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项羽本纪学案苏教选修之史记选读

语文项羽本纪学案苏教选修之史记选读
语文项羽本纪学案苏教选修之史记选读

《项羽本纪》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字词句用法。

2、在字里行间对人物进行辩证地认识、评价,砥砺学生自我的人生修养;

3、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课时安排】两课时

【资料】

1、项羽其人

项羽(前232-前202),姓项,名籍,字羽,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汉族,下相(今XX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军领袖,著名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中国史上最强武将。是力能举鼎气压万夫的盖世豪杰。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斩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2、前人对项羽的不同评价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北宋·王安石《乌江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XX》

3、关于《项羽本纪》

①《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X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②《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③《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垓下自刎——英雄未路的终点

④“《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X板桥)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2)狱掾()(3)力能扛鼎()(4)时不利兮骓不逝()(5)田父绐曰“左”()(6)项王嗔目而叱之()(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9)乃自刎而死()(10)舜目盖重瞳子

()()(11)自矜功伐()(12)岂不谬哉()

答案:(1)lù(2)yuàn(3)gāng(4)zhuī(5)dài(6)chēn(7)yì(8)chuāng(9)wěn(10)chóng tóng(11)jīn(12)miù

2、仔细预习1-3小节,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式。

(1)重点字词补充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抵挡,对抗

以故,事得已因为

梁以此奇籍:认为……有奇才

不肯竟学:完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举起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统率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隶属

将卒二万渡河:率领

楚兵冠诸侯:位居第一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即使

(2)特殊句式

项籍者,下相人也判断句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定语后置

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

名闻诸侯省略句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家世显赫,名门之后。

第二部分(第2段):才气过人,不肯竟学,年少志高。

(此处省略部分:吴中起兵。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响应陈胜起兵反秦。)

第三部分(第3段):巨鹿之战,辉煌功业的顶点。

(此处省略部分:鸿门宴。由于项羽巨鹿之战吸引了秦军主力,X邦得以率先入关,导致鸿门宴上刀光剑影的明争暗斗。之后他掠宫室杀怀王,长时间的楚汉之争使项羽的生平、事业由盛而衰。)

第四部分(第4段):被围垓下,悲歌别姬。

第五部分(第5段):东城杀敌,最后一战。

第六部分(第6—8段):乌江自刎与尾声。

第七部分(第9段):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

【文本研习】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

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X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豪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

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3、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表达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写出了势如破竹的气势(所向披靡,无人能挡),而且抓住战士的心理(破釜沉舟),展示了他卓越、非凡的指挥才能。文字虽然不多,但项羽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4、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小结】巨鹿之战的意义。⑴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⑵促成了秦王朝内部的分裂与瓦解(章邯投降、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⑶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X 邦从南路长驱直入函谷关创造了条件。

巨鹿之战: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明代·茅坤

【巩固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毋妄言,族矣(2)又不肯竟学(3)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4)以故事得已(5)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6)楚兵冠诸侯(7)无不膝行而前(8)九战,绝其甬道(9)诸将皆从壁上观(10)辟易数里(11)骑皆伏曰(12)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13)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1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15)乃引“天亡我”

答案:(1)族:名词活用作动词,灭族(2)竟:完成(3)阴:暗中;部勒:部署,约束(4)故:缘故;事:事情(5)沉船:使动用法,译为使船沉没;破釜甑:使动用法,打破釜甑(使釜甑破)(6)冠:位居第一(7)膝:名词用作状语,用膝行走;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8)九:多次:绝:截断,断绝(9) 壁:营垒(10)辟易:退避(11)伏:敬服(12)于是:在这种情况下(13)西:向西挺进(14)王:使动用法,让我做王(15)乃:竟然

二、阅读下列段落,完成问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XX,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下列句中实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又不竟学竟:完成。

B、毋妄言妄:狂妄。

C、梁以此奇籍奇:这里是“认为……出奇”之意。

D、皆已惮籍矣惮:畏惧。(分析:妄,胡乱)

2.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乃:就

B、略知其意其:其中的

C、梁以此奇籍以:因为

D、虽吴中子弟虽:虽然。

(分析:虽,即使)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其季父项梁吾其还也B、项梁怒之何厌之有

C、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乃下令D、梁以此奇籍必以长安君为质

(分析:A他的,表商量语气B代词,提宾标志C于是D因为,把)

4.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他是被秦将王翦杀死的。

B、项羽学书学剑都不成,项梁后教项羽兵法,项羽很高兴,终于学完了兵法。

C、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竟说:“彼可取而代也”,可看出他有大志与勇气。

D、项羽的身材、力气超过一般人,他在吴中青年人中很有威望。

(B不竟学:没有学完)

5.翻译下列句子:

(1)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译文:他的叔父叫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将领项燕,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

(2)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译文:剑术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对抗一万人的本事。

(3)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译文:暗中用兵法组织部署宾客和子弟,借此了解他们的才能。

(4) 彼可取而代也。

译文:那个人的帝位可以拿过来替他做。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仔细预习4-9小节,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式。

(1)补充重点字词注释

项王军壁垓下修筑营垒,即安营扎寨

平明,汉军乃觉之天明时分

田父绐曰“左”欺骗

项王自度不得脱估计

骑能属者百余人跟随

期XX为三处约定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遭受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率领

何兴之暴也!迅速,突然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夸耀极力施展效法,学习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治理

然今卒困于此最终

(2)特殊句式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

骑能属者百余人定语后置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

【文本研习】

1、比较项羽《垓下歌》与X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种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大风歌》是X邦得到天下,平息XX王黥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X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2、虞姬的和歌,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楚汉春秋》记载了虞姬的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试赏析下这首歌。

参考: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先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

《红楼梦》中林黛玉作的《五美吟》中的—首《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hǎi),饮剑何如楚帐中?”这是说,项羽、英布、彭越这些所谓的大英雄,全不如一个虞姬。语出弱女黛玉,所言极是。

3、“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象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他特意奋力杀敌,予以证明。

(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阿房宫赋》)

4、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明确: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侧重展现项羽将帅神威形象;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侧重展现项羽“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末路英雄形象。两场战争,作者运用不同手法刻画了项羽的性格特点。项羽不仅有叱咤风云、勇猛善战的一面,他还有儿女情长、重情重义的一面。但都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5、结合前人评价项羽评价的诗歌(《夏日绝句》李清照、《题乌江亭》杜牧、《乌江亭》王安石),谈谈你认为项羽是否应该自刎?请说明理由。

明确:三位诗人对项羽兵败自杀态度各不相同:李清照持赞扬态度,歌颂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她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悲壮惨烈,气壮山河,英雄无悔,本色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杜牧持肯定态度,又对项羽未能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表示惋惜;王安石持否定态度,认为项羽自杀是历史的必然。王安石的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他反驳了杜牧诗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观点。

6、司马迁对项羽有怎样的评价?

明确:作者评论了项羽成功的失败的原因,表现了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同时也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刚愎自用,不知反省的缺点,表现出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司马迁并不完全是以成败论英雄,而是遵从历史,从实际出发,基本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这是司马迁的可贵之处,也是成功之处。司马迁把项羽放入“本纪”来写,也足见对项羽的赞扬和崇敬。

7、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性格决定命运

凡是能统一天下营造太平盛世的君王皆有以下三种非凡的品质,项羽却都不具备。其一,斩钉截铁,当断则断。其二,仁慈之心,择时弃之。其三,深思熟虑,智勇过人。

小结项羽人物形象: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

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XX);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探究】

司马迁不可能接触到项羽,很多材料是他的听说,但是有些材料是无法获取的,就需要合理推测和具体想象,试分析本文中哪些材料是属于能知道的?哪些材料是属于推测和想象的?再说说这给我们写人物有怎样的启发?

结局是知道的,过程有大量的推测和想象;大事情是可以知道的,对话和细节是推测和想象的,外在的材料可能是知道的,内心的活动是推测和想象的。具体到本文,项羽看到秦始皇和他叔叔项梁的对话,很可能是作者切合主人翁的个性的合理想象;再如“巨鹿之战”后,诸侯见项羽,非常惧怕他“莫敢仰视”是事实,但“无不膝行而前,”却是合理夸X,这样的夸X 文章里还有多处,但这些夸X却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四面楚歌后项羽的心理活动以及“霸王别姬”的唱和想象的成分就更大。有了这些推测和想象,人物的性格更丰富,人物的形象更生动,故事的叙述更精彩,艺术感染力更强盛,所以写人物一定要写出个性,写故事一定要写出波澜。这样看来,《史记》的人物传记已经有了小说的雏形。

这也启发我们,在写人物时,一定要有合理的推测和想象,写到人物心灵深处,写出人性,突出人“情”,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富,使故事更精彩。

【巩固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项王军壁垓下修筑营垒

2.平明,汉军乃觉之才

3.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

4.期XX为三处约定

5.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虽然土地方圆称王

6.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纵使难道

7.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回头你

8.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悬赏征求封邑恩德

9.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难道为什么迅速,突然

1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夸耀极力施展效法

二、解释下列虚词

1、以: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用来)

以故,事得已。(因为)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用)(凭借)

梁以此奇籍(因为)

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来)

故以鲁周公礼葬项王谷城(用)

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率领)

2、乃: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于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