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为什么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为什么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为什么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我国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居于统摄地位。社会思潮是多样化社会思想的突出表现,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层、群体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有较大影响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作为社会气候的“晴雨表”,社会思潮对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思潮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将是一种客观存在,企望思想文化“纯而又纯”,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否则,社会就会失去前进方向和共同道德基础,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更加明显,各种社会思潮潮起潮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第一,必须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思潮的性质和发展运动规律。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各方面的变化,揭示社会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基础,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超前预测,研究社会思潮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其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第二,要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与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结合起来。尊重差异,就是要尊重广大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包容多样,就是要树立多样共生的意识,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度和影响力。第三,要积极稳妥地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一方面要讲原则,对错误的思想观点,决不能听之任之;另一方面要讲政策,注意区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多做工作,积极引导;对学术问题,要贯彻“双百”方针,提倡民主讨论、平等交流;对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方法上坚持以理服人。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其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正是因为我们党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引领着社会思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社会价值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行为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的新形势下,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

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为国家兴盛奠定坚实基础。

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国家兴盛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科学地回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动力和道德规范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只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才能保证当代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

为什么必须以改革创新为文化改革发展的动力?

这是因为,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个动力源泉,一是改革,二是创新。改革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焕发文化发展的勃勃生机;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制胜之道。重视文化创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这方面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但必须看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有些方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创新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才能激发文化发展的旺盛活力;只有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各领域,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一是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使企业成为文化创新投入主体、实施文化创新项目主体、文化创新成果转化主体。二是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新特点和科技发展新趋势,积极推进文化产品内容形式创新。三是要加强中华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发掘和利用,积极借鉴各国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时代性。四是要大力营造鼓励文化创新的社会环境,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努力使创新成为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文化发展的最强音。

为什么必须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公益性,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是免费服务,或者是低于成本、收费很少的服务;基本性,是指政府提供的是基本文化服务,而不是所有文化服务;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东中西部,都平等地享受服务;便利性,就是要网点化,做到一定范围内必须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方便群众就近参加。

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呢?

第一,体现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思想。党的十七大提出“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表明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拓展了公民权益和民生福祉的内涵。当前,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文化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即政府切实履行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把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必须坚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即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公益性文化单位,建设基本文化设施,购买文化产品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第二,体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思想。总体上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构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文化需求,另一部分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际,我们界定

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在农村,考虑到过去的传统,每个月为农民免费提供一场电影也属于这个范畴。除此之外,就属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比如欣赏高雅音乐、艺术品收藏等。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通过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主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满足。

第三,体现人们平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思想。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当面向全体人民,无论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地域,所有公民都可以平等地享受到服务。这些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同时要看到,公共文化设施城市相对较多、农村相对较少,东部发达地区相对较多、中西部落后地区相对较少,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还存在不少空白点。有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薄弱,弱就弱在缺乏基本的支撑和依托、缺乏基本的场所和载体。必须把投入更多地向农村基层倾斜,向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切实改善这些地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解决农民群众看书看报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更好地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第四,体现方便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思想。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必须从群众需要出发,充分考虑群众生产实际和生活习惯,努力使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避免造成设施搁置、资源浪费的现象。实现公益性文化事业广覆盖、高效能,是方便群众就近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根本途径。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化,做到一定范围内都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要加强整体规划,依据服务人口的数量和分布进行网点布局,科学设置设施服务半径、有效覆盖标准等目标,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功能完备的服务体系。在地广人稀的地区要建设流动文化服务网络,配备流动文化车,使公益性文化事业便利性的特点落到实处。

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

一、“十一五”时期财政支持文化改革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财政投入持续快速增长,重点文化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数据省略)在投入不断加大的同时,努力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倾斜,支持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农家书屋等五大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都如期或提前完成“十一五”建设预定目标。稳步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积极支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艺精品创作和对外文化交流所需经费也得到较好保障。

财政投入方式不断创新,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根据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探索财政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新方式,财政投入的有效性、激励性和引导性功能不断增强,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和投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基金制管理模式,设立国家出版基金,对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和马列专著、“三农”读物、少儿读物、科普读物等公益性出版项目给予资助。积极探索以奖代补模式,引导和激励地方财政加大农村文化投入,支持地方开展有地域特色、适合当地风俗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对党报党刊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以政府采购方式支持其实行扩版不提价、免费赠阅、禁止刊登形象广告等;在安排“文化下乡”、农村电影放映等经费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分调动包括民营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文化机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补充国家资本金、绩效奖励、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支持文化企业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

文化经济政策逐步完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用显著。积极研究制定支持文化体制改革

相关配套政策,有力地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完善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向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对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对电影、动漫、新闻出版和发行等文化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技术创新,增强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投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和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支出。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财政支持文化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相关政策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同时也要看到,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任务相比,政策保障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财政文化投入力度仍需加大,支出结构不尽合理;财政投入方式有待完善,文化融资渠道尚需进一步拓宽;财政、税收、金融等各项政策衔接有待加强等,迫切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予以解决。

二、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保障机制的总体思路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是推动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

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对向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支出,政府予以保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发展所需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对经营性文化产业,政府加强引导和扶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尽快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文化发展内在规律,中央与地方责任明确,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多种政策工具并用,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二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涉及面广,促进文化改革发展,既要大力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又要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既要促进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又要支持吸收与利用外来有益文化,努力实现文化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重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其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三是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大力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为文化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和强大动力,增强文化发展的内在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适应文化改革发展要求,立足于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及时调整和完善各项政策,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更好地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三、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保障机制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财政文化投入力度,确保中央与地方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

各级财政要切实增加文化投入,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进一步拓宽文化投入来源渠道,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用于文化的投入,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和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按照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要求,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文化事权和支出责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等涉及国家和民族全局性利益的事项,中央财政承担投入主要责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其建设应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合理确定中央、地方财政各自的投入分担比例。

(二)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强重点文化领域经费保障

在加大文化投入的同时,调整和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突出

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坚持政府主导,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推动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支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鼓励面向农村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三是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大幅增加对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投入,加大对革命文物、红色旅游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是支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发挥有关文化基金的作用,面向全社会文化机构和个人择优进行资助,支持优秀作品创作和人才培养,引导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五是支持中华文化走出去。着力推动政府间文化交流,加强海外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加强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六是支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落实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经营和重组,推动文化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努力发展新媒体和新的文化业态,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

(三)加强和创新财政资金管理,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贷款贴息、保费补贴以及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搭建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创新财政管理方式,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努力提高文化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激励约束和绩效评价机制,把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财政增加投入的重要依据。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制度建设,财政设立的各项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应当随着文化改革发展形势和绩效评价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四)落实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一是支持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继续落实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各项扶持政策,在资产和土地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和保障,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5年。

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支持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善服务方式,强化服务职能。支持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以及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单位深化内部改革,不断增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落实鼓励社会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

三是推动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政策衔接,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有机对接。落实鼓励文化产业研发和高新技术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文化和科技相互融合,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实施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出口退税和营业税政策,引导文化企业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加快推动文化领域结构调整,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积极鼓励和引导国有文化企业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

文化创新的方向:

创新一般分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是对构造图景进行拓展和表现风格进行深化,或者在整

体图景和整体风格下追索细部图景和细部风格,或者根据各种图景和风格发明不同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在物理学史上,继“能量子”图景之后产生了“物质波”图景,根据这两个图景,对粒子运动状态的探索随即展开,形成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两种方法,接着就是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明。在美术史上,十七世纪荷兰画派突破古希腊“标准美”的传统,开创了自然写实的一代画风,这种风格的深化是为画外人物的存在留下联想,在景物、静物、肖像方面,荷兰画派都发掘出了现实生活的质朴美感,在技法上开辟了运用光影表达主题和情感的先河。

创新的另一个方向是在总体水平上继续寻求突破。新图景和新风格的产生固然需要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但只要创新冲动和行动存在,即使没有重大突破,也不会没有先期创见,这应该是文化创新的主导方向。只有瞄准大目标,才会引发大繁荣。

九州生气恃风雷,文化创新首先要有敢与世人一争高下的民族气概。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前期,在民族解放精神的感召下,中国科学界的攀登意识普遍树立,结果留下了一段光彩夺目的历史。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在思想解放精神的鼓舞下,中国文艺界的流派意识普遍被唤起,结果创造了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当然,文化创新不能急功近利,但当前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平庸心态对文化事业的腐蚀。

文化创新的特点:

科学创新与文艺创新有共同点

成功的科学创新会在思想上产生颠覆性效应。例如,物理学中“能量子”图景揭示了辐射被连续状态所掩盖的离散特性,而“物质波”图景则揭示了粒子被离散状态所掩盖的连续特性,人称这是分别从两个边角揭开了蒙在自然界脸上的巨大面纱。文艺的主要功能是予人以审美享受。审美对象的功能是以一种介于静动之间的状态,对人产生中等强度的刺激,对人复杂的内在生活进行诱导和整理,使人获得一种与自己吻合的情感体验和哲理领悟,从而引起生理和心理的快乐。

文艺创新的含义是审美对象的内容和(或)形式发生变化,使人的体验和领悟得以提升,成功的文艺创新会在心灵上产生震撼性效应。例如,舞蹈《千手观音》突破了残疾人不能集体共舞的传统认识,把古典形式与现代手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流光溢彩的神话形象透射出无声世界的生命活力,产生了强劲的美感冲击。

从信息论角度看,科学创新和文艺创新的共同点都是系统质变或者亚系统质变,这种质变可以通过信息的变化进行把握。科学创新认定可以借助于计量的精确,例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有具体原理和公式可以与牛顿力学对比;文艺创新认定却被迫受制于对象的模糊,特别是圈内人物的作品差异往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就为创新程度的识别带来了困难。其实,在模糊数学诞生以后,模糊事物的质变也不是完全不可度量的。

对文艺作品的创新程度,可以选取具有相同学历而不同背景的人群,从不同侧面进行描述,运用模糊数学对这些描述进行处理,总体结果由专家或专家组认定。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对科学成果也不能迷信定量把握,对文艺作品最终就更要交付时间检验,能够历久弥新的作品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品。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一、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新空间、信息传播新渠道、文化创作新平台。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人数已达4.85亿,越来越多的人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越来越多的人借助博客、微博客等进行文化创造、参与文化建设。如果不注重引导这个庞大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难以成为社会共识;

如果不注重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不能完全达到;如果不能发挥和引导好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就会失去一支非常宝贵的建设力量。目前,我国网上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不到位的矛盾还较突出,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繁荣发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网络文化的任务繁重而紧迫。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紧密相连。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演变,我国互联网也在加快发展转型:信息传播形式由文字为主向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态延伸,应用领域由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为主向商务服务领域延伸,服务模式由提供信息服务向提供平台服务延伸,传播手段由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延伸。这些变化必将深刻影响我国网络文化发展进程。现在,世界各国都把互联网作为提高文化生产传播能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载体,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我们要密切跟踪网络发展趋势,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抢占网络传播制高点,提升网络文化传播力,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我国网民中青少年占大多数,如何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倾向、文化情趣、综合素养,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根据中央要求,我们大力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持续开展淫秽色情信息专项治理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多方面复杂原因,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之风极易反弹,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反复,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改头换面,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广大群众反映十分强烈。我们必须本着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坚持把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抓紧抓好,为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网络文化环境。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迫切需要。互联网在促进社会文化创新发展的同时,加剧了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凸显。随着网络新技术新业务快速发展,网上信息源头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网络舆论规模与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日益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一些不愿看到中国发展壮大的势力也利用互联网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互联网已经成为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交锋的平台,成为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较量的场所,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战场。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大网络建设和管理力度,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确保国家信息安全。

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推进网络文化繁荣发展

网络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应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重在建设,立足加快发展,积极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

(一)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创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产品,提供优质便捷的网络文化服务,是促进网络文化繁荣兴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等重点项目示范性带动作用,推动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等的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用,利用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加快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建设,构建面向广大群众的网络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施网络文化精品战略,增强网络文化原创能力,鼓励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

网络文化品牌,使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占据网上主导地位。加快传统文化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融合,培育扶持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实力雄厚的网络文化企业和企业集群,不断提高网络文化创作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二)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网络已成为影响广泛、最具潜力的大众传媒,必须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精心组织网上正面宣传,高扬主流舆论,唱响奋进凯歌,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网上引导,完善快速反应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推动网下处置和网上引导相结合,用尊重民意的实际行动赢得民心,用改进工作的实际成效凝聚民心。深入研究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力度和重点,善于利用各种网络传播手段,善于运用“网言网语”,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在同网民交流互动中传递主流价值,不断增强网上舆论引导的亲和力、感染力。

(三)巩固壮大网络文化阵地

网站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必须把加强阵地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努力形成以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知名商业网站相配合、各类网站积极参与,共同推进网络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总体部署,积极推进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内在活力,为做大做强做优奠定体制基础;推动重点新闻网站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充分运用技术创新成果,以新技术新业务吸引网民、服务网民、赢得网民,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注重发挥知名商业网站积极作用,引导他们健全管理制度,依法诚信经营,多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在繁荣发展网络文化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着眼满足不同网民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着力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使之成为网络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进一步提升互联网行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抢占网络传播制高点,形成业务先发优势,培育新兴业态和新的市场需求,延伸拓展产业链,不断增强我国互联网行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形成共建共享的网上精神家园

网络文化是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共建共享是其本质特征。广大网民既是网络文化的享用者,又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网民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创造活力。论坛、博客、播客、微博客等网络应用,为网民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要充分发挥网民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文化创造潜能,鼓励他们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需要指出的是,网络恶搞、网络暴力、网络水军等行为,损害网络和谐,侵犯他人权益,危害公共利益,应加以引导和制止。要继续深化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积极倡导诚信守法经营、办文明网站,积极倡导文明上网、做文明网民,积极倡导网络道德法制、树文明新风,积极倡导群策群力、创文明环境。各类互联网运营服务企业都要认真落实社会责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切实把网络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网民在网络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提倡理性思考、文明创作,大力倡导积极健康有益的网络表达和文明互动,共同抵御网上低俗之风,共同建设文明诚信、安全有序的网络空间,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三、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不断提高网络文化管理效能

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是我们发展网络文化的一条宝贵经验。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良好的网络秩序,更好地促进繁荣发展。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就必须继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文化管理路子,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

管理,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网络文化管理效能。

第一,积极推进互联网法制建设。由于互联网站投资主体和网上信息发布主体日益多元化,迫切需要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实行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这些年来,我国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互联网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确立了我国网络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现有互联网法律法规还存在层级较低、操作性不强、对网络行为主体权责规定不明确等问题,与网络管理执法工作实际需要不相适应。要加快互联网立法进程,组织有关力量,区分轻重缓急,抓紧制定和完善最急需最迫切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现有法律法规适用网络管理的延伸和司法解释工作。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壮大执法队伍,健全执法体系,落实执法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二,突出抓好重点环节管理。网络文化管理头绪多任务重,必须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加强网站登记备案、接入服务等基础资源管理,严格规范域名和IP地址管理,确保网站登记备案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坚持对涉及公共利益的网络文化服务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完善网络文化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严重违法违规者实行行业禁入。严格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严肃查处传播虚假信息、进行非法网络公关等违法违规行为。高度重视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坚持积极利用和加强管理并重,切实做到趋利避害、可管可控。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坚决切断违法有害信息传播利益链,依法严厉惩治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不法分子。把加强日常监管和提供服务保障结合起来,加强网站从业人员培训,落实重点岗位持证上岗制度,完善网站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高网络文化服务整体水平。

第三,切实维护网络安全。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网上信息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切实维护网络安全,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要求。要广泛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网络安全意识,增强自我防护能力。推动网站完善信息制作发布流程,健全有害信息预警、发现、处置机制,发挥技术手段防范作用,确保网上信息真实准确、安全有序传播。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加大网络安全技术攻关力度,加快互联网核心装备技术国产化,构建新一代网络文化平台。充分利用我国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推动相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为国际标准,扩大我技术话语权。加强网络安全国际合作,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合作机制,形成各国共同参与、普遍受益的网络安全体系。

第四,构建网络文化管理新格局。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对互联网的有效管理。从国外做法和我国实践看,加强互联网管理,必须依靠政府、业界、公众三方共同努力,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格局。要进一步理顺互联网管理体制,网上信息内容管理、互联网行业管理、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好分级管理、属地管理责任,做到谁主管谁负责,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发挥互联网行业组织作用,推动互联网业界加强行业自律,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切实增强企业的公信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规范网络文化发展,强化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深入开展网络法制道德教育,着力培育网上理性声音、健康声音、建设性声音,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以网络文化的健康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国际舆论环境,积极展示国家形象。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宣传工作承担着怎样的使命?为什么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越来越重要?

对外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国家对外发展战略的重要

组成部分.伴随着党的事业发展壮大,党的对外宣传工作在探索中不断开拓,在创新中不断突破,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传播中国的声音、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和形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综合国力竞争日趋复杂激烈,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国家形象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更直接。许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建设,谋求增强自身思想文化影响力。比如,美国小布什政府先后成立“公共关系办公室”、“全球交流办公室”,奥巴马政府提出运用“巧实力”重塑美国形象;俄罗斯总统办公厅成立专门负责改善俄国家形象的委员会;韩国设立国家形象委员会。种种情况说明,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对于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使我国在复杂激烈的国际舆论斗争中争取主动,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目标,都具有现实和长远的重要意义。不断拓展我国对外宣传事业是时代的要求,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我国国际地位所决定的,也是参与综合国力竞争和赢得国际舆论话语权的迫切需要。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明确行动方向,才能激发奋斗力量。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决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一战略目标,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人民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必须将其作为主题,贯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立足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的。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取得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了大跨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了良好条件。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正在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迫切需要增强我们的文化力量,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建设日益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迫切需要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各方智慧,激发奋进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基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提出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加激烈,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工作中占据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妥善处理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关系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各个民族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成果。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民族精神,注重突出文化的个性或民族性是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独具特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创性文化,植根于中华沃土,凝结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世界性。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不断繁荣发展、发扬光大,离不开对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与借鉴。中华文化之所以能绵延五千年,取得光辉灿烂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得益于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包容与创造性转化。当今时代,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这一新形势下,只有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和视野,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在博采众长中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强大生机和无限活力,才能更好地书写中华文化新篇章,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的总和,文化发展是长期孕育、不断积淀、循序渐进、代代相传的过程。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只能在以前时代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不可能割断文化发展的历史,凭空创造出一种文化来。一点一滴地培育、一代一代地传承,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繁荣昌盛,靠的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薪火相传、接续培育、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样需要我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繁荣发展之道。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既是一部文化继承史,也是一部文化创新史。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和发展者,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样需要我们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和推进文化创新。应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鼓励创新、激励超越、包容多样、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激励文化工作者在文化产品生产创作中大胆推陈出新,不断创造质量上有超越、内容上有独创、形式上有新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大力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文化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科技等相互渗透与融合日益深入。文

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文化与科技互相融合、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协力前行的发展特点更加凸显,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结合所产生的创新创造成果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与经济、科技的关系。一方面,充分认识文化在当今时代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另一方面,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科技创新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就能给文化插上振兴的翅膀,促进文化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发生革命性变化,改变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催生新的文化载体、文化样式和文化业态。根据我国文化和科技发展的现状,推动文化发展与科技创新融合,应着力提升文化产品的创造力、表现力、传播力,提升文化安全和文化管理能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有两个主要抓手:一是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二是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我们坚持“两手抓”,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壮大。为此,需要着重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在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需要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一手抓高雅文化艺术繁荣,一手抓通俗文化艺术发展,在彰显文化多样性中强化主导、壮大主流;找准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一手抓人文价值的弘扬,一手抓市场价值的拓展,努力实现“两个效益”共同加强、同频共振;统筹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改革,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积极探索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统筹兼顾重大文化工程建设与基层基础文化发展,一手抓重大文化工程建设,一手抓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推动文化建设均衡发展;统筹兼顾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一手抓珍爱保护,一手抓开发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通过有效的开发利用促进保护;等等。

服务人民与依靠人民的关系

文化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文化发展必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在共享中共建、以共建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则。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处理好服务人民与依靠人民的关系,把文化惠民、共建共享的理念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过程。

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处理好服务人民与依靠人民的关系,需要我们坚持正确的立场,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创造潜能,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大力培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作家、艺术家和高素质文化工作者队伍,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和生产导向,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创作生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和产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完善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提

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多生产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多为低收入群众和生活困难群众提供文化服务,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10篇完整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代表怎样一种价值理念?它有哪些资料?究竟这种价值理念在当今社会如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有些感想与大家共勉。 我们说,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必须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象是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我们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此刻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此刻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资料,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价值理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也能够说,富强、民主、礼貌、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价值目标。 透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我认为我们中共党员务必从其四个基本层面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践行。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构成思想共识,团结不一样社会阶层、不一样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透过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我们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持续正确立场、头脑清醒。目前,一些国际反动组织妄图分裂我国,西方资本主义也试图用和平演变等方式同化我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员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因此,我们务 必坚持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他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格言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格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富强国家富强是民众幸福的最可靠保证。 民主实行广泛民主,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这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的斗争”。 文明讲文明的人越多,这个国家也就真正地文明起来了。 和谐要和谐,不要斗争;谋和谐,不谋纷争;求和谐,不求私利。 自由没有社会自由,无异于困守危城。 平等平等不是别人对你的施舍,打破不平等必须靠自己努力。 公正端平一碗水不难,公正地对待每个人很难,但很值得。 法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治的国家终究是乌合之众。 爱国中国值得我们爱,爱国是我们自发的情感。 敬业在家孝亲,在外敬业,这是做人的根本。 诚信诚信之所以可贵,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受欺骗。 友善以友善的心接人待物,以平凡的情连接世界。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对人们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产生导向作用。 当我们追求的目标或自我的认定改变时,人生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一个人的上进心与之成就决定人生价值。 管理是一种客观职能,它取决于任务,也取决于文化条件,从属于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P·德鲁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做人最重要的是品格、态度、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任何事都要自己亲历才能体会人生的喜怒,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关键是看其有无廉耻之心,其次是看其成就的大小。 为工作烦恼的人是由于在不当的时间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的做出的错误的定位。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短短人生,只有知足,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活出快乐! 人生价值观相投,文化程度相近,家庭背景相似的恋人,其爱情路上会少坎坷,多幸福。 爱是精神的化身,它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让我们更有人生价值观,更有社会责任感…… 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往往是来自他自己的生活历练,所拥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处事态度而拓展延长。 时间可以让人忘记原以为不会忘记的事物,可以疏远自己曾经最亲近的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融汇了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完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旗帜和主心骨。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公有制的含义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就是要进一步突破过去“一大二公三纯”的对公有制经济认识的偏见,公有制经济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制中的国有部分,此外还在探索公有制经济新的实现方式体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可持续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均衡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认识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得政府与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得价值取向,也就就是共同理想。切中利益得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得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得利益诉求与价值愿望。 党得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得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内核最高抽象,党得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慨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与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文明与谐得光荣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与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表述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与谐”,这8个字,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得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与宪法,反映了党、国家与人民得共同意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光明愿景,就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就

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得人类共同价值准则与理想社会目标,又就是我们党与国家始终追求与奉行得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得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得底线伦理,就是作为价值主体得每个公民所应遵循得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抓舆论引导,二要抓学习提高,三要抓实践养成,四要抓文化涵养,五要抓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就是高高在上得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公务员为群众办好得每一件实事,就是敬业得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得每一件商品,就是诚信得代言;瞧见需要帮助得人热心上去搭把手,就是友善得暖流……每个人都就是道德建设得奉献者,也就是道德风尚得受益者、作为城市文明创建一份子得我们,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投身到创建文明城市得工作中,让我们得城市更加美丽。 总之,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项复杂得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会融合,协调发展。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得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得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得共鸣与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得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得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释?继承了中华文化哪些优秀传统?反映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

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 一是主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明确的主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主导性的内在根据在于它的先进性。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了一元化指导思想,明确了共同追求,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先进性要求。 二是现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当今时代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只有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反映时代发展特点,针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三是包容性。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为促进创造活力的迸发提供了条件,也为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但同时应该看到,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无序性,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引领,势必导致价值失序甚至社会秩序的紊乱。因而,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引向深入,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通过倡导积极、支持有

引领道德风尚心得体会 引领道德风尚

引领道德风尚心得体会引领道德风尚 心得体会据《左传》记载,“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之基也”。意即表示德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基础,美名远扬是由美好的道德来彰显出来的。新时代是奋进的时代,也是世界交流发展空前兴盛的时代,道德建设的推进与政权安危、国家兴衰息息相关。 本质上讲,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 ___,对于一个民族气质的形成、国家风气的涵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若是不兴优良的品质道德,不以一定合乎适宜的道德标准去遵循,势必会造成社会价值观的缺失以及社会秩序的紊乱。 是故大兴道德风尚、弘扬优秀的道德品质在每一个时代都蕴含着适应时代需求的价值指向。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倡导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自身的鲜明角色定位决定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政治价值指向。 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行对于各项事业工作发挥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各级党员干部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实施者,使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同时也担任着引领者角色。在国家建设及社会生活中,党员干部因其身份势必要以自己的言行修为自觉担当,做到勤政为民、为党分忧。其精神状态及道德状况事关兴邦之大业,事关事业的成败得失。

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行对于思想意识领域发挥着巨大的引领作用。党员干部的道德作为政治和法律的公平、正义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着加速或延缓延缓政治进程及法律实施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 ___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是实践中国梦的排头兵、尖兵连,只有带头做到守规守法,坚定“四个意识”,自觉做到带好头、服好务,树牢优质的道德观念,牢记合乎行为规范的原则及规范,才能不断提升执政水平和干事能力,真正发挥好先锋作用。 《尚书》讲:“惟德治,否德乱”,旨在提出一种“德政”、“仁治”的道德观。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唯有在面对“四大风险”中保持清醒,在经受“四大考验”中坚守初心与本性,才能以优秀的道德品行更好地服务人民,永葆共产党的先进性及纯洁性。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切中利益的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慨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和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光荣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和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8个字,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和宪法,反映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愿景,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

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又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追求和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的底线伦理,是作为价值主体的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抓舆论引导,二要抓学习提高,三要抓实践养成,四要抓文化涵养,五要抓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公务员为群众办好的每一件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见需要帮助的人热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每个人都是道德建设的奉献者,也是道德风尚的受益者。作为城市文明创建一份子的我们,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投身到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中,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会融合,协调发展。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的共鸣和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的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联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顾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追求和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又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最高愿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努力争取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是我们的崇高目标。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所以,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一脉相承。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都是古代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国制定的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都把“爱国”放在首位。作为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能切断历史文化的血脉和传统,只能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地发展。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和观点的总和。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就是社会发展再也不能把人当做客体、手段和工具,而要当做起点和归宿,切实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人的尊严、人的劳动和人的创造,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资本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效益,这是一切逻辑中的首要逻辑。这种价值观虽然能促进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但也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既是中国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作为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核心价值观是反映一个社会最基本、起主导作用、长期稳定的价值观,是为一个国家全体国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循并自觉践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分别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层面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基本依据。 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搞好角色定位。 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他们具有年龄优势和知识才能优势,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更重些。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德才兼备,而且“德”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大学生要坚持全面发展,更要坚持“以德为先”,要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大学生,要有很强的道德荣辱观,自觉地、高标准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学好本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包含了追求知识、热爱科学的内容,也包含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增强竞争力的各种品质要求,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对于大学生成人成才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4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旗帜和主心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历史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点丝毫不能含糊。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选择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崇高理想一步步走向现实,而且表明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正在探索人类社会新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世纪头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一)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1.富强: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 富强即民富国强,它不仅意味着追求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富裕,把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追求的首要目标,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这种高度的物质文明是能够为全体人民群众而非少数人所共享。 2.民主: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文明: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战略高度,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4.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和生态的核心价值 和谐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长期孕育形成的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取向,是一种不懈追求的最高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已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成为核心价值观。 (二)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1.自由:人类的终极价值 把“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积极承接人类文明发展的这一共同成果和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又高扬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旗帜,体现了我们党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有机统一、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的有机统一。 2.平等:社会主义人与人关系的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一直致力于使各阶层人们平等地享有各方面的权利,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人平等已成为法律的基础,并需要法治来保证。 3.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

“弘扬良好家风,引领时代风尚,助力文明创建”主题演讲稿

“弘扬良好家风,引领时代风尚,助力文明创建”主题演 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这次决赛成人组29号选手祁英,是土门乡中 心幼儿园的一名教师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家风正家训创文明城做文明人》。 诗人艾青有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 爱的深沉。"之所以一开始就想到这句诗,因为它不仅饱含了诗人对 家乡的热爱,更多的是坚毅的时代精神和青春的气息,让我为之激动和振奋。 文明,是一个城市的品牌,是形象、是素质、是实力,是一张亮丽的名片。而家风家训无疑成为这张名片中最耀眼、最振奋人心的字眼。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 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 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朱子的《治家格言》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所尊崇。

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都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我们的城市增添文明和谐之花。当然,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同志们、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您的每一份努力,都让我们的城市离文明更进了一步;您的每一份辛苦,都为我们的城市增光添彩;您的每一份热情,都会激起更多人文明意识的诞生和责任意识的增强,都会让更多的人投入到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中来。 文明城市呼唤文明市民,文明市民创造文明城市。让我们携手并肩,迅速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居住的家园更加美丽,为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和谐文明,让我们用青春和智慧,为清水光辉的未来涂抹上最亮丽的色彩!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演讲稿(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研一学生,我的名字叫任杰。当我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之后,心潮澎湃,我觉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足以概括我们党和国家的努力方向,也是我个人的奋斗目标。所以今天也很荣幸站在这里演讲这个话题。今天我演讲的主要内容是和谐。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和谐。从字面上看,和谐就是和平,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宽容,没有矛盾,每个致力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古代的很多思想家就构造出无数的和谐社会。孔老夫子设想的大同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一种和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对和谐的向往。地藏王菩萨发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也是对和谐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中国共产党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带领全国同胞们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更是为了天下大定,百姓和谐。而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也不乏和谐的思想。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去西天取经是为了超度地狱亡魂,是为了三界和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是为了兴复汉室,天下和谐。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劫富济贫,铲奸除恶也是为了和谐。和谐可以分为三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互相宽容,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当街上有人跌倒的时候我们扶一把,当有人陷入困境的时候,我们捐助一把。人们凭着良心做事,不坑蒙拐骗,不利用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体现在,不轻信谣言,要相信党,相信政府。遇到问题不采取极端行为,遵纪守法,时时刻刻为了集体的利益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不给环境增加太多的负担,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在和谐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但是就目前来说,仍然存在着些许不足的地方。比如我们所了解到的社会上有些人不务正业,利用善良之人的善心,骗取钱财,直接导致所谓爱心病的蔓延。使得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帮助。还有些人,没有自己的判断力,轻信网上的一些不实的论断,不经实地考察而乱发言论,扰乱人心,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阻碍社会正能量的发展。还有些工厂和企业,不服从法令政策,单纯为了一己之私,为了所谓的效率,向大自然排放了很多有害物质。乱砍伐树木,导致现在的环境越来越恶化,近两年,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受到雾霾的严重影响,这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些都是我们社会存在的不良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已经跻身为世界强国。我们每个人的中国梦必将实现,但在此同时我们必须努力消除这些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在这个时候,党中央把和谐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是非常必要,非常和适宜的,是高瞻远瞩的决策。作为一名当代研究生,我们必须响应党的号召。从自身实践,与人和谐相处,做事客观不偏激,积极保护环境,并带动我们周围的同胞。只要我们全中国人民一起努力,不和谐因素终将消灭,和谐社会终将实现,中国梦也不再是梦。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模块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试题及答案

模块三中国梦的目标与实现途径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 1.中华民族复兴不但是在传统基础上,实现对原有文明的“恢复”、“发扬光大”或延伸、发展,而且在本质上表现为通过科技革命和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最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A.正确 B.错误 2.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18世纪到21世纪的400多年里,世界现代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A.正确 B.错误 3.邓小平同志是()年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分数:10分) 标准答案:D A.1981 B.1982 C.1984 D.1987 4.元世祖忽必烈开辟的元帝国,其疆域版图逾越汉唐,达到古代中国的最大值,面积约为()多万平方公里。(分数:10分)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2000 B.1000 C.1500 D.500 5.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是什么()。(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知识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终结。(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二.多选题 1.中国梦的两大目标是()。(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C 学员答案:AC A.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实现共产主义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古代中国的盛世的两个重要标识是()。(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C 学员答案:BC A.农耕技术 B.疆域版图特别辽阔 C.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 D.手工制造技术 3.以下哪些属于中国精神的传统元素()。(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BCD 学员答案:ABCD A.一统 B.厚德 C.包容 D.克己 4.以下哪些选项代表时代精华的中国精神()。(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BCD 学员答案:ABCD A.红岩精神 B.雷锋精神 C.“铁人”精神 D.“两弹一星”精神 模块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试卷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需求()。(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今天我们兴奋的看到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以人为主体来展开的,又是为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注重人文关怀,就要坚持以文化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之中。 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对于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创作的主体内涵,用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生动形象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产品引领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要把握群众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加强对新的文化品种、文化形式的研究和引导,把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标准和评价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