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说课稿

《短文两篇》说课稿
《短文两篇》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2)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难点:(1)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说教学程序

(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一)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二)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答谢中书书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

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正课

齐读课文。

疏通文意。(1)请同学翻译课文。(2)同学之间补充,纠正。(3)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具体描绘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静

(高)(低)(远)(近)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动

(听)(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四)课堂练习:背诵课文

(五)作业“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主要记录了苏轼一次月下漫步的经历,虽只短短85个字,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空明澄澈,恍若仙境的美妙境界。抒发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在政治操守上能坚持自我的自得,充分表现了苏轼的旷达胸襟。

我认为文中有三处需重点解读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对月情有独钟,月总能勾起他的游性,让他感受到人生的快乐,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他的文作中有很多写月的句子在此不一一赘述。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如果只是从修辞的角度表明月色的美妙未免肤浅,我觉得应该读出作者的心情。应该这样解读:苏轼与张怀民在月下的庭院中漫步,仿佛自己在赏水中美景,他沉醉其中,宁静而愉悦,怡然自得。偶一回神,才感知月色的空明澄澈。文中的“盖”不仅揭示“月”之真相,更是作者苏轼一次情感体验到理性升华的过程。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说“苏东坡主张在写作上,内容决定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只是他风格的流露,我们可以看出,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由此宁静欣悦的心境”。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究竟传达了苏轼怎样的心情?”“闲人”如何理解?要分析这个问题,还得从开头的时间说起。“元丰六年”即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4个年头。他被贬黄州,官职微小,且不得“签署公事“在经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之后,苏轼并没有向生活低头。在黄州,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考虑如何才能获得心情的真正安宁,也就是找到内心与现实的平衡点。于是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宗教,他开始研究佛道。并练习瑜伽和炼丹术。此后他的文章都带上了佛道的色彩。他从来不沉湎于苦难和挫折,而总是能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对待。或许在苏轼看来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安排。如果注定了不能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所向往的那样“杀敌报国”,如果注定要来到黄州做一名“山野村夫”那么就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赐予吧。这种平和达观的心态,我们在他很多诗文中都可见。比如《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比如《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防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前后赤壁赋》中不仅表现了人在浩瀚宇宙之中的渺小,还表明了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以享受的大自然的丰厚赐予。这些作品都写于《记承天寺夜游》之前,也就是说,他的心态已趋于平和,人生的苦痛和磨难他都能淡然待之,而随遇而安。他就是诗,他就是音乐,他就是风景,总是以空灵,洒脱的姿态站立在朴素的,黑暗的,残酷的现实之上。因此根据以上分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传达了苏轼赏月的宁静愉悦,为自己能坚守政治操守的一份自得,也或许还多了一份自嘲。那么“闲人”则理解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主要编辑了我国古代几篇优秀的山水诗文,歌咏了自然山水的美好。主题在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特确定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识记相关重点实词,如:月色入户的“户”欣然起行的“行”;“念无与为乐者”的“念”;相与步于中庭的“相与”“步”,

感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性感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诵读出文言味,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以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体会文中精妙的写景,体会景物中渗透的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闲人”在文中含义,由此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课改以来,教育教学理念层出不穷,我们一直带着思考在摸索,在前进。特此,我关注了一下几个关键词“主体”“健康”“高效”“创造力”。这四个概念既有相通的部分,也各有侧重点。所谓“主体”大家都知道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关于“健康”一说,来源于我们湖北省不久前提出的“健康课堂”这个课题,其中在教学活动环节中“以学生为本,依需施教”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而进行教学,也就是围绕本篇课文,学生所展示出来的疑问,他想知道什么,他想了解什么,这里用“他”是代表每一个学生。我对于“高效”的理解是不在于课堂上我们课堂节奏多么紧凑,不在于老师传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充分的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解决了多少问题。关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主要体现在“质疑训练”上,课堂上应该有学生质疑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思考,我想这一点是最符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的。那么与之相应的就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在教法上我主要从诵读,质疑,对比阅读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引导他们读出文言味,引导他们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引导他们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质疑”由两部分构成,浅层疑问用“是什么”的方式构架,深层疑问用“为什么”来构架。

而学生的“学”主要是小组合作探究,即小组内提出疑问,解决一部分浅显易懂的,对小组内所提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留下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教学以“学生想知道什么”和“老师该教授什么”为主,过程主要由四步构成1激趣导入2诵读训练3质疑释疑4创造性表演,领悟作者情怀

1、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乌台人独坐,烟雨任平生。松岗明月夜,缺月挂疏桐。惜哉仕途窘,惊矣文路兴。大道有行时,千载一唯此君!并请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对苏轼的认识。

2、朗读训练分三个部分一自由读,画出生字词。二再读,达到熟练流畅,三配乐示范读,学生把握轻重缓急并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质疑释义

按照教学策略中所要求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准备

(1)词语类

a、月色入户:户,门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于,在

b、欣然起行:行,快步走,表现苏轼出门赏月的急切心情

相与步于中庭:步,漫步,表现苏轼,张怀民陶醉于月夜,悠闲,怡然自得的心情。

(2)解读类

苏轼赏月为什么选张怀民同伴?出示张怀民相关信息: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

可以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言语自然投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说说其中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月下美景

此处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比较法来突破

盖竹柏影也

盖一癞虾蟆

盖以诱敌“盖”是“原来是”的意思。可是在三句话中有所区别,“盖以诱敌”只表现揭示真相,但盖竹柏影也,盖一癞虾蟆却包含了丰厚的情绪,即由感性的出神到理性的恢复神智的状态。要求学生在描绘月下美景中融入作者陶醉其中的心情。此处是读与说的训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究竟传达了苏轼怎样的心情?”“闲人”如何理解?

这是本文的难点,采用分析材料,讨论的方式来突破。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新人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课文故事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进一步学习传统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品味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杂感情的方法,乐观豁达的感情。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定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为3个: 1、知识与能力维度: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翻译全文。 2、方法态度:体会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仿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其次,因本课游踪十分简单,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于是我将重点定位为以下二个方面: 1、体验从奇特的角度观察所描写的景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已经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赏析描写景物。 2、看似浅显的文字表达作者复杂感情,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难点是:仿写。借景抒情和容情于景的写作技巧,将所学的方法在实际中得到运用。二学情预估 首先,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了九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其次,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再次,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 最后,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写景物,难度较大。 三、说教法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体验——生成——运用,则必须加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深挖教材的只能因素,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讨论,加宽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实现它的训练价值,达到课堂的优质高效。 那我采用的方式是: 1、品读。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采用教学思路变序法突破重难点,理解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3、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欣赏,采用连话成文和对比的方法学会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美景。

人教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4单元 13.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 说课稿

《不求甚解》说课稿 1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简单的议论文,在此基础上学习驳论文,大部分分学生没有任何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一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哪些感悟? 活动2【讲授】活动二

资料助读 1.“不求甚解”的出处。 出自陶潜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功夫,属褒义。 2.作者简介。 活动3【讲授】活动三 1.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活动4【讲授】活动四 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活动5【活动】活动五 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之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将两者统一起来呢?就必须加强对语言的训练,通过对外在的语言的“诵读――品味”,来“感悟”文学作品内在的形象、意境等。而新的课程标准,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自主、合作、探究”,那么在课堂上该如何体现呢?现就以《爱莲说》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说教材。 《爱莲说》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文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莲花”来表现作者的理想的。 二、说教法: ●诵读法。由于本文是文言文,文章简短,意境优美,富有韵律。 ●点拨法。对于学生来说,文章中有些字词是不能理解的,就需要教师的点拨。 ●传统的诵读与现代多媒体的结合。由于学生的年龄关系,在诵读的基础上,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学法。 ●自主学习: 对于基本的文学常识(如作者、关于“说”,对文章字词的疏通,对文章的基本理解。 ●合作学习: 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由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合作来完成。 ●探究学习:对于课文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莲花”与“君子”的关系,作者的思想,托物言志的写法等)

四、说教学的过程。 (一)引入课题。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 (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 学习内容: 1.什么是“说”? 2.关于作者的情况。 3.看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同时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这一阶段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 (四)探究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内容。 1.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2.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3.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 4.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5.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 “莲花”与“君子”的联系。 (六)指导背诵: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本阶段学生能基本背诵课文。 (七)课文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作者的思想过时吗?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说课稿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谈读书》是培根《人生随笔》中的一篇名作。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很广泛,先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并阐述了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接着阐述了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最后论述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通过解释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以此为依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同时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二、说目标 本单元的四课书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故此,确立本课的三维目标为:1、知识目标:①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开朗、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②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③积累两文中的名言警句。2、能力目标:①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②分析两文的论证方法;③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在进行两篇短文的教学中,理解两篇短文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及如何理解“不求甚解”是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法 《谈读书》这篇随笔,跟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证。《不求甚解》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依据两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培根的《谈读书》,文辞精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明其意,晓其理,励其志。 2、讨论探究法。对于两文的观点及其论证方法等重难点问题,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3、比较阅读法。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不同,一是立论,一是驳论。用比较阅读,更好把握两文的思想内涵和论证思路。 四、说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导入新课 坐拥书城之中,有高山流水鸣于耳畔,瘦菊幽兰馨于鼻尖,芳草连夭,长亭古道,红有樱桃,绿有芭蕉……难怪古人发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感叹。如何才能坐拥书城?如何做到与书籍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将在《短文两篇》中聆听,两位大家分别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独家秘诀。 2、作者简介: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日,月)》说课稿

《短文两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今天我要说的是2003年感动中国的文坛巨擘、世纪老人——巴金的《短文两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1. 《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2. 据“课标”: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散文诗的朗读。 ●能力目标: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德育目标:评价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二、说教法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A. 创设情境法 B. 疑读法 C. 议读法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A.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图画、幻灯片、故事进行感性认识并有所启示,合理联想想象.!读文章找答案来进一步读课文。 B.小组竞赛法:在既定的评分标准下,竞赛。 C.讨论法:小组讨论对文章质疑解答。 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一课时过程

语文说课短文两篇(说课稿)_0878文档

2020 语文说课短文两篇(说课稿)_0878 文档 EDUCATION WORD

语文说课短文两篇(说课稿)_0878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林贤琼(海云中学)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今天我要说的是2003年感动中国的文坛巨擘、世纪老人――巴金的《短文两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1、《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2、据“课标”: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

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散文诗的朗读。 ●能力目标: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德育目标:评价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二、说教法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A.创设情境法 B.疑读法 C.议读法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A.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图画、幻灯片、故事进行感性认识并有所启示,合理联想想象.!读文章找答案来进一步读课文。 B.小组竞赛法:在既定的评分标准下,竞赛。 C.讨论法:小组讨论对文章质疑解答。 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一课时过程 (一)导入(5分钟)

《短文两篇——蝉,贝壳》说课稿

《短文两篇——蝉,贝壳》说课稿 《短文两篇——蝉,贝壳》说课稿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短文两篇—蝉、贝壳》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两篇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诵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经典之作。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易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有感情的朗读时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但对已初一的学生来说,较难以达到。因此需要教师师范朗读,指导诵读。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 (一)结合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以及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欲扬先抑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二)依据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优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法。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媒体课件,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景法、朗诵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学法指导: 在对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朗读法、对比探究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

16陋室铭 爱莲说 说课稿

16、《短文两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二、教学设想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指导学生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是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4、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和同学们切磋探究,质疑解惑,提高学习能力。 《陋室铭》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陋室铭》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本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81字,但以其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学生也会很爱读,因而我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我还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我班是个学习成绩较好的班级,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文言文的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也形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对古诗文的诵读训练以往也进行过,但学生掌握得不太好,因而加强朗读训练,形成良好的语感也就成为必要。前一个单元刚学习完,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的掌握估计不会太难,但需要巩固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在这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本课。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三分钟屏幕展示“教学目标”这一设计,从教的方面来说,它具有“导向作用”(《当代目标教学》张雄)让学生一起来掌握教学要求,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从学的方面说,它具有“激励作用”(《当代目标教学》张雄)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故事导入并解题:上课之前我为学生讲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的故事。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

部编版(人教)语文七年级下说课设计 第四单元16课短文两篇之《爱莲说》说课稿

部编版(人教)语文七年级下说课设计第四单元16课短文两篇之《爱莲说》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语文教师。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说课内容共分三个环节。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爱莲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短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课本上已明确指出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2)、知识目标: ①、了解“说”的特点。 ②、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③、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能力目标: ①、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②、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②、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二、教学方法

1、对初中的学生来说,疏通课文的字词句应是其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疏通课文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提问答疑法”,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质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获得相应的自学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 2、本课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通过问题设计,辅以相关的资料,运用“讨论法”、“迁移法”,来实现这一教学目地。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达到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通过插图欣赏莲的形象,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写莲花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莲花的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从感官上吸引学生,为本堂课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设计这一环节是这么考虑的:首先,通过提问,一方面复习旧的知识,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其次,为本堂课的内容服务。 2、简介文体及作者: 由学生介绍文体“说”及作者周敦颐的相关知识。此环节的目的是:检查预习,让学生了解“说”这种体裁的特点,获得有关作者的信息。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接着进行的是朗读训练。 3、朗读训练完成教学目标“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及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朗读训练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 ①、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读时请学生注意字词读音,注意读课文的语气,语调。小黑板展示重要字词读音。 ②、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孟子·短文两篇》说课稿

《孟子·短文两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孟子·短文两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文节选的两篇短文都属寓言,说明事理,富于形象,不但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 基础知识目标:(1)、背诵。(2)、复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3)、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目标专注、持之以恒的治学品格。(2)、学习孟子为了追求理想而推行自己学说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水平培养目标:(1)、翻译《孟子》的重要章节。(2)、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3)、分析研讨《孟子》中的相关专题。 重难点: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课时:1课时 二、说教法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展示交流法、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学习无穷”。1、背诵法。背诵,一要突出语感,二要讲究技巧。语言是有声的艺术,一篇古文佳作,其字里行间

不但渗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回荡着作者的声音。所以,我们的背诵,一定要放开声音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和气势。音随意转,气随声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口诵心惟,追求最佳感受2、翻译法。 3.小组讨论对文章质疑解答。4、语言积累法 四、说过程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大意。 这两篇文言文短小浅易,学生结合注释,通过自读就能够疏通文意。 2、分析人物,使用成语,概括特征。 两篇短文共涉及四个主要人物,分别是齐人、齐人之妻和学弈的两人,要求学生在熟悉故事的前提下分析人物性格并尽量用成语概括。 四人的性格特征分别是—— 齐人:恬不知耻妻子:知情达理 弈甲:专心致志弈乙:心有旁骛 3、重点注重,分析现象,探讨原因。 教师示范引导,可选择齐人做为分析和探讨对象。 ①学生阅读并思考齐人恬不知耻有何表现? 能够概括为两点:一是在“妻妾”面前鼓吹“饮食”有“酒肉”,结交尽“富贵”,可谓既欺人更自欺;二是在“东郭墦间”先是“之祭者,乞其余”,后又“顾而之他”,可谓既无脸且无赖。 ②小组讨论并探究齐人为什么会恬不知耻?

2020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说课稿 新人教版

22、《短文两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二、教学设想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指导学生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是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4、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和同学们切磋探究,质疑解惑,提高学习能力。 《陋室铭》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陋室铭》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本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81字,但以其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学生也会很爱读,因而我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我还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短文两篇》说课稿完美版说课讲解

《短文两篇》说课稿 完美版

22、《短文两篇》说课稿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号说课人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短文两篇》,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给大家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简介:《陋室铭》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本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81字,但以其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学生也会很爱读,因而我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我还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三、说学情我班是个学习成绩较好的班级,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文言文的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也形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对古诗文的诵读训练以往也进行过,但学生掌握得不太好,因而加强朗读训练,形成良好的语感也就成为必要。前一个单元刚学习完,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的掌握估计不会太难,但需要巩固学习。四、说教法学法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在这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本课。五、说教学程序:本节课我设置两个课时,今天我重点说第二课时(一)课前三分钟屏幕展示“教学目标”这一设计,从教的方面来说,它具有“导向作用”(《当代目标教学》张雄)让学生一起来掌握教学要求,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从学的方面说,它具有“激励作用”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9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给大家说课。 一、说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全日制普通初级级中学教课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3篇课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又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二、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

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就以上目标结合新学科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的重难点设计如下: 1、教学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三、说学情: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四、说教学方法 我先说教法: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

第 22课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 说课稿

第 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是编排在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的一篇文言文《陋室铭》,包括: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部分。希望各位老师给以点评。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学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二)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4、开展辩论赛,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部编版】最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13 短文两篇13.2 不求甚解说课稿

《不求甚解》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不求甚解》。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 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不求甚解》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作者围绕“不求甚解”展开议论,谈论了他对读书问题的看法。文章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使得内容丰富,论证严密。 (二)教学目标 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要诀、停滞、不求甚解、咬文嚼字、滥加粗暴”等词的读音和词义; ②分析“会意”和“不求甚解”的关系; ③积累文本中的名言警句; ④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 ⑤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层次地反复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明确本文的内容,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特 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重点:①分析“会意”和“不求甚解”的关系; ②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 2:难点:①分析“会意”和“不求甚解”的关系; ②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 ③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采取“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教学方法。那么我将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突破重难点: 1、谈话法:交流读书经验,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让学生有话可说;谈话式导入课文,营造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2、导读法:由易到难分层次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反复阅读课文,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这是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说课稿

《短文两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陋室铭》说课稿 一、说教材: 《陋室铭》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本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81字,但以其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学生也会很爱读,因而我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我还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 三说学情: 本节课是初二教材,新闻体材。从心理上,学生对这种刚接触的体材有着懵懂而好奇的心理,老师应该抓住学生这种好奇心,因势利导。在将课文内容的同时,让同学们掌握新闻结构,进行实践创作。从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意见,发挥学生主动性。 三、说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在这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本课。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我用故事导入法,上课之前我为学生讲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的故事。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到此景,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一篇文章,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屏幕显示两幅对联)解题: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二.精讲课文,深入讲解 (1)感受语言美:针对“铭”这种文体的语言句法特点,我除了要求学生大声读,读正确,读流利外,还

山西省蒲县鸿桥中学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13《短文两篇》

鸿桥中学教研活动说课稿 课题:谈读书 教 材 结 构 分 析 《谈读书》是部编版九下第四单元一篇课文。这单元课文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或阐释美学观念,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美。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塔高艺术修养。学习 这些文章,要了解作者观点,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谈读书》一文就一个大段落,且没有明确的中 心论点。如何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如何帮助学生读懂这篇文章,是该课教学的难点。《谈读书》没有 中心论点。为什么没有中心论点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名著导读“培根随笔:透彻的说理,隽永的警 句”这个题目,暗示培根随笔的重要特点:“几乎一句话一个观点”。但文章并非没有章法可循。教师要 引导学生把文章中的精辟论述一一找出,并交流赏析。在逐句赏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精彩语句归类, 这样学生就轻而易举地把全文一大段文字分为三层:第一层,读书的目的;第二层,读书的方法;第三 层,读书的作用。 学 习 目 标 设 置 1.理解文章思路,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品析文中的句子,了解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 情 分 析 初三的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阅读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情感体验也在不断 的加深,对抽象的事理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积极利用阅读期待,让学生看到文题后,去猜想文章可能 出现的内容,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两 基 三 点 基本知识:作者,议论文知识 基本技能:理清情节,论证方法的区别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思路,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品析文中的句子,了解读书的益处。 重 难 点 及 处 理 方 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思路,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品析文中的句子,了解读书的益处。 处理方法:多种方式朗读。 1.利用朗读、品味,感受语言的精美及其哲理,并运用摘记批注的形式积累语言。运用归类组合的方 式,由点到面,梳理文脉。 2.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借鉴文章的说理技巧,理解作者思想的阶级局限性。 教 法 学 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 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 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 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即是阅读的主人。 流 程 及 活 动 设 计 一、走进文本,了解作者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细节感知 1、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文中提到的正确的读书目的是什么? 2、《谈读书》中的“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的一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 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启发或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评 价 设 计 1、语言激励。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具有激励性、导向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分值评价激励。在学习过程中,按照学生现有学习能力层次实行由低到高分值递增。 3、学习效果评价。针对课时目标,设计适量的具有层次性的测试题,检测学生当堂学习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