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级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阶级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阶级分层与社会流动

当今中国社会阶层分层与社会流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体

现在社会阶层的分层和社会的流动方面,其中,社会阶层分层主要有一大趋势,即从农民阶级向蓝领工人阶级,蓝领工人阶级向白领工人阶级的转变,而根据最新的资料,当今我国社会又分为十大阶层,而这十大阶层的人群组成及其之间的流动性也各具特点。

关键词:社会结构变化社会阶层分层社会阶层流动十大阶层

几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阶级分层和社会流动发生了快速的变化,由经济市场化导致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加速了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大趋势,即从农民阶级向蓝领工人阶级,蓝领工人阶级向白领工人阶级的转变。另外,有学者最新提出,我国现在的社会阶层具体细分可分为十大阶层,它们分别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无业人员阶层,这些阶层的组成和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首先,分析一下我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本文从两个方面着手分析,其一是认同阶层,其二是客观阶层。认同阶层主要指社会成员的阶层主观归属,社会成员经过自我评估和自我认定将自己归属为某一具体的阶层;客观阶层指的是依据一定指标,将社会个体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其中,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收入、职业地位等是划分阶级阶层的主要评估标准。

是什么影响了人们的主观认同阶层的归属呢?资料显示,各种不同因素影响着人们的主观阶层认同。性别方面,女性比男性的主管阶层认同平均要高;年龄方面也是一个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大体可以代表一个人工作时间的长短,年龄大的人会将自己的主观阶层认同的较高一些;人们的政治背景方面,“党员”会比非党员主观阶层认同的较高一些,当然,这里的党员当然是指中国共产党;然后是收入水平方面,毫无疑问,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就会将自己的主观阶层认同的越高,收入的改善可以直接导致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会将自己的主观阶层认同的较高;还有,过去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对未来生活水平的预期,对人们的主观阶层认同具有预测意义。那么如何定义来客观阶层?在这里,简单的将其分为农民阶层、蓝领阶层、白领阶层三大类。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民阶层人数的减少和非农业阶层人数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工业化所导致的社会变迁是农民阶层人数缩减的主要原因,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农民逐渐向农民工转化,这些都使得农民阶层的人数大大降低;中国蓝领阶层的扩大,主要来源于制造业与建筑业的扩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廉价的土地资源、水电资源、劳动力资源,吸引各国的跨国公司,纷纷来中国投资、生产、销售,使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也制造了大量的生产工作岗位,这导致了蓝领阶层的迅速扩大;白领阶层也是扩大的比较快的阶层,这主要源于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的扩张,随着各种大学、专科、高职扩大招生规模,一届届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毕业生涌向社会,他们分散到各种公司、工厂、事业单位,大大提高了白领阶层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重。

然后,讨论一下我国社会流动的大趋势。我国社会阶层流动的大趋势,就是从农民阶级向蓝领工人阶级,蓝领工人阶级向白领工人阶级转变。社会学家索罗金将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所谓水平的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同一职业或同一阶层内部的流动,或

者职业内容不同但职业地位基本相同,又或者就业内容相同但就业位于不同位置间的流动。所谓垂直的社会流动,指的是社会成员在不同职业地位或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这种流动可以分为向下的社会流动和向上的社会流动两类,向下的社会流动主要指从比较高的职位或阶层位置向比较低的职业或阶层位置的流动。向上的的社会流动则与之相反。社会流动具有两方面的原因,一:社会流动的结构性原因。为什么会存在社会流动?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的封闭性特征使得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不得不继承父母亲的社会地位和维系生存的职业。而如今,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面积的扩大,一方面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容量,另一方面,也将城市周边的农村包入城市,使其中的农民转变为城市人口。其中,城市化创造的就业岗位,正好为社会流动提供了渠道,加速了社会底层阶层向社会中上层阶层的流动,比如说,虽然父母的社会地位较低,但是子女一代可以摆脱农业或农村的束缚,进入城市成为工人,改变其出生时的社会阶层地位。二:职业阶层的代际继承与代内流动。普遍来说,父母为白领阶层时,其孩子为农民阶层的比重较低,因为他们从小享受良好的教育,家庭条件也比较富裕,比其他孩子拥有的资源更多,自身素质相对较高。而父母为农民阶层时,其孩子,很大一部分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都选择了进城打工,进入工厂,企业等,从事生产工作,上升为蓝领阶层,最后可能会回到农村重操父母农民的就业,扎根农村,又降低为农民阶层,而很少一部分比例的孩子通过高考这根救命稻草,进入大学,在大学毕业后,进入公司或企业事业单位,把自己的农民身份转变为城市户口,地位上升,成为白领阶层。而且,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中国社会的白领化还会继续加强,由蓝领阶层和农民阶层转变为知识分子阶层和公务员及企业管理阶层的人数,仍会上升。

最后,简单分析一下最新提出的十大阶层的组成及其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代际继承性较明显,而且代内流动呈现多进少出的特点,人们流动到此阶层后便不想再进入其他阶层,另外,出身不同阶层的人成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机会有明显的不同。与之相比,经理人员阶层的流入渠道更加广泛,这一阶层更加开放,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人员和农民进入这一阶层的机会比进入国家管理阶层比例要高得多。私营企业主阶层是一批自主创业的阶层,他们大多依赖自己的勤奋努力,聪明机智,在商业的海洋中不断的摸爬滚打,勇敢面对风险与挑战,最终才成长为这一阶层,不过这一阶层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也就是所谓的现在的“土豪”形象。专业技术人员的代际继承性也较强烈,这一职业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与大量的教育投入,并且,也考验一个人的耐性,钻研精神等,所以,相对来说,他们的子女成为专业技术人员这一阶层的几率较大。办事人员阶层处于中间的层次,是下层人员进入上级阶层的过渡渠道,这一阶层上升的机会较大,不过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由于失去上升的机会,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这一阶层,而无法上升到更高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属于高级员工,他们没有明显的家庭背景的影响,一般工人家庭出身的人成为这一阶层的几率较高,产业工人阶层属于体力劳动的工人,地位比商业服务业工人低。农业劳动者阶层同样是一个代际继承性较强烈的阶层,而且上升到高层阶层的机会相对较少。

以上这些就是我在学习当代中国研究这门选修课之后,在认真听讲和课后查找资料的基础之上,做出的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层和社会流动趋势的简单分析。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分层:依据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或现象。 2、社会地位:指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具体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3、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阶层、阶级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具体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权力、财富、声望、受教育机会等)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4、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密切相关,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也称作社会流动。 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 狭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职业地位的改变。 5、官本位制:在改革开放前的身份制分层体系中,干部的分层是一个核心内容,人们常把它称为官本位制。以干部和官员级别的垂直分层作为大陆社会的分成体系的基础,并由此派生出全社会的分层体系。 二、简答题 1、社会学家考察社会不平等的两种范畴 1) 第一对范畴:

5、现代化国家社会结构变迁的一般趋势 1) 从传统的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制演变为雇主与雇员的阶级分层制; 2) 农业劳动阶级的衰弱和工业劳动阶级的兴起; 3) 职业分层成为社会分层的基础,职业地位成为重要的社会地位; 4) 白领阶层在人数和比例上均超过蓝领工人,白领阶层的兴起使公众参与社会积极性提高,民主平等程度也提高; 5) 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开始形成,中产阶级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白领阶层,使社会贫富差距大大缩小; 6) 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现代消费品能快速地大量生产出来,日常生活必需品变得价格低廉,因而绝大多数居民都能过上小康生活,由此就避免了因争夺日常生活必需品而发生的冲突; 7) 严格的税收制度缓解了贫富分化,西方一般实行比较严格的税收制度,即个人累积税收制,从而将富人的钱转移给穷人; 8) 社会保障制度使社会绝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社会福利。 7、工人地位为何下降(转型后工人权力的跌落) 经济体制转型后,经济效益从未发展目标。政府的强助权力从支持工人到支持管理者,工人只剩下自助权力。 1) 政府的目标已经转变为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政府并不特殊保护工人,而是根据工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提供保护; 2) 单体生存和市场配置制度下,管理阶层被赋予较大的权力,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管理者可以和政府讨价还价;

试析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

试析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

试析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 李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4 「内容提要」社会分层有多种标准,不同的理论家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常常是为了实现他们的不同目标,而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从社会分层理论的角度看,我们也需要探索适合“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分层标准。本文分析了区分社会地位差异的十种资源,即生产资料资源、财产或收入资源、市场资源,职业或就业资源,政治权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主观声望资源,公民权利资源,以及人力资源,还分析了这十种资源的社会分层与和谐社会战略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分层/分层标准/和谐社会 社会分层理论研究的是人们的利益差别、地位差别和不均等、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利益、地位的差别和不均等是

一种客观事实,对于它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分层理论家也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比如考察收入差别、职业差别以及财产、权力、声望、教育等方面的差别,由此便形成了社会分层的多种标准。而不同的理论家在采用某种视角、采用某种分层标准的时候,总是与一定的研究目的相联系的。换言之,不同的理论家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常常是为了实现他们的不同目标。 从宏观上看,社会分层、阶级分层标准的目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旨在发动和组织社会运动、阶级斗争,它更强调社会不平等对立与冲突的一面。依此目的,社会分层、阶级划分的标准必须十分严格,各阶层、群体、阶级之间应有本质区别并需要揭示冲突的内在根本原因。另一类则旨在调和各利益群体或阶级,依此目的划分的阶层、阶级的标准则可以较为宽泛。各群体、阶层、阶级的区分多是非本质的。 对于上述第一类视角的持有者,著名社会分层理论家伦斯基称之为“激进主义者”,对于第二类,则称之为“保守主义者”。伦斯基指出,激进主义者的信念是认为现存分配制度基本上是不合理的,而保守主义者的信念则是认为现存分配制度基本上是合理的。从分层标准的差异看,第一类常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

浅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体系 摘要:毫无疑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这里,很多人在高兴之余也不免会产生出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是怎样进行划分的,为什么这样划分?社会分层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怎么样……等等不一而足。为此,本文主要从读者有疑问的地方写起,将本文大致分为三部分:亦即首先介绍一下社会分层的概念;然后阐明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以及为什么这样划分;最后针对当今的社会分层理论提出自己的一点评价。而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进行阐述时,我会进一步选取当代两个比较有影响李强和陆学艺的观点简要介绍,最后再一一对应着进行相应的点评。 关键词:当代社会;社会分层;分层原因;分层影响 正文: 社会分层的概念:众所周知,无论是介绍科学知识,还是日常与人打交道,首先都离不开对所要说明事物的具体介绍,以增强认知者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而社会分层作为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学的核心领域,对他的研究更是如此。所以,我会在进入正文之前,大致介绍一下什么是社会分层。根据《社会学教程》介绍:(1)所谓社会分层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的过程。“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

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在西方社会学中社会分层是使用比较广泛的一个专有名词,常常与阶级、阶层同义,尤其在苏联解体之前甚至有替代,淡化阶级概念的学术倾向。我国在建国初期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现象,后来在国家正确引导下才慢慢走上正轨。简而言之,(2)社会分层概念的实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利益关系及其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观念反映。尽管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是建立在与我国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之上,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以阶级划分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以财富,权力,声望,划分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以及涂尔干主义社会分层理论……依旧对我国学者研究社会分层提供了借鉴意义。 社会分层现状: 当代中国介绍社会分层现状的理论比较多,在此我谨选择李强和陆学艺的观点进行介绍。 李强在《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一文中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方法分析五普数据,发现现在中国社会是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而且认为造成该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的分隔。他使用的具体方法是,采用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测量全国就业人口,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处在很低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群体,该群体内部的分值是一致的,在形状上类似于倒过来的汉字"丁"字型的一横,而丁字型的一竖代表一个很长的直柱型群体,该直柱型群体是由一系列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上的阶层构成。(3)根据调查显示:丁字型社会结构反映的是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 设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作为社会主体——人,人与人之前的和谐也是“和谐”问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社会主体自身的自主与和谐发展,社会各阶段和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的合理实现。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社会各阶层的和谐。 概括而言,目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呈现“金字塔”形,它是一种底层大、中层小的分层结构模式,它的出现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过去,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人口基数大,所以一直以来社会下层人士占总人口的多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形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我国经济状况由来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过去政策倾向与注重效率,进而导致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像这样的大量农村人口的社会分层结构不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也背道而驰。参考西方社会分层结构,可以说“橄榄”形或“纺锤”形是当前最理想的社会分层结构。按照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层的理论而言,以资本私有化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各阶级具有敌对的一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现在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西方阶段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普及化给予下层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新中层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稳定社会的重要平衡机制,这一系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对立。可以说“橄榄”形的社会分层结构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对于“橄榄”形或“纺锤”形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对照我国实际情况,去粗取精,改变我国“金字塔”形分层结构,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间阶层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不难看出我国中间阶层发展非常具有潜力,新中间阶层的崛起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为了能形成更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建立健全顺畅。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2、通过发展教育和科技来壮大中间阶层。3、加快城市化进程,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对我国中间阶层的扩大起决定性作用,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创造稳定环境。 阶层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各阶层之间的稳定、和谐对于这个社会的和谐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社会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只是初具雏形且相当脆弱。这就要求党和政府正确引导,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间阶层,建立健全社会流通机制,大力兴办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快又好的发展,使得社会阶层得以和谐共生,整个社会稳定、繁荣、和谐的前进。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十三章 社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的? 答: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影响及发展趋势,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方面,主要有以下要点: (1)指明阶级的含义,并指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说明阶级产生的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3)认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认为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5)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6)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2.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答:(1)西方社会学分层现象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西方社会学者也认识到其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而过度的冲突和斗争会引起社会动荡,形成社会运行的障碍。出于维护的目的,他们对社会分层现象也十分重视,进行了长期研究。作为这一研究的结果,他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分层理论和模式,用以描述社会差异,把握各个社会层次上人们的社会表现,预测不平等现象的发展趋势,干预和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其主要的理论代表有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和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2)西方分层理论有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对于这些理论不要盲目照搬。尽管如此,仍然可以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分层理论,为我所用。 ①西方分层理论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的,它所指导的一些社会政策或措施确实对社会运行起到某种协调作用。我国虽然在基本制度上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但作为社会系统,总有些共同的结构特征及共同的运行规律。西方分层理论对维护社会系统运行的机制做了长期研究,发展出一套理论概念。有选择地借鉴这些概念,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②西方分层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社会不平等。虽然分层理论认为不平等不可避免,永恒存在,甚至认为某种“适度不平等”发挥着有益的功能,但它同时也认识到,无限制地加剧社会不平等只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因此不得不寻找缩小不平等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我国目前虽然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基础,同时消灭了由此产生的经济上、政治上的根本性不平等,但毕竟还存在着阶级差别,存在着种种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消灭社会不平等,是我国社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分层理论缩小不平等差距、缓和社

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

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一、前言 迄今为止,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产物。在阶级阶层消亡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任何社会都有不同的阶级、阶层。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存在阶级斗争,但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必然也存在阶层,以及阶层之间的矛盾。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改革,一方面,使得中国的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制度的缺失和市场的无序,社会资源的分配产生较大的差异。基于社会资源分配和再分配而产生的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的核心问题。阶层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的重大问题。陆学艺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试图比较全面地勾画或描述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具体画面,其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笔者对此社会分层理论作简要的梳理。 二、理论来源 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很多,其中有代表性和影响的,一是马克斯·韦伯的“多元体系观”,认为在一个社会内存在着阶级、身份群体、政党二种“政治仗同休”,其中,阶级与经济秩序相联系,身份群体与社会秩序相联系,政党与政治或法律秩序相联系。二是帕森斯、默顿等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社会分层观”,认为社会差、地位差、收入差、贫富差是社会统一体平衡与协调的需要,即差别是天经地义的。三是马克思的以阶级划分为核心的社会分层观。他认为“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在一定阶段上,也就是在私有制和国家出现之初。此外,马克思还谈到过阶级的进一步分层问题,有过“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等表述。“由于现代化过程的加剧,阶层的分野是不可避免的”。陆学艺的理论就基于马克思的理论之上建立的。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一)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一) ——基于学理层面思考的中国阶级分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改革,在使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情况下,财产分配产生较大的差距。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丛生,社会阶层(阶级)分化,曾经一度淡忘的阶级现象又开始出现。韦伯对于社会分层的解释,为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提供了新的思考,即他认为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是一个历史的变迁过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变迁阶段。因此,根据什么样的社会分层理论分析社会分层状况,首先取决于社会变迁或者社会分化处于哪个阶段。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条件下,如何解读我国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状况?第二,从什么意义上理解新的社会阶级分化?第三,阶级的产生是否会导致阶级对抗? 一、从阶级分层到阶层分层:一个历史过程仔细阅读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人们不太注意的是,韦伯把阶级和阶层(阶层在社会学分层研究中一般是指地位群体)的分析方法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即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本身是一个社会变迁过程。他指出:“货物获得和货物分配的基础某种程度上(相对的)稳定,有利于等级划分,而任何技术的-经济的动荡和变革就威胁着它,并把'阶级状况'推到首位。赤裸裸的阶级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和国家,一般都是技术的-经济的变革的时代;而每当经济的变革进程缓慢立即就会导致'等级的'形成的增长,社会的'荣誉'又会恢复其重要性。”2]根据笔者所见,韦伯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等级的社会分层和阶级的社会分层两者的相互交替,从而在社会变迁中,社会分层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阶级分层和等级(地位)分层不会同时出现,或者说在社会变迁的特定阶段,社会分层或者是表现为地位分层或者表现为阶级分层。用现在的话语表述,在社会转型时期,即“技术-经济动荡和变革”时期,社会分层主要表现为阶级的分层。一方面,技术和经济的变革瓦解了原有的地位分层,社会地位(分层)处于不稳定时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正如马克思分析的那样,是阶级斗争非常尖锐的时期,因为所有人都想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获取最大的利益。而在社会稳定时期,主要表现为地位分层,此时“蛋糕”已经瓜分完毕,阶级之间的紧张趋于松弛,一种新的社会资源分配的规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阶级对抗开始走向阶级合作,甚至阶级本身也不存在了。②根据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笔者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国社会分层在理论上或在历史发展的逻辑上应该是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再到阶级分化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新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社会,因而这个社会仍然是一个阶级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一方面,仍然存在着旧的封建买办阶级势力的残余,这是行将归于灭亡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四个民主阶级,这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自由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个阶级在经济上都是必要的,在政治上也都是进步的、要求民主的,它们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在这四个阶级当中,工人阶级是主要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而自由资产阶级也将拥有一定的领导权。3]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和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完成,中国的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意义上的变化,财富的重新分配已经完成,经济意义上的阶级被消解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成为中国社会主要阶层。按照历史的逻辑,中国理应进入阶层社会,但是各种政治运动,使得中国的财富分配一直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③并且以政治因素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在当时的条件下,市场经济是不溶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的,更不用说能够达到成熟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阶层的稳定,从而使人们原有的经济资源能够对他的社会地位产生持久的影响。因此,在毛泽东阶级理论的指导下,经济意义上的阶级被消灭了,但是政治意义上的阶级分层一直存在。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财富的重新分配一直处于不稳定、非均衡、非制度化状态。从20世纪80年代的“双轨制”一直到90年代开始的国企改革、“圈地运动”、证券市场(圈钱运动)以及房改、教改、医改等,暴富现象不断产生,其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考试复习资料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分层:依据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或现象。 2、社会地位:指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具体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3、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阶层、阶级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具体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权力、财富、声望、受教育机会等)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4、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密切相关.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也称作社会流动。 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 狭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职业地位的改变。 5、官本位制:在改革开放前的身份制分层体系中.干部的分层是一个核心内容.人们常把它称为官本位制。以干部和官员级别的垂直分层作为大陆社会的分成体系的基础.并由此派生出全社会的分层体系。 二、简答题 1、社会学家考察社会不平等的两种范畴 1)第一对范畴: ①法律上的不平等:直接与社会地位相联系.具体指各个层次的社会地位享有不同的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这些相互区别的权利和义务得到社会的公认。 ②事实上的不平等:涉及具体人群间的关系.指尽管各个地位群体和个人在法

律上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各自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手段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实际行使权利的差异。 2)第二对范畴: ① 稳定性不平等:指社会分层地位和处于这种分层地位上的成员具有长期固定的联系.以及社会成员长时期停留在同一阶层当中。 ② 暂时性不平等:指社会分层地位和处于这种分层地位上的成员具有短暂的、临时性的联系.社会成员有可能或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地位层次或自动跨越地位层次。 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影响 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对西方的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虽然现在西方对于分层的研究名目繁多.但都溯源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主要特点有: 1) 都采用多元的分层标准。常用的有收入、职业、教育、技术、种族、性别、宗教 信仰等。 2) 都采用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权力、声望等都是可以量化的标准。 3) 引进了主观分层的标准.声望、地位的划分都直接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主观 法、声誉法等都受韦伯理论的影响。 3、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 精英 非精英 执政 ↑ ↓ 非执政 解读:箭头指向即精英的循环路线。 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只有执政阶层的能 A 执政精英 C 非执政精英 B 执政层的庸才 D 芸芸众生

城市居民社会阶层化状况分析

城市居民社会阶层化状况分析 刘精明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本章侧重从综合的角度考察城市居民的客观分层与其居住空间、生活方式和群体认同分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阶层化问题的理论探讨 (一)阶层意识、生活方式与社会阶层化 阶层化问题的讨论是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大多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都基于一个这样的假设:对一个社会内部人口的阶层划分,并不仅仅依据人们的客观社会位置(如职业地位、教育水平、财产和收入等),而是需要考察有关阶层形成(Class Formation)的其它维度,比如阶层意识、阶层认同、生活方式,甚至包括不同阶层在居住上的聚合状态。客观社会位置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阶层结构(Class Structure),考察它与阶层形成因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一致性的阶层对应关系,往往是衡量一个社会内部阶层化程度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上述假设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和韦伯学派的分层理论中都曾有过明确的论述。后来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和新韦伯主义者,对此也都给予过高度关注。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阶级的核心是基于财产关系的阶级利益。因此,财产关系或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只是区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客观基础,而阶级的形成在于人们的“阶级立场”的产生,即基于阶级境遇所产生的阶级觉悟、阶级认同和阶级意识,这样,“自在的阶级”就转变为了“自为的阶级”。后来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思想都有一定的发挥,比如S ·奥索斯基把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分层的想像视为阶级分析的重要方面。他认为,人们关于社会结构的想像本身即是生活场景中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人类社会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阶级或环境中的人们对社会结构有着不同的想像,因而有着各自特定的追求目标;反过来,对于同一种社会结构的不同想像却不仅意味着不同的阶级倾向,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不同阶级利益的实践经验;同时,人们关于社会结构的想像直接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计划的推行。[1] 显然,在奥索斯基看来,关于阶级的想像或阶级意识,直接影响着阶级间的动态关系、阶级的形成与阶级互动。另一位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奥林·赖特也主张,对阶级的分析必须区分“阶级结构”和“阶级形成”两个层次。在赖特那里,阶级结构被定义为一种决定个人或家庭的阶级利益的社会关系结构,而阶级形成则是“在这种阶级结构之中,基于由结构所决定的利益基础而形成的组织化的集体行动”。[2]可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考察阶级的形成或阶层化的问题,在客观结构之外更多地注重人们的社会阶层意识和阶级或阶层的一致行动能力。 与马克思主义不大相同的是,韦伯学派对阶层形成问题的分析,更多注重的是与“地位群体”相关联的一些分层因素,特别是对生活方式和文化资本差异的关注。韦伯定义地位群体正是以生活风格(styles of life)为参照的,特定的生活风格强烈影响着人们的群体认同,因而对人们社交圈的形成,通婚、共餐等交往之边界的确定,都有着十分重要影响。在韦伯看来,典型的生活风格虽然以特定的等级位置上的荣誉为基础,但生活方式的养成在于教育,因此,教育也是地位的基础。这使后来的新韦伯主义者在透过生活方式来关注阶层化等问题

社会分层理论题库答案

亲爱的同学: 这是我用扫描仪扫描后又校对的,但由于时间仓促,肯定会 有一些字是错的,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自己纠正。学校不给我们电子版,故尊重为主,请大家只将本文档用作自己学习之用,谢谢合作!祝同学们在考试中都能顺利通过,取得好成绩! 《社会阶层分析》答案 答案 MA 社会不平等P2 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和社会机会分配上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和 等级分化的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既有先赋性的性别、肤色、种族等因素,更主要 的是来自于法律法规、制度等制度性、结构性社会因素。 MA阶级P11 阶级是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研究领域最为常用的一个概念,基本含义是指依据人群的类别和性质进行的人群分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们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而占有另一个 集团的劳动。 MA社会封闭(韦伯)P41 韦伯所谓的社会封闭,指的是社会群体所采取的一种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行动,即把资源和机会局限于一小部分拥有特别资格的人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拥有较多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群体,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以最大化,垄断一些 重要的资源和机会,以确保只有他们这些人才能享受这些资源和机会。 MA市场能力(吉登斯)P109 指享有同样的经济机会——他称之为市场能力(market capacities) ,市场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1)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2)教育和技能资格(如学历)的拥有状况(3)体力劳动能力。 MA矛盾的阶级位置(欧林. 赖特)P94 解答: 赖特是这样来划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阶级位置的: 资产阶级所居于的阶级位置具有对投资资金、生产资料(工具)、劳动力的控制权;而工人阶级则处于完全没有这三种控制权的位置上。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经理人员、专业人员、小雇主则处于完全拥有三种控制权和完全没有控制权之间,他们处于一种矛盾的阶级位置上。各种经历人员即是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因为他们不同程度地分享上述三种控制权,但他们又不是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专业技术人员所处的阶级位置即是无产阶级又是小资产阶级,说他们是无产阶级,是因为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赚取工资,在生产中受资本的控制;说他们是小资产阶级,则是因为他们可以控制生产中他们当前的劳动进程。另一个处于矛盾阶级位置上得群里是小雇主,他们占有生产资料同时又是直接生产者,由此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八章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 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2、社会资源:是指人们所能占有的经济利益、政治权 力、职业声望、生活质量、知识技能,以及各种能够发挥能力的机会和可能性,也就是能够帮助人们满足社会需求、获取社会利益的各种社会条件。社会资源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稀缺性,二是有用性。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既成了对人们社会地位高低的评价依据,也成了人们社会分层地位的基本标志。 3、社会分层具体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 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社会成员通过各种途径(出生、继承、社会化、就业、创造性活动等)占据种种不同的社会地位,获得种种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4、社会分层的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5、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特点:第一,阶级分层 反映了阶级社会里社会分层的本质特征。第二,社会分层并

不都是阶级分层,不能把社会分层等同于阶级划分,不能对社会分层简单化。第三,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现象。第四,社会分层必然导致社会冲突。 6、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有多种,但其中影 响最大的是韦伯的分层理论和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7、韦伯的分层理论。韦伯主张从收入、权力、声望三 个角度划分人的社会地位。这三种东西在任何社会都是有价值的和稀缺的,因此在各种社会中,人们总要追名、逐利、争权,社会分层结构就是用等级秩序将上述活动纳入制度化轨道。韦伯的分层理论对西方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的分层理论都是源于韦伯的分层理论。 8、帕雷托的精英理论。精英,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 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干,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社会成员。这些在不同领域获得最高分数的人可以划归一个等级,即精英人物。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 9、社会阶级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 的人们所组成的一种大的社会集团。

伦斯基 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

——《权利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 关于分层研究的基本问题在于:谁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得到。即本质上是对分配制度的研究。伦斯基从分层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进行阐述。 最早的分层思想出现在公元前800年的希伯来预言家的作品中,他们谴责社会中更多地占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及其占有财富和权势的手段。与之同时代的印度教徒,则对社会分层和不平等持肯定观点,认为社会分层(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是上帝创造的,它的存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由公元前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观点分歧,伦斯基总结出两种基本的观点:一种是维持现状的,认为现存的分层状况是公平合理且不可避免的(即保守的论点);而另一种则是高度批判的,“把分配制度谴责为根本上是不公正和不必要的”(即激进的反论点)。包括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法利士等人对社会秩序的观点,也基本是服从上述两种分类的。亚里士多德强烈捍卫私有财产制度,支持社会秩序中存在不平等的情况;而法利士则提倡土地分配的平等。柏拉图则并不是单纯地反对不平等本身,而是不平等所建立起来的基础,他认为晋升机会的平等应该也是“平等”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样,激进派又分成了所谓的“平等主义”(如法利士)和“精英主义”(如柏拉图)。 同样地,在早期基督教内部也同时含有激进和保守的分化。“耶路撒冷早期教会的共产主义就隐含了对存在于当时社会中的不平等的批判。”詹姆斯批评早期基督徒对那些掌握财富和权势的人表现得更加恭敬。圣保罗则隶属于保守一派,将奴隶制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认为奴隶服从主人跟孩子服从父母是一样天经地义的。 随着教会权力和影响力的扩大,其中持保守立场的也更加壮大了。持保守立场、支持社会分层的观点,通常将社会比作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部分有着不同的分工,并通过某种纽带统一起来。高贵者和低贱者各司其职,社会才能完好和繁荣。这种“有机论”是保守派的中心论断。而另一方面,平民大众却将《圣经》中的激进成分发扬光大,批评富贵,褒扬贫穷。其中温斯坦莱作为杰出代表,认为在造物主眼中,人们是平等的,但由于自私、贪婪等原因,一部分人才去统治另一部分人。 1648年英国革命之后,激进的平等主义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其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运动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生活。同时,激进派在理论上也变得更加成熟和精致。

浅析中国城市社会分层对城市发展的利弊影响

浅析中国城市社会分层对城市发展的利弊 影响 一、中国社会分层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加速社会流动,实现自由发展 在中国城市社会分层中,不同群体经济收入、社会威望、身份地位是分层的主要依据。职业的差异是城市社会分层的主要体现。在谈到城市社会分层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谈到社会流动,因为社会分层是一种经济地位或是职业之间的差别,它更多的是从一种静态的角度来讲。而社会流动所关注的却是发生在不同社会分层群体间的事。在现代中国城市,不同群体之间的流动趋势逐渐加强,而这种趋势的背后正是社会分层的存在。城市社会分层使得社会中不同成员有着差别意识,这种差别意识是基于自己的职业、身份和地位等的不同。在整个城市社会环境里,正因为社会分层的存在,才使得社会成员对于不同的层级有一个好奇与关注。而城市社会成员的关注正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驱动力。 因为社会成员之间的职业差距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人们就会产生对其他的社会阶层群体的交流意识,而一种主动积极的社会流动将在城市进行下去。每个人都有一个选择发展与交流的空间,社会分层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个可以全面选择的余地。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甚至是水平流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

的交流。在选择上向流动的过程中,原来阶层的成员有一个得以发展的机会,而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过程中,这一部分成员也将优越阶层的信息反馈给先前阶层,从而更深层次地加快了不同的群体流动。 在城市社会流动过程中,人们追求的是一种自由发展,在不同层级之间的自由流动正是人们自由选择权的体现,也是对于自身公平发展机会的要求。社会分层为人们在社会流动过程中实现机会均等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环境。正是一种有社会分层造成的一种表面上的不平等,才会为每个成员提供一个平等的发展机会。有论者提出,在尚不具备消灭任何形式不平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机会平等原则由于具有缩小等级差别,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作用,无疑可以作为衡量社会流动是否合理的定性尺度[1]。的确,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初级阶段,城市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现象,虽然城市社会分层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存在一种歧视和不公平,但其从侧面也强化了成员在不平等的框架内追求平等自由的意愿。自由发展是每个成员所要追求的,无论社会流动的形式怎样,社会分层的确为不同社会成员提供了一个自由选择的余地,而在这种选择的背后,也必将推动不同层级之间的社会流动,增进彼此的了解。 (二)提供成员发展潜在动力,推动城市建设 一个社会的垂直流动量是衡量其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它表明社会中有多少出身低微却富有才华的人能够沿着社会经济阶梯向上爬[2]。城市社会分层所产生的社会流动带有很强的意愿倾向,虽然不同阶层

社会分层与流动复习提纲

社会分层与流动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 1、社会分层: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主要包括阶级分层和阶层分层。 2、社会流动: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阶层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阶级、阶层变化的过程。换言之,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3、结构性流动:是指在某些社会结构层面上发生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是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它具有流动规模大、流动速度快,变化急促等特点。 4、获致性特征:指的是靠个人后天的努力而获得的特征,比如学历或者专业技能等。如果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是靠获致性特征取得的那么这种社会就会比较公平。 5、布劳-邓肯的地位实现(获得)模型:是社会流动研究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分析方式,它主要考察和比较先赋性因素如家庭背景和后致性因素如个人能力、进取心、教育水平等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家庭背景及一些先赋性因素决定了社会经济分层;但个人的一些致获性因素如个人的系列经历与运气,对社会分层也起决定作用。 6、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是指不存在一个可以“发号施令”的本土私有财产者阶级,“技术专家-管理精英”占据着权力结构的顶端,并且与新政治官僚和民意的知识分子组成了联盟的一种资本主义形式。 7、社会封闭:指的是某些社会群体所采取的一种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行动,即把资源和机会局限于一小部分拥有特别资格的人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拥有较多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群体,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以最大化,垄断一些重要的资源和机会,以确保只有他们才能享受这些资源和机会。 8、女性主义:又称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9、个体化不平等:这一概念是由贝克提出来的,是指生活方式和消费时间可以弱化工作认同或者其他性质的身份认同。贝克指出个体化的不平等已经取代传统社会原有的不平等,产生了一种新的不平等结构。

关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认识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众所周知,印度的种姓制度已经有2000 多年的历史,在这种制度下,印度社会被分为社会地位不同的四种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社会不平等是以“等级”的形式存在的,在罗马就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到了19世纪,人们广泛使用“阶级”和“阶层”概念来描述社会中人们的地位等级。而从这些现象看来,我们就可以明确社会分层是建立在制度,法律,规范和社会结构基础上的,比较稳定持久的,已经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关系。因此,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同一性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虽然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不断的提高,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种姓制度依然以各种方式顽固地存在着。广大低种姓的民众和“贱民”依然没有土地,被逼在有辱人格的条件下工作,并且接受着高种姓人的虐待。翻开报纸,几乎每天都有种姓暴力的报道,或因种姓不同通婚而自杀,被杀,被烧,被裸体游街的;或因不同种姓间的世仇而血腥残杀的。至于低种姓民众在各种场合被歧视,被隔离,受虐待,受排挤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种种迹象表明社会分层早已经根深蒂固。 但是归根到底,怎么会出现社会分层呢?我想只有更好地理解社会分层的基础才能更好去认识它的现象。 根据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对社会分层理论的认识,他认为其是多维的。而在后来,他的方法被其他社会学家逐渐细致化和扩大化,最后提出了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声望---社会标准,权利---政治标准。 韦伯认为,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这就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与劳务的能力,即把收入作为划分社会阶层,阶层结构的经济标准。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句流传在民间的话,似乎一语道破了现在社会阶层的经济现状,多少人想通过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可是终其究竟,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如愿呢? 社会标准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在西方分层理论中,常常按这个标准把不同的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社会身份群体,即那些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生活方式,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等量身份尊敬的人所组成的群体。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经常说到的“暴发户”,不少的暴发户总以为自己的经济环境得到很好改变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同,但是他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想要处于的那个社会阶层,从一开始就不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所以要想获得认同获得尊重,我想确实需要很大的努力来改变这个社会角色。 政治标准指权力,权力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也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制度中的地位。虽说是划分社会地位一个不可缺少的标准,但是引出的问题和影响却不少。前几天,辽宁的一女大贪官被依法判处死刑,贪污金额接近一亿,一个小小的土地局科长竟然靠着不断的贪污,直升

社会分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7037644.html, 社会分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作者:张梦尧 来源:《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2018年第02期 摘要:基于实地调查,并结合社会空间理论,笔者认为银川市城市社会空间格局属于传统的舒伯格模式。以社会分层理论为视角,分析解读银川市社会空间分异现象,特别是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对于城市化进程、居于城市空间中的个体和群体的影响。最后,提出推动居住空间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以改善城市社会空间。 关键词:银川市;城市社会空间;地理空间分异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分层理论囊括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西方以韦伯和帕累托为代表的社会分层理论、精英理论。就社会分层的实质来说,无论是马克思主义阶层理论,还是韦伯的三位一体理论,都表明社会分层是这样的一种现象:社会成员(或者说社会群体)围绕着自身所占有社会资源的不同,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社会地位有相应差异,由此,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社会差异体系。帕累托认为,社会分层是普遍和永恒存在的[1] 。这种分层只是由于先天的自然差异所造成,并非不能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改变。其中,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分布上具有的强相关和弱相关社会地位的剛性和弹性结构又是社会分层的两种状态。 社会流动是社会分层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它从动态的角度阐述社会地位的空间变化。郑杭生指出:“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2] 他认为,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有密切关系,因而,社会流动包含了地理空间上流动。这种流动与静态分层差异有共同之处:都是围绕社会地位的差异性及其变化的研究。 列斐伏尔和哈维的传统社会空间理论阐述了社会空间的要义,即空间的社会性和社会的空间性[3] 。从空间与社会辩证统一的角度辨析二者关系,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和社会的力量源泉;社会及其社会实践——社会的生产,其存在方式具有空间性,社会实践要将其存在方式映射在空间中方能实现。正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空间则是社会关系的产物[4] 。社会关系存在并且依赖于社会空间,但社会空间又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清华大学李强教授认为,社会空间是以物质空间和地理空间为载体,承载着社会关系、社会要素、社会含义等[5] 。社会学上则认为社会空间是人们活动的内容范围及活动在其中的社会组织,区别于社区空间。 从理论上讲,社会空间分异是指那种在限定范围的空间内,其组成要素具有显著差异性的现象。空间内的个体服从于这种差异,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经济和政治等诸多方面。芝加哥

社会分层与流动专题研究

社会分层与流动专题研究 [摘要]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社会结构的静态面与动态面的双重反映!本文是基于当今学者们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理论渊源,以及我国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现状作了一个初步的概述,正确把握社会分层和流动的关系,体现社会公平,从而对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与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研究 一、社会分层理论渊源 分层最初是个地质学的概念,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分层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社会学家们借用这个概念来解释社会的纵向结构,在这里所说的社会分层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它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过程与现象。在社会学界,基本上认为社会分层根源在于社会差别的存在,正是因为有了差别的存在,就意味着有高低和层次之分,因此只要有社会差别就会有社会分层。 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马克思·韦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是划分社会层次结构必须按照三重标准,它们分别是财富、威望和权力。首先,财富是经济标准,他认为依据财产的差别,就可以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其次,威望是社会标准,他认为个人在所处环境中得到的声誉差别,可以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身份群体,从而来划分阶层;最后,权力是政治标准,权力地位取决于人们强行实行自己权力的可能性和程度,权力最关键的来源是阶层制,在他看来,这三个标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又可各自独立来划分阶层结构。韦伯的三位一体社会分层理论对社会学界影响很大,也正是由于这一理论的出现,在方法论上,形成了与马克思“一元阶级分层理论“相对应的多元分层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沃纳继承和运用了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他提出了六个阶层的划分方法:上上层,指老财阀,他们不但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具有上流社会特有的生活方式;下上层,指新财阀,他们实际上是一些暴发户,虽然在财产上不少于上上层,但却没有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上中层,也就是高级白领阶层,如医生、教授等;下中层,指所谓的下层白领阶层,如秘书、工厂职员等;上下层,就是所谓的蓝领阶层,如工厂里的技术工人,农业技术工人等;下下层,指一些没有技术专长的体力劳动者和失业者等。 除此之外,西方的社会学家还根据人们在职业分工工资收入和身份威望等方面具体而细微的差别,把社会成员划分为连续排列的若干个小层次,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发展成了三大派别:第一派是阶级学派,仍主张划分社会的各阶级,这一派有两个分支:一支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以怀特为代表,另一支是以高德索普教授为代表的新韦伯学派,因为他强调从非经济资源的占有来划分社会阶层;第二派是以美国的戴蒙为代表的主张以职业声望来划分阶层;第三派是以布迪厄为代表的以人的消费嗜好或者是偏好来划分阶层。 二、社会流动理论渊源 社会流动也称“社会位移”,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