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学复习重点总结

煤化学复习重点总结
煤化学复习重点总结

第二章煤的生成

一、腐植煤的成煤作用过程

1、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为煤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演变过程,此过程称为成煤作用。成煤作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

(1)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残骸在泥炭沼泽中,经过生物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演变成泥炭的过程。

(2)煤化作用:泥炭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作用下变化为煤的过程。

2、煤化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在温度和压力影响下,泥炭进一步变为褐煤(成岩作用),再由褐煤变为烟煤和无烟煤(变质作用)。褐煤影响煤变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和时间。

第三章煤岩学

一、煤岩学研究方法分为宏观研究法和微观研究法。

宏观方法:肉眼或放大镜观察;

微观方法:用显微镜研究;

二、煤的显微组分,按其成因和工艺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镜质组、壳质组、惰性组三大类,研究煤结构时一般采用镜质组作为研究对象。

第四章煤的结构

一、煤的结构包括大分子结构和物理空间结构。

1、煤大分子结构:多个相似的“基本结构单元”通过桥键连接而成的,这种基本结构单元分为分规则和不规则两部分。

(1)规则部分由几个或十几个苯环、脂环、氢化芳香环及杂环(含氮、氧、硫等元素)缩聚而成,称为基本结构单元的核或芳香核。

(2)不规则部分是连接在核周围的烷基侧链和各种官能团(含氧、硫、氮官能团);

含氧官能团:羟基、羧基、羰基、甲氧基、醚键;

含硫官能团:硫醇、硫醚、二硫醚、硫醌、杂环醚;

含氮官能团:六元杂环、吡啶环、喹啉环;

2、煤结构模型的分为化学结构模型和物理结构模型。

化学结构模型:Fuchs Given、Wiser、本田、Shinn结构模型等;

物理结构模型:Hirsch模型、交联模型、两相模型、单相模型;

二、煤大分子结构的现代概念

1、煤是三维空间高度交联的非晶质的高分子缩聚物;

2、结构单元的核心是缩合芳香核;

3、结构单元的周边有不规则部分;

4、结构单元之间由桥键连接;

5、氧、氮、硫的存在形式;

6、低分子化合物;

7、煤化程度对煤结构的影响

第五章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一、煤是由无机组分和有机组分组成。

1、工业分析:在规定条件下,将煤的组成区分为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四种组分的测定方法。除了水分以外,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都是煤中的原始组分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产物。理论上,灰分来源于煤中的矿物质;挥发分和固定碳来源于煤中的有机质。

2、元素分析:为指导煤综合利用和进行煤质分析

二、水分的存在形态可分为:游离水和化合水。

1、游离水:煤中呈物理态结合的水。它又可细分为:内在水分和外在水分。

(1)外在水分:在常温下易于失去的游离水,以机械方式吸附在煤粒的外表面和较大毛细孔隙内(直径大于10-5cm)。

(2)内在水分:在常温下不易失去的游离水,以物理化学(即吸附或凝聚)方式存在于较小毛细孔隙

中(直径小于10-5cm)。

煤的全水分等于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的质量之和。

2、化合水:煤中所含结晶水和热解水。

3、煤的内在水分与煤化程度的关系:随煤化程度提高,煤内表面积和含氧官能团均呈下降趋势,其内在水分也下降。到中等阶段,没在水分最低,再到无烟煤阶段,由于煤的内表面积有所增大,因而内在水分略有提高。

煤灰分中矿物质的来源

三、煤灰分中矿物质的来源:原生矿物质、次生矿物质(其存在形态决定煤的可选性)、外来矿物质

四、煤的挥发分(V)和固定碳(FC)

1、由有机质热解形成并呈气态析出的化合物称为挥发物,该挥发物占煤样质量的百分数称为挥发分。

2、以固体形式残留下来的有机质占煤样质量的百分数称为固定碳。

3、腐植煤的挥发分低于腐泥煤的原因:由于他们成煤原始物质和结构的不同造成的。

腐植煤:稠环芳香族物质受热不易分解;腐泥煤:脂肪族受热易裂解为小分子化合物成为挥发分。因此,腐植煤挥发分低于腐泥煤。

五、煤质分析的基准及相互换算

1、基准:空气干燥基(ad):M+A+V+FC=100%

干燥基(d):A+V+FC=100%

干燥无灰基(daf):V+FC=100%

例1:已知某煤样Mad = 2.00%, Vad = 25.00%, Vdaf = 29.44%,求:

Ad 。

例2:已知某煤样Mad = 3.0%, Aad = 11.0%, Vad = 24.0%, 求:

FCad、FCd和FCdaf 。

第六章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

一、煤的密度分为真密度、视密度和堆积密度三类。

二、煤的机械性质有硬度、脆度、可磨性、弹性和塑性等。

煤的弹性和塑性:从能量角度看,塑性是将压缩的能量吸收起来,使颗粒靠紧;弹性是把能量暂时储存起来,当外力消失后又释放出来。因此,塑性与弹性相反,塑性越大,成型越容易。

三、煤的热性质:比热、导热性、热稳定性

热稳定性:块煤在高温汽化或燃烧过程中对热的稳定程度,即块煤在高温下保持原来粒度的能力。

四、煤的光学性质主要有可见光照射下的反射率、折射率和透光率

五、煤的润湿性:是煤吸附液体的一种能力。

第七章煤的化学性质

一、煤的氧化过程可分为表面氧化、轻度氧化、中度氧化、深度氧化和完全氧化。

二、影响煤风化和自燃的因素:

(1 )成因类型和煤化程度:腐泥煤较难风化和自燃,腐植煤则比较容易风化和自燃,腐植煤随煤化程度加深,着火点升高,风化和自燃的趋势下降。各种煤中以年轻褐煤最易风化和自燃。

(2 )煤岩类型:包含在煤体中的煤岩成分有:丝煤、暗煤、亮煤和镜煤等四种成分。煤岩类型的氧化活性一般按下面的次序递减:镜煤> 亮煤> 暗煤> 丝炭。但丝炭有较大的内表面积,低温下能吸附更多的氧,丝炭内又常夹杂着黄铁矿,故能放出较多热量从而促进周围煤和自身的氧化。所以,煤中含有亮煤、镜煤和丝煤时,煤的自燃性最强;而煤中含有暗煤量多时,煤的自燃性弱。

(3 )黄铁矿含量:黄铁矿含量高,能促进氧化和自燃。原因:黄铁矿氧化成为三氧化二铁及三氧化硫时能放出热量,在有水分参加的情况下,可以形成硫酸,它是很强的氧化剂,更加速煤的氧化,促进煤的自燃。

(4 )散热与通风条件:大量煤堆积,热量不易散失,自然堆放时,煤堆比较疏松,与空气接触面大,容易引起自燃。

三、煤的磺化

1、定义:是煤与浓硫酸或发烟硫酸作用发生的反应,反应结果把-SO3H引入到煤的缩合芳香环和侧链上,生成磺化煤。

2、磺化煤的用途

磺化煤是一种制备简单、价格低廉、原料广泛的阳离子交换剂。其主要用途有:

(1)软水剂:磺化煤有较大的交换钙镁离子的能力。所以它是很好的软水剂,用于处理硬水,可作为锅炉水软化剂,除去Ca2+和Mg2+;

(2)有机反应催化剂,用于烯酮反应、烷基化或脱烷基反应、酯化反应和水解反应等;

(3)污水处理:磺化煤是良好的吸附剂,可回收污水中的稀有金属(如Ni、Ga、Li等)和有机酸(如甲酸、苯酚)也可用于制造纯水和糖浆。还可以作为钻井泥浆添加剂;淀粉水解剂和环氧化合物的聚合剂。

第八章煤的工艺性质

一、煤的发热量的定义:单位重量的煤完全燃烧后释放出的热量

二、煤在氧弹中燃烧与在大气中燃烧的区别

煤在氧弹中燃烧时氧弹中的气氛是高压纯氧,在这一特殊条件下,煤的燃烧产生了在空气中燃烧所不能产生的热化学反应。

(1)煤中的氮:(包括氧弹中原有的少量空气中的氮)在空气中燃烧,氮成为游离氮逸出,而在氧弹中燃烧,由于氧弹内高温高压的作用,氮生成NO2、N2O5等高价氮氧化物,这些高价氮氧化物与水作用生成稀硝酸。这一过程放热。显然,煤在氧弹中燃烧时放出较多热量。

(2)煤中的硫: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SO2逸出,在氧弹中高压氧气作用下,SO2与水生成稀硫酸,由SO2生成稀硫酸和稀硫酸溶于水都是放热反应。煤在氧弹中燃烧时放出较多热量。

(3)水:煤中的吸附水以及煤中的氢在大气中燃烧的生成的水以蒸汽形式排放到大气中,在氧弹高压下,水蒸汽凝结成液体,水蒸汽凝结成液体是放热反应。可见,由于水的存在形式不同,使得煤在氧弹中燃烧后释放出来的热量大于在大气中燃烧所释放出的热量。

(4)煤在氧弹中燃烧是恒容燃烧,在大气中是恒压燃烧。在恒压条件下燃烧时因为气体体积增大向环境做功,从而使释放的热量减少。在氧弹中燃烧则不存在向环境做功的问题,释放的热量就大。

三、发热量的校正

因为弹筒发热量的测定是在恒定容积(即弹筒的容积)下进行的,由此换算出来的发热量称为恒容发热量

1、对N、S特殊热效应的校正––恒容高位发热量:从弹筒发热量中扣除稀硫酸和稀硝酸生成热,称为恒容高位发热量,简称高位发热量

2、对水不同状态热效应的校正––恒容低位发热量:煤的恒容高位发热量把水作为液态存在,而煤在工业锅炉中燃烧时呈气态蒸发,因此由恒容高位发热量中扣除水(煤中的吸附水和氢燃烧生成的水)的汽化热,得到的就是恒容低位发热量,简称低位发热量

四、热解、成焦

1、粘结性烟煤热解过程

有粘结性的烟煤热解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干燥脱析阶段(室温~300℃)

(2)胶质体的生成和固化阶段(300~550℃)

(3)半焦转化为焦炭的阶段(550 ~1050 ℃)

2、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的测定方法

测定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的方法很多,其测定方法可归纳以下三类:

(1) 根据胶质体的数量和性质:如胶质层厚度、基氏理性计法、奥亚氏膨胀计法。

(2) 根据焦块外形:如自由膨胀序数、葛金焦型、坩埚粘结特征、焦渣转鼓指数,

(3) 测定煤胶质体粘结惰性物质的能力,以焦炭强度表示煤结焦性,如罗加指数法、粘结指数、混砂法。

3、煤的粘结和成焦机理

(1)粘结机理:胶质体是煤粒间进行粘结的基础。

在热解时,煤分子结构上的氢发生了再分配,生成呈胶体状态的胶质体。当胶质体的分解速度超过了生成速度,则胶质体的流动性下降,最后固化成半焦。

(2)成焦机理:胶质体固化形成半焦后继续升高温度,半焦发生裂解产生自由基,自由基相互缩聚而稳定化,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缩聚反应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焦炭。

4、粘结过程:具有粘结性的煤在高温热解时,从煤粉分解开始,经过胶质状态到生成半焦的过程称为粘结过程。

结焦过程:而从煤粉开始分解到最后形成焦块的整个过程称为结焦过程。

5、胶质体的性质:

1)热稳定性:胶质体的热稳定性用煤热解时开始软化的温度与胶质体开始固化的温度差表示。温度差大,粘结性好。

2)透气性:煤热解的气体物质从胶质体中析出的难易程度。透气性对煤的粘结影响较大,透气性差,粘结性好;反之,透气性好,不易粘结。

3)流动性:反映了胶质体液相数量多少和粘度的大小。胶质体的流动性差,粘结性差。

4)膨胀性:膨胀压力大,粘结性好,但膨胀压力过大,将对炭化设备产生危害。

现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现代汉语》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5X4’) 1.现代汉语:广义:普通话和方言 狭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2.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为语法规范。 3.汉字: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书写符号系统,它记录语言,并依 附于语言而存在,辅助语言进行交际。 4.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它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5.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最自然的语音单位。 6.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汇成分(语素、词和固定短语) 的总汇。 7.义素:是构成义位的最小意义单位,是分解义位得到的比义位低一级的语义单位。 8.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 9.语法单位:是构成语法格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10.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 二、选择题(20x2’) 义素、主谓句、短语类型、词语类型……如:“干劲足”(主谓短语) 三、简答题(4x7’) 1.简要说明声母的分类。 (1)按发音部位分:双唇音、唇齿音、舌尖中音、舌根音、舌面音、舌尖后音 (2)按发音方法分: ①阻碍的方式分: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 ②从声带是否颤动分:清音、浊音 ③从气流的强弱分:送气音、不送气音 2.简要说明韵母的分类。 (1)按结构分: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2)按四呼分:开口呼韵母、齐齿呼韵母、合口呼韵母、撮口呼韵母 (3)按韵尾分:开尾韵母、元音尾韵母、鼻音尾韵母 3.简要说明语素和词的关系。 语素和词都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区别在于功能上的差异: (1)语素是用于构词的,而词是用于造句的,二者不是同一个层级的关系。语素分成词语素和非词语素。 (2)成词语素:可以单独构成词的语素。如:单音节语素(草)、多音节语素(咖啡)(3)非词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和别的语素结合起来构成词的语素。如:“学习” 中的“习”属于非词语素。 4.简要说明语素的分类。 (1)按语音形式分: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 (2)按组词能力分,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 (3)按组合所处的位置,语素可分为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4)按是否有词汇意义,语素可分为实语素与虚语素 5.基本词汇有哪些特点? (1)有相对稳定的表现形式(读音、书写)

人力资源管理重点总结归纳

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题4个(20分)案例分析3个(60分) 第一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人力资源概念:人力资源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2人力资本概念: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具有劳动能力(现实或潜在)的人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知识、技能、经验、体质与健康)所表示的资本,是需要通过投资才能够获得的。 3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4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组织战略为导向,根据组织战略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与管理措施,以推动组织战略实现的过程。 5人力资源的性质:人力资源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即能动性、时效性、增值性、社会性、可变性和可开发性。 6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员工招聘、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以及员工关系等。 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理解(案例分析)需求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等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意义。

需求层次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因素 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撤销 第三章(自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基础 1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1)专业知识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掌握与人 力资源管理所承担的各类职能活动有关的知识,具备设计和制定各种人力资源制度、方案及政策的能力。(2)业务知识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了解本企业所从事的行业、熟悉本企业所开展的业务。(3)实施能力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具备推行和实施各种人力资源制度及方案的能力。(4)思想素质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品质。 2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同责任主要体现在三个对应关系上:第一个是制度制定与制度执行的关系;第二个是监控审核与执行申报的关系;第三个是需求提出和服务提供的关系。 3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角色:主要有四种:战略伙伴、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变革推动者。戴夫?乌里奇在2005年对上述四种角色进行了补充,提出了人力资源 管理的五种角色。除上述四种之外,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 、、、辿、; //// \ 部门最为关键的角色是领导者角色,即将所有的人团结在一起,获得内外部人员的 信任。这种角色处于所有角色的中间,与各种角色都有联系。 第四章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 1职位分析概念:析是指了解组织内的一种职位并以一种格式把与这种职位有关的信 息描述出来,从而使其他人能了解这种职位的过程。 2胜任素质模型概念: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目标所需要的一系列不同胜任素质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精心整理

最新高中有机化学实验总结教学提纲

十二、甲烷光照取代 十三、实验室制取乙烯 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1. 药品: 乙醇浓硫酸 2. 装置:圆底烧瓶、温度计、铁架台、水槽、 集气瓶、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 3.步骤: (1)检验气密性。在烧瓶里注入乙醇和浓硫酸 (体积比1:3)的混合液约20mL(配置此混合液应在冷却和搅拌下将15mL浓硫酸满满倒入5mL酒精 中),并放入几片碎瓷片。(温度计的水银球要伸 入液面以下) (2)加热,使温度迅速升到170℃,酒精便脱水变成乙烯。 (3)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乙烯。 (4)再将气体分别通入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 (5)先撤导管,后熄灯。 4.反应原理:(分子内的脱水反应) 5.收集气体方法:排水集气法(密度与空气相近) 6.现象:

溶液变黑;气体使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7.注意点: (1)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为什么是1:3? 答:浓硫酸是强氧化剂,在此反应中氧化乙醇,如果浓硫酸的量少就会很快变为稀硫酸而达不到实验效果。 (2)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 答:①催化剂②脱水剂 (3)为什么要迅速升温到170℃? 答:如果低于170℃会有很多的副反应发生。 如:分子之间的脱水反应 (4)为什么要加入碎瓷片? 答:防止溶液暴沸。 (5)为什么反应过程中溶液逐渐变黑? 答:① (乙醇+浓硫酸) ② (c+浓硫酸) (6)怎样证明生成气体乙烯中混有二氧化硫气体?怎样除去二氧化硫气体? 答:①证明用品红溶液 ②除去用NaOH溶液+品红溶液 (二氧化硫使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方程式) 十四、实验室制取乙炔(不能用启普发生器)

1. 药品:电石(离子化合物),水(饱和食盐水:水的百分含量降低从而降低反应速率) 2. 仪器:(氢气的制备装置)分液漏斗、烧瓶、 导管、试管、水槽 3. 步骤: (1)检验气密性。在烧瓶中放几小块碳化钙 ,旋开分液漏斗活塞,使水慢慢滴下。 (2)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乙炔。 (3)将纯净的乙炔分别通入盛有溴水及酸性 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4. 反应原理:(水解/取代反应) 5. 现象: 反应剧烈,生成大量气体。 6. 注意点: (1)为什么不可以使用启普发生器(在试管口塞上稀疏的棉花)? 答:①电石与水剧烈反应,很快成为粉末状。 ②反应为放热反应,气体体积快速增加,引起爆炸。

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一)

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一) 一、同系物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 2原子团的物质物质。 同系物的判断要点: 1、通式相同,但通式相同不一定是同系物。 2、组成元素种类必须相同 3、结构相似指具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相同的官能团类别和数目。结构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如CH 3CH 2CH 3和(CH 3)4C ,前者无支链,后者有支链仍为同系物。 4、在分子组成上必须相差一个或几个CH 2原子团,但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 2原子团不一定是同系物,如CH 3CH 2Br 和CH 3CH 2CH 2Cl 都是卤代烃,且组成相差一个CH 2原子团,但不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之间不是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⑴ 碳链异构:指碳原子之间连接成不同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造成的异构。如C 5H 1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即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 ⑵ 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如1—丁烯与2—丁烯、1—丙醇与2—丙醇、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及对二甲苯。 ⑶ 异类异构:指官能团不同而造成的异构,也叫官能团异构。如1—丁炔与1,3—丁二烯、丙烯与环丙烷、乙醇与甲醚、丙醛与丙酮、乙酸与甲酸甲酯、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等。 ⑷ 其他异构方式: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也叫做镜像异构或手性异构)等,在中学阶段的信息题中屡有涉及。 各类有机物异构体情况: ⑴ C n H 2n +2:只能是烷烃,而且只有碳链异构。如CH 3(CH 2)3CH 3、CH 3CH(CH 3)CH 2CH 3、C(CH 3)4 ⑵ C n H 2n :单烯烃、环烷烃。如CH 2=CHCH 2CH 3、 CH 3CH=CHCH 3、CH 2=C(CH 3)2、 、 ⑶ C n H 2n -2:炔烃、二烯烃。如:CH ≡CCH 2CH 3、CH 3C ≡CCH 3、CH 2=CHCH=CH 2 ⑷ C n H 2n -6:芳香烃(苯及其同系物) 、 ⑸ C n H 2n +2O :饱和脂肪醇、醚。如:CH 3CH 2CH 2OH 、CH 3CH(OH)CH 3、CH 3OCH 2CH 3 ⑹ C n H 2n O :醛、酮、环醚、环醇、烯基醇。如:CH 3CH 2CHO 、CH 3COCH 3、CH 2=CHCH 2OH 、 、 、 CH 2—CH 2 CH 2—CH 2 CH 2 CH 2—CH —CH 3 CH 3 CH 3 CH 3 CH 3 CH 3O CH 2—CH —CH 3 CH 2—CH 2 O CH 2 CH 2 CH 2—CH —OH

大学有机化学复习重点总结

有机化学复习总结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 能够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各种类型化合物: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烯炔,脂环烃(单环脂环烃和多环置换脂环烃中的螺环烃和桥,多官能环烃),芳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酰胺)>-O>-CHO>>C=团化合物(官能团优先顺序:-COOH>-SO3H>-COOR>-COX>-CN并能够判X>-NO2),C≡C->(-R>->酚OH(醇)>-OH()>-SH>-NH2>-ORC=C>-构型。Z/E构型和R/S断出 根据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写出相应的结构式或立体结构式(伞形式,锯架式,纽曼投 2. 投影式)。影式,Fischer立体结构的表示方法: CH3COOH HOH C)锯架式:2 1 )伞形式:H H OH OHCH3HC52H COOH H HHH OHH)菲舍尔投影式:3) 4纽曼投影式: HHH CH HHH3H5)构象(conformation) (1)乙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重叠式。 (2)正丁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对位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全重叠式。 环己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椅式构象。一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3)e取代的椅式构象。多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取代最多或大基团处于e键上的椅式构象。 立体结构的标记方法 标记法:在表示烯烃的构型时,如果在次序规则中两个优先的基团在同一Z/E1. 构型。侧,为Z构型,在相反侧,为E ClHCCHCH5233CCCC HCHClH52-戊烯2(E)-3-氯-3(Z)--氯-2-戊烯如果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同一侧,顺/反标记法:2、在标记烯烃和脂环烃的构型时,则为顺式;在相反侧,则为反式。 CHHCHCHCH333HCHCH333CCCC HHHCHHHCHH33-二甲基环己烷1,4顺-1,4-二甲基环己烷反-反-2-丁烯-丁烯2顺-标记法:在标记手性分子时,先把与手性碳相连的四个基团按次序规则排R/S3、序。然后将最不优先的基团放在远离观察者,再以次观察其它三个基团,如果优先顺序构型。S是顺时针,则为R构型,如果是逆时针,则为 aa bCCc d dcb型R型S注:将伞状透视式与菲舍尔投影式互换的方法是:先按要求书写其透视式或投影式,然后分别标出其R/S构型,如果两者构型相同,则为同一化合物,否则为其对映体。

社会医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概论 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群或群体

第二章医学模式 1.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们按照唯物论和辨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的健康、疾病和死亡问题,是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科学观。 2.医学的社会化:指医学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国家、社会和群众需要承担更多的卫生保健责任,要把卫生事业当做全社会的公共事业而不只是卫生部门的事情。

3.亚健康状态: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积极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根据这个定义,健康可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的概念。 4.医学模式的五个阶段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 5)现代医学模式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 2)健康需求的提高; 3)医学社会化; 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6.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影响人类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四大类12小类 1)环境因素:社会、自然、心理; 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职业危险因素、生活危险因素、消费形式; 3)生物遗传因素:成熟老化、遗传、综合内因;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预防、治疗、康复; 7.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培养医护人员由单纯医疗型向预防保健型转变,要求医护人员加强对病人的同情心、责任感、人际交往、技术训练。医生要认识到,心理、行为、社会因素是当今致病的主因,大力宣传健康行为、预防疾病。) 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 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 1.社会阶层:由财富、权利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主要三因素:受教育程度、工种、收入;其他因素:价值观念,卫生服务的利用,生活习惯,环境 社会阶层影响健康的机制 1)收入差距(相对贫困)而不是绝对贫困可能会直接影响健康。 2)收入差距大的社会化比收入差距小的社会显得更加亲善,有更少的暴力更低的信任度,更多的故意和对社区生活的不关心。 2.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保障、环境、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卫生服务等等。 特点: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恒常性和累积性;交互作用 四种因果关系(规律):单因多果,多因单果,多因多果,因果链 论述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关系 1.衡量经济发展与人群健康的指标 1)衡量经济发展:GNP、GDP、人均GNP、人均GDP、HDI、GPI、GHI。 2)衡量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HALE、PYLL、DALY。 2.经济发展对健康的影响1)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通过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 2)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病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负性社会事件的增多,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请各位同学按照下列知识点仔细阅读教材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法约尔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关系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亚当·斯密管理思想 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马萨诸塞车祸 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欧文的人事管理 ?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有人因此称他为“人事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 ?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甘特等 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功利主义道德观 基本观点: ?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社会契约道德观 基本观点: ?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合乎道德的管理的特征 以社会利益为中心 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

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自律 超越法律 视人为目的 重视利益相关者利益 影响管理道德因素的个人特性 管理者的个人特性对组织的管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影响 ?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 ?自信心 ?自控力 影响管理道德因素的组织结构 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 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 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 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社区福利投资 社会慈善事业 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具体表现 ?跨国服务贸易增长迅速 ?国外直接投资(FDI)发展迅猛 ?同国旅游人数快速增加 ?跨国并购进程加快 全球化下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球化的一般环境 ?政治与法律环境 ?经济和技术环境 ?文化环境 全球化的任务环境 ?供应商 ?销售商 ?顾客 ?竞争对手 ?劳动力市场及工会 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 ?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方式主要有:出口、非股权安排和国际直接投资 全球化组织模式考虑的因素 “全球一体化压力”和“本地化反应压力”

有机化学总结材料全部

一烃的衍生物性质对比 1.脂肪醇、芳香醇、酚的比较 2.苯、甲苯、苯酚的分子结构及典型性质比较 3.醛、羰酸、酯(油脂)的综合比较

4.烃的羟基衍生物性质比较 5.烃的羰基衍生物性质比较 6.酯化反应与中和反应的比较 7.烃的衍生物的比较

二、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三、烃及其重要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要点精讲 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按碳的骨架分类 2.按官能团分类 (1)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又:链状烃和脂环烃统称为脂肪烃。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1)碳原子的结构特点 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能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2)碳原子间的结合方式 碳原子不仅可以与氢原子形成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之间也能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多个碳原子可以形成 长短不一的碳链和碳环,碳链和碳环也可以相互结合,所以有机物种类纷繁,数量庞大。 2.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概念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2)同分异构体的类别 ①碳链异构:由于分子中烷基所取代的位置不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正丁烷和异丁烷; ②位置异构:由于官能团在碳链上所处的位置不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1--丁烯和2--丁烯; ③官能团异构:有机物分子式相同,但官能团不同产生的异构现象,如乙酸和甲酸甲酯; ④给信息的其他同分异构体:顺反异构,对映异构。 3.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1)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 ①烷烃 烷烃只存在碳链异构,书写时应注意要全面而不重复,具体规则如下:成直链,一条线;摘一碳,挂中间,往边移,不到端;摘二碳,成乙基;二甲基,同、邻、间。 ②具有官能团的有机物 一般书写的顺序: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

大学有机化学复习重点总结(各种知识点

大学有机化学复习重点总结(各种知识点 1、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 X2的活性:F2 >Cl2 >Br2 >I2 选择性:F2 < Cl2 < Br2< I2 2、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活性 R2C=CR2 > R2C=CHR> RCH=CHR > RCH=CH2 > CH2=CH2 > CH2=CHX 3、烯烃环氧化反应活性 R2C=CR2 > R2C=CHR> RCH=CHR > RCH=CH2 > CH2=CH2 4、烯烃的催化加氢反应活性:CH2=CH2 > RCH=CH2 >RCH=CHR > R2C=CHR > R2C=CR2 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SN1 反应:SN2 反应:成环的SN2反应速率是:v五元环 > v六元环 > v中环,大环 > v三元环 > v四元环定位基定位效应强弱顺序:邻、对位定位基:-O->-N(CH3)2>-NH2>-OH>-OCH3>-NHCOCH3>-R >-OCOCH3>-C6H5>-F>-Cl>-Br >-I间位定位基:-+NH3>-NO2>-CN>-COOH>-SO3H>-CHO>-COCH3>-COOCH3>-CONH2 转]有机化学鉴别方法《终极版》找了很久有机化学鉴别方法的总结1烷烃与烯烃,炔烃的鉴别方法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的ccl4溶液(烃的含氧衍生物均可以使高锰酸钾褪色,只是快慢不同)2烷烃和芳香烃就不好说了,但芳香烃里,甲苯,二甲苯可以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苯就不行3另外,醇的话,显中性4酚:常温下酚可以被氧气氧化呈粉红色,而且苯酚还可以和氯化铁反应显紫色5可利用溴水

区分醛糖与酮糖6醚在避光的情况下与氯或溴反应,可生成氯代醚或溴代醚。醚在光助催化下与空气中的氧作用,生成过氧化合物。7醌类化合物是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四种类型,具体颜色不同反应类型较多 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2、含有炔氢的炔烃:(1)硝酸银,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2)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3、小环烃: 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腿色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7、羰基化合物:(1)鉴别所有的醛酮:2,4-二硝基苯肼,产生黄色或橙红色沉淀;(2)区别醛与酮用托伦试剂,醛能生成银镜,而酮不能;(3)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或酮与脂肪

复习重点总结

人力资源重点整理 题型:填空、选择、简答、案例、应用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导论 1.生产要素理论:生产要素理论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两要素理论:土地、劳动;第二阶段——三要素理论:土地、劳动、资本;第三阶段——四要素理论: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四阶段——五要素理论: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知识。理论上讲,人力资源的概念应当包括劳动、企业家、知识三种生产要素。 2.X效率理论:在企业生产中决定产出的不仅是企业的投入和技术状况,还有一个未知的因数,即X因素,并将由这种X因素引起的效率称为“X效率”。由于经济单位(包括企业和家庭)内部原因,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或获利机会的一种状况,被称为“X低效率”。在其性质尚无明确定义的情况下,这种理论被称为“X效率理论”。 (1)生产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的技术过程,企业也并不是一部可以将投入变成极大化产出的有效转换器。 (2)任何人都只具有有限的或有选择的理性,并非完全理性。 (3)个人努力程度存在不确定性以及惰性区域 (4)劳动者的行为取决于他们所受到的压力 (5)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并非总是一致的。 3.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经济增长和发展取决于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的投资,并且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更大。该理论强调了人所具有的智力、受过的教育与培训、工作经验的重要性。 4.企业资源基础理论:(1)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收益水平,企业成长战略实质是在运用现有的资源与培育新的资源之间寻求平衡。 (2)企业核心竞争理论:竞争力来源于区别于其他组织的异质性资源 异质性资源四个特征: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难以替代性 人力资源恰好容易具备这四种特征→人力资源能够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来源 5.人力资源的特性 (1)能动性:人是价值创造过程中最为主动的因素,对自己的价值创造过程具有可控性。(2)社会性:具有人性、社会、道德,与一般的物力资源不同,必须从人性的角度加深理解。 (3)开发性:不是一种既有的存量,是可以被开发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可以不断积累和更新。 (4)时效性:涉及时间的概念,人力资源必须加以使用才能创造价值,未进行生产的时间无法保存。 6.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功能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组织战略或经营目标,围绕一整套员工管理理念而展开的提升组织绩效、吸引、激励、留住和开发员工的政策、制度以及管理实践。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人力资源的吸引、保留、激励、开发—选、育、用、留。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作用:为组织的核心价值创造流程提供支持。 7.组织高层管理者责任/四个方面的角色:战略制定者和外部资源获取者、中层管理人员的导师和教练、企业的精神领袖、自我开发者。 课后复习题

现代管理学重点总结(精)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现代管理学: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 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习惯化的管理方式;原始的管理制度;简单的管理机构;人格化的管理权力;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特点: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管理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特点:1.科学管理;2.分权管理;3.法制管理;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1.系统化管理;2.化管理;3.科学化管理;4.法治化管理;5.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 现代管理领域划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两者的差别表现在:管理宗旨;管理主体;管理依据;管理对象;管理过程 管理的作用: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 置的手段;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生产方面、生产关系方面、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 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2.是一门定性和定 量相统一的学科;3.是一门软学科;4.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 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现代管理学的特征: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容: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1.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比较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1.中国古代朴素的管理思想强调要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要分析客观规律,从整体上把我战争局势才能克敌制胜;2.用人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和以非子为代表的专制管理思想;3.经济管理思想商鞅和非子提出了“以农为本、集富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管仲把以农为本发展到由国家控制商品、货币及对社会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荀子把富民视为富国的基础;西汉司马迁提出善因论 古代管理学的特征及表现:1.古代管理学思想具有直观性,表现在孤立、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性;肤浅、简单,缺乏理论的深刻性;2.古代管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表现在有许多反科学的方面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4.在制定标准定额的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6.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7.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

(完整版)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全)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③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④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I-、Fe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OH(较慢)、—CHO的物质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COOH的有机物反应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2)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和呈碱性的—NH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 5.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1)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HO的物质: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2)银氨溶液[Ag(NH3)2OH](多伦试剂)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刚刚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3)反应条件:碱性、水浴加热 .......酸性条件下,则有Ag(NH3)2+ + OH- + 3H+ == Ag+ + 2NH4+ + H2O而被破坏。 (4)实验现象:①反应液由澄清变成灰黑色浑浊;②试管内壁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5)有关反应方程式:AgNO3 + NH3·H2O == AgOH↓ + NH4NO3AgOH + 2NH3·H2O == Ag(NH3)2OH + 2H2O 银镜反应的一般通式:RCHO + 2Ag(NH3)2OH 2 A g↓+ RCOONH4 + 3NH3 + H2O 【记忆诀窍】:1—水(盐)、2—银、3—氨 甲醛(相当于两个醛基):HCHO + 4Ag(NH3)2OH4Ag↓+ (NH4)2CO3 + 6NH3 + 2H2O 乙二醛:OHC-CHO + 4Ag(NH3)2OH4Ag↓+ (NH4)2C2O4 + 6NH3 + 2H2O 甲酸:HCOOH + 2 Ag(NH3)2OH 2 A g↓+ (NH4)2CO3 + 2NH3 + H2O 葡萄糖:(过量)CH2OH(CHOH)4CHO +2Ag(NH3)2OH2A g↓+CH2OH(CHOH)4COONH4+3NH3 + H2O (6)定量关系:—CHO~2Ag(NH)2OH~2 Ag HCHO~4Ag(NH)2OH~4 Ag 6.与新制Cu(OH)2悬浊液(斐林试剂)的反应 (1)有机物:羧酸(中和)、甲酸(先中和,但NaOH仍过量,后氧化)、醛、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甘油等多羟基化合物。 (2)斐林试剂的配制:向一定量10%的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2%的CuSO4溶液,得到蓝色絮状悬浊液(即斐林试剂)。 (3)反应条件:碱过量、加热煮沸 ........ (4)实验现象: ①若有机物只有官能团醛基(—CHO),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无变化,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②若有机物为多羟基 醛(如葡萄糖),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溶解变成绛蓝色溶液,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5)有关反应方程式:2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 RCHO + 2Cu(OH)2RCOOH + Cu2O↓+ 2H2O HCHO + 4Cu(OH)2CO2 + 2Cu2O↓+ 5H2O OHC-CHO + 4Cu(OH)2HOOC-COOH + 2Cu2O↓+ 4H2O HCOOH + 2Cu(OH)2CO2 + Cu2O↓+ 3H2O CH2OH(CHOH)4CHO + 2Cu(OH)2CH2OH(CHOH)4COOH + Cu2O↓+ 2H2O (6)定量关系:—COOH~? Cu(OH)2~? Cu2+(酸使不溶性的碱溶解) —CHO~2Cu(OH)2~Cu2O HCHO~4Cu(OH)2~2Cu2O 7.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是:卤代烃、酯、糖类(单糖除外)、肽类(包括蛋白质)。 HX + NaOH == NaX + H2O (H)RCOOH + NaOH == (H)RCOONa + H2O RCOOH + NaOH == RCOONa + H2O 或 8.能跟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的是:酚类化合物。 9.能跟I2发生显色反应的是:淀粉。 10.能跟浓硝酸发生颜色反应的是:含苯环的天然蛋白质。 三、各类烃的代表物的结构、特性 类别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同系物 通式C n H2n+2(n≥1) C n H2n(n≥2) C n H2n-2(n≥2) C n H2n-6(n≥6)

有限元复习重点总结

1.有限元法采用:加强余量法(或加权残数法) 2.LS-DYNA3D显示模块:(高速碰撞、爆炸、冲压、剪切)使用与高速短时的问题 3.如何判断有限元的结果是正确的? 答:1)是否能够通过把模型简化与解析解相统一,误差在10%以内都可以接受,2)在有限点出的计算结构与实验结果吻合。3)加密网格,结构收敛;4)与实际生产经验、常识相吻合。 4.不能用对称性的问题:振动固有频率、振型 5.结点和单元可由其他软件产生,可不建模,不是必须先建模后划分网格。 6.低阶单元:只有铰结点。没有边中点、面内点 7.由下向上建模:先建点,后线,后面,最后形成体 由上向下建模:建体(低阶图元已自动生成) 8.Creat中,点、线、面、体四个是基本图形元素,只是载体,与node Element(有限元网 格基本元素)相互独立, 9.国际制:t,m,kg,力(N),应力(pa),密度(kg/m3)标准单位制,200GPa=200e9Pa, 工程中:t,mm,kg,力(N),应力(Mpa),密度(t/mm3),,200GPa=200e3MPa. 10.平面的网格用四边形,空间的网格用六面体 11.函数被定义后还不能使用,再读回去才能使用 12.为了实现比较高级的网格,通过切割形成单连通物体,映射方式要求单连通,不能双连 通。 13.当一个物体,通过Divid分成两个物体,两个物体之间是粘接的关系。 14.ANSYS规定惯性力方向和加速度方向相反。 15.加运算必须是两个同级的东西,都是体、面元,两个有相同的材料组成。 16.减运算:默认减完消失,但可设置成减完后子体存在,母体对子体相交部分删除,其下 层图元(点、线)也一律删除。 17.粘接(Glue):是两个无关的图元在公共部分形成粘接层。 18.搭接(Overlap):将分离的同阶图元转变为一个连续体;将两个重复的单元,将重复部 分形成一个单独的个体,其余保留。 19.切割(Divide):切割后形成的两个物体是粘接的关系 20.相交:重合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删除。 21.分割(Partition):交点处有联系,杆“铰接”,梁“刚接” 22.平移→直接坐标系;转动→柱坐标系 23.直接坐标系下产生平移,柱坐标系下,X即r方向;Y即θ方向;Z方向可平移 24.拷贝(copy)指定份数为(2或者更多),为2时表示复制一个。 25.拷贝(copy)完以后,如果两物体间有公共面,没有关系。如果图形有网格,拷贝(copy) 时,网格也一起被复制。 26.加应力时(pressure),拉应力为负值,压应力为正值。 27.当计算结果显示位移特别大,说明约束不足。 28.拷贝(copy)、移动、反射,形成的公共边界,图元之间没有关系,图元采用布尔操作 产生关系。带网格的图元进行反射,网格也一起反射。 29.如果一个图元带有网格,经过拷贝(copy)、移动、反射形成新的图元,新图元带有网 格,但网格不能工作,需让两个网格产生关系,用融合(merge)命令。 30.形成倒角线后,要再创建面,用布尔操作才能形成倒角。 31.通过求解微分方程得到的方程的解是强式解(精确解)弱势解(近似解) 32.通过强迫余量在某种平均意义上为0得到微分方程近似解称为微分方程的弱势解。

管理学考点总结

管理学考点总结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管理学考点总结 第一章 1管理的定义(3页) 指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合理地分配、协调以人为中心的各种资源,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特点(5页) 一般性综合性模糊性实践性 3管理性质(6页) 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4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细节ppt71页开始) 角色:人际关系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技能:专业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5效益原理(15页) 第二章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ppt32页) ①科学管理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手段:用科学的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科学管理的实质:劳资双方开展一场心理革命 2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ppt35页,书42页) 1工作定额 2人员配备 3标准化原理 4薪酬体制—差别计件工资制 5组织管理3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书44页,ppt45页) 法约尔是一般管理学之父

内容 1区别了经营与管理 2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职能 3提出了管理的一般原则 优点:一般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弥补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不足 缺陷:职能与原则不够精炼、也认为工人是经济人 4霍桑实验的内容(书47页ppt56页开始) 1工作场所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实验 3大规模调查 4接线实验 5霍桑实验的结论(即人际关系学说的内容)(48页)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②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③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及其他和周围人的关系。企业领导者应通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来激发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第三章 管理环境分析方法主要是swort分析和波特模型(73页) 第四章 1为什么在决策标准上,要令人满意的准则替代最优化准则 书96页最后一段 2管理决策在管理中的作用(决策重要性ppt59页,书101页) 4决策是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基础,是衡量管理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始终 –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组织生存与发展

高中有机化学实验总结复习课程

高中有机化学实验总 结

十二、甲烷光照取代 十三、实验室制取乙烯 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1. 药品: 乙醇浓硫酸 2. 装置:圆底烧瓶、温度计、铁架台、水槽、 集气瓶、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 3.步骤: (1)检验气密性。在烧瓶里注入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1:3)的混合液约20mL(配置此混合液应在冷却和搅拌下将15mL浓硫酸满满倒入5mL酒精中),并放入几片碎瓷片。(温度计的水银球要伸入液面以下) (2)加热,使温度迅速升到170℃,酒精便脱水

变成乙烯。 (3)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乙烯。 (4)再将气体分别通入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观察现象。 (5)先撤导管,后熄灯。 4.反应原理:(分子内的脱水反应) 5.收集气体方法:排水集气法(密度与空气相近) 6.现象: 溶液变黑;气体使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7.注意点: (1)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为什么是1:3? 答:浓硫酸是强氧化剂,在此反应中氧化乙醇,如果浓硫酸的量少就会很快变为稀硫酸而达不到实验效果。 (2)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 答:①催化剂②脱水剂 (3)为什么要迅速升温到170℃? 答:如果低于170℃会有很多的副反应发生。

如:分子之间的脱水反应 (4)为什么要加入碎瓷片? 答:防止溶液暴沸。 (5)为什么反应过程中溶液逐渐变黑? 答:① (乙醇+浓硫酸) ② (c+浓硫酸) (6)怎样证明生成气体乙烯中混有二氧化硫气体?怎样除去二氧化硫气体?答:①证明用品红溶液 ②除去用NaOH溶液+品红溶液 (二氧化硫使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方程式)

十四、实验室制取乙炔(不能用启普发生器) 1. 药品:电石(离子化合物),水(饱和食盐水:水的百分含量降低从而降低反应速率) 2. 仪器:(氢气的制备装置)分液漏斗、烧瓶、 导管、试管、水槽 3. 步骤: (1)检验气密性。在烧瓶中放几小块碳化钙 ,旋开分液漏斗活塞,使水慢慢滴下。 (2)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乙炔。 (3)将纯净的乙炔分别通入盛有溴水及酸性 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