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重点

卫生学重点
卫生学重点

绪论

1.卫生学是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环境与健康关系”为主线,运用基础医学、临床

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有益和有害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与环境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达到改善环境、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健康(health)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3.预防医学内容: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4.卫生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卫生学的研究任务—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5.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

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6.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疾病早期做好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早),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7.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的治疗

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

第一篇环境与健康

1.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在生物体之间可沿着食物

链浓度逐级增高,并超过原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

2.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环境息息相关。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复杂关系即互相

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辨证统一关系。

3.环境污染物(pollutance):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包括有害气体、颗粒物、重金属及各种无机或有机化学物质。如SO2、CO、NO、铅、苯并芘等。(可能选择题)

4.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在其物理、化学、生物等因

素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了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污染物。(可能名解)

5.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dose LD50):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该指

标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的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6.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与剂量的关系:

7.生物标志(biomarker):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key event)的

指示物,是机体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宏观或微观上任何可测定的改变。生物标志是进行健康危险度评价和制订各项安全限值的重要依据。

8.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有:(1)受害人群的广泛性(university)(2)对健康危害形

式的多样性(diversity)(3)影响机制的复杂性(complexity)(4)作用的长期性(long-term)9.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有哪几种?(1)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2)职业病

(occupational disease)(3)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4).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

10.影响环境污染物健康损害程度的因素有哪几种?(1)污染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2)

剂量或强度(3)暴露时间(4)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5)个体易感性

11.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化学物后所引起某一生物个

体、组织或器官的生物学改变,这种变化的程度可以用计量单位来表示,称之为量效应。12.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

某种强度生物学效应的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以发生率来表示。

第二篇生活环境和健康

1.紫外线、红外线的作用如何?

紫外线:A段(320~400 nm) 促进黑色素原→黑色素→色素沉着→保护皮肤

B段(275~320 nm) 红斑作用,抗佝偻病作用

C段(200~275 nm) 具有杀菌作用

红外线(760nm~1mm) 热效应;使机体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及细胞增生2.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发生变化,产生空气正、负离

子的过程空气中离子浓度及重轻离子的比例,可作为衡量空气清洁新鲜程度的标志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的参考指标之一。

3.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主要成分?(1) 工业企业(2)交通运输(3)生活炉灶

4.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1)急性中①毒烟雾事件:煤烟型(主要是SO2和烟

尘)如马斯河谷和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②生产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2)慢性危害:结膜炎、喉炎、肺气肿等(3)变态反应:铬引起过敏性皮炎;SO2引起的日本四日市哮喘病(4)致癌作用(苯并芘):城市>农村(5)降低机体免疫力:免疫力↓,免疫球蛋白↓,抵抗力↓感冒↑

5.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间接危害:①产生温室效应(green house effect)②形成酸雨(acid rain):

pH小于5.6 ③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ozone Layer) ④形成大气棕色云团

6.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ke):排入大气中的NOx和碳氢化物等在强烈日光紫外线

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具有很强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其主要成分为臭氧,过氧酰基硝酸酯、醛类、酮类等(二次污染物)。

7.总悬浮性颗粒物(TSP):大气中直径为0.1~100μm的液体、固体或液体和固体结合存

在的、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

8.可吸入颗粒物(IP),PM10:粒径≤10微米的颗粒物。

9.PM10:不同粒径滞留在呼吸道的部位也不同。大于5um的多滞留在呼吸道,小于5um

的多滞留在细支气管和肺泡。

10.细颗粒物,PM2.5: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更长,易于滞留在

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中,而且表面积大,更易吸附各种有毒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元素,对健康危害更大。

11.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①燃料燃烧②人类活动③建筑和装饰材料④家用化学品⑤室外大气污

染物进入

12.谈谈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有哪些?①合理安排城镇功能分区②改革工艺③加强绿化④贯彻

执行大气卫生标准

13.生活饮用水卫生要求:①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

介水传染病。②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③水的感官性状良好④应经消毒处理并符合出厂水消毒剂限值及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消毒剂余量的要求。

14.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

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理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15.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由于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

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最常见的有:肠道传染病如伤寒、痢疾、霍乱、病毒性肝炎;寄生虫病:血吸虫

16.介水传染病的特点:①水源一次污染后,爆发性流行②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③清除

水源污染,疾病迅速得到控制。

17.水的净化目的:降低水中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清除水中可能存在的原虫包囊以及大大

降低水中微生物含量,改善水的感观性状,达到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

18.影响混凝沉淀的因素:①水中颗粒物的性质和含量②水中荷电的溶解性有机物和离子的成

分及其含量③水温④水pH⑤混凝剂的品种、质量和用量

19.谈谈如何保证氯化消毒的效果:(1)向水中加入足够的氯,并有足够的接触时间(2)

氯化消毒时水的pH 值不宜太高(3)水温低氯化消毒效果差,水温高消毒效果好(4)消毒前应先进行净化处理,尽量降低水的浑浊度(5)尽量减少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20.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指由于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不均衡,导致当

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又称化学元素性为地方病。

21..判断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条件:(1)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且与该地区中某种化学

元素之间关系密切,不同时间、地点、人群中有同样的相关性(2)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3)上述相关性,可以用现代医学理论加以解释。(4)注意与自然疫源性地方病相区别

22.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原因:(1)缺碘是引起甲状腺肿流行的主要原因(2)致甲状腺肿

物质,包括硫氰酸盐,硫葡萄糖苷等(3)其他原因,缺乏维生素A、C、B12 可促使甲状腺肿发生,此外高碘也可引起甲状腺肿大。

23.碘缺乏病的预防: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病区,利用各种方式补充碘的摄入量是行之

有效的防治办法。(1)碘盐,向食盐中加入碘化钾和碘酸钾等。(2)碘油,(3)其他,对患者口服碘化钾,但用药时间长,不易坚持。(4)甲状腺制剂

24..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1)生物性污染的危害,病原菌通过食物,饮水经口进入可以

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2)化学性污染的危害,包括重金属(铬、镉、铅等)污染的危害和农业污染的危害

25.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①工业废渣的处理②粪便无害化处理③垃圾无害化处理④污水处理⑤

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

26.克山病:缺硒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章食物与健康

1. 膳食参考摄入量,是指在推荐的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

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其中包括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1)平均需要量(EAR),群体中50%热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2)推荐摄入量(RNI),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推荐摄

入量=平均需要量+2个标准差或者推荐摄入量=1.2*平均需要量(RNI=EAR+2SD=1.2XEAR)(3)适宜摄入量(AI)

(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是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的最高量。

2.食物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主要从食物的蛋白质含量、被消化吸收程度和被人体利用程度三方面全面评价。

3. 必需氨基酸(EAA):是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

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

4. 限制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如果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过低,

影响其它必需氨基酸在体内的充分应用,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5. 蛋白质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由于各种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模式不

同,将富含某种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氨基酸的食物相互搭配混合食用,使混合后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模式更接近理想模式,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6.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定义: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中供给,而生理活动又不可缺少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EFA有两种:亚油酸(C18:2,n-6),α-亚麻酸(C18:3,n-3)

7.膳食纤维生理作用:①通便防癌②降低血清胆固醇③降低餐后血糖,辅助防治糖尿病④吸附化学物质

8. 钙:成人体内含钙量约占体重的1.5%--2.0%,其中约99%集中在骨骼和牙齿中,1%是维

持正常生理状态所必需。钙缺乏主要影响骨骼的发育和结构,表现为婴儿的佝偻病和成人的骨质软化症及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

⑴钙的吸收利用:母乳喂养婴儿的钙吸收率可达60%--70%,成人则只有25%左右,一

般40岁以后,钙吸收率逐渐下降,体育锻炼可促进钙的吸收。钙主要经消化道吸收,钙离子和草酸、植酸、脂肪酸、过量磷酸盐均可形成不溶性钙盐而影响吸收。维生素D、乳糖、某些氨基酸(赖氨酸、色氨酸、精氨酸)有利于钙的吸收作用。

⑵来源和参考量:奶和奶制品,某些蔬菜、海带、虾皮等是钙的良好来源。成人钙的适

宜摄入量为800mg,孕妇、乳母及婴儿需要加量。

9.铁:成人体内约有3g—5g铁,60%--70%存在于血红蛋白中,其余26%--30%为储备铁。

膳食铁以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两种形式存在。血红素铁主要来源于肉、禽、鱼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摄入量仅占膳食铁的5%--10%,但是吸收率可达25%。而非血红素铁占膳食铁大于85#,吸收率仅5%。(乳清蛋白有促进铁吸收的作用)

铁的缺乏症:①长期的高水平摄入铁或经常输血能引起肝中的铁的异常蓄积,含铁血黄素沉积症。缺铁性贫血,主要由于体内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或慢性失血及铁吸收障碍造成。

铁的参考摄入量:成年男子为15mg,成年女子为20mg,孕妇和乳母为25mg—35mg。

10. 维生素A的缺乏症:暗适应能力降低,甚至夜盲,出现毕脱班,角膜软化穿孔而致失明;

毛囊角化、皮肤干燥如鱼鳞;儿童发育迟缓、易患呼吸道感染。

11. 维生素D缺乏症:影响牙齿钙化,延缓牙齿萌出,严重缺乏时儿童可患佝偻病,成人患

骨质软化症。

12. 维生素C缺乏症:发生坏血病,其主要症状是出血和骨骼变化

13.合理营养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摄取的食物应供给足量的营养素和热能(2)摄取的食物应保持各种营养素的平衡(3)食物应通过合理的加工烹调(4)食物应对人体无毒害

14. 合理营养:即合理膳食,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

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15. 当今世界大致有四种膳食结构模式:

⑴发达国家模式(富裕型模式):西方“三高”型膳食,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膳食。主

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品年人均消达270kg,而粮食的直接消费量不过60-70kg。

⑵发展中国家模式(温饱模式):东方型膳食,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谷类与薯类达200kg,

而肉蛋鱼不过5g,奶类也不多。

⑶日本模式(营养模式):主要特点是既有以粮食为主的东方膳食传统特点,粮食110kg,动

物性食品135kg左右。

⑷地中海模式:为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突出特点是饱和脂肪摄入量低,不饱和

脂肪摄入量高。蔬菜水果摄入量较高。

15.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可能选择题):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三、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四、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五、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六、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七、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八、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九、如饮酒应限量十、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16.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 xo

17.食物污染:是指食物受到有害物质的侵袭,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或)感官性状

发生改变的过程。

18.(1).黄曲霉毒素(AF)的毒性

1)急性毒性,AF,即黄曲霉素的急性毒性最强,其顺序是B1>M1>G1>B2>M2. 最敏感:鸭雏

2)慢性毒性,主要表现为:动物生长障碍,肝脏出现亚急性或慢性损害,食物利用率降低等。

3)致癌性,最强的化学致癌物,主要诱使动物发生肝癌胃癌和肾癌等,其致肝癌的强度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比B(a)P大4000倍。

(2).黄曲霉素污染的预防措施: 1)防霉,(最根本措施),包括:做好田间防霉措施,及时

降低粮食水分,仓储时应注意温度、湿度,利用熏蒸剂防霉等。

2)去除毒素,包括挑去霉粒、碾压加工及加水搓洗、植物加碱去霉等方法。

3)限制食品中黄曲霉素(AF)的含量

19. N-亚硝基化合物:分为亚硝胺、亚硝胺

(1)毒性:P.154:1.急性毒性 2.致癌作用 3.致畸作用 4.致突变作用

(2)3.N-亚硝基化合物污染的预防措施:①防止食物被微生物污染②控制食品加工中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用量③施用钼肥④阻断亚硝基化反应⑤制定食品中允许量标准并加强监测

20. 我国常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有:防腐剂,抗氧化剂,护色剂,甜味剂,增味剂和着色剂

共6种。

21.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的由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

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22.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将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

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是一种最典型、最常见的食源性疾患

23. (可能简答题)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1)潜伏期短,多为集体暴发;2)临床表

现相似,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3)发病与食入某种食物有关,不食者不发病,停止食用发病即停止。4)病人对健康人无传染性5)有明显的季节性,从中毒食品和中毒患者的生物样品中能检出引起中毒临床表现相一致的病原

第四章职业环境与健康

1.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人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

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2.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过程存在的有害因素:①化学因素②物理

因素③生物因素(2)劳动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①职业紧张因素②工效学因素(3)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①厂房建筑布局不合理②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3. 职业性损害作用条件包括:①接触机会②接触方式③接触时间④接触强度

4. 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的代

偿功能,造成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5. 2002年3月,卫生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新的《职业病目录》,法定职业病增加为

10大类115种。

6.我国主要的职业病有:苯中毒、尘肺

7.(简答题)职业病的特点:①病因明确、发病可以预防②病因和疾病有明确剂量-反应关

系③发病常有群发性④早期诊断预后好⑤不少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

8.诊断职业病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职业史:是诊断职业病的先决条件,包括:①患者的工种、工龄;②接触有害因素的种类、时间和数量,接触方式及防护措施使用情况;③同工种其他工人患病情况;④排除非职业性接触,如家庭使用农药、有机溶剂,有服药史等。

(2)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情况:通过生产环境调查,了解患者接触有害因素的情况、生产方式、浓度、时间、毒物的人体途径及防护设备等情况,结合历年车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工人健康状况及职业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3)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①病史:应详细询问及分析各种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顺序、严重程度与接触有害因素时间先后的关系,特别要注意早期症状及典型症状。②体格检查:

除一般常规检查外,有选择性地重点检查一些与接触职业有害因素有关的项目,根据症状和体征判断符合那种职业病。③实验室检查:根据有害因素毒作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毒物代谢物的生物检测。

9. 职业病诊断依据:核心问题:职业病危害与所患疾病是否有因果关系。①职业史是诊断的

前提条件②生产环境监测资料是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③病史及临床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10. 工作有关疾病(work related disease):是一种由于不良因素造成的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

增高,潜在疾病发作或现患病情加重的一类疾病,并非由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但多见于某种职业人群且与职业因素有关的疾病的统称。

11. 技术措施:①改革工艺过程,消除有害因素危害②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和密闭化,减

少接触机会③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排毒除尘④厂房建筑和生产过程的合理设置⑤其他:消声吸声、湿式作业等

12.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健康检查、在岗期间健康检查、离岗时健康检查、离岗后医学

随访检查、应急健康检查

13.上岗前健康检查/就业前健康检查(pre-employment examination):是指用人单位对准备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在上岗前进行健康检查,其目的在于掌握被检者就业前的健康状况及有关基础数据和筛检出职业禁忌证

14.职业禁忌症(occupational contraindiation):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

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遭受职业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职业过程中,可能导致对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个儿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15. 健康监护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掌握职工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评价

职业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程度,以便采取预防措施,控制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包括医学监护和环境监测。

16. 生产性/职业性毒物(Industrial/Occupational Toxicant):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对人体产生

有害影响的化学物为生产性毒物。

17. 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所发生的中

毒,是最常见的职业病。

18. 卟啉代谢障碍是铅中毒较为重要和早期变化之一。腹绞痛是慢性铅中毒急性发作的典型

症状

19铅中毒首选依地酸二钠钙(CaNa2-EDTA)

20.汞中毒首选二巯基丙磺酸钠

21.笨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皮肤吸收量少,消化道吸收虽完全,但实际意义不大。苯

的代谢产物以骨髓为靶部位。

22.甲苯、二甲苯毒性比苯小,临床表现以急性中毒常见

23.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和毒性不尽相同,但是其主要毒性作用有以下共

同特点:①形成高铁血红蛋白②溶血作用③肝脏毒性④泌尿系统的损害⑤皮肤粘膜损害和致敏作用⑥晶体损害⑦致癌作用

24.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治疗主要使用还原剂—亚甲蓝(美蓝)

25. 苯胺在生产环境经皮肤接触而吸收是主要中毒途径。主要经皮肤吸收,经尿排出

26. 三硝基甲苯(TNT)以慢性中毒常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中毒性肝损伤②中毒性白内障

③血液系统改变

27.刺激性气体损害健康的共同之处是对眼、呼吸道粘膜以及皮肤有刺激作用,主要以急性

中毒和局部刺激损害为主

28.刺激性气体损害健康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而机体病变的部位

和临床表现主要为毒物的水溶性有关。肺水肿为刺激性气体引起的最严重的病变之一。

29.刺激性气体毒作用表现:急性中毒:(1)局部刺激症状:流泪、畏光、结膜充血、流涕、

呛咳、胸闷、皮肤灼伤等;(2)喉痉挛、水肿:呼吸困难、紫绀甚至猝死;(3)化学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及肺炎(4)中毒性肺水肿:临床表现可分为4期:①刺激期②潜伏期(治疗关键期)③肺水肿期④恢复期

30. 积极防治肺水肿和ARDS是抢救刺激性气体中毒的关键。

31.窒息性气体可损害机体多系统,但以神经系统最为突出。根据其毒作用机制不同,可将

其分为两类:⑴单纯性窒息性气体,如氮气、氩气、甲烷、二氧化碳、乙烷、水蒸气。

⑵化学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血液窒息性气体),如硫化氢、氰化氢(细胞窒息性气

体)

32.CO中毒机制主要是CO经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与Hb结合形成HbCO,CO与Hb的亲合

力较O2与Hb的亲合力大300倍,而HbCO的解离速度仅为HbO2的1/3600,并且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导致缺氧症状,组织缺氧。

33.氰化氢属于剧毒类毒物,其毒性在于其进入机体后所释放出的CN?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

Fe??结合并抑制该酶活性,阻断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递,使组织细胞不能摄取和利用氧,引起细胞内窒息(CN? + 氧化色素氧化酶中的Fe??→失去传递电子的能力,呼吸链中断→细胞内窒息)

34.窒息性气体的解毒治疗: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NaNO?-Na?S?O?)疗法,使氰化物转化

学前卫生学复习提纲.doc

1.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有哪些表现? ①情绪反应适度,自我体验愉悦 ②情绪积极向上 ③动作发展正常 ④认知发展正常 ⑤人际关系融洽 ⑥性格特征良好 ⑦没有严重心理问题 2.乳牙的功用是什么? ①咀嚼食物帮助消化 ②促进颌骨发育,影响脸型及外表 ③有助于口齿伶俐 ④有利于恒牙的健康萌出,维持齿列空间 3.怎样保护好儿童的牙齿? ①良好的营养和充足的阳光 ②养成刷牙、漱口的好习惯 ③预防龋齿 ④预防牙齿排列不齐 4.学前儿童合理膳食的要求。 ①提供合理、营养平衡的膳食,保证膳食的多样化和搭配的合理 ②烹制方法应适应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喜好 ③讲究饮食卫生 5.学前儿童睡眠的卫生要求是什么? ①培养儿童独自入睡的习惯 ②培养学前儿童按时睡眠,按时起床 ③为儿童制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 ④培养儿童正确睡眠姿势 ⑤做好睡前准备 ⑥提高警惕关注特殊状况 6.水痘的表现特点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预防此病的传播? 特点:发病和初期有低热,随后出皮疹(头部面部躯干四肢) 1天后红色皮疹变 为水疱 3-4天水疱干缩变为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疤 预防:保持小儿活动室、睡眠室空气流通避免让儿童接触病人病儿停留过的房间开窗通风三小时 7.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 紫外线照射不足缺乏维生素D (乳糖蛋白质)

过量摄入脂肪,脂肪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草酸植酸) 每天补充的钙量不足 8.幼儿园晨、午、晚检查的重点是什么? 一摸:是否发烧 二看:精神五官皮肤 三问:在家饮食大小便有无咳嗽、腹泻 四查: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对儿童进行检查,同时检查有无可能造成外伤的物品器械携带入园 9.维生素A,B,C,D的功用及主要食物来源有哪些? 维生素A:保护上皮组织的健全,保护眼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维持儿童生长发育, 骨骼和牙齿的健康 -来源:动物性食物,胡萝卜素 维生素B1:参与糖的代谢,保证机体能量供给,保持神经、肌肉、消化、循环的正常生理功能 -来源:谷类、豆类、硬果类、动物内脏、蛋类 维生素B2:参与蛋白质、糖、脂肪的代谢 -来源:乳类、动物肝脏、肉类、鱼类、蛋类、绿叶蔬菜、豆类、粗粮维生素C :促进细胞与细胞之间粘合物质的形成,促进铁的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力 -来源:蔬菜水果 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母乳、晒太阳、鱼肝油 10.骨折的急救原则 固定,限制伤肢再活动,避免断骨再刺伤周围组织 若有大出血,先止血 11.简述学前儿童眼睛特点和用眼卫生。 特点:学前儿童可以有生理性远视晶状体有较好的弹性双眼单视功能逐渐完善卫生:养成良好用眼习惯(限制看电视看书保持距离不在暗的地方看书)创设良好的采光 定期检查,预防常见眼病 不揉眼睛,毛巾手绢专用 12.简述学前儿童的用耳卫生。 预防耳部冻伤易生耳疥,中耳炎、嗓音敏感、耳药物中毒、定期进行听力测试 13.简述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措施。

7版卫生学重点总结

卫生学 绪论 卫生学 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 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 第一篇环境与健康 第一章人类和环境 第一节人类的环境 环境的定义和分类 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 1,生物因素 2,化学因素 3,物理因素 4,社会心理因素 生物富集作用 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这种作用称

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放大作用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此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2,人与环境的适应性 3,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公害 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 环境污染物 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1,生产性污染 2,生活性污染 3,其他污染 致死剂量 毒物使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剂量,称致死剂量。包括:

环境卫生学各章考研知识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environmental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2、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1)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 (2)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 (3)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 (5)开拓新领域 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以人类及其周围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相互作用。 4、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5、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6、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

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7、环境介质的特点 1)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 2)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3)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 4)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 8、环境因素(en 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运载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9、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途径:它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者间接对人体起作用,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10、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1、根据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2)、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

学校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校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校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 田春兰执笔人:吴晓梅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学校卫生学 课程编号:144210 英文名称:School Hygiene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 34 实验学时:2 学分:2 开设专业:体育教育、体育舞蹈、公共事业管理(体育)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研究正在成长的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他们与教育生活环境的相互关系,找 出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的各种因素,从而利用、改造和创造条件,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采取 卫生措施,以达到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不断改善学生体力和脑力,增强其体质,提高整体素质的目 的。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身心健康成长,体质不断增强,提高整体素质。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了解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在今后从事教学工作中更具有针对性。 2.懂得营养搭配,知道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和搭配,以保证身体的生长需求。 3. 掌握学习的原理,知道怎么科学用脑,有利与安排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懂得学校常见病的症状及预防。 5. 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本项编写要求:以基本内容为主线~对各知识点分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 出要求~并说明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校卫生学的任务和作用 1(了解学习学校卫生学意义、任务、作用; 第二节学校卫生学的理论基础1(掌握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健康及发育的影响。 2(了解学校卫生学的内容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3(了解学校卫生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1. 了解儿童青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 2. 掌握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 3. 掌握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4. 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形态特征。 第三章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 1.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的意义。 2.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3.掌握不同时期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第四章教育教学工作的卫生

自学考试 学前卫生学考试复习重点

学前卫生学 1、新生儿并非越重越好,正常是2500克以上,小于2500克为低体重儿大于4000克为“巨大儿都特殊护理的 2、新生儿硬肿症的产生原因、症状如何预防? 1.症状:体温不升,(低于36度)吃奶困难、哭声微弱,皮肤发凉,皮肤发硬,由大腿外侧及臀部、躯干、 上肢、面,严重时呼吸困难 2.原因:多发于冬季。主要因保暖不够,早产儿发病率较高 3.防治:做好孕期保健,预防早产。降生在冬天,注意保暖。早开奶保证足够的热量。发现症状,及早就 医,途中注意保暖。 3、新生儿脱水热的产生原因、症状如何预防? 1.症状:低热、尿量减少、皮肤干燥且弹性差,囟门凹陷 2.原因:多发生在夏天或保暖过度。出生后的头几天,摄入的乳量过少,但是因呼吸、皮肤蒸发、排出 大小便。体内丢失的水分多,加上环境温度高,就可能发生“脱水热” 3.防治:夏季注意防暑降温,若母乳少,可与两次喂奶之间。给新生儿喂水。已发生脱水热,经补充水分 后可恢复正常 4、为什么新生儿容易发生漾奶 新生儿的胃的容量小,胃的入口偾门和胃的出口(幽门)几乎在同一个水平上,偾门比较松,幽门比较紧,所以吃饱后,比较发生漾奶 5.新生儿护理中预防感染:1.预防呼吸道感染、2.预防病从口入、3. 预防脐部感染 6、什么是婴儿抚触和注意事项 婴儿抚触:是用双手对婴儿进行有顺序、有手法技巧的抚触,来达到保健目的 注意事项:1.选择适当的时间、2. 抚触者的准备3.体现爱抚、4.视婴儿的月龄 7为什么不要猛力摇晃新生儿 新生儿脑组织虽然有脑脊液和脑膜的保护,在猛力摇晃时,脑组织仍然因为震荡而受到损伤。甚至发生脑部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无论脑震荡还是脑血管出血,都会危机生命,轻度出血,也许在婴儿时期看不出来身心发育的异常,它是发生学龄前儿童发生“多动症”的诱因之一 8、母乳喂养的优越性: 1.出生头4-6个月,母乳是最好的食物和饮料、 2. 母乳喂养可以使婴儿少生病、 3. 母乳的成分更有利于脑的发育。 4. 母乳喂养可以给予婴儿更多的母爱、 5.哺育对母亲也有益 9、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措施: 早开奶和按需喂养。“出生半个小时就可以让新生儿吸母乳”和“母婴同室,新生儿饿了就喂,不必按钟点喂” 10、母乳被污染的原因:1.乳头不干净、2.乳母患病、3.乳母用药、4环境污染、. 11、幼儿消化系统的保育要点.:1.督促幼儿用正确的方法刷牙,保护好乳牙和六龄牙,2.细嚼慢咽有利于健康, 不要用水、汤泡饭。3.培养幼儿定时排便的习惯。4.不要长时间坐便盆,不排便就起来。 12、大脑皮质有那些活动规律。 1、优势原则:1.人们学习和各种的效率与有关的大脑皮质区域是否处于“优势兴奋”状态有关、2.兴趣能使“优 势兴奋”状态的形成,能使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他们的注意力多比较集中,对其他武官的刺激则可能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镶嵌式活动原则:使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能有劳有逸,以逸待劳,维持高效率 3、动力定型:大脑经过多次反复的刺激,就知道某种活动该干了,干起来很自然,下一步该做什么,提前准 备好,建立动力定型一后,脑细胞以最经济的霄汉,收到最大的工作效率。 4、睡眠:睡眠是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有规律、充足的睡眠是生理上的需要,可使人的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13、婴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1.神经系统发育迅速、2.容易兴奋。容易疲劳、3.需要教长的睡眠时间、 4.细胞耗氧量大 5.脑细胞能利用的能量来源单一。 14、大脑有什么特点,开发幼儿大脑潜力的途径。 1、开发右脑,协调左右脑。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各具特点 左脑半球具有显意识功能:主要通过语言和逻辑来表达内心世界,负责文学语言及数学计算。 右脑半球具有潜意识功能:主要通过情感和形象来表达内心世界,负责鉴赏绘画、欣赏音乐、欣赏自然风光。凭直觉观察事物,把握整体等。

卫生学复习资料

健康(health):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污染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经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另一物质,某些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在生物体蓄积,使体内浓度明显高于环境的现象。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贮存在体内某些器官和组织的量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水平的现象。 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长期接触某些环境污染物后体内不一定能检出该物质,但可引起机能改变并积累,表现出病理征象。(慢性中毒基础) 一、致死剂量(lethal dose) 1.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 LD100)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2.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 ,LD01)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个别死亡最小剂量; 3.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 ,MTD/LD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死亡最高剂量; 4.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毒物引起半数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的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低剂量。(统计学意义)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的一种物质未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高剂量。 阈值(threshold)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使用动物)产生某种效应的最低剂量或暴露浓度,即低于该剂量或暴露浓度就可观察不到或预计不会发生某种效应。 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1.广泛性:范围广、人员广;2.多样性:急性、慢性;近期、远期;特异性与非特异性;3.复杂性:多因素联合作用,关系复杂;4.长期性:低浓度、不分解、易残留、不易发现。 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表现形式 1. 特异性(1)急性作用:急性中毒(acute poisoning);(2)慢性作用:①慢性中毒(chronic poisoning)②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③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遗传毒性④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 (3)免疫功能影响;2. 非特异性 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因素 (一)化学结构与理化特性(二)剂量或强度 1.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化学物摄入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些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2.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 relationship)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以%表示。(三)暴露时间 (四)环境因素1.相加作用2.协同作用3.增强作用4.拮抗作用(五)个体易感性:高危人群 常见大气污染物1.二氧化硫SO2:2. 氮氧化物NOX 3. 颗粒物:总悬浮性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TSP)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ulates, IP ) ≤10um(PM10)4.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NO2 + O3 + PANS+紫外线 5.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PAH)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以稠环形式连接的芳香烃类化合物总称,又称“稠环芳烃”。 水生命之源,分布广泛,资源贫乏,保护珍惜. 影响效果因素:(1)加氯量/接触时间;(2)pH值;(3)水温:提高10℃杀灭病菌率提高

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

重点内容;P25-35 P70-95 P113-123 P128-136 P168-178 P193-208 P221-267 P270-282 P286-295 P297-298 P308-318 P408-415 名词解释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 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 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 光 化学烟雾等 6.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 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 食物链。 1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 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 集作用。 13、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 过程。 14、剂量-反应(效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定性(定量)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 15、易感人群: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仅有生理负荷增加或出现生理性的变化,但仍有少数人产生机体功能严重失调,中毒,甚至死亡,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6、高危人群: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 是制定环境卫生标准,首先应考虑的人群 17、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及特征:是指能持久存在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具有以下4个重要特征: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 18、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健康效用的一类外源性物质。代表性物质:二恶英 19.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 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20.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

学校卫生重点监督检查方案

2013年学校卫生重点监督检查方案 一、工作内容 (一)教学环境和生活设施卫生状况 以教学环境、生活设施基本卫生条件为重点开展监督检查,加强教学环境和学生居住环境卫生监督及现场检测工作。 (二)传染病防控工作 重点检查学校内设医疗机构或保健室的设置及学校卫生工作开展情况;医疗机构持有效执业许可证、医护人员持有效执业资质证书情况;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置情况。督促指导学校建立和完善传染病防控制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学校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 重点检查学校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落实、供水设施和自备水源卫生及防护情况,加大中小学校自备水源和农村学校饮用水卫生的监督检查力度,摸清辖区内学校饮用水供水方式及水源卫生情况。 二、范围和数量 辖内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全面检查;抽查中小学数量不低于总数的50%,其中农村学校及寄宿制学校应占到辖区中小学校总数30%以上。 三、工作要求

(一)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重点监督检查工作,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2012年学校卫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本地本部门具体实施方案,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培训、组织、指导本辖区开展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检工作。 (二)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主动深入学校,突出重点,认真履行职责,协助学校建立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卫生监督协管作用,摸清辖区学校底数,建立学校卫生监督档案。 (三)要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印发〈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规范〉的通知》(卫监督发〔2012〕62号)要求,积极与教育部门进行沟通合作,每半年通报一次监督检查结果,对落实整改意见存在困难和问题的学校要协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或向当地政府部门通报。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依法查处,对在执法中发现好的典型、重大案件,要及时总结上报。 (四)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及报表请各地以电子版和纸质版形式于2013年10月28日前报市卫生监督局学校卫生监督科。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市卫生监督局学校卫生科:张斌 电话: 电子邮箱:czxxws@

学前卫生学复习重点资料

第一章生理基础 1儿童的骨骼特点及保育要点 1)骨骼在生长需要阳光和营养 2腕部的骨头未钙化好:不要让小儿拎国中的东西3髋部由三块骨头拼成在小儿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三块骨头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错位。 4骨头的成分任性小易发生变形5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应从小培养小儿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保护脊柱防止脊柱变形。 卫生保健 1 培养正确的姿势 2 合理组织体育锻炼与户外活动 3 全面发展动作4,保证安全防止意外伤害5 供给充足的营养 6 衣服鞋子适度宽松 小儿呼吸系统特点 1鼻 a 鼻腔狭窄易发生鼻堵塞 b 睡觉打鼾要检查鼻咽 c 学会擤鼻涕。 2喉 a 喉炎是急症急性喉炎声音呈破竹音或犬吠声。 B 哑嗓子小儿的声带不够坚韧若不注意保护会使声带充血肿胀形成哑嗓子。因此要注意保护小儿的嗓音不宜唱大人的歌唱歌的场所要空气新鲜不要顶着寒风喊叫唱歌玩热了不要马上吃冷食伤风感冒药多喝水少说话。 3肺年龄越小呼吸越快肺的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含血量多含气量少空气混浊易患肺炎肺不张、肺淤血。 4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狭窄缺乏弹性组织粘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易感染。

呼吸系统卫生保健 1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2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 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 4 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 5 教育幼儿以正确的姿势活动和睡眠 6 保护幼儿声带 呼吸运功特点 1 每次呼吸量比成人少 2 年龄越小呼吸的节律性越不强3年龄越小呼吸的频率越快 3小儿消化系统特点 1牙齿一般在 6-7 岁时出牙最迟不过一岁。乳牙有 20 个 2 岁半全部出齐。切牙-尖牙-磨牙先下后上出牙数=月龄-4 6 岁左右最先萌发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即六龄齿与乳牙交换。 7.8 岁中切牙8,9 岁侧切牙10-11 第一双尖牙11,12 尖牙12,13 第二恒磨牙。乳牙功能咀嚼食物帮助消化促进颌面部的正常发育 有助于恒牙的健康有助于正常发音使小儿口齿伶俐。乳牙发育的需要阳光和营养适宜的刺激避免外伤 漱口和刷牙。 如何预防牙齿排列不整齐 1 给婴儿喂奶要坐起来 2 换牙时要把滞留的儒雅拔掉 3 家长要教育孩子改正不良习惯 4 及时治疗鼻咽部炎症 5 要注意保护六龄齿 唾液三队唾液腺腮腺颔下腺舌下腺婴儿口腔较浅会来不及将口水咽下因此会流口水智力有缺陷的小儿口腔常半张着垂涎口外称“假性流涎” 唾液的功能湿润杀菌化学消化。唾液腺三至六个月开

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笔记考试必备

第三章预防常见病1.出生缺陷、环境中的致畸因素 出生缺陷:新生儿刚出世就有疾病。包括两个方面:1.胚胎在母亲子宫内疚具有的疾病或损伤;2. 胎儿分娩时在产道中得到的疾病或损伤。 致畸因素:1 )病毒感染:病毒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居室通风,空气新鲜最为重要。少去公共场所2 )药物3)放射线4 )烟酒5)环境污染2.婴儿抚触是指用双手对婴儿进行有顺序没有手法技巧的抚触,来达到保健的目的。能有效接触皮肤饥渴。注意事项:选择适合的时间,一般为喂奶后一小时左右;调节好室温;抚触者的准备;体现爱抚,以便抚触以便交流;抚触时间应视婴儿的月龄而定。3.婴幼儿患病一般会出现哪些生病迹象? 1)精神:不爱玩,没精神,烦躁不安,哭闹等。 2)表情:眼神呆滞,同时有尖叫啼哭的现象 3)脸色 4)吃喝:食欲不振伴有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等;异嗜癖:小儿对食物以外的物品有不可自制的食欲;食欲亢进。 5)大小便异常 A.粪便表面有鲜血,血与粪便不混合,同时小儿排便时哭闹--- 肛门裂。 B.脓便血:便次多,有排不干净大便的感觉,伴发烧,大便脓血样---细菌性痢疾 C.红果酱色:小儿阵阵腹痛,频频呕吐,大便呈红果酱样---肠套叠,2岁以下常见 D.白陶土样:同时尼色加深--- 黄疸型肝炎 E.柏油样:小儿流鼻血, 若将血咽下, 大便就会呈黑色柏油样. 若鼻血止后, 大便正常,则无需担心;若未留鼻血--- 消化道出血尿色异常:正常尿液为清晰透明,淡黄色 A.红色:像洗肉水,同时眼皮浮肿--- 急性肾炎 B.橘黄色:尿色加深呈橘黄色或棕绿色-- 肝胆疾病 C.乳白色:若因泌尿道感染,尿内有脓,可使尿呈乳白色,同时有尿频尿痛的现象。 排尿次数: A.明显减少,眼皮浮肿,常是肾病的表现,腹泻伴有尿量明显减少则是脱水的表现。 B.次数明显增多,一点儿尿液憋不住,常是泌尿道感染的症状。 6)睡眠:入睡困难或嗜睡;睡眠不安 7)囱门:前囱凹陷,可以因脱水而囱门松弛,凹陷。前囱鼓出:主要见于脑膜炎,脑炎等颅内压力增高的疾病。 8)体温4.佝偻病的症状及预防症状: 1)易激怒,烦躁,不活泼,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 2)睡眠不安常惊醒哭闹,多汗。 3)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4)出牙迟 5)头部软化,有乒乓球的感觉。 6)颅骨呈方形,头大脸小。 7)胸部呈串珠肋、肋膈沟或鸡胸,漏斗胸。 8)腕,踝部形成钝圆形隆起。 9)脊柱后凸或测弯。预防:预防先天性佝偻病:孕妇多晒太阳,饮食营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小儿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 5.肥胖症:因过量的脂肪储存,使体

最新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笔记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大] [中] [小]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随着医学与环境科 学的进步,环境卫生学在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 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方面。担负着特定的使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环境卫生学是由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卫生学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一机体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环境介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觉而客观存在的实体,一般是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存在; 环境因素则依赖于环境介质的运载作用(如能量或物质的转运),或参与前者的组成,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 具体地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环境因素则是介质中的被转运体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环境介质具有能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环境介质对外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是,当外来干扰的强度与频率超过了环境介质的承受能力时,环境介质的结构、组成乃至功能就会发生难以恢复的改变。 在环境卫生学的范畴内,一般把环境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它们都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其中许多成分含量适宜时是人类生存和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严重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物,这些化学污染物数量多,危害面大。 根据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亦称原生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二次污染物(secondar pollutant,亦称次生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如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物(HC),在强烈的日光紫外线照射下所形成的光化学烟雾。

18学校卫生学题库

学校卫生学题库 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一、A1 1、引起“呆小症”的主要原因是患儿身体的哪种激素合成不足 A.生长素 B.促生长素 C.甲状腺素 D.促甲状腺素 E.肾上腺素 2、关于垂体性侏儒症,下列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 A.患儿在出时和婴儿期身长正常 B.患儿身体矮小,但比例匀称 C.性器官和性功能发育不良,缺乏第二性征 D.患儿智力发育下降 E.1岁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 3、下面关于“青春期”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个体从出现第二性征到性成熟的生理发展过程 B.是个人从儿童认知方式发展到成人认知方式的心理过程 C.是个体从社会经济的依赖性到相对独立状态的过渡 D.青春期的年龄范围公认应界定在12~18岁 E.女性青春期的发育的开始早于男性,结束的也早 4、下列关于“赶上生长”的说法,错误的是 A.“赶上生长”之前必定有阻碍生长的因素存在 B.所有疾病恢复过程必然伴随儿童“赶上生长” C.“关键生长期”生长发育被干扰,可出现永久性的缺陷和功能障碍 D.及时治疗疾病,有助于儿童出现“赶上生长” E.“赶上生长”是儿童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偏离正常生长轨迹的现象 5、下列关于生长发育速度不均衡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生长发育速度曲线呈波浪式 B.从胎儿到成人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高峰 C.第一次生长突增高峰从胎儿4个月至出生1年 D.第二次生长突增高峰在青春发育早期 E.和男孩相比,女孩在生长突增期的增幅大,但持续时间短 6、下列关于生长发育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胎儿和婴幼儿时期遵循“头尾发展律” B.儿童期、青春期发育遵循“向心律” C.青春期性器官的生长突增最早 D.青春期生长突增的顺序依次为手、前臂和上臂 E.生长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各部分之间互相衔接 7、下列关于生长发育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长是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 B.发育是指细胞、组织的分化及功能的不断完善 C.生长属于质变,发育属于量变 D.生长发育结束时个体形态、功能达成人水平 E.生长和发育是一个动态过程,二者密不可分8、儿少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 A.从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 B.中小学生群体 C.大学生群体 D.0~3岁婴幼儿群体 E.学龄前儿童 9、儿少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对象是 A.从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 B.中小学生群体 C.大学生群体 D.0~3岁婴幼儿群体 E.学龄前儿童 10、一胎儿性腺为卵巢。内生殖器属女性,外生殖器男性化,多毛。肌肉发达,染色体核型为46XX。这个胎儿可能存在哪种性分化异常 A.真两性畸形 B.男性假两性畸形 C.性腺发育不全 D.女性假两性畸形 E.性发育延迟 二、A2 1、儿科一门诊患者,身高处于其年龄相应标准的第3百分位数之下,经检测,他的甲状腺素水平低于正常,以下关于其骨龄(BA)、身高年龄(HA)、时间年龄(CA)的关系正确的是 A.HA=BA<CA B.BA <CA <HA C.BA <HA<CA D.HA <BA=CA E.HA=BA>CA 2、15岁男孩,身材矮小,智力正常。可以断定他不是 A.家族性矮身材 B.体质性生长迟缓 C.垂体性侏儒症 D.甲状腺功能低下 E.营养不良 3、某男,30岁,身高处于其年龄相应标准的第3百分位数之下,哪项不是矮身材的原因 A.家族性矮身材 B.体质性生长迟缓 C.垂体性侏儒症 D.甲状腺功能低下 E.营养不良 三、B 1、A.青春期B.青春早期C.青春中期D.青春后期E.青年期 <1>、以生长突增为主要表现的生长发育阶段是 <2>、个体从出现第二性征到性成熟的生理过程称为 <3>、以性器官、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为特征的阶段是2、A.下丘脑B.腺垂体C.甲状腺D.肾上腺E.松果腺 <1>、有5类内分泌细胞,能分泌7种不同激素的内分泌器官是 <2>、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中枢是 <3>、因出生后功能低下导致“呆小症”的是 <4>、分泌褪黑素的是 第二节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一、A1 1、下列关于利用儿童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错误的建议是 A.提供儿童充足的高糖、高脂、高蛋白食品

学前儿童卫生学重点

学前儿童卫生学重点 绪言 1、学前儿童卫生学是一门研究保护和增进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6 岁儿童健康的一门学科。 2、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 适应良好的人,才能被称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人。 3、学前儿童健康的标志:生长发育、死亡率、患病率。 4、形态的指标有身高、体重、头围、胸围、臀围。 5、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有(1)环境因素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中还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 例如化学物质的摄入量、交通事故、病毒感染、政治体制等。 (2)健康设施的易得性。例如妇幼机构、托幼机构的建立和它 们提供的卫生健康服务。(3)生物因素,例如遗传和细胞、组 织、器官和系统的机能以及在不同环境下机体各组成部分和整 体的反应(4)生活方式,消极的生活方式会对学前儿童的健康 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晚睡会使第二天的精神不足。 6、生理—心理—社会模式的提出人美国学者英格尔。 7、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行动 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8、遗传是指亲代的性状对子代的传递,使子代与亲代间在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特点上都很相似。

9、遗传病是指生殖细胞或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改变,从而使人所的疾病。 10、遗传的物质基础(1)体细胞中的染色体(2)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3)染色体—基因的载体 11、遗传病的种类及病因(1)单基因遗传病,由于染色体上某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异常。(2)多基因遗传病;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发生异常,而引起的疾病。与环境有关(3)染色体遗传病;由于染色体的结构或数量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第二章 12、身体的生长是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的增加,体现在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的大小、长短及重量的增加及形态变化,是量的变化。 13、身体的发育是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分化完整和功能上的成熟的状态,是质的变化。 14、成熟是指生长发育到了比较完备的阶段,即个体在形态、生理等方面达到了成人的水平。 15、运动系统的特点:骨组织不断的钙化;骨富有弹性,易变性;关节、韧带较为松弛;肌肉力量差,易疲劳。 16、脊柱的特点出现生理性弯曲 17、在学前儿童运动时避免从高处往硬的地面上跳下,防止髋骨不正常愈合,特别是女性,会影响生育。 18、成人骨中有机盐与无机盐的比例为3:7

学校卫生题目和答案

学校卫生工作题目和答案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括号 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性器官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一般出现在(D ) A.青春期早期 B.青春期前期 C.青春期后期 D.青春期中期 E.青春期晚期 2、出现身高突增高峰的是(A ) A.青春期早期 B.青春期中期 C?青春期晚期 D.青春期前期 E.青春期后期 3、青春期晚期表现不包括(C) A.生长速度减慢 B.骨骺融合后停止生长 C.性器官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 D.社会化过程加速 E.持续约2年 4、突增年龄指(C ) A.生长突增开始的年龄 B.生长突增结束的年龄 C.生长突增中增幅最大的一年 D.青春期开始的年龄

E.月经或首次遗精的年龄 E) 5、衡量个体各种青春期发育征象顺序的重要标志是 A.生长突增 B.交叉现象 C?发育类型 D.性别形态发育 E.突增年龄 6、男女发育曲线的交叉一般为(B ) A.1 次 B.2 次 C.3 次 D.4 次 E.5 次 7、13 岁女生肺活量与男生肺活量的比例约为 A.70% B.80% C.92% D.60% E.65% 8、男孩运动能力的快速增长一般发生在 A.6?10岁 B.7?15岁 C.15?20 岁 D.20?25 岁 E.7?12 岁 9、女孩的优势运动能力包括(D ) A.速度 B.耐力 C?力量

E.以上都不是 10、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是 A.胎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学龄前期 E.学龄期 11、幼儿期口头语言的发展特点不包括(A) A.先表达,后理解 B.先发声,后用语法句法 C.3 岁是掌握词汇数量的激增阶段 D.在词汇量增加的基础上,发展到能简单叙述此前的事件 E.读100以内的数 12 、一生中机械记忆力的最高峰为(B ) A.8 岁 B.10 岁 C.15 岁 D.18 岁 E.25 岁 13、绝大多数生长发育指标个体差异的原因是(E)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营养状况 D.社会因素 E.遗传和环境因素 14、能决定个体实现的最大成长潜力的是(D ) A.个体营养状况

《学前卫生学》自考复习资料

《学前卫生学》考核要点 第一章新生儿期保健 第一节 新生儿的特点与护理 新生儿在降生的瞬间,面临着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所以新生儿期是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应特别注意保健,最重要的就是要帮助娇嫩的小生命度过“营养关”、“温度关”和“感染关”。 凡胎龄满37~42周,体重等于或大于2500g ,为“足月正常体重儿”。 出生体重不足2500g ,属于“低体重儿”。出生体重大于或等于4000g ,为“巨大儿”。这两种情况均需特殊护理。 2.出生身长 足月新生儿平均身长为50cm ,男婴略长于女婴。 3.出生头围、胸围 新生儿的头围平均为34cm ,头围过大、过小为病态;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 。 4.身体各部分的比例 胎儿时期,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优先发育,其次是躯干,发育最慢的是四肢。所以,新生儿的体型是:头大,占去身长的1/4;较长的躯干;短小的四肢。 由于头沉,脊椎无力支撑,抱新生儿时要使他的头和腰部有支 新生儿的不少骨头还是软骨;脊柱的生理性弯曲尚未形成;新生儿的关节还没有发育好,关节还不够牢固,在强力的作用下,易发生脱臼(俗称掉环);新生儿的衣服要宽松,易于穿脱。 新生儿有约2cm ×2cm 的菱形囟门。 2.皮肤 。 新生儿的皮下脂肪较少,容易使体热散失,所以环境温度低时应注意保暖。 新生儿汗腺未发育完善,环境温度高时,容易受热。 新生儿可出现水肿、胎记现象,头发个体差异很大,皮脂腺分泌旺盛。 胎发的粗细、稀密、长短,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出生时头发稀少并不预示着以后头发就少,也不反映体质的强弱。 3.呼吸 在呼吸时几乎看不出胸廓的起伏。由于呼吸运动主要靠膈肌来完成,新生儿呼吸时,腹部可见明显起伏,称为“腹式呼吸”。 新生儿面骨的发育尚未完善,鼻小,鼻腔狭窄,一旦感冒会出现鼻堵,可致吸吮困难和睡眠不安。 由于气管、支气管的管腔狭窄,发生炎症时容易造成呼吸困难。 正常新生儿每分钟呼吸约40次,呼吸的快慢可不均匀。 4.心脏和血液 新生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一般为140次左右,哭闹、吃奶或发烧可使心率加快。 新生儿的血流多集中于躯干和内脏,四肢较少,所以四肢容易发凉或青紫。 5.消化 新生儿的唾液腺还未发育充分,唾液分泌量少,口腔容易干燥,口腔黏膜又特别薄嫩,因此,不要用布擦口腔。两次喂奶之间可喂点温开水,就可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 新生儿胃的入口(贲门)和胃的出口(幽门)几乎在一个水平上,贲门又比较松,幽门比较紧,所以在吃饱之后容易漾奶。漾奶不同于呕吐。 新生儿多于出生后l2小时内排出胎便。 6.泌尿和生殖器 绝大多数新生儿在生后第一天就排尿,少数在第二天排尿。 新生儿的肾脏尚未发育完善,对钠盐的排泄能力有限,如果喂菜水,不要加盐。 新生儿尿道短,容易被粪便污染,所以要注意外阴的清洁护理。 7.免疫系统 新生儿自身产生的抗体还很少,不足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但胎儿时期,母体给予胎儿的抗体,对新生儿防御麻疹等传染病仍然有效。另外,新生儿还可以从初乳中得到抗体。 8.神经系统 350g ,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4左右。脑细胞仍处于增殖阶段。 新生儿神经细胞的突起短而且数量少,有的神经细胞,轴突的外面尚无髓鞘,所以刺激传导容易“泛化”。比如,只碰一下新生儿的手,就会引起他全身的运动。 新生儿几乎整天处于保护性的抑制——睡眠之中,每天睡眠时间可长达20~22小时。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本能;但仅有非条件反射是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的,新生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各种条件反射;一切良好习惯的培养、训练,以至学习,都是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 9【应用】 新生儿在眼球运动时,可能出现两只眼睛不同步,一只向左,一只向右,这种“左顾右盼”的现象是暂时的,不必担心。 新生儿已有听觉,新生儿特别喜欢听心跳的声音。 新生儿的触觉灵敏,新生儿特别需要温暖、爱抚,以解除“皮肤饥渴”。 新生儿的温度觉已很敏锐;味觉和嗅觉也相当敏锐,对甜的液体,新生儿吸吮的次数多,新生儿生后一周左右,就能区别生母与她人乳汁的气味。 1、【领会】 降生在冬天,新生儿居室的适宜温度为20℃~22℃。早产儿居室温度以24℃~25℃为宜。若居室温度较低要注意保暖,同时注意避免室内太干燥。 降生在暑天,注意防暑降温。同时应保证新生儿摄入的水分要充足,以免发生“新生儿脱水热”。 2、选择合适的衣物 34、的体内,引起疾病。故预防新生儿感染应从以下几点人手:(1)预防呼吸道感染:新生儿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2)预防病从口入: 母亲喂奶前要洗手,洗乳头;(3)预防脐部感染:包脐带的纱布要保持清洁,湿了要及时换干净的。 四、抚触是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一)“婴儿抚触”所引起的作用 “婴儿抚触”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效用,可以用解除“皮肤饥渴”来概括。 (二)抚触的注意事项 五、预防意外 第二节 【识记】1 2、生理性黄痘 3、螳螂嘴和板牙 4、乳房肿大 5 【领会】意处理。但对于疾病引起的体重下降、黄疸,则应及早发现和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