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 滕海建

2、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 滕海建
2、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 滕海建

2006年7月第38卷第4期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malofInnerMongoliauniversity(HumaIlitiesalldsocialsciences)

ul.2006Vol-38

No.4试论20世纪60一70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滕海键(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摘

要:世纪一年代在美国发生了一次以生态观为主旨的规模空前的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这次环的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保实践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键词:美国;环境保护;环境政策分类号:K731.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一5218(2006)04~0112一0620世纪60—70年代发生于美国的那次环境

保护运动无论就其规模、大众参予程度还是政府方面都是空前的,它对美国和世界历史特别是环境保护史的影响也是绝无仅有的。在环境问题越加以分析和评介,借以为我国的环保事业提供某

种历史借鉴。战后60—70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下称战后美国环保运动)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它实际上

是美国历史上自然荒野保护运动和资源保护运动的发展和继续。资源运动在二战前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并在进步主义时代和新政期间后的环境运动留下了不少遗产。首先,它确立了政府对环境的主要责任以及资源保护立法的传次,进步主义资源保护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少数

政府官员、科学家和实业界人士组成的所谓“精英

源保护队及实施其它资源保护措施而使得更多的下层民众参予到资源保护运动中来,资源保护意物链”等来说明自然体系的复杂性及运行机理。利奥波德的思想“成为环境保护主义的神圣教

义”,它“勾勒出许多今天资源节约和环保组织的

收稿日期:2005一03—30

?112?

基本信条”Ll“则。利奥波德本人则被誉为环境主义的先知先觉式人物。

战后美国环保运动也有着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它与战后美国社会结构的演变和社会运动的推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战后美国科技进步、经济繁荣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面貌,这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第一,它使得美国步入富足社会,整个社会日益中产阶级化。战后美国白领人口同蓝领人口的比率在1960年是0.49:1,1970年上升到0.61:1,1986年则达到了1.24:l旧“¨"。随着美国社会日益中产阶级化,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拥有健康清洁舒适的自然环境。第二,它缩短了工作时间,同时也就意味着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闲暇时问的增多,使人们有机会参加各种户外游览和娱乐活动,出游、滑雪、登山、钓鱼、游泳、打高尔夫球的人越来越多,这就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它使得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得到普遍提高。1965年,17岁人口中中学毕业生的比率是76%;1970年,18至24岁人口的大学入学率达到了32%L2J(11”。随着教育的普及,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在明显提高,环境的外延也在扩大。环境观念的转变拓宽了环保运动的社会基础,并预示着环境保护主义时代的到来。∞J(28’塞缪尔?海斯认为,“现代环境价值很大程度上是战后时代赋予美国人寻求新的、非物质的舒适而导致的结果,所谓舒适是指清新干净的空气和水、良好的健康条件、开放的空间、娱乐,这是许多美国人在有空闲和安全保障的情况下需要的消费项目。””儿4’

其次,在美国历史上,20世纪60一70年代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伴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膨胀和社会的日趋复杂化,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反战运动、新左派运动、自由主义运动、反主流文化运动、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等各种社会运动此起彼伏,连绵不断。60一70年代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与环境保护运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各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推动着环保运动的发生和发展。第一,60一70年代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与环保运动有着许多相同的认识和观点,比如反战运动对战争的谴责和抗议以及对核战争和化学武器对人类文明和环境的毁灭性破坏的警示,新左派运动对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对人们身心的摧残和对破坏环境的抨击等等就与环境保护主义者的主张不谋而合,它们的思想构成了一种合力并给环保运动以更强劲的推力。第二,60—70年代的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潮以其创造性的思想和主张为环保运动提供了理论养分和启迪。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反正统文化的主张就对环境主义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反正统文化认为科学技术扭曲了人性,使人类失去其最宝贵的自然本性,他们提出了要打破技术万能的口号,主张回归大自然,与自然共生共息,反正统文化这种重归大自然的主张被就环境保护主义思想所汲取。第三,60一70年代的各种社会运动也壮大了环保运动的队伍,很多社会运动的参加者同时也积极地参与环保运动,在一些社会运动进人低潮后,他们把主要精力投身到环保运动中来,从而使这一运动具有持久性。

美国环保运动直接起因于人们对资源日趋匮乏的警觉和对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的恐惧。首先,二战结束以后,随着军备竞赛的加剧和工业的急速扩展、生育高峰的到来和人口的膨胀,美国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也以几何级数递增,这一方面导致了资源枯竭和能源危机,另一方面也制造了大量工业废料、废气和生活垃圾。[5】(179—200)‘‘在美国,从住宅、工厂和公共场所所收集的固体垃圾,每人每年平均接近一吨”。[6](152。153’这些工业和生活垃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公众的不满和抗议。其次,二战后对环境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工业污染,包括水污染、核污染、化学污染,以及因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空气和噪音污染等等。在四五十年代,空气污染成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Ⅲ,到了“六七十年代,对空气污染的担心已经被化学污染和核污染的恐惧所代替代了”[7](2¨。战后美国环保运动的兴起,就是从反对核污染和化学污染起步的。40年代中晚期,美国和苏联先后试爆成功原子弹,此后两国展开了疯狂的核军备竞赛和试验,这不但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而且也造成了令世人堪忧的核污染。核能的和平开发利用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这些都被生态学家所指出并日益引起公众的关注。继核污染之后,化学污染又令世人瞩目。在反对化学污染的斗争中,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以及由此引发的强大社会反响具典型意义。在书中,卡森通过科学例证,运用生态学原理说明化学制剂滴滴涕不仅能杀死

?113?

害虫,也能杀死害虫的天敌,进而危害到食用被滴滴涕污染了的农作物制成的食品的人类。《寂静的春天》文笔优美、富有感染力,正是它直接引发了环境运动的大潮,因此有人称《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环境革命的经典之作”。[1]‘107’

战后美国环保运动主要由三股力量推动而成,即生态科学家、中产阶级为主的公众和美国政府。这场运动首先由生态科学家和知识层发起,继而由美国公众和政府广泛参与并将这一运动推向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环境立法和机构被通过和设立,环境组织大量涌现,环境运动出现了如火如茶的局面。

最早意识到环境污染严重性的是生态科学家和知识界人士,为了唤起公众和政府对环境的关注和重视,他们不但从事大量与环保事业相关的社会实践,而且不断发表和出版有关环境问题的文章、报告和著作,这些活动构成了战后美国环保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生态科学家和著述,除了上文提到的卡森《寂静的春天》外,影响较大的还有:1962年出版的《我们合成的环境》,该书指出,生态恐怖和人类健康状况恶化是由工业废物、有毒物及其它毁灭性污染物质引起的,只有依照生态稳定原则重新改组和重新发展技术,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965年出版的《以何种速度驾驶都不安全》,这是第一部控告汽车工业的著作,他指责汽车工业“用大气作为排水沟,并任意索取,而根本不承认这是有害的”。1968年出版的《人口爆炸》,作者保罗?埃利希重温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认为过度人口增长是一个灾难性的生态问题,它不但给人类也给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1972年出版《增长的极限》,该书力图说明世界上赖以维持经济增长和人口爆炸的资源正在枯竭,虽然书中运用的数据和模型引起广泛争议,但是人类社会有可能超过地球负担的可能性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同年出版的《封闭的循环》,作者巴里?康芒纳在书中试图运用生物链原理来说明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的错误的行为方式破坏了环境,造成了生态危机。这些有关环境的警世之作在公众中都曾引起过强烈的反响,并引发?114?了关于环境问题的各方面争议,进而推动着环保运动的发展。

生态学家和知识层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警示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危机感,在生态科学家的鼓舞和激励下,也是出于对环境污染给自身所带来的损害的恐惧以及对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的追求,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公众开始广泛地卷入到环保运动的潮流中来,他们以游行示威、街头抗议、集会演说等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环境的关注和对现状的不满。在这一过程中最突出的事例就是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

1970年4月22日,大约有2000万美国人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和抗议活动,借以表达他们对环境的不满和关注,这一天便成为全世界的“地球日”。相对于战后其它社会运动来说,这次环保运动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这次运动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有组织的示威游行”④,大约2000万人在同一天聚集在美国各地的街道、大学、河岸、公园、公司和政府机关门口,采用几乎相同的方式,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次,参加这次运动的有来自于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包括学生、政治家、科学家、有大学教授和诗人,有普通市民和失业者等,他们采用多种方式如游行、集会、演讲、抗议、植树和清除垃圾等来表达自己对环境的关注。第三,这次运动“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曾经在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中活跃的青年积极分子,甚至还有一些嬉皮士。这些青年转向环境保护是很自然的,因为这同他们在60一70年代的反叛目标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J(18的在很多人看来,地球日是环境革命开始的标志,它对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影响。“地球日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J(114’

除了发起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外,民间环保力量在60—70年代还组织了大量环保组织,积极宣传和推动环保运动的发展。这些环保组织主要有:1967年成立的环境保护基金会和动物保护基金会,该基金会将法律和科学结合起来作为环保斗争的主要手段。1969年成立的“地球之友”,是第一批跨国环保组织之一,其名称来自于缪尔的一句话即“地球即使没有朋友也能做得很好,但是人们想生存,就必须学会做地球的朋友”。19“8”1970年成立的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是一个有效利用法律的环保组织,它为环境运动提供重要的

人对自然系统的局部干预,往往会引起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基于这种思想,环境主义者认为必须对施加于自然界的人类行为及其方式持谨慎态度;为了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所有的物种应该得到可持续的开发或者根本不开发,而且他们的生境羹越盖;蟛班莲墓黑。鏊蠢窭蕈!;弓聪霎婴誓羹乏蚕麓鼎篓蓬蠢妻蓦该纂佩羹酗雾薹蠢碲羚摧蕹篇塑登霉篡弦j鬻篾鬣萋塞零鍪一,久诵而得沉永

之趣,则用意难也。”(《王介人诗余序》)“警露已深而意含未尽。”(《三子诗余序》)陈子龙在表述时魄用骈语形式,“意”是通过与“语”、“辞”、“耳目之表”等表象词观照对比而彰显的,“意”显然是指词之内蕴、主旨,因此有时也用“旨”的概念,如“端人丽而不淫,荒才刺而实谀,其旨殊也。”(《三子诗余序》)陈子龙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

“意,在叙述作词“四难”时把立意放在首要位

置,就是要突出词“主意”的观点。一般来说,明代宗婉约者对词之内蕴的追求,大多停留在“主情”的层面,所谓“婉娈而近情”。子龙并不否定词应言情,尤其是他早期的词评词论还偏重于主情,强调词表现“绸缪婉娈之情”,“裱纤婉丽极哀艳之情”,但总体上讲,陈子龙对词之内蕴的理解似乎更深更广。《三子诗余序》云:

同郡徐子丽冲(允贞)、计子子山(南阳)、王子汇升(宗蔚)……示予词一编,婉弱倩艳,俊辞络绎,缠绵猗娜,逸态横生,真宋人之流亚也。或日:是无伤于大雅乎?予日不然。夫并刀吴盐,美成所以被贬;琼楼玉宇,子瞻遂称爱君。端人丽而不淫,荒才刺而实谀,其旨殊也。三子者,托贞心于妍貌,隐挚念于佻言,则元亮闲情,不能与总持赓和于临春结绮之间矣。[2】(54’

陈子龙在文中借周邦彦和苏轼的故事来表明他对

胜寒”,乃叹日:“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蕴的理解已从单纯的“情”伸展到“君臣之大义”

的层面。陈子龙所理解的“意”涵盖宽泛,包括意念、主旨、志趣、情致等等,因此“主意”说显然超越了“主情”说,使词增加了内涵,提升了品位。从创作实践看,子龙后期词内蕴深厚,饱含着对时代盛衰、民族兴亡的深深的哀痛,深得风骚比兴寄

.110?

托之神髓,内涵、品位远非其前期“主情”之词可

比。

词意以“深”和“藏”为宗,这是与诗文的明显区别,也是陈子龙词体审美观中一个重要论点。《幽兰草题词》既言晚唐(指花问)词“语多俊巧而意鲜深至”,又批评明人刘基词“音体俱合,实无惊魂动魄之处”,即缺乏深意,不能打动人。诗文立意可深可浅,可露可藏,而词基于“言情之作必托于闺檐之际”的传统,立意须“深至”、“沉至”、“沉永”。要达到这样的标准,词在运意时即需要用“藏”的手段,使词的内蕴与表象之间保持一定

“托贞心于妍貌,隐挚念于佻言”。词的运意特点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读者的阅

市人欢笑,齐相康乐,则二子必将毁丝裂管终身不敢

言歌矣。我谓告哀于方今之人,将有毁丝裂管之惧,是故陈其荒宴焉,倡其靡丽焉,识其愉快焉,使之乐极而思,思之而悲可知已。都人之咏,垂发卷带也,伤于黍离;招魂之艳,蛾眉曼碌也,痛于九辨。此昔入所谓鱼藻之义也,宋子有取焉。[3】H灿435’

昔时宋玉作《九辩》,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使“悲秋”从此成为中国古典诗文的传统主

题,大凡以“秋”为题材的作品多以“悲”为意义指向。然而词“悲秋”与诗文“悲秋”在运意上颇具差异,诗文多从“悲”中见悲,如“萧瑟兮草木摇落

而变衰”(宋玉《九辩》),“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文辞之间已酝酿出“悲”之气氛,直接产生了使人生悲的效果。而词则往往寓悲于乐,意蕴深蓄。在子龙看来,宋子九秋词字面呈现的

试论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

作者:滕海键, TENG Hai-jian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刊名: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38(4)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8条)

1.Philip Shabecoff A Fierce Green Fire:The American Environmental Movement 1993

2.卡普洛.刘绪贻.李世洞美国社会发展趋势 1997

3.高国荣环境史学在美国的兴起及其早期发展研究

4.Samuel P Hays,Beauty,Health,and Permanence 1987

5.Richard N L Andrews,Managing the Environment,Managing Ourselves,A History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 Policy

6.莱斯特·R·布朗.祝友三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1984

7.巴里·康芒纳.王喜六.王文江.陆兰芳与地球和平共处 2002

8.侯文蕙征服的挽歌--美国环境意识的变迁 1995

9.菲利普·沙别科夫.周律滚滚的绿色浪潮--美国环境保护运动 1997

10.Adam Rome"Give Earth a Chance":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and the sixties 2003(02)

11.Carolyn Merchant The Columbia Guide to Americ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2002

12.Cornelius M Maher Planting More Than Trees:The Civilian Cornservation Corps and the Roots of the American Environmental Movement,1929-1942

1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2000 2000

14.戴维·莱茵德地理信息系统与环境问题 1992(04)

15.芭芭拉·沃德.国外公害丛书编委会只有一个地球 1999

16.Robert Gottlieb Forcing the Spring: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Environmental Movement

17.Denis Hayes Keynote Speech to "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Conference 1989

18.Quoted in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1970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王庆安.WANG Qin-gan从保护主义到环境主义——20世纪60年代美国环境保护运动及其影响-淮阴师

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5)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停留在资源保护的层面上,在经过了60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和70年代的"环境革命"之后,环境保护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并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和尊重的社会意识.60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对美国环境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美国社会环境意识从保护主义到环境主义的转化.

2.学位论文陈世英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2004

该文以非政府环保组织的主要活动为载体,分析非政府环保组织对于美国环境保护事业所起到的主要作用.首先是宣传教育作用.非政府环保组织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环境保护意识、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使环境保护成为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其次是立法诉讼作用.非政府环保组织根据美国的民主程序参与立法创制制和法律诉讼,在美国建立起一套相当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再次是舆论监督作用.非政府环保组织利用美国选举中强大的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声势,向当权者施加压力,迫使其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最后是国际参与作用.非政府环保组织利用自己的非政府特点,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排除国家外交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该文通过对美国和西欧环境保护道路的比较,指出非政府环保组织是美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独特形式.非政府环保组织的产生是美国民主制度的体现.只有在社会开放程度较高,民主氛围较好的社会中,才能出现这种现象.同时,非政府环保组织也是美国志愿互助精神的体现.美国的建国历史中蕴涵着志愿互助精神,这一精神延续至今,仍然发挥着影响.三十年来,美国的非政府环保组织对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存在着不足.通过对美国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的研究,作者力求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在中国环保事业建设中,我们应大力发展民间环保团,积极推行环境教育,进一步完善公民环境权.

我国的借鉴意义-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22(4)

概述了美国露天采矿环境保护标准并总结其特点:(1)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2)采矿破坏地生态恢复涵义广,涉及矿区内所有受扰地区;(3)管理当局可针对具体矿山更改某些要求;(4)有完善的配套法规保障标准的执行.基于美国在采矿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我国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制定的4点设想:(1)涵盖矿产开发造成生态影响的每一个环节和所有的受扰地区;(2)尽量考虑各种具体情况;(3)体现生态恢复的全面性;(4)完善相关法规

,保障标准实施.

4.期刊论文焦怡雪美国历史环境保护中的非政府组织-国外城市规划2003,18(1)

非政府组织在美国历史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在美国历史环境保护中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过程,并以萨凡纳历史保护基金会和全美历史保护信托组织为例,对其工作内容、原则、方法和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5.学位论文范亚东论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2007

美国的环保意识不仅是美国社会进步的产物,而且是随着美国社会的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历史产物。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贯穿于近代美国自然开发过程中,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成为近代美国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旋律。

英属殖民地以来,北美大陆独特的自然环境培养了美国人征服大自然的狂热激情和必胜信念,曾经原始荒凉的北美大陆在美利坚民族的开发下,变成了经济发达,文明进步的国度。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角度看,近代美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在美国发展过程中,森林、土地、水源、矿藏等资源遭到了掠夺性开发,一些野生动物也遭到灭绝式屠杀,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破坏自然环境和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最终遭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给美国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环境危机的本质是人类的生存危机,环境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大事。美国自然环境的破坏状况引起了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忧虑。他们以身作则

,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呼吁民众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传统认识,并抛弃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传统思想;他们著书立说,宣传环境保护思想,要求社会停止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他们还积极组织自然环境保护协会,亲身领导和开展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运动,呼吁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对自然环境和资源实施保护。

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与环境保护人士的多方奔走呼吁,使美国民众逐渐改变了对待自然的传统观念,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征服和占有,还应该有适应与平等。从此,民间环保人士自发组织的环境保护组织日益增多,环境保护运动的内容和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远。

美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意识和运动蓬勃发展以及民间要求自然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势下,开始改变政府对开发自然资源的自由放任政策,颁布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制定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积极的自然环境保护政策。美国早期环境保护和运动由当初仅仅关注自然环境本身,逐渐发展为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强调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

政府和民间力量的通力合作,推动了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持续发展,使破坏自然环境和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遏止,环境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美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但也面临着新的困惑与难题。

6.期刊论文吴小玲.李仁杰.康江美国环境保护与环境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启示-四川环境2003,22(6)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共识,环境污染问题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揭示出一些促进环境保护和环境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7.期刊论文黄贤全.杜洋美国的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7(5)

美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对其开发不得不考虑环境因素. 美国西部开发分为两个时期:二战以前,美国政府鼓励移民开垦西部,以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为代价,在西部初步建立起农牧业生产体系;二战以后,美国政府开始重视资源和环境保护 ,选择性地推行工业化政策,扶持西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取得良好成效.

8.学位论文李丹美国电影中的环境思想评析2007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日益明显,人们开始逐渐关注环境问题,不仅希望自己,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在地球上健康地生活,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以不同的方式,为人类的生存环境而努力着。对于这样一个突出的世界性的问题,电影人也开始通过他们独有的武器——电影,向人们传播着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故事,表达着他们对环境的关切。

电影,作为一种功能齐全、覆盖面广、普及性强的大众传播媒介,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承担起宣传环境保护思想的一份责任,在传播环境知识、环境保护理念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推动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世界电影舞台上一向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电影,很早就开始关注于这一领域,拍出了很多经典的生态环境保护题材的影片,许多大片中也都曾涉及到生态环境问题。

本篇论文将环境思想和美国电影结合起来,解释电影的概念和社会作用,对美国环境电影的发展进行分析,梳理其中蕴含的环境思想,以此尽力填补对电影与环境研究的空白。针对美国电影与环境思想之间的关系,本篇论文试图通过简单的分类,从时间和内容两个不同的角度,对若干部美国电影进行研究探讨,阐述电影与环境碰撞后产生的火花,挖掘美国电影中所蕴含的环境思想,以及美国电影人所具备的环境意识。其中将着重探讨美国电影中所体现的环境思想的特点、美国环境电影的重要影响,以及环境问题对美国电影的创作引导,并结合中国电影发展现状,探讨美国环境电影带来的真正有价值的借鉴与反思。

9.期刊论文平树水美国在农业环境保护上的新举措-农业环境与发展2002,19(1)

主要介绍美国治理土壤侵蚀、土壤污染和河流污染的最新技术和方法,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者提供参考.

10.期刊论文秦明周美国土地利用的生物环境保护工程措施——缓冲带-水土保持学报2001,15(1)

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全面论述了美国土地利用的独特方式缓冲带,并依照其分布位置与主要作用将其分为5大类型,进一步说明了每类缓冲带的直接效益和外部效益,扼要对比了我国某些研究,提出借鉴建议。

引证文献(1条)

1.施国庆.仲秋中美环境意识变化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950-2008)[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 2009(7)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f45612522.html,/Periodical_nmgdxxb-rwshkxb200604023.aspx

授权使用:苏州大学图书馆(wfszdx),授权号:5c8ab810-6a05-41d9-a9d0-9dbc009b70ae

下载时间:2010年7月23日

自20世纪60年代末

自20世纪60年代末新公共行政理论诞生以来,一直对公共行政领域产生着显著的影响。乔治·弗雷德里克森作为新公共行政运动的先锋者,其思想对于公共行政的实践活动起着具有相当价值的指导意义。本书作者从公共行政的本源——“公共性”谈起,对涉及公共行政领域的公正、公平、公民精神及自由裁量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当今公共行政在动荡的变革环境下,必须在政治、价值与伦理方面进行恰当的定位,从而构建公共行政官员所应遵循的价值规范和伦理准则,对于建立现代民主政府和增强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弗雷德里克森认为追求社会公平,重视全体公民的合法利益是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第2部分)在美国,效率和经济是公共行政理论的两个支柱,尤其是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的公共行政理论,都把效率和经济作为评估政策或政策执行的正确尺度。虽然效率和经济对于知道公共行政是必要的,但仅此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上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的第三个理论支柱。要探讨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第一个要回答的是行政自由裁量权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如果不存在自由裁量权的话,那么很多社会公平的观点都将悬而未决。 关于行政自由裁量权,即公共管理者如何将公共决定应用于实践方面,本书作者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是在社会实现正义的多种可能方式之间做出选择,但在实际执行任何法律的过程中,官员们必然将遇到一些立法者根本未能料到的问题,原则上,官员们在诉讼问题上,始终面临着做出自由裁量权的问题。他认为允许行政机关具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践上也是适当的。 然而,任何权力都可能导致滥用,自由裁量权也不例外。公共行政官员们在做出不可避免的自由裁量决定时,必须充分理解指导他们行为的命令的精神。为了防止行政失当,公共官员在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时,一定要注意过程的公平,即公平、公开、公正地裁决每一件事,保证全体公民的合法利益。因此,只有社会公平和效率、经济三者一起,才能作为自由裁量权行使的指导方针。 接着,弗雷德里克森对“社会公平”进行了解释,他认为,社会公平是作为民主公正社会的基础,影响组织成员行为的因素,是分配公共服务的法律基础和实践基础,是理解复合联邦制的知识来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从法律和研究的角度来考察公共行政领域中的社会公平的基础——“社会公平的复合理论”,理论包括个人公平、分部化的公平、集团公平,也包括代内和代际的公平,预期的机会公平和手段的机会公平以及公平的价值。该理论为公务员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在他们执行政策使用自由裁量权时,公正、公平一直是指导行动的共识。也正是这种社会公平的原则指导着我们对公共行政精神的理解。 其次,作者还认为价值是公共行政的灵魂,公共行政的理论和实践不仅仅是技术或管理的问题。公共行政的价值往往和伦理(道德责任)相联系在一起。(第3部分)因此我们研究公共行政问题,最根本的是从价值的角度去考察。一般在缺乏控制和强制标准的情况下,政治人往往会在公共行政中追求个人的利益。 公共行政伦理要求公共管理者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这进一步要求公共管理者持有公民精神的倾向。作者认为,公共行政除了需要有教养的、以功绩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还需要谙熟宪法、热心公共事务、见多识广的公民,这导致了公民精神的觉醒,说明了公民精神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性。 公共行政精神中涉及的公共行政伦理的问题包括公正与非公正、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等基于价值的选择,也包括爱国主义和乐善好施等高尚的伦理。公民精神和公共行政伦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公共行政伦理追求的目标。一般那些具有公民精神倾向的人具有更高的善和公共利益的观念。如果政府组织中的主导精神或者集体观念是公民倾向的,那么组织强调的重点会集中在服务、公共利益和有效的政府上。由此观之,公民精神有助于行政伦理的实现,进而有助于公共行政的实践。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讲解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 学院名称: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专业:世界历史 学生姓名:苏芳芳 学号: 201100350123 指导教师:孙琇 2015 年5 月11 日

论文(设 计) 题 目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 选题时间 完 成时间 论文 (设计) 字数 关键词 美国学生运动、消费观念、婴儿潮、麦卡锡主义、激进主义传统、垮掉的一代、越南战争 论文(设计)题目的来源、理论和实践意义: 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而美国的大学生运动作为典型,更能体现那时的社会状况以及时代特色。本文通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既有研究试图全面介绍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爆发的原因,使读者能够更全面的了解那个时代的美国社会状况,更直观容易地理解和认识美国的学生运动,有利于增强的历史思维以及理解、分析史实的能力。 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主要内容: 二战后,美国空前的经济繁荣和消费主义的迅猛扩张使美国社会逐渐从传统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这激烈地冲击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政治方面“麦卡锡主义”将整个社会置于红色恐怖阴霾之下;原子时代美苏之间剑拔弩张的冷战对抗以及越南战争,使美国民众处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之下;美利坚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反叛传统为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大学生对自由、正义的渴求使得美国的学生运动变得更加义无反顾;而国外,米德的“代沟理论”认为60、70年代反战争、反歧视的学生运动证明“代沟”因素是美国学运爆发的重要因素。 创新:本文力图结合前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美国学生运动爆发的原因;而且突出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因素;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能切身地体会美国学生的那种激情和正义感,这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附:论文(设 计) 本人签名:年月日

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08历21 08022039 曹忆鸣 浅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摘要:第二次美国妇女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社会运动,其内容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对个人和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60年代;美国;女权;解放运动 Abstract: the second American women's movement began in the 1960 s,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the biggest impact on social movement, which includes history,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many aspects to the individual, and all aspects of public lif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60s; the United States; feminist; liberation movement 目录 一、工业化对美国妇女运动的促进 (3) 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生 (4) 三、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 (5) 四、20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6) 五、总结 (7)

一、工业化对美国妇女运动的促进 美国的工业化开始于19 世纪初,起飞于内战之后,蓬勃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工业化的进行加快了美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美国妇女的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都得到了重大改变。这些变化都促使她们开始重新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工业化为美国妇女解放提供了机遇,使得妇女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得以提高,这又大大提高了妇女的自我意识,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化带来的家庭模式和家庭功能的变化使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妇女对婚姻和生育的态度发生很大改变。工业化带来的个人独立性的增强以及核心家庭的出现,使妇女的择偶成为一种个体性的行为,爱情和个人喜好代替家庭背景和经济能力成为择偶的主要因素。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独立,使女性改变了婚姻是生存需要的观点,纷纷推迟结婚年龄。随着核心家庭的出现,美国家庭拥有的孩子已经由殖民地时代的7-8 人降至1900 年的平均3.56 人。这期间的人口增长还包括1200 万移民的涌入,这就更加说明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第二,妇女经济独立性的增强使妇女的家庭权利增强。妇女经济独立性的提高使妇女摆脱了对男性经济的依赖,有的甚至要养家糊口,这样妇女家庭生活就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家庭权利得到了提升。第三,工业化形成了新的家庭生活观。这一家庭生活观最早在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中形成,随后被全社会所认同。由于这一时期城市中产阶级对儿童童年的重视,使母亲在养育孩子上花费更多的精力。由于家庭和工作严重分离,家庭被作为远离外部竞争压力的避风港湾。而妇女被期望集中精力料理家务和照顾孩子,不再分担家庭的经济负担。丈夫和妻子各司其职,妻子主要负责料理家务和抚养孩子,而丈夫则外出工作挣钱养家。这一家庭生活观念到现在还在制约着人们对妇女角色的理解,阻碍了女性在家庭之外对事业的追求,并影响至今。工业化为美国妇女解放提供了机遇,使得妇女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得以提高,这又大大提高了妇女的自我意识,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生 1、民权运动的催化 20世纪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是由影响巨大的民权运动发展而来的。民权运动是美国黑人斗争史上一页辉煌的篇章。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南部黑人就开始全面反抗白人的种族歧视,要求废除种族隔离,保障黑人的公民权利。经过持续的斗争,1964、1965年美国颁布民权法案,宣布消除劳动场所的种族隔离,保护黑人的投票权。此后,种族平等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社会生活。在民权运动中,黑人妇女堪称是"运动的脊梁",在"追求尊严的斗争中处在风口浪尖上"。①20世纪美国黑人争取公民权利的则成为当代妇女运动的催化剂②。一个受到社会歧视的种族奋起反抗,发出"平等、自由、民主、正义"的呼喊,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年轻女性。 2、妇女解放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 首先,理想、期待与现实之间的不一致是推动美国年轻女性走上社会运动道路的一个重

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摘要】: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生在德国,长在德国。1933年,由于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权实行排犹主义政策,他随法兰克福学派流亡到了美国,从此便扎根美国。他加入战略情报服务局、秘密服务局为反法西斯战争工作。1951年,社会研究所迁回德国,而马尔库塞则开始了他在美国大学工作的生涯。他先在哥伦比亚大学(1952-53)、哈佛大学(1954-55)从事研究工作,后在布兰戴斯大学(1954-1964)、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1965-1970)执教。虽然六十年代中期以前,马尔库塞在学术研究领域已经颇有建树,出版的《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苏联马克思主义》、《单向度的人》等著作,但他的社会影响颇为有限。随着西方各国学生运动迅速发展,批判理论从“历史的后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马尔库塞也声名鹊起。他被奉为“青年造反者之父”、“新左派的精神领袖”、“发达工业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家”,甚至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三M”(Marx、Mao、Marcuse)。“他的书已经成为美国革命学生的工作手册”。本文立足于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社会转型的时代大背景,研究一个著名的思想家——马尔库塞和一场伟大的运动——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即社会理论与社会运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将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社会大背景,马尔库塞思想与学生运动宣言纲领之间的文本联系,马尔库塞与学生运动事件上的联系,媒体对马尔库塞“学生运动精神领袖”地位建构四个方面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分四章

论述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的关系:《第一章静悄悄的革命》着重从宏观背景来考察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的联系。在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科学从造福人类的福娃变为压迫人的上帝,社会从生产时代过渡到消费时代,大众传媒从被压制状态到拥有第四权,生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人们的政治思维逐渐从分裂对抗转向和平共处。在这种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也静悄悄地发生了革命。大学从“象牙塔”变成了“社会轴心”,人文主义教育逐渐让位于工具理性,接受高等教育从少部分人的特权发展为一种普遍现象,大学生也因此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社会问题和高等教育中的问题的交织是六十年代社会动荡的温床。《第二章轰轰烈烈的批判》首先分析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出现相对微观的背景,即在二战后形成的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文化背景和精神氛围。在这个批判群体中,既有美国学者C.赖特·米尔斯、保罗·古德曼,也有来自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尔库塞、弗洛姆和诺曼·O.布朗,还有来自第三世界的法农、卡斯特罗、格瓦拉和毛泽东;既有来自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家的理论批判,也有从垮掉派到荒诞派的离经叛道的文学批判,还有来自摇滚乐的大众文化批判。马尔库塞依托法兰克福学派以及黑格尔、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和名声,并以其与时俱进的政治批判和彻底的批判精神成为批判群体中耀眼的明星。其次介绍轰轰烈烈的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的概况,并从“学生权力”和“学生权利”角度分析学生参与运动的原因和诉求,分析这场带有诗化特征的学生运动的批判性质。最后,探讨马尔库塞通过教学、演讲、参加集会等形式介入六十年代美国学

浅谈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主要品牌理论

浅谈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主要品牌理论 摘要: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机器大生产造成的产品同类化程度日趋严重。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心理上面的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卫·奥格威所写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的问世,他的品牌形象理论在60年代的美国广告界盛行。 关键词:品牌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品牌形象理论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产品空前丰富,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可是,机器大生产造成的产品同类化程度日趋严重,主张寻求独特销售卖点的USP理论越来越难以运用,而由李奥·贝纳提出的"寻找产品与生俱来的戏剧性”也被大量的模仿与复制。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心理上面的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卫·奥格威认识到,广告必须从原来的寻求产品的独特功能转移到树立产品长远品牌形象上来。于是随着大卫·奥格威所写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的问世,他的品牌形象理论在60年代的美国广告界盛行,并成为当时美国的主要品牌理论之一。 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理论认为品牌形象并不是产品本身所固有的,而是消费者在产品的品质、价钱、历史等内在因素的引诱、匡助下产生的。产品可以同质化,创意可以被模仿,但是品牌却有着别人难以模仿的个性。通过阅读《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品牌形象理论主要包括三点。 第一、每一则广告都应是对品牌形象做贡献。大卫·奥格威在书中提到他自己在早期推广“品牌形象”这一概念的时候就曾说:“我们坚信每一则广告都必须被看成是对品牌形象这种复杂的象征符号做贡献,被看成是对品牌声誉所做的长期投资的一部分。”他的意思

美国的保守主义社会运动

美国的保守主义社会运动 1960年以来保守主义的社会运动指保守派思想家从象牙塔走入社会,通过指导和建立政治组织和宗教组织、利益集团/政治行动委员会、基金会、思想库等来扩大保守主义思想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影响。这场社会运动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经济/财政保守主义运动、社会/文化的保守主义运动、联邦主义运动、自由意志运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文化的保守主义运动,主要有"新右派"和"宗教右派"运动。"宗教右派" 虽然与"新右派"关系密切,但由于它的领袖主要是各教派的布道者,既有福音派,又有新教原教旨主义;既包含天主教正统派,又有犹太教正统派,因而它比"新右派"具有更多的神学色彩。此外,"新右派"与"宗教 右派"所处的时代不同,"新右派"主要活跃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而"宗教右派"则更加活跃于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的当前。 正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右派"是三十年代的"老左派"的对立面一样,七八十年代的"新右派"是六十年代的"新左派"的对立面。"老右派"与"老左派"的对立主要是由于经济问题而产生的;而"新右派"与"新左派"的分歧则是由一系列的社会文化问题而引起的。新右派本来在六十年代就已开始酝酿,但它在七八十年代才崛起,它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比"新左派"滞后。自1962年在校园中成立的"民主社会的生"(Students for Democratic Society,简称SDS)组织开始,"新左派"在六十年代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反文化运动、性解放运动,他们对社会的批评及这些运动的发展,促使民主党控制的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改变历史的法律,如民权法案、战争授权法案等;他们支持的总统候选人休伯特*汉弗莱、乔治*麦戈文分别在1968、1972年两次大选中获得民主党的提名,然而,他们的影响在70年代后日渐式微。而在保守主义思想家如小威廉*巴克利指导下、于1960年在校园中成立"为自由的美国青年"(Young Americans for Freedom, 简称YAF)的右派学生组织,直到80年代才解体;这一组织的学生大多出身于是共和党人的家庭,他们对共和党沾上自由主义不以为然,认为共和党内的自由主义没有"保守"古典自由主义所尊奉的自由、传统和秩序;而华盛顿的集权制正是民主党式的自由主义发展过头的结果,政府职能的扩大使其在给予一部分人自由的同时夺走了另一部分人的自由,如在南方实行新的强制性的种族融合、肯定性行动等。这一组织为七八十年代新右派保守主义运动培养了不少干部,如新右派的核心领袖:曾任YAF首任执行主任的理查德*维格里成为保守主义政治运动的直邮筹款专家、YAF的老战士霍华德*菲利普建立了"保守主义核心会议"组织、保守主义活动家保罗*韦里奇发动了"基督教右翼"的保守主义运动。 一般认为,"新右派"和"宗教右派"主要通过四类组织来进行活动:(一)政治行动委员会。政治行动委员会是指对竞选公职的候选人进行捐款的利益集团的政治组织,它的活动主要是筹款和捐款;目的是帮助帮助保守派人士进入领导阶层,从而使之同情保守派的主张,如1974年,韦里奇领导成立了旨在帮助保守人士当选国会议员的"争取自由国会生存委员会";1975年,菲利普斯领导建立的保守派核心会议主要在基层活动,在全国每个国会议员选区均设分会,约有30万会员;1974年,特里*多兰领导建立的全国保守派政治行动委员会等

美国发展历程

美国发展历程 1.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压制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开始标志:莱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 (3)转折点:萨拉托加战役(1777年)。 (4)领导人:华盛顿。 (5)重要文献: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美国的诞生。 (6)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7)历史意义: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建立了民主共和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激励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2.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1)根本原因:南方奴隶制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2)南北矛盾的焦点: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3)导火线: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4)领导者:林肯。 (5)重要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6)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7)历史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基本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 3.罗斯福新政(1933年) (1)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 (2)目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内容:中心措施是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以及对农业、金融业的调整、兴建公共工程。 (5)历史意义: ①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得到加强。 ②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民主制度得到巩固,经济危机得到缓解。 ③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例。 4.美国与三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2)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和德国走在前列。美国的成就:“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对美国的重大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1945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5.美国与两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初美国宣布“中立”。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1921-1922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首次把侵略的目光瞄向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2)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 ②1942年1月1日,美、苏、中、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成立。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青年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青年们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规范,企图实践他们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方式的理想。这场运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反主流文化运动因何而发?采取哪些方式?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简单予以剖析。 一 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一场紧缺时代的传统文化与丰裕时代新文化的文化内战”。二战后,美国经历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50年代经济高涨的强劲势头一直持续到6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60%的美国人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繁荣程度举世无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二战结束时,美国国民年人均消费为1350美元,1960年达到1824美元,增长了35%。到1956年,81%的美国家庭有了电视,96%的家庭有电冰箱, 67%的家庭有真空吸尘器,89%的家庭有洗衣机。生活水平的节节上升和社会强有力的消费导向,迅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超前消费蔚然成风,二战后的美国已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消费社会。 “婴儿潮”一代是“丰裕社会”的宠儿。战后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生育高峰——“婴儿潮”,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美国大约有4000万人降生,占全国人口的20%。“婴儿潮”一代基本上是在电视机前、在成堆的玩具中享受着电烤箱和微波炉食品长大的一代,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充满纵容与溺爱的家庭环境中。历经大萧条时代的父辈,竭尽所能给予自己的子女物质上的满足。60年代,“婴儿潮”一代大多进入青年。年轻人追逐新潮的特点,使他们不仅仅被动地适应市场,接受商品,而且还创造时尚,甚至领导商品消费的新潮流,一种新的青年文化悄然形成。汽车、电视、唱片、摩托车、时髦服饰、流行音乐,都成为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以对消费和享乐的追求不断冲击着强调节俭、自律的传统价值体系,“资本主义新教伦理”趋于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以清教为本源的传统工业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与消费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这一文化矛盾成为隐伏在繁荣背后导致社会动荡与变迁的深层次的原因。 反主流文化运动爆发于美国社会的转型期。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社会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期。随着工业技术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在庞大的机器世界和自动化程序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和惶惑不安。在这个社会里,机器主宰着一切,生活的节奏也是由机器来调节的。能源和机器的大规模使用改变了工作的性质,技艺被分解为简单的操作步骤。人、材料、市场都是为了生产和分配商品而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个世界里,人的待遇跟物件没有什么不同。人成了工业生产中的“奴隶”,从事着机器和自动化程序“命令”下的重复 性操作,无法在工作中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精神需求被忽视。物质的高度繁荣无法使机械式工作后满怀压抑感的人们愉悦起来,他们更渴望身心愉快、新奇探险的感觉。60年代的美国人普遍信奉“感觉好,就干”、“做你自己想做的事”等享乐观点,积极追求新的精神和文化。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动荡不安,成了反主流文化运动爆发的温床。60年代,美国社会在经历了战后50年代的经济繁荣后,潜在的不安因素几乎全部爆发了出来。黑人要求改变不平等现状,反对种族歧视,民权斗争轰轰烈烈;新“左派”青年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青年造反风起云涌;妇女要求打破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社会理念,女权运动如火如荼……60年代美国群众运动此起彼伏,波澜壮阔。与此同时,暴力暗杀不断发生,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等著名人物都在60年代被暗杀者的子弹夺去生命。 在富裕社会中出生和成长的这一代人,面对眼前的社会,突然发现繁荣民主的美国并非尽善尽美,它充满了偏见、不平等、甚至腐化和堕落,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真假、善恶和美丑的观念突然颠倒了过来,他们追寻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意义。 残酷的越南战争推动了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大规模爆发。1964年,美国国会批准了东京湾决议案,美国开始直接投入对越战争。在此后的10年,越南战争问题在美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引起广泛争论的问题。新闻媒体对越战的大量报道不断把战场上的情景生动地展示在美国人民面前,越南战争给参战的美军和美国人民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越南战争更是把“婴儿潮”一代人直接拖入战争。60年代,“婴儿潮”一代已开始步入青年,成为美国的巨大兵源。1967年美国进行征兵制改革,规定不再缓征研究生和大学生。这就意味着大学生毕业后将被直接送往越南前线。越南战争引发了学生大规模的反战活动,60年代末,这场学生反战运动把当时的整个美国社会引向了“反主流文化”方向。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美国政府、美国社会出了问题,他们要进行反抗,拯救美国。“婴儿潮”一代公开彻底地宣告了他们同美国主流文化模式的决裂。他们不再遵循传统价值观念,沉湎于毒品,提倡“性自由”。他们一面设法逃避兵役,一面高呼“做爱,不要战争”。 残酷的越南战争推动了反文化运动的大规模爆发。 二 摇滚乐、吸毒、性革命、群居村、奇装异服、东方宗教等都成了60年代美国青年反抗和拒绝主流文化的斗争方式。 摇滚乐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开始叫“节奏与布鲁斯”,当时还完全是黑人自己的音乐。1952年,克利夫兰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雷德为白人观众播出了第一支“节奏与布鲁斯”音乐,称这种音乐为“摇滚”,这种音乐在那些厌倦了缺乏性感,多愁善感的民谣的青少年中很快流行开来。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那时候我三岁。半夜,我突然被喝醉的爸爸踢门的巨大声响吓醒,而且他还用烤鸡肉串的棍打了妈妈……这是爸爸、妈妈和我在故乡小仓生活时短暂而又幸福的回忆。 爸离家出走,妈带着我回筑丰的老家。妈一边在妹妹的小料理屋帮忙,一边养育着我。妈每天晚上爬起来搅拌着酱菜的米糠。每天吃着老妈精心制作的米饭,我逐渐长大。昭和煤矿坑中的手推车变成了我们游玩的道具。 妈有时和住在附近的邻居玩着纸牌打发时间。最近好像也交了男朋友,因为妈还是个很年轻的女人。学校放长假的时候,我会偷偷去爸住的地方。有一次爸帮我把船的模型做好了,那时还是未完成品。 70年代,筑丰的煤矿坑和小仓的制铁场,当烟囱都不再升起烟的时候。那时我上中学三年级,非常想离开这个萧条的城市。妈也想早点自由。当大分的美术高中合格时,春天,我开始一个人过寄宿的生活。妈到车站给我送行,还帮我准备了一个包,里面有新的内衣和便当盒,而且暗藏了一封信,里面放着一万日元的纸币。在火车上,吃着老妈做的饭团和酱菜,15岁的我哭了起来。 春天的东京,像吸尘器一般不断地吸入垃圾一样地把日本各地的年轻人聚集到这里。黑暗的小软管,像是通往梦想到未来的隧道。可是穿过隧道的话,可是那里积蓄的是垃圾。 80年代,来到了憧憬的东京成为美大生的我,想成为追求现代的年轻人,但每天却过着昏昏噩噩的堕落日子。“如果在这样下去就毕不了业了!”我对每天操劳工作为了供我上学的妈妈这样坦白地说。可是妈还是很坚强的说:“还有一年,妈会努力的工作。你一定要好好地读到毕业。” 为了留级而向妈撒娇,让妈高兴而想办法毕业,但是我对以后的人生道路却没有考虑。当然完全没有就业的想法也不能告诉妈,只好和爸商量。“什么都不尝试看看,五年后也是完全一样不是吗?”原本游手好闲的爸却说出最有影响力的话。 90年代,因为一直没有工作而积欠了债务,也找不到工作,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作为插画家兼专栏作家才能有饭吃。 我从阿姨那儿得知“妈得了癌症,住院去做手术。”手术成功了,不过妈还没痊愈。只有持续用药控制癌细胞。尽管如此妈还是留在那个萧条的乡下打算工作着。为了回避她我到了东京。从十五岁离开她之后又过了十五年,我和妈在东京的杂居大楼,又开始二人生活。妈拿来世世代代继承的米糠,我像从前一样地每天吃着妈煮的饭。不久我的女友和朋友、同事等,为了吃我老妈亲手煮的菜而聚集到我家来。自从来了东京第一次才觉得每天是幸福快乐的。 2001年4月1日,樱花盛开的季节却飘起了雪花。透过医院的玻璃窗,我和妈妈遥望着东京塔……

在20世纪60年代酒店发展史

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中等价位的酒店开始涌现。From the eastern shore to the western,hotels like comfortable inn,car inn and so forth rose up quickly.从东海岸到西部,酒店一样舒适的旅店,汽车旅店等急忙起来。 These hotels are also called”budget hotel”or“limited services hotel”.这些酒店也被称为“经济型饭店”或“有限服务酒店”。Their scale is small;they have limited quantity of facilities;and the price is low.他们的规模小,他们有有限数量的设施和价格低。These hotels which supplies neat and simple rooms are the fastest-growing segment of the industry.这些酒店提供整洁和简单的客房,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的行业。Their quality of services is equal to the three-star or four-star hotels',but the price is lower by 25-30%.他们的服务质量等于三星级或四星级酒店,但价格低25%-30%。Bed and breakfast is their main service mode.“床和早餐”是他们的主要服务模式。Nowadays they have become a relatively mature hotel style in Europe and America.现在,他们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酒店风格,在欧洲和美国。In the same manner that first-class hotel chains first swept the globe,second-tier hotels are now expanding globally.在相同的方式,风靡全球一流的连锁酒店,第二层的酒店,目前正在全球扩张。Budget and mid-priced hotel now comprise over one third of all hotels in major cosmopolitan centers.现在的预算和中等价位酒店包括超过三分之一在主要的国

试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兴起的原因

试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兴起的原因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了全国性的妇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妇女运动的再度崛起,是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运动之一。这次运动的目标,是解放女性的思想,帮助她们获得自由、取得普遍平等的社会地位。运动着力地开展思想和理论建设工作,大规模地发展和建立组织,制定明确的斗争目标和策略,有力地推动了其本身的发展和深入,在改善美国妇女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就这次运动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关键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原因 1920 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第十九条宪法修正案,该修正案规定美国适龄妇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此后女权运动便转入低潮。六十年代美国各种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如反越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女权运动,史学界一般称为现代妇女运动的再度崛起。本文拟就这次运动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一、40至60年代美国妇女在就业竞争中地位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国社会带来诸多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妇大批进入劳动力市场。二战开始后,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男子走上战场,留守后方的妇女不得不逐渐走上工作岗位,从1941年到1945年全美国有650万妇女加入劳动力市场,妇女就业增长率为57%。美国历史学家威廉·H·查夫指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妇女就业史上的分水岭,它给妇女经济地位带来的变化远远超过女

权主义者半个世纪的宣传鼓动所能达到的。” 50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妇女有条件受到高等教育,获得大学毕业证书。这样,大学里聚集了大量的年轻女性一起学习和生活, 这给她们提供了集体生活的场所,使她们树立起了良好的自我意识,使她们能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促进了她们的自由、独立、平等的意识观念,在一个视男子为一等公民、女子为二等公民的社会中,促进了女权运动的发展。当时,美国的政府和企业都在扩大,这就给她们带来了很多的工作机会。50年代末期,一些妇女需要通过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维持家庭的开支。 六七十年代,中产阶级和普通工人阶级妇女出去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其工作岗位也逐渐稳定下来。成家的妇女中有49% 都在工作,中等收入的家庭中妻子的收入几乎达到17000美元。 在这一背景下,妇女意识提高了,强烈要求融入主流社会,但社会形势却阻碍了她们实现自己的男女平等愿望、获取与男性平等地位,因而她们渴望改变当时的美国社会歧视妇女的主流意识。 二、政治气氛的影响 当时的社会政治气氛是促使美国妇女运动兴起的一个原因。一方面,美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上而下地荡涤了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中的封建主义的污泥浊水,增强了美国公民的民主意识,使那些歧视妇女的陈腐观念和束缚妇女的伦理道德没有太大的市场。另一方面,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活和保守的性别意识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女权主义复活的主要社会原因。战后初期,由于美国政治反动

美国六十年代运动

分析年代:美国20世纪60年代 第一点:美国女权运动 妇女解放可用一定社会标准衡量:即政治上获得参政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及管理国家的权利;法律上享有与男子完全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经济上有充分就业的机会和广阔的就业途径,对个人和家庭生活资料有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继承权。普遍享有义务教育的机会,接受符合自身发展能力的教育,使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作用被社会完全承认。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家庭内部夫妻平等,实现家务劳动现代化、社会化。意识形态中完全消除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建立尊重妇女的良好社会风尚。 在60年代美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几大运动,其中女权运动作为一个标志十分明显的运动,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这次女权运动与民权运动、青年反叛等著名的活动深深地联系在了一起,直到现在依然深刻的影响着美国的社会。在美国的社会与文化中,妇女运动作为一种特别的但不是特殊的运动永远的留在了美国人的民族记忆中。 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实力空前的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等都逐步居于世界的霸主地位,随着美国的强盛,自身也在孕育着蓬勃发展的运动以求分享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利益。美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历经挫折,但是从1930年左右第一次世界金融大危机以后,美国盛行的凯恩斯主义逐步将美国经济扭向正轨道,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已经成为能够为世界第一号资本主义强国,生产力极度的发达,在经济运行平稳的情况下没有爆发大的运动,但是随后美国就卷入了冷战的漩涡中,同时美国经济逐步由迅速发展,进入滞涨阶段。随着事业等的增加人民对于政府的信任感下降。由于经济的进一步疲软,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下降,而且国内贫富差距拉大,种族对立严重、美国在60年代又陷入越战的漩涡中。当时面对这样的形式,产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迷茫的一代,这一代人,对于美国的物质文明起着怀疑态度,厌倦了社会中的种种不平等。在整体社会思潮的推动下,妇女解放运动的土壤已经很肥沃。这样第二次妇女解放运

20世纪60至80年代的美国电影流变

在影片的时代变迁中,我们将看到半个世纪前的美国,发现今天的美国已大相径庭。美国的影剧院如小说《最后一场电影》所隐射的那样,曾一度消退,小说表现的是美国50年代初的小镇生活状态,反映了年轻人的成长与开拓的时代精神,于20世纪70年代初改编成同名电影。当时,电视的出现曾影响电影业的发展,而传统价值理念亦一度成为美国电影业发展的桎梏。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业在经历了低迷踯躅之后,开始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一、创新前行的60年代 跨入60年代的美国高等教育开始迅猛发展,新思想、新政策冲击文化行业,美国影视随之跨入创新前行的轨道。影视艺术的蓬勃兴起归功于当时的欧洲导演,其执导的片子吸引了大量影迷。欧洲导演没有美国国内导演的顾虑,他们可以自由发挥创作美国电影艺术家可能有意回避的敏感问题,而这类国外的影片也给美国本土的影视创作带来了生机。当时,其他国家的影片吸引着日益增长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文化人,新鲜信息开始大量涌入,人们不再一味囿于渐趋古板老套的好莱坞题材,逐渐开始走出日渐低劣的电视节目。 60年代的美国政治也经历着很大变化,一批电影新人开始对一些基本问题着手深入研究。当时的美国电影日渐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并影响到美国的文化生活。以1963年的影片为例,这一年搬上荧屏的有《奇爱博士》。该片明显反映出美国新一代导演们正努力迎合观众的口味,由于欧洲导演的影片影响,观众亦变得愈加挑剔。库布里克逐渐成为影视业的重要人物,他在20世纪后半叶执导的影片不仅在拍摄技术上有所创新,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提出了诸多有趣的问题。 《奇爱博士》拍摄于冷战期间。面对世界的“疯狂”局面,库布里克编排出这样一部纯粹的闹剧。影片并不回避当时的社会问题: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抗争、军队在美国社会中的角色,以及核战争威胁。影片的放映触动了观众,人们开始质疑这个社会是否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研制出的最具破坏力的毁灭性武器就掌握在两个有这种毁灭意识的超级大国手中。片中人物极其怪 诞,却又无一不是真实的反映。影片中的美军官员因个人婚恋屡屡受挫而疯狂筹划着美国与前苏联间的一场核战争,而当时美国许多民众正几近歇斯底里地担心着饮用水的安全,整个美国都笼罩在冷战的气氛中,到处宣扬“宁死勿红”的标语口号。 美国的政治、军事弥漫于整部影片,构成其中大部分滑稽表演的焦点。影片一开始出场的两架战机呈现于观众面前的影像是一台战机对另一台战机进行的燃料补给,可谓影片试图展示的第一类奇异之爱。为增强这一怪诞场景,战争道具侵入了人类机体,影片配乐则响起浪漫温柔的“试着温柔点”, 这里所呈现的其实是一幅色情画面,而这一色情场景中的主角正是库布里克所厌恶的先进武器。库布里克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滑稽、荒诞的画面,向我们揭示着他的作品主题——热衷于使用核武器的狂人和淫秽之间的必然联系。观众都清楚地知道,两个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博弈对抗结局将会是因核武器而引发的世界末日的来临,而两方的政治领导均无意商榷以停止这一具杀伤性的核武器对抗。1962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国和前苏联已开始怀疑自己国家将会很快进入核武器交换时期。影片便产生于这段历史背景。 影片主角是一位优秀的英国喜剧演员彼得·塞勒斯。塞勒斯在剧中扮演美国总统,又扮演一名英国军官,该军官被派往向前苏联发起核战争的那个疯狂的美国军官处。他还充当剧名角色“奇爱博士”,一名前纳粹研究人员,为美国的高级指挥部献策。塞勒斯扮演的总统形象影射约翰·肯尼迪的国务卿迪安·腊斯克,一个极其严肃刻板的人物,处理任何灾难都毫无表情。而塞勒斯则将这么一个无任何生气、枯燥冷漠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令人捧腹。作为一名英国军官,他得应对美国的那个战争狂,这一狂人总感觉“共党”已经在颠覆美国。而作为奇爱博士,他亦给我们塑造出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 引导美国在早期空间战中取得战绩的奇才乃是一名德国科学家韦尔纳·冯·布朗,而塞勒斯扮演的奇爱博士会使很多观众联想起这一人物。与影片中的奇爱博士相同,冯·布朗是名纳粹。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他曾研制出火箭轰炸伦敦。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 20世纪60至80年代的美国电影流变 ※ ■ 钟 坚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大学英语部,广东 广州 510665) ※ 基金项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科研启动基金资助(2009-2010)。 [摘 要] 本文通过回顾美国二十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的影片,从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了美国影片在不同历 史时期的特点以及美国电影业的发展变化。期间电影反映了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不同时代特征,并折射出我们今天的社会。对过去一段时光的追溯使我们得以对今天做一比较并加以反思。[关键词] 美国电影;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 学术论坛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背景。

反主流文化 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喧闹不安,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少数种族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美国社会舞台上的崛起,面对内忧外患,激烈的社会动荡令得激进的青年人们产生和传统对抗的情绪,对现有体制和生活状态的疑虑,反抗主流文化成为他们运动的目标。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了嬉皮士,从爵士乐中演化出了摇滚乐,相应的,当好莱坞黄金时刻已经成为过去式的当时,一批年轻导演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反映与旧的生活观念相冲突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具有强烈"反文化"色彩。他们传承了好莱坞传统的明星制及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又在体制内进行了大胆新奇的尝试,赋予电影更具现实感的内容,并在其中发展了各种电影类型的表现手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称为"新好莱坞电影",将已经死气沉沉的好莱坞拖出了泥泞,再度令它充满了新锐的光芒。 大家都知道新旧好莱坞的分水岭是以一部电影为标志的,它就是伟大的《邦尼和克莱德》。从人物的设置和事情发展的线索上来看,这是一部典型的融合了公路片的强盗类型影片。在不同时期的强盗片中,导演们都赋予了主人公以不同的道德准则和形象的反面程度,而到了阿瑟·佩恩手中,对于曾经多次被搬上银幕的这一对雌雄大盗的传

奇生涯,却采用了一种喜剧式的风格,对好莱坞传统强盗片的神话进行了反讽。一个经济萧条、价值观念混乱的年代,上层虚伪堕落,下层受侮辱受损害。逃避正统文化的压迫,历来有两条路:一条是黑社会,一条是温柔乡。在这样的世界,以前者为形式,克莱德选择以持枪抢劫的形式作为自己活着的方式,这既是他的生产方式,也是他的生活方式,抢劫既是手段,本身也是目的。 新好莱坞的创作体现为走入体制内去寻求自身,它附着在体制之中,却是旧瓶装新酒,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局。(《邦妮和克莱德》借用了传统强盗片的模式,却改制了原模式,打破了案发、反复追逐、大结局的三段式情节,产生了新的对原模式具有针对性的文本。以邦妮和克莱德这两个反道德化的人物替代了传统强盗片中道德化的人 物定位,通过冗长平缓、日常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物的生活、行为细节以及生存和心理状态,流露出对这两个人物的深切同情,将犯罪的原因归咎于社会和家庭对于青年人的忽视和残害。影片结尾处被电影史反复称颂的枪林弹雨的洗礼将这一悲剧升华了,它道出的事实是政府、法庭和警察对两个鲜活生命的屠戮。——这些可以删,也可以保留)而克莱德这个人物以"性无能"的形象反复出现在影片的几个段落中,他没有象传统强盗片中匪徒因为过剩的里比多所导致的滥杀无辜,没有凶狠残酷的表情,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