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第三课东北地区的民族

教学目标:

1、知道朝鲜族、满族、赫哲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节日。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材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验各民族之间平等、和谐的幸福感,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东北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节日。教学关键:调查资料、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揭题,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华北地区的民族,了解一些民族的特点和风俗习惯。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了解我过东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

2、课件展示

(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这里生活着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本节课介绍朝鲜族、满族和赫哲族)

二、学习民族花园,了解朝鲜族、满族和赫哲族。

1、朝鲜族

课件展示(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人口约为183.09万,传统上主要从事农业和工商业,以善种水稻而闻名。)指名读课件2的内容

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从哪些渠道了解了有关满族的一些民族常识?

小组交流,整理材料

指名学生汇报材料,教师可以适当补充。

课件展示:

(1)朝鲜族服饰图片(朝鲜族传统服饰是我国服饰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朝鲜族历来喜穿白衣素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在盛大节日,隆重庆典等场合,朝鲜族男女都习惯穿白色衣衫。现代服饰融入了古典与现代美,优雅且有品位。)

(2)燃灯节图片(燃灯节于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人们用柞木烧成木炭,压成粉末,搀入咸盐,用纸包成香肠状,外面缠上细草绳。到了夜晚,绑在长杆上点燃,便会劈里啪啦作响,放出耀眼的火花。)(3)秋夕图片(农历的八月十五朝鲜族称为“秋夕节”,秋夕节是朝鲜族最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是朝鲜族民俗节日文化的集中体现。秋夕节是朝鲜族的欢庆丰收的农家节日,也是农耕社会最重要的节目之一。)2、满族

问题:满族主要分布区域、在生活习俗上有什么特点?

自己读文,圈画

反馈

小组整理资料,并汇报搜集的有关满族的资料。

课件展示:(1)满族服饰(满族的袍服或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

满族又称旗人,故有旗袍之称。旗袍,男女老少皆穿。但是男女名异有贵贱之分。旗袍款式高雅,清新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至今仍在流行,深受欢迎。)

(2)课件出示添仓节图片(“添仓节”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匹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3、赫哲族

最有代表性的服装是什么?你有对赫哲族有哪些了解?

组内整理材料,然后指名汇报搜集资料。

课件补充展示(1)赫哲族服饰。(鱼皮衣)

(2)赫哲族的饮食习惯:赫哲族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

赫哲族有一些独特的鱼、肉类风味食品,可以分成:生食有生鱼干、生肉干和新鲜生鱼。新鲜鱼的吃法较多,主要是拌菜生鱼。还有一种冬季食用的冻鱼片,如果尊贵的客人来了,有一盘冻鱼片是上等的下酒佳肴,其味鲜美凉爽,现在仍然备受人们的欢迎。

(3)乌日贡节图片: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

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节日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了各种民族体育竞技活动,还有最热闹的群众性的聚餐宴饮活动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看来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真不少,但不管我们身穿哪种颜色哪种款式的衣服,不管我们居住在祖国的哪个角落,我们永远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祖国永远都是我们共同的家!让我们共同祝愿:祖国万岁!中华大家庭永远和谐、幸福。

西江千户苗寨调查报告

学院: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穆焱红学号:1020020487 班级:旅游师101 实习地点:西江千户苗寨指导教师:宋晓虹 了成绩: 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穆焱红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旅管101) 1.前言 调查时间:2012年10月12日——2012年10月13日 调查地点: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目的:通过本次教学实践,了解西江千户苗寨的资源特征,资源组合情况,旅游现状。 2.调查点状况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 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西江苗 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

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除了自然旅游资源,西江也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传统的苗语。也是重要的苗族之一,这也是黔东南的重要的代表之一。 西江人民居住的建筑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鳞次栉比,错落有方,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现在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

55个少数民族名单

55个少数民族名单 壮族毛南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布依族土家族白族 蒙古族畲族哈尼族高山族土族仡佬族俄罗斯族 独龙族回族朝鲜族哈萨克族拉祜族达斡尔族锡伯族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藏族满族傣族水族仫佬族 阿昌族德昂族赫哲族维吾尔族侗族黎族东乡族羌族 普米族保安族门巴族苗族瑶族僳僳族 纳西族布朗族塔吉克族裕固族珞巴族彝族柯尔克孜族 佤族景颇族撒拉族怒族京族基诺族 阿昌族:云南省。白族:云南省。保安族:甘肃省。布朗族:云南省。布依族:贵州省。朝鲜族: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达斡尔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傣族:云南省。 德昂族基诺族高山族:台湾省。仡佬族:贵州省。哈尼族:云南省。 侗族: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东乡族:甘肃省。独龙族:云南省。 鄂伦春族: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等。俄罗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鄂温克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哈萨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等。赫哲族:黑龙江省。 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河北省,青海省,山东省,云南省,安徽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北京市,天津市等。 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景颇族:云南省。门巴族:西藏自治区。仫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柯尔克孜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拉祜族:云南省。黎族:广东省。傈僳族:云南省。珞巴族:西藏自治区。 满族: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等。 毛南族:1956年12月被正式确认单一民族,称“毛难族”。1986年6月改为现在的名。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 苗族:贵州省,湖南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等。 纳西族:云南省。怒族:云南省。普米族:云南省。羌族:四川省。撒拉族:青海省,甘肃省等。 畲族: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水族:贵州省。塔吉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塔塔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族:青海省等。土家族:湖南省,湖北省等。佤族:云南省。 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兹别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 瑶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等。 彝族: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等。裕固族:甘肃省。 藏族: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等。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等。

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风情--西江千户苗寨、

直航贵州黄果树瀑布、荔波大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少数民族风情五天游 第一天:揭阳—贵阳–荔波中晚餐自理宿:荔波集中后乘Cz3857(07:45/09:40)揭阳飞贵阳,抵达后乘车前往乘车前往游览以险、奇、壮著称的【大七孔景区】(游约2H)。它是以原始森林、峡谷、伏流、地下湖为主的景区,景观峻险神奇、气势雄劲磅礴,景区地下有湖,洞中有瀑、湖上有天窗,尤以地俄宫,恐怖峡、风神洞为代表,极富惊险性、神秘性、奇特性。晚赴荔波县城入住酒店休息 第二天:小七孔—西江早中晚宿:西江早餐后早餐后前往贵州第一个世界级自然遗产保护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喀斯特奇观的精华、地球腰带上的一颗绿色宝石——荔波游览喀斯特精华幽、静、奇、古特色的【小七孔景区】(游3H)——涵碧潭小七孔古桥、秀美的拉雅瀑布、人间美景68级响水河瀑布群、奇特的龟背山原始森林、极具吸引力的水上森林(拖鞋、短裤自备),浪漫神奇的鸳鸯湖、有着小九寨沟之称的卧龙潭。中餐后乘车前往世界最大最美的苗族村寨【西江千户苗寨】(车程3.5H左右),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晚餐品尝苗家长桌宴风味餐(听苗家敬酒歌,品苗家自酿米酒)。 第三天:西江—贵阳早中晚宿:贵阳早上睡到自然醒,或者清晨前往观景台欣赏炊烟袅袅的西江晨景,薄雾笼罩着苗寨,第一缕阳光将木头房子渡成金色,炊烟袅袅升起,俯视苗寨群山、欣赏苗寨旖旎风光,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也可跟随导游步入西江博物馆了解苗族的迁徙、发展历史和节庆习俗等。11:30欣赏原生态的苗族歌舞表演(表演费用包含在门票中,如因恶劣天气或政府行为取消表演,不退补任何费用),中餐后乘车赴贵阳 (晚可前往贵阳陕西路、二七路、青云路夜市小吃街,品尝贵阳特色夜市小吃,贵阳的士起步价8元,晚22时以后起步价10元。住宿酒店前往夜市的士车价一般在10到15元。) 第四天:贵阳——黄果树——贵阳早中晚宿:贵阳早餐后前往【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游览亚州第一大瀑布“黄果树大瀑布”,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可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看的瀑布,也是世界上唯一有水帘洞自然贯通且能从洞内外听、观、摸的瀑布。之后游览瀑顶最宽的【陡坡塘瀑布】(游0.5H),它也是《西游记》片尾曲瀑布的拍摄点。中餐后游览【天星桥景区】(游2H),天星桥以瘦骨嶙峋奇形怪状的水上石林为主要看点。加上石头上盘根错节的古藤老树,俨然一个巨大的天然盘景园。后乘车前往贵阳,晚餐后入住酒店。 第五天:贵阳—揭阳早中 早餐后游览【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有浮玉桥衔接两岸。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乘车贵阳机场乘CZ3857(14: 10/16:00)返揭阳机场,结束贵州愉快之旅! 服务标准: 行:揭阳/贵阳/揭阳、含机票及机建税、空调旅游车 住:三星酒店或同级(补350、退230) 食:4早8正,餐标25/餐 游:行程所列门票(费用不含:黄果树野外观光大扶梯单程30元/人,往返50元/人) 购:全程无购物 贵州旅游注意事项: 1.请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证件。 2.贵州属云贵高原地区,海拔1100米左右,紫外线幅射较强,请自备防晒霜,以免长时间户外活动晒黑晒伤皮肤。 3.贵阳春季,早晚温差较大,请注意增加保暖衣物。 4.贵阳小吃众多,黔菜口味以辣为主,如:丝娃娃,花江狗肉,乌江鱼,酸汤鱼,肠旺面,恋爱豆腐果、黔式烘烤等 等,小吃一条街位于陕西路,合群路,青云路、以夜市大排档为主,通宵营业。

黑龙江少数民族概况

黑龙江少数民族概况 中广网2007-07-20 [打印本页] [字号大中小] [关闭]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边疆省份,全省共有53个 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26%。其中世居本省的 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 尔克孜等1 0少数个民族。10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满、朝鲜、蒙古、回4个民族人口超过10万,达斡尔族人口4.3万,其余5个民族人 口不足万人。赫哲族有3910人,黑龙江省独有民族,鄂伦春族3871人,占全国鄂伦春族人口的52%。满族、回族普遍使用汉语文;朝鲜族、蒙古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文;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文字,普遍使用汉语文;其他43个少数民族大部分是在黑龙江开发和建设中,从外地调入、 分配、转业、移居而来的,大多通用汉语言文字。少数民族人口按城 乡比例划分,人口居住在城市和县镇的占27.3%;居住在农村的占72.7%。按民族地区和散居比例划分,居住在自治地方、民族区、民 族乡镇的占39.9%,散居人口占60.1%。黑龙江省建有1个自治县(杜 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个民族区(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69个民族乡镇,其中,满族乡(镇)24个、朝鲜族乡(镇)19个、蒙古

族乡(镇)6个、达斡尔族乡3个、鄂伦春族乡5个、鄂温克族乡1个、赫哲族乡3个、联合民族乡(镇)8个。全省还认定少数民族聚居村680个。2005年,民族工作为富民、强省、兴边、睦邻,构建和谐龙江做出了积极贡献。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初步建立了多元经济结构,种植业、畜牧业已成为民族地区的基础产业。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占有耕地3973万公顷,人均0.37公顷,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中央免收农业税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民族地区种粮积极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2005年末,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69个民族乡(镇)生产总值分别为23.5亿元和110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135%和34%。自治县财政一般性预算收人1.34亿元,是2000年的4.4倍。680个民族村人均收入3297元,高于全省农村人均收入76元,是2000年的1.38倍。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教育。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中小学大部分进入规范化学校行列,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完成了“普九”任务。普通高校对少数民族考生录取政策的深入落实,使一大批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了高校学习。少数民族医疗卫生条件有较大改善,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族语文、出版、新闻、广播事业不断发展。 来源:东北网责编:张春梅

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思考

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思考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逻辑推理等方法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现状了研究。企图通过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现状存在问题并进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力求提出加强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建设的对策和途径。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tags:Qian Dong Nan National oral of files Study 1.问题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历史变迁造成史料散失以及教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口述史和口头传说的调查与收集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由此形成的口述档案工作引起了国际档案界的普遍重视,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都曾对此进行过讨论[1]。在我国近几年口述档案工作方兴未艾,己经被同行高度重视,同时成为档案工作的新领域。 贵州黔东南苗族与侗族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蕴藏丰富,类型多样,从农耕文化到民俗生活,从古老的叙事长歌到历史久远的民族节日(如苗族的牯藏节、姊妹节,侗族的花炮节、芦笙节等),从服装、银饰到刺绣、剪纸,从单声部民歌到多声部民歌(如苗族的多声部情歌、侗族大歌等),从歌舞、器乐到曲艺、戏曲等等。依据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档案述语词典》,口述档案被解释为“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逐字记录形式”。[2]也可以说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历史记忆,而进行的有计划的查访结果,它通常表现为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的录音录像信息和对录音的逐字记录两种形式。近年来,黔东南州领导重视开展保护、利用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黔东南档案部门积极开展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工作,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档案部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包括口述档案)的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或者说是还处在为申报项目而制作基础性材料阶段,还谈不上进行归档,许多材料还散存在民间,或者私人手里,或者一些部门保存,尚未形成一个专门的档案门类。在这种情况之下显得口述档案尤为重要,但是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逻辑推理等方法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现状进行了研究。企图通过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力求提出加强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建设的对策和途径。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存在问题分析 2.1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变迁对口述档案的影响。 由于黔东南大多数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独立文字,在民俗活动如“鼓社祭”、婚丧仪式、亲友聚会、民间传统节日中演唱等等传承只能靠历代人口

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景点

银潭侗寨:从江县谷坪乡银潭村 谷歌地图:25.8341190844,108.8547706604 百度地图:25.8403623190,108.8612319410 谷歌地球:25.8373252273,108.8507258892 北纬N25°50′14.37″ 东经E108°51′2.61″ 海拔:673.56米 靠近: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321国道 参考: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谷坪乡银潭村 巫沙苗寨:剑河县南哨乡巫沙村 谷歌地图:26.5000105053,108.6081200838 百度地图:26.5062503430,108.6145509153 谷歌地球:26.5036495709,108.6041986942 北纬N26°30′13.14″ 东经E108°36′15.12″ 海拔:682.76米 靠近: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 S31152 参考: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哨乡东南方向 占里侗寨: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 谷歌地图:25.7989150000,108.9418040000 百度地图:25.8051421862,108.9482609569 谷歌地球:25.8021316147,108.9377431356 北纬N25°48′7.67″ 东经E108°56′15.88″ 海拔:370.28米 靠近:Unnamed Road, 从江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省中国参考: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 红阳苗寨:台江县台拱镇红阳村 谷歌地图:26.6683590000,108.3216250000 百度地图:26.6742735973,108.3281761050 谷歌地球:26.6717673567,108.3174246607 北纬N26°40′18.36″ 东经E108°19′2.73″ 海拔:676.87米 靠近: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文昌西路 参考: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 邓蒙苗寨:黎平县大稼乡邓蒙村 谷歌地图:26.3384991782,108.8636970520 百度地图:26.3445960312,108.8701772910 谷歌地球:26.3420423360,108.8596361876 北纬N26°20′31.35″ 东经E108°51′34.69″ 海拔:773.21米 靠近: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 S308 参考: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大稼乡邓蒙村东南方向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属汉藏语系,其下又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仡拉语族。属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属壮侗语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属苗瑶语族的有苗族、瑶族、畲族等,皆出自苗瑶族系;百濮族系,属汉藏语系中的仡基语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为古代的“濮人”。 在对贵州各大族系迁徙入黔的历史中发现,政治挤压,军事征服,制度嬗变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进入贵州的主要动因。而贵州的历史即此亦可被视为一部移民史。民族对流与穿插的结果,造成了贵州境内民族区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错杂居的情况。各个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长期的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今天的各种不同民族。 贵州回族人口有16.87万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72%。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 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县的道真自治县。 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各县和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贵州的毛南族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数的29.1%。是全国10个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利用的探讨以黔东南为例

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利用的探讨 ——以黔东南州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文化的利用进行探讨,浅析当前黔东南村落生态文化利用的主要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黔东南州村落生态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理论性的建议。 关键词:黔东南州,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利用,建议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1]。反应人和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一个社会文化。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有90个镇,116个乡(17个民族乡)。黔东南少数民族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生态文化,为人们孕育了一方生态净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上乡村价值被重新发现,黔东南州成为研究乡村生态文化的重点区域之一,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进入21世纪,生态旅游成为生态文化利用的主要手段,对黔东南生态文化的研究成为热点,。从中国知网上生态旅游或者生态文化旅游的文献有865篇,集中讨论村落生态文化、乡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主题。大多数趋向于黔东南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相关的旅游产业开发。 1村落生态文化的特征与利用 1.1村落生态文化的特征 村落是以农村人群聚居的大聚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村落是以农村人群为核心,伴生生物为主要生物群落,建筑设施为重要栖息环境的人工生态系统。它是农业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2]。 村落生态系统包括:土地、房屋、到了、公共场所、居住环境、小气候、植物、家禽家畜、伴生生物等自然要素;人、经济、风俗、风水、伦理、制度、秩序、禁忌、家庭等社会要素。村落生态系统体现的文化即为村落生态文化。村落生态文化具有范围上的局限性、文化上的独特性、及生态上的原真性等特点。 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具有更为鲜明的特征。从村落物质生态文化上来举例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依山伴水而建的吊脚楼建筑、村落农业景观、珍稀药材、植被及动植物等;从村落非物质生态文化上举例如:少数民族利用蓝靛染布、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体现于风俗、宗教及节庆等生态文化极为丰富。 1.2村落生态文化利用模式 1.2.1建立生态博物馆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距肇兴乡的堂安村,1999年成为中国与挪威合作建设与保护的中国唯一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村有5个村民小组,全村207户,890人。堂安坐落在半山腰上,四面环山,峰峦叠嶂,梯田层叠,依山就势建寨,吊脚楼鳞次栉比,鼓楼、戏台、瓢井、古墓群等古建筑保存完好,村民还延续着侗族的传统习俗和饮食习惯。保持着原始的风味,成为”浓缩的侗乡“,被世界著名的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称为”人类反璞归真“的范例。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属于稻鱼耕作系统。目前也正在尝试旅游开发的路径,节假日每天有100游客左右慕名来到堂安村,具有接待能力和条件的农户都开始接待游客。政府也在大力推动堂安旅游的开发,正在建设新的堂安生态展览馆。 1.2.2乡村旅游开发

西江千户苗寨游记

西江千户苗寨游记 隆回县群贤小学袁叶娟 盛夏的8月,我与家人冒着酷暑同时又满怀憧憬与期待,踏上了前往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的“游方”之旅。我们吃过中饭从隆回出发,当天傍晚到达黔东南的首府凯里市,歇息一晚后第二天清晨经过1个多小时的行程,便抵达了这片带有浓郁民族风情,令人充满无限遐想的神秘西江! 西江是中国最大最美的苗寨,苗族原始生态文化保存的比较完整。距凯里市约有40公里,在雷公山的腹地,北依雷公坪,清清的白水河蜿蜒流过,将寨子一分为二,滋养着千户苗寨的世代子民。这里住有上千户的苗族人家所以自然就称之为千户苗寨了。苗族和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苦难的两个民族。在640多年前,苗王和寨民们为了躲避战争和灾难而来到苗岭大山深处的西江,西江也就成了苗族五次大迁徙后的聚居地。苗族人主要以打猎和种田为生,每天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并逐渐发展成如今庞大的苗家村寨。 西江的美,美在精致,美在大气。余秋雨先生到过西江后写下了“用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的佳句来形容西江。在望寨亭中放目远望,西江的壮美寨貌风景尽收眼底。苗人的家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个山包上,掩映在青山与

绿树之间,楼田层叠。密密匝匝的吊脚楼从小河边沿伸向两座山峰层叠而上,直到山顶,两个寨峰自然天成地很像一对水牛角的形状,正好契合了苗族崇拜的牛角形布局。那些木质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相叠,鳞次栉比,足足盖过了两个山头,气势恢弘。寨前山水环绕,绿树成荫,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怡静清幽,给西江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恍若繁华盛世里的一块世外之地。 苗族是一个团结合作民族,他们聚居在一起便于相互照应,共同抵挡外来侵害。由于受客观环境的制约,苗族先民将房屋都建在悬崖陡坎的地方,这样是为了节约用地而不致为了造房占用一块平地,让平地来造土修田。苗人的造房艺术是高超的,为了把陡峭地形变为优势,不致于窄地窄住,于是用吊脚楼形式作弥补,使房子显得宽敞明亮,以此改变了居住环境,祖祖辈辈得以更好的生存下来。 走在西江的街道,仿佛置身于凤凰、丽江的街道。寨子那条原有的小集市街,如今已被改造成了商业的步行街,酒吧、客栈、小店比比皆是,供游人休闲、娱乐,好在游人不多,走在街上,反倒让人觉得轻松。如果不急着赶路,可以在这里小住几日,慵懒几日。有人说西江现在越来越商业,但我所看到的西江,除了那条新修的步行街,其它的和三年前别无他样:那山、那人、那精致的吊脚楼犹在,她依然是那朵盛开在苗岭上的奇葩。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

我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外,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6.6%,分布在我国总面积50—60% 的土地上。 民族名称主要分布地区 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肃省,云南省。 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辽宁省,北京市,黑龙江省,天津市,吉林省,陕西省。 藏族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 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 苗族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湖北省。 彝族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 布依族贵州省。 朝鲜族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满族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 侗族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瑶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 白族云南省,贵州省。 土家族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 哈尼族云南省。 哈萨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 傣族云南省。 黎族海南省。 僳僳族云南省,四川省。

佤族云南省。 畲族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安徽省。 高山族台湾省,福建省。 拉祜族云南省。 水族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东乡族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纳西族云南省,四川省。 景颇族云南省。 柯尔克孜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 土族青海省,甘肃省。 达斡尔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仫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羌族四川省。 布朗族云南省。 撒拉族青海省,甘肃省。 毛难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仡佬族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 锡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 阿昌族云南省。 普米族云南省。 塔吉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怒族云南省。 乌孜别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俄罗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鄂温克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德昂族云南省。 保安族甘肃省。 裕固族甘肃省。 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塔塔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独龙族云南省。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以台江苗族文化为例 施洞镇中心小学潘年贵 摘要:黔东南州是一个民族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其热情好客的人民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台江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悠久岁月传承至今,在与其他民族频繁交流中,不断吸收,不断兼容,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传统文化尤如一幅渔网,每一方格都具有苗族自身的民族特点。我们相信台江这些保存完好的,淳朴自然的地区文化毫无疑问地成为培育旅游过程中最为基础、最富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让当地人民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 一、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 1、 语言 贵州的苗族,大约90%的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苗族的分布,在村寨或乡的范围内,大多为小聚居区,在各县、市范围内,大多为苗汉或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又因不断迁徙,现在的苗语方言土语的分布情况也比较复杂。 台江的苗语属于东部方言中的北部土语,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黔东方言北部土语主要通行在贵州省内的凯里、黄平、台江、雷山和施秉等县市。 2、 文字 党和ZF于1956年给苗族创制的湘西、黔东、川黔滇和滇东北四种苗文,都是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它们都是经过原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的。这四种苗文的文字方案曾于1959年进行过修订,并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备案。黔东苗文以凯里市养蒿的语音为标准音。 由于在汉族文化及其他文化“入侵”等原因,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已有些被汉化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件难以容忍的事,但面对这样的事实,又有什么办法呢?好在现在台江县中、小学都已把“苗族文化进课堂”当作是必修课程,还专门配有苗语教师,使得其语言文字又得以继承。 二、台江苗族的文学艺术 苗族古歌是反映苗族远古社会先民披荆斩棘、创功立业的传奇神话,并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押调口头传承文学,艺人、歌手多在苗年节、祭祖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在酒席场合中演唱和咏诵。 《苗族古歌》流传于台江、剑河、凯利、丹寨、麻江和雷山一带,这古歌记载着苗族的历程。这些大多为口头文学,没有实际的书面文学,很容易丢失,此外还有祭祀词、叙事诗等,如《张秀眉之歌》反映咸同年间,张秀眉、杨大六等率苗众起义斗争的悲壮事迹:……有个张秀眉/天下好儿郎/手持百斤刀/吼声如雷响/杀我张秀眉杀不完/苗家繁殖如鱼崽/以后我还要回转/苗家又要站起来…… 台江,这里有丰富而独特的口头文化遗产,尤以苗族古歌著称。古歌是一种古老的叙事诗,它叙述了苗族祖先对世界起源的认识和苗族祖先繁衍生存、生产生活的发展史,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是苗族的一部“历史教科书”,是人类罕见的珍贵遗产。 三、台江苗族的风俗习惯 1、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情况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情况 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二、物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他各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域却相当广阔,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东至台湾,南达海南岛,西到新疆、西藏、北至宁夏、内蒙古都有分布。而少数民族分布也有“小聚居”和相对集中的特点,其具体分布大致情况如下:

满族分布于全国各地,但以辽宁省为最多;其次有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新疆、甘肃和北京等省、市、自治区。朝鲜族主要集中于吉林省;其次有黑龙江、辽宁等省。现在最大的聚居区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下游同江、抚远和饶河等县的沿江地区。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则有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区;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多与蒙古族、汉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回族分布全国各地,但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最为集中,其次则有甘肃、青海以及河南、河北、新疆等省区。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青海省东部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族和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维吾尔族大部分聚居在新疆天山以南、伊犁地区和北疆各地。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等族都居住或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甘、青、川、滇四省。门巴族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南部。珞巴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二省,少数在贵州、广西等省(区)。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和湖南、云南等省。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

贵州民族建筑赏析西江千户苗寨

《贵州民族建筑赏析》课程 调研报告 题目:贵州民族建筑调研报告 ——以西江苗寨为例 学生: 专业: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年级:建筑学000班 学号: 指导老师:李杰 完成时间: 2014年06月 题目:贵州民族建筑调研报告 ——以西江苗寨为例调研时间:2014年6月2日 调研地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调研对象: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建筑 调研目的:通过研究贵州传统苗族民居建筑的生态特点的同时,关注苗族传统民居在历史、文化、地理的综合作用下,分析苗族传统民居的生态特点,挖掘苗族传统民居中普遍而朴素的生态价值, 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 摘要苗族居民建筑是苗族人生存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建筑样式反映了苗族特有的文化背景,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元素。文章主通过对西 江千户苗寨民居建筑的研究进而对苗族民居进行了深入剖析,更好的了

解苗族民居建筑所固有的地域文化和审美价值。 关键字西江千户苗寨民居建筑吊脚楼现代建筑 苗族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早在蚩尤时期就已存在。我国的贵州、湖北、湖南、海南、云南、广西等地是苗族主要分布地。而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凯里市雷山县,坐落起伏在群山之中,由十余个自然村寨依山而建相连而成,是贵州也是全国甚至是世界最大的苗寨,素有“苗都之称”。贵州处于云贵高原,各族人们因地制宜修葺了形态各异的山地民居,这种民居建筑文化是由经济、文化、历史、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纵观中华大地,各具特色的民居,恰如一幅幅的水墨画,令人萌生诗意,回味无穷。 一、苗寨的选址 苗寨是根据村民的生活习性和生产特性而决定的村寨选址,尽可能选择接近土地和水源的地方,周围环境不仅要适宜居住耕种,而且要利于防御。在苗族的历史上不断受到压迫和驱逐,所以多居于山地,便于观察。苗族人对土地十分的珍惜,为了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多把村寨建在山坡上,苗族人在大部分的山坡地形都能建造房屋,从而节省出大量的耕地。西江苗寨所处地形为河流谷地,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却能合理利用环境创造适宜居住的家园。 简说苗族聚落方式 在此以西江苗寨为例。西江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户。所以称为“千户苗寨”。因此其聚居形式是最具代表性的。西江苗寨依山就势,由山脚建至山腰。户与户之间有小青石铺砌的小道连接,整济卫生、舒适清爽,吊脚木楼栉比相连,次第升高,部分吊脚楼建于田地旁边,方便农作。整座苗寨天然地形成一对偌大的铆,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范,被建筑界赞为"民族建筑之瑰宝"。而通

贵州苗寨村寨调研报告

贵州省黔东南黔南民俗 调研报告 □ 个人隐私相片 班级:***

学号:*** 姓名:*** 调研简介:我们这次的调研主要在贵州黔东南以及黔南地区,从贵阳出发到凯里,过一个晚上,然后坐车去从江。在从江呆三个晚上,在从江去了岜沙,小黄,占里。然后去榕江,在榕江过一晚,接着出发去都江,第 二天就启程回贵阳了。回贵阳的路上 都经过三都,都匀。虽然这一路上困 难重重,路途遥远,算了一下我们坐 车的时间就有将近三十个小时,但是 这是一次相当有意义的旅程,让我们 更加了解贵州这个很有文化特色的省

份。这一路上,要感谢当地政府向我们提供的帮组,同时也很感谢几位村长和老支书的帮助,才使我们的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调研地点之一:凯里市 时间:2010年9月4日 民族:苗族,侗族, 简述路线:市区—凯里市体育 中心—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 简述: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 部,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 城区规划面积248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36平方公里,辖 2乡8镇5个街道办事处,是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市总人口53万人,是一个 以苗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城市。 那天我们一大早就出发,在凯里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参观体育中心和民族博物馆。第一站是体育馆,路程不远,所以我们一行走的方式进行调研了,一路走过去,发现凯里作为黔东南州的一个州府,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我们看到的很多建筑都具有少数民族的屋顶等等,虽然有大部分没有结构的作用,但作为一个象征民族的符号保留下来是很有意义的,也只有这样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城市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走出去啊!不要像其它城市一样,都失去了地域文化,一切按部就班的模仿欧美国家,弄得我国大多数的城市是之见建筑不见城市,千篇一律。 地点之二: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 时间:2010年9月5日 族名:苗族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导游词范文5篇_导游词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导游词范文5篇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下面是橙子收集整理的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导游词范文5篇(一)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0xx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据20xx 年的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 1 / 19

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2 / 19

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及其分布地区 1.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青 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肃省,云南省。 2.回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云 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辽宁省,北京市,黑龙江省,天津 市,吉林省,陕西省。 3.藏族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 4. 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 5. 苗族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湖北省。 6. 彝族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7.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 8. 布依族贵州省。 9. 朝鲜族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10. 满族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 11. 侗族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12. 瑶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 13. 白族云南省,贵州省。 14. 土家族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 15. 哈尼族云南省。 16. 哈萨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 17. 傣族云南省。 18. 黎族海南省。 19. 僳僳族云南省,四川省。

20. 佤族云南省。 21. 畲族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安徽省。 22. 高山族台湾省,福建省。 23. 拉祜族云南省。 24. 水族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25. 东乡族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6. 纳西族云南省,四川省。 27. 景颇族云南省。 28. 柯尔克孜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 29. 土族青海省,甘肃省。 30. 达斡尔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1. 仫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32. 羌族四川省。 33. 布朗族云南省。 34. 撒拉族青海省,甘肃省。 35. 毛难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36. 仡佬族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 37. 锡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 38. 阿昌族云南省。 39. 普米族云南省。 40. 塔吉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序论 解放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在中国近代的历朝历代发展过程中,居住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屡屡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视、压迫,在过去的几百年中,他们不断的移居到比较偏僻、土壤比较贫瘠的地区,在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在贵州实施以来,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扶植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过50余年的奋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少、边、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与发达地区(沿海和中部地区)相比,差距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现今贵州全省共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245个民族乡。苗族最多,为412万人,其次是布依族,为247.8万。而最少的民族不到一万。少数民族分布具有成片区和交错杂居的特点。少数民族居住地一般在边远山区。 为实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需从实际出发,结合贵州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紧抓改革开发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构成,人口素质构成,经济产业构成等方面思考分析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二、本论 第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构成。 总的说来,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主体是一个隆起在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岩溶山原。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那其中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这些地区环境秀美,地形多样,旅游资源丰富。 同时这些地区大多是岩溶山区和高寒山区,由于的自然环境相对比较复杂、自然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从种类上来看,既有气象灾害,也有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其中以冰灾凝冻、泥石流最为突出。在时间上具有普遍性,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并且具有群发性。一方面,不同的灾害常交替出现,如大风、冰雹,洪与涝一般是同时出现,另一方面,又同时诱发病虫害。同时具有频率高的特点。从近几年贵州省自然灾害情况看,各种灾害平均每两周发生一次。高于全国每年平均的18.8次。并且灾害程度深。 由于贵州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成了交通通信发展的瓶颈,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交通通信得到不断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修通了经过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的湘黔、黔桂、南昆干线铁路和经过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内昆铁路;所有民族区域实现乡乡通公路,其中黔南、黔东南通了一、二级公路;对经过民族地区的、乌江、清水江、都柳江、北盘江、红水河等河流进行了整治和疏浚,改善了航运条件;民族地区的本地通信网络的日益现代化,开通了程控电话,拥有了电子化邮局;但是总体上以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为主要载体的立体交通网仍然相当薄弱。交通不便仍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