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课堂笔记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课堂笔记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课堂笔记

第三章课堂笔记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待物质

一、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二、微粒的基本性质:

①微粒的质量很小、体积也很小。

②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度越快。

③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大,不容易被压缩;在气

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大,比较容易被压缩。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气态非金属单质(O2 N2 H2 Cl2)

气态化合物(CO2 CO CH4 SO2 NH3)、

液态化合物(H2O、C2H5OH酒精)

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碳单质(金刚石、石墨)、金属、稀有气体

有些物质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的:大多数酸、碱、盐如:氯化钠(NaCl)

二、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A、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B、水分子运动速率增大

C、水变成了氢气和氧气

D、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2、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于:。

3、(稍难题)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Si)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硅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B、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

C、这两个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D、上述操作中发生了物理变化

三、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四、

①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是:原子核所带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②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有很大的运动空间,并围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③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

④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⑤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⑥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有一种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六、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的排布

①对于氢原子,核外电子只有一个,这一个电子围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②对于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近低远高)

离核距离:近远

能量高低:低高

电子层数:1 2 3 4 5 6 7

K L M N O P Q

2、原子结构示意图

钠原子:

氯原子:

3

Na+ K+ Mg2+ Ca2+ Al3+

(1)

C l-O-2S-2

(2)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标出所带的电荷数(其数值与原子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相等)。

如:Mg2+:表示镁离子或一个镁离子(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2 Mg2+:前面的2表示;右上角的2表示。

(3)带电的原子团:硫酸根离子SO4-2碳酸根离子CO3-2

硝酸根离子NO3-氢氧根离子OH-铵根离子NH4+

练习:1、用适当的数字和符号填空

2个铁离子3个亚铁离子4个硫酸根离子

2个氮原子5个水分子

2、科学研究证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例如构成铁的微粒是铁原子的:Fe。请你填写构成下列物质的具体微粒的符号。

①构成体温计中的汞的微粒: .

②构成干冰的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 .

③构成氯化钠晶体的微粒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

七、元素符号及化学式的含义

八、化合价

1.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带点的对应化合价为负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2.化合价原则

①在化合物中,氧元素常显—2价,氢元素常显+1价

②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常显负价

③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④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

练习:1、宇宙飞船内宇航员所呼出的气体要通过氢氧化锂(化学式为LiOH)的过滤网,以除去所含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锂中锂元素的化合价为()

A、+3

B、+2

C、+1

D、—1

2、现有HClO、Cl2、HCl、HClO4将它们按氯元素的化合价由高到低的顺序排

列。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整理

整理与归纳 一、内容提要 二、专题讨论 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2.从微粒的观点认识和区分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 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仅是微粒间的间隙发生了改变,而微粒本身没有改变;但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时,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即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的过程。 3.关于原子结构 (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子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和中

子数之和; (3)原子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4.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宏观上:(1)表示某物质;(2)表示该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微观上:(1)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 5.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化合物中原子个数之比 我们知道,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表示该元素原子的个数,因此这些数字的比值就是化合物中原子个数之比。如Fe3O4中,铁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3∶4,CaCO3中,钙、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1∶3。 (2)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 以Fe3O4为例,可知其中铁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4,可设铁原子个数为3k,氧原子个数为4k;可以通过查表得到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铁元素的质量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Fe∶O=3k×56∶4k×16=21∶8。故在某一种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就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比值。 (3)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三、思维启迪 多少克碳酸氢铵(NH4HCO3)与400 g硝酸铵(NH4NO3)含氮元素质量相同? 解析:解答本题,要先分别算出NH4HCO3和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再算出400 g NH4NO3中含氮元素的质量。先设质量为x的NH4HCO3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与400 g NH4NO3中含有的氮元素的质量相等。 经计算可得NH4NO3中氮元素质量分数为35%,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7.7%。400 g NH4NO3中氮元素质量为400 g×35%=140 g 则设含有140g氮元素的碳酸氢铵的质量为x 则x×17.7%=140 g;x=790 g 该题另外还有一种解法是:根据化学式列出两种物质含氮原子数相等的关系式,再根据

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培优训练题】 1.(全国复赛题)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有趣的结构和性质。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俗称“热冰”,结构见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 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原子个数发生变化 C.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D.“热冰”中水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2.... 选项操作或现象分子的特性 A 25 m3的石油气在加压装入容积为0.024 m3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B 经过加油站常闻到汽油的气味分子是运动的 C 100 mL氧气和100 mL氮气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 mL 分子的质量非常小 D 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分子是可以再分的3.(山西中考题改编)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从微观角度你获得的一 条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所示反应前后发生变化粒 子是____________(填“分子”“原 子”或“离子”),该反应的微观过程 是:①氢分子和氧分子分裂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则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创新题】 4.“用微观的眼光看世界”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试根据以下材料,结合你所学过的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滴水里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完成。 材料二近代著名化学家道尔顿在著作中说:“一切物质都是由数量巨大的,极微小的粒子(原子)构成,这些粒子间通过引力相互结合,我们不能创造原子,不能分裂原子,我们能实现的变化,无非是把原先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分开,或原先分开的原子结合起来。” (1)材料一说明。 (2)有人对道尔顿观点做了如下修正,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①“一切物质”应该为“有的物质”②“变化”只指“化学变化”而不能指其他变化 ③不能“创造”或“分裂”原子应指明不能用化学变化的方法“创造”或“分裂”原子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组成》教案

第三节物质的组成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式的含义;知道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和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2.知道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符号及其化合价;认识化合价和离子电荷的关系; 3.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常见的简单物质的化学式; 4.学会对简单物质的命名; 5.学会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 6.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初步形成对事物的进行抽象的能力和定量处理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 2、认识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 2、体科学计算的规范和严谨。 学习重点: 1.记忆部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并能根据化合价写出部分物质的化学式; 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及元素的质量或已知元素的质量求物质的质量。 【教学课型】多媒体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化学式与物质的组成 课堂学习: 一、引入:用实物投影仪投影一张名片,让学生了解名片上的有关信息。[问题情景]自然界千万种物质有没有自己的名片呢?你能帮他们设计他们的名片吗?请大家设计物质水的名片。 [学生交流]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展示同学的设计成果。 [师生讨论] 名片中的化学式能反映出物质的许多信息,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化

学式? 二、师生互动: [学生比赛]分4—6个小组进行书写知道的物质化学式比赛,然后展示学生的比赛结果。 [问题情景] 以上都是一些物质的化学式,你们能分析出化学式由哪些部分组成? [学生讨论] [师生整理] 化学式是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的组成的式子。 [教师设疑] 为什么以上的物质有着他们所特有的化学式呢?这还需要从物质的微观来认识这个问题。 [实验展示] 化学书图3—24 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示意图 [教师设疑] (以写出水的化学式为例) 1.从构成水的微观可知,在水分子存在的原子的种类有哪些? (确定水的元素组成) 2.从构成水的微粒可知,在水分子中,两种原子的个数比多少? (确定水中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让学生分析金属铁和氧化铜的微观构成得到它们的化学式 [小结] 1.可见化学式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以物质的组成为依据的。[教师讲解]在自然界中,不同地方的水的组成总是相同的,因此都可用“H2O” 表示。事实上,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也就有了它的固定的 化学式,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式也就不同。化学式是 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符号。 [练习]根据物质的组成情况,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 A.花香四溢﹣﹣分子不断运动 B.一滴水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C.氢气燃烧﹣﹣分子发生变化 D.汽油挥发﹣﹣分子体积变大 2.下列对原子、分子、离子的认识,错误的是() A.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B.相同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C.在原子中,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3.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常用的思维方式。下列是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干冰升华﹣﹣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硫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剧烈﹣﹣在氧气中硫接触到的氧分子更多 4.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在T形三通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纱布条,将浓氨水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一会儿,就观察到ba段纱布条变成红色。以下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B.图2中bc段纱布始终不会变红 C.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D.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纱布变红的时间会变长 5.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则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同种元素可以组成纯净物,则不同种元素只可以组成混合物 C.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则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一定不同 D.分子、原子不显电性,由他们构成的物质也不显电性,而离子带电,则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显电性的 6.物质都是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B.带正电的离子是阳离子 C.只有分子能构成物质 D.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7.有一种铀原子核内有92个质子、143个中子,则该铀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A.235B.143C.92D.51 8.镆(Mc)是115号元素,该元素名称与2017年5月9日正式发布,镆有多种同位素原子,如Mc﹣288和Mc﹣287等,下列关于镆的说法正确的是() A.Mc﹣288中含有115个中子 B.Mc﹣288和Mc﹣287最大的不同是质子数不同 C.Mc﹣287中含有115个电子 D.镆原子如果失去1个电子则可以变成另一种元素 9.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水B.河水C.二氧化锰D.氯酸钾 10.菠菜、红萝卜富含铁,这里的“铁”指的是() A.分子B.原子C.元素D.离子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Si B.O C.Cl D.Al 12.某同学认为“O2”表示的意义有以下几种说法:①表示氧元素;②表示氧气这种物质;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学习资料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 听课年级:九年级 听课班级:C159 听课学科:化学 上课教师:廖建红 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记录: 教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师生分析原因: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 老师强调: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大全)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大全)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化学反应中任何离子都不能再分 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说法错误; B、离子包括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由原子形成的离子化学变化中不会再分,而由原子团形成的离子化学变化中可能再分,比如碳酸钙高温分解中,碳酸根离子分开了,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故说法错误; 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说法错误;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选项正确。故选D。 2.科学家用钙原子轰击铕原子,合成117号元素(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钙和铕都属于金属元素 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g C.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7 D.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根据钙和铕元素的汉语名称的偏旁为金字旁可知,都属于金属元素,正确; B、由上图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单位不是克,错误; C、由上图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117,正确; D、由上图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正确。故选B。 【点睛】 以钠为例,元素周期表中信息:

。 3.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正 确的是() 选项宏观事实微观解释 A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元素B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C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数目减少了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中不可能含有分子,选项错误; B、化学变化就是原子重新 组合的构成,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选项正确;C、不同的液体混合后体积减小是 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且不同的分子大小不同,分子相互穿插形成的,与分子的数目无关, 选项错误;D、不同的物质,它们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是因为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选 项错误,故选B。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依据 n n () A.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碳、氮、氧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C.氧原子的核内中子数是8 D.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答案】A 【解析】 【分析】

201x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2 沪教版

2019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2 沪教版 1、有些物质是由构成的,如: ;有些物质是由构成的,如: ; 也有些物质是由构成的,如:。 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一种微粒,单个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由 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3、水电解时,水首先分解成氧和氢,然后每两个氧结合成一个氧, 每两个氢结合成一个氢(以上填分子或原子)。该变化中发生改变的是分子,没有改变的是原子和原子。生成的分子和分子不再具有水分子的性质。 4、下列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是() A、电子 B、分子 C、原子 D、离子 5、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干冰 B、氯化钠 C、金刚石 D、铜 6、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碳原子 B、氧原子 C、氧分子 D、二氧化碳分子 7、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水 B、河水 C、高锰酸钾 D、二氧化碳 8、物理变化中一定改变的是() A、分子的质量 B、分子之间的空隙 C、分子种类 D、分子的构成 9、下列变化中,酒精分子发生了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酒精与水混合 C、酒精燃烧 D、酒精凝固成固体 10、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A、分子重新组合 B、分子间隔发生改变 C、原子重新组合 D、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 11、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A、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B、分子大而原子小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原子是静止的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2、下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高中化学课堂笔记化学选修笔记完整版

高中化学课堂笔记化学 选修笔记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化学选修4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 (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 2·8H 2 O与NH 4 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 2 、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小结: 1、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 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 2、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H为“-”或小于0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体系能量升高,△H为“+”或大于0 3、反应热数值上等于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

二、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C元素转化为CO2,而不是CO;H元素转化为H2O(l),而不是H2O(g), N元素转化为N2。如:H2(g)+ 1/2 O2(g) = H2O(l); △H =-285.8 kJ/mol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燃料是以1mol作为标准,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其它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可用分数表示;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化学】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

【化学】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 一、选择题 1.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硒属于非金属元素B.硒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 C.硒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硒,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4,表示原子序数为34;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硒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没有单位g,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2.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1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C.醋酸是酸的,蔗糖是甜的——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D.将空气液化,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答案】D 【解析】 A、酒精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故远处就可以闻到酒香味,正确; B、1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正确; C、醋酸和蔗糖是两种不同的分子故性质不同,故正确; D、将空气液化,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而分子的大小不变,故错误。故选D。 3.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B.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测试

2018-2019学年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测试、单选题 1.兴奋剂检测是对运动员的一项重要检测。其中一种兴奋剂的化学式为C20H26O2 ,下列关于兴奋剂的说 法正确的是() A.该兴奋剂属于氧化物 B.该兴奋剂是由48个原子构成的 C.该兴奋剂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D.该兴奋剂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0 :13 :8 2.原子中相等的是() A.质子数与中子数 B.质子数与电子数C?中子数与电子数 D.质子数与原子量 3.缺碘易使人患甲状腺亢进,因此在食盐中一般都加入碘酸钾这种物质?在碘酸钾中碘的化合价为+5价, 而碘酸钾的化学式为() 法正确的是() A. KIO B. KIC2 C. KIQ D. KIC4 4.下列 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 空气晾酸钾 5.饮料中的果味大多来自酯类。丁酸乙酯( (纯粮食醋D海水 C6H12C2)是无色具有菠萝香味的液体,常用作食品、饮料的调 A.丁酸乙酯是一种有机物 B.丁酸乙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 C.丁酸乙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 12: 2 D.一个丁酸乙酯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6.意大利罗马大学的科学家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 18: 3: 8 N4分子,N4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N4的说 A. N4约占空气体积的78% B. N4是一种单质 C. N4属于一种新型的化合物D由于N4与N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他们的性质相同 7.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B符合标准的饮用水C矿泉水 D.高锰酸钾

8.有关构成物质粒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D.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分章节专项练习

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分章节专项练习 学号姓名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物质微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B、微粒间有一定间隔 C、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D、空气中只含有一种微粒 2、“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A、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有质量的 B、微粒之间有空隙 C、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D、微粒是可以分割的 3、夏天路面会拱起开裂,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于受热膨胀引起的。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微粒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B、微粒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C、微粒的质量发生了改变

D、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4、下列现象利用微粒在不断运动这一观点无法解释的是 () A、把两块表面光滑干净的铅块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 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的快 C、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D、在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其他中药混合的药味 5、关于液态氧与氧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③它们由不同微粒构成④它们为相同的物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二、非选择题 6、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从微粒的观点来看,纯净物是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构成的物质。 7、解释下列事实或现象(1)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其体积小于20mL的原因是。(2)水银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的原因是。(3)白酒瓶敞口放置,酒的香味变淡,原因是。(4)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和固体难以压缩,原因是。(5)乒乓球压瘪了,但未破裂,放在沸水中就会恢复原状。这是因为。

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各章节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学案

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各章节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学案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三决定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书写方法: b、意义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 、C 、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 c、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 *排列依据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 d、分类 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C、H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 (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二、物质的组成的表示: 1、化合价 a、写法及意义:Mg: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b、几种数字的含义 Fe2+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 2H2O 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 2、化合价规则 (1)有正负;单质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根的化合价不为零。 (2)常见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氟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三五磷,二三铁,二四碳 三四六硫三五氮,铜汞二价最常见 一五七氯都齐全,单质零价永不变 3、化学式 (1)写法: 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l2 。 b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4除外) (2)意义:如化学式H2O的意义:4点化学式Fe的意义:3点 (3)计算: a、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c、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三章化学课堂笔记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物质都有可分性。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3、分割 物质(宏观)=============微粒(微观) 聚集 二、微粒的基本性质 1、微粒很小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 现象: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结论:氨分子不断运动 3、微粒之间有空隙 ①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②固体、液体中微粒间的空隙较小,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气体中微粒间的空隙较大,气体易被压缩。 ③物质的状态是由微粒之间的空隙大小决定的 例: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⑴湿衣服在太阳底下干得快 答: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水分子获得太阳的能量,运动加快。 ⑵糖放到水中不见了 答: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的空隙里去了。 ⑶物体的热胀冷缩 答:受热,微粒之间的空隙变大;遇冷,微粒之间的空隙变小。 ⑷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答:水分子之间有空隙。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由原子直接构成 离子: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般由阴、阳离子构成 一、分子

1、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2、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例如: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制得的氧气与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得的氧气化学性质相同,是因为它们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它们的分子不同。 二、原子 1、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又一种基本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实质) 分解结合 ————→————→ 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 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是原分子被破坏,分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成新分子的过程。 3、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MnO2 例1:在2H2O2 ===== 2H2O + O2↑反应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过氧化氢分子(H2O2),没有改变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生成的新微粒是水分子和氧分子。 例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的不同。 答:水的蒸发是水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水分子本身没有变,是物理变化;水的分解是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变了,是化学变化。 构成构成 5、原子————→分子————→物质 直接构成 6、人类对原子的认识 ①英国科学家道而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含答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含答案)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如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B.硅原子核内中子数可能为14 C.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D.硅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4,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表示原子序数为;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4,相对分子质量约等于28,则中子数=28﹣14=14,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硅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C.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阴离子D.分子大,原子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脱离化学变化,原子仍可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错误; B、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所以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正确; C、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属于阳离子,错误; D、有的分子比有的原子大,有的原子比有的分子大,所以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错误。故选B。

3.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 n- 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 A.m= x B.m = x –n C.m = n - x D.m = x + n 【答案】B 【解析】 【详解】 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元素R的原子中质子数为m,R n-离子是表示得到n个电子后形成的阴离子,所以m═x-n。故选B。 4.工业用盐中含有的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NH4Cl溶液可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该反应分两步进行: ①NaNO2+NH4Cl===NaCl+NH4NO2 ②NH4NO2===N2↑+2H2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NH4NO2由三种元素组成 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 C.利用NH4Cl处理NaNO2最终转化为NaCl、N2和H2O D.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四种 【答案】D 【解析】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 NH4Cl溶液可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A. NH4NO2由氢,氮,氧三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故B正确。C. 利用NH4Cl处理NaNO2最终转化为NaCl、N2和H2O三种物质.故C正确. D. 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3, -3,,0三种.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组成及反应类型。 5.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和②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不相似B.③和④均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 C.粒子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D.②③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 A、①的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有2个电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②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未达到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相似,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③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在④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1 分子和原子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有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NaCl 硫酸锌ZnSO4(显著特征:含有SO4CO3NO3OH NH 4 PO 4 Cl 等原子团) 4、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 气由氧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闻到气味等;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分子相同物质相同,分子不同物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学会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描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初中化学笔记完整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2017年3月6日星期一)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含: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2.化学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包含: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 规律的自然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主要成 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3.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 A.B.C.D. 【答案】D 【解析】 A、由图中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知,核内质子数6=核外电子数6,为原子,错误; B、由图中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知,核内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为阴离子,错误; C、由图中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知,核内质子数10=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错误; D、由图中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知,核内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为阳离子,正确。故选B。 2.2017年5月9日,中科院发布了四种新元素的中文名称(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原子序数中文名称元素符号 113鉨Nh 115镆Mc 117Ts 118Og A.四种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B.“Nh”可表示鉨单质 C.Og是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 D.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5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由题中信息可知,117号元素带有“石字旁”,118号元素带有“气字头”,都不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B、“Nh”可表示鉨单质,正确; C、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是氧元素,错误; D、镆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115,错误。 故选B。

3.硒被国内外医药界和营养学界尊称为“生命的火种”,享有“长寿元素”、“抗癌之王”、“心脏守护神”、“天然解毒剂”等美誉。如图为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硒是一种非金属元素B.硒原子的核外有4个电子层 C.硒元素的原子中子数为34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答案】C 【解析】 A、由硒元素的名称汉字偏旁“石”字可知,属于非金属元素,正确; B、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硒原子的核外有4个电子层,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正确。故选C。 点睛:以钠为例: 4.从下图所示的两种微粒结构示意图中,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 A.它们属于同种元素B.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C.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D.①表示阴离子,②表示原子 【答案】A 【解析】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命题点1 构成物质微粒的判断 1、(2018?江苏扬州)下列物质由分子组成的是 A. 铁 B. 氯化钠 C. 水 D. 硝酸钾 【答案】C 【解析】A.铁是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D.硝酸钾是由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018?山东泰安)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 二氧化碳 B. 氯化钾 C. 铜 D. 氧气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B.氯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符合题意;C.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D.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等。 3、【2018年山东省泰安市】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二氧化碳B.氯化钾C.铜D.氧气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B.氯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符合题意;C.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D.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 4、【2018年山东省青岛市】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铜B.氧气C.水D.氯化钾 【答案】A 【解析】A.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正确;B.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一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检测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有关元素化合价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单质铁中,铁元素可能显+2或+3价 B.在化合物中,同一种元素只能表现出一种化合价 C.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总是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总是显负价 D.在任何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工业用盐Na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是() A.+2 B.+3 C.+4 D.+5 3.自然界中铝元素常以氧化铝、硫化铝(Al2S3)等形式存在,Al2S3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0 C.+4 D.+6 4.高氯酸(HClO4)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A.+3 B.+5 C.+6 D.+7 5.过氧化氢(H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 A.-2 B.+2 C.-1 D.0 6.汽车尾气(主要是CO2、CO、NO)净化装置中,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的示意图如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装置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B.NO2是该过程的中间产物

C.NO2中N的价态为氮元素的最高价态 D.CO2和N2通常情况下也能反应生成CO和NO2 7.工业上常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制铝,电解中需加入助熔剂-冰晶石(Na3AlF6),其中氟元素(F)的化合价为() A.+1 B.-1 C.+2 D.-2 8.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相关信息.从图中不能直接获得的信息是() A.氮气的化学式为N2 B.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9.如图是镁元素、氯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有关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镁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2 B.表示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E C.镁元素与氯元素的最本质的区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不等 D.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 10.含有稀土元素的萤石,主要成分氟化钙(CaF2)中氟元素的化合价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