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二十四年经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现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中央建议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作出这个决策,表明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能动地反映当今世界、当代中国的新变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视野,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典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历史的眼光,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清醒观察并科学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新情况,进一步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新内涵。

“三个代表”从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要求出发,纵观当今社会革命主体力量和共产党执政地位变化的新特点,丰富和发展了以人民群众为本的唯物史现,系统展示了我们党的群众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统一。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载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对“三个代表”的科学的历史定位,是十六大的历史性贡献。“三个代表”的历史定位,取决于“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只有深刻认识这种历史必然性,才能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历史定位,从而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对外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理论是邓小平在科学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最主要方面。关于改革,主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关于开放,主要是阐述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关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内容结构: 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学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旧课,展示改革30年成就,导入本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新课讲授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 1.现实依据 国内背景:文革十年,政治混乱,经济临近崩溃,社会主义建设非常坎坷—国弱民穷 国际背景:新科技革命兴起,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2.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照搬苏联的模式带来一系列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过程。 邓小平:“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3.理论基础 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吗? ◆马克思论述—列宁论述—斯大林论述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论述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 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既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 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具有“又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毛泽东认为它可以依靠社 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七下第二十四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步练习

第二十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中国人民是从年开始当家作主站起来的。 2.我国正处于的新时代。 3.《走进新时代》这首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历程。 二、简答题 4.三峡工程到今天才变为现实,主要说明什么? 5.从农业工业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祖国统一国际地位等各列举一例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巨大变化。 6.列举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生活条件的变化 7.上述变化说明了什么?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列举一些改革的具体内容 9.说说对外开放对我们生活和观念的影响。

10.大量的时尚词汇流行语言的实现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11.请列举花钱买知识买健康买休闲的事例 12.为什么要花钱买知识?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1949 2. 改革开放(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从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现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的 二、简答题 4. 说明改革开放促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积累了很强的经济实力,才有能力进行这项投资 巨大的工程 5. 农业:人力畜力为主到以机械耕作为主 工业:从小作坊生产到大规模专业化自动化生产;主要工业产品由进口转为出口 科技:尖端科技发展居世界前列;神州七号发射成功;DVD、汽车、飞机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文化教育:高校扩大招生;实行义务教育 体育卫生:成为体育大国,成功举办29届奥运会;新型医疗保险推广 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和平回归 国际地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创立上海合作组织;举办中非论坛 6. 餐桌:过去吃饱到吃好,讲究营养健康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教学方案

新课导入:我国从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如何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理论上有四个重大问题需要做出准确回答:一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二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还是改革;三是改革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改革;四是用什么标准检验改革实践的成败得失。 对第一个问题做出正确回答的是毛泽东,从而形成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对第二、三、四个问题做出完整而科学回答的是邓小平,从而形成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邓小平同志他是怎样回答的呢? 新课教学; 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案例:改革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关键 1、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 1)1848年—1920年前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建党、夺权; 2)1921年前后—1949年前后,主要任务是在孤立的苏联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3)1950年—今,在此期间出现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却取得了辉煌成就。 2、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面对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三种不同选择 1)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共同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体制被模式化,要求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既要改革落后的生产力,又要改革超越的生产关系。 2)不同选择: A、拒绝改革,固守僵化的苏联模式,最终大多数国家发生剧变。做出这一选择的国家是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柬埔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这些国家已陷入重重危机,柬埔寨由于大搞阶级斗争,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首先亡党。此后其他国家虽然依靠强大的国家机器维持了一段时间,但在政治经济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以后,实行苏联模式所产生的巨大差距明显地摆在国人面前,到1989年,大多数国家发生了历史性逆转。 B、选择了改革道路,但未能坚持社会主义改革路线,最终仍然发生了剧变。这一类国家主要有苏联、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这些国家大多数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改革,如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十年改革、匈牙利的“静悄悄的改革”、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等,但由于这些国家的改革目标一直不明,改革时断时续,无法持久深入。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这些国家掀起了新的一轮改革热潮。在经济体制改革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这些国家转而优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它们逐渐抛弃了马列主义指导思想,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选择“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西方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由于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长期实行苏联模式,经济没有搞好,又犯过许多历史错误,在轻装上阵,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的反对党的攻击下,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步步退却,而已被搞乱了思想的广大群众在“民主选举”中自然倾向于反对党。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国家的共产党纷纷下台也就在所难免。 C、选择了社会主义改革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作出这一选择的主要是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苏东国家积极进行改革之际,我国却在搞阶级斗争,轰轰烈烈地进行“文化大革命”,置身于改革潮流之外。与苏东相比,我国落伍了。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这前,我国各条战线都遭受了空前的破坏,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国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导学案十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设计者白静涛【课前篇】对标梳理知识初探 (一)对标梳理 课程标准: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成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关系。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知识清单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文革结束,“两个凡是”阻碍了“”倾错误的纠正;关于()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基础。 2、内容 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3、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的新时期。 二、对内改革 1、背景:原有的经济体制随着生产的发展,()日益明显。

2、含义:在坚持()制度的前提下,改革()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开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人民公社的体制不能调到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生活困难。 (2)步骤 率先突破:实行家庭联成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基础上给农民以土地经营权。 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村改革向()方向发展;实行合同定购制和市场收购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税制改革:实行(“)、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和一项改革” 4、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1978年—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试点时期。 (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5、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2)1993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对外开放 1、区域推进:()——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2、呈现特点:()、多层次、宽领域。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24课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试题 苏教版

第24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第Ⅰ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加快现代化建设,党和政府决定实行的方针是() A.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B.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C.对内改革,对外开放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A.实现祖国统一B.经济建设 C.坚持社会主义制度D.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3.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学习国外先进经验B.引进外资 C.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外向型经验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4.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我国人民的生活()A.已解决了温饱问题B.总体上达到了小康 C.实现了全面小康D.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5.现在农民感慨:“种田不缴税,上学不交费,看病能报销。”这说明()A.我国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C.我国农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 D.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已经消除 6.某新编快板词唱到:“老百姓的日子变甜啦,吃东西讲究营养啦,住房子讲究宽敞啦,穿衣服讲究新潮啦,新出的汽车没档啦,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啦,‘神七’上天啦……”。 快板词中唱到的这一切说明() 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发展变化更加迅速,为世界所瞩目 ②我国已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 ③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 ④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7.改革开放30年来,老百姓的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用“住房宽敞心头亮,交通发展道路畅,轿车进家成时尚,通信便捷新式样,休闲娱乐促健康”来描述身边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能看出() ①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②我国已经不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观念变化④人民的生活全面达到小康水平 A.①②B.③④C.②③ D.①③ 8.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为:改革开放是() ①强国之路②立国之本③富民之路④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 久安的根本要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 D.①②④ 9.《财富》全球论坛年会会址的选择,首要的条件是该地区的经济最富活力、最具创新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为什么说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个重要论断是党的十四大报告首先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沿用了这个重要提法。这就是说,新时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新时期,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无所谓新时期。如果说,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历史新纪元,那么,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所以,新时期的鲜明特点理所当然地是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使我国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这也很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它揭示了改革开放同促进发展的内在联系。邓小平同志说过:“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我们的路线是发展的路线”。这就是说,实行改革开放,归根到底是要“把中国发展起来”,在原来贫穷落后的基础上,依次实现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期以来,在改革开放推动下,在我们党制定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指引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

毛概选择题(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 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国经济以先进的交通、通讯和共同规则标准为纽带,形成统一的全球性资源流动、配置的(世界市场体系) 4. 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5.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6. 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8.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对外贸易) 9.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 10.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1、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2、我国现阶段对外技术交流的重点是(技术引进) 13、当前,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14、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个全面阐述的是(毛泽东) 15、加入WTO 后,中国将严格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实行公开、透明、平等的贸易和投资政策,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16、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在实践中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17.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12月) 18.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19.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根本动因在于(争取国际比较利益) 20.温州和福建的鞋业生产型企业,将国内运来的半成品鞋,进行组装和加工,再将成品鞋销往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这反映了(贸易全球化) 21.日本生产的SONY,其电子芯片来自美国,外壳来自印度,在新加坡或印度尼西亚组装,然后在日本的神户印上“日本制造”的牌子,远销全球。这反映了(生产的全球化) 2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吸收消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主要是通过(①④)来实现的①外资企业的发展④对外贸易的增长 23. 2007年11月23日,正在为总统之梦努力的希拉里?克林顿在博客上写道:“如果我当上总统,我将立即要求独立的第三方检查玩具;增派产品检察官的数量;对儿童产品立法……”。在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战打响之初,所有的民主党候选人,都明确地表示了贸易保护主义立场。这警示我国的对外开放要做到(①②④)①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质量②促进科技和体制创新,转变贸易增长方式④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市场选择方向 24.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稳定是(前提) 25、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改革)

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 1.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所谓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而历史证明了改革开放确实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这是强国之路,也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2.背景 此时国内情况混乱,由文化大革命产生的错误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灾难;而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的更快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 例如在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中国都是采用计划经济,它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4]? 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人民依然贫苦,技术也比较落后,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并且失去了发展经济的动力,更关键的是,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 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想要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最全版

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目标导学】 要了解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整个过程,既要掌握政治、经济建设的成就,分析其原因,也要总结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取得的突破,突出改革取得的成果。同时,要归纳中苏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中苏改革成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1、国内形势:(1)国内的政治形势:文革对的影响,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的局面。 (2)思想动员——: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为标志,开始新的思想解放。 (3)建国后经济探索的经验教训:成功探索:①的开端,②的基本完成,③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④的正确决策;经验教训:①“三面红旗”;②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2、国际形势:(1)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与中国面临的挑战;(2)国际政治形势的需要:多变的世界政治格局与中国大国地位的显现。 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方针,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2、改革的主要内容:(1)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和民主法制进一步完善,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城市,实行。(3)对外开放:形成由的对外开放格局。(4)思想解放:实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建立经济体制,提出“一国两制”思想。 三、改革的历史影响 1、国际地位的提高:真正实现了向世界大国的转变。 2、政策的转变: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关系;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状态由封闭转为开放。 3、社会的巨变:(1)经济腾飞。(2)城镇化进程加速。(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表现在、、、等方面。 合作探究1: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材料二 (中共 )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材料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回答:(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 (2)“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3)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合作探究2:阅读下列材料: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绍兴文理学院绍兴艺术学校教学点毕业考试卷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2014.12.) 考试科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 试 成 绩 考试形式 闭 卷 考试对象 2013级高职学生 考生姓名 考生学号 一、单选题 1.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 )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 )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4. 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 )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公有制为立体,实现共同富裕 5.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 ( )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6. 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 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革命斗争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回首这30多年,历史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革、发展 一、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革命,始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危机局面。一方面,十年内乱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也处在十分混乱的状态。另一方面,从粉碎“四人帮”到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两个凡是”大行其道,成为拨乱反正的最大障碍。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彻底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上来;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解除对社会生产力的体制性束缚,结束闭关锁国状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 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冒死按下手印,实行包产到户。不甘于受奴役的农民开始自发地挣脱人民公社的桎梏,相对于落后僵化的人民公社,即使是小农经济也足以冲破这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樊笼。1979年,全国农村只有1%的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上升到14%,1981年为45%,1982年为80%,1983年则达到98%。到了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赢得了全面的胜利,人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寿终正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了人民公社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者,靠耕种自己的小块田地为生。这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产: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30477万吨,1984年达到40731万吨,棉花总产量1978年为216.7万吨,到1984年猛增到1625.8万吨,油料总产量1978年为521.8万吨,1984年增加到1191万吨。 农民在短短的几年里,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使他们对土地充满了希望。他们原本指望依靠土地发家致富,可是农民现在贫困的原因正是他们的小块土地,只经过十几年就产生这种不可避免的结果。 小农经济本身是不稳定的,随时都在分化,包产到户造成的小农的理想王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短暂的历史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剧烈的商品竞争,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日益加快,小农的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农民开始分化,生产开始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则落入无产者的队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在黑暗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虽然期间走了不少弯路,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从那以后的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支柱:政治、经济、文化,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使我国不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对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系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社会主义特征又要兼顾中国特色,及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又不同于以往社会主义国家僵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为一个国家树立一面精神上的旗帜,就要坚定不移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根本任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建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1》教学设计

第24课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探究平台1 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关心祖国发展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变化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2.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感悟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3.引领学生正确观察、分析社会现实生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走进新时代》VCD歌曲,收集有关图片资料。 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中国历史课本或其他资料,了解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到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历程。完成P93图表调查。 【教学过程】 走进生活 1.欣赏歌曲: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教师与学生一起放声跟唱。 2.思考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这首歌的歌词,阅读课本上的正文第一、第二段,思考课本上的三个问题。(教师用辅助手段出示三个问题。学生看书、思考,可以自由讨论) 3.发言交流:请同学们就这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明确观点 4.教师用多媒体或其他媒体手段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走过的奋斗历程。边引导学生简要分析边图示历史线索: 1921年 1949年 1956年 1978年 28年 共产党成立 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 进入改

革开放新时期 经济制度建立5.归纳总结:在学生发言交流、图片展示历史过程的基础上,教师作简要归纳、提炼。 师: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领导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和压迫,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随后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国经历了很大曲折,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我国才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新时期。 《走进新时代》这首歌展现了这一奋斗历程,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说的是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说的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走进改革开放新时 期。“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着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说的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深入体验 今天这堂课,我们着重来学习、思考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1.展示情景 (图片资料):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三峡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引导学生思考: (1)三峡工程到改革开放时期才变为现实,这主要说明了什么? (2)试从农业、工业、科技等方面,列举一两则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祖国面貌巨变的实例。 2.图片展示: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科技、国防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用经济发展的有关统计数据作强有力的证明。(如下图) 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美元)

习题: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8讲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__改革开放新时期精练含解析

第8讲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新时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江苏联盟大联考)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并发出通知。同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 这主要表明我国 ( ) A.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 B.人大和政府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 C.重点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 D.重视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及公民的法律常识意在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A项符合题意,正确;人大才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与政府无关,B项错误,排除;当时我国只是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而非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我国只是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而非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A 2.(2018·河南南阳模拟)《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表明( ) 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一国两制”并未改变国家结构 C.“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 D.“港人治港”保证香港完全独立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香港回归后,虽然享有高度自治权,但其权力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中国依然是单一制国家,而不是联邦制或邦联制,故“一国两制”并未改变国家结构,B项正确。A、C两项表述正确,是对题干的反映,并非是实质,排除。D 项“完全独立”表述错误,排除。综上所述,答案为B项。 答案:B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专题7.2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

命题角度2新时期 以来的改革开放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1.(2019全国Ⅲ·31)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来 源:学|科| 网 Z|X|X|K]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来源:学*科*网 Z*X*X*K]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中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从表中可以看出,1988年相对于1982年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化为:农业企业数量减少,其他行业企业均大量增加。这一变化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故A项正确。城乡一体化是指把工业与农

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走向全面协调发展的历程,题干中并没有涉及这一内容,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表中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由材料表格数据只能看出工业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但并不能看出工业结构是否合理,故D项错误。 2.(2019全国Ⅰ·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题干材料肯定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并结合1990年的时代特征: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必然要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可知C项正确。题干材料包含计划与市场两层信息,而国家干预经济只涉及计划,故A项具有片面性。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故排除B项。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说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故D项不是报告的主旨,故排除。 3.(2019全国Ⅲ·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

论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论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的起步、发展以及30多年来改革开放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系统性的进行了阐述与评论,强调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体现出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谈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人们首先会想到的会是改革开放。作为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很好的完成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近30个年头,现在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新中国在刚刚成立之初,在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之时,却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洗礼。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中国再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这样一个岔路口许多人在彷徨犹豫。不知道中国改走怎样一条道路。就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睿智的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策略。这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整个中国,也激发了广大中国人民迅速的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的决心与信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采取渐进的方式, 以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为核心, 以市场化目标为取向, 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对我国全面崛起起到重要支撑、保障作用。”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针对1977年至1978年这两年中出现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工作中的错误,认真清理过去在这方面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经过两年的努力经济形势比较快的好转,长期存在的积累率过高和农业、轻工业严重后滞的情况有了根本改变。② 经济体制的改革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农村,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中共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起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民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具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农民生产的产品“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它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将农民家庭承包的积极性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因而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③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40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所利用。政权在人民手中,又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这样做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经济体制也开始了新的探索。扩大了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把部分中央和省属企业下放给城市管理,开始实行政企分开,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1984年4月,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1985年2月,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为经济

毛概教案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概教案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力图使学生达到: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必要性;理解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理解邓小平是如何在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改革开放理论理论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关于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 关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题讲授法、互动法;利用多媒体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科学地总结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并结合新的历史特点,透彻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我国现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它在根本上不会成为束缚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而应该是可以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的。 邓小平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中,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也基本上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同时,他又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具体、深入地分析了我国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相矛盾的方面,认为,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还存在不少弊端,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通过上述分析,邓小平指出,我国过去生产力没有能够得到很快发展的原因,在于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的结论是:“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他认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他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1 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几十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科学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深刻地揭示了改革的性质。明确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场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向现代化转变的“伟大革命”。这是对我国改革性质的精辟概括。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相对于我们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而言的。什么是革命呢,一般意义上讲的革命是指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指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空前尖锐的程度时,代表生产力发展的先进阶级,运用暴力手段推翻反动阶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