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水牛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水牛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水牛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摘要:基因组学包括了生物基因组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目前大部分对于牛科动物的研究都集中在普通牛,而对水牛的基因组学研究比较少。本文综合介绍了水牛基因组的组成、演化和在分子遗传图谱方面的努力。水牛在经济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牛的染色体有超高的同源性,本文详细论述了牛和水牛染色体之间的高度的同源及差异。

关键词:水牛;基因组;染色体

1.1 简介

1.1.1 分类学描述

水牛属于牛族牛科反刍目。世界上所发现的水牛主要有两种:非洲水牛和亚洲水牛。亚洲水牛起源于公元前三千年的印度/或公前五千年的中国。非洲水牛起源于非洲中部,是一种主要生活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赞比亚、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博茨瓦纳、莫桑比娅、南非、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野生品种。目前有大约900、000头非洲水牛,当前数目正在减少。水牛有众所周知的两个极端的类型:草原水牛(数目最多)和森林水牛(仅60000头),通常又被分成两个或三个亚种:大型黑色草原水牛或海角水牛、非洲野牛;小的微红色森林水牛;和介于中间的苏丹水牛来自西非。第四个亚种我们熟知的残留下的山脉水牛被很多官方机构鉴定出的,然而东方把森林水牛分为三个亚种:西非水牛、中非水牛、南非水牛,此外还有矮小水牛作为一个独立的组。

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非洲野牛有2n=52条染色体且基本的数目等于60,刚果野牛是2n=54且基本数目是60。这两个亚种杂交,尽管F1代2n=53可能因为出现不平衡的配子降低生育力,产生染色体不均等的受精卵。这些受精卵在早期的胚胎生活中死亡,就像牛罗布杂合子基因携带者。这两个物种在染色体组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出现了四号和三号双臂常染色体对,同时其他染色体是近端着丝粒的,包括X和Y染色体。非洲野牛的双臂染色体对应与牛染色体着丝粒的融合易位(1;13,2;3,5;20,11;29)。

亚洲水牛有两个亚种:河水牛染色体组2n=50和FN=60,沼泽水牛染色体组2n=48和FN=58。显然这些亚种仅有一个染色体对的差异,沼泽水牛的1号染色体相当于河水牛的4号和9号染色体串联融合易位形成的。因此两个亚种间染色体臂和双臂的染色体对是保守的。两个品种杂交能产生后代,但杂种只有49条染色体生育力低下。

河水牛有5条双臂常染色体,所有剩下的都是近段着丝粒的包括X和Y染色体。河水牛的五条双臂相当于五天着丝粒融合的染色体:BBU1 (1;27-U10/U25),BBU2(2;23-U17/U20),BBU3(8;19-U18/U21),BBU4(5;28-U3/U29),BBU5(16;29-U1/U7)。双臂染色体的融合伴随着一些组成性异染色质的丢失,双臂染色体的着丝粒带有很小的C显带与所有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着丝粒相比,包括X在内,表现出大异染色质块。Y染色体依照变性程度的不同表现出变化的C显带形式。事实上,Y染色体好像完全异染色质化或远侧带有强的C显带。因此,C 显带技术(特别是CBA显带)把和水牛的性染色体从常染色体中区分出来还用于研究河水牛的染色体畸形。

因为河水牛的BBU4起源于牛5号染色体和28号染色体着丝粒融合,河水牛的BBU9和牛7号染色体同源,剩余的牛染色体在沼泽水牛的染色体组中出现1:BTA5(U3),BTA28(U29),还有BTA7(U22)。串联融合过程,BBU9的着丝粒好像被删除或失活同时核仁组织区BBU4p 的端粒消失。事实上,河水牛有六条核仁形成体染色体位于3p、4p、6、21、23和24的端粒,同时沼泽水牛有五条核仁组织染色体。然而,用相似与牛科SATⅠ和SATⅡ且包含卫星DNA的河水牛探针做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沼泽水牛1q染色体附近的区域仅有SATⅠ探针,尽管如此,近段着丝粒染色体比双臂染色体的信号密度强。这个结果通过C显带也得到证实。SATⅡ探针在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区有信号但在沼泽水牛1q染色体的临近末端却没有。因此,

河水牛BBU9HC的大部分和卫星DNA以及BBU4p端粒的核仁组织区在染色体串联融合易位过程中消失了,形成了沼泽水牛的1号染色体。

因为非洲水牛和亚洲水牛之间没有同源的双臂染色体,它俩之间的杂交是不可能的因为杂种的染色体组不均等。因此两个独立的种属的划定也要考虑染色体形态学。

另外一种亚洲水牛目前濒临灭绝,安诺亚低地水牛2n=48,这些水牛生活在印尼苏拉威西岛有两个亚种:低地小野牛和山脉小野牛。这个品种是世界上最小的水牛,成年个体70到100cm高,体形有山羊大小。这个物种跟亚洲河水牛很相似。事实上,小野牛染色体组中的六条双臂染色体有四条是牛同源的染色体着丝粒融合易位形成的,这很相似与亚洲水牛的情况,然而小野牛其它的双臂染色体是一种牛染色体不一样的结合。

应用了六条现代技术和G和R显带符号的标准染色体组型已经在河水牛上建立。水牛、牛、山羊和绵羊的比较遗传学标准染色体组型已经建立和牛染色体组中用的G/Q和R显带应用了相同的符号。这些结果被用于建立牛的G和R显带图,还用于判断水牛和其他牛科动物的同源性。

1.1.2 经济重要性

世界上共有168百万头水牛,其中161百万头在亚洲,3.7百万头在非洲,3.3百万在南非,50万在欧洲,40万在澳大利亚。虽然全世界的水牛数量占牛总数的1/9,跟其他家畜相比显然人类对水牛的依靠更大,特别在东南亚。因此,水牛有极大的经济重要性。此外,不同于其他驯养的牛科动物,全世界水牛的数量在过去的20年中以平均2%的速度增长,其中增加最快的是欧洲4.5%每年,印度5.3%每年,巴基斯坦4.8%每年。在意大利,从1957年到2001年水牛的数目增长了1600%。

大多数河水牛品种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地区及周边地区。地中海品种发现在意大利、埃及、伊朗、土耳其、罗马尼亚、伊拉克、保加利亚、叙利亚和希腊。意大利地中海品种有一个分支,有大约30万头,主要分布在坎帕尼亚。自从公元5到7世纪从北非(埃及)引入后这些品种没有跟其他的品种杂交,而其他邻近的地中海国家的牛主要和印度摩拉水牛品种进行了杂交。

有3.345亿头水牛分布在南美,仅巴西就有3亿头。因为水牛从印度和地中海国家引入到南美,还有存在沼泽水牛的澳大利亚菲律宾,河水牛和沼泽水牛的杂交在很多南美国家存在。沼泽水牛主要有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和中国饲养,数量有2.3亿头。在中国沼泽水牛在1950到1970年间和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的河水牛杂交。虽然沼泽水牛被认为只有一个品种,但春喜和中泉发现了18个品种,它们分别在中国不同的地方进化形成。然而并没有对这18个品种进行遗传学分析鉴定。

河水牛既可以奶用也可肉用。很多国家(特别是印度、巴基斯坦、埃及和尼泊尔)50%的奶供给人喝,在意大利牛奶被用于制作奶酪,主要是马苏里奶酪。不同品种的牛产奶的组分也不同蛋白变化与4.2到4.6%,脂肪在6.0到8.5%之间。有记录的最高产的水牛是摩拉水牛、尼里拉菲水牛和地中海品种(1500-2800kg/哺乳期)。然而,首先保持产奶记录的是意大利,那里的母牛大都被注册为意大利地中海品种。河水牛的产奶量比牛丰富不管在蛋白含量(4.65%)还是在脂肪含量(8.30%),这可以解释一些国家用它来做奶酪,特别是意大利。牛奶中酪蛋白的百分含量在河水牛和牛之间是不同的。α- s1在水牛中30.2%牛中38%,α-s2酪蛋白在水牛中17.6%奶牛是10.5%,β酪蛋白在水牛中33.9%而奶牛36.5%,K-酪蛋白水牛15.4%奶牛12.5%。肉用水牛的生产在很多国家很普遍且近年来意大利在增加。水牛肉的胆固醇含量比牛肉低1/3,因此被推荐为低胆固醇饮食。

1.1.3 育种目标

因为在牛奶的产量上沼泽水牛远低于河水牛,一项用沼泽水牛和河水牛杂交的计划菲律宾,中国和澳大利亚进行。然而这项计划能否成功已经被妥协了,因为杂种的染色体组2n=49

因为染色体不均衡而存在生育问题,高的产奶量还需要足够多的食物,在这些国家是非常普遍但却不现实的,特别是那些小农场。

在特殊的品种里,育种计划把重点放在产奶量的遗传改良利用后裔检测和记录产奶特征。水牛产奶量记录比例最高的在意大利有28.6%,其次是保加利亚(8.5%)伊朗(4.5%)。

意大利目前正在实施一项计划,和水牛养殖协会合作进行公牛细胞遗传学的研究以及已生殖为中心的母牛的生殖问题。20%有生殖问题的母牛是因为性染色体畸形造成的,比如X单体、X三体、性反转综合症和双性双胎不育症,并且所有母牛携带者都因为内在的生殖器官损坏而不能生育。双性双胎症是最普遍的一种,所有的病例都是单胎生的,这表明它的孪生兄弟在胚胎期就已经死亡。和双性双胎综合症相似,内生殖器官表现出不同的损害,这跟雄性细胞的百分比没有相互关系。双性双胎的不同效果是因为胚胎的结合时间不同造的,牛是2-3周,水牛是3-4周,此外还有性别的分化时间,牛是的雄性孪生兄弟为40-50天而雌性要一周以后。

1.2 分子遗传学

1.2.1 经典图谱制作的努力

关于水牛的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的研究很少。一些支持者研究过亚洲水牛11个种群21个微卫星位点,他们描述了河水牛和沼泽水牛以及品种间等位基因存在的显著变异。有人利用27个微卫星位点研究印度8个品种间的遗传变异。这项研究在户田品种鉴别出了166个等位基因,在萨那和摩拉水牛高达194个。这项研究鉴别出有些品种是单一血统的,有的则是混合血统的。这个结果可以指导合理的育种=和保种计划对于印度水牛。

有一项分析牛科动物20个微卫星的研究来比较牛科动物的不同品种,其中包括了水牛。结果表明家牛和印度牛最先分组,接下来是大额牛和牦牛。然后北美野牛分化出来而亚洲水牛和非洲水牛是分化出来的两个最大的品种。以AFLP指纹识别为基础的系统发育学分析显示三个进化树枝的重建:非洲水牛和河水牛,公牛和瘤牛,北美野牛和欧洲野牛。线粒体D-环DNA序列分析决定80头水牛,包括19头沼泽水牛和61头河水牛,结果显示仅有一个驯化的河水牛事件,发生在印度半岛5000年前。在东南亚大陆,这些种群和野生水牛或来自中国的家养种群混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多态DRB以及DRA位点在沼泽水牛和三个河水牛品种上做过研究。8个DRB等位基因在所有和水牛和沼泽水牛中发现。河水牛中2个DRA等位基因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在哺乳动物DRA是高度保守的肽,特别在反刍动物因为它是发现的仅有的非肽结合位点。河水牛性别决定基因完全编码区域序列已经能被断定。这个序列也用于查看性反转综合症突变。

水牛白介素-12基因序列和表达分析表明水牛和牛科动物的IL12序列显著一致且和牛科免疫细胞有功能互作。印度水牛白介素-18基因的cDNA全长确定,而结果显示与牛和绵羊有相似的氨基酸序列。

1.2.2 遗传图谱和比较图谱的建设

利用体细胞杂交板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基因和位点的任务已经实施。第一个遗传图谱包含了54个位点,主要是荧光原位杂交确定的。第一张遗传图,每一条水牛的染色体或染色体臂分配到至少一个牛科动物的分子标记。后来图谱改进增加到99个基因和293个位点。后来又发展到171个基因和122个位点,大部分是微卫星。293个位点中,247个是荧光原位杂交确定的。

一张高级的水牛的细胞遗传图谱如图5所示。它包括了以前的一些图和荧光原位杂交图位点:SLC26A2到BBU9q26;SMN到BBU19q13;LEP到BBU8q32;FHIT到BBU21q24;GDF8,TTN,GCC,NEB,CXCR4,MYL1,ACADL,IGFBP2,和FN1到BBU2q;MUC1到BBU6q13;TRG2到BBU8q17;UMN0301,UMN0504到BBUY。水牛上总的位点数现在为309。其中186个为I型和124个为∥型。虽然有一些染色体带还没有被标记,特别是染色体1q,3q,7,9,

12,21,和24,这些细胞遗传图谱涵盖了所有的染色体和染色体区,增加了我们队水牛基因组的认识,特别是考虑到连锁图谱的缺乏,初步的放射杂交图谱已经在近期实施。特别的,更周密的图谱将会出现,对于BBU1p,BBU2q,BBU3p,BBU6prox,BBU8dist,BBU14,BBU15prxo,BBU16,BBU18,BBU20,BBU-X,和BBU-Ydist。

为了发现保守的染色人体片段和同线型,比较图谱研究已经在水牛和其他相关物种之间开展,例如水牛和人类之间。这些研究显示了牛科动物常染色体间高水平同源。的确,牛、水牛、绵羊和山羊的所有常染色体存在相同的染色体带型和基因顺序早已发现。仅有的例外是牛科(牛和水牛)与羊(绵羊和山羊)的9号和14号染色体。的确,连锁和荧光原位杂交图分析证明,一个简单的从牛9号染色体到羊14号染色体近着丝粒片段易位/反转造成了这两条染色体的差异。牛9号染色体和人的染色体比较显示牛9号和HSA9比羊9跟HSA6q之间存在更加保守的同线型。因此,羊的染色体组型是从牛衍生出来的。

和牛的常染色体高的相似度相比之下,性染色体通过复杂的染色体中心排列产生分歧。牛的X染色体主要是三种类型中的一种:亚中间着丝粒牛型,近段着丝粒大羚羊(水牛)型,近段着丝粒绵羊(山羊)型带有小的明显的p臂。染色体显带比较证明这些染色体的大部分是保守的,BBU-X带有大块基本的异染色质而BTA-X、OAR/CHI-X没有。牛、水牛和山羊/绵羊的X染色体上基因座的顺序的更加详细的比较细胞遗传图谱表明在这些物种染色体组进化过程中复合染色体发生重排。特别的,BTA-X和BBU-X有相同的基因序列而着丝粒的位置不同。因此,着丝粒的转位(重新定位)随着组成型异染色质的消失使BTA-X不同于BBU-X。当比较牛的X染色体和羊的X染色体,发现至少有四个染色体变位其中包含一个着丝粒重新定位。

牛的Y染色体也存在相同的情况。确实,荧光原位杂交图分析比较在牛、瘤牛、水牛和羊的Y染色体上进行,结果显示存在复杂的染色体重排。特别的BTA-Y和BIN-Y因着丝粒变位或臂间倒位而相异,然而它们的末端保持着相同的基因顺序。BTA-Y和BBU-Y因臂间倒位产生差异并伴随着组成性异染色质的消失或增加,BBU-Y比BTA-Y大。OAR-Y/CHI-Y不同于BBU-Y 因为臂间倒位和较大片段的组成性异染色质的缺失,BTA-Y和BIN-Y是着丝粒的变位伴随着HC的消失。

利用人类染色体片段作探针鉴别出至少41个人类和水牛间保守的片段。详细的细胞遗传学图谱表明人类染色人体片段存在水牛上的比被分解的要多,说明水牛和人类染色体存在复杂的染色体重排并带有大的染色体保守区。例如,HSA2q和HSA1p探针包含了全部的BBU2q,大致了仅有三个人类片段。然而,在牛科动物染色体HSA2q和HSA1p做的1型位点高分辨率比较原位杂交图谱显示至少十天人类的片段,9条在HSA2q一条在HSA1p。这些复杂的染色体重排让牛科和灵长类产生差异的过程发生在大约1亿年前。

另一个重要的进化观点的参数以核仁组织区为代表,都位于驯养牛科动物5号(牛、羊、沼泽水牛)和六号(河水牛)的常染色体端粒区。考虑到牛科动物间常染色体的高度保守,我们期望找到牛科动物间相同的何人组织染色体,但是反而,由于简单的NOR易位,仅有少部分NORs和同源染色体或臂保守。特别的,仅有两个NOCs是水牛和牛共有的,同样水牛和羊也是。这四个牛科动物共有一个NOC,然而绵羊和山羊有共同的NOC,证明它们的进化亲近性。

1.3 未来的工作范围

连锁和RH图谱对于水牛基因组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特别的重点应该放在QTL上一些在其他物种上发现的生产形状。包括连锁、RH、荧光原位杂交在内的多样的合作研究应该实施来提高我们对水牛基因组的认识。细胞遗传图谱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水牛和牛染色体的超高同源性和即将来临的牛基因组测序将会很快增加我们对这个经济上极其重要品种的认识。

参考文献

[1]Amaral MEJ, Owens KE, Elliot JS, Fichey C, Shaffer AA, AgarwaleR, Womack JE (2007) Construction of a river buffalo(Bubalus bubalis) whole-genome radiation hybrid panel and preliminary RH mapping of chromosomes 3 and 10. Anim Genet 38:311–314

[2] Antonacci R, Maccarelli G, Di Meo GP, Piccinni B, MiccoliMC, Cribiu EP, Perucatti A, Iannuzzi L, Ciccarese S (2007) Molecular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alysis of sheep and goatBAC clones identifies the transcriptional orientation of Tcell receptor gamma genes on chromosome 4 in bovids. Vet Res Comm 31:977–983

[3]Backer JSR, Moore SS, Hetzel DJS, Evans D, Tan SG, Byrne K(1997) Genetic diversity of Asian water buffalo (Bubalusbubalis): microsatellite variation and comparison with protein-coding loci. Anim Genet 28:103–115

[4] Borghese A (2004) Recent development of buffaloes in EuropeGallagher and near east. Proc 7th World Buffalo Congress, Manila, The Philippines, October 20–23, 1:10–16

[5] Borghese A, Mazzi M (2005) Buffalo population and strategiesin the world. In: Borghese A (ed) Buffalo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REU Technical series 67. FAO Regional Office forEurope, pp 1–39

[6]Buchholtz C (1990) Cattle. In: Parker SP (ed) Grzimek’s Ency clopedia of Mammals. Vol 5. McGraw-Hill, New York, USA, pp 360–417

[7] Buntjer JB, Otsen M, Nijman IJ, Kuiper MT, Lenstra JA (2002) Phylogeny of bovine species based on AFLP fingerprinting. Heredity 88:46–51

[8] Chaudhury P, Bera BC (2005) Cloning and sequencing of Indian water buffalo interleukin-18 cDNA. Intl Immuno genet 32:75–78

[9] Chen YS, Li XH (1989) New evidence of the origin and domestication of the Chinese swamp buffalo (Bubalus bubalis). Buff J 1:51–55

[10] Chunxi Z, Zhongquan L (2001) Buffalo genetic resources inChina. Buff News l 16:1–7

[11] Cockrill WR (1981) The water buffalo: a review. Brit Vet J137:8–16

[12] CSKBB (1994) Standard karyotype of the river buffalo (Bubalusbubalis L., 2n = 50).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Banded Karyotypes of the River Buffalo(Iannuzzi L, coordinator). Cytogenet Cell Genet 67:02–113

[13] Dhanda OP (2004) Developments in water buffalo in Asia and Oceania. Proc 7th World Buffalo Congress, Manila, The Philippines, October 20–23. 1:17–27

[14] de Gortari MG, Freking BA, Cuthbertson RP, Kappes SM, KeeleJW, Stone RT, Leymaster KA, Dodds KG, Crawford AM, Beattie CW(1998) A second-generation linkage map of the sheep genome. Mamm Genom 9:204–209

[15] Di Berardino D, Iannuzzi L (1981) Chromosome bandinghomologies in swamp and murrah buffalo. J Hered 72: 183–188

[16] Di Meo GP, Perucatti A, Iannuzzi L, Rangel-Figueiredo MT, Ferrara L (1995) 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 polymorphism in river buffalo chromosomes. Caryologia 48:137–145

[17] Di Meo GP, Perucatti A, Schibler L, Incarnato D, Ferrara L, Cribiu EP, Iannuzzi L (2000) Thirteen type I loci from HSA4q, HSA6p, HSA7q and HSA12q were comparatively FISH-mapped in four river buffalo and sheep chromosomes. Cytogenet Cell Genet 90:102–105

第3章 人类基因组学

第三章人类基因组学 基因组指一个生命体的全套遗传物质。从基因组整体层次上研究各生物种群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及相互关系的科学即基因组学。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即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世界多个国家参与合作的研究人类基因组的重大科研项目。其基本目标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从而为阐明人类全部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解码生命奥秘奠定基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体现在人类基因组遗传图,物理图和序列图的完成,而基因图的完成还有待大量的工作。 后基因组计划(PGP)是在HGP的人类结构基因组学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计划,将主要探讨基因组的功能,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由此派生了蛋白质组学,疾病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环境基因组学等分支研究领域,同时也促进了比较基因组学的展开。后基因组计划研究的进展,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变革,可以预见会对医学、药学和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HGP的成就加速了基因定位研究的进展,也提高了基因克隆研究的效率。基因的定位与克隆是完成人类的基因图,进而解码每一个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研究手段。 一、基本纲要 1.掌握基因组,基因组学,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基因组医学, 后基因组医学的概念。 2.熟悉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历史,HGP的基本目标;了解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基因图的概念和构建各种图的方法原理。 3.了解RFLP,STR和SNP三代DNA遗传标记的特点。 4.熟悉后基因组计划(PGP)的各个研究领域即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疾病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的概念和意义。

【免费下载】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真菌为低等真核生物,种类庞大而多样。据估计,全世界约有真菌150万种,已被描述的约8万种。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生物体内外,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许多真菌在自然界的碳素和氮素循环中起主要作用,参与淀粉、纤维素、木质素等有机含碳化合物及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的分解。有些真菌如蘑菇、草菇、木耳、麦角、虫草、茯苓等可直接供作食用和药用,或在发酵工业、食品加工业、抗生素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也有些种类引起许多植物特别是重要农作物的病害,如水稻稻瘟病、小麦锈病、玉米腥黑穗病、果树病害等。少数真菌甚至是人类和动物的致病菌,如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等。因此,合理利用有益真菌,控制和预防有害 真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整理了已完成基因组序列测定的真菌的信息,并对真菌染色体组的历史、测序策略及其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1真菌染色体组的研究历史和资源 1986年美国科学家Thomas Rodefick提出基因组学概念,人类基因组计划带动了模式生物和其它重要生物体基因组学研究。阐明各种生物基因组DNA中碱基对的序列信息及破译相关遗传信息的基因组学已经成为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不可分割的学科。由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近百个实验室六百多位科学家通力合作,1996年完成第一个真核生物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基因组测序,这 对于酵母菌类群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里程碑,并且激起了真核基因功能和表达的第一次全球性研究(Goffeau etal,1996)。随后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Wood etal.2002)和粗糙脉孢 霉Neurospora crassa(Galagan etal.2003)染色体组的完成显露出酿酒酵母作为真菌模式生物的局限性。尽管如此,真菌染色体组测序的进展最初是缓慢的。为加快真菌染色体组研究的步伐,2000年由 美国Broad研究所与真菌学研究团体发起真菌基因组行动(fungal genome initiative,FGI),目的是 促进在医药、农业和工业上具有重要作用的真菌代表性物种的基因组测序。2002年2月FGI发表了第 一份关于测定15种真菌基因组计划的白皮书。2003年6月,真菌基因组行动发表了第二份白皮书,列 出了44种真菌作为测序的目标,强调对其中10个属即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组 织胞浆菌属Histoplasma、球孢子菌Coccidioides、镰刀菌属Fusarium、脉孢菌属Neurospora、假丝 酵母属Candida、裂殖酵母属Schizosaccharomyces、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和柄锈病菌属Puccin& 的物种优先进行测序。之后,经过FGI、法国基因组学研究项目联(G6nolevures Consortium)、美国能 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The DOE Joint Genome Institute,JGI)DOE联合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研究 院(The Institute for Genomic Research,TIGR)、英国The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mteSanger和华盛顿大学基因组测序中心等共同努力;得到包括美国国家人类染色体研究所、国 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等的资助,也有来自学术界和产业集团如著名的 Monsanto、Syngenta、Biozentrum、Bayer Crop Science AG和Exelixis等公司的持续合作,在最近 的几年里,真菌基因组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至2008年6月1日,共有3734种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工作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公开发表812个完整的基因组,其中,70余种真菌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 组装完成或正在组装,分别属于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壶菌门和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 的代表。此外,还有Ajellomyces dermatitidis和Antonospora locustae等20余种真菌基因组序列 正在测定中(Bemal etal.2001)。这些真菌都是重要的人类病原菌、植物病原菌、腐生菌或者模式生物,基因组大小为2.5—81.5Mb,包含酵母或产生假菌丝的酵母、丝状真菌,或者具有二型性(或多型性) 生活史的真菌,拥有与动物和植物细胞一样的的细胞生理学和遗传学特征,包括多细胞性、细胞骨架结

植物基因功能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植物基因功能诠释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东北农业大学,150030) 摘要: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总结了植物基因功能注释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对每种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做了综述,拟供初学者和作相关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基因功能;研究方法;新进展 基因组研究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的结构基因组学(struc tural genomics)和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functional genomics)。结构基因组学代表基因组分析的早期阶段,以建立生物体高分辨率遗传、物理和转录图谱为主。功能基因组学代表基因分析的新阶段,是利用结构基因组学提供的信息系统地研究基因功能,它以高通量、大规模实验方法以及统计与计算机分析为特征。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又往往被称为后基因组学(postgenomics),它利用结构基因组所提供的信息和产物,发展和应用新的实验手段,通过在基因组或系统水平上全面分析基因的功能,使得生物学研究从对单一基因或蛋白质的研究转向多个基因或蛋白质同时进行系统的研究。[1,2]这是在基因组静态的碱基序列弄清楚之后转入基因组动态的生物学功能学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基因功能发现、基因表达分析及突变检测。基因的功能包括:生物学功能,如作为蛋白质激酶对特异蛋白质进行磷酸化修饰;细胞学功能,如参与细胞间和细胞内信号传递途径;发育上功能,如参与形态建成等采用的手段包括经典的减法杂交,差示筛选,cDNA代表差异分析以及mRNA差异显示等,但这些技术不能对基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新的技术应运而生,包括基因表达的系统分析,cDNA微阵列,DNA芯片等。鉴定基因功能最有效的方法是观察基因表达被阻断或增加后在细胞和整体水平所产生的表型变异,因此需要建立模式生物体。 自华大基因启动“千种动植物基因组参考序列谱构建计划”和“千种植物转录组研究”以来,已完成水稻、黄瓜、马铃薯、白菜等植物的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并通过对大豆的重测序研究建立了高密度分子标记图谱。这将是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3]本文将对研究基因功能的新技术及其新进展作一综述。 1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的功能 生物信息学是利用生物信息学和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寻找并克隆新的未知功能的基因,着重于技术和操作层面,利用生物信息学对新基因进行电子克隆,及克隆该新基因的序列后对其进行简单的功能分析,如基因的编码区、启动子区、内含子/外显子、翻译启始位点和翻译终止信号预测,基因的同源比对,编码的氨基酸辨识蛋白质,蛋白质的物理性质,蛋白质的二级/三级结构、特殊局部结构以及功能预测等[4]。 1.1 通过序列比对预测基因功能

发现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基金(2002AA2Z342D 和2004A A2Z3774) 综 述 发现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 王全军,吴纯启,廖明阳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国家北京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北京100850) [摘要] 发现毒理学又称为开发前毒理学(Predevelopmental Toxicology),是指在创新药物的研发早期,对所合成的系列新化合物实体(New Chemical Entities,NCEs)进行毒性筛选,以发现和淘汰因毒性问题而不适于继续研发的化合物,指导合成更安全的同类化合物。发现毒理学的研究既可加快药物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成功率,又减少资源消耗。笔者就发现毒理学研究的定义、必要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我国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述。 [关键词] 发现毒理学;新化合物实体(NCEs);毒性筛选 [中图分类号]R994 1;R965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734(2005)08-0958-04 Progresses of discovery toxicology research W ANG Quan jun,W U Chun qi,LI AO Ming yang (Institute o f Pharmacology and To xicology ,Academ y o 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National Beijing Center f o r Drug Sa fety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Beijing 100850,China )[Abstract ] Discovery toxicology,also named predevelopmental toxicology,is to screen toxicities of new che mical entities (NCEs)in the discovery phase of ne w drug research,to discover and eliminate the compounds that are unsuitabl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due to their toxicity as early as possible,and to optimize the next more safe compounds.Discovery toxicology research can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rug research.This article will present the concept of discovery toxicology,the essentiality of discovery toxicology research.The content,methods and current status of discovery toxicology in China are described too. [Key words ] discovery toxicology;new chemical entities(NCEs);toxicity screening 药物研发成功与否部分取决于在研发早期严格淘汰不适合进一步研发的化合物。在药物临床前阶段,毒性问题是研发失败的主要原因。在研发早期尽早发现候选化合物的潜在毒性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多年来,新药研发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命科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在新药设计方面,化学家参考药物作用靶、内源性配体和底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应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手段发现选择性作用于靶位的新药;在新药活性筛选方面,现代药物组合化学与体外高通量筛选的成功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速度;在新药的药动学(ADME)研究方面,多种基于药物代谢酶或转运体的药动学筛选模型已开始应用于新药开发研究。这些新技术的成功运用大 大加快了药物研发早期的药物发现、药物合成、药效筛选的进程,从而产生大量的候选化合物。传统药物毒理学研究在时间、经费、样品消耗量和动物数等方面都花费巨大,在药物毒作用机制研究方面难以阐明一些临床使用药物的毒性机制和理想的应急解毒措施,因此传统药物毒理学无法满足因新的生物技术而产生的海量候选化合物的毒性筛选研究,成为限制整个药物研发的瓶颈。而发现毒理学(Discovery Toxicology)的研究将打破这个瓶颈,既可加快药物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成功率,又减少资源消耗。笔者就发现毒理学研究的含义、必要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我国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1 定义、产生背景和产生的必要性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毒理学的发展将 958

第八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及人类基因组学

第八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及人类基因组学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分子杂交 2.Southernblotting 3.Northernblotting 4.Westernblotting 5.dotblotting 6.DNA芯片技术 7.PCR 8.功能性克隆 9.转基因技术 二、填空题 1.Southernblotting用于研究、Northernblotting用于研究,Westernblotting用于研究。 2.PCR的基本反应步骤包括、和三步。 3.在PCR反应体系中,除了DNA模板外,还需加入、、和。 4.Sange法测序的基本步骤包括、、和。 5.目前克隆致病相关基因的主要策略有、、。 6.血友病第Ⅷ因子基因的首次克隆成功所采用的克隆策略是,而DMD致病基因的克隆所采用的克隆策略是。 三、选择题 A型题 1.经电泳分离后将RNA转移到硝酸纤维素(NC)膜上的技术是: 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dot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2.不经电泳分离直接将样品点在NC膜上的技术是 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Dot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3.经电泳分离后将蛋白质转移到NC膜上的技术是 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dot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4.经电泳后将DNA转移至NC膜上的技术是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Eastern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5.PCR的特点不包括 A.时间短,只需数小时B.扩增产物量大 C.只需微量模板D.用途非常广泛 E.底物必须标记 6.用于PCR的DNA聚合酶必须 A.耐热B.耐高压C.耐酸D.耐碱E.耐低温7.PCR反应过程中,模板DNA变性所需温度一般是A.95?CB.85?CC.75?CD.65?CE.55?C 8.PCR反应过程中,退火温度一般是 A.72?CB.85?CC.75?CD.65?CE.55?C 9.PCR反应过程中,引物延伸所需温度一般是A.95?CB.82?CC.72?CD.62?CE.55?C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研究进化基因组学进展 摘要:进化基因组学是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学科。随着近年来基因组数据的不断增加,进化基因组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化基因组学主要包括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和新基因分析研究探索两方面的内容。本文介绍了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较为常用的方法,以及近年来在细菌、酵母、果蝇进化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进化基因组学系统进化比较基因组学新基因 正文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基因组学的飞速的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基因组学数据,利用所得的大量的基因组数据与进化生物学相结合,在基因组水平研究生物进化机制,随即产生了进化基因组学。 近年来进化基因组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终极方式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对人类理解生命现象和过程有重要作用。 研究系统进化学通常包括两个关键步骤:一方面,在不同物种中鉴定同源性特佂,另一方面利用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方法比较这些特征,进而重新构建这些物种的进化历史[1]。针对这两个关键步骤,传统系统进化学,常采用基于形态学数据和单个基因研究的同源性状鉴定和重建系统进化树(常包括距离法、最大简约法、概率法)[1]的方法来研究。在目前拥有丰富基因组数据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分析基因组数据,利用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系统进化。 一、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在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数据的基础上,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2)通过对新基因的分析研究探索基因进化过程的规律两个方面。在进行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方面,进化基因组学主要集中于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基因组进化策略、研究生物功能变化和进化机制、进化和生态功能基因组学、基因注释的等方面;在新基因方面

植物功能组研究进展

程论文(作业)封面(2011 至2012 学年度第 2 学期)课程名称:_ ___ 课程编号: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 ________ 学号:_______ 年级:__ ___________ 任课教师: _ ____________ 提交日期:年月日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 开课---结课:第周---第周评阅日期:年月日

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摘要:基因组研究计划包括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的结构基因组学和以基因功能鉴定为 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两方面的内容。目前基因功能鉴定的方法主要有:基因表达的系统分析(SAGE) 、cDNA 微阵列、DNA(基因) 芯片、蛋白组技术以及基于转座子标签和T-DNA 标签的反求遗传学技术等。本文对上述各种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植物基因功能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功能基因组学; 基因表达的系统分析;cDNA 微阵列;DNA 芯片;蛋白组 以拟南芥和水稻为代表的植物基因组研究已取得了迅速的进展,到目前为止,占拟南芥基因组(100Mb) 近三分之一的DNA 序列已被测定并在GenBank 数据库中登记注册,预期到2001 年通过全球合作将完成拟南芥全基因组的序列测定工作。随着植物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进展,GenBank 中累积了大量的未知功能的DNA 序列,如何鉴定出这些基因的功能将成为基因组研究的重点课题, 因此, 基因组研究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的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 和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研究, 后者往往又被称为后基因组研究。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内容是利用结构基因组所提供的信息, 发展和应用新的实验手段系统地分析基因的功能〔1 〕。目前人类和酵母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已经全面展开, 尤其是对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酵母来说, 其功能基因组研究任务更加紧迫。植物的基因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 但由于吸取了人类基因组研究中积累的一些经验, 所以进展也相当迅速, 对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目前也已经受到重视, 在1998 年12月出版的最新一期Plant Cell (10 :1771) 和Plant Physiol . (118 :713) 上均编发了关于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编者按, 并由Bouchez 和Hofte (1998) 〔2 〕综述了植物尤其是拟南芥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现状, 本文在此基础上综述了目前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使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1 基因功能的含义 基因的功能主要包括: 生物化学功能, 如作为蛋白质激酶对特异的蛋白质进行磷酸化修饰; 细胞学功能, 如参与细胞间和细胞内的信号传递途径; 发育上的功能, 如参与形态建成等。目前,获得一段DNA 序列的功能信息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将该DNA 序列与GenBank 中公布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如利用BLASTn 和BLASTx 两种软件分别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等。同源性比较的结果大体可以分为如下类型: 与生化和生理功能均已知的基因具同源性; 与生化功能已知的基因具同源性, 但该基因的生理功能未知;与其它物种中生化和生理功能均未知的基因具同源性; 虽与生化和生理功能均已知的基因具同源性, 但对该基因功能的了解尚不深入, 仍停留在表观现象上。上述同源性检索分析方法仅仅为该DNA 片段的功能提供了间接的证据,对基因功能的直接证据还需要实验上的数据。Bouchez 和Hofte (1998)〔2 〕将所需要的实验证据归纳如下: (1) 通过研究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确定其在细胞学或发育上的功能, 如在不同细胞类型、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下以及病原菌侵染过程中mRNA 和/ 或蛋白质的表达的差异等。(2) 研究基因在亚细胞内的定位和蛋白质的翻译后调控等。(3) 利用基因敲除(knock - out) 技术进行功能丧分析或通过基因的过量表达(转基因) 进行功能获(gain2of2function) 分析,进而研究目的基因与表型性状间的关系。(4) 通过比较研究自发或诱发突变体与其野生型植株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基因表达的差异来获取基因功能的可能信息。 2 植物的表达序列标记(EST) 与基因组大规模测序 通过从cDNA 文库中随机挑取的克隆进行测序所获得的部分cDNA 的5′或3′端序列称为表达序列标记( EST) ,一般长300~500bp 左右, 利用EST作为标记所构建的分子遗传图

肿瘤学研究进展(1989-2001)

肿瘤学进展(1889-2001) 里程碑1 1889年Seed and soil hypothesis 种子与土壤假说 决定哪个器官将会遭受癌症播散的因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引起了西方伦敦医院和皇家医院的一个助理外科医生--Stephen Paget的思考,并于1889年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分析了引起癌症转移的"种子和土壤"假说。即:癌细胞通过血液和淋巴可以播种到其它组织并能使其周围细胞癌症化;并通过分析了735个乳腺癌病例,证实了癌症转移灶不是随机的,而是一些特定器官可以提供适合特定转移灶生长的环境。 虽然这个理论被忽视了很多年,但是,在1980年,Ian Hart 和Isaiah Fidler使种子和土壤假说得到了空前的繁荣,这个时候临床观察也确证了一些器官更易于发生转移。Hart 和Fidler做了黑色素细胞瘤的动物实验,并用放射性标记技术证实了癌细胞需要从环境中得到一些营养才能生长。这个思想在今天仍旧激励科学家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种子与土壤假说的转移机制。 里程碑2 1890年Cancer as a genetic disease 肿瘤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癌症的遗传学基础是现代癌症研究的基石。1890年,David von Hansemann详细描述了13个不同腺癌样本的有丝分裂像,发现每个样本都存在异常分裂像,于是推断这些异常的细胞分裂是癌症细胞中染色质内含物或多或少的原因。 在20世纪初,zoologist Theodor Boveri研究了异常有丝分裂和恶性肿瘤的关系。他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是设计了一个海胆卵操作实验,该实验可以诱导多级有丝分裂和染色体异常分离。他发现并命名了有丝分裂纺锤体,推测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对于每个个体在质上都是相似的。他认为异常分裂导致染色体不平衡分离,这在多数情况下会产生有害基因。一次偶然中发现染色体的不正确联合会产生能够遗传的有无限增殖能力的恶性细胞。这些奠定了癌症是遗传性疾病的基础。 同时,Boveri还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了和癌症相关的许多现象,并且提出了很多大胆的设想和推测,诸如目前我们所说的细胞周期检查点、肿瘤抑癌基因和癌基因。他甚至想象毒药、射线、物理损伤、病原体、慢性炎症和组织修复都可能会间接促进染色体异常分离或导致染色体不平衡的其它情况,进而与癌症的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这些惊人的假设,Boveri还阐明了在一种组织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肿瘤、隐形染色体等位基因丢失、癌症易感性的遗传度、癌症在发生和进展上的步骤相似、癌细胞对放疗敏感。这些观点已经广泛接受。后来,一些研究者发现了致癌物可以作为诱变剂,这使癌症的遗传学基础更引人注目。1960年Ph染色

系统毒理学及其研究进展

系统毒理学及其研究进展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系统毒理学的原理、诞生背景、研究策略、研究基础及其主要应用。同时,通过介绍系统毒理学的研究实例来阐述其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希望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中汲取足够营养并结合传统毒理学的研究成果发展壮大自己。 【Abstract】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paper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 and research strategy,research background,basis and main application of system toxicology. At the same time,to explain its current status a case study of the system is introduced. And we hope to draw sufficient toxicological nutri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development itself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toxicology . 标签:背景;技术;应用;进展 1 系统毒理学及其诞生背景 系统毒理学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代表着后基因组时代毒理学发展的新方向。所谓系统毒理学是指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后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對其进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1]。 近年来,生命科学在新理论和新技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系列“组学”(omics)应运而生,如基因组学(gen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细胞组学(cellomics或cytomics),等新学科不断涌现,使人们对基因和基因组的认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认识生命、健康的手段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另外,传统的毒理学研究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相对于飞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越来越多的外源性物质,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急待革新。 系统毒理学的发展,既有系统生物学发展的外在刺激,又有传统毒理学在发展中克服自身不足的内在需求。 2 生物学基础 2.1 基因组学 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学科。基因组的产物不仅是蛋白质,还有许多复杂功能的RNA。将基因组学的方法与技术应用于毒理学研究领域,称之为毒物基因组学(toxicogenomics)。毒物基因组学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观察生物在接触毒物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筛选毒性相关基因、揭示毒作用

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前景

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前景摘要:基因组学是一门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学科,基因组的结构不仅是蛋白质,还有许多复杂功能的RNA,包括三个不同的亚领域,及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近几年,基因组学在微生物药物,细菌,病毒基因,营养基因方面都有进展,其前景是光明的。 关键词:基因研究未来结构 一、微生物药物产生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微生物药物是一类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多个产生菌基因组序列已经被测定完成,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方兴未艾,并在抗生素生物合成,形态分化,调控,发育与进化及此生代谢产物挖掘等方面有着新的发现,展现出广阔的研究前景,青霉素及其衍生的《》内酰胺类抗生素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卫生保健和生活质量,并促进研究人员不断对其工业生产菌株类黄青霉进行遗传改良和提高其产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经过60年的随机诱变筛选,当前青霉素产量至少提高了三个数量级,同时,青霉素的生物合成机理也得到了较为清晰的阐述,其pcbAB编码的非核糖体肽合酶ACVS~DPcbc编码的异青霉素N合成酶IPNS位于细胞质中,而苯乙酸COA连接酶PenDE编码的IPN酰基转移酶位于特殊细胞器一微体中。 研究发现,青霉素合成基因区域串联扩增,产黄青细霉胞中微体含量增加都可显著提高青霉素产量。然而随机诱变筛选得到的黄青霉工业菌株高产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此,2008年荷兰研究人员联合国美国venter基因组研究所对黄青霉wisconsin54—1225进行了基因组测试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DNA芯片技术研究了wisconsin54—1255及其高产菌株DS17690在培养基中是否添加侧链前体苯乙酸情况下的转录组变化,四组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有2470个基因至少在其中一个条件下是差异表达的,根据更为严格的筛选标准,在PPA存在的条件下,高产菌相比测序菌株有307个基因转录是上调的,和生长代谢,青霉素前体合成及其初级代谢和转运等功能相关,另有271个基因显著下调,主要是与生长代谢及发育分化相关的功能基因。 二、乳酸菌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芸薹属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07, 24 (2): 200?207,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5062780.html, 收稿日期: 2006-05-26; 接受日期: 2006-08-26 * 通讯作者。E-mail: yuanbeauty@https://www.360docs.net/doc/f415062780.html, .专题介绍. 芸薹属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李媛媛, 傅廷栋, 马朝芝*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0 摘要 芸薹属(Brassica )植物是双子叶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的重点对象。经过十几年的研究, 芸薹属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宏观共线性和微观共线性两个层次的研究均发现, 芸薹属植物之间以及芸薹属和拟南芥之间都存在广泛的共线性, 表明拟南芥信息在芸薹属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芸薹属作物基因组内存在着多个拷贝的共线性区域, 支持二倍体芸薹属作物起源于多倍体祖先的假设。 关键词 芸薹属, 比较基因组, 拟南芥, 宏观共线性, 微观共线性 李媛媛, 傅廷栋, 马朝芝 (2007). 芸薹属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 24, 200?207. 比较基因组学(comparative genomics)又称比较遗传学, 是指在不同物种之间利用共同的标记构建图谱或对不同物种基因组相应部分(或全部)区域进行测序, 比较它们之间的基因数目、相对位置、结构关系等, 以揭示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家族成员数目和排列顺序的异同。一般来讲, 比较基因组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基于遗传图谱的宏观共线性和基于物理图谱或测序的微观共线性。目前, 禾本科植物的比较基因组研究最为透彻,而芸薹属(Brassica )植物则是双子叶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的重点对象。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经过十几年的历程, 芸薹属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已在宏观共线性和微观共线性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1 芸薹属植物基因组概况 芸薹属是十字花科(Cruciferae)植物中最重要的一个属,包含许多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油料、蔬菜和饲料作物。从细胞遗传学角度讲, 芸薹属栽培种包括白菜(B. rapa ;AA , 2n = 20)、甘蓝(B. oleracea ; CC , 2n = 18)和黑芥(B. nigra ; BB , 2n = 16) 3个二倍体基本种以及甘蓝型油菜(B. napus ; AACC , 2n = 38)、芥菜型油菜(B.juncea ; AABB , 2n = 36)和埃塞俄比亚芥(B. carinata ; BBCC , 2n = 34) 3个四倍体复合种。种间人工合成的研究结果表明, 白菜、甘蓝和黑芥为3个基本染色体种,它们通过相互杂交和自然加倍而形成了现在的四倍体种,这就是著名的禹氏三角(U, 1935)。通过对核DNA 含量的计算, 推测二倍体芸薹属基因组约为拟南芥基因组(125 Mb)的3-5倍, 而四倍体芸薹属基因组则是拟南芥基因组的10倍左右(Bennett and Sm ith, 1976;Arumuganathan and Earle, 1991)。 2 芸薹属植物比较遗传图谱 比较遗传作图是利用一个种的基因或者基因的部分片段或者遗传标记, 通过遗传学的方法在其它的物种中寻找其同源序列及构建相应的遗传标记图。芸薹属植物比较遗传图谱研究可对芸薹属植物之间的结构、亲缘关系及其进化演变提供分子水平的证据; 特别是芸薹属和拟南芥的比较遗传作图, 将大大增加芸薹属中可供利用的遗传标记。近年来, 芸薹属植物之间以及芸薹属植物与拟南芥之间的比较遗传作图研究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结果。 2.1 芸薹属植物之间的比较作图 芸薹属不同种基因组的比较研究首先是在白菜和甘蓝之

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2Chin J Ind Hyg Occup Dis,Febru ary1998,Vol.16,No.1 述 评 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刘杰 镉(Cadmium)是一种重金属,它与氧、氯、硫等元素形成无机化合物分布于自然界中。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来源于工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镉对肾、肺、肝、睾丸、脑、骨骼及血液系统均可产生毒性,被美国毒物管理委员会(ATSDR)列为第6位危及人体健康的有毒物质。环境中的镉不能生物降解,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受污染环境中的镉含量也逐年上升。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毒物。镉在肾脏的一般蓄积量与中毒阈值很接近,安全系数很低。在60年代提出了镉污染与日本“痛痛病”的因果关系后,环境中的镉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近几年来,有关镉毒理学研究的文献每年超过600篇(Medline检索)。美国目前有大约100个关于镉与健康的研究课题,涉及各个领域。国内对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的研究开展得也比较广泛,其中一些在中毒机制方面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有的学者甚至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研究。 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镉污染与人类健康 1.环境中的镉:对环境中镉污染的早期关注局限于锌、铜、铅矿的冶炼。后来注意力转为镉在工业中的应用,如电池、电镀、合金、油漆和塑料等工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外对职业劳动中接触镉的卫生保护已大大加强。近年来,对环境中的镉通过食物链对一般人群的潜在危害已受到高度重视。随着含镉磷肥的施用、污水灌溉等,土壤中镉含量增加,继而被某些植物摄取而进入食物链。1997年国际地球生化学会在美国加州专门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出版了专著;国际环境科学委员会(SCOPE)则进一步将土壤中镉的来源、价态、食物链中的转化以及对一般人群健康的影响定为目前镉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2.镉的摄入及监测:职业人群镉暴露的主要途径是吸入。对作业场所空气中镉的浓度进行监测并控制在容许范围之内,是保护工人健康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一般人群来说,镉暴露主要来源于食物和吸烟。人们每日可从食物中摄镉30~50 g,但仅有1%~3%被肠胃吸收。因此,对镉的胃肠吸收、体内分布和排泄的影响因素一直是镉毒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其中,镉与金属硫蛋白(m etal-lothio nein,MT)的结合,及镉与锌、钙的相互作用是影响镉体内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因素。血镉的含量可用来评价近期的镉暴露,尿镉含量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镉性肾损伤和体内的镉负荷。尿中的 2-微球蛋白和尿M T的含量已作为镉暴露的生物标志物。 二、镉的毒性研究进展 1.镉的肾毒性:肾损伤是慢性染镉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一般认为镉所致的肾损伤是不可逆的,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很多学者认为:镉所致的肾损伤是由在肝脏形成的镉-金属硫蛋白(M T)复合物(CdM T)引起的。因此,一次性大量注射CdMT造成肾损伤的动物模型用来研究镉的肾毒性机制已达20年之久。最近,用删除了M T的转基因动物的实验结果表明:镉所致的肾损伤并不一定依赖于CdM T的形成,无机镉亦能直接造成肾脏损伤。一次性注射CdM T主要造成肾小管细胞的坏死,而慢性染镉造成的病理改变则波及整个肾脏,包括肾小球的损伤和肾间质的炎症。慢性染镉 作者单位:66160美国堪萨斯城,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药理毒理系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刘超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进化基因组学是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学科。随着近年来基因组数据的不断增加,进化基因组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化基因组学主要包括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和新基因分析研究探索两方面的内容。本文介绍了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较为常用的方法,以及近年来在细菌、酵母、果蝇进化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进化基因组学系统进化比较基因组学新基因 前言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基因组学的飞速的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基因组学数据,利用所得的大量的基因组数据与进化生物学相结合,在基因组水平研究生物进化机制,随即产生了进化基因组学(Evolutional Genomics)。 近年来进化基因组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终极方式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对人类理解生命现象和过程有重要作用。 1进化基因组学研究内容 研究系统进化学通常包括两个关键步骤:一方面,在不同物种中鉴定同源性特佂,另一方面利用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方法比较这些特征,进而重新构建这些物种的进化历史[1]。针对这两个关键步骤,传统系统进化学,常采用基于形态学数据和单个基因研究的同源性状鉴定和重建系统进化树(常包括距离法、最大简约法、概率法)[1]的方法来研究。在目前拥有丰富基因组数据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分析基因组数据,利用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系统进化。

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在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数据的基础上,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2)通过对新基因的分析研究探索基因进化过程的规律两个方面[2](如图1)。在进行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方面,进化基因组学主要集中于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基因组进化策略、研究生物功能变化和进化机制、进化和生态功能基因组学[2]、基因注释的等方面;在新基因方面主要分析基因产生机制和新基因固定及其动力学研究。 图1 进化基因组学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有力的解决了一些基础性的进化问题,但也出现了一些未来需要急需解决的挑战。例如生物进化的本质和目前重建系统进化树方法的限制[1]。 2研究进化基因组学的方法 研究进化基因组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基因组数据分析和研究新基因的产生和演化两种。 2.1利用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利用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常有基于基因序列的方法和基于全基因特征的方法。(如图2)

植物基因组学的的研究进展

基因组学课程论文 题目:植物基因组学的的研究进展姓名:秦冉 学号:11316040

植物基因组学的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近年来关于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主要对拟南芥、水稻2种重要的模式植物在结构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所使用的技术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植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The recent progress in plant genomics research Abstract: With the completion of genome sequencing ofthe model plant-- Arabid opsis and rice,more and more researches on plant genomics emerge in recent yea r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2 important model plant--Arabidopsis and rice in structural genomics,comparative genomics,functional genomics and technology methods used in this research are introduced briefly in this paper. Keywords:plant; genomics; research advances 前言 基因组是1924年提出用于描述生物的全部基因和染色体组成的概念。1986年由美国科学家Thomas Roderick提出的基因组学是指对所有基因进行基因组作图(包括遗传图谱、物理图谱、转录本图谱)、核苷酸序列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分析的一门科学。自从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基因组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发展成了一门生命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领域。而植物基因组研究与其他真核生物和人类基因组研究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不同植物的基因组大小即使在亲缘关系非常近的种类之间差别也很大; 其次,很多植物是异源多倍体,即便是二倍体植物中有些种类也存在较为广泛的体细胞内多倍化( endopolyp loidy)现象[1]。基因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①结构基因组学,以全序列测序为目标,构建高分辨率的以染色体重组交换为基础的遗传图谱和以DNA 的核苷酸序列为基础的物理图谱。②功能基因组学,即“后基因组计划”,是结构基因组研究的延伸,利用结构基因组提供的遗传信息,利用表达序列标签,建立以转录图谱为基础的功能图谱( 基因组表达图谱),系统研究基因的功能,植物功能基因组学是当前植物学最前沿的领域之一。③蛋白质组学,是功能基因组学的深入,因为基因的功能最终将以蛋白质的形式体现。 近来,以水稻( Oryza sativa)和拟南芥(Arabadopsis thaliana)为代表的植物基因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如植物分子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已经在植物基因组的组织结构和基因组进化等方面得到了有重要价值的结论; 植物基因组物理作图和序列测定的研究集中于拟南芥和水稻上; 植物比较基因组作图证实在许多近缘植物甚至整个植物界的部分染色体区段或整个基因组中都存在着广泛的基因共线性,使得我们可以利用同源性对各种植物的基因组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和利用。本文主要对拟南芥、水稻2种重要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