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及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及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及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及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卓宏、鲁爽、王涛

药品审评化药临床二部

1.前言

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直至1989年,才鉴定出其病原微生物并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HCV),并证实HCV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丙型肝炎容易慢性化,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HCC),与乙型肝炎比较治疗更为困难,至今尚无有效疫苗预防。目前,丙型肝炎已成为世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随着对丙肝病毒研究及认识的深入,目前抗丙肝病毒药物研发已进入热点阶段,并已经有新机制药物获准上市,还有较多研究药物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2.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的临床需要强度

2.1 中国丙肝流行病学状况

慢性丙肝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1992-1995年我国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估计HCV感染人数3800万。而2006年全国营养调查人群中慢性丙肝流行状况为:一般人群抗-HCV流行率为0.43%,估计HCV感染人数510万;HIV 感染人群抗-HCV流行率为60-90%,估计HCV感染人数60万;血液透析人群抗-HCV流行率为20-50%,估计HCV感染人数7万。国内流行病学及临床专家认为2006年数据较为准确。目前,国外申请人多引用上述1992-1995年的资料或WHO的资料,过高地估计了我国丙肝患者数量,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不符合。

2.2 慢性丙肝治疗目标和现状

有效抗病毒治疗可改善慢性丙肝患者长期生存率与生活质量。抗病毒治疗长期目标为降低与HCV感染相关的肝硬化、肝衰竭与肝细胞癌的发生率,降低与HCV感染相关的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HCV感染一般病情缓慢进展,抗病毒疗效评价多采用短期的临床指标,包括病毒学应答、生化学应答与肝组织学应答等指标。其中病毒学应答指标中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是当前评价疗效的最主要指标。

聚乙二醇干扰素(PegαIFN,P)联合利巴韦林(RBV,R)的方案是慢性丙型肝炎(CHC)抗病毒治疗的“标准方案(SOC)”。IFNs 调节宿主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RBV为口服抗病毒药物,可增加宿主对IFN的应答。HCV基因型是影响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应答的重要因素,不同基因型患者治疗疗程与方案不同,基因2 /3型患者可较其他基因型患者减少药物剂量并缩短疗程。在基因1型的完成治疗后24周的持续应答(SVR)约为42-46%,在

基因2/3型的SVR达到76-82%,但仍有大约50%的基因1型患者和40%的基因4型患者没有达到SVR,SOC对于这些患者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抑制病毒的作用,故基因1型和4型通常被称作难治性基因型。

我国《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以及其他国家或学会以往的相关指南中,基因1型及4-6型初治方案SOC的疗程为48周,基因2型及3型初治方案SOC的疗程为24周。基于近两年的研究结果和下述两个新药的上市,2011年美国肝脏病研究学会(AASLD)的《基因1型慢性HCV治疗指南》和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的《HCV感染诊治指南》中,已经开始采用应答指导治疗(Response-guided therapy,RGT)的方式用药,缩短了部分患者的疗程至24周。

国际上丙肝治疗新进展:telaprevir和boceprevir为美国FDA于2011年批准的用于治疗丙肝的小分子药物。在此前SOC在各国或学会的丙肝治疗指南中的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治疗进展缓慢。这两个蛋白酶抑制剂的上市,改进了以往十多年来丙肝的治疗效果,包括:显示了对既往SOC治疗无效患者的疗效、缩短了治疗时间,因此在丙肝治疗领域是比较大的突破。

2.3 慢性丙肝中未满足治疗需求人群

现有SOC本身存在一些治疗禁忌征,也存在较多和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干扰素可引起骨髓抑制、精神异常、诱导自身抗体产生出现甲状腺疾病及糖尿病等,利巴韦林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和消化道不良反应,也限制SOC标准剂量和标准疗程的使用。虽然现有的标准治疗对丙肝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仍有部分SOC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患者,以及因干扰素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治疗的患者存在。另外,对于伴有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的、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或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接受透析治疗、接受肝移植的丙肝患者,还没有药物获得正式批准用于这些人群,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上述患者属于未满足的医疗需要(unmet medical need),他们对治疗的需求最为强烈。同时,目前丙肝的治疗仍有改善的空间,改良SOC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改善安全性和耐受性、缩短治疗疗程、减少给药次数,为亚组人群提供治疗选择、改变注射为口服给药途径(或研究无干扰素的治疗方案)等也是临床的需求。

3.抗丙肝药物研发热点

该适应症领域研发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

3.1 新型干扰素及干扰素新剂型

PEGαIFN为目前治疗HCV标准方案中的基础药物,因其主要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发挥抗病毒疗效,不良反应难于避免。因此,干扰素的研究在于提供使用更方便的剂型、更有效安全

的新型干扰素,以提高依从性。

3.2 直接抗病毒药物(DAA)

干扰素治疗主要目的是增强对病毒的自然免疫反应,而新的治疗理念是特异性靶向抗HCV治疗。其药物作用靶点是HCV复制需要的各种酶(如蛋白酶抑制剂和多聚酶抑制剂),或者影响宿主与病毒相互作用的药物(如亲环素抑制剂,亲环素为病毒入侵宿主细胞所必需)。

HCV基因组为编码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前者组成外膜和核衣壳,后者为病毒复制所必需,也是直接影响HCV复制的新药所作用的靶点。非结构组分包括蛋白酶和解螺旋酶(NS2、NS3和NS4A),将复制复合体锚定至细胞质内膜的蛋白NS4B, RNA结合蛋白NS5A 和RNA依赖的RNA多聚酶NS5B。还有2种病毒蛋白酶NS223和NS3,NS223裂解NS2/3位点而NS3催化NS3 /4A、NS4A /B、NS4B /5A和NS5A /B的裂解。NS4B为NS3的辅助因子,可增加其蛋白酶活性。

酶抑制剂:NS3抑制剂抑制NS3蛋白酶活性,阻断复制所需HCV蛋白的加工;NS5A 抑制剂抑制NS5A活性,NS5A是病毒复制所必需的多功能蛋白,阻断病毒复制;NS5B 抑制剂抑制NS5B RNA复制酶,阻断病毒基因组复制。美国FDA于2011年批准的telaprevir 和boceprevir即为NS3/4A蛋白酶抑制剂。目前仍有一些NS3 蛋白酶和NS5B多聚酶抑制剂在进行临床研究。

亲环素抑制剂:为另一类针对HCV靶点的药物,亲环素抑制剂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影响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亲环素B是NS5B的辅助因子,新出现的抗病毒药物的作用靶点是阻断亲环素B。

3.3 新药联合治疗

如前所述,新的靶向治疗药物与干扰素联合均有协同作用。研究发现对亲环素抑制剂产生抵抗的复制活跃细胞对于蛋白酶抑制剂、多聚酶抑制剂及干扰素仍敏感。而且,其对于野生型菌株及耐蛋白酶抑制剂和多聚酶抑制剂的菌株仍有抗病毒活性。有研究显示蛋白酶抑制剂联合多聚酶抑制剂发挥了协同抗病毒作用,且耐药菌株的出现几率较单药治疗时小。

新药联合治疗的研究正在向以下趋势发展(1)DAA + P/R 三药联合;(2)2-3 DAAs + P/R 四药以上联合;(3)IFN-free (2 DAAs +/- R, 3 DAAs +/- R)即去除干扰素的小分子化合物的联合。

4.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研发与评价面临床挑战

目前,境外机构看中国内巨大的丙型肝炎治疗市场,在国内大量申报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并拟在中国开展首剂临床试验。但是,基于下述几种因素,国内开展临床试验,尤其是

国际多中心试验极大地挑战国内的研发与评价能力:

4.1 中国HCV病毒基因型分布

HCV基因型分布存在地理性差异。我国基因型分布与境外不同地理区域不尽相同。我国在部分地区主要流行的HCV型别为基因型1b,其次是基因型2a。在南方城市基因型1b 感染率占90%以上,从南向北基因型2a逐渐增多。已有文献资料显示,无论是干扰素或是抗病毒药物,各基因型间治疗反应可能不同。

4.2 国内外医疗实践存在差异

目前,国内《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推荐抗丙型肝炎治疗药物为干扰素和利巴韦林。并根据基因型和病毒载量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而在美国,由于FDA在2011年新批准的两个DAA药物,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AASLD)已经推荐在基因1型的初治患者采用DAA与SOC联合治疗。国内外医疗实践客观上存在差别。

4.3 国内开展临床试验基础薄弱

由于国内缺乏既往规范的可参考的临床试验文献,临床试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缺乏基础数据支持,比一般国际多中心试验难度要大。

4.4 国内尚没有可供参考的技术指南

FDA已经颁布了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指导原则草案,EMA颁布了治疗CHC的DAA临床评估指导原则,其中包括了各期临床试验设计、试验人群、有效性终点、统计学等考虑要点。虽然在研究的设计和评价上,有FDA和EMA的指导原则可供参考,但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仍有一定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临床试验相关各方(Stakeholders),包括申办人、药品监管机构、主要研究者、伦理委员会等,应承担起有责任并加强沟通,全面掌握与研发相关信息,共同推动丙型肝炎治疗领域药物研发与评价向前发展。

丙型肝炎简介与

丙型肝炎简介及 乙肝防控策略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一部分 丙型肝炎简介 引言 肝炎是肝病中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其致病因素可以是:生物因子或非生物因子两大类。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病毒性肝炎是长期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其严重程度居各类传染病之首。 病毒性肝炎的分类 第一单元 病毒性肝炎的分类与病原学特征 病毒性肝炎的分类 名称发现核酸科属代表株甲型肝炎197+RNA微小肝炎病毒属甲型肝炎乙型肝炎196DNA嗜肝正嗜肝乙型肝炎丙型肝炎198+RNA黄病毒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197-RNA?δ病毒属丁型肝炎戊型肝炎198+RNA?戊型肝炎戊型肝炎 五型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及临床特征 名称传播途径我国流行率临床预后疫苗甲肝粪-口80.90%急性、良好有乙肝皮、粘膜损伤57.63%急性、慢性有丙肝皮、粘膜损伤 3.20%急性、慢性无丁肝皮、粘膜损伤 1.15%急性、慢性无戊肝粪-口17.20%急性、良好无 丙型肝炎病毒 理化特性 氯仿,1:1000福尔马林,β-丙内酯,紫外线照射,100℃6分钟,60℃10小时等条件下病毒均可灭活。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据WHO报道,全球HCV感染率为3%,大约有1.7亿人感染,每年新发感染病例约3.5万人左右。 世界各地感染率差异较大,美国的感染率在1.3%-1.6%;而埃及为15%。 我国的丙型肝炎抗体标化阳性率为:3.2%,总体上北方(3.6%)略高于南方(2.9%)。 上海最低:0.9%,辽宁最高为5.1%。 我省抗-HCV阳性率为2.38%。 丙型肝炎传播 传染源: HCV感染者,即急、慢性丙型肝炎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是传染源。 平均潜伏期为6-9周。 传播途径: 经体液传播:主要途径。 丙型肝炎可以通过献血(特别是单采血浆)造成一定范围的暴发。在河北的固安县就曾发生过由于献血或献血浆引起的较为严重的丙型肝炎暴发。 经血传播:通过输入污染HCV的血液或血制品;献血或反复透析过程中的交叉感染;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均可造成HCV传播。输入含HCV的血液最易感染,也可通过反复接触微量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也是目前的重要途径。 研究显示:在静脉吸毒人群中抗-HCV阳性率为28.68%。 性接触传播:从丙型肝炎感染者的精液、阴道分泌液中极易检测到HCV-RNA,其配偶HCV感染率高于家庭其他成员和一般人群,说明HCV存在性接触传播的危险,多性伴或男

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分型及临床意义

第48卷 第5期2012年10月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QINGDAO UNIVERSITATISVol.48,No.5October 2 012[收稿日期]2012-04-12; [修订日期]2012-08-09[基金项目]青岛市卫生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0WSZD08)[作者简介]黄艳秋(1979-),女,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通讯作者]史昌河(1963-) ,男,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分型及临床意义 黄艳秋,史昌河 (青岛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 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体为丙型肝炎病毒(HCV),以输血为主要传播途径。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有较高的复制率及变异率,在人体内呈准种分布。目前根据Simmonds命名系统可将其分为6个基因型。HCV基因分型在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研究、病毒载量、病情转归及抗病毒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特别在抗病毒治疗方面,HCV基因分型是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 预测抗病毒疗效的重要依据。[关键词] 肝炎, 丙型;基因分型;综述[中图分类号] R51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4488(2012)05-0468- 03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肝炎,病原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可引起肝脏急、慢性炎症,极少数发展为重症肝炎。输血及血制品曾是丙型病毒性肝炎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但近年来,随着筛查方法的改进, 此种传播方式已得到明显控制,目前注射、器官移植、血液透析、性传播及母婴传播亦较常见。人类对HCV普遍易感,而且感染后高达80%的病人转为慢性感染,如果不进行及时和正确的抗病毒治疗,有相当比例的病人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产生严重的临床后果。丙型病毒性肝炎在全球感染率为3%,因此全世界约有1.7亿人曾感染过 HCV[1] ,但各国的感染率不尽相同,我国HCV感染率约为 3.2%,属于高流行区。1 HCV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1.1 HCV基因组的基本结构 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可分为3′非编码区、5′非编码区及编码区(ORF)3个区域,ORF可编码一个病毒蛋白前体, 在宿主和蛋白酶裂解的共同作用下该蛋白前体可生成至少10种蛋白。根据所编码蛋白的功能不同,编码区又分为结构基因和非结构基因,其中结构基因编码的4种蛋白包括核心蛋白、包膜蛋白1(E1)、E2、P7,这些蛋白参与病毒的组装,又被称为结构蛋白。非结构基因翻译编码的蛋白有非结构蛋白2(NS2)、NS3、NS4A、NS4B、NS5A、NS5B,这些蛋白主要参与病毒复制,故又称非结构蛋白或功能蛋白。HCV基因组的变异率高,这一特点使之在人体内呈现准种分布,基因组中E1和E2区是变异率最高的区域,而5′及3′非编码区则是最保守的区域。 1.2 HCV各区段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①5′UTR:它是HCV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区域。HCV 5′UTR包括4个保守的结构区域,其中结构域Ⅱ~Ⅳ构成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IRES能够在不依赖于HCV蛋 白作用的前提下启动下游HCV编码区基因的翻译,因而抗病毒药物的靶向定位点常为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的IRES。②3′UTR:3′UTR位于HCV 3′末端,由200~235个核苷酸组成。其中可变区具有基因型的特异性,在此区域内不同基因型之间存在核苷酸序列的差异。不同的基因型其HCV多聚U区的长度亦不相同。部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HCV型甚至同型不同株型之间3′UTR的交换都会导致HCV不能复制。因而得出结论,只有当病毒具有完整的3′UTR才能发挥其正常的作用。另有研究结果显示,宿主细胞内部所固有的多聚嘧啶束结合蛋白或自身抗原若与HCV基因组中的3′UTR结构部分(尤其是X尾)结合,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的翻译效率和稳定性均可增强。③核心蛋白: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基因组的342~914核苷酸位点系核心蛋白基因的位点。编码核心蛋白,核心蛋白的功能之一是与糖蛋白作用组装出完整的HCV病毒颗粒。在核心蛋白的氨基端内,高度保守的抗原表位含量非常丰富。核心蛋白在与病毒RNA靶向结合的前提下可调节HCV基因组的翻译, 并且核心蛋白的基因调节作用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主要因为核心蛋白可抑制P53启动因子这一重要肿瘤抑制基因的活性。核心蛋白在人体感染HCV后通过对大量基因的调控作用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应答,从而促进了HCV对肝细胞及外周血单核细胞等人体细胞的持续感染,此外核心蛋白能加速感染细胞内脂质小体的形成,诱导肝细胞变性。④包膜区:在HCV结构中,病毒的外膜常由包膜蛋白构成。第915~1490nt位点和1491~2789位点共同构成了包膜区基因,分别编码E1和E2蛋白。其中,E2氨基端具有高度变异性,HVR1和HVR2均为E2氨基端的两个高变区。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E2突变增加常由干扰素治疗诱发,HVR1序列也会在慢性感染的形成过程中不断改变。E2结构中还含有若干个中和抗体表位,至少有一个中和抗体表位位于HVR1。由此可知,免疫反应常以E2为主导靶向目标。此外,病毒受体、CD81、低密度脂蛋白等物质的受体均可与E2蛋白发生相互作用,故E2蛋白具备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介导病毒附着和进入感染细胞内部。因此,在研究和开发HCV疫苗这一方向上, 深入地研究膜

中医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作者:孔祥廉林慧盖丽丽梅全喜 【摘要】综述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显示出中医药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降低血清胆红素及转氨酶、抗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等作用。指出在今后的研究中,统一中医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疗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以缩短疗程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治疗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dna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急性、慢性乙型肝炎、重型肝炎或成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迁延难愈,可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等,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二十亿的病毒感染者,其中3.5亿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我国就有一亿二千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比艾滋病的患者多一百倍。每年有30~5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变或肝癌[1,2],但对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彻底明了。多数学者认为与免疫应答或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与特效药物,虽有拉米夫定、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问世,但由于治疗周期长、副作用大、易反跳、费用高等缺陷,尚不能满足于临床需求。令人可喜的是中医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显示出了独特的优越性,现就近年来中医药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1 中药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应国红等[3]对800种中草药水提物进行抗hbv的实验研究。实验筛选出15种对hbv活性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即土牛膝、鬼羽箭、蛇床子、钻骨龙、蛇莓、香薷、泽兰、益母草、女贞子、地骨皮、桑椹子、半枝莲、茜草、羊蹄、天花粉。其中天花粉、香薷可高效抑制hbv。应国红等[4]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方法,对180种中草药的水提取物进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的实验研究,根据药物的综合药效指数(sei)评价药效,经筛选得抗hbeag的有效药7种:茴香油、羊蹄、女贞子、蛇莓、益母草、香薷、黄连,其中高效药2种,即茴香油(sei=1.90)、羊蹄(sei = 2.05)。徐舒等[5]采用pcr筛选技术研究白背叶根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白背叶根有抑制体内d- hbv复制作用,其作用大小与剂量及用药时间相关;其治疗作用较拉米夫定弱,但作用维持时间长,且用药较为安全。谢志春等[6]采用反向间接血凝体外试验及乙型肝炎树鼩感染模型动物实验,从200种常用中草药中筛选出5种具有较高抑制hbsag活性的中草药,即珍珠草、丹参、五倍子、桑椹子、仙茅,这5种药物可使hbsag滴度从1: 32768降至1:16。进一步在树鼩体内进行抗乙肝病毒抑制实验,结果显示珍珠草及五倍子有较强抗hbsag作用。张晓双等[7]采用重庆麻鸭乙型肝炎动物模型,观察肝康乐颗粒(含柴胡、丹参、灵芝、五味子、茵陈等)在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作用。结果显示肝康乐颗粒在鸭体内有一定抑制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作用,且抗病毒作用与用药剂量有关,停药后dhbv-dna有反跳现象。范慧敏等[8]用肝舒胶囊(由太子参、茯苓、黄芪、白花蛇舌草、川萆薢、甘草等组成),灌胃给药10 d,发现第5天对dhbv-dna抑制率可达20%~30%,第10天抑制率可达50%,表明肝舒胶囊对鸭体内的dhbv-dna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刘中景等[9,10]用小柴胡汤进行抗hbv体内外实验和组方机理分析。体内抗dhbv实验中,全方组、半方组(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和单味柴胡组对dhbv均有抑制作用,以全方组作用最优,且抗dhbv作用比较持久,停药后无反跳现象;体外抗hbv实验,各剂量组对2215细胞hbsag和hbeag分泌均有抑制作用,也以全方组的抑制率最高,半方组次之,单方组抑制作用不明显。倪勤等[11]发现小柴胡片有体外直接抗hbv活性作用。陈压西等[12]则发现小柴胡汤胶囊在鸭体内也有一定的抗dhbv作用。有关临床研究还表明[13,14],联合用药比单味药物的抗病毒作用更强。应用疏肝健脾益气药物,如柴胡、木香、炒枳壳、青皮、香附、鸡矢藤、沉香、佛手等;应用活血化痰药物如:昆布、海藻、瓜蒌、法夏、藿香、莱菔子、山楂、陈皮、枳壳、佛手等;应用调补肝肾药物,如淫羊藿、冬虫夏草、枸杞

肝炎抗病毒药有哪些

肝炎抗病毒药有哪些 文章目录 肝炎抗病毒药有哪些 1、肝炎抗病毒药有哪些 一般抗肝炎病毒的药物分为干扰素和无环鸟苷类两大类,现在最常用的抗肝炎病毒药物有干扰素类的α干扰素应用最多,其中又以重组α-干扰素应用最多,而且治疗的效果一般都是比较好的,而且还有一种抗病毒的药物,就是无环鸟苷类,这种药物包括无环鸟甘和脱氧无环鸟甘两种,无环鸟苷是一种新合成的核苷类似物,对于控制患者的病毒活力会有很好的作用,比较适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会有效的降低DNAP活力,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而脱氧无环鸟甘就是无环鸟苷的前者,也就是说在没有研制出无环鸟苷的时候,使用脱氧无环鸟苷的几率还是很高的,只要就

是以口服为主,两个药的作用表比较相似,所以患有肝炎的患者,想要使用抗病毒药物的话,还需要让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治疗和控制。 还有一款抗病毒的药物就是:三氮陛核苦,这种药物是是一种核酸类似物,有广谱抗RNA和DNA病毒的活性的作用,而且主要起到抑制单磷酸鸟苦合成物中酶的作用,也会有利于肝炎患者的病情恢复,患者需要到专业的医院就诊,选择适合自己的抗肝炎病毒的药物治疗,才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和作用,绝对不可以耽误治疗的时机,不然患者的病情会更加严重。

2、肝炎的种类 肝炎通常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根据病因来分,可以分为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根据病程长短来分,可以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慢性肝炎又可以分为轻度肝炎、中度肝炎、重度肝炎等。 3、肝炎怎么彻底治好吗 肝炎的疾病本身就是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的疾病,只要治疗得当治愈率很高,一般想彻底的治疗好这个病应该需要半

从运气学说论癸巳年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治规律

从运气学说论癸巳年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治规律标签:运气学说;癸巳年;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气候变化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学说。五运,即将一年气象分为五季,各按五行之性有规律地运行之谓;六气,是从我国的气候区划、气候特征来研究气旋活动的规律问题[1]。相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而言,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丙型肝炎”)发现较晚,以往通常把慢性丙型肝炎笼统地归入肝病或病毒性肝炎的诊疗当中,但通过对慢性丙型肝炎的仔细研究,发现其在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临床用药等方面与其他病毒性肝炎有不同的规律。笔者现参照《五运六气的详解与应用》[2]一书,推导癸巳年(2013年)的气候变化规律,并依此指导本年度慢性丙型肝炎的用药规律。 1 癸巳年的运气相合 癸为阴火,为少徵,主岁运之不及,癸年为火运不及之年,《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曰:“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巳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不及的中运阴运之火与在泉的少阳火气相合,故为“同岁会”之年。虽癸为火运不及,但巳在南方属火,不及的癸火得助于南方巳火,转为平气,故火运不及的癸巳年变为平气之年。全年气候温和,寒气、风气、火气为全年气候主要特征。关于癸巳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癸巳、癸亥,上厥阴木,中少徵火运,下少阳相火……其化上辛凉,中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这对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一定启示。 2 癸巳年分布的运气相合 2.1 初运(正月到三月) 主运太角、客运少徵,初气的主气厥阴风木、客气阳明燥金。可以看出:①论运,主生客(木生火),为逆,热气来临。②论气,客胜主(金克木),为顺,清凉之气来临。③运气相合,主运、主气者为木,客运为火,可共同抵制阳明燥金,若风木之气太过,则风气来临。总之,初气气候温和,风偏多。“风气通于肝”,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若肝气偏旺,可传之于脾,使脾土受邪,易出现肝郁脾虚之证,常见胁痛、呕吐、食欲减退、肠鸣泄泻等症状,治疗上依《素问·至真要大论篇》“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可用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党参、甘草等疏肝健脾药;若感受风邪,可出现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等感冒症状,在辨证的基础上,可加入防风、荆芥、紫苏叶、芫荽、薄荷、蔓荆子等祛风解表之品。 2.2 二运(三月到五月) 主运少徵、客运为太宫,前半步二气的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太阳寒水,后半步的三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厥阴风木。可以看出:①论运,主生客(火生土),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 E)。本节主要介绍前三种。 病原学 (1)甲型肝炎病毒(HAV):为RNA病毒。HAV能感染人的血清型只有1个,故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产生IgM型和IgG型抗体。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80℃5分钟或100℃1分钟可完全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HBV的抵抗力很强,100℃10分钟或65℃10小时可使HBV传染性消失。 (3)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对有机溶剂敏感,如10%氯仿可杀灭HCV。血清经100℃5分钟或60℃10小时或1/1000福尔马林37℃6小时熏蒸均可使HCV 传染性消失。 流行病学 (1)甲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 (2)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 (3)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输

血及血制品,注射,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③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再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瘀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1.急性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肝不转为慢性。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甲肝多起病较急,发热伴畏寒,乙肝、丙肝起病较缓。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和叩痛。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一般起病较缓,症状较轻。 2.慢性肝炎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 凡ALB≤32g/L,TBil>正常上限5倍,PTA60%~40%,CHE<4500U/L,四项中有一项

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指导.doc

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指导 一、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变性、坏死、炎症反应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广、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目前已确定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类型,其中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病毒性肝炎按照临床表现的特征可分急性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慢性肝炎(包括轻度、中度、重度)、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及肝炎肝硬化。 二、临床表现 虽然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不同,但临床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病程有所不同,病程在6月之内的为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月者为慢性肝炎,其中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只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需注意,由于病毒感染的潜隐性,对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即使患者不能提供6月以上的病史,也不一定能排除慢性肝炎的可能。 ⑴急性肝炎:患者在近期内出现、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化验发现血清ALT升高,血清病原学检测阳性。若不伴有胆红素的升高,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若伴有胆红素升高则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⑵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 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及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介绍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丙肝分布较广,更容易演 变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在预防丙肝的措施上,筛选献血员是重要一环,凡血中抗-HCV阳性或HCVRNA阳性均不能作为献血员。 临床表现:急性丙型肝炎消化道症状轻,发生黄疸型的比例低,ALT和血清胆红素水 平明显低于急性乙型肝炎。 检查:丙型肝炎病毒指标包括抗HCV及HCVRNA。 治疗:急性丙型肝炎虽然有部分患者可以自愈,但对所有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给予 积极治疗,因为急性期的疗效好。其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休息、降酶、保肝、抗病毒及其他对症治疗,其中最主要的治疗当属抗病毒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公认有效的也只有干扰素,同样应该早期治疗。临 床上倾向联合用药。例如,干扰素加胸腺肽或干扰素加病毒唑片。 1、无法完全筛除HCVRNA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如静脉注射毒品、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 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窥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暴露的重要途径。公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等也是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3、性传播与HCV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高。同时伴有其他 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患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 4、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 播的危险性。 5、部分HCV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不明,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 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极其他血液暴露的一般接触不传播HCV。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原发性肝癌与炎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与炎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与炎症密切相关。在我国,肝癌患者中约大多数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病史;在欧美及日本,肝癌与丙型病毒性肝炎有关。本文总结原发性肝癌与炎症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多种炎症介质对肝癌发生、转移的促进机制,通过阻断相关炎症介质作用,探索出抑制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减少复发、转移的新治疗途径。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发及死亡病例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5.4%。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有上升趋势。原发性肝癌是一种与炎症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炎症在肝癌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1][2]。本文就原发性肝癌与炎症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概述 Rudolph Virchow[3]第一次提出炎症在恶性肿瘤进展中起一定的作用,认为慢性炎症可促进肿瘤的生长;随后Wiemann B[4]证明:通过给患者注射化脓性链球菌和粘质沙雷菌引起的急性炎症可使部分患者的恶性肿瘤退化。目前炎症与肿瘤关系的研究成为热点。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提示:炎症是导致肿瘤发生或促进肿瘤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约20%的恶性肿瘤由炎症诱发或促进[1] [2] [5]。炎症与肿瘤发展的多个环节相关,包括肿瘤细胞形成、进展、逃逸、增生、浸润、血管生成、转移。炎症引起恶性肿瘤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认为:炎症发生后,炎性细胞在迁入炎症部位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活性氧、活性氮物质,而且在慢性炎症过程中,内生抗氧化机制的抑制作用也可以产生超负荷的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诱导DNA损伤,破坏增生细胞的基因稳定性,最终在炎症和活性物质的反复破坏下,细胞基因改变,包括点突变、基因缺失、基因重组[6]。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1/3有明确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欧美及日本,肝癌主要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酒精性肝病有关。肝癌与肝炎病毒、酒精性肝病的关系,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部分机制已经阐明。研究证实: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它可以整合插入宿主基因组,改变宿主体细胞基因的表达,导致宿主细胞基因组的不稳定,易发生基因改变,从而转化为肝癌细胞[7];丙型肝炎病毒(HCV)为单链RNA病毒,可以和多种细胞蛋白作用,促进肝细胞向肝癌细胞转化[8];酒精性肝病诱导肝癌形成过程中,酒精产物乙醛可直接损伤肝细胞或乙醇代谢产生的反应性氧化剂和脂质过氧化物直接造成DNA损伤[9]。原发性肝癌通常发生在慢性肝损伤的基础上,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这些被认为是癌前病变。慢性肝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促进肝硬化的发展,并且激活了肝细胞的再生能力[10]。肝脏的修复机制若被短暂的激活,肝脏的结构和功能可迅速恢复,修复机制的持续激活可促进肝癌的形成和发展,肝炎病毒感染和长期饮酒可激活先天性免疫功能,维持持久的炎症反应,从而促进肝癌的形成和发展[11]。 目前研究已证明,在炎症与癌症的关系中,许多炎症介质具有重要作用。炎症介质产生于炎症反应过程中,也可以由肿瘤细胞产生,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炎症介质包括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核转录因子—kappaB(NF-kB)、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补体系统。. 原发性肝癌与Cox-2 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是花生四烯酸转变为前列腺素的限速酶,又称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是一种完整的膜结合蛋白,至少有三种形式:Cox-1位于内质网,属于结构型基因,多种正常组织

双环醇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应用

双环醇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6-10-21T14:24:21.557Z 来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8月作者:李晓峰王伟洪童照威张艳 [导读] 双环醇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着显著的降酶效果,并且有可能在人体内协助抑制HCV的增殖。 浙江湖州吴兴区湖州市中心医院开发区分院感染科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目的:观察双环醇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从2015年初至今接受的130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人,治疗组口服双环醇25mg,3次/天;对照组接受治疗中使用的药物主要是维生素B和C、肝太乐等,治疗的总疗程为6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1、3个月末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复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清HCV-RNA在数值上下降和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环醇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着显著的降酶效果,并且有可能在人体内协助抑制HCV的增殖。 【关键词】双环醇;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丙氨酸转氨酶;血清HCV-RNA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8-0015-01 【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bicyclol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c.Methods: our hospital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15 to accept the 130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of 65 people, the treatment group oral bicyclol 25 mg, 3 times per day; Drug is mainly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vitamin B and C, liver too joy, etc., total treatment for 6 months of treatment.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after treatment 1, 3 of the serum alanine transaminase (ALT) in late after long rat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reatment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serum HCV - RNA on decrease compared to control group there i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 bicyclol treatment of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c has obvious effect of enzyme, and may help prevent HCV proliferation in human body. 【 key words 】 bicyclol;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c; Alanine transaminase; Serum HCV - RNA 丙型肝炎病毒在多数患者体内都呈现出慢性的病毒感染,并且会引起肝脏的脂肪性病变、肝纤维化、肝硬化以及肝癌,但是关于HCV 的致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多数丙型肝炎病毒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中,会出现无法耐受的抗病毒不良反应以及效果不佳的情况,当前我国研制出了治疗该病的新型药物——双环醇。对此,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双环醇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患者的血清转氨酶和对HCV-RNA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由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和寄生虫分会、肝病学分会等联合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中内的标准,收集本院自2015年初至今门诊所接收的130名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79人,女51人,年龄介于22~63岁,平均30.5岁。将以上患者分为双环醇治疗治疗组以及常规性护肝治疗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中男性41人,女性24人;对照组中男性37人,女性28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比较意义。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均在知情自愿的情况下接受研究。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接受双环醇片治疗,口服一次剂量为 25mg,3次/天。对照组实施维生素B、C和肝太乐等护肝药物治疗,疗程6个月。检查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第1、3、6个月血清谷丙转氨酶,对患者血清HCV-RNA在治疗前后的数值实行检查。 1.3检测指标和方法 1.3.1血清谷丙转氨酶检测仪器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2血清HCV-RNA 使用PT-PCR方法检测研究对象体内的血清HCV-RNA,检测试剂盒(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收集的全部数据实行分析处理,同时采用X2和t实行检验。 2、结果 2.1生化应答治疗组在治疗后的1 、3、 6个月末血清谷丙转氨酶复常率依次是64.6%(42/65)、90.8%(59/65)、100%(65/65);对照组是24.6%(16/65)、47.7%(31/65)、7 3.8%(48/65)。详细结果见下表1: 3、讨论 双环醇由中国医学科学学院自主研发,是一类抗肝炎新药,同时在我国以及全球的14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有效的专利保护。[3~4]双环醇化学名为6-甲基羰基-6/-羟甲基-2,3,2’,3’-4’,分子式:C19H 18O9。双环醇不属于转氨酶抑制剂,主要作用发挥清除自由基作用,有效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韩家跃时间:2015年7月19日 病因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 病毒。己型肝炎曾有报道,但至今病原分离未成功。近年报道,属于黄病毒的庚肝病毒和单链DNA的TTV与人类肝炎的关系尚存在争议。 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 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潜伏期在15~45天之间,平均25天,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本期持续平均5~7天。 (2)黄疸期热退,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大伴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轻度脾大,本期2~6周。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慢性肝炎 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体征为面色晦暗、巩膜黄染、可有蜘蛛痣或肝掌、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叩痛,脾大严重者,可有黄疸加深、腹腔积液、下肢水肿、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根据肝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 (1)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者。 (2)中度症状、体征,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肝功能有异常改变。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三项检测中有一项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3.重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 学号: 所在学院: 班级:

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摘要: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肝炎,研究,感染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及戊型肝炎(hepatitis E)。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1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苍蝇和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水源被污染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动物),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通过注射或输血传播的机会很少。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 ②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通过胎盘感染者约5%);③生活上的密切接触;⑷性接触传播[如果皮肤没有破损是不会传染}。此外,尚有经吸血昆虫(蚊,臭虫,虱等)叮咬传播的可能性。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而以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为主,且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多见。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戊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2.临床表现 2.1. 急性肝炎 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潜伏期在15~45天之间,平均25天,总病程2~4个月。黄疸前期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本期持续平均5~7天;黄疸期热退,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大伴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轻度脾大,本期2~6周;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2.慢性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缩略语 HC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 抗-HCV:抗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 HCV RNA: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EI.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IA:酶免疫检测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B超:腹部超声显像 CT:计算机断层扫描 MRI:磁共振成像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3.1.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3.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3.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3.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3.2临床表现 3.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3.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3.2.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2.1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2.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3.2.2.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2.3.1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3.2.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3.3实验室检查 3.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3.3.2血清抗-HCV阳性。 3.3.3血清HCV RNA阳性。 3.4组织病理学检查 3.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 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d)常见界面性炎症。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摘要】病毒是一种病原体,能够危害人体健康。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病毒感染的治疗。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以及研究进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陈述,并综 合所查文献以及自己对该问题的部分观点,对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简要分析。【关键词】抗病毒药物;病毒;感染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1962年碘苷局部治疗疱疹性角膜炎获得成功,一直沿用到今天。 一、病毒及其特性 病毒包括DNA及RNA病毒,病毒吸附并穿入宿主细胞内,病毒脱壳后利用宿主细胞代谢系 统进行增殖复制[1],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按照病毒基因组提供的遗传信息进行,待病毒颗粒从细胞内释放出来。病毒具有严重的胞内寄生特性,而且在复制时需要依赖宿主 细胞的许多功能,以及在其不断的复制过程中会因出现的错误而形成新的变异体,病毒的这 些分子生物学的特点,使得理想抗病毒药物的发展速度变得相对缓慢[2]。直到今天,全世界 发现的病毒已有3000余种,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及研究 (一)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 1、竞争细胞表面的受体,对病毒吸附进行阻止。 2、阻碍病毒穿入和脱壳。 3、阻碍病毒生物合成。 4、增强宿主抗病能力,抑制蛋白合成、翻译和装配。 (二)抗病毒药物的分类及作用 1、广谱抗病毒药 对多种病毒生长繁殖进行抑制,主要有嘌呤或嘧啶核苷类似物和生物制剂类药物。 利巴韦林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鸟苷类衍生物,为广谱抗病毒药,对多种RNA和DNA病毒有效,包括甲 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3]。也有抗腺病毒、疱疹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4]。 干扰素 被感染的肌体细胞受其他刺激后,产生有抗性的糖蛋白物质。在病毒感染时起作用。 转移因子 是从健康人白细胞中提取出的一种核苷肽,无抗原性[5]。可治疗免疫缺陷病、病毒感染、霉 菌感染等。 胸腺肽α1 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的免疫活性肽,可调节功能。

慢性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对人寿命的影响

慢性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对人寿命的影响 慢性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对人寿命的影响: 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此病也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患者如果采用的治疗方法不正确,治疗的时间长,很有可能出现复发的情况,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若出现复发的情况,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到生命。所以,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患者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病因正确的接受治疗。 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难度是比较大,对于患者来说不仅要承受金钱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压力。如果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不进行有效的治疗,任其发展,病情会逐步的恶化,一旦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再进行治疗恐怕为时已晚。 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之所以久治不愈,多数是因为患者盲目的吃药,而导致病毒发生变异,产生耐药。如果患者可以进行科学规范的治疗,是完全可以抑制病情,延长寿命的,所以患者应积极的进行治疗。 近几年随着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复发的原因,专家指出,最常见引起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复发的因素包括基线病毒载量高、年龄、肝纤维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等,此外空腹血糖水平≥5.6mmol/L患者的复发危险显著高于<5.6mmol/L患者,这种因素而导致的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复发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需要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们给予足够重视的。 光头博士李丁治疗肝炎: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发病于肝脏部位的疾病,治疗的时候患者们一定要有正确的选择,治疗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一定要去正规、大型、专业的医院接受独特的疗法进行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