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复习资料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复习资料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复习资料

第1章绪论

重点:1.3 分离过程的本质

1.5 分离方法的评价

§1.1 分离科学及其研究内容

分离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装置或方法,使各组分分配至不同空间区域或者不同时间依次分配至同一空间区域的过程。

分离科学研究内容:

§1.3 分离过程的本质

有效识别混合物中不同组分间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差别(选择依据),利用能够识别这些差别的分离介质或扩大这些差别的分离设备来实现组分间的分离或目标产物的纯化。

物理性质:分子形状、大小,溶解度、挥发性,分子极性即电荷性质,流动性等

化学性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识别,化学反应等

生物学性质:生物大分子之间的分子识别和特异性结合

分离(separation)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装

置或方法,使各组分分配至不同的空间区域或在不同的时间依次分配至同一空间区域的过程。实际上,分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们不可能将一种物质从混合物中100%地分离出来。

富集是指在分离过程中使目标化合物在某空间区域的浓度增加。

富集是分离的目的之一,需要借助分离的手段,富集与分离往往是同时实现。

浓缩指将溶液中的一部分溶剂蒸发掉,使溶液中存在的所有溶质的浓度都同等程度的提高的过程。浓缩过程也是一个分离过程,是溶剂与溶质的相互分离,不同溶质并不相互分离,它们在溶液中的相对含量(摩尔分数)不变。

纯化是通过分离操作使目标产物纯度提高的过程,是进一步从目标产物中除去杂质的过程。纯化的操作过程可以是同一分离方法反复使用,也可以是多种分离方法反复使用。

纯度是用来表示纯化产物主组分含量高低或所含杂质多少的一个概念。

注意

纯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纯度越高,则纯化操作的成本越高。

物质的用途不同,对纯度的要求也不同。

富集、浓缩和纯化的区分

根据目标组分在原始溶液中的相对含量(摩尔分数)的不同进行区分:

§1.4 分离方法的分类

常用到得分离方法:萃取分离法(包括溶剂萃取、胶团萃取、双水相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溶剂微萃取等)、色谱分离方法、膜分离方法(包括渗析、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电渗析、膜萃取、膜吸收、渗透汽化、膜蒸馏等)、电化学分离法、沉淀分离法等。

按被分离物质的性质分类

(1)物理分离法:利用物理性质,采用适当的物理手段进行分离,如离心、蒸馏;

(2)化学分离法:按被分离组分化学性质差异,通过适当的化学过程使其分离。如沉淀分离、溶剂萃取、色谱分离、选择性溶解;

(3)物理化学分离法:按被分离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进行分离。如电泳、区带熔融、膜分离。

按分离过程的本质分类

(1)平衡分离过程

利用外加能量或分离剂使混合物体系形成两相界面,通过两相界面的平衡关系使均相混合物得以分离。

如液-液萃取(达到平衡时的分配系数不同);结晶(固-液平衡);蒸馏(液-气平衡)

(2)速度差分离过程

利用外加能量,强化特殊梯度场(重力梯度、压力梯度、温度梯度、浓度梯度、电位梯度等)。

如高速或超速离心强化离心力场,使用过滤材料强化不同物质移动的速度差。磁场,电泳等强化离子移动速度差等。一般用于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

(重点)§1.5 分离方法的评价

(1)回收率的定义及公式---准确性表征

定义:被分离物质在分离过程中损失量的多少,某组分的回收程度,用回收率来表示。

①测组分A的回收率,用R A表示,

常量组分(≥1%):R>99%

微量组分:R>95%

痕量组分(≤0.01%):R≥90%

(2)分离因子的定义及公式---分离效果

分离因子:两组分的分离程度。用S A,B表示。

A—待测组分B—干扰组分

常量组分测定:S A,B≈103

分离因子越大,分离效果越好

(3)富集倍数的定义及公式—高效,高选择

定义:目标组分和基体组分的回收率之比,用F表示。

注意:待测组分的浓度与基体的比值小,要求F大。

最佳分离因子

最纯的产物

分离的目的和原则消耗最少的能量、试剂和时间

最简单的设备

最简单的操作流程

分离速度尽可能快

第2章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意义:以热和功的形式传递的能量,必定等于体系热力学能的变化。

(能量的转换在数量上守恒)

热力学第二定律意义: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增大方向进行的。

分离过程中的动力学

分子迁移-费克第一扩散定律

物质的输运过程(传质过程):指在适当

的介质中,在化学势的驱动下,物质

分子发生相对位移的过程。均是物质的

物质的扩散运动:在浓度梯度驱动下,物分子迁移

质分子自发输运的过程

费克第一定律的物理意义:

扩散系数一定时,单位时间内扩散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物质的摩尔数与该截面处的浓度梯度(Concentration gradient)成正比(浓度梯度越大,扩散通量越大);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方向相反。

适用条件是:扩散物质处于稳态扩散条件下(溶质浓度在扩散方向上不随时间变化)

带的迁移-菲克第二扩散定律

费克第一定律是假设溶质浓度在扩散方向上不随时间变化。

实际上,溶质浓度在扩散方向上是随时间变化的。在第一定律基础上推导出费克第二定律。

菲克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是:

某处的扩散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等于该处的扩散通量随距离变化的负值。

其适用条件是:扩散物质可以处于非稳态扩散条件下。

研究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意义:

从热力学角度,分离能量低的方向更有利;

从动力学角度,分离速度快的方向更为有利。

分离过程是由动力学也可能是由热力学控制。

第4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

在分离中所涉及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类型包括:

静电相互作用

分子间范德华力

氢键相互作用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4.3 范德华力

范德华力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范德华力的类型包括:

永久偶极相互作用力--定向力

诱导偶极相互作用力--诱导力

瞬间偶极相互作用力--色散力

范德华力的特点:

1)永远存在于分子间

2)它是作用小的静电引力,比化学键能小1-2个数量级

3)它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只有几十到几百pm

4)它不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5)大多数分子是以色散力为主

影响范德华力的因素主要有:

1. 分子的大小

组成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2. 分子的极性

相同分子量的物质,极性分子的范德华力大于非极性分子

3.分子间距离同种分子物质,分子间距离越近,范德华力越大

范德华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对于分子构成的物质,范德华力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和溶解度等。

(1)若溶质分子能与溶剂分子形成较强的范德华力,则溶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大。

2)若加压,分子间距离更近,范德华力增加,物质沸点增大。

范德华力在分离中的应用:蒸馏

4.4 氢键--本质属于静电作用

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复习题完整版

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复 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1、名词解释1)分配系数,指一定温度下,处于平衡状态时,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和在固定 相中的浓度之比,以K表示。分配系数与组分、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也与温度、压力有关。在不同的色谱分离机制中,K有不同的概念:吸附色谱法为吸附系数,为选择性系数(或称交换系数),凝胶色谱法为渗透参数 2)絮凝,使水或液体中悬浮微粒集聚变大,或形成絮团,从而加快的,达到固-液 分离的目的,这一现象或操作称作 3)层析分离,是利用各组分(、、分子的形状与大小、分子的电荷性与)的不 同,将多组分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主要是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和流动相上的亲和性差异,利用移动速度的不同进行分离。 4)吸附分离,吸附是利用吸附剂对液体或气体中某一组分具有选择性吸附的能 力,使其富集在吸附剂表面,再用适当的洗脱剂将其解吸达到分离纯化的过程5)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是指为获得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某一分子 (印迹分子) 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实验制备技术。 6)反渗析,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的只能通过溶剂(通常是水)的性质,对溶液施 加压力,克服溶液的渗透压,使溶剂通过反渗透膜而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7)共沉淀分离,共分离法是富集痕量组分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利用溶液中主沉淀 物(称为)析出时将共存的某些微量组分载带下来而得到分离的方法 8)离子交换分离,通过分子中的活性离子将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物质吸附在离子 交换剂上,然后用适当的洗脱溶剂将吸附物质再从离子交换剂上洗脱下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9)沉降分离,在外力场作用下,利用分散相和连续相之间密度差,使之发生相对 运动而实现非均相混合物分离。 10)液膜分离,液膜萃取,也称液膜分离,是将第三种液体展成膜状以隔开两个液 相,使料液中的某些组分透过液膜进入接收液,从而实现料液组分的分离。 11)临界胶团浓度,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的最低浓度 12)液膜分离, 13)反相色谱,根据流动相和相对不同,液相色谱分为和反相色谱。流动相大于固 定相极性的情况,称为反相色谱。合相色谱可作反相色谱。 14),是用一定的介质在离心管内形成一连续或不连续的密度梯度,分离是借助于 混合样品穿过密度梯度层的沉降或上浮来达到的

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复习题(1)

1、名词解释 1)分配系数,指一定温度下,处于平衡状态时,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和在固 定相中的浓度之比,以K表示。分配系数与组分、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也与温度、压力有关。在不同的色谱分离机制中,K有不同的概念:吸附色谱法为吸附系数,为选择性系数(或称交换系数),凝胶色谱法为渗透参数 2)絮凝,使水或液体中悬浮微粒集聚变大,或形成絮团,从而加快的,达到固 -液分离的目的,这一现象或操作称作 3)层析分离,是利用各组分(、、分子的形状与大小、分子的电荷性与)的不 同,将多组分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主要是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和流动相上的亲和性差异,利用移动速度的不同进行分离。 4)吸附分离,吸附是利用吸附剂对液体或气体中某一组分具有选择性吸附的能 力,使其富集在吸附剂表面,再用适当的洗脱剂将其解吸达到分离纯化的过程 5)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是指为获得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某一分 子(印迹分子) 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实验制备技术。 6)反渗析,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的只能通过溶剂(通常是水)的性质,对溶液 施加压力,克服溶液的渗透压,使溶剂通过反渗透膜而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7)共沉淀分离,共分离法是富集痕量组分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利用溶液中主沉 淀物(称为)析出时将共存的某些微量组分载带下来而得到分离的方法 8)离子交换分离,通过分子中的活性离子将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物质吸附在离 子交换剂上,然后用适当的洗脱溶剂将吸附物质再从离子交换剂上洗脱下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9)沉降分离,在外力场作用下,利用分散相和连续相之间密度差,使之发生相 对运动而实现非均相混合物分离。 10)液膜分离,液膜萃取,也称液膜分离,是将第三种液体展成膜状以隔开两个 液相,使料液中的某些组分透过液膜进入接收液,从而实现料液组分的分离。 11)临界胶团浓度,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的最低浓度 12)液膜分离, 13)反相色谱,根据流动相和相对不同,液相色谱分为和反相色谱。流动相大于 固定相极性的情况,称为反相色谱。合相色谱可作反相色谱。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分离: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物理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装置或方法,使各组分分配至不同的空间区域或者在不同的时间依次分配至同一空间区域的过程。 富集:通过分离,使目标组分在某空间区域的浓度增大。 浓缩:将溶剂部分分离,使溶质浓度提高的过程。 纯化:通过分离使某种物质的纯度提高的过程 分离科学:研究从混合物中分离、纯化或富集某些组分以获得相对纯物质的过程的规律、仪器制造技术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回收率:0 100Q R Q ?实际回收量回收率=%欲回收总量 富集倍数:富集倍数=待分离组分的回收率/基体回收率 分离因子S :两种物质被分离的程度。回收率R 相差越大,分离效果越好。设A 为目标组分,B为共存组分,则A 对B的分离因子S A ,B为,0,0,//A A B A B B A B R Q Q S R Q Q == 氢键:氢原子在分子中与电负性较大的原子X 形成共价键时,还可以吸引另一个电负性较大、且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Y,形成较弱化学结合。 分配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当某一溶质在互不相容的两种溶剂中达到分配平衡时,该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之比 分配比(D ):某种物质在两相之间各形态总浓度的比值[][]A i org org i A aq i aq i A C D C A ==∑∑ 相比:有机相和水相两相体积之比 直接溶剂萃取:可溶于水的有机分子(如羧酸、醇类、糖)因具有明显疏水性,可以直接从水相萃取到有机相。 间接溶剂萃取:无机离子通过与萃取剂形成疏水化合物后,再被有机相萃取。 协同萃取效应:混合萃取剂同时萃取某一物质时,其分配比显著大于相同浓度下各单一萃取剂分配比之和。 相对保留值:组分2与组分1调整保留值之比:r21 = t′R 2 / t′R1= V′R2 / V′R1 分配系数:在某温度T 时,组分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的浓度之比。即s m c K c = 保留时间(t R ):组分从进样到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死时间(tM ):不与固定相作用的气体(如空气)的保留时间; 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是指离子或带电粒子以毛细管为分离室,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液相分离分析技术。 复合膜:是以微孔膜或超滤膜作支称层,在其表面覆盖以厚度仅为0.1~0.25μm 的致密的均质膜作壁障层构成的分离膜。使得物质的透过量有很大的增加。 泡沫吸附分离:泡沫分离根据表面吸附的原理,利用通气鼓泡在液相中形成的气泡为载体 对液相中的溶质或颗粒进行分离,因此又称泡沫吸附分离。 超分子分离:超分子是两种以上的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缔结而成的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聚集体。利用超分子对不同分子的选择性不同进行的分离为超分子分离。 分子蒸馏:是基于不同物质分子运动的平均自由程的差异而进行的分离。 分子印迹:是合成对某种特定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结合的高分子聚合物的技术。 加速溶剂萃取:ASE 用溶剂从固体或半固体样品中快速提取目标物质;通过高温(50~200OC )和高压(10~20MPa)加快提取速度。 双水相萃取:将两种聚合物水溶液混合时,当聚合物浓度达到一定值,体系会自然分成互不相溶的两相,称为双水相,被萃取物在两个水相之间的分配就是双水相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以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直接从固体(粉末)或液体样品中萃取目标物质的分离方法。 调整保留值:调整保留时间为色谱保留时间与死时间之差,即 ,同理 峰底宽:即色谱峰宽,用来衡量色谱峰宽度的参数,Wb 分离度:两相邻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色谱峰平均底宽之比 二、问答题 罗氏极性参数:对于一种溶剂,可得到3种模型化合物在该溶剂中的相对溶解能He ,H d和Hn 。它们的和即为此种溶剂的总极性p',即:p' = H e + Hd + Hn 溶剂选择性三角形的作用:尽管溶剂种类很多,但可以归于有限的几个选择性组。在同一选择性组中的各种溶剂,都具有非常接近的3个选择性参数,因此在分离过程中都有类似的性能,若要通过选择溶剂改善分离,就要选择不同组的溶剂。 选择溶剂的一般步骤:1. 选择与溶质极性相等的溶剂:要使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度达到最大,首先要使溶质和溶剂的极性相等。2. 调整溶剂的选择性:在维持极性相等的前提下,更换溶剂种类,使分离选择性达到最佳。 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异同:相同点:推动力都是压力差。不同点:微孔膜是均匀的多孔薄膜,膜孔径在0.02~10μm之间,可以截留悬浮粒子,操作压强在0.01~0.2MPa;超滤膜为不对称膜,其

现代分离技术复习题

第一章 1、分离过程分类?机械分离传质分离(平衡分离、速率控制分离) 反应分离 分离装置中,利用机械力简单地将两相混合物相互分离的过程称为机械分离过程。 2、列举几种典型的机械分离过程:过滤、沉降、离心分离、旋风分离、除尘。 3、传质分离的分离过程如何分类?举例说明: 平衡分离:蒸发、闪蒸、蒸馏、吸收、萃取、吸附、离子交换、萃取蒸馏结晶 速率控制分离:气体渗透、反渗透、渗析、渗透蒸发、泡沫分离、色谱分离、电渗析4、几种典型的反应分离技术?可逆反应:(离子交换、反应萃取)不可逆反应:(反应吸收、反应结晶)生物分解反应:(生物降解)电化学反应:(双极膜水解反应) 第二章 1、按膜的分离原理及推动力不同,膜分几类? 根据分离膜的分离原理和推动力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微孔膜、超过滤膜、反渗透膜、纳滤膜、渗析膜、电渗析膜、渗透蒸发膜等。 2、按膜的形态分类? 按膜的形状分为平板膜(Flat Membrane)、管式膜(Tubular Membrane)和中空纤维膜(Hollow Fiber)、卷式膜。 3、按膜结构分类?对称膜、非对称膜和复合膜。 4、按膜的孔径大小分类?多孔膜和致密膜。 5、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推动力是压力差。渗析,推动力浓度差。电渗析,推动力电位差。气体分离、渗透蒸发推动力是压力差。液膜分离推动力是浓度差。 6、常用的有机高分子膜材料?聚砜类、聚酰胺类、纤维素脂类。 7、醋酸纤维膜的优缺点?优点:醋酸纤维素性能稳定缺点:在高温和酸、碱存在下易发生水解,易受微生物侵蚀,pH值适应范围较窄,不耐高温和某些有机溶剂或无机溶剂。 8、醋酸纤维膜的结构?是一种非对称的多孔膜。表皮层、过渡层、支撑层(多孔层) 9、固体膜的保存应注意?主要应防止微生物、水解、冷冻对膜的破坏和膜的收缩变形。微生物的破坏主要发生在醋酸纤维素膜;而水解和冷冻破坏则对任何膜都可能发生。温度、pH值不适当和水中游离氧的存在均会造成膜的水解。冷冻会使膜膨胀而破坏膜的结构。 10、工业上应用的膜组件主要有中空纤维式、管式、螺旋卷式、板框式等四种型式。管式和中空纤维式组件也可以分为内压式和外压式两种 11、四种膜组件中装填密度最大的是?料液流径最快的是?中控纤维膜装填密度最高,管式料液流动最快。 12、什么是浓差极化?如何消除浓差极化? 在膜表面附近浓度高于主体浓度的现象称为浓度极化或浓差极化。可通过降低膜两侧压差,减小料液中溶质浓度,改善膜面流体力学条件,来减轻浓差极化程度,提高膜的透过流量。 13、微孔过滤(MF)、超滤(UF)、反渗透(RO)、纳滤(NF)有什么共同特点?1、推动力都是压力差。2、四种膜中溶剂分子都能通过。不同:截流溶质大小不同。 14、反渗透系统的主要部件 主要部件有:压力容器(膜壳)、高压泵、保安过滤器、自动控制与仪器仪表、辅助设备15、.保安过滤器 是反渗透装置的最后一级过滤器,要求进水浊度小于2mg/L以下,出水浊度低于0.3-0.12mg/L。

现代分离技术习题1

现代分离技术习题 1.化工分离过程按分离原理分为机械分离过程和传质分离过程。 2.有相产生或添加的分离过程,是通过外加能量分离剂产生第二相或直接添 加第二相的物质分离剂这两种途径来实现的。 3.料液预处理的目的是改善料液中非均相组成的分布特征及料液的流动特性, 以利于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同时还除去杂质。 4.常用的料液预处理方法有:加热、凝聚、絮凝、反映消除、吸附等。 5.当温度升高时,气体物料的粘度增大,液体物料的粘度减小。 6.巴氏杀菌法是指采用100℃以下的温度和比较短的加热时间来处理物料的灭 菌方法。 7.解释凝聚微观机理的模型是扩散双电层结构模型。 8.凝聚价是指使胶体粒子发生凝聚作用的最小电解质浓度,凝聚价越大,则凝聚 能力越弱。 9.絮凝剂的长链结构上是具有大量的活性功能团,能与胶体粒子产生吸附作 用,另外一个胶体又会同时与多个长链分子发生作用,从而产生架桥作用,形成网状结构的絮团。 10.影响固液悬混物分离过程及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粘液粘度、固形物的外姓尺寸 以及固相与液相的密度差。 11.通过交替使用低速和高速离心,可以使不同质量的物质在不同强度的离心力作 用下分级沉降,这种离心分离方法叫差速离心法,此法使用于混合样品中各沉降速率差别较大组分的分离。 12.过滤是利用多孔介质对固形颗粒的筛粉截留作用来固液分离的。常规过 滤能够截留10~100 μm 的固型颗粒。 13.Nc是指描述约束关系的独立方式的数目,这些约束关系包括:①物料平衡式; ②能量平衡式;③相平衡关系式;④化学平衡式;⑤内在关系式。 14.不同设备的设计变量数尽管不同,但其中固定设计变量的确定原则是共同的, 既只与进料物流数目和系统内压力等级数有关。 15.任何逆流流动的分离设备的处理能力都受到液泛的限制。若L/V越小,则液泛 气速越大;若液泛气速增大,则说明处理能力越强。 16.雾沫夹带是气液两相的物理分离不完全的现象。雾沫夹带随着板间距的减小而 增加,随塔负荷的增加而急剧上升。 17.默弗里板效率是指实际板上的浓度变化与平衡时应达到的浓度变化之比。 18.特殊精馏的对象是液体混合物,其各组分的沸点差小于5℃并形成非理想 溶液,相对挥发度低于1.1。此时用普通精馏是不经济的或不可行的。 19.共沸精馏共沸剂至少应与待分离组分之一形成共沸物,且最好是形成_最低沸 点共沸物_,可以有较低的_操作温度_,共沸剂的沸点一般应比原料的沸点_低10~40℃_。 20.萃取精馏的溶剂通常为_高沸点液体_,且与待分离组分不形成共沸物。 21.评价溶剂效果的标准是_溶济的选择度_;选择度是指体系在溶剂加入后与未加 入时_关键组分相对挥发度_之比。 22.盐对气液平衡产生影响的首要条件是盐必须溶于此液体混合物。 23.离子半径越小,则盐效应将越大;金属离子的价数越高,则盐效应将越大。

现代分离技术

看看现代分离技术整理 1.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哪两个分离过程? 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 2.从不同的角度对分离效率有不同的评价指标 ①分离方法和角度②产品纯度 分离速率,分辨率,浓缩比,纯化程度,回收率。 3.写出5种使用能量媒介和5种使用物质媒介的分离操作。 能量媒介:精馏、萃取精馏、吸收蒸出、再沸蒸出、共沸精馏、结晶 物质媒介:萃取、浸提、吸收、吸附、液液萃取 4.萃取精馏的定义。 1)定义:加入的新组分不和原物系中的组分形成恒沸物,只改变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而其沸点比物系中其它组分的沸点高的分离过程。 2)萃取剂的作用:改变组分的相对挥发度。加入萃取剂与其中一个组分形成正偏差溶液(非理想溶液),与另外一个组分形成理想溶液(负偏差溶液),来改变相对挥发度。 3)萃取精馏塔中对萃取剂的要求: 不形成恒沸物 沸点要高 改变相对挥发度 不能分层 选择性强 溶解度大 沸点高,挥发度小 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 适宜的物性 使用安全无毒,对设备不腐蚀,污染小,环境友好,价格低廉,来源丰富 5)萃取精馏塔中回收段的作用: 使溶剂不在塔顶出现,达到回收效果。 如果不设回收段会使塔顶物料中含有高浓度的溶剂。 去除塔顶产品中可能夹带的溶剂,对于某些沸点很高的溶剂可不使用

6)萃取精馏塔塔顶产品不合格能否通过加大回流比的方法来使塔顶产品合格? 不能,因为加大回流比会使塔顶到塔底溶剂的浓度降低,液相流率增加, 将使液相中溶剂浓度xS 下降, 而使被分离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 (a12)S 减小,分离效果变差。 7)精馏段萃取剂浓度的公式推导: 萃取剂的挥发度比所处理物料的挥发度低得多,用量较大,故在塔板上基本维持一固定的浓度值,“恒定浓度”即 假定:a 恒摩尔流;b 精馏段总物料衡算: 萃取剂物料衡算: (A ) 设萃取剂S 对被分离组分的相对挥发度为 (B) A=B (C ) 8) 提馏段萃取剂浓度的公式推导: 溶剂对被分离组分的相对挥发度一般很小,当β≈0 时,式(C)可简化为: 类似地,提馏段溶剂浓度: 1 ,,+=n s n s x x 0 =sD x D L S V +=+sD s s Dx Lx S Vy +=+S D L S Lx y S S -+-=β s s s s s s s s s y y y y x x x x x x y y y x x y y 21212121111++=++=--=βs s s s s x x x x x x x 2211211αα++=221121x x x x s s αα++=i is i x x α∑∑=1)1(,11+-=∴--=s s s s s s s x x y x x y y βββ 1)1(+-?=-+-s s s x x S D L S Lx ββRD S S L S L S x S +=≈-≈)1(β???? ??-'+-=S S x W L S x 1)1(ββ )1()1(S S x D L S x ---=ββ

现代分离技术试题

填空部分: 1我们测定气相色谱仪灵敏度时,如果用102-白色担体,邻苯二甲酸二壬酯固定液, 此时按两相所处的状态属于(气一液)色谱;按固定相性质属于(填充柱)色谱; 按展示方式属于(冲洗)色谱;按分离过程所依据的物理化学原理属于(分配)色谱。 2、液相色谱分析中常用以低压汞灯为光源,波长固定式的紫外(UV )检测器,它是以低压 汞灯的最强发射线(253.8)nm做为测定波长。 3、根据分离原理的不同,液相色谱可分为(液一液):(液一固):(离子交换):(凝胶)色谱法。 4、固定相分为(液体)和(固体)固定相两大类。固体固定相可分为(吸附齐U _____ , (高分子多孔小球),(化学键合)固定相三类。 5、保留值大小反映了(组分)与(固定相)之间作用力的大小,这些作用力包括 (定向力),(诱导力),(色散力),(氢键作用力)等。 6、柱温选择主要取决于 样品性质。分析永久性气体,柱温一般控制在(50 C以上): 沸点在300C以下的物质,柱温往往控制在(150C以下):沸点300C以上的物质, 柱温最好能控制在(200C以下):高分子物质大多分析其裂解产物。若分析多组分 宽沸程样品,则可采用(程序升温):检测器可采用(FID )。 7、在气相色谱分析中,载气钢瓶内贮存气体都有明显的标记,如氮气,瓶外漆(黑色) _____ , 用黄色标写“氮”:氢气漆(深绿色),红色标写“氢”。 8、固定液按相对极性可粗分为(五)类,异三十烷是(非极性)固定液,属(0)级; 3,3,—氧二丙腈是(强极性)固定液,属(5)级。 9、采用TCD检测器时,要注意先(诵载气)后(加桥电流)并且(桥电流)不可过大, 否则易烧 损铼钨丝。 10、色谱基本参数测量与计算的关键是(控制色谱操作条件的稳定)。 11、气相色谱中,对硫、磷化合物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检测器是火焰光度检测器

现代分离技术试题

填空部分: 1、我们测定气相色谱仪灵敏度时,如果用102-白色担体,邻苯二甲酸二壬酯固定液, 此时按两相所处的状态属于(气—液) 色谱;按固定相性质属于(填充柱) 色谱; 按展示方式属于(冲洗) 色谱;按分离过程所依据的物理化学原理属于(分配)色谱。2、液相色谱分析中常用以低压汞灯为光源,波长固定式的紫外(UV)检测器,它是以 低压汞灯的最强发射线(253.8)nm做为测定波长。 3、根据分离原理的不同,液相色谱可分为(液—液);(液—固);(离子交换);(凝胶)色谱法。 4、固定相分为(液体)和(固体)固定相两大类。固体固定相可分为(吸附剂), (高分子多孔小球),(化学键合)固定相三类。 5、保留值大小反映了(组分)与(固定相)之间作用力的大小,这些作用力包括 (定向力),(诱导力),(色散力),(氢键作用力)等。 6、柱温选择主要取决于样品性质。分析永久性气体,柱温一般控制在(50℃以上); 沸点在300℃以下的物质,柱温往往控制在(150℃以下);沸点300℃以上的物质, 柱温最好能控制在(200℃以下);高分子物质大多分析其裂解产物。若分析多组分 宽沸程样品,则可采用(程序升温);检测器可采用(FID)。

7、在气相色谱分析中,载气钢瓶内贮存气体都有明显的标记,如氮气,瓶外漆(黑色),用黄色标写“氮”;氢气漆(深绿色),红色标写“氢”。 8、固定液按相对极性可粗分为(五)类,异三十烷是(非极性)固定液,属(0)级;β,β,—氧二丙腈是(强极性)固定液,属(5)级。 9、采用TCD检测器时,要注意先(通载气)后(加桥电流)并且(桥电流)不可过大,否则易烧损铼钨丝。 10、色谱基本参数测量与计算的关键是(控制色谱操作条件的稳定)。 11、气相色谱中,对硫、磷化合物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检测器是火焰光度检测器(FPD)和硫磷检测器(SPD); 对大多数有机化合物有很高灵敏度的是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12、某色谱峰峰底宽为50秒,它的保留时间为50分,在此情况下,该柱子理论板数有(57600)块。 13、液相色谱中较常用的检测器有(紫外UV),(示差折光),(荧光)三种;而我校GC—16A气相色谱仪带有(热导检测器TC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火焰光度检测器FPD),(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四种检测器。 15、高效液相色谱根据样品与固定相,流动相的相互作用大致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四种分离方式。

现代分离技术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膜分离 1.什么是分离技术和分离工程? 分离技术系指利用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等基本原理与方法将某种混合物分成两个或多个组成彼此不同的产物的一种手段。 在工业规模上,通过适当的技术与装备,耗费一定的能量或分离剂来实现混合物分离的过程称为分离工程。 2.分离过程是如何分类的? 机械分离、传质分离(平衡分离、速率控制分离)、反应分离 第二章膜分离 1.按照膜的分离机理及推动力不同,可将膜分为哪几类? 根据分离膜的分离原理和推动力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微孔膜、超过滤膜、反渗透膜、纳滤膜、渗析膜、电渗析膜、渗透蒸发膜等。 2.按照膜的形态不同,如何分类? 按膜的形态分为平板膜、管式膜和中空纤维膜、卷式膜。 3.按照膜的结构不同,如何分类? 按膜的结构分为对称膜、非对称膜和复合膜。 4.按照膜的孔径大小不同,如何分类? 按膜的孔径大小分多孔膜和致密膜。 5.目前实用的高分子膜膜材料有哪些? 目前,实用的有机高分子膜材料有:纤维素酯类、聚砜类、聚酰胺类及其他材料。 6.MF(微孔过滤膜),UF(超过滤膜),NF(纳滤膜),RO(反渗透膜)的推动力是什么? 压力差。 7.醋酸纤维素膜有哪些优缺点? 醋酸纤维素是当今最重要的膜材料之一。醋酸纤维素性能稳定,但在高温和酸、碱存在下易发生水解。纤维素醋类材料易受微生物侵蚀,pH值适应范围较窄,不耐高温和某些有机溶剂或无机溶剂。 8.醋酸纤维素膜的结构如何? 表皮层,孔径(8-10)×10-10m。过渡层,孔径200×10-10m。多孔层,孔径(1000-4000)×10-10m 9.固体膜的保存应注意哪些问题? 分离膜的保存对其性能极为重要。主要应防止微生物、水解、冷冻对膜的破坏和膜的收缩变形。微生物的破坏主要发生在醋酸纤维素膜;而水解和冷冻破坏则对任何膜都可能发生。温度、pH值不适当和水中游离氧的存在均会造成膜的水解。冷冻会使膜膨胀而破坏膜的结构。膜的收缩主要发生在湿态保存时的失水。收缩变形使膜孔径大幅度下降,孔径分布不均匀,严重时还会造成膜的破裂。当膜与高浓度溶液接触时,由于膜中水分急剧地向溶液中扩散而失水,也会造成膜的变形收缩。 10.工业上应用的膜组件有哪几种? 工业上应用的膜组件主要有中空纤维式、管式、螺旋卷式、板框式等四种型式。 11.在上述膜组件中装填密度最高的是那种?料液流速最快的是那种? 中空纤维式,管式。 12.什么叫浓差极化?如何消除浓差极化现象?

《现代分离技术》练习题

齐鲁工业大学 17 / 18 学年第二学期研究生期末考试试卷(A卷) 课程名称:现代分离技术得分: 年级:2017级姓名:学号: 问答题: (每题20分,共100分。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理解程度自行独立答题,字数不限,不必长篇大论,脉络清晰就行。若有雷同,将视情节从严扣分。答题完成后,暂不要求打印。) 1、透析、渗析、(正)渗透、反渗透、超滤、微滤、纳滤与普通过滤,辨析之。 2、欲对苦咸水进行淡化,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可以选用哪种(些)分离方法? 3、你在此前的科研工作中,接触过哪些分离方法?请尝试对其中的一种方法予以简介。 4、试谈谈分离科学的重要性及你对学习这门课程的体会。 5、计算题:某溶液含Fe3+ 100mg,用某有机溶剂萃取之,分配比D=99。问用等体积溶剂萃取1次和2次,溶液中剩余的Fe3+量各是多少毫克?若是萃取2次后,将分出的有机层合并,再用等体积的水洗涤1次,有机相中会损失Fe3+多少毫克? 答: 1、①透析: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②渗析:又称透析。一种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操作,利用膜对溶质的选择透过性实现不同性质溶质的分离。即利用半透膜能透过小分子和离子但不能透过胶体粒子的性质从溶胶中除掉作为杂质的小分子或离子的过程。 ③渗透是水分子经半透膜扩散的现象。它由高水分子区域(即低浓度溶液)渗入低水分子区域(即高浓度溶液),直到半透膜内外浓度平衡为止。 ④反渗透又称逆渗透,在膜的两边造成一个压力差,并使其大于渗透压,就会发生溶剂倒流,使浓度较高的溶液进一步浓缩。是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操作,孔径范围在0.0001~0.001 μm之间;(由于分离的溶剂分子往往很小,不能忽略渗透压的作用,故而成为反渗透) ⑤超滤是一种加压膜分离技术,即在一定的压力下,使小分子溶质和溶剂穿过一定孔径的特制的薄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复习要点终.docx

分离: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物理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装置或方法,使各组分分配至不 同的空间区域或者在不同的时间依次分配至同一空间区域的过程。 把混合物中某些组分或各组分彼此分开,或把混合物中各相间彼此分开的过程叫分离(化工词典)。 分离的目的1确认对象物质或准确测定其含量;2获取单一纯物质或某类物质以作它用;3浓缩(富 集)某个或某类物质;4消除干扰,提高分析方法选择性和灵敏度。 分离科学;研究从混合物中分离、纯化或富集某些组分以获得相对纯物质的过程的规律、仪器制造技 术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富集:通过分离,使目标组分在某空间区域的浓度增大。 分离与富集的关系: 富集需要借助分离,即分离与富集是同时实现的。 富集与分离的目的不同,富集只是分离的目的Z-o 浓缩:将溶剂部分分离,使溶质浓度提高的过程。 浓缩与富集的异同: 浓缩吋溶质相互之间不分离; 富集往往伴随着浓缩,因为以富集为目的的分离最终都会设法使溶液体积减小。纯化:通过分离使某 种物质的纯度提高的过程。 根据目标组分在原始溶液屮的相对含量(摩尔分数)的不同进行区分: 方法 被分离组分的摩尔分数 富集 〈0. 1 浓缩 0. 1 —0. 9 纯化 >0.9 分离科学的重要性:1分离是认识物质世界的必经Z 路2分离是各种分析技术的前捉3富集(分离) 延伸了分析方法的检出限4分离科学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5分离科学提高了人类的生活品质 富集倍数=待分离组分的回收率/基体回收率 为什么要研究敞开体系? 因为分离体系往往是敞开体系,女口: 研究多相中的某一相(相与相之间有物质进出); 色谱柱或固相萃取柱的某一小段,如一个理论塔板(段与段,或塔板Z 间有物质进出); 固定相或流动相(两相间冇物质交换); 离子交换树脂表面的保留行为(树脂与淋洗液之间有物质交换)。 相平衡一相变化达到平衡,系统屮各相之间没有物质传递,每相的组成与物质数量不随吋间而变。 分离因子s :两种物质被分离的程度。 回收率R 相差越大,分离效果越好。 设A 为目标组分,B 为共存组分,则A 对B 的分离因子SA,B 为 分离因了既与分离前样品中B 与A 的比例相关,也与分离后二 者的比例相关。 混合爛(ASmix )—将i 种纯组分混合,若各组分间无相互作用,则混合前后体系的爛变称为混合 爛变(混合爛) 分离爛(ASsep )—混合过程的相反过程的爛变。 ASsep =— ASmix (两种过程的始终态对应相反) 绝热体系屮混合后形成均相理想体系: ASmix>0 自发过程; ASsep < 0 非自发过程 回收率R = 实际回收量 Q 欲冋收总量~~e? X 100 % Q A IQ B 00,A / 00,3

现代分离专业技术试题

填空部分: 1、我们测定气相色谱仪灵敏度时,如果用102-白色担体,邻苯二甲酸二壬酯固定液, 此时按两相所处的状态属于(气—液) 色谱;按固定相性质属于(填充柱) 色谱; 按展示方式属于(冲洗) 色谱;按分离过程所依据的物理化学原理属于(分配)色谱。 2、液相色谱分析中常用以低压汞灯为光源,波长固定式的紫外(UV)检测器,它是以 低压汞灯的最强发射线(253.8)nm做为测定波长。 3、根据分离原理的不同,液相色谱可分为(液—液);(液—固);(离子交换);(凝胶)色谱法。 4、固定相分为(液体)和(固体)固定相两大类。固体固定相可分为(吸附剂), (高分子多孔小球),(化学键合)固定相三类。 5、保留值大小反映了(组分)与(固定相)之间作用力的大小,这些作用力包括 (定向力),(诱导力),(色散力),(氢键作用力)等。 6、柱温选择主要取决于样品性质。分析永久性气体,柱温一般控制在(50℃以上); 沸点在300℃以下的物质,柱温往往控制在(150℃以下);沸点300℃以上的物质, 柱温最好能控制在(200℃以下);高分子物质大多分析其裂解产物。若分析多组分 宽沸程样品,则可采用(程序升温);检测器可采用(FID)。 7、在气相色谱分析中,载气钢瓶内贮存气体都有明显的标记,如氮气,瓶外漆(黑色), 用黄色标写“氮”;氢气漆(深绿色),红色标写“氢”。 8、固定液按相对极性可粗分为(五)类,异三十烷是(非极性)固定液,属(0)级; β,β,—氧二丙腈是(强极性)固定液,属(5)级。 9、采用TCD检测器时,要注意先(通载气)后(加桥电流)并且(桥电流)不可过大, 否则易烧损铼钨丝。 10、色谱基本参数测量与计算的关键是(控制色谱操作条件的稳定)。 11、气相色谱中,对硫、磷化合物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检测器是火焰光度检测器(FP D)和硫磷检测器(SPD);

现代分离技术习题(Modern separation technology exercises)

现代分离技术习题(Modern separation technology exercises) 现代分离技术习题(Modern separation technology exercises) The twentieth chapter, HPLC Thinking questions and exercises 1. the mai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PLC and gas chromatography are briefly described. The same point: both high efficiency, high speed, high selectivity chromatography method, both separation and analysis function, can be detected online Difference: Analysis of objects and ranges, selection of mobile phases, operating conditions GC has the advantages of good gasification, good thermal stability and low boiling point, and occupies 20% of the machine. The mobile phase is a limited number of "inert" gas, which only acts as a carrier, and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composition, and operates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HPLC can be made into solution after the dissolution of the sample, high boiling point, high molecular weight, difficult to gasification, ionic stability or unstable compounds, occupy 80% of the machine, the liquid phase for the liquid or a variety of liquid mixture. In addition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分离: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物理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装置或方法,使各组分分配至不同的空间区域或者在不同的时间依次分配至同一空间区域的过程。 富集:通过分离,使目标组分在某空间区域的浓度增大。 浓缩:将溶剂部分分离,使溶质浓度提高的过程。 纯化:通过分离使某种物质的纯度提高的过程 分离科学:研究从混合物中分离、纯化或富集某些组分以获得相对纯物质的过程的规律、仪器制造技术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回收率:0 100Q R Q ?实际回收量回收率=%欲回收总量 富集倍数:富集倍数=待分离组分的回收率/基体回收率 分离因子S :两种物质被分离的程度。回收率R 相差越大,分离效果越好。设A 为目标组分,B 为共存组分,则A 对B 的分离因子S A,B 为,0,0,//A A B A B B A B R Q Q S R Q Q == 氢键:氢原子在分子中与电负性较大的原子X 形成共价键时,还可以吸引另一个电负性较大、且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Y ,形成较弱化学结合。 分配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当某一溶质在互不相容的两种溶剂中达到分配平衡时,该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之比 分配比(D ):某种物质在两相之间各形态总浓度的比值[][]A i org org i A aq i aq i A C D C A ==∑∑ 相比:有机相和水相两相体积之比 直接溶剂萃取:可溶于水的有机分子(如羧酸、醇类、糖)因具有明显疏水性,可以直接从水相萃取到有机相。 间接溶剂萃取:无机离子通过与萃取剂形成疏水化合物后,再被有机相萃取。 协同萃取效应:混合萃取剂同时萃取某一物质时,其分配比显著大于相同浓度下各单一萃取剂分配比之和。 相对保留值:组分2与组分1调整保留值之比:r 21 = t′R2 / t′R1= V′R2 / V′R1 分配系数:在某温度T 时,组分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的浓度之比。即s m c K c = 保留时间(t R ):组分从进样到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死时间(t M ):不与固定相作用的气体(如空气)的保留时间; 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是指离子或带电粒子以毛细管为分离室,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液相分离分析技术。 复合膜:是以微孔膜或超滤膜作支称层,在其表面覆盖以厚度仅为0.1~0.25μm 的致密的均质膜作壁障层构成的分离膜。使得物质的透过量有很大的增加。 泡沫吸附分离:泡沫分离根据表面吸附的原理,利用通气鼓泡在液相中形成的气泡为载体 对液相中的溶质或颗粒进行分离,因此又称泡沫吸附分离。 超分子分离:超分子是两种以上的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缔结而成的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聚集体。利用超分子对不同分子的选择性不同进行的分离为超分子分离。 分子蒸馏:是基于不同物质分子运动的平均自由程的差异而进行的分离。 分子印迹:是合成对某种特定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结合的高分子聚合物的技术。 加速溶剂萃取:ASE 用溶剂从固体或半固体样品中快速提取目标物质;通过高温(50~200OC )和高压(10~20MPa )加快提取速度。 双水相萃取:将两种聚合物水溶液混合时,当聚合物浓度达到一定值,体系会自然分成互不相溶的两相,称为双水相,被萃取物在两个水相之间的分配就是双水相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以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直接从固体(粉末)或液体样品中萃取目标物质的分离方法。 调整保留值:调整保留时间为色谱保留时间与死时间之差,即 ,同理 峰底宽:即色谱峰宽,用来衡量色谱峰宽度的参数,Wb 分离度:两相邻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色谱峰平均底宽之比 二、问答题 罗氏极性参数:对于一种溶剂,可得到3种模型化合物在该溶剂中的相对溶解能He,Hd 和Hn 。它们的和即为此种溶剂的总极性p',即:p' = He + Hd + Hn 溶剂选择性三角形的作用:尽管溶剂种类很多,但可以归于有限的几个选择性组。在同一选择性组中的各种溶剂,都具有非常接近的3个选择性参数,因此在分离过程中都有类似的性能,若要通过选择溶剂改善分离,就要选择不同组的溶剂。

转_现代分离技术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错误!未定义书签。截留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水通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浓差极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配系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萃取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带溶剂: 错误!未定义书签。结晶:. 错误!未定义书签。晶核: . 错误!未定义书签。重结晶: 错误!未定义书签。双水相萃取: 错误!未定义书签。 超临界流体萃取: 错误!未定义书签。 离子交换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膜污染: 错误!未定义书签。凝聚值错误!未定义书签。精馏: . 错误!未定义书签。最小回流比: 错误!未定义书签。 萃取精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共沸精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分离因子: . 错误!未定义书 签。 絮凝: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流过滤称切向流过滤: 错 误!未定义书签。 比移值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简答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简述进行料液予处理的目 的并说明常用的料液预处理 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超临界萃取的特点是什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常用的细胞破碎方法有哪 些....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溶剂萃取中萃取剂的选择 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影响溶剂萃取的因素有哪 些.... 错误!未定义书签。 6.乳化现象是如何发生的生 产中应如何防止乳化现象的 发生如何破乳错误!未定义 书签。 7.说明双水相萃取的原理影 响双水相分配的主要因素有 哪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试给出几种常用的工业起 晶方法并说明维持晶体生长 的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10.晶体质量的指标通常包 括哪些内容生产中如何获得 高质量的晶体产品错误!未 定义书签。 11.选择重结晶适宜溶剂的 原则是什么错误!未定义书 签。 12.离子交换树脂有哪些分 类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13.离子交换树脂的主要性 能指标物理化学性质错误! 未定义书签。 14.离子交换树脂为什么要 再生活化如何再生错误!未 定义书签。 15.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分 离技术的特点及适用范围错 误!未定义书签。 16.简要分析膜污染产生的 原因和防、治方法错误!未 定义书签。 17.简述色谱分离技术的原 理及分类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实例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乙醇沉析法提取柑橘皮中 的果胶错误!未定义书签。 2.头孢菌素C盐分离工 艺剖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名词解释 截留率: 指溶液经超滤处理后被膜截留的溶质量占溶液中该溶质总量的百分率。 水通量: 纯水在一定压力温度℃下试验透过水的速度L/h×img1815 浓差极化: 电极上有电流通过时电极表面附近的反应物或产物浓度变化引起的极化分 配系数: 物质在两种不相混的溶剂中平衡时的浓度比 HLB值: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平衡的定量反映萃取因素 :影响双水相萃取的因素包括聚合物体系无机盐离子体系PH体系温度及细胞温度的影响 带溶剂:

现代分离技术

瞧瞧现代分离技术整理 1、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哪两个分离过程? 平衡分离过程与速率分离过程 2、从不同的角度对分离效率有不同的评价指标 ①分离方法与角度②产品纯度 分离速率,分辨率,浓缩比,纯化程度,回收率。 3、写出5种使用能量媒介与5种使用物质媒介的分离操作。 能量媒介:精馏、萃取精馏、吸收蒸出、再沸蒸出、共沸精馏、结晶 物质媒介:萃取、浸提、吸收、吸附、液液萃取 4、萃取精馏的定义。 1)定义:加入的新组分不与原物系中的组分形成恒沸物,只改变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而其沸点比物系中其它组分的沸点高的分离过程。 2)萃取剂的作用:改变组分的相对挥发度。加入萃取剂与其中一个组分形成正偏差溶液(非理想溶液),与另外一个组分形成理想溶液(负偏差溶液),来改变相对挥发度。 3)萃取精馏塔中对萃取剂的要求: ?不形成恒沸物 ?沸点要高 ?改变相对挥发度 ?不能分层 选择性强 溶解度大 沸点高,挥发度小 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好 适宜的物性 使用安全无毒,对设备不腐蚀,污染小,环境友好,价格低廉,来源丰富 5)萃取精馏塔中回收段的作用: 使溶剂不在塔顶出现,达到回收效果。 如果不设回收段会使塔顶物料中含有高浓度的溶剂。 去除塔顶产品中可能夹带的溶剂,对于某些沸点很高的溶剂可不使用 6)萃取精馏塔塔顶产品不合格能否通过加大回流比的方法来使塔顶产品合格?

不能,因为加大回流比会使塔顶到塔底溶剂的浓度降低,液相流率增加, 将使液相中溶剂浓度xS 下降, 而使被分离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 (a12)S 减小,分离效果变差。 7)精馏段萃取剂浓度的公式推导: 萃取剂的挥发度比所处理物料的挥发度低得多,用量较大,故在塔板上基本维持一固定的浓度值,“恒定浓度”即 假定:a 恒摩尔流;b 精馏段总物料衡算: 萃取剂物料衡算: (A) 设萃取剂S 对被分离组分的相对挥发度为 (B) A=B (C) 8) 提馏段萃取剂浓度的公式推导: 溶剂对被分离组分的相对挥发度一般很小,当β≈0 时,式(C)可简化为: 类似地,提馏段溶剂浓度: 当β≈0 时 qF RD S S L S L S x S ++=≈-≈)1(β 5、 1)共沸精馏的定义: 加入的新组分与被分离系统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分形成最低(最高)共沸物从塔顶(釜)采出。加入的新组分称为共沸剂。 共沸精馏就是在原溶液中添加共沸剂S 使其与溶液中至少一个组分形成最低(最高)共沸物,以增大原组分间相对挥发度的非理想溶液的多元精馏。 1 ,,+=n s n s x x 0 =sD x D L S V +=+sD s s Dx Lx S Vy +=+S D L S Lx y S S -+-= β s s s s s s s s s y y y y x x x x x x y y y x x y y 21212121111++=++=--=βs s s s s x x x x x x x 2211211αα++=221121x x x x s s αα++=i is i x x α∑∑=1)1(,11+-=∴--=s s s s s s s x x y x x y y βββΘ1)1(+-?=-+-s s s x x S D L S Lx ββRD S S L S L S x S +=≈-≈)1(β???? ??-'+-=S S x W L S x 1)1(ββ ) 1()1(S S x D L S x ---=β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