人体流动,然后由人畜粪便及其遗体等重新进入环境;

(4)土壤向大气排放CO2;(5)土壤向大气排放CH4;(6)人为旋入土壤中的碳量,包括有机肥和化肥中的碳量;(7)作物收获移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碳量。

碳循环的生态学意义:1.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仅次于水。

2.碳不仅是构成生命物质,而且也是构成各种非生命物质的元素。

3.碳循环可以对生物的生产力和生存造成影响。

4.谈循环可以引起气候与环境的变化。

三、氮循环

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

1. 生物固氮:即通过豆科作物和其它固氮生物固定空气中的氮;

2. 化学固氮:即通过化工厂将空气中

的氮合成为氨,再进一步制成各种氮肥。此外也有少量氮在空中闪电时氧化而成硝酸,随降水而进入土壤中。

(3)氮素损失

1. 挥发损失,即由于有机质的燃烧分解或其它原因导致氨的挥发损失;

2. 氮的淋失,主要是硝态氮由

于雨水淋洗而损失;3. 在水田中或土壤通气不良时,硝态氮受反硝化作用而变成游离氮,导致氮素损失。

(2)人类农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途径1反硝化;2氨挥发;3淋失;4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3)氮素的流失对环境的影响

1农田氮素损失可造成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

2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过量的氮素后,易引起各种病虫害,并影响作物的品质;

3作物和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和牲畜体,进而形成亚硝酸盐和亚硝酸胺,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4)农田氮素控制的途径

1改进氮肥施用技术;2平衡施肥与测土施肥;3硝化抑制剂,如脒基硫脲、双氰胺等的应用;4合理灌溉;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

(1)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2)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3)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弱,容易造成流失。(4)农业生态系统养分供求容易产生不同步。

§6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价值流:人的一般劳动创造价值。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输入一定劳动的社会资源,经过劳动生产,成为新的产品输出,新产品含有更高的价值,并在销售之后得到实现,这就形成了价值流。

资金流: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资源的输入要用一定的资金按价格购买,产品的输出也按价格换回一定的资金,这样就形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

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

能物流通过价格耦联的关系,和相互独立的关系。

1. 资金流与能物流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或出售农产品时发生耦联系关系,流量成正比,流向相反。

成本外摊:指生产系统在生产的过程中,消耗了自然资源成本和利用了自然环境成本,但没有在系统的成本核算中得到反映的现象。

收益外泄:指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增殖了自然资源,改善了自然环境,但没有在系统的经济核算中得到反映的现象。

1. 第一层次:自然生态系统的非中心式调控

2. 第二层次:人工直接控制

3. 第三层次:社会间接调控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 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山西农业大学

它包括岩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 林德曼):生态系统营养级之间能量的转换,大致十分之一转移到下一营养级,以组成生物量;十分之 生态密 。 ,因此,生态密度常大于粗密度。 (生殖潜能)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 rm。 (或最大密度),常用K表示。 包括

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积存的有机物质总量。 FO)或流入量(FI)占库存总量 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根据受人类干扰和控制程度不同,生态系统可分为:原生自然生态系统、经过人类训化的生态系统、全人工设计控制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环境组分(能量环境、有机环境、无机环境)由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组成。生物组分按功能分为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分解者)3种类群。 植物生态型的划分: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根据年龄锥体可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种群的分布有3种基本类型:随机的、均匀的、成丛的(聚集的)。 种群增长类型:指数型增长,逻辑斯蒂增长。 任何物种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有三种形式:有利、有害、无利无害。 种群调节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 能流遵循的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 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主要包括农田、草原、林地生产。 测定初级生产力的方法一般分为:直接测定、间接测定。常规的测定方法包括:直接收收获法、黑白瓶法、二氧化碳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同位素标记法、原料消耗测定法。 碳的储存库:大气圈、陆地生物圈、岩石圈、海洋。 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工业固氮。 生物群落按物种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群落生态主要研究群落的结构、动态变化、内部关系及其分类分布规律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组成的物种结构(多物种配置)、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多级循环),以及这些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构成的格局。 农业生态系统的立体结构大体可以分为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坡地立体模式、养殖业立体模式等。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全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在一定空间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即最小因子定律。 种群调节:指种群数量的控制。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与死亡、迁入与迁出两方面决定的,所有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环境因子、生物因子都对种群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4 、种群: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分布: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或聚集的。其增长型:在无环境限制下成指数式增长;在环境制约下成逻辑斯蒂增长。)。 5 、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其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6、群落: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 片状或斑块状镶嵌。垂直结构的特点:成层性(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

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或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过渡区域称为边缘效应)。8、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想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9、顶级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10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1 、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12、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其类型有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1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生态学知识累积阶段(1866年前); 主要事件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知识,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 主要事件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生态学产生以后便分化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学科分支。 (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主要事件有: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把生物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整体。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论文。她用确切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在食物链顺序转移中生物的数量关系。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了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1962--); 主要事件有: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64年开展以生态系统定量研究为重点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之后,又于1971年组织了“人与生物圈”长期研究计划。中国于1972年加入这个研究。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行动议程》、《里约热内卢宣言》。 (5)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农业生态学课件复习笔记

第一章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2、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文明与支持这个文明的自然系统之间不协调,以致出现了不能持续发展的关。 3、系统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的贝塔朗菲 4、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5、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由二个以上的组分组成;组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以整体方式完成一定的功能。 6、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7、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 不仅在“ 垂直” 方向研究特定地点上的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而且在“ 水平” 方向研究异质区域间的相互影响,把特定地点上的同质区域称为景观元素。 8、生态系统区别于一般系统的特点 ( 1 )组分上包括生物,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 2 )空间上有明显的地域性。 ( 3 )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变规律 ( 4 )系统的各组分间处于动态的平衡中。各生态系统都是程度不同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能量和物质,经过转换变为输出,从而维持系统的有序性。 9、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 农业生态系统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经济规律的制约。 10、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11、农业生态学的内容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2)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3)农业生态系统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的地域分布特点和规律 4)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各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 5)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规律和方法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生态农业建设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 (3)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1)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构成条件:①由一些要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5)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组成:1. 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2.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基本功能[重点]:1.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包括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2.物质流。3.信息流。4.价值流。 (6)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重点]:1. 生物构成方面:(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特定环境下经生物种群间、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相互适应形成的自然生物群落(2)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2.环境条件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受到人类的调控与改造,以便农业生物能够更加高效地转化出人类所需的各种农副产品3.结构与功能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既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又包含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组分。4. 稳定机制方面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发展农业生态系统因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变短,自然调节的稳定机制被削弱,系统的自我稳定性下降。 5. 生产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6.开放程度方面两者均是开放性的系统,但农业生 态系统要高于自然生态系统。7.能流特征方面因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输入与输出的开放系统,系统内自我维持的能量很少。8.养分循环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养分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9. 服从规律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同时受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规律即双重规律的支配。10.运行的“目标”方面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 (2)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1.食物链(food chain):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2.食物网(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类型:草牧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 (4)营养级的概念: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储存和停留的位置亦即每一种生物所处的位置(环节)称为营养级。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各个营养级逐级减少的原因[重点]:①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绪论 生态学——海克尔H.Haeckel :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866)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 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 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 6、农业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表一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类别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物构成生物农业生物、人类 环境组分自然环境人工调控 系统稳定性高低 开放性封闭开放 净生产力低高 服从规律自然规律自然和经济规律 第二章 §2.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人工环境:包括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谢尔福德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 对耐性定律的补充: 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他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5、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趋同适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之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很相似的现象,其结果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成、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很强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生态型: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态型的形式: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生活型:指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境:指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生态位:是生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2.2 种群 种群: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 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1、空间分布形式:随机型均匀型成丛型(聚集型)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2、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3、食物网: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形成的相互交错成网的多条食物链。 4、现存量:指在某一特定的观察时刻,单位面积地段内有机体的数量,可以用个体数目、重量或能量来表示。 5、库:指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物质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6、r-对策物:是指生育力高,亲体具有良好保护幼体行为的生物。 7、物质循环:泛指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及水(作为介质在生物与环境不同组分之间的频繁转移和循环流动。 9、营养级:指食物链上的不同面积,每个链节上的生物都构成了其下一个链节生物的食物能来源。 10、生态金字塔:把生物群落的众多生物按所属的营养级加以分类,然后将各营养级按其总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的多少绘成长方形模框,自下而上顺序排列,即形成了所谓的生态金字塔。 11、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分层次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12、生态位:是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13,系统:是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4、能效率:人工投入单位辅助能量所获得的有效产出能或能量报酬。 1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16,次级生产: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生物量形成的生产过程称次级生产。 17、肥力结构:指(形成产量的自然肥力、再循环肥力和外源肥力所占的比例。 18、立体种养技术:是利用了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互补特性,利用了生物间的生态位的差异,从而提高了整体对资源的利用率。 19、生物学放大作用:各种有毒污染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会参与物质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食物链的浓缩作用又被称作生物学放大作用。 20、群种: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群。 21、食物链:食物链就是由日光能量转化固定的食物能,经过一系列有取食、被取食关系的生物,以植物有机体开始被逐级转移而形成的生物链条。 22,顶级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各主要群落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出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23、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结构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24、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中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群落与其环境想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农业生态学总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二、填空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的科学 2、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的概念,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动态整体,受到个学派的赞同。 3、生态学是由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为()。 三、单选题 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的对象时(C )。 A.系统 B.生态系统 C.农业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 A.植物学 B.动物学 C.微生物学 D.生态学 3、生态系统概念是由()首次提出来的。 A.赫克尔 B.坦斯列 C.林德曼 D.奥德姆 4、食物链的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赫克尔 B.坦斯列 C.林德曼 D.奥德姆 四、简答题 1、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3、消费者: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二、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和环境组分构成。 2、稻米→人的食物链总共有()营养级。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4分*10个=40分) 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农业生态系 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途径和策略的科学。 2、系统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围(边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 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结构与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 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即是指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的特性。它靠系统有序为 基础。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又称整合效应 4、生态系统的准确定义,经历了坦斯利(1935)、林德曼(40年代)、奥德姆(1983)、骆 世明(1987)。骆世明(1987)认为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而言之:在一定的时空围,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称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分在时空中的分布(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以 及组分间相互联系的有序状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6、分解者---指异养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由于它们的功能是把有机物还原成 无机物,因此,又称还原者。由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产过程都依赖初级生产,所以它们的生产过程又称次级生产;同理它们又次级生产者。 7、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包括物质和能量)供求关系。根据建立方式不同,可分为食物链结构和食物网结构。 8、食物链结构---以食物链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间通过吃与被吃方式而彼此联系起来的食物营养供求序列。如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9、食物网结构—以食物网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食物网是指生态系统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联结而成的食物供求网络关系。 10、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11、农田生物是由多种农作物、稻田人工放养的鱼、蛙、红萍以及农田杂草、自然界昆虫、病原菌、土壤微生物等组成,其中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及肥料作物)是农田生物的主体。 12、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13、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是指某一种群中,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常用年龄金字塔来表示。(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 14、种群的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记作rm。也叫作生物潜能(biotic potential)或生殖潜能(reproductive potential)。 15、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常用K表示。 16、【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17、原始协作是指两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例如:1)寄居蟹和某些腔肠动物的共生关系2)某些鸟类啄食有蹄类动物身上体外寄生虫,而当食肉动物来临之际,又能为其报警;鸵鸟与马的协作也很默契,前者视觉敏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

农业生态学 一、英译汉 Food chain (FC) 食物链food web (FW) 食物网Agroecosystem农业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系统 Ecotype生态型niche 生态位 Allelopathy化感作用Ecology 生态学 Edge effect (EE) 边缘(际)效应biological pesticide (BP) 生物农药Energy 能量energy flow(EF)能流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EA)中国生态农业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有害生物的综合管理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SA) 可持续农业 二、填空 1.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臭氧、一氧化二氮、氟利昂由碳循环引起的 2.生态金字塔分为(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生物数量金字塔) 3.人工辅助能(生物辅助能、工业辅助能) 4.经济外部性(外摊成本,外泄收益)两种 5. 农业生态学调控机制分为(中心式调控、非中心式调控) 6.营养级按生物(能量大小)划分 三、名词解释 1.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2.趋同效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其群体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 趋异效应:是指相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其群体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 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富集,生物浓缩):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级营养传递时对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上升,越是处在高营养级的生物其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越高的现象。 4.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5. 建群种:是指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 四、简答题 1.生态对策(R对策和K对策的区别) 答法一、(K对策: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稳定的栖息环境,不具较强的扩散能力,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种群的数量通常稳定在环境容纳量(K)的水平附近 R对策与K对策相反哈!(记不好就这样记) K对策: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具有较高的生殖力,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种群密度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 答法二、区别如下表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名词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2、种群: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3、群落:是栖息在一定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通过相互作用而结合在一起的复合结构。 4、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5、系统(system):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 有机整体。 6、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7、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作用于生物的各种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维 持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8、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如太阳辐射强度、温度、湿度、土壤酸 碱度、风力等等。 9、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受到某个主导因 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的或相似的适应方式。这些生物种通常可成为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生活型(life form)。 10、趋异适应(divergent adaptation)——同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适应 方式,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类型。即生态型(ecotype) 11、生活型: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2. 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 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生境也称栖息地。 13、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 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14、气候生态型:长期适应不同的光周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而形成的各种生态型。 15、土壤生态型:长期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温度和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条件的作用下分化而形成。 16、生物生态型:是指主要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的生态型。 17、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8、基础生态位:物种对环境的潜在综合适应范围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 19、种群(Population)——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 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种群大小:指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20、龄级比:将种群中的不同个体按照年龄分组,统计各个年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率。 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在种群中的分布情况,它是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 年龄锥体——自下而上地按龄级由小到大的顺序将各龄级个体数或百分比用图形表示。 21、性比:是指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雄性对雌性的比例。 22、种群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它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 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也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记作rm。 内禀增长率:也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 环境阻力: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观测到的种群实际增长率之差,环境阻力就是防碍种群内禀增长率实现的环境限制因素的总和。 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通常用K表示。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3、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4、温室效应: 5、生态效率: 6、生态金字塔: 7、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 8、生态效益: 9、农业资源: 10、生态入侵: 11、农业效益: 12、能量转移: 13、次级生产: 二. 选择题 1、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主要是(): A、农作物 B、农业环境 C、农业生态系统 D、农业气候 2、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在那一年中第一次提出的(): A、1966 B、1910 C、1809 D、1866 3、生物生命活动与其外界环境之间相互的物质、能量变换过程称为(): A、生物学过程 B、生态过程 C、技术过程 D、经济过程 4、农业生态学的基础性体现在(): A、农业生态学从物质和能量转换上研究农业 B、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农业生物包括了农作物、蔬菜、果树、家禽、水产类和森林等多种多样生物种群 C、运用生态学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农业生产 D、农业生态学在强调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得以实现农业高产为中心 5、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 A、高生物产量 B、高经济产量 C、高生物多样 D、输入输出特点 6、、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 A、初级生产量 B、次级生产量 C、热量 D、净生产量 7、捕食性天敌的引入这一环节属于(): A、生产环 B、增益环 C、减耗环 D、复合环 8、高投入、高能耗的农业为(): A、有机农业 B、生物农业 C、石油农业 D、自然农业 9、金属矿产资源属于(): A、可更新资源 B、不可更新资源 C、社会资源 D、工业产品资源 10、晚稻、中稻、早稻为()生态型 A、温度 B、光照 C、土壤 D、水分 11、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类型食物链 A、捕食 B、腐食 C、混合 D、寄生 12、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A、原始协作 B、偏利共生 C、互利共生 D、寄生 三、简答题 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基本功能? 答:1)基本组分:生物组分:农业生物如农作物、家畜、家禽、家鱼、家蚕等,以及与这些生物有密切联系的病虫害、杂草等。其中的大型消费者也包括人。环境组分:受到人类的不同程度的调节和影响。而有些环境如温室、禽舍等完全是人工环境。 2)基本功能: 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除输入太阳能外,还输入人工辅助能。物质流:各种化学元素在生态

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提纲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系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 研究对象随研究层次水平而变化。 系统: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钱学森: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简单定义)。 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共同制约。 2、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首次提出者 1866年德国学者H.Haeckel(海克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 1935年英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Tansley)第一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 3、五大生态危机 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 4、生态学有那些分支科学 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按生物分类类群划分: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 还有更具体的生物类群,如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鸟类生态学、兽类生态学、人类生态学 按生物栖息场所划分:陆地生态学包括: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 水域生态学包括: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 更具体的划分有:热带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山地生态学 按应用领域划分: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家畜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污染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景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伦理学 按研究方法划分: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理论生态学 5、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6、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 生态学:研究对象随研究层次水平而变化。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 生态学原理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系统论是其方法基础。 7、系统的特点 (1)结构的有序性;(2)结构的整体性;(3)功能的整合性;(4)功能的离散性 系统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两个以上的组分、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系统有不同的层次,各组分可称为元素,各元素又自成系统,即子系统,而系统本身又是一个更大的子系统,且系统各组分功能之和不等于系统的整体功能或效应。 8、生态系统的特点 1)组分上:无生命和有生命; 2)空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动态性; 3)时间变化上: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4)内部功能上:组分间不断进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使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农业生态学复习

1.价值流: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输入含一定劳动的社会资源,经过劳动生产,成为新的产品输出,新产品含有更高的价值,并在销售之后得到实现,这就形成了价值流。 2.资金流: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资源的要用一定的资金按价格购买,产品的输出也按价格挽回一定的资金,这样就形成了资金流。 3成本外滩或成本外部性:指生产系统在生产的过程中,消耗了自然资源成本和利用了自然环境成本,但没有在系统的成本核算中得到反应的现象。 4.效益外泄或收益的外部性:指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增值了自然资源改善了自然环境,但没有在系统的经济核算中得到反映的现象。 5程序协调:生物的个体发育,群落演替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不会颠倒的通过非中心式调控机制实现的 6随动调控:动植物的运动过程能跟踪一些外界目标 7最优调控:生态系统经历了长期的净化压力,优胜劣汰,现存的很多结构与功能都是最优或接近最优的 8稳态调控: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一种发展过程中趋于稳定、干扰中维持不变、所破坏后迅速恢复的稳定性 9人工直接调控: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直接调控 10社会简介调控:社会的财政系统、金融系统、公交系统、通讯系统、行政系统、法制系统、科教系统等都会影响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从而间接调控了农业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信息流有哪些? 1.环境与动植物的信息关系 2.植物与植物之间的信息关系 3.植物与动物间的信息关系 4.动物与动物间的信息关系 2.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基本机构包括哪些部分? 1)非生产性资产:农民在文娱、服装、家具等的花费 2)生产性资产:劳务资产、物流资产(A固定资产,包括农用房舍、机械和其他设施B:流动资产:农用物资、作物等) 3试述资金流和能量流的关系 (1)耦联关系:资金流与能量流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或出售农产品时发生耦联关系,流量成正比,流向相反。能量流和资金流的流量比例由价格决定。 (2)独立关系:通过纳税、还息、还贷、交费、交罚款等方式离开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及财政和金融部门通过贷款、补贴、奖励等方式或投入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都不和能物流发生直接联系。人为与自然过程都能使物资进入或离开农业生态系统。但这些输入和输出都不经过市场,仅此一般是独立于资金流的。 4经济外部性的解决途径是什么? (1)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定(2)资金与环境的法规建设(3)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4)采用必要的经济手段 5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过程包括哪些? 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稳态调控 6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直接调控? 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直接调控。这里的经营者是指农业企业中的领导和所有劳动者构成的集合。这里的“农民”是指农户的全体成员或全体农业职工的总称。他们对系统的直接调控包括系统模式的选定和技术体系的确定。 7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间接调控? 社会间接调控:社会的财政系统、金融系统、公交系统、通讯系统、行政系统、法治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