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的重要性

国学文化的重要性
国学文化的重要性

国学教育,是我华夏泱泱大国用历代以来的心血构建而成。所积攒的精髓也是民族人文上的结晶。站在国家的角度上,从整个民族层面来看,接受精髓、继承传统,是国家和民族首要面对的事情。

学习国学文化,诵读经典传承。孩子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教育去更加亲近汉字、热爱母语。而且还能提升自身的内涵、见识与修养。当他真正了解了历史当中的文化传承,那就意味着,国学教育又培养出了一名出色的中国人。可有些人却对那西方文明遥遥观望,总是向往自由与平等。但身为一名炎黄子孙,倘若只向往西方的自由与平等,那又么怎可能证明自己所属的国家是一个文化强国呢?若是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都不被后代所熟知的话,那又谈何于立世呢?

我们的国学文明包括着学说上的经典、囊括着文学与意识中的管理、包含着思想与决定上的统一。所以可以这说,我国的文学,所能包罗的是你想象不到的。https://www.360docs.net/doc/f44493171.html,/

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对于国学教育的感知是不太一样的,内心也都自己独特的观念。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所处的位置高低不一。但对于个人来讲,这算是小的。然而对于世界来说,国学复兴是可以震动整个世界文明的根基所在。

虽然我们接受了国学教育,但也要掌控好方式,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倘若只有知识的灌输,而不重视德与行的培养,那么就算他再有才学,没有品德,也谁难保他将来不会成为社会中的祸害。这一点不仅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更是要对整个国家负责。一个强盛的国度,后续若是没有国之栋梁能够支撑的话,那么对于国家乃至整个民族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也是西方文学所希望看到的。所以说,祖宗留下的财富我们要带着前进。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当一个人只想快速进步,却忽略了先人们的足迹,待他回头的一霎那才幡然醒悟,也知道所丢失的要比得到的多的多。所以祖宗所留下的结晶是不可丢掉的。

因此我觉得,加强孩子的国学教育,就能够丰富他未来的世界。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骨血当中流淌着那份美德,并且得以永存。待日后有诸多的腐朽向我们袭来,也不至于一不留神就会迷失自我。俗世的竞争日新月异,而我们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就更应该用文明充实自己,从而筑起抵御的高墙。

浅谈学习国学的现实意义

浅谈学习国学的现实意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宏伟历史一直是国人引以为傲的资本,我想,也正是因为有了一段足够长的历史,才能沉淀出像“六艺五术”、诸子百家之说这样的文明精华,而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国学。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博大精深最为恰当。说来幸运,本学期跟随邓老师畅谈国学与人生智慧,从中感触颇深。 现代文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范围,市场经济文化领衔世界,传统文化退居二线,时下流行的快餐文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人们快步向前追寻的同时,当人们逐渐发现进步的同时也意味着某种东西的丧失时,猛一回头,顿时醒悟,原来老祖宗用生命践行出来的那些精神财富是丢不得的,我们应该带着他们出发。于是,最近这些年不少领域出现了“国学热”。也许有些人仍然不明白,那些“过时的”的东西对于这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到底有何意义。我想说,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朝代怎么更替,人性骨子里的某些东西是必须长存的,一旦真的缺失,那将会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就拿《论语》中的一则故事来说吧。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踌躇满志,徘徊于列国之间,虽说在这一点上孔子是失败的,但很显然,他十几年的传播与游说为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从这则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失败。身处乱世,依然能有人赏识自己的才学和主张并道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般敬重的话,足以寂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仪人奉劝孔子的弟子,不必为丢失官职二忧虑,这个世道早就乱了套,唯有你们夫子的仁义主张才能安抚乱世,还天下百姓一世安稳。孔子这几个学生就像如今满腔热血的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个人利益的得失,更应胸怀天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正确的方式共同去创造太平盛世,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社会。一则小小的论语故事便能给世人以重大警示,时过境迁,这样的品德难道不适用了吗?显然不是。

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说课讲解

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国学教育的作用 授课人-----王峻岭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国学是四书五经,是二十四史,是唐诗宋词,是红楼梦和三国,是老庄,是禅机,是数不尽的古代文献,当然也是贯穿在其中的精神。但国学最根本的是思想,是中国家国一体的和谐文化,是贯穿中国历史进程的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等为核心的八德思想。 二、国学的作用 1、国学形成良好的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知不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一次诺贝尔奖获得主聚会上,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是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2、国学可以开发智力。 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方法。很多智力很一般的孩子,由于读国学经典,实现了由愚变智,由凡成圣的转变。曾国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曾国藩小时候,在家里读书,有一天,一个小偷躲在走廊,想等曾国藩睡下后偷点东西,可是曾国藩小时候很笨,老是背不下来,这个小偷是很聪明的,他听来听去听会了,可曾国藩有毅力,一直背下去,这个小偷实在是憋不住了,出来说:“你这个样子读的什么书,连我都会背了。”小偷大模大样的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可曾国藩继续诵读,后来曾国藩正是靠毅力,用传统的诵读办法实现了由愚变智。 3、国学可以培养优秀品德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少年儿童阅读国学经典的能力,丰富和积累文学知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提高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经研究,决定开展《弟子规》的诵读比赛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主题:吟诵国学书香校园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热情,使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借国学诵读的比赛平台,更新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在道德劝戒、历史文化知识、传统语文教育等方面得到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比赛对象:全校学生。 四、比赛要求: 1.一、二年级指定《弟子规》原文的【总叙】和【入则孝】;三、 四、五、六年级指定《弟子规》原文的【总叙】和任选《弟子规》原文的其中两篇。 2.比赛分低年级组(一、二年级)和中高年级组(三至六年级)两个组别。每组参赛人数5—15人。 3.参赛形式以诵读为主,也可辅以伴奏、舞蹈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但要注意,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时间控制在3—5分钟以内。

4.诵读时要求语音清晰准确、抑扬顿挫、情感丰富、表情达意、仪表得体大方具有感染力。 5.各校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初赛,在初赛的基础上按组别择优推荐学生参加校性比赛。(校性比赛名额分配附后,校性比赛拟定于下学期举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6.各小学统一于12月22日(星期四)自行举行选拔赛,届时中心学校将派人参加。各小学应于12月23日前将比赛情况图片发送至中心学校邮箱。 五、评选方法:各小学成立评委组,由评委打分评选。计分方法为去掉一个最高分和去掉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为该参赛学生的最终得分。根据得分情况进行评奖,然后择优选送参加中心学校比赛。 六、评分标准: 1.服装统一、整洁,佩戴红领巾,举止大方、得体,充满自信。10分 2.使用普通话,语速适中,富有感情,轻重缓急合理,声音能传达出文章的韵味。30分 3.诵读正确流利整齐,吐字清晰,不破句,能很好把握节奏,能够脱稿。30分 4.诵读时能辅以合理的动作。10分 5.诵读形式富有创意,如配以适当乐曲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诵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0分 七、其他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1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塔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叫人思考什么,而在于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国学教育的意义与要求

国学教育的意义与要求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自宋代以来,《四书》是中国人的基本 信仰与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 是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格言,一直到今天,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联合国大厦镌刻着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仁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孩子们的素养。 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还有在生活中要 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个人辨别是非 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 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 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 2、人格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 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J 同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 验而感受快乐。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人讲涵詠,讲六艺之学,讲礼、乐、射、御、书、数,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讲人的品味,人的意境。人不是行尸走肉。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有格调,有价值,有意义。要读书,要静坐,要修养自己。要养气,养心,养性、养情,养才。靠什么养?在古代是靠人文的“六艺”之学之教,靠四书五经。 3、智力教育 儿童背一点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等,背一点《论语》《孟子》《老子》,背一点古代诗词等,很有好处。适当背诵一点古代经典,对开发智力很有好处。十三岁以前语言记忆能力很强,多背一点,打一点童子功很有必要。这一年龄段只要背,以后再慢慢理解、反刍,终身受益无穷。有一句古话说:“熟读唐诗三 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不仅对孩子们学人文有好处,而且对孩子们学科学有好处,对孩子们将来做人、立身行世都有好处。 我这有一份资料,说的是“国学经典诵读十大益处”: (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一一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 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 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 (2)专注力提高一一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

国学经典切实的教育意义 刘岳辉 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是国家强盛之潜在力量,是国家之未来。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血气方刚,世界观还未形成,遇事容易冲动,因此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重知识,轻道德;道德伦丧,世风日下;贪图享受,无法承受挫折等。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因此,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有哪几方面呢? (一)可以提高道孩子的德修养,让品德观念深入人心 《易经》中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等”。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如今“厚德载物”早已成为清华大写的校训。 国不经典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教育理念,因此,古人的启蒙读书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均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弟子规》的开篇就引用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 国学经典中体现也道德修养高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古人读书时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所以,古时有“孟母三迁”。《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里例举几句经典句子,我们不妨管中窥豹,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浅谈国学修养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44493171.html, 浅谈国学修养的重要性 作者:孙方中 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10期 【摘要】“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国学之于人的意义,就在于助人修其身。修身当有三层修行——一曰修为人,二曰修接物,三曰修处世。国学于人,首先是使人修心性,升华自身人格,深明法度真义,谨依法度行事。国学于人,教人如何待人接物,处理自己周边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国学于人,引导人们立足于社会,从人性出发,以人为本地追求个人发展与自然发展“天人合一”的境界,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国学于人;利在修身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百年以前,西学在列强不断冲击大清之时,乘了一股强劲的西风肆意横行于中华大地,面对国人们日渐崇洋媚外、打压国学的丑行,章炳麟在如清帝国般摇曳的烛火下写下这句话。 國学不兴,何以兴国? 然而,作为亿万国民中极其渺小的一员,如何尽自己微薄之力来助国学复兴,这又是一个困扰了国学家许久的问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千多年前,《礼记·大学》记载了这句箴言。依我之见,君子何以治国、平天下,必在于修己身,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兴国在于兴国学,而于民众,兴国学必先修其身。 国学之于人的意义,就在于助人修其身。 然,何以修身?以鄙陋之见,修身当有三层修行——一曰修为人,二曰修接物,三曰修处世。上下五千载,纵横几万里,中华大地古今不乏名人高士,或入世,或出世,或超然于世外,以修养心性为毕生追求者甚多,大抵离不开修为人言行、待人接物、处世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的“忠恕”之道,仁者爱人,儒生们试图和谐人际关系,建立大同社会;“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当发菩提心,广济诸群生”是释家的“戒定慧”之学,修戒修定修慧,僧人们以三无漏学修习心性平静内心,平和地引人向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道家的“道德”之说,上善若水,老庄们超脱于世俗之外而心系众生,致力于修人品性。

国学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国学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2010年春季法学本科杨帆导师:何正明中国古代一般到明清,泛称古代的学问为“古学”。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为了和西学有所区别,就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清代康乾之际,为了和宋明理学有严格的区别,又渐渐称为“汉学”,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戴震、钱大昕、桂馥、王念孙等,他们重考据之学,称为“朴学”,也称“汉学”。到了近现代,出现了“国粹”一词,即“国之精粹”。一些著名的学者如章太炎,提出了“国故之学”,章太炎著的《国故论衡》一书,主要论小学、文学和诸子学,涵盖了国学研究的各主要领域,但这本书不太容易读。中学、汉学、国粹、国故等名称都不是总揽全局的概念,最后学者选定了“国学”这一称谓,因为它有纵览诸家、包罗万象之意,这是“国学”一词的大体渊源。 中华国学其宗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这些古文现在大多数人已经不大能看懂,很多字连怎么读都不知

道,有人就会说:已经没有必要学习国学了。这是错误的,我们现在还是要学,而且要努力、认真、用钻研的态度继续学习国学。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世界未来的希望在中国。”在世界从以物质为中心走上以精神为中心进程中,中国的国学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现在有人说,科技这么发达,我们还研究《易经》有什么用?《易经》不是天命之学,不是神学,它是古代的一个朴素的辩证之学,通过卦辞和爻辞,来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不停变化的。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最坏的爻可能存在着变好的原因,最好的爻也可能存在着变坏的原因。无论拿到什么爻,它都不提供结论,而只提供你思维的方法。这在当今世界是很有用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与这个道理相同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两部悲剧,一部是屈原,一部是孔子。孔子是有大怀抱、大的坚毅精神、大爱支撑着的人,他才能做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世上有三种类型的人,一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孔子、屈原;一种是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螳臂挡车、杀鸡取卵;一种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如商代伯夷、叔齐,耻为周民,不食周粟。知其不可为而为者是圣人,不知其不可为而为者是愚人,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者是贤人,这里有圣人、愚人和贤人的区别。现在有很大的危机,电脑一打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通。关闭电脑,头脑一片空白,这怎么能成为自己的一个学问呢?知识文化是要经过心灵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血脉。中国人以机械为淫巧,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看到一个农民抱瓮而灌,子贡说,现在的人发明了桔槔,用力小而作功大,你为

浅谈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作用及其影响

浅谈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作用及其影响 我所说的所谓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作用及影响。 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经过三年经典诵读的持续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我班的李武同学,原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道德品质都很差,经常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随意拿别人的钱物,书籍,同学们都躲着他,不跟他玩。父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效。自从诵读了国学经典以后,他思想态度及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慢慢的喜欢上了学习,再也没有听到同学们说又丢失东西了。有一次写人习作时,他写的题目是《我的后妈》,文章中他运用诵读过的经典名句表达了他对后妈的发自内心的爱,当我把文章给他后妈看了以后,后妈当时就感动得泪流满面。反复的感谢学校教育有方。其实,这些都要归功于诵读国学经典。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校三年级孩子一个学期可以学会《千字文》,即认识近1000个汉字,在我校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

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深远意义、影响 我们学校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校内开展《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深远意义及影响。 一、深远意义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将永远无法弥补。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的印进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自主探索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诗文诵读成果,手抄报上诗画合璧、图文并茂,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

传统文化国学课堂优质课教案

传统文化国学课堂优质课教案

传统文化国学课堂优质课教案 相关热词搜索:国学传统文化课堂课教案国学传统文化手抄报中国国学是传统文化吗国学传统文化宣传画 篇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篇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连镇逸夫小学:王晓伟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诵读,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充分利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导入 让学生体会意境,感受语感。 二、听音乐感受 1. 出示课件《话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2. 教师范读。认真听,体会语境。 3. 6. 自由练习朗读

4. 齐读,扫清错别字。 5、个别抽读,教师注意正音; 6、全班齐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合作探究。 谈感受,提升朗读 1、学生谈一谈对于时间飞快的感受; 2、学生谈一谈如何节约时间; 3、学生带着感受到的再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 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诗人以通俗流畅的语言,明白如话的句子劝勉人们要珍惜时间,勿虚度年华,莫荒废光阴。 篇三:传统文化教案全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1《诗经》 1-1硕鼠(《诗经.魏风》) 教学目标: 1、背诵硕鼠,借助译文理解古文含义。 2、了解《诗经》的大体内容,读背其他相关的反映人民生活和不满情绪的诗歌。 3、完成成长阶梯,让学生学有所得。 课前准备:相关的《诗经》的资料以及与本课有关的《诗经》中的作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浏览本册教材的编排,让学生对国学启蒙这门课程的性质有认识,能喜欢本门课程。 二、学习《硕鼠》。 1、学生自读《硕鼠》,能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包含的感情。 3、学生读译文,体会文章的含义。 4、再读文章,读出文章包含的感情。 5、理解文意:重点理解以下字词句子: “硕”是大、肥的意思,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不但形象地刻划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而且让人联想到“老鼠”之所以“硕”大的原因,正是贪婪、剥削的程度太大了,从而激起对剥削者的憎恨。 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奴隶们捍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同时也说明了奴隶主的贪得无厌,奴隶们被剥削的深重,举凡一切劳动果实,都被奴隶主所吞没。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肯德”到“肯劳”,揭露了奴隶主忘恩负义的本性。奴隶们长年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奴隶主,而奴隶主却

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

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所在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国学经典教育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社会上特定岗位的人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培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叫人思考什么,而在于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它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国学经典教育与博雅教育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

山东省国学经典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一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 、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b5E2RGbCAP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经典驿站》和《艺术乐园》,共有十八课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经典驿站”里,你会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在“艺术乐园”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p1EanqFDPw 三、教学目标 1. 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 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 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DX 四、教学重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

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 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RTCrpUDGiT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5PCzVD7HxA 五、教学措施 1. 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 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 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教学进度

试论国学对当代教育的意义

试论国学对当代教育的意义 祁县城赵中学安慧燕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学习国学、普及传统文化,正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各地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国学热”,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和迫切要求,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超越时空的价值和生命力。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说:“国学对于我们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能让人的内心得到安顿,成为心灵的家园。”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成为当务之急,国学经典对当代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是国家强盛 之潜在力量,是国家之未来。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血气方刚,世界观还未形成,遇事容易冲动,因此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国学经典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国学对中小学教育的意义。 1.道德价值的层面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

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作文示例

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作文示例 “我觉得学国学就是背唐诗、背古文。什么时候全都能默写下来,什么时候国学就学会了。”来自浙江湖州南浔浔溪中学的蒋云萍对 记者说道。和蒋云萍一样,很多学生对国学教育的理解仍简单停留 在背诵和听写古诗文上。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花苑小学的语文老师周星磊则将生活中的点滴以国学形式来呈现。“在进行国学教育时,我坚持使用寓教 于乐的方式。比如,列队进入食堂就餐,孩子们可以以三字经的形 式编写《就餐歌》,我还会采用古诗新唱的方式,把诗歌以演唱的 形式演绎,与古代的‘吟诵’结合起来。” 可见,国学的学与教产生了比较大的分歧。之所以会是这种情况,和国学教育目前所处的地位、现状有很大关系。即老师在进行国学 教育时其实面临诸多困难。 而在中国民族的历史上,千年的腥风血雨,曾近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已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 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独立则国家独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还需要我们艰苦奋斗,我们要让国学经典中的 智慧之光,指引我们前进,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此骄傲,发扬 国学文化。 从《诗经》里走出来,宛在水中央的窈窕女子,荡气回肠的经典楚辞,更不用说老少莫不能诵的唐诗,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的婉约思乡,更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更不 乏苏轼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佳作,随手捡拾的诗词, 都撼动着我们的灵魂…… 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领略中华民族多彩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诵读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悄 悄撒播在我们心里,生长在我们的人生旅途,让我们受用一生。

国学经典文化的重要性

国学经典文化的重要性 古诗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文均为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经典诗词篇章,它们是文化精神及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它们的深层蕴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那么,怎样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自从接触经典诵读以来,我校师生甚至家长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开展经典诵读带给我们的喜悦: 一、诵读千古美文,做君子远小人。 我们中华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之道;还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业尊生、与时俱进之道。这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社会实践证明,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对品德教育起到深远意义的,就是传统价值教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远播欧美,发扬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还编进了100多个中国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和典故。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通过倡导小学生诵读千古美文,引领孩子们争做少年君子,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 二、蕙质兰心,充实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 熟读并且背诵经典,其核心是要增加小学生的原始积累。比较建国以来出台的多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是最为重视积累的一份。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13岁前后,人的记忆力即可达到顶点。一旦错过了,就不能形成知识、情感与经验的丰厚积累,那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积累多了,将来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许多原来理解不深的东西自然能做到“无师自通”。对此,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同志曾讲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小时候读书、背书,犹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积厚了,自然就会落雨。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读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蕴自然就能厚实。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是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增强人文底蕴、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能培养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由此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

诵读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诵读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首先真诚的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箕城小学,也感谢大家对箕城小学的关心厚爱。我校在县教科局的正确领导下,以“办有灵魂的学校、做有品位的教师、育有个性的学生”为办学目标,本着“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规范办学、制度保障、特色引领”的办学思路,狠抓学校常规管理,强化教研教改,深化课程改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办学品位。现就我校“国学经典伴我行”活动作简要汇报,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学校概况 箕城小学现有教职工93人,学生1545人,两个校区教学班37个,还有一个附属幼儿园,是我县唯一一所承担集团办学的六轨制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0202㎡,建筑面积5577㎡,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等各功能室齐全,并能充分利用。我校现有专任教师90人,本科学历50人,中级职称56人,40周岁以下教师58人,青年教师占到了教师总数的60%。教师队伍和领导团队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使我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有效。 二、高度重视 (一)、组建机构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国学经典进校园领导组,由分管校长和年级组长、语文教师等为成员,分工明确具体,责任到人,并且制定实施方案和考核细则,确保国学经典进校园入课堂工作顺利进行。 (二)、扎实开展 1、注重培训 从2014年开始,我校多次派出教师参加县、市组织的国学培训,

并且提出严格要求,回来向校长进行学习汇报,为国学经典进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四定一考核 结合书香校园建设,我校制定了国学经典伴我行活动实施方案,出台了考核细则和奖惩措施,从三定一展示上做文章,定时间、定内容、定教师、定期展示,真正把经典诵读落到实处。我校除了一二年级开设的弟子规课,有专门的教师和教材外,我们还把早读10分钟和放学路队出校作为国学经典诵读时间,并且确定内容(一年级成语接龙、二年级古诗、三年级弟子规、四年级三字经、五年级千字文、六年级道德经)让学生们每个年级都能诵读不同的经典,还要每学期以年级或班级进行定期展示。学期末我们对国学经典进课堂活动进行专项抽测、现场打分,并计入教师的绩效考核。 3、经费保障 每年我们在做经费预算时,都要安排总经费的10%,用于国学经典进校园的考核、奖惩、活动以及教材购置印刷等,为国学经典进校园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三、全面推进 (一)、营造氛围 我们投入了12万元在进行了以“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楼道文化建设,在东楼壁围文化建设上,我们在一楼设置了弟子规(励志勉学),二楼设置三字经(国学经典),三楼设置了千字文(名家劝学),四楼设置了论语(中华国粹),特别是在东楼二楼开设了国学经典伴我行特别学习通道。在西楼设置了以“仁、义、礼、智、信”等为主题的传统品德文化,营造浓郁的国学氛围,让孩子们浸润其中,既要学到知识,更要树立良好的品德,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二)、扎实推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