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朱元璋(六):朱元璋的厚黑手段和精明

揭密朱元璋(六):朱元璋的厚黑手段和精明
揭密朱元璋(六):朱元璋的厚黑手段和精明

揭密朱元璋(六):朱元璋的厚黑手段和精明

揭密朱元璋(六):朱元璋的厚黑手段和精明…这个“志意廓然,人莫能测”的农村青年,很快让人们领教了他的精明和老辣。成为“朱公子”之后,朱元璋不断四出征伐,一路飞

黄腾达,很快升任总兵官。虽然战功赫赫,郭子兴手下的其他总兵官却对朱元璋不服不忿。原因当然是他年纪轻,资历浅,窜升太快。每次总兵官集体议事时,因朱元璋位列总兵官之首,所以理所当然坐在第一把交椅上,那些老资格的军官因此大为不惬,在背后飞短流长,说什么朱元璋是靠着“娇客”的身份窜上去的,说什么出生入死不如娶个好老婆。朱元璋以他极高的天分,制做了一个“以术驭人”的典型案例。为

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他叫小兵把会议大厅的椅子撤了,换上长凳。这样在开会时,各人就可以自由挑选自己的坐位。第二天朱元璋有意迟到,进会场一看,诸将果然都老实不客气。那时以右为尊,他们把右手都坐满了,留给他最左面一个位置。朱元璋一句话没说就坐下了。开会了,讨论军事问题,排在右首的人先发言。这些大老粗坑吃半天,也说不出几句有水平的话。最后一个轮到朱元璋,他侃侃而谈,分析得入情入理,大家听了,不得不点头称是,按朱元璋的意思去办了。这样的情景出现几次后,再开会时,大家都自觉把左手的位置给他留出来了。朱元璋的威信就这样逐步树立起来了。

至正十三年冬,朱元璋看到濠州的红巾军首领们只热衷于抢劫财物,没有远大计划,自觉和他们一起混下去没有前途。乃向郭子兴要求,带领二十四名亲信离开濠州,向南方去发展势力。南下的路上,朱元璋的的流氓手段得以牛刀小试。出发不久,他听说定远张家堡有一支三千余人的地主武装,孤军乏粮,在元军与起义军之间左右为难,不知投向哪一方为好。朱元璋亲自前去招降,到了张家堡,巧舌如簧,封官许愿,这支武装的首领大为心动,答应三天后来投朱军。朱元璋大喜,回去等候。不料第二天,又有另一支起义军前去招降这支武装,条件比朱元璋开出的要好,他们变了卦,准备他投。朱元璋一听到消息,当机立断,骑马赶到张家堡外,派人去请首领,说有要事相商。首领一到,朱元璋立刻缴了他的械,派人把他押回朱军,然后又派人到张家堡,说首领又变计,转投朱军。手下不知是计,三千义军放火烧了兵营,跟随而来。首领无法,只好承认了既成事实。就这样,三千地主武装被朱元璋软硬兼施,用欺骗手段招降成功。除了招降成建制的武装,朱元璋一路又大量招集那些被灾荒赶得走投无路的农民,“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岗。”大军向南,一举攻下了滁州,队伍发展到了三万人。不久,郭子兴去世,朱元璋成为这支队伍实际上的领袖,开始了独挡一面的军事生涯。在十五年的战争风云,催使他的权术日趋精熟,心机日益深刻,推动和润滑着他绕过一个个危机,向权力的

顶峰迂回前进。他善于故作姿态,故作宽大来收拢人心。龙凤二年,朱元璋俘虏了陈兆先军三万六千人。朱元璋很欣赏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为了征服军心,朱从俘军中挑出五百名精壮,说要安排给他们特殊任务。这些人不知道朱给他们什么任务,惶惶不安。到了晚上,朱把自己的亲兵撤走,让这五百人做自己的大帐侍卫。自己钻进帐篷,脱下战甲,倒头就睡。这五百人感动不已,从此死心蹋地效忠朱元璋,三万六千俘虏也由此军心安定,很快成了朱军的主力。朱元璋对待自己欣赏的俘虏有时甚至宽大到没有原则的地步。猛将朱亮祖被俘后,朱元璋立刻委以重任。不料几个月后他又叛归元朝。后来在战斗中又一次被朱元璋俘获。朱元璋爱其武勇,再次释放他,命他带大队兵马跟徐达等人去攻打宣城。朱亮祖由此倾心卖力,为朱元璋屡立战功。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朱元璋的宽大仁慈并不是出于天性,而完全是出于理智的计算。朱的本性相当狭隘敏感。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必要的时候能够成为一个高明的演员,把自己的本性深深地掩藏起来。为了寻找生存空隙,朱元璋经常朝三暮四,虚委与蛇。朱元璋的军事生涯,主要是在与周围的汉人武装自相残杀,他不肯为抗元大业做多少贡献,在抗元战争的最关键时刻,他看到形势对汉军不利,竟然两次派人送重礼给元军,准备投降元朝,夹击汉军。元政府大喜,授他以“行省平章”的高官。幸亏此时汉军势力又起,朱元璋这才打消了投降作汉奸

的念头。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也还保持着骑墙态度,并不与元军交恶,给自己留有地步,万一胡运复兴,他又可以倒在蒙古大汗脚下,不失富贵。(吴晗:《朱元璋传》)至于忘恩负义、斩草除根,这些中国权谋家贯用的伎俩,他也运用得十分出色。全靠北面奉韩林儿为主的红巾军抵抗元军,才能让他从容在南方发展。因此,他也一直奉韩林儿的“正朔”,上表称臣。当他实力壮大,韩林儿对他无用之后,他派人用船到北方去接韩林儿,说要迎他来坐天下。船到江心,却被他派人凿沉。从此之后,朱元璋再也不提自己曾经是韩林儿的臣下,连当年立的一些石碑,也因为曾经用了韩林儿的年号,也一律捶毁,文字史料,更是消灭得一干二净。

2 当然,朱元璋取天下,并不仅仅依靠厚黑手段。在群雄逐鹿的过程当中,他表现出的勇气、眼光、魄力、精细也是他人所不能及的。在他的军事生涯中,曾经制造过多个经典战例。朱元璋的突出品质是大局观良好,善于把握时机,有决断能力。朱元璋一生成功,有三个大关节点:一是离开江淮,渡江攻占南京,开辟新的根据地,创造了独立称雄的基础。二是东征西讨,次序正确地分别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三是南略北伐,稳扎稳打地消灭北元。在三个大关节点中又各具体部署了若干战役,无论是通盘计划或具体战役,谁者宜先,谁者宜后,诸者轻,谁者重,朱元璋都能精确地作出计算,作到知己知彼,用力不分,有条不紊,稳操胜券。1360

年,以南京为中心的朱元璋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与两侧的两大政权陈友谅,张士诚接壤,三分江南大势。雄踞长江上游的陈友谅,“跨有长江汉水之间广大土地,疆域广阔,军力强大,东南无二。矜其强大,日寻于长矛大镞之间。”下游的张士诚,“南包杭州、绍兴,北跨通、泰二地”,拥有相当实力。朱元璋中居南京一带,介处于东西两大强敌之间,你死我活之势已显。这时,陈友谅恃强,已做好了进攻朱元璋的准备。对此严重局势,朱元璋进行了审惧的调查研究。先打张士城,还是先打陈友谅,朱元璋的决策集团分歧很大。绝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先打张士诚:“张士诚,富而弱,宜先。”张士诚军战斗力较差,以先弱后强原则,先打张士诚顺理成章。只有刘基一人认为:“友谅踞上游,且名号不正,宜先伐之,陈氏既灭,张氏为囊中物耳。”朱元璋的分析角度与众不同。他在实力之外,更主要地考虑了心理因素。与陈张二人周旋多年,他对二人的脾气性格充分了解。陈友谅是个热血汉子,骄横自大,易于冲动。而张士诚性格内向,进取欲不强。这一差别应该是选择次序的的关键。他对诸将说:“友谅剽悍而轻率,其志骄;士诚狡猾而懦弱,其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如果我们先攻张士城,陈友谅必空国而来,大举进攻我方,使我疲于应敌,事有难为;如果先攻陈友谅,张士诚胆小怕事,必不能出姑苏一步为之援。就是说,我们打陈友谅,没有后顾之忧。且陈徒恃勇力,可以智

取。”于是采纳了刘基的意见,“决计先伐陈氏。”朱元璋的这一战略决策,既显示出他在极其复杂的形势中驾驭战争全局的军事才能,显示了他杰出的分析人揣度人的能力,同时更显示他敢于以弱胜强的大无畏胆略。当时的陈友谅,无论从军事实力还是从战略地位上,都处于绝对优势。而朱的许多将士慑于陈军强盛,惧怕与陈部作战,甚至连主要谋士李善长听到朱元璋要诱使陈友谅速来时,也惊慌失措地问:“方忧寇来,何为诱致之?”朱元璋胸有成竹,用计诱敌深入。陈友谅竟然轻易跳进朱元璋设下的陷阱,使朱在龙湾(渡口名,为南京沿江六渡之一)痛快淋漓地全歼其主力。龙湾战役不但打败了陈友谅,同时震慑了张士诚。此后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几次大战,张士诚始终按兵不动,尤其是鄱阳湖大决战,朱元璋倾国而出,南京几成空城,甚至连朱元璋自己也不无后顾之忧,而张士诚仍龟缩在姑苏城内不敢出援陈友谅。朱元璋先打陈友谅的战略决策,打破了吴、汉建立军事联盟的可能性,从而使自己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军事危机,并最终将他们各个击破。

论朱元璋的廉政思想

社会科学综论 论朱元璋的廉政思想 单卫华 (山东警察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的廉政思想在中国廉政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民为邦本,与民休息;勤谨为政,躬行节俭;倡廉惩贪,严整吏治等三个方面。朱元璋廉政思想的形成,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也带有朱元璋的个人印记。 [关键词]朱元璋;廉政思想;民主邦本;明朝吏治 [基金项目]此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中国廉政文化史?(立项编号:07JDB110)的阶段性成果。[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53(2010)04#0168#02 [作者简介]单卫华(1970#),女,山东成武人,山东警察学院政治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的廉政思想在中国廉政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尽管其反贪倡廉的目的在于维护明王朝的长治久安,确保朱氏天下的万世之基,但是,今天我们深入分析朱元璋的廉政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仍有一定的启示。 一、朱元璋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民为邦本,与民休息 明朝开国君臣继承了儒家学说的民本思想,此可归结为朱元璋廉政思想的发端和目的。朱元璋集团大多数人经历了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深知人民群众的威力,加以开国重臣著名儒士宋濂等的引导,使朱元璋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传统,认为:!民者,国之本也?[1],!凡为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2]至于如何才能安民、爱民?这是朱元璋在建国之初经常与其辅臣刘基、宋濂等探讨的问题。刘基认为生民之道在于施仁政。朱元璋认为对施仁政不能光讲大道理,要把它具体化,真正使老百姓衣食给足,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克己清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允许欺压百姓,巧立名目,鱼肉百姓。由此可见,朱元璋把官吏清廉问题上升到关系民心向背和国之存亡之高度,即如他对辅臣所言,!元季君臣,耽于逸乐,循至沦亡,其失在纵驰?[3],!人皆苦元政,不恤其下也?[4]。所以他强调统治集团只有坚持自身的廉洁,才能有助于缓解民瘼、促进生产恢复,进而确保王朝统治得以永固,避免重蹈元朝灭亡的覆辙。其在位期间,切实贯彻!不尽人之财使人有余财,不尽人之力使人有余力?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百姓负担。据统计,在朱元璋统治的三十一年时间里,他下诏减免赋税和赈济灾民达七十多次。为保证农时,朱元璋还注意!简兴作,节徭役?,[5]在1382年下令:!自今凡有劳民之事,必奏请而后行,毋擅役吾民 也。?[6]在朱元璋推行的一系列安民、惠民措施下,明初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因元末长期战乱造成的!民物凋残?的残破景象大为改观,社会日趋繁荣,吏治也比较清明。正如?明史%循吏传&所说:!自明兴至洪(熙)、宣(德)、正(统)间,民淳俗富,吏易为治。而其时长吏亦多励长者行,以循良见称。? (二)勤谨为政,躬行节俭朱元璋秉承了儒家勤政、寡欲的思想。朱元璋认为,!安危治乱,在于能谨与否耳。?[7]他常与辅臣道:!以朕观之,人君能清心寡欲,勤于政事,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使民安田里, 足衣食,熙熙白皋白皋而不自知,此即神仙也?[8] ;反之,!欲心一生,则奢侈淫佚,无所不至,不旋踵而败亡随之矣?[9]。所以 朱元璋即帝位后,不仅经常告诫各级官吏要兢兢业业,!居安思危,处治思乱?,[10]切忌贪图安逸,苟且职事,而且敢于以身作则。朱元璋说:!朕自即位以来,常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见一星失次,即为忧畅,或度量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 笔记,待旦发遣。?[11] 真可谓废寝忘食。朱元璋的躬行节俭更是皇室群臣效仿的楷模:早在荡平陈友谅时,有地方官员上缴其镂金床,朱元璋!即命毁之?,叱问有司:!弘俭约、戒奢欲,以厌众心,犹恐不足以慰民望,况穷天下之技巧以为一己之奉?!?[12]洪武十年大内宫殿告成,明太祖见规制不侈,不以为陋反以为乐,并进一步劝慰臣工:!须体朕怀,共崇节俭,庶几无悔。?[13]后来,由于明皇城所建靠近秦淮河及钟山山麓,地势低且潮湿大,朱元璋晚年尤以此为苦,但即便是这样他依然拒绝改迁,担心!改建病民?;他甚至在内廷的空地上广植油桐树和漆树,利用每年收获的油、漆作为修葺大内营建的原料,尽可能地减轻百姓的负担。自己所用的座驾,明太祖也大加裁省,改玉制为木制,以铜饰代金饰??诸如此例在?太祖实录&中俯拾皆是,绝不能简单地看作这是朱元璋锱铢必较,而是应该恰如他自己所阐明的:!今富有四海,何求不遂,何欲不得,然检制其心,惟恐骄盈,不可复制?,所以只有!躬行节俭,足以养性;崇尚侈靡,必至丧德?[14]。在朱元璋亲力亲为的号召下,宫府之内一切基本求俭避奢,皇后马氏更是督率宫女早晚针缝女红为业。 (三)倡廉惩贪,严整吏治 朱元璋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惩处贪官污吏最严厉、杀戮贪官污吏最多的时期。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15]的观点,认为!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16],由此他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在洪武年间展开了一系列建廉惩贪的刚猛作为。一方面,治峻法惩贪官。明代前期治吏之严酷,可谓历史上首屈一指。?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体现。?大诰&并不是法律条文和量刑标准,而是一种法外之法,把!法外用刑?合法化。?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刖足、阉割、枭首、族诛、凌迟等三十多种,这都是国家正式律法?大明律&所未载的。同一犯罪,尤其是贪污罪,?大诰&的处罚规定也要比?大明律&大大加重。为了达到警示教育全体臣民的目的,朱元璋还要求!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所在 168 第16卷第4期 工会论坛 V ol.16No.42010年7月 T r ade Unions (T ribune Jul.2010

草根皇帝朱元璋(一)

草根皇帝朱元璋(一) 2课时 ——从农民阶级蜕变成地主阶级 主讲人:王伟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汉明两朝的开国者——刘邦和朱元璋在性格及政治作为上也有极大地相似。他们都出生贫寒;都善于用人,这点尤其体现在战争中;都完成了从农民战争向农民战争的对立面转变;建国后,为巩固自身统治都采取了残酷的措施。 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性格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属于农民战争领袖的共同特性。但由于刘邦和朱元璋所处的时代不同,前者处于封建社会初期,即上升时期;而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病态发展的趋势。所以朱元璋的性格也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一)朱元璋对刘邦的崇拜 明太祖好读史论史,尤其是《汉书》。《明实录·太祖实录》直接记载就多达8次,与臣下讨论汉史的有41次之多。而且,朱元璋读《汉书》的时间很长,从元至正二十一年一直到洪武末年,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从朱元璋对《汉书》的偏爱上,就可以看出他对刘邦的崇拜。 当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见到李善长时,问以定天下之策。李善长回答说:“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刘邦由布衣成为皇帝的事实,对朱也是很大的鼓舞。既然刘邦能成为皇帝,自己有何不能!从此,刘的形象就时时呈现在朱的脑海中。 朱元璋在封大臣汪广洋、刘基时,把他们比作张良;封李善长时,把他比作萧何,“制词比作萧何,褒称甚至。”显然,朱元璋是以刘邦自居。 而朱元璋对刘邦的崇拜影响着他在建国前后的推行的政策和措施,影响着朱元璋的性格。 (二) 刘邦与朱元璋的相似性 在我国封建社会众多的农民起义首领中,最终取得胜利并建立了统一王朝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而他们在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1)出生贫寒 刘邦出生于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巧合的是,朱元璋的祖籍也在沛县。刘邦的父母无名,于是就叫刘太公、刘媪。而刘邦自己的原名叫做刘季,即刘家的第三个儿子,实际上,也是没有名字。而朱元璋的父亲原名朱五四,朱元璋本名朱重八,是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之后才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一种武器)。 在中国古代,姓名是人尊贵的象征。从刘邦和朱元璋及其家人的无名中,我

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

一、明洪武年间的政制建设与朱元璋的主观主义 (1) (一)实行诸五分封,建立皇朝巩固的支柱。洪武一朝,明太祖先后只次分封诸子为 (2) (二)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建立布、按、都三权分立的多头地方行政体制。明.3 (三)罢中书省、废承相,由皇帝直接领导中央各行政部门。其实,由于朱元璋的独断.4 (4)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化军事统帅权。明初沿袭兀制,以发兵权归兵部,统 (5) (五)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创设六科给事中,建立按所辖地区、部门分工的分察制度,.5 (六)建立皇帝私人的侦缉队锦衣卫,加强秘密的政治控制。锦衣卫本为皇帝的一支内.6 (七)整顿内廷侍服系统,禁止后妃、宦官干政。明太祖对于政出宫闲及宦官干政给统.7 二、朱元璋政治蓝图的实质及其非现实主义 (9) 三、正统以后明朝政治的困境: (18) 四、结语 (23) 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 及其对明朝政治的影响 余兴安 一、明洪武年间的政制建设与朱元璋的主观主义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极具转折意义的一年。这年正月,明朝 中央政府中书省的左承相胡惟庸以谋反罪伏诛,并连及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承涂节等人, 是为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党案”飞然而,这一政治事件的真实意义并不在于几个重要政治人

物、以及三万余名与之有关的或者根本就毫无关联的生灵的政治生命与自然生命的终结,而 在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明太祖朱元璋经过长期谋划与酝酿后的政制改革的到来。这一政治制 度变革的推行与完成实质上揭开了中国专制政制史上新的一页,中国传统的专制主义政治制 度至此已臻于登峰造极。 明洪武年间,由明太祖朱元璋设计并推动的、以废除承相制度、更定一六部官制为中心的 政制建设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实行诸五分封,建立皇朝巩固的支柱。洪武一朝,明太祖先后只次分封诸子为 王,除早死的赵王祀、韩王松外,共二十三位亲王,分驻全国各通都大邑、边睡要塞。显 然,从明朝诸王的分布来看,朋朝的藩王已不是如唐宋时只食禄、不临民的享乐王了。明太 祖说得明了:“天子有子,其嫡长者守邦以嗣大统,诸子各有茅土之封,藩屏王室,以安万 姓。”I1]因此,洪武时期,诸王被赋予相当大的权力,他们不单仅有天子一等的冕服车旗邸 等,有少者三千,多者一万九千人的护卫甲士;而且还可以过问地方

《明史研究》总目

《明史研究》总目(1-8辑) [编者按]《明史研究》是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的一份不定期刊物,1991年创刊,到今年已出版8辑。受中国明史学会委托,笔者将8辑目录整理成电子文本,在史学评论网(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f47055902.html,)上发布,以使学界了解本刊已发表的论文情况。 高寿仙 2004年8月31日 第1辑 《明史研究》创刊祝词白寿彝、王毓铨、魏斐德、山根幸夫、田中正俊、鹤见尚弘 户役田述略王毓铨 论明代封建土地关系李文治 明代的寄庄韩大成 明万历《山西丈地简明文册》考释张海瀛 再谈火佃彭超 弘治九年抄录鱼鳞归户号簿考栾成显 明代盐业荡地考察刘淼 朱元璋的佛教政策陈高华 从《圣学心法》看明成祖朱棣的治国理想毛佩琦 读《明武宗实录》条记李洵 论解缙商传 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孙文良 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张显清 明代科举制度述论张德信 明代乡里组织初探王昊 朱元璋与凤阳歌白振亚 明代的乐户张正明 明清俗文化的传播姜士彬 明“靖难之役”与朝鲜朴元熇 晚明的尚武精神陈宝良 读史札记 明初讳元说析辨张和平 附录 明史研究论著索引(1990年度)薛惠引 第2辑 明末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发展谢国桢遗稿

皓首尽瘁史坛垂芳——谢国桢先生传略韦祖辉 《瓜蒂庵书目》与《刚主题跋》——深切怀念谢国桢先生林甘泉怀念谢刚主先生李学勤 文章·风范·长者——怀念谢国桢先生刘重日 忆随刚主师江浙访书商传、任道斌 “三不”见为人——追怀刚主师姜纬堂 谢国桢先生的两首诗雷梦水 回忆谢刚主先生马春怀 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周绍泉 明代前期至中期财政储存研究田培栋 明代漕粮折征的形式及原因鲍彦邦 明末江南乡绅的家庭经济——关于南浔庄氏的家规(日)滨岛敦俊略论仁宣时期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郭厚安 内阁权力与明代政治谭天星 论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王世华 明代谪寓辽东流人研究杨旸、梁德、洪云 傅安西使与明初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万明 明代与中亚诸国的交往沈定平 宋应星的军事思想南炳文 虞胤、韩昭宣起义与傅山何龄修 《大明成化年镇番卫军民屯田图》疏正吴景山 新发现的万历《繁峙县志》研究李裕民 书讯 明史园地中又一奇葩——评张显清著《严嵩传》//张德信 《明史研究专刊》第十期简介鲍龙 学会动态 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曲阜召开 附录 1991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 第3辑 简论明皇朝保护江南重赋区的若干重要政策林金树 明代马户述论李济贤 明中后期对市场贸易的法律管理姜晓萍 龙骨车与农民(日)田中正俊、鹤见尚弘 明朝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方志远 明朝前期学官制度述论战继发 明代的武举制度晁中辰、陈风路 明代的保甲与火甲陈宝良 王守仁与南赣乡约曹国庆

朱元璋的教化思想及意义

朱元璋的教化思想及意义 【摘要】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扭转社会风气,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治国以教化为先”得思想.朱元璋认为,教化应以倡导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各级官吏要言传身教,要积极推动教化活动得展开,并以一系列得制度确保教化政策能够长期得以贯彻落实. 【关键词】朱元璋;教化;礼义道德 礼义道德作为一个带有政治色彩得词语,“教化”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得频率颇高.从语义上讲,“教化”有教育、感化得意思;而从实际意义上讲,“教化”则是指用教育、感化得方法改变人心、风俗,即我们今天所讲得“社会教育明朝(尤其是明初)是中国历史上教化比较成功得一个时期,不管是教化得内容、教化得方式,依然教化得效果,都值得我们关注.而这一切都与明太祖朱元璋得教化思想有着直截了当得关系.能够讲,朱元璋对教化得认识,指导了明初甚至有明一代得教化活动,是明王朝制定教化政策和软化制度得理论基础. 一、教化思想得形成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公布了《正礼仪风俗诏》,实际上宣告了教化活动得全面展开.诏书一方面回忆了教化在历史上所发挥得作用,另一方面,痛陈当时民风之劣,“道理未臻;民不见化,市井乡间,尚然元俗[1]”.表明了教化得必要性.此后,朱元璋又以诏书、训谕等方式,对这一咨询题进行了更全面、具体得论述. 朱元璋认为,教化肇始于三皇五帝时期,“三皇立极,寻民以时,庖厨稼穑,衣服始制,居民舍焉.五帝之教以仁义,只是遵三皇之良规,益未备之时宜”[1].从夏、商、周开始,教化成为政治生活中得一项重要内容,并被长期保留下来.“自周至于汉、唐、宋,增减损益,用乃是国昌.民受时宜,家和永康.”[1]教化在历史上所发挥得作用是显而易见得,不管是夏商周三代,依然汉、唐、宋等,其稳定、繁荣无不与实施教化政策有着一定得关系.“昔圣人以德化天下,则民乐从者众,否从者寡,天下治矣.”[2]朱元璋最推崇得是夏、商、周三代,“三代而上治以心,三代而下治以法.心则道德仁义,其用无穷;法则权谋术数,其用有时而穷,故择术不可不慎也.”[3]他认为,三代是以教化作为治国得要紧手段,刑罚则是次要得、辅助性得.这与后世得法为主,教为辅得治国方式迥然不同.“先王不施赏而民观于善,不施罚而民不为戾,何也?仁义本之也.商变夏,周变商,仁义未尝改.”[4]正因此,朱元璋认为,三代树立了一种模式,是后世得楷模.相反,朱元璋对汉朝得统治评价不高,认为“汉治”不如三代,全然缘故是汉朝对教化重视不够,未能“制礼作乐,复三代之旧”[4].基于如此得认识,朱元璋提出明王朝要效法夏、商、周三代,“治国以教化为先”[5]朱元章对明初社会风气得忧虑和不满也是他重视教化得一个重要缘故.“近世风俗,相承流于僭侈,闾里之民,服食居处与公卿无异,而奴仆贱隶往往肆侈于乡曲,贵贱无等,僭礼败度.”[6]“兵乱以后,人习斗争,鲜知礼义”.[2]朱元璋认为,元朝近百年得统治是导致社会风气恶劣得要紧缘故.一方面,蒙古统治者把本民族得一些落后习俗带到中原,妨碍了汉人.如明初南京“循习元氏旧俗,凡有丧葬,设宴会亲友作乐娱尸,惟较酒肴厚薄,无哀戚之情”[7].另一方面,元朝统治者对传统得纲常礼教不够重视,封建得礼义道德越来越被人们忽视.“自元氏废弃礼教,因循百年,而中国之礼变易几尽.”[7]“先王衣冠礼义之教混为夷狄,上下之间波颓风靡.”[2]到明初,人们得道德观念已极为淡薄.“乡邻亲戚,不相周恤.甚至强凌弱,众暴寡,富吞贫,大失忠厚之道.”[8]这种封建道德得沦丧,往往导致社会秩序得混乱,也不利于封建政权得巩固.朱元璋认为,要改变社会风气,靠法律等强制性手段是无法奏效得,因此他主张:“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改污染之俗”.[2]即通过教育劝化得方式,宣传封建礼义道德,来达到移风易俗得目得. 关于教化得可行性,朱元璋深信不疑.他认为,人有愚贤,但其善恶既非天生得,也可不能一成不变.“民之为恶,犹衣之有积垢,加以浣濯,则能够复洁,污染之民,以善导之,则能够复新矣.”[8]朱元璋强调教育对人得重要,认为通过教育能够使人成材,“马虽至驽,策励能够致远;木

《明史研究》(1-8辑)

《明史研究》总目(1-8辑) 发信站: 我爱南开站(2005年06月13日11:33:42 星期一) [编者按]《明史研究》是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的一份不定期刊物,1991年创刊,到今年已出版8辑。受中国明史学会委托,笔者将8辑目录整理成电子文本,在史学评论网(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f47055902.html,)上发布,以使学界了解本刊已发表的论文情 况。 高寿仙 2004年8月31日 第1辑 《明史研究》创刊祝词白寿彝、王毓铨、魏斐德、山根幸夫、田中正俊、鹤见尚弘户役田述略王毓铨 论明代封建土地关系李文治 明代的寄庄韩大成 明万历《山西丈地简明文册》考释张海瀛 再谈火佃彭超 弘治九年抄录鱼鳞归户号簿考栾成显 明代盐业荡地考察刘淼 朱元璋的佛教政策陈高华 从《圣学心法》看明成祖朱棣的治国理想毛佩琦 读《明武宗实录》条记李洵 论解缙商传 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孙文良 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张显清 明代科举制度述论张德信 明代乡里组织初探王昊 朱元璋与凤阳歌白振亚 明代的乐户张正明 明清俗文化的传播姜士彬 明“靖难之役”与朝鲜朴元熇 晚明的尚武精神陈宝良 读史札记 明初讳元说析辨张和平 附录 明史研究论著索引(1990年度)薛惠引 第2辑 明末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发展谢国桢遗稿

皓首尽瘁史坛垂芳——谢国桢先生传略韦祖辉 《瓜蒂庵书目》与《刚主题跋》——深切怀念谢国桢先生林甘泉怀念谢刚主先生李学勤 文章·风范·长者——怀念谢国桢先生刘重日 忆随刚主师江浙访书商传、任道斌 “三不”见为人——追怀刚主师姜纬堂 谢国桢先生的两首诗雷梦水 回忆谢刚主先生马春怀 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周绍泉 明代前期至中期财政储存研究田培栋 明代漕粮折征的形式及原因鲍彦邦 明末江南乡绅的家庭经济——关于南浔庄氏的家规(日)滨岛敦俊略论仁宣时期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郭厚安 内阁权力与明代政治谭天星 论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王世华 明代谪寓辽东流人研究杨旸、梁德、洪云 傅安西使与明初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万明 明代与中亚诸国的交往沈定平 宋应星的军事思想南炳文 虞胤、韩昭宣起义与傅山何龄修 《大明成化年镇番卫军民屯田图》疏正吴景山 新发现的万历《繁峙县志》研究李裕民 书讯 明史园地中又一奇葩——评张显清著《严嵩传》//张德信 《明史研究专刊》第十期简介鲍龙 学会动态 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曲阜召开 附录 1991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 第3辑 简论明皇朝保护江南重赋区的若干重要政策林金树 明代马户述论李济贤 明中后期对市场贸易的法律管理姜晓萍 龙骨车与农民(日)田中正俊、鹤见尚弘 明朝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方志远 明朝前期学官制度述论战继发 明代的武举制度晁中辰、陈风路 明代的保甲与火甲陈宝良 王守仁与南赣乡约曹国庆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 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的故事在坊间流传甚广,他身上笼罩着重重传奇的迷雾。那你知道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朱元璋出生的传说一本叫做《天潢玉牒》的书是这样讲的:在朱元璋还没出生时,有一天,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麦场坐着,这时候从西北方向来了一个道士,长着长胡子,头戴簪冠,身穿红服,手拿象简。道士坐在麦场中,用象简在手中拨弄白丸。陈氏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东西?”道人回答说:“这是大丹。你若要,给你一粒。”陈氏用手接过大丹,一不留神,竟然情不自禁地把它吞了下去。她吞下大丹后,那个道士却忽然不见了。不久,陈氏就生了一个男孩,就是朱元璋。传说朱元璋出生的时候,自东南飘来一股白气,贯穿房屋,奇特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历经一夜都没有散去。 另一本叫做《龙兴慈记》的书上说:朱元璋诞生时,本来位于路西的二郎神庙竟然搬了家,搬到路东数十步之外靠近河边的地方。于是,他母亲就抱了新生儿到河中洗澡。这时,水中忽然漂来了一方红罗,他母亲就拿这方红罗做了婴儿的襁褓。后来,那漂来红罗的地方就被叫做“红罗障”。这本书上还附会说:朱元璋诞生时,屋上红光烛天,於皇寺(后改称皇觉寺)僧人远远地望见了,都惊疑是发生了火

灾。第二天早晨一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孩子出生了。 很明显,《天潢玉牒》所说的近于荒诞;;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圣人是因神奇受孕而生的说法。《春秋公羊传》里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应。”但是,以今天的理性视角来看,这种种传说和附会都是经不起推敲的。《龙兴慈记》里所说的使人想到朱元璋可能是出生在靠近河边的二郎庙,出生后只能在河水中洗浴。他父母没有布给婴儿做衣裳,只能捡一块恰巧从河里漂过来的红布裹在身上。至于朱元璋出生时是不是“白气贯室”、“红光烛天”,都已无从考证。再者,《龙兴慈记》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已经距离朱元璋出生的天历元年(1328年)有二百二十三年之久了,故事辗转相传,必定离事实越来越显然,为了标榜自己是“君权神授”,增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朝廷肯定是乐于传播这些神化朱元璋的传说的,就是在官方编的权威史书《明太祖实录》中,也记载有朱母神奇受孕、朱元璋出生时满室红光等异闻。现存的《明太祖实录》曾经经过两次重修,其可靠程度也一直令人怀疑。借天道神圣来吓唬百姓,加强权威,正是历代统治者常用的手法,清朝官修的《明史》也记载了一些这样的故事,但是它也只是因循旧说而已。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朱元璋智请刘伯温出山朱元璋当上了起义军的主帅以后,兵多将广,急需找个军师。他听说浙江青田有个刘伯温,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书读得滚瓜烂熟,就几次派人去请他出山。可刘伯温这人有个脾气,凡未经自己看准的事,任你怎么说,他是绝对不干的。所以,对朱元璋的几次盛情邀请,他都谢绝了。

明朝皇帝朱元璋寻根简史

朱元璋为何寻根到句容 在句容盛传一首民谣:“句容蛮,句容蛮,提到句容就胆寒,小小的神仙张邋遢,大大的状元李春芳,阴间皇帝朱洪武,阳间皇帝张祠山。”民谣提及的“朱洪武”即为朱元璋,该市文化部门根据长期民间和历史调查认为,朱元璋的祖籍就在句容。为了证实此事,日前记者来到句容调查走访。 句容有个朱家巷 元、明、清时,句容通德乡朱家巷,是句容市华阳镇戴家边村附近的小自然村,据说这里就是朱元璋的祖籍所在地。 《二十五史》和吴晗的《朱元璋传》上都认为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南京阅江楼关于明代帝王介绍,也说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 有历史记载: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师驻兵太平,“为念先考君曾世为朱巷人,家族俱存,平日每有乡土之念,即访求故乡宗族之所”,于是调兵取句容。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府(南京),句容朱家巷父兄昆弟40余人奔至应天,朱元璋才第一次与故乡朱氏族人叙长幼之礼,行亲睦之道。 1363年,朱元璋遵从旧典,到句容朱家巷“袛谒先垄,焚香告祭”,并立石句容,名《朱氏世德之碑》。在其自撰的碑文中,朱元璋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乡。”根据碑文记载,朱元璋五世祖朱仲八、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3代,生死都在句容,他们的墓也都在朱家巷。

一位多年研究明清历史的吴姓作家告诉记者,元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列为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方”,由于赔纳不起,索性丢弃了房屋田产,元至元26年(1289年)带着12岁的大儿子朱五一和8岁的小儿子朱五四(朱元璋的父亲),迁到了泗州盱眙垦荒,置田置产。 朱元璋句容寻祖坟 因为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曾祖父以上几代均安葬在句容朱家巷,所以在他的祖籍地石狮镇流传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石狮的周贤老人向记者介绍,朱元璋母亲活着的时候,就常对朱元璋说:“咱们家的祖籍在句容朱家巷。”等他做皇帝后,就带着大臣来句容朱家巷寻找祖坟。他们走到一个山岗上,只见一座坟又高又大,便行参拜之礼,随从当即就在山岗上立了座石碑,上刻“皇墓岗”,时间长了,人们把这个地方喊白了,就变成了“王墓岗”。到现在为止,句容还有王墓岗的地名。 事实上,明洪武17年(1384年),朱元璋下令在盱眙杨家墩营建明祖陵,以祭德祖、懿祖,而句容碑墓俱停。明洪武初年以前,句容因是朱元璋祖乡所在而颇受重视,但自从明祖陵建成后,句容便开始遭到冷落。 事隔约150年后,明嘉靖年间,句容作为明太祖祖籍一事被再次提起,受到重视。记者翻阅了清乾隆《句容县志》,发现明嘉靖11年(1532年),时任江西巡抚都御史的句容人王袆上书嘉靖皇帝,说句容乃皇上祖籍,其事载于圣祖碑文中,希望能得到加封。于是嘉靖皇帝便命南京礼部侍郎崔铣、巡抚都御史夏邦谟、巡按御史刘良卿、提学御史冯天御

浅论中国的民本思想

浅论中国的民本思想 【摘要】:本文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对民本思想在中国不同社会状态、不同历史阶段中的运用以及影响做了浅要的论述,也对民本思想在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下的运用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愿景。 【关键词】:民本思想;历史发展;作用及影响;中国特色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及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自国家产生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性质也从原始社会转入阶级社会,表现为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等。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一、民本思想的发展及其在国家统治中的作用 民本思想的开端在商周交替之时,商王在国内施行暴政,使得民不聊生,人心向背,以至于在夏商两方对峙之际许多商朝的官员将士临阵倒戈,共同推翻了商朝的统治,自此,统治机构开始意识到“民”的真实力量,《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夏康之弟劝诫夏康而作的诗歌。意思是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作为统治者要敬民、重民、爱民,认识到民众的力量,自我约束,修善德行。慎重处理民事、国事。可见民本思想已经起源于此,思想界对国家、君、民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认识与探讨。 到了奴隶社会末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探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各诸侯国相继强盛,渐而取代了腐朽的奴隶制社会,而这种取代多是以诸侯之间残酷的兼并战争来

完成的。战争带来了社会的动乱,人心的不安,还带来的是更加残酷的剥削。社会矛盾日益显著,但也因此产生了许许多多希图寻求解决方法的有识之士,因此在思想领域内涌现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景象。当然这繁多的“百家”诸子,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也代表着不同角度对社会发展相关问题的看法及阐述。其中儒家学说最具代表性,在后世产生的影响亦最为广泛,更为重要的是,从秦汉之始到明清之末,儒家思想被作为官方思想一直存在于甚至统治着人民的思想意识,它的发展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民本思想的发展状况。 贾谊根据黄老思想的指导,结合儒家思想,提出了“夫民者,万世之本,不可欺”,“至古而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贾谊《新书·大政》)其“民本”于国的重要性,从而使黄老思想对于儒家思想的重新组合起到了积极作用。董仲舒进而提出了“独尊儒学,罢斥百家”的理论思想建设,使原来的儒学“杂揉了战国以来阴阳五行和黄老刑名等各家学说,在孔子名义下统一起来。”(《中国文学史》1册,中科院中国文学史编写组)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以仁爱,恤民为治国施政的重心,以“三纲五常”作为永恒不变的道德原则来宣扬,开创了封建帝王在位统治长达52年之久的先河,而经改造后较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更被后来的封建朝代推崇和运用。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漫长而缓慢发展的,民本思想始终是被动地随时代的发展而具有一定的起伏和周期性,而这种起伏和周期性除了统治者的主观意志表现外,还客观地反映在历史时期的战乱和安定之中。 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来看。多年的频繁战争,割据称雄的各大军阀集团,为其军事力量的积蓄和扩张,多不能顾及民的死活,其结果都不能有较长时的统治时代。就是欲有心安民,轻赋薄徭,也无历史条件实施政策。到了隋朝,隋文帝虽能节俭治国,也想到民的安定,民心所得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根本,为此作了很大努力,但有限的在位时间,不能使民本政策长治久安。而唐太宗李世民告诫儿子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此将重民视为治国的根本大计,并贯彻到施政中去,让利于民,使民能安心乐业,社会迅速繁荣起来,国家也因此强盛并雄居为世界强国之列。“贞观之治”时,达到了“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的盛世景况。到开元时,“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校量”。其以民为

朱元璋的治国思想及其影响

朱元璋的治国思想及其影响 摘要:在中国历代开国之君中,朱元璋是位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寒微,亦无多少文化修养,且曾因生计所迫而入沙门。元末,社会大乱,群豪并起,他因图“自全”而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然而朱元璋竟在十余年时间里,力挫群雄,赶跑元顺帝,成就了一代帝王之业,创建了明王朝。朱元璋同时也是一位政绩显著的封建帝王。其对安邦定国的思考与实践,构成了他的社会控制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法治思想、民本思想、教化思想以及社会和谐思想。他着重从宏观上缓解社会矛盾,避免矛盾积聚的治安思路至今仍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关键词:朱元璋治国思想滥杀社会控制教化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但同时也最具有争议的帝王之一,朱元璋的许多治国之策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对其最为重要的几项政策进行分析。 一、重视民生 朱元璋起自社会底层,又亲身经历了元末战乱,对民间疾苦有深切体验,对元亡教训亦有清醒认识,故在争夺天下以至创建、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始终把“安民”、“恤民”作为重要策略思想。他在战争期间奉行“克城以武,戡乱以仁”的原则,以严明的纪律约束部队。每逢征战,他总要明令禁绝滥杀,勿贪子女玉帛。即使对元廷宗戚,他也不许将士妄杀。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徐达率军北伐。行前,朱元璋谕曰:“元祖宗功德在人,其子孙罔恤民德,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恶,民复何辜?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诸将克城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咸俾保全,庶几上答天心,以副朕伐罪恶安民之意”。他统率的诸将领,亦多能注意这一点,如胡大海就曾说:“吾武人不知书,唯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正由于注重“安民”、“恤民”,朱元璋及其领导下的部队才能得到比较广泛的拥护,尤其得到地方士绅的支持,“人心日附”,势力迅速壮大。这乃是他在十余年时间里即能成就帝业的重要原因之一。称帝之后,朱元璋在治国方面依然秉承了之一思想。 具体来看,朱元璋的“重民”“安民”、“恤民”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施仁政 朱元璋认为“以仁义定天下,虽迟而长久”,舍弃仁义就无以治国。他说“仁义者养民之膏粮也,刑罚者惩民之药石也”、“为政者若舍仁义而专务刑罚,是以药石毒民,非善治也”。大明建初,朱元璋告诫诸将:“天下新定,百姓财力俱困,如鸟初飞,木初植,勿拔其羽,勿撼其根”。并说“人莫不好生恶死,当省刑罚、息干戈以保之;莫不厌贫喜富,当重农时,薄赋敛以厚之;莫不好佚恶劳,当简兴作、节徭役以安之”。对背仁政而行的贪官污吏及豪强不法行为,朱元璋力主重典惩治,着力打击官吏贪赃和豪强作恶。 (2)藏富于民 朱元璋极为关注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一是鼓励垦荒。他颁布了许多鼓励垦荒的法令条文,并用免租的方式来吸引人们进行垦荒,规定“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田地,

朱元璋: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

朱元璋: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王亚南说,中国的二十四史,可谓贪污史,此言不虚。老百姓对贪官污吏充斥着仇恨,只要谁反贪官,谁的人气就特旺。所以,今天,仍有不少人推崇朱元璋式反腐。如果我说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很多人可能不相信,甚至会有人打抱不平,因为朱元璋至少看起来是对腐败痛下杀手的。的确,鲜有人把朱元璋看成糟糕的皇帝,更不要说最糟糕的皇帝。要说最糟糕的皇帝(或君王),也该在桀、纣、秦二世、隋炀帝及朱元璋那些不肖子孙皇帝中遴选,何至于轮到朱元璋? 的确,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对腐败表现得最为痛恨的皇帝。之所以说是表现,是因为我们无法窥知其内心,而只能通过其反腐手段来猜测。朱元璋的反腐手段极其严酷和残忍,用流行的话说,可谓“零容忍”。贪污60两白银,就要枭首示众。甚至,剥掉贪官的人皮,在人皮内填装草料,以警示现任官员。不可否认,明朝的反腐手段是最为严厉的,但是,明朝却是最为腐败的王朝。这是对朱元璋的莫大嘲讽。同时,这也意味着,即便对非法、丑恶现象零容忍,但如果方法不当,也无法使其消失,甚至还会使其蔓延、扩大,千里之堤亦不免毁于蚁穴。 为何至此?因为朱元璋带头破坏了中国本来就极其稀薄的法治因素,致使明王朝的反腐是用一种只听令于具体权威(如皇帝)而不受法律约束的权力去反对另一种不受法律约束的权力,这种反腐手段是彻底的人治。它必然导致这样的政治格局:反腐者最有权力;进而,反腐

者最腐败,比其他腐败者还腐败,并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腐败不可遏制,社会动乱、崩溃。 归结起来,朱元璋有几大不可饶恕之罪状。 第一,开创特务政治。从朱元璋开始,特务活动机构化、制度化,形成特务政治,从而导致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特务化、黑社会化和恐怖主义化。 在明朝之前,中国政治中就有特务行为。例如,被视为明君贤主的唐太宗就用特务来监视下属的举动,但唐太宗的这种做法是隐蔽的、零星的。更重要的是,它是非机构化、非制度化的。但是,朱元璋将特务活动制度化、机构化、公开化了,利用东厂、西厂、锦衣卫、内行厂之类的特务机构来反腐,甚至处理政务,介入经济活动,对社会进行全面布控和渗透。 特务政治有几个特点。首先,一般地看,特务政治最重要的特点不是它具有暴力性(军队、警察的行为也有暴力性),而是其暴力不受国家常规法律的制约。其次,特务政治的运作没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并不是说特务机构干的都是坏事,特务机构也会选择性地杀一些贪官,做一些好事,但由于其权力不受法律约束,导致其运作没有稳定性和持续性,进而导致滥用权力和腐败。其三,因为特务机构不受法律制约,导致其行为没有边界,进而不可预期。当然,这种不可预期也不是说特务政治完全没有内部的程序,而是说它不遵循国家常规法律所颁行的程序,从而导致其行为没有边界,人们不知道它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对哪些人采取暴力措施,进而不可预期,这种不可预期又造成

湖北省黄冈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元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湖北省黄冈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元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说:“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而共和行政焉”。司马迁在此沿用了西周史官这一段纪年,并以公元前841年作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的开端。材料主要说明() A. 司马迁所依据的是第一手史料 B. 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 C. 周召共和开启了共和制的开端 D. 贵族干预政治表明分封制崩溃 2.下图为汉代推行的一项政策“推恩令”示意图,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A. 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根源 B. 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 C. 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目的具有背离性 D. 推恩令体现出了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 3.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是() A. 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 B. 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 C. 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 D. 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 4.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诏书中说:“汉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前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竞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禄。其怀材抱道者,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出。风俗之弊,一至于此。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材料表明朱元璋() A. 深刻认识到了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弊端 B. 客观上传承与强化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 C. 真正以经世致用的思想确立人才选拔方式 D. 对科举制度考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变革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模拟调研考试历史【含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模拟调研考试历 史 一、选择题 1. 周初,武王把最得力的辅臣召公、尚父周公等分封在王畿四周及戎夷附近的边境地区,让他们在封国内建军守土,让这些封国的军队抵御异族的侵扰。从边境到镐京王畿之间,四周封国数百,形成多重封国屏障。这表明西周实施分封制是 A. 奖赏开国功臣的客观要求 B. 藩屏王室的政治需要 C. 效法殷商分而治之的必然 D. 社会生产状况的反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武王建立屏障的目的是“在封国内建军守土”“抵御异族的侵扰”、“形成多重封国屏障”,这表明西周实施分封制是为了藩屏王室的政治需要,故本题选B项;从材料来看,分封制有奖赏开国功臣的信息,但是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项;股商在统治上是分而治之,但是从本材料的信息来看,不明确,故排除C项;材料是从政治上分析分封制的实施的目的和效果,不能说其是社会生产状况的反映,故排除D项。故选B。 2. 某学者指出,孔子对政治的基本定义是“政者,正也”,其道德要求主要是针对执政者或准备从政者提出的,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示教垂范,反对“不教而杀”的虐民暴政。这揭示出孔子 A. 追求理想的政治模式 B. 首先提出了民本思想 C. 致力于维护贵族政治 D. 专注于培养贵族子弟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孔子政治上的道德要求主要是针对执政者或准备从政者提出的,强调统治者要以德修身、以德治民,揭示出他追求理想的政治模式,故A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出孔子强调民本思想,但不能说明是他首先提出民本思想,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无法判断是否维护贵族政治,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孔子政治上的道德要求是针对统治者,不能说明孔子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也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3. 汉武帝颁布的“告缗令”中规定:“禁止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家属占有土地和奴婢,敢于违抗法令的,即没收其全部财产。”这一规定旨在

关于皇帝朱元璋的野史趣闻

关于皇帝朱元璋的野史趣闻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关于皇帝朱元璋的野史趣闻》的内容,具体内容:朱元璋也就是太祖高皇帝,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帝王,那么关于朱元璋的野史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收集整理的朱元璋的野史,希望对你有帮助!朱元璋的野史朱元璋野史中有一个比较著名... 朱元璋也就是太祖高皇帝,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帝王,那么关于朱元璋的野史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收集整理的朱元璋的野史,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元璋的野史 朱元璋野史中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故事说的是他和常遇春之间的事情。朱元璋有个大臣叫做常遇春,常遇春结婚多年,妻子却没有生下一男半女,朱元璋非常的同情常遇春没有子嗣,于是从自己的宫中挑出了两个面容姣好的宫女赏赐给了常遇春,常遇春十分感谢朱元璋,于是将两个宫女都带回了家,但是常遇春的原配夫人却非常的彪悍,对朱元璋赏赐的这两个宫女严加看管,生怕这两个宫女和常遇春走近了,常遇春也是个怕内的主,自己也不敢多看两个宫女一眼。 一次常遇春的夫人出门,这两个宫女终于找到机会接近常遇春,一个宫女给常遇春洗脸的时候,常遇春看到这个宫女的手,于是就说了一声:"你的手好白。"这么无意的一句赞美也不知道怎么就传到了常遇春的原配耳朵里,第二天常遇春就收到一个礼物,拆开一看发现竟然是那宫女的手。后来这事情被朱元璋知道了,于是他就派人杀掉了常遇春的夫人,并且将她剁成肉,做成菜给不知情的常遇春吃下,常遇春最后才晓得那是自己夫

人的肉,后怕的他便得了癫痫的毛病,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朱元璋有多暴力。 朱元璋与沈万三的故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沈万三是元末时期的商人,在历史记载中,朱元璋与沈万三唯一的联系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嫉妒沈万三的财富,一举将其全家流放到了云南。但是朱元璋与沈万三的关系,真的只是这样的吗? 朱元璋将沈万三流放的这个消息,最早的记载是在《明史》里面,但是这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因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登基为帝的时间是在1368年,而根据莫旦的《吴江志》改编的《吴江县志》中则显示,早在1356年张士诚占据吴会的时候,沈万三就已经死了,如果是这么算下来的话,朱元璋成为皇帝的时候,沈万三就已经死了至少十二年了,所以沈万三被朱元璋流放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两个人应该是从未见过面才对。关于朱元璋与沈万三的关系还有一个传说。就是朱元璋曾经逼迫沈万三出资建立南京城,最后因为沈万三要替皇帝犒赏三军惹怒皇帝。按照这种说法,沈万三最少也要在南京住上一段时间,但是在他的亲侄子沈汉杰的墓中,这个结论被推翻了,因为上面很明确的表示,沈万三从来没有在南京住过。 这也让人不由得怀疑,朱元璋真的让沈万三修建过南京城吗?沈万三真的提出过要犒劳三军吗?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如今已经没有准确的定论,换句话来说,朱元璋与沈万三到底有没有见过面,现在都是一个未知数。

朱元璋管理思想

朱元璋的管理思想 摘要:在中国历代开国之君中,朱元璋是位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寒微,亦无多少文化修养,且曾因生计所迫而入沙门。元末,社会大乱,群豪并起,他因图“自全”而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然而朱元璋竟在十余年时间里,力挫群雄,赶跑元顺帝,成就了一代帝王之业,创建了明王朝。朱元璋同时也是一位政绩显著的封建帝王。其对安邦定国的思考与实践,构成了他的社会控制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法治思想、民本思想、教化思想以及社会和谐思想。他着重从宏观上缓解社会矛盾,避免矛盾积聚。 关键词:朱元璋治国思想滥杀社会控制教化改制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但同时也最具有争议的帝王之一,朱元璋的许多治国之策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重视民生 朱元璋起自社会底层,又亲身经历了元末战乱,对民间疾苦有深切体验,对元亡教训亦有清醒认识,故在争夺天下以至创建、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始终把“安民”、“恤民”作为重要策略思想。他在战争期间奉行“克城以武,戡乱以仁”的原则,以严明的纪律约束部队。每逢征战,他总要明令禁绝滥杀,勿贪子女玉帛。即使对元廷宗戚,他也不许将士妄杀。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徐达率军北伐。行前,朱元璋谕曰:“元祖宗功德在人,其子孙罔恤民德,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恶,民复何辜?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诸将克城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咸俾保全,庶几上答天心,以副朕伐罪恶安民之意”。他统率的诸将领,亦多能注意这一点,如胡大海就曾说:“吾武人不知书,唯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正由于注重“安民”、“恤民”,朱元璋及其领导下的部队才能得到比较广泛的拥护,尤其得到地方士绅的支持,“人心日附”,势力迅速壮大。这乃是他在十余年时间里即能成就帝业的重要原因之一。称帝之后,朱元璋在治国方面依然秉承了之一思想。 具体来看,朱元璋的“重民”“安民”、“恤民”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施民政 朱元璋认为“以仁义定天下,虽迟而长久”,舍弃仁义就无以治国。他说“仁义者养民之膏粮也,刑罚者惩民之药石也”、“为政者若舍仁义而专务刑罚,是以药石毒民,非善治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