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本册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教学的价值。

课时教学目标【共4课时】

第1课时轴对称(新授课)

教学内容:学习轴对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感受教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2.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能力目标: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教学过程:略。

第2课时画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2,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1、2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美学价值。

2.知识目标: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找出其对称轴。

3.能力目标: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会应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会应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略。

第3课时旋转

教学内容:学习旋转的特征。课本第5、6页的例题3和例题4,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和第4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2.知识目标: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轴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轴旋转的特征。

教学过程:略。

第4课时欣赏设计

教学内容:欣赏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2.知识目标:使学生会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3.能力目标:通过手机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教学重点:利用平移、旋转、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教学难点:利用平移、旋转、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教学过程:略。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共6课时】

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

教学内容:因数和倍数。课本第12、13页的例题1和课本第15页练习二的第1题和第2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2.知识目标: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略。

第2课时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教学内容: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课本第13页的例题1,“做一做”及课本第15页练习二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用不同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通过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使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3.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体现从具体到一般的解题思路。

教学重点:找因数。

教学难点:找因数。

教学过程:略。

第3课时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教学内容: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课本第14页的例题2和课本第15页练习二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培养学生抽象的概括能力。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3.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4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2、5的倍数的特征。课本第17、18页及课本第20页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提高思维的水平。

2.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过程,掌握2、5倍数的特征,并会正确的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3.能力目标:理解奇数、偶数的意义,为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教学重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略。

第5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3的倍数的特征。课本第19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发现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2.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操作自己发现3的倍数规律,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略。

第6课时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质数和合数。课本第23、24页例题1及课本第25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知识目标: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组是质数还是合数。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略。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课时教学目标【共12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27-—29页中的例1、例2,完成练习五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想像、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继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会制作长方体框架。

教学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略。

第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30页中的内容,完成练习五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过程:略。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新授课)教学内容:教材p33—34页中的例1,完成练习六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表面积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略。

第4课时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35页中的例2,完成练习六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应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表面积的求法。

教学难点:正方体表面积的求法。

教学过程:略。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38—39 页中的内容,完成练习七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2.能力目标:初步认识体积单位,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常用体积单位的量的特征,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单位。

3.情感目标: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体积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积概念的建立,体积单位的建立。

教学过程:略。

第6课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40—42页中的例1,完成练习七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情感目标: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培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倒和应用。

教学难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略。

第7课时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42页中的例2,完成练习七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情感目标: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培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略。

第8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新授课)教学内容:教材p43页中的例2,完成练习七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体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底面积的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略。

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46—47页中的例3、例4,完成练习八中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2.能力目标: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

教学过程:略。

第10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50—51的例5,完成练习九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和换算。

教学难点:容积概念的理解,理解感受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略。

第11课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51—52的例6,完成练习九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排水发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排水发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略。

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56页中的内容,完成练习十中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主要概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的理解;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容积的概念,熟练地掌握计算的方法,提高解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系统整理,沟通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情感目标: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本单元所学知识系统的整理和运用。

教学过程:略。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知识目标: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能力目标: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情感目标: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5 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课时教学目标【共21课时】

第1课时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新授课)教学内容: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教材第60 、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知道分数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2.能力目标:(1)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2)通过操作、分析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类比、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的理解。

教学过程:略。

第2课时分数单位(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的内容及64 页的7 — 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并正确应用。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正确表术一个具体分数的具体含义。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的抽象美。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单位1。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单位1。

教学过程:略。

第3课时分数与除法(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能力目标: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过程:略。

第4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新授课)

教学内容:真分数和假分数。教材第69 页的例1 、例2.及第70 页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并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能将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对假分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略。

第5课时带分数(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0 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带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带分数。

2.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带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第6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练习课(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72 一74 页练习十三的第1 一13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性质转化分数。

教学过程:略。

第7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第75 页的例1 ,第76 页“做一做”的第1 题及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1一 5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性质转化分数。

教学过程:略。

第8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6 页的例2 和“做一做”的第2 题以及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6 一10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略。

第9课时最大公因数(一)(新授课)

教学内容:最大公因数。教材第79 页的例1、第81页的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了解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情感目标: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10课时最大公因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最大公因数。教材第81页的做一做,课文第83页的第6 — 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理解,能正确、熟练地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能力目标:能利用两个数所具有的倍数关系或互质关系,迅速确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11课时约分(新授课)

教学内容:约分(一)教材第8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12课时约分(二)(练习课)

教学内容:约分(二)教材第86 页的5—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熟练地进行约分,培养自觉约分的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13课时最小公倍数(一)(新授课)

教学内容:最小公倍数(一)。教材第88 、89 页的内容及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1 、2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会运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会运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略。

第14课时最小公倍数(二)(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90 页的内容及第91 、92 页练习十七的第3 一9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掌握求具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倍数关系、互质关系)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15课时通分(一)(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93页例3、94页例4的内容及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1—5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并学会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2.能力目标:并能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能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略。

第16课时通分练习课(练习课)

教学内容:通分练习课。教材练习十八的第6 一1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熟练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进行两个以上分数的通分。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熟练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将两个以上分数按一定的大小顺序排列。

3.情感目标:经历数学学习活动,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17课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一)(新授课)教学内容:小数化分数。教材第97页例1和做一做,99页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小数化成分数的过程,掌握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能熟练、正确地把小数化成分数。

2.能力目标:形成约分的习惯,懂得将小数化成最简分数。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18课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二)(新授课)教学内容:把分数化成小数。教材第98页的例2和做一做,99页的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熟练、正确地把分数化成小数。

2.能力目标:能正确利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3.情感目标:经历确定分数化小数,还是小数化分数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

样性,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19课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课(练习课)教学内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课。教材第99、100页练习十九的第6— 8 题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分数和小数互化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学会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课时教学目标【共7课时】

第1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新授课)教学内容:课本104页例1和105页例2及做一做,完成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分数加减法地含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究过程,归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学会与人合作并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分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略。

第2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二)(新授课)教学内容:课本107页例3及做一做,完成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3-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三个分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个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

教学过程:略。

第3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授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110页例1及第112页做一做,完成第113页练习二十二的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并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学会转换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回收有用的垃圾的计算,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计算算理。

教学过程:略。

第5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114页练习二十二的5-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能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计算。

2.能力目标: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略。

第6课时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新授课)教学内容:课本第117页例1(1)及做一做,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题(上一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力目标:能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选择简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略。

第7课时带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新授课)教学内容:课本118页例1(2)及做一做,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下一行)、2、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较快地进行计

2018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试卷一、填空题。(21分) 1、5 8 的分数单位是(),再加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1。 2、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 3、把一根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这根绳子的(),每份长()米。 4、35立方分米=()立方米 63000ml=( )L 5、一个长方体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6、 25 6 化成假分数是(),里面有()个 1 6 。 7、4 5 = () 25 =8÷()=()(填小数) 8、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小的三位数是()。 9、分数单位是1 8 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10、用三个棱长是2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是()立方厘米。 11、全世界约有200个国家,其中缺水的国家有100多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有40 多个,缺水的国家约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 ();严重缺水的国家约占全世界国家总 数的() ();看到这个材料,你的提议是()。 12、一根3米长的方钢,把它横截成3段时,表面积增加80平方厘米,原来方钢的 体积是()。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5分) 1、假分数都比1大。()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两个不同质数的公因数只有1。()

4、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 ( ) 5、边长是6cm 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三、选择题。(把下列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5分) 1、 下列分数中,最简分数是( )。 ① 711 ②1545 ③1352 2、 a 3表示( )。 ① a×3 ② a +a +a ③ a ×a ×a 3、 小明做24道数学题,已完成了16道,还需完成全部题目的( )。 ① 13 ② 12 ③ 23 4、 a=3b ,a 和b 的最小公倍数是( )。 ① a ② b ③ 3 5、 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2倍,它的体积就( )。 ①扩大2倍 ②扩大6倍 ③扩大8 倍 四、计算。 1、 口算:(5分) 45 + 35 = 17 + 15 = 13 +2= 14 +12 = 1- 914 = ×= 25 +23 -25 = 45 -45 = 2÷ = 58 -38 = 2、 解方程:(8分) X -45 = 38 2X -=

2017年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7年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一、填空题(28分) 1.8.05 dm3=( )L( )ml 27800cm3=( )dm3=( )m3 2.1~20中奇数有( ),偶数有( ),质数有( ),合数有 ( ),既是合数又是奇数有( ),既是合数又是偶数有(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有( ) 3.一瓶绿茶容积约是500( ) 4.493至少增加( )才是3的倍数,至少减少( )才是5的倍数。 5.2A2这个三位数是3的倍数,A可能是( )、( )、( )。 6.用24dm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柜架,它的表面积是( )dm2。体积是( )dm3 7. 写出两个互质的数,两个都是质数( ),两个都是合数( ),一个质数一个合数( )。 8. 两个连续的偶数和是162,这两个数分别是( )和(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9. 写出一个有因数2,是3的倍数,又能被5整除的最大三位数( )。 10. 用4、5、9三个数字排列一个三位数,使它是2的倍数,有( )种排法;再排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5的倍数,有( )种排法。 11.把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切成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块,一共可以切( )块,如果把这些小正方体块摆成一行,长( )米。 二、选择(12分)

1.如果a是质数,那么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a只有一个因数。 B. a一定不是2的倍数。 C. a只有两个因数。 D.a一定是奇数 2.一个合数至少有 ( )个因数。 A. 3 B. 4 C. 1 D. 2 3. 下面( )是2、5、3的倍数。 A. 70 B. 18 C. 30 D. 50 4. 一个立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体积就扩大( )。 A. 2倍 B. 4倍 C. 8倍 5. 下面的图形中,那一个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它的编号是( )。 6.五年级某班排队做操,每个队都刚好是13人。这个班可能有( )人。 A.48 B.64 C.65 D.56 三、判断,对的在( )里画“√”,错误的画“×”(6分) 1.如果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它们的表面积也相等( ) 2.一个数的因数总比它的倍数小。 (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题/ 一.填空题。(24%)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5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18厘米,最大的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一个这样的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最小的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一个这样的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米4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5分米,这个长方体有()个面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其余四个面是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每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体积是()立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不小心前面的玻璃被打坏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它的一个面是边长()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5.至少要()个小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如果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那么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6.把三个棱长都是4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7.一个正方体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8.把一个长124厘米,宽10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锯成最大的正方体,最多可以锯成()个。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5%) 1.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2.把两个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体积和表面积都不变。……() 3.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体积就扩大9倍。…………………………() 4.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比体积大。…………………………() 5.一瓶白酒有500升。……………………………………………………() 三.选择题(在括号里填正确答案的序号)(4%) 1.长方体的木箱的体积与容积比较()。 A.一样大 B.体积大 C.容积大 D.无法比较大小 2.把一根长2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两段后,表面积增加了100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A.200立方厘米 B.10000立方厘米 C.2立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正好可以切成两个棱长是3厘米的正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A.108平方厘米 B.54平方厘米 C.90平方厘米 D.99平方厘米

对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与思考

对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与思考 攻击有目标、寻求有目标、人生也有目标,针对课堂教学来说,也应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核心。带着什么样的目标观走进课堂,就决定了带给学生的将是什么样的课堂。走进新课程,重构新课堂,我们必须满腔热情,同时又充满理性。作为一个教师,无数节课时构成人生旅途上的亮丽一段,其质量与效率,决定了人生生命的质量高低。本学期学校研究重点是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的研究。那么什么是课时教学目标?我觉得课时教学目标是指每课时教师依据总体目标、一般目标、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及教学设施等设立的师生在课内将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的作用,对教学活动过程起着控制和中介作用,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一、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对新课程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应该正确、清晰地理解课程目标,并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课堂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这些现象和问题: 现象A:[案例1]《物体的形状》 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玩中学,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分析:从“使学生……”的表述来看,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同时,从上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教师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与《标准》阐述的学段目标基本相同,导致课时教学目标不具操作性。 现象B:课时教学目标没有在环节目标中得到分项落实;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还是偏重知识技能的落实,过程与方法展开不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比较简单肤浅。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1、概念不清,教师把课时教学任务当作课时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基点,课时教学任务是根据目标提炼出的概括性的要求,而课时教学目标则侧重于教学过程上的具体规定,强调教学过程的导向,。 2、教师对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许多数学教师并未对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投入应有的精力,照搬教学参考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忽视了实际教学价值的正确取向。 3、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功底,不知道如何设计与陈述课时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及如何在课堂中得以体现和落实没有深入思考;对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 【篇一:小学数学说教学目标案例】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小学数学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案例 案例1【解方程】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2.能力目标:能够验算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3.重点 难点 案例2【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 1. 2. 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难点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案例3【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发现三角形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能力目标:能形成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能养成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重点 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这是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因而,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案例4【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能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体会方程的思想。通过有效 2 3学生能乐于学数学,遇到困难不避让,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 重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探究与证明。 难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添加辅助线)的讨论。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案例5【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 3.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 难点 案例6 1. 3.情感与态度:能养成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数学应用意识。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汇总 一、填空题: 1、在1~20的整数中,_____是最小的奇数,_____是最小的偶数,其中质数有 _______________,合数有_______________。 2、36和24的最大公约数是_____,最小公倍数是_____。 3、能同时被2和3整除的最大两位数是_____,最小三位数是_____。 4、一个三位数5□□,能同时被3、5整除,两个□中的数的和最大__________。 5、写出符合下面要求且互质的两个数。①两个都是质数___________ ②两个都是合数___________ ③两个都是奇数___________ ④一个质数和一个合数________ 6、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底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表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体积是_____立方厘米。 7、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厘米,它的表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体积是_____立方厘米。 7、3.5立方分米=_____升=_____毫升 4020立方厘米=_____立方分米=_____毫升 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表面积扩大______倍,体积扩大_____倍。 9、先将18和24分解质因数,再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8=_______________ 24=_____________ 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个数的约数要比这个数的倍数小。 ( ) 2、至少用8个相同的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 ) 3、一个数能同时被2和3整除,这个数一定能被6整除。 ( ) 4、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与表面积相等。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括号里): 1、a÷b=9(a、b都是整数),那么a与b的最小公倍数是( )。 ① a ② b ③ ab ④ 9 2、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20立方米,长是8米,宽是5米,高是( )。 ① 15米② 24米③ 40米④ 3米 3、5和7都是35的( )。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3.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4.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①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 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5.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4页“做一做”。(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求表面要根据具体确定计算哪些面的面积之和.还可以举出一些实物:有的只有侧面,有的只有侧面和一个底面.) 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例4:①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 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圆柱模型展开,让生生体会其表面的组成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检测试卷 (9)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检测试卷 一、填空。(15分,每空一分) (1)四百五十三万六千写作( ),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是( )。 (2)3.04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6吨=( )千克。 (4)833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组成。 (5)54=( ):15=(___) 20=( )% (6) 甲和乙的比是2 :3,乙是丙的5 4,丙和甲的比是( ) (7)24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 ) (8)把3 21、1.667、167和167%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 ) (9)一个圆柱体,它的体积是48立方分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是( )立方米。 (10)一个分数,分子与分母的和是47,如果分母加上13所得分数是3 1,原来分数是( )。 二、判断。(10分,每题一分) 1、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 2、在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两个外项也互为倒数。( ) 3、甲数比乙数多10%,乙数就比甲数少10%。( ) 4、五年级有学生98人,全部到校,出勤率是100%。( ) 5、分母一定,分子和分数值成反比例。( ) 6、有6千克瓜子,吃了6 1千克,剩下5千克。( ) 7、X 的4倍加上6写成式子是4X+6. ( ) 8、因为25%=0.75,所以小数和百分数的意义相同。( ) 9、如果甲数是乙数的80%,那么乙数比甲数多25%。( ) 10、环形面积比扇形面积大。( ) 三、选择。(5分,每小题一分) 1、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度占全长的( ) ○175米 ○275 ○371 ○47 1米 2、甲数是60,比乙数多10%,表示乙数的式子是( ) ○ 160×(1+10%) ○2 60×(1-10%) ○ 360÷(1-10%) ○4 60÷(1+10%) 3、植树节中学生植树,活了100棵,死了2棵,成活率是( ) ○ 1 100% ○ 2 98% ○ 3 102% 4、今年比去年增产二成,今年是去年的( ) ○ 1 20% ○ 2 80% ○ 3 120% 5、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 )

2018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任教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学期___________________

1 观察物体(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实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升,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所以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能够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理解》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来说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实行导入,不但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实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理解》时,要求学生: 1.能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水平;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各年级教学目标电子教案

一年级 (1)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成中,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 2、空间与图形 通过事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认识几何形体和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培养与同伴交流与合作中的合作意识。 3、统计与概率 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像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单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了解用简单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2)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100以内的数。能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3、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检测试卷 班级_____姓名_____得分_____ 一、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1分,共5分。 1. 一个合数至少有()。 A、一个因数 B、两个因数 C、三个因数 2. 一瓶眼药水的容积是10()。 A、L B、ml C、dm3 3. 下面三个数中,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是()。 A、1 B、2 C、3 4. 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来表示。 A、分数 B、整数 C、自然数 5. 5 8 的分数单位是()。 A、5 B、1 C、1 8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5分。 1. 一个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 长方形的两条对称轴相交于点O,绕点O旋转长方形180°后与原来图形重合。 () 3. a3=a+a+a。() 4. 两个质数的和一定是偶数。() 5. 妈妈给了我一个苹果,我一口气吃了4 3 个。()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 4.09dm3=()cm35800ml=()L 800dm3=()m3 7300cm3=()L 886ml=()cm3=()dm3 2. 某超市,要做一个长2.3m,宽50cm,高1.2m的玻璃柜台,现要在柜台各边都安上

角铁,这个柜台需要( )米角铁。 3. 下面的现象中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 (1)小红在拉动抽屉。( ) (2)运动中直升飞机的螺旋桨。( ) (3)石英钟面上的秒针。( ) 4. ( ) ( ) ( ) 5. 先观察右图,再填空。 (1)图A 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到达图( (2)图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 )度到达图D 的位置; (3)图C 绕点“O ”逆时针旋转180°到达图( 6.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 )。 7. 用5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24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四、算一算。(40分) 1. 直接写出得数。(16分) 40×1.2= 25×0.4 = 63= 29÷18= ——(结果为带分数) 2.4×0.5= 1.25×80= 3.6÷0.06= 1÷3= —— 2. 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计算出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13分,每空2分,问题1 3. 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8分)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1、根据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有多种摆法,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2、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休,只有1 种摆法。 3、只要对着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的任意1个正方体添1个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就都不变。 4、先摆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摆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侧面确定立体图形。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6、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因数和倍数的描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判断方法: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7、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8、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9、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10、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11、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2、因数<或=它本身、倍数>或 = 它本身、最大的因数=最小的倍数=它本身 13、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14、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 4、6、8的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 5、7、9 的数。 15、自然数分成偶数和奇数,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奇数是1。 16、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17、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18、奇数+/- 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19、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0、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120。最大的两位数是90. 21、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 22、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23、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至少3个因数) 24、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25、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 26、按因数的个数划分为:自然数分为质数、合数、1和0 。 27、按2的倍数划分:自然数分为偶数、奇数 28、100以内找质数、合数的技巧:看是否是2、3、5、7、11、13…的倍数,是 的就是合数,不是的就是质数。 29、2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 。 31、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质数相乘一定得合数。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32、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发现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发现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根据学校教导处的安排,本人本学期担任一年级一班数学学科教师,并聆听了学校20多名青年数学教师的授课,收获颇丰。现在就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制定数学课时教学目标时存在以下问题: 1、目标不够明确 有的教学设计虽然有了教学目标,但表述却不够明确。如: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案例中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的不足在于没有指明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途径,对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认识、描述平面图形的特征”缺乏明确的表述,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具体的引导措施。这样做,容易导致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随意性和学生表述的困难性较大。 2、目标过大

我们有些老师往往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与数学教学目的、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 如:一年级下册《十几减九》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3)、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数学的价值。 (4)、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5)、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规定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领域的目标,这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可期待的、可量化的、可操作的标准。然而,这并不是说实现这样的目标,可以“毕其功于一节课”,可以“集诸目标之大成”于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材的编排序列和小学生数学认知活动的特点,做到有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案例中这位教师确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可以说既全面又具体,但细细分析又觉得琐碎繁杂、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似乎有“人为割裂肢解”之嫌疑。教师果真依此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极有可能导致教学活动的浅尝辄止、无序零乱,效

人教版小学数学1-12全册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一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院,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小学二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位置,25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各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加减法中算。 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的组成的,掌握10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020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一、填一填,我能行!(每题1分,计22分)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 一个教室大约占地48 ( ); 一辆小汽车油箱容积是40( ); 小明每步的长度约是6( )。 2.5 1 的倒数是( ),8的倒数是( )。 3. 3米长的绳子,截成 4 1 米长的小段,可以截成( )。 4. 一个数的4 3是9,这个数是( )。 5. ( )×4 1=7×( )=8 5÷( )=1 6. 0.75=()() =( )÷( )=( )% 7. 一块体积为40立方米的长方体大理石,底面积是8平方米,高是( )。 8. 8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2.3立方米=( )立方分米 =( )升 9.有一个六个面上的数字分别是1、2、3、4、5、6的正方体骰子。掷一次骰子,得到合数的可能性是 ( ) ( ) ,得到偶数的可能性是 ( )( ) 。 10.把一根长5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棱长1分 米的正方体木块,最多能锯( )块。 二、辨一辨,我能行!(对的“√”,错的打“×”计7分) 1、因为3 1+3 2=1,所以3 1和3 2互为倒数。 ( )

1,还剩10块。 2、一袋饼干共15块,吃了 3 () 3、一个数除以分数,商一定比原数大。 () 4、校园里栽了125棵红花,活了120棵,成活率为120%。 () 5、一个小正方体木块,放在桌子上有4个面露在外面。 () 6、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它的表面积也一定相等。() 7、张师傅做101个零件,其中100个合格,合格率是100%。 () 三、精挑细选,我最棒!(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计5分) 1、一个长方体粮仓的占地面积是30()。 A、米 B、平方米 C、立方米 2、在50、60、60、60、60、65、70、85这组数中,()是众数。 A、60 B、50 C、65 3、护士要把一个病人的血压变化情况绘制成统计图,绘制()统计图比较合适。 A、条形 B、折线 C、扇形 4、一件上衣八折销售,现价是40元,原价是()元。 A、32 B、50 C、60 5、下图中哪个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 C A B D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

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公式 一、旋转、平移 时针旋转1小时是30度 二、因数与倍数 1、如果a×b=c(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得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2、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奇数与偶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个位是0,2,4,6,8的数。 奇数:个位不是0,2,4,6,8的数。 4、倍数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2,4,6,8。 3(或9)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或9)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5。 5、质数与合数: 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奇数与偶数的运算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个偶数相加是偶数,奇数个奇数相加是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 7、质因数:如果一个质数是某个数的因数,那么这个质数就是这个数的质因数。 8、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成的方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9、100以内的质数表: 2、 3、 5、 7、 11、 13、17、19 23、29、31、 37、 41、 43、47、53 59、61、67、71、 73、 79、83、89、97 三、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和容积 1. 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有8个顶点,12条棱,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4条长,4条宽,4条高。 2.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3.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 4.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5.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6. 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前后面的面积=长×高;左右面的面积=宽×高;上下面的面积=长×宽 7.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2)(??+?+?=h b h a b a S 8. 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9.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266a a a S =??= 10.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 11.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2. 相邻的的体积单位之间的互化: 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大化小除于进率,小化大乘于进率) 13. 计算物体的体积用体积单位,计算液体、气体的体积一般用容积单位。 14.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a b h h b a =??=V 15.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3a a a a V =??= 16.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Sh h S V =?= 17.正方形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 ×a 长方形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进率 ×进率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是备课和上课首要明确的问题,因为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形式,起着小学数学教学的导向作用。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没有努力的方向,就不能把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可能解决的课题上,也无从评价一堂课的质量。但目前的一些教学出现了“虚目标”、“泛目标”、“去目标”的现象,无疑是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次要位置,这种“师本式”的教学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圈子里“学习”,而不清楚为什么学、和为什么要这么学。而我们一些教师抛开具体年级、学生的发展,津津乐道于某个教学方法。实际上,离开了学生的发展,任何所谓高明的教学方法都是技术的堆砌,而不是教育的智慧。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下面就怎样设计好教学目标浅谈几点看法: 一﹑科学的确定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片面性。为应付考试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人对己对自然的态度,对事物价值的判断等。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不可偏废。 二、设计有效教学目标要注意的问题。

1、要使教学目标的成功落实,最重要的是把目标整合优化。 这里的“整合”,决不是把目标简单地﹑机械地连接或叠加,而是要把各项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就是要选择最佳的结合点﹑最佳的结合方式和结合顺序。 (1)、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预期的结果,因此,教学目标一般描述的是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终端结果,没有把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纳入目标内容。在目标描述上基本都采用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例,过去制定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教学目标,对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没有多大的意义,形同虚设。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认识到这一弊端带来的危害,突出强调学习过程的价值,认识到经历过程不单单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方法这些结果,它还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但是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实际上新课程还提出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思想。仍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目标设计为例,根据过程目标与终结目标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将目标制定为“经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使目标从结果走向过程与结果的整合,从单一片面走向多层面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