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教材分析

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教材分析
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教材分析

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全册教学内容的安排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共六个单元,其中穿插了3个实践活动,其教学内容如图:(知识树)

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安排了分数、分数加减法和方程。这几部分内容联系紧密,分数是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分数加减法和学生前面掌握的整数四则计算是学生学习方程的基础;空间与图形安排的是长方体、正方体;统计与概率安排的是折线统计图;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本册安排了3个综合应用,分别是: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一年“吃掉”多少森林和发豆芽。

二、教学目标:

全册的教学目标见教学参考书8—9页。单元教学目标见教学参考书各单元前面的介绍。在这里不再一一提示,但是各位教师要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才能不偏离方。

三、主要特点:

1.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所学知识的价值取向。

2.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3.重视学具操作和数学实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4.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5.配合教学内容安排数学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二部分各单元教学内容说明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分数

认识分数是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扩展。由于分数比整数更抽象,它的意义、读写方法、计数单位及计算法则上都与整数有较大的差距,是数概念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教科书在编写时把分数的认识分成两个学段设计,第一学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主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经验和直观图形,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及认读简单的分数,本册教科书是在进行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一次系统地认识分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大小比较、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整理与复习。

本单元编写具有以下特点:

1、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突出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2、重视把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有效地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3、让学生经历对分数的探究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4、分散难点,突出知识的联系与综合。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安排在约分之前,把公倍数的最小公倍数安排在通分之前,这样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沟通知识的相互联系,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单元教学建议: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教科书的编写特点,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活动,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

2.注意沟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深化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3.紧紧抓住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深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4.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各小节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部分内容,这些内容都是认识分数的最基本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的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为认知起点,研究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问题,也就是进一步认识了单位“1”及分数单位,并且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从而获得对分数意义的深层次的认识。

单元主题图呈现生活中应用分数的数学情境,为单元教学启动学习动力。

3个例题的作用分别是:例1教学分数的意义,例2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3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例1从分月饼的“分”字入手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教科书把分一个月饼和分一盒月饼对比安排,通过这样的对比应用学生的原有经验来推动新的学习。

这里分1个月饼是学生原有认知基础,通过分1个月饼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因此本册教科书的重点不是放在平均分上面,而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前一个问题是

把1个月饼看作一个整体,而后一个问题是把8个月饼看作一个整体,从而初步认识许多物体组成一个整体的现象。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分月饼的过程,联系前面平均分的知识,让学生理解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应该怎样分,把8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又该怎样分。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比较两次分月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接着教科书用分熊猫这个素材,让学生体会同样是6只熊猫,由于分的份数不一样,每份的熊猫只数也不一样,使学生理解分的份数与每份数的关系,感受每份数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教科书还通过后面的“试一试”的活动,让学生理解由于拿的小棒的数量不一样,因此分出来的每份的数量也不相同,如都平均分成5份,拿5根小棒的学生分出的1/5是1根,拿10根小棒的学生分出的1/5是2根,拿15根小棒的学生分出的1/5是3根……同样是15,15的1/5就比5的1/5多一些。

这样揭示单位“1”在分数中的作用,能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刻。在学生深刻理解单位“1”的基础上,教科书以定义的方式归纳分数的意义,并教学分数单位,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的概念。

关注试一试后面关于分数意义的介绍;分数单位的介绍,对于分数单位的理解和掌握比较重要,为后面分数大小的比较作准备。

例2是在学生初步掌握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对这个关系的探讨,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认识得更加深刻。

教科书从舞台的情境图入手,让学生发现同一个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直观地让学生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科书用“议一议”的方式强化学生对这种关系的理解,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才对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进行归纳。

.在教学时,要突出学生对分数和除法关系的探讨过程,尽可能地启动学生原来掌握除法和分数的意义来思考两者间的关系。在探讨过程中要突出一些关键性问题的引导,比如“用除法怎样表示”,“用分数又该怎样表示”,“从‘1÷3’和‘把1 kg平均分成3份’,都可以表示13这个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些关键性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主动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3是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一方面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渗透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要注意的是这道题都是把许多动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并且传递了丰富的信息。学生还可以用鸭的只数与兔的只数比,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感受到2/3与3/2的联系与区别,还为后面的学习内容——真分数与假分数的学习做了一定的准备。

分数的大小比较

“分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对分数的进一步研究,主要从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例1是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教科书提示了两种比较大小的方法,即画图比较和用分数单位比较。

这两种比较方法中,前一种方法直观,后一种方法要用到数学推理。这两种方法适合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可以用画图法直观地理解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比较大的现象;而基础好的学生,通过“1个1/4小于3个1/4,所以1/4比3/4小”的推理过程,不仅能理解这种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还能通过逻辑推理,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教科书这样编排,有利于教师进行分层次教学,也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化,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生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教学时,不要强求用画图法或是用分数单位的比较来理解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在学生探究前,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提示,比如复习分数的画图方法,复习分数单位的相关知识,用这些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方法的选择提个醒,让学生意识到能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去。这样既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也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两种作用的有机结合,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2是比较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体现的是取相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少取的那部分越多这个道理。学生理解这个道理显然比较难,所以教科书在编排时采用了画图比较的方式,把抽象的道理寓于直观的线段图中,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在画图比较时,要强调两条线段的长度是一样长的,只是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份数的长度也不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地掌握比较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包括两个例题,作用分别是:例1探讨分数的基本性质,例2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简单应用并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例1从办数学小报这个情境入手来探讨分数的基本性质。选择办小报这个题材,一方面是学生有办数学小报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是因为小报的形状是长方形,与下面折长方形的纸的情境吻合,能把整个活动情境连接在一起,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教学时,可以多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一些分子、分母不相同,但分数的大小相同的一些事例,激发起学生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欲望。比如“丁丁分1个月饼的1/4给爸爸,分1个月饼的2/8给妈妈,丁丁分给爸爸妈妈的月饼是同样多的吗?”这些事例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有强烈的探究欲望的前提下,再来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操作、观察、思考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把操作、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动用多种感官来主动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0除外”。让学生理解分子、分母同乘0时,分母就变成0了,违反了分母不能为0的这个规定,所以在分数的基本性质里,特别强调“0除外”。

例2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简单应用,通过这样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和约分、通分的联系,为下一节学习做准备。

在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想“要把分母4变成8,分母应该扩大多少倍?那么分子应该扩大多少倍,分数的大小才不变呢?”使学生明白另一个数扩大多少倍是受前一个数扩大多少倍制约的,只有把前一个问题弄清楚了,才能决定后一步怎样办。学生的这种逻辑思维顺序是学生应用好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关键所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这个问题。

练习四中的练习题不要只满足学生怎么解答,要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么解答。7题趣味性和实用性,可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满足两个条件(每人分的同样多和猪八戒要三块),从而找出答案。

约分

约分和通分是紧接着分数的基本性质安排的,这些内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同时这些内容的学习又直接为后面分数的加减法的学习做准备。约分包

括2个例题,作用分别是:例1教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互质数,为约分的学习做准备;例2教学约分。

例1是以第一单元学生掌握的因数概念为认知基础,要求学生找12和30

的因数,重点放在“你发现了什么”的教学中。

对于公因数的概念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材是结合两个具体的数来描述的,教师可以总结给出也可以不总结,因为这两个概念重在应用。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试一试下面的互质数的概念不能忽略。她是在最简分数的基础上。组成互质数的三种特殊情况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①两个相邻的非零自然数组成互质数。

②两个不同的质数组成互质数。③1与其他任何非零自然数组成互质数)。

例2教学约分,这个例题的内容又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部分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约分,后部分主要教学约分的方法。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怎样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的分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完成对约分过程的理解。在学生理解了约分的原理以后,再教学具体的约分的方法。

关注下面最简分数的概念和化最简分数的方法。

练习五的5题出得比较精要,关注了一些易混点:一是没有除到两数互质为止;二是两个不同的质数组成互质数;三是最简分数概念等这些知识点。

通分

通分包括2个例题,作用分别是:例1教学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为通分的学习做准备;例2教学通分。

本节知识的编排方式与约分相似,有利于学生借鉴学习约分的方法来学习通分。

例1是以上学期学生学习的倍数概念为基础,要求学生找4和6的倍数的方式展开教学的。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为什么要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二是为什么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对于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学生一定要掌握。

教师们注意,可以补充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为后面学习分数的加碱混合运算打基础。

例2是把分数大小的比较和通分结合起来教学,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作为通分的认知需要,为通分的学习作动力方面的准备;同时通过通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注意,这里就介绍了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注意:练习六2题中“隔三天”是什么意思?不能理解的可以在教材上圈一圈,再找出答案。

分数与小数

“分数与小数”相对来说要简单些。包括分数化小数和小数化分数。分数化小数,基本依据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小数化分数,主要依据学生前面掌握的“一位小数就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就是百分之几等等”这方面的知识。分数与小数的学习沟通了两部分知识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沟通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

主要有3个例题,作用分别是:例1教学分数化小数;例2教学小数化分数;例3是小数和分数的互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例1教学分数化小数,基本依据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由于学生有这方面的学习基础,教科书直接呈现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再计算出结果的分数化小数的过程,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例2是小数化分数,主要依据学生前面掌握的“一位小数就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就是百分之几……”这方面的知识。因此教科书一开始就出现了在数轴同一个点上填小数和分数,用这样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原有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用这方面的知识和前面掌握的约分的知识来探讨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例3是小数和分数互化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具体事例,通过小树高度比较的情境图,引导学生把小数化成分数或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教科书同时呈现了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这两种比较方式,这样一方面全面应用了前两个例题掌握的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同时也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这里,分数化小数的分母不要太大,小数化分数时的小数一般也控制在两位小数的范围内(教科书中只出现了1个3位小数),这样有利于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化法的探讨上。减小计算难度是为了使教学的重点更集中。

特别注意:课堂活动的2题,计算完后要引导学生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在练习其中的1题可以及时运用,让学生先判断再化成小数。

整理与复习

(略)

对于整理与复习,要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梳理知识形成网络;通过整理复习要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第二单元长方体正方体

《标准》在“空间与图形”的编排体系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立体实物——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因此,从学生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上看,已经在一年级通过立体实物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能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进行正确的分类和识别。并在三、四年级和五年级上册分别学习了一些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和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教科书是在此基础上教学的,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由二维空间转化到三维空间的一次较深刻地认识,也是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重要基础,同时在经历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与获得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思想方法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与体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问题、你知道吗、整理与复习以及综合应用。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加强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加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教学,加强平面与立体的转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重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积累基本的数学

活动经验;

4、重视渗透“等积变换”的思想来测量不规则实物的体积

单元教学建议:

根据《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第二学段的基本要求和本单元教科书编排的特点,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眼、耳、口、手、脑并用,要注意为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提供直观、形象的表象支持,让学生在对具

体实物或模型的认识和描述中,丰富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在实际观察、剪拼、测量和比较中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几何体积的计算方法。

2.本单元需要大量不同形状与规格的教具和学具,要善于从身边寻找和发现教具和学具,教师示范并启发、鼓励学生用废旧物品和材料,加工改造成教具和学具,为本单元的教学做好教具和学具的充分准备,并通过学具的准备来初步感知所学图形的特征

3.要重视比划与估计在本单元教学中的运用,可以通过学生的用手比划面、棱、顶点,体会“平行”、“相对”和“相邻”的位置关系与特征,通过比划帮助学生建立各种体积单位的大小的观念。在具体计算之前,对形状、表面积大小、体积大小、结果可能是高一些还是矮一些,预先做一些估计后再进行测量或计算,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量感,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4.教学要注意面向全体,重视探索过程,一定要尽量让学生亲身经历,让他们亲自折一折、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在充分的交流、分享甚至争辩中,理解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本质特征和计算公式,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各小节教材分析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从实物抽象到直观立体图形,再到透视立体图形,通过多种操作活动感知和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体特征,(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等等)。

主题图既让学生感受一些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现实问题,有助于作好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心理适应性准备,同时,该情景还有利于在后面的学习中,作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资源。

例1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数一数,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针对教科书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各有多少个”,可以在独立尝试的基础上,展开小组交流。教师可进一步提出:怎样能数得又对又快?在学生交流中,注意手中的物品不动,抓住有顺序的数这个关键,进行评议和自主选择。在学生的多次交流体验中,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并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交流正确且有序的计数方法。

例2通过两个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并类比认识正方体的特征。第一个活动是研究长方体棱长的特征,第二个活动是认识长方体的面的特征。在教学时,都采用实际测量与交流的方式,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及它们的异同。

例3是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教科书呈现学生观察物体的情境,是为教师教学提供线索,即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所以在教学时可像赵爱丽老师讲授的《观察物体》那样,组织学生站在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然后画出观察到的形状图。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在“认识表面积”时,教科书提供了长方体的展开图,帮助学生理解表面积含义的同时,让学生去体会平面与立体的转化与对应,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当学生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之后,就能借助观察和已有的表象,自己探索出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

教科书建立表面积的概念的设计思路是:从感知“表面”到理解表面积,先感知一般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再到长方体、正方体这种特殊物体表面积的认识,即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个面的面积之和。

例1探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是没有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这样符合新的课程理念。

例2是利用例1所学的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里需要学生对计算方法灵活运用。(五个面、四个面)

此外,教科书在课堂活动和练习十中,增加了应用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素材。如要给数学书做一个书皮,至少要用多少书皮纸,只需算3个面的面积;而要求一个电冰箱的包装箱(无底)要用多少纸板,就要算5个面的面积。

《体积与体积单位》

“体积”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理解体积(或容积)的意义,是本单元的又一个教学的重点,它既是认识体积(或容积)度量单位的基础,也是探索并掌握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科书在例题、课堂活动以及练习中,通过丰富的观察、猜测、操作、实验等数学活动,感知并建立对体积与体积单位的认识。

例1首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感受任何一个物体都是要占有空间的,并且体验到由于物体的大小不同,所占的空间的大小也就不同。从而来建立体积的概念。

教学时我们可以像教科书上那样做一个实验,在投放土豆前,先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猜一猜,杯中的水位会发生什么变化?再向杯中放入土豆,验证前面的猜测。重点要对产生这种现象(水位发生变化)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是由于土豆占据了水原来的一些空间位置。在这里,还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列举一些像这样物体会占据空间的生活中的现象,并简单解释原因。

例2和例3是认识体积单位。例2重点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与棱长有关。从而借助学生原来掌握的长度单位建立起体积单位的概念。教科书呈现了1 cm、1 cm2,再出现 1 cm3,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到:1 cm3与前面所学的 1 cm、1 cm2一样都是计量单位,是计量体积大小的单位。同时,学生可以直观地辨析这三个计量单位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和怎样用体积单位计量体的体积的认识。

例3是帮助学生认识1 m3。因为1 m3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大的体积,教学时可借助学生身体、书包的堆积,通过学生多种亲身体验活动,感知物体的体积大小,估计物体的体积,充分地感知1 m3的实际意义。

例4是体积单位进率的探讨,教材通过模型直观与逻辑推理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以1dm 等于多少立方厘米?为例,通过模型的操作与演示,使学生直观理解1 dm3 =1000 cm 3,接着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推导出1 m3=1000 dm3,并对1 m3,1 dm3,1 cm3的进率关系进行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例5是在学生对体积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容积。通过倒牛奶的情境,让学生充分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关系,然后才给出了容积的定义。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能较明显的区分一个容器的体积和容积,教师尽可能找一些比较厚的容器(盒子、罐子、瓶子等),通过对容器的体积与容器能容纳物体的体积的比较,来体会一个容器的容积的含义。

例6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这里只呈现了容积单位,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常用体积单位的换算呈现出来,让学生加以认识与解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例1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计算公式。然后把正方体计算公式探讨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既体现了教材的引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2是计算公式的应用,通过应用提高学生对计算公式的掌握水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计算电脑包装箱的实际问题。在学生完成后,应当让他们交流一下自己的算法和思路,以巩固对计算公式的基本应用。在此要注意学生中间不同的思路:即长×宽×高或底面积×高。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让学生在开放自主的数学活动中,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而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应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知识来解决,而更多的现实问题却需要先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步骤。

例1粉刷教室。学生必须结合实际思考,粉刷的面有哪些,其中哪些地方不刷。因此,就不能机械地套用长方体表面积的一般公式。

例2是依据体积求物体质量的现实问题。即:已知单位体积(容积)的质量,可通过计算物体体积(容积)来算物体的质量。

例3是依据“等积变换”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可推广到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通过求水的体积的变化来求土豆的体积。另外,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还要让学生明白已知物体的体积、长和宽(或底面积),怎样求高。要让学生理解,正方体钢坯与长方体钢材的形状虽然不同,但体积不变。即:形变体积不变。这是解决这类现实问题的关键。

教学时,可让学生用橡皮泥捏一捏,通过实例感知。可设置一个讨论,橡皮泥形状变了,但从数学角度去分析,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达成这样的共识:不管形状怎样变,橡皮泥的体积都不变。有了这样的认识,再出示例3,学生就容易理解了。解决例3时,最好是分步解决,先求出体积,再去求长方体的高。知道了体积,如何去求长方体的高,这又是学生认知上的一个新问题。教师要加以引导。如果用算术方法算,这是逆用体积公式,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算式的意义。当然,也可在教学这个例题前,补充一个“已知物体的体积、长与宽,求长方体的高”的练习,这样分散难点,学生更能接受。

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通过“设想与摆放”、“记录与计算”、“交流与比较”以及“发现与思考”等系列活动,综合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四则运算以及探索规律等方面的知识解决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的加减法

分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法则,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三年级上册中学习的,并且三年级上册虽然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的加减法,但当时学习这些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积累一些感性知识。从本单元开始,才系统地学习分数加减法。

本单元学习的具体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利用加法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一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本单元教科书重点内容是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教科书在内容编写上具有以下的特点:

1、根据知识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分数加减法都只有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这两种情况,在计算方法上具有共性,因此把分数加减法结合起来安排例题和习题。

2、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理解数学知识。

3、内容贴近生活,现实性、趣味性强。

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法则),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教学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归纳、理解、运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课标要求,不随意增加难度。

1、要淡化数学概念的抽象定义,注重对分数加减法意义、运算法则及混合运算顺序的知识内容实质的理解、掌握和具体运用,淡化文字表述,减轻学生机械记忆的负担。这部分内容的研究重点一是用通分的方法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二是用约分的方法把不是最简分数的计算结果化成最简分数。

2、要突出通分方法,对学生不要求一定都用算式中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

数作公分母。这与以往的教科书不同,以往教科书通常要求通分要用算式中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要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题目中出现的数据较大,为了避免出现过大的数据运算,以减轻学生计算的繁杂性,而作出的要求。而现在《课标》在本学段关于数的认识中,只要求学生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的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因此,教科书关于分数运算所涉及的数据都较小,没有这样要求的必要,而且,例题直接用分母的公倍数通分再计算,显然比先求出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通分计算简便的多,所以,通分采用什么方法,要因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和题目数据的具体特征而定,不强求一致,只要学生能灵活解决就行了,那么,我们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要人为地加大练习题的难度,一定要注意数据不要过大,计算步数通常控制在3步以内。

(2)抓住知识的联系,促进学习迁移。

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在算理与计算形式上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科学地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认识基础,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同化新学知识,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顺利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扩展。

(3)注重法则的概括过程,发展归纳概括能力。

学生掌握运算方法通常是要经过由个体、抽象、概括,再到具体的发展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现实情境,以具体的计算为起点,让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练习和自己的体验,经过同伴间的交流,发现带有规律性的计算方法或程序,再启发他们,让他们用较为简短明了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形成便于他们理解记忆的方法(法则),之后再启发他们用自己概括出来的方法(法则)指导计算。在学生探索、发现、归纳、概括运算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给学生留足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观察发现、归纳,再交流、总结,进行自我修正完善。以达到发展学生归纳概括表述能力的目的。

本单元教科书教学内容安排了5个例题。

例1、例2着重教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法则)。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只是所要计算的数的范围比以前扩大了,所以教科书为了

减轻学生机械记忆的负担,淡化处理了分数加减法意义的概念。如例题1只有分数加减法意义的现实情境,而未出现分数加减法意义规范的文字概念。

例1是以工人为广场铺地砖准备收工时,几个工人讨论这几天为广场铺地砖进度的现实生活情节为问题情境,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图来呈现数学信息,并在情境图之后,呈现多个不同的问题,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例1(1)着重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迁移归纳能力。之前学生已有一定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如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直观的学过一些简单同分母分数(分母不超过10)的加减法,只是没有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法则);在本册教科书第一单元中,学生又系统的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通分、约分的方法,已建立起了分数以及分数单位的概念。所以本例首先结合具体的现实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的分数知识估算今天能否将这个广场铺完。教科书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分数的数感和估算的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例1(2)是接着例1第(1)个问题估算完成之后,安排的是让学生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教科书这样安排,目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现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实用价值,同时让学生迁移、归纳、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法则)。教科书为了巩固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同时让学生养成边计算边观察数据特点、简化计算的习惯,又用对话框提示说明:要注意把计算结果化成最简分数这一要求。

例1(3)、(4)是关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通过对比思考和图形辅助思考,主动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方法。

例2是以纯计算题的形式呈现的,并且是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过程。它展现了学生的两种不同的通分方法,目的在于引起老师们的注意:用通分的方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不一定要用算式中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而是要因具体情况而定。因为《标准》在本学段第七条中,关于数的认识只要求学生“能找出10以内的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所以本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涉及的分母数据均不大,而且它们的最小公倍数都要求在100以内,而且通分计算时可以不一定找题目中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练习十五的“思考题”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引导班上的优秀学生去探索发现,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发展空间。

例3、例4注重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教学完例1、例2之后,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里主要是把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推广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时通过运算提高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学生对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掌握得比较牢固,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什么可以推广运用于分数,因受学生已有知识的限定无法说明,所以教科书就通过现实情境来让学生理解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例3的教学内容是没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带分数。本例以操作与计算(计算又含两种算法,一是一次通分,再计算,二是分步通分再计算)两种策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进行运算的合理性,同时巧妙的设置了体现带分数含义的背景,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带分数,并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带分数的实际意义、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如果学生先算出的是假分数,可讨论如何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例4的教学内容是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科书通过两种不同策略、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自然的展示出了不含括号和含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结合实际进行运算的顺序,便于学生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为什么要先算括号里的道理。同时教科书还呈现了“我把全班同学看成单位1”和“算式中的1可以看成……”这样的对话框,利于学生结合具体事例理解为什么可以把1看成一个分子分母相同,并且分母与所减分数的分母相同的假分数的原因。还要注意,此题中体现了减法的性质。

例5着重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学生除了会推广加法的运算定律到分数以外,还要训练试一试中的题型。

练习十六安排了11个练习题和一个思考题。题目呈现形式多样,题材丰富,贴近生活。素材涉及地形面积、生活时间安排、文体活动等内容。第1~5题主要是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第6,7题是巩固运用加法运算律使一些分数运算简便。安排这样的练习题,目的是使学生灵活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简便运算的技巧。第8~11题是综合性练习题。安排这些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这部分知识与生

活的联系。其中第8题的素材涉及恐龙,第10题的素材涉及人一天的睡眠时间等知识。目的是拓展知识、扩大知识面,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随处可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思考题是一道规律性较强的题目,放在这里主要是活跃学生思维,孕伏代换思想。如:12+14可以这样算12+14=2+14=34,也可以这样算,12+14=(1-12)+(12-14)=1-14=34;同样,12+14+18=4+2+18=78或12+14+18=(1-12)+(12-14)+(14-18)=1-18=78;同理,12+14+18+116=1516。其结果均为n-1n(n为自然数),所以12+14+…+1256=255256,因此本思考题不仅计算的结果有规律,而且解题思路独特。

综合应用:一年“吃掉”多少森林

本课是以节约和环保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采用程序式设计,首先测量具体的筷子的体积;然后要求学生汇报从网络、书报及其他途径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信息汇总;第三进行讨论分析,得出13亿人如果每年用一双松木筷子,大约要耗费掉多少森林;最后,要求学生对这些结论进行反思,获得对环保和节约的深层次认识。

第四单元方程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等式及其性质、方程及其解法、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设计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方程、解方程、解决问题和整理与复习六个小节。

本教科书按照《标准》的基本理念,同时考虑到二三学段学生学习衔接的需要,我们着重从下面加以设计

1、突破方程的传统设计。用方程核心思想--等量来构建数学模型。

2、用方程核心思想--构建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这种数学模型的组合要素就是生成事件的基本要素。

3、突现方程的应用地位。

单元教学建议

由于本单元涉及的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对小学生来讲基本上是陌生的,因此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2

3数学模型的构建和推广。

数学模型的构建,不只是在黑板上,也不只是在少数优秀学生的口头上,而是要形成在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里。因此,教师要非常重视每一个学生对所学习的数学模型知识的认识,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叙述形成以后,教师要视其情况给予归纳和小结,强调其关键意思和关键文辞。问题解决,与过去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相比,从量上和形式上做了大量的删减,只是呈现了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要素——构建等量,列出等式(方程)。对于类型方面是无法一一顾及的,只要方法上能够运用就行了。训练中突出抓等量,列方程。

4

方程的学习与其他知识的学习一样,一定会遇到两极分化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在探究等式的性质时,教师要非常细心地观察各组学生的表现和他们获得的结论,只要他们基本获得需要的数学思想和结论,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提出不同的方案,包括错误的方案。教师应本着求同存异的思想,允许不同的想法存在,同时鼓励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寻求大家都能理解的方法和自己独特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既能用自己的方法,也能用别人都理解的方法,就达到融会贯通了。

用字母表示数

内容上安排了5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2个练习。

例1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主要通过失物招领来体现用字母表示数的另一个重要的意义,这就是用字母表示数具有不确定性。

教科书通过两个小孩的对话和讨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种不确定性以及在这个生活情境中的作用,并用学生谈生活中用到的字母表示数的事例,加深学生对这种不确定性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字母来表示钱数,它的实质是为了防止冒领,防止的方式是应用了用字母代表数的不确定性。这样深刻揭示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加深学生对为什么要用字母来表示钱数的理解。

例2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用字母表示数具有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把这个意义应用到具体的数学情境中。注意数字与字母相乘时乘号的省略方法和省略的原因。

例1和例2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有字母表示数后的式子代表的是那个数量,为练习的8题的突破打下基础。此题理解起来有很大的困难。

例3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的两数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普遍适用性。其中(2)题求代数式的值,只方法指导,看起来很简单,学生理解有困难。练习十六的6题就是这个类型。

前面的3个例题都是用字母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而在后面的两个例题中,则是整个公式或数量关系中的数都用字母表示。这样,不仅展示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更为广泛的用途,同时也能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同时为后面方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4教学用字母表示面积和周长公式。要告诉学生这里用什么字母代表什么数没有强行的规定,但是有大家共同遵守的一些习惯,这样使学生对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又不至于学得过“死”而妨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例5教学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时不要仅限于教材所呈现的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应及时拓展速度、时间、路程等关系。

等式

本节教科书内容是课改以后增加的内容。包括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一个练习。

例1呈现等量和等式的意义,建立等量和等式的概念。在学生进一步体会等量与等式关系的基础上得出等式的定义。

例1的教学,必须突出直观的图形与抽象的数字之间的联系,揭示出三个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整体到局部,依次引导学生说明“总人数”、“男演员人数”、“女演员人数”。在例1里建构等式时,思考“男演员的人数可以怎样表示”时,先要将“40——男演员人数”和“(55-15)——男演员人数”并排写,让全体学生能够体会到同一个量的两种表示形式,这在数学上叫做同量或等量。只有学生明白了这个意思后,才能把左右的等量用等号联结起来。在以下的“试一试”和“分组关系”的教学中,也要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教与学。

例2探索等式的性质。从天平入手,让学生初步理解含未知数的等式,为下一节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同时在天平直观形象的支持下,帮助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先呈现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克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再在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课:故乡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句。 3.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 教材简析 也许你吃过菱角吧?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他的故乡,去看看长满菱角的池塘,去听听采菱人欢乐的笑声,当然,也“品尝品尝”美味的菱角。 全文共有5段,第1段写故乡长满菱角的池塘远看似大大小小的水墨画。第2段写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一过“黄梅”,菱叶就挤满池塘,菱盘上缀满小花。第3段写临近中秋,采菱女采“头朝菱”的情景。第4段写采菱时节,家家户户飘出的菱香。第5段写“我”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句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解读与提示 * “散漫”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很准确,也很有意思,它体

现出一种随意、自在的美。 * “黄梅”在这里不是水果,是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 * 从“黄梅”前的“细小”“疏疏朗朗”到“黄梅”后的“涨满”“密密匝匝”,可见菱角的盛期是在“黄梅”之后。 * 多美的池塘呀!它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充满了快乐和希望。 * “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 * 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难怪孩子们也那样迫不及待!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他们内心的喜悦与急切吧! * 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呀!教学中要引导孩子们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简单的文字描绘出的和谐、欢乐的场面。 * “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我”又想起故乡的“水墨画”了……这是多么惬意的场景呀!要引导学生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 * 识字与写字教学:“嚼”是多音字,嚼舌根,倒嚼,咀嚼,本文念。书写的重点在“菱”“馨”“掐”“嚼”这几个字上,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和不要多笔少点。 * 课后1题:有感情地品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此题有助于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情感。 * 课后2题: ⑴“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 ⑵“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测试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一单元测试题 (分数的认识) 一、填空。

七、解决问题。 1、某校有24人参加市华罗庚数学竞赛,结果有18人获奖,获奖人数占参加竞 赛人数的几分之几? 3、一种彩纸,甲商店8张要价3元,乙商店6张要价2元,如果布置教室要用这种 彩纸,派你去选取购,你会选择哪能家购物?为什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二单元)测试题 (长方体、正方体) 一、填空题。 1、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一瓶墨水是60();(2)大卡车油箱的容量是160()。 2、()m3=18dm 3=( )cm3 3、4.5L=( )dm3= ( )m3 4、28m2= ( )dm20.2m=( )cm 5、用一根长56cm的铁丝焊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如果长是6cm,宽是4cm,高是 () 6、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30cm,它的体积是()dm3,表面积是() dm2。 7、一个棱长10cm的正方体切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表面积是()。 二、判断题。 1、长方体水箱的容积也就是它的体积。() 2、棱长6cm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3、体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表面积也一定是相等的。() 4、如果一个长方体有两个相邻的面是正方形,这个长方体实际上就是一个正方体。 () 5、把一个正方体截成两个体积相等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正好是原来正方 体表面积的一半。()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dm,它的表面积是()dm2 A、8 B、12 C、36 D、24 2、一个杯子里装了500mL水,我们就说杯子的()是500mL.

(完整word)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解决问题试题训练 姓名:年级: 1、把24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根? 2、24根小棒,每8根1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3、第1排摆32根小棒,第2排摆4根小棒。第1排的根数是第2排的几倍? 4、一双袜子3元,一双鞋子24元,一件衣服36元,一双手套6元。 (1)买7副手套,要多少元? (2)1双鞋子的价格是1双袜子的几倍? (3)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5、学校买来40个篮球,8个足球。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几倍? 6、1件衣服钉5颗扣子。 (1)40颗扣子可以钉几件衣服? (2)9件衣服需要多少颗扣子? 7、猴子有18只,松鼠有3只,猴子的只数是松鼠的几倍? 8、一个文具盒8元,一盒水彩笔6元,一个橡皮擦3元,一副三角板5元。(1)小兵买5块橡皮要多少元?用这些钱去买三角板,可以买几副? (2)小强买7盒水彩笔,需要多少元? (3)小英买6个文具盒,需要多少元?她带了50元,还剩多少元? 9、学生做操,每排站8人,站了3排。一共有多少人?如果每排站6人,可以站几排呢?

10、一本书6元,30元可以买几本? 11、盘里有21条鱼,我把这些鱼平均分给你们7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几条鱼? 12、商场运来36个皮球,把这些皮球装在6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个皮球? 13、班上领来40盒花生奶,每组分8盒。可以分给几个组? 14、二(1)班同学在操场上排队做操。 (1)每排站6人,站了6排。全班有多少人? (2)如果站成4排,平均每排站几人? 15、我们一共有24人。每只大船坐4人,每只小船坐3人。如果都坐大船,要几只?都坐小船呢? 16、钢笔每支6元,书包的价格是钢笔的4倍。书包的价格是多少元? 17、一盒饼干4元,一盒牛奶2元,一瓶果汁5元,一盒巧克力6元,一盒糖果20元。 小琴买同一种食品刚好用了18元,可能买的是什么? 18、我们班有36人,每组6人,可以分几组?如果分成4组,平均每组几人? 19、王老师用24元买下面的一种布娃娃,作为新年联欢会的礼物。她最多可买几个?最少可买几个? 20、二(1)班有5个学习小组,每组都是8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21、一共有9只猴,每只猴分4个桃。38个桃够分吗?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练习题[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细心计算。[10分] 80-60= 50+20= 95-80= 73+20= 83-9= 47+8= 56-34= 23+55= 3×7= 49÷7= 4×8= 32÷4= 5×9= 18÷9= 6×4= 12÷2= 8×7+8= 63÷7+26= 6×7-25= 48÷8+45= 二、按要求写数。[4+4+4+6=18分] 1.看图写数。 [ ] [ ] [ ] [ ] 2.照样子写一写。 3259 = 3000 + 200 + 50 + 9 6250 = + + 8090 = + 3 ①人的心跳通常每小时四千八百次。 [ ] ②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约是八千八百四十四米。 [ ] ③四川的人口约八千七百五十万人。 [ ] ④长江全长约六千三百米。 [ ] 4.按照规律依次写出后面三个数。 6995 6996 6997 6998 8967 8977 8987 8997 5696 5796 5896 5996 三、仔细填空[6+3+6+1+4+1+3+4+1+1+1+2=33分] 1.[ ]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 ],[ ]个一千是一万。100个十组成的数是[ ]。由8个千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 ],读作[ ]。 2.帮小动物找邻居。 3.在○里填上>、<或=。 8793 7938 1025 989 625 736 4102 4184 3796 3795 5208 5000+200+8 4.估一估。 大约200粒大约[ ]粒大约[ ]粒 5.用3、5、0、6四个数字组成的四位数中,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只读一个0的数是[ ],一个0都不读的数是[ ]。 6.一个五位数减少1是四位数,这个数是[ ]。 7.□里最大填几。 □326<6489 3□06<3793 52□6<5249 千百十个千百十个 999 6009 5099 千百十个百十个 千百十个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材料)

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资 料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位数不够时,用0补位,再点上小数点。 2、两个小数相乘的积的一般规律:两个不为0的数相乘,当一个因数比1小,它们的积比另一个因数小;当一个因数比1大,它们的积比另一个因数大;当一个因数等于1,它们的积等于另一个因数。 3、小数乘法的估算:通常是把不是整个、整十、整百的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个、整十、整百的数后再估算。关键:是化繁为简,能方便计算。 4、求积的近似值:通常是根据题目要求或实际需要,确定应该保留几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5、解决问题: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再算出结果。如本单元典型数量关系: (1)读天然气表、电表或水表,算本月的费用通常是:

①本月读数-上月读数=实际用量②单价×实际用量= 本月费用 (2)出租车计费,通常有: ①起步价+规定路程以外按一定单价计价的出租车费=一共要付的费用 ②演变:(一共要付的费用-起步价)÷起步价规定路程外的单价+起步价包括的路程=总路程 注:上网费、停车费与出租车费道理相通。 (3)工程问题中,通常有: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演变一: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队数=工作总量 演变二: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队数=工作效率 演变三: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队数=工作时间 注:每一个基本的数量关系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演变方式。 第二单元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 1、图形平移后形状、大小都不变,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描述图形的平移路线时要说清楚图形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平移前,先确定一个点,看这个点会平移到哪儿,保证平移的格数正确;二是注意看原来的图中的每条线段各占几格,保证图形和原来一样。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资料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全 册知识点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 一、分数 1. 将一个物体或者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2.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1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3.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分母越小,分数单位越大。 4. 最大的分数单位是( 21 ),没有最小的分数单位。 5. 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商相当于分数值。 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 6. 如果用a 表示被除数,b 表示除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a ÷b= b a (b ≠0) 7.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 8.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真分数<1)。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假分数≥1)。 9. 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10. 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11.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12. 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13.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14. 如果小数是大数的因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小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15.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且分子、分母比原来小的分数的过程叫做约分。 16.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17.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8. 用短除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19. 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这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大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西师版小学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解决问题试题训练 1、把24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根? 2、24根小棒,每8根1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3、第1排摆32根小棒,第2排摆4根小棒。第1排的根数是第2排的几倍? 4、一双袜子3元,一双鞋子24元,一件衣服36元,一双手套6元。 (1)买7副手套,要多少元? (2)1双鞋子的价格是1双袜子的几倍? (3)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5、学校买来40个篮球,8个足球。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几倍? 6、1件衣服钉5颗扣子。 (1)40颗扣子可以钉几件衣服? (2)9件衣服需要多少颗扣子? 7、猴子有18只,松鼠有3只,猴子的只数是松鼠的几倍? 8、一个文具盒8元,一盒水彩笔6元,一个橡皮擦3元,一副三角板5元。(1)小兵买5块橡皮要多少元?用这些钱去买三角板,可以买几副? (2)小强买7盒水彩笔,需要多少元? (3)小英买6个文具盒,需要多少元?她带了50元,还剩多少元? 9、学生做操,每排站8人,站了3排。一共有多少人?如果每排站6人,可以站几排呢?

10、一本书6元,30元可以买几本? 11、盘里有21条鱼,我把这些鱼平均分给你们7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几条鱼? 12、商场运来36个皮球,把这些皮球装在6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个皮球? 13、班上领来40盒花生奶,每组分8盒。可以分给几个组? 14、二(1)班同学在操场上排队做操。 (1)每排站6人,站了6排。全班有多少人? (2)如果站成4排,平均每排站几人? 15、我们一共有24人。每只大船坐4人,每只小船坐3人。如果都坐大船,要几只?都坐小船呢? 16、钢笔每支6元,书包的价格是钢笔的4倍。书包的价格是多少元? 17、一盒饼干4元,一盒牛奶2元,一瓶果汁5元,一盒巧克力6元,一盒糖果20元。 小琴买同一种食品刚好用了18元,可能买的是什么? 18、我们班有36人,每组6人,可以分几组?如果分成4组,平均每组几人? 19、王老师用24元买下面的一种布娃娃,作为新年联欢会的礼物。她最多可买几个?最少可买几个? 20、二(1)班有5个学习小组,每组都是8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21、一共有9只猴,每只猴分4个桃。38个桃够分吗?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口算题

整数加减法 110+660= 480-20= 680-44= 280+40= 570-220= 90+770= 120+60= 590+70= 390-80= 980-560= 440-110= 120+530= 980+120= 670+210= 550- 120= 280+120= 370-210= 460+140= 530-230= 720-520= 整数乘除法 320×8= 240×5= 120÷5= 450×0= 250÷5= 125×8= 303÷3= 400×50= 150÷2= 900×6= 25×80= 120÷50= 801×9= 300×30= 200÷8= 350÷5= 700÷5= 630÷9= 360×2= 310×30= 小数加减法 1.2+ 2.8= 3.6-1.6= 4.12+ 5.18= 0.65-0.35= 0.14+0.26= 3.5+2.4= 3.26-1.16= 22.5+23= 0.14+10.46= 0.23+0.37= 7.2-5.2= 5.6+4.4= 0.84+3.16= 10.2+0.8= 10.2-5.1= 0.56+0.04= 3.78+0.22= 9.86-4.56= 3.2-2= 5.54-4.44= 小数乘除法. 1.24×5= 0.8× 2.5= 2.4×0.5= 1.25×0.8= 4.5×0.4= 0.7×0.6= 0.25×40= 0.6×60= 3.75÷0.5= 9.9÷3= 8.5÷0.5= 6.82÷2= 8.5÷5= 1.11÷0.3= 1÷0.25= 2÷0.8= 3.5÷0.7= 7.2÷8= 0.21×0.3= 5.1×0.4= 分数加减法 3/4-1/2= 1-1/8= 11/12-1/6= 1/5+1/4= 1/2-1/3=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下方程测试题

数学方程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姓名: 得分: 一、填空。(每空0.5分,共21分) 1、学校有故事书200本,比文艺书多X 本,文艺书有( )本,两种一共有( )本。 2、苹果树有a 棵,梨树是苹果树的3倍,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 )棵,梨树比苹果树多( )棵。 3、六年级有男生m 人,比女生多n 人,女生有( )人,(m -n )÷m 表示( )。 4、如果a=3,那么3a -0.3=( ),如果2a +3=9,那么3a -8=( );如果3X +4=22,那么,9X -6=( )。 5、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比X 的3倍少y 的数( ) (2)M 比N 的一半多多少( ) (3)A 与d 的和的一半是多少( )(4)C 与d 的和减去它们的差( ) 6、A 、B 两地相距s 千米,甲车3小时行完全程,乙车4小时行完全程。 (1)s ÷3表示( ) (2)s ÷4表示( ) (3)s ÷3-s ÷4表示( ) (4)s ÷(s ÷3+s ÷4)表示( ) 7、正方形的边长是X 米,它的周长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如果用a 表示长方形的长,b 表示长方形的宽,c 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那么C=( ) 8、杨树有A 查,是松树的4倍,松树有( )棵,两种树一共有( )棵。 9、五(1)班有学生X 人,其中女生25人,男生有( )人,男生比女生少( )人。 10、练习本每本A 元,买B 本付出10元,应找回( )元。 11、一本书有A 页,3天读了B 页,还剩下( )页,平均每天读( ),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 )天才能读完。 12、一辆汽车m 小行了n 千米,照这样计算,行a 千米需要( )小时,b 小时可以行( )千米。 13、一辆汽车m 小时行了n 千米,平均每小时行了( )千米,平均每行1千米需要( )小时。 14、水果店运进200箱苹果和300箱梨,每箱梨重a 千克,每箱苹果重b 千克。这个商店共运进苹果( )千克, a -b 表示( ),运进的苹果比梨少( )千克。 15、已知a=3,b=1,那么2a -5b=( ),a 2 -b 3 =( ),a 3 - b 8 =( )。

2017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5名,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有提高,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得更多的是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体验收获的乐趣。每位学生都很天真活泼,他们在学习上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在学习的探究上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基于他们无限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好数学。但是在遇到思考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时,学生思维就打不开。因此本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学生体验的思维的乐趣及成功获得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数学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因此在教学时注重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密切接触,培养其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课堂教学常规还有待于尽早进行规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导学内容分析: (一)、学习任务,目的,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

最新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专项练习

1,一个盛药水的长方体塑料箱,里面长是0.6米,宽0.25米,深0.5米,如果把这一整箱药水装入每瓶可装400毫升的小瓶中,这箱药水最少装多少瓶? 4、一个正方体钢坯棱长6分米,把它锻造成横截面是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的长方体钢材,钢材长多少米? 5、一个长方体油桶,底面积是18平方分米,它可装43.2千克油,如果每升油重0.8千克,油桶的高是多少分米? 6、在一只长25厘米,宽20厘米的玻璃缸中,有一块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这时水深15厘米,如果把这块铁块从缸中取出来,缸中的水深多少厘米? 7、一个长方体油箱,底面是一个正方形,从里面量边长是6分米。里面已盛油144升,已知里面油的深度是油箱深度的一半,这个油箱深多少分米? 8、一个房间内共铺设了1200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2厘米的木地板,这个房间共占地多少平方米?铺这个房间共要木材多少立方米? 9、一段长方体钢材,长1.6米,横截面是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厘米刚重7.8克,这块方钢重多少? 10、用铁皮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油桶,长和宽都是4分米,高6分米,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桶内放汽油,每升油重0.82千克,这个

油桶可装汽油多少千克? 11、一块棱长是0.6米的正方体的钢坯,锻成横截面是0.09平方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钢材有多长?(用方程解答) 12、一个长方体玻璃缸,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缸内水深12厘米。把一块石头浸入水中后,水面升到16厘米,求石块的体积。 13、要制作12节长方体的铁皮烟囱,每节长2米,宽4分米,高3分米,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14、小敏房间的地面是长方形。长5米、宽3米,铺设了2厘米厚的木地板,至少需要木材多少立方米? 15、一辆运煤车从里面量长2.5米、宽1.8米,装的煤高0.6米,平均每立方米煤重1.5吨,这辆车装的煤有多少吨? 16、一种无盖的长方体形铁皮水桶,底面是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高1米。做一只这样的水桶至少要多少铁皮?这只水桶能装水多少升? 17、体育场用37.5立方米的煤渣铺在一条长100米、宽7.5米的直跑道上。煤渣可以铺多厚? 18、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儿童游泳池,长40米、宽14米,深1.2米。现在要在四壁和池底贴上面积为16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瓷砖,需要多少块? 19、一个长方体的容器,底面积是16平方分米,装的水高6分米,现放入一个体积是24立方分米的铁块。这时的水面高多少?

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金凤小学2015——2016学年度下期五年级(1)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5人。从上期平常学习和期末考试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掌握得较为牢固,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二、教材分析 1、数与代数本册教科书有关数与代数的知识安排了分数;分数加减法和方程。这几部分内容联系是紧密的,分数的学习是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以及学生前面掌握的整数四则计算是学生学习方程的基础。 2、空间与图形本册教科书在空间与图形安排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在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中,充分体现“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通过观察物体、制作模型、数学实验等方式,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在这些表象的支持下,通过亲身体验来帮助学生获得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本质特征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本册教科书的统计与概率安排的是折线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形式。学习重点不放在如何制作统计图上面,而是放在如何运用折线统计图来了解信息,应用信息上面,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达到增强学生统计观念的目的。 4、实践与综合应用本册安排的综合应用有三个: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一年吃掉“多少森林”,发豆芽。在编写方式继续采用了程序性的活动方式,为学生设计出基本的活动程序并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活动,并在每个程序下面都给学生留有记录、分析、计算和写建议的地方,明确要求学生参与整个活动过程,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能找出10以内两个非零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知道分数和除法、分数和小数的联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成分数) 3、会进行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运算及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4、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用方程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并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6、通过实例,了解体积(或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单位长度的实际含义。 7、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这些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8、进一步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倍数、因数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我要理解和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我能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难点是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学法指导: 1、自学教材第1-3页,尝试完成例1、“议一议”,并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 2、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并总结规律方法。 3、针对预习中存在的疑惑点,课上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学习例1): 1、观察教材第1页的主题图。 写一写从图上看到的内容:图上有()行士兵,每行()个,一共有()个。 列式:()或者() 4和9是36的()。36是4的(),也是()的倍数。 2、还可以怎样排?并填空。 36=1×() 36=2×() ×() 36=3×()()×9 我知道:36的因素有的(),36的最大因数是(),36最小因数是()。 3、观察下列算式,跟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15×2=30 24×3=72 50×7=350 120×5=600

1、小组合作探:24的因数有哪些? 汇报讨论结果,并说一说求因数的方法。 24的因数有、、、、、。24的最大因数是(),24最小因数是()。也可以这样表示: 24的因数 2、完成教材第3页课堂活动“想一想、说一说”。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①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最大的因数是(),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的。 ②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的。 三、达标测评:快乐闯关。 第一关:找因数 15的因数有(),15最小的因数是(),15最大的因数是() 15是()的倍数。 第二关:用长方形(正方形)表示16和21的因数分别有哪些? 第三关:判断 (1)2是因数,4是倍数。() (2)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15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4)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 (5)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6)5是30的因数,30是5的倍数。() 第四关:知识拓展 1、找出18的所有因数:() 2、、根据45÷5=9,我们说()是()和()的倍数,()和()是()的因数。 3、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24,这个数是()。

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一、倍数与因数 1.倍数、因数 第1课时倍数、因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认识倍数、因数,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一个数倍数、因数的特点。 2.能根据因数、倍数的意义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3.了解相关数学的趣味知识,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倍数和因数,并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讲故事引入主题图,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孩子们听过韩信点兵的故事吗?韩信点兵的计算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的一项重大创造,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出示第1页主题图)这就是韩信点兵图,从这幅图上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谁能列式解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9×4=36 36÷2=18 2.让学生根据所列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的3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新课 1.认识自然数,界定研究范围 (1)认识自然数 老师让学生说一说刚才列式时所用的数都是些什么数?你还知道哪些数是整数? 待学生回答后老师指出像0、1、2、3、4、9、18、36……这些整数都是自然数。 (2)认识非零自然数 你知道哪些数是非零自然数?引导学生说出除零以外的所有自然数。并板书:非零自然数 (3)界定研究范围 老师指出我们这个单元探讨的范围都是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今天我们就在这个范围内研究因数和倍数并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2.教学例1 (1)初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①出示例1的情境图老师问:36名士兵排成()排,每排()人,根据这幅图你能列出哪些算式? 生可能列出 9×4=36 36÷9=4 板书这两个算式 ②在9×4=36这个乘法算式中,9、4、36分别叫什么?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回答后老师指出:在这个算式中我们还可以说4是36的因数,9是36的因数,这个算式还反映了9的4倍是36,4的9倍是36,所以36是9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 ③小结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个非零自然数相乘,两个因数都是积的因数,而积是两个因数的倍数。 ④让学生联系乘法算式思考36÷9=4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指导学生说出非零自然数相除,商是非零自然数,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商和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2)理解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①议一议。老师出示9×4=36,2×2=4两个算式,让学生议一议4是因数还是倍数? 待学生交流后老师问: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 ②判断。4是因数对吗?为什么? ③小结。倍数和因数存在于特定的范围,离开了特定范围,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就不存在了。 (3)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①画一画、议一议 同学们,每排人数要一样多,这些士兵还可以怎样排列?请同桌在纸上画一画、议一议。 ②写乘法算式 让学生根据上面的信息写乘法算式。 ③同桌交流。 让学生任选一个乘法算式,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④让学生说一说36的所有因数有哪些?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有序地板书 36的所有因数(1,2,3,4,6,9,12,18,36)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完整版】

备课本西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第一单元单元计划 本单元的教材,共分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与运用,主要以写景为主。教学本单元教材时,可以以朗读为主,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象,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放手让学生去品读感悟,或许能给我们一个惊喜:学生的发现也许是我们成人所不能感悟到的。 本单元的“积累与运用”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联系紧密,既注意了美词佳句、写景方法的复习巩固,又注意了单元知识的扩展。“语海拾贝”是积累古诗中的写景佳句;“综合性学习”旨在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介绍世界自然风光,扩展学生眼界,提高语文素养;“习作百花园”为学生将本单元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用于写作实践创造了条件。 在本单元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感悟、多体验、多表达,感受阅读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阅读过程中,让他们主动认识并正确书写生字,自觉主动背诵相关课文、段落,抄写妙语佳句,相信他们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1.看海 作者:徐蔚南精读课文(讲授课)教材简析 《看海》是一篇描写潮水变化的散文,作者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细致生动地描述了海潮的千姿百态,变幻无穷。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并积累相关的词语以及文中优美的词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及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像,了解海潮的千姿百态和变幻无穷。 教具准备 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方法 品读感悟法情感朗读法指导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最新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 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用知道的计数单位数出数量在万以内的数。 2、了解百位和千位的意义,初步建立数位的基本概念,能理解不同数位上的书表示的含义,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4、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个数进行初步的估计判断和推测,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猜测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在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结合数突破“翻坎数”。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卡片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主题图,P2—P2例1、例2 、例3。课堂活动1、2、3、4。 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 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 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2、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 3、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能充分的感受到数数的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知道10个一是十(边说边摆10个一根小棒, 再出示一捆小棒。)并板书:10个一是十。 2、请学生摆10捆小棒,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同桌可以合作摆一摆,从而得出10个十是一百。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小朋友已经会数100以内数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还会遇到很多的数。请小朋友打开书第1页,看一看,你看到些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独立看书,再指名说一说。 4、师:刚才小朋友通过看书知道了塔高465米,飞机飞行高度8000 米,每小时飞行900千米,实验小学有1200多人。这些数都超过了100,都比100大。 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我们先来数数。 并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数数 (一)、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一张印有100个小格方块的灯片,先让学生数一数一块有多少个格子(100个),然后再看着灯片一百一百地数: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九百、一千。 师:刚才我们数了几个一百就是一千? 生: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1000) 2、在计数器上拨珠数。 师:在计数器上怎样拨一百? (1)请学生自己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生:在百位上拨一颗珠子就是一百。 (2)请学生边数数边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三百……九百、一千,并对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出一千这个数的。 (3)指名全班交流。 3、在直条图上数数。 教师出示有刻度的直条图,先让学生认识一格表示一百,再让学生从0依次数出100、200、300、……

西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全套

西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全套 1.认真思考,对号入座 (1)在26、12和13这三个数中,( )是( )的倍数,( )是( )的因数,( )和( )是互质数. (2)一个数,千位上是最小的质数,百位上是最小的奇数,个位是最小的合数,其余数位上的数字是0,这个数写作 ( ). (3)根据要求写出三组互质数. 两个数都是质数( )和( ). 两个数都是合数( )和( ). 两个数中一个数是质数,一个数是合数( ). (4)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36 ,这个数是( ),它的所有因数有( ),这个数的最小倍数是( ). (5)a=2×3×5,b=2×5×11,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 A=2B,A是(),()的(),2和()是()的(). (6)把210分解质因数:45=( ). (7)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5,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8)一个两位数同时能被2、5、3整除,这个两位数最大是( ),最小是( ). (9)把下面的合数写成两个质数和的形式. 15=( )+( ) 20=( )+( )=( )+( ) (10)如果2□4能被3整除,那么□里最小能填( ),最大能填( ). (11)8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2.仔细推敲、辨析正误 (1)18÷9=2,我们就说18是倍数,9是因数.( ) (2)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因数大.( ) (3)因为11和13是互质数,所以说11和13没有公因数.( ) (4)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是1.( ) (5)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6)两个奇数的和一定能被2整除.( ) (7)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8)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9)自然数除了偶数,就是奇数.() (10)一个非0自然数至少有两个因数,无数个倍数.() 3.反复比较、慎挑细选 (1)一个质数的因数有( )个. ① 1 ② 2 ③ 3 (2)24是4和6的( ). ①公因数②公倍数③最小公倍数 (3)在100以内,能同时被3和5整除的最大奇数是( ). ① 95 ② 90 ③ 75 (4)从323中至少减去( )才能被3整除. ①减去3 ②减去2 ③减去1 (5)20的质因数有( )个. ① 1 ② 2 ③3 (6)下面的式子,( )是分解质因数. ①54=2×3×9 ②42=2×3×7 ③15=3×5×1 4.找出下列数中的合数,并把它们分解质因数. 20 29 45 53 91 102.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因数和倍数: 1、像0、1、2、3、4、5、…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2、像-3、-2、-1、0、1、2、3、4…这样的数是整数。 3、自然数包括0和正整数,所以,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 4、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5、既没有最大的整数,也没有最小的整数。 6、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如:4×5=20,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 7、找倍数的方法:从1倍开始有序的找。 8、倍数的特点:1、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数无限的; 2、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3、没有最大的倍数。 9、找因数的方法:用想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的方法一对一对有序的找比较好。 10、因数的特点:1、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最小的因数是1; 3、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11、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质数。 12、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 1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4、2是唯一一个是质数的偶数,其余的偶数都是合数。(除2外,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15、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16、1是(0除外)所有自然数的因数。 17、2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 18、几个质数的积是偶数时,其中一个质数一定是2. 19、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2、4、6、8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 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 20、3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9的倍数和3的倍数相同,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是9的倍数的数是9的倍数,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21、是2的倍数的数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奇数。 22、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非0的自然数中,最小的偶数是2。) 23、非0的自然数中,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4、不是0的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按它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和1. 25、3个连续的自然数组成的三位数一定是3的倍数。 26、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最新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最新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位数不够时,用0补位,再点小数点。 2.两个不为0的数相乘,当一个因数比1小,它们的积比另一个因数小;当一个因数比1大,它们的积比另一个因数大;当一个因数等于1,它们的积等于另一个因数。 3.做乘法的估算,通常是把不是整个、整十、整百的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个、整十、整百的数后再估算。关键是化繁为简。 4.求积的近似值,通常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应该保留几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5.解决问题: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再算出结果。如本单元典型数量关系: (1)读天然气表,电表或水表,算本月的费用通常是本月读数-上月读数=实际用量单价×实际用量= 本月费用 (2)出租车计费,通常有 起步价+规定路程外按一定单价计价的出租车费=一共要付的费用 演变一:(一共要付的费用-起步价)÷起步价规定路程外的单价+起步价包括的路程=总路程上网费、停车费与出租车费道理相通。 (3)工程问题中,通常有: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演变一: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队伍数=工作总量 演变二: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队伍数=工作效率

每一个基本的数量关系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演变。 第二单元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 1.图形平移后形状、大小都不变,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描述图形的平移路线时要说清楚图形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平移前,先确定一个点,看这个点会平移到哪儿,保证平移的格数正确;二是注意看原来的图中的每条线段各占几格,保证图形和原来一样。 2.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通常叫顺时针方向旋转。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反,通常叫逆时针方向旋转。 3.图形旋转时总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 描述图形的旋转路线时要说清楚图形绕哪个点沿哪个方向旋转了多少度。画旋转后的图形的方法:旋转前,先确定一条线段,用这条关键的线段的旋转来判断这个图形的旋转。 4.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中,有的只有1条对称轴,有的不止1条对称轴。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5.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要注意:一是对称轴两边图形所对应的方格数要相同:二是左边部分的图形要和右边部分的图形相同。6、可以利用平移、旋转、对称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和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但要注意:(1)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2)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用0占位。(3)被除数小数的末尾不够除,添0继续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