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中特考题

河海大学中特考题
河海大学中特考题

14为什么中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党是当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发动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适合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我们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以其独特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等方面体现了民主价值和功能;创立了崭新的政党合作关系、执政方式、民主实现形式,是世界政党制度发展中的伟大创造。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这一基本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而绝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一、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决定了一党专制在中国同样行不通,注定要被时代和人民所抛弃。中国近现代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说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盲目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意志,也必然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总结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以其独特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经过充分的政治协商,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世界政党制度发展中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既没有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也没有效仿包括当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而是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起,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形式,成为世界政党制度发展中的伟大独创。四、巨大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够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任何政党制度的好坏优劣,最终都体现在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上。能够更好地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能够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够推进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设,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15 为什么中国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三权分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体,是我国人民创造的用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也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最好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着国家的重大事务,体现着国家生活的全貌,是其他政治制度赖以产生和建立的基础,因而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与我国不同,西方国家普遍采用“三权分立”制度。“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保持资本统治的有力工具。虽然从形式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度都设置体现行政职能、立法职能、司法职能的机关,但作为国家政体,两种制度是有根本区别的。两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根本不同。“三权

分立”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是洛克和孟德斯鸠等倡导的分权学说。在封建社会末期,新生的资产阶级顺应客观形势的变化,借助中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民主理论,提出了各种试图打破封建束缚的政治要求。他们主张设议会以限制王权,设法院以维护自由(自由买卖)、公平(等价交换)、人权(财产权)。资产阶级充当人民领袖,通过他们所竭力争取的代议制、选举权等民主形式的实现,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扩张的法律。所以,最初的“三权分立”实质上是阶级分权,是社会变革的过渡状态,有削弱王权、反对封建的意义。及至资产阶级用革命手段夺取了整个政权,早先那种阶级分权的暂时现象便不再存在了。资产阶级专政是资产阶级独占、不与他人分享的政权制度。资产阶级握有全部国家机器,但仍然需要用“三权分立”来包装,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是在中国革命的烽火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特点是工农武装割据。早在1931年,中国共产党就遵循马克思关于打碎旧国家机器的原理,运用巴黎公社及苏维埃的经验,在红色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又创建了各个边区的参议会;解放战争时期,又发展成为各级人民代表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确定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长期以来,这一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性、真实性,而“三权分立”制度则体现出虚假性、欺骗性。事实上,统治权力在任何国家都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西方国家把分工谎称为分权,设置了由资产阶级统一控制的三个机关来扮演互相制衡的不同角色。然而,他们的议员、行政官、法官,哪个不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们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哪一项不是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真正的民主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主要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方面的人士,体现了真正的人民性。我国宪法又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表明:我国各机关的地位并非平列。由于立法集中体现了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过程,而且法律是全国人民都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立法机关居于主导地位,而不是像西方那样“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治国效率优于“三权分立”制度。西方国家囿于“三权分立”的原则、程序和各种具体制度,其政权的运行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麻烦。比如,有些国家政党轮替频繁,有些国家议会常常迫使内阁倒台或者弹劾总统,有些国家的行政首脑动辄对议会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甚至解散议会等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效率上则远比“三权分立”优越。

16 民生问题?

历史性成因。我国一直都比较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一方面在宏观上实行“高积累”政策,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又否定个人争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思路出现偏差。某些民生问题还因政府实施的政策导向所致。如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改革开放前,国家通过剪刀差的方式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导致的。结构性成因。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和生态发展之间呈现出结构失衡的状态,即经济发展快,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相对缓慢,政治发展明显滞后。这使得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制度、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最终都以民生问题的形式凸显出来。

一、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施行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优先支持城市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相对来说,对广大农村的重视和投入却较少。畸形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人为地把社会成员摆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生存与发展的起点上,而且由于制度、习

惯的刚性使这种不平等具有了一种难以打破的平稳态势,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自我内循环。

二、民众利益表达机制不畅。公共政策制定及实施时,如果弱势群体对其受损利益,缺乏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就会引发一系列民生问题。

三、民生政策的短缺。一方面,民生政策的缺失或不到位,是出现大量社会问题进而导致民生问题的重要根源。另一方面,民生政策的执行存在梗阻现象。职能部门和利益集团谋取自身利益,干部民生政绩观念的缺失等都会导致政策的执行障碍。变迁性成因。这是我国当前民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我国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变迁有着必然的联系。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社会结构因素长期并存,引起社会结构的震荡及不稳定,民生问题也就因此产生。这类问题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现象,往往与本国的政治、经济问题扭结在一起。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政府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这使得公共资源大多优先用于经济和产业领域,社会与公共事业方面(救灾、扶贫、公共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的比重相对较少,导致民生改善滞后。第二,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经济改革和经济部门的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加上上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的高速转换,社会资源被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解构和分割。整个社会追求效率优先,而公平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由此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收入差距扩大和分配不公平问题。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对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快推进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

解决我国民生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以战略的眼光,从我国历史和现实实际出发,探索切实可行的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使劳动人民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把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针对当前由于民生问题而滋生出的内部矛盾,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手段,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投资、消费和出口,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调整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民主政治的发育,政府的职能也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就业再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是一个有机整体,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要统筹兼顾,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机制。必须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和形式来维护利益诉求与表达,拓宽和畅通群众利益诉求和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与表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突出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合力。民生问题的化解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民生问题的有效化解,既不能离开政府,也不能只依靠政府。它需要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坚持不懈,才能完成。因此,民生问题的有效化解,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寻求有效的解决路径。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的核心和精髓。二、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三、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念。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五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构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 鲜明的政治性彻底的人民性系统的科学性充分的开放性

18如何看待中国的人权问题?为何要尊重与保障人权?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观及其制度安排。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中国人民最珍视人权,而且在维护和促进人权方面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绩。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牺牲流血,付出了无数的生命,为的就是争取国家独立的国权和人民享有充分的人权。争国权也是争人权,没有国权、独立权,就谈不上人权。新中国成立后,获得国家独立的人民对人权的最大、最迫切的要求是衣食温饱、解决生存权。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这一成就是难能可贵的。中国人民十分重视民主,现在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中国革命和建设,都体现了大多数人民的意见和要求。中国绝大多数人民最大、最迫切的要求是什么?如前所述,一个独立权,一个生存权。现在中国政治上安定团结,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不就是实现了中国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吗!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障人民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决定和实现国家的大政方针,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8、中国应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你个人能做出什么贡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增进国际合作,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提出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即: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

中国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植树造林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包括: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农业、农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植树造林,增强碳汇能力;加大研发力度,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等。个人贡献:

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广泛宣传和普及全球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公民保护全球环境和气候的意识、引导公众建立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是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理所当为的事情。

对于步入科研之路的研究生而言,应该在科研政策层面上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作出贡献。

首先,加强未来最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研究。在全球进一步变暖情境下研究我国未来最可能的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前瞻性基础研究。

其次,还应研究各种可能发生的其它气候变化,制定各种可能发生的气候情景的应对措施。特别是不能忽视那些发生几率较小但对人类社会、生态、经济影响巨大的现象及其发生概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另外,应特别注重关于区域异常或极端天气现象的气候变化(气候极值)研究,要与多阶层的决策者密切联系来开展有关研究,强调相关领域的协作研究,以更直接地服务于国家和行业的发展决策。这也是保障气候变化科学得以真正服务于社会和获得持久支持的必由之路。

23、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是什么,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

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答: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我们党团结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可以为此而自豪,但不应因此而骄傲。现在我们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更为繁重,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迫切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第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启示。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虽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执政体制僵化,执政能力衰退,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严重脱离群众。这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执政意识,居安思危,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既有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的不适应,也有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适应,还有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所以,我们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切实解决执政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坚定性和纯洁性,永远保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18、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继续发

展经济上,唯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要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

答: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实现财富增长最大化和分配公平化两个原则的相统一,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准。追求财富增长的最大化,即把蛋糕做大;追求分配的公平化,即把蛋糕分好。蛋糕做大是前提,蛋糕分好是基础,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为了继续发挥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同时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我们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努力把“蛋糕”做大。二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和完善分配体制,努力把“蛋糕”切好。三是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和政策,努力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分到“蛋糕”。四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让困难群众也有“蛋糕”吃。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权力制约监督,坚决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防止少数人利用权力偷吃“蛋糕”。

总而言之,对于现在收入差距拉大的状况,我们既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又要看到这是改革发展前进中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蛋糕”不断做大、切“蛋糕”的方法越来越科学合理,收入差距一定会逐步缩小,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19、十七大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第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人的生命、珍视人的健康。我们搞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工业化、现代化搞上去了,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而人却由于喝的是受到污染的水、呼吸的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吃的是受到污染的食品,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那么建设这种工业化、现代化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使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第二,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三,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也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

总之,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 中西民主的不同

中国式民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

1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式民主的核心价值和理想追求

2民主与集中相结合是中国式民主的指导原则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式民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4依法治国是中国式民主的基本方略

5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中国式民主的经济基础

6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

7党内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式民主本质是资本主义民主,代表资产阶级的少数人掌握国家政权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本性质

1以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观为基本原则

2以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3以有竞争的选举为基本形式的代议制民主

4法治精神

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形式是西方民主的经济基础

6以多党通过选举方式轮流执政为表现的政党制度理念

21中国梦的政治意义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对“中国梦”

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

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一、“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绝不会将自己的命运任人摆布,在西方列强和帝国主义入侵下随之而兴的,是中华民族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唤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提出。

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是中国共产党人。随着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梦”演完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悲壮的第一乐章,掀开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新篇章。

二、“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

改革开放新时期全部成就归结到一点,就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们“三位一体”,分别以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共同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形成了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经验。有了道路、理论、制度支撑的“中国梦”距离我们不再遥远,它是必定实现的美好未来。

三、“中国梦”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程似锦

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经历着第二个一百年。在这第二个一百年,我们经历过近30年的建设、探索与曲折,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在我们的前面,还有36年的新征程,将要达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国家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民族不复兴,就无颜担当龙的传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简单地重寻昔日的荣光,而是要让曾经饱受列强欺侮、目前尚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强国才能富民,强国也是为了富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毛概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毛概期末考试试题 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A )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党的领导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 A、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三个有利于”标准 3、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B ) A、实行公有制 B、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实行按劳分配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指(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共产主义社会 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A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D) A、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B、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C、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C) A、农业社会 B、现代化工业社会 C、工业化中期阶段 D、工业化高级阶段 8、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在(D) A、大城市 B、中等城市 C、小城镇 D、农村 9、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稳定和完善这一双层经营体制的关键和核心是(A )A、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B、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 C、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D、发展规模经济 10、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在理论认识上重大突破是(D )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 )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以保障社会公平 12、私营经济中的劳动者的收入属于(C)

毛概各章节考试重点

毛概各章节考试重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第三章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揭示了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总之,新民主主义革

2019年秋季终考试题--毛中特试卷A参考答案

试卷代号:3959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开卷) 参考答案 论述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试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100分) 参考答案: 要点一: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10分) 要点二:遵义会议后,随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确立和党在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党的建设也出现了新的局面。(10 分) 要点三:1935年12月,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确定了“为扩大与巩固共产党而斗争”的方针。(10分) 要点四:1937年夏,毛泽东先后写了《实践论》《矛盾论》,深入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

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10分) 要点五:1938年9月至11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和制定的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对于党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10分) 要点六: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系统地总结了建党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此前后,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演说、论著等发表,论述了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建党学说。(10分)要点七: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是一次伟大的创举。(10分)要点八: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被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才保证了党沿着正确的路线不断取得胜利。(10分) 评阅说明: 第一,该题共计八大要点,合计80分,这80分作为基本理论的分数。学生所答内容只要与参考要点意思一致即可,不需要完全一致。 第二,剩余的20分,作为奖励分数,即如果考生的作答能够做到论述严谨、联系实际、语句通顺、结构严密和论述充分,那么,可以给予奖励分,具体分数由阅卷老师视情况决定。否则,不给予奖励分。

2021年大学毛概期末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2021年大学毛概期末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及 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外开放是(C) A.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 B.赶超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加快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A) A长期的基本国策 B一项特殊政策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政策 D一项权宜之计 3、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是(B) A.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 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 C. 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4、对外开放是对(D) A.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B.资本主义国家开放 C.发展中国家开放 D.全世界开放 5、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头阵地是(D)

A.经济技术开发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保税区 D.经济特区 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 A.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 7、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是( A ) A.基本制度的变革 B.社会主义政治、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8、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C) A.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 B.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 C.社会主义国家的富民之路 D.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 9、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内在统一的,其中发展是( A ) A.目的 B.动力 C.基础 D.条件 10、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点是发展( A ) A.对外经济关系 B.对外政治关系 C.对外文化关系 D.对外学术关系 11、对外开放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基本国策,其基本点是(A)

大学毛概考试简答 论述题重点汇总(2020年九月整理).doc

简答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答:a、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c、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2、为什么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A、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B、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C、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3、为什么必须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原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历史和现实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党和政府必须依法行事。

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而采取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我国之所以采取这一制度,既是由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民族特点所决定的,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和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和贡献。 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有巨大促进作用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和条件 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72学时) (附实验教学大纲,8学时) 一、课程名称:理论力学B Theoretical Mechanics B。 二、课程编号:1701105。 三、学分学时:4.5学分/ 72学时。 四、使用教材:《理论力学》,武清玺、冯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理论力学》,武清玺、徐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理论力学》,许庆春等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 五、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必修。 六、教学对象:大禹、水工、土木、港航、海洋、交通、农水等专业本科生。 七、开课单位:力学与材料学院工程力学系。 八、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学等。 九、教学目标: 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它既是后续力学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也为将来独立进行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十、课程要求: 本课程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讨论、课后练习和集中答疑为辅的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能较熟练和较灵活地应用矢量方法求解各类典型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力学分析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课前较好地掌握高等数学、物理学等课程的有关知识;课内主动参与讨论;课后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 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为: ?完成140~160题作业; ?二次课堂测验;

毛中特期末试题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起止时间(P90),特点(从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三个方面论述)(P90-91)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①经济结构:国营经济引导下五种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②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③主要矛盾:国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国外: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2.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P117)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体现在哪两个方面?(P118-119)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内涵体现在:①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盛会主义的本质 ②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3.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要求(P157)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4.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137)什么是小康社会?(P15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5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69) 坚持基本路线,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第一、三者相互促进,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二、三者相互制约。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稳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和巩固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发展的主体与动力,又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6、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P192) 必然性: 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再次,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主体地位体现: ①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②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按劳分配占有较大比重 ③公有制企业劳动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收入的参照标准 7.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表现(P189)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解决资金短缺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财政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吸纳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公有制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8.依法治国的意义(P237)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法制。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五,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9.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276)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是什么?(P27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理论意义: 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10. 一国两制的意义(P303) 1、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同一问题 2、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4、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5、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大学生毛概考试重点简答题及答案

大学生毛概考试重点简答题及答案 (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饿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科学内涵的核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具体内涵概括为三句话:毛

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们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在基本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毛泽东思想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 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句话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而且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思想。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思想、观点,即使是毛泽东提出的,也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也就是说,应该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个人的思想相区别,特别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相区别。 ③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结晶。一方面,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凝聚着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内容那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

岩石力学整理.河海大学

第一章 1. 现代岩石力学研究的主要应用领域 地下:隧洞、洞室、采场 边坡:开挖边坡、坝肩边坡、库岸边坡 基础:坝基、路基、桥基、建筑物地基 滑坡及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 地学研究:地壳变形、地震、找矿 岩石切割与破碎研究:掘进、钻探、爆破 2. 岩石、岩体定义,区别 岩石:经过地质作用而天然形成的一种或多种矿物集合体,地壳的绝大部分都是由岩石构成。岩体: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含有诸多裂隙、节理、层理、断层等不连续的结构面组成的现场岩石,它是一个复杂的地质体。 3.岩石力学 研究岩石(岩体)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变形和破坏规律以及工程稳定性问题(如地下洞室稳定、边坡稳定、基础稳定)的技术应用学科。 4.了解Malpasset拱坝失稳与Vajoint库岸滑坡经典案例 马尔帕塞拱坝由于坝基失稳而导致整个拱坝倒毁 瓦依昂水库岩坡由于石灰岩层理强度减弱而发生大规模滑坡运动 第二章 1.物理性质指标 吸水率w a:是指干燥岩石试样在一个大气压和室温条件下吸入水的重力(W w1)与岩石的干重力(W s)之比 饱水率w sa:岩石在高压(一般压力为15Mpa)或真空条件下吸入水的重量(W w2)与岩样干重量(W s)之比。 饱水系数:岩石的吸水率与饱水率之比 冻融系数:指岩石试件经反复冻融后的干抗压强度与冻融前干抗压强度之比,是评价岩石抗风化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岩石的软化性: 岩石浸水饱和后强度降低的性质,称为软化性,用软化系数(K R)表示。 K R定义为岩石试件的饱和抗压强度R cw与干压强度R c的比值 岩石的渗透性: 水在岩土体孔隙中的流动过程称为渗透。岩土体具有渗透的性质称为岩土体的渗透性。 岩石的崩解性:指岩石与水相互作用时失去粘结性并变成完全丧失强度的松散物质的性能。 2.岩体结构的类型 岩体结构的类型有整体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补:结构面是指岩体中的各种地质界面,包括物质分异面和不连续面,诸如层面和断裂面等,分为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和次生结构面。结构面密集度越大,岩体越破碎。 4.岩体结构工程分类方法(岩块) ①先根据岩块的单轴抗压强度R c分级。分为A、B、C、D、E五个等级; ②然后根据模量比E/R c 进行分级。分为H、M、L三个等级。 ③在①、②基础上,进行完整岩块的工程分类,共15个等级。 另外按风化程度分类,岩石分为未风化、微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全风化、残积土; 按坚硬程度分类,又可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岩。

毛中特考试试卷与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期末考试(查)卷 适用专业:A卷 注意事项:1、请在试卷的密封处填写系部、专业班级、姓名和学号。 、考试时间共 分钟。 、综合类考题答案位置不够,可写在所附的白纸上。 、演草请使用所提供的专用白纸,不准使用自备纸张。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一、单 正确选项写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理论 、新三民主义 、邓小平理论 ?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 ??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革命的前途不同 ??革命的对象不同 ?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 ?.人口多,底子薄 ?.地区发展不平衡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农业人口仍占很大比重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一个中心”是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 .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以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 ) ?、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他强调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他告诫我们:“ ?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都要受到严重影响”。这些话的意思是,农业( ) ??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 ?、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能够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和更有成效。这是因为( ) ??我国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既坚持按劳分配约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同四项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的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 )

(完整word版)湖南师范大学2015毛概期末考试试卷

第1页 共3页 湖南师范大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2013级各专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期末考核试题(南、职院A 卷) 考核方式:闭卷 考试时量:120分钟 试卷类型:A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 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毛泽东在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是在 ( ) A. 遵义会议 B.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C. 中共七大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文章是 ( ) A. 《反对本本主义》 B.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C. 《改造我们的学习》 D. 《<共产党人>发刊词》 3.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全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其根本的客观原因是 ( ) A.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 B. 党的理论素养的加强 C. 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环境的复杂性 D. 党的思想路线的端正 4.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 A. 发展才是硬道理 B.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5.1978 年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推动了全党 和全国人民思想大解放。在讨论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他指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就在于: ( ) A. 是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 是否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是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是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6..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 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这段 话表明邓小平理论产生的: ( ) A. 时代背景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 B. 历史依据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C. 现实依据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 D. 理论依据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7.之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其依据是: ( ) A. 它是在总结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B. 它是在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C. 它是在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D. 它是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8.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论断,指出了邓小平理论两个相互 联系的方面,即: ( ) A. 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B. 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另一方面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C. 一方面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时代特征结合 D. 一方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 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9.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是在: ( ) A. 党的十二大 B. 党的十三大 C. 党的十四大 D. 党的十五大 10.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重要历史经验,即能否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进行理论创新,这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 ) A. 历史依据 B. 理论源泉 C. 时代条件 D. 现实依据 11.经过 80 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 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 ( ) A. 科学判断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 科学分析党的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 C. 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D. 科学判断党的自身变化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 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 ) A.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认识 B. 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认识 C.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13.十一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 ( ) A.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 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C.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 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建设共产主义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容 ⑴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论成果是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容:①新主义革命的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的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⑧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③改革开放的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⑦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⑶“三个代表”: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

毛中特(毛概)期末主观题复习范围及答案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 1、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30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国内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党都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2、始终坚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立足劳动力丰富、国内市场广阔而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短缺的比较优势格局,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宝贵机遇,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有力地带动了对外贸易、国内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始终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4、始终坚持在开放中维护经济安全。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开放是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更有效地维护国家根本利益这一宗旨。 5、始终坚持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现与各国的共同发展,既是实现我国长远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二、改革开放中如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经历了长期斗争的考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裕和人民幸福。 三、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在改革方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政治体制改革两个重点改革对象,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各方面的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新的机制体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最能体现出改革成果的即是我国有国家调控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改革,增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活力,使得经济发展更加具有生气,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国不断地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努力构建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不断吸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和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吸引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信息等,紧跟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四、如何理解改革开放的道路与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改革开放,实质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的解放思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无论是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还是社会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也为我国今后的改革创造和积累了许多的条件和经验,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实行了市场经济,挽救了濒临崩溃的经济,使其重新具有生机和活力。 五、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分析为什么“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六、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4、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5、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举措,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养老就医等,件件关系群众生活,事事关乎人心向背,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是爱民、亲民、为民、利民的党。 七、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一是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 逐步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转型。 2、二是明确和强化政府在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凡是属于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权力与责任, 一律还给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 凡是属于政府的权力与责任, 则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来。 3、三是创新社会建设的运行机制, 积极探索政府履行社会建设责任的最佳实现形式 4、四是完善省县财政管理体制, 确保基层政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经济能力。 5、五是积极稳妥地开放地方资本市场, 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八、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但是这是就全国而言,有些地区和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根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九、为什么说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客观上要求有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所必要的。 2. 一是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 3 二是增强市场竞争力。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 4三是外资企业的进入可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十、创新型国家的涵义;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十一、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十二、什么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十三、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要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后劲和良好的条件。 2、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自愿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自愿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稳定较快地发展国民经济,有赖于处理好经济工作当中的各项关系,借助合 理、合适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凝心聚力,真抓实干。 2.调整经济结构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 3.尽快实现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 4.还要发挥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引领作用 十五、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5.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 发展轨道。一是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二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四是加快发展服务业。五是打好节能减排攻 坚战和持久战。六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6.②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一是优化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促进区 域协调发展。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四是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积极应 对气候变化。十六、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什么; 7.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2、展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路。3、以保证人 民当家作主为根本。4、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5、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十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建设应包括哪些内容?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建立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等。 二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决定性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这种核心价值理念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国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 二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又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它不仅是帮助我们认识 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更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完善人生旅 程的理论指南。 2、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3、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 巨大的作用。 二十二、怎样才能使我国从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为文化强国? 1、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高度 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文化自觉自信是建 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二十三、公平正义的内涵是什么?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二十四、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一,把维护社会公平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进一步提高对公平正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