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元诗研究概说

20世纪元诗研究概说
20世纪元诗研究概说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2000年第5期(总第92期)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 ollege (Social Science) Vol.22No.5,2000(Sum No.92)

=学术百年>

20世纪元诗研究概说

查洪德

(安阳师范学院5殷都学刊6编辑部,河南安阳455002)

摘 要:元诗研究不是元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但20世纪特别是最近十几年的元诗研究是很有成就的,元诗的价值和特点正日益被认识,元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也逐渐被肯定。回顾一下20世纪学者们对元诗成就评价的前后变化,对元诗基本特点的认识,对元诗发展与分期问题的讨论等,从社会政治及文学学术史自身发展的角度寻找元诗研究冷与热的原因,对于今后的元诗研究,应能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元诗研究;元诗分期;20世纪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8444(2000)0520068207

The Outline of the Study on the Yuan Poetry in the 20th Century

Z HA Hong 2de

(Editorial D epartment o f Yindu Journal,Anyang Teachers College,Henan A nyang 455000,Henan,China)

Abstra ct :The Yuan poetry isn 't a topic o f general interest in studying the Yuan 2D ynasty literature.B ut in the 20th century,especially recent years,quite a lot of achievements have been gained in the Y uan poetry study,and its value and characteris 2tics are increasingly recog nized,i ts positio 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is gradually affirmed.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future study,we can rev iew the evaluation given by the scholars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i ts changes,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features and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dev elopmen t and the chro nological periods,and the analysis w hy the study was once unpop ular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politics and literary academic developmen t.

Key wor ds :study o f the Yuan poetry;chrono lo gical perio ds o f the Y uan po etry;the 20th century

收稿日期:2000206229作者简介:查洪德(19572),男,河南内黄人,安阳师院主编,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研究。

元诗研究不是元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也曾经备受冷落,但毕竟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关注。近些年,元诗研究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总结以往的研究状况及其得失,从社会现实和文学思潮分析认识人们对元诗评价的变化,对于今后的研究,应能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对元诗总体成就的评价

元末杨维桢5玩斋集序6说:/我朝古文殊未迈韩柳欧曾苏王,而诗则过之。0对于元诗成就的评价是极高的。此后历明清两代,人们对元诗成就褒贬不一。

20世纪前半期,人们对元诗的认识多未出前人樊篱。191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谢无量5中国大

文学史6/元兴,作者蔚起,大德、延以还,尤

为极盛,要以集(虞集)为大宗0的说法,大体承袭清人之论。1928年石棱精舍出版的李维5诗史6论元诗说:/元诗独不袭宋,而能以幽丽出之,虞(集)、杨(载)、范(木亨)、揭(

斯)四大家,其

代表也。四大家之前能诗者,有金履祥、许衡、刘因、吴澄、戴表元,四大家之后,能诗者,有吴莱、黄

、柳贯,,,萨天锡、张翥视四大家稍后

出,而名与之埒,其诗专尚清美,与四大家稍异,萨尤长于情,以论夫诗,则四大家不能及也。迨至末季,杨维桢倡霸于越,倪瓒为之羽翼,倡比兴风谕之旨于乐府古诗,一时诗名,无出其右,悠悠末运,独能以诗振一代之势,,,则元代大家,当以此老为冠。赵孟

自宋入元,,,以为元诗之先

导。0又说元享国未及百年,而诗人之多,至不可数计。至其情致婉丽如萨天锡、杨铁雅者,即宋人亦有时莫能及[1](PP.1992205),可说有一定见解。1932年出版的郑振铎5插图本中国文学史6(北平朴社)运用社会学的分析,说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话,他说:/元与明初的诗词,论者每有不满之语。但他们虽没有散曲坛那末样的光芒万丈,却也不是很寥落的。特别因为逢着蒙古人入据中原的一个大变,诗词的风格,遂也颇有不同与前的。慷慨激昂者,悲歌以当泣,洁身自好者,有托而潜逃,即为臣为奴者之作,也时有隐痛难言之苦。故元代初期之作,遂多幽峭之趣。0又说,元末诸诗家,其成就似尤在虞、杨、范、揭四家之上。他们处境益艰,用心更苦,所作自更深邃雄健[2](PP.7502754)。所论实涉及了时代特征、作家心灵和文学成就以及诗风特点的关系,在当时应是很有见地之论。1934年出版的吴梅5辽金元文学史6高度评价元诗[3],但所论似未超出清人宋荦5元诗选序6。1943年湖南蓝田新中国书局出版的钱基博5中国文学史6对元诗有具体的肯定,认为北方之诗反黄以入唐,蕲于积健为雄;南方之诗,以唐矫宋,以晋参唐,意趣冲旷,语参游仙,一祛江西粗犷之弊而趋于和雅,出现了/一时之盛0[4](P.757)。

五六十年代没有专门研究元诗的论文,几部重要的文学史中,元代诗文所占篇幅都非常小,对元诗的评价,比三四十年代要低得多。以60年代初两部代表性的文学史为例,游国恩等的5中国文学史6说:/元代诗文或宗宋或宗唐,大都走模拟因袭之路。因此在元代最有成就的诗家中,甚至找不到可以和梅尧臣、元好问并肩的人物。0[5](P.262)不仅对元诗评价不高,而且还把元好问排除在元代诗人之外。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写的5中国文学史6也说:/统观元朝一代诗文,没有杰出作品也没出现杰出作家,很难说什么繁荣。0[6](P.799)这一时期评价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很重要的就是看它是否反映了社会重大问题和重大事件,是否有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内容。研究元诗的视野也大致局限于四大家为代表的一些诗人。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中国大陆没有元诗研究的论著。在台湾,1978年出版了包根弟的5元诗研究6,书的自序中肯定了元诗的成就,说: /然平心论之,元代建国虽未满百年,而其诗在蒙人之汉化政策、北方汉军将领之重视文教、道教之庇护士子及学术之自由等有利的政治环境中,亦盛极一时,毫不逊色。0以为当时诗学,/彬彬称盛,上继唐宋二代,而下启明代诗坛。0[7](P.3)他的这些观点,深受台湾较为兴盛的蒙元文化研究的影响。

80年代,元诗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1980年,周惠泉发表了5元诗浅谈6,文章说:元诗常常为文学史家所忽略,这种忽视元诗的倾向是不正常的。又认为元诗中出现了抨击封建制度和大小官吏的作品,这类讽刺作品概括生活的广度和表达思想的深度,在中国诗歌史上都是值得注意的。这种认识与60年代文学史著中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文章还指出:元诗中反映民族意识的作品和描写边塞风光的作品,都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增加了新的内容,使人耳目一新。在艺术上,作者认为元诗力矫宋诗之弊,恢复了诗歌创作中的形象思维, /仅此一点,就可奠定元诗在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抹煞的地位0[8]。1985年第3期5文史知识6发表隋树森的5元代文学说略6,对人们轻视元诗表示不满,/只就数量说,元诗也很丰富,不容轻视。0他还列举了一些代表性的诗人,指出他们值得注意的成就。5苏州大学学报61989年第2、3期合刊发表刘明浩的5元诗艺术成就之我见6,也对历来否定元诗的论点提出批评,说/一个研究元诗的浪头正在兴起0。

80年代只是对否定元诗价值的观点提出质疑,真正重新评价元诗则是90年代的事。不过,80年代的文献整理,则为90年代元诗研究的展开准备了条件。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清人顾嗣立编选的5元诗选6初、二、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近人陈衍所辑5元诗纪事6。从80年代起,一些元人别集也陆续整理出版。而5元诗别裁6一书解放以来印行了多种版本。

进入90年代,首先是1991年邓绍基主编的5元代文学史6(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对元诗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这部书中,诗文所占篇幅超过全书的四分之一,大大改变了几十年形成的元代文学史著的格局。当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元代文学学术讨论会,对元诗研究同样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95年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张晶的5辽金元诗歌史论6,该书32万字,用约11万字谈元诗,就该书本身论,比例有些失衡,但以如此巨大篇幅谈论元诗的著作,此前大陆上还没有。元诗研究的论文,90年代也发表了不少。80年代后期,北京师范大学承担的5全元文6、中央民族大学承担的5全元诗6两大项目的启动,也带动了元代诗文研究的展开。

研究者对元诗成就的评价也逐步提高。邓绍基主编的5元代文学史6用很大篇幅回顾和分析了明清两代对元诗评价褒贬的是非。作者指出,除了出

于民族偏见,将元诗一笔抹煞者外,历史上对元诗的评价有褒多于贬和贬多于褒两种看法。作者着重分析了这些看法的自相矛盾之处,然后说:跳出传统偏见,跳出前人门户之见,从具体作家、作品出发,分析它们各自在思想、艺术上的成败得失,而不笼统地作出褒贬,才是公允的做法。

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61991年增刊发表了李梦生的5元代诗歌概论6,文章认为元代诗人有广阔的创作领域,有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又有帝王在上推波助澜,元诗的繁荣与发展的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裕。因此,/在元代百年中,作家辈出,华章佳什,错杂纷呈,诗风多样,蹊径各别。清代康熙年间选编5御选四朝诗选6,于宋诗选七十八卷,诗人882人,元诗选八十一卷,诗人1197人,元诗鼎盛状况,于此可见一斑。0又说元诗以抒发真情实感为宗旨,显得积极向上。历史上除唐以外,在短短百多年内,名家之多,水平之接近,风格之多样,恐怕很少有及得上元代的。90年代也有与此相反的意见,如王英志5元明诗概说6认为:/古典诗歌自宋至清,可以说经历了-马鞍形.的发展过程。0/元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确实处于低谷这是无庸讳言的。0[10]

90年代对元诗成就评价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学术史变迁的背景:首先,当社会)))阶级分析方法逐渐淡出,文化)))心理分析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时,人们便从新的理论视角认识了元诗的价值。我们把吴组湘、沈天佑的5宋元文学史稿6和张晶5辽金元诗歌史论6的有关论述和分析作一对比,就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前者说:/整个元代没有出现什么杰出的诗文作家,无论诗和文,题材都偏于狭窄,内容也较贫乏,当时社会和时代的一些本质矛盾和重大事件都没有在诗文中得到应有的反映,有的作品即使是反映了一些,但也比较肤浅,加之艺术上因袭前人较多,没有什么创新和开拓,所以元代诗文总的成就不大,缺乏一批感人至深、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0[11](P.373)后者说:/理学对元诗的影响,首先是儒家-雅正.观念对元代诗论与创作的影响,,,其次是理学家轻视事功而重心性的思想传统,使元代诗词曲有着普遍性的对于现实政治的离心倾向,视功名事业为虚空诞幻, ,,元诗更多的是抒写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而很少直接反映动荡的现实风云,也不能不说是来自理学的深层影响。0[12](P.8)两者的着眼点大不相同。我们做此比较,决不是说两者有什么优劣轩轾,只不过说明,对元诗成就的评价,受着研究者理论视角的制约。

其次,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宏观研究和心态分析成为风气的背景下,研究者也从多个理论角度来认识元诗,自然也就有与以往不同的看法。以章培恒等主编的5中国文学史6为例,它在分析元诗时认为,元诗作为文人文学中居正宗地位的最重要的形式,强有力地反映着元代社会经济形态和知识阶层人生观念的若干重要变化,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审美趣味的变化。从元代前期开始,崇尚唐代乃至汉魏六朝的风气在诗坛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作为对宋诗的反动,这首先起到了把诗歌从重理智而轻感情的道路上拉回来的作用0;到了元代末期,以商业经济发达的东南城市为主要基地,以杨维桢、高启等人为主要代表,/诗歌中更出现了与市民文艺相融合、反映商人生活、突出个人价值与个人情感、在美学上打破古典趣味等种种新的现象,这实际是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靠拢的动向,因此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环。0[13](P.90)这些认识,章培恒在5元明清诗鉴赏辞典6(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的序中已经有所表述。元诗的这些价值,只有在新时期的理论层次上才能为人们认识。

其三,新时期文学史观的更新,也开阔了研究者的研究视野,扩展了研究对象。明清以来论元诗者,一般以延时期出现的虞、杨、范、揭所谓/元诗四大家0作为代表,这自然是由于他们是元中期雅正诗风的代表作家,也是所谓/治世之音0的代表作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谈元诗者,以刘因、王冕为最重要的代表,则是由于他们的作品中较多地反映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新时期的学者,从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等角度研究元诗,便发现,/四大家0也好,刘因、王冕也好,都不能代表元诗的成就,甚至不是元代最有成就的诗人。一些有个性、长于抒情的、对后世文学史产生了较大影响的诗人,一些作品中出现了/新质0的诗人,便被认为是元诗成就的代表。从多个方面认识元诗,肯定不同类型诗人各自的成就,元诗总体成就,也就会得到比较充分的认识。

二、关于元诗特点的认识

关于元诗的特点,元后期的欧阳玄就曾谈到,他说:/我元延以来,弥文日盛,京师诸名公,咸宗魏晋唐,一去宋金季世之弊,而趋于雅正。0 (5罗舜美诗序6)元末戴良在5皇元风雅序6中也说:元之盛世,一时作者,/悉皆餐淳茹和0。就艺术上说,他认为元诗/其格调固拟诸汉唐,其理趣固资诸宋氏0。/语其为体,固有山林馆阁之不同,然皆本之性情之正0。此后明清两代,论者颇多,

然大抵在与唐宋诗的比较中,从诗史承袭与流变的角度,论述元诗的风格体貌。

20世纪前期,对元诗风格特点的研究,没有多少创论。一些代表性的文学史著,基本沿袭明清人之论。即使是在元诗研究上用功颇深的钱基博等人也不例外。到60年代,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5中国文学史6出版,由于从社会学的角度认识元诗,才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该书认为,元代对于汉族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苦闷的时代。这一时代特点使得元诗有一些与前朝诗歌不同的特点,即表现文人的这种苦闷,就仕元文人说,是反映他们作奴才的悲哀、恐惧心情。他们在诗文中表现的是一种特殊的希望,向往一个安定的环境、生活不太奢华和热闹、没有强烈的刺激、半城半乡、半隐半仕的生活。这种心情和意境都是在元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6](P.800)。这种深层次的认识,对后来的研究颇多启发。

70年代,台湾学者包根弟的5元诗研究6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元诗的特点:少佚乐荒诞男女艳情之作;多山林田园之隐退思想;多精工俊逸之题画诗;多塞外景色及风物之描写(第二章5元诗之特色6)。她这四点概括,今天的研究者大约不会完全同意,因为人们知道,到元后期,写/诗家之大香奁0的宫体诗成为风气。在5元诗之分期6一章中,作者又论述了各时期的风格。

1982年第6期5语言文学6发表了范宁、吴宇的5元代诗歌散论6,文章分析了元代不同时期诗歌的不同特点,如指出金元之际北方诗歌的特点有三:一是对金的灭亡,怀有淡淡的留恋,二是这些诗人自甘贫贱不做新朝的官,故能在壮丽山河的陶冶下写出一些刚健清新的风景诗,三是同情民生疾苦。到80年代末,研究者显然对以往概括不满,而开始作新的探讨。1987年,邓绍基在5河北师院学报6第2期上发表5元诗/宗唐得古0风气的形成及其特点6,认为/宗唐得古0(古体宗汉魏晋,近体宗唐)是元诗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他抓住这一点,展开对元诗特点的探讨。从这一特定的角度看,元诗发展的历史,就是宗唐风气形成和衍变的历史。同是宗唐,前期、后期和元末是各不相同的。元之宗唐与宋末严羽等人的宗唐不同,与明人的宗唐也不同。就风格说,元诗宗唐的结果是万花千木。就诗史发展说,元诗的宗唐也具有以复古为/新变0的性质。这里虽然探讨的是元诗宗唐的老话题,但与历史上的宗唐之论有质的不同,不仅具有前所未有的理论深度,还具有前人所没有的史家眼光。5苏州大学学报61989年第2、3期合刊发表刘明浩的5元诗艺术成就之我见6,将元诗艺术上的倾向概括为几点:一、由于受蒙古族民族性格和由金代继承来的苏轼诗风的影响,元诗/发展和拓宽了豪放和洒脱的诗风0。二、与洒脱和飘逸的风格有关,元诗创造了迷蒙恍惚的境界,具有回味无穷的审美情趣。三、元人虽然学唐人追求诗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却并不是只注意诗的整体,元人也在字、词、句上刻意研炼,有意无意效法唐之李贺。四、一部分元人诗歌具有口语化和民歌风味,他们努力探索文人诗和民歌乐府结合的途径。这些论述,与传统的认识有某种渊源关系,如第一点与过去说的所谓/粗豪0、/风沙气0有关,第三点与以往说的宗唐又受江西派的某些影响有关等,但我们还是感到,这是以往所没有的探讨,理论视角和研究眼界都不同了。

90年代,关于元诗特点的探讨继续深入。林邦钧在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61990年第3期上发表5元诗特点概述6,认为元诗的思想特点表现为受理学的影响,继承了扶世教化的诗旨;温柔敦厚的诗教深入人心,诗风以典雅雍容、委婉含蓄为正宗。作者队伍的特点,就诗人自身素质而言,是受理学濡染浸淫极深;就队伍构成而言,少数民族诗人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堪称空前,对丰富元诗的题材、繁荣元诗的风格作出了贡献。题材特点是:边塞题材多;隐逸闲适、怀古咏史题材多;题画诗多。审美特点是:宗唐复古是其审美取向。与宋诗相比,/宋人以议论为诗,往往有直尽之嫌,而元人则议论较少,讲究蕴藉含蓄,意深韵远;宋人有生硬拗折处,元诗则尚婉转流逸;宋诗末流粗疏质野,而元诗虑周藻密,精工秀丽0。他概括以/四大家0为代表的元诗风格是/气韵典雅,法度严密,音调婉转,辞藻工丽0。元诗的缺点是纤弱绮靡,缺乏苍然之骨,浩然之气。虽然标榜师法盛唐,却没有盛唐诗歌赖以生长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及才力气魄,所以实际多学中晚唐,不免气骨孱弱。/多规往局,少创新规0是元诗的最大缺点,使得元诗成就就总体而言不如宋诗。李梦生在5元代诗歌概论6一文中,不赞成将元诗特点概括为近体宗唐古体宗汉魏,他认为元诗的一大特色就是风格多样化。如果从创作心理与表现手法上来下定语,则/元诗最大的特点是真率0,是那个时代真率的世风造就了真率的文学。元诗的真率,首先是毫无掩饰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诗歌奉献出来,其次是在一些以豪放著称的诗中,诗人对人生强调惬意,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表达宏阔的胸襟。这种真率的世风士风,对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

诗人在最大程度上得到自由发挥,从而也造就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文人0;又/使得诗人在学古时不是泥古不化、亦步亦趋,而是参合变化,把艺术手法只是作为抒发性情的手段0,元人学唐做到了变通、变达,所以取得了较高的成就。章培恒在为5元明清诗鉴赏辞典6写的序中,概括元诗各个时期的特点是:初期追求/鸿朗高华0,中期为/风流儒雅0,元末则是一个/奇材益出0的时代。所谓/鸿朗高华0,指诗具有直抒胸臆、感情强烈、不受羁勒的特点。所谓/风流儒雅0是说作品有真情实感,在艺术上经过精细锤炼,达到了优美的境界,但一般不反映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自我与群体的冲突,在感情上没有剧烈的震荡。元末所谓/奇材益出0的时代,其最突出的代表是萨都剌和杨维桢14]。对于元诗的这些认识,是以往研究者想象不到的。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编著的5中华文学通史6这样概括元诗的特点:/与宋诗多议论不同,元诗注意意象韵味;与宋人以才学为诗不同,元诗特别肯定-吟咏性情.,承认并强调诗人感情的抒发;与宋诗各立门户各有专主不同,元诗走向转益多师。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注重抒发性情。0/只是元人学唐却缺乏唐代特别是盛唐诗人的信心、抱负和气度,因此元诗中看不到唐诗中那种恢弘的气象。0[15](P.138)

对于元诗特点的认识,明清两代数百年,20世纪的前数十年,没有大的突破。而最近的十来年,却取得了如此令人欣喜的进展。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近年来思想的解放和文学史观的革新。但同时我们还感到,元诗特点的研究仍然显得薄弱,还有一些沿袭下来的成见需要破除,一些问题还需要重新思考,有些概念还需要重新界定。可以预料,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会有新的突破。

三、关于元诗的发展和分期研究

古人关于元诗发展和分期的论述,有戴良5皇元风雅序6之论,他把元诗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泰定末年(1328)以前为前期,按他的理解,这一阶段属涵养培育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富于/雄浑之气0。元文宗天历以后至元顺帝中期(14世纪中叶)以前为中期,这是元诗的极盛时期,/餐淳茹和,以鸣太平之盛治0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也就是说,诗风由前期的/雄浑0演变为中期的/淳和0。忽必烈时期征召入京和仁宗延时开科所取之士是这一时期文坛的主力。这一时期诗歌/格调固拟诸汉唐,其理趣固资诸宋氏0,是综合学习和借鉴唐宋而发展的,并非后人理解的/宗唐0一边倒,这种说法似更接近事实。元顺帝后期是元诗发展的后期,在戴良看来,这一时期的诗歌没有自身的特点,都是/本之性情之正0。之所以划分成两个时期,主要依据是由盛到衰的转变。

考虑到古人/文0的概念往往包括诗,则元后期至宋元之际人如欧阳玄、杨维桢、王理等人关于元文分期的论述,也可作为元诗分期的参考。如欧阳玄5潜溪后集序6说:/中统、至元之文庞以蔚,元贞、大德之文畅而腴,至大、延之文丽而贞,泰定、天历之文赡以雄。0清代顾嗣立5元诗选凡例6就把这几句话引去说明元诗的发展。

清人论元诗分期的,主要有顾嗣立、宋荦。顾嗣立在5寒厅诗话6中说:/元诗承宋金之季,西北倡自元遗山(好问),而郝陵川(经)、刘静修(因)之徒继之,至中统、至元而大盛。,,东南倡自赵松雪(孟),而袁清容(桷)、邓善之(文原)、贡云林(奎)辈从而和之,时际承平,尽洗宋金余习,而诗学为之一变。延、天历之间,风气日开,赫然鸣其治平者,有虞、杨、范、揭, ,,一以唐为宗而趋于雅,推一代之极盛。时又称虞、揭、马、宋(马祖常、宋)。继而起者,世惟称陈、李、二张(陈旅、李孝光、张翥、张宪)。0在5元诗选6丙集袁桷小传中,他又说: /元兴,承金宋之季,遗山元裕之以鸿朗高华之作振起于中州,而郝伯常、刘梦吉之徒继之。故北方之学,至中统、至元而大盛。赵子昂以宋王孙入仕,风流儒雅,冠绝一时,邓善之、袁伯常辈和之,而诗学又为之一变,于是虞、杨、范、揭,一时并起。至治、天历之盛,实开于大德、延之间。0在同书的凡例中又说:/有元之诗,每变递进,迨至正之末,而奇材益出焉。0宋荦5元诗选序6则十分简明地概括元诗发展说:/遗山、静修导其先,虞、杨、范、揭诸君鸣其盛,铁崖、云林持其乱。0他们的这些论述,为后人研究元诗的发展与分期,提供了重要参考。

20世纪前半期,没有人对元诗分期问题进行专门研究。1932年出版的郑振铎5插图本中国文学史6没有为元诗分期,但从他的论述看,他应是把元诗分为三期的。吴梅5辽金元文学史6照抄了上文所引清人宋荦的几句话,可以认为他同意宋氏模糊的三分法。今所见30年代的文学史著,如梁乙真5中国文学史话6[16]、张振镛5中国文学史分论6[17],都把元诗发展分成三个时期。40年代钱基博5中国文学史6没有讨论元代诗文的分期问题,但从目录看,我们知道,他也是采取了三分法。

60年代出版的游国恩等主编的5中国文学

史6,将元代诗文分为前后两期。根据他们把虞、杨、范、揭/四大家0作前期作者论,可知他们大约是以文宗天历末年为界来分期的。这一分期法长时间被沿用。

1978年台湾出版的包根弟5元诗研究6对元诗分期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她首先介绍了几家分期意见:一是金达凯5历代诗论#金元诗的主流6以延、天历为界的两分法,有意思的是这一分期把/四大家0的虞集作为前期作家,而杨、范、揭则属后期,又说:/至元末,杨维桢的风格又再一变0,如此则元末应该是与前期、后期都不同的又一时期。这其实也是一种三分法。二是孟瑶5中国文学史6的三分法,他以至元、元贞之间为元诗发展的初期,延以前为中期,以后至元、至正间为末期。他没有提出明确的时间断限。三是高越夫5元诗试评6一文提出的三分法,他以至元十四年至大德元年(1277$1297)为初期,大德元年至后至元六年(1297$1340)为中期,至正元年至二十七年(1341$1367)为后期。他依据诗风衍变分期:/初期诗混合南北,沈雄华赡;中期诗规抚唐宋,隽秀郁丽;晚期诗脱略今古,高爽老健。0包根弟对这三种分期各给以批评,然后参考清人顾嗣立5寒厅诗话6一段论述,提出了她关于元诗发展的三分法:第一期,宋理宗端平元年窝阔台灭金至元成宗大德元年(1234$1297),第二期,元成宗大德元年至元顺帝至元元年(1297$1335),第三期,元顺帝至元元年迄至正二十七年元亡(1335$ 1367)。她分析说:/此期(第一期)中南北诗风虽然有华秀与雄伟之异,但诗人们皆属宋金遗民,目睹战祸之惨烈,身负国亡之沉痛,所以他们的感情、怀抱完全一样,故归为一类0,/此时期(第二期)中,国家已归一统,加以仁宗延元年开科取士,文宗建奎阁、置学士,一时文风蔚郁,诗学亦达于极盛0,/此时(第三期)诗人又面临世乱国亡之巨变,衰世之音自然与治世大异,故诗风又为之一变。0[7](PP.67271)

1987年,邓绍基在5元诗/宗唐得古0风气的形成及其特点6一文中提出了以延为界的两分说,他以元代/宗唐得古0形成为分期依据,/延以前是宗唐得古诗风由兴起到旺盛,延以后宗唐得古风气继续发展0。但他又认为,到元末,这种诗风又出现了新变。我们上文曾指出金达凯的两分法似乎可作三分看,邓绍基的分期也给人类似的感觉。与邓绍基同时,李修生5中国文学史纲要6 (三)也持以延为界的两分说[18](P.289)。于是这种分期法便产生了很大影响。80年代末,还有刘明浩5元诗艺术成就之我见6一文提出的三分法:太祖至世祖的89年(1206$1294)为初期;成宗以下九帝39年(1295$1333)为中期;顺帝35年(1333$1368)为后期。这一分期的主要依据,应是元代社会政治的阶段性。

90年代的元诗发展分期研究,有李梦生5元代诗歌概论6的三分法,有黄瑞云5元诗略说6的三分法[19],有张晶5元诗发展概说6的三分法[20],有章培恒5元明清诗鉴赏辞典序6中提出的三分法,有5中华文学通史#古代文学编6的两分法。李梦生和包根弟一样,参考顾嗣立5寒厅诗话6的论述来分期,他以元灭金至大德以前(1234 $1297)为初期,从大德至至顺年间(1297$1333)为中期,以至顺末年至元亡(1333$1368)为晚期。他认为顾嗣立三个时期特点的概括/切中肯綮0。黄瑞云则以诗人出生的年代来分期,他以1270年大致是世祖建元以前出生的人属前期,前期诗坛以遗民诗人为主体;1271到1280年也就是元建国的最初几年出生的为中期诗人,/他们大都供职于朝廷,是典型的元代诗人0;1280年以后出生的诗人属后期,以平民和低职官员为主体。/三个时期的诗人,其出生年月有明显界线,其活动年代有大致区间,诗人的成分有极大差别,诗歌的内容也就相应地有很大的不同。0张晶也把元诗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从大蒙古国建立到成宗即位之前为元诗的前期,以延诗坛为代表的成宗、武宗、仁宗时期为元诗中期,从泰定帝到元亡为元诗的后期。他说,元代前期诗坛,是一个众派汇流的阶段。这时期诗人成分较为复杂,因而形成了诗坛上异彩纷呈的局面。前期诗人有三部分:参与蒙元王朝创建的士人,由金入元的诗人,由宋入元的诗人。由于来源不一,心态各异,诗风也就不同。中期为元朝的/盛世0,诗坛上出现了繁荣景象,诗学观念上追求/雅正0。这一时期,集中地体现了元诗的特色。后期由于一批色目和蒙古族诗人的创作,使元代诗歌更为丰富厚重。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异彩纷呈,使中华诗史长河多了一些奇美的浪花。这一分期特别之处,在于把元后期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带来的诗风转变作为分期的依据来考虑。统观以上几种三期说,可以看出,尽管研究者分期的依据各不相同,作为具体分界的年份各不相同,但初期与中期的分界,中期与后期的分界,都相对集中在两个不长的时段中,说明各家对元代诗风衍变的认识是比较接近的。章培恒干脆就不再确指分界的具体年份,他说的前期,/是指从蒙古王朝入主中原到南北统一稍后(十三世纪末)的一段时

间0,中期指从14世纪开始到30年代末/元统治相对稳定的时期0,/后期指至正年间,即元王朝的最后二十多年0[13](PP.90291)。他的划分也参考了顾嗣立5元诗选6中的说法。5中华文学通史6仍是以延为界的两分法,说:/前期是元人诗风形成期,后期是成熟期和新变期。0书中也引了顾嗣立5寒厅诗话6的一段论述,而后说:/从-承宋金之季.到-尽洗宋金余习,而诗学为之一变.是元人诗风形成的过程。-一以唐为宗,而趋于雅.是对极盛之时以虞(集)、杨(载)、范(木亨)、揭(斯) -元诗四大家.为代表的诗风的概括。此后经过一个-标奇竞秀,各自名家.的阶段,诗风发生了新变,出现了-开阖变怪、骇人视听.的晚元诗风,其代表人物是萨都剌、杨维桢。0[15](PP.1352136)这种表述更明显地让人感到是一种三期划分。

总结20世纪关于元诗发展分期的研究,我们感到:第一,研究者分期的依据和表述虽各不相同,但实际分期的意见却比较接近,至于具体分界年份的不同,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文学风气和风格的转变,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需要一定的阶段才能完成,而不会因某些政治和社会事件的发生或出现而突然改变。第二,研究者在分期研究中运用了一些新的理论,也采取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各时期诗风的特点进行了不同于前人的概括和总结。但总的说来,就分期本身说,则没有大的突破。第三,对各时期诗风的概括,也还没有一个既简明,又为大家普遍接受的说法。今后对元诗分期的研究,主要力量似应放在对诗风衍变和各阶段诗风特点的把握上。

20世纪的元诗研究,除了上述总体的研究外,还有大量的专题研究和作家作品研究。比较集中的专题研究,涉及元诗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有关于元代诗人隐逸问题的研究;对元诗作分类研究的,突出的是题画诗和山水诗的研究;关于元代诗风的专题研究,主要是复古与宗唐等的研究。此外还有理学与元诗关系的研究;少数民族创作对元代诗风影响的研究等。作家研究中比较集中的有萨都剌研究、杨维桢与铁崖派研究等。

但元诗研究还是很薄弱的,许多问题还需要解决。比如关于作家作品的微观研究不足,所以宏观概括的基础就不够坚实。一些本应纳入元诗研究范围的作家作品,被研究者人为地排除了。元诗的文献整理做得不够,也影响着研究的深入。可以预料,21世纪的元诗研究将有一个喜人的开端。

参考文献:

[1]李维.诗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2]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出版

社,1999.

[3]吴梅.辽金元文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4.

[4]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93.

[5]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中国文

学史(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6]中国科学院文学所.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62.

[7]包根弟.元诗研究[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

司,1978.

[8]周惠泉.元诗浅谈[A].古典文学论丛(第一辑)

[C].山东:齐鲁书社,1980.

[9]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91.

[10]王英志.元明诗概说[J].苏州大学学报,1997,

(4).

[11]吴组湘,沈天佑.宋元文学史稿[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89.

[12]张晶.辽金元诗歌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

版社,1995.

[13]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

大学出版社,1996.

[14]章培恒.元明清诗鉴赏辞典#序[Z].上海:上海

辞书出版社,1994.

[15]邓绍基.中华文学通史(古代文学编)[M].北

京:华艺出版社,1997.

[16]梁乙真.中国文学史话[M].上海:上海元新书

局,1934.

[17]张振镛.中国文学史分论[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34.

[18]李修生.中国文学史纲要(三)[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0.

[19]黄瑞云.元诗略说[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3,(4).

[20]张晶.元诗发展概说[J].文史知识,1994,(5).

责任编辑:张强

高适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赏析

高適、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赏析 高適、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赏析 邱燕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1) 摘要:高适、岑参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描写了雄奇的边塞风光、火热艰辛的军旅生活,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感,激起人们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向往。今天,重新欣赏这一首首不朽的诗篇,依然会让人触摸到那一颗颗不灭的灵魂,总是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为一股以身许国的英雄正气所感染,为执著的进取精神所鼓动! 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 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 战事连连。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同时,“唐代是一个人们普遍地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唐代有更多的任侠尚武之气,又有着从军入幕和漫游边塞的风尚。”

一些诗人主动入幕、游边、使边,去接受战争的洗礼。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高適、岑参就是“边塞诗派 ”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这些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都融注着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正气。 1、高適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高適与岑参齐名,风格相近,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诗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高適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出类拔萃的边塞诗人,他青年时代就向往边塞立功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曾两度亲临边塞,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切体验,写下了大量边塞诗。最著名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是一幅活生生的边塞生活全图,粗犷豪放,遒劲有力,气势雄健高昂;悲壮之中透着宏浑与感慨深沉。语言质朴精炼,措辞警策,佳句迭出,正所谓“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用古体,却又多借助近体诗法,对仗精美,声韵铿锵。诗赞扬了戍边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

唐朝的边塞诗

雄奇壮美的唐代边塞诗 作者:葛培岭 唐以前的中国诗歌,在题材上已经广泛开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及,而在开发的程度上则各有深浅。边塞题材就是一片尚待深拓的莽原。汉代,边塞战争规模宏伟,但当时的诗歌发展水平尚低,也无大批的文人投佐戎幕,所以边塞诗并未得到多少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诗艺提高,边塞诗渐见成长,而仍较稚嫩。是历史偏爱,赏赐唐人以出类拔萃的运会;是唐人精明,及时把握了大显身手的良机。于是边塞题材一时火红,蔚成大观。 唐诗的繁荣,发轫于初唐的诗歌革新,而边塞诗的兴起,则是这一革新的重要契机和显著标志。 太宗皇帝李世民堪称革新的先驱,他首开风气,带头写了一系列的边塞作品,并明确主张“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帝京篇十首序》),“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执契静三边》)。 初唐诗歌革新的重要人物,向称四杰。陈子昂、……,而边塞诗创作正是他们从事革新的重要实绩。特别是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中的“苍苍丁零塞”、“丁亥岁云暮”、“朔风吹海树”、“本为贵公子”、“朝入云中郡”诸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送魏大从军》,《登幽州台歌》等名篇,都是边塞诗作。他所高倡的汉魏风骨,在这些诗中得到了最卓越的表现。陈子昂的出现耐人深思。当时的社会上升发展和知识分子参政,促成了诗界关心国计民生的风气。边塞战争有系国运沉浮,更受到高度重视。所以,最能代表时代潮流的杰出诗人,几乎是注定要在这里产生。在陈子昂的边塞诗里,蕴含了相当丰富的内容。其中有对爱国精神的颂扬,有对征戍苦难的申诉,更多的则是对凡庸将帅的讥刺和对朝廷失策的批评。这些内容后来曾被反复吟咏,成为边塞诗的基本主题。在形式上,陈子昂偏爱古体,创新不多,但对今体律绝亦注意吸收。他的《登幽州台歌》更在结构、句法上都摆去常规,意到言随,戛戛独造,遂成千古一家。 开元、天宝时期,革新运动宣告成功,边塞诗大盛,涌现出一批以此为长的杰出作家,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派,成为唐诗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边塞诗派的骨干成员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人,后人简称为“高岑李王”。其中高岑可为代表,所以人们又称之为高岑诗派。 高适最著名的边塞诗是《燕歌行》,这是一幅概括力极强的边塞生活全图,其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用,朝野官兵、战守行驻、山川物候、闺怨戍苦兼及,气势豪迈,感慨深沉,措词警策,佳句迭出,正所谓“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用古体,却又多借近体诗法,对仗精美,声韵铿锵。 岑参边塞诗最著名的是两“歌”一“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较之高诗,岑诗的个性特征更为显著。杜甫称道“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也说“岑参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三诗突出表现着这一特色。那“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的轮台之夜,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的塞外雪景,那“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轮台歌》)的豪迈行军,都无比壮丽,令人神往。《走马川行》的三句连韵,有似音乐中的三连音,急促劲峭,又是一奇。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在盛唐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奇葩,这些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众多读者,至今仍流传不衰。其中高适和岑参的诗作,成就尤为突出,堪称盛唐之音。高适、岑参二人都久历边塞,边塞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高适侧重于反映东北战争,岑参更多的是反映西域生活。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如充斥诗中独属盛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但是出身、经历都大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本文将重点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点 (一)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 高适诗中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诗中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但是,高适多写边塞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而较少表现自己忆念家乡和亲人;而岑参多抒发浓重的思乡恋亲之情。 (二)都具有悲壮的格调 《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铺天盖地的塞垣风雪,久戍思归的唐军士卒,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悲壮的境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睁蝾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

诗词发展简介

诗词发展简介 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就诗词而言就浩如烟海、气象万千。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及现代新诗体的形成,汇成了我国诗歌的条条巨流,而且洪波迭起,奔流不息,洪峰巨巅,多次呈现。其间诗、词、曲是其三大洪流。它们各自源远流长。各以其独特的韵致,先后辉映熠煜其光,使泱泱诗国多姿多彩,无美不臻。 诗歌的形式和韵律是不断发展的。《诗经》大多是四言一句,隔句押韵,章节多重叠,语句富有节奏感。《楚辞》汲取楚歌的新形式,发展为句子长,音节多,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汉代乐府则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加灵活多样的一种诗体。句法有整齐的骈句,也有参差不齐的杂句。它为后来的绝句体抒情小诗开辟了道路。到唐代逐渐出现了格律严整的“新体诗”即现代所称的“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分“律诗”、“绝旬”两种。“五四’’运动前后受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又出现现在常见的“自由诗”一新诗。形式更加灵活,不但句数、字数不受限制,而且不受韵律的约束,甚至通篇可多韵或不押韵。 隋唐时期,中原民间乐曲和鹾部各民族音乐有了大的融合。融合后的新型民族音乐、音律变化繁多。原来“律诗"的固定旬式,不容易与之配合演唱。因而一种新的歌词形式一一词,便应运而生了。词的句子可长可短,依音乐的曲拍为句,填词入曲,即所谓“倚声填词”。后来逐渐脱离乐睦,自成一种“格律诗”。词的格式是有词牌决定的。所以词也叫长短句,作词也叫填词。

曲是金元时代我国北方产生的合乐可歌的长短句诗体。主要是使用了大量的口语,禀至方言俗语入曲。这和其它以文言词汇为基础的诗词迥然不同。句调更是变化参差,还出现了一字句,正格之外还可以衬字,韵律也灵活自由,风格波辣、奔放。表情达意淋漓尽致,不留余韵。 诗词发展过程中也成就了无数的诗词巨匠,所谓群星灿烂,枚不胜举。

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

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 古代的边塞诗是从题材的角度分类的。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唐代的边塞诗有2000余首,几乎所有的重要诗人都创作过此类作品。边塞诗被誉为“更能代表盛唐精神和诗风”;“这些慷慨豪迈的诗歌最能代表那个时代昂扬开展的精神”;“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李益等人共同形成了边塞诗派,这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文学史上称他们为“边塞诗派”,个人为“边塞诗人”。笔者就古代边塞诗的发展,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一、先秦军歌源头。 边塞诗虽然在盛唐发展到顶峰,但它的渊源却非常久远,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在先秦集体歌唱的时代,由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诗经》、《楚辞》中保存不少征战之歌如《无衣》、《东山》、《采薇》、《伯兮》、《国殇》等,可以说,它们就是先秦时的边塞诗,或至少是边塞诗的直接源头。这些早期的边塞诗,基本还属于集体歌唱的性质,民歌味较浓,写实性很强,显得古朴、自然,与“风人”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其雄壮豪放与悲慨苍凉的风格特征已较明显。

二、汉乐魏晋序幕。 到武帝时,国家到达空前强盛的阶段,汉武帝凭借这强盛的国力,再加上他雄才大略的本性和在位五十四年的长久时间,掀开了和匈奴决战的大幕,在长城一线上演了一幕幕最雄壮悲怆的英雄活剧,汉民族以巨大的牺牲,彻底击败了匈奴,一洗上千年中原农耕民族所蒙受的屈辱,使汉王朝一度登上了历史辉煌的顶点。汉乐府中,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就从另一方面说明汉民族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汉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魏、晋以来,有《关山月》等八曲,后世之所加。以上十八曲中,至少有十一曲是边塞乐府,其题多为后人所沿用。六朝时还出现了对边塞诗创作的一些理论探讨,如著名的诗歌评论家钟嵘曾列举非用诗不足以表达思想情感的数件强烈 感人之情事,边塞题材就是其中的代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在这里钟嵘不仅强调了人们的边塞生活经历非得借助诗歌不能表达,同时对边塞诗的内容亦作了明显的概括,这是六朝人对边塞诗内容界定的一大进步。

名词解释:格律诗:教学文案

名词解释: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夜诗,与古体诗相对,盛行于唐朝。 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组。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薄喻:用多个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例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两者合成“句读”。(识文断句的标记符号) 破读:后人在前人的作品时用改变字词读音的方式来区别它的词性和意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声调变化。 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相互 呼应,互相补充。 判断: 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夜诗,与古体诗相对,盛行于唐朝。 词是我国诗歌的一种特殊形态,又叫诗余,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交错又称长短句。词是配合音乐曲调而产生的新型文体,有着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属性。 句读:我国古代句读,人为的标记符号,帮助识文断句的标记但不是标点符号,我国今天的标点不是句读演变的。 破读:后人在前人的作品时用改变字词读音的方式来区别它的词性和意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声调变化。 叶音说:古人押韵的作品通过强改字音以求押韵,韵韵和谐。 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例如:顿dun 都困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称古音学(诗经为代表);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以陆发言《切韵》为代表,宋,陈彭年。《广韵》保存了原貌,称今音学;近古时期——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另外,宋元时期,有些音韵学者以图表形式分析韵书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称为等韵学。如《韵镜》(现存最古的韵图,作者不详,推测成书于五代时期.) 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两者合成“句读”。(识文断句的标记符号) 音韵:破读也叫“读破”。古汉语中把这些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 注释: 叶音说:古人押韵的作品通过强改字音以求押韵,韵韵和谐。“叶”也作“协”,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把用后代的语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答案

1
唐代结束了西晋以来长达多少年的动乱, 使唐朝成为了世界上的 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 ? ?
A、100 年 B、200 年 C、300 年 D、500 年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唐朝诗歌风格单一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3
唐诗数量目前大概多少
? ? ? ?
A、3 万 B、4 万 C、5 万 D、6 万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唐朝诗歌题材全面
-1-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5
《全唐诗》加上今人补辑部分总共有多少首唐诗?
? ? ? ?
A、2300 多 B、23000 多 C、48900 左右 D、50000 以上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
唐诗繁荣和唐代统治者实行的儒释道并存, 广开言路等没有太多 关系。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2
政治清明与否与诗歌有很大关系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3
《看镜有感》是谁的作品
? ? ?
A、李白 B、杜甫 C、鲁迅
-2-

?
D、孙中山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唐代人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什么路径?
? ? ? ?
A、海运 B、大迁徙 C、侵略,扩张 D、丝绸之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耳听清渭洗”是说的关于谁的典故?
? ? ? ?
A、周文王 B、蚩尤 C、许由 D、晁错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
琵琶,二胡等乐器是从西域传过来的,并不是中国传统乐器。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2
-3-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介绍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介绍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有什么特色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一)生平: 两度出塞深入西北边疆促使他成为了边塞诗人,成就了他的边塞诗歌。 (二)岑参诗的内容: 岑参的诗歌较为集中于边塞题材,西域的奇丽风光,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涉入了他的笔端,拓展了边塞诗的内容。 (三)岑参诗歌艺术特色: 奇情壮丽,节奏多变。风格壮伟恣肆,富于浪漫气息。感情真挚自然,一气流注。尤擅于七言歌行。 (四)高岑较异: 同:诗的形式,以七言为主;诗的内容,注重战争,边塞当题材;诗的风格,豪迈雄壮。 异: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高诗浑朴质实,岑诗瑰丽峭拔。高诗豪迈中给人以深沉,岑诗雄壮中具有俊逸。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岑参的创造性要比高适突出得多,这主要体现在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采,更富于艺术个性。但高适在创作思想内容的深广度要大于岑参。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格律诗的变体

五种特殊平仄变体 格律诗在四种基本平仄谱式和三种基本拗救方式以外,还有五种定型的平仄变体,即特殊律诗体式。 (一)丁卯体 此体为唐代诗人许浑所创,因他晚年定居丁卯桥,故得此句。它固定用在七律中的首句仄起入韵式的颔联,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句的第五字平仄互换,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我认为,这本是一种对句相救的拗救方式,如果故意把它搞成固定体式,拟有点舍本求末,自缚手脚,实无必要。 (二)折腰体 这种体式首见于绝句,如王维的《渭城曲》。上下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均能平仄相对;但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却平仄失粘。这使上下两联如同中腰折断了一般,故名折腰体。 折腰体的七绝扩充为七律,仍存在颔联与首联失粘的问题,则称之为八句折腰体。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三)顺风体 这种体式,全诗各联重复使用相同的平仄对立句型,比如每联均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像顺风吹过一样,故名顺风格,又叫顺风调,如岑参的《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若全诗前三联平仄重复,联间失粘,而尾联与前联能用平仄粘对形式,这是一种半对半不对的顺风体,是介于古风与律体之间的一种体式。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四)古律诗 这是押韵、对仗同律诗,而平仄似古风,不尽合律的诗体。如崔颢的《黄鹤楼》。 (五)吴体 出句与对句平仄大体相对,唯平仄不依定式,粘连不守规矩。此体原是仿效民间歌谣,文人一般不屑为之。但杜甫曾写此体,如《》愁注明“强戏为吴体”。皮日体、陆龟蒙诗集中亦偶见,其他诗人集中则罕见,唐以后少有人提及。 以上五种变体,非律诗之常体、正体,知道即可,不必仿效。 七、对仗位置的六种变格 律诗通常在中间两联即含联和颈联上用对仗,这是对仗的正格。除此之外,对仗可以用在任何一联、两联、三联直至全诗四联上,或者全诗四联都不用对仗,这就是对仗的变格。 古人给出名称的对仗变格有六种。 (一)蜂腰体 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上用对仗,古人称为蜂腰体或蜂腰格。 (二)偷春体 把本该用在颔联的对仗,挪用到首联上,就构成偷春体,又叫换柱对。 (三)贫对仗

杨广及其边塞诗研究(初稿阅)

学年论文 (2009级) 杨广及其边塞诗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11011120 院系人文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班级092班 指导教师吴从祥 完成日期2012.9.6

杨广及其边塞诗研究 刘梦娟 内容提要:在边塞诗研究史的上河中,隋代经常被忽略。隋代虽然建国只有几年,但边塞诗却是隋朝艺术界一朵耀眼的昙花。虽然在诗人、作品的数量上远不及南北朝和边塞诗的全盛时期唐朝,但在诗歌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突破了南朝凭空想象的矫揉造作和北朝直白耿直的生硬,集两者优点于一身,既有南朝诗歌华丽的外表也不失清新质朴的边塞诗魂,开创了边塞诗的新局面,为后来唐代诗歌的发展繁荣拉开了序幕。隋朝诗人不多,但都很典型,最特别的要数隋炀帝杨广,在大多数诗人还在效法前人诗题的时候,不仅集南朝诗风之艳丽浮华与北朝清新质朴于一身,再加上一身帝王之气使得他的诗在茫茫诗海中傲然独立。(重写。“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简单概括。) Abstract:(补上) 关键词:隋代;杨广;边塞诗 Key words:(补上) (加入几句引的话,如杨广作简单介绍。) 一、隋朝的社会环境对其诗歌的影响 隋朝是结束了自东晋以来几百年的战乱割据,而建立起了大一统的国家,国势强盛,版图辽阔。隋朝建国短暂,久经沙场的将士们对塞外的记忆还丝毫未减,人人渴望杀敌报国,整个社会洋溢着英雄主义的味道。 隋代社会崇尚武侠,仰慕先烈驰骋沙场,征服天下的英雄气概。尤其崇拜汉代军伍英雄,而同时隋朝的边塞诗人大都有从戎经历,因此偶像效应在诗人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诗人的汉代英雄主义情结也自然渗透到诗歌中。《隋书·梁睿传》载,隋文帝时,梁睿见突厥强大,恐为边患,上书奏之:“今皇祚肇兴,宇内宁一,唯有突厥种类,尚为边梗。此臣所以废寝与食,寤寐思之。昔匈奴未平,去病辞宅;先零尚在,充国自劾。臣才非古烈,而志追昔士。”(这是《隋书》内容,应当直接引自《隋书》,而不能转引自现代人论文或著作。)①梁睿以霍去病、赵充国为榜样来激励自己,表示渴望远征边塞保家卫国。《隋书·宇文庆传》载,宇文庆曾“受业东观,颇涉经史。既而谓人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笔砚,为腐儒之业!’”②(同上,应该直接引自《隋书》)后来他“应募从征”显然是受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的影响。杨广在《遗史祥书》中称史祥:“将军总戎塞表,胡虏清尘,秣马休兵,犹事校猎,足使李广惭勇,魏尚愧能,冠彼二贤,独在吾子。”(作页下注,标明出处)李广和魏尚都是汉代抗击匈奴的名将,但在杨广眼里,史祥足以超过他们,其帝王之气,颇有压过大汉的意思。杨广兼帝王与诗人一身,好大喜功,在他心中,历史上的王朝只有秦汉可与之相比,秦皇汉武都是他效仿的榜样。《隋书·炀帝纪》,炀帝即位之初,“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③(同上,应该直接引自《隋书》)一方面盛治宫室,极尽奢靡,一方面极力张扬,奋发有为,北巡长城,西出玉门,这可说是他慕秦皇、汉武的表现。 二、集南朝词采之艳丽浮华与北朝清新质朴于一身 ①任文京:《中国古代边塞诗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页。(注意注释格式) ②任文京:《中国古代边塞诗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页。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作格律诗 一、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诗词格律 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 (1)字句有定: 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2)用韵极严: 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3)平仄协调: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4)讲求对仗: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 是韵母。“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ou) 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A平声。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例:山、林等。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答案

1 占据唐代文学三分之一的是 ? ? ? ? 我的答案:A 2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是在 ? ? ? ? 我的答案:C 3 现存唐诗的数量,今天知名的有多少人? ? ? ? ? 我的答案:B 4 在唐时代的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 ? ? ?

? 我的答案:D 5 诗发展到唐诗为现代诗歌之最盛 我的答案:√ 错 6 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开始生根发芽 我的答案:√ 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二)已完成1 执政指的是 ? ? ? ? 我的答案:B 2 宋代人特别讲究()之辩。 ? ? ? ? 我的答案:D

3 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个政策不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 ? ? ? ? 我的答案:A 4 唐代的文化是比较开放的 我的答案:√ 5 唐代是627年开国 我的答案:× 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三)已完成1 唐代人的诗歌里面涉及到的女人的身材是以()为美的。 ? ? ? ? 我的答案:C 2

什么时候,佛教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 ? ? ? ? 我的答案:A 3 在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哪里 ? ? ? ? 我的答案:D 4 在唐代,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几科 ? ? ? ? 我的答案:B 5 佛教是从汉朝末年来到中国 我的答案:√ 6 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

我的答案:√ 错 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四)已完成 1 古典诗歌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发展期 ? ? ? ? 我的答案:C 2 明代高棅将唐诗划分为几个时期 ? ? ? ? 我的答案:A 3 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唐诗的繁荣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怎样的结果 ? ? ? ? 我的答案:C 4

(完整版)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朝代之一,政治上清明,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封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大兴科举制,加强对外的文化交流,兼收并蓄,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累。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边塞诗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唐边塞诗的发展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初唐时期诗人写作的边塞诗,约略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李世民、虞世南的边塞诗作品为代表,是"洗濯浮夸,兴寄独远"之作,以雄放的境界,奠基了盛唐之音。二是由于贬谪而写作的边塞诗作,可以骆宾王为代表,因为是贬谪生活,同时,也因为初唐时代尚未形成盛唐的胸襟气势,所以,其边塞诗作中多有悲凉气氛,在雄奇的西域风光中融入了个人离国别乡、羁旅边地的愁怨;三是并没有到达过边塞,而写作对于边塞生活的渴望,是想象中的边塞诗,以所闻地名为点缀,以虚拟的故事或人物为背景,可以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卢照临为代表。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这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前者代表是骆宾王,后者代表是陈子昂。他们参加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有亲身体会和深刻感触。唐初政治经济开始发展,知识分子积极参政,诗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对边塞战事有一定的关注。他们有对爱国精神的颂扬,有对征戍苦难的申诉,初唐边塞诗得到一定发展。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中唐以来,边塞诗的数量并未下降,在思想和艺术上也不断有新的追求和创新。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作豪放明快、雅俗共赏,富有音乐美,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闪耀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沉郁。唐由盛转衰,对外优势逐渐丧失,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降低,诗人们开始对朝廷进行讽刺,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增加,边愁乡思成为主要写作内容。此时,边塞诗的创作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晚唐时期,这一阶段的乐府题边塞诗情调凄苦,呈现出低沉黯淡的氛围,其主导风格是萧飒。晚唐,国运衰弱,战事起,边塞诗从边将报国之志,戍卒思乡之愁,征妇孤独之怨,边地沦陷百姓流离之苦等方面展现了晚唐边塞的真实图景。惨淡凄清的自然意象与晚唐边塞诗低沉萧飒的情感基调相适应,沮丧、绝望情绪蔓延。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 唐代边塞诗是对边塞战争和边塞生活的精彩描绘,反映了诗人们的创作才华,更反映了诗人们对国家民生的关心,远大的抱负,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进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浅论唐朝边塞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3942870.html, 浅论唐朝边塞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作者:游烨宁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9期 摘要:唐王朝的繁荣壮大,带动了文学的全面发展,唐诗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唐诗中的更是边塞诗更是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就以唐朝主流的四个分期为界限,分别探讨了从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边塞诗的发展情况,主要从社会背景和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出发,系统的分析了整个唐朝边塞诗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唐朝;边塞诗;历史发展 一、初唐阶段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集中在陈子昂和初唐四杰等几位有名的诗人诗作上,他们普遍投身塞外,投笔从戎以立功封侯是他们重要的心态,所以,初唐大量的边塞诗皆出自他们的手,经过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等诗人对诗风的扭转和改革,边塞诗到了盛唐更加繁荣。他们大都出自社会的中下层,对当时宫廷诗风是非常不满。而后陈子昂真正看清了齐梁诗风留下的弊端,旗帜鲜明地要求变革,强调诗歌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而边塞诗题材成为他这种诗歌追求的最先选择。同时,另一批台阁诗人,虽然随世沉浮,但是在诗歌形式上为新体诗奠定了实践的基础。总的来讲,初唐后期的边塞诗明显地增多,有两百多首,大约是前期的四倍,这也是越来越频繁的边关战争和失意文人投笔从戎的体现。后期的诗人多亲身戍边,对塞外生活有深刻的体会,所以边塞诗写得厚实,有自己的特色。 二、盛唐阶段 到了盛唐,边塞诗形成一种客观上的诗歌流派。盛唐边塞诗,无论在哲学上与审美上,还是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为“盛唐气象”这一特殊的文化景观的出现,撑起了一片江山。盛唐开始出现以边功授勋的制度,所以盛唐的边塞诗数量很多。同时,唐代的新边疆主义政策对唐代诗人的影响也非同一般,造就了盛唐人热衷边塞诗。因为种种国家政策的影响,在当时广袤的边塞接连上演的轰轰烈烈的战事,为广大诗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极好舞台和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盛唐的许多文人学子希望另辟蹊径,到边陲寻求生活或仕进之途。最重要的是盛唐诗人在漫游边塞中,接触到了大量的奇风异物,并把它们诗化为新的审美对象,极大地丰富了边塞诗的创作内容。盛唐边塞诗极尽铺陈之能事,抒写壮丽恢弘的边塞意象和情怀,造就了一个时代文学的辉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对于功名理想的热衷和激昂的爱国情怀、自信自强的侠义精神与英雄主义情结和充满浪漫主义情趣的乐观情绪。 三、中唐阶段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浅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浅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摘要】: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高適、岑参就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这些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都融注着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正气。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悲壮奇丽;风格;爱国豪情 现在所说的唐边塞诗,是以盛唐为界按照题材分类的一种称呼。其中以高适、岑参的成就最高(又称高岑诗派),边塞诗不仅在唐诗中有很高的成就,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真实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历史事实——民族矛盾及在民族矛盾下发生的战争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和融合的过程。 岑参诗现存诗歌360多首,题材广泛,包含馈赠友人,感慨身世,纵情山水,边塞见闻等。在这些题材当中“边塞诗”是岑参诗歌中的上品。岑参边塞诗现存50多首,这些诗歌大都是岑参两次出塞写的。岑参第一次出塞在天宝8年(公元749年)到天宝10年(公元751年),当时他做安西节度史高仙芝的幕僚;第二次出塞在天宝13年(公元754年)到至德2年(公元758年),当时他做北庭节度史封常清的幕僚。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一评价岑参当之无愧。盛唐以来一百多年,由于民族矛盾,扩充疆土,因此边境战争频繁发生;加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一些诗人开始目光投向边塞生活,特别是一部分仕途失意的读书人,更是把边塞当作立功求取仕途功名的捷径,在这种条件下,就不断有“边塞诗人”应运而生。其中岑参就是当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边塞诗”成就最高,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 岑参的边塞诗总的归结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描写边塞战争或是与战争有关的军旅生活、将士矛盾、离别愁绪、思亲怀故,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玉门关盖将军歌》,这些作品直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作者强烈的爱憎,思想内容非常的深刻;二是描写

浅谈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浅谈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摘要高适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作为一个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高适无疑是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大影响的。高适一生三次入塞,对边关战事有清晰的认识;在梁宋躬耕三十载,对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有很大的感触;入仕后不辞辛苦,为国效劳。这里就从高适的生平和其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加以论列。 关键字平生边塞诗慷慨激昂豪放悲壮艺术特色 前言 中国文人的爱国情结不外乎有两种表达途径,一者考取功名,进入仕途为国君献计献策,创出太平盛世;再者就是铁血铮铮,战事边防,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建功立业,保卫国家。然而后者更为令我激动,粗犷萧瑟的边塞境地,豪情奔放的战士品格,无一不使令自己为之神往。大学后在任课老师的细心讲授下,文学史上以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深深吸引了我,边塞诗中那“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高适《送董判官》)的献身精神;“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的豪情壮志;“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的深刻批判;“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爱国情怀,无不激荡人心,催人奋进,不愧是构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便开始了阅读高适诗集的校注,文学界先后有刘开扬先生的《高适诗集编年校注》,孙钦善先生的《高适集校注》,他们积数十年心血,广为搜索,深为耕耘,对高适诗歌进行了全面年的校勘和注释,为读者深入研究高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就是研读有关高适生平历史的书籍,包括一些史书等等。在此感谢闻人贤哲们对中华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 诗歌在进入唐朝以后,便进入了顶峰时刻。唐代许多诗歌大家名扬千古。奔

5成果:15届学生格律诗作品

赏花 骆增淳 风携香馥破窗来,窗外娇花遍地开。我欲出门观花去,恰逢少女与花栽。 梅 陈磊 梅自寒霜涌郁香,石经磨砺泛锋芒。已吃九载春秋苦,何惧三年岁月长。 花殇 涂万思 碧草盈盈百艳芳,迷蝶曳曳几寻香。芳香旖旎幽枝漫,顾盼无君语杏黄。 春寒 翁琦琪 风雨萧萧动地摇, 尘沙漠漠响天高。 云烟叆叇芳菲尽, 日影曈曚兰芷消。 病思 程琦 暗影乌云细雨蒙, 风吃呓语病思中。 人生漫漫初长路, 怎耐枝折花季空。 赋春 雷浩 大雁南飞青草露, 冰川融解鲤鱼游。 垂髫戏要争欢乐, 黄苟闲谈兴与悠。 叹逍遥 潘辉 三尺青锋洒作仙, 满腔热血高能眠。 古来多少豪杰客, 皆化烟尘天地间。 忆 魏梦婷 繁花锦瑟未成眠, 绿倚妆成又一年。 三载勤学红岭下, 不思江水见流年。 悲颜 刘加敏 夕颜绕柱黄昏笑, 望帝春心迤逦飘。 只剩闺中独悔恨, 珠流鬓白困余生。 念君 魏朝晖 近日思您不见您, 隔窗只见叶飘音。 心中涌起当时月, 更让愁思驻满心。 战魂歌 陈浩 叶落悲嚎刀所向, 雪飘久恨剑消荒。 执书带醉雄心在, 横槊遥歇卷血霜。 记雅安地震 殷佩 地动山摇凄惨景, 崎岖陡陗路难行。 官兵舍已殷勤意, 国难当天万力凝。 逍遥月 陈浩锋 十刹灵兮轻拢月, 暗龙嗜血空城灭。 力挽狂澜醉此生, 何人败卷残花叶。 辰东 程豪 神墓悲歌泪满愁, 长生界内尽骷髅。 遮天圣体威凌世, 风雅辰东王满楼。 骤雨急至 刘敏 大雨倾盆雷电闪, 耐它雨具又何妨? 母拥儿女于身下, 只望孩童未致伤。 蒸鸿鸪 王杰 少年志向鸿鸪慕, 踏遍福州万里途。 远志鸿图需趁早, 莫到白头皆尽无。 山海道 陈浩锋 皇城碧血惹谁非, 剑映千军万马回。 古道仙翁得野绿, 白云雪絮弄沙悲。 晨雾 陈春丽 鹅黄柳绿笼轻纱, 绰绰约约雾霭华。 路客途经曾忘返, 前方漫漫扰人暇。 骤雨 潘辉 天暗重云地起风, 天边骤雨恐惊容。 风停雨止观窗外, 喜见青红润愈浓。 春意 张浩 黑云漫布绵千里, 雨过春来万物生。 苦尽甘来须等待, 寻寻觅觅是人生。 大帝 陶佳康 举世皆敌无惧意, 叶凡圣体让人惊。 道心要证终成帝, 从此无族与已拼。 无题 林丰 倾盆大雨连一线, 昏暗微光又五关。 漫步林间出几叹, 方能荣换万家欢。 无双 张笑夫 峡谷晨光雨露飘, 雄军驻外战旗摇。 敢言前路谁称圣? 我辈惊天动九霄。 致青春 童永飞 泣坐闲谈年少事, 踌蹰满志忆千丝。 青春一去何常在? 南北东西不尽期。 骤雨 曹青青 抬头暮色低垂泪, 未见鹰飞燕子肥。 静待来年春灿烂, 焉无我辈自由飞? 醉美人 蔡睿康 姜玉妆成为伊醉, 洋装锦绣尽无颜。 绝尘难漫君难觅, 美在心头自不言。 2015届12班近体诗选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